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9632A - 扫描曝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扫描曝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9632A
CN1189632A CN 97129712 CN97129712A CN1189632A CN 1189632 A CN1189632 A CN 1189632A CN 97129712 CN97129712 CN 97129712 CN 97129712 A CN97129712 A CN 97129712A CN 1189632 A CN1189632 A CN 1189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image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exposure
photographic negative
determ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712971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恭彰
中根伸
纪太章
斋藤卓
岩井克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to CN 9712971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96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9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9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Type Copi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曝光装置包括: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光学装置,用于把透光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传输装置,用于在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移动装置,用于在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原像的开始位置,在该位置处移动装置根据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开始移动原像。

Description

扫描曝光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扫描曝光装置,其中扫描/移动装置通过移动原像对其进行扫描,一个狭缝象通过原像传输或反射到原像上,然后投影,使一种感光材料相对运动,以便通过扫描曝光把感光材料曝光成象。
作为一种成象装置,其中使感光材料(例如,类似彩纸的相纸)对原像(例如,类似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或黑白胶片的照相底片,这里统称为照相底片)予以曝光,曾经有一种静态曝光型成象装置,其中照相底片的一整帧被光源照射,感光材料置于透过照相底片的整帧的光线中。在静态曝光型成象装置中,照相底片的象被聚焦在感光材料上,因此光学系统必须工作在准直光路中,导致装置尺寸大。
在前述背景技术条件下,开发出类似日本TOKKAIHEI 3-216636中公开的扫描曝光装置,使得装置的尺寸减小。在这样的扫描曝光装置中,原像(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同步传输。
在同步传输时,至少原像和感光材料之一悬置起来,然后开始与另一个同步运动,而且在两者同步传输过程中要保持匀速。然而在匀速运动时的运动速度需要予以改变,因为感光材料以不同的放大倍率对原像曝光。因此需要设计许多同步传输原像和感光材料的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感光材料对原像的象曝光时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并且缩短原像的多帧象的曝光周期。
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下述结构之一实现。
(1)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匀速传输感光材料;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时以一定速度移动原像;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原像的开始位置,在该位置处移动装置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开始移动原像,其中移动装置从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确定的开始位置移动原像,从而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原像移动的速度不同。
(2)一种曝光装置,包括: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匀速传输感光材料;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定速度移动原像;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前方,用于检测材料;开始时间确定装置,用于确定代表移动开始时间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为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光材料的时间和原像开始移动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原像移动是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其中在开始时间确定装置确定的移动开始时间过去和材料检测装置检测材料之后,移动装置从开始位置移动原像。
(3)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的光象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匀速传输感光材料;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定速度移动原像;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前方,用于检测材料,其中材料检测装置在感光材料传输方向的位置可以变化;位置确定装置,用于确定材料检测装置的位置,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材料检测装置的移动装置,用于把材料检测装置移动到位置确定装置确定的位置,其中移动装置在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材料的同时或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材料之后开始移动原像。
上述线条影像是指这样的一个象,该象至少是原像的一部分,沿原像的传输方向的长度比沿垂直传输方向上的长度短。
把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的恒定速度取决于位置确定装置确定的开始移动位置而变化,而且原像从此开始移动。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扫描曝光型成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照相底片支撑装置的透视图;
图3A-F是照相底片支撑装置和曝光部分传输装置工作的示意图;
图4是支座往复移动的示意图;
图5是支座在扫描方向移动速度改变的示意图;
图6A-6F中的每一个图都是描述在预判定模式下进料装置和支座底座本体工作的示意图;
图7A-7C中的每一图都是在双扫描方式下进料装置和支座底座本体工作的示意图;
图8是光学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一帧照相底片的象的放大图;
图10A-图10E中的每一个图都是扫描在曝光过程中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扫描曝光型成象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
成象装置1是扫描曝光型成象装置,其中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彼此相对运动,沿与上述运动方向垂直方向延伸的狭缝象透过照相底片或在照相底片上反射后,投射到感光材料P上,用于扫描曝光。成象装置1包括照明装置10,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光学装置30,传输装置40,后部标记装置47,显影装置50,干燥装置55和分拣装置59。
首先,照明装置10是用光照射照相底片F的装置。照明装置10设置在成象装置1主体的上部,包括发白光的光源11;反射由光源11发出的光的反射镜12;代表光控制装置13的黄-红-蓝滤波片,该滤波片根据照相底片F的密度调整反射光量,以及代表扩散装置14的镜通道,其扩散已调节了光量的光。光控制装置13调整光量是通过适当改变每个滤波片在光路中的插入量实现的,根据光度值和照相底片F的光度值和修正值进行光控制。从扩散装置14射出的光通量经历了被反射镜12改变光路,被光控制装置13调整光量,被扩散装置14均匀化后,再投射到照相底片上。
