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4134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4134A
CN111384134A CN201911374272.7A CN201911374272A CN111384134A CN 111384134 A CN111384134 A CN 111384134A CN 201911374272 A CN201911374272 A CN 201911374272A CN 111384134 A CN111384134 A CN 111384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ltrasonic wave
output unit
disposed
ultrasonic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742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延恩京
安以埈
金佳奈
卢正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389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6842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84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41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04R17/005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using a piezoelectric polym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acoustic waves
    • G01S15/04Systems determining presence of a targe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5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 G01S7/52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06Sensors therefor non-optical, e.g. ultrasonic or capacitive sen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8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erforming functions other than acoustics, e.g. electric cand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04R7/045Plane diaphragms using the distributed mode principle, i.e. whereby the acoustic radiation is emanated from uniformly distributed free bending wave vibration induced in a stiff panel and not from pistonic mo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和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像素阵列层;振动发生器,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声音输出单元使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声音,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使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超声波;以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叠置,其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吸收超声波。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2月28日提交的第10-2018-0173049号韩国专利申请以及2019年4月3日提交的第10-2019-003894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由其获得的所有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已经以各种形式增加。更具体地,显示装置被应用于各种电子电器,诸如以智能电话、数码相机、笔记本计算机、导航仪和智能电视为例。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用于提供声音的声音发生器。
发明内容
随着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电子电器,期望具有各种设计的显示装置。例如,可以期望智能电话包括能够通过省略用于在声音模式下输出对方的语音的呼叫接收器以及用于确定用户是否定位为靠近显示装置的前表面的接近传感器来增大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
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能够使用至少一个不暴露于外部的振动发生器来输出声音并执行超声接近感测过程。
根据公开的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和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像素阵列层;振动发生器,设置在第一基底的与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其中,振动发生器输出超声波;以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振动发生器叠置,其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振动发生器的第一表面可以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并且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的与振动发生器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振动发生器的第一侧表面上的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其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振动发生器的第二侧表面上的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其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底盖,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以及第四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底盖上,并且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底盖可以包括:阻光膜,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缓冲膜,设置在阻光膜上;以及散热膜,设置在缓冲膜上,其中,第四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散热膜上。
在实施例中,振动发生器可以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不与散热膜叠置,并且振动发生器可以设置在缓冲膜上。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的框架,其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框架的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上。
根据公开的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和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像素阵列层;振动发生器,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声音输出单元使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声音,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使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超声波;以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叠置,其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声音输出单元可以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振动层,第一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第二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电极,第一振动层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其中,第一振动层可以基于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而收缩和膨胀,并且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可以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第二振动层,第三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三电极,第四驱动电压施加到第四电极,第二振动层设置在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其中,第二振动层可以基于第三驱动电压和第四驱动电压而收缩和膨胀。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的与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声音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上,并且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上。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上的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其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的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其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或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的侧表面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和声音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的与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以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围绕声音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在实施例中,振动发生器还可以包括使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超声波的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可以包括第五电极、第六电极和第三振动层,第五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五电极,第六驱动电压施加到第六电极,第三振动层设置在第五电极与第六电极之间,其中,第三振动层可以基于第五驱动电压和第六驱动电压而收缩和膨胀。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的与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声音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上,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上,并且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上的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其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的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其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围绕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声音输出单元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的与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上。
在实施例中,声音输出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与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之间。
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并且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以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吸收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可以围绕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附着到图2的盖窗的底盖的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中间框架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A是示出图2的主电路板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B是图5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区域A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由振动发生器在显示装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产生的超声波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使设置在振动发生器的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二分支电极之间的振动层振动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2和图13是示出通过利用振动发生器的振动使显示面板振动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7是根据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28是图27的区域A的放大剖视图;
图29是根据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以及
图30是根据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各个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发明的范围。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同样的元件。
还将理解的是,当层被称作“在”另一层或基底“上”时,该层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层或基底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将理解的是,尽管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该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这里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将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命名为第二元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这里使用的术语是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进行限制。如这里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种/者)”和“所述(该)”意图包括复数形式(包括“……中的至少一种(个)(者)”)。“或”表示“和/或”。“A和B中的至少一种(个)(者)”表示“A和/或B”。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还将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其变型或者“包括”和/或其变型时,说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
此外,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下”或“底”以及“上”或“顶”的相对术语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些元件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相对术语意图包括装置的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侧上的元件随后将被定位为“在”所述其他元件“上”侧上。示例性术语“下”因此可以根据附图的特定方位包括“下”和“上”两种方位。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面”或“之下”的元件随后将被定位为“在”所述其他元件“上方”。示例性术语“在……下面”或“在……之下”因此可以包括上方和下面两种方位。
