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42273A -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42273A
CN1542273A CNA2004100302953A CN200410030295A CN1542273A CN 1542273 A CN1542273 A CN 1542273A CN A2004100302953 A CNA2004100302953 A CN A2004100302953A CN 200410030295 A CN200410030295 A CN 200410030295A CN 1542273 A CN1542273 A CN 1542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running shaft
passage
receiving cavity
rotary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02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6164C (zh
Inventor
村上智洋
日比野惣吉
֮
森下敦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42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2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61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61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09Distribution members
    • F04B27/1018Cylindrical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9Lubrication

Abstract

一种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其中的供应通道沿着旋转轴的轴线形成在该旋转轴中,形成在旋转轴中的扩张通道通向供应通道,旋转轴中还形成有一对与扩张通道相通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沿着垂直于旋转轴轴线的方向延伸,其输出口在旋转轴的外表面上开口。流体通道穿过旋转轴,从扩张通道延伸至控制压力腔。

Description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它通过与旋转轴共同转动的驱动件或驱动本体,而使诸活塞响应旋转轴的转动,并通过活塞的压缩作用对气体进行压缩。
背景技术
压缩机中需要润滑的那些部分应当通过润滑油来润滑。润滑油随同在压缩机中循环流动的制冷剂一起流动。为了防止润滑油从压缩机中流出,采用了某些措施,例如,在待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文献JP10-281060号和JP2002-213350号中所公开的那些措施。
待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文献JP10-281060号披露了一种压缩机,其中,圆柱形的油分离器被保持在排出腔中。当制冷气体围绕着油分离器环形运动时,离心作用使得润滑油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
待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文献JP2002-213350号披露了一种压缩机,其中,大致为圆柱形的油分离器设置在将曲柄腔连接至抽吸腔的流出通道中。油分离器连接于驱动轴并随驱动轴一起转动。当油分离器转动时,通过离心作用使得流出通道中流动的制冷气体中的润滑油被分离出来。
然而,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篇专利公开文献中的油分离器都将增加压缩机元件的数量,设置新元件需要为其提供空间,这增大了压缩机的尺寸。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结构,它能够充分地润滑压缩机中需要润滑的各个元件,同时可以避免压缩机尺寸的增加。
为了实现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按照本发明的意图,提供了一种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该压缩机包括:旋转轴,活塞,驱动件容纳腔,气体通道和流体通道。驱动件被容纳在驱动件容纳腔中,驱动件将旋转轴的转动转变为活塞的往复运动,因而使得活塞对气体进行压缩。气体通道延伸穿过旋转轴,并且与驱动件容纳腔相通。该气体通道包括扩张部。流体通道形成在旋转轴上,以使扩张部与驱动件容纳腔相通。扩张部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大于位于扩张部上游的那部分气体通道的最大横截面面积。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原理的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及其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的描述,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它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横截面图;
图2是沿图1中2-2线取的横截面图;
图3是沿图1中3-3线取的横截面图;
