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1669A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1669A CN1271669A CN 00106964 CN00106964A CN1271669A CN 1271669 A CN1271669 A CN 1271669A CN 00106964 CN00106964 CN 00106964 CN 00106964 A CN00106964 A CN 00106964A CN 1271669 A CN1271669 A CN 12716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frame
- mentioned
- frame
- rear portion
- main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可摇动地支承于主车架上的动力部件上轴支承着后轮的同时、还连接着后缓冲部件的下端部,设在上述后缓冲部件的上端的缓冲件侧托架安装在设于上述主车架的后部的主要部、即车架主部上的缓冲件安装部上其特征是,供缓冲件侧托架86插通的开口部87设于车架主部24a上,跨开口部87隆起于车架主体24a的上方的缓冲件侧安装部88设在车架主部24a上。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向主车架上安装的安装构造,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其可摇动地支承于主车架上的动力部件上轴支承着后轮的同时、还连接着后缓冲部件的下端部,设在上述后缓冲部件的上端的缓冲件侧托架安装在设于上述主车架的后部的主要部、即车架主部上的缓冲件安装部上。
过去,这样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已由例如特开平10-218065号公报等为人所知。
但是,在上记现有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缓冲件安装部从车架主部向下方突出地设在车架主部上。因此,后缓冲部件的上下方向长度比较短,后缓冲部件的行程比较小,为了提高驾驶者的乘坐舒适性,希望进一步加大后缓冲部件的行程。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进一步增大后缓冲部件的行程,提高驾驶者的乘坐舒适性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项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其可摇动地支承于主车架上的动力部件上轴支承着后轮的同时、还连接着后缓冲部件的下端部,设在上述后缓冲部件的上端的缓冲件侧托架安装在设于上述主车架的后部的主要部、即车架主部上的缓冲件安装部上,其特征是,供上述缓冲件侧托架插通的开口部设在上述车架主部上,跨越开口部而向车架主部的上方隆起的缓冲件安装部设在上述车架主部上。
根据这样的构成,后缓冲部件的上端所具有的缓冲侧托架可以设定在更高的位置,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大后缓冲部件的行程,提高驾驶者的乘坐舒适性。
另外,本申请的第二项发明,是在上述第一项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与上述主车架协作构成车体构架的副车架在与上述缓冲件安装部往上述车架主部设置的连接设置部对应的位置与车架主部连结。根据这样的构造,可以用副车架加强从车架主部隆起的缓冲件安装部的强度。
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前部放大侧视图。
图3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部放大侧视图。
图4是省略了收容箱和燃料箱的状态下的图3的4向视图。
图5是前部车架和后部车架相互分离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是前部车架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图6的7向视图。
图8是图6的8-8线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7的9-9线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10-10线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后部车架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向视图。
图13是图12的13-13线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与车架安装的摇动支承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15-15线剖视图。
图16是后缓冲部件的对车体构架安装的安装部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6的17-17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7的18-18线剖视图。
