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703C - 水稻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水稻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2703C
CN1192703C CNB011371420A CN01137142A CN1192703C CN 1192703 C CN1192703 C CN 1192703C CN B011371420 A CNB011371420 A CN B011371420A CN 01137142 A CN01137142 A CN 01137142A CN 1192703 C CN1192703 C CN 119270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planting
plant
posture
driv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371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5182A (zh
Inventor
蔵野淳次
中尾康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75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5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27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270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51/00Undercarri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on various kinds of agricultural tools or apparatus
    • A01B51/02Undercarri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on various kinds of agricultural tools or apparatus propelled by a mo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把栽苗装置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变成储存姿势的结构方面,能简化向纵向输送驱动机构及栽植机构的动力传递结构的水稻插秧机。为了完成该目的,在左右栽苗部的一方上设置有接受来自发动机的栽植动力的供给箱(19),同时,从供给箱(19)到左右栽苗部张设有纵向输送驱动轴(63)。在没有设置供给箱(19)的另一方的栽苗部中,上述栽植动力从纵向输送驱动轴(63)传递给各栽植机构(21)。

Description

水稻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插秧机。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关于备有发动机和接受来自该发动机的栽植动力的栽苗装置的水稻插秧机,上述栽苗装置由左右栽苗部构成,同时,其结构为,可切换到该左右栽苗部为其苗载置面朝向机体后方相互连接的作业姿势和上述左右栽苗部分开、其苗载置面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储存姿势,并且,上述左右栽苗部具有栽植机构、以及向该栽植机构送出载置在所述苗载置面上的苗的纵向输送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具有上述构成的以往的水稻插秧机,公知的有例如日本特开平10-178831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这种水稻插秧机,由于在其左右栽苗部的每一个上都设置有栽植机构及载苗台部,因此,必须采用可将传动机构相对于这些机器分开的结构。
因此,在上述以往例子的水稻插秧机中,在其左右栽苗部上分别设置有把动力供给左右栽苗部的每一个上所设置的栽植机构及纵向输送驱动机构等的供给箱。并且,配置有从行驶机体上所设置的原动力部相对于左右供给箱分配动力用的中继分配箱,而且,还设置有架在该中继分配箱和左右供给箱上的联动杆机构,左右联动杆机构相对于中继分配箱可自由地装卸,分开左右栽苗部时,从中继分配箱卸下联动杆机构。
另外,在备有多道栽植机构的结构中,设置在各栽苗部上的栽植机构的个数设定成左右的个数相同。
但是,上述以往构成的情况,必须对左右每个栽植部都设置供给箱,因此,结构大型化,同时,零部件数目繁多,而且,由于分离、连接位置为两个位置,所以,为了切换到储存姿势而进行分离的作业以及为了切换到作业姿势而进行连接的作业的负担都很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减少左右栽苗部的分离、连接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易于设定左右栽苗部的作业姿势及储存姿势的水稻插秧机。
发明内容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水稻插秧机如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那样,在一方栽苗部上设置有接受来自发动机的栽植动力的供给箱,
从该供给箱到另一方的栽苗部延伸设置有纵向输送驱动机构的纵向输送驱动轴。并且,
该纵向输送驱动轴包括设置在一方的栽苗部上的第一驱动轴、设置在另一方的栽苗部上的第二驱动轴、以及设置在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之间的可使两驱动轴断续的连接部件,
在上述作业姿势下,来自供给箱的动力,从第一驱动轴经过连接部件和第二驱动轴,可传递给另一方的栽苗部的栽苗机构。
以上特征的结构,可获得下述的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只在左右一方的栽苗部设置供给箱,经过左右栽苗部设置的传动轴限定为纵向输送轴,因此,切换到储存姿势时必须分离的连接部件只需要在纵向输送轴的一个位置设置。切换作业姿势与储存姿势时必须解除连接的作业部位仅为一个部位,因此,减轻了作业负担。
由于减轻了作业负担,左右栽苗部从作业姿势向储存姿势的切换,以及从储存姿势向作业姿势的切换也能顺利、迅速地进行,因此,可有效地使用栽苗部的分割结构。
由于只在左右一方的栽苗部设置供给箱即可,所以零部件数目减少,栽苗装置的重量进一步减轻,而且制造成本更为低廉,由此而获得了本发明的效果。
除上述构成之外,如技术方案2记载的那样,若在左右栽苗部之间以不同的个数设定上述栽苗机构,在栽植机构的个数多的一方栽苗部上设置有上述供给箱、以及以一定行程往复驱动上述载苗台部的横向输送驱动机构,则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左右栽苗部之间的栽苗机构的个数不同,因而,横向输送驱动的载苗台部左右的大小也不相同。在这里,通过在栽植道数多的栽苗部上设置供给箱和横向输送驱动机构,能直接驱动大的载苗台部,使由该大的载苗台部牵拉驱动的载苗台部为栽植道数小的栽苗部,因此,能顺利地进行横向输送。
另外,在上述以往例子的水稻插秧机中,栽植机构的个数在左右栽苗部之间设定成相同的个数。因而,例如在10道栽植用水稻插秧机的情况下,就要以每奇数道(5道)进行分割。因此,在各栽苗部中,在全部的栽植传动箱上不能设置两个栽植机构,至少需要设置一个只能在单侧安装栽植机构的栽植传动箱。因此,栽植传动箱所需要的设置个数多(在以往的该例子中,10道栽植用水稻插秧机的情况需要6个)。
