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47423A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47423A
CN1647423A CNA038091372A CN03809137A CN1647423A CN 1647423 A CN1647423 A CN 1647423A CN A038091372 A CNA038091372 A CN A038091372A CN 03809137 A CN03809137 A CN 03809137A CN 1647423 A CN1647423 A CN 1647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communication
transfer rate
channel
electric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091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3663C (zh
Inventor
西村征己
泉忍
前田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47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7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36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366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在与5.2GHz带和2.4GHz带等多个频带对应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避免来自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没有动画停止或图像紊乱等不良现象,能可靠、顺利、实时地进行大容量数据的传送。在步骤101~103中,从传送速率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5.2GHz带)开始,按顺序检测出该频带内空的且没有干扰波存在的无线频道,以该检测出的无线频道为基础,在处理程序200中,从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在该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以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传送速率开始通信。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多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及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在仅限于住宅或办公室等区域内构建的无线LAN系统,可以考虑使用由基座装置和显示终端构成的系统,该基座装置通过其内部装有或外部连接有电视广播接收用调谐器以及经调制解调器与电话线连接等,起信息源或访问站点的作用,该显示终端通过与该基座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对基座装置发布命令,再从基座装置接收电视图像,或从因特网上接收信息,在显示器上显示图像或信息,也可以经基座装置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
能用于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频带在IEEE802.11a标准中规定为5.2GHz频带(美国是5.8GHz,统称为5GHz频带),在IEEE802.11b标准中规定为2.4GHz频带。
因此,若要使无线通信系统符合5.2GHz频带和2.4GHz频带的要求,可以在从5.2GHz频带和2.4GHz频带中适当选择的一个频带内适当选择某一无线频道(无线频率),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无线通信系统可通信的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无线频带和该系统的频带相同、工作方式也相同、或蓝牙(注册商标)等其他的无线通信系统。
若象这样和其他系统共存,则其他系统的通信电波相对该系统便成为干扰波,在该系统的数据传输中,将会产生数据中断、动画停止和图像紊乱等故障。
此外,即使在该系统附近存在的不是无线通信系统,而是微波炉等,从那里发射该系统的无线频带的电波,就会对该系统造成干扰,出现同样的故障。
进而,当传送电视图像数据或因特网上的动画数据等大容量数据时,希望提高数据的传送速率。
虽然在IEEE802.11a标准的5.2GHz频带,传送速率比较高,最大54Mbps(兆比特/秒),但是,在IEEE802.11b标准的2.4GHz频带,传送速率就不太高,最大11Mbps。
而且,在传送图像数据或动画数据等大容量数据时,若传送速率低,则很难可靠、顺利地进行实时数据传送。
因此,本发明是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能抵抗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等的干扰,不会出现动画停止或图像紊乱等故障,能够可靠、顺利地实时传送大容量的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系统将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
该通信方法包括:
从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开始,按顺序检测出该频带内的未被本系统使用的空频道并且没有来自本系统之外的干扰波存在的无线频道的步骤;
在该检测出的无线频道中,从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在该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的步骤;
根据上述各步骤执行的结果,优先选取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将选取的任一频带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优先选用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以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传送速率开始通信的步骤。
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中,优先选取传送速率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利用不存在干扰波的通信频道,以优先选用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通信。因此,能抵抗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等的干扰,不会出现动画停止或图像紊乱等故障,能够可靠、顺利地实时传送大容量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例作为无线通信装置的显示终端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一例作为无线通信装置的基座装置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显示终端竖立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一例作为无线通信装置的基座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5是表示一例作为无线通信装置的显示终端的功能框图。
图6是表示5.2GHz频带的频道构成图。
图7是表示2.4GHz频带的频道构成图。
图8是表示5.2GHz频带的传送速率和调制方式的图。
图9是表示2.4GHz频带的传送速率和调制方式的图。
图10是表示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处理流程的后半部分的图。
图12是表示5.2GHz频带的模式设定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处理流程的后半部分的图。
图14是表示2.4GHz频带的模式设定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图。
图15是表示5.2GHz频带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处理流程的后半部分的图。
图17是表示2.4GHz频带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处理流程的后半部分的图。
图19是表示传送速率提高时的5.2GHz频带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图。
图20是表示传送速率下降时的2.4GHz频带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处理流程的后半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由上述基座装置和显示终端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显示终端和基座装置的外观结构:图1~图3】
图1表示一例显示终端的外观结构,图2表示一例基座装置的外观结构。
