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板驱动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板驱动方法,显示板驱动器,和显示板驱动程序。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利用单放大器分时驱动显示板内两条或多条信号线(数据线)的驱动技术。
背景技术
由于显示板已经发展到较高分辨率,显示板内的信号线(或数据线)在数量上显著增加,因此相邻信号线之间的间隔显著降低。由信号线的数量增加引起的一个问题为在信号线和显示板驱动器之间提供电连接变得困难;相邻信号线之间间隔的减少不合需要地使在信号线和显示板驱动器之间连接的外部布线之间提供足够的空间变得困难。另一个问题为结合在驱动器内用于驱动信号线的放大器的数量增加。放大器的增加数量不合需要地增加了驱动器的尺寸,从而增加了成本。
克服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为分时驱动技术,其涉及利用单放大器以分时方式驱动显示板内的两条或多条信号线。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H04-52684A公开了这样的一种技术,其中三条信号线通过设置在以分时模式工作的液晶显示板上三个开关元件的作用进行选择性传导。
图1为使用在该文件中公开的该项技术的显示器件的框图。显示器件设计成利用单放大器以分时方式驱动三条信号线。
具体地,显示器件由液晶显示板10和驱动器20构成。液晶显示板10包括分别与红(R)、绿(G)和蓝(B)相关的一组信号线DR、DG和DB,和一组扫描(栅极)线G1、G2、...GM(M为等于或大于二的自然数)。在下文中,当信号线DR、DG和DB不需要区分时,它们可以总的称为信号线D。在信号线DR和扫描(栅极)线Gi的交点处设有R象素Ci R。相应地,在信号线DG和扫描(栅极)线Gi的交点处设有与绿色相关的G象素Ci G,在信号线DB和扫描(栅极)线Gi的交点处设有B象素Ci B。沿扫描线Gi的水平方向排列的R象素Ci R、G象素Ci G和B象素Ci B构成象素组Pi,其起表示液晶板10内颜色的点的作用。
每个象素包括TFT(薄膜晶体管)11和液晶电容器12。液晶电容器12由象素电极12a和公共电极12b构成,其间充满液晶材料。R象素Ci R、G象素Ci G和B象素Ci B内的TFT 11的源极连接到相关的信号线DR、DG和DB,TFT 11的栅极通常连接到扫描线Gi。TFT 11的漏极连接到液晶电容器12的象素电极12a。
信号线DR、DG和DB分别经由开关13R、13G和13B连接到输入终端14。开关13R、13G和13B由集成在液晶板10内的TFT构成。开关13R、13G和13B分别响应从驱动器20接收的控制信号S1、S2和S3接通和断开。输入终端14从驱动器20接收用于驱动相关象素的驱动电压。如下文详细描述,用于驱动R象素Ci R、G象素Ci G和B象素Ci B的驱动电压顺序施加到输入终端14;随着开关13R、13G和13B单独地接通和断开,驱动电压按次序连续施加到信号线DR、DG和DB上,用于选择性驱动R象素Ci R、G象素Ci G和B象素Ci B。在下文中,为了容易描述,开关13R、13G和13B可以总称为开关13。
驱动器20包括移位寄存器21,数据寄存器22,闭锁电路23,D/A转换器24,和一组放大器25。移位寄存器21移位其中的输入时钟信号CLK,用于产生移位脉冲。数据寄存器22利用移位脉冲来触发以锁存数据信号,并用于提供表示每个象素灰度等级的一系列RGB数据。闭锁电路23锁存从数据寄存器22接收的RGB数据,并给D/A转换器24提供锁存的RGB数据。响应从闭锁电路23接收的RGB数据,D/A转换器24选择并提供一组所需的灰度级电压给放大器25。从D/A转换器24接收的灰度级电压然后通过放大器25放大并传送到液晶板10的输入终端14。
驱动器20另外包括产生控制信号S1、S2和S3的控制电路26。控制信号S1、S2和S3被转发到各个开关13以选择开关13。控制电路26提供时序控制,使控制信号S1、S2和S3与将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施加到输入终端14的时序同步。控制电路26的时序控制使得开关13接通和断开,其与通过输入终端14接收并输送到所需信号线的驱动电压同步。控制电路26的时序控制根据存储在驱动器20的存储器件(未示出)中的程序进行。
驱动沿第n行的一组R象素Cn R、G象素Cn G和B象素Cn B通过下述步骤实现。
首先,连接到R象素Cn R、G象素Cn G和B象素Cn B的第n条扫描线Gn被激活,以接通R象素Cn R、G象素Cn G和B象素Cn B内的TFT11。这使得R象素Cn R、G象素Cn G和B象素Cn B预备好接收驱动电压。
要施加到R象素Cn R的驱动电压然后从相关放大器25提供给相关输入终端14。与驱动电压的提供同步,选择信号线DR;更具体地,开关13R接通,而其余开关13G和13B断开。结果,信号线DR连接到输入终端14,而其余信号线DG和DB进入高阻抗态,不与输入终端14连接。这允许驱动电压沿信号线DR传送到R象素Cn R。这实现了R象素Cn R内的液晶电容器12利用驱动电压进行充电。
然后,要施加到G象素Cn G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提供给输入终端14。与驱动电压的提供同步,选择信号线DG。这允许驱动电压沿信号线DG传送并由G象素Cn G接收。
相应地,要施加到B象素Cn B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提供给输入终端14。与驱动电压的提供同步,选择信号线DB。这允许驱动电压沿信号线DB传送并由B象素Cn B接收。
如上所述,信号线DR、DG和DB通过放大器25分时驱动,驱动电压以该顺序写入R象素Cn R、G象素Cn G和B象素Cn B。
上述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公开了信号线可以与R、G、B颜色不相关,并且利用单放大器驱动的信号线的数量可以为二或四或更多。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平2001-109435A公开了在显示板内利用选择电路切换两条信号线的技术。另外,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平2001-337657A公开了利用六个模拟开关来切换六条信号线的技术。
然而,两个已知技术具有的缺陷在于:在相关信号线进入高阻抗态,不与相关输入终端14连接后,每个象素内形成的横跨液晶电容器12的驱动电压可以从所需电平发生变化。
驱动电压的变化可以由三个主要原因引起。第一个原因是为切换信号线D提供的开关13内通过TFT的泄漏。参考图1,信号线D不可避免地很长。从而具有增加的电容量。这要求开关13内的TFT具有增强的用于驱动信号线D的驱动能力。因此,TFT设计成具有增加的栅极宽度和减小的栅极长度,以及小的导通电阻;然而,这样设计的TFT泄漏增加。因此,在象素电极12a处积聚的电荷通过开关13内的TFT放电,从而驱动电压从所需电平降低了。这种泄漏随着施加到相邻信号线的驱动电压之间的差值增加而增强。
第二个原因为信号线之间的电容量耦合。例如,当信号线DG在相邻信号线DR进入高阻抗态后利用驱动电压来驱动时,信号线DR上的电压通过两条信号线DR和DG之间的电容量耦合效应发生变化。这种在信号线DR处的电压变化将导致横跨象素的驱动电压发生变化。
第三个原因为公共电极12b上的公共电压VCOM的上升(或下降)延迟。在AC驱动中,公共电压VCOM在将驱动电压提供给象素前被倒置。在利用相关驱动电压驱动象素期间,公共电压VCOM应该保持不变。由于公共电极12b具有大的尺寸,因此驱动公共电极12b所要求的持续时间不可避免地延长。结果,公共电压VCOM可能在象素驱动期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而引起驱动电压从所需电平改变。在较早阶段驱动的象素经历在驱动电压上的增加变化。
驱动电压的变化将被液晶板10的用户察觉出存在不均匀的亮度。更具体地,驱动电压的变化表现为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沿信号线D1到D3)。
对于每个放大器的信号线的数量增加不合需要地引起驱动电压的变化增加。从而驱动电压的变化被强调为近来液晶板的最严重的缺陷之一,其中该液晶板被设计成分时驱动六条或多条信号线。
此外,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平2001-109435A公开了利用单放大器驱动两条信号线的显示器件,其中象素的写入顺序在每个垂直和/或水平扫描周期被切换。这种技术允许在驱动电压方面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在时间和/或空间上分散,从而消除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驱动显示板的方法,该显示板包括沿多行中的每行布置的N×3个象素,其中每行沿扫描线方向延伸,N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N×3个象素构成第一到第N象素组,每组包括与红色相关的R象素,与绿色相关的G象素,和与蓝色相关的B象素。该方法由分时驱动定位于多行中的每行的N×3个象素构成。多行中的第n行的驱动顺序不同于多行中的第(n+1)行的驱动顺序,其中第(n+1)行与第n行相邻。对于第n和第(n+1)行的每一行,每个包括在第一到第N象素组中的一个相关组中的G象素是第(N+1)个或之后被驱动的象素。
