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34303A -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34303A
CN118234303A CN202410273398.XA CN202410273398A CN118234303A CN 118234303 A CN118234303 A CN 118234303A CN 202410273398 A CN202410273398 A CN 202410273398A CN 118234303 A CN118234303 A CN 118234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open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733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磊
杨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234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343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定义层、多个感光器件,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发光材料层和阴极;感光器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之间,感光器件包括感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绝缘设置,第一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和第二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阴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感光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和第二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从而使经物体反射后的光线不必经过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而是直接入射至感光层,从而减少反射光线经过的膜层数量,减小反射光线的衰减,进而提升感光器件的灵敏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是一种新型显示技术,以其低功耗、高饱和度、快响应时间及宽视角等独特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面板显示技术领域占据一定地位。
显示面板可以集成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特征(指纹、人脸、血液、瞳孔等)反射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通过显示面板中的感光器件识别反射光线的差异来辨识反射物。但是,相关技术中,反射光线经过多层膜层后入射至感光器件中,光线的衰减较为严重,导致感光器件的灵敏度较差。
因此,亟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以解决反射光线经过多层膜层后入射至感光器件中,光线的衰减较为严重,导致感光器件的灵敏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层叠的发光材料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设置于所述发光材料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多个感光器件,与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且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感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所述感光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其中,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光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阳极,所述阳极与所述发光材料层对位设置,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阳极均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部分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同一所述第一开口的另一部分侧壁上。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感光层、所述第二电极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感光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重叠。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感光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者的部分,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金属抑制层,所述金属抑制层至少覆盖部分所述感光层,所述金属抑制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金属抑制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阴极的透光率。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金属走线层,所述金属走线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与所述像素定义层之间,所述金属走线层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走线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设置于所述阴极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取出层覆盖所述发光材料层。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设置于不同的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第一颜色层和第二颜色层,所述第一颜色层的最大亮度大于所述第二颜色层的最大亮度,所述感光层与所述第一颜色层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感光层与所述第二颜色层的最小间距。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感光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部分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间距小于所述发光材料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间距。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所述显示终端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定义层、多个感光器件,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层叠的发光材料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设置于所述发光材料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多个感光器件与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且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感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所述感光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其中,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光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和第二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从而使经物体反射后的光线不必经过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而是直接入射至感光层,从而减少反射光线经过的膜层数量,减小反射光线的衰减,进而提升感光器件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A-A处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A-A处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A-A处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显示面板1、出光面19、子像素100、衬底10、像素定义层11、发光材料层12、第一颜色层121、第二颜色层122、阴极13、阳极15、感光器件20、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感光层23、光取出层14、显示区AA、非显示区NA、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薄膜晶体管40、源极41、漏极42、封装结构17、金属抑制层18、显示终端2、终端主体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如图1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衬底10、像素定义层11、多个感光器件20,像素定义层11设置于衬底10的一侧,像素定义层11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层叠的发光材料层12和阴极13,阴极13设置于发光材料层12背离衬底10的一侧;多个感光器件20与发光材料层12设置于衬底10的同一侧,感光器件2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之间,感光器件20包括感光层23、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绝缘设置,第一电极2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电极2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感光层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连接;其中,阴极1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感光层2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可以为OLED面板、Mini-LED面板、Micro-LED面板等。
