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2293A - 转移箔、转移方法、转移设备、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移箔、转移方法、转移设备、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72293A
CN1372293A CN01133192.5A CN01133192A CN1372293A CN 1372293 A CN1372293 A CN 1372293A CN 01133192 A CN01133192 A CN 01133192A CN 1372293 A CN1372293 A CN 1372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foil
reflector
transferring roll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331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4182C (zh
Inventor
三浦淳
古井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508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551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508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4923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72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2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41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418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0Manufacture of screens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Applying coatings to the vessel
    • H01J9/22Applying luminescent coatings
    • H01J9/227Applying luminescent coating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or lines
    • H01J9/2277Applying luminescent coatings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discontinuously arranged, e.g. in dots or lines by other processes, e.g. serigraphy, decalcoman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05Lamina transferred to base from adhered flexible web or sheet type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ormation Of Various Coating Films On Cathode Ray Tubes And Lamps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图像显示质量改善的反射型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平面阴极射线管(CRT)是通过在屏板内侧依次形成栅层、反射层和荧光层构成的。反射层最好形成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在一个转移衬底上,制备至少依次叠置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的转移箔,使转移箔的栅层侧经加热、加压并粘结到屏板内侧,剥离转移衬底,由此转移了由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的荧光层。

Description

转移箔、转移方法、转移设备、 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面阴极射线管的荧光屏制造工艺中所用的转移箔、转移方法和转移设备。
本发明还涉及通过用电子束使荧光层发光来重显视频信息的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反射型或透射型平面阴极射线管(CRT)是已知的。例如,反射型平面CRT因其制造成本低和图像质量高而受到关注。在这种平面CRT中,在设置于面对前面板位置的屏板内侧形成荧光屏。在反射层上形成荧光层而制成荧光屏。在荧光屏的另一已知的例子中,依次形成透明栅(ITO膜)、反射层(TiO2膜)和荧光层。
在这种平面CRT的荧光屏制造方法的一个已知的例子中,当在屏板内侧依次形成透明栅(ITO膜)、反射层(TiO2膜)和荧光层而构成荧光屏时,用转移法形成反射层(TiO2膜)和荧光层,用涂敷法形成透明栅(ITO膜)[见日本特许公开11-96948]。
在平面CRT的荧光屏制造方法的另一例子中,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上形成荧光层和铝膜构成的反射层,并且在剥离工艺后由荧光层和反射层组成的荧光屏转移到屏板的内侧。这里通过丝网印刷法形成荧光层,通过丝网印刷铝浆料或蒸发淀积形成铝膜。用这种转移工艺能在小设备中制造荧光屏,制造工艺可以简化。
在常规的转移方法中,在PET之类的转移膜上层叠剥离层、荧光层、反射层和粘结层制成转移箔。这个转移膜通过粘结层粘结到屏板内侧的规定位置上。之后,剥离转移膜,在高温下蒸发去除剥离层。通过这样的转移工艺,在屏板内侧形成荧光屏。
但是,前一种荧光屏制造方法有以下问题。第一,由于转移和涂敷在不同的工艺中进行,因而需要大的制造设备。其次,由于涂敷不均匀,透明栅层(ITO膜)的电阻值会变,并且如果为了避免电阻值变化试图均匀地涂敷,当涂层厚时,由于潮气的影响,栅层(ITO膜)会变得混浊而不透明,当涂层薄时,膜层的电阻值会很高而导电性差。因此,例如涂得厚时,应在涂敷后立即干燥处理,这在控制方面会有多种问题。
在后一种荧光层制造方法中,通常这样制造用于形成荧光屏的转移箔:按相同图形顺序形成它的反射层和荧光层。但是,例如,当用丝网印刷形成每一层时,荧光层上的反射层在周边区域可能下陷而比荧光层展开得更宽。用这种转移箔,当在CRT的面板内侧形成荧光屏时,由于反射层比荧光层展开得宽,因此,当显示图形时,反射层的周边会明显地反射,或者会出现类似帧的反射层颜色,并且CRT的显示质量大大降低。而且,必须控制转移箔的制造工艺,因此工作效率降低。
为了使用由铝颗粒和粘结剂构成的铝浆料进行丝网印刷形成的转移箔制造反射层,当用转移法形成荧光屏时,只能得到反射效率差的反射层。当用转移箔形成由铝真空淀积膜构成的反射层时,尽管反射效率优良,但在转移后在热处理工艺中蒸发粘结层时,铝蒸发淀积膜罩住气体使气体不能释放,因此,铝蒸发淀积膜可能鼓起和破裂。
尽管对常规转移法提供了各种改进,但转移设备未变,只是使用了白色标记。即,常规转移设备包括:在其上安装作为工件的屏板的工作台;转移箔的滚动装置;把转移箔热压到屏板上用的弹性橡胶。转移箔供给放在工作台上的屏板,并用弹性橡胶加压,由此实现转移箔的转移。
但是,由于屏板是用玻璃制成的,转移时加压会不均匀,造成屏板破裂,或使转移箔起皱,使转移箔难以均匀转移。
发明概述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移方法和一种转移设备,它们甚至在有三维曲率的转移目标物上也能均匀转移。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它们能使荧光屏保持均匀的膜性能,能提高显示质量,并且能通过成批转移缩短荧光屏的制造工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平面CRT及其制造方法,使荧光屏上的反射层有优异的反射率,容易制造,有优异的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即,有优异的显示质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转移箔,它最好用在平面CRT制造工艺中,特别是平面CRT的荧光屏制造工艺中。
在转移衬底上至少叠置形成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由此形成本发明的转移箔。
反射层最好形成在荧光层的周边内侧。
在本发明的转移箔中,由于在转移衬底上至少叠置形成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可通过成批转移来形成荧光屏,可以保证荧光层的膜性能一致。
当在荧光层的周边内侧形成反射层时,在转移到面板上时,反射不会伸出荧光层的外边。当在转移衬底上顺序印刷形成每层膜时,反射层不会下陷并蔓延到比荧光层的周边宽。
本发明的转移箔由在转移衬底上至少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构成。
反射层最好形成在荧光层周边内侧。
