CN1682565A - 无线装置、信道分配方法及信道分配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装置、信道分配方法及信道分配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82565A CN1682565A CNA038224291A CN03822429A CN1682565A CN 1682565 A CN1682565 A CN 1682565A CN A038224291 A CNA038224291 A CN A038224291A CN 03822429 A CN03822429 A CN 03822429A CN 1682565 A CN1682565 A CN 16825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odulation system
- wireless device
- wireless
- para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 H04L1/002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 algorithm uses adaptive threshol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W48/06—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based on traffic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对于与自适应调制对应的无线装置,自适应调制对应的终端有连接请求时,基站测定表示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D波电平。当测定的D波电平在可通过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16QAM)通信的D波电平的阈值以上时,基站许可对终端分配无线信道,从而,对终端分配信道后的通信中,即使从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切换到大的调制方式(16QAM)时,也可防止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不同而导致通信品质的劣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装置、信道分配方法及信道分配程序,更具体地说,涉及与调制多值数(以下称为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及伴随该无线装置中通信中的调制方式的切换时的信道分配的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以前,例如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周知的π/4相移QPSK(QuadraturePhase Shift Keying)调制方式,在移动终端装置(以下称为终端或PS(Personal Station))和无线基地装置(以下称为基站或CS(CellStation))之间进行通信。
图8的(A)是IQ座标平面上的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的符号点的配置示意图。若参照图8(A)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则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中,众所周知,由于接收信号的符号点与IQ座标平面上位于同心圆上的4个信号点之一对应,因而可一次发送表示4个信号点之一的2比特的数据。
以前,终端和基站之间,在经由控制信道CCH(Control Channel)确立无线连接的阶段及然后经由通话信道TCH(Traffic Channel)进行声音等期望数据通信的阶段的双方,以一定的调制方式,例如上述的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进行通信。
但是,最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要求像数据通信一样比传统的声音通信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送,因而,开发了与上述的π/4相移QPSK方式相比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
作为这样的多值调制方式的一例,已知有1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调制方式,已经在某种的数据通信中实用化。
图8的(B)是IQ座标平面上的16QAM调制方式的符号点的配置示意图。若参照图8(B)进行说明,则该16QAM方式中,众所周知,IQ座标平面上各个象限和配置4个格子形状,在整个座标平面,接收信号的符号点与合计16个信号点之一对应。因而,可一次发送表示16个信号点之一的4比特的数据。
另一方面,采用该16QAM方式这样的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作为PHS的调制方式时,若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不良(传输路径的噪声干涉波大时),有误认符号点的可能性,与图8(A)的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相比,有通信速度快但易于产生接收错误的特性。
一般,经由CCH确立无线连接的阶段中,终端和基站之间发送的信息已经确定,该阶段中不希望通信的更高速化,传统的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的通信速度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TCH中的数据通信,为了传送大容量的数据,强烈希望提高数据通信速度。
因而,提出了在经由CCH的无线连接的确立阶段中,象传统一样以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通信,连接确立后经由TCH的数据通信阶段中,调制方式切换成16QAM调制方式的自适应调制方案。
但是,终端和基站之间确立连接的阶段中,例如从终端向基站发送无线连接请求,作为表示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状态的参数,基站测定基于该期望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电平的周知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值作为D(Desired)波电平,判定测定的D波电平是否超过在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下可实现稳定的通信品质的通信的阈值,根据结果判断是否进行无线信道分配。
另外,D波电平(RSSI值)与信号对噪声比(S/N比)的S相当,该基站的接收噪声量N若预先既知,则D波电平可看成与S/N比同等。
更具体地,该阈值设定成,以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通信时,满足可实现稳定的通信品质的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的D波电平。实际测定的D波电平未达到该阈值的状态下,发生通信品质劣化、接收错误的发生、无线连接的切断等的状况,无法进行正常且稳定的通信。
因而,仅仅在实际测定的D波电平超过该阈值时,向请求连接的终端分配无线信道(即许可连接),未达到阈值时不进行无线信道的分配(即拒绝连接)。
图9是说明进行上述的调制方式的切换(自适应调制)时的终端(PS)和基站(CS)之间的通信次序的时序图。
首先,在无线连接的确立阶段,以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通信。连接请求可以从终端或基站之一发出,该例中从终端发出请求。