在本实施例中,衬底10可以为刚性衬底或者柔性衬底。柔性衬底的材料可以为无色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聚降冰片烯(PN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刚性衬底可以为玻璃等。
在本实施例中,像素定义层11设置于衬底10上,像素定义层11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每一个第一开口对应显示面板1的一个子像素100。第一开口对应设置有依次层叠的阳极15、发光材料层12和阴极13。
发光材料层1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可以设置于发光层靠近阳极15的一侧,电子传输层可以设置于发光层靠近阴极13的一侧。阳极15注入空穴,空穴传输层用于将空穴传输至发光层,阴极13注入电子,电子传输层用于将电子传输至发光层,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中复合以发光。
发光材料层12可以为不同颜色的发光材料,从而实现不同的子像素100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发光材料层12可以包括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蓝色发光材料,从而分别显示红色、绿色和蓝色。
进一步地,衬底10上还设置有阵列层,阵列层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40,薄膜晶体管包括漏极42和栅极,一个薄膜晶体管40的漏极42可以与一个子像素100的阳极15电连接,从而为阳极15提供驱动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阴极13可以整层设置,即阴极13为整块膜层,从而为所有的子像素100提供相同的阴极13驱动电压。可选地,阴极13也可以为图案化设置,从而使感光器件20不被阴极13覆盖,减少反射光线S2经过的膜层数量,减小反射光线S2的衰减,进而提升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
应当理解的是,当阴极13为图案化设置时,每一个阴极13图案的驱动电压可以通过过孔连接到其他膜层的金属走线,从而通过金属走线连接到同一驱动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感光器件20与发光材料层12设置于衬底10的同一侧。感光器件20包括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和感光层23。
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分别与感光层23连接,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为感光层23提供电压。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绝缘设置,从而为感光层23提供不同的电压。
第一电极2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电极2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是指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正投影图案完全不重叠,或者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正投影图案部分重叠。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经物体反射后的光线不必经过第一电极21或者第二电极22,而是直接入射至感光层23,从而减少反射S2光线经过的膜层数量,减小反射光线S2的衰减,进而提升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
感光器件20的工作原理为,当感光层23无光线照射时,感光层23电阻较大,几乎不导电。当感光层23受光线照射时,感光层23的电阻迅速减小,感光层23可以导电。
具体地,从显示面板1的发光材料层12发射的光线S1经物体反射后,反射光线S2入射至感光层23,感光层23感应到反射光线S2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光线探测。反射光线S2的光强影响感光层23的电流大小,不同的物体对入射光线S1的反射程度不同,从而实现生物识别。
感光器件20还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等,空穴传输层设置于感光层23与第一电极21之间,电子传输层设置于感光层23与第二电极2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AA和设置于显示区AA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NA,显示区AA用于显示画面,显示区AA设置有多个子像素100,非显示区NA可以设置有驱动电路等。感光器件20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整个显示区AA,或者仅设置于显示区AA内的局部区域,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封装结构17,封装结构17可以为交替地层叠的一个或多个有机层和一个或多个无机层形成。封装结构17可以设置于阴极13远离衬底10的一侧。其中,无机层可以为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氮化物的单层或多层,例如,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硅等。有机层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环氧树脂、聚乙烯、以及聚丙烯酸酯中等。
如图2至图4所示,像素定义层11上设置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之间,感光器件20设置于第二开口内。为了避免与感光层23相邻的第一开口内的发光材料层12的发射光线S1照射到感光层23,而干扰到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可以使感光层23位于第二开口内。进一步地,可以使感光层2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开口的深度,从而避免感光器件20受到发射光线S1的干扰。其中,开口的深度是指开口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9的方向上的尺寸。
可选地,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一种显示面板1的A-A处的剖面结构。在第一种显示面板1中,感光器件20设置于第二开口内,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和阳极15同层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阳极15采用同一道工艺制作,从而简化显示面板1的制作工艺。
可选地,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二种显示面板1的A-A处的剖面结构。在第二种显示面板1中,第一电极21设置于第一开口的一部分侧壁上,第二电极22设置于同一第一开口的另一部分侧壁上。
在部分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的绝缘设置,在同一个第一开口内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可以间隔设置。通过将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设置于第一开口的侧壁上,可以使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的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减小,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的分辨率。
可选地,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第三种显示面板1的A-A处的剖面结构。在第三种显示面板1中,第一电极21、感光层23、第二电极22依次层叠设置,第二电极22设置于感光层23背离衬底10的一侧,第二电极22在第一电极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极21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以依次制作第一电极21、感光层23、第二电极22。感光层23可以完全覆盖第一电极21,而第二电极22可以仅覆盖部分感光层23。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感光层23的背离衬底10一侧的表面部分裸露,从而使反射光线S2不必经过第二电极22,而是能够直接照射到感光层23,从而减少反射S2光线经过的膜层数量,减小反射光线S2的衰减,进而提升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21可以与阳极15同层设置,第一电极21可以与阳极15采用同一道工艺制作,从而简化显示面板1的制作工艺。第二电极22可以采用与阴极13相同的材料制作,第二电极22可以与阴极13采用同一道工艺制作,从而进一步简化显示面板1的制作工艺。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中,如图2至图4所示,感光层23至少覆盖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中的一者的部分,显示面板1包括金属抑制层18,金属抑制层18至少覆盖部分感光层23,金属抑制层18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阴极13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金属抑制层18的透光率大于阴极13的透光率。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抑制层18可以为无色透明有机材料,金属抑制层18可以实现金属层的图案化。例如,可以先形成感光层23,然后在感光层23上形成金属抑制层18,然后再在金属抑制层18上形成整层的金属层。金属层不会形成在设置有金属抑制层18的区域,因而可以实现金属层的图案化。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通过在感光层23上覆盖金属抑制层18,然后在金属抑制层18上整层制作阴极13,阴极13不会形成于设有金属抑制层18的区域,从而可以实现阴极13的图案化。由于金属抑制层18的透光率大于阴极13的透光率,从而可以提升感光层23上方的膜层的透光率,减小反射光线S2的衰减。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抑制层18可以完全覆盖感光层23,从而使感光层23不被阴极13遮挡。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抑制层18可以覆盖部分感光层23,从而金属层可以一部分形成阴极13,另一部分形成第二电极22。这也就是说,阴极13可以和第二电极22采用同一道工艺制作。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中,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金属走线层,金属走线层设置于衬底10与像素定义层11之间,金属走线层包括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第一走线31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第二走线32与第二电极22电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走线31可以与第二走线32同层设置或者异层设置。