在本发明的转移箔中,由于在转移衬底上至少叠置形成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因此,能通过成批转移形成荧光层,并能保证荧光层的膜性能一致。
此外,由于反射层也能用作栅层,因此,可以省去栅层,使转移箔的膜结构简化。
当在荧光层周边内侧形成反射层时,在转移到面板上时,反射层不会伸到荧光层的外边。当转移衬底上顺序印刷形成每层膜时,反射层不会下陷并蔓延到比荧光层的周边宽。
本发明的转移方法的特征是: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上,同时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
在本发明的转移方法中,由于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上,同时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因此,能均均转移。
按本发明的转移设备至少包括热转移辊和具有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的控制功能的加压装置。
在本发明的转移设备中,由于它包括热转移辊和有控制其转移压力的控制功能的加压装置,转移压力可按转移目标物的形状控制。因此,例如在有曲率的转移目标物上,转移层能在恒定的转移压力下从转移箔转移。
在屏板的内侧从转移箔转移叠置形成的栅层、反射层和荧光层,构成本发明的平面CRT。
反射层最好形成在荧光层周边内侧。
在本发明的平面CRT中,由于从转移箔转移由栅层、反射层和荧光层形成的荧光屏,因此,能确保每层膜的膜性能一致,能提高图像的显示质量。
当在荧光层周边内侧形成用于构成荧光屏的反射层时,反射层不会伸出,从而在图像周围不会出现不希望的框,不会破坏图像显示,使显示质量稳定。
通过从转移箔转移在屏板内侧叠置形成导电反射层和荧光层,构成本发明的平面CRT。
反射层最好形成荧光层周边内侧。
在本发明的平面CRT中,由于由从转移箔转移的导电反射层和荧光荧形成荧光屏,因此,能确保每层膜有一致的膜性能,能提高图像显示质量。
此外,由于反射层也用作栅层,因此,可省去栅层,能简化荧光屏的膜结构。
当在荧光层周边内侧形成构成荧光屏用的反射层时,反射层不会伸出,从而在图像周围不会出现不需要的框,不会破坏图像显示,使图像显示质量提高。
本发明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一个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通过加热、加压和粘结,把转移箔的栅层侧粘结到屏板内侧,来转移由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的荧光屏,并剥离转移衬底。
转移箔的反射层最好形成在荧光层周边内侧。
按本发明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由于用在转移衬底上至少叠置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制成的转移箔,用转移法,在屏板内侧制成荧光屏,因此,能缩短荧光屏的制造工艺,使构成荧光屏的每层膜的性能一致,而且,能通过成批转移制造荧光屏。
通过用叠置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的转移箔,并且在荧光层周边内侧形成反射层,反射层不会比荧光层宽,不会破坏图像显示,因此,能制成显示质量稳定的平面CRT。
本发明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一个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通过加热、加压和粘结,把转移箔的反射层侧粘结到屏板内侧,来转移由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构成的荧光屏,并剥离转移衬底。
转移箔的反射层最好形成在荧光层周边内侧。
按本发明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由于通过在转移衬底上至少叠置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制备的转移箔并用转移方法,在屏板内侧制成荧光屏,因此,能缩短荧光屏的制造工艺,能使构成荧光层的每层膜的性能一致,能通过成批转移制造荧光屏。
通过使用叠置荧光层和反射层制备的转移箔,并且在荧光层周边内侧形成反射层,反射层不会比荧光层宽,不会破坏图像显示,因此,能制成显示质量稳定的平面CRT。
此外,由于反射层也用作栅层,可省去栅层,能简化转移箔的膜结构,这样能简化荧光屏的膜结构。
附图简述
图1是本发明的反射型平面屏CRT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1所示平面CRT的屏板的正视图;
图2B是图1所示平面CRT的屏板的底视图;
图2C是图1所示平碉CRT的屏板的右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透射型平面屏CRT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按本发明的薄片型转移箔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B是转移箔的剖视图;
图5A至5D是制造工艺流程图,显示出按本发明的用图4所示转移箔制造荧光屏的方法;
图6A是按本发明的薄片型转移箔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B是转移箔的剖视图;
图7A至7D是制造工艺流程图,显示出按本发明的用图6所示转移箔制造荧光屏的方法;
图8是按本发明的转移箔的一个不同实施例一卷型转移箔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按本发明的转移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从图9的正面看到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图11A是转移设备的热转移辊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1B是转移设备的热转移辊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2是转移设备的热转移辊的转移位置检测装置的说明图;
图13A是在转移设备中工件夹具上安装屏板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3B是在转移设备中工件夹具上安装屏板的另一例子的剖视图;
图14是图9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一部分);
图15是图9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二部分);
图16是图9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三部分);
图17是图9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四部分);
图18是转移设备中热转移辊和屏板的放大图;
图19是图9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说明图;
图20是本发明的转移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操作过程图(第一部分)以及主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二部分);
图22是图20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三部分);和
图23是图20所示转移设备的操作过程图(第四部分)。
发明详述
以下将参见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和2显示出本发明的平面CRT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局部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去除其前面板后看到的一个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或本例中的屏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平面CRT 1包括玻璃的管基体5,它具有:第一面板或本例中的前面板2;构成荧光屏的第二面板或本例中的屏板3;以及锥部4,它们在熔融玻璃结合点8a、8b处粘结在一起,还包括密封在锥部4的颈部中的电子枪7。偏转线圈(未示出)位于锥部4的外边,用于偏转电子枪7发射的电子束。
屏板3的内侧形成特定的曲率,如图2所示,并且在三个方向上的边缘处形成凸缘或所谓的裙边10。屏板3的裙边10的顶边10a在图1中的熔融玻璃结合点8a处粘结到前面板2,屏板3的裙边10的底边10b在图1中的熔融玻璃结合点8b处粘结到锥部4。
荧光屏6粘结并形成在屏板3的曲面的内侧3A上。即,在屏板3的内侧3A的裙边10上除裙边10与内侧3A的所谓接合圆角R部分11之外的区域上,形成一个栅层(例如,透明导电膜)12,并在对应有效屏幕的区域中经反射层13形成荧光层14,由此形成荧光屏6。
