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9322C -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9322C
CN1329322C CNB2003101010549A CN200310101054A CN1329322C CN 1329322 C CN1329322 C CN 1329322C CN B2003101010549 A CNB2003101010549 A CN B2003101010549A CN 200310101054 A CN200310101054 A CN 200310101054A CN 1329322 C CN1329322 C CN 132932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us
water
sludge
film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010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39767A (zh
Inventor
能登一彦
武村清和
大熊那夫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39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9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932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932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一种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在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中,在保持适当活性污泥浓度的硝化槽(18)内,通过膜滤器(26)去除病毒的处理水经臭氧处理槽(66)臭氧处理后而排向系统外。此外,从污泥排放管(38)抽取的活性污泥用热处理器(54)、加热线圈(56)加热到70℃,通过由碱添加装置(58)添加碱物质,从而杀死上述活性污泥内的病毒。然后,将经热碱处理后的活性污泥返送回生物处理槽(14)或向系统外排放。根据该系统可以不降低膜通量而去除水中病毒。

Description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尤其涉及通过膜过滤下水道水、湖泊水、河水、水池水等水中存在的病毒,从水中去除病毒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在下水道水、湖泊水、河水、水池水等水中存在多种病毒,在这些多种病毒中,有的对人及家畜等有害,需要去除水中的病毒或使其惰性化。
作为去除水中生息的病毒或使其惰性化的以往的一般方法,具有用氯处理法、臭氧处理法、紫外线照射法、加热法等处理存在病毒的水的方法。
除此以外,在特开平10-137783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在存在膜口目的纤毛虫的区域放置用于使纤毛虫生息的直径50~500μm的多孔性载体,在该区域使存在病毒的水通过载体,将病毒吸引在纤毛虫上而使其去除的方法。此外,在特开平6-114250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在材料表面上固定胺化合物的有机材料作为膜的选择性去除病毒的材料。
但是,氯处理存在氯残留的问题,臭氧处理及紫外线处理存在处理成本的问题,加热处理存在不适合耐热病毒的问题,同时也不适合下水道水等大水量的处理。此外,在特开平10-137783号公报中必须膜口目的纤毛虫并且由于向绒毛虫吸引病毒的差异而存在难以完全除去病毒的缺点。在特开平6-114250号公报中是以药品制造业等为目的,用于从含血浆或血液成分的蛋白溶液选择地去除病毒,不适合从下水道水等的大量的水中去除病毒。
作为从下水道等的污水中去除病毒的其他方法,具有不存在药物残留、处理成本问题、病毒耐热问题等的膜过滤法,但该膜过滤方法的最大缺陷是膜的标称孔径必须比病毒的直径小,存在膜通量变得极差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人在特愿2003-46831中,提出了一种能够不降低膜通量而能够去除水中病毒的病毒去除方法及其装置。该病毒去除方法及装置,根据膜滤器的膜的标称孔径控制从生物处理槽内抽取并返回生物处理槽的污泥量,由此,能够用标称孔径比病毒直径大的膜进行膜过滤,防止膜通量的降低。
但是,由于在返回生物处理槽的污泥中存在病毒,因此由于返回污泥而存在再次向生物处理槽夹带病毒的问题。此外,在作为剩余污泥向生物处理槽的系统外排放部分抽取的污泥时,也存在直接排放存在病毒的污泥的问题。另外,尽管能得到利用膜过滤去除病毒的处理水,但也需要考虑因膜的老朽化及破损等在处理水中混入病毒的问题。
因此,为使本申请人提出的病毒去除方法及其装置实用化,需要具体构建作为包括返送于生物处理槽的活性污泥中的病毒对策、病毒从膜漏泄到处理水中时的对策的综合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膜通量而去除水中病毒并且包括活性污泥中的病毒对策、病毒从膜漏泄到处理水中时的对策的综合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使膜滤器浸渍在生物处理槽内的被处理水中,通过膜过滤而得到去除了上述被处理水中存在病毒的处理水,同时,根据上述膜滤器的膜的标称孔径,控制从上述生物处理槽内抽取并返回上述生物处理槽的活性污泥量,其特征在于,设置对从上述生物处理槽抽取的活性污泥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装置。
