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238A - 吸收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吸收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4238A
CN1184238A CN97114108A CN97114108A CN1184238A CN 1184238 A CN1184238 A CN 1184238A CN 97114108 A CN97114108 A CN 97114108A CN 97114108 A CN97114108 A CN 97114108A CN 1184238 A CN1184238 A CN 1184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roducing medium
heat
heat exchanger
absorbent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4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96C (zh
Inventor
阿部忠夫
高濑保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4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4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9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using the endothermic solution of sal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6Evapo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rption type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0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for preventing fro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spirally coi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吸收制冷机包括:一精馏器2,用来使制冷剂A通过汽化从吸收溶液B中分离出来;一凝结器51随后将制冷剂液化;一汽化器52随后又将制冷剂汽化,汽化所需热量系通过热交换从热介质中取得;一吸收器5重新将汽化制冷剂吸收到吸收溶液内。汽化器设有多根垂直竖立的热交换器管1,制冷剂排放喷嘴53被分别安排在各管内从管上端向下移动预定距离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吸收制冷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调机、热水器等上的吸收制冷机。
本发明人曾在日本专利申请7-292,756/1985中提出过这种吸收制冷机,其结构如图7所示,整体用标号1指出。该吸收制冷机1具有一个精馏器2,它有两个功能,其中一个是用蓄热来加热曾经吸收热交换器制冷剂A的稀释吸收溶液B,使制冷剂A汽化以便从吸收溶液B中分离出来,另一个功能是将吸收溶液从汽化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来。另外,吸收制冷机1还具有一个凝结器3以便通过凝结将分离出来的汽化的制冷剂液化;一个汽化器4以便将从凝结器3送来的液化的制冷剂A送入其中汽化,而汽化是通过将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c如外界空气或类似物的汽化潜热剥夺而完成的;以及一个吸收器5以便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的制冷剂A与来自精馏器2的在制冷剂A汽化后凝结出来的吸收溶液B相互作用从而使汽化的制冷剂被吸收到吸收溶液B内,进一步再使已吸收制冷剂A的吸收溶液B循环通过精馏器2。
精馏器2设有一个圆筒形的精馏塔6,一个直接与精馏塔6下部连接的蓄热器8,并设有一个烧嘴7,作为加热已吸收制冷剂A的吸收溶液B用的加热部(已吸收制冷剂A的吸收溶液B今后被称为稀释的吸收溶液D),一个基本上设在精馏塔6的中心部并适宜将稀释的吸收溶液D喷射到精馏塔6内的稀释吸收溶液喷嘴9,设置在蓄热器8上方的填充材料10如非织造织物,以及一个在精馏塔6内被布置在靠近填充材料10上端的辅助冷凝器11,该冷凝器11当制冷剂A被烧嘴7加热汽化而离开稀释的吸收溶液D来到精馏塔6的上部时,适宜使制冷剂A冷却并凝结。
凝结器3基本上被布置得与精馏塔6平行,并具有:一个通过管道12保持与辅助凝结器11的下游侧端连通的存储箱13,一个布置在存储箱13下方并与它间隔开的制冷剂罐14,多根连通管15以便在存储箱13和制冷剂罐14之间连通,以及一个设在连通管15周围的外壳15以便在存储箱13和制冷剂罐14之间形成冷却水通路16。
凝结器3通过连通管15将通过辅助凝结器11流到存储箱13内的制冷剂A导引到制冷剂罐14内,制冷剂A在流动通过管15时被在冷却水通路16内流动的冷却水E(后面将说明)凝结并液化。
汽化器4具有沿垂直方向设置的多根热交换管18,有一上联管箱19将热交换器管18的上端连接起来以便使它们之间连通,还有一下联管箱20将热交换器管18的下端连接起来以便使它们之间连通,尚有多个热交换器翅片21,互相间隔开地沿热交换器管的纵向布置而固定在热交换器管18上使各翅片在导热上保持连通。另外,每一热交换器管18上端都通过一根制冷剂供应管22与制冷剂罐14保持连通,上联管箱19通过连通管23与吸收器5的上端保持连通,而下联管箱20通过连通管25与设在吸收器5下端的稀释吸收溶液罐24保持连通。另外,在制冷剂供应管22的下游侧端22和汽化器4中每一热交换器管18的上端之间设有一个制冷剂滴注装置26以便使来自制冷剂供应管22的液化的制冷剂A分布到各热交换器管18内,使制冷剂沿各热交换器管18的内表面滴落。
如图8和9所示,制冷剂滴注装置26包括:一个沿着热交换器18上端布置的制冷剂供应联管箱27,一个设在制冷剂供应联管箱27上并与它间隔开而伸入到热交换器管18内部的制冷剂供应喷嘴28,和一个设在热交换器管18的上端内并适宜使液化的制冷剂A从制冷剂供应喷嘴28沿着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滴落的导引件29。
更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热交换器管18的上端有一大直径部18a,而上联管箱19被气密地连接到大直径部18a上以便覆盖该部分18a的开放端。另外,在上联管箱19上与热交换器管18的小直径部18b相对的地方制出一个使上联管箱19与热交换器管18连通的通孔19a,并有一基本上与通孔19a为同一直径的环状导引件29被安装着以便使通孔19a与热交换器管18的小直径部18b连通。