设置在成象装置1的主体上部的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支撑照相底片F,同时在扫描曝光过程中保持照相底片的待扫描帧平坦,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是一个移动装置,与扫描/移动装置25一起,将照相底片的一帧的象移动一定的量,该移动量等价于代表图1的水平方向的扫描方向的一帧,用于对照相底片F上的多帧中的一帧象进行扫描。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的一个功能是放开照相底片F和向前推进一帧照相底片F,以改变要扫描的照相底片。因此,当记录在照相底片F上的多帧象需要成象在感光材料上时,使用者不需每一帧都放置照相底片F,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顺便说一下,对扫描/移动装置25进行控制,以便在照相底片的象投影到照相感光材料上时照相底片移动速度不变。
照明装置10发射的光通量透过照相底片F,然后扫描与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一起移动的照相底片F,然后使之通过狭缝15射向光学装置30,狭缝15是设置在成象装置1的主体上的线形开口,并沿与图1纸面垂直方向延伸。顺便说一下,在后面将详细讲述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
光学装置30是这样一个装置,把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通过狭缝15引导到在移动状态下感光材料上(这在后面将详细讲述),以便使光通量可以会聚,和把狭缝象投射到位置“a”处。光学装置30具有第一镜31,设置在V形镜32上的第二镜321,第三镜322和第四镜33。通过前述各镜它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的光路(用图1中的点划线示出),并通过聚焦装置35把透过照相底片F的狭缝象投射到曝光位置“a”。顺便说一下,在后面将详细讲述光学装置30。
第一反射镜31由图中未示出的螺线管或马达沿垂直狭缝15纵向的方向移动,以便可以从光路中抽出。当第一反射镜从光路中抽出时,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被位于狭缝15正下方的光度计反射镜341引导至光度测量元件342,以便进行光度测量。光度测量元件342是用于测量透过每个照相底片F的蓝、绿和红的光量的元件,也用于光量调整,通过光控制装置13完成。完成光度测量后,代表光控制装置13的每个滤片被放在参考位置(例如,完全敞开位置(滤波片不在光路中))。
开闭件16是用于打开和关闭狭缝15的元件,开闭件16至少在光度测量元件342测量光度过程中和感光材料P曝光过程中处于打开状态。
虽然照明装置10发射的光通量透过照相底片F,该光通量也可以在照相底片F上反射,以便获得照相底片F的象。
传输装置40是用于把感光材料P例如相纸传输到曝光装置“a”并进一步传送到显影装置。传输装置40由相纸供给暗盒41、相纸供给装置42、支持装置43、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和往复运动装置45组成。相纸供给暗盒41是用于盛放呈卷状的未曝光的感光材料的暗盒。相纸供给装置42是把盛放在相纸供给暗盒41中的感光材料取出,并把它切成具有指定长度的单片状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相纸供给装置42包括一对取出感光材料的相纸供给辊轮421,和把取出的感光材料切成具有指定长度以便获得单片状感光材料P的切刀423。
支持装置43具有多对辊轮,使单片状感光材料P在开始曝光之前处于等待状态,并使正在切割的感光材料P处于等待状态。这里说明一下,支持装置43的多对辊轮制成可以压力接触/放开的形式,在感光材料P曝光过程中它们处于放开状态,以便在感光材料P曝光时感光材料P不受力。
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是在感光材料P曝光时以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P的装置,而且在曝光过程中感光材料P只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由一对位于感光材料P的传输方向上曝光位置“a”的前方和一对位于曝光位置“a”的后方的辊轮构成。在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沿相对运动方向(图1中的横向方向)传输感光材料P时,在照相底片F的狭缝象被照明装置10,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和光学装置30扫描之后感光材料P曝光。上述相对运动方向大体与投影到曝光位置“a”的狭缝象的延伸方向垂直(垂直于图1中的纸面)。
通过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加速感光材料P的传输,以便当沿感光材料P的运动方向的前边到达曝光位置“a”之前传输速度达到预定的恒定值。用于检测感光材料的感光材料传感器SP设置在感光材料P的传输方向上曝光位置“a”的前方,它用于检测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的传输方向的前缘以便扫描曝光。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到感光材料P时,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开始运动,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同步运动,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用于在两个传输路径之间切换。这两个传输路径之中的一个是用于把曝光后的感光材料P传输到下游的往复运动装置45中,另一个是用于把往复运动装置45中的感光材料P传输到再下游的显影装置50。
往复运动装置45是暂时存放曝光后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然后改变感光材料的传输方向(改变沿传输方向的前缘),并把它传输至显影装置50。这样使得感光乳剂一边即感光材料P的感光层朝着每个处理槽的内部,以防在使用显影装置处理曝光后的感光材料P时,在U形拐弯处被导向元件(没有用附图标记)划伤。当越过往复运动装置45直接把感光材料P传输到显影装置50时,由于显影装置50的传输速度的差异会导致感光材料P被卡,从而给正在曝光的感光材料P一个不必要的受力。或者,当使用足够长的传输路径以防感光材料P被卡和防止给正在曝光的感光材料P一个不必要的受力时,导致仪器的尺寸变大。
在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和往复运动装置45之间设有后部标记装置47。当存放在往复运动装置45中的感光材料P被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引导至通向显影装置50的路径上传输时,后部标记装置47在感光材料P的后部(感光乳剂的反面)印上帧号和曝光条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曝光位置“a”是固定的,投影到曝光位置“a”的照相底片F狭缝象被连续曝光到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正在移动的感光材料P上,使得感光材料P被照相底片F的象扫描曝光。实现上述曝光的最低条件是投影的狭缝象和感光材料P要相对运动。
显影装置50是处理感光后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显影装置50包括彩色显影槽51,用于感光材料P的感光层的彩色显影;漂洗-定影槽52,用于漂洗和定影彩色显影后的感光层;稳定化槽53,用于使感光层稳定化;以及多个辊轮54(只示出一部分),用于连续把感光材料P传输到51-53中的每个槽中。
干燥装置55是用于干燥处理过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其中处理过的感光材料P由多对辊轮(没有用附图标记)在代表干燥部分的干燥器柜56上传输,多对辊轮代表处理过的感光材料P的传输装置,空气经表示加热装置的加热器58加热后,被代表空气送入装置的干燥风扇57送入干燥器柜56。
分拣装置59是用于分拣每次从成象装置1推出的经干燥的感光材料P的装置。
下面将详细描述成象装置1用于成象的操作。
存放在相纸供给暗盒41中的呈卷状的感光材料P通过一对相纸供给辊轮421从相纸供给暗盒41中取出,然后由支持装置43的一对轮子传输,并由切刀423切成具有指定长度变成单片状感光材料P。单片状感光材料P在支持装置43上等待,它的在传输方向的前边缘夹在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的入口处(位于传输方向的上游),直到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准备好扫描运动时(即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在开始点停止的时刻,在后面将详细讲述)。在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准备好时,在支持装置43上等待的感光材料P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按预定传输速度传输。
另一方面,在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准备好时,照相底片F与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一起沿扫描方向开始运动(图1中向右方向),同时与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同步,照相装置10发射的光通量照射照相底片F,照相底片F由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支撑,从而在照相底片F与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一起沿扫描方向运动(图1中向右方向)时上述光通量扫描一帧照相底片F的整个成象面。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的光路被第一反射镜31、第二反射镜321、第三反射镜322和第四反射镜33反射,并且狭缝象被聚焦装置35投射到曝光位置“a”处。
在支持装置43上等待的感光材料P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同步传输,以便感光材料P置于透过照相底片F后投射到曝光位置“a”处的狭缝象上。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之外的传输感光材料P的装置通过例如松开在支持装置43上的一对辊轮与感光材料P的接触压力,以便不在感光材料P上施加驱动力。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与扫描照相底片F同步传输感光材料P,该感光材料P的整个表面被置于照相底片F的象中。
