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7893A - 携带式无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携带式无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7893A
CN1677893A CN200410071327.4A CN200410071327A CN1677893A CN 1677893 A CN1677893 A CN 1677893A CN 200410071327 A CN200410071327 A CN 200410071327A CN 1677893 A CN1677893 A CN 1677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framework
reception
signal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100713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7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78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携带式无线装置。携带式电话机(101)具备:多个无线天线(102-104),接收电波,并输出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电波强度的接收电波信号;调制解调部(208),合成所输入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生成1个合成电波信号;和不少于2个的接收部(206、207),将基于分别从多个无线天线(102-104)输出的多个接收电波信号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分别输入到调制解调部(208)。

Description

携带式无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可携带的无线装置的携带式无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携带式无线装置在不能从基站接受一定强度以上的电波的情况下,不能进行通话等无线通信。来自基站的电波由于周围的地形或建筑物等而受到反射或衍射,通过各种路径到达携带式无线装置。在这种多路径衰减中,产生接收电波强度的下降,另外,该下降的量随着空间的位置、频率或时间而变化。作为缓和这种多路径衰减的影响的方法,已知称为天线分集(antenna diversity)的方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86954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鞭状天线与倒F天线的携带式无线信息终端。在该专利文献1中,对应于主体盖开闭状态,在鞭状天线与倒F天线之间切换接收天线(例如图1和图3)。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特开2002-26166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携带式无线装置,其在上侧框体的端部、下侧框体的端部以及可使上侧框体与下侧框体转动的铰链部附近等3个部位配备了收发信天线。该携带式无线装置在接收时进行的天线分集处理中,从分别设置在上述3个部位中的3个收发信天线中检测出接收电平高的收发信天线,在发送时,将在接收时的天线分集处理中检测出的收发信天线(即接收电平高的收发信天线)用作发送天线。
例如,使用携带式无线装置来从期望的WEB站点下载数据。此时,既也可以接收大容量的数据,也可以长时间接收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若电波的接收灵敏度随着接收电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差,则数据接收有可能失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携带式无线装置。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从下面的记载中变得清楚。
根据本发明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具备:多个无线天线,接收电波,并输出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电波强度的接收电波信号;信号合成部,合成所输入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生成1个合成电波信号;和不少于2个的接收部,将基于分别从所述多个无线天线输出的多个接收电波信号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分别输入到所述信号合成部。
这里,所谓[基于多个接收电波信号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例如可以是多个接收电波信号本身,也可以是对多个接收电波信号实施某些处理所得到的信号。具体而言,例如不少于2个的信号中之一是将多个接收电波信号中的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相加得到的信号。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无线天线包含收发信主天线、和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所述收发信主天线是用于发送信号和接收电波两者的无线天线。所述接收副天线是不用于发送信号而用于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携带式无线装置在接收时使用所述收发信主天线、和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选择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副天线。具体而言,例如,所述不少于2个接收部中的第1接收部,接收从所述收发信主天线输出的接收电波信号,将基于所述接收到的接收电波信号的信号(例如对接收电波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的信号),输入到所述信号合成部。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部中的不少于1个的第2接收部,接收分别从由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选择的不少于1个接收副天线输出的不少于1个接收电波信号,并将基于所述接收到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电波信号的不少于1个信号(例如解调接收电波信号得到的信号),输入到所述信号合成部。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就所述第1实施方式而言,携带式无线装置具备第1框体(例如下侧框体);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可开闭地安装的第2框体(例如上侧框体);检测所述第2框体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的开闭状态的开闭传感器;和天线选择部,根据所述开闭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选择所使用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副天线。