如图1所示,显示终端50的正面设置LCD(液晶显示器)51,在显示画面的上面设置触摸面板53,在LCD51的左右,上部设置扬声器55,下部设置后述的与基座装置1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平面状天线89a、89b。
天线89a用于频带Ba(5.2GHz),天线89b用于频带Bb(2.4GHz),在各自的左侧,在显示终端50的前方形成半球面状的发射图形,在右侧,相反,在显示终端50的后方形成半球面状的发射图形,根据左侧和右侧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进行实际发送和接收的天线,由此,将左右两部分合起来,形成具有全球面状的发射图形的天线。不管显示终端50和基座装置1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在显示终端50和基座装置10之间都能进行良好的无线通信。
在扬声器55的下侧,在显示终端50的正面的右侧部分设置目录按钮57a、跳转按钮57b和频道按钮57c、57d。
通过按压目录按钮57a,可以在LCD51上显示图示那样的目录画面,用户用触笔或手指触摸某一个菜单,可以进行电视选台、与基座装置10连接的外设的操作、访问因特网、电子邮件的作成、发送和电子相册的作成、显示等。
通过按压跳转按钮57b,可以接收上一个电视频道,通过按压频道按钮57c,LCD51上显示的操作画面按电视→外设→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相册→电视的顺序进行切换,通过按压频道按钮57d,LCD51上显示的操作画面按和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切换。
电子相册是将由数字照相机拍摄后记录在存储卡77上的图像在LCD51上显示、加工并添加到在LCD51上作成的邮件上的图像等。或者是保存在显示终端50或存储卡77内的图像、将电视图像作为静止图像取得的图像、通过电子邮件接收的图像和从因特网上取得的图像等。
在显示终端50的上面设置放置触笔59的沟部69等,在左侧设置调整LCD51的亮度的旋钮91等,右面设置装入存储卡77的槽79,底部设置充电端子94、96。
在显示终端50的背面安装用来使其竖立的可折叠的U形支架99(省略图示),在支架99包围的部分设置电池盒,此处可以装入电池。
如图2所示,基座装置10是将正面部12和后方部14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结构,在正面部12的左右位置设置和显示终端5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平面状天线49a、49b。
和显示终端50的天线89a、89b一样,天线49a用于频带Ba(5.2GHz),天线49b用于频带Bb(2.4GHz),在各自的左侧,在基座装置10的前方形成半球面状的发射图形,在右侧,相反,在基座装置的后方形成半球面状的发射图形,根据左侧和右侧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进行实际发送和接收的天线,由此,将左右两部分合起来,形成具有全球面状的发射图形的天线。不管基座装置10和显示终端5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在基座装置10和显示终端50之间都能进行良好的无线通信。
正面部12向后方倾斜,在其中央的下部设置用来使显示终端50立在基座装置10上的支持体16,在支持体16的内侧设置充电端子24、26。此外,在后方部14的下部背面设置后述的天线端子或线路端子等各种端子。
在上述基座装置10和显示终端50中,用户将基座装置10固定配置在适当的地方,将显示终端50拿到可通信区内的任意地方,在任何地方,可以利用手边的显示终端50执行接收电视广播,访问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
这时,虽然可以将显示终端50拿在手上使用,但也可以象图3所示那样,将支架99打开,使显示终端50以适当的倾斜角度竖立在适当的面上。
此外,也可以将显示终端50竖立在基座装置10的正面部12上使用。这时,显示终端50的充电端子94、96与基座装置10的充电端子24、26接触,通过接触,基座装置10可以对装在显示装置50中的电池充电。
【基座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功能框的构成:图4和图5】
图4表示一例基座装置10的功能框构成。控制部30具有CPU31,其总线33预先写入CPU31应执行的程序或固定数据等,同时,与起CPU31的工作区等的作用的存储器35连接。
电视广播接收用天线1与天线端子11连接,由该天线1接收的电视广播信号经调谐器21选台、解调后,进而变换成压缩的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再送往总线33。
线路端子13与电话线3连接,该线路端子13经调制解调器23与总线连接。
此外,ADSL调制解调器或CATV调制解调器等连接用以太网(注册商标)端子15经接口25与总线33连接。
外设连接用端子17与作为外设7的DVD播放机、硬盘记录器或数字CS调谐器等连接,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从这里经接口27向总线33送出。
进而,端子19与AV鼠标9连接,同时经接口29与总线33连接,通过外设7设置的受光部接收从AV鼠标9的发光部送出的红外遥控操作信号,可以利用从控制部30来的命令信号操作外设7。
另一方面,总线33分别与频带Ba、Bb用的BBP(基带处理器)41a、41b连接,BBP 41a、41b分别与频带Ba、Bb用的收发部45a、45b连接,收发部45a、45b分别与上述天线49a、49b连接。
此外,BBP 41a、41b和总线33之间分别连接干扰波检测部43a、43b,收发部45a、45b和总线33之间分别连接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47a、47b。干扰波检测部43a、43b根据后述的方法分别检测频带Ba、Bb内的选择的频道有无干扰波,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47a、47b根据对收发部45a、45b接收的信号的AGC(自动增益控制)控制电平,分别检测收发部45a、45b接收的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
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送出的信号经BBP41a、41b基带处理后,经收发部45a、45b调制,变换成在频带Ba、Bb内选择的无线频道的信号,从收发部45a、45b经天线49a、49b发送到显示终端50。
此外,从显示终端50送往基座装置10的在频带Ba、Bb内选择的无线频道的信号经天线49a、49b由收发部45a、45b接收,在收发部45a、45b中进行频率变换、解调,再经BBP41a、41b基带处理后,送往总线33。
图5示出一例显示终端50的功能块的构成。控制部70具有CPU71,其总线73预先写入CPU71应执行的程序或固定数据等,同时,与起CPU71的工作区等的作用的存储器75连接。
总线73经显示控制部61与LCD51连接,同时,经DAC(D/A变换器)65和声音放大电路66与扬声器55连接。此外,触摸面板53经坐标检测部63与总线73连接,同时,图1所示的包含目录按钮57a等的键操作部57经接口67与总线73连接。
当存储卡77装入图1所示的槽79中时,该存储卡77便与总线73连接。
另一方面,总线73分别与频带Ba、Bb用的BBP81a、81b连接,BBP81a、81b分别与频带Ba、Bb用的收发部85a、85b连接,收发部85a、85b分别与上述天线89a、89b连接。
此外,BBP 81a、81b和总线73之间分别连接干扰波检测部83a、83b,收发部85a、85b和总线73之间分别连接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87a、87b。干扰波检测部83a、83b根据后述的方法分别检测频带Ba、Bb内的选择的频道有无干扰波,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87a、87b根据对收发部85a、85b接收的信号的AGC(自动增益控制)控制电平,分别检测收发部85a、85b接收的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
从显示终端50向基座装置10送出的信号经BBP41a、41b基带处理后,经收发部85a、85b调制,变换成在频带Ba、Bb内选择的无线频道的信号,从收发部85a、85b经天线89a、89b发送到基座装置10。
此外,从基座装置10送往显示终端50的在频带Ba、Bb内选择的无线频道的信号经天线89a、89b由收发部85a、85b接收,在收发部85a、85b中进行频率变换、解调,再经BBP81a、81b基带处理后,送往总线73。
【无线频带、无线频道和传送速率:图6~图9】
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频带Ba和Bb,使用IEEE802.11a标准的5.2GHz和IEEE802.11b标准的2.4GHz。
作为无线频道,当在同一区内同时设定多个无线频道时,为了使各无线频道的信号不相互干扰,在5.2GHz频带中,如图6所示,将相邻无线频道的频率间隔定为20MHz以上,在2.4GHz频带中,如图7所示,将相邻无线频道的频率间隔定为25MHz以上。
因此,在同一区内能同时设定的无线频道数在5.2GHz频带内最多是4个频道,如图6所示的C1、C2、C3、C4,在2.4GHz频带中最多是3个频道,如图7所示的C5、C6、C7。
传送速率和调制方式在5.2GHz频带中如图8所示,可以设定为A1~A8共8种方式,在2.4GHz频带中,如图9所示可以设定为B1~B4共4种方式。但是,所谓‘方式A1~A8’和‘方式B1~B4’并不是IEEE802.11a标准和IEEE802.11b标准规定的方式,而是为方便起见由本说明书规定的。
