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6280A -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6280A
CN1206280A CN98103512A CN98103512A CN1206280A CN 1206280 A CN1206280 A CN 1206280A CN 98103512 A CN98103512 A CN 98103512A CN 98103512 A CN98103512 A CN 98103512A CN 1206280 A CN1206280 A CN 12062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nit
image
page
memo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03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341C (zh
Inventor
高桥俊晴
今野美纪
柴木雅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06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6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3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86Storage for making a plurality of copies or reprod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8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2201/3288Storage of two or more complete document pages or image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8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2201/3295Deletion of stored data; Preventing such dele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8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2201/3298Checking or indicating the storage 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Storing Facsimile Image Data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Compression Of Band Width Or Redundancy In Fax (AREA)

Abstract

电源接通后CPU根据是否已安装硬盘部件在分类模式中进行最后册号印刷时,或通过在各页印刷结束时刻删除页图象数据。或通过在所有页印刷结束后批删除页图象数据消除由存取时间差引起的影响,在进行图象数据文件化中,当发生存贮充满的情况时,为了可以至少使被扫描器读完的页的图象数据有效地文件化,根据硬盘部件是否安装和RAM的容量对作业的并行操作的可能电平进行切换,以便有效地实现文件化。

Description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本发明涉及图象形成装置,该装置装备有含把RAM等存取速度快的和硬盘部件等存取速度虽慢但容量大的存贮设备作为用在形成图象的存储设备的存储设备。
作为现有的图象形成装置的数字式复印机已广为人知。这种图象形成装置把从作为图象读取设备的扫描器中读取的输入图象压缩,作为图象信息压缩在设有以页为单位分割的文件区的页存储器中。存储后再将上述图象数据扩展印刷(形成媒体上机视的图象),从而具有按文本单位形成指定部数的电子分类的复印功能和按每页复印指定页数的组或套的功能等。
在电子分类复印中,有从扫描器中输入由若干页组成的文本全部页图象,在页存储器中压缩该图象信息,在文件化后以文本为单位读出进行印刷,只对这些图象数据重复规定部数的方法。
在上述文件化过程中,往往发生页存贮器中的文件区在途中因超过存贮容器容量而使存贮充满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现有的作法是不得不在途中停止输入操作,这时在作为被扫描器读出的图象信息中,必须通过删除未文件化的文件中止印刷(图象形成)。在解除存贮器充满状态后,必须把被删除的页再次设置在扫描器中重新读取。
另外,在媒体上形成图象的过程中出现卡纸(即发生夹纸)的情况和由于图象复印操作中插入接收其它的作业执行指令的输入,而在上述作业结束后返回到图象复印操作时出现不合适的情况也是人所共知的。
现有的解决上述不合适的一种方法是考虑采用存贮容量大的例如硬盘部件,以便通过增加存储容量来防止发生存储器充满。但由于硬盘部件的存取速度不够快,所以又产生了使开始图象形成电子分类的复印动作变慢的另一种不适应的问题。
另外,在图象输入和印刷同时并行进行时,因为各页的扫描,压缩和文件化结束要进行扩展、印刷操作,所以在因第1页和作业插入或夹纸引起中断后重新开始最初页的印刷之前,用户需暂时等待一段时间,但在复印操作中,一般希望最初页在用户操作之后立即输出印刷结果。
如上所述,在装有含RAM等存取速度快的部件和硬盘部件等存储速度慢但存储容量大的部件作为用在形成图象的存贮设备的存贮设备的图象形成装置中,采用硬盘虽然使存贮定容量增加,但却使处理速度变慢。在输入图象的过程中存储器出现充满和夹纸时,或插入其它作业时,由于输入动作中途停止而使已读出的图象数据被删除,因此存在操作性能不良的问题。另外,在图象输入和印刷同时并行进行时,在印刷第一页和作业插入或由于夹纸引起中断后再开始的最初页之前,存在用户必须暂时等待一段时间等等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下述特点的图象形成装置:采用硬盘等大容量存贮设备增大存贮容量又不降低处理速度;在图象输入途中发生存贮器充满或夹纸或插入其它作业时,不删除已读出的图象数据;在图象输入与印刷同时进行时,在印刷第一页和作业插入或由于夹纸引起中断后再开始的最初页之前,用户不必等待一段时间,从而能在操作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形成图象。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的图象信息的读取单元;存贮由该读出单元读取的图象信息的存贮单元;确定该存贮单元存取速度慢或快的确定单元;根据上述确定单元在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时设定第一图象形式模式在存取速度快时设定第二图象形成模式的设定单元;根据上述确定单元的确定选择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第一和第二图象形成模式中之一的选择单元;利用根据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的图象形成模式从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信息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中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上述图象形成单元由在选择上述第一图象形成模式且当页图象形成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删除该页图象信息的单元构成。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的图象信息的读出单元;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信息的存贮单元;发生表示该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快或慢的信号的单元;设定包含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时的第一分类模式和存取速度快时的第二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的设定单元,上述分类模式是根据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中形成图象时对每一册进行装订的分类模式;根据上述发出信号的单元的输出信号选择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第一、第二分类模式之一的选择单元;利用包含根据该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信息的存贮单元;发出该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还是快的信号的发生单元;设定包含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时的第一分类模式和存取速度快时的第二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的设定单元,上述分类模式是根据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中形成图象时对每册进行装订的分类模式;根据上述发生单元的输出作为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图象形成条件的执行状态选择第一、第二分类模式之一的单元;利用包含根据该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信息的存贮单元;对在把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图象数据形成在图象媒体上时,对原稿每页成批形成指定页数的批模式与在把存储在上述存储器中的图象数据形成在图象形成媒体上时对每册进行装订的模式中的任何一个上的图象形成执行进行设定的设定单元;选择批模式和分类模式之一作为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图象形成执行方式的选择单元,作为根据上述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的批模式的执行方式选择对原稿的每一页指定页数的图象形成结束时就从上述存贮器中删除该图象数据的第一删除模式和在对所存的原稿页各自的指定页数图象形成结束后就从上述存贮中删除该图象的第二删除模式之一的单元;选择上述第二删除模式时,在由上述分类模式执行图象形成之后删除上述一批的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信息的存贮单元;产生表示该存贮单元存贮容量小时为第一类型或存贮容量大时为第二类型的类型信号的产生单元;根据上述类型信号在上述存贮单元处在第一类型时检测上述存贮单元的未使用区处在第一阈值以下的第一检测单元;根据上述类型信号存上述存贮单元处在第二类型时检测上述存贮单元的未使用区处在比上述第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以下的第二检测单元;根据上述第一、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输出对上述存贮单元进行存贮充满处理的单元;将上述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的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压缩上述读取单元的图象数据的压缩单元;文件化存贮上述压缩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在上述存贮单元的剩余存贮容量处在可以存贮从至少上述读取单元读出的可能最大尺寸的页图象的压缩/文件化的图象数据的阈值以下时进行存贮充满处理的单元;在进行上述存贮充满处理时被上述读取单元设定的原稿存在的情况下执行该原稿的读取动作和对上述读取的图象数据压缩以及文件化的单元;根据文件化存贮在上述存贮器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的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检测作为上述存贮单元是否包含大容量存取速度慢的第一存贮器的第一检测单元;检测作为上述存贮单元是否包含存取速度快并且存贮容量在规定值以上的第二存贮器的第二检测单元;包含根据上述第一、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在执行中的作业和后出现的作业的切换和并行动作的内容的并行动作的控制表的控制单元;在该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执行规定作业的执行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的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上述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检测作