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7106C -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7106C
CN1247106C CNB2004100519931A CN200410051993A CN1247106C CN 1247106 C CN1247106 C CN 1247106C CN B2004100519931 A CNB2004100519931 A CN B2004100519931A CN 200410051993 A CN200410051993 A CN 200410051993A CN 1247106 C CN1247106 C CN 124710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ill
feed
minutes
enzyme
weig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519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18315A (zh
Inventor
肖渲雄
雍士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duoli Biological Science & Tech Co Ltd Guangdong
Original Assignee
Yiduoli Biological Science & Tech Co Ltd Guangdo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duoli Biological Science & Tech Co Ltd Guangdong filed Critical Yiduoli Biological Science & Tech Co Ltd Guangdong
Priority to CNB2004100519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47106C/zh
Publication of CN1618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8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71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710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7Re-use of by-products of food processing for fodde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Enzymes And Modific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旨在提供一种综合性能好的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先将浓缩的木聚糖酶、浓缩的酸性蛋白酶、浓缩的内切淀粉酶、浓缩中性蛋白酶、浓缩的纤维素酶、浓缩的葡聚糖酶制成微丸,再将上述微丸及预先制成空白微丸按特定的配方经过复配工艺制成微丸型的饲用复合酶产品,由于每一类丸所用的原料有别于其它丸的原料,因而制成的丸的颜色也有别于其它丸的色差,不同类型丸色差的存在使复配而成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产品呈现出多色的特点。本发明可用于制作饲用复合酶产品。

Description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饲用复合酶是一种含有多种酶催化活性的饲料添加剂,它可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强化动物消化,改善动物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等功能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饲用复合酶以粉状、液体及单色饲用复合酶为多见,但是粉状饲用复合酶易在喂食时易黏附于食槽壁上而造成浪费,在加工过程中,饲料配方酶活执行准确度较低;液体饲用复合酶对产品贮运温度要求较高、保质期短,耐高温能力差而不能于颗粒饲料蒸汽调质制粒前添加,易引起成品颗粒饲料的霉变;单色饲用复合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酶源间的拮抗而影响酶活的收得率、同时工艺条件对不同酶源间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产品对贮运过程中易潮湿。因此,现有的饲用复合酶的综合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综合性能好的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主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木聚糖酶微丸10~20、酸性蛋白酶微丸6~20、内切淀粉酶微丸8~20、中性蛋白酶微丸4~10、纤维素酶微丸5~10、β-葡聚糖酶微丸10~20、空白丸57~0,其中
(1)所述木聚糖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15、麦根粉5、浓缩的木聚糖酶酶粉5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30;
(2)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豆粕粉20、麦根粉8、浓缩的酸性蛋白酶25、玉米淀粉10、微晶纤维素8、硬脂酸镁4、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0;
(3)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碳酸钙15、麦根粉5、浓缩的内切淀粉酶酶粉5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无水氯化钙0.1,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4;
(4)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50、麦芽粉5、浓缩中性蛋白酶酶粉15、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9;
(5)所述纤维素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麦芽粉20、麦根粉10、浓缩的纤维素酶酶粉3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1;
(6)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65、麦根粉5、浓缩的葡聚糖酶酶粉2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7;
(7)所述空白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25、麦根粉12、玉米淀粉15、微晶纤维素10、硬脂酸镁5、33%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5。
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制作单个小丸
(1)制作所述木聚糖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1)所述的重量
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木聚糖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木聚糖酶湿料;将所述木聚糖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木聚糖酶微丸;
