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3881C - 液压控制单元 - Google Patents

液压控制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3881C
CN1323881C CNB2005100554696A CN200510055469A CN1323881C CN 1323881 C CN1323881 C CN 1323881C CN B2005100554696 A CNB2005100554696 A CN B2005100554696A CN 200510055469 A CN200510055469 A CN 200510055469A CN 1323881 C CN1323881 C CN 132388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pump
suction chamber
suction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554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9853A (zh
Inventor
中村荣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69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9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38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388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单元。其可以排出泵的吸入一侧的空气。从蓄压器、泵喷出的工作液经过安全通路(共用通路(139))而被提供给吸入室(64)。被提供给吸入室(64)的工作液经过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而被返回到蓄液池(50),或是经过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吸入通路(60)而被返回。随着工作液向蓄液池(50)流出,空气也被排出到蓄液池(50)。由此,可以将吸入室(64)周边的空气迅速地排出到蓄液池(50)。

Description

液压控制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泵发动机、蓄压器被保持在一个内部形成有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中的液压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308078号公报)中,记载有泵、泵发动机、蓄压器被保持在一个内部形成有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中的液压控制单元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205838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的液压制动装置,所述液压制动装置具有:(a)具有制动缸、从而抑制车辆的车轮旋转的液压制动器和(b)具有泵、泵发动机、蓄压器的动力式液压源。在该液压制动装置中,通过从动力式液压源向制动缸提供液压从而使液压制动器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可以使液压控制单元内的泵的吸入侧的空气良好地排出。
本发明的液压控制单元,包括:(a)从蓄液池汲取工作液的泵;(b)驱动所述泵的泵马达;(c)将从所述泵喷出的工作液以加压状态进行蓄积的蓄压器;和(d)在保持所述泵、泵马达、蓄压器的同时在内部形成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并且,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泵的吸入一侧的部分设置有空气去除通路。
本项所记载的液压控制单元是在一个内部形成有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中保持泵、泵马达、蓄压器。保持部件可以称为歧管(mainifold)。例如,伴随泵的动作,吸入室内有时会产生空气。对此,在保持部件的泵的 吸入侧部分设置空气去除通路,从而可以良好地排出吸入侧的空气。
以下,例示几个在本申请中被认为是可以申请专利的发明(以下有时称为“可请求发明”。可请求发明至少包括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本发明”,乃至“本申请发明”,也包括本申请发明的下位概念发明、本申请发明的上位概念发明或者其他概念的发明。)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说明。各方案与权利要求一样,以以下形式记载,即:以项区分,各项标有编号,并根据需要引用其他项的编号。这就是为了能容易地理解可请求发明,但构成可请求发明的构成要素的组合并不限于以下各项所记载的内容。即,应该斟酌解释各项附带的记载、实施例的记载等,在根据这些解释的范围内,在各项方案中进一步增加了其他构成要素的方案,以及从各项方案中删除了构成要素的方案都可以作为请求发明的一个方案。
(1)一种液压控制单元,包括:
从蓄液池汲取工作液的泵;
驱动所述泵的泵马达;
将从所述泵喷出的工作液以加压状态蓄积的蓄压器;和
在保持所述泵、泵马达、蓄压器的同时,在内部形成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泵吸入侧的部分以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具有开口的状态设置有空气去除通路。
(2)如(1)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中设有(a)连接所述蓄液池的蓄液池连接部和(b)连接所述蓄液池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的吸入通路,所述空气去除通路与所述吸入通路和所述泵的吸入室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泵经过吸入通路从蓄液池汲取工作液。伴随泵的动作,吸入室内产生了空气,从而吸入室和吸入通路内容易滞留空气。因此,若将空气去除通路以至少与吸入通路和泵的吸入室中的至少一方直接连接的状态而设置,则可以良好地排出空气。
空气去除通路至少具有作为与吸入通路直接连接时的连接部的吸入通路连接部和作为与吸入室直接连接时的连接部的吸入室连接部中的一个。
在将液压控制单元搭载在车辆上时,在将泵设置在保持部件的上部,将蓄液池连接部设在保持部件的上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的情况下,空气去除通路以在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开口的状态而设置。空气去除通路的开口通常由于闭塞部件而处于关闭状态。
由于空气比工作液比重小,所以易于向保持部件的上方的移动,从而滞留在空气去除通路中。因此,若在需要排出空气的时候等使开口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则可以使空气从开口排出。
对此,在利用工作液的流动排出空气时(通过进行空气排出控制而使空气排出的时候)等,可以自由设计空气排出通路的开口的朝向等。