为该存贮单元装有存取速度慢的大容量存贮器的单元;在接通电源时设定上述大容量存贮器为自诊断模式的单元;在设定为自诊断模式状态有特定指示的情况下,确保上述容量存贮器内有规定数量的空间的单元;将上述图象数据存贮在该空间内的单元;根据规定的图象形成条件把存贮在上述空间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本形成图象的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的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上述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压缩并文件化存贮在该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的第一文件化单元;将存在上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旋转90°并压缩文件化的第二文件化单元;将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旋转180°并压缩文件化的第三文件化单元;将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旋转270°并压缩文件化的第四文件化单元;根据规定的图象形成条件上述文件化的图象信息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确定上述存贮单元存取速度慢或快的确定单元;利用上述确定单元在上述存贮单元存取速度慢时设定在第一图象形成模式上,在存取速度快时设定在第二图象形成模式上的设定单元;根据上述确定单元的确定结果选择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第一、第二图象形成模式的单元;利用根据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的图象形成模式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上述图象形成单元由与通过上述读取单元读取上述原稿图象并在存入存贮单元同时并行执行第一页和中断后再开始的第一页的图象形成单元。
利用上述结构,即使在利用硬盘部件等大容量存贮设备增加存贮容量的情况下,处理速度也不降低,即使在图象输入途中出现存贮器充满的可能性很大和夹纸的情况时,或在其它作业插入的情况下也不会删除已经读出的图象数据,在图象输入和印刷同时并行进行时,在第一页和作业插入或由于夹纸中断后再开始的最初页的印刷前用户不必暂时等待一段时间,从而在图象形成过程中操作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这些都是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的优点。
图1概略地示出与本发明一实施例有关的图象形成装置的正面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图象形成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图2中扫描器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图2中的基本CPU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图2中打印部分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操作面板部分的各部分配置的平面图;
图7是图象形成装置中的电子分类程序功能的控制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有关存储在页存储器中的地址区与存储区构成的图;
图9是在装订分类模式下输出时的原稿输入和印刷输出的定时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原稿的读取、存贮、印刷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原稿的读取、存贮、印刷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原稿的读取、存贮、印刷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在装订分类模式下输出时存贮器发生充满时原稿输入和印刷输出的定时图;
图14是在装订分类模式下输出时存贮器发生充满时原稿输入和印刷输出的定时图;
图15是在装订分类模式下输出时存贮器发生充满时原稿输入和印刷输出的定时图;
图16是说明根据硬盘部件有无装载切换分类动作完成时图象数据删除的定时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16中的原稿读出、压缩连同文件化的各页的定时的定时图;
图18是表示根据硬盘部件的有无切换作业执行状态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根据作业的执行状态切换删除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文本写入时的存贮器发生充满时的流程图;
图21是在分类复印模式时存贮器发生充满时的动作流程图;
图22是在分类复印模式时存贮器发生充满时的动作流程图;
图23是根据硬盘部件的有无和RAM的容量切换作业并行动作可能的电平的动作流程序图;
图24是表示并行动作控制表的构成图;
图25是作业管理部分的动作流程图;
图26是作业管理部分的动作流程图;
图27是作业管理部分的动作流程图;
图28是表示作业管理部分的管理表的构成图;
图29是作业切换动作流程图;
图30是硬盘部件的卷控制流程图;
图31是表示图象转动登记时动作的流程图;
图32是表示硬盘部件的存贮区的分级图;
图33是表示第一页和中断后再开始页的直接印刷流程图;
图34是用于检测RAM的实装容量的流程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虽然是用硬盘部件作为大容量存贮设备,也可以用数字光碟(DVD)和光盘(OD)等不易丢失的大容量存贮设备。
图1是概略表示与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有关的图象装置的电子复印机的整体结构的构成图。该装置包括通过对原稿进行光学扫描和对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获得图象数据的原稿扫描组件140和根据图象在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组件160,在上部装有原稿自动供给设备(ADF)200。
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的构成如下:作为架体的盖主体21的后端边缘部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铰链部件可自由开闭地安装在装置本体上面的后端缘部上,根据需要通过使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整体转动移动打开原稿台2。
在盖主体21的上面稍向左的位置上设置可成批保持若干页原稿的原稿供给纸台22。在设备200的一端侧上设置逐页顺次取出原稿后供给原稿台2的一端侧(图中左端侧)的供给纸的给送设备23。给送设备23配置有用于逐页取出原稿的拾起辊27,把原稿压在拾起辊27上的压板28,和作为检测原稿供纸台22上放置状态的原稿检测传感器的空传感器29等。
在拾起辊27取出原稿的方向配置给纸辊32,以确保逐页供给原稿。在原稿台2的上面拉设遮蔽该台的原稿输送皮带37。原稿输送带37是套在一对辊40,40外表面的白色宽幅的环带,该皮带可由皮带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向正、反两方向循环。
在原稿输送皮带37的里侧设置有用于将皮带压在原稿台2上的若干皮带加压辊41……(图中只示出了三个)和检测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的开闭状态的设定开关(图中未示出)。
把由上述给送设备23供给的原稿从原稿台2的一端侧(左侧)输送到另一侧(右侧)。在设备200的右侧部上设置排纸设备38。该排纸设备38设有输送辊44、将原稿压在输送辊44上的压紧辊45、作为向排纸方向输出的原稿的后端的原稿检测器的排纸传感器46等。
在原稿排出通道的下游侧配置排纸辊48。在原稿排出通道上设置为使原稿表里翻面引导到原稿台2上而设置的控制机构49,从而可以对原稿进行两面复印。
原稿扫描单元140包括:作为的光源的曝光灯6、设置平面镜15的第一支架7,设置使光路弯曲的平面镜8a、8b的第二支架9、透镜10、接收原稿的反射光的光电变换单元11,改变这些部件位置的驱动系统(未示出)和把光电变换单元11的输出即图象数据从模拟量变换成数字量的A/D变换单元(图中未示出)。
上述第一、第二支架7、9通过定时皮带(未示出)互相连接,以便使第二支架9以第一支架7的速度的1/2同方向地移动,借此可以在到透镜10的光路长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扫描。因为上述透镜10的焦点距离固定,所以在将复印放大率变成1倍以上的放大率时,可以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10。
光电变换单元11是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进行光电变换的部件,例如是以CCD型列象传感器为主体。这时原稿1的象素与CCD传感器1的元素子相对应。光电转换单元的输出供给A/D变换单元176。
第一、二支架7、9,平面镜12a、12b的移动由各自的电动机(未示出)驱动。上述第一、二支架7、9随挂搭地连接在上述步进电机的转轴上的主动皮带轮(未示出)与从动皮带轮(未示出)之间的定时皮带(未示出)的动作而移动。通过对应的步进电动机(未示出)使螺旋轴转动,上述透镜10随该螺旋轴的运动沿光轴方向移动。
光电转换单元60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应该光电转换单元60配置准直透镜62、多面反射镜64、透镜66、反射镜68、70,透镜72,以便将曝光装置52的光照射在感光鼓50上。
图象形成单元160由激光光学系统和可以在作为图象形成媒体的复印纸上形成可见图象的电子照象机构构成。即图象形成单元160具有作为大致在装置内的中央部分的可绕轴自由转动的象载体的感光鼓50,在感光鼓50的周围沿感光鼓50的转动方向顺序配置曝光组件52、显影组件54、复印充电器55、分离充电器56、清扫充电器57、除电充电器58和带电充电器59。
通过带电充电器59使感光鼓50带上相同电荷的同时、照射在原稿表面上的激光从原稿扫描单元140被引导到感光鼓50上并形成原稿的图象,在感光鼓50的表面上形成对应原稿图象的静电潜象。
在感光鼓50上形成的静电潜象通过显影组件54显影转换成发送体可见图象,上述显影图象通过复印充电器55从作为后面将描述的送纸单元的送纸盒30复印在由抗蚀剂辊20输送的复印纸P上。
由复印充电器55复印图象后的复印纸P通过交流发送体放电的分离充电器56从感光鼓50上分离后,通过输送皮带输送给定影器72,通过该定影器将发送体显影图象熔融固定。
然后,将复印纸P通过分类器80从复印纸P排纸辊对73排出到排纸槽74上。在分类器80上设置用于在分类模式下根据需要每隔一册进行装订的装订辊76。为使排纸的叠载位置错开,通过后面将描述的槽驱动单元可使排纸槽74前后左右移动。
残留在上述复印纸P上的发送体显影图象的复印/分离后的感光鼓50上的带电发送体显影剂在清扫前通过除电充电器57a除电后被清除板57b刮下,再通过除电灯泡58使感光鼓50上的电位在一定的电平之下,便可以进行下一次复印操作。
在复印纸P的两面上印刷的两面复印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固定器72将熔融固定有显影图象的复印纸P经输送通道75a输送后贮存在槽75b中。贮存在该槽75b中的单面印刷过的复印纸P通过输送通道75c输送到复印充电器57上,并将发送体显影图象复印在设有印刷的那一面上。另外在槽75b的下部设有光反射式纸传感器75d,以便检测堆积在槽75b上的复印纸的有无。
另外,上述输送通道75a、槽75b、输送通道75c和纸传感器75d是构成作为自动两面翻转机构的自动两面设备(ADD)75的主要部分。
图中的标号30是作为从上述装置主体1的前侧可自由装卸的、上下分若干段装着供给纸的单元的给纸盒,该给纸盒30由作为收容复印纸P的筐体的盒壳体31组成,该盒壳体31的取出端部具有朝向取出用纸的方向倾斜的结构。
收容在给纸盒30的盒壳体31内的复印纸P被拾起辊81从最上层拾起送出。由拾起辊81拾起送出并送入盒壳体31取出端部的复印纸P被由设置在盒壳体31的取出端部内侧上方的给纸辊84和分离辊(或分离台)85组成的用纸分离单元逐页分离,再向图象形成单元160输送。
下面参照图2至图5说明作为该实施例的图象形成装置的数字式复印机的控制电路。图2是数字式复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构成方框图;图3是图2中示出的扫描单元的构成方框图;图4是图2中示出的CPU单元的构成方框图;图5是印刷单元构成方框图;图6是表示操作面板的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平面图。
在图2中,数字式复印机控制系统由两个大方框-基本组件301和页存贮组件302构成,基本组件301通过图象处理单元314使扫描器313和印刷单元315之间结合,页存贮组件接收存贮在基本组件301中的图象数据并将上述存贮的图象数据再转送给基本组件301,以便实现存贮复印。