在调制方式中,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是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是90度相移键控;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是正交放大调制;CCK(Complementary Code Keying)是补码键控。
但是,图8和图9的调制方式是基座装置10的BBP41a和41b及显示终端50的BBP81a和81b中的多值数字调制(1次调制)方式,作为基座装置10的收发部45a和显示装置50的收发部85a中的频带Ba的高频调制,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e DivisionMultiplex:正交频率多路分割),作为基座装置10的收发部45b和显示装置50的收发部85b中的频带Bb的高频调制,使用DS(DirectSequence:直接序列)。
如图8和图9所示,2.4MHz带的方式B4的传送速率比5.2MHz带的方式A1、A2高,但整体来看,5.2MHz带的传送速率比2.4MHz带高。
【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图10和图11】
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基座装置10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当用户打开显示终端50的电源,在显示终端50进行用来接收电视广播或访问因特网等的操作时,从显示终端50向基座装置10发出的连接请求和命令作为预先规定的频带内的、预先规定的无线频道的信号发送。
在基座装置10中,接收该连接请求和命令,按照命令执行接收电视广播或访问因特网等的操作,然后,如下所述那样,开始与显示终端50之间的通信,电视图像和声音、或因特网上的信息等数据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
图10和图11示出这时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CPU31)执行的通信频带、通信频道和传送速率的设定处理的一例处理流程。
在该处理流程100中,控制部30首先在步骤101中判断能设定高传送速率的频带Ba(5.2GHz带)内是否有空频道。
在该系统中,当将频带Ba内的图6所示的C1~C4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在基座装置10和显示终端50之外的同样的显示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时,该无线频道不是空频道,所谓空频道是指在该系统中未作为通信频道使用的无线频道。
在步骤101中,当判断频带Ba内存在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02,根据频带Ba用的干扰波检测部43a检测的结果,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所谓干扰波是指该系统可通信的区域内存在的、从通信方式和该系统相同或不同的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电波或微波炉等非无线通信装置来的电波。
这时,当判断收发部45a接收的信号是不是干扰波时,干扰波检测部43a和控制部30检测BBP41a的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是否包含发送目的地的地址,当包含发送目的地的地址时,则判断该发送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是否和基座装置10的装置地址一致。
接着,当接收信号包含发送目的地的地址且该发送目的地的地址信息和基座装置10的装置地址(指定装置的识别信息)一致时,判断该接收信号不是干扰波,是从显示终端50向基座装置10发送的信号,当接收信号是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电波之外的电波、接收信号不包含发送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或者,接收信号是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电波、接收信号包含的发送目的地的地址信息和基座装置10的装置地址不一致时,判断该接收信号是干扰波。
但是,也可以这样来构成系统,即,当控制部根据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47a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干扰波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场强度很弱以致可以忽略时,在步骤102中,最终判断为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
接着,当在步骤102中判断该空频道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03,判断是否存在另外的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另外的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02,和上述同样,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0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04,将该空频道设定为通信频道,再进入处理程序200,执行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
具体地说,如后面所述那样,在该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的处理程序200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处理程序100的步骤104设定的通信频道中,从高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各传送速率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将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最高的传送速率作为模式设定。
接着,控制部30在执行处理程序之后,进入步骤105,判断是否使用频带Ba开始通信,当判断是使用频带Ba开始通信时,结束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在步骤104,利用设定的通信频道并使用处理程序200设定的模式(传送速率)开始通信。
当在步骤101中判断频带Ba内不存在空频道,或在步骤103中判断不存在其他空频道(在频带Ba内不存在没有干扰波的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05中,当判断还没有使用频带Ba开始通信(在频带Ba内虽然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但在频带Ba的所有的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都没有达到阈值)时,进入步骤111,判断频带Bb(2.4GHz)内是否存在空频道。
接着,当判断频带Bb内存在空频道时,从步骤111进入步骤112,根据频带Bb用的干扰波检测部43b的检测结果,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这时,收发部45b接收的信号是否干扰波的判断和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的判断和上述步骤102相同。
接着,在步骤11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13,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的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其他的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12,和上述一样,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1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14,在设定该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基础上,进入处理程序300,执行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
具体地说,如后面所述那样,在该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程序300中,如图14所示,在处理程序100的步骤114设定的通信频道中,检测最高传送速率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当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将该传送速率作为模式设定,当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将次高传送速率作为模式设定。
当在步骤111中判断频带Bb内不存在空频道,或在步骤113中判断不存在其他空频道(在频带Bb内不存在没有干扰波的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15,将预先设定的频带内的预先设定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设定,并设定预先确定的模式(传送速率),例如,将频带Ba(5.2GHz)内的某一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设定,设定模式A8(传送速率:54Mbps)作为传送速率模式,结束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并开始通信。
