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1190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1190A
CN113191190A CN202110303969.6A CN202110303969A CN113191190A CN 113191190 A CN113191190 A CN 113191190A CN 202110303969 A CN202110303969 A CN 202110303969A CN 113191190 A CN113191190 A CN 113191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unit
filt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039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91190B (zh
Inventor
陈昊
康梦华
丁立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039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11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1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1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91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1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且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隔单元;多个感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的一侧,且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间隔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内部;多个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单元的第一光线进行滤光。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且能够实现全屏解锁。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屏下指纹识别的应用对于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多采用外挂方式制作光电传感器,即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一侧。该设计方式不利于显示装置轻薄化,同时该外挂方式限制了指纹识别作用区域,很难实现全屏指纹识别。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且能够实现全屏解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且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隔单元;多个感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的一侧,且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间隔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内部;多个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单元的第一光线进行滤光。
其中,所述第一滤光膜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所述感光单元接触。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光源,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的一侧;多个第二滤光膜,位于所述光源背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二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所述光源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且所述第二滤光膜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所述光源接触,用于对所述光源发出的第二光线进行滤光,并且所述第二光线经反射后至少成为所述第一光线的一部分。
其中,一个所述光源与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单元构成相邻组,且所述相邻组的所述光源与所述感光单元位置处的所述第二滤光膜和所述第一滤光膜的材质相同并相互连接。
其中,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周围的部分所述间隔单元仅对应设置有所述感光单元,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周围的部分所述间隔单元对应设置有所述相邻组;其中,所述相邻组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滤光膜和所述第二滤光膜仅供与所述相邻组内光源发出的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和/或,仅对应设置有所述感光单元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滤光膜仅供与其邻近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
其中,仅对应设置有所述感光单元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感光单元以及与所述感光单元邻近的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相邻且供不同颜色光线通过的所述第一滤光膜之间相互间隔。
其中,还包括: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一侧,且所述遮光层具有相对所述感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部分,所述第一滤光膜具有相对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部分;其中,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感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滤光膜填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且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感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感光单元位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遮光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且填充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开口以与所述感光单元接触。
其中,所述发光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且所述第一电极层对应所述间隔单元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二电极层和封装层,所述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其中,所述遮光层为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镂空区域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感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或者,所述遮光层为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感光单元位于所述镂空区域内,所述第二电极层对应所述感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膜层中设置有孔洞,所述第一滤光膜填充所述孔洞以与所述感光单元接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
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位于衬底设置有发光层一侧的多个感光单元,且该感光单元的位置与发光层中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隔单元位置对应。即本申请中将感光单元集成于显示面板内部,相比于现有的外挂式而言,可以节省显示装置内部空间,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有利于显示装置轻薄化。此外,本申请中感光单元的个数为多个,且当多个感光单元整屏排布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全屏指纹识别。
