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8851C - 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8851C
CN1188851C CNB008006954A CN00800695A CN1188851C CN 1188851 C CN1188851 C CN 1188851C CN B008006954 A CNB008006954 A CN B008006954A CN 00800695 A CN00800695 A CN 00800695A CN 1188851 C CN1188851 C CN 118885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ape
gear
bar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006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2435A (zh
Inventor
成田久弥
中村卫
谷川孝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02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2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88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8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44Speed-changing arrangements; Reversing arrangements; Drive transfer means therefor
    • G11B15/444Speed-changing arrangements; Reversing arrangements; Drive transfer means therefor revers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20Moving record carrier backwards or forwards by finite amounts, i.e. backspacing, forward spa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22Stopp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12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 G11B33/121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the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ingle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 G11B33/123Mounting arrangement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onto a chassis
    • G11B33/124Mounting arrangement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onto a chassis of the single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e.g. disk drive, onto a chassi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90Tape-like record carriers

Landscapes

  • Advancing Webs (AREA)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具有一对卷盘座齿轮,操作部以及走带机构。所说一对卷盘座齿轮分别设置在分别与卷绕磁带的一对卷盘相卡合的卷盘轴上。所说操作部具有切换操作部,该切换操作部可通过移动操作至少进行磁带的快进动作或倒带动作的切换。所说走带机构通过对一对卷盘座齿轮有选择地进行驱动而使得磁带进行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并且根据切换操作部的移动操作方向实现快进动作及倒带动作,在磁带正转走带时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在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在反转走带模式下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在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

Description

磁带走带驱动装置 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具有自动换向功能的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具有自动换向功能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驱使磁带走带以进行信号的记录与放送的磁带走带装置,例如有些盒式磁带播放器具有使磁带向一个方向正转走带进行放送的正转走带模式(以下称作FWD模式)和使磁带向一个方向的反方向反转走带的放送走带模式(以下称作REV模式)。
对于这种盒式磁带播放器,一般还可将其设定为使磁带高速正转走带以实现快进的快进模式(以下称作FF模式)和使磁带高速反转走带以实现倒带的倒带模式(以下称作REW模式)。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盒式磁带播放器a中,可通过对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外壳b上的滑动钮c向S1方向或S2方向进行滑动操作而实现快进或倒带。
在外壳b的滑动钮c附近,有表示磁带走带方向的两个标识d、e。当按照标识d将滑动钮c向S1方向进行操作时(图1中实线所示的滑动钮c的状态),在设定为FWD模式的情况下,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动作,而在设定为REV模式的情况下,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动作。当按照标识e将滑动钮c向S2方向进行操作时(图1中虚线所示滑动钮c的状态),在设定为FWD模式的情况下,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动作,而在设定为REV模式的情况下,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动作。
然而,如上述现有的盒式磁带播放器a那样,在FWD模式和REV模式下,若对滑动钮c进行相同方向的操作时磁带走带方向相同,则动作的名称将改变,即,在FWD模式下为快进而在REV模式下成为倒带,或者,在FWD模式下为倒带而在REV模式下为快进,操作者必须确认当前所设定的模式为FWD或REV模式后,方能够将滑动钮c向变为所希望模式(FF模式或REW模式)的方向进行操作。
因此,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在进行操作时需要对当前模式加以确认,故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对滑动钮c的操作也容易搞错。
作为上述自动换向式磁带录音机,有的录音机具有在需要切换磁带走带方向时用来对滑动钮c进行操作的所谓手动切换机构,但这种手动切换机构一般是在磁带放送时使用,进行磁带记录时并不需要。因此,为了防止在进行记录时对手动切换机构进行误操作,有的录音机设有在记录时限制手动切换机构动作以防止误操作的误操作防止机构。
但是,上述自动换向式磁带录音机中所设置的误操作防止机构,不仅机构复杂,而且是由小零部件组合而成,因此,存在着零部件数量多、组装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对于便携式小型设备,其组装调整更为困难。
为此,本发明的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旨在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磁带走带装置使用的方便性。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磁带走带驱动装置具有:一对卷盘座齿轮、具有切换操作部的操作部以及走带机构;其中,所说一对卷盘座齿轮分别设置在分别与卷绕磁带的一对卷盘相卡合的卷盘轴上,所说切换操作部可通过移动操作而至少实现磁带的快进动作或倒带动作的切换,所说走带机构通过对一对卷盘座齿轮有选择地进行驱动而使得磁带进行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并且根据切换操作部的移动操作方向而进行快进动作及倒带动作,在磁带正转走带时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选定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在反转走带模式下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
因此,在本发明的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中,欲使磁带快进时,只要操作切换操作部使之总处于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而欲使磁带倒带时,只要操作切换操作部使之总处于向一个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因此,操作者不必在每次进行操作时对当前模式加以确认,不仅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而且能够防止误操作。
本发明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具有:一对卷盘座齿轮、具有切换操作部的操作部以及走带机构;所说一对卷盘座齿轮分别设置在分别与卷绕磁带的一对卷盘相卡合的卷盘轴上,所说切换操作部可通过移动操作而至少实现磁带的快进动作或倒带动作的切换,所说走带机构通过对一对卷盘座齿轮有选择地进行驱动而使得磁带进行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并且根据切换操作部的移动操作方向而进行快进动作及倒带动作,在磁带正转走带时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在反转走带模式下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在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
因此,在本发明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中,欲使磁带快进时,只要操作切换操作部使之总处于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而欲使磁带倒带时,只要操作切换操作部使之总处于向一个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故操作者不必在每次进行操作时对当前模式加以确认,不仅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而且能够防止误操作。
