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7552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67552A CN1467552A CNA03140930XA CN03140930A CN1467552A CN 1467552 A CN1467552 A CN 1467552A CN A03140930X A CNA03140930X A CN A03140930XA CN 03140930 A CN03140930 A CN 03140930A CN 1467552 A CN1467552 A CN 14675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terminal
- conductive particle
- particle
- crystal indic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由在树脂中分散导电性颗粒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使对置的端子群构成相互连接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使导电性颗粒(1)的粒径(D)为端子群(18B…、18C…)中的相邻端子的间隔(Ws)的1/3以下、且1μm以上。而且,导电性颗粒(30)具有由绝缘性保护膜(31)覆盖的导电层(32),通过除去在与对置的端子(18B,18C)接触部分上的绝缘性保护膜(31),使端子(18B,18C)与导电层(32)接触。从而,可在对置的端子间确保稳定的导通性,在相邻的端子间,即使将端子间隔微细化,也可以抑制电阻变化、静电电容变化、短路,降低制造时的不合格率,同时获得工作稳定的小型高精细的液晶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在对置的端子间的连接中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从而获得稳定的电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装置、个人计算机、移动信息终端机等显示部多数使用液晶显示装置。在这些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在液晶基板的周边部上以细小的间隔相邻排列的多个液晶侧端子和与这些对置的驱动侧端子一对一连接的方法,以前多使用导电橡胶端子和薄膜端子等,但是近年来,为了满足所谓液晶显示部的更加精细化、大画面化和装置自身的小型化薄型化的相反要求,或者制造操作的更加功率化和成本降低等要求,上述端子间的连接方法即COG(Chip on glass)和将在胶带载体上安装液晶驱动用IC的FPC(Flexible Print Circuit)与上述的端子群连接的TCP(TapeCarrier Package)等技术快速地普及起来。另一方面,即使在液晶显示部的结构中,从仪器的小型化、空间效率的提高、驱动用IC的个数减少、安装操作的合理化、成本降低等要求出发,也开始采用只在夹着液晶层且上下重叠的2个液晶基板的一方将双方基板的电路端子集中的方式。这时要求仍然保持上述间隔将在隔开液晶密封垫形成的规定的间隔的双方基板上对置设置的端子群直接连接的技术。作为以这样细小的间隔相邻排列的多个端子在上下方向成批连接,而且相邻的端子之间保持高的可靠性和绝缘性的方法,多数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图14表示使用现有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端子连接部的结构。在图14中,在重叠的两个基板101、102上在各自内侧对置的位置上设置端子群103…,104…。为了各基板上的相邻端子之间互相不接触,隔开端子间隔Ws排列。该端子间隔Ws通常约为端子间距P的1/2。各向异性导电层105介于两个基板101,102之间。在该各向异性导电层105的粘着性树脂基体材料106中,以适当的比例分散导电性颗粒107…。如果将该各向异性导电层105夹在两个基板101,102中并从上下压紧,则在导电性颗粒107…中的被夹在对置的端子103,104之间的导电性颗粒107a…与上下端子形成压接,从而使对置的端子103,104构成电连接。这时,如图14中所示,导电性颗粒107a被上下的端子压缩并稍微变形为扁平,或者导电性颗粒通过被压在端子的接触面而部进入端子面中,或者通过这两方面,增大了与端子的接触面积,实现了实际上的导通。另一方面,在端子间隔Ws部中分散的导电性颗粒107b,由于颗粒相互不接触,同时也不与端子接触,所以处于电绝缘状态。即,该各向异性导电层105在导体中被夹着并压缩时,在对置的端子方向(上下方向)上具有导电性,但是在相邻的端子方向(水平方向)上是不导通的。该技术作为统一直接连接相邻的间隔细密且多个排列的端子群的方法,简便且可靠性高,广泛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各种端子群的连接。
例如特开平1-237520号公报中,就是在液晶基板的供电用端子群和安装有驱动用IC的EPC的连接中使用了各向异性导电层。特开平5-249483号公报公开了为了防止由导电性颗粒的粒径的差异和压接时的条件的差异所产生的端子间连接不良等不好的情况发生,另外,由上下重叠的液晶基板的一方向另一方转移电极布线,进行所谓共用转移时,使用将导电性颗粒和非导电性的间隔臂混合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另外国际公开WO99/52011号公报公开了在进行上述共用转移时,作为被设置在液晶层周围的液晶密封垫的一部,使用含有导电性颗粒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但是,如果液晶显示画面的彩色化和高精细化和大画面化进一步发展,则必须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配置非常多的电路端子,如果这样的话,必然就要求端子列的间距更精密化,使得在图14中的符号Wt所示的端子的宽度和用符号Ws表示的相邻端子的间隔比以往大幅度地缩短,随之而来的是,使用以往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即,当如在最近的高精细彩色液晶显示装置中所看到的那样,将图14的符号P表示的端子间距缩短到约10μm-50μm时,则各向异性导电层105中导电性颗粒107的分散状态只要稍微有所偏差,则如用图15的状态A模拟地表示的那样,被夹在上下端子间的用于导通的导电性颗粒107的数量在相邻的端子间变化很大,使得在上下端子103,104间的导通电阻产生差异,有时会形成如在状态B中所示的,在上下端子间实际上没有分配导电性颗粒的不导通或者高电阻的情况。