基本组件301和页存贮组件302通过互相交换控制数据的基本组件系统接口316和互相交换图象数据的基本图形接口317相连。
基本组件301由作为图象输入单元的扫描器313、作为图象输出单元的印刷单元315、图象处理单元314、和作为这些部件的控制部分的基本单元CPU311构成。
如图4所示,基本单元CPU311的主CPU100与ROM102、RAM104、图象存贮器106、定时存贮器108、密码存贮器110,时钟112、内部接口122、外部接口124相连接。
内部接口122与图6所示的操作面板114相连。在操作面板114上配有精整键115、状态显示器117、作为给纸盒30的选择手段的盒选择键119、帮助键123、自动用纸选择键125、自动放大率选择键126、变焦/100%键127、原稿尺寸键128、用纸尺寸键129、用于显示信息的LCD显示器116、自动深浅度键130、手动深浅度键131、预热键132、插入键133、全部清除键134、清除/停止键135、启动键121、定时键136、0-9数字键118和功能切换键136。
外部接口124与分类器80、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138、硬盘90相连。分类器80上的排纸槽74由槽驱动单元79驱动。
主CPU100进行图象数据存贮/读出等。例如在设定存贮密码和图象数据时,在扫描器CPU160的控制下由扫描单元313读入的图象数据被主CPU100的指令存贮在图象存贮器106中,主CPU100的指令根据由来自操作面板114(0-9数字键118)的输入确定的模式执行。
下面参照图3说明扫描单元313的详细结构。扫描单元313的扫描器CPU160与控制照明灯6的控制单元164、控制扫描电动机166的劝机驱动器168、驱动控制包括原稿尺寸检测传感器169的传感器、开关,电磁阀170类的驱动单元172相连并对它们进行控制,还与对来自光电元件11的图象数据进行处理的A/D变换电路176、析象清晰度变换电路178、调节色光校正电路179、图象质量改善电路180、二值数值化电路182相连,并对它们进行控制。
下面参照图5详细说明印刷单元315。在印刷单元315中,印刷CPU190与驱动主电动机192的主电动机驱动器194、驱动控制包含纸尺寸检测的传感器195的传感器、开关、电磁线圈196的驱动单元198、控制定影灯200的定影灯控制单元202、控制带电充电器204、复印充电器206、分离充电器208、PCC充电器210的高压输出控制单元212、控制除电灯泡214的除电灯泡控制单元216、控制供纸辊218、拾起辊220的供纸电动机222的供纸控制单元224、作为电-光转换单元的激光二极管60和控制多面体的电动机228用的激光器驱动电路230的调制电路232相连,并对它们进行控制。
下面参照图2说明页存贮组件302。页存贮组件302包括作为临时存贮图象数据的存储手段的页存贮器323、生成页存贮器323地址的地址控制单元306、传送页存贮组件302内各器件间的图象总线320、控制通过图象总线320传送页存贮器322和硬盘组件90等其它盘的操作时的数据传送的数据控制单元307、通过基本单元图象接口317存传送图象数据时使图象数据与基本单元301耦合的图象数据I/F单元308、析象清晰度变换/2值转动单元325,该单元325在图象数据发送给析象清晰度不同的机器时,或把图象数据变换成其它机器的析象清晰度或把从析象清晰度不同机器接收的图象数据变换成基本组件301的印刷单元315的析象清晰度,进行2值图象数据的90°转动处理;还包括压缩/扩展单元324,该单元324象传真发送和光盘存储等那样,或把供给设备输入的图象数据压缩或为了使压缩形态的图象数据通过印刷单元315可看见而扩展,所述的设备或把图象数据压缩后发送或压缩后存储;还包括多值转动存储器309,该存储器309与图象数据I/F单元308相连接,在从印刷单元输出图象数据时,在使图象数据转动输出90°或-90°度时使用。
页存贮器323的板上设有12M变量的RAM作为固定存贮器,还可供选择地搭载扩展存贮器,例如可以使用两板SIMM8M的RAM板增加16M作为扩展存贮器。
根据作为上述RAM的存贮容量的实装容量,按照本发明可以如上所述那样进行各种并行作业的层次切换。在此参照图34说明SMCPU311检测RAM的实装容量方法。
首先在图34的步骤S251中,SMCPU311通过形成选取相当于S2MM的识别码ID的地址,检测是否安装任选的RAM。
当RAM板SIMM1,SIMM2都安装时,由步骤S252检测出,并进入到步骤S253,设定(12+8+8)M作为存贮容量。
当只安装RAM板SIMM1,SIMM2中之一时,由步骤S252检测出,并进行步骤S254,设定(12+8)M作为存贮容量。
当RAM板SIMM1,SIMM2都没有安装时,由步骤S252检测出,并进行步骤S255,设定(12)M作为存贮容量。
于是,在接通电源的同时可检测出作为RAM存储器安装的存贮容量。
下面参照图6详细说明操作面板114。
操作面板114包括:精整键115、状态显示器117、作为给纸盒30的选择手段的盒选择键119、帮助键123、自动用纸选择键125、自动放大率选择键126、变焦距/100%键127、原稿尺寸键128、用纸尺寸键129、信息显示器116、自动深浅键130、手动深浅键131、预热键132、插入键133、全部清除键134、清除/停止键135、启动键121、定时键136、0-9数字键118和功能切换键136。
精整键115在选择分类模式、批模式、装订模式时使用。
状态显示器117通过照明熄灭/显示各种图形、文字,从而显示复印机的状态。
在当前选择的盒是不希望的尺寸时,可以通过操作盒选择键119选择另外的盒。
帮助键123是操作引导键,压下时,在信息显示器116上显示表示操作程序的信息,在功能没定后,压下时可以确认设定内容。
在通常自动用纸选择模式中使用自动用纸选择键125。自动检测放置在图1的原稿台(玻璃板)2上的原稿的尺寸,并自动选择与其尺寸相同的用纸(等倍复印)。
通过按下自动放大率选择键126指定所希望选择的自动放大率选择模式,检测放置在原稿台(玻璃板)2上的原稿尺寸并自动计算复印放大率。
对于变焦距/100%键127,当按左端“50%<”键时,复印放大率以1%刻度为单位缩小到50%,当按右端的“>200%”键时,放大率以1%刻度为单位放大到200%。按中间的“100%”键时,恢复到1倍(100%)。
在设定原稿尺寸时使用原稿尺寸键128。选择用纸尺寸并指定原稿尺寸时,可以自动设定复印放大率。
在选择用纸尺寸时使用用纸尺寸键129。
信息显示器116用文字或图形显示数字复印机的状态,操作程序和对用户的各种指示。作为显示手段的信息显示器116内装触模板,还可进行功能设定,也可以使该信息显示器116具有后面要说明的接受预约复印显示,接近存贮器充满和伴随该存贮器充满的印刷显示等显示功能。
自动深浅度键130在选择自动调节深浅度时数字复印机自动检测原稿的深浅度,并选择最佳的复印深浅度。
手动深浅度键131可以根据原稿的深浅手动选择希望的复印深浅度。按中间的“浅”键,可以分5级逐渐变浅,按右端的“深”键,可以分5级逐渐变深。
按预热键132时,装置进入预热(节电)状态,并熄灭所有的指示灯。再选择复印时,再按一次该键。
在连续复印的中间需要插入复印时使用插入键133。
按全清除键134时,已选择的模式全部被清除,装置返回到标准状态。
在订正复印页数或使复印操作停止时使用清除/停止键135。
开始复印时按启动键121。
按定时键时,在任何时间显示复印机的电源接通或断开(在设定每周一次定时的情况下)。
0-9数字键118在设定复印页数时使用,复印页数可以设定1到999页。
功能切换键136是切换数字复印机具有电传功能、打印功能等功能的键。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电子分类功能的控制方框图。
即由相应图象处理单元314的原稿读取控制单元,放大/缩小单元351,相应页存贮组件302的图象压缩控制单元352,文件管理控制单元353、图象扩展控制单元、展开位置控制单元354、相应复印机的图象印刷控制单元355构成。
在原稿读取控制单元、放大/缩小单元351中的原稿控制单元将来自扫描器313的图象数据数量化,写入存贮器323中。即在扫描器313中使来自光电转换单元11的图象信号变成二值数值,并保存在页存贮器323中。如果原稿放置在自动供给设备200中则由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逐页供给原稿并读取原稿。放置在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中的原稿从最后页开始读取设定。在指定两面原稿的情况下,从最后页到第一页按照从里面到外面的顺序进行读取。
原稿读取控制单元放大/缩小单元351中的放大/缩小单元是原稿读取控制单元的辅助微型构件,它根据用纸与原稿的尺寸关系计算放大率(正面将放大率标记为倍率),并设定原稿读取单元的数量化处理。
在图象压缩控制单元352及文件管理控制单元353中,压缩页存贮器323上的图象数据,并在以文件形式管理的区内进行写入控制。
图8是表示存贮在页存贮器323中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区构成图,它分为写入由扫描器313读取的原稿的象数据(图象)的页缓冲区M1和以写入压缩过的该图象数据的数据的页为单位划分的文件区M2
文件区M2的各页开始地址存贮在地址控制单元306中的文件区每页数据开始地址存贮区M3中。
另外,文件可以建立在象RAM那样的易失存贮器上,也可以建立在象硬盘那样的大容量不易失存贮器中,在本实施例中选取使外部与图4中所示的硬盘90连接的方式,此处可采用高速存取的RAM。
操作者开始复印时,将原稿放置在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然后按复印键121。接着对由原稿读取控制单元、放大/缩小单元351的原稿给纸和对读取的给纸的原稿图象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
放大或缩小的图象数据首先由文件管理控制单元353写入页存贮器323的页缓冲区M1中,将该图象数据经图象压缩控制单元352成为压缩的数据后存贮在以页为单位划分的文件区M2内。以上的操作一直进行到放置在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的原稿用完为止。
一旦结束在页存贮器323中的存贮原稿,控制就转到按规定顺序读出用于分类操作的图象。首先在图象扩展控制单元、展开位置控制单元354中将指定文本的最初页的压缩图象数据读出后扩展并展开。存贮在页存贮器323中的压缩图象数据在装有硬盘90的情况下传送给上述硬盘并存贮起来。
图象扩展控制单元、展开位置控制单元354从文件区M2中逐页读出被压缩的原稿图象数据,为了输出(印刷)而通过数据控制单元307以用纸的单面(输出页)为单位制成图象并转送给印刷控制单元355,使上述操作重复进行到全页的原稿数据读完为止。
读出数据由原稿页数确定,以便对应半截在自动两面设备75的槽75b的顺序对读出的数据进行印刷。
通过自动两面设备75进行里面印刷之后将里面已印过的用纸装载在槽75b中,接着从槽75b中边取出一页边进行外面印刷并将上述纸输送到排纸槽74中。在多页的情况下,在全部进行里面印刷后叠放在操作中,一边从自动两面设备75中排出,一边印刷外面并输送到排纸槽74中。
下面参照图9-12的流程图说明在这种结构中原稿的读取、存贮、印刷操作。
首先,当主CPU100根据操作面板114的操作选择菜单时,在LCD显示器116上显示出模式选择画面,根据该模式选择画面设定装订余量、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等(S1)。在通常(省略)情况下,选择原稿尺寸设定A4,选择用纸尺寸设定A4。
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处于非通常情况(S2),原稿台2上有原稿的情况下(S3),利用原稿检测传感器169检测原稿尺寸(S4)。在原稿用纸选择模式处在APS的情况(S5),即利用自动用纸选择检测原稿尺寸,并选择与原稿相同尺寸的用纸(S6)。此时如果没有设定装订余量,则将放大率选为100%。
另外,在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为AMS的情况下(S5),即用自动放大率选择(AMS:Auto Magnifi-Cation Select)检测原稿尺寸,用纸尺寸使用此时设定的尺寸(S7)。在这种情况下,放大率由原稿和用纸尺寸确定。
这样,根据选择原稿尺寸,选择用纸尺寸计算放大率,并在LCD显示器116显示(S8)。
在此主CPU100确认由用纸尺寸检测传感器195选择的用纸尺寸的复印纸是否放置在给纸盒30上(S9),若不在给纸盒上,则消去启动键(复印键121)的指示(S10),LCD显示器116上显示纸补充供给指示(S11)。如选择的用纸尺寸的复印纸处在给纸盒30上,由主CPU100接受启动键(复印键)121的指示(S12)。
接着主CPU100在LCD显示器161上显示各模式选择画面(装订余量等)(S13),获得各种键按下的信息(S14)。
在按下键的情况下(S15),若按下的是启动键(复印键)121,则主CPU100从步骤S16前进到图11的步骤S27。
如果是LCD显示器116上的原稿尺寸选择键,则将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设定为普通,如APS或AMS灯亮则使其熄灭(S18)。设定此时选择的原稿尺寸,从步骤S19返回到步骤S2。如果是LCD显示器116上的用纸尺寸选择键,将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设定为普通如APS或AMS灯亮则使其熄灭(S21),设定此时选择的用纸尺寸,返回到步骤S2(S22)。
如果是LCD显示器116上的APS键,则将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设定为普通,并使APS灯亮,返回到步骤S2(S24)。如果是LCD显示器116上的AMS键,则将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设定为AMS,并使AMS灯亮,返回到步骤S2(S26)。