导引件29的上端气密地连接到上联管箱19上,而其下端则配装在热交换器管18的小直径部18b内,这样由于热交换器管18的大直径部18a的存在,使在导引件29和上联管箱19之间形成一个液化的制冷剂A的停留部18c,并在这个停留部18c内供应喷嘴28的顶端伸入到热交换器管的大直径部18a的侧壁内。
另外,在导引件29的下端沿着导引件的轴向制出多个导槽30,这些导槽30在导引件29的下端面上开口并向上延伸到一个预定的深度,通过这些导槽30,上述停留部18c便可保持与热交换器管18的内部连通。
吸收器5具有一个吸收溶液滴注装置31,其上连接着连通管23,再连接到汽化器的上联管箱19上,稀释吸收溶液罐24被间隔开地布置在吸收溶液滴注装置的下方,在该罐24内存储着吸收溶液B(即稀释的吸收溶液),该吸收溶液B由于它与汽化的制冷剂A的相互作用已吸收制冷剂A,设有多根连通管32以便使吸收溶液滴注装置31与稀释吸收溶液罐24连通,并设有一个外壳34包围在连通管32外面以便在吸收溶液滴注装置与稀释吸收溶液罐24之间形成冷却水通路33,并适宜用减少管内压力的方法将汽化的制冷剂A吸收到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内。
另外,吸收溶液滴注装置31上部连接到一根吸收溶液供应管35上以便供应被蓄热器8凝结的吸收溶液B,并且其内还设有一块分散板,在垂直方向上将内部空间划分成为两部分。另外,上述连通管23在该分散板36下方的一个位置上被连接到这个滴注装置31上,通过这根连通管23供应被汽化器4汽化的制冷剂A。
稀释吸收溶液罐24通过一根稀释吸收溶液回流管37与稀释溶液喷嘴9保持连通,并且在回流管37的中部设有一台稀释吸收溶液循环泵38。以便将存储在稀释吸收溶液罐24内的稀释吸收溶液供应到稀释吸收溶液喷嘴9上。
在吸收器5的外壳34的上端和凝结器3的外壳17的下端之间设有一根连通管39以便使它们连通,并在外壳17的上端和辅助凝结器11之间设有一根连通管40以便使它们连通。另外,在辅助凝结器11和外壳34的下端之间设有一根连通管41以便使它们连通,这样外壳34、连通管39、外壳17、连通管40、辅助凝结器11和连通管41就形成一条冷却水循环用的封闭管路。在连通管41的中部设有一个空调器室单元42和使冷却水E循环用的冷却水循环泵43。
在图7中,标号44指设在制冷剂供应管22中途的制冷剂循环泵,以便供应液化的制冷剂A,标号45指一台热交换器,吸收溶液供应管35和稀释吸收溶液回流管37都被插置在其内,以便使热量可在这两种管子之间进行交换,而标号46指一台吹风机用来将外界的空气作为外界的热介质c供应给汽化器4。
在上述以前由本申请人提出的吸收制冷机1中,用制冷剂循环泵44从制冷罐14提供的液化制冷剂A被送到设在汽化器4上方的制冷剂滴注装置26上。
在制冷剂滴注装置26内,液化的制冷剂A通过制冷剂供应联管箱27和每一个制冷剂供应喷嘴28被分布到停留部18c内。然后,供应到停留部18c内的液化制冷剂A被滴注而沿着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向下流动,并在通过热交换器翅片21和热交换器管18的表面与作为热介质c的外界空气接触时,完成在外界空气c与沿着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向下流动的液化制冷剂A之间的热交换操作,因此液化的制冷剂A就剥夺了外界空气c中的汽化潜热而汽化,而在热交换器管中向上移动,并在被热交换器管18上端的上联管箱19内被收集起来,然后被送到吸收器5上。
送到吸收器5上的汽化的制冷剂A被引导使与来自蓄热室8的吸收溶液B接触,这样它就被吸收到吸收溶液B内成为稀释的吸收溶液D。接下来,稀释的吸收溶液D通过稀释吸收溶液循环泵38被送到稀释吸收溶液喷嘴9上并被喷射到精馏塔6内,该塔6被设在下面的烧嘴7加热,随着制冷剂A的汽化,稀释的吸收溶液D就被分离成为吸收溶液B和制冷剂A。
这样,制冷剂A在流动通过辅助凝结器11,凝结器3和随后的吸收器5时就与冷却水E进行热交换,制冷剂A从外界空气吸收来的热便被交给冷却水E。
因此,冷却水E在循环通过吸收器5、凝结器3和辅助凝结器11时会逐渐变热,这样就可送到空调机室单元42内供加热之用。
采用这种吸收制冷机1时,利用冷却水E从外界空气C吸收的热能来辅助加热,能使空调机室单元42发出的热辐射量比烧嘴7产生的热量增加1.3倍以上。
采用这种吸收器5时,需降低吸收器5内的压力,使在热交换器管18内的汽化的制冷剂A可从管18的上端被吸入到吸收器5内,并且由于制冷剂A的汽化,在热交换器管18内的压力会增加,因此会在热交换器管18内产生一个从其下端、通过其上端、导向吸收器5的空气流。
但汽化器4的构造却是使液化的制冷剂A沿着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从上端向下滴注,当制冷剂A的汽化量增大时,可以想像得到由于热交换器管18内的压力逐渐增大,空气流被加速,滴注在热交换器管18上端上的制冷剂A在汽化前就会被空气流带到吸收器5去,这样在汽化器4内制冷剂的吸收热的效率就会降低。
另外,由于原来的安排是当制冷剂在停留部18c内蓄积后才使它通过设在停留部18c下面的导槽30向下滴注的,这样滴注的数量就容易受到热交换器管18内压力变化的影响,以致有时制冷剂滴注的数量会分散到一个很大的程度。
本发明有鉴于本申请人所作上述方案内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收制冷机,该机须能使排放到热交换器管18内的制冷剂的汽化率增加。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收制冷机,该机须能尽可能地控制制冷剂的排放数量。
此外,在图7所示的吸收制冷机中,由于露水会凝结在汽化器4的热交换器翅片21的表面上而水滴有时会粘附在翅片21的表面上,这样便会发生问题。
因为如果水滴停留在那个部分上,热传递将会受到阻碍,因此汽化器4的热交换效率就会降低,结果就会影响到吸收制冷机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如果水滴停留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上是由于热交换器翅片21被低温制冷剂的汽化冷却所致,那么水滴有时还会冻结,这个冻结会使水滴加速粘附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上,这样不仅粘附物难于被清除,而且冻结部的发展会使热交换器翅片21之中形成的流动通路变窄,结果会增加流动通路的阻力,进一步降低在外界空气c和热交换器翅片21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还有这样的问题,即外界空气c的流动将会趋于与热交换器翅片21平行,而外界空气c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中的流动则会变成层流,这样在翅片21表面上便会形成一个薄的层流界层,从而降低在外界空气和热交换器翅片21之间的热传递的数量。
