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7144B -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07144B
CN1607144B CN 200410085010 CN200410085010A CN1607144B CN 1607144 B CN1607144 B CN 1607144B CN 200410085010 CN200410085010 CN 200410085010 CN 200410085010 A CN200410085010 A CN 200410085010A CN 1607144 B CN1607144 B CN 1607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ver
mentioned
peristome
front shro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8501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07144A (zh
Inventor
友松利晴
中村二二男
中野润一
矢野谦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7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7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07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71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向手柄的手柄罩的构造,可以不会受到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的上部结合线的妨碍地,将用于嵌合装配仪表单元的开口部设置在手柄后罩上,并可以使用大型的仪表单元。将覆盖着杆型转向手柄(4)的中间部的手柄罩(13)由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对接和结合而形成;并在手柄后罩(13R)的上部,设置用于嵌合仪表单元(41)的上部外周面的开口部(47)。这时,使开口部(47)以由其将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上部结合线(L)分割成左右的方式得到配置,并将手柄前罩(13F)的后缘以超越增强壁(48)、与开口部(47)的前缘为上下对合的方式进行配置。

Description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的改进方法,在该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上,由手柄罩包覆杆型转向手柄的、除左右的把手部之外的中间部,将该手柄罩由从前方覆盖该中间部的手柄前罩、和从后方覆盖着该中间部的手柄后罩的对接和结合而形成;并且,在手柄后罩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嵌合仪表单元的外周面的开口部。
背景技术
对这样的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例如如在下列专利文献1中所公示的那样,已经为人们所知。在现有的构造上,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的上部结合线形成为左右连续的一条线,并在该上部结合线的后方,在手柄后罩上设置有用于嵌合装配仪表单元的开口部。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407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的上部结合线的后方,将用于嵌合装配仪表单元的开口部设置在手柄后罩上。在这样的构造上,由于受到上部结合线的妨碍,在手柄后罩上设置大的开口部会是困难的事。因此,难以使用大型的仪表单元。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这样的上述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可以不会受到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的上部结合线的妨碍地,将用于嵌合装配仪表单元的开口部设置在手柄后罩上;并且,可以使用大型的仪表单元。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具有这样构造的转向手柄的手柄罩上:由手柄罩包覆杆型转向手柄的、除左右的把手部之外的中间部,将该手柄罩由从前方覆盖该中间部的手柄前罩、和从后方覆盖该中间部的手柄后罩的对接和结合而形成,并且,在手柄后罩的上部设置用于嵌合仪表单元的外周面的开口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将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手柄后罩上,并由该开口部将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的上部结合线分割成左右部分,在该开口部的前缘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增强壁,同时将上述手柄前罩的后缘以超越上述增强壁、并面对着上述开口部的方式进行配置。