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就所述第2实施方式而言,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并且,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但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离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最远。所述收发信主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或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侧。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侧。所述天线选择部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并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来自被所述天线选择部选择的接收副天线的接收电波信号,输入到所述第2接收部。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携带式无线装置例如以折叠方式开闭。
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就所述第2实施方式而言,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并且,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离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最远,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所述收发信主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侧。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或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侧。所述天线选择部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来自被所述天线选择部选择到的接收副天线的接收电波信号,输入到所述第2接收部。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携带式无线装置例如以滑动方式开闭。
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无线天线包含不少于1个的收发信主天线、和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所述收发信主天线是用于发送信号和接收电波两者的无线天线。所述接收副天线是不用于发送信号而用于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副天线,配置在极化面与所述收发信用主天线不同的方向上。此时,例如,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部中的第1接收部,接收从所述收发信主天线输出的接收电波信号,并将基于所述接收到的接收电波信号的信号输入所述信号合成部。另外,所述不少于2个接收部中的不少于1个第2接收部,接收基于分别从所述不少于2个接收副天线输出的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信号,并将基于所述接收到的1个以上接收信号的信号输入所述信号合成部。
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就所述第5实施方式而言,携带式无线装置还具备耦合部,将分别从所述2个以上接收副天线输出的2个以上接收电波信号相加得到的加法信号,输入到所述2个以上的接收部中的任一接收部(例如所述第2接收部)。
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就所述第6实施方式而言,携带式无线装置还具备相位调整部,用于将分别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输出的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间的相位,调整成同相位。向所述耦合部输入被所述相位调整部调整了相位的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可靠性高的携带式无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结构例的框图。示出了通信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可适用于携带式电话机、PHS(PersonalHandy phone System,即,低功率移动电话系统)、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即,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可开闭的各种携带式无线装置。下面,作为携带式无线装置,以携带式电话机为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
根据第1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101是所谓折叠型的携带式电话机。在携带式电话机101中配置了上侧框体107和下侧框体106。上侧框体107的基端与下侧框体106的基端连结于铰链701。从而,上侧框体107相对下侧框体106开闭,换言之,携带式电话机101以铰链701为中心轴来打开或关闭。另外,图1(A)表示携带式电话机101开闭途中的状态,图1(B)表示携带式电话机101关闭的状态。另外,所谓[关闭状态]是指完全关闭的、打开动作的开始状态,所谓[打开状态]是指完全打开的、打开动作终止的、关闭动作的开始状态,所谓[开闭途中的状态]是指[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状态。下面,将意味着所有这些状态的情况称为[开闭状态]。
在携带式电话机101中配备开闭传感器105。开闭传感器105是检测携带式电话机101是否处于关闭状态(或是否打开状态)的传感器。作为开闭传感器105,可采用各种传感器。例如,开闭传感器105可以是机械开关,可以是将磁铁与霍尔元件相组合的开关,也可以是光传感器等。
在携带式电话机101中配备多个无线天线。例如,在携带式电话机101中配备1个(或2个以上)的收发信主天线102、和2个(或3个以上)的接收副天线103、104。
收发信主天线102是用于发送信号和接收电波两者的无线天线。收发信主天线102是无论开闭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如何、即携带式电话机101是否处于关闭状态(或是否打开状态)都使用的天线。收发信主天线102在接收电波的情况下,输出对应于接收到的电波强度的接收电波信号。