与之相比,在本发明中,如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那样,上述栽苗装置分别以偶数道单位分割为上述左右栽苗部,在各栽苗部上,每2道设置1个栽植传动箱。
在这种结构中,在例如10道栽植用水稻插秧机的情况下,将一个栽苗部分割为6道,另一个栽苗部分割为4道。在可分割的左右栽苗部上,分别以每2道单位设置1个栽植传动箱,各传动箱的两侧可以安装共两个栽植机构。因此,任何一个栽苗部上,各栽植传动箱都可以担当偶数道栽植的任务,不需要设置只安装占1道的栽植机构的栽植传动箱。因此,可以减少栽植传动箱的个数(10道栽植用水稻插秧机的情况下5个就能满足),进一步减少了该部分的零部件数目,进一步减轻了栽苗装置的重量,降低了其制造成本。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如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那样,上述连接部件以一定的旋转相位将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接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可以得到下述作用与效果。
即是说,由于纵向输送驱动轴在设定成作业姿势时只能以一定的旋转相位相互接合,因此,可避免左右栽苗部进行纵向输送的时间的不同,并防止栽苗装置采用分割结构时所带来的缺陷。另外,不需要在左右栽苗部上分别设置用于供给动力到纵向输送驱动轴上的供给箱,可提供单一结构的、更简化的构成。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构成以及由此所得到的作用与效果、优点,通过阅读下文参照附图所进行的描述将会更加清楚。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水稻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栽苗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栽苗装置的平面图。
图4表示整地船体的配置情况的栽苗装置平面图。
图5是表示苗剩余量传感器的配置的载苗台平面图。
图6是表示单向超越离合器和各道离合器的配置的载苗台简要断面图。
图7是表示栽苗装置的姿势切换前的作业姿势的水稻插秧机的简要平面图。
图8是表示栽苗装置的姿势切换途中状态的水稻插秧机的简要平面图。
图9是表示栽苗装置切换到储存姿势的状态的水稻插秧机的简要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栽苗装置传动结构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供给箱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12是表示栽苗装置的姿势切换途中状态的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13是表示切换到储存姿势下的栽苗装置的横断面平面图。
图14是表示向栽植机构的传动机构的主要部分断面平面图。
图15(a)是表示维持栽苗装置切换到储存姿势之后的高度位置的整地船体的局部断面侧视图,(b)是通过挡快作用维持最低下降位置的整地船体的局部断面侧视图。
图16是表示设置在链上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平面图。
图17是表示栽苗装置的姿势切换机构的后视图。
图18是表示接地传感器的检测结构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接地传感器的检测结构的后视图。
图20(a)是表示下锁紧部件的锁紧前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下锁紧部件的锁紧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上锁紧部件的锁紧前状态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上锁紧部件的锁紧状态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上下锁紧部件的后视图。
图24(a)是表示纵向输送驱动轴的耦合机构与保护架的连接分离机构连接状态的作用平面图,(b)是切换到(a)的状态之前的上述耦合机构的平面图。
图25是与图24对应的侧视图。
图26(a)是表示保护架的连接状态的后视图,(b)是表示保护架的分离状态的后视图。
图27是与图26(a)对应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保护架与各种锁紧机构的平面图。
图29是表示从图28切换到储存姿势时的平面图。
图30(a)是表示作业姿势锁紧机构的作用侧视图,(b)是表示图30(a)的姿势下的作业姿势锁紧机构的操作导向部件内的位置的平面图。
图31(a)是表示从图30使锁紧作用片作用时的作业姿势锁紧机构的侧视图,(b)是表示图31(a)的姿势下的作业姿势锁紧机构的操作导向部件内的位置的平面图。
图32是表示储存姿势锁紧机构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控制构成的方框图。
发明的实施形式
图1示出了水稻插秧机的整体侧面,这种水稻插秧机的构成是,在乘用式行驶机体1的后部,通过连杆机构4相对于行驶机体1可升降地连接有10道种植用栽苗装置2,而且,还搭载有10道施肥用施肥装置5,连杆机构4由液压缸3驱动而升降地摆动。
行驶机体1以来自搭载于其前部的发动机6的动力为行驶用动力,并将该动力通过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7及齿轮式变速装置8等传递给左右前轮9、后轮10以及左右辅助车轮10A,由此,可得到对应于10道种植的充分的推力。如图3所示,左右前轮9及后轮10以跨越4道苗的方式沿左右方向隔开给定间隔地配设着,左右辅助车轮10A以跨越2道苗的方式并排设置在左右后轮10的内侧。
如图1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中央部形成搭乘驾驶部15,该搭乘驾驶部15具有连接到左右前轮9上的方向盘11、用于变速操作静液压式无极变速装置7的变速杆12,用于变速操作齿轮式变速装置8的负变速杆13以及驾驶座14等。
上述连杆机构4由左右上连杆4A、左右下连杆4B和把该连杆4A、4B的各自由端部连接在一起的纵向连杆4C构成,左右上连杆4A可围绕横轴心P1上下摆动地连接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左右下连杆4B可围绕横轴心P2上下摆动地连接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如图17所示,纵向连杆4C的下端部这样地形成,可围绕前后轴心P3自由转动地支持有滚动轴16A,该滚动轴16A从栽苗装置2以朝向前后的姿势延伸,由此,栽苗装置2可围绕前后轴心P3相对行驶机体1滚动。
如图1~6所示,栽苗装置2包括:具有上述滚动轴16A的连接架16;可围绕纵轴心P4自由摆动地连接在该连接架16的左右两端部的摆动架17;可围绕纵轴心P5自由摆动地连接在左右各摆动架17的自由端的方管状支持架18;安装在一个支持架18上的供给箱19;以给定的左右间隔连接在左右支持架18上的5个栽植传动箱20;轴支撑在各栽植传动箱20的后部左右两侧的旋转式栽植机构21;以一定的行程可相对于各栽植机构21朝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载苗台22;把载置在该载苗台22上的垫子状的苗(图中未示)向栽植机构21的排出口排送的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以及事先对各栽植机构21栽植的场所进行整地的4个整地船体23等,由此构成可进行10道栽植的结构。
