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27060A - 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27060A
CN1527060A CNA2004100074001A CN200410007400A CN1527060A CN 1527060 A CN1527060 A CN 1527060A CN A2004100074001 A CNA2004100074001 A CN A2004100074001A CN 200410007400 A CN200410007400 A CN 200410007400A CN 1527060 A CN1527060 A CN 1527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radio communications
simulated humanbody
communications set
tru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74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ҿ�
岩井浩
����һ
山本温
小川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27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7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0807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 G01R29/0814Field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measuring influence on or from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humans, e.g. in ESD, EMI, EMC, EMP testing, measuring radiation leakage; detecting presence of micro- or radiowave emitters; dosimetry; testing shielding; measurements related to light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该仿真人体装置(101),设有内部分别填充有人体等价材料的头部(102)、躯干部(103)、右肩部(104)、左肩部(107)、与右肩部(104)相连结并具有右手部(106)的右臂部(105)。这里,仿真人体装置(101),在躯干部(103)的前方,具有以使仿真人体观察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显示装置(111a)的形态,由右臂部(105)的右手部(106)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姿势。由此,能够以PDA姿势保持便携电话机等无线电通信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高精度地测定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Description

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 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用于对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等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特性进行测定的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及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以及基于天线特性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构成的天线装置、与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便携电话机等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迅速地发展。一般地,由于便携电话机靠近人体使用,故以高精度测定在人体上使用时的便携电话机的天线特性很重要。以往,在人体上使用时的测定,因为存在有作为被检验者的人难以保持固定姿势、故再现性低等,被检验者的个体差异大、故难以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对比较等问题,因此使用仿真人体装置进行测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提供一种可以量产性高、短时间、低成本地制造固体活体模型,且电特性均匀稳定的复合介质,其特征在于:例如用于固体活体模型的复合介质,含有热硬化性树脂40~90vol%、与导电性粉末10~60vol%(但合计100vol%)。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高精度测定基于设置在便携电话机中的天线与人体、尤其耳朵的位置关系的特性的变化,其特征在于:使具有耳部的头部、躯干部、臂部、左手部、由可动机构构成的仿真人体装置的臂部可动。在该专利文献2中,尤其提供一种具有在仿真人体装置的耳朵上保持便携电话机的姿势的仿真人体装置。
专利文献1:特开2000-0823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107396号公报
但是,便携电话,不仅作为以前的电话机使用,而正在演变为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送接收、基于WWW(world wide web)的网页的阅览等的数据终端机,以使用者观察显示器的形态、在使用者的胸前用手保持便携电话机的姿势[以下,称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姿势]下的使用频率增加,为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通信品质,而需要高精度地测定与人体的位置关系相对应的便携电话机的天线特性。
对此,现有技术的仿真人体装置,如专利文献2所示,模拟在头部侧面的耳朵附近保持便携电话机的通话姿势,不能够进行PDA姿势下的测定。另外,在PDA姿势中,由于便携电话机的天线和人体的间隔,与现有的通话姿势相比变大,故在肩或胸部、臂等部位与实际的人体形状不同的现有的仿真人体装置中,难以高精度地测定从以PDA姿势保持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放射的电波在仿真人体装置上反射及吸收时的天线特性。
并且,由于由复合介质等固体材料构成,故难以高精度地模拟保持便携电话机时的手指与便携电话机的贴紧情形。进而,虽然人体的电特性对应频率而变化,但是为了与其对应,而需要根据频带再度调整固体材料的组成,制作仿真人体装置,存在制造成本提高的问题。
另外,在具有至少2个天线、进行分集接收的无线电通信装置中,希望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良好地进行无线电信号的接收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点,能够以PDA姿势保持便携电话机等无线电通信装置,并可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高精度地测定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的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及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点,根据上述提供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在具有至少2个天线的分集接收的无线电通信装置中,能够良好地进行无线电信号的接收的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第1项发明的仿真人体装置,是具有内部分别填充了人体等价材料的、躯干部、与上述躯干部相连结的头部、与上述躯干部相连结的至少1个肩部、与上述肩部相连结并具有手部的臂部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躯干部的前方,具有以仿真人体观察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形态,由上述臂部的手部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姿势。
在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头部,从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垂直方向倾斜配置。
另外,在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1旋转连结机构,其在上述躯干部上沿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俯角方向可旋转地连结上述头部。
并且,在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2旋转连结机构,其在上述臂部的周围、沿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俯角方向、改变相对于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地可旋转地连结上述手部。
进而,在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1滑动连结机构,其改变上述躯干部与上述手部的间隔地可相互滑动地连结上述肩部与上述臂部。
进而,在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2滑动连结机构,其实质上可在垂直方向上相互滑动地连结上述肩部与上述躯干部。
并且,其特征在于: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用于测定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第2项发明的仿真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中空的指尖部、和由介质材料构成的中空的带指的根部,并在上述指尖部与上述带指的根部的各内部填充人体等价材料并密闭。
第3项发明的仿真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内部填充有人体等价材料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中空的指尖部,和由固体模型构成的带指的根部。
另外,在上述仿真指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仿真指装置用于测定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第4项发明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是利用上述仿真人体装置测定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机构,其改变上述躯干部与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间隔、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及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高度中的至少1个参数,测定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在上述天线特性测定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仿真人体装置具有上述的仿真指装置。