此外,本发明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具有:一对卷盘座齿轮、具有切换操作部和记录操作部的操作部、磁带走带机构、以及限制机构;所说一对卷盘座齿轮分别设置在分别与卷绕磁带的一对卷盘相卡合的卷盘轴上,所说切换操作部通过移动操作可至少实现磁带的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的切换,所说记录操作部用来设定为向磁带记录信号的记录状态,所说磁带走带机构具有通过对一对卷盘座齿轮有选择地进行驱动而使得磁带进行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通过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对磁带的走带方向进行切换的走带方向切换杆,所说限制机构在对记录操作部进行操作而设定为对磁带进行记录的记录状态时对走带方向切换杆的移动加以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由于具有当设定为向磁带进行记录的记录状态时对走带方向切换杆的移动加以限制的限制机构,因此,在进行记录时,能够限制以手动方式进行磁带走带方向的切换以防止误动作,此外,零部件数量少,不仅能够简化机构,而且能够保证制造时具有良好的组装性。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现有盒式磁带播放器的俯视图。
图2是与图3至图29一起展示本发明实施形式的附图,本图是盒式磁带录音机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STOP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4是STOP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俯视图。
图5是展示凸轮构件、限位齿轮以及摇头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摇动杆的放大图。
图7是NOR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8是NOR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俯视图。
图9是REV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0是REV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俯视图。
图11是与图12至图16一起展示自动换向动作及自停动作的附图,本图是对通过卷盘座齿轮的旋转使摇动杆的滑动接触部与滑动接触凸轮彼此滑动接触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2是对卷盘座齿轮停止转动而摇动杆的滑动接触部与突出凸轮部相卡合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3是对走带反转用齿轮与走带停止用齿轮的一部分与凸轮构件相接触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4是对走带反转用齿轮与凸轮构件的齿轮部啮合的走带方向切换杆动作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5是对在施力弹簧的作用下摇动杆的滑动接触部与滑动接触凸轮部滑动接触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6是对走带停止用齿轮旋转而走带停止杆动作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7是N-REC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8是对N-REC模式下移动限制杆对走带方向切换杆进行限制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19是对通过走带反转用齿轮暂时解除移动限制杆对走带方向切换杆的限制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0是R-REC模式下磁带驱动机构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1是对R-REC模式下移动限制杆对走带方向切换杆进行限制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2是对STOP模式下FR杆与被保持构件二者的位置关系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3是对从NOR模式设定为CUE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4是对从NOR模式设定为REVIEW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5是对从REV模式设定为CUE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6是对从REV模式设定为REVIEW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7是对磁头切换杆位于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设定为FF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8是对磁头切换杆位于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设定为REW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图29是对磁头切换杆位于第2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设定为REW模式后的状态加以展示的示意放大后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下面的实施形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标准放送及反向放送的所谓自动换向功能的便携式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实施形式。
首先,主要结合图2至图6对盒式磁带录音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示出盒式磁带录音机的、主要构成于底盘11的背面一侧的磁带驱动机构在停止模式(以下称作“STOP模式”)下的状态,图4示出盒式磁带录音机的、主要构成于底盘11的正面一侧的磁带驱动机构在STOP模式下的状态。为方便起见,各图中所示磁带驱动机构,均是从同一侧看过去时的状态。
如图2所示,盒式磁带录音机1是将各构件及各机构配置在壳体2内而成。壳体2内形成有带盒安装部3,该带盒安装部3可通过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壳体2上的盖体4而实现开合。当转动盖体4而开启磁带安装部3时,便处于可将所谓微型带盒5装在磁带安装部3内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盒式磁带录音机1的侧面配置有:用来设定为磁带走带并对记录的信号进行放送的放送模式的放送钮6,用来设定为磁带走带并进行信号的记录的录音模式的录音钮7,用来使磁带停止走带的停止钮8,通过滑动操作使磁带高速走带以进行快进或倒带的FR操作部9,以及通过滑动操作以实现磁带走带方向的切换的方向操作部10。
在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作为放送模式,可设定为磁带向一个方向走带的标准放送模式(以下称作“NOR模式”)和磁带向一个方向的反方向走带的反向放送模式(以下称作“REV模式”),这两种走带模式可通过对方向操作部10沿壳体2的侧面进行滑动操作而进行切换。作为录音模式(以下称作“REC模式”),也可以设定为磁带向一个方向走带的标准录音模式(以下称作“N-REC模式”)和磁带向一个方向的反方向走带的反向录音模式(以下称作“R-REC模式”)。
在STOP模式下,操作FR操作部9使之沿着壳体2的侧面滑动,从而设定为快进模式(以下称作“FF模式”)或倒带模式(以下称作“REW模式”),在NOR模式或REV模式中,通过滑动操作FR操作部9,可设定为标准放送模式中的快进模式(以下称作“CUE模式”)或反向放送模式中的倒带模式(以下称作“REVIEW模式”)。
作为盒式磁带录音机1,在NOR模式、REV模式、N-REC模式、R-REC模式、FF模式以及REW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模式下,均可通过操作停止钮8而设定为STOP模式。
如图3所示,在底盘11的一个侧缘上,彼此拉开距离形成有弹簧安装部11a、11b、11c。
在底盘11上配置有可正反向旋转的驱动马达12,该驱动马达12的旋转轴上安装有皮带轮12a。在底盘11上支持有可自由旋转的飞轮13,传动带14套挂在皮带轮12a与飞轮13之间。因此,随着驱动马达12的旋转,飞轮13朝向与该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飞轮13的旋转轴穿过底盘1从相反一侧突出而作为主导轴15。在飞轮13的中心部一体地形成有直径较小的齿轮部13a。
在底盘11上支持有可在图3所示Y1-Y2方向上自由移动的磁带走带用杆16,Y2侧的端缘折弯而形成安装部16a,在该安装部16a上安装有上述放送钮6。在安装部16a上弹性接触有安装在底盘11的弹簧安装部11b上的弹簧17的一端,由此,使得磁带走带用杆16趋于向Y2方向移动,从而在STOP模式下位于Y2方向上的移动终端。
在磁带走带用杆16的图3所示X1侧的侧缘上沿Y方向上隔开距离地形成有被锁定部16b与限制部16c,在X2侧侧缘上沿Y方向上隔开距离地形成有被推压部16d和挂弹簧部16e。在被推压部16d的附近形成有向Y1方向突出的弹簧支持部16f。如图4所示,在磁带走带用杆16的靠近X2侧的端缘处形成有竖立的弯曲状推压片16g。并且,磁带走带用杆16上还设有突出的转动支点16h,该转动支点16h在不会对底盘11形成干涉的位置处向该底盘11侧突出。
在底盘11上,与磁带走带用杆16并排地支撑有可在图3所示Y1-Y2方向上自由移动的停止杆18,Y2侧的端缘折弯而形成安装部18a,在该安装部18a上安装有上述停止钮8。该安装部18a上弹性接触有安装在底盘11的弹簧安装部11a上的弹簧19的一端,由此,使得停止杆18趋于向Y2方向移动,从而在STOP模式下位于Y2方向上的移动终端。
在停止杆18上,在Y1侧端部上形成有解锁部18b,在靠近安装部18a的部位上形成有竖立的弯曲状弹压片18c。
在底盘11上,夹着磁带走带用杆16在停止杆18的相反侧支撑有可在图3所示Y1-Y2的方向上自由移动的录音杆20,Y2侧的端缘折弯而形成安装部20a,在该安装部20a上安装有上述录音钮7。
在录音杆20上,靠近Y1侧的端部的部位处形成有弹簧卡合部20b。在录音杆20上,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被推压部16d相接近或相接触的位置上形成有推压部20c。在安装部20a上弹性接触有安装在底盘11的弹簧安装部11 c上的弹簧20d的一端,由此,使得录音杆20趋于向Y2方向移动,从而在STOP模式下位于Y2方向上的移动终端。
在底盘11上,支撑有重合在磁带走带用杆16及停止杆18上的可自由转动的开关杆21,在该开关杆21的X2侧端部上形成有被推压部21a,该被推压部21a的中央部位突出出来而形成卡合突部21b。开关杆21的X1侧端部上形成有向与底盘11相分离的方向突出的开关操作部21c。
在开关杆21的开关操作部21c的根端端部上安装有螺旋拉伸弹簧构成的锁定弹簧22的一端,由此,使得开关杆21趋于向图3所示R1方向转动,被推压部21a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弹压片16g弹性接触。该锁定弹簧22的弹簧力比后述的复位弹簧的弹簧力小得多。
录音杆20上支撑有可自由转动的锁定构件23,该锁定构件23上形成有可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锁定部16f相卡合的卡合部23a。当录音杆20向Y1方向移动时,锁定构件23在未图示的扭力螺旋弹簧的作用下,转动到卡合部23a与锁定部16f相卡合的位置上,当已向Y1方向移动的录音杆20向Y2方向移动时,卡合部23a与锁定部16f之间的卡合解除而转动到原来的位置。