首先,经由链接信道确立阶段,在终端基站间进行无线连接请求相关信号的交换。即,在基站侧测定来自终端的D波电平,判定测定的D波电平是否超过上述的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中的无线信道分配用的阈值,若超过则执行用于无线连接确立的后续处理。
即,然后执行业务信道确立阶段的交换,从而,在终端基站间确立同步后,在终端基站间执行消息控制(呼叫控制等)。至此,是通过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的通信执行的无线连接的确立阶段。
接着,转移到数据通信阶段时,应该进一步提高通信速度,将调制方式从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切换到16QAM调制方式。
但是该场合,由于以下说明的理由,通信品质劣化,如图9的虚线所示,有无法进行数据通信的可能性。
如后述,各种调制方式本身具有误码率的特性,例如,在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和16QAM调制方式中有很大差异。因而,即使来自终端的信号在基站中的D波电平满足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中的信道分配阈值,在16QAM调制方式下也不总是可实现稳定的通信品质。
即,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下虽然可实现正常且稳定的通信,但是若切换到16QAM调制方式,则有可能无线通信品质劣化,发生通信错误和无线连接切断等的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通信。
参照图10详细说明该点。图10是对于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及16QAM调制方式,例示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和该场合的接收信号中的误码率的关系图。另外,图10例示成可视觉地认识调制方式对应的误码率的特性,具体的数值本身不一定正确。
更具体地,图10的横轴表示传输路径上的信号对噪声比(S/N比:看成与D波电平等价),纵轴表示接收信号中的误码率BER。
另外,以横轴作为传输路径上的D波电平对不期望信号的U(Undesired)波电平的比(D/U比),也可获得同样的特性。
一般,数字通信系统中,接收侧接收的信号波形虽然通过解调处理恢复为发送侧要发送的数字信息,但是由于数字信息是「0」或「1」的2值信息,基本不会混入噪声。
但是,关联图8A、图8B进行说明,传输路径的途中大的噪声混入时,该噪声可能导致要发送的「0」或「1」的数字信息误发送。
如上所述,误传送的原因是噪声和干涉波,例如从传输路径上混入的噪声和调制波(期望发送信号波)的S/N比(或D/U比),可大概知道表示发送大量的信息时以哪一程度的比例发生错误的误码率(BER)。
即,该误码率与传输路径上的S/N比(D/U比)密切关联,可通过采用周知的统计学的逻辑计算而导出。另外,调制方式若不同,则即使传输路径的S/N比(D/U比)相同,误码率也不同。
返回图10的特性图,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中的S/N比和误码率BER的关系用虚线表示,16QAM调制方式中的S/N比和误码率BER的关系用点划线表示。
图10的例中,例如为了确保稳定的通信品质,若要与调制方式无关地常时确保10-4的误码率BER,则从图10的曲线可知,在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的场合(虚线),S/N比若在约6dB以上,则可将误码率抑制在10-4以下,在16QAM调制方式的场合(点划线),S/N比若不在约11dB以上,则不可将误码率抑制在10-4以下。
由于这样的各个调制方式中的误码率的特性的差异,即使在无线连接的确立阶段中传输路径的S/N比超过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中用于进行稳定通信的S/N比的阈值(上述图8A、B的例中约6dB),在链接信道确立阶段中执行了无线信道分配,若此时的S/N比未达到16QAM调制方式中用于进行稳定通信的S/N比(上述的图10的例中约11dB以上),则若保持这样的状态下将调制方式从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切换到16QAM方式后,误码率BER劣化(图10的上述的例中误码率增大到10-4以上),无线通信品质劣化,成为通信错误和无线连接切断的原因。
另外,在取代传输路径的S/N比而着眼于D/U比的场合,也产生与上述相同的情况。
如上所述,传统的自适应调制对应的无线装置中,即使一旦以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确立无线连接并进行信道分配后,在通信中切换到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后,有通信品质劣化,无法进行正常的通信的问题。
发明的公开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与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对应,通信中即使是切换调制方式时通信品质也不劣化的无线装置及该无线装置中的信道分配方法及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与多值数不同的2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具备:调制方式切换部件;存储部件;参数测定部件;参数比较部件;信道分配判定部件。该无线装置无线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可与2种调制方式对应时,该无线装置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中,调制方式切换部件在多值数小的第1调制方式和多值数大的第2调制方式之间切换调制方式。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2种调制方式中的至少第2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1阈值。参数测定部件根据来自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测定上述参数。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参数比较部件比较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和测定的参数。信道分配判定部件若判定参数比较部件测定的参数在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以上,则许可对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
最好,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第1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2阈值。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参数比较部件比较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和参数测定部件测定的参数,信道分配判定部件若判定参数比较部件测定的参数在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
最好,信道分配判定部件判定该无线装置中的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的有无,在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不存在时,则不管参数比较部件的比较结果,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
最好,无线装置还具备通知部件,当信道分配判定部件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时,通知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