在图11的步骤S27中,主CPU100根据来自原稿检测传感器29的检测信号检查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有无原稿,如有原稿,则供给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的原稿一页,并通过原稿尺寸检测传感器169检测原稿尺寸(S28)。如果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是普通,则从图12的步骤S29转移到步骤S39。
如原稿/用纸尺寸选择模式不是普通模式,也不是APS,则将选择原稿尺寸作为检测的尺寸(S31),计算出放大率,在LCD显示器116上显示并转移到步骤S39(S32)。如果是APS,则将选择用纸尺寸和选择原稿尺寸作为检测尺寸(S33),计算放大率并显示在LCD显示器116上(S34)。如果选择用纸尺寸的用纸在给纸盒30中,则从步骤S35转移到S39,如果选择用纸尺寸的用纸不在给低盒30上,则LCD显示器上显示出供纸指示(S36)。
在步骤S27中,主CPU100根据来自原稿检测器29的检测信号核查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有无原稿,若没有原稿,则用计算出的放大率读出原稿台2的原稿,将读取的原稿图象作为压缩数据逐页存贮在页存贮组件302的页存贮器323中(S37),按LCD显示器116的结束键,转移到图12的步骤S42。
在步骤S39中,主CPU100读取计算出的放大率,将读取的原稿图象作为压缩的数据逐页存贮在页存贮组件302的页存贮器323中(S39),读取原稿,直到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的原稿没有为止(S40,S41),原稿没有后转移到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主CPU100确定设定过的用纸上的图象区(计算写入开始位置),根据计算结果将存贮在页存贮器323上的图象数据在页存贮组件302上展开,再通过图像处理用印刷单元315印刷(S43),设定册数印刷结束(S44)。
虽然可以这样进行原稿读取、存贮和印刷,但下面仅对将十页原稿在三册装订模式下进行印刷,在中途发生两次存贮充满情况进行说明。
操作者将选择LCD显示器116的选择画面上的装订分类模式选择压下时,主CPU100通过CLD显示器116还显示必需的册数(在此为三册)等设定要求,由操作者设定设定要求。
主CPU100通过扫描器313扫描(读入)原稿,并暂时存入页存贮组件302中的页存贮器323的页缓冲区M1中后,经压缩/扩展单元324压缩后文件化,然后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
如图13(a)所示,在第十页、九页、八页的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存贮压缩数据,在第七页上发生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存贮充满时,不能将第七页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而将第七页作为压缩前的图象数据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页缓冲区M1中。
此时,主CPU100在暂时停止来自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的原稿供给和扫描器313的扫描的同时,中止对装订器76的装订打击信号的输出。
接着,如图13(b)所示,主CPU100使文件化并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第十页压缩数据作为分类输出第一部分由压缩/扩展单元324扩展后经图象处理单元314在印刷单元315中印刷,对第九页、第八页重复进行这种操作,印刷输出第一册的三页(第十页、第九页、第八页)装载在排纸槽74上。
如图13(c)、(d)所示,设定三册,重复进行第二册、第三册的操作并将这三册装载在排纸槽74上。这时主CPU100驱动槽驱动单元229使排纸槽74移动,使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三册在排纸槽74上的装载位置错开,以便容易识别。
借此,由于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压缩数据变空,所以主CPU100将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页缓冲区M1中的第七页图象数据通过压缩/扩展单元324压缩文件化后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
主CPU100开始由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供给原稿将来自随后的第六页原稿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
图14(a)表示从上述再压缩文件化开始再扫描/存贮的图。在此,由于第四页在页存贮器323中的文件区M2的存贮发生充满,所以第四页不能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但第四页可作为压缩前的图象数据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页缓冲区M1中。
这时,CPU100在暂时中止从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供给原稿和扫描器313的扫描的同时,中止输出装订打击信号。
接着,如图14(b)、(c)、(d)所示,主CPU100将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第七页、六页、五页的压缩数据扩展印刷重复进行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并装载在排纸槽74上。这时主CPU100驱动槽驱动单元229,使排纸槽74移动,并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在排纸槽74上的装载位置错开,以便容易识别。
因为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压缩数据已变空,所以主CPU100将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页缓冲区M1中的第四页图象数据通过压缩/扩展单元324后文件化,并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接着主CPU100开始由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供给原稿并由扫描器313扫描,接着将第三页的原稿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
图15(a)表示从上述再压缩文件化到再扫描/存贮的图。
对剩余原稿的扫描/压缩/文件化后,完成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存贮。如图15(b)、(c)、(d)所示,主CPU100使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第四页、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的压缩数据扩展印刷,重复进行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并将上述三册装载在排纸槽74上。
这时,主CPU100通过驱动槽驱动单元229移动排纸槽74,使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在排纸槽74上的装载位置错开,以便识别。主CPU100输出装订打击信号。
结果在排纸槽74上每三页的三册,每三页的三册、每四页的三册的各自装载位置错开,并结束设有该装订模式的图象形成动作。这时,如上所述,因为没完成装订而装载在排纸槽上。
另外,在装订分类模式上,在利用自动两面设备75进行两面印刷时,即使单片印刷的用纸堆积在自动两面没备75的槽75b上时发生满堆积情况也不中止印刷,并且可以在不进行装订的情况下进行印刷输出。
如上所述,在分类并在按每册进行装订的装订分类模式中,即使贮存在原稿输入中的存贮器变成满存贮时,也可以在不装订下进行印刷输出,借此,在不完全印刷中以不中断的状态能够将全原稿印刷输出。
在进行上述的基本图象形成操作的实施方式中,具有本发明下面说明的各种特征的结构和功能。下面参照图16详细说明这些结构和功能。
首先,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对应大容量存贮设备(此处为硬盘组件90)是否与图象形成相连接可最佳地切换在进行分类操作的最后册号的印刷时的图象删除定时结构和功能。
为此,如图16所示,首先在接通图象形成装置的电源后系统进入工作状态时,在步骤S101中核查是否安装了硬盘组件90。
例如,若已安装硬盘组件90,微型开关(图中未示出)接通,根据该接通信号在基本组件CPU301内的存贮器中设定标志[1]。因此,在接通图象形成装置的电源后系统进入工作状态时,在步骤S101中,SMCPU311核查上述标志,如果是[1],则检测出硬盘组件90已安装。
或者,在接通图象形成装置电源后系统进入工作状态时,由SMCPU311向硬盘组件90发送初始化命令,如果能接收到状态[1],则判断为有硬盘组件90,如不能接收到状态[1],例如经过1秒钟后,则判断为没有硬盘组件90。
作为核查结果,检测到已安装硬盘组件90时,就进入到步骤S102,设定在第一电子分类模式下。作为分类模式的操作,虽然可以对每次印刷输出的各种复印文本有装订的情况和不装订按原状态输出的情况,但在下面的说明中是以装订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在第一电子分类模式的装订分类模式下输出时的原稿输入和印刷输出的定时图。在图17中说明了将由在原稿自动供给设备200上的若干页(此处为四页)构成文本的原稿后,在装订分类模式下输出三册复印文本时的原稿输入和印刷输出的定时。
首先,在步骤S103中,主CPU100从扫描器313上读出全部原稿,通过图象处理设备314将读出的图象逐页在页存贮组件302中压缩,并顺次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
即如图17(a)所示,用扫描器313对供给的第四页原稿图象进行光扫描读入,暂时存贮在页存贮组件302的页存贮器323的缓冲区M1中后,经过压缩/扩展单元324压缩并文件化,存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第一页地址X1中。对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重复进行这种操作。
这样,就将压缩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文本图象数据传送给硬盘90的指定区中。虽然在上面的说明中,是利用页存贮器323的压缩扩展电路324对读入的数据图象进行压缩的,但在将实现这些功能的电路设在硬盘90上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电路进行图象数据压缩后直接存贮在硬盘90中。
接着,主CPU100从硬盘90读出文件化存贮的压缩数据,并传送给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然后,由压缩/扩展单元324经图象处理单元314将文件化存贮的压缩数据供给印刷单元315进行印刷。
如图17(b)所示,主CPU100读出文件化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地址上的第四页压缩数据作为文本分类输出的第一册的最初的一页图象数据经压缩/扩展单元324 扩展传送给图象处理单元314,由印刷单元315进行印刷。对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重复进行这种操作,并印刷最初的第一册(步骤S104)。
当印刷第一页(开始页)时,主CPU100向装订单元76发送装订打击信号作为第一册文本复印结束,由装订单元76将第一册的复印文本(四页)装订后装载在排纸槽74上。由于指定文本复印数为三册,所以如图17(c)、17(d)所示对第二册、第三册重复进行相同的装订操作。
当在步骤105中最后的第三册的最初页即最终的文本第四页的印刷结束时,就在步骤S106中立刻把已印刷过的页图象数据从硬盘90中删除。同样,顺次对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重复印刷并重复逐页进行删除各页图象数据。
如果在步骤S107中检测出最后的第四页印刷已结束,就进入步骤S108,从硬盘90中删除该图象数据。这时主CPU100在完成三册文本复印后向装订单元76发送装订打击信号,装订单元76装订第三册复印文本(四页),然后装载在排纸槽74上。
这样,在装有硬盘90的情况下,因为是在最后文本印刷时各页印刷结束时刻从硬盘90中删除上述数据,所以在最后页印刷后应删除的数据只需要按该页份的数据完成,所以即使存取速度慢也可以比较快速地结束数据的删除操作。当然装有大容量存贮设备的优点是可原封不动地保持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存贮容量大和处理速度快的图象形成装置。