但是,作为步骤115,也可以执行处理程序100,因通信环境不合适,故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表示不能发送数据的信息,使其在显示终端50的LCD51上显示,或者,从扬声器发出声音,通知用户。
【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图12和图13】
图12和图13示出一例频带Ba(5.2GHz)下的模式设定处理的处理程序200。
在该处理程序200中,当通信开始时,在处理程序100的步骤104中,在将频带Ba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设定为通信频道后,首先,在步骤211中,使用频带Ba内传送速率最高的模式A8(传送速率:54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
其次,进入步骤212,判断这时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作为这时检测和判断接收电场强度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显示终端50的收发部85a接收从基座装置10发送的信号,显示终端50的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87a检测该接收电场强度,显示终端50的控制部70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从显示终端50向基座装置10发送其结果,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最终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此外,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即,当显示终端50接收到从基座装置10发送的信号时,向基座装置10发送通知已收到信号的回答信号,基座装置10的收发部45a接收该回答信号,基座装置10的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47a检测该接收电场强度,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12中,当判断模式A8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在处理程序100中,进入步骤105,判断频带Ba的通信开始,利用在步骤104设定的通信频道,开始模式A8的通信。
在步骤212中,当判断模式A8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21,使用频带Ba内传送速率次高的模式A7(传送速率:48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2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22中,当判断模式A7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在处理程序100中,进入步骤105,判断频带Ba的通信开始,利用在步骤104设定的通信频道,开始模式A7的通信。
在步骤222中,当判断模式A7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31,使用模式A6(传送速率:36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3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32中,当判断模式A6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和上述一样,利用处理程序100,开始模式A6的通信。
在步骤232中,当判断模式A6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41,使用模式A5(传送速率:24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4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42中,当判断模式A5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和上述一样,利用处理程序100,开始模式A5的通信。
在步骤242中,当判断模式A5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51,使用模式A4(传送速率:18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5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52中,当判断模式A4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和上述一样,利用处理程序100,开始模式A4的通信。
在步骤252中,当判断模式A4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61,使用模式A3(传送速率:12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6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62中,当判断模式A3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和上述一样,利用处理程序100,开始模式A3的通信。
在步骤262中,当判断模式A3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71,使用模式A2(传送速率:9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7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72中,当判断模式A2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和上述一样,利用处理程序100,开始模式A2的通信。
在步骤272中,当判断模式A2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81,使用频带Ba中传送速率最低的模式A1(传送速率:6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进而,进入步骤282,和上述方法一样,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282中,当判断模式A1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和上述一样,利用处理程序100,开始模式A1的通信。
在步骤282中,当判断模式A1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291,判定不能进行频带Ba的设定,结束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在处理程序100中,进入步骤105,判断不开始频带Ba的通信,当在步骤101中,判断频带Ba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当在步骤103中,判断频带Ba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11。
若通信环境相同,传送速率越高,接收灵敏度阈值(接收数据的位误码率在规定值之下的接收电场强度)越高。因此,上述步骤212、222、232、242、252、262、272、282的阈值,传送速率越高,其值越高。
【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图14】
图14示出一例频带Bb(2.4GHz)下的模式设定处理的处理程序300。
在该处理程序300中,当通信开始时,在处理程序100的步骤114中,在将频带Bb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设定为通信频道后,首先,在步骤311中,使用频带Bb内传送速率最高的模式B4(传送速率:11Mbps),从基座装置10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
其次,进入步骤312,判断这时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作为这时检测和判断接收电场强度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显示终端50的收发部85b接收从基座装置10发送的信号,显示终端50的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87b检测该接收电场强度,显示终端50的控制部70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从显示终端50向基座装置10发送其结果,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最终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此外,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即,当显示终端50接收到从基座装置10发送的信号时,向基座装置10发送通知已收到信号的回答信号,基座装置10的收发部45b接收该回答信号,基座装置10的接收电场强度检测部47b检测该接收电场强度,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在步骤312中,当判断模式B4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结束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利用在处理程序100的步骤114中设定的通信频道,开始模式B4的通信。