因此,本发明还有另一个目的是要防止在汽化器的热交换器翅片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为了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吸收制冷机包括:一个精馏器,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加热已吸收热交换制冷剂的吸收溶液,通过汽化使该制冷剂从吸收溶液中分离出来;一个凝结器,用来使分离出来的汽化的制冷剂凝结并液化;一个汽化器,使来自凝结器的液化的制冷剂汽化,使制冷剂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一个吸收器,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制冷剂与来自精馏器的吸收溶液相互作用,从而使制冷剂被吸收在吸收溶液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循环通过精馏器,其特征为,汽化器具有多根沿垂直方向设置的热交换器管,而将液化的制冷剂排放到每一热交换器管的内壁内的制冷剂排放喷嘴被设在从每一热交换器管的上端向下移动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
为了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所提供的吸收制冷机包括:一个精馏器,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加热已吸收热交换制冷剂的吸收溶液,通过汽化使该制冷剂从吸收溶液中分离出来;一个凝结器,使分离出来的汽化的制冷剂凝结并液化;一个汽化器适宜用来使来自凝结器的液化的制冷剂汽化,使制冷剂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一个吸收器用来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制冷剂与来自精馏器的吸收溶液相互作用,从而使制冷剂被吸收在吸收溶液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循环通过精馏器,其特征为,汽化器具有多根沿垂直方向设置的热交换器管,而将液化的制冷剂排放到每一热交换器管的内壁内的制冷剂排放喷嘴各有一个制冷剂排放孔被设在从每一热交换器管的上端向下移动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并被保持与热交换器管的内壁相对而与该内壁离开一个约小于5mm的距离。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吸收制冷机是这样构造的,即在按照第一方案的装置内的制冷剂排放喷嘴被直接连接到一根从每一热交换器管的下部向外伸出的U形管的一端,而U形管的另一端与一存储来自凝结器的液化制冷剂的制冷剂罐连接,使存储在该罐内的制冷剂的液位保持得比每一个制冷剂排放喷嘴高。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吸收制冷机包括:一个精馏器,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加热已吸收热交换制冷剂的吸收溶液,从而使该制冷剂从吸收溶液中分离出来,办法是一个汽化器用来使制冷剂汽化,使制冷剂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一个吸收器用来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制冷剂与来自精馏器的吸收溶液相互作用,从而使制冷剂被吸收在吸收溶液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循环通过精馏器,其特征为,汽化器具有多根垂直竖立的热交换器管并有多个互相间隔开的热交换器翅片装在热交换器管的外表面上。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吸收制冷机的结构是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结构中将每一热交换器翅片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定在15°-50°的范围内。
按照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吸收制冷机的结构是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结构中使每一热交换器翅片沿其下边设有多个互相间隔开而从其下边向上延伸的切口。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吸收制冷机的结构是在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结构中使在各个热交换器翅片上制出的切口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上互相重叠。
按照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吸收制冷机的结构是在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结构中热交换器翅片上形成切口的边部被弯曲而向上鼓起。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吸收制冷机的整个系统的方块图;
图2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汽化器的概略的方块图;
图3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在制冷剂排放喷嘴附近的结构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4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示出制冷剂排放喷嘴的放大横向剖视图(部分被省略);
图5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汽化器外观的一部分的前视图;
图6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汽化器的一个变型的前视图;
图7为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吸收制冷机的系统方块图;
图8为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吸收制冷机的汽化器的概略方块图;
图9为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吸收制冷机的汽化器的制冷剂排放部的详图。