考虑到有问题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如这里使用的“大约(约)”或“近似”包括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在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的所陈述的值和平均值。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将理解的是,术语(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公开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清楚地如此定义。
这里参照作为理想化的实施例的示意图的剖视图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如此,将预料到由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图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如这里示出的区域的具体形状,而是将包括由例如制造导致的形状的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和/或非线性特征。此外,示出的锐角可以是倒圆的。因此,附图中示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意图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并且不意图限制本权利要求的范围。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和图2,显示装置10的实施例包括盖窗100、显示面板300、显示电路板310、显示驱动电路320、底盖400(见图3)、振动发生器510、中间框架600、主电路板700和下盖900。
这里,术语“在……上”、“在……之上”、“顶面”、“上侧”或“上表面”指相对于显示面板300设置盖窗100所沿的方向(即,Z轴方向),术语“在……之下”、“在……下方”、“底面”、“下侧”或“下表面”指相对于显示面板300设置中间框架600所沿的方向(即,与Z轴方向相反的方向)。此外,术语“左”、“右”、“上”和“下”指从俯视图观看显示面板300时的方向。例如,“左”指与X轴方向相反的方向,“右”指X轴方向,“上”指Y轴方向,“下”指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以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和图2中所示,显示装置10可以在平面图中具有短边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且长边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矩形形状。其中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短边与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边交汇的边缘可以具有具备预定曲率的倒圆形状或者具有直角形状。显示装置10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并且可以被各种修改为具有另一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平坦的第一区域DR1以及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延伸的第二区域DR2。第二区域DR2可以是平坦的或弯曲的。在其中第二区域DR2是平坦的实施例中,由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形成的角可以是钝角。在其中第二区域DR2是弯曲的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域DR2可以具有恒定的曲率或变化的曲率。
在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第二区域DR2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延伸,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二区域DR2可以仅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延伸。可选地,第二区域DR2可以仅从第一区域DR1的上侧和下侧中的一侧以及仅从第一区域DR1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延伸。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沿着显示装置10的左边缘和右边缘设置第二区域DR2的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盖窗1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上以覆盖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盖窗100可以保护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
盖窗100可以包括与显示面板300的显示区域对应的透光区域DA100以及与除显示面板300以外的区域对应的阻光区域NDA100。盖窗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并且透光区域DA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的一部分和第二区域DR2的一部分中。阻光区域NDA100可以是不透明的。可选地,阻光区域NDA100可以是具有用户可以看到的图案的装饰层。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在阻光区域NDA100中图案化有公司徽标或各种字符。在实施例中,阻光区域NDA100可以设置有用于暴露前置相机740的第一相机孔CMH1,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第一相机孔CMH1可以被限定在透光区域DA100中,而不被限定在阻光区域NDA100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用于暴露前置相机740的通孔可以被限定在显示面板300中。
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在盖窗100下方。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为与盖窗100的透光区域DA100叠置。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因此,不仅在第一区域DR1中而且在第二区域DR2中可以看到显示面板300的图像。
显示面板300可以是包括发光元件的发光显示面板。在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例如以下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种:使用包括有机发光层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使用超微型发光二极管(“超微型LED”)的超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使用包括量子点发光层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以及使用包括无机半导体的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无机发光显示面板。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详细描述其中显示面板300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实施例。
显示电路板310和显示驱动电路320可以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侧部。显示电路板310的一端可以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附着到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侧部上的垫(pad,或称为“焊盘”)上。显示电路板310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
显示驱动电路320通过显示电路板310接收控制信号和电源电压,并且产生并输出用于驱动显示面板300的信号和电压。显示驱动电路32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或由集成电路限定),并且可以使用玻璃上芯片(“COG”)方式、塑料上芯片(“COP”)方式或超声方式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突出区域PA(见图3)中,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显示驱动电路320可以附着到显示电路板310上。
触摸驱动电路330可以设置在显示电路板310上。触摸驱动电路33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并且可以附着到显示电路板310的上表面。触摸驱动电路330可以通过显示电路板310连接到显示面板300的触摸传感器层306(图8中所示)的触摸电极和触摸线。触摸驱动电路330可以以互电容方式将触摸驱动信号施加到触摸电极之中的驱动电极,并且可以通过触摸电极之中的感测电极来感测驱动电极与感测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电荷变化,从而感测触摸。
振动驱动电路340可以设置在显示电路板310上。振动驱动电路340在声音模式下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第一振动数据。振动驱动电路340根据第一振动数据产生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并且将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输出到振动发生器510。振动发生器510可以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以第一频带振动,并且可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以输出第一声音。
振动驱动电路340在超声模式下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第二振动数据。振动驱动电路340根据第二振动数据产生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并且将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输出到振动发生器510。振动发生器510可以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以第二频带振动,并且可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以输出超声波。第二频带可以是高于第一频带的频带。
振动驱动电路340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用于处理作为数字信号的第一振动数据和第二振动数据;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将从DSP处理的振动数据转换成作为模拟信号的驱动电压;以及放大器(“AMP”),用于放大并输出驱动电压。
振动发生器51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包括用于使用压电材料使显示面板300振动的压电元件或压电致动器,压电材料根据施加到其的电压而收缩或膨胀。
在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振动发生器510定位成靠近显示面板300的上侧,但是振动发生器510的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振动发生器510可以设置在其中与显示电路板310以及限定在中间框架600中的电池孔BH和第二相机孔CMH2没有机械干扰的区域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当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从平面图观看时,振动发生器510可以不与显示电路板310以及中间框架600中的电池孔BH和第二相机孔CMH2叠置。
中间框架6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中间框架600可以包括塑料、金属或它们的组合。
中间框架600可以设置有其中插入有相机器件720的第二相机孔CMH2、其中设置有电池的电池孔BH以及穿过其设置有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电缆314的电缆孔CAH。
如果振动发生器510与其中设置有电池的电池孔BH叠置,则振动发生器510会受到从电池产生的热的影响。因此,在实施例中,振动发生器510设置为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不与电池孔BH叠置。
主电路板700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下方。主电路板70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
主电路板700可以包括主处理器710、相机器件720、主连接器730、前置相机740和麦克风750。相机器件72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两者上,主处理器71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上表面上,并且主连接器73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上。
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显示装置10的整体操作。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主处理器710可以通过显示电路板310将数字视频数据输出到显示驱动电路320,使得显示面板300显示图像。在实施例中,主处理器710可以从触摸驱动电路330接收触摸数据,确定用户的触摸位置,然后执行由在用户的触摸位置处显示的图标指示的应用。在实施例中,主处理器710可以从触摸驱动单元接收触摸数据,并且可以根据触摸数据执行由在用户的触摸位置处显示的图标指示的应用。
主处理器710可以将第一振动数据输出到用于驱动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驱动电路340,以使显示面板300通过振动发生器510而振动,从而在声音模式下输出声音。主处理器710可以将第二振动数据输出到用于驱动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驱动电路340,以使显示面板300通过振动发生器510而振动,从而在超声模式下输出超声波。
主处理器710可以是包括集成电路的应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或系统芯片。
相机器件720处理在相机模式下由图像传感器获得的诸如静止图像或运动图像的图像帧,并且将处理后的图像帧输出到主处理器710。
穿过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设置的电缆314可以连接到主连接器730。因此,主电路板700可以电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和触摸电路板。
主电路板700可以设置有用于感测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的麦克风750。麦克风750可以通过穿过下盖900的上侧部分限定的麦克风孔MICH暴露于外部。
在实施例中,主电路板700还可以设置有能够向基站、外部终端和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无线电信号或者从基站、外部终端和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无线电信号的移动通信模块。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与语音信号、视频呼叫信号或文本/多媒体消息发送/接收对应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下盖900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600和主电路板700下方。下盖900可以接合并固定到中间框架600。下盖900可以限定显示装置10的最下表面。下盖900可以包括塑料和/或金属。
下盖900可以设置有第三相机孔CMH3,相机器件720插入到第三相机孔CMH3中以向外突出。相机器件720的位置以及与相机器件720对应的第二相机孔CMH2和第三相机孔CMH3的位置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那些。
根据实施例,如图1和图2中所示,用于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以输出声音或超声波的振动发生器51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表面上,使得可以通过使用不暴露于外部的振动发生器510,将显示面板300用作振动表面来输出声音或超声波。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省略位于显示装置10的前面上的用于输出对方的语音的呼叫接收器和用于确定用户是否定位为靠近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接近传感器,使得可以扩大盖窗100的透光区域DA100,因此可以扩大其中由显示面板300显示图像的区域。
图3是示出附着到图2的盖窗的底盖的实施例的仰视图,图4是示出图2的中间框架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图5A是示出图2的主电路板的平面图,图5B是图5A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参照图3至图5A,在实施例中,底盖4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底盖400可以通过粘合构件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粘合构件可以是压敏粘合剂(“PSA”)。
振动发生器510可以设置在底盖400下方。振动发生器510可以通过粘合构件附着到底盖400的下表面。粘合构件可以是PSA。