图19是副车架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20向视扩大图。
图21是图1的21向视图。
图22是图21的22-22线剖视图。
图23是图22的23-23线剖视图。
图24是头管相对后部车架的中心线的位置偏移的说明图。(a)是主车架的侧视图。(b)是(a)的B向视图。
图25是前部车架和后部车架的连结面为基本水平的状态下的与图24相对应的图。(a)是主车架的侧视图。(b)是(a)的B向视图。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图24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前部放大侧视图;图3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部放大侧视图;图4省略了收容箱和燃料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5是前部车架和后部车架相互分离于状态下的立体图;图6是前部车架的放大侧视图;图7是图6的7向视图;图8是图6的8-8线放大剖视图;图9是图7的9-9线放大剖视图;图10是图7的10-10线放大剖视图;图11是后部车架的放大侧视图;图12是图11的12向视图;图13是图12的13-13线放大剖视图;图14是表示向车体构架安装的发动机的摇动支承部的局部剖侧视图;图15是图14的15-15线剖视图;图16是表示后缓冲部件的往车体构架上安装的安装部的侧视图;图17是图16的17-17线剖视图;图18是图17的18-18线剖视图;图19是副车架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20向视图;图21是图1的21向视图;图22是图21的22-22线剖视图;图23是图22的23-23线剖视图;图24是头管相对于后部车架的中心线的位置偏移的说明图,(a)是主车架的侧视图;(b)是(a)的B向视图。
首先,如图1所示,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体构架F是由主车架21和连结在该主车架21的后部上的副车架22构成,主车架21是将用铝合金等铸造成形的后部车架24的前端部连结在用铝合金等铸造成形的前部车架23的后端部而成的,在后部车架24的后端部上连接着上述副车架22。即、车体构架F是通过从前方侧依次地连结前部车架23、后部车架24及副车架22而成的。
参照图1~图2,设在前部车架23的前端的头管25上可操纵方向地支承着横跨前轮WF的前叉28。上述前叉28的下端配置在前轮WF的车轴31的前方,一端连接在前叉28的下端上的连杆29的另一端与上述车轴31连结,在前叉28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和连杆29的中间部之间设有前缓冲器30。另外,在前叉28的上端连结着操纵方向手柄32。
参照图3及图4,动力部件P由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侧的发动机E和配置在后轮WR左方侧的无级变速机M构成,该动力部件P可上下摇动地支承在后部车架2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发动机E例如是将汽缸朝向车体前方地基本水平地配置的水冷式单汽缸4冲程发动机。无级变速机例如是皮带式无级变速机。
在动力部件P的后部轴支承着后轮WR,在动力部件P的后部和主车架23的后部、即后部车架24之间设有后缓冲部件33。在动力部件P的后部安装着配置在后轮WR的上部侧方的空气滤清器34,该空气滤清器34通过气化器35与发动机E连接。导引来自发动机E的排气的排气管36从发动机E延伸到后轮WR的右侧方侧,该排气管36与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方的排气消声器37连接。在发动机E上可转动地支承着支架38,散热器44配置在动力部件P的右侧方。
参照图5~图7,前车架23一体地具有头管25、下降构架26、左右一对底板支承构架271、272,并由铸造成形。上述下降构架26从上述头管25向后下方延伸;上述底板支承构架271、272从下降构架26的下端向后方延伸。
如图8所示,下降构架26形成为前方及下方开放的槽状,配置与槽内的多个加强筋26a…一体地设在下降构架26上。
左右一对底板支承构架271、272分别形成为上方开放的槽形、并直线地延伸。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前端部分别配置于下降构架26的下端两侧,上述两底板支承构架部271、272的前端部通过比下降构架26的下端前面更向前方鼓出的一对弯曲部501、502分别连接设置在下降构架部26的下端两侧。两弯曲部501、502也形成为上方开放的槽形,在两弯曲部501、502的相互相对的内侧部分别设有凹向外侧方侧的凹部51。
在图9中,在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上分别一体地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52、52。在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底部分别设有一对排水孔53、53,该一对排水孔53、53配置在上述加强筋52的两侧,用于排出浸入到底板支承构架部271、272内的水。而且,在弯曲部501、502的底部也分别设有排水孔54。
