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85029A - 端子 - Google Patents

端子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85029A
CN118285029A CN202280077966.8A CN202280077966A CN118285029A CN 118285029 A CN118285029 A CN 118285029A CN 202280077966 A CN202280077966 A CN 202280077966A CN 118285029 A CN118285029 A CN 1182850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plate portion
plate
terminal
sp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79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285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850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一种端子,具备:壳体,具有第一壁、第二壁以及连结壁;第一弹簧构件,具有第一弹性片,安装于第一壁;第二弹簧构件,具有第二弹性片,安装于第二壁;板状的第一导体,比第一弹性片厚,将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以及板状的第二导体,比第二弹性片厚,将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第一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一板部,第一连接部连接其他构件,第二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板部,第二连接部连接其他构件,第一弹性片向使第一板部接近第二板部的方向施力,第二弹性片向使第二板部接近第一板部的方向施力,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是夹持沿着第一方向插入的对方导体的区域。

Description

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
本申请基于2021年12月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197660号主张优先权,并援用所述日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为了连接两个电气设备,各电气设备的连接器具备端子。作为该端子,已知具有供对方导体插入的筒状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弹性接触片的端子(例如专利文献1)。弹性接触片将插入到壳体的对方导体朝向壳体的内壁按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2020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端子,将板状的对方导体沿着第一方向插入而连接所述对方导体,所述端子具备: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壁、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壁、以及连结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连结壁;第一弹簧构件,具有第一弹性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壁;第二弹簧构件,具有第二弹性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壁;板状的第一导体,比所述第一弹性片厚,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以及板状的第二导体,比所述第二弹性片厚,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所述第一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一板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其他构件,所述第二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其他构件,所述第一弹性片向使所述第一板部接近所述第二板部的方向施力,所述第二弹性片向使所述第二板部接近所述第一板部的方向施力,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是夹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插入的所述对方导体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非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说明端子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构成为一体的端子导体的立体图。
图6是端子(非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端子(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弹簧构件及第二弹簧构件的说明图。
图9是沿着夹持方向观看端子时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现有的端子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其他现有的端子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图10是示出现有的端子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该端子100是单侧弹簧型式,作为弹性接触片,具有设置于壳体90内的一个弹簧片92。在端子导体91与弹簧片92之间插入板状的对方导体99,端子导体91和对方导体99电连接。
图11是示出其他现有的端子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该端子100是两侧弹簧型式,作为弹性接触片,具有设置于壳体90内的一对弹簧片93、94。在一对弹簧片93、94之间插入板状的对方导体99,端子导体91和对方导体99经由弹簧片93、94电连接。
在图10所示的端子100的情况下,当包含端子导体91的端子100由于振动等的外力而例如向图10的下方移位时,则端子导体91和对方导体99的接触压力降低,接触阻抗增加。
在图11所示的端子100的情况下,当端子100例如向图11的下方移位时,则下侧的弹簧片94和对方导体99的接触压力降低,但是上侧的弹簧片93和对方导体99的接触压力提高。因此,作为端子100整体,可降低由上述的移位引起的接触阻抗的增加。