图4(a)是图1压缩机的放大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4(b)是沿图4(a)中4b-4b线取的横截面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7是第四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8是第五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9是第六实施例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10是第七实施例的局部横载面图;
图11是表示第八实施例压缩机的整体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12是沿图11中12-12线取的横截面图;
图13(a)是图11压缩机的放大的局部横截面图;以及
图13(b)是沿图13(a)中13b-13b线取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1~图4(b)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排量压缩机10。
如图1中所示,前壳体12连接于缸体11的前端,后壳体13经由主阀板14、副阀板15和保持板17牢固地连接于缸体11的后端。缸体11、前壳体12、后壳体13三者构成了压缩机10的壳体。图1中看到的压缩机10的左端定义为前端,而压缩机10的右端定义为后端。旋转轴18通过径向轴承16转动地支承在前壳体12中,前壳体12构成了控制压力腔121,同时也作为驱动件的容纳腔。旋转轴18从控制压力腔121中突伸出,通过(均未示出的)皮带和皮带轮,旋转轴18从作为外部驱动源的车辆发动机E获得驱动力。唇型的轴密封组件25插置在前壳体12和旋转轴18之间。
旋转轴18上固定着旋转支承件19。作为驱动件的旋转斜盘20以这样的方式支承在旋转轴18上,从而它可以沿着旋转轴18的轴线181的方向产生滑动和倾斜摆动。如图2中所示,旋转斜盘20上固定着一对销支承件21,22,且一对引导销23,24分别固定到销支承件21,22上。在旋转支承件19上形成有一对引导孔191,192,引导销23,24的头部可滑动地插入到相应的引导孔191,192中。这一对引导孔191,192与相关的引导销23,24的组合,使得旋转斜盘20能够沿着旋转轴18的轴线181倾斜摆动,并且随同旋转轴18一起转动。
引导孔191,192与引导销23,24之间的滑动引导关系,以及旋转轴18的滑动支承作用,引导着旋转斜盘20的倾斜摆动。
当旋转斜盘20的中部朝向旋转支承件19运动时,旋转斜盘20的倾斜角就增大。通过旋转斜盘20贴靠在旋转支承件19上而确定旋转斜盘20的最大倾斜角。在旋转斜盘20处于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时,旋转斜盘20的倾斜角为最大。当旋转斜盘20的中部朝向缸体11运动,旋转斜盘20的倾斜角就减小。在旋转斜盘20处于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时,旋转斜盘20的倾斜角为最小。
各活塞28被保持在形成于缸体11上的相关的缸孔111中。旋转斜盘20的转动通过滑靴29转变为活塞28的往复运动,从而活塞28在缸孔111中作往复运动。每个活塞28在相关的缸孔111中确定一个压缩腔112。
如图1所示,在后壳体13中确定有抽吸腔131和排出腔132。排放口141形成在主阀板14上,且排放阀151设置在副阀板15上。由于排放阀151贴靠在保持板17上的保持件171上,这就限制了排放阀151的开启度。
旋转阀26可转动地支承在缸体11内,旋转阀26插入到贯穿缸体11的支承孔27中。旋转阀26与旋转轴18相连接,也就是说,旋转阀26与旋转轴18一起转动。随同旋转轴18一起转动的旋转阀26通过支承孔27由缸体11直接支承。
供应通道30沿着旋转轴18的轴线181的方向形成在旋转阀26中。供应通道30与作为抽吸压力区的抽吸腔131相通。进口通道31以与供应通道30相通的方式形成在旋转阀26上。
如图3中所示,抽吸通道32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缸体11中:它使得缸孔111与支承孔27相通。抽吸通道32在支承孔27的圆周表面上形成开口。当旋转轴18和旋转阀26转动时,进口通道31周期性地与抽吸通道32相通。
当活塞28处于从上死点朝着下死点运动的行程中时,旋转阀26的供应通道30中的制冷气体经过进口通道31和抽吸通道32被抽吸到缸孔111的压缩腔112中。
另一方面,当活塞28处于从下死点中心朝着上死点中心运动的行程中时,在压缩腔112中的制冷气体穿过排放口141将排放阀151向后压,并被排放到排出腔132中。排放到作为排放压力区的排出腔132中的制冷剂然后流出来,流入位于压缩机外部的、未示出的制冷剂外部回路中。已经流入制冷剂外部回路中的制冷剂又循环返回至抽吸腔131。
包含压缩机和制冷剂外部回路的制冷回路中含有随同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
如图1中所示,推力轴承33置于旋转支承件19和前壳体12之间。推力轴承33承受着排放的反作用力,这一反作用力从压缩腔112经由活塞28、滑靴29、旋转斜盘20、销支承件21,22以及引导销23,24,作用到旋转支承件19上。在旋转支承件19和前壳体12之间具有间隙122。
将排出腔132与控制压力腔121相连通的供给通道34形成在缸体11和后壳体13中。在供给通道34中设有电磁型的排量控制阀35。通过电磁激励/解除激励来控制该排量控制阀35。当排量控制阀35解除激励时,阀体351开启阀孔352,将排出腔132中的制冷气体通过供给通道34供入到控制压力腔121中;当排量控制阀35被激励时,阀体351关闭阀孔352,停止从排出腔132向控制压力腔121供应制冷剂。
引导通道36沿着轴线181的方向形成在旋转轴18中。引导通道36上各处的横截面面积都相同。在旋转轴18上形成一对与引导通道36相通的入口361,每个入口361面对着间隙122。
如图1和图4(a)所示,扩张通道37形成在旋转轴18中方式是与引导通道36相通。扩张通道37包括一个锥形部371和一个圆周部372。引导通道36与锥形部371的最小直径部分相连,而圆周部372则与锥形部371的最大直径部分相连。锥形部37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引导通道36的横截面面积,而圆周部372的横截面面积是扩张通道37的最大部分的横截面面积。一对入口361的横截面面积的总和设置成等于或小于引导通道36的横截面面积。