最好,参数是基于来自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电平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是可与多值数不同的2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中的信道分配方法,无线装置具备:调制方式切换部件,当该无线装置无线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可与2种调制方式对应时,该无线装置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中,在多值数小的第1调制方式和多值数大的第2调制方式之间切换调制方式;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2种调制方式中的至少第2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1阈值;参数测定部件,根据来自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测定上述参数。信道分配方法具备: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和测定的参数的步骤;若判定测定的参数在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以上,则许可对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最好,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第1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2阈值。信道分配方法还具备: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和测定的参数的步骤;若判定测定的参数在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最好,信道分配方法还具备:判定该无线装置中的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的有无,在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不存在时,则不管参数比较部件的比较结果,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的步骤。
最好,信道分配方法还具备:当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时,通知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步骤。
最好,参数是基于来自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电平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是可与多值数不同的2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中的信道分配程序,无线装置具备:调制方式切换部件,当该无线装置无线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可与2种调制方式对应时,该无线装置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中,在多值数小的第1调制方式和多值数大的第2调制方式之间切换调制方式;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2种调制方式中的至少第2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1阈值;参数测定部件,根据来自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测定上述参数。信道分配程序具备使计算机执行: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和测定的参数的步骤;若判定测定的参数在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以上,则许可对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最好,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第1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2阈值。信道分配程序还具备使计算机执行: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和测定的参数的步骤;若判定测定的参数在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与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最好,信道分配程序还具备使计算机执行:判定该无线装置中的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的有无,在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不存在时,则不管参数比较部件的比较结果,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的步骤。
最好,信道分配程序还具备使计算机执行:当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时,通知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步骤。
最好,参数是基于来自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电平的参数。
从而,根据本发明,与自适应调制对应的无线装置中,同样,自适应调制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连接请求时,测定表示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当参数的测定值在可通过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通信的参数的阈值以上时,许可对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从而,连接后的通信中,即使从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切换到大的调制方式时,也可防止通信品质的劣化。
图面的简单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次序的时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装置的基站构成的功能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装置的终端构成的功能方框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信道分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信道分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信道分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次序的时序图。
图8A、B是IQ座标平面上的π/4相移QPSK及16QAM的符号点配置示图。
图9是说明传统的自适应调制的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次序的时序图。