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可以与阵列层中的任一金属层同层设置。例如,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可以与漏极42、栅极等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中,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光取出层14,光取出层14设置于阴极13背离衬底10的一侧,光取出层14覆盖发光材料层12。应当理解的是,当显示面板1包括光取出层14时,封装结构17可以设置于光取出层14背离衬底1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光取出层14能够减少显示面板1的光损失,提高显示面板1的出光效率。光取出层14可以为具有高透光性与较高的折射率的材料,透光率可以为90%以上,折射率可以为1.7~1.9之间。例如,光取出层14可以为压印胶等,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光取出层14,能够增强发射光线S1的光强,从而增加反射光线S2的光强,提升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光取出层14不覆盖感光层23,从而避免光取出层14对反射光线S2的阻挡。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中,如图2至图4所示,发光材料层12包括设置于不同的第一开口内的第一颜色层121和第二颜色层122,第一颜色层121的最大亮度大于第二颜色层122的最大亮度,感光层23与第一颜色层121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感光层23与第二颜色层122的最小间距。
显示面板1中的白光是通过红光、绿光、蓝光这三种颜色的光进行配比而形成的,三种光的亮度并不相同。在白光中,绿光的亮度占比为70%左右,因而,绿光的亮度大于红光的亮度和蓝光的亮度。为了使感光层23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反射光线S2,可以将第一颜色层121设置为绿色发光材料,第二颜色层122设置为红色发光材料或者蓝色发光材料。同时,使感光层23与第一颜色层121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感光层23与第二颜色层122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感光层23接收到的绿光的光通量。相应地,感光层23的材料可以为对绿光波长敏感的材料。
应当理解的是,感光层23与第一颜色层121的最小间距可以为感光层23的中心至第一颜色层121的中心的最小间距。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中,如图2至图4所示,感光层23背离衬底10的一侧表面的部分表面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9的间距小于发光材料层12背离衬底10的一侧表面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9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的深度可以小于第一开口的深度,从而使感光层23背离衬底10的一侧的部分表面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9的间距小于发光材料层12背离衬底10的一侧表面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9的间距。因此,感光层23相对于发光材料层12更靠近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9,从而可以使反射光线S2的光程小于发射光线S1的光程,从而减少反射光线S2的衰减,从而提升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
同时,如图2至图4所示,感光层23背离衬底10的一侧表面覆盖第二开口的部分侧壁,从而增大了感光层23接受反射光线S2的面积,进一步增加了感光层23对反射光线S2的接收能力,从而提升感光器件20的灵敏度。
如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2,显示终端2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终端2包括显示面板1和终端主体3,显示面板1和终端主体3组合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终端2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层叠的发光材料层和阴极,所述阴极设置于所述发光材料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多个感光器件,与所述发光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且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感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绝缘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所述感光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其中,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光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阳极,所述阳极与所述发光材料层对位设置,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阳极均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部分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同一所述第一开口的另一部分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感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感光层、所述第二电极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感光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者的部分,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金属抑制层,所述金属抑制层至少覆盖部分所述感光层,所述金属抑制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阴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金属抑制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阴极的透光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金属走线层,所述金属走线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与所述像素定义层之间,所述金属走线层包括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走线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光取出层,所述光取出层设置于所述阴极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取出层覆盖所述发光材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设置于不同的所述第一开口内的第一颜色层和第二颜色层,所述第一颜色层的最大亮度大于所述第二颜色层的最大亮度,所述感光层与所述第一颜色层的最小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感光层与所述第二颜色层的最小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部分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间距小于所述发光材料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间距。
10.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410273398.XA 2024-03-11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Pending CN118234303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34303A true CN118234303A (zh) 2024-06-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US1087932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KR102652572B1 (ko) 플렉서블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US930548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20200380238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US20230200177A1 (en) Display panel
US1200438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30026978A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644220A (zh) 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56448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220165796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CN113050836B (zh)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US20220376029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5551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9119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823430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2310328B (zh) 一种发光面板及发光装置
CN11529560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811923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810280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810280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WO2023151127A1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