如图4(a)和图4(b)所示,一对流体通道38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旋转轴18中:它们与扩张通道37的锥形部371的周壁相通。流体通道38沿着垂直于轴线181的方向延伸,且其出口朝着控制压力腔121开放。
如图4(a)所示,旋转阀26有一个小直径的连接部261,连接部261靠压力装配到圆周部372中。节流通道262沿着旋转阀26的轴线262形成在连接部261中。旋转轴18的轴线181与旋转阀26的轴线263同轴。扩张通道37与供应通道30通过节流通道262而相互连通。节流通道262上各处的横截面面积都相同。节流通道26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引导通道36的横截面面积。
当排量控制阀35关闭时,停止从排出腔132向控制压力腔121供应制冷剂。控制压力腔121中的制冷气体通过间隙122、入口361、引导通道36、扩张通道37和节流通道262流入到供应通道30中。径向轴承16和推力轴承33由随同制冷气体一同在间隙122中流动的润滑油而得以润滑。随着控制压力腔121中的制冷气体通过引导通道36、扩张通道37和节流通道262而流入到供应通道30中,控制压力腔121中的压力随之降低。因此,旋转斜盘20的倾斜角增大,排量也增大。当排量控制阀35开启时,排出腔132中的制冷气体供入到控制压力腔121中,因此,控制压力腔121中的压力上升,旋转斜盘20的倾斜角减小,于是排量也减小。
一对入口361、引导通道36、扩张通道37和节流通道262共同构成了流出通道。控制压力腔121中的制冷剂通过流出通道流入到作为抽吸压力区一部分的供应通道30中。起气体通道作用的流出通道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旋转轴18中:它与控制压力腔121(也就是驱动件的容纳腔)相通,后者容纳着作为驱动件的旋转斜盘20。
扩张通道37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即圆周部37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相对于制冷气体的流动而言处于扩张通道37上游的引导通道36的横截面面积。
已经流过引导通道36的制冷气体在扩张通道37中受到由于旋转轴18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作用。在引导通道36中与制冷气体一同流动的润滑油在扩张通道37中由于离心作用而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通过流体通道38中的离心作用而被引导到每个流体通道38中。通过流体通道38中的离心作用,已经流入到流体通道38中的润滑油又流出来,流入到控制压力腔121中。已从扩张通道37流入到控制压力腔121中的润滑油用来润滑控制压力腔121中的需要润滑的那些部分。
该实施例具有下述优点:
(1)这种将流出通道设置在旋转轴18的内部以及将扩张通道37设置在排放通道中的结构,不再需要为了在旋转轴18的外部将润滑油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而所需的额外空间,这就避免了压缩机的尺寸变得更大。
(2)控制压力腔121中的制冷气体通过间隙122和旋转轴18中的排放通道而流入到供应通道30中。因此,推力轴承33和径向轴承16由随同制冷气体一起在间隙122中流动的润滑油进行润滑。也就是说,这种将排放通道设置在变排量压缩机的旋转轴18中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充分润滑推力轴承33和径向轴承16。
(3)节流通道262的作用是将排放通道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设定在一个适当的流速值。节流通道262具有较小的横截面面积是为了降低扩张通道37中的制冷气体的流速。因此,扩张通道37中的离心作用有效地作用于随同制冷气体一起流动的润滑油,于是将润滑油从制冷气体中有效地分离出来。此外,节流通道262避免了在扩张通道37中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流入到供应通道30中。
(4)在扩张通道37中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因离心作用而被推向扩张通道37的内壁。因此,只有很小量的润滑油流向位于旋转阀26的轴线263上的节流通道262。换句话说,这种设有扩张通道37的结构有效地避免了所分离出的润滑油流向供应通道30。
(5)在一个与旋转轴18分离的旋转阀26中很容易加工出位于扩张通道37下游的节流通道262。也就是说,旋转阀26适合于形成节流通道62的位置。
下面参照图5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为了避免赘言,在图5~图10所示的第二至第七实施例中,与图1~图4(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对应的相同组件被赋予了相同的或相似的附图标记。
如图5中所示,流体通道38A以这样的方式与圆周部372相通:它在圆周部372的内壁上开口。属于扩张通道37的内壁一部分的圆周部372的内壁,它具有扩张通道37的最大的直径。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最有可能汇集在圆周部372处,因此,流体通道38A能够适当地将扩张通道37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供应到控制压力腔121中。
在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扩张通道37B具有圆柱形的形状,且在引导通道36和扩张通道37B之间设有台阶39。这个实施例具有与图1~图4(b)所示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诸多优点。
