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8227A -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8227A
CN116998227A CN202280021784.9A CN202280021784A CN116998227A CN 116998227 A CN116998227 A CN 116998227A CN 202280021784 A CN202280021784 A CN 202280021784A CN 116998227 A CN116998227 A CN 116998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layer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m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17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下一树
细田昌太郎
饭冈秀俊
饭村庆太
川口修司
榊真史
武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1195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9673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998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8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布线基板具备:基板,其具有透明性;底涂层,其设置于基板上;以及网状布线层,其配置于底涂层上,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和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底涂层包含高分子材料。在第1方向布线与第2方向布线的交点处,在第1方向布线与第2方向布线之间形成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在俯视时带有圆弧。

Description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 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的高性能、小型化、薄型化以及轻量化不断发展。这些便携终端设备由于使用多个通信频带,因此需要与通信频带对应的多个天线。例如,在便携终端设备搭载有电话用天线、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用天线、3G(Generation:第3代)用天线、4G(Generation:第4代)用天线、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用天线等多个天线。然而,随着便携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天线的搭载空间受限,天线设计的自由度变窄。另外,由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内置有天线,因此未必能够满足电波灵敏度。
因此,开发了能够搭载于便携终端设备的显示区域中的薄膜天线。关于该薄膜天线,在透明基材上形成天线图案而成的透明天线中,天线图案由网状的导电体网状层形成,所述导电体网状层是基于作为不透明的导电体层的形成部的导体部、和作为非形成部的多个开口部而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6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63673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695947号说明书
然而,例如,在以往的薄膜天线中,虽然在透明基材上形成有导电体网状层,但存在透明基材与导电体网状层之间的紧密贴合性降低的可能性。因此,要求提高透明基材与导电体网状层之间的紧密贴合性。
另外,在搭载有薄膜天线的便携终端设备等中,存在导电体网状层的周期与像素的周期发生干涉而产生莫尔条纹(明暗的条纹图案)的可能性。这样,在产生了莫尔条纹的情况下,在便携终端设备等中,图像的可视性有可能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基板与布线之间的紧密贴合性的布线基板及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存在于图像显示装置内的布线基板的存在难以被看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和图像显示装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的图像显示装置及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具备:基板,其具有透明性;底涂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以及网状布线层,其配置于所述底涂层上,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和将所述多个第1方向布线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所述底涂层包含高分子材料,在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的交点处,在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之间形成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在俯视时带有圆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中,也可以是,形成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的所述角部的所述第1方向布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在俯视时为锐角。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中,所述底涂层的厚度也可以为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中,所述底涂层也可以包含丙烯酸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中,所述高分子材料也可以被交联。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可以配置于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也可以还具备虚设布线层,该虚设布线层包含与所述第1方向布线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也可以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可以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所述网状布线层也可以构成为阵列天线。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的工序;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底涂层的工序;以及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网状布线层的工序,所述网状布线层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和将所述多个第1方向布线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所述底涂层包含高分子材料,在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之间形成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在俯视时带有圆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形成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工序中,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虚设布线层,所述虚设布线层配置在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包含与所述第1方向布线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配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第1透明粘接层,其具有比所述基板大的面积;以及第2透明粘接层,其具有比所述基板大的面积,在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所述基板与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可以是,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2倍以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可以彼此相同,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可以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材料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彼此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可以分别为丙烯酸系树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基板的厚度可以为50μm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可以在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状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可以在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状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层,所述多个虚设布线层的开口率可以互不相同。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以及覆盖所述网状布线层的保护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第1电介质层;以及第2电介质层,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与所述第2电介质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区域,在将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作为第1透射率,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且所述布线基板不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作为第2透射率时,所述第1透射率为83%以上且90%以下,所述第1透射率与所述第2透射率之差为1.5%以下。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以及覆盖所述网状布线层的保护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第1电介质层;以及第2电介质层,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与所述第2电介质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区域,在将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雾度值作为第1雾度值,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且所述布线基板不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雾度值作为第2雾度值时,所述第1雾度值为0.5%以上且2%以下,所述第1雾度值与所述第2雾度值之差为0.5%以下。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以及覆盖所述网状布线层的保护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第1电介质层;以及第2电介质层,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与所述第2电介质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区域,在将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的区域中的依据JIS Z 8722测量出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扩散光线反射率作为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且所述布线基板不存在的区域中的依据JIS Z 8722测量出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扩散光线反射率作为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时,所述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为0.05%以上且1%以下,所述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与所述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之差为1.5%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可以是,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可以为0.002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可以是,在进行100次将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沿着直径为1mm的圆筒的周围弯曲180°后拉伸的作业时,所述网状布线层的电阻值的增大量为20%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所述网状布线层也可以作为毫米波用天线发挥功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中,也可以是,所述网状布线层构成为阵列天线。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是具备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和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装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网状布线层可以包含多个布线,所述网状布线层可以由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构成,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多个像素,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下,或者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上,其中,N为自然数,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下,或者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上,其中,M为自然数。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状布线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所述网状布线层配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包含多个布线;和显示装置,其层叠于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网状布线层由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构成,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多个像素,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上,其中,N为自然数,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上,其中,M为自然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2)倍以上,或者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2)倍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2)倍以上,或者可以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2)倍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N和M可以分别是1以上且6以下的自然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布线的线宽为5μm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布线的线宽为2μm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开口率为95%以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网状布线层的薄层电阻值可以为4Ω/□以下,以120°的视场角观察各布线时的最长宽度可以为3μm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单位图案可以包含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方向布线和第2方向布线,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所成的角可以为30°以上且150°以下。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布线基板可以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所述网状布线层可以构成为阵列天线。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具备:决定层叠于所述布线基板上的显示装置的像素的间距的工序;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的工序;以及根据所述像素的间距在所述基板上形成网状布线层的工序,所述网状布线层由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构成,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上,其中,N为自然数,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上,其中,M为自然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基板与布线之间的紧密贴合性。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使存在于图像显示装置内的布线基板的存在难以被看到。
并且,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图像显示装置中,能够抑制莫尔条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图1的II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2的IV-IV线剖视图)。