在上述天线特性测定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使上述指尖部接触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输入机构的状态下测定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第5项发明的天线装置,在具有至少2个天线的无线电通信装置用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上述2个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这里,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上述2个天线配置在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第6项发明的天线装置,在具有至少2个天线的无线电通信装置用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状态下、上述2个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这里,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上述2个天线配置在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第7项发明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天线装置。
第8项发明的天线装置,在具有包含第1与第2天线的至少2个天线的无线电通信装置用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在由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的手部保持的状态下、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上述第1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和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上述第2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差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这里,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上述2个天线配置在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第9项发明的天线装置,在具有包含第1与第2天线的至少2个天线的无线电通信装置用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在由上述的仿真人体装置的手部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地保持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下、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上述第1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和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上述第2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差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这里,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上述2个天线配置在上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第10项发明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天线装置。
从而,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仿真人体装置,是一种设有内部分别填充有人体等价材料的头部、躯干部、至少1个肩部、与上述肩部相连结并具有手部的臂部的仿真人体装置,在止述躯干部的前方,具有以仿真人体观察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形态,由上述臂部的手部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姿势。从而能够忠实地模拟以PDA姿势保持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通过利用其进行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测定,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可以高精度地测定天线特性。
另外,通过根据基于统计数据的成人男性的标准尺寸来设计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各部位的内壁尺寸,在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的测定中,能够进行更具有一般性的测定。
并且,在上述仿真人体装置中,通过构成在树脂等介质容器的内部填充生理盐水、水或SAR溶液的液体模型,即使在对象的频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仅仅填充对应各频率的人体的电学性质的生理盐水、水或SAR溶液,就可以进行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测定,与使用固体材料的固体模型相比能够大幅度地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构成可调整由滑动机构保持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位置及角度,能够将无线电通信装置与仿真人体装置的间隔及倾斜角度作为参数、测定天线的放射特性,并且为使仿真人体观察显示器,能够进行调整使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器的姿势一直正面朝向仿真人体装置的头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测定。
并且,在无线电通信装置上配置多个天线的情况下,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保持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以各天线与人体的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值为λ/4或在其上加上λ/2的自然数倍得到的值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视距内传播环境下,选择接收级别高的天线作为发送天线,而能够得到空间分集效果,可以缓解PDA姿势时的天线灵敏度的下降。
进而,通过使用前端部由橡胶等弹性材料的容器构成的仿真指装置,而能够高精度地模拟手指与天线或无线电通信装置相接触的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天线特性的测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右肩部104与右臂部105的嵌合处附近的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右肩部104与右臂部105的嵌合处附近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中,向上方移动右肩部104,向后方移动右臂部105且以使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成为低俯角的形式旋转右手部106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图6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仿真人体装置301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的仿真人体装置301中利用头部滑动旋转机构使头部302滑动、并以使头部302观察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旋转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使用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的构成的剖视图及方块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中、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躯干部103与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之间的间隔d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中所用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形状及尺寸的立体图。
图14是使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进行测定的测定结果,表示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天线放射效率相对于间隔d的曲线图。
图15是使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进行测定的测定结果,表示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天线的+X方向的天线增益相对于间隔d的曲线图。
