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1253A - 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1253A
CN1661253A CN2005100510147A CN200510051014A CN1661253A CN 1661253 A CN1661253 A CN 1661253A CN 2005100510147 A CN2005100510147 A CN 2005100510147A CN 200510051014 A CN200510051014 A CN 200510051014A CN 1661253 A CN1661253 A CN 1661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otation
inboard
outside
side so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510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田重光
川元正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661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12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69Driving devic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11/02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disengaged by a contact of a part mounted on the clutch with a stationarily-moun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20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 F16D43/2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torque, e.g. overload-release clutches, slip-clutches with means by which torque varies the clutching pressure of the ratche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7/00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 F16D7/04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ratche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220/00Function indicators
    • B65H2220/09Function indicators indicating that several of an entity are pres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70Clutches; Couplings
    • B65H2403/72Clutches, brakes, e.g. one-way clutch +F204
    • B65H2403/723Wrap spring clu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输入侧的驱动力不太大的情况下也能呈现驱动力的非传递状态的离合器装置。其中,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上形成的止挡面(41c)处于内侧导筒(4)对抗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移动终止的位置,并位于与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上形成的止挡面50c基本相同的水平。在外侧导筒(5)的外侧配置通过制动力的作用使外侧导筒(5)停止共同转动的最外侧筒体(6)。在外侧导筒(5)和最外侧筒体(6)之间设置第二螺旋弹簧(9),在使制动力作用在最外侧筒体(6)上时,由于外侧导筒(5)在一定范围内正转之后,使其共同转动停止的储能动作,第二螺旋弹簧(9)便蓄积了使外侧导筒(5)反向旋转的弹力。

Description

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承受传递给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所使用的送纸辊等的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并被驱动的从动部件,只在必要时传递该驱动力的、装于该从动部件一侧的齿轮等和驱动电机一侧的齿轮等之间所使用的离合器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如本申请人在先公开的特许文献1(特许2002-258744)记载的内容。
这种离合器装置具有以主轴为中心旋转的输入侧旋转体,输出侧旋转体,内侧导筒,外侧导筒及外侧导筒的制动装置。内侧导筒以只能在主轴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上。输入侧旋转体和内侧导筒通过主连接部连接,而外侧导筒和内侧导筒通过辅连接部连接。在辅连接部上形成止挡面,当通过制动装置使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停止时,内侧导筒通过辅连接部的凸轮面使螺旋弹簧压缩并减径,该螺旋弹簧用于将该内侧导筒的主连接部连接到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的方向施加力;这样,内侧导筒在正转方向因惯性稍稍移动后便借此使主连接部之间的连接脱开致使辅连接部之间由止挡面相互接触,从而维持不将输入侧旋转体的旋转力传递到输出侧旋转体上的状态(断开状态)。
然而,这种离合器装置中,由于这种断开状态的形成是在内侧导筒因惯性而正转停止之后,因而还有潜力在结构上作进一步改进,从而使作用在输入侧旋转体上的旋转力即便不太大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达到这种断开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这种离合器装置中,在传递动力时,能无损耗地将来自输入侧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侧;在不传递动力时,能尽可能使构成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旋转体空转而不产生阻力,同时,即使在输入侧的驱动力不太大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实现不传递该驱动力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对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用的离合器装置的结构包括以下(1)-(14)各部分:
(1)主轴;
(2)以该主轴为中心旋转的输入侧旋转体;
(3)将动力传递到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上的、以主轴为中心旋转的输出侧旋转体;
(4)设置在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和输出侧旋转体的输出端部之间,并以只能在主轴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上的内侧导筒;
(5)以在内侧容纳有内侧导筒的状态,设置在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和输出侧旋转体的输出端部之间的外侧导筒;
(6)外侧导筒的制动装置;
(7)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内侧导筒上,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外侧导筒上,从而总是在将内侧导筒推压到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一侧的方向上施加弹力的第一螺旋弹簧;
(8)在内侧导筒和输入侧旋转体上分别设置主连接部,该主连接部利用上述弹力实现啮合,而通过内侧导筒向对抗该弹力的方向移动而解除啮合;