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把正在曝光的感光材料P的前缘向往复运动装置45传输。当感光材料P曝光结束时,往复运动装置45反转感光材料P的传输方向,并且传输路径切换装置46将感光材料P引导至显影装置50。在这种情况下,后部标记装置47在感光材料P的反面印上帧号和曝光条件。
感光材料P传输至显影装置50,然后由多对轮子54依次传输至彩色显影槽51、漂洗定影槽52,和稳定化槽53处理,在此过程中感光乳剂一边朝里。然后,处理完成的感光材料P在由成对的轮子传输经过干燥柜的内部时被干燥,然后由装置传出。
在扫描曝光完成以后,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传输照相底片至下一帧,并用前述方式对感光材料P完成扫描曝光和处理,然后由装置传出。这样传出的每批感光材料P由分拣装置59分别分拣。
下面,参考图8的光学装置的透视图,详细介绍光学装置30。事先说明,移动光度测量元件342、光度计反射镜341和第一反射镜31的螺线管或马达是用于光度测量的,在图中未示出它们,这里也不介绍它们。
如上所述,光学装置30是这样一个装置,引导光通量(用图1中的点划线示出)透过照相底片F并通过狭缝15至移动的感光材料上,以便所成的象聚焦,和把狭缝象投射到位置“a”处。也就是说,在光学装置30中,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通量的光路被第一反射镜31、设置在V形反射镜32上的第二反射镜321和第三反射镜322以及第四反射镜33反射,光学装置30通过聚焦装置35把透过照相底片F的狭缝象投射到曝光位置“a”。
在上述光学装置30中,V形反射镜32和聚焦装置35设计成可以在图1中从一边移向另一边的结构,以便可以改变放大倍率。因此,通过移动V形反射镜32和聚焦装置35,从而通过以聚焦装置35为中心位置改变光路长度,改变放大倍率。更具体的结构是,位于马达323的枢轴上的辊轮(没有附图标记)周围设置有传送带(没有附图标记),该传送带的一部分与V形反射镜32相连。因此,当马达323正向或反向驱动时,V形反射镜32移动。此外,即使对于聚焦装置35,也设置有一个马达(未示出),驱动上面装载聚焦装置35的聚焦底座本体351从图1中一边移向另一边,同时由一对导轨352导向。
如上所述,通过移动聚焦装置35和V形反射镜32,可以改变放大倍率。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聚焦装置35和切换装置36按如下方式设置,以便要改变的放大倍率具有覆盖不同形式的一定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聚焦装置35具有多个聚焦装置,他们分别用第一聚焦装置353、第二聚焦装置354和第三聚焦装置355表示。第一聚焦装置353、第二聚焦装置354和第三聚焦装置355中的每一个都由焦距彼此不同的单个聚焦透镜构成。切换装置36是用于选择切换上述多个聚焦装置353-355的每一个,一个成象装置把通过照相底片F的光投射到曝光位置“a”。由于上述具有不同焦距的上述每个聚焦装置353-355的设置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因此可以使放大倍率在覆盖不同形式的一定范围内变化。
下面将详细描述多个聚焦装置353-355的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聚焦装置353-355并列设置在切换聚焦底座本体361上,沿着狭缝象延伸的方向。因为该切换聚焦底座本体361通过导轨363设置在聚焦底座本体351上,它可以与聚焦底座本体351一起沿光轴方向(图1中的横向)移动。设置在辊轮(没有附图标记)周围的传送带(没有附图标记)的一部分连接在切换聚焦底座本体361上,该传送带也连接到马达362的枢轴上。因此,当驱动马达362时,切换聚焦底座本体361由导轨363导向沿着狭缝象延伸的方向移动,多个聚焦装置353-355安装在该切换聚焦底座本体361上。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马达362正向或反向转动,选择使用具有不同的焦距的多个聚焦装置353-355。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选择使用具有不同的焦距的多个聚焦装置353-355,此外通过移动V形反射镜32和聚焦装置35,从而通过以聚焦装置35为中心位置改变光路长度,改变放大倍率。因此可以使放大倍率在覆盖不同形式的一定范围内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聚焦装置353-355沿着狭缝象延伸的方向并列设置,而且它们设置为可以沿上述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使成象装置结构紧凑。沿光线传输方向在聚焦装置35下游侧在聚焦底座本体351上还设置遮光板356。在该遮光板356上设置有开口357,通过选择的聚焦装置的光线通过该开口到达聚焦位置,而通过未选择的聚焦装置的光线被遮光板356挡住,从而不能到达成象位置。因此可以避免由没选择的聚焦装置造成的不良影响(干涉)。
在上面的解释中,通过沿光轴方向(图1中的横向方向)移动V形反射镜32和聚焦装置35,改变沿狭缝象延伸方向的放大倍率。然而,沿与狭缝象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放大倍率通过改变感光材料P在曝光位置“a”的传输速率改变。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第一至第三聚焦装置353-355作为聚焦装置,但实际上不限于前述情况,也可以提供两个或多个聚焦装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设计成如下结构,以便可以在单片感光材料上形成一个象(一个上象),该象是记录在照相底片F上的一帧象,设置在狭缝象的延伸方向上。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第一至第三聚焦装置353-355作为聚焦装置35,其中第三聚焦装置355设定为形成上象的聚焦装置。当形成上象时,由切换装置36选择第三聚焦装置355。第三聚焦装置355包括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单焦距透镜,每个透镜的焦距与其余透镜的焦距大致相等。第三聚焦装置355的两个所述透镜的焦距与第一聚焦装置353和第二聚焦装置354都不相等。第三聚焦装置355聚焦所成的象(狭缝象)是一个聚焦装置用于形成一个上象,例如2-上象或者4-上象所表示的一个象,其中相同的象设置在垂直于相纸传输方向上(狭缝象延伸的方向),两个透镜设置在狭缝象延伸的方向上,以便由两个透镜所投射的狭缝象设置在狭缝象延伸的方向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聚焦装置355的结构设计成如下形式,使得分别由第三聚焦装置355的两个透镜所形成(投影)的狭缝象不重叠在感光材料P上。也就是说,在设置第三聚焦装置355的两个透镜时,使它们之间保持预定的距离,以便所投影的狭缝象可以不重叠。此外,本实施例的结构设计成如下形式,以便放大倍率可以按上述形式变化,而且即使在形成上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沿光轴方向(图1中的横向方向)移动V形反射镜32和聚焦装置35改变沿狭缝象延伸的方向的放大倍率,可以通过改变感光材料P在曝光位置“a”的传输速度来改变沿垂直于狭缝象延伸的方向的放大倍率。在这种情况下,在不改变第三聚焦装置355的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而改变放大倍率时,当放大倍率提高时狭缝象重叠,而象之间的距离增加,当放大倍率降低时,使得象的清晰度下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有透镜距离改变装置358。透镜距离改变装置358是用于改变第三聚焦装置355的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的装置,以便使象不因放大倍率改变而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狭缝象重叠,两个透镜并排设置,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使得两个透镜分别形成的狭缝象不重叠。然而,当两个透镜所形成的狭缝象在感光材料P上可能重叠时,也可以在第三聚焦装置355和曝光位置“a”之间提供一个遮光装置,以便可以把可能重叠的区域遮掉。
虽然本实施例中,用于形成上象的第三聚焦装置355使用了两个透镜,也可以使用三个或更多的透镜,而不仅限于使用两个透镜。而且,也可以这样的方法,即同一个原像经过多次扫描曝光,从而在感光材料的相对移动方向上形成多个原像的象。此外,在多次曝光的某次曝光结束到下次曝光开始的时间段内,相对运动可能暂停,或者相对运动的速度可能比曝光过程中的慢。而且,在多次曝光的某次曝光结束到下次曝光开始的时间段内,最好把透过或在原像上反射的光熄灭,或者把已经透过或在原像上反射的光遮掉,以便该光束不投射到感光材料上。
下面将详细描述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参考附图2,附图2是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的透视图。除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以外,图2还示出扫描/移动装置25,装置25移动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换句话说,移动照相底片以便扫描)、狭缝15、挡板16和观察镜17(图1中未示出)。
如上所述,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支撑照相底片F,同时至少在曝光过程中保持一帧照相底片F平坦,为了扫描记录在这样支撑的照相底片F上的多帧象中的一帧象,由扫描/移动装置25把要扫描的照相底片F上的一帧象沿扫描方向移动一帧的距离,即沿图1中的横向方向。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放开照相底片F和向前推进一帧照相底片F,以变化要扫描的帧。下面将结合具体结构讲述这些功能。