(2)制作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2)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豆粕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酸性蛋白酶、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4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酸性蛋白酶湿料;将所述酸性蛋白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
(3)制作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3)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碳酸钙、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内切淀粉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和所述无水氯化钙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内切淀粉酶湿料;将所述内切淀粉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
(4)制作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4)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所述麦芽粉、所述浓缩中性蛋白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中性蛋白酶湿料;将所述中性蛋白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
(5)制作所述纤维素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5)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麦芽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纤维素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纤维素酶湿料;将所述纤维素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纤维素酶微丸;
(6)制作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6)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葡聚糖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β-葡聚糖酶湿料;将所述β-葡聚糖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
(7)制作所述空白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7)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25、所述麦根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3%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5分钟得空白湿料。将所述空白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空白微丸。
B)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步骤A)得到的所述木聚糖酶微丸、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所述纤维素酶微丸、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和所述空白丸于沸腾机中在常温下沸腾混合30-60分钟,即得所述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先将浓缩的木聚糖酶、浓缩的酸性蛋白酶、浓缩的内切淀粉酶、浓缩中性蛋白酶、浓缩的纤维素酶、浓缩的葡聚糖酶制成微丸,再将上述微丸及预先制成空白微丸按特定的配方经过复配工艺制成微丸型的饲用复合酶产品,由于每一类丸所用的原料有别于其它丸的原料,因而制成的丸的颜色也有别于其它丸的色差,不同类型丸色差的存在使复配而成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产品呈现出多色的特点,由于此方法保存了每种酶的特色酶活性,因此与粉状、液体及单色饲用复合酶相比较,本发明的综合性能好,其具体描述如下:
1  与粉状、液体饲用复合酶相比较
1.1  耐饲料蒸汽调质制粒的高温、高湿稳定性得到有效的增强,是更适用于颗粒配合饲料生产中蒸汽调质制粒前添加的一种饲用复合酶。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对饲料蒸汽调质制粒的高温、高湿模拟体系中,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和粉状饲用复合酶中各酶种耐高温、高湿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可见,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中的各酶种对饲料调质制粒的耐高温、高湿稳定性均好于粉状饲用复合酶。
液体饲用复合酶是一种于颗粒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之“蒸汽调质-制粒-冷却器”后喷涂添加的产品,因绕开了高温过程而避免了酶的高温、高湿失活,产品本身并不耐高温。
因此本发明与粉状饲用复合酶、液体饲用复合酶相比,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最耐高温,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能更好地应用于颗粒配合饲料之调质制粒前添加的一类产品。
1.2  耐高浓度矿物质添加剂、胆碱、饲用酸化剂等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增强,是更适用于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中使用的一种饲用复合酶。
饲用复合酶属于生物活性类饲料添加剂,添加于预混料、浓缩料中,将面临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等成分的攻击,如损失严重,作为超量添加的对策将引起使用成本的加剧,所以对高浓度矿物质添加剂、胆碱、饲用酸化剂等饲料成分的抗逆性高低,直接决定了预混料、浓缩料中是否采用这类添加剂产品。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绝大多数功效因子酶位于微丸的内部,与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等成分相隔离,因而免受其攻击。
如图6、图7、图8、图9、图10所示,多色微丸型复合酶各酶种在与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的共存体系中相对剩余活性曲线总体是围绕95~97%的轴线上下波动,说明其耐受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等成分的抗逆性强,因而更适宜在预混料、浓缩料中使用。
而粉状和液体饲用复合酶产品添加于预混料和浓缩料中,绝大多数酶直接暴露于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等成分的攻击之下,失活严重,不适合于这两类饲料类型使用。
1.3  与粉状饲用复合酶相比,提高了饲料加工厂使用这类产品时饲料配方中酶活执行的准确度。
试验指出,粉状饲料添加剂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功效成分的饲料配方执行准确度只有69%,偏低,主要原因是其功效成分于不同粒度部分分布不均而出现的粉尘损失放大效应以及抗结块能力低导致在储运、传送、混合等加工过程中的结饼、挂壁等现象。