(9)在内侧导筒和外侧导筒上分别设置辅连接部,该辅连接部由于使主连接部与上述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啮合的内侧导筒的正转而使外侧导筒共同转动;
(10)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及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两者或任何一方具有凸轮面,该凸轮面通过利用制动装置使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停止,从而使内侧导筒在其轴线方向上于对抗上述弹力的方向上压缩第一螺旋弹簧或使其伸长,并且,在该第一螺旋弹簧上蓄积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反的弹力;
(11)同时,在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上形成的朝向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的止挡面处于内侧导筒对抗上述弹力而移动终止的位置,并位于与在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上形成的朝向输出侧旋转体的输出端部的止挡面基本相同的位置上;
(12)还设置有最外侧筒体,该最外侧筒体的结构为:在允许外侧导筒在一定范围内可相对最外侧筒体旋转的状态下组装在该外侧导筒的外侧并使该外侧导筒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最外侧筒体的内部;并且,在其外圆周面上具有承受上述制动装置的制动力作用的部分,通过制动力对该部分的作用使外侧导筒的上述共同转动停止;同时
(13)具有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外侧导筒上,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最外侧筒体上的第二螺旋弹簧;
(14)在最外侧筒体上施加制动力时,由于外侧导筒在上述一定范围内在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同方向旋转之后,使上述共同转动停止的储能动作,使该第二螺旋弹簧蓄积了使外侧导筒在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弹力。
采用这种结构,首先,
(1)在不利用制动装置对最外侧筒体施加制动力,从而通过该最外侧筒体使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停止的状态下,离合器装置处于连接状态(传递动力的状态)。
即,内侧导筒的主连接部由于第一螺旋弹簧的弹力面与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啮合,另外,由于该内侧导筒以只能在主轴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上,因而,输入侧旋转体的旋转力便通过内侧导筒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从而使输出侧旋转体旋转(下面,设这个方向的旋转为正转)。
在这种连接状态下,通过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与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接触,外侧导筒也与内侧导筒和输出侧旋转体在同一个方向以主轴主中心共同转动。(即,所有这些件都正转。)进而,由于最外侧筒体与该外侧导筒组装在一起,从而使外侧导筒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其内部并允许该外侧导筒相对最外侧筒体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因而,最外侧筒体也正转。
(2)其次,当利用制动装置使最外侧筒体停止正转时,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也停止,离合器装置处于断开状态(不传递动力的状态)。
即,在上述连接状态下,利用制动装置通过最外侧筒体使外侧导筒停止旋转时,利用在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及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两者或任何一方所设置的凸轮面,使此前旋转着的内侧导筒在对抗上述弹力的方向,也就是在解除内侧导筒的主连接部与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的啮合的方向一侧正转,一侧移动后退。当这样解除啮合时,则输入侧旋转体的旋转力不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
这样,在解除啮合的方向上完成推入的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止挡面位于与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止挡面基本相同的水平。(下面,称这种状态为中间状态。)
另一方面,当制动力施加到最外侧筒体时,外侧导筒在上述一定范围内、在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后虽使上述共同转动停止,但由于该动作,在第二螺旋弹簧上蓄积了使该外侧导筒在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反方向旋转(即反转)的弹力,从而外侧导筒则因第二螺旋弹簧的弹性恢复而从中间状态反转,籍此,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止挡面与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止挡面相互接触。即使作用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的旋转力,即,作用于输入侧旋转体的旋转力不大,由于该第二螺旋弹簧的作用,也能可靠地开始呈现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止挡面和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止挡面相互接触的状态。由于内侧导筒承受着由第一螺旋弹簧作用的上述弹力,因而,只要解除使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停止的状态,内侧导筒就不会返回到使其主连接部与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啮合的位置,在这种断开状态下,输入侧旋转体便以主轴为中心无负载地空转。
在这种断开状态下,第一螺旋弹簧使内侧导筒反转,而使外侧导筒正转,虽要恢复到连接状态,但由于最外侧筒体停止不动,因而,外侧导筒直到超越中间状态而处于连接状态的位置之前不能正转;另外,当外侧导筒在上述一定范围内正转时,由于在第二螺旋弹簧中蓄积了使外侧导筒再次反转方向的力,因而,只要最外侧筒体停止不动,就维持这种断开状态。
将上述第一螺旋弹簧作成压缩螺旋弹簧时,在上述断开状态下,该第一螺旋弹簧被压缩。
另一方面,当上述第一螺旋弹簧作成拉力螺旋弹簧时,在上述断开状态下,该螺旋弹簧被拉伸。
(3)之后,当从上述断开状态解除利用制动装置使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的停止状态时,离合器再次成为连接状态。
即,当从上述断开状态解除利用制动装置对最外侧筒体作用的制动力,从而解除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的停止状态时,在这种断开状态下,由于被减径的第一螺旋弹簧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使外侧导筒在正转方向稍微转动,并且,内侧导筒在反转方向上稍微转动,借此,返回到上述中间状态。当恢复到这种中间状态后,紧接着,由于作用在第一螺旋弹簧的轴线方向的弹性恢复力使内侧导筒在推压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的方向上移动,内侧导筒的主连接部和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再次啮合。这样,输出侧旋转体便通过内侧导筒再次被输入侧旋转体的旋转所驱动而进行旋转。
换言之,采用这种离合器装置,在不必对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情况下,可以使输入侧旋转体无负载地旋转;在断开的状态下,离合器装置不对驱动该输入侧旋转体的驱动电机施加负荷。另外,在断开的状态下,可以完全不产生对输出侧旋转体的动力传递。
