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5764A - 光拾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5764A
CN1445764A CN02128213A CN02128213A CN1445764A CN 1445764 A CN1445764 A CN 1445764A CN 02128213 A CN02128213 A CN 02128213A CN 02128213 A CN02128213 A CN 02128213A CN 1445764 A CN1445764 A CN 1445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optical
optic pick
birefring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28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口直哉
W·怀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782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84510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2650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812977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45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57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11/1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 G11B11/105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using a beam of light or a magnetic field for recording by change of magnetisation and a beam of light for reproducing, i.e. magneto-optical, e.g. light-induced thermomagnetic recording, spin magnetisation recording, Kerr or Faraday effect reproducing
    • G11B11/10532Heads
    • G11B11/10541Heads for reproducing
    • G11B11/10543Heads for reproducing using optical beam of radi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3Integrated head arrangements, e.g. with source and detectors moun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Abstract

因为对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来说,从激光二极管射出的S偏振光的激光光束为寻常光,所以入射到1/4波长板上的这种激光光束的光程不改变。该1/4波长板把激光光束变成为圆偏振光。物镜使圆偏振光聚焦到盘的信号记录面上。在盘的信号记录面上反射的返回光通过物镜再次入射到1/4波长板上。1/4波长板把入射的返回光改变成为P偏振光。对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来说,P偏振光的激光光束为非常光。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改变P偏振光激光光束的光程。为此,来自盘的返回光不返回到激光二极管上,而是返回到光电探测器的光聚焦面上。

Description

光拾波装置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95190879.0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光记录媒体进行光照射并检出返回光的光拾波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读出记录在光盘等光记录媒体上的信号时,使用把激光照射到该光记录媒体上以后检出其返回光的光拾波装置。
下面,说明光拾波装置的一般构成。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是例如使小型化磁盘那样的光盘6再生时使用的光拾波装置。在从光源即激光二极管1射出的激光例如为P偏振光(即,其电矢量的方向平行于图1纸面的线性偏振光)的情况下,该激光穿过偏振光分光镜(下面,称为PBS)2入射到准直透镜3上。该准直透镜3使上述激光变成为大于物镜5入射光瞳的平行光束。借助于1/4波长板4,把已利用准直透镜3变成为平行光束的激光变成为圆偏振光,入射到物镜5上。物镜5把上述圆偏振光的激光聚焦到光盘6的信号记录面上。在光盘6信号记录面上反射的返回光借助于物镜5再次变成为平行光束并入射到1/4波长板4上。1/4波长板4把入射的返回光变成为S偏振光(即,其电矢量的方向垂直于图1纸面的线性偏振光)。该已变成为S偏振光的激光通过准直透镜3入射到PBS2上。PBS2把入射的S偏振光激光照射到成为光检出器的光电探测器7的光聚焦面上。光电探测器7输出对应于光聚焦面上照射光量的电信号。
其次,图2所示的光拾波装置是例如从磁光盘读出再生信号时使用的光拾波装置。从光源即激光二极管11射出的激光光束通过光栅12分成为3条光束,通过准直透镜13变成为平行光束,此后,入射到分光镜14上。分光镜14使上述激光光束穿过。利用立起来的反射镜15使穿过该分光镜14的上述平行激光光束折弯90°到达物镜16。物镜16使上述平行激光光束聚焦以后,照射到盘上的信号记录面上。