另一方面,对应于开闭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选择使用第1接收副天线103和第2接收副天线104。接收副天线103、104在接收电波时使用,是在发送信号时不使用的天线。接收副天线103、104输出对应于接收到的电波强度的接收电波信号。
这种多个无线天线的每个既可内置也可外置(例如是可伸长容纳的鞭状天线)。另外,可以配备几个无线天线,并且可以设置在携带式电话机101的某一部位。最好考虑如下配置。
例如,收发信主天线102与第1接收副天线103的位置关系在携带式电话机101关闭的状态下,具有这些天线间距离(下面称为“主第1天线间距离”)尽量长的位置关系(例如主第1天线间距离完全最长或实质上最长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例如将收发信主天线102配备在下侧框体106的前端侧(例如前端或其附近),将第1接收副天线103配备在下侧框体106的基端侧(例如基端或其附近)。
另外,例如,收发信主天线102与第2接收副天线104的位置关系在携带式电话机101打开的状态下,具有这些天线间距离(下面称为“主第2天线间距离”)变得尽量长的位置关系(例如主第2天线间距离完全最长或实质上最长的位置关系)。具体而言,例如如上所述,将收发信主天线102配备在下侧框体106的前端侧(例如前端或其附近),将第2接收副天线104配备在上侧框体107的前端侧(例如前端或其附近)。
收发信主天线102、第1接收副天线103和第2接收副天线104只要满足上述位置关系,则也可分别配置在任何地方。例如,收发信主天线102的位置与第2接收副天线104的位置可以颠倒。另外,第1接收副天线103和第2接收副天线104之一,也可配置在与收发信主天线102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下面,参照图1来,对在切换所使用的无线天线的情况下的携带式电话机101的动作流程进行概述。
如图1(A)所示,在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101打开到某种程度的状态(例如主第2天线间距离比主第1天线间距离长的状态)时,具体而言,例如由开闭传感器105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101不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第1和第2接收副天线103、104中的第2接收副天线104,将收发信主天线102和所选择的第2接收副天线104用作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图1(A)中,用阴影表示所使用的无线天线102、104)。
另外,如图1(B)所示,在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101关闭到某种程度的状态(例如主第1天线间距离比主第2天线间距离长的状态)时,具体而言,例如由开闭传感器105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101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第1和第2接收副天线103、104中的第1接收副天线103,将收发信主天线102和所选择的第1接收副天线103用作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图1(B)中,用阴影表示所使用的无线天线102、103)。
图2是表示携带式电话机101的结构例的框图。
携带式电话机101具备天线开关204、第1接收部206、第2接收部207、发送部210、调制解调部208、双工器209。
天线开关204是这样的开关,即,根据从开闭传感器105接收到的信号(换言之,开闭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选择第1接收副天线103和第2接收副天线104中的某一个,作为连接到第1接收部206上的无线天线为。
第1接收部206和第2接收部207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例如放大处理)的电路。具体而言,第1接收部206接收从由天线开关204选择的第1接收副天线103或第2接收副天线104输出的接收电波信号,解调该信号后输出到调制解调部208。第2接收部207经双工器209接收从收发信主天线102输出的接收电波信号,并解调该信号后输出到调制解调部208。另外,输入到接收部206、207的接收电波信号,也可以是在从天线输出的途中实施了某种处理的信号。
发送部210是经双工器209将从调制解调部208输入的发送信号输出到收发信主天线102的电路。
调制解调部208执行信号合成处理,对从第1接收部206接收的第1信号(下面称为第1解调接收波信号)与从第2接收部207接收的第2信号(下面称为第2解调接收波信号)进行合成,输出通过信号合成处理生成的合成电波信号。另外,调制解调部208对从携带式电话机101的未图示电路输入的信号进行解调作为发送信号,并将该发送信号输出到发送部210。
双工器209在从发送部210接受发送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将收发信主天线102连接于发送部210,将该发送信号输出到收发信主天线102。但是,双工器209在相反的情况下(即未从发送部210接受发送信号的输入的情况下),将收发信主天线102连接于第2接收部207,将从收发信主天线102输入的接收电波信号输入到第2接收部107。
从图2和以上说明可知,在携带式电话机101中具备多个接收用天线和多个接收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在接收时,必定将从收发信主天线102、和从第1接收副天线103和第2接收副天线104中选择的、叫作接收副天线的两个无线天线,用作接收用天线。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具备从收发信主天线102接受接收电波信号的第2接收部207、和从上述所选择的接收副天线103或104接受接收电波信号的、叫作第1接收部206的两个接收系统。
在接收电波时,第1接收部206从接收副天线103或104接受接收电波信号,并且,第2接收部207从收发信主天线102接受接收电波信号,调制解调部208合成这两个接收电波信号(准确来说是分别解调这两个接收电波信号而得到的两个解调接收波信号)后输出。
另外,此时,天线开关204根据来自开闭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选择第1接收副天线103与第2接收副天线104中的一个,作为实际使用的接收副天线。具体而言,在携带式电话机101打开到某种程度的情况下,开闭传感器105将表示未关闭状态的检测结果信号输入到天线开关204,天线开关204对应于该检测结果信号,将连接于第1接收部206上的无线天线,从第1接收副天线103切换到第2接收副天线104。另一方面,在携带式电话机101变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开闭传感器105将表示关闭状态的检测结果信号输入到天线开关204,天线开关204对应于该检测结果信号,将连接于第1接收部206上的无线天线,从第2接收副天线104切换到第1接收副天线103。
以上,根据上述第1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灵敏度高的携带式电话机。另外,根据上述第1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论接收电场强度如何变化,都能得到稳定的接收灵敏度的携带式电话机。
