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5260A - 加热烹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5260A
CN1235260A CN99105749A CN99105749A CN1235260A CN 1235260 A CN1235260 A CN 1235260A CN 99105749 A CN99105749 A CN 99105749A CN 99105749 A CN99105749 A CN 99105749A CN 1235260 A CN1235260 A CN 12352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apparatus
heat
pedestal
heat cooking
produc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5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94C (zh
Inventor
佐佐木孝纪
杉森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35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5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6Protective guards, e.g.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heated pa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02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crowave cav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68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 plates or analogous hot-plates
    • H05B3/74Non-metallic plates, e.g. vitroceramic, ceramic or glassceramic hobs, also including power or control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安全的加热烹调装置。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使加热器7由壳体部件70,与壳体部件70相抵接的、由绝热材料构成的基座71,以及设置在基座71一侧处的热产生部件72构成。在使用热产生部件72实施加热时,风将通过导入孔73而导入至壳体部件70内,并通过上侧孔54将风排出。在盖覆着电子炉灶外部轮廓的外包装部件与热产生部件72之间还设置有基座71,所以当利用热产生部件72实施加热时,由热产生部件72产生的热量将难以传递至外包装部件。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装置
本发明涉及加热烹调装置,特别涉及可通过热产生部件对加热腔室内部实施加热的加热烹调装置。
图15为表示原有的一种加热烹调装置的内部结构构成用的示意性说明图。这种加热烹调装置的加热腔室250的外部轮廓由外包装部件200盖覆着。原有的这种加热烹调装置是通过加热器300对加热腔室250的内部实施加热的方式,对放置在加热腔室250内旋转盘260上的食品400实施加热烹调的。加热器300采用的是石英加热器或铠装加热器等等。而且为了能高效率地对食品400实施加热,还配置有由金属等等构成的、盖覆着加热器300上部的反射板301。
然而原有的这种加热烹调装置,反射板301会被加热器300加热,所以在用加热器300实施加热烹调时,外包装部件200将被一直加热至大约120℃左右的高温。
由于使用者可以接触到外包装部件400,所以在将外包装部400加热至如上所述高温的原有的加热烹调装置中存在有安全性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安全的加热烹调装置。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收装食品用的加热腔室,盖覆在所述加热腔室外侧轮廓处的外包装部件,加热所述食品用的加热组件,而且所述加热组件包含有由绝热材料构成的基座,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一侧处的、产生热量用的热产生部件,并且按照使所述基座中的所述一侧朝向所述加热腔室,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朝向所述外包装部的方式实施设置。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则加热组件是按照使设置热产生部件用的基座中的一侧朝向加热腔室,而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朝向外包装部件的方式实施设置的。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在加热腔室和外包装部件之间配置上由绝热材料构成的基座,所以在用加热组件实施加热时,便可以不再对外包装部件实施加热,从而提供出一种安全的加热烹调装置。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是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基础上,还使其特征进一步包含有由所述加热烹调装置的外部向内部导入风用的风导入组件,而且所述加热组件还进一步包含有收装所述基座和所述热产生部件用的壳体部件,所述壳体部件具有由该壳体部件的外部向所述基座的所述一侧处导入风用的导入孔,以及将风排出至该壳体部件外部的排出孔。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则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特点之外,还使得由所述风导入组件导入的风可以通过导入孔导入至壳体部件内的热产生部件附近,并通过排出孔排出至壳体部件的外部。