在锥部4的内侧涂敷形成有内导电膜,诸如碳膜构成的导电膜16,该导电膜16与加压端子(未示出)电连接,用于给屏板3内侧的栅层12加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讲,反射层13形成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即,反射层13的面积形成为比荧光层14的面积小,小的程度使荧光屏周边区域中的发光亮度的减小不明显,并且对荧光屏的视觉识别不会变差。当在一侧看时,反射层13的周边边缘与荧光层14的周边边缘之差(d)是0.5mm或更小,当垂直地从两侧看时,边缘差总和在1.0mm或更小。
可用白色无机材料层构成反射层13,如氧化钛(TiO2)、氧化铝(Al2O3)、氧化锡(SnOx)、硫化锌(ZnS)、硫酸钡(BaSO4)、碳酸钙(CaCO3)和氧化镁(MgO)。还可用诸如铝(Al)之类的金属膜制造反射层13。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3是白色无机材料氧化钛层,氧化钛层13形成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
在这个平面CRT 1中,经加压端子和导电膜16给栅层12施加5至10kv的正电压(所谓的阳极电压)。电子枪7产生的电子束朝阳极层12加速,并发射至荧光层14。结果,荧光层14发光,发射光的一部分穿过(荧光层)并由反射膜13反射,并且经过前面板2作为视频信息重现。
为了防止启动故障和充电,栅层12的电阻值应尽可能小,可以为300MΩ或更小。
按本实施例的平面CRT 1,通过使用白色无机材料层或本例中的氧化钛层作反射层13,并且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形成该氧化钛层13,能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即提高显示质量。
顺便可以指出,当用下述的转移法形成荧光屏6时,在转移膜上形成转移层来制备转移箔,即,通过丝网印刷依次形成剥离层、荧光层、反射层(例如白色无机材料层)、栅层和粘结层,并且在荧光层上的同一区域上丝网印刷反射层时,在周边区域中会产生涂敷物下陷。结果,当转移到屏板内侧时,形成比荧光层宽的反射层,并且当重现视频信息时,反射层周边呈现为白色框,对比度和图像视觉识别即显示质量明显变差。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得到了改善。
或者,当用铝膜作反射层时,若铝膜稍微伸出荧光层,反射光在视频信息周边是明显的,并且对比度和显示质量同样地变差。这点在本实施例中得到了改善。
当通过从转移箔转移层叠的栅层12、反射层13和荧光层14来在屏板3的内侧形成荧光屏6时,能保证膜12、13和14的膜性能一致,并能提高图像显示质量。
以下将参见附图4和5A至5D说明反射型平面CRT的制造方法,特别是它的荧光屏6的制造方法。
首先,制备图4A、4B所示的转移箔21。该转移箔21形成在一个转移衬底(例如转移膜22)上,这是通过用印刷方法(例如,丝网印刷或凹板印刷)依次形成剥离层23、荧光层14、反射层或本例中的氧化钛层(TiO2)13、栅层或本实施例中的透明ITO栅层12以及粘结层24实现的。
即,在转移膜22上形成剥离层23,剥离层23在特定温度(例如约200℃)下有剥离功能并且在高于剥离温度的高温(例如约300℃)下有蒸发功能。作为转移膜22,使用厚度为25至100μm的树脂膜,或者在本例中,使用75μm厚的PET膜。用例如丙烯酸树脂形成厚度约6至10μm的剥离层23。
在剥离层23上,例如用丝网印刷法形成与有效屏幕面积相同的荧光层14。荧光层14是用例如硫氧化钇(Y2O2S)或加铽的硫氧化钇(Y2O2S:Tb)的细颗粒(平均颗粒尺寸为4.5μm或更小)形成的,厚度约20至30μm。
在荧光层14上,形成白色无机材料层或本例中的氧化钛层13,作为反射层,其厚度约10至15μm。这时,氧化钛层13形成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因此,它的面积稍小于荧光层14的面积。使用由氧化钛颗粒和粘结剂制成的涂料(所谓的浆料),通过印刷法形成氧化钛层13。这里,氧化钛层13必须被印刷成在大颗粒尺寸的荧光材料制成的荧光层14的表面上没有缺陷。
TiO2颗粒小于荧光材料颗粒,氧化钛涂料的粘度较小,因此,若在荧光层14的表面上印刷与荧光层14的面积相同的氧化钛层13,氧化钛涂料会从荧光层14周边下陷和溢出,可能蔓延较宽范围。当氧化钛层13展开得宽于荧光层14时,如上所述氧化钛层13的周边将呈现白框,平面CRT的显示质量会下降。因此,氧化钛层13的印刷面积要小于荧光层14的面积使其不会在周边下陷。
而且,为避免出现缺陷,要按规定的膜厚度印刷氧化钛层13,为此目的,氧化钛涂料的粘度最好约为10至80pa·s。该氧化钛涂料中用的粘结剂最好是例如含乙基纤维素的丙烯酸树脂。
在氧化钛层13上,形成用于施加阳极电压的栅层,在本例中是形成ITO栅层12,作为透明导电膜。在屏板内侧除了裙边10和接合圆角R11部分之外的整个表面面积中形成ITO栅层12。ITO栅层12上形成粘结层24。粘结层24有在高于剥离层23的蒸发温度的温度下蒸发的功能,粘结层24例如是用丁醛树脂或酰胺树脂制成的,厚度约为6至10μm。丁醛树脂和酰胺树脂在约400℃至485℃的温度下蒸发。
用例如丝网印刷法,在转移膜22上形成剥离层23、荧光层14、反射层的氧化钛层13、栅层的ITO栅层12和粘结层24。用丝网印刷法形成这些膜层后,膜层在空气中或用机械进行干燥,并使每层膜的厚度稳定。该干燥工艺可在各层中进行。即,在丝网印刷一层并干燥后,再丝网印刷下一层并干燥,并且为制备转移箔重复该工艺。由此制成了转移箔21。
当在屏板3内侧形成荧光屏6时,制备该转移箔21。
首先,如图5A所示,用粘结层24把转移箔21固定在屏板3的内侧3A处。
之后,加热屏板3至转移膜22的剥离温度(例如,约200℃)。结果,如图5B所示,经粘结层24把ITO栅层12、氧化钛层13和荧光层14粘结到屏板3上,并剥离除去剥离层23上的转移膜22。
同时,假若用下述的转移设备转移转移箔,可以通过在转移设备中热转移辊被加热到规定温度(200至250℃)进行转移,而不需加热屏板3。
在除去转移膜22之后,屏板3被加热到高于转移膜22的剥离温度的温度(例如,约300℃)。结果,如图5C所示,剥离层23蒸发并被从屏板3上抽除。
在除去剥离层23后,屏板3进一步被加热到高于剥离层23的蒸发温度的温度(例如,约400℃至485℃)。结果,如图5D所示,粘结层24蒸发,并且通过ITO栅层12、氧化钛层13和荧光层14(的下面)被抽除。按该方式,用热转移法在屏板3的内侧3A处,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形成了栅层12和反射层13,由此制成了荧光屏6。
这里,该实施例还有一个特征是,用转移法也能在屏板3上形成白色无机材料层作为反射层13。
迄今为止,就白色无机材料层,例如氧化钛层的制造方法而言,已知的方法是稀浆涂敷法(见日本特许公开11-96948),尚未用转移法来形成该层。其原因是,还没有找到丝网印刷氧化钛层所需的最佳条件。
在本发明中,通过选择氧化钛涂料(浆料)的粘度为10至80Pa·S,用含乙基纤维素的丙烯酸树脂作粘结剂,使适合该粘度的丝网板的网材和网孔尺寸最佳,找到了丝网印刷的最佳条件,从而克服了转移工艺中的困难。例如,通过把网孔尺寸设置成小于现有技术中用的网孔尺寸,能在较大颗粒的荧光层上形成氧化钛层。
按本实施例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由于荧光屏6是用转移法在转移膜22上制造的,即使用通过丝网印刷依次形成例如剥离层23、荧光层14、其面积稍小于荧光层14的面积的作为反射层的氧化钛层13、作为栅层的ITO栅层12和粘结层24制备的转移箔21制造的,因此在反射型平面CRT的荧光屏6上,烘干后荧光层14的周边形成为比氧化钛层13的反射层周边大,稳定了氧化钛层13的形成工艺的质量。同时,氧化钛层13不会蔓延而呈现为白框,因此制成了显示质量提高的平面CRT。此外,氧化钛层13的反射率大,用这种氧化钛层13作反射层,容易制成高反射效率和高亮度的平面CRT。
由于使用叠层的荧光层14、反射层13和栅层12形成转移箔21,能通过成批转移在屏板13内侧形成荧光屏。而且,膜层12、13、14的膜性能一致,所以,容易制成有稳定质量的荧光屏的平面CRT。
图6A和6B显示出本发明的转移箔的另一实施例。
通过用印刷法(例如,丝网印刷或凹板印刷法),依次形成剥离层23、荧光层14、反射层或本例中的氧化钛(TiO2)层13以及由含栅层组分和粘结剂组分的混合材料制成的栅层32,在转移膜22上制成本实施例的转移箔31。这里,转移膜22、剥离层23、荧光层14和反射层13与前述转移箔21中所用的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即,在与上述的相同的转移膜22上形成剥离层23,剥离层23有在规定温度(如约200℃)下剥离的功能和在高于剥离温度的温度(如约300℃)下蒸发的功能。在剥离层23上形成与有效屏幕面积相同的面积的荧光层14。在荧光层14上形成氧化钛层13作为反射层。此时,氧化钛层13形成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其面积稍小于荧光层14的面积。
为了覆盖荧光层14和氧化钛层13,形成厚度约为3至30μm的用于施加阳极电压的栅层32。栅层32形成在屏板3内侧的几乎整个表面上。栅层32是用栅层材料和粘结材料的混合物形成的,并且在转移之前的工艺中它既有栅层功能也有粘结层功能。栅层组分是ITO等的细颗粒(平均颗粒大小为1μm或更小),它是透明的,烘烤后的电阻值是300MΩ或更小。按照CRT的用途,可用烘烤后变成黑色或灰色的材料作为栅层组分,例如碳或氧化铬,其烘烤后的电阻值为100MΩ或更小。
另一方面,粘结剂组分在高于剥离层23的蒸发温度的温度(如约300℃)下能被蒸发,粘结剂组分是与栅层组分稀浆同类的材料。考虑到栅层材料和粘结树脂的亲和力,它们不应分开制备。具体地说,当栅层材料是ITO时,可用在约400至485℃温度下蒸发的丁醛树脂或酰胺树脂作粘结材料。例如,当栅溶剂是丙烯酸树脂时,粘结剂组分也是丙烯酸组分,并且粘结材料中所含的粘结剂蒸发后,栅层32变成只含透明栅层材料的栅层。