图5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5B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6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B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C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D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E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F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布线基板的网状布线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12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12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5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5C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5D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5E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5F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1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1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1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2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2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2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3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网状布线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2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4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模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23的XXIV-XXIV线剖视图)。
图2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26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像素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布线基板的网状布线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29是示出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28的XXIX-XXIX线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布线基板的剖视图(图28的XXX-XXX线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布线基板的网状布线层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布线基板的第1方向布线和第2方向布线的剖视图。
图33A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3B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3C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3D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3E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3F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3G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3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网状布线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3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布线基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通过图1至图7,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
以下所示的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的图。因此,为了容易理解,对各部分的大小、形状进行了适当夸张。另外,能够在不脱离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并实施。此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图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一部分详细的说明。另外,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各部件的尺寸等数值及材料名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选择使用。在本说明书中,关于限定形状或几何学条件的用语、例如平行、正交、垂直等用语,除了严格的意义之外,还包含实质上相同的状态在内来进行解释。
在第1实施方式中,“X方向”是指与网状布线层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且是与和第1方向布线的频带对应的长度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是指与X方向垂直且与网状布线层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是与和第1方向布线的频带对应的长度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指与X方向及Y方向双方垂直、且与布线基板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正面”是指Z方向正侧的面,即相对于基板来说设置有第1方向布线的面。“背面”是指Z方向负侧的面,即相对于基板来说与设置有第1方向布线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网状布线层20是具有电波收发功能(作为天线的功能)的网状布线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网状布线层20也可以不具有电波收发功能(作为天线的功能)。
[布线基板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至图5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10例如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上。这样的布线基板10具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设置在基板11上的底涂层15;以及配置在底涂层15上的网状布线层20。其中,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另外,布线基板10还具备在底涂层15上配置于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的虚设布线层30。在此,首先对基板11进行说明。
基板11在俯视时呈大致长方形状,其长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其短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基板11具有透明性并且为大致平板状,其厚度整体上大致均匀。基板11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1例如能够在2mm以上且3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也可以在10mm以上且2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另外,基板11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1例如能够在20mm以上且5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也可以在100mm以上且2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基板11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L2例如能够在2mm以上且3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也可以在3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另外,基板11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L2例如能够在20mm以上且5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也可以在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此外,基板11的角部也可以分别带有圆弧。
基板1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可见光线区域中的透明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1的材料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基板11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或者环烯烃聚合物等聚烯烃系树脂、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PTFE、PFA等氟树脂材料等有机绝缘性材料。另外,作为基板11的材料,也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玻璃、陶瓷等。另外,图示了基板11由单一的层构成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层叠有多个基材或层而成的结构。另外,基板11可以是膜状,也可以是板状。因此,基板11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可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作为一例,基板11的厚度T1(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3)例如可设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范围。
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可以为0.002以下,优选为0.001以下。另外,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也可以超过0。通过使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上述范围,特别是在网状布线层20所收发的电磁波(例如毫米波)为高频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耗。另外,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2.0以上且10.0以下。通过使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0以上,能够增多基板11的材料的选项。另外,通过使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0以下,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耗。即,在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大的情况下,基板11的厚度对电磁波的传播造成的影响变大。另外,在对电磁波的传播存在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变大,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耗可能变大。对此,通过使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0以下,能够减小基板11的厚度对电磁波的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耗。特别是在网状布线层20收发的电磁波(例如毫米波)为高频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与电磁波的收发相伴随的增益(灵敏度)的损耗。
对于基板11的介电损耗角正切,能够依据IEC 62562进行测量。具体而言,首先,将未形成有网状布线层20的部分的基板11切出而准备试验片。或者,也可以切出形成有网状布线层20的基板11,并通过蚀刻等去除网状布线层20。关于试验片的尺寸,宽度为10mm至20mm,长度为50mm至100mm。接着,依据IEC 62562测量介电损耗角正切。关于基板11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也可以依据ASTM D150进行测量。
基板11具有透明性。在本说明书中,具有透明性是指: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5%以上。基板11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可以为85%以上,优选为90%以上。基板11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0%以下。通过将基板11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设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从而容易目视确认组装有布线基板10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另外,可见光线是指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光线。另外,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为85%以上是指:在使用公知的分光光度计(例如,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的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V-670)对基板11进行吸光度的测量时,在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全波长区域,其透射率为85%以上。另外,关于布线基板10的规定区域的透射率,也能够使用上述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V-670”进行测量。在测量网状布线层20所存在的区域的透射率的情况下,以遍及上述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例如10mm×3mm的范围)的整体包含网状布线层20的方式进行测量。
接着,对底涂层15进行说明。底涂层15起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涂层15设置于基板1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由此,不需要进行底涂层15的构图。因此,能够削减工艺工序数量。此外,底涂层15也可以仅设置于基板11的正面中的设置有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的区域。
该底涂层15包含高分子材料。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在该情况下,作为底涂层15的材料,能够使用无色透明的高分子材料。
底涂层15优选包含丙烯酸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在底涂层15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可列举出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它们的衍生物为单体成分的聚合物。例如,可以使用以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酰胺、丙烯腈、羟基丙烯酸酯等为主成分、并将能够与它们共聚的单体(例如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丙烯腈等)共聚而得到的聚合物。另外,除了上述单体以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在1分子中具有2个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的二聚物、或者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或者添加在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有机分子,由此使丙烯酸系树脂交联而使其固化。固化形成的底涂层的紧密贴合性优异。另外,也可以体现出耐水性或耐酸性或耐碱性或耐溶剂性、或它们的组合优异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紧密贴合性在布线形成时降低、或经时地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底涂层15包含聚酯系树脂的情况下,对于底涂层15,例如可以通过将含羟基的聚酯系树脂利用与羟基反应的固化剂进行交联而使其固化并形成。作为含羟基聚酯系树脂,可列举出聚酯多元醇,作为固化剂,可列举出多异氰酸酯和/或多异氰酸酯预聚物。使聚酯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和/或多异氰酸酯预聚物固化而形成的底涂层15在紧密贴合性上优异。另外,也可以体现出耐水性或耐酸性或耐碱性或耐溶剂性、或它们的组合优异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紧密贴合性经时地降低。另外,使聚酯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和/或多异氰酸酯预聚物固化而形成的底涂层15在耐热性上优异。因此,能够不易受到在底涂层15形成后进行的各成膜工序等中所产生的热的影响,从而能够抑制由热引起的底涂层15的白化、裂纹等的产生。
另外,作为优选的多异氰酸酯和/或多异氰酸酯预聚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出IPDI系、XDI系、HDI系的多异氰酸酯和/或多异氰酸酯预聚物。通过使用它们,能够抑制底涂层15发生黄变。在此,IPDI系是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及其改性形态,XDI系是指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及其改性形态,HDI系是指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其改性形态。作为改性形态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三羟甲基丙烷(TMP)加合物、异氰脲酸酯体、缩二脲体、脲基甲酸酯体等。
另外,对于底涂层15的高分子材料,也可以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照射可见光线、紫外线、X射线、电子束、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由此进行交联而使其固化。由此,能够提高底涂层15的耐损伤性及耐热性。
底涂层15的厚度T2(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3)优选为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通过使底涂层15的厚度T2为0.05μm以上,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另外,通过使底涂层15的厚度T2为0.5μm以下,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