(3)如(1)项至(2)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泵包括:缸体,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上,并且不能在自身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活塞,被嵌入配合在所述缸主体中,并可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驱动部件,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中,并可绕自身的旋转轴线相对旋转,伴随相对旋转,给所述活塞施加往复运动中的至少在往运动方向的驱动力;吸入室,被设在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之间;和泵室,与所述吸入室在所述缸体的轴方向上相隔设置,并且,所述泵是随着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而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和喷出的活塞泵。
驱动部件例如可以是包括带有偏心凸轮的旋转轴的驱动部件,从而通过泵马达的驱动而旋转。偏心凸轮的凸轮面以与所述活塞相对向的状态设置,并通过在凸轮面与活塞抵接的状态下使偏心凸轮旋转而给活塞施加至少是往方向的驱动力。驱动部件的旋转轴线与活塞的往复运动的运动方向(缸体的轴线)垂直。
驱动部件被保持在形成于保持部件中的筒状嵌合部中,并可绕该旋转轴线相对旋转。嵌合部的与驱动部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形状大致为圆形。并且,保持部件的筒状嵌合部的内周表面与驱动部件的外周表面之间为吸入室。吸入室与旋转轴线平行延伸,且与旋转轴线垂直的横截面形状大概成圆环状。伴随活塞的往复运动,从吸入室汲取工作液并提供给泵室,并加压将其从喷出阀喷出。在该活塞泵中,驱动部件的旋转轴线是泵的旋转轴线。
此外,对于一个驱动部件可以设置一对缸体及活塞,也可以设置多对。
(4)如(2)项至(3)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吸入通路以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设置,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当泵是上述的活塞泵时,可以将吸入通路以与泵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姿势而设置,将吸入通路连接通路以与泵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姿势而设置。液压控制单元被设置在车辆上,其姿势为泵的旋转轴线在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吸入通路连接在吸入室的上部,并在上下方向延伸。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直接与吸入通路连接的吸入通路侧连接部。
例如,在通过将工作液提供给泵的吸入室,并经过吸入通路而流出到蓄液池,来进行使吸入室、吸入通路内的空气排出到蓄液池的控制(空气排出控制)的情况下,在吸入通路连接通路以朝着吸入通路侧连接部的上方倾斜的姿势(越是远离吸入通路就越向上的姿势)而设置时,从泵的吸入室排出的空气、吸入通路内存在的空气被提供给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对此,若将吸入通路连接通路以大致水平延伸的姿势设置,则在空气排出控制中可以避免空气流入吸入通路连接通路。
(5)如(2)项至(4)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吸入通路以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设置,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从吸入通路连接侧连接部向下方倾斜延伸。
吸入通路连接通路与泵的旋转轴线平行的直线相对,以越是远离吸入通路就越向下的姿势设置。在本项记载的液压控制单元中也可以得到与前项同样的效果。
(6)如(1)项至(5)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作为与吸入室直接连接时的连接部的吸入室侧连接部。吸入通路、吸入室连接通路以与泵是活塞泵时的泵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姿势而设置,液压控制单元以这些吸入通路、吸入室连接通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下被搭载在车辆上。吸入通路、吸入室连接通路以互相平行的姿势设置。
若吸入室连接通路连接在吸入室的上部并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设置,则伴随泵的动作而在吸入室内产生的空气向空气去除通路移动并滞留。因此,在泵的正常的动作状态下,可以减少吸入室内的空气。这样可以得到与实质上增大吸入室的容积相同的效果,并可以在避免泵的大型化的同时,避免随着泵的动作空气被提供给下游一侧。
此外,若在必要的时候使空气去除通路的开口部为打开状态,则可以使空气排出到外部。
(7)如(2)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相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吸入室连接通路和所述吸入通路以互相平行、并在与所述泵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方向和与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轴线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上分开的状态而设置。
吸入通路和吸入室连接通路都连接吸入室。它们可以以相对于吸入室在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而设置,也可以以在与旋转轴线交叉(例如垂直)的轴线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而设置。由于考虑到空气广泛存在于吸入室的上部,所以将吸入室与吸入通路互相分开设置,与邻接设置相比,可以从整个吸入室排出空气。
例如,在将吸入通路与吸入室连接通路在与泵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分开设置时,它们的间隔优选为与吸入室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的1/6以上、1/5以上、1/4以上、1/3以上、1/2以上、2/3以上、3/4以上等。吸入通路和吸入室连接通路也可以设置在吸入室的大致两端部。
(8)如(2)项至(7)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并大致在上下方向延伸;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连接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与所述吸入通路双方的连接部,并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
吸入通路和吸入室连接通路双方在上下方向延伸,并连接有泵的吸入室,同时,吸入通路和吸入室连接通路通过吸入通路连接通路连接。
