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77099A -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 Google Patents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077099A CN118077099A CN202280067415.3A CN202280067415A CN118077099A CN 118077099 A CN118077099 A CN 118077099A CN 202280067415 A CN202280067415 A CN 202280067415A CN 118077099 A CN118077099 A CN 1180770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device
- substrate
- adhesive layer
- image display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9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IUVCFHHAEHNCFT-INIZCTEOSA-N 2-[(1s)-1-[4-amino-3-(3-fluoro-4-propan-2-yloxyphenyl)pyrazolo[3,4-d]pyrimidin-1-yl]ethyl]-6-fluoro-3-(3-fluorophenyl)chromen-4-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F)C(OC(C)C)=CC=C1C(C1=C(N)N=CN=C11)=NN1[C@@H](C)C1=C(C=2C=C(F)C=CC=2)C(=O)C2=CC(F)=CC=C2O1 IUVCFHHAEHNCFT-INIZCTEO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2050 silico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79 visual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33 ion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89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Hydrochlo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l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MHAJPDPJQMAIIY-UHFFFAOYSA-N Hydrogen pe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O MHAJPDPJQMAI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N-Methylpyrrolido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1=O SECXISVLQFMR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N Sulfu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S(O)(=O)=O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5 absorb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FJDQFPXHSGXQBY-UHFFFAOYSA-L caesium carb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s+].[Cs+].[O-]C([O-])=O FJDQFPXHSGXQBY-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024 caesium carbo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1 cellulos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ORTQZVOHEJQUHG-UHFFFAOYSA-L copper(II)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u]Cl ORTQZVOHEJQUHG-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887 fa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FUJCRWPEOMXPAD-UHFFFAOYSA-N lithium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Li+].[Li+].[O-2] FUJCRWPEOMXP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947 lith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749 polyuretha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35 t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GOXQRTZXKQZDDN-UHFFFAOYSA-N 2-Ethylhexyl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OC(=O)C=C GOXQRTZXKQZDD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78 Iron(III) chl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WHULOQIROXLJO-UHFFFAOYSA-N 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Mn] PWHULOQIROXLJ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93593 Neurospora crassa (strain ATCC 24698 / 74-OR23-1A / CBS 708.71 / DSM 1257 / FGSC 987) nar-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ZCQWOFVYLHDMMC-UHFFFAOYSA-N Ox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OC=N1 ZCQWOFVYLHDM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HKHKXVYLBGOIT-UHFFFAOYSA-N acetaldehyde Diethyl Acetal Natural products CCOC(C)OCC DHKHKXVYLBGOI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241 ac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280 cupric chlor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7 die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1 excite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haloperidol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2C=CC(Cl)=CC=2)CCN1CCCC(=O)C1=CC=C(F)C=C1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BTARNINKXHZNM-UHFFFAOYSA-K iron tri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Fe](Cl)Cl RBTARNINKXHZNM-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90 laser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8 manganes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2 mangane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MGRWKWACZDFZJT-UHFFFAOYSA-N molybdenum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Mo].[W] MGRWKWACZDFZJ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04 mono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0 novolac-type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RKICGRDRMAZLK-UHFFFAOYSA-L persulfate group Chemical group S(=O)(=O)([O-])OOS(=O)(=O)[O-] JRKICGRDRMAZLK-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8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83 poly(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36 poly(norbornen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3716 polyethyle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89 poly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8 poly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MCJGNVYPOGVAJF-UHFFFAOYSA-N quinolin-8-ol Chemical compound C1=CN=C2C(O)=CC=CC2=C1 MCJGNVYPOGVA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30 thermal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配置于基板的第1面上的网格布线层;第1粘接层,其位于基板的第1面侧;第2粘接层,其位于基板的第2面侧;以及中间层,其位于布线基板与第1粘接层之间、以及布线基板与第2粘接层之间中的至少一方。基板具有透明性。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第1粘接层与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的高功能、小型化、薄型化及轻量化不断发展。这些便携终端设备使用多个通信频带。因此,需要与通信频带对应的多个天线。例如,在便携终端设备中搭载有电话用天线、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用天线、3G(Generation)用天线、4G(Generation)用天线、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用天线等多个天线。然而,随着便携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天线的搭载空间受到限制,天线设计的自由度变窄。另外,由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内置有天线,因此未必能够满足电波灵敏度。
因此,正在开发能够搭载于便携终端设备的显示区域的薄膜天线。该薄膜天线是在透明基材上形成有天线图案的透明天线。天线图案由网格状的导电体网格层形成。导电体网格层包含作为不透明的导电体层的形成部的导体部、和作为非形成部的多个开口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6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63673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695947号说明书
本实施方式提供能够使存在于图像显示装置内的布线基板的存在难以被视觉辨认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另外,在以往的薄膜天线中,导电体网格层通过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等透明的粘接层固定于其他层的情况较多。OCA是柔软的材料,因此难以保持导电体网格层与接地层的水平度。在该情况下,难以充分提高天线特性。
本实施方式提供能够提高天线特性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和图像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第1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格布线层,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和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第1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侧;第2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2面侧;以及中间层,其位于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1粘接层之间、以及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
本公开的第2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中间层位于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1粘接层之间,并且位于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
本公开的第3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或上述的第2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4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3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为1.40以上且1.60以下。
本公开的第5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4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1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
本公开的第6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5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本公开的第7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6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且10以下。
本公开的第8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7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本公开的第9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8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布线基板可以还具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网格布线层可以包含与所述供电部连接的传输部、和与所述传输部连接的收发部。
本公开的第10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的第1方式至上述的第9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第11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格布线层,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第1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侧;以及第2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2面侧,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所述基板的所述第3面被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的至少一方覆盖,所述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12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厚度为2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13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或上述的第12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14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3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15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4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分别含有丙烯酸系树脂。
本公开的第16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5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所述网格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
本公开的第17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6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本公开的第18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7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且10以下。
本公开的第19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8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本公开的第20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19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布线基板可以还具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网格布线层可以包含与所述供电部连接的传输部、和与所述传输部连接的收发部。
本公开的第21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的第11方式至上述的第2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第22方式是一种模块,其中,所述模块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网格布线层、以及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以及供电线,其与所述供电部电气连接,所述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23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格布线层,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第1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侧;以及第2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2面侧,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所述基板的所述第3面至少被所述第1粘接层覆盖,所述第3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所述第1面朝向所述第2面而向外侧倾斜。
本公开的第24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1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与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1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所述法线方向的长度的0.15倍以上且2倍以下
本公开的第25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或上述的第24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沿着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2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与所述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可以为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2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所述法线方向的长度的0.15倍以上且2倍以下。
本公开的第26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25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沿着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3面弯曲。
本公开的第27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26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沿着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3面随着接近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的界面而朝向外侧。
本公开的第28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27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厚度为2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29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28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30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29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31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0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分别含有丙烯酸系树脂。
本公开的第32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1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比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厚。
本公开的第33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2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与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之间的差为100μm以下。
本公开的第34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3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所述网格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