振动发生器510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520电连接到用于驱动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驱动电路340。在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柔性电路板520是平坦的,但是柔性电路板520的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柔性电路板520可以是可以弯曲的柔性印刷电路板。
显示电路板310可以如图3中所示弯曲以设置在底盖400下方。显示电路板310可以如图3中所示包括第一连接器310a和第二连接器310b。第一连接器310a可以连接到电缆314的一端。第二连接器310b可以连接到柔性电路板520的一端。触摸驱动电路330和振动驱动电路340可以设置在显示电路板310的表面上,第一连接器310a和第二连接器310b可以设置在显示电路板310的与其所述表面背对的背对表面上。显示电路板310的背对表面可以是面对底盖400的表面。
电缆314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连接器310a。如图4、图5A和图5B中所示,电缆314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到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下方的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器730,电缆孔CAH通过中间框架600来限定。
柔性电路板52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连接器310b。柔性电路板520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包括电连接到振动发生器510的垫的垫部。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区域A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示出图6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剖视图。
参照图6至图8,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基底SUB1和像素阵列层PAL。像素阵列层PAL可以包括如图8中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层303、发光元件层304和薄膜封装层305。显示面板300的显示区域指示其中设置有发光元件层304的像素以显示图像的区域,并且其非显示区域指示显示区域的外围区域。基底SUB1可以是刚性基底或能够弯曲、折叠或卷曲等的柔性基底。基底SUB1可以包括绝缘材料(诸如玻璃、石英或聚合物树脂)或者由绝缘材料(诸如玻璃、石英或聚合物树脂)制成。在实施例中,聚合物树脂可以包括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聚芳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酯(化物)、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醋酸纤维素(“CAT”)、醋酸丙酸纤维素(“CAP”)或它们的组合。可选地,基底SUB1可以包括金属材料。
薄膜晶体管层303设置在基底SUB1上。薄膜晶体管层303包括薄膜晶体管335、栅极绝缘膜336、层间绝缘膜337、保护膜338和平坦化膜339。
缓冲膜302可以设置在基底SUB1上。缓冲膜302可以形成在基底SUB1上,以保护易受湿气影响的薄膜晶体管335和发光元件免受会穿过基底SUB1渗透的湿气的影响。缓冲膜302可以包括多个交替层叠的无机膜或由多个交替层叠的无机膜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缓冲膜302可以形成为其中彼此交替地堆叠有包括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一种或更多种的一个或更多个有机层的多层膜。可选地,可以省略缓冲膜302。
薄膜晶体管335设置在缓冲膜302上。每个薄膜晶体管335包括有源层331、栅电极332、源电极333和漏电极334。在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通过其中栅电极332定位在有源层331上的顶栅方式形成薄膜晶体管335,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可选地,可以通过其中栅电极332定位在有源层331之下的底栅方式或者可以通过其中栅电极332定位在有源层331上和之下两者的双栅方式形成薄膜晶体管335。
有源层331设置在缓冲膜302上。有源层331可以包括硅基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导体材料或者由硅基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导体材料形成。用于阻挡入射在有源层331上的外部光的阻光层可以设置在缓冲膜302与有源层331之间。
栅极绝缘膜336可以设置在有源层331上。栅极绝缘膜336可以包括无机膜(例如,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多层膜)或者可以由无机膜(例如,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多层膜)形成。
栅电极332和栅极线可以设置在栅极绝缘膜336上。栅电极332和栅极线可以包括包含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铜(Cu)中的至少一种或它们的合金的单层或多层或者由包含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铜(Cu)中的至少一种或它们的合金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层间绝缘膜337可以设置在栅电极332和栅极线上。层间绝缘膜337可以包括无机膜(例如,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多层膜)或者可以由无机膜(例如,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多层膜)形成。
源电极333、漏电极334和数据线可以设置在层间绝缘膜337上。源电极333和漏电极334中的每个可以通过穿过栅极绝缘膜336和层间绝缘膜337限定的接触孔连接到有源层331。源电极333、漏电极334和数据线可以包括包含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铜(Cu)中的至少一种或它们的合金的单层或多层或者由包含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和铜(Cu)中的至少一种或它们的合金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用于使薄膜晶体管335绝缘的保护膜338可以设置在源电极333、漏电极334和数据线上。保护膜338可以包括无机膜(例如,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多层膜)或者可以由无机膜(例如,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多层膜)形成。
用于使由薄膜晶体管335引起的台阶平坦化的平坦化膜339可以形成在保护膜338上。平坦化膜339可以包括包含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膜或者由包含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膜形成。
发光元件层304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层303上。发光元件层304包括发光元件和像素限定膜344。
发光元件和像素限定膜344设置在平坦化膜339上。发光元件可以是包括阳极电极341、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的有机发光元件。
阳极电极341可以设置在平坦化膜339上。阳极电极341可以通过穿过保护膜338和平坦化膜339限定的接触孔连接到薄膜晶体管335的漏电极334。
像素限定膜344可以设置在平坦化膜339上以覆盖阳极电极341的边缘来限定像素。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像素限定膜344用于限定像素。每个像素指这样的区域,在所述区域中,阳极电极341、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顺序地层叠,并且来自阳极电极341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电极343的电子在发光层342中彼此结合以发光。
发光层342设置在阳极电极341和像素限定膜344上。发光层342是有机发光层。在实施例中,发光层342可以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中的一种。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发光层342可以是发射白光的白色发光层。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发光层342可以具有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的层叠结构,并且可以是共同形成在像素中的公共层。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0还可以包括用于显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单独的滤色器。
发光层342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在实施例中,发光层342可以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堆叠体的串联结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电荷产生层可以设置在堆叠体之间。
阴极电极343设置在发光层342上。阴极电极343可以设置为覆盖发光层342。阴极电极343可以是共同形成在像素中的公共层或者被设置为覆盖整个像素。
在通过向上发射光的顶发射方式形成发光元件层304的实施例中,阳极电极341可以包括高反射率金属材料或者由高反射率金属材料形成,高反射率金属材料为诸如铝和钛的层叠结构(Ti/Al/Ti)、铝和氧化铟锡(“ITO”)的层叠结构(ITO/Al/ITO)或APC合金和ITO的层叠结构(ITO/APC/ITO)。APC合金指银(Ag)、钯(Pd)和铜(Cu)的合金。阴极电极343可以包括透光的透明导电材料(“TCO”)(诸如ITO或氧化铟锌(“IZO”))或半透射导电材料(诸如镁(Mg)、银(Ag)或者镁(Mg)和银(Ag)的合金),或者由透光的透明导电材料(“TCO”)(诸如ITO或氧化铟锌(“IZO”))或半透射导电材料(诸如镁(Mg)、银(Ag)或者镁(Mg)和银(Ag)的合金)形成。在其中阴极电极343包括半透射导电材料或由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微腔效应提高发光效率。
在其中通过其中向下发射光的底发射方式形成发光元件层304的实施例中,阳极电极341可以包括TCO(诸如ITO或IZO)或半透射导电材料(诸如镁(Mg)、银(Ag)或者镁(Mg)和银(Ag)的合金),或者由TCO(诸如ITO或IZO)或半透射导电材料(诸如镁(Mg)、银(Ag)或者镁(Mg)和银(Ag)的合金)形成。阴极电极343可以由高反射率金属材料(诸如铝和钛的层叠结构(Ti/Al/Ti)、铝和ITO的层叠结构(ITO/Al/ITO)、APC合金或APC合金和ITO的层叠结构(ITO/APC/ITO))形成。在其中阳极电极341包括半透射导电材料或由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微腔效应提高发光效率。
薄膜封装层305设置在发光元件层304上。在实施例中,薄膜封装层305用于防止氧或湿气渗透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薄膜封装层305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无机膜可以包括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钛或者由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钛形成。薄膜封装层305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有机膜。有机膜可以具有足够的厚度以防止异物(颗粒)渗透薄膜封装层305并进入发光层342和阴极电极343。有机膜可以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和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触摸传感器层306可以设置在薄膜封装层305上。在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层306可以直接形成在薄膜封装层305上,使得与单独的触摸面板附着到薄膜封装层305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显示装置10的厚度。
触摸传感器层306可以包括用于以电容方式感测用户的触摸的触摸电极以及用于连接垫和触摸电极的触摸线。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触摸传感器层306可以通过自电容方式或互电容方式来感测用户的触摸。
触摸传感器层306的触摸电极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中,触摸传感器层306的触摸线可以布置在非显示区域中。
如图6中所示,偏振膜PF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像素阵列层PAL上,以防止由于外部光反射而导致的可视性的劣化。偏振膜PF可以包括线性偏振器和诸如四分之一波片的相位延迟膜。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相位延迟膜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上,并且线性偏振器可以设置在相位延迟膜与盖窗100之间。
盖窗100可以设置在偏振膜PF上。盖窗100可以通过粘合构件附着到偏振膜PF的上表面。盖窗100可以由玻璃、蓝宝石和/或塑料制成。盖窗100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粘合构件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OCA”)膜或光学透明树脂(“OCR”)膜。
底盖4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基底SUB1下方。在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底盖400可以包括用于吸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阻光膜410、用于吸收外部冲击的缓冲膜420以及用于有效地辐射显示面板300的热的散热膜430。
阻光膜41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阻光膜410抑制光的传输,以防止从显示面板300上方观看到设置在阻光膜410下方的组件(例如,显示电路板310和振动发生器510等)。阻光膜410可以包括例如包含黑色颜料或染料的光吸收膜。
缓冲膜420可以设置在阻光膜410下方。缓冲膜420吸收外部冲击,以防止显示面板300损坏。缓冲膜420可以形成为单层或多层。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缓冲膜420可以包括聚合物树脂(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或聚乙烯)或由聚合物树脂(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或聚乙烯)形成,或者可以包括弹性材料(诸如橡胶、氨基甲酸乙酯材料或将丙烯酸材料发泡而形成的海绵)或由弹性材料(诸如橡胶、氨基甲酸乙酯材料或将丙烯酸材料发泡而形成的海绵)形成。缓冲膜420可以是垫层。
散热膜430可以设置在缓冲膜420下方。散热膜430可以包括第一散热层432和第二散热层433,第一散热层432包括石墨或碳纳米管,第二散热层433能够阻挡电磁波并包括金属薄膜,金属薄膜包含具有高导热性的铜、镍、铁氧体或银或者由具有高导热性的铜、镍、铁氧体或银形成。
在其中振动发生器510设置在底盖400的散热膜430上的情况下,散热膜430的第一散热层432会因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而破裂。因此,在实施例中,可以在其中设置有振动发生器510的区域中去除散热膜430,并且振动发生器510可以附着到缓冲膜420的下表面。可选地,可以在其中设置有振动发生器510的区域中去除缓冲膜420和散热膜430,并且振动发生器510可以附着到阻光膜410的下表面。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表面可以设置在缓冲膜420上,柔性电路板520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与其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振动发生器510的电极可以电连接到柔性电路板520的端部的垫部的位于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上的垫。
图9示出了在输出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的同时,在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每个的二十五个位置(1至25)处测量的超声波。图9中的(a)示出了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每个的二十五个位置(1至25),其中,在所述二十五个位置(1至25)处测量超声波,图9中的(b)示出了在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二十五个位置(1至25)处测量的超声波,图9中的(c)示出了在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二十五个位置(1至25)处测量的超声波。如图9中所示,超声波不仅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而且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用户的身体反射,并且由显示装置10的麦克风750检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麦克风750检测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以及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超声波。当振动发生器510和麦克风750用作用于检测靠近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物体的接近传感器时,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会是噪声。