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部间通过加强构架55相互地连接为一体,该加强构架55形成为上方开放了的基本U字状。
在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部一体地设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前部连结板561、562,在两前部连结板561、562上各设有一对螺栓穿通孔57、57。如图10所示,在一方前部连结板561上,在其两螺栓穿通孔57、57之间的中间部下面上设有开口的单一的嵌合凹部58,该嵌合凹部58具有与螺栓穿通孔57…平行的轴线;在另一前部连结板562上,在其两螺栓穿通孔57、57间的中间部下面上设有一对开口的嵌合凹部58、58,该一对嵌合凹部58、58具有与螺栓穿通孔57…平行的轴线。
参照图11、图12,后部车架24一体地具有车架主部24a和加强车架部24b,该车架主部24a在从上方看时形成为前方敞张的大致U字状,该加强车架部24b连接上述车架主部24a的中间部两侧间,该后部车架24是基本上向后上方倾斜地铸造成形的。
在该后部车架24中的车架主部24a的两侧前端分别一体地设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后部连结板611、612,用于从下方与上述前部车架23的后端的前部连结板561、562重合。
在两后部连结板611、612上各设有一对螺栓穿通孔62、62,该螺栓穿通孔62、62分别与设在前部车架23的前连结板561、562上的螺栓穿通孔57、57相对应。如图13所示,在一方后部连结板611上突设有单一的嵌合突部63,该嵌合突部63具有与螺栓穿通孔62…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并从两螺栓穿通孔62、62间的中间部上面向上方突出,用于与设在前部连结板561上的嵌合凹部58嵌合,在另一后部连结板612上突设有一对嵌合突部63、63,该一对嵌合突部63、63具有与螺栓穿通孔62…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并从两螺栓穿通孔62、62间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用于与设在前部连结板562上的嵌合凹部58、58嵌合。
前部连结板561、562与从下方重合在前部连结板561、562上的后部连结板611、612通过在穿插在各螺栓穿通孔57、62中的螺栓64、64…上螺旋配合螺母65、65…而被相互连接。而且,在前部及后部连结板561、562,611、612的连接状态下,各嵌合突部63…分别嵌合于各嵌合凹部58…中,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和后部车架24的前端的连接部的3个以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例中是3个部位,各嵌合突部63…嵌合于各嵌合凹部58…中。
如图1所示,分别连接前部连结板561和后部连结板611、前部连结板562和后部连结板612的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一对)螺栓64、64的至少一个的轴线的延长线L、在本实施例中是一对的螺栓64、64的轴线的延长线L、L通过可进行方向操纵的用头管25支承的操纵方向手柄32的上端与前轮WF的车轴31之间。相互嵌合的嵌合突起63…及嵌合凹部58…配置在一对螺栓64、64间,由于其具有与螺栓64…平行的轴线,所以,嵌合突部63…及嵌合凹部58…的轴线延长线也通过操纵方向手柄32的上端及前轮WF的车轴31之间。
然而,动力部件P的发动机E通过防振连杆66支承车体构架F中的后部车架24上,参照图14、图15说明该防振连杆66的构造。
防振连杆66备有: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671、672;左右一对连杆681、682;横梁69;一对止挡橡胶件70、71。上述发动机侧托架671、672设在发动机E上;上述连杆681、682其一端可摇动地连接在各发动机侧托架671、672上,其另一端可摇动地连接在后部车架24的车架主部24a上,该连杆681、682配置在气化器35的前方;上述横梁69连接两连杆681、682之间;上述一对止挡橡胶件70、71与后部车架24中的加强构架部24b抵接地设在一方的上述连杆681上。
发动机侧托架671、672向上方突出地设在发动机E上,在这些发动机侧托架671、672上同轴地设有安装孔72、72,在各安装孔72、72中压入了橡胶衬套73、73,在两橡胶衬套73、73之间夹装着圆筒状的间隔套管74。在两橡胶衬套73、73和间隔套筒74中穿有具有结合在一方连杆681的外侧面上的头部75a的螺栓75。在从另一方的连杆682突出的上述螺栓75的突出部上螺旋配合着结合于另一方的连杆682的外侧面上的螺母84。即、连接于两连杆681、682的一端上而水平配置的螺栓75通过橡胶衬套73、73支承于发动机侧托架671、672上。