在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流体通道38C的一部分开口被旋转阀26的连接部261所覆盖。这种设计使得流体通道38C的直径比较大,因而易于流体通道38C的孔加工。
在图8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旋转轴18D的一部分构成了旋转阀26D。也就是说,旋转轴18D和旋转阀26D相互形成一个整体。圆周部182形成在旋转轴18D中,而柱状闸门40装配在圆周部182中。节流通道401形成在闸门40中。节流通道401使得闸门40上游的圆周部182与闸门40下游的圆周部182相互连通。闸门40上游的圆周部182与锥形部371一起构成了扩张通道37D;闸门40下游的圆周部182构成与抽吸腔131和进口通道31相通的供应通道。
这个实施例具有与图1~图4(b)所示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第1~4项优点。
在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流体通道38E这样形成:它在锥形部371的外壁上开口。流体通道38E的轴线穿过锥形部371的外壁并且倾斜于轴线181。这便于从锥形部371的外壁一侧加工用于流体通道38E的孔。
该实施例也具有与图1~图4(b)所示第一实施例类似的诸多优点。
在图10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中,圆柱形的连接部264形成在旋转阀26F中,旋转轴18靠压力装配到连接部264的内圆周中。凹部113形成在缸体11的端面上并环绕着连接部264。圆柱形的扩张通道37F形成在旋转轴18中。将扩张通道37F与凹部113连通的流体通道38F形成在旋转轴18和连接部264上。
由于连接部264的外径大于旋转轴18的外径,在连接部264的外表面处的惯性力就大于旋转轴18的外表面183处的惯性力。因此,该流体通道38F中的离心作用就大于将流体通道形成为其开口位于旋转轴18的外表面183上的流体通道中的离心作用。从润滑油在扩张通道中分离、而有效地供应到流体通道38F中这一角度考虑,将流体通道38F形成为其开口位于连接部264的外表面183上,这种结构优于将流体通道形成为其开口位于旋转轴18的外表面183上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11~13(b)来描述作为活塞型定排量压缩机形式的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
如图11所示,前壳体43和后壳体44分别连接于一对互连的缸体41,42。互连的缸体41,42、前壳体43和后壳体44共同构成压缩机72的壳体。图11中看到的压缩机72的左端定义为前端,而压缩机72的右端定义为后端。第一排出腔431形成在前壳体43中,第二排出腔441以及抽吸腔442形成在后壳体44中。
第一主阀板45、第一副阀板46以及第一保持板47设置在第一缸体41和前壳体43之间。第二主阀板48、第二副阀板49以及第二保持板50设置在第二缸体42和后壳体44之间。第一和第二排放口451,481分别形成在主阀板45,48上;第一和第二排放阀461,491分别形成在副阀板46,49上。排放阀461,491分别开启和关闭相关的排放口451,481。保持件471,501形成在相应的保持板47,50上。第一和第二保持件471,501分别限定了相关的排放阀461,491的开启度。
旋转轴51可转动地支承在两个缸体41,42中。旋转轴51插入到贯穿相应缸体41,42的轴孔411,421中。
唇型的轴密封组件52安置在前壳体43和旋转轴51之间。轴密封组件52被保持在形成于前壳体43中的一个保持腔432内。围绕着该保持腔432设置有前壳体43的第一排出腔431。
旋转斜盘53固定到旋转轴51上。作为驱动件的旋转斜盘53被保持在作为驱动件容纳腔的斜盘腔54中。推力轴承55,56置于缸体41,42和旋转斜盘53的底部531之间。推力轴承55,56通过置于两者之间的旋转斜盘53限制了旋转轴51在其轴线513的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其数量为5个的第一缸孔57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第一缸体41中:它们以相等的角间距围绕着旋转轴51的轴线513分布;与第一缸孔57数量相等的第二缸孔58也以同样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缸体42上:它们以相等的角间距围绕着旋转轴51的轴线513分布。双头活塞59被保持在每一对缸孔57,58中。
如图11所示,随同旋转轴51一同转动的旋转斜盘53的转动,通过滑靴60传递至双头活塞59,使得双头活塞59在每对缸孔57,58中作往复运动。每个双头活塞59在相关的第一和第二缸孔57,58中确定了第一和第二压缩腔571,581。
形成在每个轴孔411,421的内表面处的是相关的密封表面412,422。第一和第二密封表面412,422的直径小于轴孔411,421的内表面的直径,轴孔411,421的内表面不包括密封表面412,422。旋转轴51通过密封表面412,422支承于缸体41,42。
引导通道511形成在旋转轴51中。引导通道511的、在旋转轴51的内侧的一端朝着位于后壳体44中的、作为抽吸压力区的抽吸腔442开口。闸门67装配在旋转轴51中的引导通道511内。闸门67限定供应通道515和扩张通道68。节流通道671形成在闸门67中。扩张通道68和供应通道515通过节流通道671而相互连通。小直径通道514与扩张通道68相通。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其数量为5个的第一抽吸通道63形成在第一缸体41中,第一抽吸通道63使相关的缸孔57与轴孔411相通,第一抽吸通道63在第一密封表面412上开口;与第一抽吸通道63数量相等的第二抽吸通道64也以同样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缸体42中,第二抽吸通道64使相关的缸孔58与轴孔421相通,第二抽吸通道64在第二密封表面422上开口。当旋转轴51转动时,进口通道61,62间歇地与相关的抽吸通道63,64相通。