本公开的第35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4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本公开的第36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5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且10以下。
本公开的第37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6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本公开的第38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23方式至上述的第37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布线基板可以还具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网格布线层可以包含与所述供电部连接的传输部、和与所述传输部连接的收发部。
本公开的第35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的第20方式至上述的第34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第40方式是一种模块,其中,所述模块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网格布线层、以及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以及供电线,其与所述供电部电气连接,所述第3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所述第1面朝向所述第2面而向外侧倾斜。
本公开的第41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基板;网格布线层,其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导电层;以及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导电层与所述基板之间,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所述粘接层具有透明性,在将所述网格布线层与所述导电层在所述导电层的法线方向上的最短距离设为Lzmin、并将所述网格布线层与所述导电层在所述导电层的法线方向上的最长距离设为Lzmax时,Lzmin≥0.9Lzmax。在此,具有透明性是指: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5%以下。
本公开的第42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41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粘接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1×104Pa以上。
本公开的第43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41方式或上述的第42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将所述基板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1max、并将所述基板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1min时,T1min≥0.9T1max。
本公开的第44方式可以是,在上述的第41方式至上述的第43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将所述粘接层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2max、并将所述粘接层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2min时,T2min≥0.9T2max。
本公开的第45方式是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的第41方式至上述的第44方式各自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使存在于图像显示装置内的布线基板的存在难以被视觉辨认。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天线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布线基板的网格布线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示出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4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4的VI-VI线剖视图)。
图7的(a)-(f)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8的(a)-(c)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3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14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示出第3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网格布线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17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的(a)-(c)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20是说明实施例中的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的图。
图21是说明实施例中的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的图。
图2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22的XXIII部放大图)。
图24的(a)-(c)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第3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第4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第5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第6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第7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第8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剖视图(与图23对应的剖视图)。
图3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3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3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通过图1至图8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
以下所示的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的图。因此,为了容易理解,适当夸张了各部的大小、形状。另外,能够在不脱离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来实施。此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图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有时省略一部分详细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各部件的尺寸等的数值及材料名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选择使用。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确定形状和几何学条件的用语、例如平行、正交、垂直等用语,除了严格地定义之外,还包含实质上相同的状态来解释。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方向”是指与图像显示装置的一边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指与X方向垂直且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另一边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指与X方向及Y方向双方垂直且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正面”是Z方向正侧的面,是图像显示装置的发光面侧,并且是指朝向观察者侧的面。“背面”是Z方向负侧的面,是指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发光面和朝向观察者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网格布线层20是具有电波收发功能(作为天线的功能)的网格布线层2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网格布线层20也可以不具有电波收发功能(作为天线的功能)。
[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显示器)61。其中,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备第1透明粘接层(第1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第2粘接层)96、布线基板10和中间层80。其中,布线基板10具有:基板11,其包含第1面11a和位于第1面11a的相反侧的第2面11b;以及网格布线层20,其配置在基板11的第1面11a上。另外,布线基板10也可以还具有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的供电部40。另外,相对于显示装置61来说在Z方向负侧配置有通信模块63。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显示装置61和通信模块63收纳于壳体62内。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60中,能够经由通信模块63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从而能够进行通信。通信模块63也可以包含电话用天线、WiFi用天线、3G用天线、4G用天线、5G用天线、LTE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用天线等中的任意。作为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60,例如能够列举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
如图2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0具有发光面64。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相对于显示装置61位于发光面64侧(Z方向正侧)的布线基板10;和相对于显示装置61位于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的通信模块63。
显示装置61例如由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构成。显示装置61例如可以包含未图示的金属层、支承基材、树脂基材、薄膜晶体管(TFT)和有机EL层。也可以在显示装置61上配置未图示的触摸传感器。另外,在显示装置61上隔着第2透明粘接层96配置有布线基板10。另外,显示装置61不限于有机EL显示装置。例如,显示装置61也可以是具有其自身发光的功能的其他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包含微型LED元件(发光体)的微型LED显示装置。另外,显示装置61也可以是包含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在布线基板10上隔着第1透明粘接层95配置有罩玻璃(表面保护板)75。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罩玻璃75之间配置未图示的装饰膜及偏光板。
第1透明粘接层95是将布线基板10直接或间接地粘接于罩玻璃75的粘接层。该第1透明粘接层95位于基板11的第1面11a侧。第1透明粘接层95具有光学透明性,也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OCA层是例如如下这样制作出的层。首先,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脱模膜上涂布包含聚合性化合物的液态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并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其固化,得到OCA片材。在将该OCA片材贴合于对象物后,将脱模膜剥离去除,由此获得上述OCA层。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也可以是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等。特别是,第1透明粘接层95也可以包含丙烯酸系树脂。在该情况下,第2透明粘接层96优选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由此,能够实质上消除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另外,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可见光线(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通过将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设为上述范围,由此,能够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透明性,从而能够容易视觉辨认出图像显示装置60的显示装置61。
如上所述,布线基板10相对于显示装置61配置在发光面64侧。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位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更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一部分区域。在该情况下,第1透明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96、显示装置61以及罩玻璃75分别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通过像这样在俯视时将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60的一部分区域而不是其整面,由此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变薄。
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以及配置在基板11的第1面11a上的网格布线层20。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有供电部40。供电部40与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另外,布线基板10的一部分不配置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而是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向外侧(Y方向负侧)突出。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中的设置有供电部40的区域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供电部40与通信模块63的电气连接。另一方面,布线基板10中的设置有网格布线层20的区域位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另外,关于布线基板1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第2透明粘接层96是将显示装置61直接或间接地粘接于布线基板10的粘接层。该第2透明粘接层96位于基板11的第2面11b侧。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1透明粘接层95同样地具有光学透明性,也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也可以是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等。特别是,第2透明粘接层96也可以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由此,能够实质上消除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另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可见光线(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并且,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通过将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设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透明性,从而容易视觉辨认图像显示装置60的显示装置61。
在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中,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以下,更优选为0.05以下。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出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例如,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为丙烯酸系树脂(折射率为1.49)的情况下,将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设为1.39以上且1.59以下。在此,折射率是指绝对折射率,可以基于JIS K-7142的A法求出。
特别是,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优选为彼此相同的材料。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从而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另外,在图2中,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可以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1.5倍以上,优选为2倍以上,更优选为2.5倍以上。这样,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相对于基板11的厚度T1足够厚,由此,在与基板11重叠的区域,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在厚度方向上变形而吸收基板11的厚度。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处在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上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视觉辨认到基板11的存在。
另外,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可以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10倍以下,优选为5倍以下。由此,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不会变得过厚,能够减薄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
另外,在图2中,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也可以比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厚。在此,如上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95位于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第1面11a侧。另外,在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第1面11a上配置有网格布线层20。因此,由于网格布线层20所形成的凹凸而有可能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正面形成凹凸。与此相对,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比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厚,能够抑制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正面形成凹凸,能够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正面平滑。
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之间的差优选为100μm以下。这里,如上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可以是OCA层。因此,由于在制造OCA层时在OCA层中可能产生的残余应力,使得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中可能产生如下这样的拉伸应力:该拉伸应力以使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收缩的方式起作用。该拉伸应力有可能随着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变大而变大。并且,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产生的拉伸应力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产生的拉伸应力之差变大的情况下,布线基板10有可能产生翘曲。对此,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之间的差为100μm以下,能够减小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中产生的拉伸应力与在第2透明粘接层96中产生的拉伸应力之差。由此,能够降低由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中产生的拉伸应力与在第2透明粘接层96中产生的拉伸应力之差引起的布线基板10的翘曲。
另外,在图2中,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也可以彼此相同。在该情况下,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可以分别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1.5倍以上,优选为2.0倍以上。即,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的合计(T3+T4)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3倍以上。这样,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3、T4的合计相对于基板11的厚度T1充分厚,由此,在与基板11重叠的区域,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2透明粘接层96在厚度方向上变形(收缩)而吸收基板11的厚度。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处在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上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视觉辨认到基板11的存在。
另外,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彼此相同的情况下,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可以分别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5倍以下,优选为3倍以下。由此,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双方的厚度T3、T4不会变得过厚,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变薄。