现在结合图1到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应该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整个说明中,相同的零件都用与图7到9中相同的标号来指出。
在图1中,标号50指按照这个方案的吸收制冷机,该机包括:一个精馏器2,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通过汽化使制冷剂从吸收溶液B(稀释的吸收溶液D),一凝结器51用来使分离出来的汽化的制冷剂凝结并液化;一汽化器52适宜用来将从凝结器51排放出来的液化制冷剂A汽化,使它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外界空气C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一个吸收器5用来使来自汽化器52的汽化制冷剂A与来自精馏器2的吸收溶液B互相作用,从而使吸收溶液B将制冷剂A吸收到其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A的吸收溶液B(即稀释的吸收溶液D)循环通过精馏器2,其中,汽化器52设有多根垂直树立的热交换器管18,和多个制冷剂排放喷嘴53以便用来分别将液化制冷剂A排放到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上,并且每一制冷剂排放喷嘴53都设在一个从热交换器管18上端向下移动预定距离的位置上。
如图3所示,制冷剂排放喷嘴53具有一制冷剂排放口53a,在距热交换器管18上端朝下一预定距离处将液化制冷剂A排到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上,并被保持与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面对而间隔开留出一个约小于5mm的间隙(g)。
接下来,更详细地说明上述元件,在本方案中,凝结器51与吸收器5的冷却水通路33连通,而冷却水循环系统是用这根连通管40和另一根使冷却水通路33与空调机室单元42连通的连通管41构造而成的。
另外,在凝结器51的下游侧连接着一个制冷剂罐54以便存储被凝结器51凝结和液化的制冷剂A,而在制冷剂罐54的制冷剂流出部通过一根U形管55连接着制冷剂排放喷嘴53,现在说明U形管。
制冷剂排放喷嘴53直接连接到从热交换器管18的下部向上伸出的U形管55的一端,而制冷剂罐54直接连接到U形管55的另一端,因此由于虹吸作用可通过U形管55将存储在制冷剂罐54内的液化制冷剂A供应给制冷剂排放喷嘴53。
另外,U形管55是为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设置的,而上述制冷剂排放喷嘴53与热交换器管18制成一个整体。因此有多根排放管55a伸出到热交换器管18之外,为了使它们互相连通,设有一个分配联管箱55b,而为了使分配联管箱55b与制冷剂罐54连通,设有一根连通管55c,从整体来看,其形状为一向下弯曲的字母U。
另外,如图2所示,制冷剂排放喷嘴53设在热交换器管18内从其上端向下移动预定距离的一个位置上(在本方案内,基本上是在热交换器管18的整个长度的中部),而制冷剂罐54的底端的位置比制冷剂排放喷嘴53还有高,因此存储在其内的液化制冷剂A的液位总是能保持在一个比制冷剂排放喷嘴53高的位置上。
为什么要将制冷剂排放喷嘴53设在热交换器管18内从其上端向下移动预定距离的一个位置上,这是因为要使液化制冷剂A被排放到内壁表面上的位置基本上是在垂直树立的热交换器管18的整个长度的中部,这样即使有未被汽化的液滴状的制冷剂A被夹带到热交换器管18的上部,即下游侧,液滴状的制冷剂A在到达热交换器管18的上部前也会随后停止,并被粘在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在其后的下落过程中也是如此,通过其与经过热交换器管壁18的外界空气c的热交换而被汽化。
这种现象可这样理解,即液化制冷剂A的主要汽化区是设在热交换器管18的中部之下,以致在中部以上的区域内汽化的数量很小,从而可减少热交换器管18内的压力,并且由于这个压力的降低,在热交换器管18内的空气流的流动速度也被放慢。
因此,未被汽化的制冷剂A进入到吸收器5内的量便被控制,这样在热交换器管18内的制冷剂A汽化的数量便可增加。
另外,为什么制冷剂排放喷嘴53和制冷剂罐54要通过U形管连接起来并且制冷剂罐54的位置要比制冷剂排放喷嘴53高是因为这样,在这两件(53、54)之间的部分便可总是保持在被液体密封的状态,这样热交换器管18内压力的变化对制冷剂罐54内液化制冷剂A的影响便可被控制,从而对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上所设的每一个制冷剂排放喷嘴53都可用恒定的的压力供应制冷剂A,这个压力就等于制冷剂排放喷嘴53和制冷剂罐54两者之间的压头差,因此由于这些装置的协同作用,可使从每一个喷嘴53排放出来的制冷剂A的数量做到均匀,特别是在制冷剂排放流小的情况下,并且由于制冷剂A的供应是根据头压差来完成的,因此在此以前需要采用的制冷剂循环泵44便可省略不用。
另外,如图3和4所示,在制冷剂排放喷嘴53的侧壁上靠近顶端的地方制有一个制冷剂排放孔53a,该孔朝向热交换器管的内壁表面,并且由于喷嘴53的顶端设在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附近,制冷剂排放孔53a可保持面对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并在两者之间留出一个比预定距离小的间隙(g)。
间隙(g)的大小取决于所用制冷剂的粘度和温度,但在通常的使用范围内,该间隙可被设定为小于约5mm。
为什么间隙g被设定为小于约5mm,这是因为,当液化制冷剂A从制冷剂排放孔53a朝向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而被排放时,液化制冷剂A由于其表面张力可被保持在制冷剂排放喷嘴53和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之间,举例来说,当热交换器管18内的上升空气流大时,由于表面张力处在最大状态,可防止未被汽化的制冷剂A被吸引向上,而当上升空气流小时,可防止从制冷剂排放孔53a排放出来的制冷剂A沿着制冷剂排放管53的外表面向下跌落。
沿着制冷剂排放管53的外表面跌落的液化制冷剂A不再能利用因为它不再能汽化并不再能从外界空气c获取其汽化潜热。
另外,如图3所示,在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上制有极细的螺旋槽R(也可以是滚花工具那样的不规则形状),由于这个螺旋槽R的毛细管作用,液化制冷剂A可按有利的方式粘附在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上并可平稳地沿着该内壁表面膨胀,从而液化制冷剂A可平稳地汽化。