如图2及图4所示,各栽植传动箱20的前下部可围绕其轴心的横轴心P6自由转动地支持有船体支点轴24,该船体支点轴24由以横跨栽植传动箱20前下部的方式横向架设的圆管部件构成。对应的整地船体23的后部,可围绕横轴线P7上下摆动地连接在由该船体支点轴24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多个支持臂25的远端。
在可朝左右方向往复运动地支持载苗台22的导向架26上,备有可围绕前后轴心P8摆动操作的栽植深度调节杆27以及对该栽植深度调节杆27进行导向操作的同时把该栽植深度调节杆27卡合保持在所希望的操作位置上的导向板28。
上述栽植深度调节杆27通过连杆27A连接到船体支点轴24上,因此,围绕前后轴心P8摆动操作栽植深度调节杆27时,可使船体支点轴24围绕其轴心P6转动,变更各整地船体23相对于各栽植机构21的高度位置,而且各栽植机构21向圃场的栽苗深度也可以一体地调节。
即是说,借助于各整地船体23、船体支点轴24、多个支持臂25、栽植深度调节杆27、导向板28、连杆27A,构成用于调节向圃场的栽苗深度的栽植深度调节机构A,由此,能以考虑了圃场泥土硬度等的适当的栽植深度把栽苗到圃场。
下面,说明栽苗装置2的构成。如图7及图9所示,栽苗装置2由分割为可栽植4道苗的左栽苗部2A和可栽植6道苗的右栽苗部2B的两部分构成。通过把栽苗装置2以偶数道单位分割成两部分,也可以把载苗台22分割为左右载苗台部22A、22B。这样,通过把栽苗装置2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可切换成左右栽苗部2A、2B以可栽植的前后姿势连接的作业姿势(图7)、和通过分割为左右栽苗部2A、2B、以能减少其向机体横向外方伸出的量的朝向左右的姿势折叠的储存姿势(图9)。也就是说,在作业姿势下,栽苗装置2的左右栽苗部2A、2B连接在一起,其苗载置面22a(图5)朝向机体后方。另一方面,在储存姿势下,分割为左右栽苗部2A、2B,其苗载置面22a朝向机体左右方向并朝向外方。因此,在例如路面上行驶或由货车等搬运时,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储存姿势下,可减轻与其它物品接触的后顾之忧。
下面说明用于分割栽苗装置2的切换机构。如图7~图13、图16及图17所示,在可相对于栽苗装置2的升降用连杆机构4自由滚动连接的上述连接架16的上面,连接有可围绕纵轴心P5相对自由摆动的摆动架17,同时,在摆动架17的前端部下面,可相对摆动地安装着支持架18。在摆动架17的上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链机构(连动机构的一例)85,通过链机构85驱动支持架18,可进行姿势的切换。
切换栽苗装置2的姿势时,抓住一方载苗台部22A或22B,分别驱动左栽苗部2A和右栽苗部2B使其摆动。不过,代替这种手动操作,也可以使用马达等进行姿势的切换。
下文叙述上述链机构85的详细构成。参照图16及图17,在摆动架17的近端部和连接架16的连接部位上立设有支撑轴85A,该支撑轴85A的下端固定在连接架16上。支撑轴85A的上端从摆动架17的上面突出,在该上端不可转动地固定有链轮(导向体的一例)86。另一方面,在摆动架17的远端部和支持架18的连接部位上,可相对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有传动旋转轴87,在传动旋转轴87的上端部的从摆动架17的上面突出的部分上,安装有与传动旋转轴87一体自由转动的传动链轮(驱动旋转体的一例)88。传动链轮88的齿数设定为链轮86齿数的一半,由此,可朝相反方向并且相对于摆动架17的摆动速度以成倍的旋转速度摆动驱动支持架18。传动旋转轴87向下延伸到支持架18处,其下端通过托架18C固定在支持架18上。
这样的构成中,在分割栽苗装置2的场合,在图7所示的作业姿势下,首先必须进行可以分割该栽苗装置2的预备操作。
即是说,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可以设定成:一旦通过横向输送驱动机构57使左右载苗台部22A、22B一体地靠近左右任何一个横向输送行程的端部,从该偏离位置开始,就可以解除左右载苗台部22A、22B的上下锁紧部件(连接锁紧机构的一例)72、73及动力传动系统、操作系统的连接,使其处于可分离的状态,之后,必须从另一方向朝离开方向操作一个载苗台部22A、22B。另外,锁紧解除操作必须进行分离保护架79的连接手柄81的操作。由此,在保护架79分离的同时,可进行纵向输送驱动轴63的耦合机构(coupling mechanism,连接部件的一例)29的分离。另外,通过锁紧卡止部件76的解除操作,可以断开连接架16和支持架18的联系。关于包括以上锁紧机构在内的锁紧机构的操作将在下面详述。
以上预备操作结束后,抓住左右载苗台部22A、22B的一方,进行断开操作时,如图8、图12、图16及图17所示,摆动架17以支撑轴85A为中心相对于连接架16开始转动。同时,支持架18也以传动旋转轴87为中心相对于摆动架17转动。下面说明这种情况下的驱动形式和旋转方向。即是说,摆动架17相对于连接架16转动时,由于链轮86相对于连接架16固定,所以,传动链89与传动链轮88一起以链轮86为中心公转(revolve)。随着这种公转,传动链轮88相对于传动链89作相对转动。通过传动链轮88的旋转,固定在传动旋转轴87上的支持架18朝着与摆动架17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成为与切换到朝向机体前后方向的姿势下的摆动架17大致平行的朝向机体前后方向的姿势。
如图16所示,在传动链89上,于其左右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弹簧等冲击吸收部件89A、89A。借助于该冲击吸收部件89A、89A,可以吸收用于姿势变更的启动时或姿势变更后的停止时因结构大且有一定重量的载苗台部22A的惯性所引起的冲击。在图示的形式中,虽然利用了传动链89。但是,也可以使用传动用缆索代替该传动链89。在该传动用缆索上设置冲击吸收部件。
如下文所述,用于将栽苗装置2分为两部分的构成的内容也涉及载苗台22及栽苗机构21的传动系统等。
首先,载苗台22的结构为可二分割为左载苗台部22A和右载苗台部22B,左载苗台部22A通过各道之间及左右道端的共5个分隔壁22b划分出4道苗载置面22a,右载苗台部22B通过各道之间及左右道端的共7个分隔壁22b划分出6道苗载置面22a。
另一方面,图3、图6及图10~14示出了栽植机构21的传动系统。即是说,在本发明的水稻插秧机中,只在道数多的右栽苗部2B上设置一个接受来自行驶机体1的发动机6的栽植动力的供给箱19。来自齿轮式变速装置8的作业用动力,通过传动轴30及第一离合31等组成的第一传动系统B传递给该供给箱19。来自供给箱19的输出,首先传递到相对载苗台22横向输送的驱动机构57的动力传动系统和向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的动力传动系统,由该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的动力传动系统分歧动力,取出栽植动力。
横向输送的驱动机构57的动力传动系统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是说,如图3、图10及图11所示,在横向输送轴61的延伸部分上,沿着载苗台22的移动行程长度形成环状螺旋槽61a。横向输送轴61借助于通过设置在供给箱19内的横向输送变速装置58传递的动力,围绕横向轴心P11转动。借助于该转动,环状螺旋槽61a对连接于右载苗台部22B上的移动体62进行卡合导向,由此,以一定的行程朝左右方向横向输送并往复驱动载苗台22。另外,左载苗台部22A通过后述的连接机构,与右载苗台部22B机械地连接在一起,一体地横向移动。