具体而言,基板11的厚度T1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可以为2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可以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可以为2μm以上且50μm以下,可以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优选为15μm以上且25μm以下。通过将基板11的厚度T1设为1μm以上,由此,能够保持布线基板10的强度,从而能够使后述的网格布线层20的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不易变形。另外,通过使基板11的厚度T1为200μ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处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2透明粘接层96上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视觉辨认到基板11的存在。另外,通过使基板11的厚度T1为50μm以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处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2透明粘接层96上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更加难以视觉辨认到基板11的存在。
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可以为1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可以为1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可以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为500μm以下,由此,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不会变得过厚,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变薄。另外,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为300μm以下,能够进一步减薄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
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例如可以为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可以为1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可以为1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可以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通过使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为500μm以下,由此,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不会变得过厚,能够减薄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另外,通过使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为300μm以下,能够进一步减薄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
在此,如上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备中间层80。中间层80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并且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这样,通过使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备中间层80,能够使布线基板10不易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被中间层80覆盖。
中间层80的厚度T5优选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通过使中间层80的厚度T5为1μm以上,能够使布线基板10更不易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另外,通过使中间层80的厚度T5为50μm以下,由此,中间层80的厚度T5不会变得过厚,且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变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中间层的厚度”是指从基板11的第1面11a到中间层80的面中的Z方向正侧的面为止的距离、或者从基板11的第2面11b到中间层80的面中的Z方向负侧的面为止的距离。
中间层80的折射率优选为1.40以上且1.60以下,更优选为1.45以上且1.55以下。通过使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为1.40以上且1.60以下,能够减小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或基板11的折射率与中间层80的折射率之差。
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以下。另外,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以下。进而,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以下。
这样,通过将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由此,能够抑制中间层8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B1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出基板11。另外,通过将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由此,能够抑制中间层80与基板11的界面B2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出基板11。进而,通过将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由此,能够抑制中间层8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3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出基板11。
如上所述,由布线基板10、中间层80、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1透明粘接层95、和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2透明粘接层96构成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罩玻璃(表面保护板)75直接或间接地配置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上。该罩玻璃75是使光(可见光线)透过的玻璃制的部件。罩玻璃75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罩玻璃75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罩玻璃75也可以是板状、且在俯视时为矩形状。罩玻璃75的厚度例如可以为2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优选为30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罩玻璃75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可以为2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为100mm以上且200mm以下,罩玻璃75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2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为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罩玻璃75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比布线基板10及显示装置61各自的平面形状大。
如图1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0在俯视时整体为大致长方形状,其长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其短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图像显示装置60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4例如可以在20mm以上且500mm以下的范围、优选在100mm以上且2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图像显示装置60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L5例如可以在20mm以上且500mm以下的范围、优选在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另外,图像显示装置60的角部也可以分别带有圆角。
[布线基板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6,对布线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至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10用于上述的图像显示装置60(参照图1和图2),配置在比显示装置61靠发光面64侧的为止、且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这样的布线基板10具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另外,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有供电部40。
其中,基板11在俯视时为大致长方形状,其长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其短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基板11具有透明性、并且为大致平板状,其厚度在整体上大致均匀。基板11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1例如可在2mm以上且300mm以下的范围、10mm以上且200mm以下的范围、或100mm以上且2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基板11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L2例如可在2mm以上且300mm以下的范围、3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或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另外,基板11的角部也可以分别带有圆角。
基板1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可见光区域中的透明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即可。
作为基板11的材料,优选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或者环烯烃聚合物等聚烯烃系树脂、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PTFE、PFA等氟树脂材料等有机绝缘性材料。或者,作为基板1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环烯烃聚合物(例如日本ZEON公司制的ZF-16)、聚降冰片烯聚合物(住友电木公司制)等有机绝缘性材料。另外,作为基板11的材料,也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玻璃、陶瓷等。另外,对于基板11,图示了由单一的层构成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层叠有多个基材或层的结构。另外,基板11可以是膜状,也可以是板状。
另外,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可以为0.002以下,优选为0.001以下。另外,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也可以超过0。通过使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上述范围,由此,尤其在网格布线层20所收发的电磁波(例如毫米波)为高频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失。另外,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
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优选为2以上且10以下。通过使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能够增多基板11的材料的选择项。另外,通过使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以下,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失。即,在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大的情况下,基板11的厚度对电磁波的传播造成的影响变大。另外,在对电磁波的传播有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可能变大,并且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耗可能变大。与此相对,通过使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以下,能够减小基板11的厚度对电磁波的传播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失。特别是在网格布线层20收发的电磁波(例如毫米波)为高频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失。
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和相对介电常数可以依据IEC 62562来测量。具体而言,首先,切出未形成网格布线层20的部分的基板11来准备试验片。试验片的尺寸为:宽度为10mm至20mm,长度为50mm至100mm。接着,依据IEC 62562,测量介电损耗角正切或相对介电常数。
另外,基板11具有透明性。在本说明书中,“具有透明性”是指可见光线(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5%以上。基板11的可见光线(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另外,基板11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通过将基板11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设为上述范围,由此,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从而容易视觉辨认出图像显示装置60的显示装置61。另外,可见光线是指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另外,可见光的透射率为85%以上是指:在使用公知的分光光度计(例如,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的分光器:V-670)对基板11进行吸光度的测量时,在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全波长区域中,其透射率为85%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网格布线层20由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天线图案构成。在图3中,网格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形成有一个。另外,如图3所示,网格布线层20也可以不存在于基板11的整面,而是仅存在于基板11上的一部分区域。该网格布线层20与规定的频带对应。即,网格布线层20的长度(Y方向的长度)La成为与特定的频带对应的长度。另外,对应的频带越是低频,则网格布线层20的长度La变得越长。网格布线层20也可以与电话用天线、WiFi用天线、3G用天线、4G用天线、5G用天线、LTE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用天线、毫米波用天线等中的任意对应。此外,也可以在基板11上形成多个网格布线层2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网格布线层20的长度互不相同,分别与不同的频带对应。或者,在布线基板10不具有电波收发功能的情况下,各网格布线层20例如也可以实现悬停(即使使用者不直接触摸显示器也能够操作的功能)、指纹认证、加热器、噪声截止(屏蔽)等功能。
网格布线层20具有供电部40侧的基端侧部分(传输部)20a、和与基端侧部分20a连接的末端侧部分(收发部)20b。基端侧部分20a和末端侧部分20b分别在俯视时具有大致长方形状。在该情况下,末端侧部分20b的长度(Y方向距离)比基端侧部分20a的长度(Y方向距离)长,末端侧部分20b的宽度(X方向距离)比基端侧部分20a的宽度(X方向距离)宽。
网格布线层20的长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其短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网格布线层20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a例如能够在2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或者在3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网格布线层20(末端侧部分20b)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Wa例如能够在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特别是,网格布线层20也可以是毫米波用天线,在网格布线层20是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网格布线层20的长度La能够在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更优选在1.5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网格布线层20作为单极天线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偶极天线、环形天线、缝隙天线、微带天线、贴片天线等的形状。
在网格布线层20中,分别使金属线形成为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在X方向及Y方向上具有重复图案。即,网格布线层20具有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第2方向布线22)、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第1方向布线21)构成的图案形状。
如图4所示,网格布线层20包含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多个第1方向布线(天线布线)21、和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天线连结布线)22。具体而言,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作为整体而成为一体,从而形成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各第1方向布线21在与天线的频带对应的方向(长边方向、Y方向)上延伸,各第2方向布线22在与第1方向布线21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第1方向布线21通过具有与规定的频带相对应的长度La(上述的网格布线层20的长度,参照图3),从而主要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另一方面,第2方向布线22通过将这些第1方向布线21彼此连结,由此起到抑制如下不良情况的作用:第1方向布线21发生断线,或者第1方向布线21与供电部40未电连接。
在网格布线层20中,通过被彼此相邻的第1方向布线21和彼此相邻的第2方向布线22包围,从而形成有多个开口部23。另外,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彼此等间隔地配置,其间距P1例如可以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多个第2方向布线22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距P2例如可以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这样,通过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分别等间隔地配置,由此,在网格布线层20内开口部23的大小没有偏差,能够难以用肉眼视觉辨认网格布线层20。第1方向布线21的间距P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间距P2相等。因此,各开口部23分别在俯视时成为大致正方形状,并且,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从各开口部23露出。因此,通过扩大各开口部23的面积,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整体的透明性。另外,各开口部23的一边的长度L3例如也可以是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此外,各第1方向布线21与各第2方向布线22相互正交,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相互以锐角或者钝角交叉。例如,也可以是,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倾斜(非直角)地相交,各开口部23在俯视时形成为菱形。也可以是,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分别与X方向及Y方向均不平行。或者,也可以是,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中的任意一方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另外,开口部23的形状优选在整面上为同一形状且同一尺寸,但也可以根据部位而改变等、从而在整面上不均匀。
如图5所示,各第1方向布线21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X方向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形状沿着第1方向布线21的长边方向(Y方向)而大致均匀。此外,如图6所示,各第2方向布线22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Y方向截面)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且与上述的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X方向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第2方向布线22的截面形状沿着第2方向布线22的长边方向(X方向)大致均匀。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必是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正面侧(Z方向正侧)比背面侧(Z方向负侧)窄的大致梯形形状、或者是位于长边方向两侧的侧面弯曲而成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X方向的长度,参照图5)和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Y方向的长度,参照图6)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优选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此外,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优选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而且,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5)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6)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而适当选择。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分别能够在例如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优选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只要为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为铜,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金、银、铜、铂、锡、铝、铁、镍等金属材料(包含它们的合金)。另外,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也可以是通过电镀法形成的镀层。