另外,根据上述第1实施例,由从多个无线天线中选择的两个以上无线天线接受电波,使用分别从这两个以上无线天线输出的两个以上接收电波信号。从而,可提高携带式电话机101的接收灵敏度。就这点而言,例如根据本申请人进行的试验,确认如下显著的改善效果,即在时速约为60km的移动环境下,在使用的接收电波信号为1个时,C/I(载波与干扰噪声功率比:Carrier to Interference power ratio)平均约为2.0dB(分贝),下行方向数据通信速度平均约为340kbps,相反,在使用的接收电波信号为2个时,C/I平均约为5.5dB(分贝),下行方向数据通信速度平均约为600kbps。
另外,根据上述第1实施例,具备收发信主天线102和多个接收用副天线103和104,收发信主天线102始终被用作接收用天线。另外,在多个接收副天线103和104中,在携带式电话机101打开到某种程度以上的状态下,选择与收发信主天线102的天线间距离较长的第2接收副天线104,在携带式电话机101关闭到某种程度以上的状态下,选择与收发信主天线102的天线间距离较长的第1接收副天线103。从而,按照空间分集的观点,将多个接收副天线103和104中、认为接收电波强度更高的接收副天线,用作接收电波的上述两个以上无线天线中的一个,所以可提高携带式电话机101的接收灵敏度。换言之,可对接收强度强的接收波进行接收,可提高分集接收的效果。
另外,根据上述第1实施例,仅根据开闭传感器105的检测结果来进行所使用的接收副天线103和104的切换。从而,携带式电话机101能够以少的负担来选择认为接收电波强度较高的接收副天线。
图3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下面,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点,对与第1实施例重复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
第2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301具有滑动结构,若上侧框体307相对于下侧框体306,沿第1方向(例如上侧框体307的基端侧方向)完全地相对滑动,则成为打开状态,相反,若上侧框体307相对于下侧框体306,沿第2方向(例如上侧框体307的前端侧方向)完全地相对滑动,则如图3(B)所示,则成为关闭状态。其中,图3(A)是携带式电话机301的开闭途中的状态。
在第2实施例中,收发信主天线302配置在下侧框体306的前端侧(例如前端或其附近),第2接收副天线304配置在上侧框体307的基端侧(例如基端或其附近)。从而,在携带式电话机301打开的状态下,收发信主天线302与第2副天线304的天线间距离变得尽量长。
另一方面,第1接收副天线303在上侧框体307的旁侧面附近,沿着横切第2接收副天线304的方向(例如大致直行的方向)配置。配置在横切方向上是因为第1接收副天线303与第2接收副天线304的极化面不同。换言之,是为了得到利用从未图示基站接收电波的极化面差异的偏振波分集效应。另外,若第1接收副天线303横向配置,则设置部位可以是任意处,但从一同获得空间分集效应的观点来看,在携带式电话机301变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认为最好配置在与收发信主天线302的天线间距离尽量长的部位(例如基端侧面附近)。
携带式电话机301的内部结构与上述携带式电话机101一样。下面,参照图3,来对切换所使用的无线天线的情况下的携带式电话机301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在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301打开到某种程度的状态(例如主第2天线间距离比主第1天线间距离长的状态)时,具体而言,例如开闭传感器305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301不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第1和第2接收副天线303、304中的第2接收副天线304,将收发信主天线302和所选择的第2接收副天线304用作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图3(A)中用阴影表示所使用的无线天线302、304)。
另外,如图3(B)所示,在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301关闭到某种程度的状态(例如主第1天线间距离比主第2天线间距离长的状态)时,具体而言,例如开闭传感器305检测到携带式电话机301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第1和第2接收副天线303、304中的第1接收副天线303,将收发信主天线302和所选择的第1接收副天线303,用作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图3(B)中用阴影表示使用的无线天线302、303)。这样,因为携带式电话机301的长度在关闭状态下比打开状态短,所以天线间距离比打开状态短,空间分集效应变弱。但是,通过选择接收电波的面的方向与收发信主天线102不同的第1接收副天线303,作为接收时使用的无线天线,可确保至少与关闭状态下的携带式电话机301的长度相同程度的天线间距离,同时,可期待通过偏振波分集效应来得到弥补天线间距离比图3(A)所示情况短的部分的效果。
图4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下面,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例2的不同点,对于与第2实施例重复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
第3变形例的携带式电话机501分别以与第2携带式电话机301同样的方式,配备收发信主天线401、第1接收副天线402和第2接收副天线403。在携带式电话机501中,第1接收副天线402和第2接收副天线403无论携带式电话机501的开闭状态是何状态,都如阴影线所示,与收发信主天线401同样都在接收时使用。
图5是表示携带式电话机501的结构例的框图。
在携带式电话机501中,具备从第1接收副天线402接受接收电波信号的第1相位匹配电路404、从第2接收副天线403接受接收电波信号的第2相位匹配电路405和耦合电路406。
相位匹配电路404和405将来自第1接收副天线402的信号与来自第2接收副天线403的信号之间的相位调整成同相位。另外,在相位的错位检测和调整中,例如可采用基于等增益合成法或同相合成法的方法。另外,在两个信号间的相位错位小的情况下,也可不设两个相位匹配电路404和405。若不配备两个相位匹配电路404和405也可以,则可实现携带式电话机501的小型化。
耦合电路406将经由第1相位匹配电路404输入的信号、和经由第2相位匹配电路405输入的信号相加,将相加后得到的信号作为第一分集分支(diversity branch)输出到第1接收部407。
另外,其它结构与第1和第2变形例的情况一样。即,第2接收部408从收发信主天线401接受经由天线双式器410的接收电波信号,作为第二分集分支,并输出到调制解调部409。调制解调部409合成来自第1接收部407的信号与来自第2接收部408的信号后输出。
根据该第3实施例,因为活用了来自所配置的全部天线的接收信号,可提高携带式电话机501的接收灵敏度,换言之,可提高分集接收的效果。另外,接收副天线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这是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也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例如,携带式电话机的开闭不限于折叠方式或滑动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开闭。另外,在第1实施例(和/或第2实施例)中,例如开闭传感器105也可以是智能传感器,检测开闭状态为何程度,并根据其检测结果,判断主第1天线间距离与主第2天线间距离的哪一方长,将其判断结果输入到天线开关204,从而使天线开关204选择天线间距离长的接收副天线103或104。另外,在第1-第3实施例中,例如也可将多个无线天线配备在上侧框体,将多个无线天线以外的结构要素配备在下侧框体。