在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可以通过麦克风750检测从显示装置10输出的超声波,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可以通过包括在显示装置10中的超声波传感器或微型扬声器来检测从显示装置10输出的超声波。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是能够检测超声波的超声波指纹传感器。
在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6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上,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利用诸如PSA的粘合构件附着到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柔性电路板520叠置。在实施例中,如图7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覆盖柔性电路板520的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上的部分。可选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不与柔性电路板520叠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不覆盖柔性电路板520的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上的部分。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包括用于使由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产生的超声波衰减的高衰减材料或高粘度材料,或者由用于使由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产生的超声波衰减的高衰减材料或高粘度材料形成。可选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具有其中每个层包括低衰减材料或低粘度材料的多层结构,以像高衰减材料一样使超声波衰减。高衰减材料或高粘度材料或者低衰减材料或低粘度材料可以包括相对于具有20千赫(kHz)至40kHz的频率的超声波具有衰减性(或衰弱性)的材料,例如,硅(Si)。
可选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包括多孔泡沫体和填充在多孔泡沫体中并用于吸收超声波的声音吸收膜。在实施例中,在多孔泡沫体中限定了多个孔。多个孔中的每个可以连接到相邻的孔中的至少一个。孔的尺寸可以不是恒定的,并且可以是不规则的。多孔泡沫体的孔隙率可以为约50%或更大。孔的直径可以在约1毫米(mm)至约10mm的范围内,但不限于此。孔可以被声音吸收膜填充。声音吸收膜可以包括具有高衰减系数的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声音吸收膜可以包括环氧树脂。可选地,声音吸收膜可以包括由环氧树脂结合的金属(例如,钨、铜或铝)粉末、陶瓷(例如,氧化钨或氧化铝)粉末和碳同位素(例如,石墨、石墨烯、纳米管、金刚石)粉末。可选地,声音吸收膜可以包括橡胶。
根据实施例,如图6和图7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吸收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在其中振动发生器510和麦克风750用作用于检测靠近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物体的接近传感器的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图10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使设置在振动发生器的第一分支电极与第二分支电极之间的振动层振动的方法的示意图,图12和图13是示出通过利用振动发生器的振动使显示面板振动的方法的示意图。
参照图10至图13,振动发生器510可以是用于使用压电材料使显示面板300振动的压电元件或压电致动器,压电材料根据施加到其的电压而收缩或膨胀。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包括振动层5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在图10至图13中,为了便于说明和描述,省略了柔性电路板520。
第一电极512可以包括第一主干电极5121和第一分支电极5122。如图10中所示,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可选地,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为穿透振动层511的一部分。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的上表面上。第一分支电极5122可以从第一主干电极5121分支。第一分支电极512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二电极513可以包括第二主干电极5131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第二电极513可以设置为与第一电极512间隔开,并且第二电极513可以与第一电极512电隔离。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在实施例中,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的第二侧表面上。可选地,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为穿透振动层511的一部分。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的上表面上。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从第二主干电极5131分支。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实施例中,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按照第一分支电极5122、第二分支电极5132、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的顺序重复地布置。
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可以连接到柔性电路板520的垫。柔性电路板520的垫可以连接到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的位于振动发生器510的表面处的部分。
振动层511可以是根据施加到第一电极512的驱动电压和施加到第二电极513的驱动电压而变形的压电元件。在实施例中,振动层511可以包括压电材料(诸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锆钛酸铅(“PZT”))和电活性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或者由压电材料(诸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锆钛酸铅(“PZT”))和电活性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由于振动层511在高温下形成,因此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可以由均具有高熔点的银(Ag)或银(Ag)与钯(Pd)的合金形成。在其中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由银(Ag)与钯(Pd)的合金形成以增大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的熔点的实施例中,银(Ag)的含量可以高于钯(Pd)的含量。
振动层511可以设置在第一分支电极5122与第二分支电极5132之间。振动层511根据施加到第一分支电极5122的驱动电压与施加到第二分支电极5132的驱动电压之间的差而收缩或膨胀。
在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设置在第一分支电极5122与设置在第一分支电极5122下方的第二分支电极5132之间的振动层511的极性方向可以是向上方向(↑),振动层511在与第一分支电极5122相邻的上区域中具有正极性,并且在与第二分支电极5132相邻的下区域中具有负极性。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二分支电极5132与设置在第二分支电极5132下方的第一分支电极5122之间的振动层511的极性方向可以是向下方向(↓),振动层511在与第二分支电极5132相邻的上区域中具有负极性,并且在与第一分支电极5122相邻的下区域中具有正极性。振动层511的极性方向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将电场施加到振动层511的极化处理来确定。
在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在其中设置在第一分支电极5122与设置在第一分支电极5122下方的第二分支电极5132之间的振动层511的极性方向为向上方向(↑)的情况下,当具有正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分支电极5122,并且具有负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分支电极5132时,振动层511可以因第一力F1收缩。第一力F1可以是收缩力。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当具有负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分支电极5122,并且具有正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分支电极5132时,振动层511可以因第二力F2膨胀。第二力F2可以是拉伸力。同时,极性方向指从具有负极性的区域到具有正极性的区域的方向。
类似地,在其中设置在第二分支电极5132与设置在第二分支电极5132下方的第一分支电极5122之间的振动层511的极性方向为向下方向(↓)的情况下,当具有正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分支电极5132,并且具有负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分支电极5122时,振动层511可以因拉伸力而膨胀。此外,当具有负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分支电极5132,并且具有正极性的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分支电极5122时,振动层511可以因收缩力而收缩。
当施加到第一电极512的驱动电压和施加到第二电极513的驱动电压以正极性和负极性交替地重复时,振动层511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重复收缩和膨胀。因此,振动发生器510振动。由于振动发生器510设置在散热膜430的一个表面上,因此当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层511收缩和膨胀时,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显示面板300因由振动层511施加到其的力而在为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的第三方向(Z轴方向)上振动。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电极512可以在声音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一第一驱动电压。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电极513可以在声音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二第一驱动电压。由于振动发生器510可以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输出声音。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电极512可以在超声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一第二驱动电压。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电极513可以在超声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二第二驱动电压。由于振动发生器510可以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输出超声波。
在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保护层519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和侧表面上。保护层519可以包括绝缘材料或由绝缘材料形成。保护层519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以及振动层511的通过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暴露的部分上。保护层519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以及振动层511的通过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暴露的部分。因此,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层5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可以被保护层519保护。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保护层519的下表面上。因此,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
根据实施例,如图10至图13中所示,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以输出声音,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以输出超声波。由于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所以可以减少作为噪声朝向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进入麦克风750的超声波的量。
图14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振动发生器510包括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之外,图14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0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
参照图14,振动发生器510的实施例包括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彼此叠置。声音输出单元SU的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在声音输出单元SU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下部分限定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上部分限定的实施例中,如图14中所示,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上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下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可选地,声音输出单元SU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上部分限定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下部分限定,使得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下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上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声音输出单元SU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包括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
第一电极512可以包括第一主干电极5121和第一分支电极5122。如图14中所示,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在第一振动层5111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可选地,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为穿过第一振动层5111的一部分。第一分支电极5122可以从第一主干电极5121分支。第一分支电极512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二电极513可以包括第二主干电极5131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第二电极513可以设置为与第一电极512间隔开。因此,第二电极513可以与第一电极512电隔离。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在第一振动层5111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第一主干电极5121可以设置在第一振动层5111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在第一振动层5111的第二侧表面上。可选地,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设置为穿过第一振动层5111的一部分。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从第二主干电极5131分支。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一主干电极5121和第二主干电极5131可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实施例中,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可以按照第一分支电极5122、第二分支电极5132、第一分支电极5122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的顺序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重复地布置。