接着,对网状布线层2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网状布线层20由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天线图案构成。在图1中,网状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存在多个(3个),分别与不同的频带对应。即,关于多个网状布线层20,其长度(Y方向上的长度)La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与特定频带对应的长度。此外,对应的频带越是低频,则网状布线层20的长度La越长。在布线基板10例如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显示器90a(参照后述的图7)上的情况下,关于各网状布线层20,布线基板10也可以具有电波收发功能。在该情况下,各网状布线层20也可以与电话用天线、WiFi用天线、3G用天线、4G用天线、5G用天线、LTE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用天线等中的任一个对应。或者,在布线基板10不具有电波收发功能的情况下,各网状布线层20例如也可以发挥悬停(即使使用者不直接接触显示器也能够进行操作的功能)、指纹认证、加热器、噪声切断(屏蔽)等功能。
各网状布线层20在俯视时分别为大致长方形状。各网状布线层20的长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其短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各网状布线层20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a例如可以在1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也可以在3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各网状布线层20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Wa例如可以在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特别地,网状布线层20可以是毫米波用天线。即,布线基板10也可以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在网状布线层20为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的长度La可以在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更优选在1.5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
关于网状布线层20,其金属线分别形成为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从而在X方向及Y方向上具有均匀的重复图案。即,如图2所示,网状布线层20由大致L字状的单位图案20A(图2的阴影部分)的重复结构构成,其中,所述单位图案20A由后述的第2方向布线22的一部分、和后述的第1方向布线21的一部分构成。
如图2A和图2B所示,各网状布线层20包含: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多个第1方向布线(天线布线)21;和连结多个第1方向布线21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天线连结布线)22。具体而言,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在整体上成为一体,形成规则的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各第1方向布线21和各第2方向布线22分别向与天线的频带对应的方向(Y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第1方向布线21和各第2方向布线22相互以锐角或钝角交叉,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相互正交。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布线21可以在与天线的频带对应的方向(Y方向)上延伸,第2方向布线22也可以在与第1方向布线21正交的方向(X方向)上延伸。
在各网状布线层20中,通过由彼此相邻的第1方向布线21和彼此相邻的第2方向布线22包围,由此形成多个开口部23。另外,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第1方向布线21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距P1(参照图2)例如能够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多个第2方向布线22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距P2(参照图2)例如能够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这样,通过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分别等间隔地配置,由此,在各网状布线层20内,开口部23的大小没有偏差,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难以被肉眼看到。另外,第1方向布线21的间距P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间距P2相等。因此,各开口部23分别在俯视时呈大致菱形,从各开口部23露出具有透明性的底涂层15和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因此,通过扩大各开口部23的面积,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整体的透明性。此外,各开口部23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L3(参照图2)例如能够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各开口部23的沿着Y方向的长度L4(参照图2)例如能够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各开口部23也可以分别在俯视时为大致正方形状、或者在俯视时为大致长方形状等形状。进而,开口部23的形状优选在整个面上为同一形状且同一尺寸,但也可以根据场所而改变等、从而在整个面中不均匀。
如图3所示,各第1方向布线21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形状沿着第1方向布线21的长边方向大致均匀。另外,如图4所示,各第2方向布线22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与上述的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第2方向布线22的截面形状沿着第2方向布线22的长边方向大致均匀。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必是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正面侧(Z方向正侧)比背面侧(Z方向负侧)窄的大致梯形形状、或者是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弯曲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参照图3)和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参照图4)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另外,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另外,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3)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4)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可以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在此,如上所述,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在整体上成为一体,形成规则的网眼形状。因此,如图5A所示,在一个第1方向布线21与一个第2方向布线22之间,通过一个第1方向布线21与一个第2方向布线22交叉而形成有4个角部2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第1方向布线21与一个第2方向布线22之间形成有:第1方向布线21的中心线CL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中心线CL2所成的角θ1在俯视时为锐角的一对角部25a;以及,中心线CL1与中心线CL2所成的角θ2在俯视时为钝角的一对角部25b。换言之,在中心线CL1与中心线CL2所成的角θ1在俯视时成为锐角的一侧,形成有角部25a,在中心线CL1与中心线CL2所成的角θ2在俯视时成为钝角的一侧,形成有角部25b。
在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交点处,形成于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之间的4个角部25也可以分别在俯视时带有圆弧。各个角部25在俯视时形成于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交叉的交点部26(图5A的阴影部分)的周围,并且向朝向交点部26的一侧凹陷。在该情况下,角部25a的曲率半径R1例如可以分别为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400μm以下。另外,角部25b的曲率半径R2例如可以分别为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400μm以下。在此,在曲率半径R1、曲率半径R2为0的情况下,意味着角部25不带有圆弧。但是,曲率半径R1和曲率半径R2双方不会成为0。特别是,曲率半径R1不为0,这在能够抑制不可见性的降低这一点上是优选的。在此,在本说明书中,“第1方向布线与第2方向布线交叉的交点部”是指由如下直线包围的区域:在俯视时分别从第1方向布线21的一对侧面21a延伸并且与第1方向布线21的一对侧面21a分别平行的一对第1暂称直线IL1;和从第2方向布线22的一对侧面22a分别延伸并且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一对侧面22a分别平行的一对第2暂称直线IL2
这样,通过使角部2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能够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尤其是,在中心线CL1与中心线CL2所成的角θ1在俯视时为锐角的角部25a处,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等下,有可能对角部25a局部地施加较大的力。对此,通过使角θ1在俯视时为锐角的角部25a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由此,即使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抑制对角部25a局部地施加较大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
在此,如图5B所示,在交点部26的沿着Y方向的长度LY、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以及角θ1之间,以下的式(1)的关系成立。
sin(θ1/2)=W1/LY…式(1)
因此,对于交点部26的沿着Y方向的长度LY,能够使用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和角θ1如以下的式(2)这样表示。
LY=W1/sin(θ1/2)…式(2)
在该情况下,从第1方向布线21的中心线CL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中心线CL2的交点IP到角部25a的侧面25c的最短距离Lc可以为交点部26的沿着Y方向的长度LY的0.5倍以上且1.0倍以下,更优选为0.55倍以上且0.9倍以下。通过使最短距离Lc为长度LY的0.5倍以上、更优选为0.55倍以上,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另外,通过使最短距离Lc为长度LY的1.0倍以下、更优选为0.9倍以下,能够抑制不可见性的降低。
另外,如图5B所示,在交点部26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LX、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以及角θ1之间,以下的式(3)的关系成立。
sin(θ2/2)=W1/LX…式(3)
因此,交点部26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LX能够使用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以及角θ2,如以下的式(4)那样表示。
LX=W1/sin(θ2/2)…式(4)
在该情况下,从第1方向布线21的中心线CL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中心线CL2的交点IP到角部25b的侧面25d的最短距离Ld可以为交点部26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LX的0.5倍以上且1.0倍以下,更优选为0.55倍以上且0.9倍以下。通过使最短距离Ld为长度LX的0.5倍以上、更优选为0.55倍以上,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另外,通过使最短距离Ld为长度LX的1.0倍以下,更优选为0.9倍以下,能够抑制不可见性的降低。
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是铜,但不限于此。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金、银、铜、铂、锡、铝、铁、镍等金属材料(包含它们的合金)。另外,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也可以是通过电镀法形成的镀层。
接着,对虚设布线层30进行说明。再次参照图1,虚设布线层30以包围各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的方式设置,且以包围各网状布线层20中的除供电部40侧(Y方向负侧)以外的周向整个区域(X方向正侧、X方向负侧、Y方向正侧)的方式形成。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层30遍及基板11和底涂层15上的除了网状布线层20和供电部40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而配置。该虚设布线层30与网状布线层20不同,实质上不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
如图2所示,虚设布线层30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的虚设布线30a的重复结构构成。即,虚设布线层30包含多个相同形状的虚设布线30a,各虚设布线30a分别与网状布线层20(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和供电部40在电气上独立。另外,多个虚设布线30a遍及虚设布线层30内的整个区域而规则地配置。该虚设布线30a分别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状,具有与第1方向布线21平行地延伸的第1虚设布线部分31、和与第2方向布线22平行地延伸的第2虚设布线部分32。其中,第1虚设布线部分31具有规定的长度L5,第2虚设布线部分32具有规定的长度L6,它们彼此相等(L5=L6)。
在第1虚设布线部分31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虚设布线30a彼此之间形成有空隙部33a(图2的阴影部分),在第2虚设布线部分32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虚设布线30a彼此之间形成有空隙部33b(图2的阴影部分)。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30a彼此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即,在第1虚设布线部分31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虚设布线30a彼此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隙G1例如能够设为1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范围。同样地,在第2虚设布线部分32延伸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虚设布线30a彼此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隙G2例如能够设为1μm以上且20μm以下的范围。此外,间隙G1、G2的最大值也可以分别为上述的间距P1、P2的0.8倍以下。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30a的间隙G1与虚设布线30a的间隙G2相等(G1=G2)。
在本实施方式中,虚设布线30a具有上述的网状布线层20的单位图案20A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形状。即,虚设布线30a的形状成为从网状布线层20的L字状的单位图案20A去除上述的空隙部33a、33b而成的形状。即,将虚设布线层30的多个虚设布线30a与多个空隙部33a、33b合并而成的形状相当于形成网状布线层20的网眼形状。这样,通过将虚设布线层30的虚设布线30a设为网状布线层20的单位图案20A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的差异难以通过目视来识别,能够使配置于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难以被看到。
在图2中,网状布线层20和虚设布线层30在Y方向上相邻。在该网状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的边界附近,第1虚设布线部分31形成于第1方向布线21的延长线上。因此,网状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的差异难以被目视确认。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网状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在X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处,出于同样的理由,优选的是,第2虚设布线部分32形成在第2方向布线22的延长线上。
如图3所示,各虚设布线30a的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另外,如图4所示,各虚设布线30a的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在该情况下,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截面形状与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截面形状与第2方向布线22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线宽W3(参照图3)与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大致相同,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线宽W4(参照图4)与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大致相同。另外,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高度H3(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3)及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高度H4(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4)也分别与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及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大致相同。
另外,如图5A所示,在第1虚设布线部分31与第2虚设布线部分32之间形成有角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角部35的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中心线CL3与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中心线CL4所成的角θ3在俯视时成为锐角。