有关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的粒度、含粉率和酶分布的变异系数等研究结果如下。
使用一套标准筛对一定量的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进行分级测定,粒度实测值为:20-40目筛间物收得率=93~95%,过80目筛部分含量=0,所以这是一种粒度非常均一的产品,不含粉尘。
使用标准套筛同时对多色微丸型和多种市售粉状饲用复合酶进行分级,测定每一样品的各级分酶活,计算其酶活变异系数(CV);以木聚糖酶、纤维素酶酶活变异系数(CV)值表示的各样品酶活分布均匀度进行比较,其结果如图11、图12所示,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酶活于不同粒度间分布的均匀度变异系数CV%在1.04~1.08%之间,与粉状饲用复合酶相比属于完全不同档次的产品。
多色微丸型饲用酶制剂产品不含粉尘、酶活于不同粒度部分分布均一、丸型颗粒抗结块,所以是一种饲料配方酶活执行准确度高的饲料添加剂。
1.4  与粉状饲用复合酶相比,更适合于家禽啄食的采食习性。
家禽中鸡的采食习性为啄食,啄食适合于颗粒的摄取,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在这方面比粉状饲用复合酶存在优势。这种优势有助于减少产品的功效成分酶在家禽食槽壁的黏附浪费,更完全地被摄入而发挥作用。
1.5  与液体饲用酶制剂相比,可于饲料蒸汽调质制粒前添加,克服了液体饲用酶制剂在颗粒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之冷却器后喷涂添加所带来的成品饲料因局部含水量高而出现霉变的可能性。
液体饲用酶制剂产品因在颗粒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之冷却器后喷涂添加而绕开了高温过程,避免了酶的高温、高湿失活,但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常引起颗粒饲料发生霉变。主要原因是:液体酶的添加量很少,有的甚至每T饲料只添加100ml,为保证能在饲料上喷得均匀,一般是通过增加喷涂总量来实现,即加水和液体酶一起喷;这样要稍有不慎,在颗粒饲料的局部会产生水分过多,冷却器后添加的方式决定了此时的饲料不再经过“抽湿”的工艺过程,因此极易造成饲料从局部含水过多点开始的霉变,引起饲料的质量问题。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为固体剂型,含水量小于10%,制粒前添加,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6  与液体饲用酶制剂相比,产品对贮运温度条件要求低,且保质期大大延长。
酶的失活作用与游离水分子的存在有关,液体饲用酶制剂产品中酶被大量游离水分子包围着,极易失活,一般保质期不超过3个月;只有具有冷藏条件的贮运体系中方可延长保质期,而用具有冷藏条件的贮运体系来对待相对低值的饲料添加剂产品是不现实的,也无先例。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含水量小于10%,几为结合水,酶不易失活,在常温下贮运保质期可达12个月以上。
2  与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相比较
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是将几种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先按特定的配方经过复配且混合均匀后,再制成微丸,获得最终产品。与此相比,多色微丸型产品所呈现出的新的特性如下:
2.1  克服了生产过程中各类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减少了酶活的工艺损失,提高了产品生产酶活收得率。
蛋白酶是饲用复合酶中主要的酶种之一,在很多类型的饲用复合酶产品中均要使用,但蛋白酶与其它饲用酶制剂的酶种之间在游离水存在的条件下将发生拮抗。原因是:蛋白酶作用的底物是蛋白质,酶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所以酶可发挥作用的游离水存在时,蛋白酶将攻击其它酶,产生水解作用,破坏它们的活性。
在饲用复合酶的微丸剂型生产时是必须存在混合湿料的阶段,混合湿料中存在大量的游离水;若是执行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生产,在有蛋白酶与其它酶共存的情况下,混合湿料里将发生蛋白酶对其它酶的水解破坏,其它酶的酶活生产收得率将大大降低。
所以将饲用复合酶的每一个酶种单独制丸走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生产路线,就克服了生产过程中各类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减少了酶活的工艺损失,提高了产品生产酶活收得率。
2.2  克服了生产过程中各类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之间对制丸要求的区别,避免了生产工艺对各类酶原料顾此失彼的情况,提高了产品生产的工艺效率。
制丸的制剂学工艺流程对物料的理化性质要求很高,达不到要求会对制丸过程中的多种指标(如:挤条性能,滚丸圆整度,丸的强度、掉粉率、干燥性能,出品率等)造成影响,甚至制不了丸。
作为饲用复合酶的各类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大的区别,达到制丸要求需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区别也很大,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生产的路线采用一个工艺过程去实现不同的方法,可实现的程度和目标达成的效果顾此失彼,产品生产的总体工艺效率低下。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将每一个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单独制丸,避免了生产工艺对各类酶原料顾此失彼的现象,提高了产品生产的工艺效率。
2.3  提高了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在贮运过程中对潮湿的稳定性。
“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和“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本身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各酶种在产品中相互接触,后者各酶种在产品中空间隔离。由于饲用酶制剂的各酶种之间在游离水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拮抗作用(如蛋白酶对其它酶的水解作用),决定了两类产品在贮运过程中对潮湿的稳定性存在区别,后者高于前者。
2.4  增加了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在生产工艺稳定下的产品之可变动性、发展性,同时还提高了微丸型饲用复合酶新产品开发的效率。
饲用复合酶类饲料添加剂产品的市场销售目前已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客户的服务营销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服务营销包括很多方面,如对用户使用饲用酶制剂产品的技术指导、提供一些结合用户条件的饲料配方技术、提供一些对用户有用的信息等;服务营销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满足其特殊需求、具有最佳性价比的饲用酶制剂产品,执行特殊定单销售方法。