多行中的第n行的驱动顺序不同于多行中的第(n+1)行的驱动顺序的事实对于在空间分散横跨其上的驱动电压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是有效的。此外,由于人类视觉的频谱发光效能特性的作用,对于第n和第(n+1)行的每一行,每个包括在相关的第一到第N象素组中的一个相关组中的G象素是第(N+1)个或之后被驱动的象素的事实对于减少不均匀的亮度是有效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优点和特征将从下面结合所附附图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示出了执行常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显示器件的配置框图;
图2为示出了执行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显示器件的配置框图;
图3A说明了第一实施例中例证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3B说明了第一实施例中另一例证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3C说明了第一实施例中又一例证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3D说明了第一实施例中又一例证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4A说明了基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帧频控制技术,例证性的对于每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4B说明了基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帧频控制技术,另一例证性的对于每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4C说明了基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帧频控制技术,又一例证性的对于每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4D说明了基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帧频控制技术,又一例证性的对于每帧的每行的驱动顺序;
图5A为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两行时,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第一算法的流程图;
图5B为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四行时,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第二算法的流程图;
图6A说明了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两行且G象素的序数等于或大于2N+1时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6B包括一组表,分别说明了对于图6A所示的驱动顺序的R、G和B象素的序数;
图6C说明了K为2时图6A的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7A说明了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两行且G象素的序数在N+1到2N的范围内时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7B包括一组表,分别说明了对于图7A所示的驱动顺序的R、G和B象素的序数;
图7C说明了K为2时图7A的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8为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两行时,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算法的流程图;
图9A和9B说明了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2N行时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9C说明了N为4(即K为2)时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0为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2N行时,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算法的流程图;
图11说明了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两行且使用帧频控制技术时,对于每帧而言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2说明了第二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八行、K为2且使用帧频控制技术时,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3为示出了执行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显示器件的配置框图;
图14说明了在第三实施例中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5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施加到液晶显示板的信号波形的时间图;
图16说明了根据第三实施例、使用帧频控制技术时,对于每帧而言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
图17A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施加到液晶显示板的信号波形的时间图;
图17B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施加到液晶显示板的信号波形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例证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利用本发明的教导可以实现许多替换实施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说明的例证性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1.显示器件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显示器件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显示板驱动方法,其中显示器件设计成以分时方式驱动六条信号线。除了由单放大器驱动的信号线的数量不同以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器件在配置上几乎与图1所示的显示器件相同。图2中同样的元件通过与图1所示的同样的数字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显示器件将进行示意性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件由包含象素阵列的液晶板10和驱动液晶板10的驱动器20构成。液晶板10包括一组扫描线G1、G2、...,与红色相关的信号线DR1和DR2,与绿色相关的信号线DG1和DG2,以及与蓝色相关的信号线DB1和DB2。信号线DR1、DG1、DB1、DR2、DG2和DB2分别经由开关13R1、13G1、13B1、13R2、13G2和13B2连接到输入终端14。
在扫描线和信号线的各个交点处设有象素。具体地,表示红色的R象素Ci1 R设在信号线DR1和扫描线Gi之间的交点处,而另一R象素Ci2 R设在信号线DR2和扫描线Gi之间的交点处。类似地,表示绿色的G象素Ci1 G和Ci2 G分别设在扫描线Gi和信号线DG1和DG2的交点处。最后,表示蓝色的B象素Ci1 B和Ci2 B分别设在扫描线Gi和信号线DB1和DB2之间的交点处。
沿相同扫描线排列并连接到相同输入终端14的六个象素组成两个象素组,每个组由R、G和B象素组成。例如,沿第n条扫描线排列的R象素Cn1 R、G象素Cn1 G和B象素Cn1 B组成象素组Pn1。相应地,R象素Cn2 R、G象素Cn2 G和B象素Cn2 B组成另一象素组Pn2。象素组内三个主要的颜色象素在液晶板10内的点处再现所需颜色。