图16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2个天线1303、1305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的形状及尺寸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由仿真人体装置101保持图16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时,只倾斜50°时的2个天线1303、1305的各馈电点1304、1306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由仿真人体装置101保持图16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时,只倾斜50°时的2个天线1303、1305的各馈电点1304、1306、和躯干部103之间的各间隔d1、d2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2个天线1403、1405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1的形状及尺寸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由仿真人体装置101保持图19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1时,只倾斜50°时的2个天线1403、1405的各馈电点1404、1406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仿真指装置601中注入生理盐水后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2是在图21的仿真指装置601中不注入生理盐水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3(a)是表示图21的仿真指装置601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构成的侧视图;(b)是表示嵌合在(a)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上的螺钉部602b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嵌合图23(a)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圆筒部件603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使图21的仿真指装置601接触到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天线702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实际的母指703接触到图25的天线702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仿真指装置80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7的带仿真指的根部802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仿真指装置90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图29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嵌合在图30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螺纹孔部902c中的螺钉部902b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0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图29的圆筒部件902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34是在由图29的仿真指装置901按压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下侧框体720的键盘部721的状态下,由仿真指装置901与仿真手部1001夹持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下侧框体720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中:101、301-仿真人体装置,102、302-头部,102a、104a、105a-注水口,103、303-躯干部,103a、104b、104c、105b-滑动部,104-右肩部,105-右臂部,105c、602c、902c-螺纹孔部,106-右手部,107-左肩部,108-台座,109、110、305、602a、602b、802a、902a、902b-螺钉部,111、701-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a-液晶显示器,304-头部滑动机构,401-电波暗室,402-被测定天线,403-转台,404-马达,405-接收天线,406-无线电接收机,407-系统控制器,408-旋转控制器,409-CRT显示器,501-无线电通信终端装置,502-金属框体,503-单极天线,504-馈电点,601、801、901-仿真指装置,602、802、902-带仿真指的根部,603、903-圆筒部件,603b、903b-指尖固定部,604、904-指尖部,605、905-限位器,606、906-生理盐水,701-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2-天线,703-母指,710-上侧框体,711-液晶显示器,712-音孔部,720-下侧框体,721-键盘部,722-键,723-话筒,730-合页部,1301-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2-金属框体,1303-单极天线,1304-馈电点,1305-板状倒F天线,1306-馈电点,1401-不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2-树脂框体,1403、1405-框体天线,1404、1406-馈电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同样的构成要件使用同一符号。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构成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构成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构成的俯视图。如图1~图3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仿真人体装置101,其特征在于:设有内部分别填充有人体等价材料的头部102、躯干部103、右肩部104、左肩部107、与右肩部104相连结并具有右手部106的右臂部105,并且,在躯干部103的前方,具有以仿真人体观察作为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由右臂部105的右手部106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PDA姿势。这里,所谓PDA姿势是指:为使仿真人体可观察操作例如PDA等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而在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躯干部103的胸前由右手部106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姿势。
在图1~图3中,躯干部103一体成形并安放在台座108上,并在该躯干部103上一体成形并安放有头部102。这里,头部102,从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垂直方向(与头顶方向相平行)倾斜。如后详细说明的那样,以仿真人体观察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设置。在躯干部103的右上侧面,通过由滑动部103a及104b构成的肩部滑动机构使右肩部104实质地在垂直方向(为仿真人体装置101的上下方向)上可滑动且可固定地被连结,在躯干部103的左上侧面连结着左肩部107。这里,通过由滑动部103a及104b构成的肩部滑动机构进行滑动,而能够改变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手部106的高度(为垂直方向的高度)、即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高度。另外,在右肩部104,通过由滑动部104c及105b构成的臂部滑动机构使右臂部105在水平方向(为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前后方向)上可滑动且可固定地被连结。并且,在右臂部105的前端,通过利用其螺纹孔部105c的螺纹的手部旋转机构使右手部106在右臂部105的轴周围沿仿真人体装置101的俯角方向(仿真人体俯视液晶显示器111a的方向)可旋转地被连结。
这里,头部102、躯干部103、右肩部104、右臂部105、右手部106及左肩部107的表面由例如厚度2~8mm的树脂[例如,由FRP(FiberReinforced Plastics)构成]形成,在各自的内部作为人体等价材料、通过分别设在头部102、右肩部104、右臂部105、右手部106上的注入孔102a、104a、105a、106a注入填充接近人体的电常数的介质的溶液[例如,生理盐水或水(使用频率低的情况)]或SAR溶液。此外,头部102与躯干部103一体成形连结,内部中空部相连通,因此,通过从头部102的注入孔102a注入溶液而也能够填充躯干部103。这里,所谓SAR溶液,是用于对通过将人等活体置于电磁场中而在单位质量上吸收的电能的SAR(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进行测定的溶液,作为人体等价材料使用。例如,在使用频率f为900MHz时,SAR溶液优选含有蔗糖56.5%、去离子水40.92%、氯化钠1.48%、羟基纤维素1.0%、杀菌剂0.1%。例如,在使用频率f为1900MHz时,优选包括:丁基卡必醇44.92%、去离子水54.90%、氯化钠0.18%。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表示体积含有率。另外,头部102的注入孔102a在其头顶部形成,据此,能够防止在仿真人体装置101内部注入溶液时混入空气。
图4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右肩部104与右臂部105的嵌合处附近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右肩部104与右臂部1 05的嵌合处附近的构成的侧视图。在图4中,右肩部104与滑动部104c一体成形而形成,右臂部105与滑动部105b一体成形而形成。这里,滑动部104c插入滑动部105b内进行嵌合,据此,具有滑动部105b的右臂部105,相对于具有滑动部104c的右肩部104可沿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前后方向滑动地构成。这里,如图4及图5所示,通过贯通滑动部105b,并由滑动部104c螺合的螺钉109,而能够将具有滑动部105b的右臂部105固定在具有滑动部104c的右肩部104上。
此外,具有滑动部104b的右肩部104,相对于具有滑动部103a的躯干部103也具有与图4及图5相同的滑动机构,具有滑动部104b的右肩部104,相对于具有滑动部103a的躯干部103,可沿垂直方向滑动且可用螺钉110(参照图2)进行固定。