进行特殊定单的饲用酶制剂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产品存在一定的可变性。对于微丸型饲用酶制剂的两种类型:单色和多色微丸型饲用酶制剂,产品本身最大的区别之二是:前者的产品是固定的,后者在不增加新酶种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产品可变动性。所以,只有本专利技术生产的多色微丸型饲用酶制剂产品才具备进行特殊定单的微丸型饲用酶制剂产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饲用复合酶是由若干个含特色酶活性的酶制剂原料复配而成的产品。对于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是:复配在前、制丸在后,由于物料理化性质的区别会带来制丸配方工艺的区别,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个新的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的开发,均需对关键的制丸工艺进行一整套从“配方研究-小试试验-中试-大生产试验”的研发程序,费时费力且存在失败的风险。而对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是:制丸在前、复配在后,意味着:只有在采用新酶种时才需进行制丸工艺的“配方研究-小试试验-中试-大生产试验”的研发程序;没有新酶种的产品开发,只是一个配方研究和复配的过程。
所以,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产品开发避免了每一个新的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产品均需进行从小试实验开始的一整套费时费力且可能失败的研究过程,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进程、提高了工作的效。
3  结论
以上论述可总结如表1所示:
表1、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新特性与粉状、液体饲用复合酶和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比较
  与粉状饲用复合酶的比较   比较项目   粉状饲用复合酶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
  耐饲料蒸汽调质制粒的高温、高湿稳定性   弱   强
  耐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的稳定性   弱   强
饲料配方中酶活执行准确度
  对家禽啄食的采食习性的适合性   不适合   适合
  与粉状饲用复合酶比较小结:更适用于颗粒料、浓缩料、预混料中使用,使用中饲料配方酶活执行更准确,更适于家禽啄食的采食习性。
与液体饲用酶制剂的比较   比较项目   液体饲用酶制剂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
  产品保质期长短   短   长
  颗粒饲料生产工艺中的添加位点(“蒸汽调质-制粒-冷却器”前或后添加)
  耐高浓度矿添、胆碱、酸化剂的稳定性   弱   强
  是否有引起颗粒饲料发生霉变的可能性   有   无
  与液体饲用酶制剂的比较小结:对产品贮运温度要求低、保质期长,因提高酶的耐高温能力而可于颗粒饲料蒸汽调质制粒前添加,不可能引起成品颗粒饲料的霉变,且可于浓缩料、预混料中使用。
  与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比较   比较项目   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
  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否可能发生酶源间的相互拮抗   可能   不可能
  制丸工艺对不同原料的要求是否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存在   不存在
  产品对贮运过程中潮湿的稳定性   低   高
  是否可进行特殊定单的生产   否   是
  新产品开发工作的效率   低   高
  与单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比较小结:生产过程中不存在酶源间的拮抗而提高了酶活的收得率、同时工艺条件对不同酶源间没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产品对贮运过程中潮湿的稳定性高,可执行特殊定单的生产、新产品开发工作的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粉状饲用复合酶中的木聚糖酶剩余相对活性的比较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粉状饲用复合酶中的纤维素酶剩余相对活性的比较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粉状饲用复合酶中的酸性蛋白酶剩余相对活性的比较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粉状饲用复合酶中的内切淀粉酶剩余相对活性的比较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粉状饲用复合酶中的中性蛋白酶剩余相对活性的比较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与预混料共存不同时间,其木聚糖酶的相对剩余活性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与预混料共存不同时间,其纤维素酶的相对剩余活性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与预混料共存不同时间,其酸性蛋白酶的相对剩余活性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与预混料共存不同时间,其内切淀粉酶的相对剩余活性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与预混料共存不同时间,其中性蛋白酶的相对剩余活性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市售粉状复合酶中的木聚糖酶活性在产品的不同粒度部分之间分布的变异系数比较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多色微丸型和市售粉状复合酶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在产品的不同粒度部分之间分布的变异系数比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主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木聚糖酶微丸10~20kg、酸性蛋白酶微丸6~20kg、内切淀粉酶微丸8~20kg、中性蛋白酶微丸4~10kg、纤维素酶微丸5~10kg、β-葡聚糖酶微丸10~20kg、空白丸57~0kg,其中
(1)所述木聚糖酶微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15kg、麦根粉5kg、浓缩的木聚糖酶酶粉5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30kg;
(2)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豆粕粉20kg、麦根粉8kg、浓缩的酸性蛋白酶25kg、玉米淀粉10kg、微晶纤维素8kg、硬脂酸镁4kg、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0kg;
(3)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碳酸钙15kg、麦根粉5kg、浓缩的内切淀粉酶酶粉5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无水氯化钙0.1kg,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4kg;
(4)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50kg、麦芽粉5kg、浓缩中性蛋白酶酶粉15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9kg;