FR杆24作为对磁带的快进与倒带进行切换的切换操作部而起作用,能够在X1-X2方向上移动。
FR杆24配置成重合在磁带走带用杆16、停止杆18及录音杆20上,在Y2侧的侧缘设置折弯而形成的安装部24a,该安装部24a上安装有上述的FR操作部9。在FR杆24的Y2侧的侧缘上,与安装部24a相邻地形成有滑动缘24b、24c,该滑动缘24b、24c倾斜成越往Y2方向去彼此间间距越大。在FR杆24上,夹着安装部24a在滑动缘24b、24c的相反侧位置上形成有支持部24d。
在FR杆24的Y1侧的侧缘上,在靠近X1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弹簧卡合部24e。FR杆24上形成有向Y1方向突出的滑动作用部24f,该滑动作用部24f向Y1方向开口而大致呈V字形形成。在FR杆24上,在安装部24a与支持部24d之间形成有作用缘24g,该作用缘24g向Y2方向开口而大致呈V字形形成。
FR杆24上形成有呈既定形状形成的凸轮孔25,该凸轮孔25具有:位于中央部位的停止用卡合缘25a、以及夹着该停止用卡合缘25a而位于X1-X2方向上的两侧的倒带用卡合缘25b、快进用卡合缘25c。停止用卡合缘25a比倒带用卡合缘25b、快进用卡合缘25c更靠向Y2侧。在STOP模式下,由于开关杆21受到锁定弹簧22作用力的作用,卡合突部21b与凸轮孔25的停止用卡合缘25b相卡合。
FR杆24设置成能够以卡合突部21b与停止用卡合缘25a相卡合时的中央位置为基准向X1-X2方向移动。作为FR杆24,通过向X1方向移动而到达使卡合突部21b与快进用卡合缘25c相卡合的第1位置,通过向X2方向移动而到达使卡合突部21b与倒带用卡合缘25b相卡合的第2位置。
在开关杆21与FR杆24之间支撑有能够向X1-X2方向自由移动的被保持构件26。被保持构件26在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限制部16c相向的位置上形成有被限制缘26a。该被限制缘26a由越靠向Y1方向彼此越靠近的一对斜缘构成。在被保持构件26上,在FR杆24的弹簧卡合部24e附近形成有弹簧卡合部26b。
底盘11上设有突出的支持轴11d,该支持轴11d上支持有复位弹簧27。复位弹簧27是扭力螺旋弹簧,螺旋部27a中穿插有支持轴11d。在STOP模式下,自螺旋部27突出的弹性接触部27b、27c呈交叉状态对FR杆24的弹簧卡合部24e和被保持构件26的弹簧卡合部26c进行夹持。
被保持构件26能够随着FR杆24的移动而向X1-X2方向移动,并如后所述,在FF模式及REW模式下,随着FR杆24的移动而移动到非作用位置。当被保持构件26处在其移动受到磁带走带用杆16的限制部16c限制的状态下时,即使FR杆24移动也不会移动,而在CUE模式及REVIEW模式下,在移动方向上的正中的作用位置处其移动受到限制。
底盘11上支持有可自由转动的走带停止杆28。该走带停止杆28的一部分配置在磁带走带用杆16与开关杆21之间。走带停止杆28大致呈倒立的L字形形成,具有:在Y2方向一侧端部上所形成的锁定部28a,位于与停止杆18的锁定解除部18b相向的位置上的被作用部28b,以及在Y1方向一侧端部上所形成的挂弹簧部28c。走带停止杆28其Y1方向上的端部被切去一块而形成了卡合缺口28d。
在底盘11上支持有能够以与主导轴15相同的旋转支点为中心自由转动的驱动力传递杆29,在靠近一端的部位上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锁定部16f相向的位置处形成有弹簧安装部29a,另一个端部上形成有被作用突部29b。驱动力传递杆29的弹簧安装部29a上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传递弹簧30,该传递弹簧30的一端弹性接触在磁带走带用杆16的锁定部16f上。
驱动力传递杆29的靠近一端的部位上支持有由两级齿轮构成的传递齿轮31,该传递齿轮31具有大直径部31a与小直径部31b。传递齿轮31的大直径部31a上啮合有飞轮13的齿轮13a。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底盘11上配置有通过轴承构件33可自由旋转地配置的大致为圆板状的凸轮构件32,该凸轮构件32的外周部上形成有齿轮部32a。在凸轮构件32上,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5同轴地弹性连接有限位齿轮34。因此,随着凸轮构件32与限位齿轮34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的不同,凸轮构件32与限位齿轮34二者一体旋转,或者凸轮构件32相对于限位齿轮34旋转。
如图11~图16所示,在凸轮构件32的限位齿轮34所在的面上,于限位齿轮34的外周部位形成有外形大致为卵形的滑动接触凸轮部36。滑动接触凸轮部36呈其大约四分之三的部分为圆弧部36a而形成,其它部分则形成随着自圆弧部36a离开而向凸轮构件32的外周接近的位移部36b。
在凸轮构件32上,限位齿轮34所在的面上形成有在周向上分离的一对突出凸轮部37a、37b,该突出凸轮部37a、37b夹着凸轮构件32的旋转轴而位于滑动接触凸轮部36的位移部36b的相反侧。
如图3~图5所示,在底盘11与限位齿轮34之间,与该限位齿轮34同轴地支持有可自由转动的摇头杆38。摇头杆38经压缩螺旋弹簧35与限位齿轮34弹性连接。
作为摇头杆38,其插入轴承构件33内的轴部38a与齿轮支持部38b二者一体形成,齿轮支持部38b的两个端部上支持有可自由旋转的从动齿轮39、40。从动齿轮39、40与限位齿轮34啮合。摇头杆38的齿轮支持部38b上形成有止挡片38c,该止挡片38c位于底盘11上所形成的止挡孔11e内。
在底盘11上支撑有大致向Y方向延伸的可与主导轴15同轴地自由转动的转动杆41,该转动杆41其一部分配置在底盘11与驱动力传递杆29之间。转动杆41的Y2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被支持部41a,该被支持部41a与FR杆24的支持部24d相卡合并可转动地得到支持。转动杆41的Y1方向一侧的端部上支撑有可自由旋转的彼此相啮合的第1齿轮42和第2齿轮43,第1齿轮42上啮合有飞轮13的齿轮部13a。
转动杆41由于其被支持部41a受到FR杆24的支持部24d的支持,从而可随着FR杆24向X1-X2方向的移动而转动,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此外,在STOP模式下,第1齿轮42、第2齿轮43均不与限位齿轮34啮合。
在凸轮构件32的两侧配置有一对卷盘座齿轮44、45,位于X1方向一侧的卷盘座齿轮44上支撑有可自由转动而能够向与该卷盘座齿轮44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转动的摇动杆46。摇动杆46配置成大致向X方向延伸,一个端部被支撑在卷盘座齿轮44上,另一端作为弹簧承接部46a而形成。在摇动杆46的中间部位,形成有向凸轮构件32的中心侧突出的滑动接触部46b。在摇动杆46的、沿Y方向形成有滑动接触部46b的构成摇动杆46的一半的相反一侧的部位上,支撑有可自由摇动的推压板47。
位于X2方向上的卷盘座齿轮45上支撑有可向与该卷盘齿轮44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转动的施力弹簧48,该施力弹簧48在卷盘座齿轮45向既定方向旋转时,其一个端部与摇动杆46的弹簧承接部46a弹性接触,起到使摇动杆46的滑动接触部46b与凸轮构件32的滑动接触凸轮部36滑动接触的作用。
在凸轮构件32附近,走带反转用齿轮49和走带停止用齿轮50以稍分离的状态并可自由旋转地得到支撑,走带反转用齿轮49与走带停止用齿轮50二者在既定的状态下可有选择地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啮合。走带反转用齿轮49还发挥着对后述的走带方向切换杆的移动所进行的限制暂时予以解除的限制解除构件的作用。
走带反转用齿轮49由大致呈半圆形的部分和从该部分的位于走带停止用齿轮50的约相反一侧的外周部向周向突出的部分一体形成,突出的部分上形成有具有数个齿的齿轮49a。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大致呈半球形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底盘11侧突出的作用轴49b。在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大致呈半球形的部分上,与被摇动杆46支撑的推压板47相向的位置处形成有被推压部49c。
在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中心轴与走带停止杆28的挂弹簧部28c之间拉伸有螺旋弹簧51,由此,使得走带停止杆28趋于向图3所示R2方向转动。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中心轴位于走带停止杆28的卡合缺  28d内。
走带停止用齿轮50由大致呈半圆形的部分和从该部分的位于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约相反一侧的外周部向周向突出的部分一体形成,突出的部分上形成有具有数个齿的齿轮50a。走带停止用齿轮50的大致呈半球形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底盘11侧的相反侧突出的作用轴50b。在走带停止用齿轮50的大致呈半球形的部分上,与被支撑在摇动杆46上的推压板47相向的位置处形成有被推压部50c。
在走带停止用齿轮50与走带反转用齿轮49之间拉伸有螺旋弹簧52,由此,使得走带反转用齿轮49与走带停止用齿轮50趋于向齿轮49a与齿轮50a二者相分离的方向移动,在STOP模式下,齿轮49a与齿轮50a二者均未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啮合。
如图4所示,底盘11上支撑有可自由转动的中间杆53,该中间杆53的一个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走带方向切换杆54的一端上。
走带方向切换杆54大致向X方向长长地延伸,能够在X1-X2方向上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底盘11上。在走带方向切换杆54上形成有,向底盘11的相反侧突出的开关片54a和位于与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作用轴49b相向的位置上的被作用部54b。
如图4、图8所示,在走带方向切换杆54的开关片54a的附近配置有切换开关55,通过以开关片54a操作该切换开关55,使得磁带反转走带。
底盘11上支撑有可与走带停止用齿轮50同轴地自由转动的移动限制杆56。移动限制杆56的一个端部上,在X方向上稍离开地形成有第1限制缘56a和第2限制缘56b,另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弹簧卡合部56c。移动限制杆56的转动轴穿插在扭力螺旋弹簧57的螺旋部57a中,在STOP模式下,自螺旋部57a突出的弹性接触部57b、57c以交叉状态夹持录音杆20的弹簧卡合部20b和移动限制杆56的弹簧卡合部56c。
如图4所示,底盘11的配置有上述各杆的一面的相反面上支撑有在图4所示X1-X2方向上可自由移动的磁头切换杆58。磁头切换杆58向X1-X2方向长长地延伸,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安装部58a,在该安装部58a上安装有方向操作部10。
磁头切换杆58上形成有在X1-X2方向上相分离的向底盘11的相反侧突出的限制突部58b、58c。磁头切换杆58上形成有连结孔58d,中间杆53的另一个端部可转动地卡合在该连结孔58d上而将中间杆53与磁头切换杆58连结起来。
因此,当磁头切换杆58向X1方向移动时,走带方向切换杆54通过中间杆53向X2方向移动,当磁头切换杆58向X2方向移动时,走带方向切换杆54通过中间杆53向X1方向移动,开关片54a对切换开关55进行操作。而磁头切换杆58在其移动方向的X1方向上移动的终端和X2方向上移动的终端分别作为对后述的第1支架和第2支架的移动加以限制的第1限制位置和第2限制位置。