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即当配置有热产生部件的基座的一侧附近出现过热时,也可以利用风对这一位置实施冷却,从而可以使加热烹调装置避免出现局部被过度加热的问题。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是在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基础上,还使其特征进一步在于所述导入孔和所述排出孔均形成在所述壳体部件中的、作为该加热烹调装置内侧的面上。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则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2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之外,还可以使通过导入孔由基座的一侧漏出的风,或是通过排出孔排出的风朝向加热烹调装置的内侧流动。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2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使流经被过度加热的基座一侧处的热风不会直接泄漏至加热烹调装置的外部,从而提供出一种更安全的加热烹调装置。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是在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基础上,还使其特征进一步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的外部。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则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特点之外,还将加热组件设置在加热腔室的外部。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即加热组件的安装比将其安装在加热腔室内部时更容易,进而可以使加热烹调装置的制造更容易。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是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基础上,还使其特征进一步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含有盖覆着所述基座的薄膜,这一薄膜朝向所述基座的所述一侧的下方设置,位于所述基座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加热腔室的上方,而且在所述加热室的上表面上形成把所述加热室和所述加热组件连通的上孔。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则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4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之外,还在加热腔室的上方和朝向基座一侧的下方设置有加热组件,从而可以使由被加热的基座一侧处流出的热风通过止侧孔流入至加热腔室,而且在基座与加热腔室之间还设置有盖覆着基座的薄膜。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4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避免由于放置在加热腔室内的食品意外落下而污染加热组件,进而避免意外落下的食品在高温加热组件上然烧等问题,从而可以对加热腔室内的食品实施有效地加热,而且不会使基座或热产生部件通过上侧孔落入加热腔室中。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是在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基础上,还使其特征进一步在于所述热产生部件在一侧处呈包含有翼部的矩形形状,而且通过将所述翼部嵌入安装在所述基座中的方式,将其设置在所述基座中的所述一侧处。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则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作用之外,还通过将形成在其一侧处的翼部嵌入安装在基座处的方式,将热产生部件设置在基座的一侧处。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即不再需要其它的部件,便可以将热产生部件设置在基座的一侧处,从而可以使加热烹调装置的制造更容易,并且可以使制造成本更低。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是在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的基础上,还使其特征进一步在于所述热产生部件由金属或合金材料构成,而且还进一步包括有向所述热产生部件提供产生热量用的电力的电力供给组件,所述基座由微孔型绝热材料构成。
如果采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则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特点之外,还使热产生部件由作为电热材料的金属或合金构成,基座由作为绝热材料中的一个实例的、具有热绝缘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的微孔型绝热材料构成。
如果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便可以除了具有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使热产生部件的构成更容易,并且使供给热产生部件的电力不会由于配置有基座而受到损失。因此,这还提供了一种制造更容易且热效率更高的加热烹调装置。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加热烹调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的电子炉灶用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如图1所示的电子炉灶中的电气回路用的模拟式示意图。