图6是表示在图1的仿真人体装置101中,向上方移动右肩部104,向后方移动右臂部105且以使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成为低俯角的形态旋转右手部106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图6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图6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6~图8所示,能够容易调整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与头部102及躯干部103的位置关系。这时,通过作为肩部滑动机构的滑动部103a及104b使右肩部104向上方向移动,通过作为臂部滑动机构的滑动部104c及105b使右臂部105向仿真人体的面前方向移动,并且,以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成为低俯角、仿真人体观察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在图7的箭头方向106A的方向旋转由作为手部旋转机构的螺纹孔部105c固定的右手部106。据此,即使使用者将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靠近脸部操作时,也能够将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调整成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视线容易观察的角度,可以高精度模拟实际的使用状态。另外,能够利用手部旋转机构进行调整,以使液晶显示器111a相对头部一直朝向正面。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仿真人体装置101,在躯干部103的前方,具有以仿真人体观察作为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即仿真人体的视线到达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由右臂部105的右手部106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PDA姿势,因此,能够忠实地模拟PDA姿势,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可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天线特性的测定。
另外,通过设成在树脂等介质容器的内部填充生理盐水等溶液的液体模型,即使在对象的频率不同的情况下,也仅填充注入与各自的频率的人体的电性质相应的溶液,就能够进行同样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测定,与利用固体材料的固体模型相比可大幅度地削减制造成本。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各构成要件102、104、105、106上分别形成有1个注水口102a、104a、105a、106a,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在各构成要件102、104、105、106上分别形成有多个注水口。据此,可以容易排出内部填充的溶液。这时,在不会影响测定结果的位置设置注入口是重要的。即,为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与各注水口之间存在溶液的位置关系。作为这种位置的一例,如图2所示,优选在右肩部104的上部侧面形成注水口104a,在右臂部105的中央侧面形成注水口105a。并且,优选在右臂部103的后背的下端部形成排水口(未图示)。
此外,通过基于统计数据的成人男性的标准尺寸设计头部102、躯干部103、右肩部104、右臂部105、右手部106及左肩部107的内壁尺寸,而能够进行更具有一般性的天线特性的测定,通过忠实地模拟实际的人体形状,能够高精度地测定从以PDA姿势保持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放射的电波被仿真人体装置101反射及吸收的状况,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高精度地测定人体对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电磁影响。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仿真人体装置301的构成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在图9的仿真人体装置301中利用头部滑动旋转机构使头部302滑动、并以使头部302观察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的形态旋转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仿真人体装置301的结构中,通过在头部302与躯干部303之间设置头部滑动机构304,并由螺钉部305进行固定,而如箭头305A所示那样可使头部302在躯干部303的上端部的圆形凹部上滑动,能够使视线朝向下方地前后旋转,从而可以进行调整使仿真人体装置301的视线相对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液晶显示器111a为正面方向,仿真人体可观察液晶显示器111a,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可以高精度地进行天线特性的测定。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虽然对具有左右肩部104、107的仿真人体装置101、30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具有至少1个肩部,并利用其手部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即可。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对由右手部106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进而具有连结在左肩部107上的左臂部及左手部,或者只具有连结在左肩部107上的左臂部及左手部,而由左手部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另外,也可为由左右手部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结构。这里,在左肩部107与躯干部103之间、及左肩部107与左臂部之间分别设置同样的滑动机构,另外在左臂部与左手部之间设置旋转机构。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也可以不设置台座108,但是由于台座108有防止翻倒的效果,所以只要是不会影响天线特性的程度的大小,具有台座108为好。另外,通过在台座108上安装把手,而能够容易进行仿真人体装置101、301的移动。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提供了上半身的仿真人体装置101、301,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只要至少包含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所示的各构成要件的部位,则可以为全身站式模型或全身坐式模型。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对在各构成要件内部注入接近人体的电常数的介质的SAR溶液等的溶液的液体模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为固体模型。这种情况下的固体模型材料优选含有:硅的乳浊液50%、去离子水29.97%、甘油15%、琼脂5%、苯甲酸钠0.3%。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优选以基于统计数据的成人男性的标准尺寸设定仿真人体的尺寸,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成人女性的标准尺寸或各年龄的平均尺寸构成。这样,通过利用多种多样的仿真人体而能够高精度地测定基于人体差异的天线特性的改变。
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使用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的构成的剖视图及方块图。
在图11中,在配置于电波暗室401的地板上的转台403上固定仿真人体装置101的台座,由马达使转台403可旋转,并由旋转控制器408控制其旋转。另外,通过仿真人体装置101、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及转台403构成被测定天线402,在电波暗室401内部的、与被测定天线402相对向的位置配置例如作为八木天线的接收天线405。
在测定时,使转台403旋转,从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放射电波,由接收天线405接收放射的电波,由无线电接收机406接收被接收到的电波的无线电信号,并在实行高频放大、频率转换及检波等处理后,将检波后的电信号输入给包含网络分析器的系统控制器407。系统控制器407,将测定开始及测定结束等的控制信号输出给旋转控制器408,并且根据检波后的电信号测定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天线的放射图形特性和输入阻抗特性等天线特性,并将其测定结果表示在CRT显示器409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进行调整使装在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手部106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与PDA姿势的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躯干部103的间隔d、和相对于仿真人体装置101的俯角方向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倾斜角度θ(在图12中,为从XZ平面的X轴的旋转角度,以下称为倾斜角度)为一定值。这样,通过将仿真人体装置101与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间隔d或倾斜角度θ作为参数测定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所具有的天线的放射图形特性或阻抗特性,而能够高精度地测定人体对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放射图形特性,是指对于任意的剪切面的方向性电力增益特性,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为:从方向性电力增益特性算出的放射效率、有效增益等或分集天线增益、包含相位信息的多方向性增益特性、相关系数等天线特性。
图13是表示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中所用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形状及尺寸的立体图,图14是使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进行测定的测定结果,表示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天线放射效率相对于间隔d的曲线图,图15是使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进行测定的测定结果,表示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天线的+X方向的天线增益相对于间隔d的曲线图。
在图12中,表示仿真人体装置101、与作为终端模型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位置关系及坐标系,如图13所示,作为终端模型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具有长12.5cm、宽3.5cm、厚2cm的长方体形状的金属框体502、和长8.3cm的1/4波长单极天线503。1/4波长单极天线503沿长度方向平行配置在金属框体502上端部,并从处于金属框体502的上端部的连接部的馈电点504进行馈电。另外,在图12中,以将馈电点504与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躯干部503的X方向的间隔设为d,从X轴向Z轴方向的俯角为50°的方式,将终端模型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安装保持在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手部106。