此外,当驱动力传递给从动部件时,通过使内侧导筒的主连接部和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啮合,可以不产生动力损失地将旋转力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
优选将上述第一螺旋弹簧上蓄积的弹力的最大值预先做得比第二螺旋弹簧上蓄积的弹力的最大值更大。
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从上述中间状态平稳地恢复到连接状态。
即,当完成从断开状态向中间状态的过渡时,虽在第二螺旋弹簧上再次蓄积了使外侧导筒反转方向的弹力,但假如将在第一螺旋弹簧上蓄积的弹力的最大值取得比在该第二螺旋弹簧上蓄积的弹力的最大值更大,则可通过该第一螺旋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使外侧导筒在正转方向适当地旋转,从而,可从上述中间状态无障碍地恢复到连接状态。
上述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凸轮面是向着该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的面,并且,预先做成随着靠近该辅连接部的止挡面而朝向该内侧导筒的反转方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同时
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凸轮面是向着该内侧导筒的反转方向的面,并且做成随着靠近该辅连接部的止挡面而朝向该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更顺利地进行从上述连接状态向中间状态的过渡。
若采用本发明的这种离合器装置,在传递驱动力时,可将来自输入侧的驱动力无损失地传递到输出侧;而不传递驱动力时,则能不产生阻力地使构成离合器装置的输入侧旋转体只进行空转,同时,即使输入侧的驱动力不太大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开始呈现该驱动力的非传递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离合装置C的使用状态的要部的立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离合器主体Ca的要部的立体结构的剖视图(连接状态)。
图3是离合器主体Ca的要部的立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离合器主体Ca的要部的立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离合器主体Ca的要部的立体结构的剖视图(断开状态)。
图6是离合器主体Ca分拆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离合器主体Ca分拆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输入侧旋转体2的俯视图。
图9是输入侧旋转体2的侧视剖视图。
图10是输入侧旋转体2的仰视图。
图11是最外侧筒体6的俯视图。
图12是最外侧筒体6的侧视图。
图13是最外侧筒体6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外侧导筒5的俯视图。
图16是外侧导筒5的侧视剖视图。
图17是外侧导筒5的仰视图。
图18是外侧导筒5的侧视图。
图19是内侧导筒4的俯视图。
图20是内侧导筒4的侧视图。
图21是内侧导筒4的剖面图。
图22是内侧导筒4的仰面图。
图23是输出侧旋转体3的俯视图。
图24是输出侧旋转体3的剖面图。
图25是输出侧旋转体3的侧视剖视图。
图26是输出侧旋转体3的仰视图。
图27是最内侧筒体10的俯视图。
图28是最内侧筒体10的侧视剖视图。
图29是图28的B-B线的剖面图。
图30是最内侧筒体10的局部剖的侧视图。
图31是最内侧筒体10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31说明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例。
其中,图1表示实施例的这种离合器装置C的总体结构。
图2表示后述的处于连接状态的离合器主体Ca,而图5表示后述的处于断开状态的离合器主体Ca,图3-图4则表示从这种连接状态过渡到断开状态的中间状态。即,按照图2、图3、图4、图5的顺序从连接状态过渡到断开状态,而按照图5、图4、图3、图2的顺序从断开状态过渡到连接状态。(在图2-图5中,省略了第一螺旋弹簧8和第二螺旋弹簧9的图示)。
图6和图7拆开表示构成离合器主体Ca的各零部件,而图8-图10表示输入侧旋转体2,图11-图14表示最外侧筒体6,图15-图18表示外侧导筒5,图19-图22表示内侧导筒4,图23-图26表示输出侧旋转体3,图27-图31表示最内侧筒体10。
本实施例的这种离合器装置C对承受传递给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所使用的送纸辊等的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并被驱动的从动部件R,只在必要时传递该驱动力的装于该从动部件R一侧的齿轮等Ra等和驱动电机一侧的齿轮M等之间使用。
若以送纸辊作为典型例子,由于这种送纸辊设置在复印机等供纸盘及从供纸盘送入的复印用纸等的纸输送通道中,因而,这种离合器装置C也与这样设置的送纸辊相对应地设置在复印机等的相应各处。
并且,这种离合器装置C仅仅在必须将驱动力传递给从动部件R时才工作,从而将被驱动的不停止地旋转着的驱动电机一侧的齿轮M的旋转力传递给从动部件R一侧的齿轮Ra(下面,将传递离合器装置C的旋转力的状态称为连接状态,将不传递旋转力的状态称为断开状态)。
离合器装置C通过将以下零部件组合构成:
(1)主轴1,
(2)输入侧旋转体2,
(3)输出侧旋转体3,
(4)内侧导筒4,
(5)外侧导筒5,
(6)最外侧筒体6,
(7)制动装置7,
(8)第一螺旋弹簧8,
(9)第二螺旋弹簧9
输入侧旋转体2具有与驱动电机一侧的齿轮M啮合的齿轮部20(输入端部)。并且,该输入侧旋转体2以主轴1为中心旋转。
输出侧旋转体3具有与送纸辊等从动部件R一侧的齿轮Ra啮合的齿轮部30(输出端部)。并且,该输出侧旋转体3以主轴1为中心旋转。
内侧导筒4配置在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和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之间。并且,内侧导筒4以只能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3上。即,内侧导筒4如上所述地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3上,并使主轴1位于其内部,而它能以主轴1为中心旋转。
外侧导筒5以将内侧导筒4容纳在其内侧的状态配置在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和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之间,即,如上所述使得内侧导筒4可在外侧导筒5的内部移动。
第一螺旋弹簧8的配置使其位于内侧导筒4和外侧导筒5之间并卷绕在该内侧导筒4上。另外,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设置使其在将内侧导筒4始终推压到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一侧的方向上施加力,同时,螺旋弹簧的一端80卡在内侧导筒4上,而螺旋弹簧的另一端81卡在外侧导筒5上。即,第一螺旋弹簧8配置在内侧导筒4和外侧导筒5之间并卷绕在该内侧导筒4的外侧上。
另外,在输入侧旋转体2和内侧导筒4上分别设置主连接部21、40;该主连接部21、40通过上述第一螺旋弹簧所施加的力而相互啮合,并通过内侧导筒4向对抗所施加的力的方向移动而解除啮合。
另外,在内侧导筒4和外侧导筒5上分别设置辅连接部41、50;该辅连接部41、50在使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与上述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啮合的状态下,伴随着输入侧旋转体2的旋转通过内侧导筒4的旋转使外侧导筒5共同转动。
另外,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及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两者或任何一方具有凸轮面41b、50b,通过使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在最外侧筒体6上使外侧导筒5的上述共同转动停止,藉此,可在对抗上述所施加的力的方向上,使上述第一螺旋弹簧8减径并在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轴线方向压缩或伸长的同时,使内侧导筒4移动。