当通过空气排出控制将工作液提供给泵的吸入室并使其流出到蓄液池时,可以经过吸入通路排出吸入室内的空气,或是经过吸入室连接通路、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吸入通路排出。因此,与只经过吸入通路排出的时候相比,可以迅速地进行空气的排出。
(9)如(1)项至(3)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吸入通路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10)如(9)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当与蓄液池连接的连接部被设置在设于车辆上的保持部件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面上之时,吸入通路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吸入通路连接通路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而设置,吸入室连接通路以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而设置。此时,优选吸入室连接通路以位于吸入通路上方的状态而设置。
(11)如(1)项至(10)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经过安全阀而连接所述蓄压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的安全通路。
安全通路以连接蓄压器和泵的吸入室的状态而设置。因此,便于利用蓄压器中所蓄积的高压工作液或是从泵喷出的工作液将吸入室和吸入通路内的空气排出。
例如,在空气排出控制中,通过泵的工作将安全阀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从而将工作液提供给泵的吸入室,并使其经过吸入通路而流出到蓄液池,此时,若将与安全通路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和与吸入通路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设置在彼此相对向的位置,则在空气排出控制中,可以使从安全通路提供给吸入室的工作液几乎流过整个吸入室而从吸入通路流出,从而可以使空气良好地排出。此外,当安全阀是包括电磁线圈的电磁开关阀时,通过向电磁线圈提供电流来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由此可以将蓄压器的工作液或从泵喷出的工作液提供给吸入室。
吸入通路、安全通路优选在吸入室中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连接,优选在吸入室中连接在与包括泵的旋转轴线的平面相对的不同侧面。例如,当液压控制单元被设置在车辆上时,相对于包括旋转轴线的水平面,可以将吸入通路连接在上部,将安全通路连接在下部。此外,优选吸入通路的连接部与安全通路的连接部以相隔一定角度的状态而设置,其中所述角度是从以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心角2/3π~π中所选择的。
(12)如(1)项至(11)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与液压动作装置连接的动作装置连接部、和减压通路,所述动作通路经过可对所述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减压控制的减压控制阀而连接所述液压装置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
减压电路以连接减压控制阀和泵的吸入室的状态设置。因此,便于利用经过减压控制阀而提供的工作液使吸入室和吸入通路内的空气排出。减压通路与吸入通路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与安全通路与吸入通路的关系相同。
(13)如(12)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增压通路,所述增压通路经过可对所述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增压控制的增压控制阀而连接所述动作装置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
动作装置连接部上连接有增压通路、减压通路,并设有增压控制阀、减压控制阀。由此,可以对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增压、减压控制。
(14)如(1)项至(13)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中以具有互相共用部分的状态设置有安全通路和减压通路,其中所述安全通路经过安全阀连接所述蓄压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所述增压通路经过可对所述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减压控制的减压控制阀而连接动作装置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并且所述动作装置连接部连接有液压动作装置。
在本项记载的液压控制单元中,安全通路和减压通路具有共用部分。若安全通路和减压通路在共用部分被连接于吸入室,则可以使连接吸入室的连接部成为一个。
(15)如(1)项至(14)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设有与抑制车辆的车轮旋转的液压制动器的制动缸连接的制动缸连接部,并且,所述液压制动器通过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向所述制动缸提供的工作液的液压进行动作。
制动缸的液压通过液压控制单元中的增压控制阀、减压控制阀的动作而被增压、减压。
(16)如(1)项至(15)项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保持部件设有与车高调整装置连接的车高调整装置连接部,并且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车高调整装置的液压。
(17)一种液压制动装置,包括:
泵装置,所述泵装置包括从蓄液池经过吸入通路汲取工作液的泵以及驱动所述泵的泵马达;和
液压制动器,通过制动缸的液压而使其动作,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入通路和所述泵的吸入室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放气塞。
在本项记载的液压制动装置中,放气塞被设置在泵的吸入室和来自蓄液池的吸入通路中的至少一方。由此,可以排出泵的吸入室的空气,或是排出吸入通路内的空气。
在本项记载的液压制动装置中,可以采用所述的(1)项至(16)项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技术特征。
在本液压制动装置中,设有将泵、泵马达、蓄压器保持在一个内部形成有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中的液压控制单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安全通路、减压通路在液压控制单元内(保持部件内)连接在泵的吸入室中也不是必不可少的。
(18)如(17)项所述的液压制动装置,其中,包括空气排出控制部,用于将从所述泵喷出的工作液提供给所述泵的吸入室,并使其从所述吸入通路向蓄液池流出。
