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7285A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过滤器部件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过滤器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07285A CN118107285A CN202311591569.5A CN202311591569A CN118107285A CN 118107285 A CN118107285 A CN 118107285A CN 202311591569 A CN202311591569 A CN 202311591569A CN 118107285 A CN118107285 A CN 1181072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filter
- filter plate
- viewed
- dia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52 Pd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451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ircon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23 electro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i+4].[Zr+4].[Pb+2]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18 DNA micro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Zr]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10 noble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03—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including a fil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由于使过滤器部件的网眼变细而使流道阻力增大从而使在过滤器部件中流通的液体的压力损失增大这样的问题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过滤器部件。该液体喷射头具备使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具有多个过滤器孔的过滤器部件,过滤器部件包括形成有第一贯穿孔的第一过滤器板、和形成有第二贯穿孔的第二过滤器板,过滤器孔包括:贯穿部分,其为在沿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第一面贯穿至第二面;第一部分,其在沿第一方向观察时与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而与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将液体中的异物去除的过滤器部件。
背景技术
打印机或绘图机等以喷墨式记录装置为代表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喷射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等液体喷射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喷墨式记录头,所述喷墨式记录头具备通过对各自形成有多个贯穿孔的多个过滤器板(振动板)进行层叠从而被形成的过滤器部件。为了使过滤器部件的网眼较细以捕捉较小的异物,从而使形成在被层叠的过滤器板的各自之上的贯穿孔彼此局部性地重叠。
然而,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存在如下问题,即,通过使过滤器部件的网眼较细从而会增大流道阻力,进而在过滤器部件中流通的液体的压力损失会增大。这样的问题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和使油墨以外的液体中的异物流通的过滤器部件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86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嘴,其喷射液体;过滤器部件,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所述喷嘴供给的液体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所述过滤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所述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一面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二面进行划定,所述过滤器孔包括:贯穿部分,其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第一部分,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过滤器部件,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所述液体喷射头被供给的液体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所述过滤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所述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一面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二面进行划定,所述过滤器孔包括:贯穿部分,其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第一部分,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一种过滤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件由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供液体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所述过滤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所述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一面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二面进行划定,所述过滤器孔包括:贯穿部分,其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所述第一面贯穿所述第二面;第一部分,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概要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对构成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板以及第二过滤器板进行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对构成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板以及第二过滤器板进行了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8为表示对构成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板以及第二过滤器板进行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对构成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板以及第二过滤器板进行了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对构成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板、第二过滤器板以及第三过滤器板进行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13为构成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板的俯视图。
图14为构成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的第二过滤器板的俯视图。
图15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过滤器孔的俯视图。
图16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图15的E-E线剖视图。
图17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图15的F-F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以下的说明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说明,其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更。
在各个附图中,X、Y、Z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在不限定正方向以及负方向的条件下,将沿着这三个轴的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将各个附图的箭头标记所指向的方向设为X1方向、Y1方向、Z1方向,且将箭头标记的相反方向设为X2方向、Y2方向、Z2方向。Y方向(Y1方向以及Y2方向)相当于介质的输送方向。Z2方向为铅直方向的朝下方向,Z1方向为铅直方向的朝上方向。另外,Z方向不需要为铅直方向。而且,虽然X轴、Y轴、Z轴相互正交,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而交叉。
实施方式1
图1所示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以下,简称为“记录装置”)1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且为将液体的一种的油墨作为油墨滴而使之喷射、喷落在印刷纸张等介质M上从而通过形成在该介质M上的点的排列而实施图像等的印刷的印刷装置。另外,作为介质M,除了使用记录纸张以外,还能够使用树脂薄膜、布等任意的材质。
记录装置1具备喷墨式记录头2(以下,也简称为“记录头2”)、液体容器3、控制部4、将介质M送出的输送机构5、以及移动机构6。
记录头2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且从多个喷嘴向介质M喷射从液体容器3被供给的油墨。关于记录头2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液体容器3为对液体进行贮留的液体贮留部的一个示例,且单独地对从记录头2被喷射的多个种类(例如,多种颜色)的油墨进行贮留。作为液体贮留部,例如可以列举出相对于记录装置1而可拆装的盒、由具有挠性的薄膜而形成的袋状的油墨包、能够补充油墨的油墨罐等。
控制部4例如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者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控制装置、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装置。控制部4通过由控制装置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程序,从而综合性地对记录装置1的各个要素、即记录头2、输送机构5、移动机构6等进行控制。
输送机构5为将介质M在X方向上进行输送的机构。具体而言,输送机构5具有输送辊7,且通过输送辊7进行旋转而将介质M在X方向上进行输送。作为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5,并不限于具备输送辊7的机构,例如也可以为通过带或滚筒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机构。
移动机构6为用于使记录头2沿着Y方向而进行往返的机构,并具备输送体8和输送带9。输送体8为对记录头2进行收纳的大致箱形的结构体、即所谓的滑架,且被固定在输送带9上。输送带9为沿着Y方向而被架设的无接头带。通过在由控制部4所实施的控制下使输送带9进行旋转,从而使记录头2与输送体8一起在Y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另外,输送体8也可以为将液体容器3与记录头2一起进行搭载的结构。
记录头2在由控制部4所实施的控制下,执行将从液体容器3被供给的油墨作为油墨滴而从多个喷嘴中的每一个沿Z2方向而向介质M喷射的喷射动作。通过使由该记录头2所实施的喷射动作以与由输送机构5所实施的介质M的输送和由移动机构6所实施的记录头2的往返移动并行的方式而被实施,从而执行在介质M的表面上形成由油墨所形成的图像的所谓的印刷。
使用图2至图4来对记录头2进行说明。图2为记录头2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记录头2的俯视图,图4为记录头的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构成记录头2的要素中的压力室基板10以及过滤器部件40,并省略了保护基板30以及壳体部件100的图示。图4为与图3的A-A线相对应的图。
如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备压力室基板10。压力室基板10例如由硅基板、玻璃基板、SOI基板、各种陶瓷基板等而构成。
在压力室基板10上,作为向Z2方向侧开口的凹部的压力室12沿着X方向而被排列配置。多个压力室12以Y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相同位置的方式而被配置在沿着X方向的直线上。在X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压力室12通过未图示的隔壁而被划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室12以沿着X方向而成为一列的方式而被排列配置。由这样的排成一列的多个压力室12而构成的压力室的列在Y方向上被设置有两列。各列的多个压力室12以Y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相同位置的方式而被配置。另外,压力室12的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压力室12的配置也可以成为将各压力室12设为每隔一个而在Y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的、所谓的交错配置。
压力室12在沿Z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Y方向上的长度长于X方向上的长度的长方形。当然,压力室12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也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形状、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另外,此处所说的椭圆形形状是指以长方形形状为基础而将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设为半圆状的形状,包括圆角长方形形状、椭圆形形状、鸡蛋形形状等。
在压力室基板10的Z2方向侧,依次层叠有连通板15、喷嘴板20以及可塑性基板110。