当双头活塞59处于从上死点朝着下死点运动的行程中时(在图11中从左侧向右侧运动),第一进口通道61与第一抽吸通道63相通,而第二进口通道62则与第二抽吸通道64不相通。于是,旋转轴51中的供应通道515内的制冷气体经过第一进口通道61和第一抽吸通道63被抽吸到第一缸孔57的第一压缩腔571中。此外,在第二缸孔58的第二压缩腔581中的制冷剂穿过排放口481将排放阀491向后推,并被排放到排出腔441中。排放到排出腔441中的制冷剂然后流入制冷剂外部回路,已经流入到制冷剂外部回路中的制冷剂又循环返回至抽吸腔442。
当双头活塞59处于从下死点中心朝着上死点中心运动的行程中时(在图11中从右侧向左侧运动),第一进口通道61与第一抽吸通道63不相通,而第二进口通道62则与第二抽吸通道64相通。于是,在第一压缩腔571中的制冷气体穿过排放口451将排放阀461向后推,并被排放到排出腔431中。排放到排出腔431中的制冷剂然后流入制冷剂外部回路,已经流入到制冷剂外部回路中的制冷剂又循环返回至抽吸腔442。此外,旋转轴51中的供应通道515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进口通道62和第二抽吸通道64被抽吸到第二缸孔58的第二压缩腔581中。
包含压缩机和制冷剂外部回路的回路中含有随同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
旋转轴51上被密封表面412,422所围绕的、用作旋转阀65,66的那些部分在旋转轴51上形成一体。
如图13(a)所示,扩张通道68包括锥形部681和圆周部682。小直径通道514被引向锥形部681的最小直径处,而圆周部682被引向锥形部681的最大直径处。锥形部68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小直径通道514的横截面面积,而圆周部682则具有扩张通道68上最大的横截面面积。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一对流体输出口69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旋转轴51中:它们在圆周部682的内壁上和旋转轴51的外表面512上开口。一个围绕着旋转轴51的环形通道413与流体输出口69相通地形成在第一密封表面412上。
如图11所示,在第一缸体41中设有使环形通道413与斜盘腔54相通的连接通道414。一对连通口70形成在旋转轴51上。通向扩张通道68的、旋转轴51中的小直径通道514通过连通口70而与保持腔432相通。这对连通口70的总的横截面面积设定成等于或小于小直径通道514的横截面面积。
贯穿第一缸体41、第一主阀板45、第一副阀板46和第一保持板47的连接通道71使得斜盘腔54与保持腔432相通。因此,斜盘腔54通过连接通道71、保持腔432、连通口70和小直径通道514而与扩张通道68相通。这对连通口70、以及小直径通道514、扩张通道68和节流通道671起与斜盘腔54相通的设置在旋转轴51中的气体通道的作用。
扩张通道68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大于位于扩张通道68上游的小直径通道514的横截面面积。
在排放行程中,压缩腔571,581中的制冷剂压力(排放压力)高于斜盘腔54中的压力,该斜盘腔54通过连接通道71、保持腔432、连通口70、小直径通道514、扩张通道68和节流通道671而与抽吸腔442相通。因此,压缩腔571,581中的制冷剂从双头活塞59的外表面和缸孔57,58的内表面两者之间的微小间隙而渗漏到斜盘腔54中。制冷剂的这种渗漏使得斜盘腔54中的压力略大于供应通道515以及抽吸腔442中的压力,并提供了供应通道515和斜盘腔54之间的压力差。其结果,斜盘腔54中的制冷剂通过连接通道71、保持腔432、连通口70、小直径通道514、扩张通道68和节流通道671而流入到供应通道515中。
那些已经流过连接通道71、保持腔432、连通口70和小直径通道514的制冷剂在扩张通道68中受到了旋转轴51的转动所产生的离心作用。随同制冷气体一同流过连接通道71、保持腔432、连通口70和小直径通道514的润滑油在扩张通道68中通过离心作用而从制冷气体中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润滑油通过流体输出口69中的离心作用而被引向每个流体输出口69。已经流入到流体输出口69中的润滑油在流体输出口69中的离心作用下从其另一端流出来,经由环形通道413和连接通道414流入到斜盘腔54中。来自扩张通道68的、已经流入到斜盘腔54中的润滑油用来润滑斜盘腔54中的那些需要润滑的部分。
流体输出口69、环形通道413和连接通道414构成了穿透旋转轴51的外表面512的、从扩张通道68向斜盘腔54延伸的流体通道。
本实施例除了具备图1~图4(b)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项优点外,还具有下述优点:
由于制冷剂在连接通道71、保持腔432和连通口70中稳定地流动,随同制冷剂一起流动的润滑油也不断地从斜盘腔54供应到保持腔432中,并从保持腔432流入扩张通道68。从斜盘腔54经由连接通道71供应到保持腔432中的润滑油,其中的一部分为轴密封组件52提供了润滑。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在其精神和范围内可以实现许多其它的具体形式,尤其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实现以下形式: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不使用旋转阀的活塞型压缩机;
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其驱动件不是斜盘形状的活塞型压缩机。
现有的示例和实施例应当认为是举例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而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体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改变。