从泵喷出的工作液可以经过安全通路而被提供给泵的吸入室,或是经过减压通路而被提供。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液压控制单元的液压控制致动器的液压制动装置整体的示意图;
图2是上述液压控制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液压控制致动器的图5的AA剖面图;
图4是图5的DD剖面图;
图5是图3的BB剖面图;
图6是图4的CC剖面图;
图7是表示上述液压制动装置的制动器ECU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空气排出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上述存储部中所存储的其他空气排出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9是空气排出控制时的工作液及空气的流动的概念示意图;
图10是更换工作液时空气排出时的工作液及空气的流动的概念示意图;
图11是作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液压控制致动器中的空气排出控制时的工作液及空气的流动的概念示意图;
图12是更换工作液时空气排出时的工作液及空气的流动的概念示意图;
图13是作为本发明又一其他实施例的液压控制单元的液压控制致动器的上部的概念示意图;
图14是作为本发明又一其他实施例的液压控制单元的液压控制致动器的上部的概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液压控制单元的液压制动装置。
图1所示的制动装置包括作为制动操作部件的制动踏板10、包括2个加压室的主缸12、作为由动力驱动的动力式液压源的泵装置14、与位于前后左右的车轮对应而分别设置的制动器16~19等。制动器16、17是左右前轮的制动器,制动器18、19是左右后轮的制动器。制动器16~19是通过制动缸20~23的液压而动作的液压制动器。
主缸12包括两个加压活塞,在两个加压活塞各自前方的加压室内,通过驾驶者操作制动踏板10而产生与操作力相应的液压。主缸12的两个加压室分别经由主通路26、27与左右前轮的制动缸20、21连接。在主通路26、27的途中分别设有主截止阀29、30。主截止阀29、30是常开的电磁开关阀。
此外,泵装置14经由增压通路36、制动器通路37与四个制动缸20~23连接。制动缸20~23在与主缸12截止的状态下,从泵装置14被提供液压,从而使液压制动器16~19动作。制动缸20~23的液压由液压控制阀装置28来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泵装置14、液压控制阀装置38等被单元化,并设置在一个保持部件(也可称为块或壳)39(参照图2~图5)中。图1的点划线围起来的部分是一个单元40,并且在保持部件内形成有多条液体通路,经由这些液体通路可以将液压控制阀、泵、蓄压器等保持在连接的状态下。
由于通过单元40所包括的泵装置14、液压控制阀装置38等控制制动缸20~23的液压,从而使液压制动器16~19动作,所以,以下将单元40称为液压控制致动器40。
液压控制致动器40的端口42、43(参照图1、2)分别与主缸12的两个加压室连接,端口44~47与制动缸20~23连接。连接所述泵装置14与端口44~47的液体通路是增压通路36,连接在端口44~47上的是制动通路37。蓄液池连接口48经由蓄液池软管49与蓄液池50连接。蓄液池50是低压容器,其在大气压下储存工作液。
泵装置14包括泵56、驱动泵56的泵马达58。泵56经由吸入通路60与蓄液池连接口48连接,并且还与蓄压器62连接。通过泵56可以汲取蓄液池50的工作液并提供给蓄压嚣62,在被加压的状态下积蓄。
此外,蓄压器62与泵56的吸入室64(参照图3、5)通过安全通路66连接,但安全通路66中设有安全阀68。安全阀68在蓄压器62的液压或从泵56喷出的工作液的液压超过设定压力时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
液压控制阀装置38包括设置于增压通路36中的增压线性阀72和减压线性阀76,所述减压线性阀76设置在连接端口44~47与泵56的吸入室64的减压通路74中。通过这些增压线性阀72和减压线性阀76的控制可以对制动缸20~23的液压分别独立地控制。减压线性阀76被配置在图6的凹部78。此外,减压线性阀76的高压一侧经由制动通路37与制动缸20~2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泵56是柱塞泵。在泵56中,可动部件的活塞80嵌在作为筒部件的缸82内,并且可以在其中滑动。缸82安装在保持部件39上,并且不能在自身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活塞80的一端与高压一侧的泵室94相对,另一端与低压一侧的吸入室64(也可以称为凸轮室)相对。吸入室64经由吸入通路60(参照图3)、蓄液池软管49(参照图1)与蓄液池50连通。此外,活塞80的另一端与随着泵马达58的旋转而旋转的偏心凸轮98相对,一端受到弹簧100的偏置力。活塞80被弹簧100保持在与偏心凸轮98抵接的状态。偏心凸轮98及凸轮轴101借助一对轴承103a、b而被保持在保持部件39中所形成的筒状的嵌合部102中,并可绕旋转轴线相对旋转。该嵌合部102与偏心凸轮9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为吸入室64。吸入室64以与旋转轴线平行延伸的姿势设置,并且与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形状大体成为圆环形。此外,凸轮轴101经由连接部104与泵马达58的输出轴连接。此外,凸轮轴101的旋转轴线是泵56的旋转轴线。
在活塞80的内部形成有泵吸入通路105,所述泵吸入通路105在与缸82的轴线方向大体平行的方向上延伸,泵吸入通路105中设有吸入阀106。吸入阀106包括设置在泵吸入通路105的朝向泵室94的开口部上的阀座108、可接近或远离该阀座108的阀体110、保持该阀体110的阀体保持部件112。阀体保持部件112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开口部113,以允许工作液从泵吸入通路105向泵室94流动。
泵室94与作为泵通路的增压通路36通过设于缸82中的泵喷出通路124连接。泵喷出通路124中设有喷出阀126。喷出阀126包括设置在缸82的泵喷出通路124的开口部上的阀座128、可接近或远离该阀座128的阀体130、保持该阀体130的阀体保持部件132。阀体保持部件132被固定在缸82上,并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开口部134。阀体保持部件132与阀体130之间设有弹簧136,以便将阀体130向就位于阀座128的方向偏置。
以下对于以上那样构成的泵56的动作进行说明。活塞80随着由泵马达58驱动的偏心凸轮98的旋转而往复运动。
活塞80从缸82向后方最突出的位置是下死点,是吸入端位置。在朝向该吸入端位置的吸入行程中,活塞80在被弹簧100的偏置力按压到偏心凸轮98上的状态下后退。由于泵吸入通路105的液压比泵室94的液压高,所以吸入阀106打开,从而工作液从吸入室64经过泵吸入通路105、吸入阀106而被吸入到泵室94中。然后,活塞80通过偏心凸轮98抵抗弹簧100的偏置力从而前进。由此,泵室94的容积减少,液压升高。泵室94的液压使阀体110就位于阀座108,从而吸入阀106关闭。
活塞80前进到最前面的位置是上死点,是喷出端位置。泵室94的容积变为最小,液压在活塞80的一次往复运动中最高。当对应于泵室94与增压通路36的液压差的力比弹簧136的偏置力大时,喷出阀126被打开,泵室94的工作液经过喷出阀126喷向增压通路36。以下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将从蓄液池50吸入的工作液喷向增压通路36,从而提供给致动器62等。