又,除了第一方面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将与上述手柄前罩的上述后缘相连着的上面,以与形成于上述仪表单元的透镜的前缘部上的人字形护目镜状的隆起部相连续的方式而弯曲着。
依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对仪表单元以将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的上部结合线L分割成左右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可以不受上部结合线的妨碍地,在手柄后罩上形成大的开口部,能够安装大型的仪表单元。
而且,由于使手柄前罩的后缘越过增强壁、并面对着开口部,所以,当在开口部上嵌合仪表单元的状态时,使开口部看起来就好像是形成于手柄前罩和手柄后罩之间,可以使外观变得简单。
进一步,由于在开口部的前缘上成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增强壁,所以,即使在使用大型开口部时,也可以由于增强壁而确保手柄后罩的必要的刚性。
又,依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行走风会从手柄前罩顺利地向透镜的隆起部流动,所以可以降低空气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面图。
图2为同车辆的正面图。
图3为图2的要部放大图。
图4为图3的4-4线的断面图。
图5为图3的5-5线的断面图。
图6为图3的6-6线的断面图。
图7为车罩的立体图。
图8为车罩的正面主车罩的立体图。
图9为正面副车罩的立体图。
图10为后部上车罩的立体图。
图11为后部下车罩的立体图。
图12为在正面车罩安装车筐时的正面图。
图13为图12的13-13线的断面图。
图14为转向手柄周围的平面图。
图15为图14的15沿箭头方向的视意图。
图16为图15的16-16线的断面图。
图17为图15的17-17线的断面图。
图18为手柄罩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在所附图面中显示的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面图。图2为同车辆的正面图。图3为图2的要部放大图。图4为图3的4-4线的断面图。图5为图3的5-5线的断面图。图6为图3的6-6线的断面图。图7为车罩的立体图。图8为车罩的正面主车罩的立体图。图9为正面副车罩的立体图。图10为后部上车罩的立体图。图11为后部下车罩的立体图。图12为在正面车罩安装着车筐时的正面图。图13为图12的13-13线的断面图。图14为转向手柄周围的平面图。图15为图14的15箭头所示图。图16为图15的16-16线的断面图。图17为图15的17-17线的断面图。图18为手柄罩的分解立体图。
首先,在图1和图2中,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上,具有下列构成:在其前端具有头管2a的车架2;被上述头管2a支承的可以转向的前叉3;被安装在该前叉3的上端部的转向杆上的杆型转向手柄4;被安装在车架2上的可以上下摇动、包括发动机的动力单元5。前叉3的下端部支持着前轮6F的轴;动力单元5的摇动端部支持由动力单元5的动力所驱动的后轮6R的轴。
如图1和图7所示,车架2的构成为:从头管2a的后面侧向下方延伸后,再向后方水平地弯曲的前部车架2F;和从该前部车架2F的后端向后方的朝上延伸后,再向后方水平地延伸的后部车架2R。在该前部车架2F上,安装有包覆头管2a的周边部的前部车罩8F、和与其下部相连接的踏板面9。在后部车架2R上,安装行李箱10、和对其进行包覆的后部车罩8R。在后部车罩8R的上部,安装兼用作行李箱10的顶盖的车座11。又,在后部车架2R上,连接与动力单元5的后端部相连接的后缓冲器12的上端。又,在杆型转向手柄4上,安装对除左右的把手部之外的中间部进行包覆的手柄罩13。
依据图3图11,对前部车罩8F进行说明。
前部车罩8F的构成为:覆盖头管2a的前侧的正面车罩15;和覆盖头管2a的背面侧的背面车罩16。另一方面,在头管2a上,固定设置用于支持上述正面车罩15的上部托架17和下部托架18。又,在上部托架17上,安装喇叭14。
背面车罩16的构成为:被安装在头管2a上的、同时与正面车罩15相连接的背面上车罩16U(参照图10);和被连接在正面车罩15和踏板面9(参照图7)上的背面下车罩16L(参照图11)。在这些背面上车罩16U和背面下车罩16L之间,形成有其上面为开放的贮物箱19(参照图4)。
如图3、图4、图8、和图9所示,正面车罩15被分割成正面主车罩15M和正面副车罩15S。在正面主车罩15M上,在其上部中央设置有其左右两内侧边缘20a、20a形成为“V”字状的开口部20,同时,成一体地形成有将该开口部20的左右两内侧边缘20a、20a的上端部相连接的增强壁21。其结果是,开口部20形成为倒三角形。又,在正面主车罩15M上,形成有沿开口部20的左右两内侧边缘20a、20a向头管2a侧后退的台阶部22。在该台阶部22上,在其与开口部20相邻接的下部和左右两侧部的三个部位上,设置有固定孔23、23...。又,在增强壁21上,成一体地形成有从其左右两端部的背面突出的、有底圆筒状的一对的中空凸起24、24。正面主车罩15M由一对小螺钉25、25固定在上述下部托架18的左右一对的臂部18a、18a上。这时,小螺钉25、25被拧在焊接在臂部18a、18a的螺母26、26上。在图8中,符号29为用于贯通上述小螺钉25、25的正面主车罩15M的螺钉孔。
作为正面副车罩15S,在正面视图中形成为三角形,同时,以其横断面向前方鼓出的方式形成为一种弯曲的形状;在其上端,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并包围着转向手柄4的基部前半周的凸肩部27。由该凸肩部27,给正面副车罩15S的全体赋以刚性。又,在正面副车罩15S的、与上述喇叭14相对向的部分上,穿设着多个音孔28、28...。