在后部车架24的车架主部24a中的中间部两侧同轴地设有支承孔76、76,在各支承孔76、76中压入橡胶衬套77、77。设在两连杆681、682的另一端并与上述螺栓75平行的螺栓78、78通过上述橡胶衬套77、77可摇动地支承于上述车架主部24a上。
在一方的连杆681中,在连结螺栓75和螺栓78的轴线的直线的前方设有箱状的橡胶支承部79,与安装于该橡胶支承部79中的止挡胶件70相抵接的抵接面81形成于后部车架24中的加强构架部24的下面上。另外,在上述连杆681中,在连结螺栓75和螺栓78的轴线的直线的后方侧设有箱状的橡胶支承部80,与安装于该橡胶支承部80中的止挡橡胶件71相抵接的抵接面82形成于上述加强构架部24b的下面上。
连接两连杆681、682的横梁69形成为下方敞开的基本U字状,并且横跨配置在两连杆681的后方侧的连接上述气化器35与发动机E之间的吸气器83地被配置着。
在这样的防振连杆66中,从动力部件P的发动机E作用于螺栓75上的负荷由橡胶件73、73的弹性变形吸收,并且由橡胶衬套70、71推压抵接面81、82而弹性变形而被吸收、再由橡胶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吸收。
在车体构件F的主车架21的后部安装着后缓冲部件33的上端部,该缓冲部件33的下端部连接在动力部件P上,参照图16~图18说明其后缓冲部件33的上端部向主车架21上安装的安装构造。
在后缓冲部件33的上端设有形成为上方开放的基本U字形的缓冲件侧托架86。另一方面,在作为主车架21的后部、即后部车架24的主要部的车架主部24a的后部中,在与后缓冲部件33对应的部分上设有供上述缓冲件侧托架86插通的开口部87。
另外,在上述车架主部24a上一体地设有缓冲件安装部88,该安装部88跨越上述开口部87地向车架主部24a的上方隆起,上述缓冲件侧托架86夹着缓冲件安装部88地被配置。
在设在缓冲件安装部88上的安装孔89中压入橡胶衬套90,穿通该橡胶衬套90的螺栓91螺旋安装在缓冲件侧托架86上。即、缓冲件侧托架86通过橡胶衬套90安装在缓冲件安装部88上。
在图19及图20中,副车架22是加工金属管而构成的,它具有:从上方看形成为前方敞开的基本U字状的框部92;上下延伸并将中间部焊接于框部92的前端的一对立起部93、93;一端焊接于立起部93、93的下端上、并且另一端焊接于框部92上的一对加强部94、94。副车架22关于沿车体构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左右对称。
在各立起部93、93的下端部及与上述立起部93、93的下端部重叠的加强部94、94的一端部上设有螺栓插通孔97…,在各加强部94、94的中间部设有螺栓插通孔98…。另一方面,在后部车架24的车架主部24a上从车架主部24a向上方隆起地一体地设有一对轮毂部99、99和一对轮毂部100、100,该一对轮毂部99、99与两螺栓插通孔97…对应,该一对轮毂部100、100与两螺栓插通孔98…对应。由螺栓101…及螺母102…将副车架22安装在上述各轮毂99、99、100、100上。配置在车架主部24a的左侧的轮毂部99、100配置在与缓冲件安装部88的向车架主部24a上连接设置的连接设置部对应的位置上,副车架22在与缓冲件安装部88的向车架主部24a上连接设置的连接设置部对应的位置连结在车架主部24a上。
在后部车架24及副车架22上,可收容安全帽的收容箱39配置在上述发动机E和气化器35的上方地被支承着。
如图15所示,在收容箱39的靠前方的下端突出地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一对腿部105、106。另一方面,在后部车架24的加强构架部24b的上面上设有支承凹部107、108,该支承凹部107、108用于承受上述各腿部105、106。用支持凹部107、108承受的腿部105、106用螺栓109、109和螺母110、110连结于后部车架24的加强构件部24b上。为了避免与配置于加强构件部24b和收容箱39的底部39的下方的吸气管83及气化器35产生干涉,加强构件部24b和收纳箱39的底部在朝向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行走方向前方的状态向右下倾斜地被形成。
另外,在副车架22的两立起部93…的上端分别设有平坦的安装板部111,在各安装板部111…分别焊接着螺母112。在这些安装板部111…上承载收容箱39的后端,通过紧固安装分别旋装在螺母112…中的螺栓113…(参照图1)而将收容箱39的后端安装在副车架22上。
这样,收容箱39在发动机E及气化器35的上方被支承于后部车架24及副车架22上,上述防振连杆66的横梁69配置在收容箱39和发动机E之间。
在收容箱39的后方侧,在上述副车架22上支承着燃料箱40。为了支承燃料箱40,在副车架22的框部92的后端上面焊接着安装板114,在框部92的中间部两侧焊接安装板115、115。在上述安装板114上焊接着一对螺母116、116,在上述安装板115、115上分别焊接螺母117。配置在框部92内的燃料箱40的后部用分别与两螺母116、116螺旋配合的螺栓118…(参照图1、2)支持在上述安装板114上,另外,燃料箱40的两侧部用分别与上述各螺母117…螺旋配合的螺栓119…(参照图1、图2)支承于上述安装板115、115上。
车体构件F用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41覆盖着,该车体罩41具有护腿罩41a、脚踏底板41b、下罩41c、侧罩41d;上述护腿罩41a覆盖着驾驶者的腿的前方,上述脚踏底板41b用于载置驾驶者的脚,上述下罩41c覆盖着脚踏底板41b的下方,上述侧罩41d从两侧覆盖车体后部。