该角部3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角部35在俯视时形成于第1虚设布线部分31与第2虚设布线部分32交叉的交点部36(图5A的阴影部分)的周围,且向朝向交点部36的一侧凹陷。在该情况下,角部35的曲率半径R3例如可以为3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在此,在本说明书中,“第1虚设布线部分与第2虚设布线部分交叉的交点部”是指虚设布线30a中的被如下直线包围的区域:在俯视时从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一对侧面31a分别延伸并且分别与第1虚设布线部分31的一对侧面31a平行的一对第3暂称直线IL3;以及,分别从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一对侧面32a延伸并且与第2虚设布线部分32的一对侧面32a分别平行的一对第4暂称直线IL4
这样,通过使角部3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能够提高虚设布线30a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尤其是,在中心线CL3与中心线CL4所成的角θ3在俯视为锐角的角部35处,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等下,有可能对角部35局部地施加较大的力。对此,通过使角θ3在俯视时为锐角的角部3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由此,即使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抑制对角部35局部地施加较大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虚设布线30a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
关于虚设布线30a的材料,能够使用与第1方向布线21的材料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相同的金属材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网状布线层20及虚设布线层30分别具有规定的开口率At1、At2。其中,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例如可以设为85%以上且99.9%以下的范围,可以设为87%以上且小于100%的范围,优选为95%以上。通过将网状布线层20的整体的开口率At1设为该范围,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导电性和透明性。另外,通过使网状布线层20的整体的开口率At1为95%以上,能够在确保布线基板10的导电性的同时提高透明性。另外,虚设布线层30的开口率At2例如能够设为87%以上且小于100%的范围。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层30的开口率At2大于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At2>At1)。由此,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另外,并不限定于此,虚设布线层30的开口率At2也可以小于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At2<At1)。
进而,关于网状布线层20及虚设布线层30的整体的开口率(将网状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合计的开口率),例如可以设为87%以上且小于100%的范围。通过将布线基板10的整体的开口率At3设为该范围,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导电性和透明性。
此外,开口率是指开口区域(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虚设布线30a等的金属部分不存在、使得基板11露出的区域)的面积在规定的区域(网状布线层20、虚设布线层30、或者网状布线层20和虚设布线层30)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基板11的正面上以覆盖网状布线层20的方式形成保护层。保护层保护网状布线层20,且形成为覆盖基板11中的至少网状布线层20。作为保护层的材料,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树脂与它们的改性树脂的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聚乙烯树脂与它们的共聚物、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酰胺、氯化聚烯烃等无色透明的绝缘性树脂。
再次参照图1,供电部40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该供电部40由大致长方形的导电性的薄板状部件构成。供电部40的长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供电部40的短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另外,供电部40配置于基板11的长边方向端部(Y方向负侧端部)。供电部4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金、银、铜、铂、锡、铝、铁、镍等金属材料(包含它们的合金)。在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图像显示装置90(参照图7)时,该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无线通信用电路90b电连接。此外,供电部40设置于基板11的正面,但不限于此,供电部40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位于比基板11的周缘靠外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通过柔软地形成供电部40,由此,供电部40绕到图像显示装置90的侧面或背面,从而能够在侧面或背面侧电连接。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6A至图6F,对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A至图6F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首先,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
接着,如图6A所示,在基板11上形成底涂层15。此时,底涂层15也可以形成于基板1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作为形成底涂层15的方法,可以使用辊涂、凹版涂布、凹版反向涂布、微凹版涂布、狭缝模涂、模涂、刀涂、喷墨涂布、分配器涂布、吻合涂布、喷涂、丝网印刷、胶版印刷、柔版印刷。
接着,在底涂层15上形成网状布线层20,其中,所述网状布线层20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另外,此时,在底涂层15上形成虚设布线层30,其中,该虚设布线层30配置于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包含与第1方向布线21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30a。
此时,首先,如图6B所示,在底涂层15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层叠金属箔51。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箔51的厚度可以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箔51也可以包含铜。
接着,如图6C所示,向金属箔5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供给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作为该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系树脂等有机树脂。
接着,如图6D所示,通过光刻法形成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光刻法对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进行构图,形成绝缘层54(抗蚀剂图案)。此时,以与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对应的金属箔51露出的方式形成绝缘层54。
接着,如图6E所示,去除底涂层15的正面上的金属箔51。此时,通过进行使用了氯化铁、氯化铜、硫酸/盐酸等强酸、过硫酸盐、过氧化氢或它们的水溶液、或以上的组合等的湿式处理,由此以使底涂层15的正面露出的方式对金属箔51进行蚀刻。
接着,如图6F所示,去除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进行使用了高锰酸盐溶液、N-甲基-2-吡咯烷酮、酸或碱溶液等的湿式处理、或者进行使用了氧等离子体的干式处理,由此去除金属箔51上的绝缘层54。
此外,作为布线基板10的另一制造方法,能够使用被称为所谓的剥离法的以下方法。在该情况下,首先,向底涂层15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供给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接着,通过光刻法对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进行构图,形成绝缘层54(抗蚀剂图案)。接着,在绝缘层54的正面和从绝缘层54露出的底涂层15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层叠金属箔51。然后,通过去除绝缘层54,由此在底涂层15上直接形成的金属箔51以图案状残留。
这样,得到具有如下部分的布线基板10:基板11;设置于基板11上的底涂层15;以及配置于底涂层15上的网状布线层20及虚设布线层30。在该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包含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虚设布线层30包含虚设布线30a。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布线基板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布线基板10组装于具有显示器90a的图像显示装置90。布线基板10配置在显示器90a上。作为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90,例如能够列举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90的无线通信用电路90b电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状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能够使用图像显示装置90进行通信。此外,虚设布线层30与网状布线层20分离,且电性独立。因此,即使在设置有虚设布线层30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电波的收发产生影响。
然而,通常,金属制的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材料与树脂制的基板11的材料不同,因此其紧贴力不一定牢固。因此,在使用图像显示装置90的期间,在对布线基板10向弯曲的方向施加有力的情况下等,也可以想到,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会从基板11剥离。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布线基板10具备:基板11,其具有透明性;底涂层15,其设置于基板11上;以及网状布线层20,其配置于底涂层15上,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另外,底涂层15包含高分子材料。而且,在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交点处,形成于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之间的4个角部2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由此,能够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由此,即使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抑制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从底涂层15剥离。
在此,为了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可以考虑使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变大。另一方面,例如在使第1方向布线21等的线宽变大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变低,从而布线基板10整体的开口率At3变低。因此,布线基板10有可能整体变暗。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之间形成的4个角部2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由此,能够在不降低布线基板10的整体的开口率At3的情况下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
并且,由于布线基板10具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设置在基板11上的底涂层15、以及配置在底涂层15上且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的网状布线层20,因此确保了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由此,在布线基板10被配置于显示器90a上时,能够从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部23视觉辨认显示器90a,因此不会妨碍显示器90a的可视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角部25a的第1方向布线21的中心线CL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中心线CL2所成的角θ1在俯视时为锐角。这样,通过使角θ1在俯视时为锐角的角部25a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由此,即使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抑制对角部25a局部地施加较大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底涂层15包含丙烯酸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以及虚设布线30a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底涂层15的高分子材料被交联。由此,能够提高底涂层15的耐损伤性及耐热性。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布线基板10还具备虚设布线层30,该虚设布线层30配置于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包含与第1方向布线21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30a。通过像这样在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配置虚设布线层30,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与除此以外的区域的边界不清晰。由此,能够在图像显示装置90中难以看到网状布线层20,图像显示装置90的使用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出网状布线层20。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于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之间的4个角部25分别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虽然未图示,但只要形成于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之间的4个角部25中的至少一个角部2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即可。即,也可以在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之间形成有在俯视时不带有圆弧的角部25。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至少一个角部25在俯视时带有圆弧,也能够提高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与底涂层15的紧密贴合性。因此,即使在使布线基板10弯曲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抑制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从底涂层15剥离。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例子进行了说明:网状布线层20由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天线图案构成。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也可以如上述那样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另外,如图8所示,网状布线层20也可以构成为阵列天线。这样,在将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收发直行性高的毫米波的毫米波用天线性能。此外,阵列天线是指规则地配置有多个天线元件(辐射元件)的天线,并且是指能够独立地控制元件的激励的振幅及相位的天线。
关于网状布线层20,优选在基板11上形成有2个以上,优选在基板11上形成有4个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网状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形成有3个(参照图8)。各个网状布线层20也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关于各个网状布线层20,优选的是,长度(Y方向上的长度)La的误差和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Wa的误差分别在10%内。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毫米波用天线性能。
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参照图8)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使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为1mm以上,能够抑制天线元件间的电磁波的意外的干扰。通过使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为5mm以下,能够减小网状布线层20所构成的阵列天线整体的尺寸。例如,在网状布线层20为28GHz的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可以为3.5mm。另外,在网状布线层20为60GHz的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也可以是1.6mm。
(第2实施方式)
<第1实施模式>
接下来,通过图9至图15F,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进行说明。图9至图15F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图。在图9至图15F中,有时对与图1至图8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X方向”是指与图像显示装置的一边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指与X方向垂直且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另一边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指与X方向及Y方向双方垂直且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正面”是指Z方向正侧的面,是图像显示装置的发光面侧,是指朝向观察者侧的面。“背面”是指Z方向负侧的面,即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发光面及朝向观察者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