另外,本申请中感光单元背离衬底一侧还设置有第一滤光膜,第一滤光膜可以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感光单元接触,该第一滤光膜可以对进入感光单元的第一光线进行滤光,以提升感光单元的识别信噪比,提高识别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发光单元、光源、感光单元一实施方式的排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10可以为OLED显示面板、Micro-LED显示面板等。其具体包括衬底100、发光层102、多个感光单元104和多个第一滤光膜106。
其中,衬底100可以为柔性衬底,例如,其材质可以为聚酰亚胺等;当然,衬底100也可以为硬性衬底,例如,其材质可以为玻璃等。发光层102位于衬底100一侧,包括多个同层设置的发光单元1020,该发光单元1020可以为红色发光单元、或绿色发光单元、或蓝色发光单元等。且相邻发光单元1020之间设置有间隔单元1022,该间隔单元1022也可称之为像素定义块,用于限定发光单元1020的位置。一般而言,在发光层102背离衬底100一侧可以设置封装层109,以降低水氧入侵发光层102的概率。在发光层102与衬底100之间可以设置阵列层(未标示),以驱动发光层102发光。
多个感光单元104位于衬底100设置有发光层102的一侧,具体感光单元104设置在哪个膜层位置将在后续详细说明。上述感光单元104的位置与间隔单元1022的位置对应,即感光单元104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位置处的间隔单元1022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感光单元104的引入不会对发光单元1020的发光路径产生影响,该感光单元104可以为光电传感器等。在本申请中,多个感光单元104集成于显示面板10内部膜层中,相比于现有的外挂式而言,可以节省显示装置内部空间,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有利于显示装置轻薄化。此外,本申请中感光单元104的个数为多个,当多个感光单元104整屏排布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全屏指纹识别。
多个第一滤光膜106位于感光单元104背离衬底100一侧,第一滤光膜106至少与一个感光单元104的位置对应,即第一滤光膜106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感光单元104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可选地,一个第一滤光膜106可以与一个感光单元104的位置对应;或者,一个第一滤光膜106可以与两个及以上感光单元104的位置对应。第一滤光膜106用于对进入感光单元104的第一光线进行滤光,以提升感光单元104的识别信噪比,提高识别精度。可选地,第一滤光膜106可以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感光单元104接触,以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例如,上述第一滤光膜106至少与对应位置处的所有感光单元104的感光面接触。当然,第一滤光膜106也可与对应位置处的感光单元104无接触,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其中,上述所提及的对应位置是指在衬底100上正投影相对应的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多个光源108和多个第二滤光膜101。该光源108可以为非可见光光源,例如,可以为红外光源等,以用作感光单元104工作时的主要激励光源。其中,多个光源108位于衬底100设置有发光层102的一侧,具体光源108设置在哪个膜层位置将在后续详细说明;多个第二滤光膜101位于光源108背离衬底100一侧,第二滤光膜101至少与一个光源108的位置对应,即第二滤光膜101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光源108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可选地,一个第二滤光膜101可以与一个光源108的位置对应;或者,一个第二滤光膜101可以与两个及以上光源108的位置对应。第二滤光膜101用于对光源108发出的第二光线进行滤光,并且第二光线经反射后至少成为第一光线的一部分。上述第二滤光膜101的设计方式可以提升后续进入感光单元104的第二光线的色纯度,以提升感光单元104的识别信噪比,提高识别精度。进一步,第二滤光膜101可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光源108接触。例如,上述第二滤光膜101至少与对应位置处的所有光源108的出光面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滤光膜101也可与对应位置处的光源108无接触,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一个光源108与至少一个感光单元104构成相邻组20,且相邻组20的光源108与感光单元104位置处的第二滤光膜101和第一滤光膜106的材质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不发生连接关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相邻组20d的光源108d与感光单元104d位置处的第二滤光膜101d和第一滤光膜106d的材质相同并相互连接。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相邻组20d位置处的第二滤光膜101d和第一滤光膜106d同时形成,以降低制备工艺难度。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还可利用显示面板10中本身的发光单元1020作为辅助激励光源,以降低显示面板10中光源108的数量,降低成本;且可以丰富显示面板10全屏识别的应用场景,具体光源108和发光单元1020在识别过程中的相互配合过程可参见后续实施例。此时,如图1中所示,感光单元104的总数量可以大于光源108的总数量,一个光源108可以与一个感光单元104构成相邻组20。图1中相邻组20中的光源108和感光单元104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组20中的光源108和感光单元104也可集成为一个装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中发光单元、光源、感光单元一实施方式的排布示意图。图3中示意画出三种发光单元1020,分别标记为红色发光单元R、绿色发光单元G和蓝色发光单元B。其中,同一发光单元1020周围的部分间隔单元(图2中未标示)仅对应设置有感光单元104,同一发光单元1020周围的部分间隔单元对应设置有相邻组20(即相邻的感光单元104和光源108)。在该排布方式中,感光单元104可以均匀分布于整个显示面板10内,以实现全屏指纹识别的功能;且显示面板10内的发光单元1020和光源108可以实现较好的配合,以提供不同识别光线,丰富识别场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组20的个数可以大于单独设置的感光单元104的个数,以使得光源108为主要激励光源且单独使用时,也能实现全屏指纹识别。
进一步,请结合图1和图3,相邻组20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和第二滤光膜101仅供与相邻组20内光源108发出的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例如,当光源108为红外光源时,相邻组20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和第二滤光膜101为红外滤光膜,其仅供红外光线通过。而仅对应设置有感光单元104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仅供与其邻近的发光单元1020发出的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例如,图3中红色发光单元R周围的单独的感光单元104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图3中未示意)为红色滤光膜,其仅供红色发光单元R发出的红色光线透过。图3中蓝色发光单元B周围的单独的感光单元104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为蓝色滤光膜,其仅供蓝色发光单元B发出的蓝色光线透过。图3中绿色发光单元G周围的单独的感光单元104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为绿色滤光膜,其仅供绿色发光单元G发出的绿色光线透过。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当光源108和发光单元1020共同作为激励光源时,各个位置处的感光单元104的识别精度较高。当然,可根据具体需求,设计以上不同种类第一滤光膜106排布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显示面板10为了显示效果更好,每个发光单元1020的上方均可设置对应的第三滤光膜113,例如,红色发光单元R的上方会设置对应的红色滤光膜、蓝色发光单元B的上方会设置对应的蓝色滤光膜、绿色发光单元G的上方会设置对应的绿色滤光膜。发光单元1020上方设置的第三滤光膜113可以与上述第一滤光膜106和第二滤光膜101彼此独立,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关系。或者,为了降低工艺制备复杂程度,如图4中所示,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仅对应设置有感光单元104e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e在衬底100e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感光单元104e以及与感光单元104e邻近的发光单元1020e在衬底100e上的正投影。即仅对应设置有感光单元104e位置处的第一滤光膜106e可以进一步覆盖至邻近的发光单元1020e的上方。感光单元104e上方的红色滤光膜与邻近的发光单元1020e上方的红色滤光膜为一个整体、感光单元104e上方的蓝色滤光膜与邻近的发光单元1020e上方的蓝色滤光膜为一个整体、感光单元104e上方的绿色滤光膜与邻近的发光单元1020e上方的绿色滤光膜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对于相邻的且供不同颜色光线通过的第一滤光膜106e之间相互间隔设置。例如,相邻的供红色光线通过的第一滤光膜106e与供蓝色光线通过的第一滤光膜106e之间相互间隔。