在步骤312中,当判断模式B4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313,设定频带Bb内传送速率次高的模式B3(传送速率:5.5Mbps),结束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通信开始时,利用在处理程序100的步骤114中设定的通信频道,开始模式B3的通信。
象这样,当判断模式B4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设定模式B3而不判断模式B3下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这是因为当模式B3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设定模式B2(传送速率:2Mbps)或模式B1(传送速率:1Mbps),其传送速率都太低。
但是,也可以这样来构成处理程序300,即,在步骤312中,当判断模式B4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在模式B3下向显示终端50发送设定用信号,并在此基础上,判断模式B3下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当在阈值以上时,设定模式B3,当在阈值之下时判定不能进行频带Bb的设定。
这时,作为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程序100,在处理程序300中,当如上所述判定不能进行频带Bb的设定时,在步骤111中,当判断频带Bb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13中,当判断频带Bb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同样进入步骤115,例如,将预先确定的频带内的预先确定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设定,并在设定预先确定的模式(传送速率)后开始通信。
【通信中的变更处理:图15~图21】
(正常通信中的变更处理:图15~图18)
即使使用频带Ba的高传送速率开始通信,当在通信过程中通信频道出现干扰波时,希望改变通信频道。此外,在使用频带Bb的低传送速率开始通信的情况下,当在通信过程中通信频道Ba内出现空频道时,希望将通信频道变成频带Ba中的频道,以提高传送速率。
因此,上述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这样构成,即,在基座装置10和显示终端50之间的通信中,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执行下面的变更处理。
<频带Ba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图15~图16>
图15和图16示出一例频带Ba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的处理流程。
在该处理程序120中,控制部30在频带Ba的通信过程中定期地在步骤129中根据频带Ba用的干扰波检测部43a的检测结果判断通信中的无线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这时,在判断收发部45a接收的信号是否干扰波时,和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程序100一样,使用上述那样的检测、识别发送目的地地址信息的方法。
接着,当在步骤129中判断通信中的无线频道存在干扰波时,和通信开始时一样,首先,在步骤121中,判断频带Ba内是否存在空频道,当判断存在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2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当判断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23,判断是否存在别的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别的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2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2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24,在设定该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基础上,进入上述处理程序200,执行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进而,进入步骤125,根据处理程序200的执行结果,判断是否继续频带Ba的通信,当判断继续频带Ba的通信时,返回频带Ba的通信中的状态。
在步骤121中,当判断频带Ba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23中,当判断没有别的空频道(频带Ba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25中,当判断不能继续频带Ba的通信(频带Ba内虽然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但用频带内所有的传送速率接收的电场强度都达不到阈值)时,进入步骤131,判断频带Bb内是否存在空频道。
接着,当判断频带Bb内存在空频道时,从步骤131进入13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当判断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33,判断是否存在别的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别的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3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3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34,在设定该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基础上,进入上述处理程序300,执行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再结束频带Ba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并转移到频带Bb的通信中的状态。
在步骤131中,当判断频带Bb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33中,当判断没有别的空频道(频带Bb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35,继续一定时间的现状通信,再返回频带Ba的通信中的状态。
<频带Bb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图17~图18>
图17和图18示出一例频带Bb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的处理流程。
在该处理程序140中,控制部30在通信中定期地在步骤147中根据频带Bb用的干扰波检测部43b的检测结果判断通信中的无线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这时,在判断收发部45a接收的信号是否干扰波时,和通信开始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程序100一样,使用上述那样的检测、识别发送目的地地址信息的方法。
接着,当在步骤147中判断通信中的无线频道存在干扰波时,从步骤147直接进入步骤141,在步骤147中,当判断通信中的无线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从步骤147进入步骤149,在继续一定时间的现状通信的基础上,进入步骤141。
在步骤141中,判断频带Ba内是否存在空频道,当判断存在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4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当判断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43,判断是否存在别的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别的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4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4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44,在设定该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基础上,进入上述处理程序200,执行频带Ba的模式设定处理,再进入步骤145,根据处理程序200的执行结果判断是否继续频带Ba的通信,当判断继续频带Ba的通信时,结束频带Bb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转移到频带Ba的通信中的状态。