此外,形成于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上的、向着输入侧旋转体2的输入端部的止挡面41c,在对抗上述所施加的力使内侧导筒4移动终止的位置上,处于与形成于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上的、朝向输出侧旋转体3的输出部的止挡面50c基本相同的水平上。
另外,最外侧筒体6组装在外侧导筒5的外侧,从而使该外侧导筒5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其内部,同时可容许该外侧导筒5相对于该最外侧筒体6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另外,在该最外侧筒体6的外圆周面处设置承受上述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的部分60,其结构使得外侧导筒5的上述共同转动因制动力对该部分60的作用而停止。
另外,第二螺旋弹簧9的配置使螺旋弹簧的一端90卡在外侧导筒5上,而螺旋弹簧的另一端91卡在最外侧筒体6上。即,第二螺旋弹簧9设置在外侧导筒5和最外侧筒体6之间并卷绕在该外侧导筒5的外侧。并且,当制动力作用在最外侧筒体6上时,由于外侧导筒5在上述一定范围内在与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相同方向旋转之后,便使上述共同转动停止的储能作用,使得该第二螺旋弹簧9产生在与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相反方向SR旋转的弹力。
结果,采用这种离合器装置,可以实现以下几种状态:
(1)离合器装置处于连接状态(传递动力的状态),即处于不利用制动装置7对最外侧筒体6作用制动力,不通过该最外侧筒体6使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停止的状态。
即,由于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力使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与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啮合,另外,由于该内侧导筒4以只能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3上,因而输入侧旋转体2的旋转力通过内侧导筒4传递到输出侧旋转体3上,使输出侧旋转体3旋转(下面,将这个方向的旋转称为正转SF)。
在这种连接状态下,同时由于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和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接触,外侧导筒5也以主轴1为中心在与内侧导筒4和输出侧旋转体3相同的方向上共同转动。(即,所有这些件都进行正转SF)。进而,由于最外侧筒体6组装在该外侧导筒5上,从而使外侧导筒5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其内部,同时可容许该外侧导筒5相对最外的筒体6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因而最外侧筒体6也进行正转SF。
(2)接着,离合器装置处于断开状态(不传递动力的状态),即当利用制动装置7使最外侧筒体6的正转SF停止时,则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也停止。
即,当利用制动装置通过最外侧筒体6使处于上述连接状态并共同转动的外侧导筒5的转动停止时,通过设置在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和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两者或任何一方上的凸轮面41b、50b,在对抗上述弹力的方向上,亦即在解除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和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的啮合的方向上进行正转SF的同时移动后退。这样,啮合被解除时,输入侧旋转体2的旋转力就不能传递到输出侧旋转体3上。
这样,在解除啮合的方向上被终止推压的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止挡面处于与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止挡面50c基本相同水平的位置。(以下,将这种状态称为中间状态。)
另一方面,当制动力作用于最外侧筒体6上时,外侧导筒5虽在上述一定范围内、在与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后使上述共同转动停止,但是,由于该动作,在该第二螺旋弹簧9上就储存了使该外侧导筒5在与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相反方向旋转(即,反转SR)的弹力,因而,外侧导筒5就通过第二弹簧9的弹性恢复而从中间状态进行反转SR,藉此,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止挡面41c和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止挡面50c相互接触。作用于内侧导筒4上的正转SF方向的旋转力,即,作用于输入侧旋转体2上的旋转力即使不大,由于该第二螺旋弹簧9的作用,也能够可靠地实现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41的止挡面41c和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止挡面50c相互接触的状态。由于内侧导筒4承受了由第一螺旋弹簧8产生的上述弹力,因而,只要不解除使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停止的状态,内侧导筒4就不会返回到使其主连接部40与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啮合的位置,输入侧旋转体2就在这种断开状态下以主轴1为中心无负载地空转。
在这种断开状态下,第一螺旋弹簧8使内侧导筒4进行反转SR,并且,虽要使外侧导筒5进行正转SF而实现向连接状态的恢复,但由于最外侧筒体6停止不动,因而,外侧导筒5直到超越中间状态而达到连接状态的位置之前都不能进行正转SF;另外,当外侧导筒5在上述一定范围内进行正转SF时,由于在第二螺旋弹簧9上再次储存了使外侧导筒5反转SR方向的弹力,因而只有使最外侧筒体6停止才能维持这种断开状态。
(3)然后,当从上述断开状态解除利用制动装置使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停止的状态时,离合器装置再次处于连接状态。
即,当从上述断开状态解除利用制动装置7对最外侧筒体6的制动力,从而解除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的停止状态时,由于在这种断开状态下减径的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使外侧导筒5在正转SF方向稍稍旋转,并且,内侧导筒4在反转SR方向稍稍旋转,从而返回到上述中间状态。当实现向这种中间状态的恢复后,紧接着,由于作用在第一螺旋弹簧8的轴线方向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使内侧导筒4在推压输入侧旋转体2的输入端部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和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再次啮合。这样,输出侧旋转体3再次经内侧导筒4通过输入侧旋转体2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
即,若采用这样的离合器装置C,在没有必要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部件R的情况下,可以使输入侧旋转体2无负载地空转,在断开状态下离合器装置C不会对驱动该输入侧旋转体2的驱动电机施加负荷。另外,在断开状态下,也可以完全不会出现将动力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3。