在以下的描述中,在表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字母“R”、“G”和“B”中添加的附加下标用于识别与相同颜色相关的不同象素。例如,象素组Pi1内的三个主要颜色象素表示为R1象素、G1象素和B1象素。类似地,象素单元Pi2内的三个主要颜色象素表示为R2象素、G2象素和B2象素。同样注意的是连接到符号“R”、“G”和“B”的下标表示象素的列(即连接到象素的信号线)。例如,连接到信号线DR1的R1象素与连接到信号线DR2的R2象素布置在不同的列中。
图2的驱动器20基本上与图1的配置相同。驱动器20包括移位寄存器21,数据寄存器22,闭锁电路23,D/A转换器24,一组放大器25和控制电路26。驱动器20从放大器25为液晶板10的输入终端14连续提供驱动电压,也提供具有控制信号S1到S6的液晶板10内的开关13。控制电路26提供时序控制,用于实现输入终端14接收驱动电压的时序和控制信号S1到S6被激活(即开关13接通)的时序之间的同步。这允许选定信号线中所需的一些,用于给所需象素提供相关的驱动电压。控制电路26的时序控制根据存储在驱动器20的存储器件(未示出)中的程序进行。
2.显示板驱动的原理
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案致力于通过适当确定六个象素的驱动顺序来减少亮度的不均匀性,该六个象素沿相同的扫描线排列并且连接到相同的输入终端14。图3A到3D和4A到4D说明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显示板的例证性顺序。驱动电压以图3A到3D和4A到4D所示的顺序写入相关象素。为了以该顺序实现象素,象素数据以相应于图3A到3D和4A到4D所示的顺序从闭锁电路23提供给D/A转换器24。这允许驱动电压以驱动象素的所需顺序从放大器25传送到输入终端14。输入终端14接收的驱动电压然后通过开关13发送到相关象素。根据本发明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优选实施例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1)术语
现在将描述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和符号。为了以概括形式限定术语和符号,与相同输入终端14相关的象素组的数量表示为“N”。
1-a)序数
对沿相同扫描线定位并连接到相同输入终端14的N×3个象素的驱动电压的顺序用一组范围从1到N×3的整数序数来表示。由于N在本实施例中为2,因此对沿第i条扫描线的六个象素(即R1、G1、B1、R2、G2和B2象素)的驱动电压的顺序通过一组序数αi1 R、αi1 G、αi1 B、αi2 R、αi2 G和αi2 B来表示,这些序数分别与R1、G1、B1、R2、G2和B2象素相关,其中序数αi1 R、αi1 G、αi1 B、αi2 R、αi2 G和αi2 B为从1到6的不同整数。更具体地,序数αi1 R表示第i条扫描线上的R1象素在驱动顺序中第αi1 R个被驱动。对于其余序数αi1 G、αi1 B、αi2 R、αi2 G和αi2 B,也表示相同的含义。例如,在图3A示出的例子中,与沿第n条扫描线连接的R1象素、G1象素、B1象素、R2象素、G2象素和B2象素相关的序数分别为1、5、2、3、6和4。然后,写入顺序用一组序数αn1 R、αn1 G、αn1 B、αn2 R、αn2 G和αn2 B来表示,这些序数满足:
αn1 R=1,
αn1 G=5,
αn1 B=2,
αn2 R=3,
αn2 G=6,和
αn2 B=4。
为了识别帧,序数αi1 R、αi1 G、αi1 B、αi2 R、αi2 G和αi2 B可以每个附有附加的上标。例如,在第n条扫描线的第k帧中的R1象素、G1象素、B1象素、R2象素、G2象素和B2象素以顺序αk i1 R、αk i1 G、αk i1 B、αk i2 R、αk i2 G和αk i2 B表示。
1-b)驱动顺序矩阵
驱动顺序矩阵定义为(p,N×3)矩阵,其中的元素由相关象素的序数构成,p为自然数。例如,对于布置在第n和第(n+1)行的象素的驱动顺序由如下的(2,6)驱动顺序矩阵Xn,(n+1)表示:
1-c)驱动顺序
第i行的驱动顺序意指驱动定位于第i行并连接到相同输入终端14的N×3个象素的顺序,并通过一组与相关象素关联的序数,或者(1,N×3)驱动顺序矩阵表示。由于N在本实施例中为2,因此第i行上的写入顺序为要利用驱动电压驱动的R1、G1、B1、R2、G2和B2六个象素的顺序,因而通过(1,6)驱动顺序矩阵来表示。
类似地,象素组Pij的驱动顺序为驱动象素组Pij中Rj象素Cij R、Gj象素Cij G和Bj象素Cij B的顺序。
因此规定根据下述方法确定驱动顺序在两条扫描线之间是否一致或不同:当相关驱动顺序矩阵中的所有元素在两行之间一致时,驱动顺序在两行之间一致。当相关驱动顺序矩阵中的任何元素不同时,驱动顺序定义为在两行之间不同。对于象素组的驱动顺序也同样定义。1-d)部分驱动顺序矩阵
部分驱动顺序矩阵,其为驱动顺序矩阵的部分矩阵,为表示与特定颜色相关的象素序数的(p,N)矩阵,p为驱动顺序矩阵的行数,即相关行的数量。由于N在本实施例中为2,因此对于沿第n行和第(n+1)行的R象素定义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表示为:
其中αn1 R和α(n+1)1 R分别为沿第n行和第(n+1)行的R1象素的序数,αn2 R和α(n+1)2 R分别为沿第n行和第(n+1)行的R2象素的序数。类似地,对于沿第n行和第(n+1)行的G象素定义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G (n,n+1)表示为:
最后,沿第n行和第(n+1)行的B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B (n,n+1)表示为:
1-e)坐标系
在液晶板10上定义x-y坐标系。x轴定义为沿水平方向,即平行于扫描线Gi延伸。y轴定义为沿垂直方向,即平行于信号线延伸。更具体地,正x方向为沿扫描线的方向。负x方向为正x方向的反向。
根据本发明的驱动显示板的方法将参考上述术语和符号更详细地描述。
(2)本发明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原理
本发明的显示板驱动方法基于下述事实,即横跨象素的驱动电压的变化取决于驱动象素的顺序。例如,当一组定位在第n行上的象素R1、G1、B1、R2、G2和B2以该顺序驱动时,象素R1、G1、B1、R2、G2和B2以相同的顺序经历驱动电压增加的变化。
如图3A到3D所示,利用该现象的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通过限定各行的驱动顺序,使得任何两个相邻行的驱动顺序彼此不同,从而有效地消除了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更具体地,确定定位在第n和第(n+1)行上的象素的驱动顺序使得下述等式适用于相关驱动顺序矩阵Xn,(n+1)的至少一列:
αnj γ≠α(n+1)j γ ……(1-1)
其中j为1或2,γ为“R”、“G”和“B”的任一种。对于图3A示出的例子,第n行上的R1象素的序数αn1 R为“1”,而第(n+1)行上的R1象素的序数α(n+1)1 R为“4”。
为了更有效地消除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优选地将定位在特定行上的每个象素的序数确定为不同于相邻行的相应象素。更具体而言,优选地公式(1-1)对于驱动顺序矩阵Xn,(n+1)的所有列成立,该矩阵对于第n行和第(n+1)行定义。在图3A示出的例子中,与定位在第n行上的六个象素R1、G1、B1、R2、G2和B2相关的序数分别为“1”、“5”、“2”、“3”、“6”和“4”,而与定位在第(n+1)行上的相应六个象素相关的序数为“4”、“6”、“3”、“2”、“5”和“1”;对于R1、G1、B1、R2、G2和B2象素中的每一个,第n行和第(n+1)行之间的序数不同。
驱动顺序可以利用两行的空间循环进行循环(下文中称为行循环),如图3A和3B所示,以及利用四行的空间循环,如图3C和3D所示。增加的空间循环优选用于有效地消除不均匀的亮度,因为这允许经历驱动电压增加变化的象素在较宽的区域上被空间分散。
对于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存在附加的要求;对于每行,G象素的序数限定为不小于3(=N+1)。例如,参考图3A,定位在第n行上的六个象素以象素R1、B1、R2、B2、G1和G2的顺序进行驱动;两个G象素在该顺序中被第五和第六驱动。对于图3B示出的例子,定位在第n行上的六个象素以R1、B1、G1、G2、R2和B2的顺序进行驱动;两个G象素被第三和第四驱动。
这种要求充分有利于提高显示板10上再现的图像质量。其原因在于,与红色(R)和蓝色(B)相比,人类视觉的频谱发光效能对于绿色(G)显示更高的值。由于人类视觉的频谱发光效能在绿色(G)波长处更高,因此横跨G象素的驱动电压的变化最容易被察觉,表现为液晶显示板10上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当G象素比其余颜色的象素更早驱动时,横跨G象素的驱动电压的变化将加强,从而增强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的产生。另一方面,当G象素的序数限定为在驱动顺序中不小于3(=N+1)时,这有效地减少了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