第1支架59与第2支架60这样进行配置,即,与磁头切换杆58相重叠并分别能够以磁带走带用杆16上所形成的转动支点16h为中心转动。第1支架59与第2支架60上分别形成有避让凹部59a、60a。
在第1支架59与第2支架60之间中介有扭力螺旋弹簧61,由此,使得第1支架59趋于向图4所示的R1方向转动,第2支架60趋于向图4所示的R2方向转动。第1支架59与第2支架60上分别安装有第1磁头62和第2磁头63。
在第2支架60上支撑有能够以X2方向一侧的端部为支点自由转动的支持构件64,在该支持构件64上支撑有可自由旋转的压带轮65。如图17所示,支持构件64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挂弹簧部16e之间中介有扭力螺旋弹簧64a,当第2支架60向Y1方向移动时,在扭力螺旋弹簧64a的作用下,呈压带轮65压在主导轴15上的状态。第2支架上形成有被作用片64b,该被作用片64b穿过磁带走带用杆16的未图示的插穿孔而与FR杆24的作用缘24g相卡合。
在盒式磁带录音机1的盒带安装部3上,在如图2所示,配置有随着卷盘座齿轮44、45的旋转而旋转的一对卷盘轴66、67的带盒安装部3上设置有对磁带盒5进行定位的定位销68、68。
下面,对盒式磁带录音机1的各个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结合图7及图8对从STOP模式设定为NOR模式的场合进行说明。
在STOP模式下,在磁头切换杆58处于X1方向上的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当将磁带走带用杆16向图7所示Y方向进行操作时,通过推压片16g,将开关杆21的被推压部21a向Y1方向推压,通过开关操作部21c移动操作未图示的驱动开关而使驱动马达12旋转。驱动马达12的驱动力经皮带14向飞轮13传递,通过齿轮部13a使传递齿轮31旋转。此外,在STOP模式下,FR杆24位于中心位置,因此,受到转动杆41支撑的第1齿轮42及第2齿轮43不与限位齿轮34啮合。
当磁带走带用杆16向Y1方向移动时,被锁定部16b推压走带停止杆28的锁定部28a,使该走带停止杆28向R1方向稍作转动,进而,随着磁带走带用杆16进一步向Y1方向移动,向R1方向稍作转动的走带停止杆28在螺旋弹簧51的作用下向R2方向转动,被锁定部16b被锁定部28a锁定。
同时,随着磁带走带用杆16向Y1方向移动,经与锁定部16f弹性接触的传递弹簧30进行连结的驱动力传递杆29转动,被支撑在该驱动力传递杆29上的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凸轮齿轮32a啮合。通过随着齿轮部13a的旋转而旋转的传递齿轮31、凸轮构件32、限位齿轮34,使得被支撑在摇头杆38上的从动齿轮39、40旋转。随着凸轮齿轮32的旋转,轴承构件33也旋转。
此时,限位齿轮34与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相应地向图7所示R1方向旋转,由于轴承构件33经压缩螺旋弹簧35弹性连接在摇头杆38上,因此,该摇头杆38向R1方向一直转动到止挡片38c被底盘11的止挡孔11e的缘部所限制的位置上。由于摇头杆38向R1方向转动,使得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啮合从而卷盘座66旋转。
在磁头切换杆58位于X1方向一侧的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上所述,走带方向切换杆54通过中间杆53向X2方向进行了移动,不能够进行对切换开关55的操作。在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1旋转位置的状态下,当将磁带走带用杆16向Y1方向进行操作时,将如图8所示,随着磁带走带用杆16的移动,第1支架59和第2支架60向Y1方向移动。随着第2支架60的移动,压带轮65向Y1方向移动,中间夹着磁带而压触在压带轴15上。
当第1支架59和第2支架60向Y1方向进行了移动时,由于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1限制位置,因此,第1支架59的侧缘与磁头切换杆58的限制突部58b相接触。另一方面,作为第2支架60,由于限制突部58c位于其避让凹部60a处,因此,在扭力螺旋弹簧61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以转动支点16h为中心向R2方向进行转动的第2磁头63与磁带接触。
以上,如图7和图8所示,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二者啮合的同时,第2磁头63与磁带接触,从而设定成了NOR模式。在压带轮65与主导轴15的作用下,磁带被送出,通过卷盘座66收带。
当对记录在磁带上的信号进行放送的放送动作结束时,将止挡杆18向Y1方向进行操作。当将止挡杆18向Y1方向进行操作时,通过锁定解除部18b推压走带停止杆28的被作用部28b,该走带停止杆28向R1方向转动。于是,磁带走带用杆16的锁定被解除,该磁带走带用杆16在弹簧17的作用下向Y2方向移动而返回原来位置,开关杆21在锁定弹簧22的作用下向Y2方向移动而返回原来位置,对开关操作部21c的驱动开关所做的操作解除,驱动马达12停止。
随着磁带走带用杆16向Y2方向移动,驱动力传递杆29也返回原来位置,传递齿轮31与凸轮构件32之间的啮合解除,卷盘座66的旋转停止。并且,第2磁头63和压带轮65  返回原位。于是,设定成了STOP模式。另外,作为止挡杆18,当对止挡杆18的操作一旦解除,在弹簧19的作用下将返回操作前的原来位置。
此外,在从后述的REV模式设定为STOP模式时也与上述同样,通过将止挡杆18向Y1方向进行操作而实现。如后所述,在设定为REC模式的状态下,录音杆20经磁带走带用杆16被走带停止杆28锁定,但是,从该REC模式(N-REC模式及R-REC模式)设定为STOP模式时与上述同样,通过将停止杆18向Y1方向操作而实现。
其次,对图9及图10所示从STOP模式设定为REV模式的场合进行说明。
在磁头切换杆58位于X1方向一侧的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将磁头切换杆58向X2方向进行操作并移动到第2限制位置。当将磁头切换杆58移动到第2限制位置上时,走带方向切换杆54经中间杆53向X1方向移动,开关片54a对切换开关55进行操作。因此,驱动马达12能够向NOR模式下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处于磁带能够反转走带的状态。
当在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2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将磁带走带用杆16向图9所示Y1方向进行操作时,与上述NOR模式的场合同样,靠开关操作部21c对未图示的驱动开关进行操作,从而使驱动马达12旋转。而驱动马达12的旋转如上所述,与NOR模式下的方向相反。驱动马达12的驱动力向传递齿轮31传递。此外,即使在NOR模式下,由于FR杆24位于中心位置,因此,被转动杆41所支撑的第1齿轮42和第2齿轮43未与限位齿轮34啮合。
当磁带走带用杆16向Y1方向移动时,与NOR模式的场合同样,磁带走带用杆16被走带停止杆28锁定。经由传递齿轮31,凸轮构件32、限位齿轮34、从动齿轮39、40旋转。
此时,限位齿轮34向与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相应的图7所示R2方向旋转,摇头杆38向R2方向一直转动到止挡片38c被底盘11的转动孔11e的缘部限制的位置上。通过摇头杆38向R2方向转动,使得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啮合,卷盘座67旋转。
当将磁带走带用杆16向Y2方向进行操作时,如图10所示,随着磁带走带用杆16的移动,第1支架59和第2支架60向Y1方向移动,随着第2支架60的移动,压带轮65向Y1方向移动,中间夹着磁带压触到主导轴15上。
当第1支架59和第2支架60向Y1方向移动时,由于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2限制位置,因此,第2支架60的一个侧缘与磁头切换杆58限制突部58c接触。另一方面,作为第1支架59,由于限制突部58b位于其避让凹部59a处,因此,在扭力螺旋弹簧61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以转动支点16为中心向R1方向转动,第1磁头62与磁带接触。
以上,如图9及图10所示,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二者啮合的同时,第1磁头62与磁带接触,从而设定成了REV模式。在压带轮65与主导轴15的作用下,磁带被送出,通过卷盘座66收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第1磁头62与第2磁头63二者的切换是通过有选择地使第1支架59和第2支架60以一个转动支点16h为中心进行转动而实现的。
因此,按照上述结构,一方的支架59(60)的动作不会受到另一方的支架60(59)的制约,能够确保各磁头62、63良好的位置精度。转动支点16h只有一个,故零部件数量少,加之,第1支架59及第2支架60转动所需的空间较小,故容易避免与其它构件发生干涉,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其次,利用图11~图16,对盒式磁带录音机1的自动换向动作(从NOR模式切换为REV模式的切换动作,或者从N-REC模式切换为R-REC模式的切换动作)以及自停动作(REV模式或R-REC模式的自动停止动作)进行说明。
在设定为NOR模式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凸轮构件32与卷盘座齿轮44均向R1方向旋转。随着卷盘座齿轮44向R1方向旋转,摇动杆46趋于向R1方向转动,滑动接触部46b与凸轮构件32的滑动接触凸轮构件36滑动接触。因此,作为摇动杆46,当滑动接触部46b与滑动接触凸轮部36的位移部36b之距旋转中心最远的部位相接触时,位于能够与突出凸轮部37a或突出凸轮部37b相卡合的卡合准备位置,而当滑动接触部46b与滑动接触凸轮部36的位移部36b之距旋转中心最远的部位之外的部位或圆弧部36a相接触时,位于不能够与突出凸轮部37a及突出凸轮部37b相卡合的非卡合位置。此时,受摇动杆46支撑的推压板47未与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被推压部49c及走带停止用齿轮50的被推压部50c接触。
当磁带到达末端而停止走带时,卷盘座齿轮44的旋转停止,限位齿轮34的旋转也停止。由于卷盘座齿轮44停止旋转,使摇动杆46趋于向R1方向转动的趋势被解除。此时,由于磁带走带用杆16仍保持在向Y1方向推压的操作状态下,因此,驱动马达12不停止,凸轮构件32相对于限位齿轮34继续向R1方向旋转。
向一个方向进行旋转而与齿轮部32a的啮合解除(参照图15)。摇头杆38与凸轮构件32的旋转方向相应地向R2方向转动,故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二者啮合,卷盘座齿轮45也向R2方向旋转,因此,受该卷盘座齿轮45支撑的施力弹簧48向R2方向转动。
通过以上过程,完成自动换向动作,设定成为REV模式,磁带反转走带。
在向R2方向进行转动后的施力弹簧48的作用下,摇动杆46的弹簧承接部46a受到推压,该摇动杆46再次趋于向R1方向转动。因此,如图15所示,摇动杆46的滑动接触部46b再次与凸轮构件32的滑动接触凸轮部36滑动接触。
在REV模式下,当磁带到达末端而停止走带时,卷盘座齿轮45停止旋转,限位齿轮34也停止旋转。由于卷盘座齿轮44停止旋转,施力弹簧48对摇动杆46施加的使之趋于向R1方向转动的作用力解除。此时,由于磁带走带用杆16仍保持在向Y1方向推压的操作状态下,因此,驱动马达12不停止,凸轮构件32相对于限位齿轮34继续向R2方向旋转。
当凸轮构件32旋转到预定位置时,摇动杆46的滑动接触部46b与滑动接触凸轮部36的位移部36b滑动接触。当凸轮构件32继续旋转时,摇动杆46趋于向R1方向转动的趋势已解除,因此,滑动接触部46b留在与位移部36b彼此滑动接触的卡合准备位置,与突出凸轮部37a卡合。