另外,在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部件R时,通过使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和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啮合,可以没有动力损失地将旋转力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第一螺旋弹簧8中储存的弹力的最大值作得比在第二螺旋弹簧9中储存的弹力的最大值更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顺利地实现从上述中间状态向连接状态的恢复。即,当从断开状态向中间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在第二螺旋弹簧9上虽然再次储存了使外侧导筒5反转SR方向的弹力,但若将在第一螺旋弹簧8上储存的弹力的最大值作得比在第二螺旋弹簧9上储存的弹力的最大值更大,则可以通过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性恢复力使外侧导筒5在正转SF方向适当地转动,从而可以从上述中间状态无障碍地恢复到连接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凸轮面41b做成向着该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的面,亦即向着紧挨着该辅连接部41的止挡面41c的、向着该内侧导筒4的反转SR方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同时,将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凸轮面50b做成向着该内侧导筒4的反转SR方向的面,即向着紧挨着该辅连接部50的止挡面50c的,向着该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更顺利地实现从上述连接状态向中间状态的过渡。
上述制动装置7在不需要将动力传递给从动部件R的情况下,例如在假设从动部件R是送纸辊而不需要送纸的情况下,只要是具有能通过使其制动力作用在上述最外侧筒体6上从而使上述外侧导筒5的上述共同转动停止的结构的任何一种结构均可。
作为这种制动装置7的典型结构,可采用使连接臂等工作的结构,从而使连接臂平时与承受作用在最外侧筒体6的制动力的部分60连接,或者夹持该部分60并通过该最外侧筒体6阻止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的同时,根据在复印机等中进行送纸时输入进来的信号通过被励磁的电磁铁解除这种连接等。
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主轴1、输入侧旋转体2,输出侧旋转体3,内侧导筒4,外侧导筒5,最外侧筒体6,第一螺旋弹簧8,第二螺旋弹簧9分别采用以下的具体结构。
(主轴1)
图示的例子中,主轴1的结构为一端固定在复印机等主体侧所固定的机架F上的圆棒状体。
图示的例子为离合器主体Ca从该主轴1的另一端以输出侧旋转体3的一端为前端,使主轴1穿过其内侧的状态安装在该主轴1上;该离合器主体Ca由该输出侧旋转体3,内侧导筒4,外侧导筒5和最外侧筒体6,输入侧旋转体2和第一螺旋弹簧8及第二螺旋弹簧9组装而成。
图示的例子中,主轴1穿过最内侧筒体10的内侧;该最内侧筒体10的两端敞开,并在筒体的一端具有凸缘100,在该凸缘100与筒体的一端之间设有齿轮部分101;上述各零件安装在该最内侧筒体10的外侧。即,图示的例子中,在该最内侧筒体10的凸缘100和筒体的另一端之间,按照输出侧旋转体3在前,其次为内侧导筒4,最后为输入侧旋转体2的顺序,使最内侧筒体10通过这些零件,然后再将外侧导筒5配置在内侧导筒4的外侧,进而再将最外侧筒体6配置在该外侧导筒5的外侧,从而构成离合器主体Ca。即,该离合器主体Ca装配在主轴1上使其以主轴1为旋转中心整体旋转。图示的例子中,由于具有下述结构,无论上述离合器处于上述连接状态和断开状态中的任何一种状态,输入侧旋转体2和最内侧筒体10都成为一体以主轴1为中心旋转;即,在最内侧筒体10的筒体的另一端形成连接爪102及凸条103;该连接爪102随着该最内侧筒体10的筒体另一端进入到构成输入侧旋转体2的筒状部22,则与该筒状部22内部所形成的连接部23相连接,而该凸条103同时进入在该筒状部22的内部的主轴1的轴线方向形成的槽24中。
图示的例子中,在该主轴1的上方配置驱动电机一侧的齿轮M,该齿轮M与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啮合,从而使该输入侧旋转体2和最内侧筒体10在上述断开状态也旋转。
在上述连接状态下,输出侧旋转体3通过使主连接部40与同该驱动电机一侧的齿轮M啮合并旋转的输入侧旋转体2啮合的内侧导筒4而旋转,驱动力就通过与该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啮合的从动部件R一侧的齿轮Ra传递给从动部件R。
(输入侧旋转体2)
输入侧旋转体2具有筒的两端敞开的筒状部22,和做成环绕该筒状部22的筒的一端的凸缘状并在突出端具有齿的齿轮部20。齿轮部20的齿被沿筒状部22的筒的轴线方向的槽划分为相邻的齿。
筒状部22的结构为具有的内径可使上述最内侧筒体10从该筒状部22的筒的另一端进入到其内侧中。并且,输入侧旋转体2可进入这样的筒状部22中并通过与该筒状部22组装在一起的最内侧筒体10,以上述主轴1为中心旋转。
另外,筒状部22的结构为具有的外径可使其进入内侧导筒4的内侧。
此外,在与筒状部22的齿轮部20形成一侧相反的筒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
图示的例子中,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的结构为在该筒状部22的筒的另一端上,在相邻的凸起21a之间留有基本相等的间隔,在环绕该筒状部22的筒的轴线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凸起21a、21a、……。
(输出侧旋转体3)
输出侧旋转体3具有筒的两端敞的筒状部31和做成环绕该筒状部31的筒的一端的凸缘状,并且在突出端具有齿的齿轮部30。齿轮部30的齿被沿筒状部的筒的轴线方向上的槽划分成相邻的齿。
在该筒状部31的筒的另一端形成在该筒的另一端向外敞开并向筒的另一端延伸的3个缺口部32。在相邻的缺口部33、32之间,在绕该筒状部31的轴线的方向上形成基本相等的间隔。
另外,输出侧旋转体3的筒状部31的结构为具有的内径可装入最内侧筒体10。图示的例子中,输出侧旋转体3通过将最内侧筒体10由该输出侧旋转体3的筒状31的筒的一端插入并穿过该筒状部31内,从而以这样穿过的最内侧筒体10为中心可旋转地组装到该最内侧筒体10上。
此外,输出侧旋转体3的筒状部31的结构为具有的外径可装入后述的内侧导筒4内。并且,在该内侧导筒4的内部,在将输出侧旋转体3的筒状部31穿过该内侧导体4的内部的状态下,形成可插入上述缺口部32的肋状部42,通过将肋状部42插入该缺口部32中,则只能在输出侧旋转体3的筒状部31的筒的轴线方向,即只能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将内侧导筒4组装在该输出侧旋转体3上。(图2)
(内侧导筒4)
内侧导筒4的结构为两端敞开的筒状。
在该内侧导筒4的内部形成上述肋状部42。肋状部42以2条为一组设置3组,各组分别以输入侧旋转体2的输入端一侧插入在输出侧旋转体3的筒状部上形成的相对应的缺口部32中。一组肋状部42、42的间隔与缺口部32的宽度尺寸基本相等,将肋状部42插入缺口部32中,从而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3上的内侧导筒4,在内侧导筒4旋转的情况下使输出侧旋转体3同时旋转,并且在这种组装的状态下可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该内侧导筒4的筒的一端上形成主连接部40和辅连接部41。
图示的例子中,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由设置在该内侧导筒4的筒一端的内部的多个凸部40a、40a构成。各凸部40a、40a在绕内侧导筒的筒的轴线方向上分别设置成在相邻的凸部40a、40a之间具有基本相等的间隔。并且,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连接状态下,通过第一螺旋弹簧8作用在内侧导筒4上的弹力,这些凸部40a分别进入到在构成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的上述多个凸起21a、21a……之间形成的凹部,从而使内侧导筒4和输入侧旋转体2连接。由于内侧导筒4以其上述肋状部42插入输出侧旋转体3的缺口部32并只能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组装在该输出侧旋转体3上,因而,在这种连接状态下,输出侧旋转体3通过内侧导筒4随着输入侧旋转体2的旋转一起旋转。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与内侧导筒4的筒的一端之间稍微具有间隔,并形成于在该内侧导筒4的筒的一端的外凸缘43上的朝向筒的一端的表面上。