另一方面,如图2和3所示,在热交换器管18的外周面上沿纵长方向按预定间隔安装着热交换器翅片21。它们都被排列成相对于水平面为倾斜的状态并各制出凸台21a,凸台21a与热交换器管18的表面接触,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管18就插置在凸台内。
热交换器翅片21的倾斜角如图3所示那样设定,与热交换器管18的表面接触的外界空气c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为翅片21的下侧,而凸台21a本身在热交换器翅片21和热交换器管18之间形成一个热传递表面,并各被安排与向下设置的热交换器翅片21接触,从而在所有这些翅片之中保持一个恒定的间隔。
为什么热交换器翅片21要保持倾斜,这是因为,当热交换器管18和热交换器翅片21上取决于所在环境的温、湿度而被覆盖上凝结的露水时,形成的水滴将被倾斜的热交换器翅片21导向下游侧,从而使它们从翅片21的下边掉落,因此可防止水滴的停留在翅片21的表面上,从而可防止外界空气c的流动受到阻碍,并可防止热交换器翅片21的热交换面积被缩小。
当水滴被迫停留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上时,取决于外界空气的条件,它们会开始冻结,这样外界空气c在所有这些翅片21中形成的流动通路就会变窄,这会进一步降低热交换效率,因此必需清除水滴使它们在早期掉落。
另外,由于热交换器翅片21对外界空气流c的倾斜,在热交换器翅片21的上表面侧靠近翅片上游端如图3中x所示的地方外界空气流c会变成湍流,这样在翅片21的表面上流动的外界空气c就被搅动,从而可增加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与外界空气c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热交换器翅片的倾斜角α最好在15—50°的范围内。
为什么要将热交换器翅片21的倾斜角α设定在上述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α小于15°,由于水滴的表面张力强烈,水滴会粘附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上,从而使水滴不能顺利地从翅片21的表面上离开,而当α超过50°时,外界空气在所有热交换器翅片21中形成的流动通路由于被迫急剧弯转而会变窄,结果汽化器52本身的通风受到损害,从而会降低汽化器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本方案中,在一排热交换器管18的每一个热交换器翅片21的边缘上位于每两个相邻热交换器管18之间的部分上从该翅片21的边缘都被制出一个具有预定深度的切口56。
这个切口56例如可被制成深度约为10mm,宽度约为4mm的大小。为什么要制出这个切口56是因为这样:可在切口56的两条垂直的侧边56a和热交换器翅片21的下边的交叉点上形成突出的边缘,而这些突出的边缘犹如触发装置可破坏制冷剂A的水滴H由于表面张力而产生的粘结力,因此可促使水滴掉落。
另外,在各热交换器翅片21上制出的切口56在垂直方向上互相重叠,因此从上热交换器翅片21的任一切口56掉下的水滴H会跑到下热交换器翅片21的相应切口56的另一个水滴H上或连结在一起而变大,从而可促使水滴下落。
再者,当每一热交换器翅片21被制出切口56时,由于每一热交换器翅片21的下边分别被划分成为与热交换器管18对应的部分,如果使这些部分向下弯曲在切口56中形成弯曲的表面如图6所示,那么就能强制粘结在每一热交换器翅片21上的水滴H沿着弯曲的表面向切口56滚下,这样就可进一步促使水滴H掉落。
在上述吸收制冷机50中,由于热交换器翅片21被倾斜地装在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上,当热交换器管18或每一热交换器翅片21的表面被覆盖上凝结的露水时,生成的水滴H由于翅片21的倾斜会被导引到下游侧,然后被强制从其下边掉落。
另外,即使水滴停留在热交换器翅片21上,由于表面张力而不从其下边离开,水滴本身也会逐渐积聚而增大成团,于是这种水滴团沿着热交换器21的边缘延伸来到在该边缘上制出的切口,当它与切口56的两条垂直侧边56a和热交换器翅片21的下边的交叉点上形成的突出边缘接触时,水滴团的表面张力就不再能维持平衡,犹如迂到触发装置那样,一部分水滴团就会从热交换器翅片21上离开。
这样当水滴团开始下落而一部分水滴团仍不能被表面张力维持平衡时,那部分水滴团随后也会被强制从热交换器翅片21上掉落。
采用按照本方案的吸收制冷机50时,液化制冷剂A的汽化是从外界空气吸收热量来完成的,由于液化制冷剂A被排放到垂直竖立的热交换器管18的整个中基本上为中部的内壁表面上,因此即使制冷剂A在尚未被汽化的液滴的状态下被夹带向上,即来到热交换器管18的下游侧,在那里制冷剂A的汽化量较少,内压力较低,因此液滴状的制冷剂A在到达热交换器管18的上端之前,就会停止向上运动而粘附在管18的内壁上,开始向下移动,并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管壁18与外界空气c进行热交换而汽化。
因此,未被汽化的制冷剂A来到吸收器5的情况就被限制,这样在热交换器管18内的制冷剂A的汽化量就可增加,从而可提高汽化器52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由于上述制冷剂排放孔53a被保持与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相对并留出小于约5mm的间隙,因此从制冷剂排放孔53a排放出来的液化制冷剂A被最大的表面张力保持在制冷剂排放喷嘴53和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表面之间,当热交换器管18内的上升空气流的数量较大时可防止未被汽化的制冷剂A被吸引向上,而当上升空气流的数量较小时可防止从该孔53a排放出来的制冷剂A沿着制冷剂排放管53的外表面下落。
因此,从这一点看,可保证获得该液化制冷剂A的汽化数量,从而可提高汽化器52的热交换效率。
同时,在本发明的这个方案中,由于制冷剂排放喷嘴53和用来将液化制冷剂A供应给喷嘴53的制冷剂罐54通过U形管55而保持互相连通,并且制冷剂罐54的位置高于制冷剂排放喷嘴53,因此在这两元件之间的部分总是被液体密封,从而在热器交换管18内的压力变化对制冷剂罐内液化制冷剂A的影响受到限制,并且由于对每一个相应于热交换器管18而设置的制冷剂排放喷嘴53的制冷剂供应压力根据喷嘴53和储罐54的液位差所造成的头压差基本上被保持恒定,因此在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从每一个排放喷嘴53排放的制冷剂A的数量可以做到均匀,特别是在排放量不大时。
另外,由于制冷剂A的供应是根据头压差(head pressuredifference)来完成的,因此在此以前需要设置的制冷剂循环泵就可不再需要,从而可给小型化带来方便并可减少制造费用。
另外,应该注意到,在上述方案中示出的构件的各种形状和组合只是一个例子,根据工作需要能够作出各种变形。