网格布线层20整体的开口率At例如可以为87%以上且小于100%的范围。通过将布线基板10整体的开口率At设为该范围,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导电性和透明性。此外,开口率是指开口区域(不存在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等金属部分而使得基板11露出的区域)的面积占规定的区域(例如网格布线层20的整个区域)的单位面积的比例(%)。
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基板11的第1面11a上以覆盖网格布线层20的方式形成保护层。保护层保护网格布线层20,且形成为覆盖基板11中的至少网格布线层20。作为保护层的材料,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树脂、它们的改性树脂以及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聚乙烯树脂与它们的共聚物、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酰胺、氯化聚烯烃等无色透明的绝缘性树脂。
再次参照图3,供电部40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该供电部40由大致长方形状的导电性的薄板状部件构成。供电部40的长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供电部40的短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另外,供电部40配置于基板11的长边方向端部(Y方向负侧端部)。供电部4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金、银、铜、铂、锡、铝、铁、镍等金属材料(包含它们的合金)。在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图像显示装置60(参照图1和图2)时,该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此外,供电部40设置于基板11的第1面11a,但不限于此,供电部40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位于比基板11的周缘靠外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通过柔性地形成供电部40,由此使供电部40能够绕到图像显示装置60的侧面或背面并在侧面或背面侧进行电气连接。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7的(a)-(f)及图8的(a)-(c),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7的(a)-(f)及图8的(a)-(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如图7的(a)所示,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
接下来,在基板11上形成如下这样的网格布线层20:其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22。
此时,首先,如图7的(b)所示,在基板11的第1面11a的大致整个区域层叠金属箔51。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箔51的厚度可以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箔51也可以包含铜。
接着,如图7的(c)所示,向金属箔51的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供给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作为该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例如可列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系树脂等有机树脂。
接着,如图7的(d)所示,通过光刻法形成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光刻法对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进行构图,从而形成绝缘层54(抗蚀剂图案)。此时,以与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对应的金属箔51露出的方式形成绝缘层54。
接着,如图7的(e)所示,将基板11的第1面11a上的位于未被绝缘层54覆盖的部分的金属箔51去除。此时,通过进行使用了氯化铁、氯化铜、硫酸/盐酸等强酸、过硫酸盐、过氧化氢或它们的水溶液、或它们的组合等的湿式处理,由此以基板11的第1面11a露出的方式对金属箔51进行蚀刻。
接着,如图7的(f)所示,去除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进行使用了高锰酸盐溶液或N-甲基-2-吡咯烷酮、酸或碱溶液等的湿式处理、或者使用了氧等离子体的干式处理,由此将金属箔51上的绝缘层54去除。
这样,能够得到具有基板11、和设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的布线基板10。在该情况下,网格布线层20包含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然后,将布线基板10切断为期望的大小。
接着,将第1透明粘接层95、布线基板10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相互层叠。此时,首先,如图8的(a)所示,准备OCA片材90,其中,该OCA片材90例如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脱模膜91、和层叠在脱模膜91上的OCA层92(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此时,OCA层92也可以是将含有聚合性化合物的液状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涂布在脱模膜91上、并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其固化而成的层。在该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中含有含极性基团的单体。
接下来,如图8的(b)所示,将OCA片材90的OCA层92贴合于布线基板10。
然后,如图8的(c)所示,从贴合于布线基板10上的OCA片材90的OCA层92将脱模膜91剥离去除,由此得到相互层叠的第1透明粘接层95(OCA层92)、布线基板10以及第2透明粘接层96(OCA层92)。
在此,如上所述,在构成OCA层92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中含有含极性基团的单体。因此,在将OCA片材90的OCA层92贴合于布线基板10时,OCA层92的一部分与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一部分熔融,形成覆盖布线基板10的中间层80。
这样,能够得到具备第1透明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96、布线基板10以及中间层80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然后,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上层叠显示装置61,由此得到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叙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此时,布线基板10配置在显示装置61上。布线基板10的网格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格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能够利用图像显示装置60进行通信。
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一部分区域。另外,中间层80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并且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以及基板11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处的可见光的反射。由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难以用肉眼看到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特别是,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分别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11的外缘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从而能够使观察者看不到基板11的存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布线基板10具备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另外,基板11具有透明性。进而,网格布线层20具有由作为不透明的导电体层的形成部的导体部、和多个开口部形成的网格状的图案。因此,确保了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由此,在布线基板10被配置于显示装置61上时,能够从网格布线层20的开口部23视觉辨认出显示装置61,不会妨碍显示装置61的视觉辨认性。
[变形例]
接着,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图9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1变形例。图9所示的变形例在中间层80不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至图8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9中,对与图1至图8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9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中间层80不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在本变形例中,中间层80仅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对构成第2透明粘接层96的OCA层92使用不含有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能够在布线基板1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不设置中间层80。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处的可见光的反射。由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第2变形例)
图10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1变形例。图10所示的变形例在中间层80不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至图9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10中,对与图1至图9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0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中间层80不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在本变形例中,中间层80仅位于布线基板1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对构成第1透明粘接层95的OCA层92使用不含有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能够在布线基板1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不设置中间层80。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基板11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处的可见光的反射。由此,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第3变形例)
图11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变形例。图11所示的变形例在不存在中间层8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B1等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至图10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11中,对与图1至图10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中间层80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B1、中间层80与基板11的界面B2、以及中间层80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3分别不存在。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基板11及第2透明粘接层96与中间层80之间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基板11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界面不存在”是指在使用电子显微镜(例如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观察时无法视觉辨认出界面。
如上所述,中间层80是通过使OCA层92的一部分和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一部分熔融而形成。因此,通过使OCA层92的一部分与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一部分混合成渐变状,由此能够得到不存在上述的界面B1~界面B3的中间层80。
在本变形例中,中间层80的折射率以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随着接近第1透明粘接层95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变化。另外,中间层80的折射率以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随着接近基板11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变化。而且,中间层80的折射率以中间层80的折射率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随着接近第2透明粘接层96而逐渐变小的方式变化。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中间层80之间、基板11与中间层80之间、以及第2透明粘接层96与中间层80之间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基板11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
这样,通过使界面B1~界面B3分别不存在,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中间层80之间、基板11与中间层80之间、以及第2透明粘接层96与中间层80之间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基板11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
接着,对布线基板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图12及图13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1变形例。图12及图13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网格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虚设布线层3,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至图11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12及图13中,对与图1至图11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2所示的布线基板10中,沿着网格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虚设布线层30。该虚设布线层30与网格布线层20不同,实质上不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
如图12所示,虚设布线层30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形状的虚设布线30a的反复构成。即,虚设布线层30包含多个相同形状的虚设布线30a,各虚设布线30a分别与网格布线层20(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在电气上独立。此外,多个虚设布线30a遍及虚设布线层30内的整个区域规则地配置。多个虚设布线30a在平面方向上彼此分离,并且在基板11上突出地配置。即,各虚设布线30a与网格布线层20、供电部40以及其他虚设布线30a在电气上独立。各虚设布线30a分别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状。
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30a具有上述的网格布线层20的单位图案形状(参照图4)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难以通过目视识别出网格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的差异,从而能够难以看到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虚设布线层30的开口率可以与网格布线层20的开口率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接近网格布线层20的开口率。
这样,通过在网格布线层20的周围配置与网格布线层20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30,由此能够使网格布线层20的外缘不明了。由此,在图像显示装置60的正面上难以看到网格布线层20,图像显示装置60的使用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出网格布线层20。
(第2变形例)
图14及图15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2变形例。图14及图15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网格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开口率互不相同的多个虚设布线层30A、30B,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至图13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14及图15中,对与图1至图13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4所示的布线基板10中,沿着网格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开口率互不相同的多个(在该情况下为2个)虚设布线层30A、30B(第1虚设布线层30A和第2虚设布线层30B)。具体而言,沿着网格布线层20的周围配置有第1虚设布线层30A,沿着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周围配置有第2虚设布线层30B。该虚设布线层30A、30B与网格布线层20不同,实质上不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
如图15所示,第1虚设布线层30A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形状的虚设布线30a1的反复构成。第2虚设布线层30B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形状的虚设布线30a2的反复构成。即,虚设布线层30A、30B分别包含多个相同形状的虚设布线30a1、30a2,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与网格布线层20在电气上独立。另外,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遍及虚设布线层30A、30B内的整个区域规则地配置。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在平面方向上相互分离,并且在基板11上突出地配置。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与网格布线层20、供电部40以及其他虚设布线30a1、30a2在电气上独立。另外,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状。
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30a1、30a2具有上述的网格布线层20的单位图案形状(参照图4)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难以通过目视识别出网格布线层20与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差异、以及第1虚设布线层30A与第2虚设布线层30B的差异,能够难以看到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开口率比网格布线层20的开口率大,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开口率比第2虚设布线层30B的开口率大。
另外,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各虚设布线30a1的面积大于第2虚设布线层30B的各虚设布线30a2的面积。在该情况下,各虚设布线30a1的线宽与各虚设布线30a2的线宽相同,但不限于此,各虚设布线30a1的线宽也可以比各虚设布线30a2的线宽粗。另外,也可以设置开口率互不相同的3个以上的虚设布线层。在该情况下,各虚设布线层的开口率优选从接近网格布线层20的部位朝向远离网格布线层20的部位而逐渐变大。
这样,通过配置与网格布线层20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30A、30B,能够使网格布线层20的外缘更不明了。由此,在图像显示装置60的正面上难以看到网格布线层20,图像显示装置60的使用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出网格布线层20。
(第3变形例)
图16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3变形例。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网格布线层20的平面形状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至图15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16中,对与图1至图15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6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网格布线层20的放大俯视图。在图16中,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倾斜(非直角)地相交,各开口部23在俯视时形成为菱形。虽然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分别与X方向及Y方向均不平行,但也可以是: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中的任意一方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
[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A1)