随着滑动接触部46b与突出凸轮部37a卡合并且凸轮构件32继续旋转,摇动杆46向R2方向转动而到达动作位置,推压板47推压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被推压部49c及走带停止用齿轮50的被推压部50c。因此,在走带反转用齿轮49向R2旋转的同时,走带停止用齿轮50向R1方向旋转,将如图16所示,齿轮49a及齿轮50a的前端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接触。
虽然齿轮49a及齿轮50a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相接触,但由于此时凸轮构件32已向R2方向旋转,故齿轮部32a仅与可与之啮合的齿轮50a相啮合。因此,走带停止用齿轮50进一步向R1方向旋转,而走带反转用齿轮49在拉伸设置于走带反转用齿轮49与走带停止用齿轮50之间的螺旋弹簧52的作用下向R1方向旋转,齿轮49a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上离开。由于走带停止用齿轮50向R1方向旋转,作用轴50b推压走带停止杆28的前端部,走带停止杆28向R1方向旋转从而使得锁定部28a与磁带走带用杆16的被锁定部16b之间的卡合解除。因此,磁带走带用杆16在弹簧17的作用下回到操作前的原来位置。
通过以上过程,完成自停动作,设定成为STOP模式,磁带停止走带。
此外,从N-REC模式设定为R-REC模式时的自动换向动作也与上述同样地实现,不同之处仅在于对录音杆20与磁带走带用杆16一起进行操作。从R-REC模式设定为STOP模式的自停动作也与上述同样地实现,不同之处仅在于在R-REC模式下对录音杆20与磁带走带用杆16一起进行操作。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通过改变摇动杆46的位置进行模式切换动作,因此,切换机构的结构并不复杂,能够以较少数量的零部件保证达到动作状态。
当磁带反转走带时,摇动杆46在施力弹簧48的作用下,趋于向使得滑动接触部46b接近凸轮构件32的滑动接触凸轮部36的方向转动,因此,磁带反转走带时的动作及自停时的动作能够正确进行。
而且,由于施力弹簧48随着卷盘座齿轮45的旋转而转动,因此,能够保证磁带在反转走带时处于正确的动作状态。
除此之外,在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由于设有当摇动杆46转动到动作位置上时,与凸轮构件32的旋转方向相应地与该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有选择地进行啮合的走带反转用齿轮49和走带停止用齿轮50,因此,能够以较少数量的零部件正确实现磁带走带方向的自动切换以及磁带的自动停止走带。
对于上述结构,就磁带走带方向的自动切换,即在磁带到达末端时自动实现从NOR模式设定为REV模式或从N-REC模式设定为R-REC模式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走带方向切换杆54而实现NOR模式与REV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
NOR模式与REV模式之间的手动切换这样实现,即如上所述,对方向操作部10进行操作,在NOR模式下,将走带方向切换杆54向X1方向进行操作,从而如图9所示设定为REV模式,在REV模式下,将走带方向切换杆54向X2方向进行操作,从而如图7所示设定为NOR模式。
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如上所述,能够正确进行第1磁头62与第2磁头63的切换动作,并且,不仅能够通过自动换向动作实现磁带走带方向的自动切换,而且还能够通过对方向操作部10进行的操作以手动方式实现磁带走带方向的切换,因此,可提高使用随意性及可操作性。
本发明实施形式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如上所述,能够以手动方式实现NOR模式与REV模式的相互切换,但是,在REC模式下不能够以手动方式实现N-REC模式与R-REC模式的相互切换。
下面,结合图17~图21对防止手动切换N-REC模式与R-REC模式的切换防止机构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17和图18对从STOP模式设定为N-REC模式进行说明。
在STOP模式下磁头切换杆58位于X1方向上的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当将录音杆20向Y1方向进行操作时,推压部20c推压磁带走带用杆16的被推压部16d,随着录音杆20的移动,磁带走带用杆16向Y1方向移动。当磁带走带用杆16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如上所述,磁带走带用杆16被走带停止杆28锁定。
同时,在录音杆20向Y1方向移动时,如图17所示,锁定构件23在未图示的扭力螺旋弹簧的作用下向R2方向转动,卡合部23a被磁带走带用杆16的锁定部16f锁定。因此,录音杆20经磁带走带用杆16及锁定构件23被走带停止杆28锁定,由此,设定为N-REC模式。
在录音杆20向Y1方向移动并被锁定的状态下,录音杆20的弹簧卡合部20b使得与该弹簧卡合部20b相卡合的扭力螺旋弹簧57的弹性接触部57b向Y1方向发生位移。在扭力螺旋弹簧57的作用下,卡合有弹性接触部57b的移动限制杆56向R2方向转动,移动限制杆56的第2限制缘56b与走带方向切换杆54的被作用部54b卡合(参照图18)。因此,走带方向切换杆54在X1-X2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在N-REC模式下,即使想手动操作磁头切换杆58,也不能够对通过中间杆53而与走带方向切换杆54相连结的磁头切换杆58进行操作。
此外,在自动换向动作中,若要实现磁带走带方向的切换,必须在磁带到达末端时走带方向切换杆54向X1方向移动,但如上所述,在NOR模式及N-REC模式下,当磁带到达末端时,走带反转用齿轮49是向R2方向旋转的。因此,在NOR模式及N-REC模式下,随着走带反转用齿轮49的旋转,作用轴49b推压移动限制杆56的侧缘部而使该移动限制杆56向R1方向转动,暂时性地解除第2限制缘56b与被作用部54b之间的卡合,处在走带方向切换杆54能够向X1方向移动的状态(参照图19)。当走带方向切换杆54向X1方向移动从而开关片54a对切换杆55进行操作时,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变为反转,凸轮构件32及卷盘座齿轮45向R2方向旋转,从而设定为R-REC模式(参照图20)。
在R-REC模式下,走带反转用齿轮49已向R1方向旋转而回到了向R2方向旋转之前的状态,因此,作用轴49b对移动限制杆56的侧缘部的推压被解除。移动限制杆56在扭力螺旋弹簧57的作用下再次向R2方向转动,此时,由于走带方向切换杆54已向X1方向移动,因此,第1限制缘56a与走带方向切换杆54的被作用部54b卡合(参照图20及图21)。
因此,走带方向切换杆54向X1-X2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在R-REC模式下,即使对方向操作部10进行操作并欲手动操作磁头切换杆58,也不能够对通过中间杆53而与走带方向切换杆54连结的磁头切换杆58进行操作。
如上所述,在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通过与杆20的动作连动地动作的移动限制杆56,对走带方向切换杆54的移动加以限制,从而在REC模式下不能够进行以手动方式切换磁带走带方向的操作,因此,零部件数量非常少,可使机构得以简化,并且,能够保证在制造时具有良好的组装性。
当磁带到达末端时,移动限制杆56对走带方向切换杆54的限制暂时得以解除,因此,不会妨碍对磁带走带方向自动进行切换的自动换向动作的进行。
在自动换向动作中使走带方向切换杆54向X1方向移动的走带反转用齿轮49上形成有用来解除移动限制杆56对走带方向切换杆54所进行的限制的作用轴49b,因此,走带反转用齿轮49具有使走带方向切换杆54移动和解除移动限制杆56的限制这样两个功能,因此,不必单独设置各自具有一个功能的零部件,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而进一步实现机构的简化。
下面,利用图23及图24对CUE模式及REVIEW模式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STOP模式下,FR杆24位于中心位置,因此,转动杆41约位于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如图22所示,第1齿轮42及第2齿轮43均不与限位齿轮34啮合。在STOP模式下,如图22所示,被保持构件26的弹簧卡合部26b位于与位于中心位置的FR杆24的弹簧卡合部24e在Y方向上相接近的位置上,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b、27c以交叉状态夹持弹簧卡合部24e和弹簧卡合部26b。
已从STOP模式设定为NOR模式或REV模式的状态下,由于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未移动,故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b、27c以交叉状态夹持弹簧卡合部24e与弹簧卡合部26b的状态得以保持(参照图7和图9)。在NOR模式及REV模式的状态下,磁带走带用杆16的限制部16c与被保持构件26的被限制缘26a卡合,由此,使得被保持构件26向X1-X2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参照图7和图9)。此外,在NOR模式及REV模式下,支持构件64的被作用片64b卡合在FR杆24的作用缘24g的中央部位(参照图7和图9)。
在NOR模式下,当如图23所示,利用FR操作部9将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便设定成了CUE模式。此外,在NOR模式下,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相啮合并且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相啮合,该卷盘座齿轮44向R1方向旋转(参照图7)。
在NOR模式下,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由于如图23所示,转动杆41的被支持部41a卡合在支持部24d上,因此,转动杆41向R1方向转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同时,由于滑动接触作用部24f随着FR杆24的移动而移动,从而被作用突部29b向Y1方向移动,驱动力传递杆29向R1方向转动,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二者的啮合解除。另外,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相啮合的状态下,由于自飞轮13的齿轮部13a至限位齿轮34之间所存在的齿数关系,该限位齿轮34的旋转方向不发生改变,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之间的啮合状态继续保持。
随着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支持构件64的被作用片64b与作用缘24g滑动接触,支持构件64向R1方向转动而使得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
如上所述,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同时,传递齿轮31与凸轮构件32二者的啮合解除,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从而设定成为正转走带时的CUE模式(参照图23)。在CUE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卷盘座齿轮44以高速旋转,实现正转走带时放送状态下的快进动作、即所谓的CUE动作。