液压控制致动器40以图2所示的姿势被设置在车辆上。如图3~6所示,泵56被设置在液压控制致动器40的上部,液压控制阀装置38被设置在下部,蓄液池连接口48被设置在块39的上表面138。
如图3所示,泵56的吸入室64连接有吸入通路60,同时还连接有安全通路66、减压通路74。吸入通路60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下,即在垂直于泵56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姿势下连接在吸入室64的上部,最好是最上部。此外,如图1、4所示,吸入室64与减压通路74和安全通路66两者连接,但是通过它们的共用通路139连接。换言之,在减压通路74与安全通路66连接,并且通过共用通路139连接在吸入室64的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共用通路139和吸入通路60被设置为绕旋转轴线相隔中心角5π/6(150°)的状态。
此外,如图3所示,在块39的泵56的吸入侧部分(泵56的上方)设有空气去除通路140。空气去除通路140包括直接与泵56的吸入室64连接(具有对吸入室64的连接部141)的吸入室连接通路142、直接连接吸入通路60和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两者(具有对吸入通路60的连接部143a和对吸入室连接通路142的连接部143b)的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吸入室连接通路142被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设置,并且在块39的上表面138上具有开口150。吸入室连接通路142通过安装放气塞152而被塞住。通过取下帽154来松开放气塞152,从而使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与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与吸入通路60以与泵56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姿势互相平行地设置,并且,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以与旋转轴线平行的姿势设置。此外,吸入通路60与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在平行于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上隔开的状态下设置。即,液压控制致动器40被以如下的状态设置在车辆上,即以吸入通路60、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在上下方向上且互相平行的状态,以及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在本实施例中,吸入通路60和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在隔开距离为平行于吸入室64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大约1/5的状态下设置。
另一方面,主通路26中设有行程模拟器装置180。行程模拟器装置180包括行程模拟器182和常闭的模拟器用开关阀184,通过模拟器用开关阀184的开闭,行程模拟器182可以在与主缸12连通的连通状态和被截止的截止状态之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液压制动器16~19在通过来自泵装置14的工作液而处于动作状态时,为开状态;在通过来自主缸12的工作液而处于动作状态时,为闭状态。
制动装置是基于制动器ECU 200的指令而被控制的。制动器ECU 200以计算机为主体,包括执行部202、存储部204、输入输出部206。输入输出部206在与制动器开关210、行程传感器211、主压传感器214、制动液压传感器216、车轮速传感器218、液压源液压传感器220、点火开关222等连接的同时,还经由未图示的驱动电路与增压线性阀72、减压线性阀76、主截止阀29、30、模拟器控制阀184、泵马达58等连接。
存储部中存储有用图7、8的流程图表示的空气排出程序。
正常制动时,通过使主截止阀29、30处于关闭状态而将制动缸20~23与主缸12截止,并通过泵装置14的液压使制动器16~19动作。基于由行程传感器211检测出的操作行程和由主压传感器214检测出的主压等求得驾驶者要求的制动力,并确定制动缸液压的目标液压以获得该要求制动力。控制供应给各增压线性阀72、减压线性阀76的电磁线圈的供给电流,使得实际的制动缸液压和目标液压相同。
在泵装置14中,控制泵马达58,使得液压源液压传感器220所检测出的液压处于设定范围内,从而使泵56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进行空气排出控制。随着泵56的动作吸入室64内会产生空气,或是在减压线性阀76中产生的空气经过减压通路74而被供给到吸入室64。因此,吸入室64、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等中有空气滞留。为了避免这些,在应该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许可条件被满足时,进行空气排出控制。
在空气排出控制中,主截止阀29、30处于关闭状态。增压线性阀72处于关闭状态,而泵56进行动作。若由于从泵56喷出的工作液的液压,而使安全阀68的高压侧的液压超出设定值,则安全阀68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从而,从泵56喷出的工作液经过安全通路66而被提供给泵56的吸入室64。如图9所示,从共用通路139提供给吸入室64的工作液经过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或者经过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吸入通路60以及蓄液池软管49而流出到蓄液池50中。随着工作液向蓄液池50的流出,吸入室64、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也被排出到蓄液池50。
空气排出控制是根据图7的流程图所表示的空气排出控制程序的执行而进行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行驶后,从点火开关222被从开启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开始经过了设定时间(例如可以是80秒)以上的时候,就已满足空气排出许可条件。
一旦满足空气排出结束条件,就结束空气排出控制。空气排出结束条件是在空气排出控制开始后经过了设定时间(例如可以是1秒)之后的时候满足。
在步骤1(以下略称为S1,其他步骤也是一样)中,判定是否满足了空气排出许可条件。当已满足了空气排出许可条件时,在S2中将主截止阀29、30切换到关闭状态。在S3中,通过泵马达58的控制而使泵56动作。在S4中,判定空气的排出是否已结束。当已满足了空气排出结束条件时,在S5中停止泵56的动作,从而结束空气排出动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当利用从泵56喷出的工作液进行空气的排出时,由于设置了空气去除通路140,所以可以将泵56的吸入一侧的空气良好地排出到蓄液池50中。
此外,由于共用通路139(安全通路66)连接在吸入室64的下部,吸入通路60、吸入室连接通路142连接在上部,所以从共用通路139所提供的工作液几乎流过整个吸入室64而被排出,因此,可以将吸入室64内的空气良好地排出到蓄液池50中。