如采用本发明,根据膜滤器的膜的标称孔径,通过控制从上述生物处理槽内抽取并返回上述生物处理槽的活性污泥量,能够不降低膜通量而去除水中病毒。此外,通过设置对从上述生物处理槽抽取的活性污泥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装置,由于能够杀死活性污泥中的病毒或使其惰性化,因此不再将有活性的病毒带入生物处理槽内。此时,在活性污泥中没有病毒的情况下,不需全部要加热处理要返送的活性污泥,也可以只部分加热。即使是部分加热,也能够降低带入生物处理槽的活性病毒量。
下面,说明根据上述膜滤器的标称孔径,通过控制从上述生物处理槽内抽取并返回上述生物处理槽的活性污泥量,能够不降低膜通量而去除水中病毒的理由。即,SS成分吸收存在被处理水中的病毒,例如容易被活性污泥吸收,通过活性污泥吸收,可增大表观上的直径。因此,即使是比病毒大的标称孔径的膜,也能够膜过滤病毒,通过适当地控制比病毒大的膜的标称孔径与处理槽内的SS成分浓度的相互关系,能够不降低膜通量而完全去除水中病毒。
本发明之二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如本发明之一所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热处理装置中,用70℃以上温度热处理上述活性污泥。已知虽然根据病毒的种类而不同,但是污水中存在的病毒的耐热性都比一般的细菌等微生物低,通过70℃以上比较低的温度的加热,一般能够杀死有害的病毒或使其惰性化。因此,由于能够用比较低的温度进行活性污泥内的病毒杀死,所以不用显著增加热处理的运行成本。
本发明之三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如本发明之一或本发明之二所述,其特征在于,设置对上述活性污泥进行碱处理的碱处理装置。这是因为,通过碱处理也能够杀死病毒或使其惰性化。特别是通过热处理与碱处理并用,可更有效地进行病毒的杀死或使其惰性化,同时还促进活性污泥的自分解。因此,热碱处理过的活性污泥即使返回生物处理槽,由于能自分解,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返送污泥而微生物繁殖以及剩余污泥量增加。
本发明之四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如本发明之一至之三所述,其特征在于,设置对上述处理水进行臭氧处理的臭氧处理装置。由此,即使在因膜的老朽化及破损等在处理水中混入病毒时,由于处理水被臭氧杀菌处理,因此不向系外排放存在病毒的处理水。此外,在将经加热处理的活性污泥返回生物处理槽时,由于基于加热处理的污泥可溶化,则容易产生色素成分或在生物处理不分解的难分解性物质。而且,这些色素成分或难分解性物质透过膜滤器的膜,有时污浊处理水。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对处理水进行臭氧处理,不只是单一的病毒的臭氧杀菌,还能同时进行色素成分及难分解性物质的分解,所以能够提高处理水的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在活性污泥处理装置中组装本发明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图。
图中:10: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1:热处理装置,12:原水配管,13:碱处理装置,14:生物处理槽,15:臭氧处理手段,16:脱氮槽,18:硝化槽,20:循环配管,22:鼓风机,24:曝气配管,26:膜滤器,28:处理水配管,30:吸引泵,32:活性污泥浓度传感器,34:控制器,35:添加配管,36:污泥泵,38:污泥排放管,40:切换器,42:剩余污泥管,44:污泥返送管,46:污泥浓缩器,48:添加物容器,50:添加配管,52:调节阀,54:热处理器,56:加热线圈,58:碱添加装置,60:开关阀,62:温度·pH传感器,64:污泥碳化装置,66:臭氧处理槽,68:臭氧发生器,70:臭氧曝气管,72:臭氧泵,74:导出泵,76:导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在对含有氨性氮的废水进行除氮的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上组装本发明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组装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主要具有以下构成:生物处理槽14;对从生物处理槽14抽取并返回该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装置11及碱处理装置13;臭氧处理装置15,对基于生物处理槽14的硝化·脱氮处理的处理水进行臭氧处理。
在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中,废水从原水配管12流入生物处理槽14。生物处理槽14分为脱氮槽16和硝化槽18,硝化槽18中的液体借助循环配管20向脱氮槽16循环。在硝化槽18中,曝气来自连接于鼓风机22的曝气配管24的空气,在好氧条件下使废水与活性污泥接触,将废水中的氨性氮硝化处理成硝酸性氮。另一方面,在脱氮槽16中,在硝化槽18的硝化处理中生成并利用循环配管20循环的硝酸性氮在厌氧条件下与活性污泥接触,脱氮处理成氮气。
此外,在硝化槽18内的废水中,浸渍膜滤器26,膜滤器26与处理水配管28连接,同时在处理水配管28内配设方向可切换的吸引泵30。由此,膜滤器26膜吸引过滤硝化槽18内的液体,分离成处理水和活性污泥。通过该膜滤器26的膜过滤,也可去除废水中存在的病毒。
可以将用于去除病毒的膜滤器26的膜的标称孔径设定为大于要从废水中去除的病毒尺寸,同时,为了在即使膜的标称孔径比病毒的尺寸大时也不泄漏病毒,根据用于膜滤器26的膜的标称孔径,控制从生物处理槽14内抽取并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