左右各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的动力传动系统采用以下构成。如图3、图6、图10、图11所示,在以来自供给箱19的动力围绕横轴心P12转动的苗纵向输送用驱动轴63的延伸部分上,隔着载苗台22的移动行程部分的间隔设置有一对操作臂64。在配置于左右各载苗台部22A、22B的横向的纵向输送轴65上,安装有备有被操作臂66a的单向超越离合器66。载苗台22每次到达移动行程端部时,通过操作臂64交替地操作该被操作臂66a,把该被操作臂66a向上抬起。由此得到的间歇驱动力通过苗纵向输送用各道离合器68传递给与左右纵向输送轴65上游离嵌合的共5根的各筒轴67上,由此,在各苗载置面22a的下部,以给定的节距间歇地驱动每4根与各筒轴67联动连接的各纵向输送带69。
如图3、图10~图12所示,在供给箱19中,内装有把由其第一轴19A传递的来自齿轮式变速装置8的作业用动力传递给苗纵向输送用驱动轴63的第一链式传动机构54、及把相同的作业用动力由第一轴19A传递给右侧栽植用驱动轴53的第二链式传动机构56。驱动轴63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心位置分割为两部分,由接受来自供给箱19的动力传递的右侧驱动轴(相当于第一驱动轴)63B和通过啮合式的耦合机构29与该右侧驱动轴63B联动连接的左侧驱动轴(相当于第二驱动轴)63A组成。
该啮合式的耦合机构29由朝卡合状态施力的滑动式卡合爪29A和相对于驱动轴63A不能滑动地安装着的固定侧卡合爪29B构成,并且两个卡合爪29A、29B的结构为仅在相位一致的场合结束啮合的卡合。也就是说,在两个配合爪29A、29B上分别设置3个爪部,这些爪部由不同的相位形成,只有一个旋转相位处于啮合状态。
如图3及图10所示,在左侧驱动轴63A上,设置有与供给箱19分开的传动箱92,该传动箱92把啮合式耦合机构29卡合时传递到左侧驱动轴63A上的动力通过第三链式传动机构91传递给左侧栽植用驱动轴53,并由此把动力传递给栽植传动系统。
如图14所示,传递到左右各侧栽植用驱动轴53上的作业用动力通过内装于各栽植传动箱20中的链式传动机构59及栽植用各道离合器60等传递给各栽植机构21。
以上,本发明的水稻插秧机采用的结构是,把栽苗装置2分割为可进行4道栽苗的左栽苗部2A和可进行6道栽苗的右栽苗部2B的两部分。由此,栽植传动箱20、内装于该栽植传动箱20中的链式传动机构59、栽植用各道离合器60以及苗纵向输送用各道离合器68等,与以往的以每5道分割成两部分的结构的情况下必须平均设置6个上述构成要素的情况相比较,本发明只需要平均设置5个上述构成要素,减少了构成要素。因此,达到了简化构成要素并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另外,因为在左右各栽苗部2A、2B上备有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因此,如同只在左右任何一方的栽苗部2A、2B上设置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那样,在切换栽苗装置2的姿势时,不需要使设置在左右各栽苗部2A、2B上的纵向输送轴65断续地工作。因此,简化了栽苗装置2的姿势切换得操作,同时,有利于实现该姿势切换操作的自动化。
而且,在图中未示的以往的栽苗装置2的姿势切换结构中,在栽苗装置2的连接架16上安装有把来自于行驶机体1的动力分配给左右各栽苗部2A、2B的动力分配装置,在该动力分配装置与左右各栽苗部2A、2B的供给箱19之间分别设置有离合器,由此,使栽苗装置2的姿势切换时从行驶机体1到左右栽苗部2A、2B的传动系统断续地进行工作。因此,在把栽苗装置2从储存姿势向作业姿势切换时,由于安装在左右各栽苗部2A、2B上的栽植机构21是同期工作的,所以,左右备离合器需要以旋转相位一致的状态连接,必须向栽苗装置2的作业姿势进行姿势切换,结果,操作很麻烦。
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如上文所述,在整个行驶机体1一侧的齿轮式变速装置8和右栽苗部2B一侧的供给箱19上设置的第一传动系统B上安装有第一离合器31,而且,在纵向输送驱动轴63上安装有耦合机构29,因此,在进行栽苗装置2的姿势切换时从行驶机体1侧到左右各栽苗部2A、2B的各传动系统B可以断续地工作。结果,在把栽苗装置2从储存姿势向作业姿势切换时,安装在左右各栽苗部2A、2B上的栽植机构21是同期的,只在耦合机构29的旋转相位一致的状态下进行连接就足以了,而第一离合器31可与旋转相位无关地进行连接。因而,不仅简化了栽苗装置2切换作业姿势时的操作,同时,也有利于栽苗装置2的姿势切换操作的自动化。
另外,栽植用各道离合器60和苗纵向输送用各道离合器68,借助于分别与之对应连接的图中外面的5根操作杆,从连接状态向断开状态切换,由此,能以2道单位停止向各栽植机构21及纵向输送带69的传动,因而,可进行不满10道的多道栽植。
如图6所示,安装在左右栽苗部2A、2B上的共计2个单向超越离合器66和5个苗纵向输送用各道离合器68配设成这样的结构,单向超越离合器66位于自载苗台22的左右两端部起第三个隔壁22b的下方位置,而且,各道离合器68位于载苗台22的左右两端部的隔壁22b的下方和从左右两端部起第五个隔壁22b的各下方位置。另外,在从载苗台22的左端起第五个隔壁22b的下方(即载苗台22的分割端),配设有属于左栽苗部2A的各道离合器68和属于右栽苗部2B的各道离合器68的两个离合器68。
因此,由于在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作业姿势的状态下,苗纵向输送用单向超越离合器66和苗纵向输送用各道离合器68可处在位于从栽苗装置2的左右中心到左右均等的位置,因此,能使切换到作业姿势的状态的栽苗装置2的左右平衡保持良好的状态。
如上文所述,在载苗台22到达移动行程端部时,安装在苗纵向输送用驱动轴63上的一对操作臂64中的一个操作臂把苗纵向输送用单向超越离合器66的被操作臂66a向上推起。因此,在载苗台22的左右两端配设有上述单向超越离合器66的情况下,在载苗台22到达左右一方的移动行程端部之际,另一方苗纵向输送用驱动轴63和外方侧的操作臂64大部分露出来,有与其它物品接触而引起损坏的后顾之忧。
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从载苗台22的左右两端起的第三个隔壁22b的下方配设有苗纵向输送用单向超越离合器66。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在载苗台22到达左右一方的移动行程端部之际,仍然可以避免另一方苗纵向输送用驱动轴63和外方侧的操作臂64露出来,避免其与其它物品接触而引起损坏,做到防患于未然。
如图3所示,在5个栽植传动箱20中,其左侧的2个栽植传动箱20从左侧支持架18向后方延伸设置,其右侧的3个栽植传动箱20从右侧支持架18向后方延伸设置。
如图4所示,船体支点轴24的结构为可二分割成左支点轴部24A和右支点轴部24B,左支点轴部24A用于支持左侧2个的整地船体23,右支点轴部24B用于支持右侧2个的整地船体23。
如图2及图4所示,由于左支点轴部24A与栽植深度调节杆27连接,因此,在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储存姿势状态下,通过栽植深度调节杆27与导向板28的卡合,可以把各整地船体23中的由左支点轴部24A支持的左侧2个整地船体23维持在预先设定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通过安装在右支点轴部24B上的挡块24c与属于右栽苗部2B的栽植传动箱20的接触,可以把与栽植深度调节杆27没有联系的、由右支点轴部24B支持的右侧2个整地船体23维持在出现栽植深度调节最浅状态的最低下降位置。
如图4及图17所示,在船体支点轴24上设置有左右连接部件24a、24b,该左右连接部件24a、24b随着栽苗装置2向储存姿势的姿势切换动作的进行,允许船体支点轴24分割为左支点轴部24A和右支点轴部24B的两部分,并且,随着栽苗装置2向作业姿势的姿势切换,将左右支点轴部24A、24B在可围绕其轴心P6一体旋转的状态下连接在一起。安装在左支点轴部24A上的左连接部件24a具有沟槽断面形状的卡合空间,并且连接地设置有由该卡合空间导向的朝外敞开的倾斜导向板。安装在右支点轴部24B上的右连接部件24b由形成可插入、卡合左连接部件24a的卡合空间的环状的卡合用圆杆形成。