举例来说,虽然在上述方案中,所示例子是,制冷剂罐54的位置高于制冷剂排放喷嘴53,以便省去使用制冷剂循环泵44。但也可能象通常那样布置使制冷剂罐54低于制冷剂排放喷嘴53而仍通过制冷剂循环泵44来将制冷剂A供应给喷嘴53。
但在上述情况下应估计到,由于制冷剂循环泵44的脉动,制冷剂A的供应会变得不规则。虽然这样,由于把制冷剂排放喷嘴53布置在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内从上端向下移动的位置上,增加汽化数量的效果还是能充分达到的。
就制冷剂排放喷嘴53相对于热交换器管18的安装的位置而言,并不一定要限制在热交换器管18的整个长度的中部,因此可以根据热交换器管18的空气流速来调节喷嘴53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虽然在该方案中的结构是使每一热交换器翅片都制成倾斜的或用设置切口的方法来使水滴容易从翅片21上除去,但翅片21也可制成水平的。
另外,在按照本发明的吸收制冷机50中,每一热交换器翅片21都是倾斜地装在每一根热交换器管18上,因此当热交换器管18或热交换器翅片21的表面上被凝结的露水覆盖时,生成的水滴H会被导向下游侧,然后被强制从翅片21的下边掉落。
因此可防止由于上述露水凝结而产生的水滴停留在热交换器翅片21的表面上,从而可防止发生这些缺点,如阻碍外界空气c的流动;减少热交换器翅片21的热交换面积,及由于水滴的冻结而减少制冷剂流动通路的面积。
再者,由于热交换器翅片21被制成与热介质的流动倾斜,外界空气c沿着热交换器翅片21的流动就会变成湍流,因此外界空气c就被搅动,结果就可提高热处理器翅片21的热交换效率。另外,由于热交换器翅片21的倾斜角α被设定在15-50°的范围内,水滴可平稳地移动,以便从热交换器翅片21的表面上离开,同时,在外界空气c和热交换器翅片21之间的热交换可用有利的方式完成。
因此可防止汽化器52的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并提高吸收制冷机整体的热效率。
在上述方案中,这里所给出的装置构件的形状和组合只是一个例子,还可作出各种变型。例如制冷剂A可象通常那样从热交换器管18的上端排放,而在每一热交换器翅片21则可不必制出切口56。
如上所述,在按照本发明第一方案的吸收制冷机中,当制冷剂从热介质中吸取热量而汽化时,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液化制冷剂被排放到热交换器管内壁表面的一个从管上端向下移动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由于管内的空气流,未被汽化的液滴状制冷剂会被撒开到热交换器管的上部,但在制冷剂到达管上端之前,它就会停止向上运动而粘附在管内壁上,然后开始掉落,在掉落过程中制冷剂通过管壁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被汽化。
因此,未被汽化的制冷剂被阻止供到吸收器内,这样便可增加制冷剂在热交换器管内的汽化数量,从而可提高汽化器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制冷剂排放孔被保持面对热交换器管18的内壁并与该内壁离开一个约小于5mm的间隙g,因此从制冷剂排放孔排放出来的液化制冷剂可被最大的表面张力保持在制冷剂排放喷嘴与热交换器管的内壁表面之间,从而当热交换器管内的空气流大时,可防止液化制冷剂被向上吸走,而当空气流小时,可防止排出的液化制冷剂沿喷嘴的外表面掉落。
因此,从这点看,通过使液化制冷剂适宜地留在热交换器管的内壁上,也可保证获得所需的汽化数量,从而可提高汽化器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按照本发明第三方案的吸收制冷机中,制冷剂排放喷嘴和从中液化制冷剂供应给喷嘴的制冷剂罐是通过U形管互相连通的并且制冷剂罐的位置比喷嘴高,因此在这两个元件之间总是用制冷剂保持液体密封,这样热交换器管内压力的变化对U形管内制冷剂的影响便可被限制,而且,对制冷剂排放喷嘴的制冷剂供应是以喷嘴和制冷剂罐之间的液位差所造成的头压差为基础来完成的,因此制冷剂供应压力可基本保持恒定,并且由于这些布置的协同作用,能够使从制冷剂排放喷嘴排放出来的制冷剂数量尽可能地均匀,特别是当排数量不大时。
再者,由于以头压差为基础来供应制冷剂,因此在此以前需要采用的制冷剂循环泵便可不再需要,从而能使装置做得小巧并减少其制造费用。
在按照本发明第四方案的吸收制冷机中,每一个要装在汽化器的热交换器管外表面上的热交换器翅片都被安装得与热介质流倾斜,并且翅片的下游侧被保持得比上游侧低,因此即使由于露水的凝结而产生的水滴粘附在热交换器翅片的表面上,这种水滴也能向翅片的下部移动并被迫从翅片的下边掉落。
因此,由于存在水滴而引起的每一热交换器翅片的热传递面积的减小以及在热交换器翅片中形成的热介质流动通路宽度的减小都可得到防止,这样便可防止汽化器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按照本发明第五方案的结构,热交换器翅片21的倾斜角α被设定在15°-50°的范围内,因此在限制热介质流动通路内阻力增加的同时,水滴可在热交换器翅片上平稳地移动,从而可进一步增加在热介质和热交换器翅片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在按照本发明第六方案的吸收制冷机中,每一个要装在汽化器的热交换器管外表面上的热交换器翅片都被安装得与热介质流倾斜,并且翅片的下游侧被保持得比上游侧低,因此即使由于露水的凝结而产生的水滴粘附在热交换器翅片的表面上,水滴也能自然地向下移动并从翅片的下边掉落而被除去。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即使水滴由于其表面张力仍能停留在热交换器翅片的下边上,但当它们增大而来到在翅片下边制出的切口时,在这些切口上,由于存在着在热交换器翅片下边和切口的两条垂直侧边的交叉点上所形成的突出的边缘,水滴的表面张力就会丧失,因此能成功地迫使水滴掉落而被去除。
因此,由于存在水滴而引起的热交换器翅片的热交换面积的减少以及热介质流动通路宽度的减小都可得到防止,从而便可防止汽化器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按照本发明第七方案的结构,热交换器翅片的切口分别在垂直方向上重叠在一起使从最上面热交换器翅片的切口掉落的水滴能陆续跑到那些粘附在下热交换器翅片切口部的水滴上,推动或集合在一起成为一团,从而加速下水滴的去除。
最后,按照本发明第八方案的结构,在各切口间的热交换器翅片分别被弯曲而向上鼓起使粘附在热交换器翅片上的水滴被迫移向切口,从而可通过切口有效地完成水滴的分离和去除操作。

Claims (8)

1.一种吸收制冷机,包括:
一个精馏器,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加热已吸收热交换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并通过汽化使制冷剂从吸收溶液中分离出来,
一个凝结器,用来使分离出来的汽化的制冷剂凝结并液化,