另外,如状态C中所示,从端子侧端露出的导电性颗粒实际上缩短了端子间隔Ws,如用符号Wr表示,使相邻的端子间的电阻和静电电容发生变化,有时会发生如状态D中所示的那样,导电性颗粒通过链状连接,引起相邻的端子间短路的情况。特别是在多等级的彩色矩阵液晶显示部中,由于向各像素电极施加混合有非常高的频率成分的驱动波形,所以上下端子间的导通和相邻端子间绝缘电阻、静电电容等微小的变化都会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不稳定,进而变为次品,成为使制造合格率降低的一个原因。另外,该各向异性导电层105作为液晶密封垫使用时,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例如如图15的状态E所示,如果兼带液晶密封垫的间隔的导电性颗粒107c根据温度变化而膨胀或者收缩,则液晶层108的间隔G就会扩大或者缩小,任何的情况都会使液晶显示部的工作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对于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端子群的连接,即使端子群的排列细密化也可获得稳定连接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由在树脂中分散导电性颗粒而形成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使对置的端子群构成相互连接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的粒径是相邻的端子间隔的1/3以下且1μm以上。
只要使导电性颗粒的粒径为相邻的端子间隔的1/3以下,则即使导电性颗粒的分散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在对置的端子间夹着的起导通作用的导电性颗粒的数量也不会以大的比率变化,因此对置端子间的导通电阻的差异变小。另外通过使导电性颗粒露出端子,可实际上缩小相邻端子间的间隙,改变电阻和静电电容,使通过链接而相邻的端子短路的可能性大幅度地降低。另外,将各向异性导电层作为液晶显示部的间隔臂使用时,使由温度变动等产生的间隔变动的液晶显示部的工作变为不稳定的可能性也最小化了。但是如果导电性颗粒的粒径不足1μm,则由于起因于端子表面的光洁度的凹部和通过挤压导电性颗粒而端子表面塌陷等,导电性颗粒埋藏在端子的面内,失去连接功能,另外颗粒本身的制造也变得困难等,进而失去了作为各向异性导电层的实际的效果。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由在树脂中分散导电性颗粒而形成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使对置的端子群构成相互连接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具有被绝缘性保护膜所包覆的导电层,而且在与上述端子接触的部分除去上述绝缘性保护膜,使上述端子与上述导电层形成接触。其中上述导电性颗粒优选能够在被夹在上述端子中的状态下被挤压变形。
如果导电性颗粒具有包着绝缘性保护膜的导电层,而且在与上述端子接触的部除去上述绝缘性保护膜,则露出的导电层和双方的端子直接接触,通过导电性颗粒双方的端子接通。如果该导电性颗粒在制造液晶显示部时以夹在对置的端子中的状态被挤压,变形为扁平,则与端子面接触部的绝缘性保护膜将被剥去更广的范围,端子和导电层的接触面扩大,通过导电性颗粒的端子间的电阻减小。另一方面,在相邻的端子间隙分配的导电性颗粒由于没有夹在对置双方的端子间,所以受压压力小,由于没有剥去绝缘性保护膜,所以即使与其它的导电性颗粒接触,相互也是不导通的。因此,即使高密度安装时端子间间隔微细化到例如约50μm-10μm,另外即使各向异性导电层中导电性颗粒的分布状态偏点,导电性颗粒之间产生链接等,由此相邻的端子间的电阻和静电电容变化,也不会短路,各端子间的电特性稳定。
上述绝缘性保护膜优选由树脂或者金属氧化物组成。
作为绝缘性保护膜中使用的树脂的例子,可以举例为例如硅有机化合物(例如用由溶液产生的溶胶-凝胶法进行成膜),还有作为金属氧化物的例子,例如SiO2、SiO2-ZrO类、TiO2类(用蒸镀、喷镀等物理的方法进行成膜),或者金属的惰性氧化膜例如Ni、Cr等氧化物等公知的物质。绝缘性保护膜的膜厚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也与保护膜强度有关,制造液晶显示部时,通过对置的双方端子,导电性颗粒被挤压并变形为扁平时被破坏,与端子的接触部必须除去。绝缘性保护膜的膜厚通常优选与夹住导电性颗粒的端子的厚度大致相同。具体地讲,例如端子由从像素电极引出的ITO(铟-锡氧化物类)组成时,由于其厚度为0.2μm~0.3μm,所以这时绝缘性保护膜的膜厚优选大致为0.5μm~0.6μm。
只要导电层的材质是良导电性的,就没有特别地限定,另外由于导电层可以只是表面是导电性的,所以厚度也没有特别地限定。只是将表面变为导电性时,在树脂和无机物类(SiO2)等空心颗粒表面上也可以是进行无电解电镀的颗粒。作为导电层的原料,可以举例为例如金、锡、钯等化学稳定的金属和镍-金、9∶1锡-铅焊锡等合金。
上述导电性颗粒优选具有可以挤压变形的芯体。
导电层内侧的芯体与该导电层是一体,也可以由相同的原料组成,或者也可以由不同的原料组成。芯体与导电层由不同的原料组成时,其原料也可以任选是导电性或者非导电性的。任选的情况下,也优选芯体是可以挤压变形的。
导电性颗粒以夹在对置的端子间的状态被压紧时,该导电性颗粒如果具有通过该挤压力可以变形的芯体,则芯体变形为扁平,而且端子和接触部的绝缘性保护膜被除去更广的范围,端子和导电层的接触面积扩大,在通过导电性颗粒的双方端子间可以确保充分的导通性。适合的芯体在安装液晶显示部时在上下端子间施加的压力例如为0.3kg/cm2-1.0kg/cm2时可以产生塑性变形,不管是导电性的还是非导电性的都不妨碍。作为导电性芯体的例子,可以举例为例如焊锡的颗粒,作为非导电性芯体的例子,可以举例为例如二乙烯基苯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苯酚类树脂或者这些的共聚物的球形颗粒。
本发明的导电性颗粒在各向异性导电层中的混合比例分别优选为0.5重量%-3.5重量%。