栅层32中栅层组分与粘结剂组分之比最好是栅层组分为20至80%,最好是40-60%,若低于20%,栅层的功能不足,若大于80%,转移时粘结层不能充分地粘结到屏板3上。
用例如丝网印刷法,在转移膜22上形成剥离层23、荧光层14、反射层的氧化钛层13和栅层32。在用丝网印刷法形成这些膜层后,膜层在空气中或用机器进行干燥,使每层膜的厚度稳定,由此制成了转移箔31。
以下参见图7说明用转移箔31制造荧光屏6的方法。
首先,如图7A所示,用转移膜22上形成的栅层32的粘结功能把转移箔31固定在屏板3的内侧。之后,屏板3加热到转移膜22的剥离温度(例如,约200℃)。结果,如图7B所示,栅层32、反射层13和荧光层14粘结到屏板3上,并且剥离层23上的转移膜22被剥离和去除。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的相同,当用下述的转移设备转移转移箔时,可把热转移辊加热到规定温度进行转移,而不加热屏板3。
在去掉转移膜22之后,屏板3加热到高于转移膜22的剥离温度的温度(如约300℃)。结果,如图7C所示,剥离层23从屏板3上蒸发,并被抽除。除去剥离层23之后,屏板3进一步加热到高于剥离层23的蒸发温度的温度(如约400至485℃)。结果,如图7D所示,经过栅层32的栅层组分的细颗粒、反射层13和荧光层14,栅层32中的粘结剂组分蒸发,并被抽除。蒸发掉粘结剂组分后,栅层32变成只由透明栅层材料构成的栅层。
按该方式,用热转移法,在屏板3的内侧3A处,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形成栅层32和反射层13,由此制成了荧光屏6。
按本实施例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由于荧光屏是用转移法在转移膜22上制造的,即使用通过丝网印刷依次叠置例如剥离层23、荧光层14、其面积稍小于荧光层14的面积的作为反射层的氧化钛层13和栅层32制备的转移箔31制造的,因此在反射型平面CRT的荧光屏6上烘干后荧光层14的周边形成为比反射层13大,稳定了反射层13的形成工艺的质量。同时,氧化钛层13不会蔓延而呈现为白框,因此制成了显示质量提高的平面CRT。
用氧化钛层13作反射层,能制成高反射效率和高亮度的平面CRT。
而且,由于用含粘结剂组分的混合材料制造转移箔31的栅层32,不必单独在栅层32上形成粘结层,减少了转移膜22上形成的膜层层数。因此,简化了制造工艺,并降低了缺陷发生率。
由于使用荧光层14、反射层13和栅层32层叠形成的转移箔31,可通过成批转移在屏板3内侧形成荧光屏。而且,膜层32、13、14的膜性能一致,容易制成有稳定质量的荧光屏的平面CRT。
转移箔21、31由多个薄片构成,但是,如图8所示,可通过在长的转移膜42上按规定间隔形成与图4或图6所示相同的层状结构的多个转移箔元件43构成卷型转移箔41,例如,层状结构由剥离层23、荧光层14、反射层13、栅层12和粘结层24构成,或者,层状结构由剥离层23、荧光层14、反射层13和栅层32构成。用这种较薄的卷型转移箔41能进行连续的热转移。
当剥离转移膜时,可一起剥离转移膜和剥离层。在这种情况下,可省去在转移后在屏板一侧进行热处理除去剥离层的工艺。
在上述例子中的转移箔21、31、41中,在转移膜22或42上形成剥离层23,并且在剥离层23上形成荧光层14,但是,当用在转移膜上涂硅树脂或蜡或者印刷热塑性树脂制成的本身有剥离功能的转移膜时,可省去剥离层,可直接在转移膜上形成荧光层14来构成转移箔。
作为用于构成本发明的转移箔的反射层13,可用例如氧化锡,但是,与氧化钛相比,氧化锡价格贵,而且折射率较低。相反,氧化钛价格便宜且有较高的折射率,它作为反射层有优良的反射效率,这样荧光屏的亮度更高。
在图1中,通过从转移箔转移在屏板的内侧3A处形成反射型荧光屏6,即,通过形成栅层12、反射层13和荧光层14,制成了反射型平面CRT 1,但是,尽管图中未示出,通过从转移箔转移在屏板内侧3A处形成透射型荧光屏,即,依次形成栅层、荧光层和反射层,并且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形成反射层,也可制成透射型平面CRT。虽然也未示出,但通过从转移箔转移在屏板3的内侧3A处形成与图1所示荧光屏6有相同膜结构的荧光屏,即,通过形成栅层12、反射层13和荧光层14,并且形成有适当的膜厚度使电子束能穿过的反射层13和形成厚度大的荧光层14,可制成透射型平面CRT。
另外,如图3所示,在前面板2即第一面板的内侧从转移箔转移形成荧光屏17,即,形成栅层12、荧光层14和反射层(例如与图1所示反射层13相同材料的层)19,并且反射层19形成在荧光层14周边的内侧,由此可制成透射型平面CRT。在这种情况下,前面板2是所谓的屏板。
这里,作为用转移法制造的荧光层6,栅层12、白色无机层构成的反射层13和荧光层14是层叠的,但是,因为用导电的白色无机层,使反射层也有栅层的功能,所以,可省去栅层12。即,由导电的白色无机层制成的反射层和反射层上的荧光层构成的荧光层可通过成批(batch)转移形成在屏板内侧,这与上述例子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白色无机层本身不导电,它可以与诸如ITO(氧化铟锡)之类的导电材料混合,而使白色无机层导电。因此,由于反射层的白色无机层也用作栅层,因而能省去栅层,简化荧光屏的膜结构。
下面参见图9至图23说明本发明的转移方法和转移设备的实施例。本实施例适合于将荧光屏6转移到屏板3的内侧3A上的情况。
图9示出了该实施例的转移设备51的示意性结构,该转移设备51可用于将荧光屏转移到平面CRT的屏板上。
转移设备51包括:工件夹具52,用于安装和固定作为要转移的工件的屏板3;热转移辊53;控制热转移辊53的转移压力的加压装置50;以及按规定速度在转移方向上使热转移辊53移动的移动装置56。加压装置50由例如主加压装置54和压力控制装置55构成,主加压装置54经转移箔把热转移辊53压到屏板3的内侧3A,压力控制装置55控制主加压装置54的压力(在屏板内侧的压力分布),以便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是恒定不变的,从而能控制热转移辊53加到转移箔上的压力。这些零部件用框架和其它构件设置在支承底座60上。
工件夹具52位于支承底座60上,并且具有形状与屏板的外形相同的台面58。尽管未示出,但工件夹具52设计成在屏板内侧3A面朝上的安装状态下能够把屏板3用真气吸引法固定在台面58上。即,在台面58中形成多个抽气孔,屏板3堵住抽气孔,从而用真空吸引固定。工件夹具52设置在所谓的XY工作台59上,XY工作台59设计成为了定位可在水平面中按X方向和Y方向移动。
热转移辊53能绕水平驱动抽61旋转,并且其长度要足够插入屏板3中,即,它的长度稍短于屏板3的内侧处的宽度(在屏幕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在外表面的部分中在整个纵向上形成一个缺口62(见图9和10)。用硬度为70°至90°(例如约80°)的弹性辊构成热转移辊53,或者用耐热硅橡胶制成的硅辊形成热转移辊。
缺口62是在如图11A所示的热转移辊53的侧面的外表面的一个位置中打开90°的一个缺口。或者,如图11B所示,缺口62是在多个位置形成的,例如是在外表面上两个对称的位置打开的90°的缺口。热转移辊设计成当转移转移箔时在屏板3的内侧方向上移动,即,从裙边10一侧沿曲线朝锥部结合侧移动。
在热转移辊53的上部,沿辊纵向固定设置半圆柱形加热装置64(见图9和图10)。用该加热装置64加热热转移辊53,并控制在规定温度,即,热转移温度,例如200-250℃。当加热热转移辊53时,热转移辊53转动,使整个辊可加热到均匀的控制温度。加热装置64装有在加热罩66中的多个棒形加热器65。
另一方面,设置有一个固定基板68和一个与该固定基板68联接的可移动件69。可移动件69在其一端的两个侧边通过联接件70像悬臂那样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基板68的一端的两个侧边上,并经联接件71联接到热转移辊53。可移动件69与热转移辊53经联接件71联接,联接件71位于可移动件69的两个侧边与热转移辊53的驱动轴61的两个末端之间。联接件71可转动地设置在可移动件69和热转移辊53的驱动轴61上。
固定在未示出的一个支架上的主加压装置54由例如气缸构成(以下称作主气缸),它的气缸体54a的前端固定在固定基板68的中心位置中。压力控制装置55由例如气袋气缸构成(以下称作压力控制气缸),活塞杆55a的一端连接到可移动件69的另一端。主气缸54的压力设定为把规定压力加到待转移的屏板3上。压力控制气缸55的压力设定为通过调节加到屏板3上的压力来保持规定的转移压力。
压力控制气缸55的压力值设定为小于主气缸54的压力但大于由热转移辊53所加的转移压力。加到屏板3上的压力(转移压力)用压力控制气缸55控制在规定的压力上,例如,恒定在3kgf/cm2至5kgf/cm2。用压力表(未示出)监视该转移压力。
设置有一个检测装置79,用它检测热转移辊53开始转移时的转动位置,即,缺口62的转动位置。该检测装置79由检测板74和光电传感器78构成。
检测板74同轴地设置在热转移辊53上,在本例中,它随热转移辊53的转动而转动。即,在热转移辊53的驱动轴61的一端,检测板(即所称的编码器)74设置成与热转移辊53一起转动,并且检测热转移辊53的缺口62的倾斜规定角θ的位置(如下述的,转移时在与屏板3的裙边10接触的第一位置处倾斜角θ的位置)。该检测板74是圆盘,并在它的圆周方向的一个位置形成径向延伸的直线狭缝75,它安装在轴动轴61上,使狭缝75与缺口62的一个边缘62a形成的夹角θ(见图14)是规定角,例如2至10°,或者本例中的5°。
在检测板74的两侧,设有光电传感器78,它包括一对光发射元件78和光接收元件77(见图10和12)。在这种情况下,当检测板74的狭缝75到达垂直位置时,由发光元件76发射的光经狭缝75被光接收元件接收,它检测到热转移辊53的缺口62达到倾斜角θ的规定位置。在驱动轴61的另一端设有旋转驱动热转移辊53用的电动机57(见图10)。