支承于后部车架24和副车架22上的收容箱39的大部分、及支承于副车架22上的燃料箱40用上述侧罩41d覆盖着,从上方可覆盖收容箱39的车座42可开闭地安装在侧罩41d的上部。另外,燃料箱40所备有的燃料注入用的盖40a从上侧罩41d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地被配置着。
特别如图2所示,在头管25的背面部一体地设有安装板45,该安装板45间隔地与上述头管25的背面相对,在该安装板45上从上方嵌合着螺母支承构件46,该螺母支承构件46形成为下方开放的基本U字状。而且,在螺母支承构件46上焊接着配置在头管25的背面与安装板45间的螺母47。另一方面,用于结合购物袋等的钩件48与车体罩41中的护脚罩41a的上述安装板部45相对的部分相抵接,穿通于钩件48、护腿罩41a、螺母支承构件46及安装板45而与钩件48结合的螺栓构件49与上述螺母47螺旋配合。
在图21~图23中,在上述前部车架23的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间沿前后方向间隔地架设着一对底板支承板121、122。
在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靠近前部的部分上设有螺栓插通孔123、123、大致U字状的螺母支承构件125、125从侧方嵌合于各底板支承构架271、272上,该螺母支承构件125、125上焊接着与上述螺栓插通孔123、123相对应的螺母124、124。在各螺母支承构件125、125上载置着下罩支承构件126、126、底板支承板12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及脚踏底板41b的靠近前部的两侧部。脚踏底板41b、底板支承板121及下罩支持构件126、126通过将螺栓127、127螺旋于上述螺母125、125中而被共同紧固于底板支承构架271、272上。在脚踏底板41b上设有收容各螺栓127、127的头部的凹部128、128,以避免螺栓127、127的头部突出于上方。
在底板支承板12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121a,脚踏底板41b的前端中央用护脚罩41a的下端部及上述隆起部121a支持着。
与底板支承板121一起从下方支承脚踏底板41b的底板支承板1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是与上述底板支承板121相同的构造,由螺栓129、129与脚踏底板41b一起紧固连接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上。在脚踏底板41b上设有收容螺栓129、129的头部的凹部130、130。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靠近后部的部分上设有用于穿通螺栓129、129的螺栓插通孔140、140。
下罩41c从下方覆盖着前部车架23中的两底板支承构架部271、272地被配置着。由螺栓131…及螺母132…连结在下罩支承构件126、126上。
在上述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间配置着上部开放的箱形物品收容部133。在物收容部133的上端两侧部一体地设有向两侧伸出的支承突缘部133a、133b,设在这些支承突缘部133a、133b的外端部的凹部134、135由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内侧部上缘承受。
另外,在物收容部133的上端前部一体地设有承载在下降构架26的下部上面上的支承突缘部133c,支承突缘133c由插通于上述支持突缘133c并插通于设在上述下降构架26的下部的螺栓插通孔134中的螺栓135和螺旋于该螺栓135上的螺母136紧固于下降构架26的下部。
在物品收容部133的后端下部一体地设有承载于加强构件部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的支承突部133d,支承突缘部133d由插通于支承突缘部133d并插通于设在上述加强构架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螺栓插通孔137中的螺栓138和螺旋于该螺栓138上的螺母139紧固于加强构架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在物品收容部133内的靠前方的部分上收容着电池143。通过在在该电池143的前后与物品收容部133结合的钩144、145上结合挂在电池143上的皮带146的两端,电池143固定配置于物品收容部143内。
在上述电池143的后方,在物品收容部133内固定配置着散热器贮水箱147。
在与物品收容部133对应的位置,在脚踏底板41b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148,该开口部148用由螺栓构件150连结于脚踏底板41b上的盖149可开闭地封闭着,在封闭状态下,盖149的上面与脚踏底板41b的上面处于一面上。