进一步,由于设置了空气去除通路140,所以可以使吸入室64的工作液和空气从吸入通路60和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两处迅速地排出。
此外,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由于在吸入室64产生的空气向上方移动(朝着空气去除通路140移动),所以可以避免随着泵56的工作而卷入空气从而空气被提供给制动缸一侧。进一步,由于使用空气去除通路140可以在实质上增大吸入室的体积,所以通过其也可以获得减少偏心凸轮98的旋转部附近的空气的效果。
此外,在车辆中,即使当蓄液池50被设置在液压控制致动器40的上表面138的下方时,也就是即使蓄液池软管49的与蓄液池50相对的连接部49R(参照图1)位于蓄液池连接部48的下方时,在空气排出控制中,也可以使工作液从吸入室64向蓄液池50流出,从而可以使空气可靠地排出到蓄液池50中。
此外,安全阀68可以是具有电磁线圈的电磁开关阀。若通过向电磁线圈提供电流而成为打开状态,则可以使蓄压器62的工作液经过安全通路66而提供给吸入室64。
此外,空气排出控制也可以根据图8的流程图所表示的空气排出控制程序的执行而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从泵56喷出的工作液或蓄压器62的工作液几乎流过整个液压控制致动器40并经过减压通路76、共用通路139而被提供给吸入室64。
在S21、22中,当满足空气排出许可条件时,主截止阀29、30变为关闭状态。然后,在S23中,使增压线性阀72为打开状态,使减压线性阀76为打开状态,在S24中,使泵56动作。在S25中,当满足排出结束条件时,在S26中,使泵马达58的动作停止,从而结束空气排出动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工作液经过增压控制阀72、减压控制阀76而被提供给泵56的吸入室64,被提供给吸入室64的工作液经过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或是经过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而被提供给蓄液池50。随之,吸入室64内的空气、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就可以被排出到蓄液池50。此外,在减压控制阀76中产生的空气也同样可以被排出到蓄液池50。此时,由于设置了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所以吸入室64内的空气或是从减压控制阀76随工作液被一同提供的空气、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可以被迅速地排出到蓄液池50。
接着,对在更换液压制动装置中的工作液时(更换油时)进行空气排出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蓄液池50中设有未图示的手动泵装置。并且,取下放气塞152的帽154(参照图3),如图1O所示,通过连接工作液排出用软管230并松开放气塞152,从而向外部开放。通过工人手动操作泵装置,将高压的工作液从蓄液池50一侧经过蓄液池软管49而提供给吸入室64。
供给吸入室64的工作液经过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工作液排出用软管230而流出到外部,吸入通路60的工作液经过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工作液排出用软管230而流出到外部。随着该工作液的流出,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吸入室64内的空气也可以被排出到外部。
这样,若设置空气去除通路140,则可以在更换工作液时等使滞留在吸入通路60和吸入室64内的空气良好地排出。此外,由于设有吸入通路连接通路144,所以可以得到能够迅速将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排出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空气去除通路140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但是也可以不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142。
如图11、12所示,空气去除通路250不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而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52。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52具有与吸入通路60连接的连接部253a。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52具有在吸入通路连接部253a一侧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具有在开口部150一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当进行空气排出控制时,如图11所示,吸入室64的工作液经过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而流出到蓄液池50中。此时,由于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52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姿势设置,所以可以避免吸入室64或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被提供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52。由此,可以将吸入室64、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可靠地排出到蓄液池50。
此外,在通过工人的操作从蓄液池50一侧提供高压的工作液时,如图12所示,高压工作液经过吸入通路60、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52、工作液排出用软管230而被排出到外部,从而使软管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进一步,如图13所示,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60也可以以相对于与泵56的旋转轴线平行的直线(液压控制致动器40设置在车辆上时的水平线)倾斜的姿势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60的姿势是吸入通路连接部261a一侧位于上方地相对于水平线倾斜角度θ的姿势。此时,还可以避免在空气排出控制中吸入通路60内的空气被提供给吸入通路连接通路260。
此外,如图14所示,空气排出通路300可以不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也就是不包括与吸入通路60连接的连接部。空气排出通路300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在本实施例中,当将软管连接在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上,并通过工人的操作从蓄液池软管49向吸入室64提供高压工作液时,可以将吸入室64内的空气、吸入通路60、蓄液池软管49内的空气经过吸入室连接通路142而排出到外部。