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由进片装置21和支座22组成。进片装置21作为平坦保持装置,用于保持易于卷曲的照相底片F平坦,还作为帧推进装置,用于把帧向前推进。支座22支撑进片装置21,和沿扫描方向一起移动照相底片F和进片装置21。进片装置21和支座22是这样构成的,当沿扫描方向移动进片装置21和支座22(也就是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时,照相底片F就移动。
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分成进片装置21和支座22。这样做的原因是对于每一种不同型号的照相底片F,例如110、120、135和IX240,可以替换进片装置21。此外,当直接移动照相底片进行扫描时,照相底片易于卷曲,要它保持平坦是困难的,因而不能使感光材料P对一个象很好地曝光。然而,象本实施例这样,通过移动支座22(支座22支撑进片装置21,进片装置21又支撑照相底片F),可以很好地完成感光材料P的扫描曝光,同时保持它的平坦。
在本实施例中,平坦保持装置和帧推进装置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进片装置21,该进片装置21可以安装在支座22(支座22也是成象装置的主体)上,或从其上卸下。然而,平坦保持装置和帧推进装置也可以制成能单独安装在支座22上或从其上卸下的形式,而不限于前述情况。也可以进一步把进片装置21和支座22制成一个整体。
这里的进片装置21具有压力接触板211,压力接触板211向上偏压,即未示出的弹性装置例如弹簧的弹力恢复方向,从而进片装置21起到照相底片支撑装置的作用。在该压力接触板211上,具有与每一种型号的照相底片相对应的开口212,压力接触板211由驱动元件驱动,例如未示出的螺线管,以克服弹力与照相底片F压力接触,并且支撑照相底片F,同时在扫描照相底片F的过程中保持照相底片F平坦。当放开驱动元件使之不再驱动时,由于弹力作用,压力接触板211不再与照相底片F压力接触。
进片装置21具有多对滚子213,照相底片F夹在每对滚子之间。这些成对的滚子213作为定位装置,用于定位一帧照相底片F;还作为帧推进装置,用于在帧与帧的间隔内推进照相底片F;还作为插入/推出装置,用于把照相底片F插入进片装置21或把照相底片F从进片装置21中推出。这些成对的滚子由未示出的设置在进片装置21上的马达驱动,以便当压力接触板211不再与照相底片F压力接触时定位和推进照相底片F及为进片装置21插入和推出照相底片F。在进片装置21上还有一个连接部分214,用来与后面将要讲述的支座底座221上的待连接部分223相连接。上述的螺线管和马达由来自连接器215的动力和控制信号所驱动和控制,连接器215设置在进片装置21的后部。
支座22支撑进片装置21,并具有支座底座221,该支座底座221可以沿扫描方向移动(与狭缝15的纵向垂直的方向)。在支座底座221上,在与进片装置21的开口212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开口222。该开口222比可以装在成象装置1上的最大型号的照相底片F大,以便可以使用多种型号的照相底片F。在支座底座221上,还有一个与进片装置21的连接部分214相连的连接部分223和一个与进片装置21的连接器215相连的连接器224。在支座底座221上的连接部分223作为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进片装置21,当它们与进片装置21的连接部分214相接时,支座底座221支撑进片装置21。在支座底座221上有一个挠性的底座平板225,该底座平板225的一端与成象装置1的主体相连,该底座平板225折叠使得另一端与支座底座221相连,并且动力和控制指令通过挠性的底座平板225和连接器224和215传给进片装置21的螺线管和马达。
支座22具有一对导轨226,用于引导支座底座221的运动,以及驱动马达227,用于移动支座底座221,作为扫描/移动装置,用于在扫描方向移动支座底座221。驱动马达227驱动设置在齿轮(没有附图标记)周围的传送带束(没有附图标记),该传送带束与支座底座221相连,从而当驱动马达227正向和反向转动时支座底座221可以在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支座底座221在导轨226上滑动,以便直线引导支座底座221。
此外,在成象装置1上设有狭缝15和观察镜17,位于支座22的开口222的移动范围(在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范围)内,并且在开口222的下面。而且,在狭缝15的下面,设有一个挡板16,该挡板16是遮光装置,用于打开和关闭狭缝15。该挡板16由未示出的驱动装置螺线管驱动。说明一下,当挡板位于“打开”位置时,光束通过狭缝15射到后面的光学装置30上;当挡板位于“关闭”位置时,光束不射到光学装置30。观察镜17是一个表面照明装置,用于直接观察照相底片F的象,光发射装置171,例如荧光灯所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板或者反射板照射表面,照射表面所发出的光通量照射在支撑在进片装置21上的照相底片F,以供观察者观察。
下面参考图3A-3F讲述照相底片F与感光材料P的同步运动,图3A-3F示意性描述了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进片装置21和支座22)和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的操作过程。附图3A-3F示意性描述了当对每一帧照相底片F输入校正值完成扫描曝光时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的操作。
此外,在图3A-3F中,设置了对准位置传感器(home positionsensor)SH,该对准位置传感器SH是第一探测装置,用于探测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是否已经位于观察镜17的上方(开口222位于目镜17的上方,即在该位置处,可以用眼观察到支座22借助于进片装置21支撑的照相底片F的象,以后称该位置为对准位置)。另外,为了确定扫描运动开始的位置(开始位置),设置了开始位置传感器SS,该开始位置传感器SS是第二探测装置,用于探测在对着狭缝15的对准位置的反面,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是否位于开始位置。另外,为了探测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在传输方向上的上端以便曝光,在感光材料P的传输方向的上游对着曝光位置“a”处设置了感光材料传感器SP,用于检测感光材料。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准位置传感器SH和开始位置传感器SS固定在预定位置处,同时设有感光材料传感器SP,以便感光材料传感器SP可以在感光材料的传输方向上移动距离x以改变位置,感光材料传感器SP由图中未示出的驱动装置驱动。此外,本实施例以如下的方式设计,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到感光材料P时,信号变为触发信号,支座22开始移动。
首先,介绍把照相底片F的象在给定放大倍率m0(此后称为参考放大倍率)条件下曝露于感光材料P上的情况,其中感光材料P以速度P0传输。这时,支座22移动的速度为P0/m0,在传输方向上使照相底片F的象与感光材料P同步所需的到曝光位置“a”的距离用X0表示。此外,这里说的移动速度是指静态的速度,而在照相底片F的象在感光材料P上曝光期间保持静态。
照相底片F的第一帧(在图中,照相底片F的象对应于进片装置21的开口212)置于进片装置21中,而支座在进片装置21的开口212位于观察镜17的上方(图3A)的情况下(对准位置)停止。此时,对准位置传感器SH检测到支座22。在此,从观察镜17发出的光线透过照相底片F的第一帧,操作者确认第一帧的象。在调节第一帧的位置时,操作者通过透过的象判断,并且当发现需要校正颜色失真时输入校正值,等等。另一方面,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夹住感光材料P,并处于等待状态。
当完成判断和输入校正值以后,支座22向左方移动(图3B),同时进片装置21支撑照相底片F(压力接触板211使得照相底片F压力接触)。在移动过程中,开口212在狭缝15上方经过,照明装置发出并经过第一帧的象的光通量由光度测量元件342测量。此外,在此之前,第一反射镜31已经从光路中移出,以便把通过狭缝15的光通量引导到测光元件。
由开始位置传感器SS检测支座22。也就是说,当支座22到达开始位置时,即到达开始移动以便扫描曝光的位置时,支座22停止移动(图3C)。此时,当测光完成时,根据输入的校正值和光度测量测得的光度值,第一反射镜31重新插入光路中,并且控制光控制装置13来调整光量。在这一阶段,完成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的扫描移动的准备工作。此外,到目前为止,感光材料传感器SP已经在感光材料P的传输方向上移动到距离曝光位置为X0的位置,该距离是使得照相底片F的象与感光材料P同步所必须的距离。
当支座底座221位于开始位置时,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开始以速度P0传输保持等待的感光材料P。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到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的上端时,支座22立即以预定速度P0/m0沿图中的向右方向移动,以便扫描照相底片F的第一帧,并且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同步移动(图3D)。
当与透过照相底片象的象相应的狭缝象投影到曝光位置“a”之后,感光材料P经过曝光位置“a”(图3E),所述照相底片与支座22一起移动。也就是说,在照相底片F的象投影以后,对感光材料P曝光,以便照相底片F的象的边缘部分不对感光材料P曝光,而且,防止了进片装置21的开口222的边缘导致光量损失。此外,从这些可以看出,感光材料传感器SP从曝光位置移开一定距离X0,以便在支座22从开始位置(固定位置)开始移动和顶部(扫描移动方向的端部)位于狭缝15上以后,保证使得感光材料P经过(即同步经过)曝光位置“a”的上方的时间段(考虑感光材料P的传输速度)。
下面将参考图9讲述这里所述的边缘部分。