在图14中,表示在以由仿真人体装置101的手部保持作为终端模型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状态、将间隔d改变为13、16、20、25、30(cm)的情况下,利用图11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测定的放射效率的测定结果。在图15中,表示在测定频率900MHz下的+X方向的方向性增益的测定结果。
从图14及图15可知,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501的天线的放射效率随间隔d增大而增大,得以改善,+X方向的天线增益相对间隔d的改变呈周期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在间隔d分别为大致23、39、55cm时天线增益最大、大致为0dBi。另一方面在间隔d分别为大致14、32、48cm时天线增益最小、大致为-10dBi。这样,相对于放射效率的变化在+X方向的天线增益的变化大,意味着仿真人体装置101与角形反射器天线的反射板进行同样的动作。即,如果从波长λ的电波从天线放射后,由仿真人体装置101反射,到返回天线时的路径合计为λ/2,则放射的电波和反射后入射的电波由于在天线位置相位相反故相互抵消,如果路径合计为λ,则为同相位,故相互促进。这可由例如下式表示。
[式1]
d=λ/4+(nλ)/2       (1)
[式2]
d=(nλ)/2            (2)
这里,n为0以上的整数。上述式(1)是+X方向的方向性增益最小的情况,上述式(2)是+X方向的方向性增益最大的情况。实际上,由于人体的形状有起伏,故间隔d的绝对值并不严格,因此约每λ/2周期性地反复强弱是重要的,其从图15中就可明显看出。例如,在使用频率f为900MHz时λ/2为16.7cm,由上式(20)可知为相互加强的条件,在图15中间隔d=20cm时最大。但是可知:在间隔d=13.30cm时+X方向的方向性增益最小,这时的间隔d的变化量为与λ/2相当的17cm。
由此,如图18所示,当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上配置多个天线1303、1305时,在PDA姿势,为了使各天线1303、1305与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躯干部103的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值d0=|d1-d2|(在图18中,例如以倾斜角度50度倾斜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时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1与d2的差)为λ/4、3λ/4、5λ/4、7λ/4……、即、使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值d0为下式,通过在天线增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位置(在如果一方的位置的天线为天线增益的最小值则另一方位置的天线一定为最大值的位置)配置各天线1303、1305,而能够提高对于+X轴方向的分集效果,据此,能够大幅度地改善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实质的接收灵敏度及送信放射特性。
[式3]
d0=λ/4+(nλ)/2            (3)
这里,n为0以上的整数。此外,如图18所示,虽然测量间隔d1、d2时的躯干部103的位置实际上不同,在水平方向上稍有不同,但是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天线位置的设计中,也可以将该位置的不同实质设定为零、适用上述式(3)。但是,当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2个天线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大幅度不同时,如图18所示,需要考虑由躯干部103(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设计时,并不限于仿真人体装置101的躯干部103,也可考虑实际的使用者的尺寸、或者标准或特定的尺寸)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实际的间隔d1、d2,适用式(3)。
另外,在便携无线电装置与基站在视距内的情况,例如车站或公园等热闹地区处于视距内传播环境中的情况下,容易想到在分集接收时接收级别高的天线的时间占有率非常高,因此,能够通过将接收级别高的天线直接作为发送天线使用提高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的通话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天线与人体的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值为λ/4则更为有效。例如,在2GHz带的应用的情况下,由于λ/4为3.75cm,故以3.75cm间隔配置2个天线,将接收级别高的天线直接作为发送天线使用,则与以5cm间隔配置天线的情况相比,能够缓解由PDA姿势时的姿势而引起的天线灵敏度下降。在5GHz带的应用的情况下也相同,由于λ/4为1.5cm,故以1.5cm或4.5cm间隔配置2个天线,将接收级别高的天线直接作为发送天线使用,则与以构成λ/2的自然数倍的3cm或6cm间隔配置天线的情况相比,能够缓解由PDA姿势时的姿势而引起的天线灵敏度下降。在8GHz带的应用的情况下,由于λ/4为1cm以下,故也可利用周期性改变、例如以3λ/4间隔或5λ/4间隔配置天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16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2个天线1303、1305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的形状及尺寸的立体图。在图16中,沿垂直方向延伸设置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的金属框体1302的上端面的角部具有馈电点1304的单极天线1303,另一方面在金属框体1302的前面左上部与该前面平行地设置板状的倒F天线1305。这里,通过馈电导体1305qr将该板状倒F天线1305的面上的、从该面的中央部稍微错开的位置1305q与前面上的馈电点1306相连接,通过短路导线1305pr将板状倒F天线1305的上端部的边的一部分的位置1305p接地到金属框体1302上进行短路。这里,分别通过馈电点1304、1306将2个天线1303、1305连接到无线电通信回路(未图示)上。无线电通信回路具有:无线电接收机、无线电发送机、利用2个天线1303、1305进行分集接收及分集发送用的分集控制回路、控制这些回路的控制器。
图17是表示由仿真人体装置101保持图16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时、只倾斜50°时的2个天线1303、1305的各馈电点1304、1306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的侧视图。在图17中,表示在只倾斜50°的倾斜角度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301时,各天线1303、1305的馈电点1304、1306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在图18中,作为间隔d1、d2的基准点的躯干部103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实质上一致时,这些间隔D如上述那样为λ/4、3λ/4、5λ/4、7λ/4……,为使构成式(3)的右边的条件,或者使图18的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d0=D为式(3)那样,通过在天线增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位置(如果一方的位置的天线的天线增益为最小值,则另一方位置的天线一定为最大值的位置)配置各天线1303、1305,可以提高对于+X轴方向的分集效果。
此外,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并不仅限于50°,只要为使用者倾斜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倾斜角度即可,优选设定为20°~70°之间的倾斜角度,更优选设定为30°~60°之间的倾斜角度。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倾斜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状态(倾斜角度θ=90°)设定间隔的差的绝对值d0。
图19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2个天线1403、1405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1的形状及尺寸的立体图。在图19中,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1的树脂框体1402的里面(在与该里面对向的外表面形成液晶显示及键盘)的上端部附近及下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由矩形的导体图形构成的框体天线1403、1405。这里,框体天线1403的馈电点1404位于比较靠近上端部的位置,而框体天线1405的馈电点1406位于比较靠近下端部的位置。
图20是表示由仿真人体装置101保持图19的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1时、只倾斜50°时的2个天线1403、1405的各馈电点1404、1406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的侧视图。在图20中,表示在只倾斜角度50°的倾斜角度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401时,各天线1403、1405的馈电点1404、1406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D。在图18中,作为间隔d1、d2的基准点的躯干部103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实质上一致时,该间隔D如上述那样、为λ/4、3λ/4、5λ/4、7λ/4……,为使构成式(3)的右边的条件,或者使图18的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值d0=D为式(3)那样,而通过在天线增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位置(如果一方的位置的天线为天线增益的最小值,则另一方的位置的天线一定为最大值的位置)配置各天线1403、1405,就能够提高对于+X轴方向的分集效果。
在以上的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改变间隔d、与倾斜角度θ,测定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天线特性,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由滑动部103a及104b构成的肩部滑动机构,改变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垂直方向的高度,测定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天线特性。即,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111的天线特性的测定中,也可以改变间隔d、倾斜角度θ、和上述高度中的至少1个参数来改变天线特性。