但是,在图11所示的端子100的情况下,与对方导体99接触的构件是弹簧片93、94,弹簧片93、94比对方导体99及端子导体91薄。在端子100的导电路径中因为包含是薄板的弹簧片93、94,弹簧片93、94从而导体电阻变高,因此在图11所示的端子100的情况下,电阻变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连接对方导体的端子中电阻变高。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连接对方导体的端子中,能抑制电阻变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
(1)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将板状的对方导体沿着第一方向插入而连接所述对方导体,所述端子具备: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壁、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壁、以及连结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连结壁;第一弹簧构件,具有第一弹性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壁;第二弹簧构件,具有第二弹性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壁;板状的第一导体,比所述第一弹性片厚,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以及,板状的第二导体,比所述第二弹性片厚,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一板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其他构件,所述第二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其他构件,所述第一弹性片向使所述第一板部接近所述第二板部的方向施力,所述第二弹性片向使所述第二板部接近所述第一板部的方向施力,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是夹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插入的所述对方导体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第一导体的第一板部和第二导体的第二板部成为与对方导体直接接触的状态。因为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为比第一弹簧构件及第二弹簧构件厚的板状,所以能抑制端子的电阻变高。通过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的作用力,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成为夹持对方导体的状态。即使端子和对方导体在所述正交方向相对地移位,例如第二板部和对方导体的接触压力降低,也可确保其反侧的第一板部和对方导体的接触压力。因此,可抑制接触阻抗的增加。
(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地设置。
根据该结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如一张厚板的导电板那样发挥作用,有助于电阻的降低。
(3)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弹簧构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片,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片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与所述第一板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弹簧构件,在第一板部与对方导体之间,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作用比较高的接触压力。对抗以所述正交方向为轴线的对方导体和第一导体的相对旋转的作用提高。
(4)在所述(3)的端子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弹簧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壁的第一座部和从所述第一座部向所述第一板部侧延伸地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片,所述多个第一弹性片包括:第一板簧,从位于所述第一座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反侧的第一对象部接触;和第二板簧,从位于所述第一座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侧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第二对象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第一弹性片与第一板部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接触的结构。
(5)优选的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簧构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弹性片,多个所述第二弹性片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与所述第二板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二弹簧构件,在第二板部与对方导体之间之间,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作用比较高的接触压力。对抗以所述正交方向为轴线的对方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相对旋转的作用提高。
(6)优选的是,所述端子进一步具有第三弹簧构件,所述第三弹簧构件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双方正交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对方导体接触。
根据该结构,对方导体成为被第一弹簧构件及第二部(删除)弹簧构件夹在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的状态,并且从与该夹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被第三弹簧构件支承。因此,在端子中,对方导体成为进一步稳定地连接的状态。