以下一起说明转移设备51的操作和转移方法。
图14至图16涉及用多层薄片构成的转移箔90将荧光屏转移到屏板3的内侧的情况。在薄片型转移箔的情况下,转移箔是与屏板一起一个接一个地供给的。同时,也可用图4和图6所示转移箔21、31作为转移箔90。
首先,转移开始之前,在温度控制下热转移辊53转动。即,热转移辊53在转动时由加热装置64加热到规定温度,即,被加热和调节到转移箔90的转移膜的剥离温度的状态。其上要形成荧光屏的屏板3被输送和放置到工件夹具52上。转移箔90在屏板3的内侧就位。当转移开始开关接通时,工件夹具52由XY工作台59移动,并且屏板3移动到正好位于热转移辊53下面的规定位置。
当屏板3移到规定位置时接收一个信号,设备51的开始工作准备结束。
之后,如图14所示,用检测装置78检测检测板74的狭缝75的位置,并且检测到热转移辊53已达到规定的转动位置。此时,热转移辊53的缺口62对应屏板3的裙边10的上端,缺口62的一个边缘62a处于倾斜位置,例如,与垂直线倾斜5°。当热转移辊53达到该规定的转动位置时,加热装置64断开,热转移辊53的转动停止。
随后,如图15所示,驱动主气缸54,热转移辊53与固定基板68一起下降,它的缺口62位于裙边10的上端,热转移辊53对转移箔90的转移开始端加压。此时,由于缺口62的一个边缘62a倾斜5°,缺口62的边缘不与转移箔90(特别是它的转移层)接触,但与柱形表面接触,所以转移箔90不动。
同时,如图19所示,主气缸54的压力预设在热转移辊53对屏板3的最低位置E1加压的压力F1,例如,设为10kgf/cm2。另一方面,当转移时加到屏板3的转移压力设为恒定的压力,例如,在整个区域压力设为4kgf/cm2时,压力控制气缸55的压力设为主气缸54的压力与转移压力的中间压力。
在确定这种压力关系时,如图19所示,当用主气缸54使热转移辊53压屏板裙边10时,压力控制气缸55吸收压差ΔF,给裙边10加规定的压力4kgf/cm2。即,由于相当于压差ΔF的部分压力,压力吸收气缸55的活塞杆55a退回,并且可移动件69绕联接件70的枢轴70A转动,热转移辊53升高,这样,热转移辊53加到转移箔90上的压力保持在4kgf/cm2不变。
在图16和17中,当驱动移动装置56时,包括主气缸54和热转移辊53的整个驱动机构从裙边10移动到在屏板3内侧的锥部结合侧,即,从图中的右边移动到左边。随着该移动,热转移辊53移动同时沿屏板3的弯曲的内侧自由转动,并用压力控制气缸55加规定的压力(例如4kgf/cm2),而且加热,使转移箔90粘到屏板3上。
此时,热转移辊53在屏板3内侧的整个宽度中转动,在压力控制气缸55的作用下,转移箔均匀地粘结在有三维曲面的屏板3上。
通过使热转移辊53在一个方向移动,使转移箔90与屏板3之间的空气流到到未粘紧端(与前面板结合)一侧,并且不会起皱,转移箔90紧密地粘结到屏板3的内侧。如图17所示,当热转移辊53达到屏板3的转移终端时,主气缸54的活塞杆54a退回,热转移辊53升高。由此转移箔90粘结到屏板3的内侧的过程就完成了。
结果,热转移辊53恢复其转动,加热装置65接通,并调节热转移辊53的温度。通过移动装置56,使包括主气缸54和热转移辊53的整个驱动机构从左向右移动,由此重新回到等待状态。
取出屏板3,剥离转移箔90的转移膜,并且在上述的加热工艺中烘烤,去掉转移箔中的有机物,形成规定的转移层或者本例中的荧光屏。即,荧光屏在屏板3内侧的热转移就完成了。
如图18所示,在实际的转移设备51中,例如热转移辊53转1/n(n是整数)转,转移箔转移到屏板3内侧。屏板3安装到工件夹具52上的安装方法包括图13A和13B所示的安装方法,在图13A所示的安装方法中,屏板3设置成它与前面板2的结合处3b是水平的,在图13B所示的安装方法中,屏板3设置成它的(待转移的)内侧3A要尽可能地水平。在图13B所示的安装方法中,屏板3和转移箔90的定位是稳定的。这与下面说明的转移设备100中相同。
在本实施例的薄片型转移箔90的转移设备51中,包括主气缸54和压力控制气缸55,压力控制气缸55随屏板3的内侧的弯曲形状变化,把加到屏板3上的压力控制在恒定压力。因而,能用压力控制气缸55控制主气缸54的压力,转移层从转移箔90均匀地转移到屏板3的表面,不会有过大的压力加到屏板3,或者说不会破坏屏板3。特别是其转移表面是按X方向和Y方向弯曲的三维曲面的屏板3的情况下,根据屏板的形状来控制转移压力,转移箔90能均匀地粘结到屏板3内侧,同时使加到屏板3的各部分的转移压力保持恒定不变。
由于沿与热转移辊53开始转移时的转动位置对应的表面上的轴向设置缺口62,因此,裙边10的末端在转移开始时可设定为不受缺口62约束,这样热转移辊53与屏板3的裙边10的内侧良好接触。同时,缺口62的一个边缘62a相对垂直线倾斜规定的角θ,并且热转移辊53与裙边10的内侧接触,因而,热转移辊53的圆柱形部分与转移箔90的转移层的对应部分接触,实现了稳定粘结。即,能避免缺口62的边缘碰撞转移箔而造成转移箔扭曲或开裂。
在转移时,使热转移辊53在屏板3内侧从裙边10一侧移向锥部结合处一侧,转移箔90与屏板3之间的空气移到未粘紧端一侧,因此不会起皱,并且转移箔90紧密地与屏板3的内侧接触,使转移箔90均匀粘结。
由于热转移辊53从屏板3的裙边一侧沿着一个方向朝锥部结合处一侧移动到锥部而粘结转移箔90,因此,能使转移压力达到最佳,转移层(即所称的荧光屏)可靠地从屏板3的初始端(屏幕上端)转移到终端(屏幕下端)。因而,完成后显示图像的屏幕的上边缘线保持精确的直线形,外观得到了改进。若转移压力波动,部分转移层留在转移箔中,并且例如,被转移的转移层的上边缘不均匀(如呈锯齿状),在图像显示时会有明显的不均匀,并且会被作为不合格工件处理。
本发明的热转移辊53设计成通过转约半圈来转移一个转移箔。当热转移辊53中形成一个缺口62时(见图11A),热转移辊53的转移开始点是一个位置,转移效率受到了限制。相反,当热转移辊53中构成两个缺口62时(见图11B),热转移辊53的转移开始点是两个位置,因而提高了转移效率。
设置有一个用于检测热转移辊53的缺口62的转动位置的检测装置79,并且它的检测板74同轴安装在热转移辊53上,所以热转移辊53的缺口62的转移开始时的转动位置能被准确定位。
图20至23显示出转移装置和转移方法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能用于转移连续的转移箔,或从所称的卷型转移箔转移转移层。这是荧光屏连续转移到屏板3的内侧上的一个例子。
能连续转移荧光屏的转移设备100除包括图9所示转移设备51之外,还包括图20所示装置。即,它还包括:用于供给在连续转移膜92上形成多个转移箔元件93的卷型转移箔90的供料卷轴81;用于缠绕剥下的转移膜的缠绕卷轴82;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83A,83B),它由设在缠绕卷轴82一侧的每对辊构成,用于夹持转移箔91的转移膜92的各部分;以及转移箔加压装置84,用于在转移开始时把转移箔91的一端固定在要转移的屏板3的裙边10的上端,它设在工件夹具52附近。可用图8所示的卷型转移箔41作为转移箔91。
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有这样的功能:引导转移箔91;当转移箔91设置到屏板3内侧时,把转移箔91升高并压到屏板3内侧;并在转移结束时升高和剥离转移膜92。
转移箔加压装置84成对设置在对应屏板3的轴向两端的位置处,即,在不干扰热转移辊53转移转移箔91的位置,以便使转移箔加压装置84能与屏板3接触和分离。
由供料卷轴81供给的转移箔91按与供料方向相反的方向提供一个后拉力,并设计成按拉紧状态转移和供给转移箔,而不会造成供料卷轴81与缠绕卷轴82之间的任何松弛。
其它结构与图9所示转移设备51的结构相同,相应的部件用同样的参考数字标示,因此不再重复说明。
以下说明该转移设备100的操作和它的转移方法。
与上述例子相同,热转移辊53转动,同时用加热装置64加热并调节到转移箔91的转移膜92的规定的剥离温度,即,它处于等待状态。用于形成荧光屏的屏板3被输送并放置在工件夹具52上。当转移开始开关接通时,XY工作台使工件夹具52移动,屏板3移动到转移箔91下面,即,移动到恰好在热转移辊53下面的规定位置处。
之后,如图20所示,转移箔加压装置84下降,用转移箔加压装置84把转移箔91压到屏板3的裙边10的上端。在夹持转移箔91的状态下,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83A,83B]下降,转移箔91的转移箔元件93固定在屏板3内侧。另外,可同时驱动转移箔加压装置84和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
此后,进行与上述例子相同的操作。即,用检测装置78检测检测板74的狭缝75的位置,并且检测到热转移辊53已达到规定的转动位置。结果,热转移辊53的缺口62的边缘62a按倾斜状态位于屏板3的裙边10的上端,例如比垂直线斜5°。加热装置64断开,热转移辊53停止转动(图20中的状态)。
如图21所示,随后,驱动主气缸54,热转移辊53与固定的基板68一起下降,它的缺口62位于裙边10的上端,热转移辊53对转移箔91的转移开始端加压。通过主气缸54,热转移辊53经转移箔91对屏板3的裙边10加压,并且如图19中所示,压力控制气缸55吸收压差ΔF,热转移辊53按规定的转移压力压转移箔91。
随后,移动装置56移动,包括主气缸54和热转移辊53的整个驱动机构在图21和22中从右移动到左。随该移动,热转移辊53移动,同时沿屏板3的弯曲的内侧转动,通过压力控制气缸55施加规定的转移压力并加热,从而使转移箔91粘结到屏板3。当热转移辊53达到屏板3的转移终端时,主气缸54的活塞杆54a退回,热转移辊53升高,如图23所示。因此,转移箔91粘结到屏板3内侧的过程就完成了。
热转移辊53再恢复其转动,加热装置65接通,调节热转移辊53的温度。随后,转移箔加压装置84和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同时升高,并返回到原始位置。当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返回时,转移膜92同时按从下至上的方向被剥离(图23所示状态)。