在步骤S101中检测出没有装硬盘90时,就进入步骤S110,设定第二分类模式。
在第二分类电子模式中也与第一分类电子模式时相同,首先主CPU100在步骤S111中从扫描器313中全部读出原稿,将读出的图象经图象处理装置314在页存贮部件302中逐页压缩后顺次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这时,因为没有装硬盘90,所以将压缩图象数据原封不动地保持在页存贮器323中。
接着,主CPU100将文件化后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压缩数据由压缩/扩展单元324扩展,经图象处理单元314供给印刷单元315进行印刷。
即在步骤S112中,如图17(b)所示,主CPU100读出文件化后存贮在页存贮器323文件区M2的地址X1中的第四页压缩数据作为文件分类输出的第一册的最初一页的图象数据,由压缩/扩展单元324扩展传送给图象处理单元314,通过印刷单元315进行印刷。对第三页、第二页、第一页重复这种操作,印刷最初的第一册。
主CPU100在印刷第一页(开始页)时向装订单元76发送装订打击信号作为第一册的文本复印结束。装订单元76对第一册复印文本(四页)进行装订,并将其装载在排纸槽74上。由于指定文本复印数为三册,所以象图17(c)、图17(d)所示对第二册、第三册重复相同的装订操作,在步骤S113中顺次继续进行到在排纸槽74上共装载三册为止。
当第三册的复印文本的装订操作结束时,在步骤S114中,主CPU100将作为在页存贮器323中的地址存贮在其中的文本的所有一批页图象数据删除,这时,由于页存贮器323是由可高速存取的RAM构成,所以删除上述数据不需很多时间。
虽然在图16说明的电子分类模式操作中利用了下述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在首先将应复印的文本的所有页的图象数据存贮在存贮器中后,根据硬盘90是否已安装切换印刷结束后的图象数据的删除定时,但也可以根据硬盘90是否已安装进行切换作业的执行方式。即硬盘90在顺次存取非连续存贮区的情况下由于速度特别慢,所以最好选择能象在应该存取的区域连续靠近的状态下进行存取那样的作业执行方式。
在硬盘90已安装的情况下,如从图16的步骤S103至S108所示,采用在读完全部原稿后印刷指定册数的复印文本的所谓完成型的作业执行方式。
在没有安装硬盘90的情况下,不经过从图16的步骤S111到S114所示的过程,采用图18流程图中所示的作业方式。
即在图18的步骤S121中将被分类文本的最初的一页原稿图象数据文件化后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地址X1中。
接着在步骤S122中读已存贮的图象数据,并传送给印刷单元315印刷。同样在步骤S123中核查第一册的复印文本的所有页的印刷是否结束,如果是YES,则接着进行在步骤S124中开始进行的第二册的印刷,就这样执行所谓的逐次操作型作业。
因为原稿图象数据的输入是在第一册的复印文本的所有页印刷结束的阶段完成的,所以完成第二册时只需从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顺次读取压缩图象数据并进行印刷即可。
这样,在与步骤S125中指定的m册的复印文本的印刷结束的同时,将该文本的所有页的图象数据存取在页存贮器323中进行批删除。
虽然在图16的说明中,反映的是根据硬盘90是否已安装切换图象数据的删除定时,但是也可以根据作业的执行方式切换图象数据的删除方式。
图19是表示用于说明其一例操作说明的流程图。作为这种情况下的作业执行方式有两种:按输入文本的各页或批形式指定的页数批模式和对每个文本进行印刷的分类模式。另外,在批模式中有先对各页指定页数进行印刷每次删除该图象数据的逐次型和在所有页印刷结束后成批删除图象数据的完成型两种。
在图19中,将由若干页组成的原稿放置在读取设备上后,当操作者按启动键121时,首先在步骤131中核查作业指定的是批复印模式还是分类复印模式。
如在批复印模式时,则进入步骤132,核查上述批复印指定的是逐次型还是完成型的任何被指定的形式。
在逐次型时,进入步骤S133,将复印文本最初一页原稿图象数据文件化后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地址X1中。
将这些存贮的原稿图象数据读出扩展后发送给印刷单元315,只把指定的m页作为一批复印。这时,由于m页复印结束时,存贮的数据不再需要,所以可以从页存贮器323中删除。也就是说,因为在批复印模式下逐次操作时,对每页指定页数完成印刷后就可以删除该页的图象数据,所以存贮器323不易充满,从而使图象形成装置的操作性能良好。
图19的步骤S131中核查的结果可以作为分类模式检测的情况和在步骤S132的核查结果作为批操作完成型的情况下,分别转移到步骤S134,输入所有页的原稿数据,读出印刷最后批,删除存贮数据。
这样可以根据作业执行方式对存贮器的删除方式进行各种切换。
按照这种实施方式,根据图象数据存贮器的大小(例如是否安装硬盘90)对在页存贮器323中出现的存贮充满定时,可在保持良好的操作性能状态下进行最优化的切换。
在通常的存贮充满状态下,在从压缩扩展回路324中取出压缩数据写入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时,在剩余的写入区的容量变得比压缩数据一页份的量小时,进行设定在存贮充满状态的处理。在没有装上作为大容量存贮设备的硬盘90的情况下,因为图象数据的存贮区小,所以在达到上述状态时,事先进行存贮充满的设定。把这种情况设为文件系统(1)。
在硬盘90设定的情况下,因为图象数据存贮区大,所以利用另外的标准设定作为存贮充满认定条件。即在这种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设定剩余的写入区的容量,以便在不压缩作为图象形成装置可以处理的最大尺寸例如A3尺寸的原稿图象数据时具有足够的存贮量(以下作为基准容量)。把这种情况设定为文件系统(2)。
下面参照图20说明在文件系统(2)中文件写入时发生存贮充满的机理。在图20的最初步骤S141中,将从压缩扩展回路324中取出的压缩图象数据写入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通过是否安装硬盘90确定是设定在上述文件系统(1)中还是设定在文件系统(2)中,这种核查操作可按与图16的步骤S101相同的步骤进行。在此根据核查的结果示出了在判明硬盘90安装后的流程。
在压缩图象数据写入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后,在步骤S142中核查文件区M2的剩余区是否达到上述基本容量以下。若为YES,则进入步骤S143,产生存贮接近充满的标志。
然后,在步骤S144中,核查出有来自压缩扩展回路324的压缩数据,即一页份的图象数据压缩是否结束,若为NO,则返回到步骤S141,重复进行相同的处理。
在YES的情况下,就转移到步骤S145,返回设定到存贮接近充满标志的状态值上,并结束处理。
因为在步骤S142中,利用图象形成装置的可能处理的最大尺寸A3作为存贮接近充满判断的基准容量,所以即使达到接近充满状态,实际剩余可使用的区对存贮一页份的压缩数据的容量是足够的,与文件系统(1)情况不同,由于至少有一页份的存贮容量,所以没有必要直接中断文件区的写入,由于至少可以将该时刻安排在扫描单元313上的页图象数据读入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后中断,所以可提高系统的操作性能。
这样,例如在设定装订分类模式时,在原稿的读入存贮中,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在途中达到充满状态的情况下,也不降低操作性能。
图21的流程图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情况。该操作的特征在于:在比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的剩余空区可足够存贮的一页份的图象数据的尺寸小的存储数据的情况下,即使不使用所有的图象存贮也可以通过在存贮器中设定显示图象数据再停止读取下页或下页以后的各页。
在图21的流程图中示出了按下复印键121复印操作开始后的操作。在图21的最初步骤S151中,核查在原稿自动传送装置(ADF)200上是否有被复印的原稿,若为NO,则设定在所谓手动操作方式上,在此省去对这种情况的说明。
若为YES,在步骤S152中从ADF200中将最初的原稿页引导到原稿台2上,在步骤S153中,驱动原稿扫描单元140扫描原稿,形成数字式的原稿图象数据。
形成的原稿图象数据输送给页存贮组件302,在步骤S154中利用压缩扩展电路324和页存贮器323压缩,压缩的图象数据写入页存贮器323文件区M2的地址X1中。
当存贮最初页的图象数据时,在步骤S155中,核查在ADF200上是否有下一页。若为NO,转移到步骤S156,利用存贮在页存贮器323文件区M2的图象数据进行指定内容的印刷,结束后删除该图象数据。
在对上述最后页图象数据文件化时,即使出现如图16中所说明的文件系统(2)的接近存贮充满,由于可以完成此时刻文件化未完成数据的文件化,所以不影响指定的分类操作的完成。
在步骤S155中检测出在ADF200上有下页的情况下,就转移到步骤S157,将该页原稿引导到原稿台2上,驱动原稿扫描单元140对原稿进行扫描,形成数字式的原稿图象数据。将形成的原稿图象数据输入页存贮组件302,同样进行压缩文件化处理。
在对该页图象数据文件化时,在前页图象数据没有接近充满时,在步骤S158中核查文件化是否正常完成,如已正常完成,则返回到步骤S153中,接着同样进行读入图象数据,顺次进行文件化。
在文件化过程中,在步骤S158中发生存贮接近充满时,则在步骤S159中对此时放置在原稿台2上的那页原稿的图象进行扫描后,在步骤S160中进行压缩并文件化。由于上述理由,一定能完成存贮接近充满出现后的那页份的图象数据的文件化。
接着转移到步骤S161,在LCD显示器116上显示“由于存贮充满请先印刷”的信息,接着在步骤S162中根据存贮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图象数据进行印刷处理,解除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结果由于解除了存贮接近充满状态,所以处理返回到步骤S153,对ADF200上的剩余原稿继续进行复印。
虽然在图7示出的功能方框图中,原稿读数控制单元、放大/缩小单元351与压缩控制单元352之间和图象扩展控制单元、扩展位置控制单元354与图象印刷控制单元355之间一般分别插入页缓冲区,但可以通过公用缓冲区来简化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虽然由于发生存贮充满而在由原稿读取控制单元、放大/缩小单元351形成并由图象压缩控制单元352压缩的图象数据不能被文件管理控制单元353文件化的情况下开始印刷,但必须从页缓冲区中删除未被文件化的最后扫描的那页图象数据。结果,为了继续作业,必须使此时刻已经供给完的原稿退回,从其前面的原稿进行检查,并由扫描器313进行扫描。
如图21的流程图所示,由于采用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所以在接近存贮充满发生时没有必要使已供给的原稿退回并可继续进行作业,所以可以大大提高操作性能。
在利用上述功能完成型的复印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在不进行原稿退出的条件下继续进行作业。这种情况的处理操作与图21相同。即继续进行把已读取的原稿图象数据中或没有保存在文件存贮区中的压缩数据存贮在页存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处理,将在图象数据输入中使用过的页缓冲存贮器供印刷使用,根据存在页存贮器323的文件区M2中的图象数据进行批印刷,在印刷结束后对上述图象数据进行批删除,解除存贮区。
由于利用已解除的存贮区继续进行原稿输入,所以利用较少的页缓冲区不必进行退回原稿的操作,因此可以使作业在操作性能良好的条件下继续进行。
而在现有的逐次型复印操作的情况下,如果在ADF中检测出有原稿,即使没有完成图象读取和文件化,只要提供印刷用纸就可提高复印速度。但在由于存贮充满没有完成文件化的情况下,在已供给的印刷纸上印刷后,为了解除存贮充满状态,而在那时之前输入文件化的原稿图象只印刷指定册数,然后删除完成文件化的图象数据,继续进行作业,因此,在逐次型中,最后的一页份由于图象数据删除在第二册以后不能印刷。结果必须退回一页原稿并立即进行输入操作。
与此相反,按照本发明,采用存贮接近充满方式,对已供纸的部分可以进行文件化,并可以在不降低复印速度的条件下继续进行作业。
图22表示对由n页构成一个文件的原稿按逐次型只分类复印m册情况下的流程图,该图与图21所示的复印流程基本相同,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步骤代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逐次型分类的最初的第一册的复印中,在步骤S152中,在供给原稿的期间供给印刷用纸,然后在步骤S153中通过扫描形成原稿图象,在步骤S164中当检测到上述扫描操作结束时,就根据生成的图象数据在步骤S165中进行印刷,同时在步骤S154中进行生成的图象数据的压缩和文件化处理。
接着在从步骤S163到步骤S158之间反复进行第一册的图象数据的逐页读入并根据读入进行印刷。
在进行第一册的图象数据的逐页读入和根据读入进行印刷的过程中发生近似存贮充满时,在步骤S159,S160中进行在此时供给的原稿页的扫描操作和压缩/文件化操作,在步骤S166中进行该页的印刷。
然后在步骤S167中利用直到在那之前读取的页上的图象数据顺次进行第二册或第m册文件的印刷,最后全部删除该文件。