在照相底片F上,由照相机拍摄和照相处理所得的象形成在一个长方形的象区域内,形成一帧。另一方面,设置照相机的视场角,以便所拍摄的象的象区域R,例如,在135型底片(24×36mm)时大出几毫米。因此,由记录在照相底片的象对相纸曝光所形成的区域不是上述的象区域R,需要曝光以便形成曝光区域E的象,同时保留这一底片边缘部分。
用这种方式,在把照相底片的象曝光到相纸上的成象装置中,应把曝光部分E曝光到相纸上,所述曝光部分E小于带有边缘的象区域R。
如图9所示,记录在照相底片F上的象具有边缘,摄影者感兴趣的象区域是曝光区域E,该区域小于记录在照相底片上的象区域R。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上述边缘,最好按下述方式实现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的同步传输。
下面参考图10A-10E描述前述情况。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沿箭头方向移动照相底片,而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沿箭头方向移动感光材料P,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P相对运动。
首先,当与记录在一帧照相底片F上的象区域R的顶端部分相对应的狭缝象(在运动方向上的照相底片F的顶部)通过聚焦装置35投影到曝光位置时,如图10A所示,感光材料P不在曝光位置“a”上。而当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P进一步移动时,照相底片P的象区域的顶部的边缘已移动过去,也就是,当与曝光区域E的顶部相对应的狭缝象投影到曝光位置上时,如图10B所示,进行传输,以便感光材料的顶部(在运动方向上的感光材料的顶部)位于曝光位置。此外,当传输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P时,使照相底片的曝光区域E中的象扫描曝光(图10C),而且与照相底片F的曝光区域E的顶部相对应的狭缝象投影到曝光位置上,如图10D所示,进行传输,以便感光材料P的端部位于曝光位置。此外,在这之后,传输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当与照相底片F的象区域R的端部相对应的狭缝象通过聚焦装置35投影到曝光位置上时,如图10E所示,感光材料P不在曝光位置“a”上。
通过这种方式,当与照相底片F的象区域R的端部相对应的狭缝象投影到曝光位置上时,感光材料不在曝光位置上。因此,照相底片F的边缘部分不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因此,可以提供一种扫描曝光型成象装置,并且可以很好地形成摄影者所希望大小的象。
此外,在根据图10A-10E进行的描述中,如所示出的那样,照相底片F移动。然而,可以提供一个屏蔽(设置在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具有小于象区域R的开口,该屏蔽减小了象区域R)。通常,使用屏蔽时带有一个问题,即在屏蔽的边缘附近,由于屏蔽的厚度使得光量不足。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当使用屏蔽进行扫描曝光时,通过下述操作不会引起曝光量不足的问题,即在与象(在这种情况下,象与屏蔽的大小相对应)的顶部相对应的狭缝象投影到曝光位置(此时,感光材料P不在曝光位置上)后,感光材料P传输到曝光位置,并且开始在感光材料P上扫描曝光。
换句话说,投影以后的曝光是以投影距离所投影的象(图10A)到投影象图10E之间的一段距离,该段距离沿相对运动方向,所述投影象由聚焦装置35根据照相底片F的象区域投影的放大倍率形成。根据图10E曝光距离变短(所述曝光距离是从图10B)的投影象到(图10D)的投影象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即是感光材料P的长度)。此外,从另一方面来看,曝光时间(从图10B到图10D的时间)变得比投影时间短(从图10A到图10E的时间),所述曝光时间是感光材料P的曝光时间,所述投影时间期间投影照相底片F的象区域。此外,如果愿意,可以根据预定的感光材料移动开始点(等待),根据放大倍率,定时控制感光材料开始移动、定时控制照相底片和感光材料的移动、控制曝光定时等等,或者根据相对运动速度等等,通过计算确定来实现上述控制。
此外,在成象装置中,控制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移动照相底片F的速度和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移动感光材料P的速度,以便在照相底片F的象扫描曝光到感光材料P的过程中,所述速度保持恒定。此外,为了使得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恒定,照相底片F的加速停止在预定位置处(开始扫描移动的位置)。这里,在照相底片F的象区域的端部不必加速,但是也可以进行使感光材料P曝光之前达到恒定速度的那种加速。换句话说,以对感光材料P曝光为参考(配合感光材料P的端部到达曝光位置时的时间)。
也就是说,由于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恒定速度移动感光材料P,所以照相底片支撑装置20移动照相底片F的速度在图10A的状态下不必保持恒定,但是在变为图10B的状态以前进行加速,以便变为恒定速度。至少保持恒定速度直到到达图10D的状态。
如上所述,加速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的相对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照相底片F的扫描运动),以便在感光材料P曝光之前变为恒定速度,并且控制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的相对运动,以便在曝光期间保持恒定速度。因此,可以提供一种成象装置,该成象装置考虑了照相底片F的特殊问题,而且所形成的象(感光材料)平整,并可以获得优质象。此外,可以缩短开始相对运动(扫描)之前的时间。不是把照相底片F的所有象区域R对感光材料曝光,而是把照相底片F的曝光区域对感光材料曝光。因此,可以通过边缘缩短加速前的距离,从而可以缩短时间。
此后,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预定速度P0移动感光材料;扫描/移动装置25以预定速度P0/m0移动支座22;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开始同步运动,照相底片F的象可以扫描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当感光材料P在曝光位置“a”的上方经过时,完成扫描曝光(图3F)。此时,也就是说,感光材料P在曝光位置“a”的上方经过之后,如上所述,与照相底片F的象相应的狭缝象投影到曝光位置的象造成边缘光量损失。
此后,当对第一帧照相底片F的象完成扫描曝光时,支座22继续沿图中的向右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加快),直到被对准位置传感器SH检测到为止,而且当支座22位于对准位置时,支座22停止移动(图3A)。在这时(支座22移动或停止期间),进片装置21通过压力接触板211放开与照相底片F之间的压力接触,而且,通过驱动一对滚子213向前推进一帧,以便照相底片F的第二帧位于开口212处。当进片装置21完成帧推进以后,压力接触板211使照相底片F处于压力接触状态。
另一方面,曝光后的感光材料P被传输到往复运动装置,然后到显影装置,如上所述。
反复这样的处理(图3A至图3F),也就是,对每一帧输入校正值和完成扫描曝光。此外,可以从照相底片F的第一帧的相反方向的一帧(例如第六帧,但是并不限于此帧)开始扫描。
照相底片具有不同型号(110、120、135、IX240(APS)等等),感光材料也具不同型号(E号、L号、postcard、cabinet、2L号、2L宽、8×10英寸、10×12英寸、panorama、high-vision,等等)。因此,需要以不同放大倍率把作为原像的照相底片F的象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改变投影倍率,通过移动V形反射镜32,把聚焦装置35置于中心位置,通过改变光学长度变化沿狭缝象延伸方向的放大倍率。而且,所述结构是这样的,即通过改变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进行传输。
下面详细描述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的变化。为了改变相对运动速度,设计成这样的结构,以便可以分别改变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支座22)和感光材料P的移动速度(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的传输速度)。如图3A至3F所示,在确定开始位置传感器SS的参考位置作为开始位置的情况下,如果照相底片F的象以放大倍率m0曝光到以速度P0传输的感光材料P上,那么当照相底片F的象以放大倍率m1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的情况下,控制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和扫描/移动装置25,以便满足下述条件:
方程1
感光材料P恒定速度移动的速度=((m1(m0+1)2)/(m0(m1+1)2))P0
照相底片P恒定速度移动的速度=((m0+1)2/(m0(m1+1)2))P0
此外,根据原理,可以改变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和感光材料P移动速度之间的比值,因此,它们之中一个的速度固定,而另一个的速度变化。然而,如在本实施例中所看到的那样,当使用相纸作为感光材料时,所述速度不只由放大倍率决定。由于涉及到曝光量(照度),当改变放大倍率时,最好同时改变感光材料P和支座22的移动速度。
参考图4描述支座22的往复移动,图4示意性示出支座22的往复移动,参考图5描述传输期间支座22的移动速度的变化,图5示意性示出该变化。此外,如图3A至3F所示,在确定开始位置传感器SS的位置作为开始位置的情况下,根据图4和图5中的实线描述照相底片F的象以放大倍率m0曝光到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速度P0恒速传输(曝光期间)的感光材料P上的情况。