另外,当相邻组20e上方的滤光膜为一整体时(类似于图2中的结构),相邻组20e上方的滤光膜仅供与其内的光源108e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由于光源108e发出的光线颜色与发光单元1020e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故相邻组20e上方的一整个滤光膜与发光单元1020e上方的第三滤光膜113e不同,相邻组20e上方的滤光膜与相邻的发光单元1020e上方的第三滤光膜113e相互独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遮光层103,位于衬底100设置有发光层102一侧,且遮光层103具有相对感光单元104远离衬底100的部分,第一滤光膜106具有相对遮光层103远离衬底100的部分;其中,遮光层103对应感光单元104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1030,第一滤光膜106填充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第一开口1030;例如,第一滤光膜106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开口1030可以被第一滤光膜106全部填充;或者,第一滤光膜106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开口1030仅部分区域被第一滤光膜106填充,其他区域被其他膜层填充。此外,相邻感光单元104所对应的第一开口1030可以相互连通,即同一个大的第一开口1030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多个感光单元104。该遮光层103的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到达感光单元104的杂光量,以提高感光单元104的识别信噪比,提高识别精度。另外,第一开口103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可以为圆形等任意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遮光层103位于发光层102背离衬底100一侧,遮光层103可以为黑色矩阵等;例如,遮光层103位于封装层109背离发光层102一侧。且遮光层103对应感光单元104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1030,遮光层103对应发光单元102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1032。一般而言,第二开口1032在发光层102上的正投影可以超过对应位置处的发光单元1020。第二开口1032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可以为圆形或者至少部分外边缘为曲线等非规则形状,以避免遮光层103产生衍射干扰问题。其中,感光单元104位于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开口1030内,第一滤光膜106位于遮光层103背离发光层102一侧,且填充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开口1030以与感光单元104接触。第三滤光膜113位于遮光层103背离发光层102一侧,且填充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开口1032。该遮光层103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无需对显示面板10内原本膜层进行较大改动,制备过程较为简单。
另外,如图1中所示,对于光源108,其可与相邻组20内的感光单元104处于同一第一开口1030内,以进一步降低制备工艺复杂程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层103对应光源108的位置也可单独设置一个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可以与相邻的第一开口1030非连通设置。
此外,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为了进一步过滤到达感光单元104a位置处的杂光,在发光层102a至遮光层103(即遮光层103a)方向上,第一开口1030a的内径逐渐增大/阶梯增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106、第二滤光膜101、第三滤光膜113也可不填充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开口1030或第二开口1032。此时,遮光层103上设置的第一开口1030和第二开口1032内可以填充某些透光率较高的材质,例如,光学胶等。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成遮光层,例如,可以将显示面板内部不透光或者透光率较低的膜层作为遮光层使用。
例如,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发光层102b靠近衬底100b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105b,该第一电极层105b可以为阳极。且第一电极层105b对应间隔单元1022b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未标示);即第一电极层105b可以由多个同层设置的电极块组成,相邻电极块之间设置有上述镂空区域,每个电极块的位置与发光单元1020b的位置对应。发光层102b背离衬底100b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二电极层107b和封装层109b。该第二电极层107b可以为阴极,且该阴极可以整面形成。
此时,第一电极层105b的材质可以包括不透明金属,遮光层103b可以为第一电极层105b,第一电极层105b的镂空区域形成遮光层103b的第一开口(未标示),感光单元104b可以位于第一电极层105b与衬底100b之间;即此时感光单元104b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b中的阵列膜层内。此外,第一滤光膜106b可以位于封装层109b背离发光层102b一侧。感光单元104b背离衬底100b一侧的膜层中设置有第一孔洞(未标示),且第一孔洞连续贯通感光单元104b上方的多个膜层,第一滤光膜106b填充第一孔洞以与感光单元104b接触。该第一孔洞可以通过激光蚀刻等方式形成。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滤光膜101b可以与第一滤光膜106b同层设置,即第二滤光膜101b位于封装层109b背离发光层102b一侧。此时,光源108b可以与感光单元104b位于同一垂直高度上,或者,光源108b也可与感光单元104b位于不同垂直高度上,只要光源108b位于第二滤光膜101b的下方,且感光单元104b与光源108b上方无低透光率的材料即可。当然,光源108b背离衬底100b一侧的膜层中也可设置有第二孔洞,且该第二孔洞连续贯通至光源108b上方的多个膜层,第二滤光膜101b填充第二孔洞。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106b也可不与对应位置处的感光单元104b接触,第二滤光膜101b也可不与对应位置处的光源108b接触。例如,第一孔洞仅贯通封装层109b和感光单元104b之间的膜层,第二孔洞仅贯通封装层109b和光源108b之间的膜层,封装层109b填充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其形成过程可以为:在形成封装层109b之前,可以先在感光单元104b的上方形成连续贯通的第一孔洞,在光源108b的上方形成连续贯通的第二孔洞;然后再依次形成封装层109b、第一滤光膜106b、第二滤光膜101b,此时封装层109b填充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满足识别精度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膜层作为遮光层。例如,如图7中所示,图7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一般而言,第二电极层107c的透光率不是很高,也可将该第二电极层107c作为遮光层103c。此时,感光单元104c可以位于第一电极层105c的镂空区域内,第二电极层107c对应感光单元104c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未标示)。此外,第一滤光膜106c可以位于封装层109c背离发光层102c一侧。感光单元104c背离衬底100c一侧的膜层中设置有第一孔洞(未标示),且第一孔洞连续贯通感光单元104c上方的多个膜层,第一滤光膜106c填充第一孔洞以与感光单元104c接触。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滤光膜101c可以与第一滤光膜106c同层设置,即第二滤光膜101c位于封装层109c背离发光层102c一侧。此时,光源108c可以与感光单元104c在相同垂直高度,或者,光源108c也可与感光单元104c在不同垂直高度上,只要光源108c位于第二滤光膜101c的下方,且感光单元104c与光源108c上方无低透光率材料即可。当然,光源108c背离衬底100c一侧的膜层中也可设置有第二孔洞,且该第二孔洞连续贯通光源108c上方的多个膜层,第二滤光膜101c填充第二孔洞。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106c也可不与对应位置处的感光单元104c接触,第二滤光膜101c也可不与对应位置处的光源108c接触。例如,第一孔洞仅贯通封装层109c和感光单元104c之间的膜层,第二孔洞仅贯通封装层109c和光源108c之间的膜层,封装层109c填充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