具体是,控制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使膜的标称孔径在0.01μm以下时,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超过0mg/L并且低于500mg/L。并且,控制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使在膜的标称孔径超过0.01μm并且在0.1μm以下时,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在500mg/L以上并且低于3000mg/L。另外,控制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使在膜的标称孔径超过0.1μm并且在0.8μm以下时,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在3000mg/L以上。
膜的标称孔径与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的这种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水中的MLSS     可完全去除病毒的标称直径
0(mg/L) 0.01μm以下(与病毒的尺寸大致相等)
250
低于500
500以上 0.01μm以上并且低于0.1μm
750
1000
2000
2500
低于3000
3000以上 0.1μm以上并且低于0.8μm
5000
10000
15000
20000
表1是表示膜滤器26的膜的标称孔径与基于试验水的活性污泥浓度(MLSS)的病毒膜透过效果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调查了在使存在大小低于0.01μm病毒的试验水的活性污泥浓度增加时,如采用标称孔径为若干μm的膜,可以完全去除病毒,而且,能够维持膜通量。
其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MLSS在超过0mg/L并且低于500mg/L的范围内,通过使用标称孔径与病毒的大小大致相等的0.01μm以下的膜,能够完全去除病毒,而且能够维持膜通量。如增大MLSS,在500mg/L以上并且低于3000mg/L的范围内,通过使用标称孔径0.01μm以上并且低于0.1μm的范围的膜,能够完全去除病毒并且能够维持膜通量。如进一步增大MLSS,如达到3000mg/L以上,通过使用标称孔径0.1μm以上并且低于0.8μm范围的膜,可以完全去除病毒并且能够维持膜通量。这样,关于通过增大试验水中的SS成分浓度而能够用比病毒大的标称孔径的膜过滤病毒的理由,推断认为是由于试验水中存在的病毒被SS成分吸附,通过被SS成分吸附,增大表观上的直径的缘故。
因此,在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中,其构成为根据表1的结果使用具有合适的标称孔径的膜的膜滤器26,而能够与该标称孔径对应地控制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
即,从硝化槽18的底部,延伸设置具有污泥泵36的污泥排放管38,并与切换器40连接,同时,通过切换器40,将抽取的污泥的流向切换至剩余污泥管42和污泥返送管44。此外,污泥浓缩器46设在污泥排放管38上。作为污泥浓缩器46,例如可以采用脱水器等。另一方面,在硝化槽18内测定硝化槽18内的废水的活性污泥浓度,例如设置浊度计等活性污泥浓度传感器32,将活性污泥浓度传感器32测定的测定结果输入给控制器34。然后,控制器34根据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传感器32的测定结果,进行控制污泥泵36的运转或用切换器40切换剩余污泥管42及污泥返送管44,通过调节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或用污泥浓缩器46对活性污泥进行脱水,从而控制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使满足与上述膜的标称孔径的关系。
此外,在硝化槽18的上方,设有添加物容器48,在添加物容器48中至少储存有活性炭、沸石、多孔性载体、凝集材料等添加物中的一种。从添加物容器48到硝化槽18延伸设置添加配管50,同时在添加配管50上设有调节添加物添加量的调节阀52。这是因为,通过从添加物容器48向硝化槽18内添加上述添加物,即使在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低时,也能够使吸附病毒的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保持良好,而增大表观上的尺寸。此外,在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高时,容易产生活性污泥的可溶化现象,病毒容易再次分散,但通过添加上述添加物能够抑制活性污泥的可溶化现象。
此外,以能够热处理及碱处理从污泥排放管38抽取的活性污泥的方式,构成活性污泥的热处理装置11及碱处理装置13。即,在设置于污泥排放管38上的热处理器54中,通过内部加热线圈56加热、保温,达到70℃。此外,在热处理器54的上方,设有碱添加装置58,通过利用控制器34开关添加配管35的开关阀60,向热处理器54内的活性污泥中添加碱液。此外,在热处理器54内部进行温度及pH的调节,例如附设温度·pH传感器62,根据其测定结果,通过用控制器34控制加热线圈56的运转及/或开关阀60的开关,调节热处理器54内的活性污泥的温度及碱浓度。此外,在剩余污泥管42上设有污泥碳化装置64,因此污泥被碳化并排向系统外。
另一方面,臭氧处理装置15与处理水配管28连接。即,从处理水配管28流出的处理水被送入臭氧处理槽66。利用臭氧泵72为在臭氧处理槽66内的处理水输送臭氧发生器68发生的臭氧,从设在臭氧处理槽66底部的臭氧曝气管70进行曝气。如此,对处理水进行臭氧处理。经过臭氧处理的处理水,由导出泵74从设在臭氧处理槽66上部的导出管76排向系统外。此外,该臭氧处理装置15也可以用于膜滤器26的膜的反洗。即,在需要清洗膜滤器26的膜时,一旦停止废水处理后,通过切换吸引泵30的方向,作为臭氧曝气后的处理水的臭氧水从臭氧处理槽66向膜滤器26逆流,从而反洗膜滤器26的膜。
下面,说明如此构成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的作用。