首先,支座22位于对准位置(图3A);从此处开始移动(沿图4的向左方向)并在参考位置停止(图3C)。然后,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到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速度P0恒速(曝光期间)传输的感光材料P时,支座22从停止状态开始沿扫描方向移动(沿图4的向右方向),并在曝光开始位置(图3D中照相底片F的象到达狭缝15的位置)到达预定的恒定速度(P0/m0);在曝光期间,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支座22在对准位置停止(图3E)。
为了使处于停止状态的支座本体变为速恒运动状态,进行预定的加速和控制以便保持恒速运动状态。然而,通常导致超速(尖峰)现象。在图5中由O所标记的区域表示超速(尖峰)。此外,参考位置即本实施例中提供一个开始位置传感器SS的位置,该参考位置表示离开狭缝15一段距离(包括超速(尖峰)距离)的位置,该段距离是当照相底片F的象以放大倍率m0曝光到以速度P0恒速传输的感光材料P上时达到恒定速度(P0/m0)所必须的距离或所谓接近距离,也就是说,距离狭缝15的距离为所谓的接近距离。
然后,当以放大倍率m1(由图4和图5中的点划线示出)扫描曝光时,如图5所示,恒定运动状态下所采用的速度与放大倍率m0的情况不同。另一方面,当以放大倍率m1扫描曝光时,恒定速度不同。因此,当如同放大倍率为m0时一样加速(当开始从停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运动时单位时间的速度改变)支座22时,在根据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检测从参考位置启动支座22的情况下,不能使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同步。因此,以离开参考位置△Y的位置为开始位置(参见图4)。该开始位置离开狭缝15的位置一段距离(包括相应于超速(尖峰)的距离),该距离是当照相底片F的象以放大倍率m1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时达到恒速度状态所必须的距离,也就是说,距离狭缝15的距离为所谓的接近距离。
说明一下,这一开始位置是开始运动位置的一个例子。该开始运动位置是在扫描曝光过程中原像开始沿原像推进方向移动的位置。
因此,当以放大倍率m1扫描曝光时,支座22从对准位置处开始移动,经过参考位置(开始位置传感器SS),然后停止在离开始位置传感器SS为预定距离△Y的位置处。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在本实施例中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是固定的)检测到上述位置为开始位置并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以一定速度(上述方程)恒速传输(曝光时)的感光材料P时,支座22开始由停止状态沿扫描方向移动(图4中的向右方向);在到达开始曝光位置(照相底片F到达狭缝15的位置)之前达到上述方程中的恒定速度;在曝光期间保持这一状态,并在对准位置处停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改变放大倍率实现曝光时,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支座22)变化,同时,根据移动速度改变开始位置。因此,可以与不同的放大倍率相适应;可以缩短从照相底片F(支座22)开始到结束曝光的时间(也就是接近所需的时间缩短了),而且可以缩短对原像的象的多次曝光的时间周期。特别是,如本实施例这样的曝光装置,其中把照相底片F作为原像曝光到相纸例如感光材料P上,放大倍率应该包含从1到10或更大这样一个很宽的范围。另一方面,与不同的放大倍率相适应,不改变开始位置,也不加速(加速使照相底片的移动速度达到恒定速度状态);在低放大倍率情况下(照相底片的移动速度快),为确保高放大倍率情况下(照相底片的移动速度慢)所必须的接近距离,从开始位置的开始到到达狭缝位置的时间变长,因此时间周期变长,效率变低。此外,当与此相应,改变加速度而不改变开始位置,如上所述,放大倍率要包含宽的范围是困难的。为此,如本实施例所示,根据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改变开始位置,可以缩短从照相底片F开始到曝光开始之间的时间,而且对于宽的放大倍率范围可以缩短对原像的象的多次曝光的时间周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狭缝15附近提供(或在比最接近狭缝的开始位置更接近狭缝的位置处提供一个参考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参考位置只是表示一个作为参考的位置,而不作为任何移动速度(放大倍率)的开始位置)从支座22的对准位置到开始位置的最短距离,可进一步缩短时间周期。
此外,通过在远离狭缝处提供与不同的移动速度或放大比率相应的不同开始位置中提供参考位置(或在比最远离狭缝的开始位置更远离狭缝的位置处提供一个参考位置。在这种情况,参考位置只是表示一个位置作为参考,而不作为移动速度和放大倍率的开始位置)。当支座22从对准位置到开始位置移动时,支座22一旦移动到远的参考位置就向相反方向移动,并在开始位置停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以比曝光时的速度快的速度移动到开始位置。因此,可以缩短时间周期,同时可以减小误差因素,例如不同驱动系统的空回,从而提高精确度。
特别是,如本实施例所示,在扫描曝光过程中,可以使照相底片F作为原像往复运动,并使照相底片F与在一个方向上传输的感光材料同步,照相底片F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决定速度。然而,根据上述结构可使效果加大。
此外,  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是参考两个放大倍率m0和m1作为放大倍率进行的。然而,可以根据两个或更多的不同放大倍率改变开始位置。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放大倍率改变开始位置。然而,至少可以根据在支座22扫描曝光时移动速度(恒定速度)的改变来实施本发明。而且,如上所述,根据放大倍率的变化改变移动速度(恒定速度状态的移动速度)。然而,最好根据象密度(原像的密度)改变开始位置。而且,改变开始位置可以通过改变开始位置传感器SS的位置来实现或者通过固定开始位置传感器开始位置设置在离开该传感器预定距离处来实现。而且,根据相对速度的变化,使照相底片F和感光材料P同步的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x按如下所述变化。
方程2    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x=(m1/m0)x0
此外,按理,可以改变照相底片F的移动速度与支座22的移动速度的比值。为此,它们之中的一个的速度保持不变,而改变另一个的速度。然而,如本实施例所示,当使用相纸作为感光材料P时,速度不只由放大倍率决定。因为涉及到曝光量(照度),当改变放大倍率时,最好改变感光材料P和支座22两者的移动速度。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根据放大倍率的增加(减小感光材料P的传输速度)而增加感光材料传感器的位置x时,可以使得照相底片F与感光材料P同步,而且可以制成与不同放大倍率相应的扫描曝光装置。
而且,上面的描述表明,根据不同的放大倍率可改变感光材料传感器的位置x。然而,至少可以根据由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的传输速度改变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x。而且,上面的描述表明,根据放大倍率的变化改变感光材料传感器P的移动速度和照相底片的移动速度。然而,因为每个速度都根据照相底片(原像的密度)的象密度改变,所以最好根据象密度改变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改变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x到同步所需的位置处,以便以预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照相底片F的象曝光到感光材料P上,而且在感光材料传感器SP一旦检测到感光材料,支座22开始移动。上述结构很容易保持同步。然而,也可以使用下面的结构。感光材料传感器SP固定在位置x,当放大倍率最大时在该位置开始同步,当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到感光材料P之后,根据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感光材料P的移动速度(传输速度根据放大倍率和象密度而变化),在预定的时间段之后,扫描/移动装置25使支座22开始移动。
上述预定时间开始是开始移动的位置。或者,也可以使用这样的结构,即感光材料传感器SP的位置x不变,在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完成之后,支座22立即开始移动。
在此,在这种情况下,感光材料传感器SP检测到感光材料P之后,在预定的时间段之后,支座22开始移动。然而,并不限于此,当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处于等待状态的感光材料P时,或者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处于等待状态的感光材料P的信号发出后,根据感光材料P的传输速度,在规定的时间段之后,支座22开始移动。简单地说,在感光材料P经过规定位置之后,在规定的时间段之后,根据曝光部分传输装置44传输的恒定速度状态的感光材料P的传输速度,支座开始移动。
下面,参考附图6A-6F,描述在预判定模式下进片装置21和支座底座本体221的操作,其中预先输入与一个序列相当的校正值,并且连续进行该序列的扫描曝光。而且,在相同于上述单模式的情况下,描述略去。
首先,象上面单模式的方式一样,照相底片F的第一帧置于进片装置21,当进片装置21的开口212位于观察镜17(图6A)的上方时,支座底座本体221停止。在这种状态下,操纵者确认第一帧的象。完成放置之后,操纵者使用透射象判断,并输入校正值,如果愿意。