将正面副车罩15S的左右两侧边缘固定在上述台阶部22上,同时,以从前方覆盖开口部20和增强壁21。在该正面副车罩15S上,形成有下列部件:从其背面突出的、可以与上述固定孔23、23...相固定的、并向下方弯曲的三个钩状固定爪30、30...;被插入到上述有底圆筒状的一对的中空凸起24、24内的一对的侧部连接凸起31、31;以及,正面副车罩15S的、从与上述开口部20相对应的中央部背面突出的中央连接凸起32。
在对该正面副车罩15S进行安装时,先将三个固定爪30、30...从上方固定在正面主车罩15M的三个固定孔23、23...中;然后,在上述开口部20内,将中央连接凸起32用小螺钉33重叠着固定在上述上部托架17上;这时,小螺钉33被拧在焊接在上部托架17的螺母34上。在图9中,符号35为用于贯通小螺钉33的正面副车罩15S的螺钉孔。
接着,如图5所示,将侧部连接凸起31、中空凸起24、以及背面上车罩16U三者相重叠,并通过从背面上车罩16U侧将自攻螺钉37拧在侧部连接凸起31上,而将三者固定在一起。
这样,通过在与倒三角形的开口部20相邻接的三个部位上对固定孔23、23...和固定爪30、30...间进行固定,将正面副车罩15S固定在正面主车罩15M上。所以,只通过由一个小螺钉33将正面副车罩15S的中央部固定在上部托架17上,就可以牢固地将正面副车罩15S的中央部固定在上部托架17上,同时,可以由正面副车罩15S按压保持着正面主车罩15M。其结果是,对正面车罩15的整体就用小螺钉固定在下部托架18的二个部位、和上部托架17的一个部位的共计三个部位上,并由此被安装在头管2a上。
另一方面,在正面主车罩15M上,由增强壁21相互连接着开口部20的形成为“V”字状的左右两内侧边缘20a、20a的上端部;又,沿左右两内侧边缘20a、20a,形成有使它们产生后退的台阶部22。所以,正面主车罩15M上端部的刚性就得到显著的加强。因此,可以提高配置在增强壁21的左右两端部上的一对固定孔23、23的相对位置的精度,能够容易地将固定爪30、30固定在这些固定孔23、23中,从而可以提高正面副车罩15S的安装性。
又,由于加强了正面主车罩15M上端部的刚性,所以可以仅仅通过用小螺钉将正面副车罩15S的一个部位固定在上部托架17上,而由正面副车罩15S将正面主车罩15M的上部牢固地按压保持着,从而可以防止在行走时在开口部20的周边发生振动音。由此,如上所述,通过将正面车罩15在共计三个部位用小螺钉固定在上部托架17和下部托架18上,就可以牢固地将其固定在头管2a上,从而提高安装性。
而且,正面副车罩15S覆盖上述增强壁21,以不使其向外部露出。所以,可以良好地保持正面车罩15的外观。
当卸下小螺钉33,将正面副车罩15S向前方拉起时,固定爪30、30...从正面主车罩15M的固定孔23、23...中脱出,于是可以将正面副车罩15S从正面主车罩15M上取出。所以,与现有的情况相同,可以从开口部20对喇叭14和其周边的配线等进行维护作业。
下面,参照图12和图13,对在正面车罩15的前面安装车筐38的构造进行说明。
这时,首先,将上述三个小螺钉25、25、和33置换成三个螺栓125、125、和133,这里,该三个小螺钉25、25、和33将正面主车罩15M和正面副车罩15S固定在上部和下部托架17、18上,而该三个螺栓125、125、和133在其头部具有螺钉孔125a、133a。然后用三个小螺钉39、39...,将与这些螺栓125、125、和133的头部相重叠着的车筐38的里板38a固定在上述螺钉孔125a、133a。
这样,在进行车筐38的安装时,由于是使用了将正面主车罩15M和正面副车罩15S固定在上部和下部托架17、18上的螺栓125、125、和133,所以,在对其进行安装时,可以不必在正面主车罩15M和正面副车罩15S上增加新的加工工序。因此,不仅可以使车筐38的安装性良好,而且,即使在将车筐38取出时,也可以确保正面主车罩15M和正面副车罩15S的良好的外观。
最后,依据图14~图18,对上述手柄罩13和其周边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手柄罩13的构成为:覆盖杆型转向手柄4的、除左右的把手部之外的中间部的前侧的手柄前罩13F;和覆盖该中间部的后侧的手柄后罩13R。在手柄前罩13F上,安装将前照灯40h和左右方向指示灯40w、40w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灯40。在手柄后罩13R上,安装着具有速度表41a和燃油余量计41b等的仪表单元41。
如图17所示,用小螺钉44、44’将手柄后罩13R,固定在在转向手柄4上固定着的多个托架43、43’(参照图16和图17)上;该手柄后罩13R的上下两侧缘部与手柄前罩13F的上下两侧缘部相接触着;由多个小螺钉45、45...将该两罩13F和13R,相互连接。
如图14所示,上述仪表单元41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其底边向着前方的、同时各边向外方弯曲的大致的二等边三角形。作为该仪表单元41的透镜42,对其全体进行了烟雾处理,以便可以吸收晃眼光线。在透镜42的前缘部上,形成有护目镜状的隆起部42a。该隆起部42a形成为以其前后两面为斜面的人字形(山形)。
对该仪表单元41,以下述方式将其安装在手柄后罩13R上。如图15和图18所示,在手柄后罩13R的中央部上,设置有与仪表单元41的大致的二等边三角形相对应的形状的开口部47;在该开口部47的前缘上,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增强壁48。在手柄后罩13R为单体时,在上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上从下侧嵌合仪表单元41的上端部外周面。然后,将被突出设置在仪表单元41的左右两侧面和后面的三个安装臂49、49...用小螺钉51、51...固定在三个安装凸起50、50...上,这里,该三个安装凸起50、50...与上述三个安装臂49、49...相对应、并从手柄后罩13R的内侧面被突出设置。这样,仪表单元41就被安装在手柄后罩13R上。