(5)所述纤维素酶微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麦芽粉20kg、麦根粉10kg、浓缩的纤维素酶酶粉3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1kg;
(6)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65kg、麦根粉5kg、浓缩的葡聚糖酶酶粉2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7kg;
(7)所述空白丸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25kg、麦根粉12kg、玉米淀粉15kg、微晶纤维素10kg、硬脂酸镁5kg、33%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5kg。
本发明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单体小丸制作:
(1)木聚糖酶微丸:称量标准面粉15Kg、麦根粉5Kg、浓缩的木聚糖酶酶粉5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30分钟,之后称量30Kg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2-0.25MPa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0Hz、负荷6.5V和38℃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0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15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3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3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微丸:
a、  残余水分含量6%
b、  酶活性约600000U/g
c、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棕色
d、  直径0.6-0.7mm的微丸
(2)酸性蛋白酶微丸:称量豆粕粉20Kg、麦根粉8Kg、浓缩的酸性蛋白酶25Kg、玉米淀粉10Kg、微晶纤维素8Kg、硬脂酸镁4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40分钟,之后称量20Kg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4MP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0Hz、负荷6.5V和38℃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0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17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3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5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微丸:
a、  水分含量6.5%
b、  酶活性约35000U/g
c、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棕黄色
d、  直径0.6-0.7mm的微丸
(3)内切淀粉酶微丸:称量碳酸钙15Kg、麦根粉5Kg、浓缩的内切淀粉酶酶粉5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和无水氯化钙(Cacl2)0.1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30分钟,之后称量24Kg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2-0.25MPa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0Hz、负荷6.5V和38℃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0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15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3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3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微丸:
a、  水分含量7%
b、  酶活性约3500,000U/g
c、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白色
d、  直径0.6-0.7mm的微丸
(4)中性蛋白酶微丸:称量标准面粉50Kg、麦芽粉5Kg、浓缩中性蛋白酶酶粉15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30分钟,之后称量19Kg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2-0.25MPa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0Hz、负荷6.5V和38℃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0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15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3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3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微丸:
a、  水分含量6%
b、  酶活性约60000U/g
c、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黄色
d、  直径0.6-0.7mm的微丸
(5)纤维素酶微丸:称量麦芽粉20Kg、麦根粉10Kg、浓缩的纤维素酶酶粉3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30分钟,之后称量21Kg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2-0.25MPa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0Hz、负荷6.5V和38℃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0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15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3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3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微丸:
a、  水分含量6%
b、  酶活性约80000U/g
c、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棕黄色
d、  直径0.6-0.7mm的微丸