[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9和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模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相对于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层叠的显示装置(显示器)61。其中,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有第1透明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96、以及位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布线基板10。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另外,相对于显示装置61在Z方向负侧配置有通信模块63。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显示装置61以及通信模块63收纳于壳体62内。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60中,能够经由通信模块63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从而能够进行通信。通信模块63也可以包含电话用天线、WiFi用天线、3G用天线、4G用天线、5G用天线、LTE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用天线等中的任一个。作为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60,例如能够列举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
如图10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0具有发光面64。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布线基板10,其相对于显示装置61位于发光面64侧(Z方向正侧);和通信模块63,其相对于显示装置61位于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
显示装置61例如由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构成。显示装置61也可以包含例如未图示的金属层、支承基材、树脂基材、薄膜晶体管(TFT)以及有机EL层。也可以在显示装置61上配置未图示的触摸传感器。另外,在显示装置61上隔着第1透明粘接层95配置有布线基板10。另外,显示装置61不限于有机EL显示装置。例如,显示装置61也可以是具有其自身发光的功能的其他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包含微型LED元件(发光体)的微型LED显示装置。另外,显示装置61也可以是包含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布线基板10上隔着第2透明粘接层96配置有罩玻璃(正面保护板)75。另外,也可以在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罩玻璃75之间配置未图示的装饰膜和偏光板。
第1透明粘接层95是将显示装置61直接或间接地粘接于布线基板10的粘接层。第1透明粘接层95具有光学透明性,也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OCA层例如是如以下那样制作的层。首先,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脱模膜上涂布含有聚合性化合物的液态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其固化,得到OCA片。将该OCA片贴合于对象物,然后将脱模膜剥离去除,由此得到上述OCA层。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可以是丙烯酸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等。
如上所述,布线基板10相对于显示装置61配置在发光面64侧。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位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更具体而言,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在该情况下,第1透明粘接层95、第2透明粘接层96、显示装置61以及罩玻璃75分别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这样,通过将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在俯视时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60的一部分区域、而不是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60的整个面,由此能够减薄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
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供电部40与通信模块63电连接。另外,布线基板10的一部分不是配置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而是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向外侧(Y方向负侧)突出。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中的设置有供电部40的区域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供电部40与通信模块63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布线基板10中的设置有网状布线层20的区域位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中的布线基板1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第2透明粘接层96是将布线基板10直接或间接地粘接于罩玻璃75的粘接层。第2透明粘接层96与第1透明粘接层95同样地具有光学透明性,也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可以是丙烯酸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或聚氨酯系树脂等。
在本实施模式中,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另外,第2透明粘接层96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进而,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在此,折射率是指绝对折射率,可以基于JIS K-7142的A法求出。例如,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为丙烯酸系树脂(折射率为1.49)的情况下,将基板11的折射率设为1.39以上且1.59以下。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氟树脂、硅酮系树脂、聚烯烃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等。
这样,通过将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抑制在0.1以下,能够抑制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B1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目视确认到基板11。另外,通过将第2透明粘接层96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抑制在0.1以下,能够抑制第2透明粘接层96与基板11的界面B2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目视确认到基板11。进而,通过将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抑制为0.1以下,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3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目视确认到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
特别优选的是,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彼此相同。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能够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3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另外,在图10中,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可以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2倍以上,优选为2.5倍以上。这样,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相对于基板11的厚度T1充分变厚,由此,在与基板11重叠的区域,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在厚度方向上变形,吸收基板11的厚度。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处、在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中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目视确认到基板11的存在。
另外,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可以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10倍以下,优选为5倍以下。由此,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或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不会变得过厚,能够使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减薄。
另外,在图10中,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可以彼此相同。在该情况下,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分别可以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1.5倍以上,优选为2.0倍以上。即,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的合计(T3+T4)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3倍以上。这样,通过使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3、T4的合计相对于基板11的厚度T1充分变厚,由此,在与基板11重叠的区域,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在厚度方向上变形,吸收基板11的厚度。由此,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在第1透明粘接层95或第2透明粘接层96中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目视确认到基板11的存在。
另外,在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彼此相同的情况下,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分别可以为基板11的厚度T1的5倍以下,优选为3倍以下。由此,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双方的厚度T3、T4不会变得过厚,能够减薄图像显示装置60整体的厚度。
具体而言,基板11的厚度T1例如可以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优选设为15μm以上且25μm以下。通过将基板11的厚度T1设为10μm以上,能够保持布线基板10的强度,使网状布线层20的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不易变形。另外,通过使基板11的厚度T1为50μm以下,能够抑制在基板11的周缘、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中产生阶梯差,从而能够使观察者难以目视确认到基板11的存在。
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优选设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优选设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
如上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由布线基板10、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1透明粘接层95、以及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第2透明粘接层96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
罩玻璃(正面保护板)75直接或间接地配置在第2透明粘接层96上。该罩玻璃75是使光透过的玻璃制的部件。罩玻璃75为板状,在俯视时可以为矩形形状。罩玻璃75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2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优选设为30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罩玻璃75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可以设为2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设为100mm以上且200mm以下,罩玻璃75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可以设为2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设为50mm以上且100mm以下。
如图9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0在俯视时整体为大致长方形状,其长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其短边方向与X方向平行。图像显示装置60在长边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4例如能够在2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在100mm以上且2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基板11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长度L5例如能够在2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在5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此外,图像显示装置60的角部也可以分别带有圆弧。
[布线基板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14,对布线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至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10用于上述的图像显示装置60(参照图9和图10),被配置于比显示装置61靠发光面64侧、且配置于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这样的布线基板10具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另外,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
基板11的材料是具有可见光线区域中的透明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如上所述,关于基板11的材料,使用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且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的材料。在该情况下,作为基板11的材料,也能够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网状布线层20由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天线图案构成。在图11中,网状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形成有1个。该网状布线层20对应于规定的频带。即,网状布线层20的长度(Y方向上的长度)La成为与特定频带对应的长度。此外,也可以在基板11上形成多个网状布线层20。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多个网状布线层20的长度彼此不同,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频带。
网状布线层20具有供电部40侧的基端侧部分20a、和与基端侧部分20a连接的末端侧部分20b。基端侧部分20a和末端侧部分20b分别在俯视时具有大致长方形状。在该情况下,末端侧部分20b的长度(Y方向距离)比基端侧部分20a的长度(Y方向距离)长,末端侧部分20b的宽度(X方向距离)比基端侧部分20a的宽度(X方向距离)宽。另外,在本实施模式中,网状布线层20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Wa也可以是末端侧部分20b在短边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
此外,在图11中,示出了网状布线层20作为单极天线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能够设为偶极天线、环形天线、缝隙天线、微带天线、贴片天线等形状。
网状布线层20的金属线分别形成为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网状布线层20在X方向及Y方向上重复地具有图案。即,网状布线层20具有由沿X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方向布线22)和沿Y方向延伸的部分(第1方向布线21)构成的图案形状。
如图12所示,网状布线层20包含: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多个第1方向布线(天线布线(布线))21;和连结多个第1方向布线21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天线连结布线(布线))22。具体而言,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在整体上成为一体,形成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各第1方向布线21在与天线的频带对应的方向(长边方向、Y方向)上延伸,各第2方向布线22在与第1方向布线21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第1方向布线21具有与规定的频带对应的长度La(上述的网状布线层20的长度,参照图11),由此主要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另一方面,第2方向布线22将这些第1方向布线21彼此连结,由此起到抑制如下不良情况的作用:第1方向布线21断线,或者第1方向布线21与供电部40没有电连接。