对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左右两端部之间的上部结合线L,以与上述开口部47的左右的角部相交叉的方式而被配置。换句话说,由开口部47将上部结合线L分割成左右两部分。然后,对手柄前罩13F的中央部的后缘13Fa,以越过增强壁48、并面临着开口部47的方式被设置;具体来说,以与开口部47的前缘上下相对合的方式而被配置。又,对与手柄前罩13F的中央部的上述后缘13Fa相连的上面,以与仪表单元41的透镜42的隆起部42a的前部斜面相连续的方式而被弯曲地形成。
如上所述,对用于嵌合仪表单元41的上端部的开口部47,以这样的方式被设置在手柄后罩13R上:由该开口部47分割着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左右两端部之间的上部结合线L。所以,仪表单元41就从上述结合线L向前方突出。因此,可以不受上部结合线L的妨碍地,在手柄后罩13R上形成大的开口部47,能够安装大型的仪表单元41。
而且,由于在大型开口部47的前缘上,成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增强壁48,所以,即使形成大型开口部47时,也可以由于增强壁48而确保手柄后罩13R的必要的刚性。
进一步,由于手柄前罩13F的中央部的后缘13Fa覆盖着开口部47的前端的增强壁48,同时与开口部47的前缘上下对合,所以,当在开口部47上安装着仪表单元41的状态时,使开口部47看起来就好像是形成于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之间,从而可以使外观变得简单。
而且,与手柄前罩13F的后缘13Fa相连着的上面以下述方式而弯曲着:该上面与形成于仪表单元41的透镜42上的护目镜状的隆起部42a的前部斜面相连续着。所以,行走风会从手柄前罩13F的上面顺利地向透镜42的隆起部42a流动,从而可以降低空气阻力。
本发明并不只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以有种种的变更设计。例如,对开口部47,也可以以其前缘与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上部结合线L相一致的方式得到配置。

Claims (5)

1.一种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由手柄罩(13)包覆杆型转向手柄(4)的、除左右的把手部之外的中间部,由从前方覆盖该中间部的手柄前罩(13F)、和从后方覆盖着该中间部的手柄后罩(13R)的对接和结合而形成该手柄罩(13),并且,在手柄后罩(13R)的上部设置用于嵌合仪表单元(41)的外周面的开口部(47);
其特征是:上述开口部(47)被配置在上述手柄后罩(13R)上,使得由该开口部将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上部结合线(L)分割成左右的部分,在该开口部(47)的前缘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增强壁(48),并配置上述手柄前罩(13F)的后缘(13Fa),使得该后缘超越上述增强壁(48)、面对着上述开口部(4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其特征是,使与上述手柄前罩(13F)的上述后缘(13Fa)相连的上面弯曲,使得与形成于上述仪表单元(41)的透镜(42)的前缘部上的人字形护目镜状的隆起部(42a)相连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其特征是,上述仪表单元(41)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其底边向着前方且各边向外方弯曲的等腰三角形,上述手柄前罩(13F)和手柄后罩(13R)的左右两端部之间的上部结合线(L)以与上述开口部(47)的左右角部交叉的方式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其特征是,上述手柄前罩(13F)的中央部的后缘(13Fa)以与开口部(47)的前缘上下对合的方式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其特征是,上述手柄前罩(13F)的中央部的后缘(13Fa)以与开口部(47)的前缘上下对合的方式配置。
CN 200410085010 2003-10-15 2004-10-13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071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54965A JP2005119392A (ja) 2003-10-15 2003-10-15 操向ハンドルのハンドルカバー構造
JP354965/2003 2003-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7144A CN1607144A (zh) 2005-04-20
CN1607144B true CN1607144B (zh) 2010-05-26

Family

ID=34612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8501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07144B (zh) 2003-10-15 2004-10-13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119392A (zh)