图3为表示如图1所示的电子炉灶的主体用的分解斜视图。
图4为表示如图3所示的主体中的主体框架的具体结构用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如图3所示的主体中的主体框架的具体结构用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如图5所示的加热器用的斜视图。
图7为表示如图5所示的的热产生部件的结构构成用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如图7所示的热产生部件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用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如图7所示的热产生部件的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用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如图7所示的热产生部件的又一种变形实施例用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如图7所示的热产生部件的再一种变形实施例用的示意图。
图12为说明如图7所示的热产生部件的制造方法用的示意图。
图13为表示沿如图5中的线ⅩⅢ-ⅩⅢ剖开时的剖面图。
图14为表示如图13所示的加热器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用的示意图。
图15为表示原有的一种加热烹调装置的内部结构构成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附图中的参考标号的含义为:
1电子炉灶
5主体框架
7加热器
54a上侧孔
54d风流通口
55风扇
70壳体部件
71基座
72热产生部件
73导入孔
下面以作为本发明加热烹调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利用加热器实施加热或利用高频实施加热的电子炉灶进行说明。
图1(a)为电子炉灶的斜视图。电子炉灶1主要由主体2、门3、控制面板6和若干个安装脚部8构成。在主体2上还设置有盖覆着主体2外部轮廓的外包装部4。控制面板6设置在电子炉灶1的前面处,供使用者在操作电子炉灶1时使用。
门3配置有供使用者开闭门3时使用的把手3a,门3的左端设置了开闭时使用的轴。图1(b)表示的是如图1(a)所示的门3处于向前方打开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在位于门3里面的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腔室50。门3还配置有门销31、32。门销31、32由门3上突出出来,并且当门3闭合时它们可嵌入在主体2之内。
在加热腔室50的上方设置有如后所述的加热器7,在控制面板6的里面设置有如后所述的磁控管10。收装在加热腔室50中的食品可通过加热器7或磁控管10实施加热。
图2为表示电子炉灶1中的电气回路用的模拟式示意图。正如图2所示,电子炉灶1具有控制回路25,这种控制回路25包含有控制该电子炉灶1的动作用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回路25可以与控制面板6相连接,并根据由该控制面板6输入的数据等等,对电子炉灶1实施控制。而且,控制回路25还可以与设置在加热腔室50附近处的热敏电阻18(在图1中未示出)相连接,并根据由该热敏电阻18检测出的加热腔室50的温度,对电子炉灶1实施控制。
旋转盘用电动机16为驱动设置在加热腔室50内的、图中未示出的旋转盘用的电动机。参考标号21表示的是使旋转盘用电动机16导通用的继电器。参考标号22表示的是使加热器7导通用的继电器。参考标号23表示的是向产生高频电波用的磁控管10供给电力、使变压器11导通用的继电器。参考标号26表示的是照明加热腔室50用的加热腔室照明灯,参考标号27表示的是驱动磁控管10冷却用的风扇(在下面称为风扇55)的电动机。
参考标号30表示的是当打开门3时使如图2所示的回路断开用的门开关。参考标号20表示的是向加热腔室照明灯26和电动机27实施供电用的继电器,这一继电器的通断可由控制回路25实施控制。而且前述的继电器21~23的通断亦由控制回路25控制。
参考标号100表示的是向如图2所示的整个回路供给电力用的交流电源。参考标号28和29分别表示的是熔断丝。熔断丝29是一种温度熔断丝,这一熔断丝具有当位于电子炉灶1中的加热腔室50之外的部位处于异常高温(比如说为200℃)时,可断开回路以防止电子炉灶1出现过热的功能。
图3为表示电子炉灶1的主体2用的分解斜视图。主体2主要由外包装部件4、主体框架5和底板7构成。主体框架5被固定在底板7上。主体框架5具有分别使门销31、32通过用的门销用插孔51、52,以及嵌装控制面板6用的控制面板用插孔53。而且主体框架5在安装上图中未示出各种部件之后,再由外包装部件4盖覆。下面安装至主体框架5上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图4和图5分别为表示主体框架5的具体结构用的示意图。首先如图4所示,在主体框架5上侧面54上形成若干个上侧孔54a这些孔构成矩形形状。在上侧面54处以盖覆着上侧孔54a的方式安装板状加热器7。加热器7的外侧轮廓由壳体部件70盖覆着。而且在加热器7上的壳体部件70的两个侧部位上还分别形成有七个压出的凸部74(参见图6),可以通过使它们分别穿过设置在上侧面54处的、与各个压出的凸部74相对应的嵌入孔54b后,再使壳体部件70滑动并将压出的凸部74引导通过上侧面54,并最终利用螺纹孔75实施螺纹安装的方式,将其安装在上侧面54处。安装在壳体部件70侧面处的连接端子76,为向如后所述的热产生部件(参见图6)供给电力用的连接端子。
然后如图5所示,在主体框架5的加热腔室50的右侧安装上磁腔管10、变压器11和冷却磁控管10用的风扇55。并且将隔板54c安装在主体框架5上。风扇55通过由电子炉灶1的外部向内部导入风的方式冷却磁控管10,并且通过隔板54c上的风流通口54d将风送入至加热器7处。在壳体部件70的正前方侧,即在壳体部件70中朝向电子炉灶1的内侧面处,还形成有将风扇55处吹来的风导入壳体部件70的内部用的导入孔73。
下面对加热器7的结构构成形式进行说明。图6为表示加热器7用的斜视图,它表示的是如图5所示的加热器7的内侧面。正如图6所示,壳体部件70呈箱体形状,其底部与基座71相抵接,而且在基座71的上部还设置有热产生部件72。基座71由绝热材料制作。在这一实施形式中,基座71是由绝热材料中的微孔型绝热材料构成的。