图10是π/4相移QPSK及16QAM的传输路径的S/N比和BER的关系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面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另外,图中同一或相当部分附上同一符号,不重复其说明。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另外,本发明若是与自适应调制对应的无线装置,即可通过多值数不同的多种调制方式通信的无线装置,则可适用于构成PHS等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终端之一。以下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在移动通信系统的PHS的基站适用本发明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的本发明实施例中,说明了作为自适应调制的调制方式,采用π/4相移QPSK作为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采用16QAM作为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调制方式,可适用于可与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构成为,当可自适应调制的其他无线装置(以下称为终端)请求连接可自适应调制的无线装置(以下称为基站)时,不管当初以哪种调制方式通信,比较作为以两者间共同采用的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可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RSSI值即D波电平(可看成与S/N比等价)的阈值和该时刻测定的D波电平,判定测定D波电平在阈值以上时,基站许可无线信道的分配(即许可连接)。
总之,终端与基站连接的最初时刻,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切换到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例如16QAM)时,判定是否为通信品质不劣化的可通信状态,不管实际上以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通信,若判定为不可通信状态,则拒绝连接,以防止连接确立后的调制方式切换时产生的通信品质的劣化。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次序的时序图。
首先,在无线连接的确立阶段,以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进行通信。连接请求可以从终端或基站之一发出,该例中从终端发出请求。
首先,经由链接信道确立阶段,在终端基站间进行无线连接请求相关信号的交换。即,在基站侧测定来自终端的D波电平,判定测定的D波电平是否超过上述的多值数大的16QAM调制方式中的无线信道分配用的阈值,若超过则执行用于无线连接确立的后续处理。
即,然后进行业务信道确立阶段的交换,从而,若在终端基站间确立同步,则在终端基站间执行消息控制(呼叫控制等)。至此,为由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的通信执行的无线连接的确立阶段。
接着,转移到数据通信阶段时,应该进一步提高通信速度,将调制方式从π/4相移QPSK调制方式切换到16QAM调制方式。
图9所示的传统的信道分配方法中,若将调制方式切换到16QAM,则通信品质劣化,如图9的虚线所示,有可能不能进行数据通信。
相对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在连接时预先判定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为以16QAM可通信后进行信道分配(连接许可),因而通信的中途即使将调制方式从多值数小的π/4相移QPSK切换到多值数大的16QAM,如图1的实线所示,也可在保持良好通信品质的同时进行数据通信。
接着,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是无线装置的基站构成的功能方框图。
参照图2,天线1接收的来自其他无线装置(终端)的射频的信号由RF处理部2接收处理,提供给信号处理部3。信号处理部3中,通过无线控制部4的控制,执行切换不同多值数的多个调制方式的处理。
由RF处理部2接收处理的信号,在信号处理部3中按照选择的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或16QAM)解调。
解调的接收信号提供给主控制部5,解码成数据信号。解码的数据信号经由线路控制部6,提供给未图示的公共线路。
另一方面,应发送的数据信号从未图示公共线路经由线路控制部6提供给主控制部5。主控制部5中编码的数据信号,由信号处理部3按照选择的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或16QAM)调制。
调制的发送信号由RF处理部2进行发送处理,从天线1发送。
另外,无线控制部4及线路控制部6的动作由主控制部5控制。
另外,RF处理部2中,根据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电平测定RSSI值即D波电平,提供给信号处理部3及无线控制部4。
接着,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无线装置的终端构成的功能方框图。
由天线11从基站接收的信号,经由开关电路12提供给接收部13,进行接收处理。即,通过从合成器14供给的振荡频率下变频的接收信号,提供给控制部16。
控制部16按照选择的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或16QAM),解调接收信号。解调的接收信号在受话部19变换成声音信号后传送给用户,或在显示部17作为图象信息向用户显示。
另一方面,经由输入部18或送话部20,发送信号输入控制部16,控制部16按照选择的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或16QAM),调制发送信号后提供给发送部15。
发送部15对发送信号执行发送处理。即,通过从合成器14供给的振荡频率上变频的发送信号,经由开关电路12提供给天线11,从天线11发送。
合成器14的动作由控制部16控制。
另外,图3的终端全体的动作通过I/F部21由用户的指示控制。
接着,图4~图6是分别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3的信道分配方法的流程图。以下说明的信道分配方法,是该实施例1~3中,图2所示的基站接受图3所示的终端的连接请求并执行的方法。
图2所示的基站的功能方框图的构成,实际上是通过未图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按照图4~图6所示流程图以软件执行的。该DSP从未图示存储器读出并执行具备图4~图6所示流程图的各步骤的程序。该程序可经由图2的线路控制部6及公共线路从未图示中心下载。
首先,图4的实施例1根据D波电平(或S/N比)进行信道分配的判定。
参照图4,基站在步骤S1中,从终端通过π/4相移QPSK的通信接受无线连接请求。
基站常时测定接收信号功率,在步骤S2中,从该结果测定基于载波读出电平的RSSI值即D波电平。
然后,步骤S3中,与以16QAM可通信的D波电平的,预先算出的存储于基站的未图示存储器的阈值比较。
如图4的信道分配阈值表A所示,为了确保以16QAM通信时所必要的BER,要求D波电平为22dBuV左右。因而这样的D波电平作为阈值存储在存储器(阈值表A)。
然后,步骤S3中,比较步骤S2测定的D波电平和存储的D波电平的阈值,测定D波电平若在阈值(22dBuV)以上,则由于即使以16QAM通信也可确保必要的BER,因而许可信道分配,进入步骤S5以下的信道分配次序。
另一方面,步骤S3中,测定D波电平若小于阈值(22dBuV),则若以16QAM通信无法确保必要的BER,因而进入步骤S4,确定拒绝信道的分配。然后,在步骤S14中将该情况通知终端,在步骤S15转移到等待状态。
在步骤S3判定可信道分配时,首先进入步骤S5,检索该基站是否存在空闲时隙。在步骤S6中,若无空闲时隙,则在步骤S7中因无时隙而判定拒绝信道分配,进入前述的步骤S14及15。