由盘上信号记录面反射的返回光,由物镜16再次变成为平行光束,由分光镜14反射,通过渥拉斯顿棱镜17、准直透镜18、多透镜19,入射到作为光检出器的光电探测器20。
渥拉斯顿棱镜17对上述返回光进行角度分离,成为线性偏振光,即P偏振光和S偏振光。准直透镜18把角度分离了的返回光变成为平行光束。而且,该返回光借助于多透镜19分离成两个光点以后聚焦到光电探测器20上。在这里,上述返回光在空间分离成P偏振光和S偏振光。该P偏振光与S偏振光之差的信号为磁光信号的射频(RF)信号。还有,该P偏振光与S偏振光之和信号作为CO等的浮雕RF信号及伺服信号使用。
可是,在信息增多的今天,光盘作为计算机记录装置、小型化磁盘、电视唱片等音乐和图象信息的组合媒体虽然在广阔范围内正在普及,但是,因为今后必然要扩大普及,所以,希望有更小型、更廉价的光拾波装置。但是,如上述那样地,在先有的光拾波装置中,零件的件数多,光检出器有调整的必要,不能得到稳定的伺服信号,因而,不能实现小型化和廉价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减少零件件数、光检出器不需要调整、而且可以得到稳定的伺服信号、能够实现更小型化和廉价化的光学拾波装置。
                      发明概述
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波装置具备:在光源与物镜之间光束的射出光程中,具有产生把上述光束与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分离开来的离散效应的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
在这里,在上述物镜与具有上述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之间,设置1/4波长板。
还有,在上述光学单元从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产生第一光束和具有对上述第一光束的光轴呈给定角度光轴的第二光束时,上述装置进而具备分别接受上述第一和第二光束的第一和第二受光装置。
还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波装置具备:在光源与物镜之间把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与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分离开来的、同时在与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的共焦点不同的位置上形成焦点的光学单元;和接收从上述光学单元射出的光束的受光单元。
在这里,把上述光源和上述受光单元一体化地安装在一个基本构件上。
还有,该装置在上述光学单元与上述物镜之间具备1/4波长板。
还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波装置具备:设置在光源与物镜之间的光学单元和对从上述光学单元射出的光束进行聚焦的受光单元。在上述光学单元上,把通过光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与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分离开来,同时,使得通过光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在上述受光单元上的光束形状根据光记录媒体的记录面的朝垂直方向的位移而变化。
在这里,该装置在上述光学单元与上述物镜之间,还具备1/4波长板。
还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波装置具备:在光源与物镜之间从上述光源射出光束的射出光程中把从上述光源射出光束的光程折弯90°,同时,具有产生把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与通过上述物镜入射的光束分离开来的离散效应的双折射性光学单元;和接受从上述光学单元射出光束的受光单元。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光盘再生中用的先有的一般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为磁光盘再生中用的先有的一般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4用来说明在图3所示概略构成的光拾波装置中用的、基于具有双折射性光学单元的离散效应的横向偏移的模式图;
图5为示出像散差与切出角关系的特性图;
图6为示出基于离散效应的横向偏移量与切出角关系的特性图;
图7为用来说明基于像散差的焦点误差检出的特性图;
图8为用来说明像散差的模式图;
图9为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中能够高精度地产生发光点与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1为用来说明把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的平行平板倾斜地插入到聚束光程中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2为用来说明基于像散差的焦点误差检出的模式图;
图13为上述第二实施例第一具体例的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4为从盘侧观察上述第一具体例的模式图;
图15为上述第一具体例的侧视图;
图16为上述第二实施例第二具体例的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7为从盘侧观察上述第二具体例的模式图;