如上所述,在网状布线层20中,通过被彼此相邻的第1方向布线21和彼此相邻的第2方向布线22包围,由此形成多个开口部23。另外,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即,多个第1方向布线21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距P1例如能够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多个第2方向布线22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其间距P2例如能够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这样,通过将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多个第2方向布线22分别等间隔地配置,由此,在网状布线层20内,开口部23的大小没有偏差,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难以被用肉眼辨识。另外,第1方向布线21的间距P1与第2方向布线22的间距P2相等。因此,在本实施模式中,各开口部23分别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状,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从各开口部23露出。因此,通过扩大各开口部23的面积,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整体的透明性。另外,各开口部23的一边的长度L7例如可以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各第1方向布线21和各第2方向布线22相互正交,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相互以锐角或钝角交叉。在此,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所成的角优选为30°以上150°以下。由此,在形成网状布线层20时,能够容易形成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另外,开口部23的形状优选在整个面上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但也可以根据位置而改变等,从而在整个面上不均匀。
如图13所示,各第1方向布线21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X方向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形状沿着第1方向布线21的长边方向(Y方向)大致均匀。另外,如图14所示,各第2方向布线22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Y方向截面)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与上述的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X方向截面)形状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第2方向布线22的截面形状沿着第2方向布线22的长边方向(X方向)大致均匀。
在本实施模式中,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X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13)和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Y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14)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另外,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此外,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13)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14)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及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可以分别在例如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再次参照图11,供电部40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在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图像显示装置60(参照图9及图10)时,该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连接。此外,供电部40设置于基板11的正面,但不限于此,供电部40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位于比基板11的周缘靠外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通过柔软地形成供电部40,由此,供电部40绕到图像显示装置60的侧面或背面,从而能够在侧面或背面侧电连接。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15A至图15F,对本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5A至图15F是示出本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如图15A所示,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
接着,在基板11上形成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21和连结多个第1方向布线21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22的网状布线层20。
此时,首先,如图15B所示,在基板1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层叠金属箔51。在本实施模式中,金属箔51的厚度可以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在本实施模式中,金属箔51也可以包含铜。
接着,如图15C所示,向金属箔5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供给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作为该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系树脂等有机树脂。
接着,如图15D所示,通过光刻法形成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光刻法对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进行构图,形成绝缘层54(抗蚀剂图案)。此时,以与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对应的金属箔51露出的方式形成绝缘层54。
接着,如图15E所示,去除基板11的正面上的、位于未被绝缘层54覆盖的部分处的金属箔51。此时,通过进行使用了氯化铁、氯化铜、硫酸/盐酸等强酸、过硫酸盐、过氧化氢或它们的水溶液、或以上的组合等的湿式处理,由此以使基板11的正面露出的方式对金属箔51进行蚀刻。
接着,如图15F所示,去除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进行使用了高锰酸盐溶液、N-甲基-2-吡咯烷酮、酸或碱溶液等的湿式处理、或者进行使用了氧等离子体的干式处理,由此去除金属箔51上的绝缘层54。
这样,得到具有基板11和设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的布线基板10。在这种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包含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
[本实施模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模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此时,布线基板10配置在显示装置61上。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状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从而能够使用图像显示装置60进行通信。
根据本实施模式,在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另外,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第2透明粘接层96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基板1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的界面B1、第2透明粘接层96与基板11的界面B2、以及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3处的可见光的反射。由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难以用肉眼目视确认到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尤其是,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分别具有比基板11大的面积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11的外缘不易被观察者的肉眼观察到,能够使观察者不会识别出基板11的存在。
另外,根据本实施模式,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也可以是基板11的厚度T1的2倍以上。或者,也可以是,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彼此相同,第1透明粘接层95的厚度T3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厚度T4是基板11的厚度T1的1.5倍以上。由此,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在厚度方向上收缩而吸收基板11的厚度,因此在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2透明粘接层96中的与基板11的外缘对应的位置难以产生阶梯差。由此,能够使观察者的肉眼难以视觉辨认出基板11的外缘,能够使观察者不会识别出基板11的存在。
另外,根据本实施模式,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也可以彼此相同。另外,第1透明粘接层95的材料和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材料也可以分别是丙烯酸系树脂。由此,实质上消除了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折射率之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透明粘接层95与第2透明粘接层96的界面B3处的可见光的反射。
另外,根据本实施模式,布线基板10具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于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该网状布线层20具有基于作为不透明的导电体层的形成部的导体部、和多个开口部而成的网状图案,因此确保了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由此,在布线基板10被配置于显示装置61上时,能够从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部23视觉辨认出显示装置61,不会妨碍显示装置61的可视性。
[变形例]
接下来,对本实施模式的布线基板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图16及图17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1变形例。图16及图17所示的变形例在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设有虚设布线层30这一点上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9至图15F所示的实施模式大致相同。在图16及图17中,对与图9至图15F所示的实施模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6所示的布线基板10中,沿着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虚设布线层30。该虚设布线层30与网状布线层20不同,实质上不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
如图17所示,虚设布线层30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形状的虚设布线30a的重复结构构成。即,虚设布线层30包含多个相同形状的虚设布线30a,各虚设布线30a分别与网状布线层20(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在电气上独立。另外,多个虚设布线30a遍及虚设布线层30内的整个区域规则地配置。多个虚设布线30a相互在平面方向上分离,并且突出地配置在基板11上。即,各虚设布线30a相对于网状布线层20、供电部40以及其他虚设布线30a在电气上独立。各虚设布线30a分别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状。
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30a具有上述的网状布线层20的单位图案形状(参照图12)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与虚设布线层30的差异难以通过目视来识别,从而能够使配置于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不易被看到。虚设布线层30的开口率可以与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接近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
这样,通过在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配置与网状布线层20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30,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的外缘不清晰。由此,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难以在图像显示装置60的正面上被看到,图像显示装置60的使用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出网状布线层20。
(第2变形例)
图18及图19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2变形例。图18及图19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在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开口率互不相同的多个虚设布线层30A、30B,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9至图17所示的实施模式大致相同。在图18和图19中,对与图9至图17所示的实施模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8所示的布线基板10中,沿着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设置有开口率互不相同的多个(在该情况下为2个)虚设布线层30A、30B(第1虚设布线层30A和第2虚设布线层30B)。具体而言,沿着网状布线层20的周围配置有第1虚设布线层30A,沿着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周围配置有第2虚设布线层30B。该虚设布线层30A、30B与网状布线层20不同,实质上不发挥作为天线的功能。
如图19所示,第1虚设布线层30A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形状的虚设布线30a的重复结构构成。另外,第2虚设布线层30B由具有规定的单位图案形状的虚设布线30a2的重复结构构成。即,虚设布线层30A、30B分别包含多个相同形状的虚设布线30a1、30a2,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与网状布线层20在电气上独立。另外,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遍及虚设布线层30A、30B内的整个区域而规则地配置。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相互在平面方向上分离,并且突出地配置在基板11上。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相对于网状布线层20、供电部40以及其他虚设布线30a1、30a2在电气上独立。另外,各虚设布线30a1、30a2分别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状。
在该情况下,虚设布线30a1、30a2具有上述的网状布线层20的单位图案形状(参照图12)的一部分缺失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与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差异、以及第1虚设布线层30A与第2虚设布线层30B的差异难以通过目视来识别出来,从而能够使配置于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不易被看到。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开口率大于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开口率大于第2虚设布线层30B的开口率。
此外,第1虚设布线层30A的各虚设布线30a1的面积比第2虚设布线层30B的各虚设布线30a2的面积大。在该情况下,各虚设布线30a1的线宽与各虚设布线30a2的线宽相同,但不限于此,各虚设布线30a1的线宽也可以比各虚设布线30a2的线宽大。另外,也可以设置开口率互不相同的3个以上的虚设布线层。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各虚设布线层的开口率随着从接近网状布线层20的一方朝向远离网状布线层20的一方而逐渐变大。
这样,通过配置与网状布线层20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30A、30B,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的外缘更不清晰。由此,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难以在图像显示装置60的正面上被看到,图像显示装置60的使用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出网状布线层20。
(第3变形例)
图20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3变形例。在图20所示的变形例中,网状布线层20的平面形状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9至图19所示的实施模式大致相同。在图20中,对与图9至图19所示的实施模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20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网状布线层20的放大俯视图。在图20中,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斜着(非直角地)相交,各开口部23在俯视时形成为菱形状。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分别与X方向及Y方向均不平行,但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中的任一方也可以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
(第4变形例)
图21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4变形例。图21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9至图20所示的实施模式大致相同。在图21中,对与图9至图20所示的实施模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21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60的俯视图。在图21中,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这样,在使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收发直行性高的毫米波的毫米波用天线性能。