虽然在以上的说明中是根据在图象形成装置中是否装有大容量存贮设备(例如硬盘90)对图象数据的删除定时切换或作业执行方式的切换,或存储充满发生定时的切换等内容进行说明的,但也可根据硬盘90的有无和RAM的容量对作业的并行操作的可能电平进行切换。
图23是表示上述电平切换的整个流程的流程图。接通图象形成装置的电源后,首先在步骤S171中核查硬盘90是否已安装。
在安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72作为RAM的页存贮器323的容量是否在规定值以上。如在规定值以上,则进入步骤S173,则选择下述的并行操作控制表1,结束处理。
在步骤S172中,如在规定值以下,就进入步骤S174选择并行操作控制表2,结束处理。
在步骤S171中,如检测出没有安装硬盘90,则进入步骤S175,核查作为RAM的页存贮器323的容量是否在规定值以上,如在规定值以上,则进行步骤S176,选择下述的并行操作控制表3,结束处理。在步骤S175中如在规定值以下,就进入步骤S177,选择并行操作控制表4,结束处理。
图24是未安装硬盘和RAM容量为12M情况下上述并行操作控制表3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其中记号X表示正执行作业时禁止接受后序发生的作业,并不使其启动。记号△表示执行的作业结束后接受后序发生的作业,记号○表示立即停止执行中的作业,在页的隔开位置上执行后序发生的作业,在后序发生的作业结束后再开始先发生的作业。记号○的情况即所谓插入处理。
在图23中,如果已安装硬盘部件90并且页存贮器323的RAM容量在例如12M以上时,则选择控制表1;如果已安装硬盘部件90且RAM的容量在例如12M以下时,则选择控制表2;如果没有安装硬盘部件90,且RAM的容量在例如8M以上时,则选择控制表3;如没有安装硬盘部件90且RAM的容量在例如8M以下时,则选择设定控制表4。于是,接通电源后,按图23的流程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表。
接着说明具有根据是否安装硬盘组件90及RAM容量的大小是在完成时进行作业切换还是在页间进行作业的切换定时功能的实施方式。
通常,通过下面的定时开始进行作业,即通过选择操作面板114的复印菜单、然后压下启动键121进行复印。通过选择操作面板114的FAX菜单、然后压下启动键121进行FAX原稿输入。通过选择压下操作面板114的插入键133、然后压下启动键121进行插入复印。
对发生应切换的作业而言,在FAX印刷中,FAX通讯接收完成后,视为通过使内部作业管理单元发出印刷请求而发生作业,在印刷单元315中接收来自复印I/F的一个作业后,视为通过内部作业管理单元发出印刷请求而发生作业,在存贮充满印刷中,在FAX的一次通讯接收中变成存贮充满时,看作通过使内部作业管理单元发出印刷请求而发生作业。
图25至图27示出了具有上述功能的作业管理单元操作流程图;图28是表示作业管理表结构一例的图。
首先,在图25的步骤S181中,接通电源后,使作业管理表初始化,进入步骤S182,核查是否有作业发生请求的信息。
在无信息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183,核查等待作业执行是否为登记作业。若没有登记,则返回到步骤S182,待机到作业登记为止。
若作业已登记,则转移到步骤S184,开始登记过的作业。这时在步骤S185中,使作业管理表的该作业值处在执行中。例如在图28中执行作业处理复印的情况,该作业的发生时刻被登记为10时41分。
在步骤S182中,若有发生作业请求,则转移到步骤S186,为了核查是否有这时操作中的作业而检索图28的作业管理表。此时,因为复印操作在执行中,所以转移到步骤S187中,根据执行中的作业和发生请求作业的作业种类参照图23的并行操作控制表1-4中之一(例如图24的表3中的○、△、×),确定是否接受发生请求的作业。
例如在图24中,如执行中的作业是复印1,后发生的作业是FAX,因为在该部分有X,所以从步骤S188转移到步骤S189,视为无发生请求,返回到S182。
如果后发生作业是插入复印,则因为该部分上有0,接受后发生作业,转移到图26的步骤S192中,使操作中作业停止。然后将图28中的作业管理表的例如具有200中的该作业状态在S194设定为停止,在步骤S194中发生请求作业开始,在步骤S195中,在作业管理表中设定作业和状态(操作中),返回到S182。
在S188中,在该部分有△的情况下,转移到图27的步骤S190中,在步骤S191中为使执行中的作业结束后接受请求而在管理表登记作业,设定等待状态,然后返回到S182中。
在图25的S186中,在没有操作中的作业的情况下,转移到S194,使发生请求作业开始。
在将压缩文件化复印或FAX输入等图象数据的作业在操作中发生切换到其它作业的请求并必须空出页缓冲区、由于存贮充满而不能存贮最后输入的图象数据时,为了空出页缓冲区必须在暂时中断作业再开始时,使原稿退回,以便再次进行扫描。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原封不动地利用了图20中所示的存贮接近充满控制流程,所以在暂时中断的作业重新开始时,不需要退回原稿,再次扫描。
图29示出了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操作流程,首先在步骤S200中接通电源,初始化作业管理表,在该状态下,在步骤S201中等待接受作业发生请求的信息。
上述信息包括作业再开始请求信息、作业完成信息和其它信息。
在作业完成信息的情况下,在步骤S202中将完成的信息状态设定为完成,在S203中从作业管理表中删除该作业,在S204中将停止中的作业启动要求发送给自动任务的作业管理单元。
在有作业再开始请求的情况下,存步骤S205中将停止中的作业状态设定为可再开始状态,在S206中向作业d发送启动指示,在S207中将作业状态设定为执行中。在S204、S207的任一种情况下,然后返回到S201的信息等待步骤。
在S201中接受其它信息时,将该信息视为后序作业发生,根据各自的内容进行作业的切换控制。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具有如下功能:为了提高对图象存贮区的图象登记操作、编集输出性能而建立对策以便在登记时不发生因存贮充满使登记失败。通过预先注意登记数×最大尺寸份的图象区的分配来实现。
图30示出了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操作流程,在安装硬盘组件90时,通过自诊断设定模式进行硬盘组件90的容积设定操作,以便进行初始化。
在图30中,在最初的步骤S210中核查是否压下特定键,若特定键已压下,则进行通常的恢复处理。
压下特定键,设定自诊断模式,在步骤S211中核查是否输入特定号码。若不是特定号码,则进行不是对硬盘组件90的自诊断处理的其它自诊断处理,若是特定号码,则在步骤S212中进行确保登记数×A3非压缩尺寸份容量的处理。
这样,通过在确保的容量中写入登记图象数据不致于引起存贮充满,一定能登记图象。
作为上述确保的容量没有必要是登记数×A3非压缩尺寸份,作为更大的容量,如果能确保“登记数×最大尺寸×2(或者4)”便可以更加可靠地登记图象。
在登记的图象或用纸与合成的图象或用纸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例如A4与A4-R),必须使暂时登记的图象数据在工作存贮器上转动,合成印刷。因此,使印刷变慢,为了避免此问题,可以在输入时预先登记已旋转90°、180°、270°或只旋转90°的图象。
即如图31的原稿输入任务流程图所示,在步骤S221中扫描最初的原稿,将图象数据按一页份存贮在页缓冲区323中。
在随后的步骤S222中对上述存贮的图象数据进行压缩文件化处理,再在随后的步骤S233中边旋转90°边压缩并进行文件化处理。再根据需要在步骤S224中边旋转180°边压缩并进行文件化处理,再在步骤S225中边旋转270°边压缩并进行文件化处理。这样便可以通过在预先输入时登记预先旋转90°、180°、270°或只旋转90°的图象,进行快速印刷处理。
图32是为了用在上述图象登记上而分割管理硬盘组件90的存贮区的一个例子的图,整个硬盘被分割成文件管理区Ha、图象编集区Hb、第一页登记区Hc、图象登记区Hd、暂时保存区He。
文件管理区Ha被分割为文件管理区Ha1和页管理区Ha2,文件管理区Ha1按文件号码顺序分割成文件0、文件1、文件2……。
页管理区Ha2通过多次扫描或图象处理变成该设备可能输出的全部析象清晰度,并且只保存析象清晰度的数值。对各析象清晰度使图象方向只改变0°、90°、180°、270°,然后存贮在页管理区中。
同样,将第一页登记区Hc也通过使各个析象清晰度和图象方向组合分割成若干部分。第一页登记区Hc的容量应确保满足(最大尺寸的象素数)×(最大尺寸的行数)×4(转动状态)×可能登记图象和文件数。上述第一页登记通过没有进行符号的压缩的未处理数据保管。将存储在图象登记区Hd中的图象数据压缩后存储起来。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输入输出独立页缓冲控制方式,即在输入与印刷同时进行的控制方式中,只从第一页和中断后再开始的页直接印刷,所以可以快速输出最初页。
图33是表示该方式操作的概况图,图中示出了第一页和夹纸中断后的再开始页直接印刷的操作概况。
在图33中,首先由用户设定电子分类模式作为操作方式,放置原稿,在印刷册数指定的状态下压下启动键即复印键。
借此,在步骤S231中确保页存贮,在页计数器上设定为0。在这个状态下转移到下一步骤S232,供给指定尺寸的用纸。
接着在步骤S233中,如用纸已达到指定位置,则扫描原稿的指定尺寸区,利用读取的图象数据立即进行复印的印刷,同时在步骤S234中对读取的图象数据并行进行压缩、文件化,并在页计数器上加“1”。
接着在步骤S235中核查是否有下一原稿,若无原稿,由步骤S236进行第二册以后的印刷。最后在指定册数的印刷结束阶段,在步骤S237中删除该原稿文件,结束处理。
在步骤S235中,若有原稿,则进行步骤S238,对该原稿进行扫描,在步骤S239中进行压缩,文件处理的同时,将页计数器的计数值加1。接着在步骤S240中读出文件化的图象数据、扩展并印刷。
在步骤S241中核查该页的印刷是否正常结束,若为正常结束,则返回到步骤S235中,对下页原稿进行同样的处理。
根据步骤S241中核查的结果,发生夹纸时,在下一步骤S242中显示夹纸。此时,检测在第几页发生夹纸,页计数返回到夹纸的那份上。
在下一步骤S243中核查是否已解除夹纸,若为YES,在步骤S244中显示出“请暂时等待”的信息,整个图象形成装置根据用户对夹纸解除的操作在步骤S245中核查复印操作的再开始准备是否完成,若已完成则显示出“准备就绪”的信息。
然后在步骤S246中核查用户是否压下启动键,若为YES,就返回到步骤S232中,再开始复印操作。随着复印操作的再开始,在步骤S233中立即只印刷再开始后的最初页。
这样,在同时并行进行图象输入和印刷时,由于可以快速进行第一页和插入作业或因夹纸中断后再开始的最初页的印刷,所以可以快速确认印刷的状态等,故而可操作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地形成图象。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提供具有以下功能的图象形成装置:即使采用硬盘等大容量存贮设备增加存贮容量,也能具有高处理速度;即使在图象输入途中发生存贮充满或夹纸或其它作业插入时,也不删除已读入的图象数据,并可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在同时并行进行图象输入和印刷时,能快速地进行第一页和插入作业或因夹纸中断后的再开始的最初页的印刷,并且可以操作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地形成图象。

Claims (29)

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确定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快或慢的确定单元;
当上述确定单元确定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时设定在第一图象形成模式上,当确定上述存贮单元存取速度快时设定在第二图象形成模式上的设定单元;
根据上述确定单元的确定,选择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第一、第二图象形成模式之一的选择单元;
根据选择单元的输出,利用选择的图象形成模式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
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在选择上述第一图象形成模式的情况下,每当图象形成时就从上述存贮单元中顺次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还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一分类模式顺次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的图象数据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并顺次形成第一册和随后的若干册的复印原稿的单元;
在已指定的最后册各页的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顺次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二分类模式而顺次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第一册复印原稿的同时顺次形成其后的指定册数复印原稿的单元;