另一方面,在步骤S6若找到空闲时隙,则进入步骤S8,检索是否存在空闲信道。而且,步骤S9中,若有空闲信道,则测定该信道的U波电平,通过与PHS的规格(STD-28)的信道分配基准比较,判定该空闲信道是否为可分配状态。
步骤S10中,若无可分配空闲信道,则步骤S11中因无信道而判定拒绝信道分配,进入前述的步骤S14及15。
另一方面,步骤S10中若找到可分配空闲信道,则进入步骤S12,将分配的时隙/信道的信息通知终端。
然后,进入步骤S13,用该时隙及无线信道确立通信信道的链接,在终端基站间进行同步突发的发送。然后,将π/4相移QPSK实际切换成16QAM,以通话信道TCH执行数据通信。
但是,可自适应调制的基站通信的对方的终端,不限于同样是可自适应调制。例如,存在基站可通过π/4相移QPSK及16QAM之一通信,而连接请求的终端仅仅与π/4相移QPSK对应的情况。
这样的场合,基站必须对仅仅以π/4相移QPSK通信的终端判定信道分配的可否。从而,自适应调制对应的基站,保持以16QAM通信时的D波电平的第1阈值,还保持以π/4相移QPSK通信时的D波电平的第2阈值,仅仅以π/4相移QPSK通信的终端请求连接时,必须比较测定D波电平和该第2阈值,判定信道分配。
例如,为了包含在图4的信道分配阈值表A,最好将π/4相移QPSK时请求的D波电平即18dBuV作为阈值存储到基站。
从而,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站也可构成为具备,对于成为自适应调制的对象的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及16QAM)的各个方式可通信的阈值,作为D波电平的阈值。
从而,对仅以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例如π/4相移QPSK)通信的终端,可用该调制方式对应的阈值判定信道分配的可否,对可以不同多值数的多个调制方式(例如π/4相移QPSK及16QAM)通信的终端,可用多值数大的方的调制方式(例如16QAM)对应的阈值判定信道分配的可否。
另外,如图4的阈值表B所示,该基站的接收噪声电平已知(例如2dBuV)时,可不采用D波电平,而是换算成S/N比作为判定基准。这与图4的阈值表C所示S/N比的信道分配阈值表C的阈值等价。另外,也可以取代步骤S9的U波测定而进行S/N比的测定,来判定空闲信道的分配的可否。
接着,图5的实施例2根据D/U比进行信道分配的判定。
参照图5,步骤S21~S35与图4的步骤S1~S15相同,这里不重复其说明。图5的实施例2的分配判定方法与图4的实施例1的分配判定方法的不同点在于,在图4的实施例1的方法基础上,还在步骤S36及S37中基于D/U比进行信道分配的判定。
即,步骤S30中判定有空闲信道后,从步骤S23测定的D波电平和步骤S29测定的U波电平求出D/U比。
然后,步骤S36中,与以16QAM可通信的D/U比的、预先算出并存储于基站的未图示存储器的阈值比较。
如图5的信道分配阈值表D所示,为了确保以16QAM通信时所必要的BER,要求D/U比为20dB左右。因而这样的D/U比作为阈值存储在存储器(阈值表D)。
然后,步骤S36中,算出的D/U比和存储的D/U比的阈值比较,算出的D/U比若在阈值(20dB)以上,则由于即使以16QAM通信也可确保必要的BER,因而许可信道分配,进入步骤S32。
另一方面,步骤S36中,算出的D/U比若小于阈值(20dB),则由于以16QAM通信无法确保必要的BER,因而进入步骤S37,确定拒绝信道的分配。然后,在步骤S34中将该情况通知终端,在步骤S35转移到等待状态。
但是,如前述,也有基站可以π/4相移QPSK及16QAM之一通信,而请求连接的终端仅仅与π/4相移QPSK对应的情况。
这样的场合,基站必须对仅仅以π/4相移QPSK通信的终端判定信道分配的可否。从而,自适应调制对应的基站,保持以16QAM通信时的D/U比的第1阈值,还保持以π/4相移QPSK通信时的D/U比的第2阈值,仅仅以π/4相移QPSK通信的终端请求连接时,必须比较算出的D/U比和该第2阈值,判定信道分配。
例如,为了包含在图5的信道分配阈值表D,最好将π/4相移QPSK时请求的D/U比即16dB作为阈值存储到基站。
从而,本发明实施例2中,基站也可构成为具备,对于成为自适应调制的对象的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π/4相移QPSK及16QAM)的各个方式可通信的阈值,作为D/U比的阈值。
以上,根据实施例2,除了D波电平的阈值判定,还进行D/U比的阈值判定,因而可进行更高精度的信道分配判定。
接着,图6的实施例3与图5的实施例2同样,根据D/U比进行信道分配的判定。
参照图6,步骤S41~S51与图5的步骤S21~S31相同,这里不重复其说明。图6的实施例3的分配判定方法与图5的实施例2的分配判定方法的不同点在于,图6的实施例3的方法中,取代无线连接请求时测定的D波电平(步骤S42),而采用同步突发接收时测定的D波电平(步骤S53)算出D/U比。
具体地,步骤S53中,测定在分配的时隙接收的同步突发信号的D波电平,在步骤S54算出D/U比,与阈值表D的阈值进行对比判断。D/U比和阈值表D的对比在图5的实施例2中有详细说明,这里不重复其说明。
作为步骤S54中判定的结果,若步骤S55中确定分配拒绝,则在步骤S56切断与终端的连接,进入等待状态(步骤S58)。
另一方面,步骤S54的判定的结果若判定为可分配,则在步骤S59进行时隙检索,在步骤S60变更调制方式。
以上,根据实施例3,除了连接时的D波电平的阈值判定,还进行基于同步突发接收时的D波电平的D/U比的阈值判定,因而可进行更高精度的信道分配判定。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例中,拒绝信道分配时,该情况仅仅通知终端,但是也可这样构成,例如,控制终端及基站,当16QAM的信道分配被拒绝时,以16QAM以外的多值数更小的其他调制方式通信。
从基站接受信道分配拒绝的通知的终端中,在显示部(例如图3的显示部17)显示该情况,通知用户。
而且,图7是详细说明图6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3的终端PS和基站CS之间的通信次序的时序图。具体地说,是表示从终端侧启动的呼叫次序的图。
参照图7,在PS侧执行挂机无线连接请求。即,首先控制信道中,从PS对CS请求链接信道确立。
相对地,如上所述,测定D波电平,判定测定的D波电平是否在16QAM对应的D波电平的阈值以上(第1次信道分配判定)。若判定在阈值以上,则判定许可信道分配,在测定U波的同时,向PS发送链接信道分配。
该链接信道分配手续的交换,在控制信道CCH中,由多值数小的π/4相移QPSK进行。
接着,虽然转移到通话信道(TCH),但调制方式在该阶段中仍然是π/4相移QPSK。该阶段中,首先,在来自终端的同步突发的接收时再度进行测定D波电平,从该D波电平和上述的测定U波电平算出D/U比,判定算出的D/U比是否在16QAM对应的D/U比的阈值以上(第2次信道分配判定)。若判定在阈值以上,则判定为许可信道分配,并发送同步突发,进行SABM、UA等周知的控制信号的交换,而且执行呼叫连接/呼叫设定、定义信息、功能请求/应答、认证等周知的次序。
这些次序结束后,将调制方式从π/4相移QPSK切换到多值数更大的16QAM。如前述,由于D/U比满足16QAM对应的阈值,通过该调制方式的切换,通信品质不会劣化。
以后的通话信道的通信以16QAM进行。即,进行DISC、UA等周知的控制信号的交换,而且经过呼出、RBT、应答等的周知的手续后,转移到数据的通信。
以上,根据本发明,自适应调制对应的无线装置中,有来自同样为自适应调制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测定表示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参数的测定值为以多值数大的调制方式可通信的参数的阈值以上时,许可向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从而,在其他无线装置的连接后(信道分配后)的通信中,即使从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切换到大的调制方式,也可防止因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使通信品质劣化。
工业上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调制方式切换时可防止通信品质劣化,因而在自适应调制对应的无线装置中是有效的。
Claims (15)