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将压力室12和喷嘴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构成歧管130的一部分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所述歧管130成为多个压力室12所连通的共用液室。第一歧管部17以在Z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的方式而被设置。第二歧管部18不在Z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而以在Z2方向侧的面上开口的方式而被设置。
在连通板15上,与压力室12的Y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分别独立地被设置在压力室12中的每一个上。供给连通通道19将第二歧管部18与各压力室12连通,从而将歧管130内的油墨向各压力室12进行供给。
作为连通板15,能够使用硅基板、玻璃基板、SOI基板、各种陶瓷基板、金属基板等。
喷嘴板20被设置在连通板15的作为与压力室基板10为相反侧的Z2方向侧的面上。在喷嘴板20上,形成有经由喷嘴连通通道16而与各压力室12连通的喷嘴21。
多个喷嘴21对应于各压力室12而被设置,并且以沿着X方向而成为一列的方式被排列配置。由这样的排成一列的多个喷嘴21而构成的喷嘴列在Y方向上被设置有两列。各列的多个喷嘴21以Y方向上的位置成为相同位置的方式而被配置。另外,喷嘴21的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喷嘴21也可以被配置在每隔一个而在Y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上。
作为喷嘴板20的材料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硅基板、玻璃基板、SOI基板、各种陶瓷基板、金属基板。作为金属板,例如可以列举出不锈钢基板等。另外,作为喷嘴板20的材料,也能够使用聚酰亚胺树脂之类的有机物等。
可塑性基板110与喷嘴板20一起被设置在连通板15的作为与压力室基板10为相反侧的Z2方向侧的面上。可塑性基板110被设置在喷嘴板20的周围,并对被设置在连通板15上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的开口进行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塑性基板110具备由具有挠性的薄膜而构成的密封膜111、和由金属等硬质的材料而构成的固定基板112。固定基板112的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去除了的去除部118。因此,歧管130的一个面成为仅通过具有挠性的密封膜111而被密封了的可塑性部119。
在压力室基板10的Z1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振动板84以及压电元件80。
即,从Z2方向朝向Z1方向而依次层叠有压力室基板10、振动板84以及压电元件80。
振动板84由被设置在压力室基板10的Z1方向侧的面上的弹性膜、和被设置在弹性膜的Z1方向侧的面上的绝缘体膜而构成。弹性膜例如为由氧化硅(SiO2)而形成的膜。这样的弹性膜例如能够通过对压力室基板的Z1方向侧的面进行热氧化而形成。绝缘体膜例如为由氧化锆(ZrO2)而形成的膜。这样的绝缘体膜例如能够通过在利用溅射法等而形成了锆单体层之后对该层进行热氧化来形成。另外,振动板并不限定于由弹性膜以及绝缘体膜而构成的振动板。例如,作为振动板,也可以为设置了弹性膜以及绝缘体膜中的任意一方的振动板。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弹性膜以及绝缘体膜,而将后文叙述的压电元件80的第一电极设为振动板。
压电元件80针对每个压力室12而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沿X方向而排列了多个的压力室12的列在Y方向上具有两列,因此压电元件80也同样地沿X方向而排列多个以形成列,该压电元件80的列在Y方向上被设置有两列。压电元件80为使压力室12内的油墨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又被称为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80具备从作为振动板84侧的Z2方向侧朝向Z1方向侧而被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81、第二电极82和压电体层83。压电元件80为在对第一电极81与第二电极82之间施加了电压时会在压电体层83上产生压电应变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将第一电极81或者第二电极82中的一方设为针对每个压电元件80而独立的单独电极、且将另一方设为多个压电元件80所共用的共用电极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81构成了单独电极,且第二电极82构成了共用电极。
具体而言,第一电极81构成了按每个压力室12而被切分从而针对每个压电元件80而独立的单独电极。第一电极81在X方向上以与压力室12的宽度相比而较窄的宽度而被形成。即,在X方向上,第一电极81位于压力室12的内侧。
在Y方向上,第一电极81的内侧的端部从与压力室12对置的区域起延伸至压力室12的外侧为止,且第一电极81的外侧的端部被配置在与压力室12对置的区域中。第一电极81的内侧的端部是指,在Y方向上靠近两列的压电元件80之间的区域的一侧的端部。第一电极81的外侧的端部是指,在Y方向上从两列的压电元件80之间的区域远离的一侧的端部。具体而言,对于在Y方向上具有两列的压电元件80之中处于Y1侧的压电元件80而言,第一电极81的内侧的端部为Y2侧的端部,且第一电极81的外侧的端部为Y1侧的端部。对于在Y方向上具有两列的压电元件80之中处于Y2侧的压电元件80而言,第一电极81的内侧的端部为Y1侧的端部,第一电极81的外侧的端部为Y2侧的端部。对于第二电极82以及压电体层83而言,内侧以及外侧的端部设为与第一电极81相同。
虽然这样的第一电极81的材料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能够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
压电体层83将Z方向上的厚度设为预定的厚度,且将Y方向上的长度设为预定的长度,并以沿着X方向而连续的方式被设置。即,压电体层83以沿着压力室12的排列设置方向而连续的方式被设置。压电体层83的Y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作为压力室12的长边方向的Y方向上的长度,压电体层83在Y方向上延伸至压力室12的两个外侧为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体层83的外侧的端部位于与第一电极81的端部相比靠外侧处。即,第一电极81的外侧的端部被压电体层83所覆盖。
此外,压电体层83的内侧的端部位于与第一电极81的端部相比靠压力室12侧处,从而第一电极81的内侧的端部不被压电体层83覆盖而是被露出。
压电体层83使用由通式ABO3所示的钙钛矿结构的复合氧化物构成的压电材料而被构成。作为压电材料,能够使用锆钛酸铅(PZT;Pb(Zr,Ti)O3)。当然,压电材料并不限定于锆钛酸铅,能够应用公知的压电材料。
第二电极82以在压电体层83的作为与第一电极81为相反侧的Z1方向侧连续的方式而被设置,且构成了多个压电元件80所共用的共用电极。第二电极82将Y方向上的长度设为预定的长度,并以沿着X方向而连续的方式被设置。
虽然第二电极82的材料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使用了贵金属材料以及导电性氧化物等。此外,第二电极82也可以为多种材料层叠而成的电极。
从第一电极81中引出有单独引线电极91,且从第二电极82中引出有共用引线电极92。在这些单独引线电极91以及共用引线电极92上,在与压电元件80为相反侧的端部处连接有具有挠性的配线基板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独引线电极91以及共用引线电极92以向形成在保护基板30上的第一配线插穿孔32内露出的方式而被延伸设置,且在该第一配线插穿孔32内与配线基板120电连接。在配线基板120上,安装有具有用于对压电元件80进行驱动的开关元件的驱动电路121。
虽然上述的压电元件80将第一电极81设为每个压电元件80的单独电极且将第二电极设为各压电元件80所共用的共用电极,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也可以将第一电极81设为各压电元件80所共用的共用电极,且将第二电极设为每个压电元件80的单独电极。
在压力室基板10的Z1方向侧的面上,接合有具有与压力室基板10大致相同的大小的保护基板30。保护基板30具有作为对压电元件80进行保护的空间的保持部31。保持部31为针对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压电元件80的每个列而被独立设置的构件,且在Y方向上被并排形成有两个。此外,在保护基板30上,在于Y方向上被并排配置的两个保持部31之间设置有在Z方向上贯穿的第一配线插穿孔32。
在连通板15的Z1方向侧的面上接合有过滤器部件40。在图2以及图3中,仅用影线来示出过滤器部件40的Z1方向侧的面之中设置有过滤器孔50的区域R,并省略了各个过滤器孔50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2方向的俯视观察时,过滤器部件40的外形具有与连通板15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此外,过滤器部件40具有与压力室基板10对置的区域在Z方向上被去除了的开口部45。过滤器部件40以在开口部45的内侧配置有压力室基板10的状态而被设置在连通板15的Z1方向侧的面上。
过滤器部件40在沿2方向的俯视观察时,于与第一歧管部17对置的区域R中设置有过滤器孔50。关于过滤器部件40和过滤器孔5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进行叙述。
在过滤器部件40的Z1方向侧的面上固定有壳体部件100。壳体部件100具有在沿Z方向的俯视观察时与过滤器部件40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此外,壳体部件100具有作为能够对压力室基板10以及保护基板30进行收纳的深度的空间的收纳部101。收纳部101具有与保护基板30的被接合在压力室基板10上的面相比而较大的开口面积。而且,在于收纳部101中收纳有压力室基板10以及保护基板30的状态下,收纳部101的压力室基板10侧的开口面通过振动板84而被密封。另外,在壳体部件100上设置有第二配线插穿孔103,所述第二配线插穿孔103与保护基板30的第一配线插穿孔32连通,且被配线基板120插穿。在壳体部件100中,于Y方向上的收纳部101的两个外侧处分别划分有油墨导入部102。在壳体部件100上设置有导入口104,所述导入口104用于与油墨导入部102连通而向各油墨导入部102供给油墨。
通过将过滤器部件40设置在连通板15上,从而利用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来构成歧管130。歧管130跨及X方向而被连续设置,且将各压力室12与歧管130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在X方向上被排列配置。
过滤器部件40被设置于连通板15与壳体部件100之间,并且这些部件通过粘合剂而被粘结在一起。如此,通过连通板15、过滤器部件40、壳体部件100从Z2方向朝向Z1方向利用粘合剂而被依次层叠,从而使歧管130和油墨导入部102经由过滤器部件40的过滤器孔50而连通。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头2中,从与未图示的外部油墨供给单元相连接的导入口104向油墨导入部102供给油墨。油墨导入部102的油墨通过过滤器部件40而被去除异物,并被供给至歧管130中。而且,在从歧管130起至喷嘴21为止而使内部被油墨填满了之后,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21的记录信号而向与压力室12相对应的各个压电元件80施加电压。由此,振动板84与压电元件80一起进行挠曲变形而使各压力室12内的压力升高,从而使油墨滴从各喷嘴21被喷射出。
使用图5至图7而对过滤器部件40以及过滤器孔50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对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进行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对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进行了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为过滤器部件40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图5以及图6为将被设置在过滤器部件40上的一个过滤器孔50及其周边放大后的图。
过滤器部件40为作为多个过滤器板而使第二过滤器板42和第一过滤器板41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被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供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的部件。此外,过滤器部件4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第二面S2。第一面S1以及第二面S2对过滤器部件40的外表面进行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Z1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Z2方向。因此,第一面S1朝向Z1方向,且第二面S2朝向Z2方向。另外,第一方向并不限定于Z1方向。第一方向与喷射油墨的方向无关,而能够设为任意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根据油墨的流动方向和记录头2的结构,而将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层叠的方向设为与油墨的喷射方向交叉的方向。
第一过滤器板41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并且对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面S1进行划定。此外,对第一过滤器板41的与第一面S1为相反侧的第三面S3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并且对过滤器部件40的第二面S2进行划定。此外,对第二过滤器板42的与第二面S2为相反侧的第四面S4进行划定。
如图2所示,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被形成为设置有开口部45的在X方向上狭长的框状。例如,利用SUS而形成在X方向上狭长且具有沿Z方向而贯穿的开口部45的框状的部件,并且通过在该部件的表面上设置Ni-Pd合金镀层,从而能够形成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
第一过滤器板41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于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参照图3)中,形成有沿Z方向而贯穿的多个第一贯穿孔61。虽然第一贯穿孔61的开口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圆形形状。
第二过滤器板42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于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参照图3)中形成有在Z方向上贯穿的多个第二贯穿孔62。虽然第二贯穿孔62的开口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圆形形状。此外,虽然第二贯穿孔62设为与第一贯穿孔61相同的开口形状,但是也可以为不同的开口形状。
此外,形成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区域R中的第一贯穿孔61的个数和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区域R中,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有预定个数的第一贯穿孔61。此外,形成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区域R中的第二贯穿孔62的个数和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区域R中,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有预定个数的第二贯穿孔62。