图18为上述第二具体例的侧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变形例的光拾波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波装置的有关几个实施例。
首先,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虽然是把从光源即激光二极管21射出的激光光束通过物镜24聚焦到例如小型化磁盘那样的盘25的信号记录面上并利用光检出装置即光电探测器26检出来自该信号记录面的返回光得到伺服信号和射频(RF)信号的光拾波装置,但是,在上述激光二极管21与上述物镜24之间配置了具有进行单轴性双折射的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
即,该光拾波装置使从与光电探测器26配置在同一基板27上但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激光二极管21射出的激光光束通过具有上述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和1/4波长板23入射到物镜24上,借助于该物镜24聚焦以后照射到盘25的信号记录面上。而且,来自盘25信号记录面的返回光通过1/4波长板23入射到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上,借助于该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照射到配置在与激光二极管21的射出口在不同位置上的光电探测器26上的光聚焦面上。
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利用把从激光二极管21射出的激光光束与来自盘25的返回光分离开来的离散效应。作为具有这种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有例如单轴性双折射性晶体单元。将该双折射性晶体单元形成为具有一对互相平行的面的一种板状,它是只有一条光轴的晶体单元,电主轴之一与晶轴之一一致,光轴和光线轴与上述电主轴也一致。作为这种双折射性晶体单元,有铌酸锂(LiNbO3)、钒酸钇(YVO4)和氧化碲(TeO2)。还有,作为其它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使用基于聚合物的光学单元也可以。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的光线轴(下面,称为C轴)平行于纸面。据V.G.Dmitriev、G.G.Gurzadyan、D.N.Nikogoayan等人在“Handbook ofNonlinear Optical Crystal(非线性光学晶体手册)”(Springer-Verlag公司社刊,1990年10月)中所作的说明,作为该C轴的光线轴为光线在光学单元中传播最快的轴。即,在单轴晶体中,存在着称为光线轴的特殊方向。具有垂直于包括该轴和光波波动矢量的平面的偏振光的光束为寻常光,具有与该平面平行的偏振光的光束为非常光。
还有,假定,从激光二极管21射出激光光束的偏振光为电矢量的方向垂直于图3纸面的线性偏振光。还有,把配置在该具有双折射性光学单元22与物镜24之间的1/4波长板23的晶体方位轴设定于与入射偏振光方向呈45°的方向上。特别是,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把1/4波长板23安装到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的从物镜24那一边入射的返回光的入射面那一边上。
假定,从激光二极管21射出的激光光束为S偏振光,即,其电矢量方向垂直于图3纸面的线性偏振光。这时,对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来说,因为上述激光光束为寻常光,所以,光程不改变。入射到1/4波长板23上的上述激光光束由于该1/4波长板23变成为圆偏振光以后,入射到物镜24上。物镜24把上述圆偏振光的激光光束聚焦到盘25的信号记录面上。在盘25信号记录面上反射的激光光束通过物镜24再次入射到1/4波长板23上。1/4波长板23把入射的返回光变成为P偏振光,即,其电矢量方向平行于图1纸面的线性偏振光。该P偏振光的返回光入射到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上。在这里,对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来说,该返回光为非常光。因此,上述返回光的光程根据离散角而改变,不返回到激光二极管21上,而是返回到光电探测器26的光聚焦面上。即,1/4波长板23把上述返回光作为非常光使具有双折射性光学单元22中的离散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准备使上述返回光不返回到激光二极管21那一边。
图4示出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使上述返回光的光程改变的情况。在这里,具有厚度t的双折射性光学单元22的C轴和a轴平行于纸面。还有,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对于C轴以角度θC切出。
在入射的返回光LR对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来说为寻常光,即其电矢量的方向垂直于纸面的情况下,该返回光只受到基于该具有双折射性光学单元22的浮起的影响。图中以虚线表示的透射光L1为未配置具有双折射性光学单元22时的光束,上述寻常光从该透射光L1沿着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浮起。
但是,如图4所示,在入射的返回光LR对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来说为非常光,即其电矢量的方向平行于纸面的情况下,在该返回光中也产生基于离散的横向偏移,使透射光变成为L2。此外,在上述透射光L2中还产生了像散差,产生垂直于纸面的焦线和平行于纸面的焦线。在这里,在透射光L1和透射光L2中,产生了纵向偏移Δ和横向偏移d。在这里,假定对入射光的折射率为n时,纵向偏移Δ可表示为:
Δ=(1-1/n)t
图5示出,作为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使用钒酸钇时波长为780mm的情况下每1mm厚度像散差的变化。在图5中,纵轴表示像散差,横轴表示切出角θC。在图5中,厚度t越厚,特性曲线越向上侧移动。切出角θC为90°时,像散差最大。
图6表示,作为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使用钒酸钇时波长为780mm的情况下每1mm厚度横向偏移量的变化。在图6中,纵轴表示横向偏移量,横轴表示上述切出角θC。厚度t越厚,特性曲线越向上侧移动。在这里,在上述像散差量最大的切向角θC为90°时,横向偏移量为零。还有,切出角θC为0°时,横向偏移量也变为零。切出角θC为45°时,横向偏移量最大。因而,显然,能够很好地利用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使入射光的光程改变的离散效应的范围是切出角θC不是0°也不是90°的范围。特别是,在考虑横向偏移量的情况下,令人满意的范围大致是大于20°而不足90°的范围。
利用基于具有这种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的22离散效应的像散差,可以检出盘25的焦点误差信号。
在这里,参照图7预先说明应用于本实施例上的像散差法原理。在聚束光束中如配置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的话,就如图7所示对非常光产生像散差,出现两条垂直的焦线F1和F2。在大体为这两条焦线F1和F2的中间点上,出现最小弥散圆F0。在该最小弥散圆F0上配置具有4等分光聚焦面26a的光电探测器26。在这里,最小弥散圆F0使用在盘上将光点在焦点位置上聚焦时的最小弥散圆。
在最小弥散圆F0上的光电探测器26的光聚焦面26a上,如图8(a)所示那样,返回光形成的光点如变成为纵长椭圆的话,就判明盘25上的光点为前聚焦。还有,如图8(b)那样上述返回光形成的光点如变成为横长椭圆的话,就判明盘25上的光点为后聚焦。而且,如图8(c)所示那样,返回光形成的光点如变成为正圆的话,就判明盘25上的点共焦。因而,在光电探测器26的光聚焦面26a上,借助于进行(A+C)-(B+D)的运算,可以检出焦点误差信号。
这样,第一实施例的光拾波装置在激光二极管21与上述物镜24之间配置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使来自盘25的信号记录面的返回光通过1/4波长板23入射到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上,借助于该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照射到配置在与激光光束射出口即激光二极管21不同的位置上的光电探测器26上的4等分光聚焦面26a上,检出焦点误差信号。因而,本实施例的光拾波装置以少量的零件件数使返回光能够离开光源的射出位置照射到光检出器上。还有,不需要用于光检出的调整,故可以得到稳定的伺服信号。
还有,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波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例如也可以是如图9所示的概略构成的光拾波装置。即,变成为本第一实施例变形例的光拾波装置把激光二极管21和光电探测器26安装在同一基板27上,在激光二极管21发光部分最近的地方形成立起来的反射镜28。从激光二极管21射出的激光光束为S偏振光的线性偏振光。利用立起来的反射镜28折弯90°的激光光束LS穿过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2,借助于1/4波长板23变成为圆偏振光入射到物镜24上。物镜24使上述圆偏振光的激光光束LS聚焦到盘25的信号记录面上。在盘25的信号记录面上反射的激光光束LR通过物镜24,再次入射到1/4波长板23上,1/4波长板23把入射的激光光束LR变成为P偏振光的线性偏振光。该P偏振光的激光光束LR对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2来说为非常光。因此,上述激光光束LR的光程根据离散角而改变,因此不返回到立起来的反射镜28上,而是返回到光电探测器26的光聚焦面26a上。
本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也以少量的零件件数使返回光能够离开光源的射出位置照射到光检出器上。还有,不需要光检出的调整即可得到稳定的伺服信号。特别是,其它实施例借助于设置立起来的反射镜28能够高精度地产生激光光束发光点与光电探测器26光聚焦面的位置关系。
再者,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及其变形例中,使光检出装置即光电探测器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形成一体化也可以。还有,使物镜、1/4波长板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形成一体化也可以。当然,如果使物镜、1/4波长板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的位置关系保持原状而形成一体化也可以。还有,作为物镜使用无限倍率的物镜也可以。
进而,作为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除了上述那样地使用铌酸锂、钒酸钇、氧化碲等双折射性结晶单元以外,使用基于聚合物等的光学单元也可以。例如,能够应用据DirkJ.Broer,Rifat A.M.Hikmet,Ger Challa等人在“In-situphotopolymerization of oriented liquid-crystallalineacrylates,4.Influeuce of a lateral methyl substituenton monomer and oriented polymer network properities ofa mesogenic diacrylate(定向液晶丙烯酸盐的原有光致聚合作用,4横向甲烷取代基对中基因二重丙烯酸盐的单体及定向聚合物网状组织特性的影响)”〔Makromol Chem.190,3201-3215(1989)〕中作了说明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是在1,4-二苯撑{4-(6-(含氧丙烯酰)含氧已基)苯甲酸盐}及其中心苯撑基上具有甲烷取代基的衍生物。