这种微孔型绝热材料是包含有微孔的绝热材料。这种微孔正如日本特开平6-30027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其基本的单元尺寸比在标准温度和准压力下的空气分子平均自由运动尺寸还要小,即为100纳米量级或更小,这种微孔型材料可以是一种包含有由多孔型或细胞质型物质构成的、可用于液相与气相置换的、构成为凝胶体的气态凝胶体。而且在这一实施形式中所使用的微孔型绝热材料,是在混合有通过在高温下收缩而制备出的少量氧化铝粉末的、呈无水粒子状的微孔材料中,加入有陶瓷纤维强化材料、二氧化钛乳白剂而构成的材料。这种微孔型绝热材料具有热绝缘特性和电绝缘特性。
另一方面,热产生部件72可以由金属或合金构成,并且与如前所述的连接端子76(参见图4)电气连接,从而可通过施加电力的方式产生热量。图7示出了热产生部件72的结构构成形式。热产生部件72包含有呈带状的窄条部72a,位于窄条部72a一侧的、形成有一定的或随机的间隔72d的翼部72b。可以通过将直到如图7所示的线72e处的翼部72b均嵌埋安装在基座71中的方式,将热产生部件72上的翼部72b设置在基座71上。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在这一实施形式中,热产生部件72具有窄条部72a和翼部72b,所以在将热产生部件72安装在基座71上时,不再需要使用其它的连接部件。
在各翼部72b上还分别设置有孔72c。配置这些孔72c是为了在向热产生部件72供给电力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通过翼部72b供给至基座71的、未作为热产生部件72产生热量使用的电力消耗。孔72c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如图7所示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孔72c的形状也可以如图8所示,即呈直线状地在一个翼部72b上设置若干个,还可以如图9所示,即在每一个翼部72b上仅设置一个,或如图10所示,使其呈波纹状设置,以及如图11所示,使其呈台阶状设置。
下面参考图12,对如上所述的热产生部件7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制造热产生部件72用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而且呈具有预定长度和预定宽度的带形形状,以便可以按如图12所示的形式沿纵向方向构成四个热产生部件。作为与孔72c相当部分的金属或合金可以通过穿孔方式或冲压方式除去。通过沿线72f实施切割的方式即可以制作出热产生部件72。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在制造热产生部件时的材料损耗。
下面对使用加热器7实施加热时,在安装在主体框架5的上侧面54处的加热器7中的风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图13为表示沿如图5中的线ⅩⅢ -ⅩⅢ剖开时的剖面图。而且在图13中,用一点虚线表示加热器7中风的流动方向。通过风扇55的转动,将使风通过风流通口54d(参见图5)导入至位于壳体部件70内的热产生部件72附近。而且导入至壳体部件70内的风还将通过上侧孔54a,流动至加热腔室50。采用这种构成方式,由热产生部件72产生的热量便可以更可靠且更高效率地传送至加热腔室50。
作为本实施形式的电子炉灶1,加热器7是在热产生部件72朝向加热腔室50的方向,基座71朝向外包装部件4的方向的条件下实施安装的。因此在热产生部件72与外包装部件4之间还设置有由绝热材料构成的基座71,从而可以使由热产生部件72产生的热量仅仅被高效率地传送至加热腔室50,而不会传递至外包装部件4处。因此采用这种构成方式可以使电子炉灶1的加热效率更高,并且可以使其安全性更高。
在另一方面,由热产生部件72产生的热量还将象在先技术中所述的那样发生扩散,因此在电子炉灶1中的热产生部件72附近亦将处于局部高温,进而会导致位于该位置附近的构成部件出现破损。然而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子炉灶1的结构构成,使得由风扇55传送来的风可一直传送至热产生部件72附近。因此采用这种构成方式便可以避免在热产生部件72附近出现局部高温的问题。
在这一实施形式中,构成基座71用的微孔型绝热材料具有固定有沙石类物质的结构构成,所以当出现振动等情况时会产生部分剥离、落下等问题。对于这种场合,落下的沙石类物质可能会通过上侧孔54a而一直落入加热腔室50。因此正如图14所示,在壳体部件70处最好还配置有位于基座71下方且位于上侧面54上方的薄膜79。在用电子炉灶1中的热产生部件72实施加热时,热产生部件72的温度可上升至大约480℃,所以薄膜79最好采用耐热玻璃和石英板、云母薄片等等的、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形式中,为了能在使用热产生部件72实施加热时,更可靠地防止外包装部件4的温度上升,最好还在加热器7与外包装部件4之间设置由与薄膜79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绝热板(参见图14)。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形式中,是利用加热器7作为加热食品用的加热组件约。而且在本实施形式中,加热组件是设置在加热腔室的上方处,并且按使配置着热产生部件的基座的一侧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的,但是本发明的加热组件的配置方式并不仅限于此。加热组件还可以配置在加热腔室的侧面附近,或是配置在其下侧附近。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采用使基座的一侧朝向加热腔室,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朝向外包装部件的方式实施配置,也可以采用使基座的一侧朝向左侧或右侧,或朝向上侧的方式实施配置。