只要混合比例在上述范围内,则对置的端子间便可分配足量的导电性颗粒,实现实际使用的导通。特别是基本消除了因在上下端子间没有分配导电性颗粒而形成非导通的可能性。如果导电性颗粒不足0.5重量%,则由于上下端子间分配的平均颗粒数变少,导通电阻增大,另外导通电阻的不均匀也变大,所以不理想。如果超过3.5重量%,则由于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粘度变高,形成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中产生空隙等,容易引起颗粒的链接,使相邻端子间的绝缘电阻降低,使静电电容增加,有时发生引起短路的可能性,所以也不理想。另外,就被绝缘性保护膜所包覆的上述导电性颗粒而言,由于颗粒之间的摩擦等,绝缘性保护膜被破坏以及相邻端子间的绝缘电阻降低,静电电容增加,有时引起短路的可能性增大,所以不理想。
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也可以是含有非导电性的间隔臂。这时,优选导电性颗粒的粒径(在包着绝缘性保护膜的导电性颗粒中,在上述导电层上的粒径)比上述间隔臂的粒径大0.02μm~0.5μm。
如果各向异性导电层含有非导电性的间隔臂,则在上下端子间夹住并压紧该各向异性导电材料时,可以在端子间确保相应于间隔臂粒径的一定的厚度,各端子间的电特性和温度特性稳定。特别在液晶显示部进行共用转移时,如果使用包围液晶层并在对置的两个液晶基板间设置的液晶密封垫的至少一部分,即该各向异性导电层,则上述的间隔臂成为规定两个液晶基板的间隔。这时作为间隔臂,可以选择由温度变化产生的膨胀收缩小的原料,所以即使温度变化,也可以获得间隔变动小的工作稳定的液晶显示部。另外如果导电性颗粒的粒径比间隔臂的粒径大0.02μm~0.5μm,则在间隔臂规定的间隔宽度内导电性颗粒被挤压为扁平,或者导电性颗粒压入端子的面内,或者由于这两方面,增大了与端子的接触面积。可以确保良好的导通。另外,在用上述绝缘性保护膜覆盖的导电性颗粒中,在间隔臂规定的间隔宽度内导电性颗粒被挤压为扁平,通过在与端子的接触面上剥去绝缘性保护膜,露出的导电层和端子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以确保良好的导通。
导电性颗粒和间隔臂的粒径差如果不到0.02μm,则存在导电性颗粒变形程度小,不能充分确保端子和导电性颗粒的接触面积的情况,如果超过0.5μm,则即使压紧,也比间隔臂的粒径大,具有导电性颗粒规定间隔宽度,而间隔臂不能规定间隔宽度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对于上述对置的端子群,可以使其一方形成在液晶基板上,使另一方形成在外部基板上。另外,上述对置的端子群也可以分别形成在夹着液晶层的对置的液晶基板的内侧面上。
即,可以使对置的端子群中的一方是从形成在液晶显示部的液晶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延长的端子群,另一方是例如在安装液晶驱动用IC的FPC上形成的端子群等。另外,为了在液晶显示部内进行共用转移等,通过在夹着液晶层并在对置的液晶基板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对置的端子群,优选使含有间隔臂的上述各向异性导电层介于这些端子群间,可以确保对置端子群间的导通,同时该各向异性导电层还能够其到液晶密封垫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P部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B-B线切开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导电性颗粒的粒径和间隔不均匀的发生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C-C线切开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导电性颗粒的粒径和相邻端子的短路发生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8中P部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B-B线切断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C-C线切断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导电性颗粒的粒径和相邻端子的短路发生率的关系的曲线。
图14是表示使用现有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端子连接部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在现有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中的导电性颗粒的各种状态的剖面图。
图中:1-导电性颗粒,2-间隔臂,3-树脂,10-液晶显示部,11-共用基板,12-区段基板,13-液晶密封垫,14-液晶层,17-端子部,18-像素电极,18A-布线,18B-共用端子,18C-共用导线端子,19-像素电极,30-导电性颗粒,31-绝缘性保护膜,32-导电层,33-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这些具体例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另外附图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在本发明的说明中省略了不必要的部分,另外图示的各元件的形状、尺寸比例、数量等也不一定与实际一致。(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P部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B-B线切开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将液晶显示部的布线通过统一转移集中配置在一个液晶基板上。该液晶显示部10,在两个透明的液晶基板即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之间形成液晶层14,为了在该液晶层14的周围不露出液晶,另外为了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的间隙即间隔保持一定,形成规定厚度G的液晶密封垫13。延长区段基板12的一边,形成棚状的端子部17。