在CUE模式下,虽然FR杆24向X1方向移动而位于第1位置,但是,由于被保持构件26因其移动受到磁带走带用杆16的限制部16c的限制而位于作用位置,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b随着弹簧卡合部24e的移动而向X1方向产生位移,由此,使FR杆24趋于向X2方向移动(参照图23)。因此,通过解除FR杆24的操作,可使得FR杆24在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向X2方向移动而返回中心位置,从而再次设定为NOR模式(参照图7)。另外,由于FR杆24返回中心位置,故支持构件64在扭力螺旋弹簧64a的作用下向R1方向返回,压带轮65压触到主导轴15上。
在NOR模式下,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将设定为REVIEW模式(参照图24)。
在NOR模式下,当利用FR操作部9使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转动杆41向R2方向转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参照图24)。同时,由于滑动接触作用部24f随着FR杆24的移动而移动,故驱动力传递杆29向R1方向转动,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之间的啮合解除。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状态下,由于自飞轮13的齿轮部13a至限位齿轮34之间所存在的齿数关系,该限位齿轮34的旋转方向发生变化,摇头杆38向R2方向转动,从而在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之间的啮合状态解除的同时,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相啮合。
随着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支持构件64的被作用片64b与作用缘24g滑动接触,支持构件64向R1方向转动,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
如上所述,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同时,传递齿轮31与凸轮构件32之间的啮合解除,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啮合,并且,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从而设定成为正转走带时的REVIEW模式(参照图24)。在REVIEW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故卷盘座齿轮45以高速旋转,实现正转走带时的放送状态下的倒带动作、即所谓REVIEW动作。
在REVIEW模式下,FR杆24向X2方向移动而位于第2位置,但是,由于被保持构件26其移动受到磁带走带用杆16的限制部16c的限制而位于作用位置,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c随着弹簧卡合部24e的移动而向X2方向产生位移,由此,使FR杆24趋于向X1方向移动(参照图24)。因此,通过解除对FR杆24的操作,使FR杆24在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向X1方向移动而返回中心位置,可再次设定为NOR模式(参照图7)。另外,由于FR杆24返回中心位置,压带轮65压触在主导轴15上。
下面,利用图25和图26对从REV模式设定为CUE模式或REVIEW模式进行说明。
在REV模式下,如图25所示,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便设定成为CUE模式。而在REV模式下,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二者相啮合的同时,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啮合,该卷盘座齿轮45向R2方向旋转(参照图9)。
在REV模式下,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转动杆41向R1方向转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参照图25)。同时,由于滑动接触作用部24f随着FR杆24的移动而移动,故驱动力传递杆29向R1方向转动,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二者的啮合解除。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状态下,由于自飞轮13的齿轮部13a至限位齿轮34之间所存在的齿数关系,该限位齿轮34的旋转方向不发生变化,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仍保持啮合状态。
通过以手动方式操作FR操作部9,使FR杆24向X1方向移动,随之,支持构件64的被作用片64b与作用缘24g滑动接触,支持构件64向R1方向转动,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
如上所述,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同时,传递齿轮31与凸轮构件32二者的啮合解除,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从而设定成为REV模式,即磁带反转走带时的CUE模式(参照图25)。在CUE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卷盘座齿轮45以高速旋转,实现反转走带时放送状态下的快进动作、即所谓CUE动作。
在CUE模式下,FR杆24向X1方向移动而位于第1位置,但是,由于被保持构件26其移动受到磁带走带用杆16的限制部16c的限制而位于作用位置,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b随着弹簧卡合部24e的移动而向X1方向产生位移,由此,使FR杆24趋于向X2方向移动(参照图25)。因此,通过解除对FR杆24的操作,使FR杆24在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向X2方向移动而返回中心位置,可再次设定为REV模式(参照图9)。另外,由于FR杆24返回中心位置,压带轮65压触在主导轴15上。
在REV模式下,当例如通过手动方式对FR操作部9进行操作而使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即设定为REVIEW模式(参照图26)。
在REV模式下,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转动杆41向R2方向转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参照图26)。同时,由于滑动接触作用部24f随着FR杆24的移动而移动,故驱动力传递杆29向R1方向转动,传递齿轮31的小直径部31b与凸轮构件32的齿轮部32a二者的啮合解除。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状态下,由于自飞轮13的齿轮部13a至限位齿轮34之间所存在的齿数关系,该限位齿轮34的旋转方向发生变化,摇头杆38向R1方向转动,从而在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之间的啮合解除的同时,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相啮合。
随着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支持构件64的被作用片64b与作用缘24g滑动接触,支持构件64向R1方向转动,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
如上所述,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的同时传递齿轮31与凸轮构件32二者的啮合解除,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二者啮合,并且压带轮65从主导轴15上离开,从而设定成为REV模式,即磁带反转走带时的REVIEW模式(参照图26)。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当进行使FR杆24向X1方向移动的操作时,无论是NOR模式还是REV模式,均被设定为CUE模式,磁带向与NOR模式或REV模式下磁带的走带方向相同的方向高速走带;当进行使FR杆24向X2方向移动的操作时,无论是NOR模式还是REV模式,均被设定为REVIEW模式,磁带向与NOR模式或REV模式下磁带的走带方向相反的方向高速走带。
因此,若要磁带快进,只要通过操作使FR杆24总处于向X1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而若要磁带倒带时,只要通过操作使FR杆24总处于向X2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因此,操作者不必在每次进行操作时先确认磁带的走带模式,不仅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而且能够防止误操作。
下面,对图27~图29FF模式及REW模式的设定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STOP模式下,FR杆24位于中心位置,因此,转动杆41约位于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第1齿轮 42及第 2齿轮 43均未与限位齿轮34啮合(参照图22)。在STOP模式下,被保持构件26的弹簧卡合部26b位于与位于中心位置的FR杆24的弹簧卡合部24e在Y方向上相接近的位置上,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b、27c以交叉状态夹持弹簧卡合部24e和弹簧卡合部26b(参照图22)。并且,在STOP模式下,在FR杆24的凸轮孔25的停止用卡合缘25a上,开关杆21的卡合突部21b与之卡合(参照图22)。
如图27所示,在STOP模式下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若FR杆24向X1方向移动便设定为FF模式。
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开关杆21克服锁定弹簧22的弹簧力而向R2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与快进用卡合缘25c相卡合。因此,开关操作部21c移动操作未图示的驱动开关,驱动马达12旋转。
同时,随着FR杆24向X1方向移动,转动杆41向R1方向转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限位齿轮34相应于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向R1方向转动,摇头杆38向R1方向转动,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二者啮合,该卷盘座齿轮44向R1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与驱动马达12旋转的同时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从而,设定成为正转走带时的FF模式(参照图27)。在FF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卷盘座齿轮44高速旋转,实现磁带的快进。