如图15所示,在栽苗装置2分割成储存状态的状态下,解除右支点轴部24B与栽植深度调节杆27(图2)的联系,将右支点轴部24B切换到出现栽植深度调节的最浅状态的状态下,并借助于挡块24c维持这种状态。另一方面,把栽植深度调节杆27操作到出现栽植深度调节的最浅状态的操作位置时,左右连接部件24a、24b的相位一致。于是,随着栽苗装置2向作业姿势的姿势切换,将卡合用圆杆插入配合空间,形成卡合连接,随着栽苗装置2向储存姿势的姿势切换而脱离。
如图3及图4所示,4个整地船体23中,配设在栽苗装置2左右中央一侧的2个整地船体23,采用了能进行3道整地的宽度大的大致作成∏字形状的第一整地船体23A,而配设在栽苗装置2的左右两端一侧的2个整地船体23,采用了能进行2道整地的作成T字形状的第二整地船体23B。
因此,由于可对配设在跨越4道苗的位置的左右前轮9和后轮10的车轮轨迹以及配设在跨越2道苗的位置的辅助车轮10A的车轮轨迹进行整地,因此,能有效地防止这些车轮9、10、10A形成的车轮轨迹引起的倒苗的发生或栽植姿势的混乱。
此外,由于较3道整地用的第一整地船体23A压泥土少的2道整地用的第二整地船体23B配设在栽苗装置2的左右两端一侧,因此,与3道整地用的第一整地船体23A配设在栽苗装置2的左右两端一侧的情况相比较,可减少左右两端一侧的整地船体23向机体横向外方压出的泥土对已经种植的苗的影响。从而,能有效地防止整地船体23的压泥土引起的已经种植的苗的倒伏或栽植姿势的混乱。
如图7~19所示,在左右各第二整地船体23B上,连接有由旋转式电位差计等组成的船体传感器(升降检测单元的一例)39,该船体传感器39以随着栽植作业行驶时的行驶而变动的第二整地船体23B围绕横轴心P7的上下摆动角为接地压力,并对其进行检测。借助于第二整地船体23B和与之连接的船体传感器39,构成用于检测接地压力变动的传感器船体S。各传感器船体S将其检测值向搭载在行驶机体1上的微处理器组成的控制装置40输出。在这里,第二整地船体23B称作接地传感器。
如图33所示,在控制装置40上,设置有作为控制程序的自动升降控制单元40A和滚动控制单元40B,上述自动升降控制单元40A根据来自左右传感器船体S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驱动切换驱动油相对于液压缸3的流动状态的电磁控制阀41,由此,以把该平均值容纳在预先设定的目标值的盲区宽度内的方式控制栽苗装置2的升降;上述滚动控制单元40B根据来自左右传感器船体S的接地压力差,驱动安装在连杆机构4的纵向连杆4C上的滚动马达42,由此,以把该接地压力差容纳在给定范围内的方式控制栽苗装置2的滚动。通过该自动升降控制单元40A和滚动控制单元40B的控制驱动,可得到不仅使圃场土面的起伏变化稳定、也能使苗稳定地栽植成所希望的深度的栽植作业。
另外,由于不受车轮轨迹影响的第二整地船体23B构成传感器船体S,因此,根据其接地压力对栽苗装置2的升降控制或滚动控制能在高精度下进行,而且,以希望的栽植深度进行的苗的栽植也能在高精度下完成。
下面,详细说明左右第二整地船体23B的检测结构。如图17~19所示,在第二整地船体23B的前端部上立设有纵长的门形架32,同时,托架33在贯通门形架32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由支持架18的前面向前方伸出,上下自由摆动的悬臂34轴支撑在该托架33的前端部。
另一方面,在从支持架18立设的立架35的向后倾斜面35A上,通过托架36安装有船体传感器39,另外,在安装有该船体传感器39的托架36的背面一侧,设置有检测驱动该船体传感器39的检测臂37。
如图17~图19所示,悬挂有用于检测第二整地船体23B和检测臂37的释放金属丝38,在船体传感器S用的托架36的上方设置有外部接受器35B。同时,门形架32的顶部兼用作外部接受器32A,在通过两外部接受器35B、32A悬挂的外部金属丝38A之内插入有内部金属丝38B,从外部接受器32A、35B延伸出来的内部金属丝38B的两前端分别与检测臂37及摆动悬臂34的一端连接。
更进一步,联动臂70从与栽植深度调节杆27一体旋转的船体支点轴24向门形架32延伸,同时,用连杆71将该联动臂70与摆动悬臂34的前端部连接在一起。
在以上的结构中,在栽植深度调节杆27处于固定位置的状态下,摆动悬臂37的动作是固定的,因此,通过第二整地船体23B的上下驱动,可使门形架32上下运动,检测用释放金属丝38的外部端上下运动。另一方面,由于摆动悬臂34处于固定状态,所以,摆动悬臂34与用于安装外部端的门形架32的顶部之间的间隔L1是变动的。随着这种变动,船体传感器用检测臂37和其上方的外部端之间的间隔L2也需要变动,因此,变动的结果是,可以摆动地驱动检测臂37。
第二整地船体23B向上方摆动地移动、使间隔L1变大时,检测臂37摆动,使间隔L2变小。相反地,第二整地船体23B向下方摆动、使间隔L1变小时,检测臂37摆动,使间隔L2增大。
下面,说明栽植深度调节的情况。操作栽植深度调节杆27(图2)时,支持臂25就摆动,第二整地船体23B朝上下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变更相对于栽植传动箱20的相对高度。联动臂70与该调节操作联动并同时摆动,通过该联动臂70的摆动,摆动悬臂34经过杆71,围绕相对于从支持架18延伸出来的托架33的中间支点摆动。由此,能把与第二整地船体23B的上下移动联动并一体上下移动的门形架32的顶部和摆动悬臂34的内部金属丝38B的安装端之间的间隔L1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该间隔L1为一定,因此,可不改变第二整地船体23的基准值地切换栽植深度。
如图1及图33所示,自动升降控制单位40A进行的栽苗装置2的升降控制以及滚动控制单位40B进行的栽苗装置2的滚动控制,是在配设于驾驶座14的右侧方的栽植离合器杆43设定在“自动”的位置的情况下实施的。另外,用于实施自动升降控制单位40A所进行的栽苗装置2的升降控制时的目标值的设定,是用设定器44的手动操作进行的,该设定器44由安装在行驶机体1上的旋转式电位差计组成。
在栽植离合器杆43上安装有检测其操作位置、把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40输出的旋转式电位差计组成的杆传感器43A。在控制装置40上备有作为控制程序的手动控制单位40C,该手动控制单位40C根据该检测值控制栽苗装置2的升降以及内装于齿轮式变速装置8中的栽植离合器45的驱动。
该手动控制单位40C切换电磁控制阀41的驱动状态,以便把栽植离合器杆43向“上升”位置操作时,栽苗装置2上升,向“下降”位置操作时,栽苗装置2下降,向“中立”位置操作时,栽苗装置2停止升降。另外,该手动控制单位40C切换用于断续操作栽植离合器45的离合器马达46的驱动状态,以便把栽植离合器杆43向栽植的“通”位置操作时,栽苗装置2进行栽植动作,向栽植“断”位置操作时,栽苗装置2停止栽植动作。
进一步,该手动控制单位40C在把栽植离合器杆43设定在“自动”位置的情况下,根据来自用于检测配置在方向盘11右下方的中立恢复型强制升降操作杆47的操作的第一开关48及第二开关49的检测信号,切换电磁控制阀41及离合器马达46的驱动状态。
具体地,在栽苗装置2位于离开栽植高度位置的上升位置的状态,通过操作杆47的向下方的摆动操作,在从第一开关48输出ON信号时,手动控制单元40C切换电磁控制阀41的驱动状态,使栽苗装置2下降到栽植高度位置。上述栽植高度位置是把来自左右传感器船体S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容纳于由设定器44设定的目标值的盲区宽度内的位置。
在栽苗装置2位于栽植高度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杆47的向上方的摆动操作,在从第二开关49输出ON信号时,手动控制单元40C切换电磁控制阀41的驱动状态,使栽苗装置2上升到预先设定的上限位置。另一方面,栽苗装置2位于栽植高度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杆47的向下方的摆动操作,一旦从第一开关48输出ON信号时,手动控制单元40C就切换离合器马达46的驱动状态,使栽苗装置2进行栽植动作。