一个汽化器,使来自凝结器的液化的制冷剂汽化,使制冷剂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及
一个吸收器,用来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制冷剂与来自精馏器的吸收溶液相互作用,从而使汽化制冷剂被吸收在吸收溶液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循环通过精馏器,其特征在于,
汽化器具有多根沿垂直方向设置的热交换器管,而将液化制冷剂排放到每一具有喷嘴的热交换器管的内壁内的制冷剂排放喷嘴被设在从每一热交换器管的上端向下移动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
2.一种吸收制冷机,包括:
一个精馏器,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加热已吸收热交换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并通过汽化使制冷剂从吸收溶液中分离出来,
一个凝结器,用来使分离出来的汽化的制冷剂凝结并液化,
一个汽化器,使来自凝结器的液化的制冷剂汽化,使制冷剂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及
一个吸收器,用来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制冷剂与来自精馏器的吸收溶液相互作用,从而使汽化制冷剂被吸收在吸收溶液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循环通过精馏器,其特征在于,
汽化器具有多根沿垂直方向设置的热交换器管,而将液化制冷剂排放到每一具有制冷剂排放喷孔的热交换器管的内壁内的制冷剂排放喷嘴被设在从每一热交换器管的上端向下移动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并被保持与热交换器管的内壁相对而与该内壁离开一个约小于5mm的距离。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制冷剂排放喷嘴被直接连接到一根从每一热交换器管的下部向外伸出的U形管的一端,
而U形管的另一端与一存储来自凝结器的液化制冷剂的制冷剂罐连接,使存储在该罐内的制冷剂的液位保持比每一个制冷剂排放喷嘴高。
4.一种吸收制冷机,包括:
一个精馏器,其内设有加热部以便加热已吸收热交换制冷剂的吸收溶液,从而使制冷剂从吸收溶液中分离出来,
一个汽化器,用来使制冷剂汽化,使制冷剂和一个与其外表面接触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获得热量,及
一个吸收器,用来使来自汽化器的汽化制冷剂与来自精馏器的吸收溶液相互作用,从而使汽化制冷剂被吸收在吸收溶液内,并用来使已吸收制冷剂的吸收溶液循环通过精馏器,其特征在于:
汽化器具有多根垂直竖立的热交换器管并有多个互相间隔开的热交换器翅片装在热交换器管的外表面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每一热交换器翅片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被在设定在15°-50°的范围内。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每一热交换器翅片沿其下边设有多个互相间隔开而从其下边向上延伸的切口。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在各个热交换器翅片上制出的切口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上互相重叠。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热交换器翅片上形成切口的边部被弯曲而向上鼓起。
CN97114108A 1996-11-29 1997-11-28 吸收制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16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9379/96 1996-11-29
JP8319379A JPH10160283A (ja) 1996-11-29 1996-11-29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319379/1996 1996-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4238A true CN1184238A (zh) 1998-06-10
CN1111696C CN1111696C (zh) 2003-06-18

Family

ID=18109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141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1696C (zh) 1996-11-29 1997-11-28 吸收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934086A (zh)
EP (1) EP0845641B1 (zh)
JP (1) JPH10160283A (zh)
KR (1) KR100532516B1 (zh)
CN (1) CN1111696C (zh)
DE (1) DE69727197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8229A (ja) * 1998-07-13 2000-01-28 Paloma Ind Ltd 吸収式冷凍機
EP1271063B1 (de) * 2001-06-18 2004-03-10 Bruno Della Gaspera Wärmetausch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ussleistenheizung
DE10219263B4 (de) 2002-04-30 2008-05-21 Förster, Hans, Dr. In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ie nichtadiabate Rektifikation ohne Rücklauferzeugung
US20090293724A1 (en) * 2008-05-30 2009-12-03 Ivison Walter Water extractor and a method of extracting water
US20120011865A1 (en) * 2009-03-27 2012-01-19 Set Ip Holdings, Llc Combined Water Extractor and Electricity Generator