第三电极514可以包括第三主干电极5141和第三分支电极5142。如图14中所示,第三主干电极5141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层5112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可选地,第三主干电极5141可以设置为穿过第二振动层5112的一部分。第三分支电极5142可以从第三主干电极5141分支。第三分支电极514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四电极515可以包括第四主干电极5151和第四分支电极5152。第四电极515可以设置为与第三电极514间隔开。因此,第四电极515可以与第三电极514电隔离。第四主干电极5151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层5112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第三主干电极5141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层5112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三主干电极5141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层5112的第二侧表面上。可选地,第四主干电极5151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层5112的第三侧表面上,第四主干电极5151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层5112的第四侧表面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主干电极5121、第二主干电极5131、第三主干电极5141和第四主干电极5151可以设置在振动层5111和5112的彼此不同的侧表面上。可选地,第四主干电极5151可以设置为穿过第二振动层5112的一部分。第四分支电极5152可以从第四主干电极5151分支。第四分支电极515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三分支电极5142和第四分支电极5152可以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实施例中,第三分支电极5142和第四分支电极5152可以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分支电极5142和第四分支电极5152可以按照第三分支电极5142、第四分支电极5152、第三分支电极5142和第四分支电极5152的顺序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重复地布置。
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可以连接到柔性电路板520的垫。柔性电路板520的垫可以连接到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的位于振动发生器510的表面处的部分。
在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层5111可以是基于施加到第一电极512的驱动电压和施加到第二电极513的驱动电压而变形的压电元件,第二振动层5112可以是基于施加到第三电极514的驱动电压和施加到第四电极515的驱动电压而变形的压电元件。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层5111和第二振动层5112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压电材料(诸如PVDF或PZT)和电活性聚合物中的任何一种,或者由压电材料(诸如PVDF或PZT)和电活性聚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制成。第一振动层5111和第二振动层5112可以单独形成,然后可以通过诸如PSA的粘合构件彼此附着。可选地,第一振动层5111和第二振动层5112可以一体地形成为单一整体单元。
由于第一振动层5111和第二振动层5112在高温下形成,因此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可以由均具有高熔点的银(Ag)或银(Ag)与钯(Pd)的合金形成。在其中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由银(Ag)与钯(Pd)的合金形成以增大其熔点的实施例中,银(Ag)的含量可以高于钯(Pd)的含量。
第一振动层5111可以根据施加到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的驱动电压而收缩或膨胀。第二振动层5112可以根据施加到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的驱动电压而收缩或膨胀。第一振动层5111的这种收缩和膨胀以及第二振动层5112的收缩和膨胀与上面参照图11至图13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电极512可以在声音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一第一驱动电压。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电极513可以在声音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二第一驱动电压。由于振动发生器510的声音输出单元SU可以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输出声音。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三电极514可以在超声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一第二驱动电压。振动发生器510的第四电极515可以在超声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二第二驱动电压。由于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输出超声波。
由于从声音输出单元SU输出的声音的声压级(“SPL”)与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成比例,所以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面积,并且第一振动层511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振动层5112的面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分支电极的数量可以与振动层的面积成比例,所以第一分支电极5122的数量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的数量可以分别大于第三分支电极5142的数量和第四分支电极5152的数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主干电极5141和第四主干电极515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分别比第一主干电极5121和第二主干电极513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短。
保护层519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和侧表面上。保护层519可以包括绝缘材料或由绝缘材料形成。保护层519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一振动层5111的通过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暴露的部分以及第二振动层5112的通过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暴露的部分上。因此,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振动层5111、第二振动层5112、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可以被保护层519保护。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保护层519的下表面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因此,当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后表面行进时,这样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
在其中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中省略了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保护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因此可以省略设置为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
根据实施例,如图14中所示,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基于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声音,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基于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超声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振动发生器510被划分为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所以可以有效地执行声音模式下的声音输出和超声模式下的超声波输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因此可以减少作为噪声朝向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进入麦克风750的超声波的量。
图15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振动发生器510还包括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之外,图15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4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15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4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5,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包括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彼此叠置。声音输出单元SU的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并且声音输出单元SU的背对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在其中声音输出单元SU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中心部分限定的实施例中,如图15中所示,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上部分限定,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下部分限定,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上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下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下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上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声音输出单元SU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包括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可以包括第三振动层5113、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由于声音输出单元SU的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以及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与上面参照图14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中,如图15中所示,第五电极516可以包括第五主干电极5161和第五分支电极5162。如图15中所示,第五主干电极5161可以设置在第三振动层5113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可选地,第五主干电极5161可以设置为穿过第三振动层5113的一部分。第五分支电极5162可以从第五主干电极5161分支。第五分支电极516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六电极517可以包括第六主干电极5171和第六分支电极5172。第六电极517可以设置为与第五电极516间隔开。因此,第六电极517可以与第五电极516电隔离。第六主干电极5171可以设置在第三振动层5113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第五主干电极5161可以设置在第三振动层5113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五主干电极5161可以设置在第三振动层5113的第二侧表面上。可选地,第六主干电极5171可以设置在第三振动层5113的第三侧表面上,并且第六主干电极5171可以设置在第三振动层5113的第四侧表面上。第三主干电极5141和第五主干电极5161可以设置在彼此相同的侧表面上,第四主干电极5151和第六主干电极5171可以设置在彼此相同的侧表面上。可选地,第六主干电极5171可以设置为穿过第三振动层5113的一部分。第六分支电极5172可以从第六主干电极5171分支。第六分支电极5172可以彼此平行地布置。
第五分支电极5162和第六分支电极5172可以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实施例中,第五分支电极5162和第六分支电极5172可以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五分支电极5162和第六分支电极5172可以按照第五分支电极5162、第六分支电极5172、第五分支电极5162和第六分支电极5172的顺序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重复地布置。
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可以连接到柔性电路板520的垫。柔性电路板520的垫可以连接到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的位于振动发生器510的表面处的部分。
由于第一振动层5111、第二振动层5112和第三振动层5113在高温下形成,因此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可以包括均具有高熔点的银(Ag)或银(Ag)与钯(Pd)的合金,或者由均具有高熔点的银(Ag)或银(Ag)与钯(Pd)的合金形成。当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由银(Ag)与钯(Pd)的合金形成以增大其熔点时,银(Ag)的含量可以高于钯(Pd)的含量。
第一振动层5111可以根据施加到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的驱动电压而收缩或膨胀。第二振动层5112可以根据施加到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的驱动电压而收缩或膨胀。第三振动层5113可以根据施加到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的驱动电压而收缩或膨胀。由于第一振动层5111的收缩和膨胀、第二振动层5112的收缩和膨胀以及第三振动层5113的收缩和膨胀与上面参照图11至图13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电极512可以在声音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一第一驱动电压。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电极513可以在声音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二第一驱动电压。由于振动发生器510的声音输出单元SU可以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输出声音。
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三电极514和第五电极516可以在超声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一第二驱动电压。振动发生器510的第四电极515和第六电极517可以在超声模式下通过柔性电路板520从振动驱动电路340接收第二第二驱动电压。由于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可以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因此显示装置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输出超声波。
由于从声音输出单元SU输出的声音的SPL与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成比例,所以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中的每个的面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层511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振动层5112和第三振动层5113中的每个的面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分支电极的数量可以与振动层的面积成比例,所以第一分支电极5122的数量和第二分支电极5132的数量可以分别大于第三分支电极5142的数量、第四分支电极5152的数量、第五分支电极5162的数量和第六分支电极5172的数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五主干电极516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六主干电极517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分别比第一主干电极512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二主干电极513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短。