在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对置的内侧面上,分别以矩阵状排列着为了驱动液晶的像素电极群18和19,分别从像素电极18,19的另一个末端延伸布线18A,19A,在液晶密封垫13的内侧延伸,而且以互不接触的状态围在液晶层14的周边,并集中排列在液晶密封垫13的一边。在共用基板11上形成的布线18A,把其末端相互平行地插入共用基板11与液晶密封垫13的接触面上,进而形成共用端子18B。另一方面,通过夹住液晶密封垫13,在与这些共用端子18B分别对置的区段基板12上的位置上,形成共用导线18C,其末端延伸至区段基板的端子部17。另外,在区段基板12上形成的布线19A的末端通过液晶密封垫13延伸至区段基板的端子部17,形成区段端子19B。通过端子群18B的端子宽度Wt是20μm,相邻端子的间隔Ws是25μm,端子的厚度是0.2μm。
在本实施例中,液晶密封垫13由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组成。在液晶密封垫13在粘着性的树脂3中均匀分散着导电性颗粒1。在液晶密封垫13中分散的导电性颗粒1的混合比例是2.5重量%。树脂3由环氧类树脂组成,导电性颗粒1由镀金的树脂组成。导电性颗粒1的粒径是7μm,是上述共用端子群18B中的端子间隔Ws(25μm)的约1/3.5倍。
如图3中所示,在介于对置的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之间的液晶密封垫13的部中,导电性颗粒1在制造时在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之间受到夹压而被压迫,变形为扁平,或者如实施例1中所说的,导电性颗粒1通过挤压上下的端子18B,18C而一部分被压入,使端子18B,18C和导电性颗粒1的接触面积增大,通过导电性颗粒1可确保上下端子间的导通。
另一方面,存在于:相邻的端子间隙Ws的导电性颗粒也与任何的端子不接触,在树脂3中通过电隔离而存在。由此,本实施例中的液晶密封垫13实现了只在对置的端子间进行导通的各向异性。同时该液晶密封垫13中的导电性颗粒1也承担了作为规定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的间隔G的间隔臂的分配任务。在液晶密封垫13中的导电性颗粒1中,在上下端子间夹着的颗粒如上述那样被压迫并变形为扁平,但是如图1中所示,由于在液晶密封垫13的边的大部分上没有端子,所以在没有形成端子的部分上分布的导电性颗粒1…的粒径实际上形成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的间隔G。
由此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可确保在液晶层14中稳定的间隔,同时通过共用转移,所有的像素电极的端子都集合在端子部17的表面上。这些端子群和例如液晶驱动用FPC的端子群的连接可以适宜使用各向异性导电层的结构。(试验例1)
对于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使导电性颗粒1的粒径D和端子间隔Ws的比(D/Ws)、以及液晶密封垫13中分散的导电性颗粒1的混合比例(重量%)进行各种变化,测定各种情况下间隔不均匀的发生率。结果示于图4。
如图4中所示,如果粒径D和端子间隔Ws的比(D/Ws)变为1/3(0.33)以下,则在导电性颗粒1的实际使用的混合比例,即,在对置的上下端子间获得充分导通的范围内(0.5重量%-3.5重量%)可以将间隔不均匀的发生率抑制在0.5%以下的允许范围内。(实施例2)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部的局部俯视图,图6是沿图5的线C-C切开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部,除了液晶密封垫13的结构不同以外,实际上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其中只对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在粘着性的树脂3中均匀分散着导电性颗粒1和间隔臂2。导电性颗粒1由金电镀的树脂组成,在液晶密封垫13中分散的导电性颗粒1的混合比例是2.5重量%。该导电性颗粒1的粒径是7μm,是共用端子群18B中的端子间隔Ws(25μm)的约1/3.5倍。
本实施例的间隔臂2如图5放大立体图所示,剖面的直径由规定的玻璃纤维的切断片或者无机类空心颗粒组成,液晶密封垫13在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之间形成时,该间隔臂2的剖面直径就成为了规定液晶层14的间隔G。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中,导电性颗粒1的粒径D比间隔臂2的剖面直径大0.35μm。因此在将该液晶密封垫13夹在共用端子18B和共用端子导线18C之间的部中,导电性颗粒1由于其粒径和间隔臂2的剖面直径的差被压坏为扁平,进而扩大了与上下端子的接触面积,确保了充分的导通性。由于间隔臂2由硬质且热膨胀系数小的玻璃纤维组成,所以即使在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之间被夹住压紧,而且即使温度变化,实际上剖面直径也不会变化,液晶层14的间隔G保持不变。而且,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的厚度都是0.2μm,由于与液晶层14的间隔G相比,非常薄,所以液晶密封垫的端子部和非端子部的厚度差实际上可以忽略。(试验例2)
对于实施例2的液晶密封垫13,不改变导电性颗粒的粒径D、间隔臂的剖面直径、以及导电性颗粒和间隔臂的混合比例,只使相邻端子的端子间隔Ws进行各种变化,测定相邻端子的短路发生率。结果示于图7。在图7中横轴表示对比导电性颗粒的粒径D的端子间隔Ws的倍率(Ws/D,即D/Ws的倒数)。