制作了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在该情况下,作为布线基板的基板,使用了厚度为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基板。另外,作为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使用了厚度为50μm的丙烯酸树脂制的OCA层。作为OCA层,使用了含有重量比为0.1%以上的丙烯酸乙基己酯单体的丙烯酸树脂。
另外,中间层的折射率为1.555。另外,第1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为1.55。另外,基板的折射率为1.57。进而,第2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为1.55。此时,对于折射率,基于JIS K-7142的A法,使用折射计(所谓的阿贝折射计)(ATAGO公司制,NAR-1TSOLID)进行了测量。
接着,进行了不可见性试验。在不可见性试验中,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下相对于基板的表面以30°、60°、90°的角度观察时,将通过目视完全无法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的情况判定为“A(excellent:优秀)”。另外,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下相对于基板的表面以30°、60°、90°的角度观察时,将通过目视无法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的情况判定为“B(good:好)”。进而,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下相对于基板的表面以30°、60°、90°的角度观察时,将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的情况判定为“C(poor:差)”。
(实施例A2)
制作了具有图9所示的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不可见性试验。
(实施例A3)
制作了具有图10所示的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不可见性试验。
(实施例A4)
制作了具有图11所示的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另外,在将基板与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层叠后、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放入60℃的烘箱中放置72小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不可见性试验。
(参考例A1)
中间层的折射率为1.64,另外,作为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使用了折射率为1.65的丙烯酸树脂制的OCA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不可见性试验。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和表2。
[表1]
[表2]
其结果是,如表1所示,关于实施例A1至实施例A4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下相对于基板的表面以30°、60°、90°的角度进行观察时,通过目视完全无法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另外,在参考例A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下相对于基板的表面以30°、60°、90°的角度进行观察时,通过目视无法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因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能够使布线基板难以被用肉眼视觉辨认。
(第2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7至图19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至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在图17至图19中,有时对与图1至图1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7及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7和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显示器)61。其中,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备第1透明粘接层(第1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第2粘接层)96以及布线基板10。其中,布线基板10具有基板11和网格布线层20。基板11包含第1面11a、位于第1面11a的相反侧的第2面11b、以及位于第1面11a与第2面11b之间的第3面11c。网格布线层20配置在基板11的第1面11a上。另外,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有供电部40。另外,相对于显示装置61在Z方向负侧配置有通信模块63。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显示装置61和通信模块63收纳于壳体62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布线基板10和、与布线基板10电气连接的供电线85构成了模块80A。换言之,模块80A具备上述的布线基板10、和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的供电线85。在模块80A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时,布线基板10的供电部40经由供电线85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中,基板11的折射率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另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进而,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1以下,更优选为0.05以下。例如,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为丙烯酸系树脂(折射率为1.49)的情况下,将基板11的折射率设为1.39以上且1.59以下。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氟树脂、有机硅系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等。
这样,通过将基板11的折射率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能够抑制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B5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基板11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另外,通过将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能够抑制第2透明粘接层96与基板11的界面B6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基板11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进而,通过将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能够使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视觉辨认。
在此,如上所述,基板11包含第1面11a、位于第1面11a的相反侧的第2面11b、以及位于第1面11a与第2面11b之间的第3面11c。在该情况下,如图18所示,基板11的第3面11c被第1粘接层95和第2粘接层96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在此,表面粗糙度Ra是指算术平均粗糙度,且基于JIS B 0601-2013进行测量。通过使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能够提高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密接性。另外,通过使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5μm以下,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即,如后所述,在利用OCA层92(参照图19的(b))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容易向外部逸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例如可以使用激光显微镜(株式会社KEYENCE公司制、VK-X 250)进行测量。
如上所述,由布线基板10、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1透明粘接层95、以及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2透明粘接层96构成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例如通过图7的(a)-(f)所示的方法制作布线基板10。之后,将布线基板10切断为期望的大小。此时,布线基板10例如也可以通过被加热到100℃以上且300℃以下的刀具、激光或蚀刻等而被切断为期望的大小。由此,例如,与使用未被加热的刀具将布线基板10切断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切断面(即,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变大。
接着,将第1透明粘接层95、布线基板10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相互层叠。此时,首先,如图19的(a)所示,准备OCA片材90,其中,该OCA片材90例如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脱模膜91;和层叠在脱模膜91上的OCA层92(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此时,OCA层92也可以是将包含聚合性化合物的液状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涂布在脱模膜91上、并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其固化而成的层。在该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中含有含极性基团的单体。
接下来,如图19的(b)所示,将OCA片材90的OCA层92贴合于布线基板10。此时,首先,将供电线85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此时,例如,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膜使供电线85压接于布线基板10。此时,通过对供电线85施加压力和热,由此使供电线85压接于布线基板10。这样,供电线85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这样,能够得到具备布线基板10、和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的供电线85的模块80A。
接着,将OCA片材90的OCA层92贴合于布线基板10。由此,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
然后,如图19的(c)所示,从贴合到布线基板10上的OCA片材90的OCA层92将脱模膜91剥离去除,从而得到相互层叠的第1透明粘接层95(OCA层92)、布线基板10以及第2透明粘接层96(OCA层92)。
这样,能够得到具备第1透明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96以及布线基板10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然后,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上层叠显示装置61,由此得到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叙述。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此时,布线基板10配置在显示装置61上。布线基板10的网格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格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能够利用图像显示装置60进行通信。
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一部分区域。此外,基板11的第3面11c被第1粘接层95和第2粘接层96覆盖。此外,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这样,通过使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能够提高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密接性。另外,通过使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5μm以下,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
在此,如上所述,在基板11上设置网格布线层20后,布线基板10被切断成所希望的大小。此时,基板11的切断面(即,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有可能变大。并且,在切断面的表面粗糙度Ra变大的情况下,有时空气会进入该切断面与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空气进入切断面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等之间,由此在它们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隙,从而基板11的切断面可能容易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Ra为0.5μ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因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特别是,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分别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11的外缘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从而能够使观察者不会视觉辨认出基板11的存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布线基板10具备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另外,基板11具有透明性。进而,网格布线层20具有由作为不透明的导电体层的形成部的导体部、和多个开口部形成的网格状的图案。因此,确保了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由此,在布线基板10被配置于显示装置61上时,能够从网格布线层20的开口部23视觉辨认出显示装置61,不会妨碍显示装置61的视觉辨认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2透明粘接层96分别含有丙烯酸系树脂。由此,实质上消除了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B1)
制作了具有图18所示的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在该情况下,作为布线基板的基板,使用了厚度为4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基板。另外,作为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使用了厚度为50μm的丙烯酸树脂制的OCA层。
另外,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45μm。此时,对于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通过依据JIS B 0601-2013的方法,使用激光显微镜(株式会社KEYENCE公司制,VK-X250)进行了测量。
接着,进行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在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中,10名实验者确认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的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此时,确认了透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造成的影响。
在确认透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造成的影响时,首先,如图20所示,准备亮度为150cd/m2的光源(白色光源)S1。接着,以第2透明粘接层96面对光源S1的方式在光源S1上配置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接着,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首先,从光源S1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照射光。然后,在照射有光的状态下,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确认了以150°的视角观察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时的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
在此,如图20所示,视角是指:在将垂直于基板11的第1面11a的法线NL、与朝向法线NL和基板11的第1面11a的交点OZ的视线LD所成的角度设为θ11的情况下、成为2×θ11的角度。
另外,确认了反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的影响。
在确认透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造成的影响时,首先,如图21所示,准备黑色的图像用纸Pap。接着,以第2透明粘接层96面对图像用纸Pap的方式,在图像用纸Pap上配置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另外,准备光度为10000cd的光源S2。然后,以光源S2面对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方式配置光源S2。
接着,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首先,从光源S2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照射光。然后,在照射有光的状态下,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确认了以150°的视角观察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时的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将来自光源S2的光的照射方向与法线NL所成的角度θ12设为30°、60°以及90°,在各个情况下,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
(实施例B2)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25μm、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分别为40μm、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25μm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
(实施例B3)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5μm、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分别为25μm、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
(实施例B4)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60μm、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分别为50μm、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45μm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
(比较例B1)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25μm、第1透明粘接层及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分别为40μm、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1.2μm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进行了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在表3的透射光这一栏中,“A(excellent:优秀)”是指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2人以下。“B(good:好)”是指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3人以上且7人以下。另外,“C(poor:差)”是指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8人以上。
另外,在表3的反射光这一栏中,“A(excellent:优秀)”是指:在角度θ12为30°、60°以及90°中的任意角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均为2人以下。“B(good:好)”是指:在角度θ12为30°、60°及90°中的任意角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均为3人以上且7人以下。另外,“C(poor:差)”是指:在角度θ12为30°、60°或9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8人以上。
[表3]
其结果是,如表3所示,在比较例B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是容易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状态。与此相对,实施例B1至实施例B4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为难以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状态。特别是,在实施例B1至实施例B3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在角度θ12为30°、60°以及90°中的任意角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均为2人以下。因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能够使布线基板难以被用肉眼视觉辨认。
(第3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22至图24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2至图2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在图22至图24中,有时对与图1至图1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或者与图17至图2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22及图23,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显示器)61。其中,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备第1透明粘接层(第1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第2粘接层)96以及布线基板10。其中,布线基板10具有基板11和网格布线层20。基板11包含第1面11a、位于第1面11a的相反侧的第2面11b、以及位于第1面11a与第2面11b之间的第3面11c。网格布线层20配置在基板11的第1面11a上。另外,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有供电部40。另外,相对于显示装置61在Z方向负侧配置有通信模块63。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显示装置61和通信模块63被收纳于壳体62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由布线基板10和与布线基板10电气连接的供电线85构成了模块80A。换言之,模块80A具备上述的布线基板10、和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的供电线85。在模块80A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时,布线基板10的供电部40经由供电线85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