Claims (12)

1.一种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该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旋转轴(18,18D,51);
活塞(28,59);
驱动件容纳腔(121,54);
容纳在驱动件容纳腔中的驱动件(20,53),其中该驱动件将旋转轴的转动转变为活塞的往复运动,因而使得活塞对气体进行压缩;
气体通道(36,514),其延伸穿过旋转轴,并且与驱动件容纳腔相通;其中,该气体通道包括扩张部(37,37B,37D,37F,68);
流体通道(38,38A,38C,38E,38F,413,414),其形成在旋转轴中,以使扩张部与驱动件容纳腔相通;
其中,扩张部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大于位于扩张部上游的那部分气体通道的最大横截面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流体通道相对于旋转轴的轴线在径向方向上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扩张部的横截面面积从上游端朝着下游端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排放压力区(132),其中的内压是排放压力;
抽吸压力区(131),其中的内压是抽吸压力;
供给通道,其使排放压力区与驱动件容纳腔相通;
流出通道,其使驱动件容纳腔与抽吸压力区相通;
其中,流出通道起气体通道作用;其中通过将排出压力区中的气体经由供给通道供应到驱动件容纳腔中,以此来调节驱动件容纳腔中的压力;以及气体从驱动件容纳腔中流出,经由流出通道流入抽吸压力区;且其中根据驱动件容纳腔中的压力来控制压缩机的排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多个缸孔(111,57,58)围绕着旋转轴的轴线布置,其中,缸孔中的活塞是多个活塞中的其中之一,这些活塞中的每个活塞都容纳在其中一个缸孔中;每个活塞在相关的缸孔中确定了一个压缩腔(112,581);其中,该压缩机还包括旋转阀(26,26D,26F,65,66),它具有用于将气体从抽吸压力区吸到压缩腔的进口通道(31,61,62);其中,该旋转阀还包括使进口通道与抽吸压力区相通的供应通道;以及其中该压缩机还包括扩张部,它通过节流通道(262,401,671)与供应通道(30)相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旋转阀连接于旋转轴,以与旋转轴整体地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节流通道位于旋转轴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扩张部在旋转轴的一个端部上开口,而节流通道在旋转阀的一个端部上开口;以及其中旋转阀的上述端部插入到旋转轴的上述端部中。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旋转阀是旋转轴的一部分;以及一个具有节流通道的闸门设置在旋转轴上。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节流通道和供应通道起流出通道的作用。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节流通道位于旋转阀的轴线上。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是含有润滑油的制冷剂。
CNB2004100302953A 2003-02-04 2004-02-03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61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400/2003 2003-02-04
JP2003027400A JP3855940B2 (ja) 2003-02-04 2003-02-04 圧縮機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JP27400/03 2003-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2273A true CN1542273A (zh) 2004-11-03
CN1306164C CN1306164C (zh) 2007-03-21

Family

ID=32677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029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6164C (zh) 2003-02-04 2004-02-03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58785B2 (zh)
EP (1) EP1447562B1 (zh)
JP (1) JP3855940B2 (zh)
KR (1) KR20040071579A (zh)
CN (1) CN1306164C (zh)
BR (1) BRPI0403083A (zh)
DE (1) DE602004000770T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7131A (zh) * 2012-11-02 2014-05-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CN113272554A (zh) * 2019-01-29 2021-08-17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13272555A (zh) * 2019-02-06 2021-08-17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压缩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22785A (ja) * 2004-07-09 2006-01-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