G象素序数取决于液晶板10的图像质量要求来确定。当对于液晶板10的要求主要为消除不均匀的亮度时,G象素的序数确定为等于或大于5(=2N+1),如图3A所示。在更迟的阶段驱动G象素有效地减少了横跨G象素的驱动电压的改变,其中G象素显示最高频谱发光效能,由此消除不均匀亮度。
另一方面,当对于液晶板10的要求主要为颜色的均匀性时,两个G象素优选地在驱动顺序期间的中间阶段被驱动;即两个G象素的序数选择为“3”(=N+1),或“4”(=2N),如图3B所示。由于两个G象素在驱动顺序的中间阶段被驱动,因此横跨G象素的驱动电压变化接近于六个象素的平均值,从而提高液晶板10上再现的颜色的均匀性。
理想的是将G象素的序数指定为连续的;这优选地抑制了液晶板10上的图像内粒状图案和闪烁的产生;由于显示最高频谱发光效能的两个G象素在效果显著的时间间隔处被驱动,这可能产生可察觉的粒状图案和/或闪烁。为了避免粒状图案和闪烁的产生,希望G象素在驱动顺序中被连续驱动。例如,图3A所示的例子说明了被指定具有序数“5”和“6”或反之亦然的两个象素G1和G2的驱动顺序。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两个象素G1和G2被指定具有序数“3”和“4”或反之亦然。
对于进一步消除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和水平分段,更希望限定驱动顺序使得定位在相同列中的R象素的序数在单个行循环中彼此不同。在图3C所示的显示四行的行循环的例子中,在第n到第(n+3)行上的沿相同列排列的R1象素的序数αn1 R到α(n+3)1 R彼此不同;序数αn1 R到α(n+3)1 R分别限定为“1”、“4”、“3”和“2”。相应地,定位在第n到第(n+3)行上的R2象素的序数αn2 R到α(n+3)2 R彼此不同。
对于消除不均匀亮度的产生,进一步希望相同列中R象素的序数之和在每个行循环中为常数。更具体地,希望R1象素的序数之和与R2象素的序数之和在相同行循环中彼此一致。这将均匀地分散经历驱动电压增加变化的象素,因此提高亮度的均匀性。
对于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定位在第n和第(n+1)行中的四个R象素的序数优选地确定为彼此交叉。从数学上而言,希望对于第n和第(n+1)行的R象素的部分写入顺序矩阵的元素(1,1)、(2,2)、(1,2)和(2,1)确定为递增或递减循环。例如,对于图3A的驱动顺序,对于第n和第(n+1)行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 n+1)通过下述等式(1-2)表示:
更具体地,(1,1)元素αn1 R、(2,2)元素α(n+1)2 R、(1,2)元素α(n+1)2 R和(2,1)元素α(n+1)1 R分别为“1”、“2”、“3”和“4”。因此,元素(1,1)、(2,2)、(1,2)和(2,1)确定为递增循环。
相应地,对于行循环为四行的情况,定位在第n和第(n+1)行中的四个R象素的序数优选地确定为彼此交叉,以及定位在第(n+2)和第(n+3)行中的四个R象素的序数确定为彼此交叉。在图3C所示的例子中,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通过等式(1-2)表示。如上所述,元素(1,1)、(2,2)、(1,2)和(2,1)确定为递增循环。相应地,对于第(n+2)和第(n+3)行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2),(n+3)通过下述等式(1-3)表示:
更具体地,(1,1)元素αn1 R、(2,2)元素α(n+1)2 R、(1,2)元素α(n+1)2 R和(2,1)元素α(n+1)1 R分别为“3”、“4”、“1”和“2”。因此,元素(1,1)、(2,2)、(1,2)和(2,1)同样确定为递增循环。
对于B象素的序数进行相同的限定。定位在相同列中的B象素的序数优选在单个行循环中彼此不同。此外,定位在第n和第(n+1)行中的四个B象素的序数优选确定为彼此交叉,对于行循环为四行的情况,定位在第(n+2)和第(n+3)行中的四个B象素的序数确定为彼此交叉。
对于消除不均匀的亮度,同样希望沿每列排列的R象素在行循环中的序数之和等于沿每列排列的B象素在行循环中的序数之和;具体地,希望R1象素的序数之和,R2象素的序数之和,B1象素的序数之和,及B2象素的序数之和对于相同行循环全部一致。这将均匀地分散横跨其上的驱动电压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因此提高整个再现图像的亮度的均匀性。
这将利用序数αij γ进行详细解释。对于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相关行循环的驱动顺序被确定使得下述等式(1-4a)成立:
对于图3A的例子的情况,参数KL为4,而对于图3B的例子的情况,参数KL为7。
另一方面,对于行循环为四行的情况,象素的驱动顺序被确定使得下述等式(1-4b)成立:
对于图3C的例子的情况,参数KL’为10,而对于图3D的例子的情况,参数KL’为14。
此外,对于G象素的序数选择为3和4的情况,如图3D所示,优选地沿相同列排列的包括G象素的象素的序数之和在行循环中一致。更具体地,对于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优选地下述等式(1-4c)成立:
对于行循环为四行的情况,优选地下述等式(1-4d)成立:
为了进一步消除不均匀亮度的产生,优选地引入帧频控制技术(FRC),如图4A到4D所示,其中各行的驱动顺序在每帧处进行转换。帧频控制可以在时间上(temporally)分散横跨其上的驱动电压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从而减少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和水平分段。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第n行的驱动顺序在第k、(k+1)、(k+2)和(k+3)四个帧中不同。对于第(n+1)行的驱动顺序也是如此。在帧频控制中,帧频控制周期等于2N帧,在该周期期间驱动顺序在时间上循环。在本实施例中,帧频控制周期为四帧。
对于进一步消除不均匀亮度的产生,希望R和B象素的序数之和在每个帧频控制周期中(即在第k到第(k+3)帧中)彼此相等。这通过下述利用第p帧期间相关象素的序数αp ij γ的等式(1-5a)表示:
其中i为任意整数。对于图4A和4C所示的例子,参数KF为10,而对于图4B和4D所示的例子,参数KF为14。
此外,对于G象素的序数αp i2和αp i5选择为3和4的情况 (见图4B和4D),R、G和B象素的序数之和在每个帧频控制周期中彼此相等。换句话说,下述等式(1-5b)对于i为任意数时成立:
(3)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程序
图5A为示出了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以便满足上述要求的第一算法的流程图。图5A示出的第一算法用于确定图3A和3B示出的驱动顺序。应当理解,对于图3A和3B示出的例子,行循环为两行,并且第一算法确定第n行的驱动顺序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
在第一算法中,首先在步骤S01中对G象素指定序数。在图3A示出的例子中,G象素被指定具有从2N+1到3N的序数,即5或6。在图3B中,G象素被指定具有从N+1到2N的写入顺序的序数,即3或4。
在步骤S02中,第n行的G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沿+x方向递增。更具体地,在图3A示出的例子中,第n行的G1和G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5”和“6”的序数。在图3B的例子中,第n行的G1和G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3”和“4”的序数。
另一方面,在步骤S03中,第(n+1)行的G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沿+x方向递减(或沿-x方向递增)。更具体地,在图3A示出的例子中,第(n+1)行的G1和G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6”和“5”的序数。在图3B的例子中,第(n+1)行的G1和G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4”和“3”的序数。
然后在步骤S04中,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未指定给G象素的剩余的序数。在图3A示出的例子中,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1”到“4”的序数。在图3B的例子中,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1”、“2”、“5”和“6”的序数。
在步骤S05中,确定第n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使得满足下述要求:
(a)R象素的序数为奇数或者偶数之一,B象素的序数则为另一种,以及
(b)在步骤S04中,象素组Pi1内象素的序数从指定给R和B象素的序数的第一半中选择,象素组Pi2内象素的序数从指定序数的第二半中选择。
更具体地,在图3A和3B示出的例子中,R象素被指定具有奇序数,而B象素被指定具有偶序数。在图3A的例子中,第n行的象素组Pi1内的R1和B1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1”和“2”的序数,而象素组Pi2内的R2和B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3”和“4”的序数。在图3B的例子中,第n行的R1和B1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1”和“2”的序数,而R2和B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5”和“6”的序数。
另一方面,在步骤S06中,确定第(n+1)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使得满足下述要求:
(a’)R象素的序数与B象素的序数互换;和
(b’)在步骤S04中,象素组Pi1内象素的序数从指定给R和B象素的序数的第二半中选择,象素组Pi2内象素的序数从指定序数的第一半中选择。
更具体地,在图3A的例子中,象素组Pi1内的R1和B1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4”和“3”的序数,而象素组Pi2内的R2和B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2”和“1”的序数。另一方面,在图3B的例子中,象素组Pi1内的R1和B1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6”和“5”的序数,而R2和B2象素分别被指定具有“2”和“1”的序数。
以该方式确定第n行和第(n+1)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导致四个R象素的序数确定为在第n行和第(n+1)行之间交叉,并且四个B象素的序数也在上述两行之间交叉。
图5B示出了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行循环为四行时,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第二算法的流程图。图5B示出的第二算法用于对图3C和3D示出的例子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应当注意,在图3C和3D示出的例子中行循环为四行,第二算法确定第n行到第(n+3)行的驱动顺序。
在步骤S01到S06中,以与图5A描述的算法相同的方式确定第n行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
在步骤S07到S09中,确定第(n+2)行和第(n+3)行的驱动顺序。更具体地,在步骤S07中,第(n+2)行的G象素的序数以与第n行相同的方式确定。此外,在步骤S08中,第(n+3)行的G象素的序数以与第(n+1)行相同的方式确定。
此外,在步骤S09中,第(n+2)行和第(n+3)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通过在象素组之间交换第n行和第(n+1)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来确定。更具体地,确定定位于第(n+2)行和第(n+3)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使得满足下述等式(1-6a)到(1-6h):
和
由于定位于第(n+2)行和第(n+3)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以该方式确定,因此之前在前述部分提出的要求可以满足。具体地,通过等式(1-6a)到(1-6h)确定R和B象素的序数确保了象素R1、R2、B1和B2的序数在第n行到第(n+3)行中不同。此外,第(n+2)行和第(n+3)行的四个R象素的序数确定为交叉,第(n+2)行和第(n+3)行的四个B象素的序数也确定为交叉。
帧频控制通过对于R、G和B象素每帧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元素来实现。图4A和4B说明了当帧频控制分别施加到图3A和3B的例子时每行的驱动顺序;对于这些例子行循环为两行。同样,图4C和4D说明了当帧频控制分别施加到图3C和3D的例子时每行的驱动顺序;对于这些例子行循环为四行。
当行循环为两行时(见图4A和4B),帧频控制通过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第n行和第(n+1)行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来实现。在图4A的例子中,对于第k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表示为:
另一方面,对于第(k+1)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 (k+1)表示为:
该部分矩阵等效于第k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矩阵。这同样适用于对于第(k+2)帧和第(k+3)帧的驱动顺序,以及对于G和B象素的驱动顺序。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具有相同的效果。
当行循环为四行时,帧频控制通过每帧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与第n行和第(n+1)行相关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同时每帧沿相同方向旋转与第(n+2)行和第(n+3)行相关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来实现。
由于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每帧旋转,因此前述部分中提出的要求可以满足。每帧旋转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四个元素使得在帧频控制周期中(即第k到第(k+3)帧中)象素的序数之和相同。此外,这使得四个R象素以及四个B象素在第n行和第(n+1)行之间交叉。
1.简短结论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六个象素R1、G1、B1、R2、G2和B2的每一个,序数组被确定为在任何相邻行之间不同。这有效地消除了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同样,G1和G2象素被指定具有等于或大于3(=N+1)的序数。因此,进一步抑制了不均匀亮度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原理适用于任何以分时模式驱动N×3条信号线的显示器件,只要特性没有大的转变,其中N为2或更大的自然数。然而,应当理解,就每行驱动顺序的容易控制和帧频控制的容易实现而言,该显示板驱动方法特别适用于设计成以分时方式驱动六条信号线的显示器件。
第二实施例
1.
概要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在图6A到6C,7A到7C,9A到9C,11和12中说明,其中示出了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在第二实施例中,显示板驱动方法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显示板的方法进行修改,其中对于每个输入终端,象素组的数量为2×K,K为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致力于利用单放大器以分时方式驱动6×K信号线。
在第二实施例中,每行的驱动顺序也被确定以便满足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要求。例如,特定行中每个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不同于相邻行中相应象素的序数。此外,G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等于或大于N+1。具体地,在图6A示出的例子中,G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等于或大于2N+2(同样见图6B)。另一方面,在图7A示出的另一个例子中,G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在N+1和2N之间的范围内(同样见图7B)。此外,关于R和B象素,定位在相同列中的象素的序数在行循环中彼此不同。最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使得定位在相同列中的象素的序数之和关于R和B象素相同。