在栽苗装置2进行栽植动作的状态下,一旦通过操作杆47的向上方的摆动操作使第二开关49输出ON信号时,手动控制单元40C就切换离合器马达46和电磁控制阀41的驱动状态,使栽苗装置2停止栽植动作,上升到上限位置。
于是,随着基于来自第一开关48的ON信号,利用手动控制单元40C的控制动作使栽苗装置2到达栽植高度位置的动作的进行,可以实施自动升降控制单元40A对栽苗装置2的升降控制和滚动控制单元40B对对栽苗装置2的滚动控制。另外,基于来自第二开关49的ON信号,可以停止实施自动升降控制单元40A对栽苗装置2的升降控制和滚动控制单元40B对对栽苗装置2的滚动控制。
如图5、图33所示,在把载苗台22的上面划分为10道苗载置面22a的隔壁22b中的隔道位置的各隔壁22b上,安装有用于检测苗从载置于苗载置面22a上的给定量中的减少的苗剩余量传感器50。
控制装置40基于来自各苗剩余量传感器50的ON信号驱动警报装置52。该警报装置52由安装在搭乘操作部15上的蜂鸣器和灯泡或液晶面板或发声器组成。由此,可向驾驶者报知载置在任何苗载置面22a上的苗小于给定量的情况。
如图3及图10所示,在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作业姿势的状态下,供给箱19以位于栽苗装置2的大致中央的位置配设着。
即是说,配置设定成在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作业姿势的状态下,设置在重量变成重的一侧的右栽苗部2B上的供给箱19位于栽苗装置2左右中心侧位置。因此,右栽苗部2B的重量很容易作用在左栽苗部2A上,结果,能有效地改善作业姿势下的栽苗装置2的左右平衡。这种情况可采用的结构是,可把栽苗装置2不均等地分割为能栽植4道苗的左栽苗部2A和能栽植6道苗的右栽苗部2B的两部分,因此,与把栽苗装置2仅仅分割为左右均等的两部分的结构下只从机体中心左右均等地配置左右供给箱19的情况相比,不用左右均衡地进行安装。
下面,说明栽苗装置2分割时及连接时的锁紧结构。
如图8所示,栽苗装置2的结构为可二分割为能栽植4道苗的左栽苗部2A和能栽植6道苗的右栽苗部2B。
如图20~图23所示,示出了栽苗装置2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后,切换到左右栽苗部2A、2B以可栽植的向前姿势连接的作业姿势的情况下,用于连接两载苗台部22A、22B的锁紧机构。该锁紧机构在左右载苗台部22A、22B对峙的面的部位设置有上锁紧部件72和下锁紧部件73,两锁紧部件72、73由后述的操作部件操作。
上锁紧部件72由板状卡合部件72A和卡合接受部件72B构成,板状卡合部件72A设置在右载苗台部22B的背面,可围绕垂直于苗载置面的横向轴心P12上下自由地摆动,卡合接受部件72B设置在邻接的左载苗台部22A上,与板状卡合部件72A保持配合,从前后夹住板状卡合部件72A。该卡合接受部件72B由前后一对夹板和贯通支持两夹板的同时穿过板状卡合部件72A的卡合凹部72b以维持卡合状态的卡合销72C构成。
下锁紧部件73在上锁紧部件72的下方、且在载苗台部22B的表面上形成。下锁紧部件73由两个可弯曲、自由地连接的锁紧部件73A、73B构成。两个锁紧部件73A、73B设定成断面沟槽形状朝下的结构。另一方面,载苗台部22A、22B在合体为作业姿势时,位于和一侧端的壁部22c、22d邻接的状态。在这里,通过两个锁紧部件73A、73B以被覆盖的形式相对于两壁部22c、22d的卡合,使两壁部22c、22d不会离开,可把载苗台部22A、22B维持在作业姿势下。
第一、第二锁紧部件73A、73B中的位于上侧位置的第一锁紧部件73A上设置有作为单一操作部件的大型把手部73D,握住该把手部73D提升时,两个第一、第二锁紧部件73A、73B在弯曲状态下被提升成山形。从提升状态向下推压把手部73D时,两个第一、第二锁紧部件73A、73B被伸长地驱动,处于由一侧端的壁部22c、22d覆盖的锁紧状态。在第一锁紧部件73A的上端连接有板状操作用连接部件(连接机构的一例)74,该操作用连接部件74可自由摆动地悬臂支持在右载苗台部22B的一侧端。右载苗台部22B的设置操作用连接部件74的部分稍微地形成切槽部分,操作用连接部件74位于可嵌入该切槽部分的位置,在左右载苗台部22A、22B邻接、配合的作业姿势下,操作用连接部件74从苗载置面向里面的突出不会受到妨碍。第一锁紧部件73A的上端可自由摆动、弯曲地连接在操作用连接部件74的从右载苗台部22B突出的部分,并可用上述把手部73D操作。
在上述板状卡合部件72A上的与操作用连接部件74的前端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卡合孔72a,同时,操作用连接部件74的前端部贯通该卡合孔72a。操作用连接部件74摆动、向上提升板状卡合部件72A时,板状卡合部件72A摆动,离开卡合接受部件72B,解除锁紧状态,同时,当操作用连接部件74从该状态下降时,板状卡合部件72A使卡合接受部件72B的两夹板分开,并进入其中,呈现出锁紧状态。
如上文所述,在载苗台22的下端部,在苗载置面一侧,由两侧壁22c、22d覆盖并夹持、连接的下锁紧部件73和自下锁紧部件73而设置在上方且苗载置面的背面一侧的上锁紧部件72由操作用连接部件74联动地连接,而作为操作两锁紧部件72、73的操作部件,可以是只在第二锁紧部件72B上设置的一个把手部73D。
下面,说明用于维持把栽苗装置2设定在作业姿势下的状态的作业姿势锁紧机构75。如图28~31所示,通过滚动轴16A可相对于升降用连杆机构4自由滚动地驱动的连接架16上,在朝向其行驶机体1的前面,可上下摆动自由地支持有门形断面的锁紧卡合部件76。该锁紧卡合部件76的后端部,越过连接架16的上方,向后延伸到位于后方的支持架18、18的侧方位置。在锁紧卡合部件76的后端部,形成与后述的被卡合大直径销(端部被卡合部的一例)18A卡合的卡合片部76a。
另一方面,在连接架16的两横侧端面上突设有短的大直径销16C、16C。在大直径销16C的外侧设置有前后摆动的横锁紧片77。该锁紧卡合部件76和两横锁紧片77由连接机构78、78连接,一体地摆动。
连接机构78、78采用下面的构成。如图30所示,锁紧卡合部件76作成悬臂式可摆动的结构,其前片部从与夹着摆动轴心形成卡合凹部76a的后端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在该锁紧卡合部件76的下方,轴支撑有可围绕横向轴上下自由摆动的转接用臂78B,该转接用臂78B和锁紧卡合部件76的前片部76b通过连杆78A连接。锁紧卡合部件的前片部76b、连杆78A和转接用臂78B构成四连杆机构,为可联动的结构。安装转接用臂78B的旋转轴78C沿连接架16的前面朝左右延伸,其左右延伸的端部可一体旋转地安装有横向锁紧片77。
在这里,用于连接四连杆机构与旋转轴78C、锁紧卡合部件76与横向锁紧片77、77的机构称作连接机构。
在锁紧卡合部件76的上面立设有操作杆76A,在操作杆76A上设有操作用把手部。握住把手部向后方推压操作杆76A进行操作时,锁紧卡合部件76与两横向锁紧片77、77一体地摆动,并与后述的匹配侧部件卡合,呈现出锁紧状态。
下面,说明与锁紧卡合部件76及两横向锁紧片77、77卡合的匹配侧部件。如图28、30、31所示,在左右架18、18的相对峙的侧面,分别设置有朝向匹配侧的侧面突出的被卡合大直径销18A、18A,构成与锁紧卡合部件76的卡合片部76a、76a卡合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左右架18、18的朝向连接架16的前面,设置有托架18B和从该托架18B向横向外侧方突出的被卡合小直径销18a、18a,托架18B设有向前开口的卡合孔(中间部被卡合部的一例)18b。
如图31所示,通过操作杆76A向后方摆动操作锁紧卡合部件76时,锁紧卡合部件76的卡合片部76a与支持架18的被卡合销18A卡合,并且驱动横向片77,设置在连接架16上的大直径销16C与托架18B上的卡合孔18b卡合,于此同时,被卡合小直径销18a与横向锁紧片77配合,呈现出锁紧状态。
以上构成的作业姿势锁紧机构75,仅通过握住把手部并操作操作杆76A,就可以在左右支持架18、18的相对峙的侧面部的一个位置和左右支持架18、18的中间位置的两个场所进行锁紧部位的操作。