在步骤141中,当判断频带Ba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43中,当判断没有别的空频道(频带Ba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45中,当判断不能继续频带Ba的通信(频带Ba内虽然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但用频带内所有的传送速率接收的电场强度都达不到阈值)时,进入步骤151,判断频带Bb内是否存在空频道。
接着,当判断频带Bb内存在空频道时,从步骤151进入15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当判断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53,判断是否存在别的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别的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 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5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54,在设定该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基础上,进入上述处理程序300,执行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再返回频带Bb的通信中的状态。
在步骤151中,当判断频带Bb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53中,当判断没有别的空频道(频带Bb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55,例如,将预先确定的频带内的预先确定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设定,并在设定预先确定的模式(传送速率)后结束频带Bb的通信中的变更处理。
(传送速率的变更:图19~图21)
<提高传送速率的情况:图19>
在已开始频带Ba的通信时,即使因电场弱而不能提高传送速率,由于其后的电场环境变化也能够提高传送速率。因此,这时构成的系统可以象下面那样提高传送速率。
图19示出这时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执行的一例模式变更处理的处理流程。
在该处理程序160中,控制部30在频带Ba的通信中,定期地在步骤161中判断是否存在传送速率更高的模式,当不存在时,即当用模式A8(传送速率:54Mbps)通信时,进入步骤162,继续该模式(传送速率)的通信。
当存在传送速率更高的模式时,即当用模式A7以下的模式通信时,从步骤161进入步骤163,变更到传送速率高一级的模式,再进入步骤164,判断该变更后的传送速率下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
接着,当变更后的传送速率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之下时,从步骤164进入步骤165,回到在步骤163中变更之前的模式,继续通信,当变更后的传送速率下的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从步骤164进入步骤166,判断是否存在传送速率更高的模式,当存在时,返回步骤163,重复步骤163之后的处理,当不存在时,进入步骤167,继续使用步骤163变更后的模式(传送速率)进行通信。
因此,例如,在模式A4的通信中,虽然用模式A5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但用模式A6接收电场强度却在阈值之下,这时,通过顺序执行步骤161、163、164、166、163、164、165,最终将模式变更为A5。
此外,例如,在模式A7的通信中,当用模式A8接收电场强度也在阈值以上,通过顺序执行步骤161、163、164、166、167,最终将模式变更为A8。
<降低传送速率的情况:图20和图21>
在没有干扰波的良好的电波环境下,即使使用频带Ba和高传送速率进行通信,当因用户携带显示终端50远离基座装置10而使基座装置10和显示终端50的距离变大等原因而使电场状况变化时,接收电场强度比接收灵敏度阈值低,接收数据的误码率变大,不能进行良好的通信。因此,这时可以这样构成系统,即,象下面那样降低传送速率,使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
图20和图21示出这时基座装置10的控制部30执行的一例模式变换处理的处理流程。
在该处理程序180中,控制部30在频带Ba的通信过程中定期地在步骤181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当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时,进入步骤182,继续使用该模式(传送速率)进行通信。
当在这时的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之下时,从步骤181进入步骤183,判断是否存在传送速率更低的模式,当存在时,从步骤183进入步骤184,变更到传送速率较低的模式,进而,进入步骤185,判断在该变更后的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
接着,当在变更后的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时,从步骤185进入步骤186,在步骤184中继续使用变更后的模式(传送速率)进行通信,当在变更后的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之下时,从步骤185进入步骤187,判断是否存在传送速率更低的模式,当存在时,返回步骤184,重复步骤184之后的处理。
因此,例如,当在模式A4的通信中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之下,而在模式A3的通信中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时,通过顺次执行步骤181、183、184、185、186,最后,将模式变到A3。
另一方面,在步骤183中,当判断不存在传送速率更低的模式、即在模式A1的通信中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之下时,或者,当在步骤187中判断不存在传送速率更低的模式、即,即使降低传送速率直到模式A1,接收电场强度也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之下时,进入步骤191,判断频带Bb内是否存在空频道。
接着,当判断频带Bb内存在空频道时,从步骤191进入步骤19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当判断该空频道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93,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空频道,当判断存在其他空频道时,返回步骤192,判断该空频道是否存在干扰波。
在步骤192中,当判断该空频道不存在干扰波时,进入步骤194,在设定该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基础上,进入上述处理程序300,执行频带Bb的模式设定处理,结束这时的模式变更处理,转移到频带Bb的通信中的状态。
在步骤191中,当判断频带Bb内不存在空频道时,或者,在步骤193中,当判断没有别的空频道(频带Bb内没有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时,进入步骤195,利用频带Ba的当初的通信频道,并使用频带Ba的最低的传送速率、即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的可能性最高的模式A1,继续进行通信。
【其他实施形态】
作为无线频带,虽然目前IEEE标准和国内标准确认的频带只有5.2GHz带(5GHz带)和2.4GHz带,但将其他的频带作为无线频带在技术上也是可能的,也可能在将来被容许,所以,2个频带不限于5.2GHz带(5GHz带)和2.4GHz带。此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3个以上频带的情况。
此外,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基座装置和显示终端。
如上所述,若按照本发明,在与可通信的传送速率不同的多个频带对应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避免来自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没有动画停止或图像紊乱等不良现象,能可靠、顺利、实时地进行大容量数据的传送。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将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开始,按顺序检测出该频带内的未被本系统使用的空频道并且没有来自本系统之外的干扰波存在的无线频道的步骤;
在该检测出的无线频道中,从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在该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的步骤;