在第二实施例中,其中驱动顺序循环的行循环为2或2N(=4K)行。将首先对于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说明确定每行驱动顺序的程序,然后对于行循环为2N行的情况进行说明。
2.对于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
具有行周期为两行的第二实施例在图6A到6C和7A到7C中示出。
图6A说明了G象素的序数等于或大于2N+1的例子。图6B分别说明了图6A所示的对于R、G和B象素的序数。图6C说明了在图6A的例子中K为2时每行的驱动顺序。
另一方面,图7A说明了G象素的序数在N+1到2N的范围内的例子。图7B分别说明了对于图7A所示的R、G和B象素的序数。图7C说明了在图7A的例子中K为2时每行的驱动顺序。
现在将详细解释行循环为两行时确定每行驱动顺序的算法。
(1)术语
(1-a)块
术语“块”用于使第二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描述变得容易。参考图6A,每个块由布置在两行和两列中的四个象素组构成。对于每行,每行的N(=2K)个象素组与相同的输入终端14相关,从而,每个输入终端14与K个块相关。块“j”定义为由定位在第n行中的两个象素组Pn(2j-1)和Pn(2j)和定位在第(n+1)行中的两个象素组P(n+1)(2j-1)和P(n+1)(2j)构成。例如,块“1”由定位在第n行中的两个象素组Pn1和Pn2和定位在第(n+1)行中的两个象素组P(n+1)1和P(n+1)2构成。
应当注意,第一实施例为第二实施例的K为1的特殊例子,即输入终端14与一个块连接的情况。
(1-b)奇数象素组和偶数象素组
第i行的奇数象素组是指与相同输入终端14相关的第i行的N个象素组Pi1到PiN(Pi(2K))中的奇数组。即,象素组Pi1、Pi3……和Pi(2K -1)为奇数象素组。
类似地,第i行的偶数象素组是指连接到相同输入终端14的第i行的N个象素组Pi1到PiN(Pi(2K))中的偶数组。即,象素组Pi2、Pi4……和Pi(2K)为偶数象素组。
因此,一个块由垂直排列的两个奇数象素组和相邻于两个奇数象素组的两个偶数象素组构成。
(2)算法描述
图8为示出了在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时用于确定每行的驱动顺序的算法的流程图。
在该算法中,在步骤S11中,序数首先被指定给G象素。对于图6A示出的例子,G象素被指定具有从2N+1到3N的序数(同样见图6B)。对于图7A,G象素被指定具有从N+1到2N的序数(同样见图7B)。
假定在步骤S11中指定给G象素的一组序数在下文中用SG表示。对于图6A示出的例子,组SG表示为:
SG={2N+1,2N+2,……,3N}。
另一方面,对于图7A示出的例子,组SG表示为:
SG={N+1,N+2,……,2N}。
同样假定由组SG的第一半元素构成的部分组用SG L表示,由组SG的第二半元素构成的另一部分组用SG U表示。对于图6A示出的例子,组SG L和SG U通过下述等式表示:
SG L={2N+1,2N+2,……,5K},
SG U={5K+1,5K+2,……,3N(=6K)}。
对于图7A示出的例子,SG L和SG U通过下述等式表示:
SG L={N+1,N+2,……,3K},
SG U={3K+1,3K+2,……,2N(=4K)}。
在步骤S12中,确定定位在第n行中的G象素的序数使得满足下述要求:
(1)奇数象素组内的G象素的序数从组SG L(其由组SG的第一半元素构成)的元素中选择,并确定为沿+x方向增加。
(2)偶数象素组内的G象素的序数从组SG U(其由组SG的第二半元素构成)的元素中选择,并确定为沿+x方向增加。
因此,沿第n行的G象素的序数确定为以块“1”中的G1象素,块“2”中的G3象素,……,块“K”中的G(2K-1)象素,块“1”中的G2象素,块“2”中的G4象素,……,和块“K”中的G(2K)象素的顺序增加。
换句话说,定位在第n行中的G象素的序数αn1 G到αn(2k) G被确定以便下述等式(2-1a)和(2-1b)成立:
其中αn1 G、αn3 G、……、和αn(2k-1) G为奇数象素组内G象素的序数,αn2 G、αn4 G、……、和αn(2k) G为偶数象素组内G象素的序数。从图6B和7B中显而易见的是,图6A和7A中示出的例子满足等式(2-1a)和(2-1b)的要求。
同样,确定定位在第(n+1)行中的G象素的序数使得满足下述要求(步骤S13):
(1)第(n+1)行的奇数象素组内的G象素的序数从组Sn G even的元素中选择,并确定为沿+x方向减小(或沿一x方向增加),其中组Sn G even定义为由指定给定位在第n行中的偶数象素组内G象素的序数构成的组。
(2)沿第(n+1)行的偶数象素单元内G象素的序数从组Sn G odd的元素中选择,并确定为沿+x方向减小,其中组Sn G odd定义为由指定给定位在第n行中的奇数象素组内G象素的序数构成的组。因此,第(n+1)行的G象素的序数为第n行的G象素序数的颠倒。
换句话说,第(n+1)行的G象素的序数α(n+1)1 G到α(n+1)(2k) G被确定以便下述等式(2-2a)和(2-2b)成立:
在步骤S14中,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除指定给G象素以外的序数。在图6A的例子中,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1到2N的序数(同样见图6B)。另一方面,在图7A的例子中,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1到N和2N+1到3N的序数(同样见图7B)。
在步骤S14中确定的R和B象素的一组序数用SRB表示。在图6A的例子中,组SRB表示为:
SRB={1,2,……,2N}。
另一方面,在图7A的例子中,组SRB表示为:
SRB={1,2,……,N,2N+1,2N+2,……,3N}。
假定范围从1到3N的一组整数用SALL表示,则组SRB为:
SRB=SALL-SG。
此外,组SRB L定义为由组SRB的第一半元素构成的组,组SRB U定义为由第二半元素构成的组。具体地,在图6A示出的例子中,组SRB L和SRB U表示为:
SRB L={1,2,……,N},和
SRB U={N+1,N+2,……,2N}。
在图7A示出的例子中,组SRB L和SRB U表示为:
SRB L={1,2,……,N},和
SRB U={2N+1,2N+2,……,3N}。
定位在第n行中的R和B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以满足下述要求(a)到(c):
(a)R象素的序数为奇数或偶数之一,而B象素的序数为另一种数。
(b)奇数象素组内R和B象素的序数从组SRB L(其由组SRB的第一半元素构成)的元素中选择,并为沿+x方向增加。
(c)偶数象素组内R和B象素的序数从组SRB U(其由组SRB的第二半元素构成)的元素中选择,并沿+x方向增加。
换句话说,定位在第n行中的R象素的序数αn1 R到αn(2k) R和定位在第n行中的B象素的序数αn1 B到αn(2k) B被确定以满足下述要求(a)和(b):
(a)它包含:
或
和
(b)它包含:
其中j为从1到2K的任意整数。应当注意,组SRB odd为从组SRB的元素中选择出的奇序数构成的组,组SRB even为从组SRB的元素中选择出的偶序数构成的组。
在简单的例子中,定位在第n行中的奇数象素组内的R和B象素可以被指定具有一组确定为从指定给R和B象素的最小序数开始沿+x方向增加的序数。在该情况下,定位在第n行中的偶数象素组内的R和B象素可以被指定具有沿+x方向增加的剩余的序数。
另一方面,确定定位在第(n+1)行中的R和B象素的序数使得满足下述要求(a’)到(c’):
(a’)R象素的序数与B象素的序数互换。
(b’)奇数象素组内R和B象素的序数从组SRB U(其由组SRB的第二半元素构成)的元素中选择,并沿+x方向减少(或沿-x方向增加)。
(c’)偶数象素组内R和B象素的序数从组SRB L(其由组SRB的第一半元素构成)的元素中选择,并沿+x方向增加。
换句话说,定位在第(n+1)行中的R和B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以满足下述要求(a)’和(b)’:
(a)’它包含:
和
(b)’它包含:
和
其中j为从1到2K的任意数。应当注意,Sn R为定位在第n行中的R象素的序数αn1 R到αn(2k) R构成的组,而Sn B为定位在第n行中的B象素的序数αn1 B到αn(2k) B构成的组。
在简单的例子中,定位在第(n+1)行中的奇数象素组内的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确定为从指定给R和B象素的最大序数开始沿+x方向减小的序数。同样,定位在第(n+1)行中的偶数象素组内的R和B象素被指定具有沿+x方向减小的剩余的序数。
由于定位在第n行和第(n+1)行的象素的序数以该方式确定,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要求可以满足。更具体地,定位在第n行和第(n+1)行的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以主要满足下述要求:
(a)αnj γ≠α(n+1)j γ,
其中j为从1到2K的任意整数,γ为“R”、“G”和“B”的任一种,和
(b)在第n行和第(n+1)行中定位在相同列中的R和B象素的序数之和为常数;换句话说,它包含:
...