此外,通过取下盖154并松开放气塞152,可以将滞留在吸入室连接通路142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泵装置14和液压控制阀装置38被设置在一个块39中,但是也可以分别设于不同的保持部件(块)中。
此外,空气排出许可条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条件。例如,也可以是当车辆的行使时间超过设定时间且点火开关222为关闭并经过了设定时间以上时,满足空气排出许可条件,或是即使点火开关222处于打开状态但是停车制动器处于动作状态时(档位是停车时)满足空气排出许可条件。
进一步,安全阀68具有电磁线圈,可以通过控制对电磁线圈的电流供应来使其开关。
此外,在空气排出控制中,将蓄压器62的工作液经过安全阀68而提供给泵56的吸入室64,同时也可以经过增压线性阀72、减压线性阀76而提供给吸入室64。此时,优选电磁开关阀作为安全阀68。或者,在限制增压线性阀72的状态下使泵56动作,从而可以使安全阀68通过泵的喷出压而被打开。
进一步,安全阀通路66或减压通路74与吸入室64的连接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连接到吸入通路60上。此外也可以连接在液压控制致动器40的外部的蓄液池软管49上。
进一步,吸入通路60和吸入室连接通路142的间隔以及吸入通路60、吸入室连接通路142与共用通路139之间的圆心角中的至少一个,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
此外,液压控制致动器4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本发明可以以上述记载的方式之外的、基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实施了各种改变、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Claims (16)

1.一种液压控制单元,包括:
从蓄液池汲取工作液的泵;
驱动所述泵的泵马达;
将从所述泵喷出的工作液以加压状态蓄积的蓄压器;和
在保持所述泵、泵马达、蓄压器的同时,在内部形成液体通路的保持部件,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泵吸入侧的部分以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具有开口的状态设置有空气去除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a)连接所述蓄液池的蓄液池连接部和(b)连接所述蓄液池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的吸入通路,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与所述吸入通路和所述泵的吸入室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泵包括:缸体,被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上,并且不能在自身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活塞,被嵌入配合在所述缸主体中,并可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驱动部件,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中,并可绕自身的旋转轴线相对旋转,伴随相对旋转,给所述活塞施加往复运动中的至少是往运动方向的驱动力;吸入室,被设在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之间;和泵室,在所述缸体的轴方向上与所述吸入室相隔设置,并且,所述泵是随着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而进行工作液的吸入和喷出的活塞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吸入通路以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设置,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吸入通路以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势设置,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的连接部,并且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一侧的连接部向下方倾斜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相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吸入室连接通路和所述吸入通路以互相平行、并在与所述泵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方向和与所述旋转轴线交叉的轴线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上分开的状态而设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并大致在上下方向延伸;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连接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与所述吸入通路双方的连接部,并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吸入通路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通路连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吸入通路连接的连接部,并大致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空气去除通路包括吸入室连接通路,所述吸入室连接通路具有与所述泵的吸入室连接的连接部,并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经过安全阀而连接所述蓄压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的安全通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与液压动作装置连接的动作装置连接部、和减压通路,所述减压通路经过可对所述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减压控制的减压控制阀来连接所述动作装置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中设置有增压通路,所述增压通路经过可对所述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增压控制的增压控制阀来连接所述动作装置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安全通路和减压通路以具有互相共用部分的状态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中,其中所述安全通路经过安全阀连接所述蓄压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所述增压通路经过可对所述液压动作装置的液压进行减压控制的减压控制阀来连接动作装置连接部和所述泵的吸入室,并且,所述动作装置连接部连接有液压动作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设有与抑制车辆的车轮旋转的液压制动器的制动缸连接的制动缸连接部,并且,所述液压制动器通过从所述液压控制单元向所述制动缸提供的工作液的液压来进行动作。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设有与车高调整装置连接的车高调整装置连接部,并且所述液压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车高调整装置的液压。