(6)β-葡聚糖酶微丸:称量标准面粉65Kg、麦根粉5Kg、浓缩的葡聚糖酶酶粉20Kg、玉米淀粉7Kg、微晶纤维素5Kg、硬脂酸镁3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30分钟,之后称量17Kg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2-0.25MPa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0Hz、负荷6.5V和38℃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0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15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3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3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微丸:
a、  水分含量6%
b、  酶活性约500000U/g
c、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棕色
直径0.6-0.7mm的微丸
(7)空白微丸:称量标准面粉25Kg、麦根粉12Kg、玉米淀粉15Kg、微晶纤维素10Kg、硬脂酸镁5Kg于双轴浆叶式高效混合机(型号:SLHSJ-1)混合30分钟,之后称量15Kg浓度为33%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0.2-0.25MPa的压缩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5分钟得湿料。湿料投进SY-200型挤压造粒机在转速25Hz、负荷7.5V和40℃的条件下挤压造粒。称量得到的颗粒15Kg投进SY-700型滚丸机在25Hz的转速下滚成φ0.6-0.7mm的微丸。称量得到的微丸200Kg投进GF-300型沸腾干燥机在进风温度38℃-45℃和风门40V条件下干燥150分钟。将得到的微丸于双层振动筛(上层为20目,下层为40目)进行整粒,得到185kg具有如下理化特性的空白微丸:
a、 余水分含量5%
b、 观具有平滑表面、白色
c、 直径0.6-0.7mm的微丸
(B)称量由步骤(A)得到的木聚糖酶微丸10~20kg、酸性蛋白酶微丸6~20kg、内切淀粉酶微丸8~20kg、中性蛋白酶微丸4~10kg、纤维素酶微丸5~10kg、β~葡聚糖酶微丸10~20kg和空白丸57~0kg于GF~500型沸腾机在常温下沸腾混合30~60分钟,得饲用浓缩微丸复合酶。
实施例1:
称量木聚糖酶微丸10kg、酸性蛋白酶微丸6kg、内切淀粉酶微丸8kg、中性蛋白酶微丸4kg、纤维素酶微丸5kg、β-葡聚糖酶微丸10kg和空白丸57kg于GF-500型沸腾机在常温下沸腾混合50分钟,得有如下理化特性的浓缩微丸复合酶:
a、  残余水分含量6.5%
b、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多色
c、  木聚糖酶活性约60000u/g
d、  酸性蛋白酶活性约2000u/g
e、  内切淀粉酶活性约300000u/g
f、  中性蛋白酶活性约2000u/g
g、  纤维素酶活性约4000u/g
h、  β-葡聚糖酶活性约50000u/g
实施例2:
称量木聚糖酶微丸20kg、酸性蛋白酶微丸20kg、内切淀粉酶微丸20kg、中性蛋白酶微丸10kg、纤维素酶微丸10kg、β-葡聚糖酶微丸20kg于GF-500型沸腾机在常温下沸腾混合50分钟,得有如下理化特性的浓缩微丸复合酶:
a、 残余水分含量6%
b、 外观具有平滑表面、多色
c、 木聚糖酶活性约120000u/g
d、 酸性蛋白酶活性约7000u/g
e、 内切淀粉酶活性约700000u/g
f、 中性蛋白酶活性约6000u/g
g、 纤维素酶活性约8000u/g
h、 β-葡聚糖酶活性约100000u/g
实施例3:
称量木聚糖酶微丸15kg、酸性蛋白酶微丸13kg、内切淀粉酶微丸14kg、中性蛋白酶微丸7kg、纤维素微酶丸7kg、β-葡聚糖酶微丸15kg和空白丸29kg于GF-500型沸腾机在常温下沸腾混合50分钟,得有如下理化特性的浓缩微丸复合酶:
a、残余水分含量6.8%
b、外观具有平滑表面、多色
c、木聚糖酶活性约90000u/g
d、酸性蛋白酶活性约4500u/g
e、内切淀粉酶活性约500000u/g
f、中性蛋白酶活性约4000u/g
g、纤维素酶活性约5600u/g
h、β-葡聚糖酶活性约75000u/g

Claims (2)

1、一种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木聚糖酶微丸10~20、酸性蛋白酶微丸6~20、内切淀粉酶微丸8~20、中性蛋白酶微丸4~10、纤维素酶微丸5~10、β-葡聚糖酶微丸10~20、空白丸57~0,其中
(1)所述木聚糖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15、麦根粉5、浓缩的木聚糖酶酶粉5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30;
(2)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豆粕粉20、麦根粉8、浓缩的酸性蛋白酶25、玉米淀粉10、微晶纤维素8、硬脂酸镁4、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0;
(3)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碳酸钙15、麦根粉5、浓缩的内切淀粉酶酶粉5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无水氯化钙0.1,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4;
(4)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50、麦芽粉5、浓缩中性蛋白酶酶粉15、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9;
(5)所述纤维素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麦芽粉20、麦根粉10、浓缩的纤维素酶酶粉3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21;
(6)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65、麦根粉5、浓缩的葡聚糖酶酶粉20、玉米淀粉7、微晶纤维素5、硬脂酸镁3、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7;
(7)所述空白丸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标准面粉25、麦根粉12、玉米淀粉15、微晶纤维素10、硬脂酸镁5、33%的聚乙二醇水溶液15。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A)制作单个小丸
(1)制作所述木聚糖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1)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木聚糖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浓度为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木聚糖酶湿料;将所述木聚糖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木聚糖酶微丸;
(2)制作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2)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豆粕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酸性蛋白酶、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4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酸性蛋白酶湿料;将所述酸性蛋白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