保护层519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和侧表面上。保护层519可以包括绝缘材料或由绝缘材料形成。保护层519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第六电极517、第一振动层5111的通过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暴露的部分、第二振动层5112的通过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暴露的部分以及第三振动层5113的通过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暴露的部分上。保护层519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第六电极517、第一振动层5111的通过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暴露的部分、第二振动层5112的通过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暴露的部分以及第三振动层5113的通过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暴露的部分。因此,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振动层5111、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振动层5113、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可以被保护层519保护。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保护层519的下表面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因此,当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后表面行进时,这样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
在其中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中省略了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保护第三振动层5113、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因此可以省略设置为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
根据实施例,如图15中所示,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声音,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超声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振动发生器510被划分为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因此可以有效地执行声音模式下的声音输出和超声模式下的超声波输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振动发生器510包括两个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UU2,所以与振动发生器510包括单个超声波输出单元的情况相比,可以以高SPL输出超声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因此可以减少作为噪声朝向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进入麦克风750的超声波的量。
图16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被布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叠置之外,图16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4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16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4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6,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包括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叠置。声音输出单元SU的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如图16中所示,声音输出单元SU由振动发生器510的左侧部分限定,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由振动发生器510的右侧部分限定,声音输出单元SU的右侧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左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可选地,声音输出单元SU由振动发生器510的右侧部分限定,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由振动发生器510的左侧部分限定,声音输出单元SU的左侧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右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声音输出单元SU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包括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因为第一振动层5111的一个侧表面和第二振动层5112的一个侧表面彼此直接接触,所以除了声音输出单元SU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之外,声音输出单元SU的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与上面参照图14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因为第一振动层5111的一个侧表面和第二振动层5112的一个侧表面彼此直接接触,所以除了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之外,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与上面参照图14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由于从声音输出单元SU输出的声音的SPL与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成比例,所以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面积,并且第一振动层511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振动层5112的面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12的第一分支电极512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二电极513的第二分支电极513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分别比第三电极514的第三分支电极514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四电极515的第四分支电极515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长。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保护层519的下表面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因此,当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后表面行进时,这样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
在其中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中省略了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保护,因此可以省略设置为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
根据实施例,如图16中所示,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声音,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超声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振动发生器510被划分为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所以可以有效地执行声音模式下的声音输出和超声模式下的超声波输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所以可以减少作为噪声朝向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进入麦克风750的超声波的量。
图17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之外,图17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6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17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6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图18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被布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叠置之外,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5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18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5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8,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包括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叠置。声音输出单元SU的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声音输出单元SU的另一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如图18中所示,声音输出单元SU由振动发生器510的中心部分限定,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由振动发生器510的右侧部分限定,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由振动发生器510的左侧部分限定,声音输出单元SU的右侧表面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左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声音输出单元SU的左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右侧表面可以彼此直接接触。
声音输出单元SU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可以包括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可以包括第三振动层5113、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声音输出单元SU的第一振动层5111、第一电极512和第二电极513以及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与上面参照图16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因为第一振动层5111的另一侧表面和第三振动层5113的另一侧表面彼此直接接触,所以除了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之外,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三振动层5113、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与上面参照图15描述的那些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中,由于从声音输出单元SU输出的声音的SPL与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成比例,所以声音输出单元SU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中的每个的面积。此外,第一振动层511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振动层5112和第三振动层5113中的每个的面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12的第一分支电极512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二电极513的第二分支电极513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分别比第三电极514的第三分支电极514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四电极515的第四分支电极515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长。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12的第一分支电极512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二电极513的第二分支电极513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分别比第五电极516的第五分支电极516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和第六电极517的第六分支电极517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长。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如图18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保护层519的下表面上。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因此,当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后表面行进时,这样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
在其中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表面中省略了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振动层51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保护,因此可以省略设置为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
根据实施例,如图18中所示,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声音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一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声音,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超声模式下根据第一第二驱动电压和第二第二驱动电压来使显示面板300振动,从而输出超声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振动发生器510被划分为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因此可以有效地执行声音模式下的声音输出和超声模式下的超声波输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由于振动发生器510包括两个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UU2,因此与振动发生器510包括一个超声波输出单元时的情况相比,可以输出高SPL的超声波。此外,由于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因此可以减少作为噪声朝向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进入麦克风750的超声波的量。
图19是示出图6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之外,图19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19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8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图20是根据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除了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之外,图20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0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6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0,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侧表面上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利用诸如PSA的粘合构件附着到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侧表面。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利用诸如PSA的粘合构件附着到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侧表面。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被布置为围绕振动发生器510的所有侧表面。