然而当采用本实施形式,使加热组件按基座的一侧朝向下方的方式设置在加热腔室的上侧附近时,可以对加热腔室内的食品实施方便地加热,而且具有可以避免由于放置在加热腔室内的食品意外落下而污染加热组件,进而在加热组件产生的高温下使该意外落下的食品燃烧等等问题发生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形式中,是通过由风扇55构成的风导入组件将风导入至壳体部件之内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构成,即使对于加热组件采用的是比通常在这种加热烹调装置中使用的加热组件具有更大热输出的加热组件的场合,也不需要对这种加热组件进行变更设计,即可以通过对该加热组件的附近位置处实施冷却的方式,将这种加热组件使用在本发明的加热烹调装置中。采用这种结构构成方式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制造出加热输出更大的加热烹调装置,而且还可以使这种加热烹调装置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形式中,导入孔是形成在壳体部件中的、作为加热烹调装置内侧的面上的。如果采用这种构成方式,则对于风导入组件未运行的场合,由壳体部件通过导入孔导入的高温风在排出时,这些风也将流入加热烹调装置的内侧,而不会流至外包装部件中。因此即使对于这种场合,外包装部件也不会出现高温。
而且正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由壳体部件70构成的壳体部件,其结构构成为上面呈空心的形式,所以由导入孔流入的风将通过这一呈空心的面排出。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利用该壳体部件70中的空心面作为排出孔使伤用的。而且在本实施形式中,排出孔也形成在壳体部件中的、作为加热烹调装置内侧的面上。采用这种构成方式便可以不将壳体部件内部给出的热风排出至外包装部件处,从而可以防止外包装部件处出现高温。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形式中,加热组件是设置在加热腔室的外部处的。采用这种构成方式可以使加热组件的安装比将其安装在加热腔室内的场合更容易,进而可以使装置的制造更容易。特别是在电子炉灶中配置有诸如磁控管等等的高频振荡组件的场合,如果将加热组件设置在加热腔室的内部,还必须在加热组件处设置防止高频泄漏用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由高频振荡组件产生的高频仍很容易通过加热组件而泄漏至装置的外部。然而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将加热组件设置在加热腔室的外部,所以不必在热产生部件处特别设置防止由高频振荡组件产生的高频泄漏用的部件,便可以避免高频泄漏等等问题。因此对于这种场合,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加热烹调装置的制造成本。
在这儿所描述的实施形式仅仅是以举例形式给出的,并不是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说明限定的,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的,它不仅包括由权利要求给出范围中的各种实施形式,还包括在这一范围内的各种变形形式。

Claims (7)

1.一种加热烹调装置,具有:
收装食品用的加热腔室,
盖覆在所述加热腔室的外侧轮廓处的外包装部件,
加热所述食品用的加热组件,
而且所述加热组件包含有由绝热材料构成的基座,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一侧处的、产生热量用的热产生部件,并且按照使所述基座中的所述一侧朝向所述加热腔室,与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朝向所述外包装部件的方式实施设置。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含有由所述加热烹调装置外部向内部导入风用的风导入组件,
而且所述加热组件还进一步包含有收装所述基座和热产生部件用的壳体部件,
所述壳体部件具有由该壳体部件的外部向所述基座的所述一侧导入风用的导入孔,以及将风排出至该壳体部件外部的排出孔。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孔和所述排出孔均形成在所述壳体部件中的、作为该加热烹调装置内侧的面上。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的外部。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含有盖覆着所述基座的薄膜,这一薄膜朝向所述基座的所述一侧的下方设置,位于所述基座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加热腔室的上方,而且使所述基座位于所述加热腔室的上侧面处,
所述加热室的上表面形成使所述加热室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的上侧孔。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产生部件在一侧处呈包含有翼部的矩形形状,而且通过将所述翼部嵌入安装在所述壳体部件中的方式,将其设置在所述基座中的一侧处。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产生部件由金属或合金构成,
而且还进一步包括有向所述热产生部件提供产生热量用的电力的电力供给组件,
所述基座由微孔型绝热材料构成。
CN99105749A 1998-02-27 1999-02-27 加热烹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31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7264/1998 1998-02-27
JP04726498A JP3408137B2 (ja) 1998-02-27 1998-02-27 加熱調理装置
JP47264/98 1998-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5260A true CN1235260A (zh) 1999-11-17
CN1113194C CN1113194C (zh) 2003-07-02

Family

ID=12770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57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3194C (zh) 1998-02-27 1999-02-27 加热烹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100503A (zh)