JP4483699B2 (ja) * 2005-01-27 2010-06-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斜板式圧縮機
DE102005031511A1 (de) * 2005-07-06 2007-01-11 Daimlerchrysler Ag Steuerungsventil für einen Kältemittelverdichter und Kältemittelverdichter
KR101041948B1 (ko) * 2006-05-01 2011-06-16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
KR101159862B1 (ko) * 2006-07-12 2012-06-2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
KR101171900B1 (ko) 2006-09-14 2012-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오일 비산 장치
KR101037176B1 (ko) * 2007-06-07 2011-05-26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
KR101069064B1 (ko) * 2007-06-07 2011-09-29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
KR101107337B1 (ko) * 2007-12-13 2012-01-19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사판식 압축기
US8348632B2 (en) * 2009-11-23 2013-01-08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shaft oil separator
JP5240311B2 (ja) * 2011-03-15 2013-07-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およびピストン式圧縮機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加工方法
US20150285230A1 (en) * 2014-04-07 2015-10-0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 Seal structure for a rotary valve compressor
JP2016133094A (ja) * 2015-01-21 2016-07-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両頭ピストン型斜板式圧縮機
DE102015204374A1 (de) * 2015-03-11 2016-09-1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xialkolbenmaschine
KR20230071955A (ko) 2021-11-17 2023-05-24 에스트라오토모티브시스템 주식회사 사판의 스트로크 크기에 따른 가변 냉매 배출 구조를 갖는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7363A (en) * 1976-12-16 1978-11-28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Swash-plate type compressor
JPS5395730A (en) * 1977-02-01 1978-08-22 Toshiba Corp Golf training machine
US4321019A (en) * 1978-06-02 1982-03-23 Hitachi, Ltd. Swash plate type compressor
JPS5744783A (en) * 1980-08-30 1982-03-13 Diesel Kiki Co Ltd Lubricating oil charge device for rotary swash plate compressor
US5183394A (en) * 1991-05-10 1993-02-02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Swash plate type compressor with a central inlet passage
JPH05231309A (ja) * 1992-02-20 1993-09-0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ピストン型圧縮機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US5419685A (en) * 1992-08-07 1995-05-30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Reciprocating-piston-type refrigerant compressor with a rotary-type suction-valve mechanism
JP3111670B2 (ja) * 1992-08-07 2000-11-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斜板式圧縮機における冷媒ガス吸入構造
JPH06123280A (ja) 1992-10-08 1994-05-0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往復動型圧縮機