通过移动装置56,包括主气缸54和热转移辊53的整个驱动机构从左向右移动,由此再回到等待状态。之后,卷型转移箔91被绕在缠绕卷轴82上,并输送下一个转移箔元件92,重复同样的操作实现连续转移。
之后,从工件夹具52取下屏板3,按如上所述方式加热屏板3,荧光屏热转移到屏板3内侧的过程就完成了。
在本实施例的用卷型转移箔91的转移设备100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包括主气缸54和压力控制气缸55,压力控制气缸55随屏板3内侧的弯曲形状变化,并保持加到屏板3的压力恒定不变,并且转移箔91能均匀地粘结到屏板3内侧。
由于设置了能上下移动的转移箔加压引导装置83,当粘结转移箔91时,转移箔91很好地压到屏板3上,并且在粘结转移箔91之后,转移膜92能自动剥离,这样就平稳地完成了转移任务。
当转移箔91开始转移时,由于用转移箔加压装置84把转移箔91的端头牢固地粘结到裙边10上(即转移箔不会松脱),所以,在随后的用热转移辊53进行的粘结工艺中,转移箔91与屏板3之间不会混入气泡,因此,能达到无任何皱褶的良好粘结。
在该转移设备100中,缠绕卷轴82最好设在转移箔加压装置84一侧,以使转移箔91按与热转移辊53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当转移箔91设在屏板3上时,由于缠绕卷轴82处于停止状态,通过把缠绕卷轴82设在转移箔加压装置84一侧,当在设置时用转移箔加压装置84压转移箔91时,转移箔91不会偏离,因此,在设置转移箔时,转移箔元件(即转移层)93能准确地处在上端位置。因此,转移箔元件93不会偏离位置,并能准确地转移到屏板3的规定位置。
可按与薄片型转移箔相反的方向设置供料卷轴81和缠绕卷轴82。
根据使用转移设备51或100和用热转移辊53的实施例的转移方法,用压力控制气缸55吸收主气缸54的压力,并控制热转移辊53的转移压力,转移箔90、91转移到屏板3上,转移层从转移箔90、91均匀地转移到屏板3的各部分。
在至少一侧有裙边10的屏板3中,通过使热转移辊53从裙边10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转移箔90、91不起皱地粘结,使转移层从转移箔90、91均匀转移。
通过检测热转移辊53中形成的缺口62的转动位置,由于使缺口62设置成对应屏板3的裙边10而开始转移箔90、91的转移,因此,能准确调节转移开始端。
这些实施例的转移设备51、100不限于荧光屏转移,它们也能用于其它需要的转移层的转移。
这些实施例的转移设备51、100和转移方法特别适用于三维曲面的转移,而不限于诸如平面CRT的平面屏板。
在本发明的转移箔中,由于在转移衬底上层叠形成至少有荧光屏、反射层和栅层,能用该转移箔成批转移制成荧光屏,因此,能保证构成荧光屏的各膜层的膜性能的一致性。
当反射层形成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而转移箔是通过叠置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时,若用该转移箔热转移到屏板上,反射层不会伸到荧光层外边,并且能制成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优异的荧光屏,即,能制成显示质量优异的荧光屏。
当反射膜用白色无机材料层构成时,图像周边不会出现白框,能制成显示质量优异的荧光屏。
当反射层用氧化钛层构成时,折射率高,反射效率优异,屏幕有高亮度。而且,能制成价格便宜的荧光屏。
当反射层用铝层制造时,在图像周围不会出现发亮框,能制成显示质量优异的荧光屏。
当栅层用栅层组分和粘结剂组分的混合材料制成时,可不用粘结层,因而能减少构成转移箔的膜层数量,简化了转移箔的制造工艺。
当转移箔通过叠置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构成时,可省去栅层,使转移箔的膜结构简化。此外,通过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形成该反射膜,能形成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优异的荧光屏,即构成显示质量优异的荧光屏。
按本发明的转移方法,由于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上,同时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因此能均匀转移。
由于通过主加压装置和用于控制主加压装置的压力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压力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因而,能很好地进行三维曲面上的转移。
在本发明的转移设备中,由于它至少包括热转移辊和具有用于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的控制功能的加压装置,所以,转移层从转移箔均匀地转移到转移目标物上,而不会给转移目标物加过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转移目标物的转移表面是三维曲面的情况下,根据转移目标物的形状控制转移压力,转移层从转移箔均匀地转移到三维曲面上,同时保持加到转移目标物各部分上的转移压力恒定不变。
在热转移辊表面上沿轴向构成一个缺口,它对应转移开始时的转动位置,因此,当在有凸起部分的转移目标物上转移转移箔时,凸起部分的端部可设置为不受缺口约束,热转移辊在凸起部分上平稳滚动,实现均匀转移。
而且,由于在转移开始点热转移辊的缺口的转动开始位置设成相对垂直线倾斜规定的角度,缺口边缘不与对应转移箔的转移层的部分接触,所以,能避免转移箔弄脏或开裂。
按本发明的转移设备和转移方法用于在有三维曲面的目标物上的转移箔的转移是理想的,用于在诸如平面CRT的屏板上进行转移箔的转移是理想的。
按本发明的平面CRT,由于从转移箔转移的荧光屏是由栅层、反射层和荧光层构成的,所以,能保证构成荧光屏的膜性能一致,平面CRT的图像显示质量稳定。
在荧光屏上,当反射层形成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时,反射层不会伸出,使得在图像周围没有不希望的框,能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即,提高显示质量。
当反射层用白色无机材料层形成时,图像周边不会出现白框,提高了图像显示质量。
当反射层用氧化钛构成时,反射效率高,荧光屏能获得高亮度,而且,能制成价格便宜的荧光屏。
当反射层用铝层制造时,图像周围不会出现发亮框,提高了显示质量。
当荧光屏用导电反射层和荧光层构成时,可省去栅层,简化了荧光屏的膜结构。另外,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形成反射膜,能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即,提高显示质量。
按本发明的平面CRT的制造方法,荧光屏的各层的膜性能一致,能用成批转移法制造荧光屏。因此,容易制成荧光屏质量优异的平面CRT。
使用由在转移衬底上叠置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制成的转移箔,用成批转移法在屏板内侧制造荧光屏,由此缩短了荧光屏的制造工艺,能使构成荧光屏的膜层的膜性能一致。因此,容易制成高可靠性的平面CRT。
通过使用由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叠置构成的转移箔,并且在荧光层周边的内侧形成反射层,容易制成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提高了的平面CRT,即,容易制成高显示质量的平面CRT。
通过用有白色无机材料层制成的反射层的转移箔,在图像周边不会出现白框,能制成显示质量优异的平面CRT。
通过用有氧化钛层制成的反射层的转移箔,反射效率高,能形成高亮度的荧光屏,这样能制成显示质量优异的平面CRT。
通过用有铝层制成的反射层的转移箔,能制成图像周边无发亮框的显示质量优良的平面CRT。
通过用由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叠置构成的转移箔,可省去栅层,构成膜结构简化了的荧光屏。此外,用有在荧光层周边内侧形成的反射膜的转移箔,容易制成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提高了的平面CRT,即,容易制成显示质量提高了的平面CRT。
虽然已参见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作了说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

Claims (48)

1、一种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
2、一种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其中,所述反射层形成在所述荧光层周边的内侧。
3、按权利要求1的转移箔,其中,所述反射层是白色无机材料层构成的。
4、按权利要求2的转移箔,其中,所述反射层是白色无机材料层构成的。
5、按权利要求1的转移箔,其中,所述反射层是用氧化钛层构成的。
6、按权利要求2的转移箔,其中,所述反射层是用氧化钛层构成的。
7、按权利要求1的转移箔,其中,一个粘结层形成在所述栅层上。
8、按权利要求2的转移箔,其中,一个粘结层形成在所述栅层上。
9、按权利要求1的转移箔,其中,所述栅层用栅层组分和粘结剂组分的混合物构成,并具有粘结功能。