在实施例中,如上面参照图9描述的,可以遍及显示面板300的整个后表面检测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因此,当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侧表面上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当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后表面行进时,这样的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吸收。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与上面参照图6描述的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基本相同,并且将省略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的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根据实施例,如图20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吸收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因此,当振动发生器510和麦克风750用作用于检测靠近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物体的接近传感器时,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图21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上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侧表面上之外,图21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4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1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4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其他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侧表面。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
在其中省略了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下表面以及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上的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层5111、第二振动层5112、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保护。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以及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叠置的保护层519。
图22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之外,图22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21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2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21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图23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二侧表面上之外,图23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5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3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5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3,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一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二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二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其他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其他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侧表面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侧表面。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
在其中省略了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下表面、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上的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振动层51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保护。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以及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叠置的保护层519。
图24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之外,图24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23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4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23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图25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声音输出单元SU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上之外,图25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6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5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6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5,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SU的第一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SU的其他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围绕声音输出单元SU的侧表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其他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侧表面。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
在其中省略了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SU的侧表面以及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下表面和侧表面上的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层5111、第二振动层5112、第一电极512、第二电极513、第三电极514和第四电极515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保护。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以及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叠置的保护层519。
在实施例中,如图25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而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叠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下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
图26是示出图20的振动发生器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除了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设置在振动发生器510的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上之外,图26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6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18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6,在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第一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第一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在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其他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侧表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其他侧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围绕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侧表面。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声音输出单元SU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
在其中省略了设置在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的下表面和侧表面以及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的下表面和侧表面上的保护层519的实施例中,第二振动层5112、第三振动层5113、第三电极514、第四电极515、第五电极516和第六电极517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保护。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叠置的保护层519以及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和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叠置的保护层519。
在实施例中,如图26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而不与声音输出单元SU叠置,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振动发生器51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声音输出单元SU、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UU1和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UU2叠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声音输出单元SU的下表面上设置的保护层519上。
图27是根据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28是图27的区域A的放大剖视图。
除了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之外,图27和图28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20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7和图28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20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7,在实施例中,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设置在与振动发生器510的侧表面相邻的底盖400上,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如图28中所示,当振动发生器510设置在底盖400的散热膜430上时,散热膜430的第一散热层432会由于振动发生器510的振动而破裂,因此振动发生器510可以在其中去除了散热膜430的区域中附着到缓冲膜420的下表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附着到散热膜430的下表面。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利用诸如PSA的粘合构件附着到散热膜430的下表面。
在实施例中,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遍及底盖400的除了设置有振动发生器510的区域之外的下表面设置,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在实施例中,如图27中所示,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设置在底盖400的与振动发生器510的侧表面相邻的一些区域中。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设置为围绕振动发生器510的侧表面。
在实施例中,如上面参照图9描述的,可以遍及显示面板300的整个后表面检测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因此,当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设置在底盖400上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与上面参照图6描述的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基本相同,并且将省略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的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根据实施例,如图27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第二超声波吸收膜532、第三超声波吸收膜533和第四超声波吸收膜534可以吸收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当振动发生器510和麦克风750用作用于检测靠近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物体的接近传感器时,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图29是根据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30是根据另一可选的实施例的沿着图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除了显示装置10包括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上的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之外,图29中示出的实施例与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基本相同。图29中所示的相同或同样的元件已经标有与上面用于描述图6的实施例所使用的附图标号相同的附图标号,在下文中,将省略或简化其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29,在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面对显示面板300的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上,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利用诸如PSA的粘合构件附着到中间框架600的第一表面。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设置为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振动发生器510叠置。当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后侧表面行进时,这种超声波可以被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吸收。