JPH10281060A (ja) 1996-12-10 1998-10-20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可変容量圧縮機
DE19706066A1 (de) * 1997-02-17 1997-11-20 Hans Dipl Ing Unger Kompressor, insbesondere für die Drucklufterzeugung in Kraftfahrzeugen
JPH11257217A (ja) * 1998-03-16 1999-09-21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片側可変容量型圧縮機
JP3509560B2 (ja) 1998-06-15 2004-03-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縮機のオイル分離構造
JP4399994B2 (ja) 2000-11-17 2010-01-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
US6402480B1 (en) * 2000-12-22 2002-06-1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Lubrication passage for swash plate type compressor
JP2003028066A (ja) 2001-07-13 2003-01-2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ピストン型圧縮機
JP3896822B2 (ja) * 2001-11-12 2007-03-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斜板型圧縮機
JP3891099B2 (ja) 2001-11-12 2007-03-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7131A (zh) * 2012-11-02 2014-05-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CN103807131B (zh) * 2012-11-02 2016-03-2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US9470224B2 (en) 2012-11-02 2016-10-18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Piston type compressor
CN113272554A (zh) * 2019-01-29 2021-08-17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13272554B (zh) * 2019-01-29 2023-02-10 三电有限公司 压缩机
CN113272555A (zh) * 2019-02-06 2021-08-17 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压缩机
CN113272555B (zh) * 2019-02-06 2022-12-20 三电有限公司 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239116A (ja) 2004-08-26
CN1306164C (zh) 2007-03-21
JP3855940B2 (ja) 2006-12-13
US7458785B2 (en) 2008-12-02
KR20040071579A (ko) 2004-08-12
BRPI0403083A (pt) 2005-05-31
EP1447562A2 (en) 2004-08-18
DE602004000770T2 (de) 2007-03-29
EP1447562B1 (en) 2006-05-03
US20040170504A1 (en) 2004-09-02
DE602004000770D1 (de) 2006-06-08
EP1447562A3 (en) 2004-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6164C (zh)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CN1137097A (zh) 改进了内部润滑系统的旋转斜盘型制冷压缩机
CN1172087C (zh) 可变容压缩机
KR100840915B1 (ko) 사판식 압축기
CA2174404C (en) Lubricating mechanism for piston type compressor
CN1854517A (zh) 压缩机
CN1644927A (zh) 压缩机
CN1421608A (zh) 旋转斜盘式压缩机
US9169835B2 (en) Piston-type compressor
JP5741554B2 (ja) ピストン型圧縮機
CN1807892A (zh) 涡旋压缩机
CN1388319A (zh) 带有滑动轴承的压缩机
CN1298999C (zh) 固定排量活塞式压缩机旋转轴及润滑结构
CN1291156C (zh) 双头活塞式压缩机
KR101181120B1 (ko) 가변 용량형 압축기의 오일 분리구조
CN1912388A (zh) 压缩机和等速万向节
CN1432735A (zh) 活塞式压缩机的润滑结构
CN1177061A (zh) 活塞式压缩机
JP2004036583A (ja) 圧縮機
KR20130121328A (ko) 사판식 압축기
CN1477310A (zh) 真空泵的轴密封结构
WO2005111417A1 (ja) 圧縮機
CN1250873C (zh) 压缩机
KR20120011747A (ko) 오일분리기를 구비하는 사판식 압축기
KR20140007706A (ko) 가변용량형 사판식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21

Termination date: 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