(7)对置的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间隔在被所述第一弹簧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施力的弹性变形状态下小于所述对方导体的厚度。
进一步优选的是,对置的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间隔在自然状态下小于所述对方导体的厚度。在该情况下,能使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力起到对对方导体进行紧固的辅助作用。
(8)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分别具有能与所述对方导体接触的多个凸部,多个所述凸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双方正交的宽度方向排列地设置。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端子与对方导体之间产生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线的方向的扭转,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各自中,相对于所述对方导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接触压力下降,也可确保另一侧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情进行说明。此外,也可以将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任意组合。
〔关于端子10的整体结构〕
图1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10的立体图。图1示出在端子10连接对方导体7前的状态,图2示出在端子10连接有对方导体7的状态。端子10用于连接未图示的两个电气设备。一方电气设备的连接器具备端子10。另一方电气设备的连接器具有对方导体7。通过在端子10连接对方导体7,从而两个所述电气设备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电气设备是汽车的车载设备。
将对方导体7沿着第一方向(在图1中为从左侧朝向右侧的直线方向)插入到端子10,从而端子10与对方导体7连接。端子10具有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箱形状。以下,有时也将第一方向称为“长边方向”。在长边方向上,将对方导体7的插入口10a侧(在图1中为左侧)称为“开口侧”。在长边方向上,将与所述开口侧相反的一侧(在图1中为右侧)称为“里侧”。在端子10中,第一方向侧为里侧,第一方向的反侧为开口侧。
后面将进行说明(参照图7),端子10以夹持对方导体7的状态连接。夹持对方导体7的方向是与长边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发明中有时也称为“夹持方向”。将与长边方向和夹持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在各图中示出XYZ正交坐标。X方向是所述宽度方向(从宽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的方向),Y方向是所述长边方向(从开口侧朝向里侧的方向),Z方向是所述夹持方向。
对方导体7是在Y方向较长的板状导电构件,也被称为母线(对方母线)。对方导体7具有矩形截面形状。对方导体7为在X方向较宽的板状,但是在Z方向较厚。具体而言,对方导体7具有与使后述的(参照图4)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重叠的部分(第一连接部21及第二连接部23)相同的厚度尺寸(Z方向尺寸)或者比所述重叠部分大的厚度尺寸。
图3是图1所示的端子10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10具备一个壳体15、一个第一弹簧构件13、一个第二弹簧构件14、一个第一导体11以及一个第二导体12。端子10进一步具有两个第三弹簧构件19、19。图4是说明端子10的内部结构的图,示出除去壳体15的状态。
〔壳体15〕
如图3所示,壳体15具有在Y方向较长的筒形状。壳体15的截面形状是四边形,壳体15具有位于Z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壁16、位于Z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壁17、以及连结第一壁16和第二壁17的一对连结壁18。壳体15为金属制,刚性较高。即使受到来自第一弹簧构件13、第二弹簧构件14以及第三弹簧构件19的反作用力,壳体15也不会变形。为了将第一导体11等的端子10的构成构件固定于壳体15而形成有多个缺口及开口。
〔第一导体11及第二导体12〕
第一导体11是在Y方向较长的板状导电构件,也被称为母线(第一母线)。第一导体11比对方导体7(参照图1)薄,但是比后述的第一弹簧构件13具有的第一弹性片31厚,横截面积大。第一导体11通过长条的金属片构成,在其中间部具有折弯形状。第一导体11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里侧)的第一连接部21、长边方向的另一侧(开口侧)的第一板部2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部21和第一板部22的作为所述中间部的第一倾斜部41。
第一连接部21成为一部分从壳体15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第一连接部21在Y方向为直线形状。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导体12具有的第二连接部23重叠地设置(参照图5)。第一连接部21与第二连接部23一起与作为其他构件的电气设备的设备端子(未图示)电及机械连接。图5是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构成为一体的端子导体20的立体图。
第一倾斜部41具有随着从第一连接部21朝向第一板部22而向Z方向一侧延伸的倾斜形状。即,第一倾斜部41成为随着从第一连接部21朝向第一板部22而远离第二导体12(第二板部24)的形状。
为了将第一导体11固定于壳体15,第一连接部21具有一对第一固定臂部42、42。第一固定臂部42通过设置于壳体15的缺口15a(参照图3)沿着壳体15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固定臂部42具有与壳体15的第一壁16卡合的第一爪部43。在将第一导体11安装于壳体15的状态下(参照图1),通过使第一固定臂部42的末端部塑性变形而构成第一爪部43。在图3及图5中,将所述末端部以塑性变形的状态示出。根据该结构,第一导体11和壳体15成为一体。
第一板部22成为收纳于壳体15的状态(参照图1)。第一板部22在Y方向为直线形状,与插入到壳体15的对方导体7直接接触而电连接。如上所述,第一导体11固定于壳体15。第一板部22从壳体15中的固定部分(固定臂部42)经由第一倾斜部41呈悬臂梁状向所述开口侧延伸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部22的Y方向的长度尺寸L1(参照图5)是第一板部22的X方向的尺寸W1的3倍以上,第一板部22具有长条带形状。因此,第一板部22能以第一连接部21侧为固定端向Z方向的两方向弹性变形。