第3实施方式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仿真指装置601中注入生理盐水606后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2是在在图21的仿真指装置601中不注入生理盐水时的外观的立体图。并且,图23(a)是表示图21的仿真指装置601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构成的侧视图;图23(b)是表示嵌合在图23(a)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上的螺钉部602b的构成的侧视图。另外,图24是表示嵌合图23(a)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圆筒部件603的构成的侧视图。在图21~图23中,仿真指装置601,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中空的圆筒部件603、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中空的容器构成的指尖部604。
如23所示,在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左前端形成有螺钉部602a,而在其右前端形成有螺纹孔部602c。在带仿真指的根部602中作为人体等价材料例如注入填充生理盐水606或SAR溶液,通过将螺钉部602螺合到螺纹孔部602c中,而密封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右端部。另外,在图24中,圆筒部件602为丙烯酸或聚丙烯等树脂制成的中空的圆筒部件,在圆筒部件602的内部设有螺纹孔部603a,在设于左侧的一方的端部附近的指尖固定部603b上,形成比圆筒部件603的外径小的环状的槽,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圆筒部件603上介由指尖部604将环状的限位器605嵌合在上述槽中,而由限位器605将指前部604固定在圆筒部件603上。
在图22所示的仿真指装置601中,为将带仿真指的根部602插入圆筒部件603中,将圆筒部件602的螺钉部602a螺合在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螺纹孔部603上,并且,在带仿真指的根部602的螺纹孔部602c中插入螺钉部602b螺合固定的状态,指尖部604处于瘪的状态。接着,拆下螺钉部602b,在指尖部604、圆筒部件603及带仿真指的根部602中填充生理盐水606或SAR溶液后,通过螺合紧固螺钉部602b,使指尖部604呈图21的充满的状态、为密闭状态。
图25是表示使图21的仿真指装置601接触到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天线702的状态的主视图。另外,图26是表示实际的母指703接触到图25的天线702的状态的立体图。在现有技术的固体模型或使用FRP树脂等硬质性容器的液体模型的情况下,与天线702的接触被限定在极小的一部分,难以忠实地模拟图26所示的实际的母指与天线702相接触的状态。
针对此,如图25所示,考虑使具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指尖部604的仿真指装置601与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天线702相接触的情况。在此,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为可以通过合页部730折叠上侧框体710与下侧框体720的结构。这里,在上侧框体710的内侧面,于其中央部配置有液晶显示器711,于其上侧形成有使扬声器的声音输出的音孔部712。另外,在下侧框体720的中央部配置作为包含键722的输入机构的键盘部721,其下侧配置有话筒723。并且,在下侧框体720的左上端部从其突出地在上方延伸设置着天线70。
如图25所示,使用具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指尖部604的仿真指装置601,在使其指尖部604接触天线702时,由于与天线702接触的指尖部604的一部分对应于接触压而凹陷,故能够模拟与实际的手指大致相同的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测高精度地测定天线702的特性。另外,与现有的液体模型相比通过减薄指尖部604的容器的厚度,而能够接近更实际的接触状况,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天线特性的测定。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仿真指装置80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8是表示图27的带仿真指的根部802的外观的侧视图。在图27及图28中,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仿真指装置801,其特征在于,取代图21的带仿真指的根部602,具有由复合介质等固体模型材料构成的带仿真指的根部802。这里,在带仿真指的根部802的左侧端部具有螺钉部802a,螺钉部802a插入圆筒部件603的螺纹孔部603a中螺合固定。另外,固体模型材料,优选含有硅的乳浊液50%、去离子水29.97%、甘油15%、琼脂5%、苯甲酸钠0.3%。对于如上构成的仿真指装置801,因为与天线或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接触的部分的指尖部604使用在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容器中填充生理盐水606的液体模型,所以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仿真指装置901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30是表示图29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构成的侧视图。并且,图31是表示嵌合在图30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螺纹孔部902c中的螺钉部902b的构成的侧视图。进而,图32是表示图30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构成的俯视图,图33是表示表示图29的圆筒部件902的构成的侧视图。第4实施方式的仿真指装置901是模拟母指的,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中空的圆筒部件903、及容器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中空的指尖部904。
这里,在左前端具有螺钉部902a的带仿真指的根部902中填充生理盐水906,并将形成于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最高位置的上端部的螺钉部902b螺合固定在兼作注入生理盐水906的注入孔的螺纹孔部902c中,另外,在带仿真指的根部902的左侧端部具有螺钉部902a。并且,在由丙烯酸或聚丙烯等树脂构成的中空的圆筒部件903的一方的右侧端部设有螺纹孔部903a,在螺纹孔部903a附近的指尖固定部903b,形成有比圆筒部件903的外径小的环状的槽,如图29所示,通过在圆筒部件903上介由指尖部904将环状的限位器905嵌合在上述槽中,而由限位器905将指尖部904固定在圆筒部件903上。另外,在指尖部904及圆筒部件903中填充生理盐水906,将带仿真指的根部902插入圆筒部件并相互螺合固定螺钉部902a与螺纹孔部903a而成为密闭的状态。
图34是表示在由图29的仿真指装置901按压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下侧框体720的作为输入机构的键盘部721的状态下,由仿真指装置901与仿真手部1001夹持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下侧框体720的状态的主视图。上述构成的仿真指装置901如图34所示,在由仿真指装置90 1的指尖部904按压在具有与图25相同结构的折叠式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下侧框体720上配置的作为输入机构的键722的状态下,由仿真指装置901与仿真手部1001夹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的下侧框体720,可以高精度地模拟实际利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701收发邮件(mail)等时的状态,再现性好,而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天线特性的测定。另外,通过将由仿真手部1001及仿真指装置901构成的手部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仿真人体装置的右手部使用,而能够更忠实地模拟PDA姿势,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可以高精度地进行天线特性的测定。
变形例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人体等价材料使用生理盐水906,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取代其如上述那样使用水或SAR溶液。
也可在第1实施方式的仿真人体装置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特性测定系统上使用以上的第3实施方式、其变形例及第4实施方式的仿真指装置。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多种无线电通信装置上适用本发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仿真人体装置,是一种具有内部分别填充有人体等价材料的头部、躯干部、至少1个肩部、与上述肩部相连结并具有手部的臂部的仿真人体装置,在上述躯干部的前方,具有以仿真人体观察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形态,由上述臂部的手部保持便携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姿势。从而能够忠实地模拟以PDA姿势保持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通过利用其进行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测定,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可以高精度地测定天线特性。
另外,通过根据基于统计数据的成人男性的标准尺寸来设计上述仿真人体装置的各部位的内壁尺寸,而在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的测定中,能够进行更具有一般性的测定。