还有,使激光二极管那样的光源与检出返回光的MPD(微棱镜检出器)形成一体化也可以。
还有,上面虽然说明了借助于通过光电探测器获得的信号进行聚焦控制的情况,但是,这种光拾波装置当然能够借助于通过上述光电探测器获得的信号进行跟踪控制,同时还能够进行RF(射频)信号再生。
其次,如图10所示,第二实施例是把来自光源即激光二极管31的激光光束通过物镜33聚焦到例如磁光盘那样的盘34的信号记录面上,利用光检出装置即光电探测器35检出来自该信号记录面的返回光从而获得伺服信号和RF信号的光拾波装置,是一种省掉了准直透镜的有限倍率的简单构成。特别是,这种光拾波装置在上述物镜33与上述光电探测器35之间倾斜地配置了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
而且,光拾波装置利用倾斜地配置在物镜33与光电探测器35之间的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的表面反射从激光二极管31射出的一部分激光光束,使之入射到物镜33上。物镜33把上述激光聚焦,照射到盘34的信号记录面上。
还有,在盘34上的信号记录面上反射的返回光通过物镜33再次到达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上。在这里,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使一部分上述返回光穿透,入射到光电探测器35上的返回光借助于双折射在空间分离成电矢量的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寻常光(即S偏振光分量)和电矢量的方向平行于纸面的非常光(即P偏振光分量)。P偏振光与S偏振光之差信号作为磁光盘的射频信号使用。还有,可将P偏振光与S偏振光之和信号在从浮雕坑取得射频信号和伺服信号时使用。在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表面上涂复偏光膜,该偏光膜例如可使P偏振光的70%反射,例如30%穿透,与此同时例如使S偏振光100%穿透。
其次,说明有关倾斜地配置在物镜33与光电探测器35之间的、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
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利用把从激光二极管31射出的激光光束与来自盘34的返回光分离开来的离散效应。作为具有这种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有例如双折射性晶体单元。将该双折射晶体单元形成为具有互相平行的一对平面的板状。作为这种双折射性晶体单元,有铌酸锂(LiNbO3)、钒酸钇(YVO4)和氧化碲(TeO2)。还有,作为其它具有单轴性双折射的光学单元32,使用基于聚合物的光学单元也可以。
首先,参照图11,说明有关把上述单轴性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倾斜地插入到聚束光中的情况。在聚束光中如倾斜地插入上述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的话,光轴Z就产生横向偏移(图中,示为光轴Z′),故产生像散差。假定,上述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的厚度为t,折射率为N,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的法线与光轴Z形成的角度为θ,则所产生的像散差ΔZ为: Δz = - t ( N 2 - 1 ) sin 2 θ ( N 2 - sin 2 θ ) 3 / 2 - - - ( 1 ) (1)式并非基于聚焦透镜的数值孔径才成立的,在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的法线H和光轴Z形成的平面内,聚束点产生于与该平面垂直的平面内聚束点的后方。
还有,光轴Z的横向偏移量D(从光轴Z向着光轴Z′的横向偏移量)为: D = t sin θ ( 1 - 1 - sin 2 θ N 2 - sin 2 θ ) - - - ( 2 )
因而,把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一插入到聚束光束中,就产生像散差和横向偏移量随寻常光和非常光折射率之差而不同的两条光束。这称为倾斜板效应。
在这里,寻常光像散差ΔZ0与非常光像散差ΔZCO之差(ΔZC-ΔZCO),表示为: Δ z 0 - Δ z CO = t ( N 0 2 - 1 ) sin 2 θ ( N 0 2 - sin 2 θ ) 3 / 2 - t ( N CO 2 - 1 ) sin 2 θ ( N CO 2 - sin 2 θ ) 3 / 2 - - - ( 3 )
还有,寻常光横向偏移量D0与非常光横向偏移量DCO之差(D0-DCO),表示为: D 0 - D CO = t sin θ ( 1 - 1 - sin 2 θ N 0 2 - sin 2 θ ) - t sin θ ( 1 - 1 - sin 2 θ N CO 2 - sin 2 θ ) - - - ( 4 )
试计算,在把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作为例如YVO4情况下的像散差之差和横向偏移量之差。考虑厚度t为1mm,单元32的法线H与光轴Z形成的角度θ为45°,寻常光的折射率N0为1.9734,非常光的折射率NCO为2.18936的情况。
寻常光和非常光的像散差ΔZ0和ΔZCO为231μm和213μm,像散差之差(ΔZ0-ΔZCO)为18μm。还有,寻常光和非常光的横向偏移量D0和DCO为436μm和466μm,横向偏移量之差(D0-DCO)为30μm。