10、按权利要求2的转移箔,其中,所述栅层用栅层组分和粘结剂组分的混合物构成,并具有粘结功能。
11、一种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
12、按权利要求11的转移箔,其中,所述反射层形成在所述荧光层周边的内侧。
13、一种转移方法,用于将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上,同时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
14、一种转移方法,用于将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上,同时控制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其中
用主加压装置的压力控制所述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并且
压力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主加压装置的压力分布。
15、按权利要求13的转移方法,其中,所述转移目标物至少在一侧有凸起部分,所述热转移辊从凸起部分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以便转移层从所述转移箔转移到所述转移目标物上。
16、按权利要求14的转移方法,其中,所述转移目标物至少在一侧有凸起部分,所述热转移辊从凸起部分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以便转移层从所述转移箔转移到所述转移目标物上。
17、按权利要求13的转移方法,其中
检测所述热转移辊中形成的一个缺口的转动位置,和
转移层从转移箔的转移是在热转移辊的缺口对应转移目标物的凸起部分时开始的。
18、按权利要求14的转移方法,其中,
检测所述热转移辊中形成的一个缺口的转动位置,和
转移层从转移箔的转移是在热转移辊的缺口对应转移目标物的凸起部分时开始的。
19、一种转移设备,用于把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的表面上,它至少包括;
热转移辊,和
加压装置,它有控制所述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的控制功能。
20、一种转移设备,用于把转移层从转移箔转移到转移目标物的表面上,它至少包括:
热转移辊,和
加压装置,它有控制所述热转移辊的转移压力的控制功能,其中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
主加压装置,用于对热转移辊加压;
压力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主加压装置的压力分布;和
移动装置,用于按转移方向移动所述热转移辊。
21、按权利要求19的转移设备,其中,在所述热转移辊的表面上沿轴向形成一个缺口,它对应转移开始时的转动位置。
22、按权利要求20的转移设备,其中,在所述热转移辊的表面上沿轴向形成一个缺口,它对应转移开始时的转动位置。
23、按权利要求19的转移设备,其中,在转移开始点时热转移辊的缺口的所述热转移辊的转动开始位置设置成相对垂直线倾斜特定的角度。
24、按权利要求20的转移设备,其中,在转移开始点时热转移辊的缺口的所述热转移辊的转动开始位置设置成相对垂直线倾斜特定的角度。
25、按权利要求19的转移设备,还包括一个检测器,用于检测热转移辊的缺口的转动位置,
所述检测器包括一个检测板,它设置成随热转移辊的转动而转动;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板的转动位置,和
热转移辊的转移开始的转动位置是在检测板的转动位置检测的。
26、按权利要求20的转移装置,还包括一个检测器,用于检测热转移辊的缺口的转动位置,
所述检测器包括一个检测板,它设置成随热转移辊的转动而转动;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板的转动位置,和
热转移辊的转移开始的转动位置是在检测板的转动位置检测的。
27、按权利要求19的转移设备,其中,一个连续的转移箔按与所述热转移辊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
28、按权利要求20的转移设备,其中,一个连续的转移箔按与所述热转移辊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送。
29、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它具有从转移箔转移的栅层、反射层和荧光层,这些层叠置形成在屏板内侧。
30、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它具有从转移箔转移的栅层、反射层和荧光层,这些层叠置形成在屏板内侧,其中
所述反射层形成在所述荧光层周边的内侧。
31、按权利要求29的平面阴极射线管,其中,所述反射层用白色无机材料层制成。
32、按权利要求30的平面阴极射线管,其中,所述反射层用白色无机材料层制成。
33、按权利要求29的平面阴极射线管,其中,所述反射层用氧化钛层制成。
34、按权利要求30的平面阴极射线管,其中,所述反射层用氧化钛层制成。
35、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它具有从转移箔转移的导电反射层和荧光层,这些层叠置形成在屏板内侧。
36、按权利要求35的平面阴极射线管,其中,在所述荧光层周边的内侧形成反射层。
37、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一个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
通过加热、加压和粘结,把所述转移箔的栅层侧粘结到屏板内侧,来转移由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的荧光屏,并剥离转移衬底。
38、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一个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
通过加热、加压和粘结,把所述转移箔的栅层侧粘结到屏板内侧,来转移由荧光层、反射层和栅层构成的荧光屏,并剥离转移衬底,其中,
所述转移箔的反射层形成在所述荧光层的周边内侧。
39、按权利要求37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的所述反射层用白色无机材料层制成。
40、按权利要求38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的所述反射层用白色无机材料层制成。
41、按权利要求37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的所述反射层用氧化钛层制成。
42、按权利要求38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的所述反射层用氧化钛层制成。
43、按权利要求37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在所述栅层上叠置有一个粘结层的转移箔。
44、按权利要求38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在所述栅层上叠置有一个粘结层的转移箔。
45、按权利要求37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用的栅层由栅层组分和粘结剂组分的混合物制成,并具有粘结功能。
46、按权利要求38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用的栅层由栅层组分和粘结剂组分的混合物制成,并具有粘结功能。
47、一种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一个转移箔,它至少具有在转移衬底上叠置形成的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
通过加热、加压和粘结,把所述转移箔的反射层侧粘结到屏板内侧,来转移由荧光层和导电反射层构成的荧光屏,并剥离转移衬底。
48、按权利要求47的平面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其中,转移箔的所述反射层形成在所述荧光层周边内侧。
CN01133192.5A 2001-02-26 2001-06-29 转移箔、转移方法、转移设备、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2641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50879/01 2001-02-26
JP2001050879A JP2002255136A (ja) 2001-02-26 2001-02-26 転写方法及び転写装置
JP50877/01 2001-02-26
JP2001050877A JP4449232B2 (ja) 2001-02-26 2001-02-26 転写箔、偏平型陰極線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2293A true CN1372293A (zh) 2002-10-02
CN1264182C CN1264182C (zh) 2006-07-12

Family