并且,在上述仿真人体装置中,通过设成在树脂等介质容器的内部填充生理盐水、水或SAR溶液的液体模型,即使在对象的频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仅仅填充对应各频率的人体的电性质的生理盐水、水或SAR溶液,就可以进行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测定,与使用固体材料的固体模型相比能够大幅度地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设成由滑动机构可调整地保持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位置及角度,能够将无线电通信装置与仿真人体装置的间隔及倾斜角度作为参数、测定天线的放射特性,并且为使仿真人体观察显示器,能够进行调整使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器的姿势相对于仿真人体装置的头部一直朝向正面,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的测定。
并且,通过在无线电通信装置上配置多个天线的情况下,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保持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配置各天线与人体的间隔d1、d2的差的绝对值为λ/4或在其上加上λ/2的自然数倍得到的值,在视距内传播环境下,选择接收级别高的天线作为发送天线,能够得到空间分集效果,可以缓解PDA姿势时的天线灵敏度的下降。
进而,通过使用前端部由橡胶等弹性材料的容器构成的仿真指装置,而能够高精度地模拟手指与天线或无线电通信装置相接触的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天线特性的测定。

Claims (19)

1.一种仿真人体装置,具有内部分别填充了人体等价材料的躯干部、与所述躯干部相连结的头部、与所述躯干部相连结的至少1个肩部、与所述肩部相连结并具有手部的臂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躯干部的前方,具有以仿真人体观察无线电通信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形态,由所述臂部的手部保持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姿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从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垂直方向倾斜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1旋转连结机构,其在所述躯干部上沿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俯角方向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头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2旋转连结机构,其在所述臂部的周围、沿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俯角方向、改变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相对于的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地可旋转地连结所述手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1滑动连结机构,其改变所述躯干部与所述手部的间隔地可相互滑动地连结所述肩部与所述臂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2滑动连结机构,其实质上可在垂直方向上相互滑动地连结所述肩部与所述躯干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用于测定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8.一种仿真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中空的指尖部、由介质材料构成的中空的带指的根部,并在所述指尖部与所述带指的根部的各内部填充人体等价材料并密闭。
9.一种仿真指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内部填充有人体等价材料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中空的指尖部,和由固体模型构成的带指的根部。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仿真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指装置用于测定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11.一种天线特性测定装置,使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测定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机构,其改变所述躯干部与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之间的间隔、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及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高度中的至少1个参数,测定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人体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仿真指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指尖部接触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输入机构的状态下测定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天线特性。
14.一种天线装置,具有至少2个天线,用于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所述2个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所述2个天线配置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15.一种天线装置,具有至少2个天线,用于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下、所述2个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所述2个天线配置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16.一种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天线装置。
17.一种天线装置,具有包含第1与第2天线的至少2个天线,用于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在由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的手部保持的状态下、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所述第1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和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所述第2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差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所述2个天线配置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18.一种天线装置,具有包含第1与第2天线的至少2个天线,用于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使用的电波的波长设为λ时,以使在由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仿真人体装置的手部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地保持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的状态下、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所述第1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和所述仿真人体装置的躯干部与所述第2天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的差的绝对值d0为d0=λ/4+(nλ)/2(其中,n为0以上的整数)的方式将所述2个天线配置在所述无线电通信装置上。
19.一种无线电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天线装置。
CNA2004100074001A 2003-03-03 2004-03-02 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Pending CN15270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55519 2003-03-03
JP2003055519 2003-03-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7060A true CN1527060A (zh) 2004-09-08

Family

ID=32821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074001A Pending CN1527060A (zh) 2003-03-03 2004-03-02 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09071B2 (zh)
EP (1) EP1455193A3 (zh)
CN (1) CN152706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7899A (zh) * 2010-02-03 2013-05-08 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定位测量环境中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保持设备和系统
CN106959398A (zh) * 2017-04-28 2017-07-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发射设备电磁特性适应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1650567A (zh) * 2020-04-30 2020-09-11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机相扫雷达实际工况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21741B2 (en) * 2004-12-15 2011-04-12 Motorola Mobility, Inc.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model of human hand