因为聚束光LR射到这样的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上时的原理与利用上述图4所作的说明相同,所以,在这里省略其说明。
作为该双折射性结晶单元32使用YVO4时,波长为780nm的每1mm厚度像散差的变化也与上述图5相同。还有,作为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使用YVO4时,波长为780nm的每1mm厚度横向偏移量的变化也与上述图6相同。
即,上述双折射晶体单元32的C轴方向与上述返回光的偏振光方向形成的角度,在与上述返回光的光轴垂直的平面上除了0°和90°以外的角度均可。特别是,这个角度为45°时更令人满意。
例如,切出角θC为45°时,非常光的像散差为40μm,横向偏移量为100μm。
借助于上述倾斜板效应和离散效应的组合,可以把寻常光和非常光像散差之差控制到20μm左右,把寻常光和非常光横向偏移之差增大到130μm范围内。因而,可以确保寻常光和非常光像散差之值高达230μm左右。
在这里,参照图12,预先说明应用于第二实施例上的像散差法原理。在聚束光束中,如倾斜地配置双折射性结晶单元32的话,就借助于上述倾斜板效应和离散效应、把聚束光束分离成为寻常光LS和非常光LP这两种已横向偏移了的光束。如图12所示,使分离开来的各个光束LS和LP产生像散差,出现两条垂直的焦线。借助于在寻常光LS上产生的像散差而出现的是焦线FS1和FS2;在非常光LP上出现的是焦线FP1和FP2。在大体为这分别两条焦线的中点上,出现最小弥散圆FS0和FP0。在该最小弥散圆FS0和FP0上,配置例如4等分的探测器35和35′。该最小弥散圆FS0和FP0使用盘34上的光点在焦点位置上聚焦时的最小弥散圆。
例如,在最小弥散圆FS0上的光电探测器35的光聚焦面上,如上述图8(a)那样,返回光GADN的点一变成为纵长椭圆,就判明盘上的点为前聚焦。还有,如图8(b)那样地,上述返回光形成的点一变成为横长椭圆,就判明盘上的点为后聚焦。而且,如图8(c)那样,返回光形成的点一变成为正圆,就判明盘上的点共焦。因而,在光电探测器的光聚焦面上,借助于进行(A+C)-(B+D)的运算,可以检出焦点误差信号。
进而,分别在寻常光和非寻常光中,进行(A+C)-(B+D)和(A′+C′)-(B′+D′)的运算,之后将其相加。即进行(A+C)-(B+D)+(A′+C′)-(B′+D′)的运算。可以将其作为焦点误差使用。因为该焦点误差信号是寻常光和非常光相加的信号,所以,借助于盘基板的双轴双折射性可以消除已偏振检波的光在空间偏振的影响,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焦点误差信号。再者,应用推挽法,可以在(A+C)-(B+D)的运算中实现跟踪。还有,在以三点法进行的情况下,如果在激光二极管11的上部设置光栅即可。
其次,参照图13~图19,注明上述第二实施例即光拾波装置的有关几个具体例。各具体例借助于C轴方向与激光的偏振光方向(电矢量的方向)的位置关系不同而加以区别。
首先,第一具体例中,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中C轴的方向与激光偏振光方向的位置关系(电矢量方向,图中以E示出)如图13所示。在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表面上涂复偏光膜,该偏光膜例如使P偏振光的70%反射,例如30%穿透,同时,例如使S偏振光100%穿透。图14示出从盘侧观察的图,图15示出侧视图。特别是,图14示出,在对于向着盘的入射光轴垂直的平面上投影的位置关系。即,在该第一具体例中,激光的偏振光方向平行于向着盘34的入射光轴。双折射性晶体单元32的C轴方向在对于向着盘34入射的光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与在盘34上反射的光的偏振光方向形成45°角。
其次,第二具体例中,单轴性双折射晶体单元中C轴的方向与激光偏振光方向(电矢量方向,图中以E示出)的位置关系如图16所示。各个光学单元的配置与上述图13相同。图17示出从盘侧观察的图,图18示出侧视图。特别是,图17示出,在对于向着盘入射的光轴垂直的平面上投影的位置关系。即,在该第二具体例中,激光的偏振光方向与向着盘的入射光轴呈45°关系。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光拾波装置以只在物镜与光检出器之间配置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的简单构成就能够检出磁光信号。即,该实施例的光学拾波装置因为以少量的零件件数使返回光能够离开光源的射出位置照射到光检出器上,所以可以达到廉价化和小型化。还有,不需要对光检出进行调整,可以得到稳定的焦点误差检出信号。
其次,说明有关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如图19所示,该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利用了以侧面作为倾斜面40a的双折射性晶体单元40。即,该双折射性晶体单元40呈楔形。双折射性晶体单元40利用该倾斜面40a把来自激光二极管31的激光沿90°方向反射出去而引入盘。在盘上反射的光通过倾斜面引入光电探测器35。这时,利用楔形效应和离散效应分离成寻常光LS和非常光LP这两种光束。将其差信号作为磁光的射频信号使用。还有,将其和信号作为来自浮雕坑的射频信号和检出伺服信号使用。
根据上述,该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因为也以少量的零件件数使返回光能够离开光源的射出位置照射到光检出器上,所以可以达到廉价化和小型化。还有,不需要对光检出进行调整,可以得到稳定的焦点误差检出信号。
再者,上述光检出器即光电探测器的结构,不用说是四等分的结构,三等分的结构也可以。还有,使上述光电探测器与光源形成一体化也可以。还有,使光电探测器与具有双折射性的光学单元形成一体化也可以。
进而,作为具有折射性的光学单元,除了使用铌酸锂、钒酸钇、氧化碲等双折射性晶体单元以外,使用基于上述那样的聚合物等的光学单元也可以。