当第一帧的判断和输入完成以后,进片装置21通过压力接触板211放开照相底片F,使之不再压力接触,而且,通过驱动一对滚子213向前推进一帧照相底片,以便第二帧照相底片F位于开口212(图6B)。操纵者进行位置调整、判断和输入校正值。如果愿意,重复进行帧传输、位置调整、判断和输入校正值,照相底片F(图6C)完成一个序列。而且,输入的校正值和位置调整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中。
如果愿意,所有照相底片F的定位、判断和输入校正值的一个序列完成以后,进片装置21沿图中的向左方向移动支座底座本体221,直到对准位置,该位置是开始移动进行扫描曝光的位置,而照相底片F的第六帧置于开口212处(图6D)。在这一移动过程中,光度测量元件342测量第六帧的象的光通量。而且,当光度测量完成以后,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第六帧的校正值和测得的光度值,控制光控制装置和调整光量。
当支座底座本体221移动到对准位置时,为了扫描照相底片F的第六帧的象,支座21沿图中的向右方向移动,同时与感光材料P同步和完成感光材料P的曝光(图6E)。
当扫描完照相底片F的第六帧的象时,进片装置21通过压力接触板211放开照相底片F,使之不再压力接触,而且,通过驱动一对滚子213向前推进一帧,以便第五帧照相底片F位于开口212(图6F)。
当帧推进完成以后,进片装置21沿图中的向左方向移动支座底座本体221,直到对准位置,该位置是开始移动进行扫描曝光的位置,而照相底片F的第五帧置于开口212处。在这一移动过程中,对第五帧进行光度测量。当光度测量完成以后,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第五帧的校正值和测得的光度值,控制光控制装置13和调整光量(参考图6D)。
采用与图6E一样的方式,扫描第五帧照相底片F的象。在这种方式中,重复图6D至图6E的过程,完成一个序列照相底片F的扫描。在这种方式中,在预判断模式下,预先输入一个序列照相底片F的校正值,连续完成该序列的扫描曝光。
下面,参考图7A-7C,描述在多次扫描模式下进片装置21和支座底座本体221,其中同一帧被多次扫描曝光或者完成扫描,以便在一片感光材料P上多次形成同一个象(上象)。而且,该模式可以在单模式或预判定模式下完成,这两种模式在上面已经描述。下面将描述对第一帧进行多次扫描的情况。
对第一帧进行第一次扫描(图7A)。当完成第一帧的第一次扫描时,进片装置21沿图中的向左方向移动支座底座本体221,直到对准位置,该位置是开始移动进行扫描曝光的位置,而照相底片F的第一帧置于开口212处。此时,可以进行光度测量和根据光度测量进行光量控制。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没有通过光度测量元件342进行光度测量,而是根据在第一次扫描之前获得的光度数据控制光控制装置。或者不通过光控制装置13改变光量调整(图7B)。
当支座底座本体221移动到对准位置时,为完成第一帧照相底片F的第二次扫描,沿图中的向右方向移动支座底座本体221,同时与感光材料P同步,进而完成感光材料P的扫描曝光(图7C)。
重复图7A至图7C的过程,完成预定张数的扫描曝光。这样,同一帧对预定数的张数进行曝光。
此外,在扫描曝光以便在一张感光材料P上形成多个同一象的情况下,当第一次扫描完成以后,停止传输感光材料P(或者以低于曝光时的传输速度传输),而且当支座底座本体221移动到对准位置时(图7B),关闭挡板(或者关闭光源11),以便透过照相底片F的光束不投射到停止的感光材料P上,而当又进行扫描时(图7C),打开挡板16。
说明一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描述的这些,也可以包括这样的实施例,其中原像开始移动的位置变化,而检测感光材料的装置的位置和原像开始移动的时间不变,以及这样的实施例,其中,检测感光材料的装置的位置变化,原像开始移动的位置不变,或者这样的实施例,其中,原像开始移动的时间变化,原像开始移动的位置不变。
如同上面所详细说明的,根据本发明,在把记录在照相底片上的象扫描曝光到感光材料上的成象装置中,当原像的象曝光到感光材料上时,可以与不同的放大倍率相应,而且,当原像的象多次曝光时,周期时间缩短。

Claims (20)

1.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的象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
(a)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
(b)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
(c)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
(d)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
(e)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原像的开始位置,在该位置处移动装置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开始移动原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还包括:
传输速度确定装置,当感光材料对线条影像曝光时,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确定感光材料的传输速度;
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上游,用于检测感光材料;
其中,在材料检测装置检测感光材料的同时,移动装置移动原像;以及
传输装置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的同时以预定的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还包括:
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上游,用于检测感光材料;以及
开始时间确定装置,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来确定一个预定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为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光材料的时间和原像开始移动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
其中,在预定的时间段过去和材料检测装置检测材料之后,移动装置从开始位置开始移动原像。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还包括:
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上游,用于检测感光材料,
其中,材料检测装置的位置可以在感光材料传输方向上变化;
检测位置确定装置,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来确定材料检测装置的位置;以及
材料检测装置移动装置,用于把材料检测装置移动到由检测位置确定装置确定的位置处,
其中,当材料检测装置检测感光材料的同时,移动装置开始移动原像。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即使当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改变时,所述移动装置以相同的加速度加速原像的移动速度。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还包括:
光度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原像的象密度;
其中,移动装置往复移动原像,在原像的向前行程期间光度测量装置测量原像的象密度,而在原像的向后行程期间感光材料被原像的线条投影像曝光。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开始位置位于比用于把感光材料在原像的线条投影像上曝光的狭缝稍远的一段距离处,该段距离至少为达到原像的恒定速度所需的距离。
8.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的象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
(a)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
(b)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
(c)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
(d)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
其中,与原像的象的边缘相应的线条影像不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感光材料被除了象的边缘相应内部的线条影像扫描和曝光。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原像是照相底片,原像的象的边缘是在运动方向上每帧照相底片的前端或末端。
10.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的象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
(a)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
(b)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
(c)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以及
(d)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
其中,原像是包括多帧的照相底片,移动装置包括照相底片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要照射的帧;帧供给装置,用于通过释放照相底片支撑装置的支撑和供给照相底片改变要照射的帧,当照明照相底片的一帧时,移动装置移动照相底片,同时照相底片支撑装置支撑要照明的一帧。