JP (1) JP3408137B2 (zh)
KR (1) KR100411548B1 (zh)
CN (1) CN1113194C (zh)
DE (1) DE19908180C2 (zh)
GB (1) GB23362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5362C (zh) * 2004-12-10 2009-01-28 大日本网目版制造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的涂敷装置和基板处理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027464D0 (en) * 2000-11-10 2000-12-27 Ceramaspeed Ltd Radiant electric heater
JP3750586B2 (ja) * 2001-10-31 2006-03-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装置
GB0214038D0 (en) * 2002-06-19 2002-07-31 Ceramaspeed Ltd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GB0214037D0 (en) * 2002-06-19 2002-07-31 Ceramaspeed Ltd Electric heater
US7041942B2 (en) * 2002-11-15 2006-05-09 Engineering Glass Products, Llc Heating plate assembly for a cooking appliance
US7461512B2 (en) * 2003-10-29 2008-12-09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ressing sublimation using opacified aerogel
JP200514045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Osada Giken Co Ltd 家電用ヒーターユニット
KR20050052083A (ko) * 2003-11-29 2005-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과열증기 조리장치
DE102006015773A1 (de) * 2006-04-04 2007-10-18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Beheiztes Haushaltsgerät, insbesondere Bügeleisen
DE102007025082B4 (de) * 2007-05-30 2011-09-22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Backofen
DE102007047573A1 (de) * 2007-10-04 2009-04-09 Danaher Motion Gmbh Motor
IT1391324B1 (it) * 2008-07-10 2011-12-05 Whirlpool Co Forno con funzionalita' migliorata nella fase di grigliatura
KR101520611B1 (ko) * 2013-04-30 2015-05-21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KR101513456B1 (ko) * 2013-04-30 2015-04-20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KR101577497B1 (ko) * 2013-04-30 2015-12-14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KR101586532B1 (ko) * 2013-04-30 2016-01-18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KR101520612B1 (ko) * 2013-04-30 2015-05-15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2504A (en) * 1979-10-02 1981-09-29 Tutco, Inc. Expanded metal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with edge support
EP0099705B1 (en) * 1982-07-17 1990-03-28 Microwave Ovens Limited Microwave ovens and methods of cooking food
US4480164A (en) * 1982-12-03 1984-10-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Food brown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a combined microwave and hot air oven
DE3527958C2 (de) * 1985-08-03 1994-01-20 Licentia Gmbh Back- und Bratrohr
DE3539880A1 (de) * 1985-11-11 1987-05-14 Ego Elektro Blanc & Fischer Backofen-beheizung
DE3618044A1 (de) * 1986-05-28 1987-12-03 Schott Glaswerke Beheizungsvorrichtung fuer kombinierte mikrowellengeraete
DE3828192A1 (de) * 1988-08-19 1990-02-22 Ego Elektro Blanc & Fischer Strahlheizkoerper sowi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 seiner herstellung
DE68914219D1 (de) * 1988-09-09 1994-05-05 Microwave Ovens Ltd Mikrowellenöfen.