如图3所示,第二导体12是在Y方向较长的板状导电构件,也被称为母线(第二母线)。第二导体12比对方导体7(参照图1)薄,但是比后述的第二弹簧构件14具有的第二弹性片32厚,横截面积大。第二导体12通过长条金属片构成,在其中间部具有折弯形状。第二导体12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里侧)的第二连接部23、长边方向的另一侧(开口侧)的第二板部24、以及连接第二连接部23和第二板部24的作为所述中间部的第二倾斜部44。
第二连接部23成为一部分从壳体15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第二连接部23在Y方向上为直线形状。第二连接部23与第一导体11具有的第一连接部21重叠地设置(参照图5)。第二连接部23与第一连接部21一起与作为其他构件的电气设备的设备端子(未图示)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
第二倾斜部44具有随着从第二连接部23朝向第二板部24而向Z方向另一侧延伸的倾斜形状。即,第二倾斜部44成为随着从第二连接部23朝向第二板部24而远离第一导体11(第一板部22)的形状。
为了将第二导体12固定于壳体15,第二连接部23具有一对第二固定臂部45、45。第二固定臂部45通过设置于壳体15的缺口15a(参照图3)沿着壳体15的外表面设置。第二固定臂部45具有与壳体15的第二壁17卡合的第二爪部46。在将第二导体12安装于壳体15的状态下(参照图1),通过使第二固定臂部45的末端部塑性变形而构成第二爪部46。在图3及图5中,将所述末端部以塑性变形的状态示出。根据该结构,第二导体12和壳体15成为一体。
第二板部24成为收纳于壳体15的状态(参照图1)。第二板部24在Y方向上为直线形状,与插入到壳体15的对方导体7直接接触而电连接。如上所述,第二导体12固定于壳体15。第二板部24从壳体15中的固定部分(固定臂部45)经由第二倾斜部44呈悬臂梁状向所述开口侧延伸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部24的Y方向的长度尺寸L2(参照图5)是第二板部24的X方向的尺寸W2的3倍以上,第二板部24具有长条带形状。因此,第二板部24能以第二连接部23侧为固定端向Z方向的两方向弹性变形。
第二导体12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敛紧片47、47。敛紧片47将处于重叠状态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一体化。在图3中,将敛紧片47以塑性变形的状态示出。此外,第一导体11也可以具有敛紧片47。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重叠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敛紧片47将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接合。与此相对,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分离地设置。第一板部22与第二板部24之间是夹持沿着Y方向插入的对方导体7的区域Q。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除了敛紧片47之外是相同形状,在Z方向上成为反向地配置。
如图3所示,第一板部22具有能与对方导体7接触的多个第一凸部2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板部22在其顶端侧的区域具有四个凸部25。两个凸部25、25在X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在X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凸部25、25在Y方向上排列成两列地设置。优选两个凸部25、25在X方向上排列地设置,但是凸部25的数量及配置能变更。
第二板部24具有能与对方导体7接触的多个第二凸部26。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板部24在其顶端侧的区域具有四个凸部26。两个凸部26、26在X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在X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凸部26、26在Y方向排列成两列地设置。优选两个凸部26、26在X方向上排列地设置,但是凸部26的数量及配置能变更。
〔第一弹簧构件13〕
图6及图7是沿着X方向(宽度方向)观看端子10时的剖视图。图6示出对方导体7连接前的状态,图7示出对方导体7连接后的状态。第一弹簧构件13安装于第一壁16,与壳体15成为一体。第一弹簧构件13具有固定于第一壁16的第一座部33和从第一座部33向第一板部22侧突出的第一弹性片31。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弹簧构件13具有多个第一弹性片31。多个第一弹性片31包括第一板簧35和第二板簧36。与此相应,如图8所示,第一座部33分为第一板簧35用的座部33a和第二板簧36用的座部33b,这些座部33a和座部33b成为分体构件。图8是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弹簧构件14的说明图,在第一弹簧构件13中,示出将座部33a和座部33b分离的状态。此外,即使是第一弹簧构件13具有多个第一弹性片31的情况,座部33a及座部33b也可以是一个构件。
第一弹性片31向使第一板部22接近第二板部24的方向施力。即,第一板簧35及第二板簧36分别向使第一板部22接近第二板部24的方向弹性地按压。这样,第一弹簧构件13作为从第一座部33向第一板部22侧延伸地设置的多个第一弹性片31具有第一板簧35及第二板簧3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簧35在X方向的中央设置有一个。第二板簧36在X方向上以中间隔着第一板簧35的方式在两侧设置有两个。此外,第一板簧35和第二板簧36的配置也可以相反。
在图6、图7及图8中,第一板簧35从位于第一座部33的里侧(各图的右侧)的一部分51向开口侧的方向(各图的左方向)延伸地设置。第一板簧35在位于第一板部22的开口侧(各图的左侧)的第一对象部56接触。两个第二板簧36、36分别从位于第一座部33的开口侧(各图的左侧)的一部分52向里侧的方向(各图的右方)延伸地设置。各第二板簧36在位于第一板部22的里侧(各图的右侧)的第二对象部57接触。
这样,包含一个第一板簧35和两个第二板簧36、36的第一弹性片31在沿Y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第一对象部56及第二对象部57)与第一板部22接触。第一板簧35及第二板簧36、36与第一板部22接触并且对其弹性地按压。