过滤器孔50为被设置在过滤器部件40上且用于使油墨通过但是对异物进行捕捉的孔。过滤器孔50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贯穿部分53。过滤器孔50在与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正交的作为第二方向的X1方向上,使贯穿部分53被配置在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为X1方向。当然,第二方向并不限定于X1方向。第二方向只要为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可,其与排列设置有记录头2的喷嘴21和压力室12等的X1方向无关而能够设为任意的方向。
贯穿部分53通过使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重叠而被形成。具体而言,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层叠而成的过滤器部件40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和第二贯穿孔62并未完全重叠,而是一部分重叠。如此,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成为过滤器部件40的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的贯穿部分53。
第一部分51为,在沿Z1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部分51为在贯穿部分53的X2方向侧相邻的部分、且为由后文叙述的第一凹部71和第二贯穿孔62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一凹部71重叠的部分而构成的部分。第一部分51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了与第一凹部71的厚度相应的量。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与过滤器孔50在Z方向上的尺寸相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器板41的厚度T1和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T2相等。因此,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与厚度T1以及厚度T2分别相等。另外,第一过滤器板41的厚度T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T2也可以为不同的厚度。
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二部分52为在沿Z2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一面S1朝向第二面S2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52为在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侧相邻的部分、且为由后文叙述的第二凹部72和第一贯穿孔61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二凹部72重叠的部分而构成的部分。第二部分52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了与第二凹部72的厚度相应的量。
第一凹部71被形成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上。具体而言,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三面S3上,形成有在沿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穿孔61相邻并且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的第一凹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Y方向上的第一凹部71的宽度被形成为窄于第一贯穿孔61的宽度。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凹部71从与第一贯穿孔61的边界起朝向X2方向而延伸出,且X2方向侧的端部以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
第二凹部72被形成在第二过滤器板42上。具体而言,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第四面S4上,形成有在沿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贯穿孔62邻接并且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的第二凹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Y方向上的第二凹部72的宽度被形成为窄于第二贯穿孔62的宽度。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72从与第二贯穿孔62的边界起朝向X1方向而延伸出,且X1方向侧的端部以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设为相对于Y方向而成为第一凹部71的镜像这样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
如此,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时整体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
此外,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时整体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当然,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第一凹部71的一部分也可以设为,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不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而是与第二贯穿孔62相比进一步向外侧延伸出的结构。同样地,第二凹部72的一部分也可以设为,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不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而是与第一贯穿孔61相比进一步向外侧延伸出的结构。
作为构成上述的过滤器孔50的各个要素的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一凹部71、和第二过滤器板42以及第二凹部72能够通过电铸法而形成。此外,并不限定于电铸法,例如也能够通过对SUS等部件进行蚀刻而形成。
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以第三面S3与第四面S4相接触的方式而被重叠在一起。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通过由粘合剂所实现的粘结或者粘合而被一体化。作为具体的接合方法,优选为使用扩散接合。扩散接合是指,在不使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熔融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及加压以使接合界面的原子扩散而进行接合的方法。
通过使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被层叠,从而使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重叠而形成了贯穿部分53。此外,由第一凹部71和第二贯穿孔62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一凹部71重叠的部分来形成第一部分51。由第二凹部72和第一贯穿孔61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二凹部72重叠的部分来形成第二部分52。在作为第二方向的X1方向上的第一凹部71与第二凹部72之间,形成有配置了贯穿部分53的过滤器孔50。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孔50通过相互连通的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一个第二贯穿孔62而被划定。然而,并不限定于这种各贯穿孔以一对一的方式而被构成的过滤器孔50。
例如,过滤器孔50既可以为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与多个第二贯穿孔62分别连通,也可以为一个第二贯穿孔62与多个第一贯穿孔61分别连通。如此,一个贯穿孔也可以由其他多个贯穿孔所共用。
另外,虽然过滤器孔50在过滤器部件40的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中被形成有多个、且全部图示出相同的形状,但是各个过滤器孔50的形状也可以各不相同。
在沿Z2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贯穿孔61为圆形形状,因此第一贯穿孔61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贯穿孔62为圆形形状,因此第二贯穿孔62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2。
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N。虽然并未图示沿Z1方向观察到的喷嘴21的形状,但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喷嘴21为圆形形状,因此如图4所示,喷嘴21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N。另外,如图4所示,存在喷嘴21的形状在作为喷嘴板20的厚度方向的Z方向上有所不同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沿Z1方向观察时,存在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在喷嘴板20的厚度方向上有所不同的情况。因此,在此情况下,在喷嘴板20的厚度方向上,将沿Z1方向观察到的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成为最小的位置上的、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N。
虽然直径D1、直径D2以及直径DN的大小关系没有限制,但是优选为直径D1以及直径D2都小于直径DN。如此,通过使直径D1以及直径D2小于喷嘴21的直径DN,从而能够对油墨中的更小的异物进行捕捉,并且能够增加每单位面积的过滤器孔50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从过滤器部件40中通过的油墨的压力损失。当然,直径D1或者/以及直径D2也可以大于喷嘴21的直径DN。
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设为L2。最短距离L2是指,在贯穿部分53于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上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上的、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为圆形形状,且以在X方向上错开而重叠的方式形成有贯穿部分53。因此,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成为在沿Z2方向的俯视观察时贯穿部分53的Y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该中心位置处沿着Z1方向以及X1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成为图7的B-B线截面。在这样的截面上,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近的点彼此连结而成的长度成为最短距离L2。
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1。如此,通过使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1,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1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此外,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2。
如此,通过使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2,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2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如图7的B-B线剖视图所示,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或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不平坦的情况下,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设为L1。此外,将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为L3。
距离L1小于距离L3。如此,通过使距离L1小于距离L3,从而能够使从第二部分52欲向贯穿部分53流入的异物易于进行捕捉。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备:喷嘴21,其喷射油墨;过滤器部件40,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Z1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喷嘴21被供给的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过滤器部件40包括在Z方向上朝向作为互为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以及Z2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第二面S2,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41,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并且对第一面S1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并且对第二面S2进行划定,过滤器孔50包括:贯穿部分53,其为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第一部分51,其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第一贯穿孔61与第二贯穿孔62局部性地重叠,由此,能够减小过滤器孔50。即,在沿Z1方向观察时,过滤器孔50的贯穿部分53小于第一贯穿孔61的开口面积,并且小于第二贯穿孔62的开口面积。如此,过滤器孔50的实质的网眼大小根据与第一贯穿孔61和第二贯穿孔62相比而较小的贯穿部分53而被规定。因此,与仅利用第一贯穿孔61或者第二贯穿孔62来构成过滤器孔50的情况相比,能够对更小的异物或细长的长尺状的异物进行捕捉。