如由图7中可知,如果对比粒径D的端子间隔Ws的倍率是3倍以上(即D/Ws≤1/3),则在上下端子间获得充分导通的混合比例中可以将相邻端子的短路发生率抑制在0.1%以下的允许范围内。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可以在共用转移中确保上下端子间充分的导通,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端子间电阻变化、静电电容变化和短路,而且即使对于温度变化等,也可以获得液晶层的间隔稳定的液晶显示装置。(实施例3)
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图9是放大表示图8中的P部分的俯视图,图10是沿图9的线B-B切开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共用端子18B的端子宽Wt是25μm,相邻的端子间隔Ws是20μm,端子的厚度是0.2μm,除了液晶密封垫13的结构不同以外,实际上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其中只对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液晶密封垫13由各向异性导电层组成。该液晶密封垫13在粘着性的树脂3中均匀分散着导电性颗粒30。如图10中所示,导电性颗粒30由绝缘性保护膜31、导电层32和芯体33组成。绝缘性保护膜31由硅有机化合物组成,导电层32由金的薄膜组成,芯体33由二乙烯基苯类树脂组成。导电层32在球形的芯体33的表面上使用非电解电镀法形成,另外绝缘性保护膜31在导电层32的表面上使用溶胶-凝胶法形成。该导电性颗粒30在导电层表面上的粒径D是7.5μm。另外在液晶密封垫13中分散的导电性颗粒30的混合比例是3重量%。
如图10中所示,在介于对置的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之间的液晶密封垫13的部中,导电性颗粒30在制造时,在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之间受到夹压而被压迫,剥去与绝缘性保护膜31的端子接触的部,露出的导电层32直接与端子18B,18C接触,而且由于芯体33变形为扁平,增大了端子和导电层32的接触面积,通过导电性颗粒30可确保上下端子间的导通。
另一方面,存在于:相邻的端子间隙Ws的导电性颗粒30也与任何的端子不接触,而且通过绝缘性保护膜31在树脂3中通过电隔离而存在。由此,本实施例中的液晶密封垫13实现了只在对置的端子间进行导通的各向异性。同时该液晶密封垫13中的导电性颗粒30也承担了作为规定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的间隔G的间隔臂的分配任务。如图8中所示,由于在液晶密封垫13的全体中分布着导电性颗粒30,所以其粒径实际上形成了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的间隔G。
由此,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可确保在液晶层14中稳定的间隔,同时通过共用转移,所有的像素电极的端子都集中集合在端子部17的表面上。这些端子群和例如液晶驱动用FPC的端子群的连接可以适宜使用实施例3中说明的各向异性导电层的结构。(实施例4)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部的俯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C-C切开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部除了液晶密封垫13的结构不同以外,实际上与实施例3相同。因此其中只对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在粘着性的树脂3中均匀分散着导电性颗粒30和间隔臂2。由于导电性颗粒30的结构与实施例3中使用的实质相同,所以在这里省略了详细的说明。在液晶密封垫13中分散的导电性颗粒30的混合比例是3重量%。该导电性颗粒30变形以前在导电层32的表面上的粒径D是7.5μm,端子群18B中的端子间隔Ws是20μm。
本实施例的间隔臂2如图11的放大立体图所示,剖面的直径由规定的玻璃纤维的切断片、或者无机类空心颗粒组成,液晶密封垫13在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之间形成时,该间隔臂2的剖面直径就成为了规定液晶层14的间隔G。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液晶密封垫13中,导电性颗粒30的粒径D比间隔臂2的剖面直径仅大0.35μm。因此在将该液晶密封垫13夹在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之间的部中,导电性颗粒30的导电层32由于其粒径和间隔臂2的剖面直径的差被压坏为扁平,同时剥去绝缘性保护膜,扩大了与上下端子的接触面积,确保了充分的导通性。由于间隔臂2由硬质且热膨胀系数小的玻璃纤维组成,所以即使在共用基板11和区段基板12之间被夹住压紧,而且即使温度变化,实际上剖面直径也不会变化,液晶层14的间隔G保持不变。而且,共用端子18B和共用导线端子18C的厚度都是0.2μm,由于与液晶层14的间隔G相比,非常薄,所以液晶密封垫的端子部和非端子部的厚度差实际上可以忽略。(试验例)
对于实施例4的液晶密封垫13,不改变导电性颗粒的粒径D、间隔臂的剖面直径、以及导电性颗粒和间隔臂的混合比例,只使相邻端子的端子间隔Ws进行各种变化,测定相邻端子的短路发生率。结果示于图13。在图13中横轴表示对比导电性颗粒的粒径D的端子间隔Ws的倍率(Ws/D)。