进一步地,关于第一板部22,对其第一面上的多个(四个)凸部25和其第二面上的第一对象部56及第二对象部57的Y方向的位置进行说明。多个(四个)凸部25位于第一对象部56与第二对象部57之间。因此,多个第一弹性片31的作用力分散地作用于多个凸部25,多个凸部25分别能与对方导体7均等地接触。
进一步对第一板簧35的形状进行说明。在图8中,第一板簧35具有随着从第一座部33的一部分51朝向开口侧而接近第一板部22的倾斜形状的第一倾斜弹簧部66。第一板簧35进一步具有随着从第一倾斜弹簧部66的顶端部66a朝向开口侧而远离第一板部22的倾斜形状的第一弹簧末端部67。第一倾斜弹簧部66与第一弹簧末端部67之间的部分(顶端部66a)成为第一板部22相对于第一对象部56的接触部。
进一步对第二板簧36的形状进行说明。第二板簧36具有随着从第一座部33的一部分52朝向里侧而接近第一板部22的倾斜形状的第二倾斜弹簧部68。第二板簧36进一步具有随着从第二倾斜弹簧部68的顶端部68a朝向里侧而远离第一板部22的倾斜形状的第二弹簧末端部69。第二倾斜弹簧部68与第二弹簧末端部69之间的部分(顶端部68a)成为第一板部22相对于第二对象部57的接触部。
〔第二弹簧构件14〕
第二弹簧构件14与第一弹簧构件13的结构相同,在Z方向上成为反向地设置于壳体15。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弹簧构件14安装于第二壁17,与壳体15成为一体。第二弹簧构件14具有固定于第二壁17的第二座部34和从第二座部34向第二板部24侧突出的第二弹性片32。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弹簧构件14具有多个第二弹性片32。多个第二弹性片32包括第三板簧37和第四板簧38。与此相应,与第一弹簧构件13(参照图8)同样,第二座部34分为第三板簧37用的座部34a和第四板簧38用的座部34b,这些座部34a和座部34b成为分体构件。此外,即使是第二弹簧构件14具有多个第二弹性片32的情况,座部34a及座部34b也可以是一个构件。
第二弹性片32向使第二板部24接近第一板部22的方向施力。即,第三板簧37及第四板簧38分别向使第二板部24接近第一板部22的方向弹性地按压。这样,第二弹簧构件14作为从第二座部34向第二板部24侧延伸地设置的多个第二弹性片32具有第三板簧37及第四板簧3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板簧37在X方向的中央设置有一个。第四板簧38在X方向上以将第三板簧37隔在中间的方式在两侧设置两个。此外,第三板簧37和第四板簧38的配置也可以相反。
在图6、图7及图8中,第三板簧37从位于第二座部34的里侧(各图的右侧)的一部分53向开口侧的方向(各图的左方向)延伸地设置。第三板簧37在位于第二板部24的开口侧(各图的左侧)的第三对象部58接触。两个第四板簧38、38分别从位于第二座部34的开口侧(各图的左侧)的一部分54向里侧的方向(各图的右方)延伸地设置。各第四板簧38在位于第二板部24的里侧(各图的右侧)的第四对象部59接触。
这样,包括一个第三板簧37和两个第四板簧38、38的第二弹性片32在沿Y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第三对象部58及第四对象部59)与第二板部24接触。第三板簧37及第四板簧38、38与第二板部24接触并且对其弹性地按压。
进一步地,关于第二板部24,对其第一面上的多个(四个)凸部26和其第二面上的第三对象部58及第四对象部59的Y方向的位置进行说明。多个(四个)凸部26位于第三对象部58与第四对象部59之间。因此,多个第二弹性片32的作用力分散地作用于多个凸部26,多个凸部26分别能与对方导体7均等地接触。
进一步对第三板簧37的形状进行说明。在图8中,第三板簧37具有随着从第二座部34的一部分53朝向开口侧而接近第二板部24的倾斜形状的第三倾斜弹簧部70。第三板簧37进一步具有随着从第三倾斜弹簧部70的顶端部70a朝向开口侧而远离第二板部24的倾斜形状的第三弹簧末端部71。第三倾斜弹簧部70与第三弹簧末端部71之间的部分(顶端部70a)成为第二板部24相对于第三对象部58的接触部。
进一步对第四板簧38的形状进行说明。第四板簧38具有随着从第二座部34的一部分54朝向里侧而接近第二板部24的倾斜形状的第四倾斜弹簧部72。第四板簧38进一步具有随着从第四倾斜弹簧部72的顶端部72a朝向里侧而远离第二板部24的倾斜形状的第四弹簧末端部73。第四倾斜弹簧部72与第四弹簧末端部73之间的部分(顶端部72a)成为第二板部24相对于第四对象部59的接触部。
〔第三弹簧构件19〕
图9是沿着Z方向(夹持方向)观看端子10时的剖视图。第三弹簧构件19分别安装到在壳体15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的连结壁18、18。一对第三弹簧构件19、19从宽度方向与插入到壳体15的对方导体7接触。如图3及图9所示,第三弹簧构件19具有固定于连结壁18的第三座部60和从第三座部60向对方导体7侧突出的第三弹性片61。第三弹性片61通过板簧构成。
在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前的状态下,一方第三弹性片61和另一方第三弹性片61的间隔的最小部分小于对方导体7的宽度方向尺寸。当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时(参照图9),第三弹性片61、61被对方导体7按压而弹性变形,在所述间隔的最小部分按压对方导体7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7a。所述间隔的最小部分成为第三弹簧构件19中的对方导体7的接触部。
进一步对第三弹性片61的形状进行说明。此外,在一侧和另一侧,第三弹簧构件19的形状相同。第三弹性片61从位于第三座部60的里侧(图9的右侧)的一部分76向开口侧(图9的左方)延伸地设置。第三弹性片61具有随着从第三座部60的一部分76朝向开口侧而接近对方导体7的倾斜形状的第五倾斜弹簧部74。第三弹性片61进一步具有随着从第五倾斜弹簧部74的顶端部74a朝向开口侧而远离对方导体7的倾斜形状的第五弹簧末端部75。第五倾斜弹簧部74与第五弹簧末端部75之间的部分(顶端部74a)成为相对于对方导体7的接触部。
也可以在对方导体7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凹部。在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的状态下,所述顶端部74a与所述凹部嵌合。通过该嵌合,能够检测(感知)对方导体7向端子10的连接状态,能防止连接不良。另外,通过所述嵌合,能够得到防止从对方导体7从端子10脱落的功能。
〔关于端子10的构成构件的材质〕
第一弹簧构件13、第二弹簧构件14以及第三弹簧构件19的材质为富有弹性的金属制,例如是弹簧用不锈钢。
第一导体11及第二导体12的材质与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弹簧构件14不同,是导电性比这些高的材质,例如为铜合金制。第一导体11及第二导体12也具有弹性。
壳体15优选由比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弹簧构件14硬且弹性系数高的金属材料构成。
〔对方导体7和端子10的连接〕
如上所述(参照图6及图7),第一板部22与第二板部24之间是夹持沿着Y方向插入的对方导体7的区域Q。对置的第一板部22与第二板部24的间隔E在被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弹簧构件14施力的弹性变形状态下小于对方导体7的厚度尺寸(Z方向尺寸)T。所述厚度尺寸T是被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夹持的部分的尺寸。