另外,过滤器孔50包括第一部分51。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由于相对于在过滤器孔50中流通的油墨的流动的截面积利用第一部分51而被扩张,因此能够对过滤器孔50的流道阻力的增加进行抑制。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头2通过使第一贯穿孔61和第二贯穿孔62局部性地重叠,从而能够使过滤器孔50的实质的网眼大小变细,以更可靠地对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并且通过在过滤器孔50中设置第一部分51,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孔50的流道阻力的增加,进而对油墨的压力损失进行抑制。
过滤器孔50包括第一部分52,所述第一部分52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一面S1朝向第二面S2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贯穿部分53在与Z1方向正交的X1方向上被配置于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由于会产生从第一部分51向第二部分52的油墨的流动、或者从第二部分52向第一部分51的油墨的流动,因此能够更显著地对压力损失进行抑制。
第一过滤器板41对与第一面S1为相反侧的第三面S3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对与第二面S2为相反侧的第四面S4进行划定,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以第三面S3与第四面S4相接触的方式而被层叠,并且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三面S3上,形成有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穿孔61相邻并且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的第一凹部71。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通过在具有第一凹部71的第一过滤器板41上层叠第二过滤器板42来形成第一部分51。即,为了在过滤器部件40上形成第一部分51,只要有具有第一凹部71的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即可,不需要用于形成第一部分51的另外的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零件个数。此外,在将层叠有三张以上的过滤器板的过滤器部件的刚性与层叠有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的刚性设为相同时,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能够与过滤器板的个数减少的量相应地而提高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各自的刚性。
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第四面S4上,形成有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贯穿孔62相邻并且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的第二凹部72,并且贯穿部分53在与Z1方向正交的X1方向上被配置于第一凹部71与第二凹部72之间。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将具有第一凹部71的第一过滤器板41和具有第二凹部72的第二过滤器板42进行层叠来形成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即,为了在过滤器部件40上形成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只要具备具有第一凹部71的第一过滤器板41和具有第二凹部72的第二过滤器板42即可,不需要用于形成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的另外的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零件个数。此外,在将层叠有三张以上的过滤器板的过滤器部件的刚性与层叠有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的刚性设为相同时,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能够与过滤器板的个数减少的量相应地而提高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各自的刚性。
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且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
假设在第一凹部71与第二贯穿孔62不重叠的情况下,即,当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凹部71与第二贯穿孔62相比而向外侧延伸出时,第一凹部71中的与第二贯穿孔62相比而向外侧延伸出的部分会成为较小的间隙,从而进入到该间隙中的气泡会变得难以被排出。关于第二凹部72,也为同样的情况。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凹部71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且第二凹部72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从而并未形成较小的间隙,因此能够易于使气泡从过滤器孔50中排出。此外,由于沿Z1方向观察到的第一凹部71小于第二贯穿孔62、且第二凹部72小于第一贯穿孔61,因此还起到气泡不易滞留在第一凹部71和第二凹部72中的效果。
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1小于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N。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更可靠地对使喷嘴21堵塞这样的异物进行捕捉。此外,由于直径D1小于直径DN,因此过滤器孔50的网眼的大小会变小,从而能够增加过滤器部件40的区域R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过滤器孔50的数量,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油墨的压力损失。
此外,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2小于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N。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更可靠地对使喷嘴21堵塞这样的异物进行捕捉。此外,由于直径D2小于直径DN,因此过滤器孔50的网眼的大小会变小,从而能够增加过滤器部件40的区域R中的每单位面积的过滤器孔50的数量,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油墨的压力损失。
在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L2小于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1。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1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在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L2小于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2。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2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距离L1小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即距离L3。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从第二部分52欲向贯穿部分53流入的异物易于进行捕捉。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器部件40由多个过滤器板在Z1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并且具有供向喷嘴21被供给的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所述过滤器部件40包括在Z方向上朝向作为互为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以及Z2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第二面S2,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41,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并且对第一面S1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并且对第二面S2进行划定,过滤器孔50包括:贯穿部分53,其为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第一部分51,其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可提供一种过滤器部件40,所述过滤器部件40通过第一贯穿孔61与第二贯穿孔62局部性地重叠,从而能够使过滤器孔50的实质的网眼大小变细以更可靠地捕捉油墨中的异物,并且通过在过滤器孔50上设置第一部分51,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孔50的流道阻力的增加,进而对油墨的压力损失进行抑制。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过滤器部件40被夹在记录头2的连通板15与壳体部件100之间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过滤器部件40能够设置在油墨所流通的任意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过滤器部件40也可以被设置在记录头2的外部,具体而言,也可以作为设置在记录头2与液体容器3之间的过滤器单元的一部分而被设置。
在此情况下,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头2,其具有喷射油墨的喷嘴21;过滤器部件40,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Z1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喷嘴21被供给的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过滤器部件40包括在Z方向上朝向作为互为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以及Z2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第二面S2,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41,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并且对第一面S1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并且对第二面S2进行划定,过滤器孔50包括:贯穿部分53,其为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第一部分51,其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可提供一种记录装置1,所述记录装置1通过第一贯穿孔61与第二贯穿孔62局部性地重叠,从而能够使过滤器孔50的实质的网眼大小变细以更可靠地捕捉油墨中的异物,并且通过在过滤器孔50上设置第一部分51,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孔50的流道阻力的增加,进而对油墨的压力损失进行抑制。
实施方式2
图8为表示对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进行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对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进行了接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为过滤器部件40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图8以及图9为将被设置于过滤器部件40上的一个过滤器孔50及其周边放大后的图。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上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且在第二过滤器板42上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这些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成为圆形形状。
过滤器孔50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贯穿部分53。过滤器孔50在与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正交的作为第二方向的X1方向上,使贯穿部分53被配置于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
贯穿部分53通过使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重叠而被形成。具体而言,由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层叠而成的过滤器部件40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和第二贯穿孔62并未完全重叠,而是一部分重叠。如此,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成为过滤器部件40的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的贯穿部分53。
第一部分51为在沿Z1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为在贯穿部分53的X2方向侧相邻的部分、且为由第二贯穿孔62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和后文叙述的第一凹部71而构成的部分。第一部分51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了与第一凹部71的厚度相应的量。
第二部分52为在沿Z2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一面S1朝向第二面S2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52为在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侧相邻的部分、且为由第一贯穿孔61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和后文叙述的第二凹部72而构成的部分。第二部分52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了与第二凹部72的厚度相应的量。