还有,使光源与检出返回光的MPD(微棱镜检出器)形成一体化也可以。
还有,作为物镜使用无限倍率的物镜也可以。

Claims (9)

1.一种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具备:
一个光源;
把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聚焦到光轴上一个点上的一个物镜;
配置在该光源与该物镜之间的一个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具有双折射性从而可透过从该光源射出的光束和从该光学记录媒质的一个返回光,并将该返回光与从该光源射出的光束分离开来及根据该光学记录媒质的信号记录面上的一种聚焦状态在待分离的光束中产生像散;以及
一个用于接收从该光学记录媒质反射并透过该光学元件的返回光的受光单元。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装置进而具备设置上述光源和上述受光单元的基本构件。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将该光源和该受光元件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在该基本构件上形成一个整体。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光学单元由单轴性双折射性晶体单元构成。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双折射性晶体单元的配置方式使上述双折射性晶体单元的晶轴与从上述光源射出光束的偏光面一致。
6.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把上述光学单元形成为具有互相平行的一对平面的板状。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以平行于该光学记录媒质表面的方式配置该光学元件。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装置进而具备配置在上述光学单元与上述物镜之间的1/4波长板。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特征是把上述1/4波长板安装到上述光学单元的上述物镜一侧。
CN02128213A 1994-07-29 2002-08-02 光拾波装置 Pending CN14457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8205/1994 1994-07-29
JP6178205A JPH0845103A (ja) 1994-07-29 1994-07-29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65009/1994 1994-10-28
JP6265009A JPH08129773A (ja) 1994-10-28 1994-10-28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0879A Division CN1135802A (zh) 1994-07-29 1995-07-28 光拾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5764A true CN1445764A (zh) 2003-10-01

Family

ID=264984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0879A Pending CN1135802A (zh) 1994-07-29 1995-07-28 光拾波装置
CN02128213A Pending CN1445764A (zh) 1994-07-29 2002-08-02 光拾波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0879A Pending CN1135802A (zh) 1994-07-29 1995-07-28 光拾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0722167A4 (zh)
KR (1) KR960705314A (zh)
CN (2) CN1135802A (zh)
WO (1) WO19960046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0477C (zh) * 2004-11-03 2007-11-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装置及联接该装置的子安装台和光平台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9710A (en) * 1996-09-30 1999-08-17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pickup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rein a beam splitter having a phase layer
AU2003247091A1 (en) * 2002-07-25 2004-02-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KR20060002974A (ko) * 2003-04-14 2006-01-09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광학주사장치
CN1317701C (zh) * 2003-08-04 2007-05-23 鸿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读写头装置