在此,如上所述,基板11包含第1面11a、位于第1面11a的相反侧的第2面11b、以及位于第1面11a与第2面11b之间的第3面11c。在该情况下,如图23所示,基板11的第3面11c被第1粘接层95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相对于第1面11a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面11c随着从第1面11a朝向第2面11b而向外侧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面11c随着朝向Z方向负侧而向Y方向正侧倾斜。另外,第3面11c从第1面11a到第2面11b相对于第1面11a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1倾斜。这样,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相对于第1面11a倾斜,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即,如后所述,在利用OCA层92(参照图24的(b))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容易向外部逸出。因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外侧”是指在X方向或Y方向上从第1面11a的中心离开的一侧。
在此,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Pc、与第1面11a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Pa之间的、沿着与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的长度Lc1可以是部分Pc与部分Pa之间的沿着法线方向的长度Tc1的0.15倍以上且2倍以下。通过使长度Lc1为长度Tc1的0.15倍以上,能够减小第3面11c相对于第1面11a的倾斜角度θ1。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另外,通过使长度Lc1为长度Tc1的2倍以下,能够提高基板11的成形性。在此,如后所述,在制作布线基板10的工序中,基板11被切断成所希望的大小。然后,由切断基板11时的切断面形成第3面11c。因此,通过使长度Lc1为长度Tc1的2倍以下,能够抑制基板11难以切断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基板11的成形性。在该情况下,倾斜角度θ1优选为26.5°以上且81.5°以下。此外,如上所述,第3面11c从第1面11a到第2面11b相对于第1面11a以规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长度Tc1与基板11的厚度T1相等。
另外,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随着接近第1粘接层95与第2粘接层96的界面B4而朝向外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即,在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更容易地逸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由布线基板10、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1透明粘接层95、和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2透明粘接层96构成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例如通过图7的(a)-(f)所示的方法制作布线基板10。之后,将布线基板10切断为期望的大小。此时,布线基板10例如也可以通过被加热到100℃以上且300℃以下的刀具、激光或蚀刻等而被切断为期望的大小。由此,例如,与使用未被加热的刀具将布线基板10切断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切断面(即,第3面11c)的表面粗糙度变大。
接着,将第1透明粘接层95、布线基板10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相互层叠。此时,首先,如图24的(a)所示,准备OCA片材90,其中,该OCA片材90例如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脱模膜91;和层叠在脱模膜91上的OCA层92(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此时,OCA层92也可以是将包含聚合性化合物的液状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涂布在脱模膜91上、并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其固化而成的层。在该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中含有含极性基团的单体。
接下来,如图24的(b)所示,将OCA片材90的OCA层92贴合于布线基板10。此时,首先,将供电线85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此时,例如,经由未图示的各向异性导电膜使供电线85压接于布线基板10。此时,通过对供电线85施加压力和热,由此使供电线85压接于布线基板10。这样,供电线85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这样,能够得到具备布线基板10、和与供电部40电气连接的供电线85的模块80A。
接着,将OCA片材90的OCA层92贴合于布线基板10。由此,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
然后,如图24的(c)所示,从贴合到布线基板10上的OCA片材90的OCA层92将脱模膜91剥离去除,从而得到相互层叠的第1透明粘接层95(OCA层92)、布线基板10以及第2透明粘接层96(OCA层92)。
这样,能够得到具备第1透明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96以及布线基板10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然后,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上层叠显示装置61,由此得到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叙述。
如图22及图23所示,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此时,布线基板10配置在显示装置61上。布线基板10的网格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格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能够利用图像显示装置60进行通信。
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一部分区域。另外,基板11的第3面11c被第1粘接层95覆盖。而且,第3面11c随着从第1面11a朝向第2面11b而向外侧倾斜。这样,通过使第3面11c随着从第1面11a朝向第2面11b而向外侧倾斜,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
在此,如上所述,在基板11上设置网格布线层20后,布线基板10被切断成所希望的大小。此时,基板11的切断面(即,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有可能变大。并且,在切断面的表面粗糙度变大的情况下,有时空气会进入该切断面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空气进入切断面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等之间,由此在它们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隙,从而基板11的切断面可能容易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面11c随着从第1面11a朝向第2面11b而向外侧倾斜。由此,在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容易向外部逸出。因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其结果是,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特别是,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分别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11的外缘难以被观察者的肉眼看到,从而能够使观察者不会视觉辨认到基板11的存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布线基板10具备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另外,基板11具有透明性。进而,网格布线层20具有由作为不透明的导电体层的形成部的导体部、和多个开口部形成的网格状的图案。因此,确保了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由此,在布线基板10被配置于显示装置61上时,能够从网格布线层20的开口部23视觉辨认出显示装置61,不会妨碍显示装置61的视觉辨认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随着接近第1粘接层95与第2粘接层96的界面B4而朝向外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即,在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更容易地逸出到外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2透明粘接层96分别含有丙烯酸系树脂。由此,实质上消除了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4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比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厚。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表面形成由网格布线层20引起的凹凸,能够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表面平滑。
[变形例]
接着,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图25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变形例。图25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弯曲,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2至图24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25中,对与图22至图24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5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弯曲。在本变形例中,第3面11c包含朝向外侧凸出的第1弯曲部11d、和朝向内侧凸出的第2弯曲部11e。第1弯曲部11d和第2弯曲部11e相互连结。另外,第1弯曲部11d与第1面11a连结,第2弯曲部11e与第2面11b连结。
第1弯曲部11d及第2弯曲部11e分别随着接近第1粘接层95与第2粘接层96的界面B4而朝向外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在形成这样的第3面11c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布线基板10被激光或加热后的金属刀具切断成期望的大小。
在此,在第3面11c弯曲的情况下,第3面11c相对于第1面11a的倾斜角度θ1也可以设为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由连结部分Pc和部分Pa的假想线X1与第1面11a所成的角度。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由此,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第2变形例)
图26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2变形例。图26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分别不包含第1弯曲部11d和第2弯曲部11e,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5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26中,对与图25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6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弯曲。在本变形例中,第3面11c以朝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该情况下,在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也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容易向外部逸出。因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
(第3变形例)
图27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3变形例。图27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朝向外侧弯曲,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6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27中,对与图26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7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第3面11c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以朝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该情况下,在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也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容易向外部逸出。因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3面11c之间。
(第4变形例)
图28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4变形例。图28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第3面11c包含与第1面11a连结的第1部分11f、和与第2面11b连结的第2部分11g,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2至图24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28中,对与图22至图24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8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第3面11c包含与第1面11a连结的第1部分11f、和与第2面11b连结的第2部分11g。第1部分11f被第1透明粘接层95覆盖。另一方面,第2部分11g被第2透明粘接层96覆盖。第1部分11f和第2部分11g相互连结。
第1部分11f和第2部分11g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分别呈直线状延伸。另外,第1部分11f和第2部分11g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不平行。第1部分11f和第2部分11g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分别随着接近第1粘接层95与第2粘接层96的界面B4而朝向外侧。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部分11f随着朝向Z方向负侧而向Y方向正侧倾斜。另一方面,第2部分11g随着朝向Z方向正侧而向Y方向正侧倾斜。这样,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1部分11f和第2部分11g随着接近第1粘接层95与第2粘接层96的界面B4而朝向外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在形成这样的第3面11c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布线基板10被激光或加热后的金属刀具切断成期望的大小。
在本变形例中,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3面11c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Pc位于第1面11a与第2面11b之间。在该情况下,第3面11c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Pc与第2面11b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Pb之间的沿着与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的长度Lc2也可以是部分Pc与部分Pb之间的沿着法线方向的长度Tc2的0.15倍以上且2倍以下。通过使长度Lc2为长度Tc2的0.15倍以上,能够减小第3面11c相对于第2面11b的倾斜角度θ2。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另外,通过使长度Lc2为长度Tc2的2倍以下,能够提高基板11的成形性。在该情况下,倾斜角度θ2优选为26.5°以上且81.5°以下。此外,在本变形例中,长度Lc2与上述的长度Lc1相等。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由此,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第5变形例)
图29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5变形例。图29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长度Lc1和长度Lc2彼此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8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29中,对与图28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29所示的第5变形例中,长度Lc1与长度Lc2互不相同。在本变形例中,长度Lc2比长度Lc1短。因此,第3面11c相对于第1面11a的倾斜角度θ1比第3面11c相对于第2面11b的倾斜角度θ2小。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由此,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第6变形例)
图30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6变形例。图30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第1部分11f及第2部分11g分别弯曲,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8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30中,对与图28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30所示的第6变形例中,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1部分11f及第2部分11g分别弯曲。在本变形例中,第1部分11f及第2部分11g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分别以朝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该情况下,在利用OCA层92将布线基板10夹入时,也能够使进入到OCA层92与第3面11c之间的空气容易向外部逸出。因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
(第7变形例)
图31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7变形例。图31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第1部分11f及第2部分11g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分别以朝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30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31中,对与图30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31所示的第7变形例中,第1部分11f及第2部分11g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分别以朝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由此,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第8变形例)
图32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第8变形例。图32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第1部分11f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包含朝向外侧凸出的第3弯曲部11h、和朝向内侧凸出的第4弯曲部11i,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30所示的形态大致相同。在图32中,对与图30所示的形态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32所示的变形例中,在沿着第1面11a的法线方向(Z方向)的截面中,第1部分11f包含朝向外侧凸出的第3弯曲部11h、和朝向内侧凸出的第4弯曲部11i。第3弯曲部11h与第1面11a连结,第4弯曲部11i与第3弯曲部11h连结。
另外,第2部分11g包含朝向外侧凸出的第5弯曲部11j、和朝向内侧凸出的第6弯曲部11k。第5弯曲部11j与第2面11b连结,第6弯曲部11k与第4弯曲部11i及第5弯曲部11j连结。
第3弯曲部11h、第4弯曲部11i、第5弯曲部11j以及第6弯曲部11k分别随着接近第1粘接层95与第2粘接层96的界面B4而朝向外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空气进入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3面11c之间。由此,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难以被肉眼看到。
[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C1)
制作了具有图22所示的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此时,作为布线基板的基板,使用了厚度为4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的基板。另外,作为第1透明粘接层,使用了厚度为50μm的丙烯酸树脂制的OCA层。进而,作为第2透明粘接层,使用了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树脂制的OCA层。此时,第3面相对于第1面的倾斜角度θ1为75°。
接着,进行了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在目视确认性评价试验中,10名实验者确认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的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此时,确认了透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造成的影响。