此外,所述间隔E是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与对方导体7接触并对其夹持的部分的间隔。将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中与对方导体7接触并对其夹持的部分称为“夹持对象部”。夹持对象部的间隔E的最小值小于对方导体7的厚度尺寸T。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板部22的夹持对象部设置有第一凸部25,在第二板部24的夹持对象部设置有第二凸部26。因此,所述间隔E(最小部分)是第一板部22的第一凸部25和第二板部24的第二凸部26的间隔。
当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时(参照图7),则第一弹性片31及第二弹性片32经由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被对方导体7按压而弹性变形。壳体15承受第一弹性片31及第二弹性片32的弹性变形力,壳体15不弹性变形。因此,能使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弹簧构件14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力(反作用力)作为经由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对对方导体7进行紧固的紧固力进行作用。
在所述弹性变形状态下,所述间隔E小于对方导体7的厚度尺寸T。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10组装前,在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未被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弹簧构件14施力的自然状态下(参照图5),对置的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的间隔(所述夹持对象部的最小尺寸)e(改为E)小于对方导体7的厚度T。因此,当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时,则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被对方导体7按压而弹性变形。其结果,能使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力(反作用力)起到对对方导体7进行紧固的辅助作用。
第一板部22在其端部具有随着朝向开口侧而向远离第二板部24的方向倾斜的末端部22a。第二板部24在其端部具有随着朝向开口侧而向远离第一板部22的方向倾斜的末端部24a。因此,第一板部22的末端部22a和第二板部24的末端部24a的间隔随着朝向开口侧而扩大。末端部22a、24a的间隔的最大值大于对方导体7的厚度尺寸T。因此,在将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时,第一板部22的末端部22a和第二板部24的末端部24a具有在夹持对方导体7的方向上引导的功能。
另外,如图9所示,关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三弹簧构件19、19,一方第三弹性片61具有的第五弹簧末端部75和另一方第三弹性片61具有的第五弹簧末端部75的间隔随着从所述顶端部74a朝向开口侧而扩大。因此,第三弹簧构件19的第五弹簧末端部75具有在将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时在宽度方向上引导对方导体7的功能。
〔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10〕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10(参照图1及图3)将板状的对方导体7沿着Y方向插入,与对方导体7电连接。为此,端子10具备壳体15、第一弹簧构件13、第二弹簧构件14、将Y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板状的第一导体11、以及将Y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板状的第二导体12。壳体15具有位于Z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壁16、位于Z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壁17、以及连结第一壁16和第二壁17的一对连结壁18、18。第一弹簧构件13具有第一弹性片31,安装于第一壁16。第二弹簧构件14具有第二弹性片32,安装于第二壁17。第一导体11比第一弹性片31厚,第二导体12比第二弹性片32厚。
第一导体11具有里侧的第一连接部21和开口侧的第一板部22。第二导体12具有里侧的第二连接部23和开口侧的第二板部24。第一弹性片31构成为向使第一板部22接近第二板部24的方向施力,第二弹性片32构成为向使第二板部24接近第一板部22的方向施力。第一板部22与第二板部24之间是夹持沿着Y方向插入的对方导体7的区域Q。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10,第一导体11的第一板部22和第二导体12的第二板部24成为与对方导体7直接接触的状态。因为第一导体11及第二导体12为厚板状,所以能抑制端子10的电阻变高。通过第一弹性片31及第二弹性片32的作用力,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成为夹持对方导体7的状态。即使端子10和对方导体7在Z方向上相对地移位,例如第二板部24和对方导体7的接触压力降低,也可确保其反侧的第一板部22和对方导体7的接触压力。因此,可抑制端子10的接触阻抗的增加。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端子10,壳体15的第一壁16受到第一弹簧构件13的反作用力,壳体15的第二壁17受到第二弹簧构件14的反作用力。因此,基于第一弹簧构件13的第一板部22与对方导体7的接触压力不易释放,基于第二弹簧构件14的第二板部24和对方导体7的接触压力不易释放,可抑制接触阻抗的增加。因为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从两侧夹持对方导体7,所以触点数增加,有助于接触阻抗的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方端子7的Z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面得到触点,而且,在一侧得到四个第一凸部25的触点,在另一侧得到四个第二凸部26的触点。通过触点的增加,能降低接触阻抗。
进一步地,因为第一弹性片31及第二弹性片32较薄,所以容易加工成用于起到板簧作用的期望形状(弹簧形状)。