(3)制作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3)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碳酸钙、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内切淀粉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和所述无水氯化钙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内切淀粉酶湿料;将所述内切淀粉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
(4)制作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4)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所述麦芽粉、所述浓缩中性蛋白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中性蛋白酶湿料;将所述中性蛋白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
(5)制作所述纤维素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5)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麦芽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纤维素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纤维素酶湿料;将所述纤维素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纤维素酶微丸;
(6)制作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6)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所述麦根粉、所述浓缩的葡聚糖酶酶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30%的聚乙二醇水溶液并置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3分钟得β-葡聚糖酶湿料;将所述β-葡聚糖酶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
(7)制作所述空白微丸:按权利要求1中第(7)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所述标准面粉25、所述麦根粉、所述玉米淀粉、所述微晶纤维素、所述硬脂酸镁于混合机中混合30分钟,之后称取所述重量配比的所述33%的聚乙二醇水溶液于喷液罐,使用高压空气喷液,喷液后搅拌5分钟得空白湿料。将所述空白湿料投进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再投进滚丸机中滚成0.6~0.7mm的微丸并干燥150分钟即得所述空白微丸。B)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重量配比称取步骤A)得到的所述木聚糖酶微丸、所述酸性蛋白酶微丸、所述内切淀粉酶微丸、所述中性蛋白酶微丸、所述纤维素酶微丸、所述β-葡聚糖酶微丸和所述空白丸于沸腾机中在常温下沸腾混合30-60分钟,即得所述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
CNB2004100519931A 2004-11-01 2004-11-01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24710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519931A CN1247106C (zh) 2004-11-01 2004-11-01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519931A CN1247106C (zh) 2004-11-01 2004-11-01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8315A CN1618315A (zh) 2005-05-25
CN1247106C true CN1247106C (zh) 2006-03-29

Family

ID=34764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19931A Active CN1247106C (zh) 2004-11-01 2004-11-01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4710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A111726C2 (uk) * 2010-10-01 2016-06-10 Апталіс Фарма Лімітед Препарат панкреліпази низької сили з кишковорозчинним покриттям
CN102669494A (zh) * 2012-06-27 2012-09-19 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产蛋鸡抗热应激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8315A (zh) 2005-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18C (zh) 以发酵液为原料的动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方法
CN100345494C (zh) 含饲料酶的颗粒
CN1072451C (zh) 一种基于发酵液的动物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345495C (zh) 含饲料酶的颗粒
CN1268029A (zh) 高活性植酸酶粒化物
CN101904428A (zh) 肉中鸡配合饲料
CN1909796A (zh) 稳定化的磷酸酶制剂
CN101080491B (zh) 具有植酸酶活性的多肽和编码多肽的核苷酸序列
CN101904429A (zh) 蛋鸭配合饲料
CN101869218A (zh) 一种绿色环保的无鱼粉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44267A (zh) 生物草鱼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72849A (zh) 颗粒型蛋鸡夏季专用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69980A (zh) 一种制备颗粒状l-赖氨酸饲料添加剂的方法
BG64034B1 (bg) Ензимен предгранулат за фуражен гранулат
CN103250909A (zh) 一种鹅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22218C (zh) 含酶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247106C (zh) 多色微丸型饲用复合酶及其制造方法
CN1580007A (zh) 多元素有机营养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65023A (zh) 酶制剂
CN1340995A (zh) 以谷类为主的高蛋白营养食品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69514A (zh) 一种反刍动物越冬精料补充饲料及生产方法
CN104012774A (zh) 一种全植物蛋白的团头鲂膨化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65923B (zh) 重唇鱼幼鱼专用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06446A (zh) 羊tmr颗粒生物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08733A (zh) 一种鸡粪肥料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