在确认透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造成的影响时,首先,如上述的图20所示,准备亮度为150cd/m2的光源(白色光源)S1。接着,以第2透明粘接层96面对光源S1的方式在光源S1上配置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接着,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首先,从光源S1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照射光。然后,在照射有光的状态下,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确认了以150°的视角观察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时的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
在此,如上所述,如图20所示,视角是指:在将垂直于基板11的第1面11a的法线NL、与朝向法线NL和基板11的第1面11a的交点OZ的视线LD所成的角度设为θ11的情况下、成为2×θ11的角度。
另外,确认了反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的影响。
在确认透射光对布线基板的目视确认性造成的影响时,首先,如上述的图21所示,准备黑色的图像用纸Pap。接着,以第2透明粘接层96面对图像用纸Pap的方式,在图像用纸Pap上配置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另外,准备光度为10000cd的光源S2。然后,以光源S2面对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方式配置光源S2。
接着,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首先,从光源S2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照射光。然后,在照射有光的状态下,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确认了以150°的视角观察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时的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此时,将来自光源S2的光的照射方向与法线NL所成的角度θ12设为30°、60°以及90°,在各个情况下,确认了布线基板10的目视确认性。
(实施例C2)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25μm、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40μm、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20μm、倾斜角度θ1为30°以外,与实施例C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确认了目视确认性。
(实施例C3)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5μm、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25μm、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12.5μm、倾斜角度θ1为45°以外,与实施例C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确认了目视确认性。
(比较例C1)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25μm、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40μm、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20μm、倾斜角度θ1为82°以外,与实施例C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确认了目视确认性。
(比较例C2)
除了基板的厚度为50μm、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50μm、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25μm、倾斜角度θ1为88°以外,与实施例C1同样地制作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并确认了目视确认性。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4。在表4的透射光这一栏中,“A(good:好)”是指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2人以下。另外,“C(poor:差)”是指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8人以上。
另外,在表4的反射光这一栏中,“A(good:好)”是指:在角度θ12为30°、60°以及90°中的任意角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均为2人以下。另外,“C(poor:差)”是指:在角度θ12为30°、60°或9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实验者在10人中为8人以上。
[表4]
其结果是,如表4所示,在比较例C1及比较例C2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为容易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状态。与此相对,实施例C1至实施例C3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为难以通过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形的状态。因此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能够使布线基板难以被用肉眼视觉辨认。
(第4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33至图35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3至图3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图。在图33至图35中,有时对与图1至图1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与图17至图2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或者与图22至图32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像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构成]
参照图33至图35,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3至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层叠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显示装置(显示器)61。其中,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备布线基板10、导电层76以及第3粘接层950。第3粘接层950位于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之间。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有供电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的最短距离设为Lzmin。另外,将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的最长距离设为Lzmax。此时,Lzmin≥0.9Lzmax。
另外,相对于显示装置61在Z方向负侧配置有通信模块63(参照图34)。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显示装置61和通信模块63收纳于壳体62内。
显示装置61例如由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构成。显示装置61从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起依次包含金属层66、支承基材67、树脂基材68、薄膜晶体管(TFT)69以及有机EL层71。在显示装置61上配置有触摸传感器73。另外,在触摸传感器73上隔着第5粘接层970配置有偏光板72。另外,在偏光板72上隔着第3粘接层950配置有布线基板10。在布线基板10上,隔着第4粘接层960配置有装饰膜74和罩玻璃(表面保护板)75。
金属层66与有机EL层71的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相比位于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该金属层66起到保护显示装置61不受位于显示装置6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其他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波影响的作用。金属层66也可以由例如铜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构成。金属层66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支承基材67配置在金属层66上。支承基材67对显示装置61的整体进行支承,并且例如可以由具有挠性的膜构成。作为支承基材67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支承基材67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优选设为10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树脂基材68配置在支承基材67上。树脂基材68支承薄膜晶体管69和有机EL层71等,由具有挠性的平坦的层构成。树脂基材68可以通过模涂法、喷墨法、喷涂法、等离子体CVD法或热CVD法、毛细管涂布法、狭缝和旋涂法、或中央滴加法等方法来涂布形成。作为树脂基材68,例如能够使用有色的聚酰亚胺。树脂基材68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
薄膜晶体管(TFT)69配置在树脂基材68上。薄膜晶体管69用于驱动有机EL层71,控制对有机EL层71的后述的第1电极850及第2电极870施加的电压。薄膜晶体管69也可以具有未图示的绝缘层、栅电极、源电极以及漏电极。
薄膜晶体管69具有绝缘层81、埋设于绝缘层81内的栅电极82、源电极83及漏电极84。绝缘层81是例如通过层叠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而构成的,能够使用公知的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中的任意。例如,作为绝缘层8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N)、氮化硅(SiN)或氧化铝(AlOx)。作为栅电极82,例如能够采用钼钨合金、钛与铝的层叠体等。作为源电极83和漏电极84,例如能够使用钛与铝的层叠体、铜锰与铜与钼的层叠体等。
有机EL层71配置在薄膜晶体管69上,与薄膜晶体管69电气连接。有机EL层71具有配置在树脂基材68上的第1电极(反射电极、阳极电极)850、配置在第1电极850上的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以及配置在有机发光层86上的第2电极(透明电极、阴极电极)870。另外,在薄膜晶体管69上以覆盖第1电极850的端缘的方式形成有隔堤88。通过被该隔堤88包围,由此形成与各像素对应的开口,在该开口内配置有上述的有机发光层86。进而,第1电极850、有机发光层86、第2电极870及隔堤88被密封树脂89密封。此外,在此,第1电极850构成阳极电极,第2电极870构成阴极电极。然而,第1电极850和第2电极870的极性没有特别限制。
第1电极850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离子镀法、CVD法等方法形成在树脂基材68上。作为第1电极850的材质,优选使用能够高效地注入空穴的材质,例如能够列举出铝、铬、钼、钨、铜、银或金、以及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
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具有通过注入空穴和电子并使它们再结合而生成激发状态并发光的功能。有机发光层86通过蒸镀法、从喷嘴涂布涂布液的喷嘴涂布法、喷墨等印刷法形成在第1电极850上。作为有机发光层86,优选是含有构成为通过施加规定的电压而发光的荧光性有机物质的有机发光层,例如可列举出羟基喹啉络合物、噁唑络合物、各种激光色素、聚对苯乙炔等。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有机发光层86为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中的任意,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重复排列而形成。
第2电极870形成在有机发光层86上。第2电极870例如可以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离子镀法、CVD法等方法形成。作为第2电极870的材质,优选使用容易注入电子且透光性良好的材质。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锂、碳酸铯等。
隔堤88是使用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有机材料而形成的。作为用于形成隔堤88的有机材料的例子,可列举出丙烯酸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等。
密封树脂89配置在隔堤88上及第2电极870上。该密封树脂89保护有机发光层86。作为密封树脂89,例如能够使用有机硅树脂、丙烯酸系树脂。密封树脂89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
此外,从密封树脂89的上方取出在有机EL层71中发出的光。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61成为所谓的顶部发光型的显示装置。
触摸传感器73配置在有机EL层71上。该触摸传感器73在使手指等从图像显示装置60的上方接触显示装置61时检测并输出接触位置数据。触摸传感器73的厚度例如可以为0.1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为0.2μm以上且1.5μm以下。
触摸传感器73也可以包含导电层76。导电层76被接地,与作为接地电位的GND电极电气连接。导电层76也可以规定用于测量与触摸传感器73的感知电极之间的电容的基准电位。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相对于导电层76在显示装置61侧隔着绝缘层设置感知电极层。导电层76例如可以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离子镀法、CVD法等方法形成。作为导电层76的材质,优选使用透光性良好的材质。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锂、碳酸铯等。导电层76也可以是金属网。导电层76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导电层76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100%以下。
从网格布线层20观察,导电层76在厚度方向上位于显示装置61侧。导电层76是在厚度方向上最接近网格布线层20的导体的层。在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之间实质上不存在导体的层。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之间的各层构成电介质层。本实施方式的导电层也可以不必是触摸传感器73的导电层76。在存在比导电层76更靠近网格布线层20的导体的层的情况下,该导体的层构成导电层。
第5粘接层970是将偏光板72粘接于触摸传感器73的粘接层。第5粘接层970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由OCA层构成的第5粘接层970具有光学透明性。第5粘接层970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优选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第5粘接层970也可以由与后述的第4粘接层960和/或第3粘接层950同样的材料构成。
偏光板72隔着第5粘接层970配置在触摸传感器73上。该偏光板72对来自有机EL层71的光进行过滤。偏光板72也可以是圆偏光板。偏光板72也可以具有偏光件、和贴合于偏光件的两面的具有透光性的一对保护膜。偏光板72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优选设为5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第3粘接层950是将显示装置61直接或间接地粘接于布线基板10的粘接层。第3粘接层950具有光学透明性。第3粘接层950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第3粘接层950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第3粘接层950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另外,可见光线是指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另外,可见光的透射率为85%以上是指:使用公知的分光光度计(例如,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的分光器:V-670)对第3粘接层950进行吸光度的测量时,在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全波长区域中,其透射率为85%以上。
第3粘接层950也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OCA层是例如如下这样制造出的层。首先,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脱模膜上涂布包含聚合性化合物的液状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接着,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固化,得到OCA片材。在将该OCA片材贴合于对象物后,将脱模膜剥离去除,由此获得所述OCA层。第3粘接层950的材料也可以是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等。
第3粘接层950在25℃下的储能模量可以为1×104Pa以上,优选为5×104Pa以上。第3粘接层950在25℃下的储能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1×1010Pa以下。通过这样提高第3粘接层950的储能模量,由此,第3粘接层950变硬。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天线特性的降低。例如在第3粘接层950为OCA层的情况下,作为25℃下的储能模量为1×104Pa以上的原材料,可列举出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等。第3粘接层950的储能模量可以通过使用株式会社UBM制的Pheogel-E4000或等效装置来测量。作为样品,使用厚度为1.0±0.1mm、宽度为5.0±0.5mm、长度为30mm以上的尺寸的样品。关于储能模量的测量条件,测量模式:温度依赖性,测量温度范围为0以上且101℃以下,步进温度为4℃,升温速度为4℃/分钟,频率:10Hz,应变波形为正弦波,测量夹具为拉伸,通过3μm的应变控制进行测量,读取25±1℃下的数值。
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平均厚度T12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优选设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平均厚度T12是指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的平均厚度,并且是指第3粘接层950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距离。另外,在将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2max、将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2min(≤T2max)时,也可以为T2min≥0.9T2max。另外,优选T2min≥0.95T2max,更优选T2min≥0.99T2max。这样,通过使第3粘接层950的厚度在面内均匀,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提高天线特性。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最大厚度T2max及面内最小厚度T2min分别是指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的厚度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并且是指第3粘接层950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距离。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最大厚度T2max和面内最小厚度T2min分别是在用切片机形成第3粘接层950的截面后根据SEM照片求出的。
如上所述,布线基板10相对于显示装置61配置在发光面64侧。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位于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之间。更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在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之间的一部分区域。在不存在布线基板10的区域中,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直接粘接。在该情况下,第3粘接层950、第4粘接层960、显示装置61、装饰膜74以及罩玻璃75分别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这样,通过将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在俯视时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60的一部分区域而不是其整面,由此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变薄。
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格布线层20。与网格布线层20电气连接有供电部40。供电部40与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另外,布线基板10的一部分从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之间向外侧(Y方向负侧)突出,而不是配置在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之间。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中的设置有供电部40的区域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供电部40与通信模块63的电气连接。另一方面,布线基板10中的设置有网格布线层20的区域位于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之间。另外,关于布线基板1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第4粘接层960是将布线基板10直接或间接地粘接于罩玻璃75的粘接层。第4粘接层960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第4粘接层960与第3粘接层950同样地具有光学透明性。第4粘接层960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第4粘接层960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第4粘接层960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第4粘接层960的材料也可以是丙烯酸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等。第4粘接层960的厚度T13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优选设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第4粘接层960也可以由与第3粘接层950同样的材料构成。