CN102563949B (zh) * 2012-03-19 2013-09-18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抽真空方法及其设备
CN106227255B (zh) * 2016-08-04 2018-09-25 天津大学 凝结实验平台湿度控制系统
JP6819263B2 (ja) * 2016-12-14 2021-01-27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熱交換器、温水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95088A (en) * 1939-03-24 1942-09-08 William P Gruner Means for distributing liquid refrigerants
US2408480A (en) * 1945-01-03 1946-10-01 Servel Inc Evaporator for low-pressure refrigerants
US2833125A (en) * 1954-04-01 1958-05-06 Carrier Corp Evaporator feed control
US4083707A (en) * 1976-04-12 1978-04-11 Bivins Jr Henry W Flow stabilizer for tube and shell vaporizer
DE2834422A1 (de) * 1978-08-05 1980-02-28 Daimler Benz Ag Waermetauscher
DE3031033A1 (de) * 1980-08-16 1982-05-06 Buderus Ag, 6330 Wetzlar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monovalent alternativen adsorptionsheizanlage
AT369887B (de) * 1980-09-26 1983-02-10 Vmw Ranshofen Berndorf Ag Waermepumpe zur gewinnung von umweltwaerme
US4468934A (en) * 1981-12-16 1984-09-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H0791873B2 (ja) * 1989-01-13 1995-10-09 淺野スレート株式会社 不燃性間仕切パネル
US4938028A (en) * 1989-03-30 1990-07-03 Gas Research Institute Refrigerant solution flow control
FR2658903A1 (fr) * 1990-01-12 1991-08-30 Armines Appareil de climatisation a absorption continu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H062988A (ja) * 1992-06-24 1994-01-11 Hitachi Ltd 吸収冷凍機
US5421173A (en) * 1992-11-03 1995-06-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bsorption heating and cooling device
JP3145215B2 (ja) * 1992-12-16 2001-03-12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凍機における蒸発及び吸収装置
JP2540449B2 (ja) 1994-04-27 1996-10-02 株式会社宝機材 溝ブロック用受枠
KR960031959A (ko) * 1995-02-22 1996-09-17 구자홍 열교환기의 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45641A2 (en) 1998-06-03
US5934086A (en) 1999-08-10
DE69727197T2 (de) 2004-11-25
KR19980042568A (ko) 1998-08-17
KR100532516B1 (ko) 2006-01-27
CN1111696C (zh) 2003-06-18
DE69727197D1 (de) 2004-02-19
EP0845641A3 (en) 1999-11-03
EP0845641B1 (en) 2004-01-14
JPH10160283A (ja) 199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1909C (zh) 用于蒸汽压缩致冷器的降膜式蒸发器
CN204301389U (zh) 结合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的发电厂冷却塔节水系统
US20030024692A1 (en) High efficiency heat exchanger
JP2010043819A (ja) 気液分離器、高温再生器及び吸収冷凍機並びに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CN1111696C (zh) 吸收制冷机
US4467623A (en) Counterflow absorber for a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3819674B (zh) 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1147035B (zh) 用水作为制冷剂的紧凑式热泵
KR890004392B1 (ko) 공냉 흡수식 냉수기
CN201803534U (zh) 蒸发式冷凝器
CN200975844Y (zh) 一种蒸发冷却器
JP3101273U (ja) フィンをもたない裸の冷媒管による蒸発式凝縮器
CN214537466U (zh) 一种干湿复合冷却塔
CN210399633U (zh) 风冷式制冷设备
CN211120100U (zh) 一种集成冷却的溴化锂制冷机
JP2000241044A (ja) 吸収式冷凍機
JP3027646B2 (ja) 吸収冷温水機
CN108375238A (zh) 吸收式制冷机
JP6887128B2 (ja) 冷却装置
JP6779760B2 (ja) 吸収式冷凍機
JPH10281588A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6294674A (zh) 换热器、冷凝器以及制冷设备
CN112484527A (zh) 一种干湿复合冷却塔
JP2023003433A (ja) 吸収式冷温水機
JP2994253B2 (ja) 吸収式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