第一导体11、第二导体12、第一弹簧构件13以及第二弹簧构件14固定于壳体15。因此,在连接对方导体7时,第一导体11等所述构成构件不会向Y方向退避,所以连接作业容易,连接状态稳定。第一导体11、第二导体12、第一弹簧构件13以及第二弹簧构件14与壳体15是分体构件,所以即使在变更(调整)各结构构件的形状的情况下,其自由度也高,能容易地对应。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重叠地设置。因此,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如一张厚板的导电板那样发挥作用,有助于电阻的降低。如果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面接触,则可以省略敛紧片47,仅处于层叠状态。或者,也可以取代敛紧片47,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3例如也可以通过超声波接合来接合。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第一弹簧构件13具有多个第一弹性片31。多个第一弹性片31在沿Y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与第一板部22接触。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弹簧构件13,在第一板部22与对方导体7之间,在沿Y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作用比较高的接触压力。因此,对抗以Z方向为轴线的对方导体7和第一导体11(端子10)的相对旋转的作用提高。
具体而言,第一弹簧构件13按如下构成。即,多个第一弹性片31包括第一板簧35和第二板簧36。第一板簧35从位于第一座部33的里侧的一部分51向开口侧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第一板部22的开口侧的第一对象部56接触。第二板簧36从位于第一座部33的开口侧的一部分52向里侧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第一板部22的里侧的第二对象部57接触。
与第一弹簧构件13同样,第二弹簧构件14具有多个第二弹性片32。多个第二弹性片32在沿Y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与第二板部24接触。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二弹簧构件14,在第二板部24与对方导体7之间,在沿Y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作用比较高的接触压力。因此,对抗以Z方向为轴线的对方导体7和第二导体12(端子10)的相对旋转的作用提高。
具体而言,第二弹簧构件14按如下构成。即,多个第二弹性片32包括第三板簧37和第四板簧38。第三板簧37从位于第二座部34的里侧的一部分53向开口侧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第二板部24的开口侧的第三对象部58接触。第四板簧38从位于第二座部34的开口侧的一部分54向里侧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第二板部24的里侧的第四对象部59接触。
如图9所示,端子10具有从宽度方向与对方导体7接触的第三弹簧构件19、19。对方导体7成为被第一弹簧构件13及第二部(应删除)弹簧构件14夹在第一导体11与第二导体12之间的状态,并且从与该夹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被第三弹簧构件19、19支承。其结果,在端子10中,对方导体7成为进一步稳定地连接的状态,能使对方导体7与第一导体11及第二导体之间的接触压力电阻稳定。
如图3所示,第一板部22具有能与对方导体7接触的多个凸部25,其中两个凸部25、25在X方向排列地设置。第二板部24具有能与对方导体7接触的多个凸部26,其中两个凸部26、26在X方向排列地设置。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端子10与对方导体7之间产生以Y方向为轴线的方向的扭转,在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各自中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接触压力下降,也可确保另一侧的接触压力。
〔其他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对方导体7的触点是第一导体11侧的四点(四个凸部25)和第二导体12侧的四点(四个凸部26)合计八点。触点的数量能变更。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导体11侧设为三点,并将第二导体12侧设为三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对方导体7的触点在第一导体11侧和第二导体12侧成为对称,但是也可以不对称。
第一弹簧构件13的第一弹性片31也可以是一个,另外,第二弹簧构件14的第二弹性片32也可以是一个。
参照图3对第三弹簧构件19进行说明。第三弹簧构件19也可以具有介于第一板部22与第二板部24之间的支承部。在对方导体7与端子10连接前的状态下,所述支承部与第一板部22及第二板部24接触。由此,可维持第一板部22和第二板部24的间隔。即,通过第三弹簧构件19,能防止夹持对方导体7的区域Q在夹持方向变窄。
所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是通过所述实施方式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结构等同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7 对方导体
7a 侧面
10 端子
11 第一导体
12 第二导体
13 第一弹簧构件
14 第二弹簧构件
15 壳体
15a 缺口
16 第一壁
17 第二壁
18 连结壁
19 第三弹簧构件
20 端子导体
21 第一连接部
22 第一板部
22a 末端部
23 第二连接部
24 第二板部
24a 末端部
25 第一凸部
26 第二凸部
31 第一弹性片
32 第二弹性片
33 第一座部
33a 座部
33b 座部
34 第二座部
34a 座部
34b 座部
35 第一板簧
36 第二板簧
37 第三板簧
38 第四板簧
41 第一倾斜部
42 第一固定臂部
43 第一爪部
44 第二倾斜部
45 第二固定臂部
46 第二爪部
47 敛紧片
51 第一座部的一部分
52 第一座部的一部分
53 第二座部的一部分
54 第二座部的一部分
56 第一对象部
57 第二对象部
58 第三对象部
59 第四对象部
60 第三座部
61 第三弹性片
66 第一倾斜弹簧部
66a 顶端部
67 第一弹簧末端部
68 第二倾斜弹簧部
68a 顶端部
69 第二弹簧末端部
70 第三倾斜弹簧部
70a 顶端部
71 第三弹簧末端部
72 第四倾斜弹簧部
72a 顶端部
73 第四弹簧末端部
74 第五倾斜弹簧部分
74a 顶端部
75 第五弹簧末端部
76 第三座部的一部分