在STOP模式下,由于磁带走带用杆16未被向Y1方向移动操作,因此,被保持构件26向X1-X2方向的移动不受限制。因此,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复位弹簧27的弹性接触部27b、27c以交叉状态夹持弹簧卡合部24e和弹簧卡合部26b,因此,复位弹簧27以底盘11的支持轴11d为中心转动,被保持构件26与FR杆24一起向X1方向移动而到达非作用位置(参照图27)。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不作用于FR杆24。
在FF模式下,当将停止杆18向Y1方向进行操作时,通过推压片18c推压FR杆24的滑动缘24c。当通过推压片18c推压FR杆24时,位于第1位置的FR杆24向X2方向移动而到达中心位置。在转动杆41向R2方向转动的同时,开关杆21在锁定弹簧22的作用下向R1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卡合在凸轮孔25的停止用卡合缘25a上。开关操作部21c对未图示的驱动开关的操作将解除,因此驱动马达12停止旋转。因此,如图22所示地再次设定为STOP模式。
另外,作为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由于弹簧卡合部24e与弹簧卡合部26b被复位弹簧27所夹持,因此,随着FR杆24向X2方向的移动,被保持构件26向X2方向移动。
在STOP模式下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1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8所示,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即设定为REW模式。
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开关杆21克服锁定弹簧22的弹簧力向R2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与倒带用卡合缘25b相卡合。因此,开关操作部21c对未图示的驱动开关进行操作,驱动马达12旋转。
同时,随着FR杆24向X2方向移动,转动杆41向R2方向转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与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相应地限位齿轮34向R2方向转动,摇头杆38向R2方向转动,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二者啮合,该卷盘座齿轮45向R2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与驱动马达12旋转的同时,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从而,如图28所示,设定为正转走带时的REW模式。在REW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卷盘座齿轮45高速旋转,实现磁带的倒带。
在STOP模式下,由于磁带走带用杆16未被向Y1方向移动操作,因此,被保持构件26向X1-X2方向的移动不受限制。因此,如图8所示,被保持构件26与FR杆24一起向X2方向移动而到达非作用位置。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不作用于FR杆24。
在REW模式下,当将停止杆18向Y1方向操作时,通过推压片18c推压FR杆24的滑动缘24b。当通过推压片18c推压FR杆24的滑动缘24b时,位于第2位置的FR杆24向X1方向移动而到达中心位置。转动杆41向R1方向转动,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的啮合解除的同时开关杆21在锁定弹簧22的作用下向R1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与凸轮孔25的停止用卡合缘25a相卡合。由于通过开关操作部21c解除了对未图示的开关所进行的操作,故驱动马达12停止旋转。因此,如图22所示,再次设定为STOP模式。
作为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由于弹簧卡合部24e与弹簧卡合部26b被复位弹簧27所夹持,因此,随着FR杆24向X1方向的移动,被保持构件26向X1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对被保持构件26向X1-X2方向移动的限制是通过磁带走带用杆16上所形成的限制部16c进行的,因此,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不会增加零部件数量,故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下面,对STOP模式下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2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9所示操作FR杆24时的场合进行简单说明。图29示出进行磁带倒带时的状态。
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开关杆21向R2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与倒带用卡合缘25b相卡合。因此,开关操作部21c对未图示的驱动开关进行操作,驱动马达12旋转。
同时,随着FR杆24向X2方向移动,转动杆41向R2方向转动,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限位齿轮34与驱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相应地向R1方向转动,摇头杆38向R1方向转动,从动齿轮39与卷盘座齿轮44二者啮合,使得该卷盘座齿轮44向R1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与驱动马达12旋转的同时第2齿轮43与限位齿轮34啮合,从而设定为处于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2限制位置的状态的REW模式。在REW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卷盘座齿轮44高速旋转,实现磁带的倒带。
在STOP模式下,由于磁带走带用杆16未被向Y1方向移动操作,因此,被保持构件26向X1-X2方向的移动未受到限制。因此,当FR杆24向X2方向移动时,如图29所示,被保持构件26与FR杆24一起向X2方向移动而到达非作用位置。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不作用于FR杆24上。
在REW模式下,当将停止杆18向Y1方向操作时,通过推压片18c推压FR杆24的滑动缘24b,位于第2位置的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一起向X1方向移动而返回原来的状态。与转动杆41向R1方向转动而返回原来状态的同时开关杆21向R1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与凸轮孔25的停止用卡合缘25a相卡合,驱动马达12停止旋转。因此,如图22所示,再次设定为STOP模式。
在STOP模式下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2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当将FR杆24向X1方向进行操作时,开关杆21向R2方向转动,驱动马达12旋转,同时,随着FR杆24向X1方向移动,转动杆41向R1方向转动,第1齿轮42与限位齿轮34啮合。限位齿轮34向R2方向转动,摇头杆38向R2方向转动,从动齿轮40与卷盘座齿轮45二者啮合,使得该卷盘座齿轮45向R2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与驱动马达12旋转的同时第1齿轮44与限位齿轮34啮合,从而,设定为处于磁头切换杆58位于第2限制位置状态下的FF模式。在FF模式下,由于各齿轮比的关系,卷盘座齿轮45高速旋转,实现磁带的快进。
当FR杆24向X1方向移动时,被保持构件26与该FR杆24一起向X1方向移动而到达非作用位置。因此,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不作用于FR杆24。
在FF模式下,当将停止杆18向Y方向操作时,通过推压片18c推压FR杆24的滑动缘24c,位于第1位置的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一起向X2方向移动而返回原来的状态。在转动杆41向R2方向转动而返回原来状态的同时开关杆21向R1方向转动,卡合突部21b与凸轮孔25的停止用卡合缘25a相卡合,驱动马达12停止旋转。因此,如图22所示,再次设定为STOP模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盒式磁带录音机1中,在进行FF模式或REW模式与STOP模式之间的切换时,FR杆24将不受复位弹簧27的弹簧力的作用。因此,进行FF模式或REW模式与STOP模式之间的切换时,能够以非常小的力对FR操作部9进行操作,故使可操作性得以提高。
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二者的一体移动是通过在FR杆24与被保持构件26上分别形成复位弹簧27所与之卡合的弹簧卡合部24e、26b而实现的,因此,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不会增加零部件数量,故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从FF模式或REW模式设定为STOP模式是通过形成于停止杆18上的推压片18c和形成于FR杆24上的滑动缘24b、24c的滑动动作而实现的,因此,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不会增加零部件数量,故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由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可知,本发明实施形式的盒式磁带录音机,具有:一对卷盘座齿轮、具有切换操作部的操作部、以及走带机构;其中,所说一对卷盘座齿轮分别设置在分别与卷绕磁带的一对卷盘相卡合的卷盘轴上,所说切换操作部可通过移动操作至少实现磁带的快进动作或倒带动作的切换,所说走带机构通过对一对卷盘座齿轮有选择地进行驱动而使得磁带进行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并且基于切换操作部的移动操作方向而进行快进动作及倒带动作,在磁带正转走带时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以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在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以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在反转走带模式下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以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快进,在对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另一个方向移动时,磁带以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磁带的倒带。
因此,欲使磁带快进时,只要操作切换操作部而使之总处于向一个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而欲使磁带倒带时,只要操作切换操作部而使之总处于向一个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状态即可,因此,操作者不必在每次进行操作时对当前模式加以确认,不仅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而且能够防止误操作。