以下,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体构架F是相互连结前部车架23、后部车架24及副车架22而成。各车架23、24、22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前部车架23和后部车架24是铸造成形。因此通过将铸造成形的前部车架23和后部车架24的任何一个共用于通过变更车体构架的一部分而使机种不同的多机种的机动二轮车,可以实现机种变更所带来的车体构架的设计、制造费用的降低。而且,通过使每个构架23、24、23模块化可以先进行每个构件23、24、22的零件的组装,可以通过将组装完成后的3个模式相互组装到一起来进行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的组装,因此,可以有助于提高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组装作业效率。
另外,由于前部车架23一体地具有头管25、下降构架26及底板支承构架271、272、并由铸造成形,铸造成形的后部车架24连结于上述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加工金属管而成的副车架22连结于后部车架24的后端,所以,对于不花费多的设计、制造费用的副车架22来说,可以以金属制管的加工容易地应对机种变更。
在前部车架23的左右一对底板支承构件271、272和后部车架24进行连结时,是在设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的前部连结板561、562上连结设在后车架24的前端的与前部连结板561、562重合的后部连结板611、612,前部连结板561、562和后部连结板611、612如图24(a)所示地都后前下方倾斜,因此,如图24(b)所示,在头管25和上述连接面向与两连结板561、562,611、612的连接面平行的平面的投影图上,连结板561、562,611、612的连接面配置在与头管25比较接近的位置。因此,如图24(b)所示,即使产生后部车架24侧的后部连结板611、612向前部车架23的前部连结板561、562的组装误差,头管25的位置相对后部车架24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进行倾斜地产生了偏移,也可以将相对于后部构架24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的头管25的位置的位移量δ1、δ2抑制为比较小,可以提高前轮WF和后轮WR的相对于车体的对位的精度。
另外,通过将分别连接前部连结板561和后部连结板611、前部连结板562和后部连结板612的各一对螺栓64、64的至少1个的轴线的延长线L、在本实施例中是一对螺栓64、64的轴线的延长线L1、L2通过用头管25支承的操纵方向手柄32的上端和前轮WF的车轴31之间地进行设定,上述连接面配置于与头管25接近的位置上,即使产生了后部车架24向前部车架23组装的组装误差,也可以将相对于后部车架24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的头管25的位置的位移量δ1、δ2抑制得更小。
与此相对,如图25(a)所示,如果假设前部车架23的后端和后部车架24的前端的连接面不是向前下方倾斜而是基本水平的情况,在头管25和上述连接面的向与前部车架23的后端及后部车架24的前端的连接面平行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上,如图25(b)所示,上述连接面配置在比较远离头管25的位置上,在产生了后部车架24往前部车架23组装的组装误差时,相对于后部车架24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的头管25的位置的位移量δ1、δ2比较大。
另外,由于后部连结板611、612从下方重合于前部连结板561、562上,不需要确保将后部车架24配置于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上方的空间。因此,可以将脚踏底板41b配置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上方,可以大地设定脚踏板41b的空间。
由于嵌合凹部58…设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嵌合于上述嵌合凹部58…中的嵌合突部63…突设于后部构件24的前端上,从而可以提高相互连结、组装前部车架23和后部车架24时的组装精度。
而且,通过将嵌合凹部58…及嵌合突部63…配置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后端与后部车架24的前端的连接部的3部位以上的多个部位、在该实施例中为3部位,可以进一步提高前部车架23及后部车架24的组装精度。
在前部车架23中,由于下降构架26形成为下方开放的槽形,从而可以不用减少下降构架26的断面形状地与下降构架26接近地配置前轮WF,可以避免前轮WF和下降构架26的干涉并充分确保脚踏底板41b的空间的同时、还可缩短轮轴距。