在指定的最后册号的原稿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删除该原稿的所有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批删除单元包括在上述最后册号复印原稿的最后页图象数据在印刷用存贮设备中下位写入后从上述存贮单元中批删除所有页数据的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存贮单元包括硬盘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一分类模式而顺次读出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并顺次形成第一册和其后的若干册的复印原稿单元,
在已指定的最后册各页的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顺次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顺次删除单元包括在上述页图象信息印刷用存贮设备中下位写入后从该存贮单元中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二分类模式而顺次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第一册复印原稿的同时顺次形成其后的指定册数复印原稿的单元;
在指定的最后册号的原稿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删除该原稿的所有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批删除单元包括在上述最后册复印原稿的最后页图象数据用的存贮设备中下位写入后从上述存贮单元中批删除所有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10.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确定上述存贮设备的存取速度快或慢的确定单元;
在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时;逐册装订的分类模式的情况下设定包含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时的第一分类模式和存贮速度快时的第二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的设定单元;
选择根据上述发生单元的输出信号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第一、第二分类模式中之一的单元;
利用包含根据该选择单元选择的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在选择上述第一分类模式的情况下,每当图象形成时就从上述存贮单元中顺次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还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一分类模式顺次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的图象数据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并顺次形成第一册和随后的若干册的复印原稿的单元;
在已指定的最后册各页的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顺次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二分类模式而顺次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第一册复印原稿的同时顺次形成其后的指定册数复印原稿的单元;
在指定的最后册号的原稿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单元中删除该原稿的所有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批删除单元包括在上述最后册号复印原稿的最后页图象数据在印刷用存贮设备中下位写入后从上述存贮单元中批删除所有页数据的单元。
14.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发出显示该存贮单元存取速度慢或快的信号的发生单元;
在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时的逐页装订的分类模式的情况下设定包含上述存贮单元的存取速度慢时的第一分类模式和存贮速度快时的第二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的设定单元;
选择第一、第二分类模式中之一作为根据上述发生单元的输出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图象形成条件执行方式的单元,
利用根据包含该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的分类模式的图象形成条件把在上述存贮单元中存贮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还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一分类模式顺次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原稿所有页的图象数据后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并顺次形成第一册和随后的若干册的复印原稿的单元;
在已指定的最后册各页的印刷操作结束时从上述存贮设备中顺次删除该页图象数据的单元。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为了执行上述第二分类模式利用读取单元每当一页份图象数据存贮在存贮单元中时,按照该页的图象数据顺次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并制成第一册的复印原稿的单元;
顺次逐页读出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内的全页份图象数据并顺次形成指定册数的复印页号的单元。
17.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在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时设定逐页将原稿批形成指定页数的批模式,以及在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内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时设定对每册装订的分类模式中之一的图象形成执行方式的设定单元,
选择批模式和分类模式中之一作为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的图象形成执行方式的单元;
选择第一删除模式和第二删除模式中之一作为根据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的执行模式状态的单元,所述第一删除模式是在每当对原稿的各页形成指定页数的图象结束时被设定为从上述存储单元中删除该图象数据,所述第一删除模式是在对所有原稿页形成各指定页数的图象结束后被设定为从上述存储单元中删除所有原稿图象数据;
在选择上述第二删除模式时,形成图象后利用上述分类模式将上述图象数据批删除的单元。
18.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发出显示该存贮单元的存贮容量小的第一类的类型信号或存贮容量大的第二类的类型信号的发生单元;
根据上述类型信号在上述存贮单元为第一类型时检测存贮单元的未使用区处在第一阈值以下的第一检测单元;
根据上述类型信号在存贮单元为第二类型时检测存贮单元的未使用区处在比上述第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以下的第二检测单元;
根据第一、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输出对上述存贮单元进行贮存充满处理的单元;
将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阈值是相当于将已存贮在页缓冲区中的一页份图象数据压缩后的压缩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阈值是相当于将应存贮在页缓冲区中的最大尺寸的图象数据压缩后的压缩数据。
2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压缩上述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压缩单元;
将压缩后的图象数据文件化后存贮的存贮单元;
在上述存贮单元的剩余容量至少变成可能存贮由上述读取单元可能读取的最大尺寸的页图象压缩/文件化的图象数据的阈值以下时就执行存贮充满处理的单元;
在已存贮充满时,对上述存贮单元进行存贮充满处理的单元;
在已进行上述存贮充满时,若读取单元上放置有原稿,执行对原稿的读取操作和压缩并文件化已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单元;
根据文件化后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上述存贮充满处理后读取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时在该图象上附加“通过存贮充满印刷”的信息的单元;
在对附加上信息的图象印刷结束后删除该图象数据的单元。
23.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该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检测作为上述存贮单元是否含有大容量的存取速度慢的第一存贮部件的第一检测单元;
检测作为上述存贮单元是否含有存取速度快、存贮容量在规定值以上的第二存贮部件的第二检测单元;
包含根据上述第一、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执行中的作业和后序作业的切换、并行操作内容的并行操作控制表的控制单元;
在该控制单元控制下执行规定作业的执行单元。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上述执行中的作业和后序的作业内容设定作业的切换定时的单元。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接通电源时根据上述第一、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参照上述并行操作控制表确定应执行作业的单元。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将上述执行中的作业切换到后序作业时对执行中作业的最后输入的图象进行读取、压缩和文件化的单元。
27.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检测作为存贮单元安装存取速度慢的大容量存贮部件的单元;
接通电源时设定在上述大容量存贮部件的自诊断模式上的单元;
在设定在自诊断模式上的状态下有特定指示的情况下,在上述容量的存贮部件内部确保规定数量的体积的单元;
将上述图象数据存贮在该体积内的单元;
根据规定的图象形成条件把存贮在上述体积内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28.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读取原稿图象数据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压缩存贮在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并文件化的第一文件化单元;
将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旋转90°压缩并文件化的第二文件化单元;
将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旋转180°压缩并文件化的第三文件化单元;
将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旋转270°压缩并文件化的第四文件化单元;
根据规定的图象形成条件把上述文件化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单元。
29.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包括:
读取图象原稿的读取单元;
存贮由读取单元读取的图象数据的存贮单元;
确定存贮单元速度慢或快的确定单元;
在由上述确定单元确定上述存贮单元速度慢的情况下设定在第一图象形成模式上时确定存取速度快设定在第二图象形成模式上的设定单元;
利用根据选择单元的输出选择的图象形成模式把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
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单元包括在由上述读取单元读取上述原稿图象数据并存贮在上述存贮单元中的同时并行执行第一页和中断后的再开始的第一页的图象形成单元。