该辅连接部41由从该外凸缘43的表面朝向内侧导筒4的筒的一端突出的多个凸部41a、41a……构成。
各凸部41a、41a……都设置成相邻的凸部41a、41a……之间具有基本相等的间隔。
此外,各凸部41a、41a……分别做成倾斜的凸轮面41b;从而使朝向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的侧面随着朝向凸部41b的顶部逐渐后退到反转SR方向。
另外,各凸部41a、41a……分别做成由与主轴1的轴线基本正交方向的面形成其顶部,并且该顶部的面具有作为维持上述断开状态的止挡面41c的功能。
具体的,图示的例子中,各凸部41a、41a……的顶部,即,止挡面41c则位于内侧导筒4的筒一端的端面的下方。
(外侧导筒5)
外侧导筒5的结构为筒两端敞开的筒状。
外侧导筒5的结构为,其具有的内径可将以在外侧卷绕有第一螺旋弹簧8的方式配置的内侧导筒4从该导筒的一端装入其中;并且允许在该内侧导筒4一侧的外侧导筒5内向旋转方向的移动以及允许该第一螺旋弹簧8被压缩或减径。
另外,在外侧导筒5的筒的轴线方向的大致中部位置形成辅连接部50。图示的例子中,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形成在台阶面部分51上;该台阶面部分51形成于外侧导筒5的内表面上并朝向该外侧导筒5的筒的一端。
具体的是,图示的例子中,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通过在该台阶面51上形成朝向输入侧旋转体2的输入端一侧凹进去的多个凹部50a、50a……构成。
各凹部50a、50a……都设置成相邻的凹部50a、50a……之间具有基本相等的间隔。
另外,各凹部50a、50a……分别做成倾斜的凸轮面50b;从而使朝向内侧导筒4的反转SR方向的凹部内表面随着朝向凹部50a的入口处而逐渐靠近内侧导筒4的正转SF方向一侧。
此外,在各凹部50a、50a……之间的台阶面部分50c作成与主轴1的轴线正交方向的面,并且在相邻的凹部50a、50a之间的面具有维持上述断开状态的止挡面50c的功能。
并且,如上所述装在外侧导筒5内的内侧导筒4,在上述连接状态下,利用由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一侧获得的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力,分别使在其外凸缘43上形成的凸部41a进入到在外侧导筒5的台阶面部分51上形成的对应的凹部50a中,并以这种状态与外侧导筒5组装在一起。
具体的是,在这种连接状态下,以构成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凸部41a的凸轮面41b和构成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凹部50a的凸轮面50b相互结合的状态,使凸部41a进入到该凹部50a中。(图2)
此外,在该外侧导筒5的筒的另一端部上,分别在其直径方向的两侧形成凹处52。而且,使在后述的最外侧筒体6的筒体的一端上形成的、向该最外侧筒体6之内突出的凸处61进入到凹处52中,在这种状态下将最外侧筒体6装配在外侧导筒5的外侧。绕外侧导筒5的筒轴线方向的该凹处52的长度做得比凸处61的长度更长;从而,最外侧筒体6即使利用制动装置制动,外侧导筒5也可以用该凹处52和凸处61的尺寸差而在一定范围内旋转。
(最外侧筒体6)
最外侧筒体6的结构为筒体两端敞开的筒状。该最外侧筒体6的结构为,其具有的内径可将以在外侧卷绕有第二螺旋弹簧9的方式设置的外侧导筒5,从其筒的另一端装入其内侧;并且,可允许在该外侧导筒5一侧的最外侧筒体6内向旋转方向移动以及允许该第二螺旋弹簧9的减径。
另外,在该最外侧筒体6的筒体的一端上形成有向该最外侧筒体6之内突出的凸处61;该凸处61分别形成在该最外侧筒体6的直径方向两侧的位置,并使其进入到外侧导筒5的上述凹处52中。
另外,在该最外侧筒体上形成多个沿主轴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被卡合用肋60a、60a……。图示的例子中,各个被卡合用肋60a、60a……的设置使其在相邻的被卡合用肋60a之间沿主轴1的旋转方向上分别具有大致相等的间隔。并且,构成制动装置7的卡合爪部70在上述断开状态下与这些被卡合用肋60a中的任一个卡合,从而可阻止最外侧筒体6旋转。
在上述连接状态下,内侧导筒4由于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力的作用始终被推压到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一侧的方向上,并如上所述使其主连接部40与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连接。因此,在上述连接状态下,随着输入侧旋转体2的正转SF,内侧导筒4也正转SF;进而,相对于该内侧导筒4,以只能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与该内侧导筒4组合在一起的输出侧旋转体3也正转SF。另外,在该连接状态下,外侧导筒5和内侧导筒4由于使凸部41a进入到上述凹部50a中而组合在一起,因而,在连接状态下,外侧导筒5也正转SF。再则,上述最外侧筒体6由于使上述凸处61进入到外侧导筒5的凹处52,因而,最外侧筒体6也因外侧导筒5的正转SF而正转SF。即,在连接状态下,离合器主体Ca作为整体以主轴1为中心旋转。(图2)
当利用制动装置7阻止最外侧筒体6的正转SF时,外侧导筒5从该连接状态在上述凹处52的范围内,在一定范围内稍微正转SF后,则停止向该正转转SF方向的共同转动。由于该外侧导筒5在一定范围内的正转SF,在第二螺旋弹簧9中蓄积了使该外侧导筒5在上述凹处52的范围内在反转SR方向旋转的弹力。当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停止时,将构成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凸轮面41b以强力推压到被停止的构成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凹部50a的凸轮面50b上;由于这样相互被推压的凸轮面41b、50b是倾斜面,内侧导筒4使第一螺旋弹簧8压缩的同时,使第一螺旋弹簧8沿着凸轮面41b、50b的倾斜面旋转一定量而减径,同时一边对抗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力而一边向输出侧旋转体3一侧移动。这样,当内侧导筒4移动时,构成内侧导筒4的主连接部40的各凸部40a、40a……从构成输入侧旋转体2的主连接部21的各凸部21a、21a……之间拔出,从而使两者的连接断开。另外,内侧导筒4使其凸部41a从上述凹部50a中拔出,直到使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止挡面41c处于与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止挡面50c大致相同的水平。(从图3至图4)当处于该状态时,外侧导筒5由于可在反转SR方向上旋转,因而,外侧导筒5由于第二螺旋弹簧9的弹力的作用可在上述凹处52的范围内反转,直到内侧导筒4的辅连接部41的止挡面41c从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一侧推压到外侧导筒5的辅连接部50的止挡面50c上。从而维持断开状态。(图5)
当利用制动装置从这种断开状态解除最外侧筒体6的阻止旋转状态时,即,当解除构成制动装置7的卡合爪部70与最外侧筒体6的被卡合用肋60a间的卡合时,如上所述,外侧导筒5由于已减径的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而在正转SF方向稍微旋转,而且内侧导筒4在反转SR方向稍微旋转。这时,第二螺旋弹簧9虽蓄积了使外侧导筒5反转SR方向的弹力,但是,由于第一螺旋弹簧8的相反方向的弹力比第二螺旋弹簧9的该方向的弹力更大,因而,不会妨碍这时的外侧导筒5向正转SF方向旋转。这样,当外侧导筒5和内侧导筒4旋转时,则使凸部41a再次进入上述凹部50a中,内侧导筒4在上述断开状态下由于处于被压缩状态的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而向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一侧移动,直到使凸部41b完全进入到该凹部50b的位置,使两者的主连接部21、40再次啮合。这样,成为恢复到上述的连接状态。
(第一螺旋弹簧8)
图示的例子使用压缩螺旋弹簧作为第一螺旋弹簧8。另外,第一螺旋弹簧8在允许如上所述减径的状态下配置成使其卷绕在该内侧导筒4上而位于内侧导筒4和外侧导筒5之间。即,内侧导筒4进入到第一螺旋弹簧8的卷绕部内,这样,进入到第一螺旋弹簧8的卷绕部内的内侧导筒4则进入到外侧导筒5的内侧。