另外,由于左右一对的底板支承构架271、272分别形成为上方开放的槽状,由于作用于车体构架F上的外力的作用,底板支承构架271、272其上部开口面积发生变化地产生挠曲,由此可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而且,在底板支承部271、272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52,从而两底板支承构件271、272由于外力的作用可以产生挠曲的同时,也可以防止两底板支承构件271、272的刚性极端地降低。
再有,由于底板支承构件271、272的前端部分别配置在下降构架26的下端两侧,从而可以将脚踏底板41b配置到下降构架26的下端两侧,可以在不加大轮轴距的情况下充分地在前方侧确保脚踏底板41b的空间。
由于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前端部通过比下降构架26的下端前面更向前方鼓出的一对弯曲部501、502分别连接设置在下降构架26的下端两侧,尽管分别配置直线状的一对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前端部,但通过将下降构架26和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连接设置部、即两弯曲部501、502向前方鼓出,可以充分地提高上述连接设置部的强度。
再之,通过用分别设在两弯曲部501、502的相互相对的内侧部的凹部51…来确保与前轮WF的间隔,从而可以将前轮WF与弯曲部501、502侧接近地设置,因此,通过将两底板支承构架271、272的前端部通过弯曲部501、502连接设置在下降构架26上,可以避免轮轴距变大。
在将动部件P的发动机E可摇动地支承在车体构架F上的防振连杆66中,连接可摇动地连结设在发动机E上的左右一对发动机侧托架671、672和车体构架F的左右一对连杆681、682之间的横梁69形成为下方开放的基本U字状,并配置于在两连杆681、682的前方侧跨越连接配置在两连杆681、682后方侧的气化器35和发动机E之间的吸气管83的位置。因此,与气化器35配置在两连杆681、682的前方侧的情况相比,气化器35的配置上的自由度变高。
发动机E是基本水平配置的4冲程发动机,通过在于车座42的下方安装在车体构架F上的收容箱39和发动机E之间配置横梁69,在通过避免与收容箱39的干涉来确保横梁69的自由动作的同时,还可防止座位42的位置变高。
再有,由于在作为车体构架F中的主车架21的后部的主要部的车架主部24a上设有开口部87,该开口部87供后缓冲部件33的上端所备有的缓冲件侧托架86插通,跨越开口部87地隆起于车架主部24a上方的缓冲件安装部88设在车架主部24a上,缓冲件侧托架86安装在缓冲件安装部88上,所以,可以将缓冲件侧托架86设定于更高的位置上,可以进一步加大后缓冲部件33的行程,提高驾驶者的乘坐舒适性。
由于与主车架21协作地构成车体构架F的副车架22在与缓冲件安装部88的向车架主部24a连接设置的连接设置部对应的位置与主车架21连结,所以,可以用副车架22加强从车架主部24隆起的缓冲件安装部88的强度。
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记载于专利请求保护范围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种种的设计变更。
根据第1项发明,设在后缓冲部件上端的缓冲件侧托架可以设在更高的位置上,可以进一步加大后缓冲部件的行程,提高驾驶者乘坐舒适性。
根据第2项发明,可以用副车架加强从车架主部隆起的缓冲安装部的强度。
Claims (2)
1.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可摇动地支承于主车架(21)上的动力部件(P)上轴支承着后轮(WR)的同时、还连接着后缓冲部件(33)的下端部,设在上述后缓冲部件(33)的上端的缓冲件侧托架(86)安装在设于上述主车架(21)的后部的主要部、即车架主部(24a)上的缓冲件安装部(88)上,其特征在于,供上述缓冲件侧托架(86)插通的开口部(87)设在上述车架主部(24a)上,跨越该开口部(87)向车架主部(24a)的上方隆起的缓冲件安装部(88)设在上述车架主部(24a)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与上述主车架(21)协作构成车体构架(F)的副车架(22),在与上述缓冲件安装部(88)的往上述车架主部(24a)上连接设置的连接设置部对应的位置与车架主部(24a)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2131799A JP4252667B2 (ja) | 1999-04-28 | 1999-04-28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
JP121317/1999 | 1999-04-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71669A true CN1271669A (zh) | 2000-11-01 |
CN1116194C CN1116194C (zh) | 2003-07-30 |
Family
ID=14808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010696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6194C (zh) | 1999-04-28 | 2000-04-26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252667B2 (zh) |