这有效地实现了在驱动电压方面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整个图像的亮度的均匀性。
1.对于行循环为2N(=4K)行的情况
图9A和9B说明了行循环为2N行时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每行的驱动顺序在第一半处的第n到第(n+N-1)行和第二半处的第(n+N)到第(n+2N-1)行之间确定地(definitely)变化。(1)第n到第(n+N-1)行的驱动顺序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21和S22中,第n到第(n+N-1)行的最初两行(即第n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被确定为与上述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相同。图9A和9B示出的例子说明了第n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与图6A示出的一致。第n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可以与图7A示出的一致。
同样如图10所示,在步骤S23中,第(n+2)到第(n+N-1)行的驱动顺序通过对于每两行将第n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循环移动一个块(或对于每两行移动两个象素组)来确定。更具体地,如图9A和9B所示,第(n+2p)和第(n+2p+1)行的驱动顺序等于将第(n+2p-2)和第(n+2p-1)行的驱动顺序沿+x(或-x)方向循环移动一个块,其中p为从1到K-1的整数。
换句话说,定位在第(n+2)到第(n+N-1)行的象素的序数可以沿+x方向循环移动,并确定以满足下述等式(2-8a到2-8f):
α(n+2P)1 γ=α(n+2P-2)(2k-1) γ ...(2-8a)
α(n+2P)2 γ=α(n+2P-2)(2k) γ ...(2-8b)
α(n+2P)j γ=α(n+2p-2)(j-2) γ ...(2-8c)
和
α(n+2P+1)1 γ=α(n+2P-1)(2k-1) γ, ...(2-8d)
α(n+2P+1)2 γ=α(n+2P-1)(2k) γ, ...(2-8e)
α(n+2P+1)j γ=α(n+2P-1)(j-2) γ, ...(2-8f)
其中p为从1到K-1的任意整数,j为从3到2K的任意整数,γ为“R”、“G”和“B”象素的任一种。
作为替换,定位在第(n+2)到第(n+N-1)行的象素的序数可以沿-x方向循环移动,并确定以满足下述等式(2-9a到2-9f):
α(n+2P)j γ=α(n+2P-2)(j+2) γ, ...(2-9a)
α(n+2P)(2k-1) γ=α(n+2P-2)1 γ, ...(2-9b)
α(n+2P)2k γ=α(n+2P-2)2 γ, ...(2-9c)
α(n+2P+1)j γ=α(n+2P-1)(j+2) γ, ...(2-9d)
α(n+2P+1)(2k-1) γ=α(n+2P-1)1 γ, ...(2-9e)
α(n+2P)2k γ=α(n+2P-1)2 γ, ...(2-9f)
其中p为从1到K-1的任意整数,j为从1到2K-2的任意整数,γ为“R”、“G”和“B”的任一种。
(2)第(n+N)到第(n+2N-1)行的驱动顺序
现在将首先描述确定最初两行(即第(n+N)和第(n+N+1)行)的象素的驱动顺序的方法。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24中,定位在第(n+N)和第(n+N+1)行的G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与第n和第(n+1)行的G象素的序数相同。更具体地,如图9A和9B所示,G象素的序数通过下述等式(2-10a和2-10b)给出:
α(n+N)j G=αnj G ...(2-10a)和
α(n+N+1)j G=α(n+1)j G ...(2-10b)
其中j为范围从1到2K的任意整数。
同样如图10所示,在步骤S25中,定位在第(n+N)和第(n+N+1)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通过在相同块内奇数象素组和相应的偶数象素组之间交换定位在第n和第(n+1)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来确定。更具体地,如图9A和9B所示,定位在第(n+N+1)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α(n+N+1)j R和α(n+N+1)j B,和定位在第(n+N+2)行的R和B象素的序数α(n+N+2)j R和α(n+N+2)j B通过下述式子表示:
α(n+N)(2q-1) R=αn(2q) R ...(2-11a)
α(n+N)(2q) R=αn(2q-1) R ...(2-11b)
α(n+N)(2q-1) B=αn(2q) B ...(2-11c)
α(n+N)(2q) B=αn(2q-1) B ...(2-11d)
α(n+N+1)(2q-1) R=α(n+1)(2q) R ...(2-12a)
α(n+N+1)(2q) R=α(n+1)(2q-1) R ...(2-12b)
α(n+N+1)(2q-1) B=α(n+1)(2q) B ...(2-12c)和
α(n+N+1)(2q) B=α(n+1)(2q-1) B ...(2-12d)
其中q为范围从1到K的任意整数。
在图9A和9B中,块“j”表示由定位在第(n+N)行的象素组P(n+N)(2j-1)和P(n+N)(2j)与定位在第(n+N+1)行的象素组P(n+N+1)(2j-1)和P(n+N+1)(2j)构成的块。例如,块“1”由定位在第(n+N)行的象素组P(n+N)1和P(n+N)2与定位在第(n+N+1)行的象素组P(n+N+1)1和P(n+N+1)2构成。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26中,剩余行(即第(n+N+2)到(n+2N-1)行)的驱动顺序通过对于每两行将第(n+N)和第(n+N+1)行的驱动顺序循环移动一个块来确定。更具体地,如图9A和9B所示,定位在第(n+N+2p)和第(n+N+2p+1)行中的象素的序数等于将定位于第(n+N+2p-2)和第(n+N+2p-1)行的象素的序数沿+x(或-x)方向循环移动,其中p为范围从1到K-1的任意整数。
(3)例子
图9C说明了在行周期为8(=2N)行的情况下,K为2(即N为4)的每行的驱动顺序的例子。第n行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与图6C所示的驱动顺序一致。
第(n+2)行和第(n+3)行的驱动顺序通过沿+x(或-x)方向将定位于第n和第(n+1)行的象素的序数循环移动一个块来确定。由于K为2,因此沿+x方向的循环移动等效于沿-x方向的循环移动。
同样,第(n+4)(=(n+N))行和第(n+5)行的驱动顺序通过在奇数象素组Pi1和相应的偶数象素组Pi2之间交换定位在第n和第(n+1)行的象素的序数,以及在奇数象素组Pi3和相应的偶数象素组Pi4之间交换来确定。
第(n+6)行和第(n+7)行的驱动顺序通过沿+x(或-x)方向将定位于第(n+4)和第(n+5)行的象素的序数循环移动一个块来确定。
(4)简短结论
由于每行的驱动顺序以该方式确定,
(a)每列中象素的序数被确定为在每个行循环中彼此不同,和
(b)在每个行循环中相同列中的R和B象素的序数之和为常数。更具体地,驱动顺序被确定以满足以下等式:
这使得横跨其上的驱动电压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在空间上均匀地分散,因此有效地消除了不均匀亮度的产生。
1.帧频控制
帧频控制技术也应用于第二实施例。参考图11,对于行循环为两行的情况,帧频控制通过对于R、G和B象素中的每个,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2×2K个元素来实现。驱动顺序在时间上循环的帧频控制周期为2N(=4K)帧。图11说明了K为2的情况。
对于图11所示的情况,例如,对于第k帧,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表示为:
同样,对于第(k+1)帧,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表示为:
该矩阵通过顺时针旋转第k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8(=2N)个元素来得到。这同样适用于第(k+2)到(k+7)帧,也适用于G和B象素的驱动顺序。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8个元素可以逆时针旋转,这具有相同的效果。
对于行循环为2N行的情况,对于R、G和B象素中的每个,帧频控制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在每个帧处每两行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2×2K个元素来实现。更具体地,对于R、G和B象素中的每个,在每个帧期间第n和第(n+1)行的驱动顺序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每个帧处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2×2K个元素来确定。相应地,对于每个帧处的R、G和B象素中的每个,在每个帧期间第(n+2p)和第(n+2p+1)行的驱动顺序通过旋转与第(n+2p)和第(n+2p+1)行相关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的2×2K个元素来确定。