根据上述各步骤执行的结果,优先选取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将选取的任一频带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优先选用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以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传送速率开始通信的步骤。
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将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将从能以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通信的频带内选择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通信中,判断该通信频道是否存在来自该系统外的干扰波的步骤;
当判断存在干扰波时,从能以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通信的频带开始,按顺序检测出该频带内的该系统尚未使用的、且不存在来自该系统外的干扰波的无线频道的步骤;
在该检测出的无线频道中,从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该传送速率下的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的步骤;
根据各步骤执行的结果,优先选取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将选取的任一频带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优先选用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以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传送速率继续通信的步骤。
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将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将从能以相对较低的传送速率通信的频带内选择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通信中,从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开始,按顺序检测出该频带内的未被本系统使用的空频道并且没有来自本系统之外的干扰波存在的无线频道的步骤;
在该检测出的无线频道中,从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在该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的步骤;
根据上述各步骤执行的结果,优先选取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将选取的任一频带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优先选用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以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传送速率继续通信的步骤。
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将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将从能以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通信的频带内选择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通信中,判断当传送速率提高时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的步骤;
当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时,提高传送速率继续通信的步骤。
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将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将从能以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通信的频带内选择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的通信中,判断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的步骤;
当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之下时,判断可否变更到更低传送速率以使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的步骤;
当可以变更到更低传送速率使接收电场强度在接收灵敏度阈值以上时,就变更到该传送速率继续通信的步骤。
6、一种无线通信装置,是构成将在从多个传输速率不同的可通信的频带中选出的频带内挑选的无线频道作为通信频道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开始,按顺序检测出该频带内的未被本系统使用的空频道并且没有来自本系统之外的干扰波存在的无线频道的装置;
在该检测出的无线频道中,从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开始,按顺序检测在该传送速率下接收电场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的装置;
根据上述各装置的处理结果,优先选取传送速率相对较高的可通信的频带,将选取的任一频带内的不存在干扰波的空频道作为通信频道,优先选用相对较高的传送速率,以接收电场强度在阈值以上的传送速率开始或继续通信的装置。
7、权利要求6记载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不存在干扰波的无线频道时,当接收信号中存在发送目的地地址信息且该发送目的地地址信息和该无线通信装置的装置地址一致时,判定该接收信号不是干扰波,当该发送目的地地址信息和该无线通信装置的装置地址不一致、或接收信号中不存在发送目的地地址信息时,判定该接收信号是干扰波。
CNB038091372A 2002-04-23 2003-04-22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66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20518A JP3888447B2 (ja) 2002-04-23 2002-04-23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120518/2002 2002-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7423A true CN1647423A (zh) 2005-07-27
CN100403663C CN100403663C (zh) 2008-07-16

Family

ID=29267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913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663C (zh) 2002-04-23 2003-04-22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65191B2 (zh)
JP (1) JP3888447B2 (zh)
KR (1) KR100945987B1 (zh)
CN (1) CN100403663C (zh)
WO (1) WO20030921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5499A (zh) * 2012-03-08 2014-11-12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线中继装置、无线中继方法、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4014B2 (ja) * 2003-04-17 2005-09-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4325372B2 (ja) * 2003-11-14 2009-09-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配信方法
JP4717638B2 (ja) * 2004-02-12 2011-07-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の構成管理方法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JP4171474B2 (ja) 2005-03-24 2008-10-2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066268B2 (ja) * 2005-03-25 2008-03-2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JP2007150800A (ja) 2005-11-29 2007-06-14 Kyocera Corp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8205765A (ja) * 2007-02-20 2008-09-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ipルータ装置、及び交通信号制御機