Claims (8)

1、一种携带式无线装置,具备:
多个无线天线,接收电波,并输出对应于所述接收到的电波强度的接收电波信号;
信号合成部,合成所输入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生成1个合成电波信号;和
不少于2个的接收部,将基于分别从所述多个无线天线输出的多个接收电波信号的不少于2个的信号,分别输入到所述信号合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无线天线包含收发信主天线、和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
所述收发信主天线是用于发送信号和接收电波两者的无线天线,
所述接收副天线是不用于发送信号而用于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
在接收时使用所述收发信主天线、和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选择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副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框体;
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可开闭地安装的第2框体;
检测所述第2框体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的开闭状态的开闭传感器;
天线选择部,根据所述开闭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选择所使用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副天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并且,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
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但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离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最远,
所述收发信主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
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或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侧,
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侧,
所述天线选择部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并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
来自被所述天线选择部选择的接收副天线的接收电波信号,输入到所述第2接收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框体处于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并且,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
在所述第2框体相对于所述第1框体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离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最远,所述第2框体的前端位于所述第1框体的基端侧,
所述收发信主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的前端侧,
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侧,
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配备在所述第1框体或所述第2框体的基端侧,
所述天线选择部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1接收副天线,在通过所述开闭传感器检测到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2接收副天线,
来自被所述天线选择部选择的接收副天线的接收电波信号,输入到所述第2接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无线天线包含不少于1个的收发信主天线、和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
所述收发信主天线是用于发送信号和接收电波两者的无线天线,
所述接收副天线是不用于发送信号、而用于接收电波的无线天线,
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中的不少于1个的接收副天线,配置在极化面与所述收发信用主天线不同的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耦合部,将分别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输出的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相加得到的加法信号,输入到所述不少于2个接收部中的任一接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携带式无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相位调整部,用于将分别从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副天线输出的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之间的相位,调整成同相位,
向所述耦合部,输入被所述相位调整部调整了相位的、所述不少于2个的接收电波信号。
CN200410071327.4A 2004-04-01 2004-07-20 携带式无线装置 Pending CN16778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09051A JP2005295312A (ja) 2004-04-01 2004-04-01 携帯無線装置
JP2004109051 2004-04-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7893A true CN1677893A (zh) 2005-10-05

Family