在实施例中,如图29中所示,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在显示面板30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与振动发生器510叠置的区域中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第一表面上,但是发明不限于此。由于如上面参照图9描述的可以遍及显示面板300的整个后表面检测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因此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如图30中所示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整个第一表面上以减少输出到显示装置10的后表面的超声波。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与上面参照图6描述的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基本相同,并且将省略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的任何重复的详细描述。
根据图29中示出的实施例,第一超声波吸收膜531可以吸收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510使显示面板300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因此当振动发生器510和麦克风750用作用于检测靠近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的物体的接近传感器时,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根据显示装置的实施例,用于使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声音或超声波的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上。因此,通过不暴露于外部的振动发生器,使用显示面板作为振动表面来输出声音或超声波。因此,由于可以省略用于从显示装置的前表面输出对方的语音的呼叫接收器和用于确定用户是否定位为靠近显示装置的前表面的接近传感器,因此可以扩大盖窗的透光区域,并因此可以扩大由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的区域。
根据显示装置的实施例,通过使用振动发生器使显示面板振动而产生的超声波可以被超声波吸收膜吸收。因此当振动发生器和麦克风用作用于检测靠近显示装置的前表面的物体的接近传感器时,可以减少作为噪声朝向显示装置的后表面进入麦克风的超声波的量,因此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根据显示装置的实施例,由于振动发生器被划分为声音输出单元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所以可以有效地执行声音模式下的声音输出和超声模式下的超声波输出。
根据显示装置的实施例,由于振动发生器包括两个超声波输出单元,因此与振动发生器包括单个超声波输出单元的情况相比,可以输出高SPL的超声波。
发明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且这些实施例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发明的构思。
尽管已经参照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了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如由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34)

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像素阵列层;
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背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表面,其中,所述振动发生器输出超声波;以及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振动发生器叠置,其中,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振动发生器的第一表面面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振动发生器的第二表面上,所述振动发生器的所述第二表面背对所述振动发生器的所述第一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振动发生器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振动发生器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和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振动发生器的侧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底盖,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及
第四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底盖上,并且吸收所述超声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底盖包括:
阻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缓冲膜,设置在所述阻光膜上;以及
散热膜,设置在所述缓冲膜上,
其中,所述第四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散热膜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振动发生器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厚度方向上不与所述散热膜叠置,并且
所述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缓冲膜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框架的面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上。
10.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上的像素阵列层;
振动发生器,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和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所述声音输出单元使所述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声音,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使所述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超声波;以及
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叠置,其中,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振动层,第一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第二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振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层基于所述第一驱动电压和所述第二驱动电压而收缩和膨胀,并且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第二振动层,第三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三电极,第四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二振动层设置在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振动层基于所述第三驱动电压和所述第四驱动电压而收缩和膨胀。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背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上,并且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声音输出单元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和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或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侧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和所述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背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声音输出单元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彼此直接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以及
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并且
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振动发生器还包括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使所述显示面板振动以输出所述超声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包括第五电极、第六电极和第三振动层,第五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五电极,第六驱动电压施加到所述第六电极,所述第三振动层设置在所述第五电极与所述第六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三振动层基于所述第五驱动电压和所述第六驱动电压而收缩和膨胀。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背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声音输出单元上,并且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和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和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二表面背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第一表面,并且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和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声音输出单元上。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声音输出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与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之间。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彼此直接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一侧表面和所述声音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彼此直接接触。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二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以及
第三超声波吸收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第二侧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吸收所述超声波。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第一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并且
所述第三超声波吸收膜围绕所述第二超声波输出单元的侧表面。
CN201911374272.7A 2018-12-28 2019-12-27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13841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80173049 2018-12-28
KR10-2018-0173049 2018-12-28
KR1020190038944A KR102668420B1 (ko) 2018-12-28 2019-04-03 표시 장치
KR10-2019-0038944 2019-04-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4134A true CN111384134A (zh) 2020-07-07

Family

ID=71121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4272.7A Pending CN111384134A (zh) 2018-12-28 2019-12-2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8807B2 (zh)
CN (1) CN1113841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671A (zh) * 2020-08-31 2022-03-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振动设备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85954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진동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CN111343782B (zh) * 2020-04-14 2021-04-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线路板组件、显示组件及显示装置
KR20220078379A (ko) * 2020-12-03 2022-06-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61692Y1 (ko) 1997-11-06 1999-12-01 김충지 초음파 차폐장치
KR20130057798A (ko) 2011-11-24 2013-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음파 센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315184B1 (ko) * 2014-11-21 2021-10-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1911625B1 (ko) * 2017-03-09 2018-10-24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초음파를 이용하는 촉감 제공 장치, 방법 및 촉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19454B1 (ko) 2017-07-31 2018-11-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컴퓨팅 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671A (zh) * 2020-08-31 2022-03-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振动设备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28807B2 (en) 2022-08-30
US20200209387A1 (en)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26888B1 (ko)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구동 방법
US1120506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JP7384563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US11428807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398533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582263B1 (ko)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1650640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heat-dissipating member and sound generator
JP7298975B2 (ja) 表示装置
US11510010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circuit board having sound generator
US11127796B2 (en) Display panel with integrated pressure sensor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KR20210021223A (ko) 음향 발생 장치를 갖는 회로 보드와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10007076A (ko) 표시 장치
US11609609B2 (en) Pressure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68420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668375B1 (ko) 음향 발생 장치를 갖는 회로보드와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00083893A (ko) 표시 장치
KR20200105614A (ko) 음향 발생 장치를 갖는 회로보드와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00057867A (ko) 압력 센서와 그를 포함한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