11.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的象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
(a)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
(b)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该光学装置具有多个聚焦装置;
(c)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以及
(d)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
(e)切换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切换多个聚焦装置;
其中,通过被选择的聚焦装置把线条影像聚焦到感光材料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多个聚焦装置的每一个包括多个聚焦透镜,每个聚焦透镜具有大体相同的焦距,以便把同一个象多次投影到沿与原像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感光材料上。
13.一种曝光装置,包括:
(a)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
(b)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
(c)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速度传输感光材料;
(d)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
(e)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上游,用于检测感光材料;以及
(f)开始时间确定装置,用于确定代表开始移动的时间的时间段,该时间段为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感光材料的时间和原像开始移动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其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来确定;
其中在开始时间确定装置确定的开始移动时间过去和材料检测装置检测材料之后,移动装置从开始位置开始移动原像。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移动装置的开始位置是变化的,
该装置还包括:
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用于确定移动装置的开始位置,在该位置处移动装置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开始移动原像,
其中移动装置从开始位置开始移动原像,从而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原像的确定速度改变。
15.按照权利要求13的曝光装置,其中移动装置的加速度是变化的;
该装置还包括:
加速度确定装置,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确定加速度;
其中,以加速度确定装置确定的加速度加速移动装置。
16.按照权利要求13的曝光装置,还包括:
传输速度确定装置,当感光材料对线条影像曝光时,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确定感光材料的传输速度;
其中,传输装置以传输速度确定装置确定的传输速度来传输感光材料。
17.一种把照相感光材料对原像的象曝光的曝光装置,包括:
(a)光照射装置,用于把光照射到原像上;
(b)光学装置,用于把透过照射的原像或从照射的原像反射的光线作为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曝光位置;
(c)传输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恒定传输感光材料;
(d)移动装置,用于在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以一确定速度移动原像;
(e)材料检测装置,位于感光材料传输方向曝光位置的上游,用于检测感光材料;
其中,材料检测装置的位置可以在感光材料的传输方向上变化;
(f)位置确定装置,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来确定材料检测装置的位置;以及
(g)材料检测装置的移动装置,用于把材料检测装置移动到位置确定装置所确定的位置上;
其中,移动装置在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材料的同时或材料检测装置检测到材料之后开始移动原像。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移动装置的开始位置是变化的,
该装置还包括:
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原像的开始位置,在该位置处移动装置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开始移动原像;
其中,开始位置变为由开始位置确定装置确定的位置,从而当原像的线条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时原像的确定速度改变。
19.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移动装置的加速度是变化的,
该装置还包括:
加速度确定装置,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确定加速度;
其中,移动装置以加速度确定装置确定的加速度予以加速。
20.按照权利要求17的曝光装置,还包括:
传输速度确定装置,当感光材料对线条影像曝光时,用于根据原像的投影象的放大倍率或者原像的象密度确定感光材料的传输速度;
其中,传输装置以传输速度确定装置确定的传输速度传输感光材料。
CN 97129712 1996-12-06 1997-12-06 扫描曝光装置 Pending CN11896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7129712 CN1189632A (zh) 1996-12-06 1997-12-06 扫描曝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6915/96 1996-12-06
JP326917/96 1996-12-06
JP326916/96 1996-12-06
JP018368/97 1997-01-31
JP021394/97 1997-02-04
CN 97129712 CN1189632A (zh) 1996-12-06 1997-12-06 扫描曝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9632A true CN1189632A (zh) 1998-08-05

Family

ID=5177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29712 Pending CN1189632A (zh) 1996-12-06 1997-12-06 扫描曝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96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8569A (zh) * 2017-09-13 2019-03-2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条码读取装置、摄像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8569A (zh) * 2017-09-13 2019-03-2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条码读取装置、摄像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93652A (zh) 校准对齐部分的方法、具有校准对齐部分的绘图装置和传送装置
CN100343759C (zh) 投影曝光用掩模、投影曝光装置、及投影曝光方法
US9554011B2 (en) Light irradiator, image rea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299145C (zh) 用于投影曝光的装置和方法
CN1189632A (zh) 扫描曝光装置
US5933214A (en) Scanning exposure apparatus
US5084729A (en) Slit scanning exposure apparatus
US5250980A (en) Slit scanning exposure apparatus
JP2899154B2 (ja) 複写装置
US6115103A (en) Scanning-exposure apparatus
JP5163177B2 (ja) 原稿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US4601572A (en) Microfilming system with zone controlled adaptive lighting
JPS6363275A (ja) 読取装置
JP2016181878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242866A (ja) 読取装置
JPH02134629A (ja) 原稿照射装置
JPH11305356A (ja) 投影焼付装置及び投影焼付装置の制御情報を得る方法
JP2847713B2 (ja) 読取装置
US4505581A (en) Registration system for a photocopier
JP2002350984A (ja) 画像焼付装置
CN1206125A (zh) 扫描曝光装置
JPH10213857A (ja) 走査露光装置
JPH11305347A (ja) 投影焼付装置
JPH1134391A (ja) 画像プリンタ
JPH0242867A (ja) 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