ID=35050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71327.4A Pending CN1677893A (zh) 2004-04-01 2004-07-20 携带式无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239416A1 (zh)
JP (1) JP2005295312A (zh)
CN (1) CN167789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1317B (zh) * 2006-01-17 2012-09-2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频电路部件及利用了该高频电路部件的通信装置
CN102948016A (zh) * 2010-04-28 2013-02-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包括两个或更多天线的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1072B2 (ja) * 2004-08-27 2009-09-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機
US20060205368A1 (en) * 2005-03-14 2006-09-14 Motorola, Inc. Selecting an optimal antenna according to an operating state of a device
WO2009034647A1 (ja) * 2007-09-14 2009-03-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装置
WO2009051211A1 (ja) * 2007-10-18 2009-04-23 Nec Corporation 携帯通信装置
KR101375301B1 (ko) * 2007-11-26 2014-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지지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갖는 이동 통신 단말 장치
JP5238233B2 (ja) * 2007-11-30 2013-07-17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EP2068400A1 (en) * 2007-12-03 2009-06-10 Sony Corporation Slot antenna for mm-wave signals
JP5067630B2 (ja) * 2008-08-28 2012-11-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アンテナ選択方法
JP2010157833A (ja) * 2008-12-26 2010-07-15 Panasonic Corp 携帯無線機
JP2010161715A (ja) * 2009-01-09 2010-07-22 Panasonic Corp 携帯無線機
CN105141335A (zh) * 2009-12-23 2015-1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振子复用的方法、装置和天线组件
JP5263998B2 (ja) * 2011-06-24 2013-08-14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Mimo通信用アンテナなどの複数アンテナを備えたデータ通信端末
JP5647182B2 (ja) * 2012-06-06 2014-12-2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端末
KR101620487B1 (ko) * 2014-10-30 2016-05-16 주식회사 서화정보통신 이웃 펨토셀 기지국 신호 간섭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4888B2 (ja) * 1991-08-06 1997-12-03 国際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アンテナ制御方式
US5649306A (en) * 1994-09-16 1997-07-15 Motorola, Inc. Portable radio housing incorporating diversity antenna structure
JP3165447B2 (ja) * 1995-11-29 2001-05-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GB2310560B (en) * 1996-02-26 2000-07-12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A radio telephone
US5966098A (en) * 1996-09-18 1999-10-1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ntenna system for an RF data communications device
AU1678097A (en) * 1996-12-23 1998-07-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telephone with separate antenna for stand-by mode
JP3526196B2 (ja) * 1997-01-07 2004-05-10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
JP3068543B2 (ja) * 1997-12-19 2000-07-24 静岡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情報端末
JPH11234162A (ja) * 1998-02-09 1999-08-27 Nec Corp 携帯型通信装置
JP3465739B2 (ja) * 1998-04-07 2003-11-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適応アンテナ受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6181284B1 (en) * 1999-05-28 2001-01-30 3 Com Corporation Antenna for portable computers
GB2353170A (en) * 1999-08-06 2001-02-14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Slide assembly for a communication unit
US6397078B1 (en) * 1999-08-27 2002-05-28 Young S. Kim Combined mobile telephone and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KR100708085B1 (ko) * 2000-05-31 2007-04-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지향성 안테나 시스템 및 노트북 컴퓨터
JP3888424B2 (ja) * 2001-06-01 2007-03-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適応アンテナ受信装置