此外,上述实施形式所示出的各部分的具体形状及结构均不过是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子而已,不应该以此对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作限定性的解释。

Claims (5)

1.一种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具有:
一对卷盘座齿轮,该一对卷盘座齿轮分别设置在分别与卷绕磁带的一对卷盘相卡合的卷盘轴上;
具有切换操作部的操作部,该切换操作部可通过移动操作至少实现磁带的快进动作或倒带动作的切换;
走带机构,作为该走带机构,通过对上述一对卷盘座齿轮有选择地进行驱动而使上述磁带进行正转走带和反转走带,并且根据上述切换操作部的移动操作方向而进行上述快进动作及倒带动作,在上述磁带正转走带时对上述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时,上述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上述磁带的快进,在对上述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移动时,上述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上述磁带的倒带,在反转走带模式下对上述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上述一个方向移动时,上述磁带高速反转走带而实现上述磁带的快进,对上述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之向上述另一个方向移动时,上述磁带高速正转走带而实现上述磁带的倒带,上述走带机构具有:可正反向旋转的驱动马达以及具有摇头机构和转动机构的选择驱动机构;所说摇头机构具有,相应于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方向而与上述一对卷盘座齿轮的一方的卷盘座齿轮啮合的一对从动齿轮;所说转动机构可相应于上述切换操作部的操作而转动以改变上述一方的卷盘座齿轮的旋转方向,
上述转动机构具有,向与上述切换操作部的移动操作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转动的转动杆、以及以彼此啮合的状态被支撑在上述转动杆上并通过传递过来的上述驱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的第1齿轮和第2齿轮;上述摇头机构具有,与上述一对从动齿轮啮合并通过上述转动杆的转动而与上述第1齿轮或上述第2齿轮有选择地啮合的限位齿轮、以及向与上述限位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对应的方向转动的摇头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上述切换操作部能够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操作,并且,
上述装置还具有:
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可使在对上述磁带进行信号的记录或放送的状态下进行操作的上述切换操作部从上述第1位置或上述第2位置返回上述中心位置;
被保持构件,作为该被保持构件,在对磁带进行记录或放送的状态下操作上述切换操作部使之位于上述第1位置或上述第2位置时,保持在上述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作用于上述切换操作部的作用位置上,并且,在磁带处于非记录或非放送的状态下操作上述切换操作部使之位于上述第1位置或上述第2位置时,保持在上述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不作用于上述切换操作部的非作用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上述装置具有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在磁带处于非记录或非放送状态下使上述切换操作部返回上述中心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在上述切换操作部及上述被保持构件上形成有弹簧卡合部,该弹簧卡合部分别与上述复位弹簧卡合并且在磁带处于非记录或非放送状态下对上述切换操作部进行操作时使上述切换操作部与上述被保持构件二者在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移动,在磁带处于非记录或非放送状态下使上述被保持构件保持在非作用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说的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上述切换操作部上形成有滑动缘,并且,上述复位机构具有停止上述磁带走带机构动作的停止杆,
上述停止杆上形成有弹压片,在对上述停止杆进行操作时该弹压片推压上述滑动缘,使上述切换操作部从上述第1位置或上述第2位置返回上述中心位置。
CNB008006954A 1999-03-05 2000-03-03 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88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059494A JP2000260083A (ja) 1999-03-05 1999-03-05 テープ走行機構
JP59494/1999 1999-03-0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1003785A Division CN1619675A (zh) 1999-03-05 2000-03-03 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2435A CN1302435A (zh) 2001-07-04
CN1188851C true CN1188851C (zh) 2005-02-09

Family

ID=1311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069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8851C (zh) 1999-03-05 2000-03-03 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CNA2004101003785A Pending CN1619675A (zh) 1999-03-05 2000-03-03 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1003785A Pending CN1619675A (zh) 1999-03-05 2000-03-03 磁带走带驱动装置以及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636373B1 (zh)
JP (1) JP2000260083A (zh)
KR (1) KR20010043250A (zh)
CN (2) CN1188851C (zh)
WO (1) WO2000054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7865B1 (fr) * 2000-04-13 2002-12-13 Raoul Parienti Objet de correspondance voca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9727A (en) * 1978-11-16 1982-0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reverse tape recorder with means for stopping the automatic reverse operation during recording
JPH0685202B2 (ja) * 1983-06-03 1994-10-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レコーダ
JPS61198459A (ja) * 1985-02-28 1986-09-02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テ−プレコ−ダのモ−ド切換機構
US4799116A (en) * 1985-09-09 1989-01-17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n auto-reverse tape recorder having a mode-changing mechanism
JPH0622075B2 (ja) * 1987-10-01 1994-03-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往復型テープレコーダの動作切換装置
US5717540A (en) * 1995-02-28 1998-02-10 Sony Corporation Magnetic tape dr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2435A (zh) 2001-07-04
US6636373B1 (en) 2003-10-21
JP2000260083A (ja) 2000-09-22
CN1619675A (zh) 2005-05-25
KR20010043250A (ko) 2001-05-25
WO2000054267A1 (fr) 2000-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4363C (zh) 蜂窝电话及自动旋转方法
CN1525468A (zh)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CN1661702A (zh) 光盘装置
CN1155737A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268497C (zh) 记录设备
CN1188851C (zh) 磁带记录与/或放送装置
CN100346417C (zh) 记录媒体的收存装置
CN1296926C (zh) 盘装置
CN1146896C (zh) 磁录/放设备
CN1096068C (zh) 使用盒式磁带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685415A (zh) 光驱装置
CN1280809C (zh) 磁带的记录和/或播放装置
CN1112691C (zh) 一种磁性录放装置
CN1129131C (zh) 磁盘装置
CN116913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542807A (zh) 槽式记录再现装置
CN1095161C (zh)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
CN1230819C (zh) 盘驱动设备
CN1112690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750167A (zh) 存储介质安装装置
CN1174410C (zh) 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534653A (zh) 槽式记录再现装置
CN1300065A (zh) 盘转接器
CN1115683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231475A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