第一凹部71被形成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上。具体而言,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三面S3上,形成有在沿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穿孔61相邻并且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的第一凹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Y方向上的第一凹部71的宽度被形成为与第一贯穿孔61的宽度相同。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凹部71从与第一贯穿孔61的边界起朝向X2方向而延伸出,且X1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一贯穿孔61的圆弧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并且X2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二贯穿孔62的圆弧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
第二凹部72被形成在第二过滤器板42上。具体而言,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第四面S4上,形成有在沿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贯穿孔62邻接并且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的第二凹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Y方向上的第二凹部72的宽度被形成为与第二贯穿孔62的宽度相同。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二凹部72从与第二贯穿孔62的边界起朝向X1方向而延伸出,且X2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二贯穿孔62的圆弧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并且X1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一贯穿孔61的圆弧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设为相对于Y方向而成为第一凹部71的镜像这样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其并未整体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具体而言,在第一凹部71中的与第二贯穿孔62的边界部分的Y1方向以及Y2方向的端部处,会成为与第二贯穿孔62不重叠的间隙V。同样地,第二凹部72也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其并未整体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具体而言,在第二凹部72中的与第一贯穿孔61的边界部分的Y1方向以及Y2方向的端部处,会成为与第一贯穿孔61不重叠的间隙V。间隙V为,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凹部71与第二凹部72相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说,间隙V为被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和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夹持而成的间隙。
通过使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层叠,从而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重叠而形成了贯穿部分53。此外,由第一凹部71和第二贯穿孔62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来形成第一部分51。由第二凹部72和第一贯穿孔61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来形成第二部分52。在作为第二方向的X1方向上的第一凹部71与第二凹部72之间,形成有配置了贯穿部分53的过滤器孔50。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孔50通过相互连通的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一个第二贯穿孔62而被划定。然而,并不限定于这种各贯穿孔以一对一的方式而被构成的过滤器孔50。
例如,过滤器孔50既可以为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与多个第二贯穿孔62分别连通,也可以为一个第二贯穿孔62与多个第一贯穿孔61分别连通。如此,一个贯穿孔也可以由其他多个贯穿孔所共用。
此外,虽然过滤器孔50在过滤器部件40的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中被形成有多个,但是各个过滤器孔50的形状也可以各自不同。
虽然形成在区域R中的多个过滤器孔50全部图示出相同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各自不同的形状。
在沿Z2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贯穿孔61为圆形形状,因此第一贯穿孔61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贯穿孔62为圆形形状,因此第二贯穿孔62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2。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在沿Z1方向观察时内接于未图示的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N。
虽然直径D1、直径D2以及直径DN的大小关系没有限制,但是优选为直径D1以及直径D2都小于直径DN。如此,通过使直径D1以及直径D2小于喷嘴21的直径DN,从而能够对油墨中的更小的异物进行捕捉,并且能够增加每单位面积的过滤器孔50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从过滤器部件40中通过的油墨的压力损失。当然,直径D1或者/以及直径D2也可以大于喷嘴21的直径DN。
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设为L2。最短距离L2是指,在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上的、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为圆形形状,且以在X方向上错开而重叠的方式形成有贯穿部分53。因此,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成为在沿Z2方向的俯视观察时贯穿部分53的Y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该中心位置处沿着Z1方向以及X1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成为图10的C-C线截面。在这样的截面上,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的最近的点彼此连结而成的长度成为最短距离L2。
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1。如此,通过使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1,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1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此外,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2。
如此,通过使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2,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2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C-C线剖视图所示,距离L1为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距离。在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或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不平坦的情况下,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设为L1。此外,将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为L3。
距离L1小于距离L3。如此,通过使距离L1小于距离L3,从而能够使从第二部分52欲向贯穿部分53流入的异物易于进行捕捉。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并且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中,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并非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并且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时并非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且第一凹部71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凹部72的一部分成为间隙V。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头2通过这种较小的间隙V而使气泡稍微变得难以排出,但是关于除此以外的作用效果,也会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头2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图11为表示对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过滤器板41、第二过滤器42以及第三过滤器板43进行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为过滤器部件40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图11为将被设置于过滤器部件40上的一个过滤器孔50及其周边放大后的图。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过滤器部件40为作为多个过滤器板而使第二过滤器板42、第三过滤器板43和第一过滤器板41在第一方向上被依次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供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的部件。此外,过滤器部件40包括朝向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Z2方向的第二面S2。第一过滤器板41、第二过滤器板42和第三过滤器板43通过由粘合剂所实现的粘结或者粘合而被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接合而使所述过滤器板一体化。
第三过滤器板43为形成有第三贯穿孔63并且被夹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与第二过滤器板42之间的部件。此外,第三过滤器板43具有被接合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三面S3上的第五面S5、和被接合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第四面S4上的第六面S6。
与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同样地,如图2所示,第三过滤器板43被形成为设置有开口部45的在X方向上较长的框状。例如,利用SUS而形成在X方向上较长且具有在Z方向上贯穿的开口部45的框状的部件,并且通过在该部件的表面上设置Ni-Pd合金镀层,从而能够形成第三过滤器板43。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上形成有多个第一贯穿孔61,且在第二过滤器板42上形成有多个第二贯穿孔62。这些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成为圆形形状。
第三过滤器板43具有在Z方向上贯穿的多个第三贯穿孔63。第三贯穿孔63具有在沿Z1方向观察时作为与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重叠的部分的第三贯穿部63C、作为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但是与第一贯穿孔不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贯穿部63A、和作为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但是与第二贯穿孔62不重叠的部分的第二贯穿部63B。第一贯穿部63A为第一部分51的一部分,第二贯穿部63B为第二部分52的一部分,第三贯穿部63C为贯穿部分53的一部分。虽然第三贯穿孔63的沿Z1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以长方形状为基础且将作为长边方向的X方向的两端部设为半圆状的圆角长方形。
第一贯穿部63A相当于第三贯穿孔63中的相对于贯穿部分53而位于第二方向的一侧、即X2方向侧的部分。第二贯穿部63B相当于第三贯穿孔63中的相对于贯穿部分53而位于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即X1方向侧的部分。
此外,第一贯穿部63A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第二贯穿部63B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当然,第一贯穿部63A也可以在沿Z1方向观察时并非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也可以与第二贯穿孔62相比而朝向外侧延伸出。同样地,第二贯穿部63B也可以在沿Z1方向观察时并非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也可以与第一贯穿孔61相比而朝向外侧延伸出。
过滤器孔50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贯穿部分53。过滤器孔50在与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正交的作为第二方向的X1方向上,使贯穿部分53被配置在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
贯穿部分53通过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与第三贯穿部63C重叠而被形成。具体而言,第一过滤器板41、第二过滤器板42和第三过滤器板43层叠而成的过滤器部件40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和第二贯穿孔62并未完全重叠,而是一部分重叠。另外,在第一贯穿孔61与第二贯穿孔62相重叠的一部分上,重叠有第三过滤器板43的第三贯穿孔63的第三贯穿部63C,从而形成贯穿部分53。如此,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和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与第三贯穿部63C相重叠的部分成为过滤器部件40的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的贯穿部分53。