EP1306922A3 (en) * 2001-10-24 2006-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structure, methof of using antenna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6897825B2 (en) * 2001-10-29 2005-05-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ntenna apparatus for folder type mobile phone
JP2003258944A (ja) * 2002-02-28 2003-09-12 Nec Saitama Ltd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機およびスライド式携帯電話機
JP4051978B2 (ja) * 2002-03-27 2008-02-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
JP3973506B2 (ja) * 2002-07-19 2007-09-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無線受信方法および無線受信プログラム
KR100498936B1 (ko) * 2002-11-15 2005-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무선 단말기의 다이버시티 안테나 장치
FI116248B (fi) * 2003-02-14 2005-10-14 Flextronics Odm Luxembourg Sa Antennijärjestely ja kannettava päätelaite
CN1784840B (zh) * 2003-03-04 2010-12-29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具有极佳初始方向波束接收质量的自适应天线接收设备
EP1613026A1 (en) * 2003-03-07 2006-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ortable terminal
FI118668B (fi) * 2003-04-01 2008-01-31 Samsung Electro Mech Matkapuhelin ja sen automaattinen pyöritysmenetelmä
JP4192665B2 (ja) * 2003-04-23 2008-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端末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アンテナ切替え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183592B2 (ja) * 2003-09-26 2008-11-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109924B2 (en) * 2004-05-18 2006-09-1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s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separate low-band frequency antennas, wireless terminals and radiotelephon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4665514B2 (ja) * 2004-12-28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1317B (zh) * 2006-01-17 2012-09-2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高频电路部件及利用了该高频电路部件的通信装置
CN102948016A (zh) * 2010-04-28 2013-02-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包括两个或更多天线的通信装置
CN102948016B (zh) * 2010-04-28 2015-03-1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包括两个或更多天线的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39416A1 (en) 2005-10-27
JP2005295312A (ja) 200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7893A (zh) 携带式无线装置
CN1118146C (zh) 一种校准智能天线阵的方法和装置
CN1208985C (zh) 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分集装置和方法
NO20081761L (no) Antenne sender/mottakersystem
CN1650599A (zh) 自适应天线矩阵的智能接口
CN1589536A (zh) 无线通信系统的校准
CN1669218A (zh) 利用发送器和接收器参数调节天线阻抗的装置和方法
CN1574713A (zh) 利用定向天线减轻无线网络中的干扰的影响
CN1933344A (zh) 双模前端模块及具有该模块的移动终端
JPH10303633A (ja) コヒーレントであり定モジュラスの複合基準信号を使用する適応アンテナ・アレイ処理装置
CN1702477A (zh) 速率估计设备和方法
CN1328408A (zh) 在频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的方法与装置
CN1214673C (zh) 多天线通信环境中发射天线的选择方法
CN1543087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校准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3629408A (zh) 天线极性切换方法、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357175A (zh) 一种无线系统中的设备
CN1148834C (zh) N付天线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过程和能实现该过程的基站
CN101317356A (zh) 一种空时编解码方法及装置
CN1855761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US9070984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05057798A3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anti-interference to increase channel capacity
CN104782052B (zh) 通信系统中的白化方法和装置
CN1905706A (zh) 一种合路器及天馈系统
CN101771197A (zh) 一种确定线缆顺序的方法及装置
CN1615039A (zh) 掀盖式移动装置的可切换式天线匹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