流入生物处理槽14内的废水中的氨性氮,经脱氮槽16及硝化槽18的硝化·脱氮处理后被去除,同时,硝化·脱氮处理的处理水由硝化槽18内的膜滤器26膜过滤。通过该膜过滤,从处理水分离活性污泥,同时也去除废水中存在的病毒。此时,如上所述,根据膜滤器的膜的标称孔径,控制从生物处理槽14抽取并返回生物处理槽14的活性污泥量。由此,可以不降低膜通量并且去除废水中病毒。
但是,由于通过膜滤器去除的病毒浓缩在污泥中,通过将污泥返回生物处理槽14,存在再次向生物处理槽14夹带病毒的问题。此外,在作为剩余污泥向生物处理槽的系统外排放部分抽取的污泥时,也存在直接排放存在病毒的污泥的问题,另外,从卫生方面考虑,也需要进行某种杀菌处理。已知,废水等污水中存在的病毒的耐热性比一般的细菌等微生物低,对于对人及家蓄有害的一般病毒,通过加热到70℃以上,能够进行杀死或使其惰性化。
因此,在热处理器54中,通过用70℃的较低温加热从硝化槽18抽取的活性污泥,能够杀死活性污泥内的病毒或使其惰性化,从而可以将不存在病毒的极卫生的活性污泥返送回生物处理槽14,或从剩余污泥管42向系外排放。另外,在病毒杀死处理中,由于用比较低的温度加热,所以能将用于加热的运行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
此外,在热处理器54中,通过由碱添加装置58在加热到70℃的活性污泥中添加碱物质,由于活性污泥被热碱处理,能更有效地进行病毒杀死或使其惰性化,并且还能够增加活性污泥的自分解能力。因此,即使向生物处理槽14返送热碱处理过的活性污泥,由于引起自分解,所以能够抑制基于返送的剩余污泥。
另外,在污泥炭化装置64中,优选使从硝化槽18抽取的剩余污泥碳化。由此,除完全杀死·分解剩余污泥内的病毒外,由于还去除几乎所有的水分而使剩余污泥减容,所以能够大幅度削减剩余污泥的处置成本。
另一方面,用膜滤器26膜过滤的处理水,尽管能利用膜过滤去除病毒,但也担心,如连续进行废水处理,因膜的老朽化及破损等会在处理水中混入病毒。并且,在硝化槽18内的活性污泥浓度和膜滤器26的标称孔径的关系超出上述条件时,在膜过滤中,也担心在处理水中混入病毒。另外,在加热处理活性污泥并返回生物处理槽14时,通过利用加热处理及碱处理使污泥可溶化,容易生成色素成分或在生物处理中不分解的难分解性物质,而且,这些色素成分及难分解性物质透过膜滤器的膜26而可能污浊处理水。
为此,在本发明中,通过臭氧处理槽66,利用臭氧对从膜滤器26输送的处理水进行曝气,由于在臭氧杀菌处理水的同时,还能同时进行色素成分及难分解性物质的分解,所以能够向系外排放极卫生的良好水质的处理水。另外,在臭氧处理槽66内,由于通过使臭氧曝气的处理水即臭氧水逆流,可以反洗膜滤器26的膜,所以也可以通过本发明的系统进行膜过滤能力的再生或附着在膜上的病毒的杀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装置及部件的形状、数量、大小不作特别限定。不特意限定活性污泥处理装置10中的污泥浓缩器46的配置。也可以不对抽取的活性污泥进行浓缩,只要在膜过滤及热处理中没有问题,也可以省略。此外,在不能确认活性污泥内存在病毒时,优选控制使热处理器54或污泥碳化装置64的运转停止。由此,能够抑制各种不必要的运转所增加的成本。
综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发明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可以不降低膜通量而去除水中病毒,并且能够提供一种包括活性污泥中的病毒对策、病毒从膜漏泄到处理水中的对策的综合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Claims (4)

1.一种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使膜滤器浸渍在生物处理槽内的被处理水中,通过膜过滤而得到去除了所述被处理水中存在病毒的处理水,同时,根据所述膜滤器的膜的标称孔径,控制从所述生物处理槽内抽取并返回所述生物处理槽的活性污泥量,其特征在于,设置对从所述生物处理槽抽取的活性污泥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处理装置中,用70℃以上温度对所述活性污泥进行热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对所述活性污泥进行碱处理的碱处理手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对所述处理水进行臭氧处理的臭氧处理装置。
CNB2003101010549A 2003-04-21 2003-10-13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932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15321A JP4129631B2 (ja) 2003-04-21 2003-04-21 ウイルス分離用膜処理システム
JP2003115321 2003-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9767A CN1539767A (zh) 2004-10-27
CN1329322C true CN1329322C (zh) 2007-08-01

Family

ID=33474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105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9322C (zh) 2003-04-21 2003-10-13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129631B2 (zh)
CN (1) CN132932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2830A (ja) * 2006-02-27 2007-09-06 Kubota Corp 含窒素有機性廃水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処理設備
JP4979321B2 (ja) * 2006-09-29 2012-07-18 メンブレ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汚泥含有排水の処理装置