第一部分51为在沿Z1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部分51为在贯穿部分53的X2方向侧相邻的部分、且为由第三贯穿孔63中的与第三贯穿部63C相比靠X2方向侧处的第一贯穿部63A、和第二贯穿孔62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一贯穿部63A重叠的部分而构成的部分。第一部分51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
第二部分52为在沿Z1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一面S1朝向第二面S2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二部分52为在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侧相邻的部分、且为由第三贯穿孔63中的与第三贯穿部63C相比靠X1侧处的第二贯穿部63B、和第一贯穿孔61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二贯穿部63B重叠的部分而构成的部分。第二部分52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
通过使第一过滤器板41、第二过滤器板42和第三过滤器板43层叠,从而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与第三贯穿部63C重叠而形成了贯穿部分53。此外,由第一贯穿部63A和第二贯穿孔62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一贯穿部63A重叠的部分来形成第一部分51。由第二贯穿部63B和第一贯穿孔61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且与第二贯穿部63B重叠的部分来形成第二部分52。在作为第二方向的X1方向上的第一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形成有配置了贯穿部分53的过滤器孔50。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孔50通过相互连通的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一个第二贯穿孔62、以及一个第三贯穿孔63而被划定。然而,并不限定于这种各贯穿孔以一对一的方式而被构成的过滤器孔50。
例如,过滤器孔50既可以为一个第三贯穿孔63与多个第一贯穿孔61分别连通,也可以为一个第三贯穿孔63与多个第二贯穿孔62分别连通。除此以外,既可以为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与多个第三贯穿孔63分别连通,也可以为一个第二贯穿孔62与多个第三贯穿孔63分别连通。如此,一个贯穿孔也可以由其他多个贯穿孔所共用。
另外,虽然过滤器孔50在过滤器部件40的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中被形成有多个、且全部图示出相同的形状,但是各个过滤器孔50的形状也可以各自不同。
在沿Z2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贯穿孔61为圆形形状,因此第一贯穿孔61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贯穿孔62为圆形形状,因此第二贯穿孔62的开口的直径成为D2。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未图示的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N。
虽然直径D1、直径D2以及直径DN的大小关系没有限制,但是优选为直径D1以及直径D2都小于直径DN。如此,通过使直径D1以及直径D2小于喷嘴21的直径DN,从而能够对油墨中的更小的异物进行捕捉,并且能够增加每单位面积的过滤器孔50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从过滤器部件40中通过的油墨的压力损失。当然,直径D1或者/以及直径D2也可以大于喷嘴21的直径DN。
将第一部分51的底面BS1与第二部分5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设为L2。最短距离L2是指,在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上的、第一部分51的底面BS1与第二部分5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第一部分51的底面BS1相当于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三面S3中的对第一部分51进行划定的部分。同样地,第二部分52的底面BS2相当于第二过滤器板42的第四面S4中的对第二部分52进行划定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为圆形形状,且通过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在X方向上错开而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而形成了贯穿部分53。因此,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成为在沿Z2方向的俯视观察时贯穿部分53的Y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该中心位置处沿着Z1方向以及X1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成为图12的D-D线截面。在这样的截面上,将第一部分51的底面BS1与第二部分52的底面BS2的最近的点彼此连结而成的长度成为最短距离L2。
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1。如此,通过使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1,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1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此外,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2。
如此,通过使最短距离L2小于直径D2,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2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将第三贯穿孔63在Z1方向上尺寸称为距离L1。换言之,该距离L1为,第三过滤器板43在Z1方向上的厚度T3。距离L1小于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即距离L3。如此,通过使距离L1小于距离L3,从而能够使从第二部分52欲向贯穿部分53流入的异物易于进行捕捉。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具备:喷嘴21,其喷射油墨;过滤器部件40,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Z1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喷嘴21被供给的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过滤器部件40包括在Z方向上朝向作为互为相反的方向的Z1方向以及Z2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第二面S2,多个过滤器板包括:第一过滤器板41,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并且对第一面S1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并且对第二面S2进行划定,过滤器孔50包括:贯穿部分53,其为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第一面S1贯穿第二面S2;第一部分51,其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可实现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头2相同的效果。
另外,过滤器部件40还包括形成有第三贯穿孔63并且被夹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与第二过滤器板42之间的第三过滤器板43,第三贯穿孔63具有在沿Z1方向观察时作为与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重叠的部分的第三贯穿部63C、作为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但是与第一贯穿孔61不重叠的部分的第一贯穿部63A、和作为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但是与第二贯穿孔62不重叠的部分的第二贯穿部63B。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可实现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头2相同的效果。
而且,过滤器部件40通过使分别仅形成有贯穿孔的三张第一过滤器板41、第二过滤器板42以及第三过滤器板43进行层叠从而被构成。因此,由于在各个过滤器板上仅形成贯穿孔即可,因此实现了易于制造过滤器板这样的效果。
第三过滤器板43的厚度与第一过滤器板41的厚度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相比而较厚。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第三过滤器板43的刚性。特别是,为了降低从过滤器孔50中通过的油墨的压力损失,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三贯穿孔63大于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中的每一个的情况下,第三过滤器板43的刚性与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相比而易于降低,但是通过使第三过滤器板43的厚度T3厚于第一过滤器板41的厚度T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T2,从而能够对第三过滤器板43的刚性降低进行抑制。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中的每一个都大于第三贯穿孔63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刚性,也可以使第一过滤器板41的厚度T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T2中的每一个厚于第三过滤器板43的厚度T3。但是,在此情况下,为了降低从过滤器孔50中通过的油墨的压力损失,换言之,为了增大距离L1,也可以使第三过滤器板43的厚度T3厚于第一过滤器板41的厚度T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T2。
一个过滤器孔50通过相互连通的一个第一贯穿孔61、一个第二贯穿孔62、以及一个第三贯穿孔63而被划定。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由于在过滤器孔50彼此间设置有隔壁,因此,例如与第三贯穿孔63为多个第一贯穿孔61以及多个第二贯穿孔62所共用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刚性。
第三贯穿孔63中的相对于贯穿部分53而位于X方向的一侧的部分、即第一贯穿部63A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并且第三贯穿孔63中的相对于贯穿部分53而位于X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即第二贯穿部63B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第一贯穿部63A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且第二贯穿部63B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由于并未形成实施方式2的图10所示的较小的间隙V,因此能够易于使气泡排出。此外,由于在沿Z1方向观察到的第一贯穿部63A小于第二贯穿孔62、且第二贯穿部63B小于第一贯穿孔61,因此可实现气泡不易滞留在第一贯穿部63A和第二贯穿部63B中的效果。
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1小于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N。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可实现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头2相同的效果。
此外,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2小于内接于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N。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可实现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头2相同的效果。
在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第一部分51的底面BS1与第二部分5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L2小于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1。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1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在于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过滤器部件40沿着Z1方向以及X2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第一部分51的底面BS1与第二部分52的底面BS2的最短距离L2小于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2。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过滤器孔50而对小于直径D2但大于最短距离L2的油墨中的异物进行捕捉。
作为第三贯穿孔63在Z1方向上的尺寸的距离L1小于作为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最大宽度的距离L3。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使从第二部分52欲向贯穿部分53流入的异物易于进行捕捉。
实施方式4
图13为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过滤器板41的俯视图。图14为构成过滤器部件40的第二过滤器板42的俯视图。图15为过滤器孔50的俯视图。图16为图15的E-E线剖视图。图17为图15的F-F线剖视图。图13至图15为将被设置在过滤器部件40上的一个过滤器孔50及其周边放大后的图。在图15中,对于贯穿部分53、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而标注了影线。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而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40为,作为多个过滤器板而使第二过滤器板42和第一过滤器板41在Z1方向上被依次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供油墨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50的部件。此外,过滤器部件40包括朝向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的第一面S1以及朝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Z2方向的第二面S2。