CN (1) CN16071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3905B2 (ja) * 2005-09-16 2010-10-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カバー締結構造
JP4913516B2 (ja) * 2005-10-07 2012-04-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7245866A (ja) 2006-03-15 2007-09-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7276624A (ja) * 2006-04-06 2007-10-2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装置
JP2007283927A (ja) * 2006-04-18 2007-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9040367A (ja) 2007-08-10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088084B2 (ja) * 2007-10-16 2012-1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小物入れ
JP5335617B2 (ja) * 2009-08-27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5667300A (zh) * 2016-01-27 2016-06-15 陈焕祥 一种拖拉机汽油箱保护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4680A (zh) * 1997-12-01 1999-08-04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的接线装置和接线方法
CN1424223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4680A (zh) * 1997-12-01 1999-08-04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的接线装置和接线方法
CN1424223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19392A (ja) 2005-05-12
CN1607144A (zh) 2005-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4835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6371236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00406338C (zh) 摇臂部结构
US7416046B2 (en) Modular front headlight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CN104736423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防护板
CN100577500C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把罩装置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393848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CN1607144B (zh)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EP2738072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type vehicle
WO1999035028A1 (en) Motorcycle provided with a steering hub
US20200094884A1 (en) Fender for a wheeled vehicle
JP2003127629A (ja) 鞍乗り型車輌用後輪懸架装置
JP2007055488A (ja) 車両のフラップ
CN107444536A (zh) 跨坐型车辆
JP4322309B1 (ja) 自動二輪車
US6142498A (en) Motorcycle frame
CN100522729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正面盖结构
JP4478195B1 (ja) 自動二輪車
CA3095650C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ody frame
US7185900B2 (en) Frame and steering mechanism for three-wheel vehicle
JP3562630B2 (ja) 車両の方向指示灯
CN103183084B (zh) 骑乘型车辆
CN102689666B (zh) 摩托车
WO2023188953A1 (ja) 電動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