JPWO2007105767A1 (ja) * 2006-03-16 2009-07-30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3538A (en) * 1981-01-22 1982-08-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ptical pickup
JPS63291238A (ja) * 1987-05-21 1988-11-29 Seiko Epson Corp 光メモリ−装置
JPH01253841A (ja) * 1988-03-31 1989-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ホログラムを用いた受光装置及び光ヘッド装置
JPH0253244A (ja) * 1988-08-16 1990-02-22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光磁気記録装置用の光学ヘッド
EP0405444B1 (en) * 1989-06-26 1997-09-03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system
JP2616018B2 (ja) * 1989-06-26 1997-06-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
JPH03144922A (ja) * 1989-10-30 1991-06-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
JPH0438631A (ja) * 1990-05-31 1992-02-07 Yamaha Corp 光ヘッド装置
JPH0489645A (ja) * 1990-07-25 1992-03-23 Kyocera Corp 光磁気記録における信号検出方法
EP0576072B1 (en) * 1992-06-23 1997-12-0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olarization-sensitive beam splitt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ch a beam splitter and magneto-optical scanning device including such a beam split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0477C (zh) * 2004-11-03 2007-11-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拾取装置及联接该装置的子安装台和光平台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2A (zh) 1996-11-13
EP0722167A1 (en) 1996-07-17
WO1996004649A1 (fr) 1996-02-15
EP0722167A4 (en) 1997-01-29
KR960705314A (ko) 1996-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8918A (zh) 光头和光盘设备
CN1445764A (zh) 光拾波装置
JP2010067310A (ja) 広帯域波長板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KR100403258B1 (ko) 집적 장치 및 광 픽업
CN1092831C (zh) 由单轴晶体和非轴晶体材料的组合棱镜构成的光学拾取器
JP2710809B2 (ja) 交差型回折格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偏波回転検出装置
JP3919997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位相差板
US20050058050A1 (en) Optical pick-up having a spherical aberration compensator and a method of compensating for spherical aberration
US20080101201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H10199004A (ja) 液晶位相制御素子、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035214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3101504B2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05142419A (ja) 多機能型ウオラストンプリズムとこれを利用した光ピツクアツプ
JP2704684B2 (ja) 光分離素子とこれを使用した受光光学装置
JPH05142420A (ja) 多機能型ウオラストンプリズムとこれを利用した光ピツクアツプ
EP0723263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f a magneto-optical disk
JPS62172550A (ja) 光磁気記録媒体用ピツクアツプ
EP1581938A1 (en) Birefringent optical component
JP2748052B2 (ja) 光分離素子とこれを使用した受光光学装置
JPH05151634A (ja) 光磁気記録媒体用光学ヘツド
JP2009145443A (ja) 積層波長板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JPH0489645A (ja) 光磁気記録における信号検出方法
JPH07110974A (ja) 光磁気ディスク用ピックアップ
JPH05314563A (ja) 光学ヘッド、及び、信号検出手段
JP200004838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