WO1990008449A1 (de) * 1989-01-12 1990-07-26 Wolfgang Frech Kombinierter mikrowellen-, infrarot- und konvektionsofen
DE9109220U1 (zh) * 1991-07-26 1991-10-10 Licentia Patent-Verwaltungs-Gmbh, 6000 Frankfurt, De
DE69406818T2 (de) * 1993-02-11 1998-04-30 Ceramaspeed Ltd Elektrisches Heizelement, seine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GB9302693D0 (en) * 1993-02-11 1993-03-24 Ceramaspeed Ltd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DE4322946A1 (de) * 1993-07-09 1995-01-12 Miele & Cie Mikrowellengerät mit Strahlungsheizkörper außerhalb des Garraumes
JP3020782B2 (ja) * 1993-10-18 2000-03-15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の平面ヒータ
KR960015063U (ko) * 1994-10-13 1996-05-17 복합 전자렌지
JP3332322B2 (ja) * 1996-10-31 2002-10-07 株式会社ユーエフジェイ銀行 入金データ変換方法、及び入金データ変換システム
GB2324693A (en) * 1997-04-12 1998-10-28 Ceramaspeed Ltd Vapour barrier in a radiant electric heater
GB2324694B (en) * 1997-04-25 2001-03-14 Ceramaspeed Ltd Electric hea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5362C (zh) * 2004-12-10 2009-01-28 大日本网目版制造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有机el显示装置的涂敷装置和基板处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1248164A (ja) 1999-09-14
DE19908180A1 (de) 1999-09-23
JP3408137B2 (ja) 2003-05-19
CN1113194C (zh) 2003-07-02
GB9904593D0 (en) 1999-04-21
GB2336281A (en) 1999-10-13
US6100503A (en) 2000-08-08
DE19908180C2 (de) 2003-07-03
KR19990072989A (ko) 1999-09-27
KR100411548B1 (ko) 200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94C (zh) 加热烹调装置
CA2302670C (en) High-efficiency lightwave oven
KR100329543B1 (ko) 전자레인지의할로겐램프냉각구조
CN1531374A (zh) 包含网眼部件的微波装置
CN1160526A (zh) 饭煲
CN1979000A (zh) 热风对流加热装置的微波炉
CN102210877A (zh) 一种具有紫外线消毒功能的消毒柜
CN2669029Y (zh) 带多重光波加热的多功能微波炉
KR200231763Y1 (ko) 램프 겸용 할로겐 히터가 장착된 가스 오븐레인지
KR200224578Y1 (ko) 후드겸용 전자레인지의 대류팬 구동 시스템
CN102213452A (zh) 一种新型嵌入式微波炉
CN2803213Y (zh) 电烤箱的箱门结构
KR100402497B1 (ko) 전자레인지의 가열장치
KR100389421B1 (ko) 전자레인지의 상부히터 구조
CN214177584U (zh) 一种辐射灯新型结构
KR200353573Y1 (ko) 전기오븐의 도어 냉각 시스템
KR200229356Y1 (ko) 전자레인지의 단열구조
KR100487348B1 (ko) 전기 오븐 레인지
JP3676109B2 (ja) 加熱調理装置
KR100288917B1 (ko) 전자레인지의 히터 장착구조
KR100377739B1 (ko) 빌트인타입 전자레인지
CN1891122A (zh) 电烤炉的印刷电路板安装结构
KR100402580B1 (ko) 히터를 구비한 전자레인지
KR100402584B1 (ko) 후드겸용 전자레인지
CN2809467Y (zh) 护罩式微波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