图示的例子中,使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簧的一端80从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一侧进入到在内侧导筒4的外凸缘部43上形成的小孔43a中,将该弹簧的一端80固定在该内侧导筒4上的同时,使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弹簧的另一端81从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一侧进入到在处于外侧导筒5的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一侧的筒端部敞开在外面的沟槽53中,将该弹簧的另一端81以勾掛状态固定在该外侧导筒5上,从而完成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组装。另外,第一螺旋弹簧8被压缩从而使其弹簧的另一端81压贴到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上,这样,平常总是对内侧导筒4施加一个将其推压到输入侧旋转体2的输入端部一侧方向的弹力。
该第一螺旋弹簧8的结构使得由于制动装置7的作用处于阻止外侧导筒5的共同转动状态之后,由于内侧导筒4的凸轮面41b、50b引起的转动使其减径。
(第二螺旋弹簧9)
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螺旋弹簧9的设置使其在允许如上所述的减径的状态下,将其卷绕在该外侧导筒5上并位于最外侧筒体6和外侧导筒5之间。即,外侧导筒5进入到第二螺旋弹簧9的卷绕部内,这样,进入到第二螺旋弹簧9的卷绕部内的外侧导筒5则进入到最外侧筒体6内。
图示的例子中,将该第二螺旋弹簧9的弹簧一端90从输入侧旋转体2的齿轮部20一侧进入到在台阶面54上形成的小孔55中,该台阶面54朝向在外侧导筒5的外圆周面部分上形成的、形成有该外侧导筒5的凹处52的导筒的一端;将该弹簧的一端90固定在该外侧导筒5上的同时,该第二螺旋弹簧9的弹簧的另一端91从输出侧旋转体3的齿轮部30一侧进入到在形成最外侧筒体6的凸部61的导筒一端形成的小孔62中,从而将该弹簧的另一端91固定在最外侧筒体6上而完成该第二螺旋弹簧9的组装。

Claims (3)

1.一种对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用的离合器装置,具有:
主轴;
以该主轴为中心旋转的输入侧旋转体;
将动力传递到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上的、以主轴为中心旋转的输出侧旋转体;
设置在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和输出侧旋转体的输出端部之间,并以只能在主轴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组装在输出侧旋转体上的内侧导筒;
以在内侧容纳有内侧导筒的状态,设置在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和输出侧旋转体的输出端部之间的外侧导筒;
外侧导筒的制动装置;
第一螺旋弹簧,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内侧导筒上,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外侧导筒上,从而总是在将内侧导筒推压到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一侧的方向上施加弹力;
其特征在于:
在内侧导筒和输入侧旋转体上分别设置主连接部,该主连接部利用上述弹力实现啮合,而通过内侧导筒向对抗该弹力的方向移动而解除啮合;
在内侧导筒和外侧导筒上分别设置辅连接部,该辅连接部由于使主连接部与上述输入侧旋转体的主连接部啮合的内侧导筒的正转而使外侧导筒共同转动;
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及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两者或任何一方具有凸轮面,该凸轮面通过利用制动装置使外侧导筒的共同转动停止,从而使内侧导筒在其轴线方向上于对抗上述弹力的方向上压缩第一螺旋弹簧或使其伸长,并且,在该第一螺旋弹簧上蓄积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反的弹力;同时
在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上形成的朝向输入侧旋转体的输入端部的止挡面处于内侧导筒对抗上述弹力而移动终止的位置,并位于与在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上形成的朝向输出侧旋转体的输出端部的止挡面基本相同的位置上;
进而,还设置有最外侧筒体,该最外侧筒体的结构为:在允许外侧导筒在一定范围内可相对最外侧筒体旋转的状态下组装在该外侧导筒的外侧并使该外侧导筒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最外侧筒体的内部;并且,在其外圆周面上具有承受上述制动装置的制动力作用的部分,通过制动力对该部分的作用使外侧导筒的上述共同转动停止;同时
具有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外侧导筒上,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最外侧筒体上的第二螺旋弹簧;
在最外侧筒体上施加制动力时,由于外侧导筒在上述一定范围内在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同方向旋转之后,使上述共同转动停止的储能动作,使该第二螺旋弹簧蓄积了使外侧导筒在与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用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螺旋弹簧中蓄积的弹力的最大值比在第二螺旋弹簧中蓄积的弹力的最大值更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用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内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凸轮面是向着该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的面,并且做成随着靠近该辅连接部的止挡面而朝向该内侧导筒的反转方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同时外侧导筒的辅连接部的凸轮面是向着该内侧导筒的反转方向的面,并且做成随着靠近该辅连接部的止挡面而朝向该内侧导筒的正转方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
CN2005100510147A 2004-02-27 2005-02-25 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 Pending CN16612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53408 2004-02-27
JP2004053408A JP4340560B2 (ja) 2004-02-27 2004-02-27 複写機、ファクシミリ、プリンタなどにおける紙送りローラなどの被伝達部材への駆動力伝達用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1253A true CN1661253A (zh) 2005-08-31

Family

ID=34420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510147A Pending CN1661253A (zh) 2004-02-27 2005-02-25 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188718B2 (zh)
JP (1) JP4340560B2 (zh)
CN (1) CN1661253A (zh)
DE (1) DE102005008113B4 (zh)
GB (1) GB241170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9017A (zh) * 2009-12-24 2011-06-29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离合器机构及具有离合器机构的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03703A (zh) * 2012-03-14 2013-09-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69300A (zh) * 2012-10-31 2015-07-08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形锁合换挡单元