第一过滤器板41形成有第一贯穿孔61,并且对过滤器部件40的第一面S1进行划定。此外,对第一过滤器板41的与第一面S1为相反侧的第三面S3进行划定。第二过滤器板42形成有第二贯穿孔62,并且对过滤器部件40的第二面S2进行划定。此外,对第二过滤器板42的与第二面S2为相反侧的第四面S4进行划定。
如图2所示,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被形成为设置有开口部45的在X方向上较长的框状。例如,利用SUS而形成在X方向上较长且具有沿Z方向而贯穿的开口部45的框状的部件,并且通过在该部件的表面上设置Ni-Pd合金镀层,从而能够形成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虽然第一过滤器板41以及第二过滤器板42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相同的厚度,但是也可以设为不同的厚度。
第一过滤器板41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于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中形成有在Z方向上贯穿的多个第一贯穿孔6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贯穿孔61成为使相同半径的圆形形状在Y方向上错开中心而重叠的形状。
第二过滤器板42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于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中形成有在Z方向上贯穿的多个第二贯穿孔6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贯穿孔62成为使相同半径的圆形形状在X方向上错开中心而重叠的形状。
此外,形成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区域R中的第一贯穿孔61的个数和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区域R中,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有预定个数的第一贯穿孔61。此外,形成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区域R中的第二贯穿孔62的个数和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区域R中,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有预定个数的第二贯穿孔62。
过滤器孔50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贯穿部分53。过滤器孔50以贯穿部分53被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所包围的方式而被配置。
贯穿部分53通过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重叠而被形成。具体而言,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层叠而成的过滤器部件40在沿Z1方向的俯视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和第二贯穿孔62并未完全重叠,而是一部分重叠。如此,在沿Z1方向观察时第一贯穿孔61的一部分与第二贯穿孔62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成为过滤器部件40的从第一面S1贯穿至第二面S2的贯穿部分53。
第一部分51为在沿Z1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二面S2朝向第一面S1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T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为在贯穿部分53的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的双方相邻的部分、且为由第二贯穿孔62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和第一凹部71而构成的部分。第一部分51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了与第一凹部71的厚度相应的量。
第二部分52为在沿Z2方向观察过滤器孔50时与贯穿部分53相邻并且从第一面S1朝向第二面S2而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52为在贯穿部分53的Y1方向侧和Y2方向侧的双方相邻的部分、且为由第一贯穿孔61之中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和第二凹部72而构成的部分。第二部分52与过滤器部件40的厚度的一半相比而更加凹进了与第二凹部72的厚度相应的量。
第一凹部71被形成在第一过滤器板41上。具体而言,在第一过滤器板41的第三面S3上,形成有在沿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穿孔61相邻并且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的第一凹部71。第一凹部71在与贯穿部分53相比靠X1方向侧处形成有一个,且在与贯穿部分53相比靠X2方向侧处形成有一个。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Y方向上的第一凹部71的宽度被形成为窄于第一贯穿孔61的宽度。
另外,X1方向侧的第一凹部71从与第一贯穿孔61的边界起朝向X1方向而延伸出,且X1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二贯穿孔62的圆弧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同样地,X2方向侧的第一凹部71从与第一贯穿孔61的边界起朝向X2方向而延伸出,且X2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二贯穿孔62的圆弧一致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设为相对于Y方向而成为镜像这样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
第二凹部72被形成在第二过滤器板42上。具体而言,在第二过滤器板42的第四面S4上,形成有在沿作为第一方向的Z1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贯穿孔62邻接并且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的第二凹部72。第二凹部72在与贯穿部分53相比靠Y1方向侧处形成有一个,且在与贯穿部分53相比靠Y2方向侧处形成有一个。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X方向上的第二凹部72的宽度被形成为窄于第二贯穿孔62的宽度。
而且,Y1方向侧的第二凹部72从与第二贯穿孔62的边界起朝向Y1方向而延伸出,且Y1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一贯穿孔61相接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Y2方向侧的第二凹部72从与第二贯穿孔62的边界起朝向Y2方向而延伸出,且Y2方向侧的端部以与第一贯穿孔61相接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弧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设为相对于X方向而成为镜像这样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
如此,第一凹部71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二贯穿孔62重叠。此外,第二凹部72在沿Z1方向观察时全部与第一贯穿孔61重叠。当然,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第一凹部71的一部分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贯穿孔62不重叠、而是与第二贯穿孔62相比向外侧延伸出的结构。同样地,也可以设为第二凹部72的一部分在沿Z1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穿孔61不重叠、而是与第一贯穿孔61相比向外侧延伸出的结构。
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以第三面S3与第四面S4相接触的方式而被重叠在一起。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通过由粘合剂所实现的粘结或者粘合而被一体化。
通过使第一过滤器板41和第二过滤器板42层叠,从而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的各自的一部分重叠而形成了贯穿部分53。此外,由第一凹部71和第二贯穿孔62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来形成第一部分51。由第二凹部72和第一贯穿孔61的贯穿部分53以外的部分来形成第二部分52。以此方式,在X1方向上于两个第一凹部71之间、且在Y1方向上于两个第二凹部72之间,形成有配置了贯穿部分53的过滤器孔50。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孔50通过相互连通的一个第一贯穿孔61以及一个第二贯穿孔62而被划定。
另外,虽然过滤器孔50在过滤器部件40的与歧管130对置的区域R中被形成有多个,但是各个过滤器孔50的形状也可以分别不同。
虽然形成在区域R中的多个过滤器孔50全部图示出相同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各自不同的形状。
在沿Z2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穿孔61为使相同半径的两个圆形形状在Y方向上错开中心而重叠的形状。因此,最大的内接圆C1成为与原来的圆形形状中的一个圆形形状相同的形状,且该圆形形状的直径成为内接于第一贯穿孔6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1。
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贯穿孔62为使相同半径的两个圆形形状在X方向上错开中心而重叠的形状。因此,最大的内接圆C2成为与原来的圆形形状中的一个圆形形状相同的形状,且该圆形形状的直径成为内接于第二贯穿孔62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D2。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圆形形状以外的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而对将两个圆形形状重叠而成的形状进行了例示,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能够设为矩形、椭圆形等可规定最大的内接圆的任意的开口形状。
此外,在沿Z1方向观察时,将内接于未图示的喷嘴21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设为DN。另外,关于喷嘴21,在沿Z1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圆形,能够设为可规定最大的内接圆的任意的开口形状。
虽然直径D1、直径D2以及直径DN的大小关系没有限制,但是优选为直径D1以及直径D2都小于直径DN。如此,通过使直径D1以及直径D2小于喷嘴21的直径DN,从而能够对油墨中的更小的异物进行捕捉,并且能够增加每单位面积的过滤器孔50的数量,因此,能够降低从过滤器部件40中通过的油墨的压力损失。当然,直径D1或者/以及直径D2也可以大于喷嘴21的直径DN。
将第一凹部71的BS1底面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的E-E线剖视图所示,距离L1为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距离。在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或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不平坦的情况下,将第一凹部71的底面BS1与第二凹部72的底面BS2在Z1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设为L1。此外,将贯穿部分53在X1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为L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1方向上的宽度与在Y1方向上的宽度相同,且成为最大宽度。
距离L1小于距离L3。如此,通过使距离L1小于距离L3,从而如图17的箭头标记G所示,能够使从第二部分52欲向贯穿部分53流入的异物易于进行捕捉。
如以上那样,虽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2在第一贯穿孔61以及第二贯穿孔62不是圆形形状的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2不同,但是可实现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头2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而列举出喷墨式记录头来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广泛地以液体喷射头为对象,其也能够应用于喷出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作为其他液体喷射头,例如可以列举出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记录头、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FED(场发射显示器)等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Chip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也能够应用于具备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中。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压力室产生压力变化的驱动元件而使用压电致动器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另外,本发明当然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显而易见地可知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而公开了如下内容,即:将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能够相互置换的部件以及结构等的适当组合进行变更并应用;将虽然在所述实施例中未被公开但是为公知技术、且能够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部件以及结构等进行相互置换的部件以及结构等适当地更换,并且对其组合进行变更及应用;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未被公开但是基于公知技术等而适当地置换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为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部件以及结构等的替代而设想的部件以及结构等,并且对其组合进行变更及应用。