如图28所示,圆形保护架79,从左右支持架18、18的两侧端面向后以围绕栽植传动箱20的状态配置着。支持托架79b从保护架79的本体向下立设着,并连接固定在各栽植传动箱20上。该支持托架79b支持保护架79,保护栽植机构21等。保护架79在栽苗装置2的作业姿势与储存姿势的切换时,需要分割,因此,在中间位置设有连接分离机构80。
如图26所示,连接分离机构80,在属于右侧支持架18的右侧保护架部79B的连接部位附近设有托架81a,同时,在该托架81a上设有可围绕前后轴心左右摆动的连接手柄81A。在连接手柄81A上悬挂有死点弹簧81B,朝操作位置向连接手柄81A施力。连接手柄81A上安装有一体摆动的拉挂卡止部件81C,在拉挂卡止部件81C的前端部弯曲形成卡止部81b。
另一方面,在左侧保护架部79A的连接部位弯曲形成被卡合片79a,该被卡合片79a与拉挂卡止部件81C的卡止部81b可以卡合在一起或分开。在被卡合片79a上安装固定有用于强化连接状态的可弹性变形的由橡胶制成的缓冲部件82。
下面,参照图24~图26,说明设置在纵向输送驱动轴63的左侧驱动轴63上的耦合机构29的操作结构。如上文所述,啮合式耦合机构29由朝配合状态施力的滑动式卡合爪29A和相对于驱动轴63A不能滑动地安装着的固定侧卡合爪29B构成。
滑动式卡合爪29A的切换是由可左右摆动的离合器用叉29C进行的。该离合器用叉29C朝分离方向驱动向卡合方向施力的滑动式卡合爪29A。在围绕纵向轴心旋转的离合器用叉29C上,通过释放金属丝83连接保护架79连结用的拉挂卡止部件81C,通过连接手柄81A的操作,可操作离合器用叉29C。于是,保护架79的连接手柄81A兼作相对于耦合机构29的操作部件。
更详细地说,如图24(b)及图26(b)所示,连接手柄81A向左倾倒、卸下拉挂卡止部件81C时,释放金属丝83受到拉伸作用,摆动驱动离合器用叉29C,由此,使滑动式卡合爪29A与固定侧卡合爪29B分离。如图24(a)及图26(a)所示,从该状态操作连接手柄81A,使拉挂卡止部件81C与被卡合片79a卡合,连接保护架79。在该连接状态,离合器用叉29C朝离开滑动式卡合爪29A的方向摆动,滑动式卡合爪29A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朝着与固定侧卡合爪29B卡合的方向移动。
下面说明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容纳姿势的状态下进行锁紧的容纳姿势锁紧机构、以及解除锁紧的操作机构84。如图28、图29及图32所示,在左支持架18的左侧端及右支持架18的右侧端,分别设置有悬臂式可摆动的卡止锁紧部件84A、84A。在各卡止锁紧部件84A的后方且保护架79的附近设置有锁紧解除杆84B。锁紧解除杆84B和卡止锁紧部件84A由联动杆84C连接。卡合锁紧部件84A由弹簧朝卡合方向施力。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在连接架16的后面,朝左右突设有卡合杆(被卡合部的一例)16b,该卡合杆16b与卡止锁紧部件84A卡合,构成用于确定锁紧状态的储存姿势锁紧机构。
即是说,如图29所示,在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储存姿势的状态下,切换到朝向前后的姿势下的支持架18的左端位于前方,卡止锁紧部件84A的姿势为沿着连接架16的长度方向的姿势,卡止锁紧部件84A与卡合杆16b自动地卡合。通过卡止锁紧部件84A的这种自动的卡合,呈现出储存姿势下的锁紧状态。
从该锁紧状态操作锁紧解除杆(锁紧解除操作部件的一例)84B时,可拆开卡止锁紧部件84A,解除锁紧状态。
通过上述的向锁紧机构的操作,可切换到作业姿势下与储存姿势下的操作归纳如下:
首先,在从作业姿势向储存姿势切换的情况下,从图7所示的状态驱动横向输送驱动机构57,使载苗台22靠近左右的一方(该靠近的状态在图中未示)。在靠近一方的状态下,解除各锁紧机构的锁紧状态。
①操作连接手柄81A,解除连接分离机构80与纵向输送驱动轴63的耦合机构29。
②接着,向上拉地操作把手部73D,解除下锁紧部件73的两个锁紧部件73A、73B的夹紧状态,同时用操作用连接部件74向上提升上锁紧部件72的板状卡止部件72A,解除其与卡止部件72B的配合,使载苗台2可分离。另外,从驾驶操作部一侧操作上述操作杆76A,解除锁紧卡止部件76与横向锁紧片77的锁紧状态,解除连接架16与支持架18的联系。
③通过以上操作解除锁紧状态,由此解除左右栽苗部2A、2B的连接状态。在这里,人为地拉伸操作左右一方的栽苗部2A等,使左右栽苗部2A、2B分离(该状态也在图中未示)。
④一旦分离,接着人为地拉伸操作左右一方的栽苗部2A,向储存姿势摆动地驱动。于是,如图8所示,摆动架17以与连接架16连接的轴心为中心,向后方摆动,切换成朝向前后的姿势,于此同时,支持架18以与摆动架17连接的点为中心,朝与摆动架17相反的方向摆动,成为朝向平行于摆动架17的前后方向的姿势。这种状态为图9所示的储存姿势。
⑤变成储存姿势时,操作机构84的卡止锁紧部件84A与连接架16的卡合杆16b卡合,自动呈现出锁紧状态。
⑥在从储存姿势返回作业姿势的情况下,操作设置在左右栽苗部2A、2B上的各锁紧解除杆84B、84B,可以解除储存状态下的锁紧。并且,通过抓住各栽苗部2A、2B,人为地返回原来的作业姿势进行操作,可切换到作业姿势。
其它实施形式
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形式。
①供给箱19也可以与上述实施形式相反地只设置在左侧栽苗装置2A上。
②可以采用把栽苗装置2分割为能进行6道栽苗的左栽苗部2A和能进行4道栽苗的右栽苗部2B的两部分的结构。另外,还可以采用左右均等地分割为能进行5道栽苗的左右栽苗部2A、2B的两部分的结构。再者,在本发明适用于以每5道左右均等地分割为栽苗部2A、2B的两部分结构的栽苗装置2的情况下,与配设带有中心船体的整地船体23的情况相比较,可将栽苗装置2切换到储存姿势的状态下的机体全长仅缩短到中心船体不向后方伸出的程度。
③作为表示利用离合器机构85或金属丝的形式的作业姿势与储存姿势切换时使用的设置在环状带上的冲击吸收部件,除弹簧之外,也可以使用橡胶或树脂形成塞绳状的结构。
④作为把栽苗装置2切换到作业姿势与储存姿势下的切换机构,除了通过左右摆动架17、17切换左右栽苗部2A、2B的姿势以外,也可以在连接架16上设置连杆机构等以代替该摆动架1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有人为地切换操作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利用驱动装置进行这种动作。
⑤作为金属丝的张设形式,不一定都设置成U字形状,也可以张设成直线状。另外,如果在栽苗装置上设置接地传感器和升降单元,其设定位置没有限制。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水稻插秧机,虽然示出了配备有可切换姿势的结构的栽苗装置2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配备不能切换姿势的结构的栽苗装置2。
⑥作为接地传感器,虽然使用了整地船体,不过,接地传感器也可以与整地船体分别设置。
⑦作为接地传感器23,只要在左右设置一个即可。另外,即使在左右端分别设置接地传感器23,也可以利用来自一个接地传感器23的检测值。

Claims (4)

1.一种水稻插秧机,包括发动机(6);接受来自该发动机的栽植动力的栽苗装置(2),
所述栽苗装置由左右栽苗部(2A、2B)构成,同时,其结构为可切换成该左右栽苗部(2A、2B)为其苗载置面(22a)朝向机体后方相互连接的作业姿势和上述左右栽苗部分开、其苗载置面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储存姿势,
所述左右栽苗部具有栽植机构(21);以及向该栽植机构送出载置在所述苗载置面(22a)上的苗的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其特征是,
在一方的栽苗部(2B)上设置有接受来自所述发动机(6)的上述栽植动力的供给箱(19),