JP5269331B2 (ja) * 2007-03-15 2013-08-2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廃水処理装置
CN102765849A (zh) * 2011-05-05 2012-11-07 天津广聚源纸业有限公司 一种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CN102642982A (zh) * 2012-04-19 2012-08-22 天津凯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及污泥浓缩一体化系统
CN102701538A (zh) * 2012-06-28 2012-10-03 苏州科博思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膜污水处理装置
CN103011501A (zh) * 2012-11-27 2013-04-03 常州大学 一种高效制革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
CN104556535A (zh) * 2013-10-17 2015-04-29 太仓欧锐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方法
CN105130094A (zh) * 2015-07-07 2015-12-09 成都营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606929U1 (de) * 1996-04-17 1996-10-17 Kunze, Lutz, Dipl.-Ing. (FH), 88662 Überlingen Filtergerät zur Wasserreinigung
US5736051A (en) * 1993-12-22 1998-04-07 Pall Corporati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viruses from solutions
CN1363526A (zh) * 2001-12-14 2002-08-14 清华大学 应用动态膜对生物反应器混合液进行过滤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6051A (en) * 1993-12-22 1998-04-07 Pall Corporati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viruses from solutions
DE29606929U1 (de) * 1996-04-17 1996-10-17 Kunze, Lutz, Dipl.-Ing. (FH), 88662 Überlingen Filtergerät zur Wasserreinigung
CN1363526A (zh) * 2001-12-14 2002-08-14 清华大学 应用动态膜对生物反应器混合液进行过滤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29631B2 (ja) 2008-08-06
CN1539767A (zh) 2004-10-27
JP2004314020A (ja) 200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îné et al. Status after 10 years of operation—overview of UF technology today
CN1329322C (zh) 病毒分离用膜处理系统
CN102666405A (zh) 利用生物活性炭和粒状活性炭的净水系统及净水方法
JP2004025018A (ja) 逆浸透による海水淡水化装置
CN105668725B (zh) 连续饮用水净水机
KR100735546B1 (ko) 고농도 유기성 폐수의 정화방법
CN202099149U (zh) 小型医用污水处理器
Sulaiman et al. Membrane ultrafiltration of treated 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
KR100462943B1 (ko) 고농도 유기성 오폐수 처리 시스템
Chaudhuri et al. Domestic water treat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PH0818037B2 (ja) 用廃水の微生物処理装置
JP3593907B2 (ja) 加熱式膜濾過設備
KR830007442A (ko) 폐수처리방법 및 장치
CN2868990Y (zh) 一种健康生活饮用水中央净水机
KR200233109Y1 (ko) 축산분뇨 정화장치
JP3813338B2 (ja) 水濾過装置および水中の病原性微生物除去方法
JPH10493A (ja) 汚水処理装置
JPH0751668A (ja) 汚水の浄化処理方法
CN219637034U (zh) 一种饮用水生产处理用过滤池
CN216191793U (zh) 一种用于处理粪便污水的系统
CN203065300U (zh) 一种具有紫外线杀菌装置的一体式净水器
JP3081632U (ja) 医療感染性排水処理装置
JPH07241577A (ja) 微生物の殺菌方法
JPH0663545A (ja) 浄水器
CN113896381A (zh) 一种用于处理粪便污水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HITACHI ENGINEERING EQUIPMENT CONSTRUCTION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04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01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