请再次参阅图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多个微透镜111。该多个微透镜111位于第一滤光膜106背离衬底100一侧,且一个第一滤光膜106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微透镜111。可选地,一个第一滤光膜106位置处设置有一个微透镜111;或者,当第一滤光膜106覆盖的面积较大时,一个第一滤光膜106位置处设置有两个及以上微透镜111。该微透镜111可以将不同方向上的反射光汇聚至其下方位置处的感光单元104上,以进一步提高感光单元104的识别信号强度。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30可以为手机、电视、平板等。该显示装置30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显示面板300。
可选地,该显示面板300还包括多个光源(图未示),具体光源的设计方式可参见上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显示装置30还包括芯片302,芯片302与显示面板300中的发光层、感光单元和光源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芯片302具体用于在熄屏状态下手指接触到显示装置30时,使所有光源点亮;根据所有感光单元反馈的数据确定手指的位置;响应于手指位置处的多个感光单元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阈值,根据手指位置处的多个感光单元反馈的数据获得指纹信息;响应于手指位置处的多个感光单元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使手指位置处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光,根据手指位置处的多个感光单元反馈的数据获得指纹信息。即本申请中,显示装置30存在光源(例如,红外光源)和发光单元两种不同指纹识别激励光源,可相互结合应用于不同环境中。其中,以光源发出的光为主,定位手指接触位置,可直接完成全屏指纹识别,有利于降低功耗和防止暗态环境刺激人眼。发光单元发出的光为辅,当感光单元无法识别出指纹信息时,再启动手指接触区的发光单元,加大光学信号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发光层,位于所述衬底一侧,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且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间隔单元;
多个感光单元,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的一侧,且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间隔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内部;
多个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单元的第一光线进行滤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光膜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所述感光单元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光源,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的一侧;
多个第二滤光膜,位于所述光源背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二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所述光源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且所述第二滤光膜与对应位置处的至少部分所述光源接触,用于对所述光源发出的第二光线进行滤光,并且所述第二光线经反射后至少成为所述第一光线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光源与至少一个所述感光单元构成相邻组,且所述相邻组的所述光源与所述感光单元位置处的所述第二滤光膜和所述第一滤光膜的材质相同并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周围的部分所述间隔单元仅对应设置有所述感光单元,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周围的部分所述间隔单元对应设置有所述相邻组;
其中,所述相邻组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滤光膜和所述第二滤光膜仅供与所述相邻组内光源发出的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
和/或,仅对应设置有所述感光单元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滤光膜仅供与其邻近的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颜色相同的光线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仅对应设置有所述感光单元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滤光膜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感光单元以及与所述感光单元邻近的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相邻且供不同颜色光线通过的所述第一滤光膜之间相互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遮光层,位于所述衬底设置有所述发光层一侧,且所述遮光层具有相对所述感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部分,所述第一滤光膜具有相对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部分;
其中,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感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滤光膜填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且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感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遮光层对应所述发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
其中,所述感光单元位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遮光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且填充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开口以与所述感光单元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层靠近所述衬底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且所述第一电极层对应所述间隔单元的位置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二电极层和封装层,所述第一滤光膜位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发光层一侧;
其中,所述遮光层为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镂空区域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感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或者,所述遮光层为所述第二电极层,所述感光单元位于所述镂空区域内,所述第二电极层对应所述感光单元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感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膜层中设置有孔洞,且所述孔洞连续贯通所述感光单元上方的多个膜层,所述第一滤光膜填充所述孔洞以与所述感光单元接触。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303969.6A 2021-03-22 2021-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191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3969.6A CN113191190B (zh) 2021-03-22 2021-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3969.6A CN113191190B (zh) 2021-03-22 2021-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1190A true CN113191190A (zh) 2021-07-30