网状布线层20优选在基板11上形成有2个以上,优选在基板11上形成有4个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网状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形成有3个(参照图21)。
末端侧部分20b彼此的距离D20b(参照图21)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使末端侧部分20b彼此的距离D20b为1mm以上,能够抑制天线元件间的电磁波的意外的干涉。通过使末端侧部分20b彼此的距离D20b为5mm以下,能够减小网状布线层20所构成的阵列天线整体的尺寸。例如,在网状布线层20为28GHz的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末端侧部分20b彼此的距离D20b可以为3.5mm。另外,在网状布线层20为60GHz的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末端侧部分20b彼此的距离D20b也可以是1.6mm。
<第2实施模式>
接着,参照图22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模式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模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在图22中,对与图1至图8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或图9至图2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和显示装置(显示器)61。其中,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具有第1电介质层97、第2电介质层98和布线基板10。布线基板10具有基板11、网状布线层20和保护层17。
保护层17形成在基板11的正面上,且形成为覆盖网状布线层20。保护层17保护网状布线层20。保护层17也可以覆盖网状布线层20的整个区域和供电部40的整个区域。在该情况下,保护层17遍及基板11的整个区域而形成。具体而言,保护层17形成于基板11的宽度方向(X方向)及长度方向(Y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此外,不限于此,保护层17也可以仅设置于基板11的一部分区域。例如,保护层17也可以仅形成于基板11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区域。
作为保护层17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树脂与它们的改性树脂的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聚乙烯树脂与它们的共聚物、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酰胺、氯化聚烯烃等无色透明的绝缘性树脂。另外,保护层17的厚度也可以设为0.3μm以上且10μm以下。
也可以在基板11与网状布线层20之间形成未图示的底涂层(例如图3及图4所示的底涂层15)。底涂层使网状布线层20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提高。底涂层也可以设置于基板1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底涂层可以是无色透明的。另外,底涂层也可以包含高分子材料。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状布线层20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底涂层优选包含丙烯酸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与网状布线层20的紧密贴合性。底涂层的厚度可以为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通过使底涂层的厚度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网状布线层20与基板11的紧密贴合性,并且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在基板11与网状布线层20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底涂层的情况下,由基板11和底涂层15构成的层叠体与基板11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优选为0.05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基板11与底涂层的界面处的可见光的反射,从而难以用观察者的肉眼观察到基板11。
布线基板10的其他结构也可以是与上述的第1实施模式的情况相同的结构。
布线基板10配置在第1电介质层97与第2电介质层98之间。更具体而言,在第1电介质层97与第2电介质层98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布线基板10的一部分区域。在该情况下,第1电介质层97和第2电介质层98分别具有比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大的面积。
第1电介质层97的整体由电介质构成。第1电介质层97具有第1透明粘接层95和第1基材层91。其中,第1透明粘接层95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模式的情况相同的结构。
第1基材层91也可以位于显示装置61与第1透明粘接层95之间。或者,第1基材层91也可以构成显示装置61的一部分。第1基材层91具有可见光线区域中的透明性、和电绝缘性。作为第1基材层9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环烯烃聚合物(例如日本瑞翁公司制的ZF-16)、聚降冰片烯聚合物(住友电木公司制)等有机绝缘性材料。另外,作为第1基材层91的材料,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玻璃、陶瓷等。另外,第1电介质层97也可以不包含第1基材层91。例如,第1电介质层97也可以仅包含第1透明粘接层95。
第2电介质层98的整体由电介质构成。第2电介质层98具有第2透明粘接层96和第2基材层92。其中,第2透明粘接层96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模式的情况相同的结构。
第2基材层92直接或间接地配置在第2透明粘接层96上。第2基材层92具有可见光线区域中的透明性、和电绝缘性。作为第2基材层92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环烯烃聚合物(例如日本瑞翁公司制的ZF-16)、聚降冰片烯聚合物(住友电木公司制)等有机绝缘性材料。另外,作为第2基材层92的材料,也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玻璃、陶瓷等。作为第2基材层92,也可以使用上述的罩玻璃75。另外,第2电介质层98也可以不包含第2基材层92。例如,第2电介质层98也可以仅包含第2透明粘接层96。
在本实施模式中,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中的、布线基板10、第1电介质层97以及第2电介质层98全部存在的区域作为第1区域A1。第1区域A1是从发光面64的法线方向观察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时,布线基板10、第1电介质层97以及第2电介质层98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存在的区域。另外,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中的、第1电介质层97和第2电介质层98存在、且布线基板10不存在的区域作为第2区域A2。第2区域A2是在从发光面64的法线方向观察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时,第1电介质层97和第2电介质层98以相互重叠的方式存在且布线基板10不存在的区域。
在图22中,用标号V1表示透过第1区域A1的可见光线。在本实施模式中,可见光线V1透过第2基材层92、第2透明粘接层96、保护层17、基板11、第1透明粘接层95以及第1基材层91。另外,在保护层17与基板11之间存在底涂层的情况下,可见光线V1也透过底涂层。另外,在图22中,用标号V2表示透过第2区域A2的可见光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见光线V2透过第2基材层92、第2透明粘接层96、第1透明粘接层95以及第1基材层91。
在该情况下,将第1区域A1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设为第1透射率t1。例如,在图22中,可见光线V1的透射率为第1透射率t1。另外,第1透射率t1是在构成网状布线层20及虚设布线层30等的金属不存在的部位进行测量出的。在该情况下,第1透射率t1可以为83%以上,也可以为87%以上。另外,第1透射率t1可以为90%以下,也可以为89%以下。另外,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中,第1透射率t1优选成为上述范围,更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区域整体中,第1透射率t1成为上述范围。
另外,将第2区域A2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设为第2透射率t2。例如,在图22中,可见光线V2的透射率为第2透射率t2。此时,第1透射率t1与第2透射率t2之差(|t1-t2|)可以为1.5%以下,也可以为1.1%以下。第1透射率t1与第2透射率t2之差(|t1-t2|)可以为0%以上。另外,第1透射率t1与第2透射率t2的大小关系不限。此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和第2区域A2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处,第1透射率t1与第2透射率t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整个区域的任意点、和第2区域A2的整个区域的任意点处,第1透射率t1与第2透射率t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
对于第1透射率t1及第2透射率t2,可以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的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V-670”,在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范围内,作为每1nm地测量出的透射率的平均值而求出。透射率100%是指:在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范围内每1nm地测量出的全部波长的光完全透过对象物。例如,透射率100%是指在温度为20℃以上且25℃以下、湿度为30%以上且70%以下的环境下,使用上述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V-670”在未放置对象物的状态下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的值。另外,例如第1透射率t1为83%以上且90%以下是指:在波长为400nm以上且700nm以下的范围内每1nm地测量出的透射率的平均值包含于83%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模式中,适当调整第2基材层92、第2透明粘接层96、保护层17、基板11、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1基材层91各自的透射率。由此,能够将第1透射率t1设为83%以上且90%以下、将第1透射率t1与第2透射率t2之差设为1.5%以下。由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外缘难以用肉眼观察到。其结果是,能够使观察者不识别出布线基板10的存在。
另外,将第1区域A1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雾度值设为第1雾度值h1。例如,在图22中,可见光线V1的扩散程度成为第1雾度值h1。另外,第1雾度值h1是在构成网状布线层20的金属不存在的部位测量出的。该情况下,第1雾度值h1可以为0.5%以上,也可以为0.8%以上。另外,第1雾度值h1可以为2%以下,也可以为1.5%以下。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中,第1雾度值h1成为上述范围,更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区域整体中,第1雾度值h1成为上述范围。
另外,将第2区域A2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雾度值设为第2雾度值h2。例如,在图22中,可见光线V2的扩散程度成为第2雾度值h2。此时,第1雾度值h1与第2雾度值h2之差(|h1-h2|)可以为0.5%以下,也可以为0.3%以下。第1雾度值h1与第2雾度值h2之差(|h1-h2|)可以为0%以上。另外,第1雾度值h1与第2雾度值h2的大小关系不限。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和第2区域A2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处,第1雾度值h1与第2雾度值h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整个区域的任意点、和第2区域A2的整个区域的任意点处,第1雾度值h1与第2雾度值h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
第1雾度值h1和第2雾度值h2可以依据JIS K-7136进行测量。
在本实施模式中,适当调整第2基材层92、第2透明粘接层96、保护层17、基板11、第1透明粘接层95及第1基材层91各自的雾度值。由此,能够使第1雾度值h1为0.5%以上且2%以下,能够使第1雾度值h1与第2雾度值h2之差为0.5%以下。由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外缘难以被用肉眼观察到。其结果是,能够使观察者无法识别出布线基板10的存在。
另外,将第1区域A1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全光线反射率和扩散光线反射率分别设为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和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例如,在图22中,可见光线V1的全光线反射率(RSCI)成为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另外,可见光线V1的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为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另外,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和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是指构成网状布线层20的金属不存在的部位处的值。这种情况下,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可以为9%以上,也可以为9.5%以上。另外,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可以为11%以下,也可以为10.5%以下。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中,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成为上述范围。另外,更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区域整体中,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成为上述范围。
进而,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可以为0.05%以上,也可以为0.07%以下。另外,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可以为1%以下,可以为0.5%以下,可以为0.15%以下,也可以为0.12%以下。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中,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成为上述范围。另外,更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区域整体中,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成为上述范围。
另外,将第2区域A2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全光线反射率和扩散光线反射率分别设为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和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例如,在图22中,可见光线V2的全光线反射率(RSCI)成为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另外,可见光线V2的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成为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此时,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与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之差(|RSCI1-RSCI2|)可以为1%以下,也可以为0.5%以下。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与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的差(|RSCI1-RSCI2|)可以为0%以上。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与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的大小关系不限。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和第2区域A2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处,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与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区域整体的任意的点、和第2区域A2的整个区域的任意的点处,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与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
进而,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与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之差(|RSCE1-RSCE2|)可以为1.5%以下,也可以为0.5%以下,还可以为0.05%以下,还可以为0.03%以下。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与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之差(|RSCE1-RSCE2|)可以为0%以上。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与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的大小关系不限。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和第2区域A2的80%以上的区域的任意的点处,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与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区域A1中的不存在金属的区域整体的任意点、和第2区域A2的整个区域的任意点处,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与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之差成为上述范围。
对于第1全光线反射率RSCI1、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第2全光线反射率RSCI2以及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分别可以依据JIS Z 8722进行测量。