第4粘接层960在25℃下的储能模量可以为1×104Pa以上,优选为5×104Pa以上。第4粘接层960在25℃下的储能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1×1010Pa以下。对于第4粘接层960的储能模量,可以与第3粘接层950的储能模量同样地进行测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的距离Lz在面内大致均匀。因此,网格布线层20相对于导电层76的水平度在面内均匀。具体而言,在将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的最短距离设为Lzmin、将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最长距离设为Lzmax(≥Lzmin)时,Lzmin≥0.9Lzmax的关系成立。另外,优选Lzmin≥0.95Lzmax,更优选Lzmin≥0.97Lzmax,进一步优选Lzmin≥0.99Lzmax。这样,通过使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距离Lz在面内大致均匀,由此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天线特性。在该情况下,能够进行如使用布线基板10设计的那样的稳定的电波的收发。
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最长距离Lzmax及最短距离Lzmin分别是指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测量出的、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距离Lz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参照图35)。此外,一般而言,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距离变为最大及最小的部位存在于网格布线层20的外周。另外,从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观察,在存在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不重叠的区域的情况下,在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重叠的区域中规定最长距离Lzmax和最短距离Lzmin。最长距离Lzmax和最短距离Lzmin分别如下这样测量。首先,利用切片机,以包含网格布线层20的最外周的方式形成包含有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截面的样品。接着,使用该样品,根据SEM照片求出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距离Lz。将该距离Lz的最大值设为最长距离Lzmax,将距离Lz的最小值设为最短距离Lzmin。
如上所述,至少由布线基板10、第3粘接层950和导电层76构成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装饰膜74配置在第4粘接层960上。关于该装饰膜74,例如在从观察者侧观察时,与显示装置61的显示区域重叠的部分开口,并对显示区域以外的部分进行遮光。即,装饰膜74以从观察者侧观察时覆盖显示装置61的端部的方式配置。
[布线基板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3及图34,对布线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3和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10中,布线基板10配置在比显示装置61靠发光面64侧的位置,且配置在第3粘接层950与第4粘接层960之间。
基板1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可见光线区域中的透明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1的材料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基板11可以是膜状,也可以是板状。因此,基板1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作为一例,基板11的面内平均厚度T1(参照图2及图5)例如可设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范围。另外,基板11的面内平均厚度T1例如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15μm以上且25μm以下。通过将基板11的面内平均厚度T1设为10μm以上,由此,能够保持布线基板10的强度,从而能够使后述的网格布线层20的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难以变形。另外,通过使基板11的平均厚度T1为200μ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处在第3粘接层950和第4粘接层960上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视觉辨认到基板11的存在。
并且,在将基板11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1max、将基板11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1min(≤T1max)时,也可以成为T1min≥0.9T1max。进而,优选T1min≥0.95T1max,更优选T1min≥0.99T1max。这样,通过使基板11的厚度在面内均匀,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提高天线特性。基板11的面内最大厚度T1max及面内最小厚度T1min分别是指基板11的面内的厚度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基板11的面内最大厚度T1max及面内最小厚度T1min分别是在用切片机形成第3粘接层950的截面后根据SEM照片求出的。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例如能够通过图7的(a)-(f)所示的方法来制作。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叙述。
如图33至图35所示,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布线基板10经由触摸传感器73、第5粘接层970、偏光板72及第3粘接层950配置在显示装置61上。此时,以网格布线层20和导电层76被保持为水平的方式配置布线基板10。具体而言,以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的最短距离Lzmin和最长距离Lzmax满足Lzmin≥0.9Lzmax的关系的方式配置布线基板10。另外,布线基板10的网格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气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格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能够利用图像显示装置60进行通信。
然而,在使用布线基板10的网格布线层20收发电波时,假设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没有被相互水平地配置,则网格布线层20的天线特性有可能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将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的最短距离设为Lzmin、将网格布线层20与导电层76在导电层76的法线方向上的最长距离设为Lzmax时,成为Lzmin≥0.9Lzmax。在该情况下,网格布线层20和最接近网格布线层20的金属层即导电层76相互平行地配置。由此,导电层76与网格布线层20不会较强地电耦合,能够抑制电波向壳体62的外部的辐射变弱的情况。其结果是,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网格布线层20的天线特性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粘接层950在25℃下的储能模量可以为1×104Pa以上。由此,第3粘接层950变硬,因此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天线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基板11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1max、将基板11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1min时,也可以成为T1min≥0.9T1max。这样,通过使基板11的厚度均匀化,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天线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2max、将第3粘接层950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2min时,也可以成为T2min≥0.9T2max。这样,通过使第3粘接层950的厚度均匀化,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导电层76的水平度。由此,在将布线基板10用作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天线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光板72也可以位于布线基板10与触摸传感器73之间。由此,能够使用实质上不含金属的偏光板72来形成基板11与触摸传感器73的间隔。因此,与偏光板72位于触摸传感器73与显示装置61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图像显示装置60的整体的厚度变厚,并且能够抑制网格布线层20的天线性能降低。
也能够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适当组合。或者,也可以从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
Claims (45)
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格布线层,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和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
第1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侧;
第2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2面侧;以及
中间层,其位于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1粘接层之间、以及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中间层位于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1粘接层之间,并且位于所述布线基板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为1.4以上且1.6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1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所述中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2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且1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还具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网格布线层包含与所述供电部连接的传输部、和与所述传输部连接的收发部。
10.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
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1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格布线层,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
第1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侧;以及
第2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2面侧,
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
所述基板的所述第3面被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的至少一方覆盖,
所述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厚度为2μm以上且50μ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分别含有丙烯酸系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所述网格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且10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还具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网格布线层包含与所述供电部连接的传输部、和与所述传输部连接的收发部。
2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至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
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22.一种模块,其中,
所述模块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网格布线层、以及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以及
供电线,其与所述供电部电气连接,
所述第3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23.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格布线层,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
第1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侧;以及
第2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2面侧,
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被配置于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
所述基板的所述第3面至少被所述第1粘接层覆盖,
所述第3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所述第1面朝向所述第2面而向外侧倾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1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与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1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所述法线方向的长度的0.15倍以上且2倍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沿着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2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与所述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第3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与所述第2面中的位于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沿着所述法线方向的长度的0.15倍以上且2倍以下。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沿着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3面弯曲。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沿着所述第1面的法线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3面随着接近所述第1粘接层与所述第2粘接层的界面而朝向外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厚度为2μm以上且50μm以下。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300μm以下。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分别含有丙烯酸系树脂。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比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厚。
3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粘接层的厚度与所述第2粘接层的厚度之间的差为100μm以下。
3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所述网格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
3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3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以上且10以下。
3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3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还具有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网格布线层包含与所述供电部连接的传输部、和与所述传输部连接的收发部。
39.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23至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
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40.一种模块,其中,
所述模块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网格布线层、以及与所述网格布线层电气连接的供电部,所述基板包含第1面、位于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第3面,所述网格布线层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1面上;以及
供电线,其与所述供电部电气连接,
所述第3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从所述第1面朝向所述第2面而向外侧倾斜。
4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基板;
网格布线层,其配置于所述基板上;
导电层;以及
粘接层,其位于所述导电层与所述基板之间,
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所述粘接层具有透明性,
在将所述网格布线层与所述导电层在所述导电层的法线方向上的最短距离设为Lzmin、并将所述网格布线层与所述导电层在所述导电层的法线方向上的最长距离设为Lzmax时,
Lzmin≥0.9Lzmax。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粘接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1×104Pa以上。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将所述基板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1max、并将所述基板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1min时,
T1min≥0.9T1max。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将所述粘接层的面内最大厚度设为T2max、并将所述粘接层的面内最小厚度设为T2min时,
T2min≥0.9T2max。
45.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41至4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
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63763 | 2021-10-04 | ||
JP2021-163754 | 2021-10-04 | ||
JP2021-163765 | 2021-10-04 | ||
JP2021-165702 | 2021-10-07 | ||
JP2021165702 | 2021-10-07 | ||
PCT/JP2022/037192 WO2023058663A1 (ja) | 2021-10-04 | 2022-10-04 |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077099A true CN118077099A (zh) | 2024-05-24 |
Family
ID=91109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67415.3A Pending CN118077099A (zh) | 2021-10-04 | 2022-10-04 |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077099A (zh) |
-
2022
- 2022-10-04 CN CN202280067415.3A patent/CN11807709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424678A (zh) | 具有较高屏占比的显示装置 | |
CN111384134A (zh) | 显示装置 | |
JP7302396B2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EP4322329A1 (en) | Laminate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
WO2022196730A1 (ja) | 配線基板、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KR102543443B1 (ko) | 표시 장치 및 연성 인쇄 회로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 |
CN118077099A (zh) |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 |
WO2023058663A1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モジュール | |
JP2024118903A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24057990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WO2023080252A1 (ja) | モジュール、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配線基板 | |
CN116998227A (zh) |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18202520A (zh) | 模块、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模块的制造方法以及布线基板 | |
JP2023181005A (ja) | モジュール、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US11831069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3199885A1 (ja) | 配線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23054721A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220693638U (zh) | 显示装置 | |
JP2023181012A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221008247U (zh) | 显示装置 | |
JP2024140632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23156858A (ja) | 配線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24073320A (ja) |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111952717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JP2023158561A (ja) | 配線基板、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