US7516678B2 (en) 2005-03-10 2009-04-14 Motorola, Inc. Model hand for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WO2008050749A1 (fr) * 2006-10-25 2008-05-02 Kabushiki Kaisha Fine Rubber Kenkyuusho Fantôme de corps entier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celui-ci
US8301133B2 (en) 2006-12-20 2012-10-30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ducting hearing aid compatibility testing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EP1986453B1 (en) * 2007-04-23 2009-07-0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ducting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testing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80261584A1 (en) * 2007-04-23 2008-10-2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ducting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testing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099949B1 (ko) * 2007-05-07 2011-12-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라타 세이사쿠쇼 방사효율 측정장치 및 방사효율 측정방법
JP5664443B2 (ja) * 2011-04-28 2015-0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電波強度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209514B2 (en) 2013-08-09 2015-12-08 Motorola Solutions, Inc. Body-worn antenna
JP2018509091A (ja) * 2015-02-24 2018-03-29 ゼットティーイー (ユーエスエ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ファントムに近接する無線装置の放射電力を測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ユーザー装置
WO2016140870A2 (en) * 2015-03-02 2016-09-09 Zte (Usa) Inc. Methods for using a hand phantom for evaluating table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I127693B (en) 2016-02-18 2018-12-14 Verkotan Oy TEST METHOD AND SYSTEM FOR GPS LOCATION MEASUREMENTS
RU2626049C1 (ru) * 2016-03-09 2017-07-21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ервый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кадемика И.П. Павлов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плотности потока энергии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ого излучения от мобильного телефона
DE102021206908A1 (de) 2021-07-01 2023-01-05 BSH Hausgeräte GmbH Vorrichtung zum Testen eines Berührungssens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6385A (en) * 1992-02-07 1993-08-17 California R&D Center, Inc. Mechanical doll assembly capable of simulating sleep
JP2790103B2 (ja) 1995-12-15 1998-08-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比吸収率測定装置及び比吸収率測定方法
JP2000082333A (ja) 1998-07-10 2000-03-21 Murata Mfg Co Ltd 複合誘電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固体生体ファントム、ならびに固体生体ファントムの製造方法。
JP2002107396A (ja) 2000-09-29 2002-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疑似人体とそれを用いた測定方法
WO2004073655A2 (en) * 2003-02-19 2004-09-02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Hospitals, Inc. Radiation phantom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7899A (zh) * 2010-02-03 2013-05-08 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定位测量环境中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保持设备和系统
CN106959398A (zh) * 2017-04-28 2017-07-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发射设备电磁特性适应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6959398B (zh) * 2017-04-28 2019-08-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发射设备电磁特性适应性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1650567A (zh) * 2020-04-30 2020-09-11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机相扫雷达实际工况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11650567B (zh) * 2020-04-30 2023-05-23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机相扫雷达实际工况综合模拟试验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55193A2 (en) 2004-09-08
US20040235541A1 (en) 2004-11-25
US7609071B2 (en) 2009-10-27
EP1455193A3 (en) 2004-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27060A (zh) 仿真人体装置、仿真指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的天线特性测定装置、天线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无线电通信装置
CN107919886B (zh) 具有透明天线的电子设备
US7932863B2 (en) Shaped ground plane for radio apparatus
CN110048224A (zh) 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08142339U (zh) 电子装置、可移除的壳体和可移除的电子设备壳体
Rehma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on-body bluetooth transmission
WO2021057557A1 (zh) 电子设备及天线辐射体的制备方法
Rao et al. A compact dual-port diversity antenna for long-term evolution handheld devices
Holopainen et al. Effect of the user's hands on the operation of lower UHF-band mobile terminal antennas: Focus on digital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3904419A (zh) 轴承天线及具有轴承天线之摺叠式电子装置
US20200021037A1 (en) Millimeter Wave Patch Antennas with Parasitic Elements
WO2022042147A1 (zh) 一种天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Chiu et al. Multiband folded loop antenna for smart phones
WO2013067730A1 (zh) 移动终端及降低移动终端辐射的方法
Rao et al. Design, modeling,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band MIMO/diversity antenna system for small wireless mobile terminals
CN105811074A (zh) 一种天线系统以及移动终端
Zeng et al. Tetraband small-size printed strip MIMO antenna for mobile handset application
Hamouda et al. Small antenna embedded in a wrist-watch for application in telemedicine
Sanz-Izquierdo et al. UWB wearable button antenna
CN205355247U (zh) 螺旋天线
Hu et al. Measurements and simulations for on-body antenna design and propagation studies
CN203562508U (zh) 一种印刷板式小型化超宽频lte定向天线
JP4001014B2 (ja) 携帯電話機
Amos et al. Modelling of handset antenna interactions with the user and SAR reduction techniques
Belrhiti et al. Calculating the SAR distribution in two human head models exposed to printed antenna with coupling feed for GSM/UMTS/LTE/WLAN operation in the mobile ph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40908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