从该供给箱到另一方的栽苗部(2A)延伸设置有上述纵向输送驱动机构(55)的纵向输送驱动轴(63),并且,
该纵向输送驱动轴包括设置在所述一方的栽苗部(2B)上的第一驱动轴(63B)、设置在另一方的栽苗部(2A)上的第二驱动轴(63A)、以及设置在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之间的可使两驱动轴断续的连接部件(29),
在所述作业姿势下,来自所述供给箱(19)的动力,从所述第一驱动轴经过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轴,可传递给所述另一方的栽苗部(2A)的栽苗机构(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左右栽苗部(2A、2B)之间以不同的个数设定所述栽苗机构(21),
在栽植机构的个数多的一方栽苗部(2B)上,设置有所述供给箱(19)、以及以一定行程往复驱动所述载苗台部(22A、22B)的横向输送驱动机构(5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是,所述栽苗装置(2)分别以偶数道单位分割为所述左右栽苗部(2A、2B),在各栽苗部上,每2道设置1个栽植传动箱(2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是,所述连接部件(29)以一定的旋转相位将所述第一驱动轴(63B)和第二驱动轴(63A)接合在一起。
CNB011371420A 2001-03-15 2001-10-24 水稻插秧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27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73688A JP3693584B2 (ja) 2001-03-15 2001-03-15 田植機
JP73688/01 2001-03-15
JP73688/2001 2001-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5182A CN1375182A (zh) 2002-10-23
CN1192703C true CN1192703C (zh) 2005-03-16

Family

ID=18931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714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2703C (zh) 2001-03-15 2001-10-24 水稻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693584B2 (zh)
KR (1) KR100399707B1 (zh)
CN (1) CN119270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9433B2 (ja) * 2009-03-19 2013-12-0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の多条マット苗移植装置
CN102845169B (zh) * 2012-09-21 2015-08-12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插秧机的综合动力供苗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45171B (zh) * 2012-10-17 2015-12-23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三围强化插秧机构的纵向供苗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70536B (zh) * 2012-10-18 2015-08-12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三围强化插秧机构的供苗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120640B2 (ja) * 2013-03-29 2017-04-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
JP6628531B2 (ja) * 2015-09-16 2020-01-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田植機
JP7325387B2 (ja) * 2020-08-07 2023-08-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植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2208B2 (ja) * 1994-06-06 2001-03-07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移植機における苗載台の横送り変速装置
KR0161341B1 (ko) * 1995-06-23 1999-01-15 사공수영 폴리스티렌 발포체 조성물
KR100219363B1 (ko) * 1996-12-16 1999-09-01 미쯔이 고오헤이 모종 모내기장치를 구비한 이앙기
JPH11289824A (ja) * 1998-04-13 1999-10-26 Kubota Corp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3512644B2 (ja) * 1998-07-30 2004-03-31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
KR100336906B1 (ko) * 1999-07-09 2002-05-15 미쯔이 고오헤이 이앙기의 모심기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399707B1 (ko) 2003-09-26
KR20020074050A (ko) 2002-09-28
CN1375182A (zh) 2002-10-23
JP2002272223A (ja) 2002-09-24
JP3693584B2 (ja) 2005-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2703C (zh) 水稻插秧机
TW201440632A (zh) 苗移植機
JP2009065979A (ja) 田植機
JP2011244718A (ja) 作業機
CN114731804B (zh) 水田作业车
CN205454546U (zh) 苗移植机
JP5938795B2 (ja) 播種機
CN1211006C (zh) 密植型插秧装置
JP4872271B2 (ja) 苗移植機
JP5718739B2 (ja) 水田作業機の整地装置
CN1973593B (zh) 苗株移植装置
JP2006325418A (ja) 施肥装置付乗用田植機
CN1447644A (zh) 农用作业机
JP2004194575A (ja) 作業車
JPH0856435A (ja) 田植機
JP3670270B2 (ja) 田植機
JP3416392B2 (ja) 移植機の苗トレイ送り装置
JP6730875B2 (ja) 田植機
JP2000069818A (ja) 田植機
JP2004194573A (ja) 田植機
JPH09308324A (ja) 乗用移植機
KR200333783Y1 (ko) 도로 제설용 염수 제조기
JPH0856441A (ja) 乗用田植機
JP3106431B2 (ja) 乗用田植機の植付部
JPH08214655A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