1.一种可与多值数不同的2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具备:
调制方式切换部件(3),当该无线装置无线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可与上述2种调制方式对应时,该无线装置与上述其他无线装置通信中,在多值数小的第1调制方式和多值数大的第2调制方式之间切换调制方式;
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上述2种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上述第2调制方式与上述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1阈值;
参数测定部件(2),根据来自上述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测定上述参数;
参数比较部件(4),上述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和上述测定的参数。
信道分配判定部件(4),若判定上述参数比较部件测定的上述参数在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上述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上述第1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2阈值,
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上述参数比较部件比较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的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和上述参数测定部件测定的参数,上述信道分配判定部件若判定上述参数比较部件测定的上述参数在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道分配判定部件判定该无线装置中的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的有无,在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不存在时,则不管上述参数比较部件的比较结果,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通知部件,当上述信道分配判定部件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时,将该情况通知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参数是基于来自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电平的参数。
6.一种可与多值数不同的2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中的信道分配方法,上述无线装置具备:调制方式切换部件(3),当该无线装置无线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可与上述2种调制方式对应时,该无线装置与上述其他无线装置通信中,在多值数小的第1调制方式和多值数大的第2调制方式之间切换调制方式;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上述2种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上述第2调制方式与上述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1阈值;参数测定部件(2),根据来自上述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测定上述参数;
上述信道分配方法具备:
上述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和上述测定的参数的步骤。
若判定上述测定的参数在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上述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上述第1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2阈值,
上述信道分配方法还具备:
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的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和上述测定的参数的步骤;
若判定上述测定的参数在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判定该无线装置中的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的有无,在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不存在时,则不管上述参数比较部件的比较结果,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通知步骤,当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时,将该情况通知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参数是基于来自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电平的参数。
11.一种可与多值数不同的2种调制方式对应的无线装置中的信道分配程序,上述无线装置具备:调制方式切换部件(3),当该无线装置无线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可与上述2种调制方式对应时,该无线装置与上述其他无线装置通信中,在多值数小的第1调制方式和多值数大的第2调制方式之间切换调制方式;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上述2种调制方式中的至少上述第2调制方式与上述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1阈值;参数测定部件(2),根据来自上述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测定上述参数;
上述信道分配程序具备使计算机执行:
上述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和上述测定的参数的步骤。
若判定上述测定的参数在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1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上述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分配程序,其特征在于,
上述存储部件预先存储表示该无线装置可通过上述第1调制方式与其他无线装置通信的传输路径的通信环境的参数的第2阈值,
上述信道分配程序还具备使计算机执行:
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有与该无线装置的连接请求时,比较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的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和上述测定的参数的步骤;