ID=2661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133192.5A Expired - Lifetime CN1264182C (zh) 2001-02-26 2001-06-29 转移箔、转移方法、转移设备、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6906455B2 (zh)
EP (1) EP1235250B1 (zh)
CN (1) CN1264182C (zh)
DE (1) DE60143560D1 (zh)
TW (1) TW5034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5908C (zh) * 2003-06-18 2008-03-19 旭化成株式会社 抗反射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06455B2 (en) * 2001-02-26 2005-06-14 Sony Corporation Transfer foil, transfer method, transfer apparatus, flat cathode-ray tub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554379B (en) * 2001-06-01 2003-09-21 Sony Corp Forming method of fluorescent surface and its forming device, and cathode-ray tube
JP2004303682A (ja) * 2003-04-01 2004-10-28 Toshiba Corp メタルバック付き蛍光面の形成方法
JP4068070B2 (ja) * 2004-01-13 2008-03-26 株式会社東芝 メタルバック層の形成装置
JP4365277B2 (ja) * 2004-07-13 2009-11-1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蛍光ラン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60109373A (ko) * 2005-04-15 2006-10-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유기전자소자 제조방법
KR101210090B1 (ko) * 2006-03-03 2012-12-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금속 코어 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 다이오드패키징 방법
US20190106838A1 (en) * 2017-10-09 2019-04-11 M&R Printing Equipment, Inc. In head foil applicator for a textile prin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2150A (en) * 1909-04-05 1912-10-22 Albert Scheible Supporting mechanism.
GB1042150A (en) 1962-11-07 1966-09-14 Sylvania Thorn Colour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cathode ray tubes
US3910806A (en) * 1974-01-02 1975-10-07 Zenith Radio Corp Method for metalizing a cathode ray tube screen
US3893877A (en) * 1974-01-02 1975-07-08 Zenith Radio Corp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metalizing a cathode ray tube screen
JPS5413767A (en) 1977-07-04 1979-02-0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Transfer unit for producing crt fluorescent surface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same
KR970009777B1 (ko) * 1993-12-01 1997-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칼라 음극선관의 형광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587339B2 (ja) 1997-09-18 2004-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型扁平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24602A (ja) 1998-02-09 1999-08-17 Sony Corp 蛍光面の作製方法
JP2001076618A (ja) 1999-09-01 2001-03-23 Sony Corp 陰極線管用背面電極の製造方法
US6906455B2 (en) * 2001-02-26 2005-06-14 Sony Corporation Transfer foil, transfer method, transfer apparatus, flat cathode-ray tub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5908C (zh) * 2003-06-18 2008-03-19 旭化成株式会社 抗反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024287A1 (en) 2002-02-28
US20050175820A1 (en) 2005-08-11
US6906455B2 (en) 2005-06-14
EP1235250B1 (en) 2010-12-01
EP1235250A2 (en) 2002-08-28
EP1235250A3 (en) 2004-04-07
US7148617B2 (en) 2006-12-12
TW503437B (en) 2002-09-21
CN1264182C (zh) 2006-07-12
DE60143560D1 (de)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8205C (zh) 图像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密封材料填充装置
CN1243335C (zh) 生产性优良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制法
CN1264182C (zh) 转移箔、转移方法、转移设备、平面阴极射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241034C (zh) 反射器、侧光型背照光设备和反射器基片
CN1066542C (zh) 透射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992334A (zh) 发光装置及电子机器
CN1484077A (zh) 结合有光反射性和光屏蔽的液晶显示器组件用粘合剂胶带
CN1168076A (zh) 透明导电叠层及使用该透明导电叠层的电致发光元件
CN1204587C (zh) 转印膜和金属底层形成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871532A (zh) 近红外线屏蔽膜
CN1241052C (zh) 用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基板
CN1627178A (zh) 光学装置和图像生成装置
CN1274939A (zh) 一种在密封玻璃基板上制作构件的工艺
CN1657289A (zh) 吐出装置及材料涂敷方法、滤色片基板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272174C (zh) 检查装置及检查方法、液滴喷出装置及液滴喷出方法、设备及电子仪器
CN1357453A (zh) 光学用被覆膜
CN1657287A (zh) 喷出装置、材料涂布方法、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379429A (zh) 制作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
CN1860388A (zh)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光学薄膜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08621C (zh) 电子源和包括该电子源的成像设备
CN1621866A (zh) 薄膜结构与制造该薄膜结构的方法
CN1533582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264184C (zh) 气体放电面板以及气体放电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526152A (zh) 具有加固多孔隔板的等离子体板的板
CN1639629A (zh) 投影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