JP5033598B2 (ja) 2007-11-28 2012-09-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映像機器
JP2011029952A (ja) * 2009-07-27 2011-02-10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
US20110310297A1 (en) * 2010-06-22 2011-12-22 Toshiba America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 having integrated router or gateway
US9122451B2 (en) * 2013-09-30 2015-09-01 Sonos, Inc. Capacitive proximity sensor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a speaker grille
US9223353B2 (en) 2013-09-30 2015-12-29 Sonos, Inc. Ambient light proximity sensing configuration
JP2018170569A (ja) * 2017-03-29 2018-11-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7395203A (zh) * 2018-07-11 2024-0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7553A (ja) * 1993-11-24 1995-06-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周波数ホッピング通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5809427A (en) * 1996-03-28 1998-09-15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acquisi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123440B2 (ja) * 1996-08-14 2001-01-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選択方法
JP2000049663A (ja) * 1998-04-17 2000-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伝送レ―ト制御方法
DE69903110T2 (de) * 1998-04-17 2003-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Funkübertragungs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kontrolle der übertragungsrate
JP2001320326A (ja) * 2000-03-03 2001-11-16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JP4385489B2 (ja) * 2000-03-03 2009-1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JP2001308830A (ja) 2000-04-27 2001-11-02 Victor Co Of Japan Ltd 無線データ伝送装置
JP2002009664A (ja) * 2000-06-23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直接拡散スペクトル拡散方式無線装置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
US6992990B2 (en) * 2000-07-17 2006-01-31 Sony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7342973B2 (en) * 2001-09-26 2008-03-11 General Atomic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ng multi-band ultra-wideband signaling to interference source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5499A (zh) * 2012-03-08 2014-11-12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线中继装置、无线中继方法、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CN104145499B (zh) * 2012-03-08 2018-12-25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线中继装置、无线中继方法、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CN109495154A (zh) * 2012-03-08 2019-03-19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线中继装置、无线中继方法
CN109495154B (zh) * 2012-03-08 2021-08-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无线中继装置、无线中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3092188A1 (fr) 2003-11-06
JP2003319448A (ja) 2003-11-07
US7865191B2 (en) 2011-01-04
KR100945987B1 (ko) 2010-03-09
JP3888447B2 (ja) 2007-03-07
CN100403663C (zh) 2008-07-16
KR20040096518A (ko) 2004-11-16
US20050227702A1 (en) 2005-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47423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00337448C (zh) 利用无线终端遥控设备
CN1189058C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
CN1669297A (zh) 视频显示系统和视频显示控制装置
CN1198430C (zh) 通信装置和发送模式选择方法
CN1642035A (zh)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及程序
CN1547829A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878410A (zh) 基站设备和无线通信信道切换方法与切换程序
CN1679319A (zh) 图像显示系统、图像显示方法与装置
CN1774899A (zh) 发送机、接收机、无线系统、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以及记录该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
CN1855866A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设置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
CN1640021A (zh) 无线通信设备、接收设备及接收方案的选择方法
CN101032104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381114A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830189A (zh) 用于具有传输质量评估的多载波传输/接收的装置及方法
CN1858817A (zh) 一种远程控制网关设备构成的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655555A (zh) 无线局域网中多协议无线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736126A (zh)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CN101056439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内容信息服务器、内容列表提供方法
CN1648988A (zh) 用于在无线终端中对字符进行处理的设备和方法
CN1321377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317832C (zh) 通信装置
CN1620121A (zh) 显示装置、双向通信系统和显示信息使用方法
CN1795653A (zh) 多载波通信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040456A (zh) 无线基站、无线线路控制站、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