若判定测定的上述参数在上述存储的参数的第2阈值以上,则许可对与上述第1调制方式对应但不与上述第2调制方式对应的其他无线装置分配无线信道的步骤。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分配程序,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计算机执行:判定该无线装置中的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的有无,在空闲时隙及空闲信道不存在时,则不管上述参数比较部件的比较结果,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的步骤。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分配程序,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计算机执行通知步骤,当拒绝无线信道的分配时,将该情况通知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道分配程序,其特征在于,
上述参数是基于来自请求与该无线装置连接的其他无线装置的接收信号电平的参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77026A JP4251841B2 (ja) | 2002-09-24 | 2002-09-24 | 無線装置、チャネル割当方法、およびチャネル割当プログラム |
JP277026/2002 | 2002-09-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82565A true CN1682565A (zh) | 2005-10-12 |
Family
ID=3204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038224291A Pending CN1682565A (zh) | 2002-09-24 | 2003-09-01 | 无线装置、信道分配方法及信道分配程序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13460B2 (zh) |
EP (1) | EP1551197A1 (zh) |
JP (1) | JP4251841B2 (zh) |
CN (1) | CN1682565A (zh) |
AU (1) | AU2003261881A1 (zh) |
TW (1) | TWI258926B (zh) |
WO (1) | WO200403039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37437B (zh) * | 2008-01-24 | 201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不同阶数调制的方法与装置 |
US8150329B2 (en) | 2006-06-23 | 2012-04-03 | Nec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modulation system thereof |
CN101459944B (zh) * | 2007-12-14 | 2013-06-19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具有预定参数的nlos无线系统的波束控制算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12959C (zh) * | 2004-08-19 | 2007-04-25 |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 Phs基站控制信道分配的方法 |
US7706326B2 (en) * | 2004-09-10 | 2010-04-2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components that implement handoff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JP2006253754A (ja) * | 2005-03-08 | 2006-09-21 | Ne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初期通信速度設定方法 |
US7489944B2 (en) * | 2005-06-01 | 2009-02-10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allocating power over channels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7150800A (ja) | 2005-11-29 | 2007-06-14 | Kyocera Corp |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20080037661A1 (en) * | 2006-08-08 | 2008-02-14 | Adaptix, Inc.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modulation zones |
JP4355333B2 (ja) * | 2006-09-13 | 2009-10-2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チャネル割当方法 |
JP4995280B2 (ja) * | 2006-11-01 | 2012-08-08 |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パケット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情報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KR20080041096A (ko) | 2007-03-13 | 2008-05-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를 이용한 링크 적응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67533A (en) * | 1990-12-05 | 1994-11-22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Dynamic capacity allocation CDM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HUT68349A (en) * | 1991-05-17 | 1995-06-28 | Motorola Inc | Channel acquis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697409B2 (ja) | 1991-10-17 | 1998-01-1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割当て方式 |
EP0740485A3 (en) * | 1991-05-29 | 1997-02-26 | Nec Corp |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H0738741B2 (ja) * | 1992-08-28 | 1995-04-2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割当方式 |
CN1092454C (zh) * | 1994-02-04 | 2002-10-09 | 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 |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中的无线电信道分配方法 |
JP2991367B2 (ja) * | 1994-06-22 | 1999-12-20 |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 チャネル棲み分け方法 |
US5886988A (en) * | 1996-10-23 | 1999-03-23 | Arraycomm, Inc. | Channel assignment and call admission control for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125148A (en) | 1997-08-29 | 2000-09-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Method for demodulating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