如由图13中可知,导电层使用具有包着绝缘性保护膜的导电性颗粒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时,可以大幅度地缩小端子间隔Ws相对于粒径D的比(D/Ws),以便端子间距在10-50μm的高密度布线的连接中也可以充分对应。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对置排列的端子群中夹着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中的导电性颗粒的粒径为相邻的端子间隔的1/3,另外各向异性导电层中的导电性颗粒具有包着绝缘性保护膜的导电层,而且通过在与上述端子接触的部除去上述绝缘性保护膜,上述端子和上述导电层接触,所以可以在对置的端子间确保稳定的导通性,同时在相邻的端子间有效地抑制了电阻变化、静电电容变化和短路,而且也有效地抑制了共用转移时由温度变化等产生的液晶层的间隔的变动,降低了制造时的不合格率,同时获得了工作稳定的、高质量且小型高精细的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13)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是一种通过由在树脂中分散导电性颗粒而形成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使对置的端子群构成相互连接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颗粒的粒径是相邻的端子间隔的1/3以下且1μm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导电层中分散的所述导电性颗粒的混合比例为0.5重量%~3.5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导电层含有非导电性的间隔臂,而且所述导电性颗粒的粒径比所述间隔臂的粒径大0.02μm~0.5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的端子群的一方形成在液晶基板上,另一方形成在外部基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的端子群分别形成在夹着液晶层并对置的液晶基板的内侧面上。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是一种通过由在树脂中分散导电性颗粒而形成的各向异性导电层使对置的端子群构成相互连接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颗粒具有被绝缘性保护膜所包覆的导电层,而且在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上除去所述绝缘性保护膜,使所述端子与所述导电层形成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颗粒在被夹在所述端子之间的状态下被挤压变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性保护膜由树脂或者金属氧化物组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颗粒具有可以挤压变形的芯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颗粒在所述各向异性导电层中分散的混合比例为0.5重量%~3.5重量%的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导电层含有非导电性的间隔臂,而且所述导电性颗粒在所述导电层中的粒径比所述间隔臂的粒径大0.02μm~0.5μm。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的端子群的一方形成在液晶基板上,另一方形成在外部基板上。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的端子群分别形成在夹着液晶层并对置的液晶基板的内侧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175788A JP2004020930A (ja) | 2002-06-17 | 2002-06-17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2175768 | 2002-06-17 | ||
JP2002175768A JP2004020927A (ja) | 2002-06-17 | 2002-06-17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2175788 | 2002-06-1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67552A true CN1467552A (zh) | 2004-01-14 |
Family
ID=29738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03140930XA Pending CN1467552A (zh) | 2002-06-17 | 2003-06-04 | 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030231276A1 (zh) |
KR (1) | KR100531591B1 (zh) |
CN (1) | CN1467552A (zh) |
TW (1) | TW200411256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92434B2 (en) | 2005-08-04 | 2009-02-17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anisotropic-conductive adhesive film |
CN102200663A (zh) * | 2010-03-23 | 2011-09-28 |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TWI593553B (zh) * | 2012-10-25 | 2017-08-01 |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 用於製造可撓性顯示裝置之設備及使用其製造可撓性顯示裝置之方法 |
WO2018040584A1 (zh) * | 2016-08-31 | 2018-03-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CN109407432A (zh) * | 2018-10-26 | 2019-03-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213892A (zh) * | 2019-07-12 | 2021-01-12 |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21704B2 (ja) * | 2003-03-17 | 2009-02-1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1666959A1 (en) * | 2004-12-02 | 2006-06-07 | Son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in a liquid crystal cell using elastically deformable conducting particles |