具体地,在图12示出的例子中,对于第k帧,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 k通过上述等式(2-14)表示,而对于第(k+1)帧,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 k+1通过上述等式(2-15)表示。从两个等式(2-14)和(2-15)中清楚可见,第(k+1)帧的与第n和第(n+1)行相关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 k+1通过顺时针旋转第k帧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n+1 k的8(=2N)个元素来得到。第(k+2)到(k+7)帧的每一个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也以相同方式得到。这对于G和B象素也同样适用。
相应地,第k帧的与第(n+2)行和第(n+3)行相关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2,n+3 k,和第(k+1)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2,n+3 (k+1)通过下述等式(2-16)和(2-17)表示:
从等式(2-16)和(2-17)中显而易见,第(k+1)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2,n+3 (k+1)通过顺时针旋转第k帧的R象素的部分驱动顺序矩阵XR n+2,n+3 k的8(=2N)个元素来得到。
这同样适用于剩余的行,即第(n+4)行到第(n+7)行。
上述帧频控制技术允许每个帧周期期间的驱动顺序被确定以便每个象素的序数之和在每个帧频控制周期(从第k帧到第(k+2N)帧)中为常数。
第三实施例
1.显示器件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将结合图13所示的显示器件进行描述,该显示器件中三条信号线通过前述显示板驱动方法分时驱动。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板10’与图2所示的显示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象素组Pi1内的象素连接的输入终端14不同于象素单元Pi2内的象素连接的输入终端。因此假定与象素单元Pi1连接的输入终端用141表示,而与象素单元Pi2连接的输入终端用142表示。同样,连接到输入终端141的放大器用251表示,而连接到输入终端142的另一放大器用252表示。更具体地,象素组Pi1内的R象素Ci1 R、G象素Ci1 G和B象素Ci1 B分别通过三个开关13R1、13G1和13B1连接到输入终端141。象素组Pi2内的R象素Ci2 R、G象素Ci2 G和B象素Ci2 B分别通过三个开关13R2、13G2和13B2连接到输入终端142。
在第三实施例中,对于液晶板10’提供一组三个控制信号。液晶显示板10’包括用于分别接收控制信号S1到S3的三个终端151到153。终端151连接到开关13R1和13B2。终端152连接到开关13G1和13G2。终端153连接到开关13B1和13R2。
不同于图1所示的显示器件,由开关13R2、13G2和13B2接收的控制信号的顺序与由开关13R1、13G1和13B1分别接收的控制信号的顺序不同或相反。分别连接到相关R2、G2和B2象素的开关13R2、13G2和13B2分别接收控制信号S3、S2和S1。更具体地,给连接到R2象素的开关13R2提供控制信号,其同样由连接到B1象素的开关13B1接收;这导致开关13R2与开关13B1一起接通。相应地,给连接到B2象素的开关13B2提供控制信号,其同样由连接到R1象素的开关13R1接收;这导致开关13B2与开关13R1一起接通。如稍后更详细描述的,由开关13R2、13G2和13B2接收的控制信号的顺序为开关13R1、13G1和13B1接收的控制信号的顺序的反向。这对于消除不均匀亮度是必要的。
2.第三实施例中显示板驱动方法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如图14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试图改变任何两个相邻行之间的驱动顺序,由此减少由横跨象素的驱动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的产生。为了减少不均匀亮度,定位于特定行的R1、B1、R2和B2象素的序数确定为不同于定位在相邻行中的相应象素的序数。
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的附加要求为每个象素组内的G象素被指定具有序数“3”。由于G象素最容易被人类视觉察觉,因此G象素在驱动顺序期间被最后驱动,从而消除液晶板10’上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中,定位于第i行的象素组Pi1的驱动顺序不同于相同行中水平相邻定位的象素组Pi2的驱动顺序。这通过以为开关13R1、13G1和13B1提供控制信号的相反顺序为开关13R2、13G2和13B2提供控制信号来实现。由于定位于第i行的象素组Pi1在驱动顺序方面不同于相邻象素组Pi2,因此横跨其上的驱动电压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在空间上被有效地分散。这有效地减少了不均匀亮度的垂直或水平分段。
图15为示出了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板驱动方法中提供给液晶板10’的信号波形的时间图。
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的驱动从在第n水平周期处激活第n条扫描线Gn开始。这使得沿第n行的象素内的TFT 11接通,用于给液晶电容器12提供通路。
随后激活控制信号S1以选择信号线DR1和DB2。换句话说,开关13R1和13B2接通,而其余开关断开。与控制信号S1的激活同步,对于R1象素Cn1 R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1传送到输入终端141,对于B2象素Cn2 B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2传送到输入终端142。结果,R1象素Cn1 R接收来自信号线DR1的驱动电压,同时,B2象素Cn2 B接收来自信号线DB2的驱动电压。
然后,控制信号S3被激活以接通开关13B1和13R2。与控制信号S3的激活同步,对于B1象素Cn1 B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1传送到输入终端141,对于R2象素Cn2 R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2传送到输入终端142。结果,B1象素Cn1 B和R2象素Cn2 R利用相关的驱动电压进行驱动。
最后,控制信号S2被激活以接通开关13G1和13G2。与控制信号S2的激活同步,对于G1象素Cn1 G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1传送到输入终端141,对于G2象素Cn2 G的驱动电压从放大器252传送到输入终端142。结果,G1和G2象素Cn1 G和Cn2 G利用相关的驱动电压进行驱动。
因此,如图14所示,象素组Pn1和Pn2内的象素以不同的顺序驱动。更具体地,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组Pn1内的象素以R1、B1和G1象素的顺序驱动,而象素组Pn2内的象素以B2、R2和G2象素的顺序驱动。此外,象素组Pn1和Pn2内的G1和G2象素在驱动顺序的最后阶段被最后驱动。这有效地消除了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分段。
在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驱动完成后,然后驱动定位于第(n+1)行的象素,如图15所示。在第(n+1)条扫描线Gn+1在第(n+1)水平周期中被激活以后,控制信号S1到S3被顺序激活。对于第(n+1)行,控制信号S1到S3以不同于第n行的顺序被激活。更具体地,控制信号以S3、S1和S2的顺序激活。为定位于第(n+1)行的相关象素提供驱动电压的顺序根据激活控制信号S1到S3的顺序来适当确定。
结果,R1、B1、R2和B2象素的序数在第n行和第(n+1)行之间不同,如图14所示。这有效地减少了不均匀亮度的产生。
为了进一步消除不均匀亮度的产生,如图16所示,可以使用帧频控制技术(FRC),使得每行的驱动顺序在每帧处进行转换。帧频控制允许横跨其上的驱动电压经历增加变化的象素在时间上分散,从而进一步减少不均匀亮度的垂直和水平分段的产生。在图16示出的例子中,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组Pn1的驱动顺序在第k帧和第(k+1)帧之间不同。对于其他象素组也是如此。
图17A和图17B为示出了由适合于提供帧频控制的液晶显示板10’接收的信号波形的时间图。对于第k帧期间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的驱动,控制信号以S1、S3和S2的顺序激活。对于第k帧期间定位于第(n+1)行的象素的驱动,控制信号以S3、S1和S2的顺序激活。
另一方面,对于第(k+1)帧期间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的驱动,控制信号S1到S3以与对于第k帧期间定位于第(n+1)行的象素驱动相同的顺序激活,即以S3、S1和S2的顺序激活。对于第(k+1)帧期间定位于第(n+1)行的象素的驱动,控制信号S1到S3以与对于第k帧期间定位于第n行的象素驱动相同的顺序激活,即以S1、S3和S2的顺序激活。由于控制信号S1到S3以上述顺序激活,因此每个象素组内象素的驱动可以从一个帧转换到另一个帧。
很明显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可以变形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