WO2016070661A1 (zh) * 2014-11-03 2016-05-12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分钞装置及其反转轮组
CN107253623A (zh) * 2011-11-17 2017-10-17 佳能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00246B2 (en) * 2010-06-25 2013-12-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recover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5875563B2 (ja) * 2013-09-30 2016-03-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搬送ローラーユニット、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6024703B2 (ja) * 2014-05-09 2016-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47899A (ja) * 2021-03-24 2022-10-0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間欠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2567A (en) * 1909-09-27 1910-06-28 Brown Straw Binder Company Clutch.
JPH0666328A (ja) 1992-08-13 1994-03-08 Tokyo Electric Co Ltd スプリングクラッチ装置
US5718313A (en) * 1995-06-09 1998-02-17 Ricoh Company, Ltd. Clutch mechanism
JP3680495B2 (ja) * 1997-06-18 2005-08-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の紙送り装置
JP4176426B2 (ja) 2002-09-04 2008-11-0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クラッチ装置
GB2407851A (en) 2003-11-06 2005-05-11 Black & Decker Inc Slip clutch for rotary power tool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9017A (zh) * 2009-12-24 2011-06-29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离合器机构及具有离合器机构的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09017B (zh) * 2009-12-24 2012-12-2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离合器机构及具有离合器机构的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53623A (zh) * 2011-11-17 2017-10-17 佳能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7253623B (zh) * 2011-11-17 2019-05-31 佳能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3303703A (zh) * 2012-03-14 2013-09-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03703B (zh) * 2012-03-14 2016-04-06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69300A (zh) * 2012-10-31 2015-07-08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形锁合换挡单元
CN104769300B (zh) * 2012-10-31 2018-04-06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形锁合换挡单元
WO2016070661A1 (zh) * 2014-11-03 2016-05-12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分钞装置及其反转轮组
US9840383B2 (en) 2014-11-03 2017-12-12 Grg Banking Equipment Co., Ltd. Paper money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reversing wheel set thereof
RU2663582C1 (ru) * 2014-11-03 2018-08-07 ДжиАрДжи БЭНКИНГ ЭКВИПМЕНТ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бумажных денег и его комплект реверсивных коле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5008113A1 (de) 2005-10-20
US7188718B2 (en) 2007-03-13
JP4340560B2 (ja) 2009-10-07
US20050189191A1 (en) 2005-09-01
JP2005240939A (ja) 2005-09-08
GB2411702B (en) 2007-10-03
GB2411702A (en) 2005-09-07
GB0503664D0 (en) 2005-03-30
DE102005008113B4 (de)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1253A (zh) 对复印机等的送纸辊等从动部件传递动力的离合器装置
CN1272998C (zh) 后走式工作机
CN1096629C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象装置驱动力传动部件以及电子照相感光鼓
CN1264363C (zh) 蜂窝电话及自动旋转方法
CN1217241C (zh) 处理盒及电照相成象装置
CN1125379C (zh) 处理暗盒和电照相成像装置
CN1651303A (zh) 用于自行车换档机构的控制索的致动装置
CN101056732A (zh) 具有功率输出特征的工具夹盘
CN1695982A (zh) 拼合盖机构以及中置扶手箱
CN1215812A (zh) 输出轴的自锁装置
CN1189076A (zh) 电话机保持器
CN1892476A (zh) 驱动连接机构及包括该驱动连接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641210A (zh) 启动器
CN1907804A (zh)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的控制缆绳的驱动方法和装置
CN1846564A (zh) 棒状体推出容器
CN1172585C (zh) 垂钓用卷线轮机构
CN1200863C (zh) 送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66359A (zh) 转向装置
CN1154581C (zh) 涂覆膜传输器具的离合机构及涂覆膜传输器具
CN1577135A (zh) 供纸装置和图像扫描装置
CN1609400A (zh) 致动器组件
CN1682581A (zh) 元件供给系统和元件供给方法
CN1491807A (zh) 向送纸辊等被传递部件传递驱动力用离合器装置
JP2007040487A (ja) 駆動伝達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690477A (zh) 蜗轮机构及搭载蜗轮机构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