JPH1198570A (ja) | 1997-09-22 | 1999-04-0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携帯電話機 |
US6349217B1 (en) * | 1998-04-24 | 2002-02-1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ulti-mode/multi-rate fix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563357B2 (ja) | 2000-06-23 | 2004-09-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適応変調通信システム |
JP3821636B2 (ja) * | 2000-08-21 | 2006-09-1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2002
- 2002-09-24 JP JP2002277026A patent/JP42518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9-01 EP EP03798386A patent/EP155119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9-01 CN CNA038224291A patent/CN1682565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9-01 AU AU2003261881A patent/AU20032618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9-01 WO PCT/JP2003/011180 patent/WO20040303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9-01 US US10/528,340 patent/US761346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9-02 TW TW092124162A patent/TWI25892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50329B2 (en) | 2006-06-23 | 2012-04-03 | Nec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modulation system thereof |
CN101480006B (zh) * | 2006-06-23 | 2015-05-13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调制系统切换方法 |
CN101459944B (zh) * | 2007-12-14 | 2013-06-19 | 索尼株式会社 | 用于具有预定参数的nlos无线系统的波束控制算法 |
CN101237437B (zh) * | 2008-01-24 | 201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不同阶数调制的方法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258926B (en) | 2006-07-21 |
JP2004120051A (ja) | 2004-04-15 |
EP1551197A1 (en) | 2005-07-06 |
WO2004030397A1 (ja) | 2004-04-08 |
US7613460B2 (en) | 2009-11-03 |
TW200405671A (en) | 2004-04-01 |
US20060052122A1 (en) | 2006-03-09 |
AU2003261881A1 (en) | 2004-04-19 |
JP4251841B2 (ja) | 2009-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944C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 |
US7912487B2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
CN1170379C (zh) | 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669262A (zh) | 通信装置和数据的重发控制方法 | |
CN1122430C (zh) | 控制通信资源的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 |
CN1473448A (zh) | 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682565A (zh) | 无线装置、信道分配方法及信道分配程序 | |
CN101080939A (zh) | 无线线路控制站、基站、移动站、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 |
CN101047944A (zh) |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 |
US20050169391A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adaptive modulatio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 |
CN1703852A (zh) | 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时隙结构 | |
US6631277B2 (en) | Compensation for antenna diagram optimization | |
CN1285178C (zh) | 无线装置 | |
CN1926785A (zh) | 移动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中的发送天线选择方法 | |
CN1245623A (zh) | 多时隙、多载波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信道分配方法和装置 | |
CN1723676A (zh) | 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和无线基站 | |
EP177960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miting p2p communication interference | |
CN1175173A (zh) | 位置分集移动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方案 | |
CN1717886A (zh) | 链路适配方法 | |
US8670361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698292A (zh) | 基站装置及自适应调制方法 | |
US780479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2007150800A (ja) |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889547A (zh) | 基带单元环形级联的资源备份方法以及基带单元 | |
CN1523783A (zh) |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电基站控制器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