E 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的间隔
L1 第一板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尺寸
L2 第二板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尺寸
Q 夹持对方导体的区域
T 对方导体7的厚度尺寸
W1 第一板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W2 第二板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Claims (8)

1.一种端子,将板状的对方导体沿着第一方向插入而连接所述对方导体,所述端子具备:
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壁、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壁、以及连结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连结壁;
第一弹簧构件,具有第一弹性片,安装于所述第一壁;
第二弹簧构件,具有第二弹性片,安装于所述第二壁;
板状的第一导体,比所述第一弹性片厚,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以及,
板状的第二导体,比所述第二弹性片厚,将所述第一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其中,
所述第一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一板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其他构件,
所述第二导体具有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第二连接部和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其他构件,
所述第一弹性片向使所述第一板部接近所述第二板部的方向施力,
所述第二弹性片向使所述第二板部接近所述第一板部的方向施力,
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是夹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插入的所述对方导体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弹簧构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片,
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片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与所述第一板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弹簧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壁的第一座部和从所述第一座部向所述第一板部侧延伸地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片,
所述多个第一弹性片包含:
第一板簧,从位于所述第一座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反侧的第一对象部接触;和,
第二板簧,从位于所述第一座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侧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第二对象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二弹簧构件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弹性片,
多个所述第二弹性片在沿长边方向分离的多个部位与所述第二板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进一步具备第三弹簧构件,所述第三弹簧构件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双方正交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对方导体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对置的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间隔在自然状态下小于所述对方导体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分别具有能与所述对方导体接触的多个凸部,
多个所述凸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双方正交的宽度方向排列地设置。
CN202280077966.8A 2021-12-06 2022-11-16 端子 Pending CN1182850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7660 2021-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85029A true CN118285029A (zh) 2024-07-02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78875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TWI403032B (zh) 彈簧外露型母端子
JP7395112B2 (ja) 雌端子
KR101911174B1 (ko) 단자 및 커넥터
CN111771306B (zh) 阴端子
CN110277678B (zh) 连接器
WO2022124235A1 (ja) 端子ユニット
WO2014196446A1 (ja) 接続端子
JP2019071184A (ja) コネクタ
CN111801850B (zh) 阴端子
JP4132618B2 (ja) 端子金具のタブ
WO2022113927A1 (ja) コネクタ
WO2019167599A1 (ja) 雌端子
TW201145707A (en) Floating connector and system
CN118285029A (zh) 端子
CN114628952B (zh) 连接器
CN116529962A (zh) 连接器
WO2023106057A1 (ja) 端子
CN110277658B (zh) 电性接线装置的导电组件结构
CN114258614A (zh) 阴端子
CN114270636B (zh) 阴端子
JP720927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CN118266134A (zh) 连接器
CN116964871A (zh) 端子模块
JPH11260441A (ja) 圧接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