US7916263B2 (en) | 2004-12-02 | 2011-03-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KR101107239B1 (ko) * | 2004-12-23 | 2012-01-2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7285434B2 (en) * | 2005-03-09 | 2007-10-23 |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KR100747336B1 (ko) * | 2006-01-20 | 2007-08-07 |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 이방성 도전 필름을 이용한 회로기판의 접속 구조체, 이를위한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접속 상태 평가방법 |
JP4187015B2 (ja) * | 2006-06-15 | 2008-11-26 |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パネル |
KR101275922B1 (ko) * | 2006-06-26 | 2013-06-14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장치 내의 액정량 조절 방법 |
GB2439352B8 (en) * | 2006-06-26 | 2008-10-01 | Lg Display Co Ltd |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liquid crystal 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manufactured by the same. |
JP2008020836A (ja) * | 2006-07-14 | 2008-01-31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970925B1 (ko) * | 2006-12-29 | 2010-07-2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US8334961B2 (en) * | 2008-09-10 | 2012-12-18 | Kent Displays Incorporated | Electrooptical display with electrical crossover |
KR101563527B1 (ko) | 2008-09-19 | 2015-10-2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반도체장치 |
TW201033707A (en) * | 2009-03-04 | 2010-09-16 | Au Optronics Corp | Flat display panel |
KR101603315B1 (ko) * | 2009-09-25 | 2016-03-1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8665410B2 (en) * | 2011-09-22 | 2014-03-04 |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CN103208516B (zh) * | 2012-01-11 | 2016-05-25 | 电子科技大学 | 用于半导体器件的表面耐压区、半导体器件和电容器 |
JP5965185B2 (ja) * | 2012-03-30 | 2016-08-03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回路接続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20150301372A1 (en) * | 2012-11-27 | 2015-10-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KR20160019004A (ko) * | 2014-08-08 | 2016-02-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JP7066998B2 (ja) | 2017-08-23 | 2022-05-16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スペーサ含有テー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30833A (en) * | 1989-09-01 | 1992-07-1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TW281855B (en) * | 1993-12-21 | 1996-07-21 | Sharp Kk | Panel assembly structure and panel assembling method capable of achieving a highly reliable connection of electrode terminals even when the electrode terminals have a fine pitch |
TW477910B (en) * | 1999-06-11 | 2002-03-01 | Seiko Epson Corp | LCD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6352775B1 (en) * | 2000-08-01 | 2002-03-05 | Taked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 Conductive, multilayer-structured resin particles and anisotropic conductive adhesives using the same |