符号说明
BS1、BS2…底面;C1、C1…内接圆;D1、D2、DN…直径;L1…距离;L2…最短距离;L3…距离;S1…第一面;S2…第二面;S3…第三面;S4…第四面;S5…第五面;S6…第六面;1…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2…记录头(液体喷射头);10…压力室基板;12…压力室;20…喷嘴板;21…喷嘴;40…过滤器部件;41…第一过滤器板;42…第二过滤器板;43…第三过滤器板;50…过滤器孔;51…第一部分;52…第二部分;53…贯穿部分;61…第一贯穿孔;62…第二贯穿孔;63…第三贯穿孔;63A…第一贯穿部;63B…第二贯穿部;63C…第三贯穿部;71…第一凹部;72…第二凹部;80…压电元件;100…壳体部件;110…可塑性基板;120…配线基板;121…驱动电路;130…歧管。
Claims (19)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嘴,其喷射液体;
过滤器部件,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所述喷嘴供给的液体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
所述过滤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所述多个过滤器板包括:
第一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一面进行划定;
第二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二面进行划定,
所述过滤器孔包括:
贯穿部分,其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
第一部分,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孔包括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所述贯穿部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板对与所述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三面进行划定,
所述第二过滤器板对与所述第二面为相反侧的第四面进行划定,
所述第一过滤器板和所述第二过滤器板以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相接触的方式而被层叠,
在所述第一过滤器板的所述第三面上,形成有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贯穿孔相邻并且与所述第二贯穿孔重叠的第一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过滤器板的所述第四面上,形成有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相邻并且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重叠的第二凹部,
所述贯穿部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全部与所述第二贯穿孔重叠,
所述第二凹部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全部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重叠。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小于内接于所述喷嘴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于所述贯穿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所述过滤器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的最短距离小于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小于内接于所述喷嘴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在于所述贯穿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所述过滤器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的最短距离小于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贯穿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最大宽度。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部件还包括第三过滤器板,所述第三过滤器板形成有第三贯穿孔并且被夹在所述第一过滤器板与所述第二过滤器板之间,
所述第三贯穿孔具有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贯穿孔以及所述第二贯穿孔重叠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62重叠但是与所述第一贯穿孔不重叠的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重叠但是与所述第二贯穿孔不重叠的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过滤器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过滤器板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板的厚度相比而较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过滤器孔通过相互连通的一个所述第一贯穿孔、一个所述第二贯穿孔以及一个所述第三贯穿孔而被划定。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贯穿孔中的相对于所述贯穿部分而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部分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全部与所述第二贯穿孔重叠,并且
所述第三贯穿孔中的相对于所述贯穿部分而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全部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重叠。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小于内接于所述喷嘴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于所述贯穿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所述过滤器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的最短距离小于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内接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小于内接于所述喷嘴的最大的内接圆的直径,
在于所述贯穿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处将所述过滤器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切断而得的截面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面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所述直径。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贯穿孔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贯穿部分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最大宽度。
1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
过滤器部件,其为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的过滤器部件,且具有供向所述液体喷射头被供给的液体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
所述过滤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所述多个过滤器板包括:
第一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一面进行划定;
第二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二面进行划定,
所述过滤器孔包括:
贯穿部分,其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
第一部分,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19.一种过滤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部件由多个过滤器板在第一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且具有供液体通过的多个过滤器孔,
所述过滤器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所述多个过滤器板包括:
第一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一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一面进行划定;
第二过滤器板,其形成有第二贯穿孔,并且对所述第二面进行划定,
所述过滤器孔包括:
贯穿部分,其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一部分重叠的部分,且从所述第一面贯穿至所述第二面;
第一部分,其在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贯穿部分相邻,并且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而与所述过滤器部件的厚度的一半相比更加凹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92449 | 2022-11-30 | ||
JP2022192449A JP2024079476A (ja) | 2022-11-30 | 2022-11-30 |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フィルター部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07285A true CN118107285A (zh) | 2024-05-31 |
Family
ID=91192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591569.5A Pending CN118107285A (zh) | 2022-11-30 | 2023-11-27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过滤器部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73988A1 (zh) |
JP (1) | JP2024079476A (zh) |
CN (1) | CN118107285A (zh) |
-
2022
- 2022-11-30 JP JP2022192449A patent/JP2024079476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1-27 CN CN202311591569.5A patent/CN11810728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11-29 US US18/522,323 patent/US20240173988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173988A1 (en) | 2024-05-30 |
JP2024079476A (ja) | 202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94401B1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13107256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7020809B (zh) |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JP6471864B2 (ja) | 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2006224A (ja) | 液滴噴射装置 | |
JP6897086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7177442A (ja) | 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US8444256B2 (en) | Piezoelectric actuator and liquid ejecting head | |
CN109130489B (zh) |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9022526B2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6318475B2 (ja) | 流路ユニットおよび流路ユニットを搭載した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 | |
US10259221B2 (en) | Element substrate,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
JP4561641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 |
US20240173988A1 (en) |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Filter Member | |
JP2008200911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07190740A (ja) | 液滴噴射装置 | |
US11707930B2 (en) | Piezoelectric device,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7501153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
JP7501032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18196930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551577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8069675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24093246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7006060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圧電デバイス | |
JP2022152144A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