CN113191190B CN113191190B (zh) 2022-12-02

Family

ID=76973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3969.6A Active CN113191190B (zh) 2021-03-22 2021-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11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701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传感器及显示面板
CN117234358A (zh) * 2023-11-10 2023-12-15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3951A1 (zh) * 2015-02-03 2016-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80639A (zh) * 2017-08-16 2017-12-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565279A (zh) * 2018-04-04 2018-09-2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657630A (zh) * 2018-12-25 2019-04-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触摸识别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244482A (zh) * 2019-05-21 2019-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组件、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0750020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0072654U (zh) * 2019-05-25 2020-02-14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0909720A (zh) * 2019-12-18 2020-03-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09576A (zh) * 2018-09-18 2020-03-2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指纹识别方法
CN111626100A (zh) * 2020-03-26 2020-09-04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装置及显示模组
CN111898397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纹路识别装置
CN112016442A (zh) * 2020-08-26 2020-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基板及指纹识别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79794A (zh) * 2020-11-30 2021-0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3951A1 (zh) * 2015-02-03 2016-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480639A (zh) * 2017-08-16 2017-12-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565279A (zh) * 2018-04-04 2018-09-2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909576A (zh) * 2018-09-18 2020-03-2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指纹识别方法
CN109657630A (zh) * 2018-12-25 2019-04-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触摸识别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898397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纹路识别装置
CN110244482A (zh) * 2019-05-21 2019-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组件、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210072654U (zh) * 2019-05-25 2020-02-14 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0750020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909720A (zh) * 2019-12-18 2020-03-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26100A (zh) * 2020-03-26 2020-09-04 北京迈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装置及显示模组
CN112016442A (zh) * 2020-08-26 2020-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基板及指纹识别方法、显示装置
CN112379794A (zh) * 2020-11-30 2021-0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会丽等: "彩色滤光膜在显示中的应用及其制作对曝光性能的需求研究", 《电子世界》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701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传感器及显示面板
CN117234358A (zh) * 2023-11-10 2023-12-15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7234358B (zh) * 2023-11-10 2024-04-05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1190B (zh) 2022-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US11882726B2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706616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4908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18311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66634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596096B (zh) 指纹识别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713018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11289564B2 (en) Double-side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668240B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oled显示装置
CN11017559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188356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9119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9703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82048A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TW202011097A (zh) 顯示面板
WO2021013216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及其成像方法
KR20150051463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3540158A (zh) Oled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CN11116032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834432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56448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41837A (zh) 一种oled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CN113050836B (zh)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