CNB981035124A 1997-04-28 1998-04-28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93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070797A JP3916293B2 (ja) 1997-04-28 1997-04-28 複合型画像形成装置
JP110707/1997 1997-04-28
JP110707/97 1997-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6280A true CN1206280A (zh) 1999-01-27
CN1169341C CN1169341C (zh) 2004-09-29

Family

ID=14542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351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9341C (zh) 1997-04-28 1998-04-28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348974B1 (zh)
EP (1) EP0876051B1 (zh)
JP (1) JP3916293B2 (zh)
CN (1) CN1169341C (zh)
DE (1) DE69807568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664B (zh) * 2009-05-19 2014-09-17 株式会社圣度 具有扫描a3文件的功能的a4尺寸扫描仪及其扫描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0598B2 (ja) * 1998-02-18 2002-12-2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システム
JP4418545B2 (ja) * 1998-11-30 2010-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出力制御方法
JP2001103254A (ja) 1999-09-30 2001-04-13 Minolta Co Ltd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4212200B2 (ja) 1999-09-30 2009-01-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2001103255A (ja) 1999-09-30 2001-04-13 Minolta Co Ltd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2004007415A (ja) 2002-03-14 2004-01-08 Ricoh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US20030202209A1 (en) * 2002-04-30 2003-10-30 Mellor Douglas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memory resources in printing devices
US20050038954A1 (en) * 2003-06-04 2005-02-17 Quantum Corporation Storage drive having universal format across media types
JP4575688B2 (ja) * 2004-03-18 2010-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印刷装置
JP2006325026A (ja) * 2005-05-19 2006-11-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4487879B2 (ja) * 2005-07-26 2010-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4560490B2 (ja) * 2006-02-14 2010-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31793B2 (en) * 2006-03-01 2010-11-09 Quantum Corporation Data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unique block pool manager and applications in tiered storage
US8689320B2 (en) * 2006-03-24 2014-04-0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ard disk drive securely formatted
US20080148414A1 (en) * 2006-12-19 2008-06-19 Spansion Llc Portable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JP4946582B2 (ja) * 2007-04-11 2012-06-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995064B2 (ja) * 2007-12-21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出力装置及び画像出力方法
JP5268617B2 (ja) * 2008-12-17 2013-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120038943A1 (en) * 2010-08-10 2012-02-1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document siz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25473B2 (ja) * 2014-09-09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69312B2 (ja) * 2014-12-05 2018-08-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写機、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8865A (ja) * 1988-03-09 1989-09-12 Minolta Camera Co Ltd プリンタ制御装置
US5142667A (en) * 1990-09-28 1992-08-25 Xerox Corporation Resource and memory management algorithms for electric printing and electronic reprographic systems
US5239388A (en) * 1990-12-14 1993-08-2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JP3332455B2 (ja) 1993-03-24 2002-10-07 株式会社東芝 複合型画像処理装置
JPH07184017A (ja) * 1993-12-24 1995-07-21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画像形成装置
JP3059045B2 (ja) 1994-03-24 2000-07-04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記憶装置
JPH0879418A (ja) * 1994-07-06 1996-03-22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
JP3652723B2 (ja) 1994-10-06 2005-05-25 株式会社東芝 ネットワーク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とネットワークプリント方法
JP3215777B2 (ja) * 1995-01-31 2001-10-09 株式会社東芝 複合型画像形成装置
JPH0944381A (ja) * 1995-07-31 1997-02-14 Toshiba Corp データ格納方法およびデータ格納装置
JP3715690B2 (ja) * 1995-08-02 2005-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ルチメディアデータファイリングシステム
JP3618420B2 (ja) * 1995-08-31 2005-02-09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82103A (ja) * 1995-12-22 1997-10-31 Ricoh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664B (zh) * 2009-05-19 2014-09-17 株式会社圣度 具有扫描a3文件的功能的a4尺寸扫描仪及其扫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76051A2 (en) 1998-11-04
EP0876051B1 (en) 2002-09-04
CN1169341C (zh) 2004-09-29
EP0876051A3 (en) 1999-08-18
US6348974B1 (en) 2002-02-19
DE69807568D1 (de) 2002-10-10
JPH10304111A (ja) 1998-11-13
JP3916293B2 (ja) 2007-05-16
DE69807568T2 (de) 200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9341C (zh)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CN1102316C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154880C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1236379C (zh) 来自可移动型存储媒体的图像输出装置
CN114675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3937C (zh) 打印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89250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控制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678010A (zh) 复合功能装置、该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程序
CN1104134C (zh) 图象形成系统
CN1794105A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CN1146757C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装置
CN1325057A (zh)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方法、控制程序及程序记录媒体
CN11862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32754A (zh) 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计算机程序
CN1976382A (zh) 图像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信息处理系统
CN1678015A (zh) 由原始文档或原始图像数据生成多个图像文件
CN1351285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199908A (zh) 图象输出控制装置
CN1715065A (zh) 数据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255718C (zh) 一种对存储在移动型记录媒体的作业文件的管理和管理方法
CN1283469C (zh) 成像控制方法
CN1298153C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477524A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228961C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158848C (zh) 图象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