CNB2005100554696A 2004-03-18 2005-03-18 液压控制单元 Active CN132388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8252/2004 2004-03-18
JP2004078252A JP4337590B2 (ja) 2004-03-18 2004-03-18 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9853A CN1669853A (zh) 2005-09-21
CN1323881C true CN1323881C (zh) 2007-07-04

Family

ID=35041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54696A Active CN1323881C (zh) 2004-03-18 2005-03-18 液压控制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37590B2 (zh)
CN (1) CN132388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6326B2 (ja) * 2006-08-22 2011-11-16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331429B2 (ja) * 2008-09-29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JP5155962B2 (ja) * 2009-07-23 2013-03-06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の基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213A (ja) * 1993-11-30 1995-06-1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制動エネルギ回生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US5538335A (en) * 1994-07-29 1996-07-2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Hydraulic brake system for a vehicle having a pump and a reservoir
JPH08332930A (ja) * 1995-06-08 1996-12-1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液圧ブレーキ装置
JPH11227600A (ja) * 1998-02-13 1999-08-24 Nissin Kogyo Kk 液圧式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と該ブレーキ装置の組付け方法
KR20030026012A (ko) * 2001-09-24 2003-03-31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용 브레이크 트랙션 콘트롤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213A (ja) * 1993-11-30 1995-06-1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制動エネルギ回生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US5538335A (en) * 1994-07-29 1996-07-23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Hydraulic brake system for a vehicle having a pump and a reservoir
JPH08332930A (ja) * 1995-06-08 1996-12-1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液圧ブレーキ装置
JPH11227600A (ja) * 1998-02-13 1999-08-24 Nissin Kogyo Kk 液圧式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と該ブレーキ装置の組付け方法
KR20030026012A (ko) * 2001-09-24 2003-03-31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용 브레이크 트랙션 콘트롤 시스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37590B2 (ja) 2009-09-30
CN1669853A (zh) 2005-09-21
JP2005263014A (ja) 2005-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6967A (zh) 高压燃料供给泵
CN1076989C (zh) 用于液体制品的分配器
CN1323881C (zh) 液压控制单元
CN1105739A (zh) 带有流量控制开关的压力冲洗器
CN17519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976640A (zh) 医用泵
CN1709760A (zh) 驾驶室翻转用电动/手动举升装置
CN1781785A (zh) 车辆运动控制设备
CN1087244C (zh) 具有可变助力比的助力制动装置
CN1667269A (zh) 容积式往复式压缩机
CN1145316A (zh) 洗车装置
CN1133938A (zh) 两轮摩托车的增压装置
CN1508431A (zh) 用于防锁定的制动系统的泵
CN104595067A (zh) 一种发动机用空气滤清器
CN1654832A (zh) 液压马达的自动变速机构
CN1714236A (zh) 燃料供给用泵
CN1137764A (zh) 触发式液体排出器
CN1308598C (zh) 用于使汽车的驾驶室倾斜的液压倾斜装置
JP2003260653A (ja) バリ取り装置
CN1948742A (zh) 减压阀及燃油喷射装置
CN100339260C (zh) 制动器控制装置
CN202200969U (zh)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真空泵
CN1472126A (zh) 带有改进喷射管的空气突然卸载的装置
CN219932364U (zh) 一种重卡驾驶室翻转单柱塞电动油泵
CN104653367A (zh) 带有泵的手持式工作器械、泵及泵伸缩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