CN (1) | CN1116194C (zh) |
IT (1) | IT1320046B1 (zh) |
TW (1) | TW4452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19570A (ja) | 2003-10-20 | 2005-05-12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CN107521590B (zh) * | 2017-08-16 | 2023-08-15 | 赵娜 | 一种机踏车辆用的警示装置 |
JP6982041B2 (ja) * | 2019-09-30 | 2021-12-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
1999
- 1999-04-28 JP JP12131799A patent/JP425266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
- 2000-03-30 TW TW89105967A patent/TW44522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0-04-17 IT IT2000TO000357A patent/IT1320046B1/it active
- 2000-04-26 CN CN 00106964 patent/CN111619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252667B2 (ja) | 2009-04-08 |
TW445227B (en) | 2001-07-11 |
IT1320046B1 (it) | 2003-11-12 |
ITTO20000357A1 (it) | 2001-10-17 |
JP2000313389A (ja) | 2000-11-14 |
ITTO20000357A0 (it) | 2000-04-17 |
CN1116194C (zh) | 2003-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709957B1 (ko) | 자동 이륜차 | |
US7438149B2 (en) | Motorcycle | |
CN1827459A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00349778C (zh) | 摩托车的后翼板和相关的支撑结构 | |
CN1836965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 |
US7490693B2 (en) | Grab rail and muffler support structure | |
CN1205081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 | |
CN1976842A (zh) | 摩托车 | |
CN1211247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 |
CN1196616C (zh) | 摩托车的燃油箱支承结构 | |
CN1079758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 |
US7114588B2 (en) |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two-wheeler | |
CN1196622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 |
CN1116194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 |
CN1854012A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构造 | |
CN1607144A (zh) |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 |
CN1200841C (zh) | 两轮摩托车用的车体框架 | |
CN1292953C (zh) | 鞍乘型车辆的头盔收纳构造 | |
CN1608939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 |
CN1278901C (zh)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车架 | |
CN1200843C (zh) | 带内燃机自行车 | |
CN1747869A (zh) | 两轮摩托车 | |
CN1200840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架 | |
CN1188315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 | |
CN1123476C (zh) | 安装了后缓冲组件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