-
2003
- 2003-06-02 KR KR10-2003-0035365A patent/KR10053159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6-04 CN CNA03140930XA patent/CN1467552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6-16 TW TW092116251A patent/TW200411256A/zh unknown
- 2003-06-16 US US10/463,147 patent/US2003023127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
- 2005-11-08 US US11/270,238 patent/US2006010380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92434B2 (en) | 2005-08-04 | 2009-02-17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anisotropic-conductive adhesive film |
CN102200663A (zh) * | 2010-03-23 | 2011-09-28 |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TWI497465B (zh) * | 2010-03-23 | 2015-08-2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顯示面板及製造其之方法 |
TWI593553B (zh) * | 2012-10-25 | 2017-08-01 |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 用於製造可撓性顯示裝置之設備及使用其製造可撓性顯示裝置之方法 |
WO2018040584A1 (zh) * | 2016-08-31 | 2018-03-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US10403647B2 (en) | 2016-08-31 | 2019-09-03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9407432A (zh) * | 2018-10-26 | 2019-03-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213892A (zh) * | 2019-07-12 | 2021-01-12 |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40002522A (ko) | 2004-01-07 |
US20060103802A1 (en) | 2006-05-18 |
TW200411256A (en) | 2004-07-01 |
KR100531591B1 (ko) | 2005-11-28 |
US20030231276A1 (en) | 2003-1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67552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5684069B (zh) | 使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 |
WO2012121113A1 (ja) | 電子回路基板、表示装置および配線基板 | |
CN104619799B (zh) | 各向异性导电膜、各向异性导电膜的制造方法、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及连接方法 | |
CN1908745A (zh) | 具有各向异性导电胶膜的显示设备 | |
CN1873967A (zh) | 布线基板、半导体装置及显示模块 | |
CN101060205A (zh) | 平面显示面板及连接结构 | |
CN1317827A (zh) | 半导体器件和采用半导体器件的液晶模块 | |
CN1048359C (zh) | 具有端子排的弹性接线板及其与电路板的连接结构 | |
KR20030004741A (ko) | 극미세 피치 cog 기술용 이방성 전도성 필름 및 그제조방법 | |
CN1199253C (zh) | 树脂密封型半导体器件及液晶显示组件 | |
CN113178132A (zh) | 覆晶薄膜组、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 |
US10985144B2 (en) |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 |
CN1832184A (zh) |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 | |
CN1152721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96775A (zh) | 具有外部端子的lcd器件 | |
KR20200026774A (ko) |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906761A (zh) | 驱动器芯片和显示设备 | |
CN1284236C (zh) | 内插装置 | |
CN1609685A (zh) | 具有连接到单个共用线路的多个引线的显示设备 | |
CN1179609C (zh) | 压接连接衬底、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310835A (zh) | 电气连接结构和平面显示装置 | |
CN1558270A (zh) | 增加金属连线可靠度的结构 | |
CN1521841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956179A (zh) | 芯片封装结构及凸块制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