在本实施模式中,适当调整第2基材层92、第2透明粘接层96、保护层17、基板11、第1透明粘接层95以及第1基材层91各自的全光线反射率(RSCI)及各自的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由此,能够使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为0.05%以上且1%以下。另外,能够使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与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之差为1.5%以下。由此,在观察者从发光面64侧观察图像显示装置60时,能够使布线基板10的外缘难以被用肉眼观察到。其结果是,能够使观察者无法识别出布线基板10的存在。
另外,在对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进行耐弯曲性试验的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的电阻值的增大量可以为20%以下,也可以为10%以下。耐弯曲性试验是指这样的试验:使用圆筒形芯棒弯曲试验器,进行100次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沿着直径为1mm的圆筒的周围弯曲180°、然后进行拉伸的作业。
具体而言,如下这样进行试验。首先,测量网状布线层20的长边方向两端之间的电阻值。将此时的电阻值作为R0(Ω)。接着,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卷绕于圆筒形芯棒弯曲试验器的圆筒,使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长边方向两端朝向180°的相反方向。然后,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从圆筒去除,使其平坦地延伸。将该作业重复100次。然后,再次测量网状布线层20的长边方向两端之间的电阻值。将此时的电阻值作为R1(Ω)。此时,将根据((R1-R0)/R0)×100(%)求出的值作为电阻值的增大量。通过使该电阻值的增大量成为20%以下,由此,在将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弯曲或屈曲后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70的耐久性。
[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模式中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制作出具备布线基板、第1电介质层以及第2电介质层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实施例1)。布线基板包含基板、金属层和保护层。基板为环烯烃聚合物(COP)(折射率:1.535)制,厚度设为13μm。金属层为铜制,厚度为1μm。网状布线层的线宽全部为1μm,所有开口部都是一边为100μm的正方形。保护层形成于基板上的整个区域。保护层为丙烯酸系树脂(折射率:1.53)制,厚度为10μm。第1电介质层包含第1透明粘接层和第1基材层。作为第1透明粘接层,使用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系树脂制的OCA膜(折射率:1.53)。作为第1基材层,使用厚度为100μm的环烯烃聚合物(COP)(折射率:1.535)。第2电介质层包含第2透明粘接层和第2基材层。作为第2透明粘接层,使用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系树脂制的OCA膜(折射率:1.53)。作为第2基材层,使用厚度为100μm的环烯烃聚合物(COP)(折射率:1.535)。
(比较例1)
作为第1透明粘接层,使用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系树脂制的OCA膜(折射率:1.62),作为第2透明粘接层,使用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系树脂制的OCA膜(折射率:1.6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比较例1)。
[透射率]
接着,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分别测量第1区域中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即第1透射率t1、和第2区域中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即第2透射率t2。透射率的测量方法如上所述。
接着,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针对将它们分别组装到图像显示装置内时的不可见性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1。
另外,关于不可见性的评价,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下相对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正面以30°、60°、90°的角度进行观察时,将无法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的情况判定为“高”。另外,在一般的目视检查环境中,在相对于基材的正面以30°、60°、90°的角度进行观察时,将能够目视识别出布线基板的外缘的情况判定为“低”。
[表1]
这样,判明了:实施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不可见性比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高。
[雾度值]
接着,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分别测量了第1区域中的雾度值即第1雾度值h1、和第2区域中的雾度值即第2雾度值h2。雾度值的测量方法如上所述。
接着,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针对将它们分别组装到图像显示装置内时的不可见性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2。不可见性的评价方法如上所述。
[表2]
/>
这样,判明了:实施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不可见性比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
[扩散光线反射率]
接着,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分别测量了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1。同样地,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测量了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RSCE2。扩散光线反射率的测量方法如上所述。
接着,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针对将它们分别组装到图像显示装置内时的不可见性进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3。不可见性的评价方法如上所述。
[表3]
这样,判明了:实施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不可见性比比较例1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高。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通过图23至图33G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至图33G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在图23至图33G中,有时对与图1至图8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或图9至图2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X方向”是指与图像显示装置的一边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指与X方向垂直且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另一边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指与X方向及Y方向双方垂直且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正面”是指Z方向正侧的面,是图像显示装置的发光面侧,是指朝向观察者侧的面。“背面”是指Z方向负侧的面,即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发光面及朝向观察者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网状布线层20是具有电波收发功能(作为天线的功能)的网状布线层2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网状布线层20也可以不具有电波收发功能(作为天线的功能)。
[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23至图26,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3和图24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布线基板10和层叠于布线基板10的显示装置61。其中,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另外,相对于显示装置61在Z方向负侧配置有通信模块63。布线基板10、后述的电介质层80、显示装置61以及通信模块63收纳于壳体62内。
在图23和图24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60中,能够经由通信模块63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从而能够进行通信。通信模块63也可以包含电话用天线、WiFi用天线、3G用天线、4G用天线、5G用天线、LTE用天线、Bluetooth(注册商标)用天线、NFC用天线等中的任一个。作为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60,例如能够列举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设备。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布线基板1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接下来,参照图25,对图像显示装置60的层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图像显示装置60具有发光面64。图像显示装置60具备:布线基板10,其相对于显示装置61位于发光面64侧(Z方向正侧);以及通信模块63,其相对于显示装置61位于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此外,在图25中,主要示出了布线基板10、显示装置61以及通信模块63的截面,省略了壳体62等的显示。
显示装置61例如由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构成。该显示装置61具有沿第1方向(例如,Y方向)及第2方向(例如,X方向)反复排列的多个像素P(参照图26)。在后面叙述像素P的详情。
显示装置61从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起依次包含金属层66、支承基材67、树脂基材68、薄膜晶体管(TFT)69以及有机EL层71。在显示装置61上配置有触摸传感器73。另外,在触摸传感器73上隔着第1透明粘接层94配置有偏光板72。另外,在偏光板72上隔着第2透明粘接层950配置有布线基板10。在布线基板10上隔着第3透明粘接层960配置有装饰膜74和罩玻璃(正面保护板)75。
另外,显示装置61不限于有机EL显示装置。例如,显示装置61也可以是具有其自身发光的功能的其他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包含微型LED元件(发光体)的微型LED显示装置。另外,显示装置61也可以是包含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
金属层66位于比有机EL层71的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靠发光面64的相反侧(Z方向负侧)的位置。该金属层66起到如下作用:保护显示装置61不受位于显示装置6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其他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波影响。金属层66例如也可以由铜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构成。金属层66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支承基材67配置在金属层66上。支承基材67对显示装置61的整体进行支承,例如可以由具有挠性的膜构成。作为支承基材67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支承基材67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优选设为10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树脂基材68配置在支承基材67上。树脂基材68对薄膜晶体管69和有机EL层71等进行支承,由具有挠性的平坦的层构成。树脂基材68可以通过模涂法、喷墨法、喷涂法、等离子体CVD法或热CVD法、毛细管涂布法、狭缝和旋转法、或中央滴下法等方法涂布形成。作为树脂基材68,例如能够使用有色的聚酰亚胺。树脂基材68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
薄膜晶体管(TFT)69配置在树脂基材68上。薄膜晶体管69用于驱动有机EL层71,对向有机EL层71的后述的第1电极85和第2电极87施加的电压进行控制。薄膜晶体管69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
薄膜晶体管69具有绝缘层81、和埋设在绝缘层81内的栅电极82、源电极83以及漏电极84。绝缘层81例如通过层叠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而构成,可以使用公知的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中的任一种。例如,作为绝缘层8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N)、氮化硅(SiN)或氧化铝(AlOx)。作为栅电极82,例如能够采用钼钨合金、钛与铝的层叠体等。作为源电极83及漏电极84,例如能够使用钛与铝的层叠体、铜锰、铜以及钼的层叠体等。
有机EL层71配置在薄膜晶体管69上,与薄膜晶体管69电连接。有机EL层71具有:配置在树脂基材68上的第1电极(反射电极、阳电极)85;配置在第1电极85上的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以及配置在有机发光层86上的第2电极(透明电极、阴电极)87。另外,在薄膜晶体管69上,以覆盖第1电极85的端缘的方式形成有堤堰88。通过被该堤堰88包围,由此形成开口,在该开口内配置有上述的有机发光层86。此外,第1电极85、有机发光层86、第2电极87和堤堰88由密封树脂89密封。此外,在此,第1电极85构成阳电极,第2电极87构成阴电极。然而,第1电极85和第2电极87的极性并不特别受限。
第1电极85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离子镀法、CVD法等方法形成在树脂基材68上。作为第1电极85的材质,优选使用能够将空穴高效地注入的材质,例如能够列举出铝、铬、钼、钨、铜、银或金以及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
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具有如下功能:空穴和电子被注入并再结合,由此生成激发状态并发光。有机发光层86通过蒸镀法、从喷嘴涂布涂布液的喷嘴涂布法、喷墨等印刷法形成在第1电极85上。作为有机发光层86,优选含有荧光性有机物质,其中,该荧光性有机物质构成为通过施加规定的电压而发光,例如可列举出羟基喹啉络合物、噁唑络合物、各种激光色素、聚对苯乙炔等。另外,多个有机发光层86是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以及蓝色发光层中的任意,且是使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以及蓝色发光层重复排列而形成。
第2电极(透明电极)87形成在有机发光层86上。第2电极87例如可以通过溅镀法、蒸镀法、离子镀法、CVD法等方法形成。作为第2电极87的材质,优选使用容易将电子注入且透光性良好的材质。具体而言,可列举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锂、碳酸铯等。
堤堰88是使用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有机材料而形成的。作为在堤堰88的形成中使用的有机材料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等。
密封树脂89配置在堤堰88上和第2电极87上。该密封树脂89保护有机发光层86。作为密封树脂89,例如能够使用硅酮树脂或丙烯酸系树脂。密封树脂89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7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设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另外,在有机EL层71中发出的光被从发光面64取出。即,来自有机EL层71的光被从密封树脂89的上方取出。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61成为所谓的顶部发光型的显示装置。
触摸传感器73配置在有机EL层71上。在使手指等与显示装置61接触时,该触摸传感器73检测出接触位置数据并将其输出。触摸传感器73构成为包含铜等金属部分。触摸传感器73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0.1μm以上且3.0μm以下,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0.5μm以下。
第1透明粘接层94是将偏光板72粘接于触摸传感器73的粘接层。第1透明粘接层94也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OCA层例如是如以下那样制作的层。首先,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脱模膜上涂布含有聚合性化合物的液态的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并使用例如紫外线(UV)等将其固化,得到OCA片。上述固化性粘接层用组成物可以为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或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光学用粘合剂。在将该OCA片贴合于对象物后,将脱模膜剥离去除,由此得到上述OCA层。由OCA层构成的第1透明粘接层94具有光学透明性。第1透明粘接层94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优选设为1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偏光板72隔着第1透明粘接层94配置在触摸传感器73上。该偏光板72对来自有机EL层71的光进行滤波。偏光板72也可以是圆偏光板。偏光板72也可以具有偏光件、和贴合于偏光件的两面的具有透光性的一对保护膜。偏光板72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优选设为5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第2透明粘接层950是将布线基板10粘接于偏光板72的粘接层。第2透明粘接层950与第1透明粘接层94同样地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第2透明粘接层950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5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优选设为2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另外,第2透明粘接层950也可以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1透明粘接层95相同的结构。
如上所述,布线基板10相对于显示装置61配置在发光面64侧。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位于偏光板72与装饰膜74之间。布线基板10具有: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供电部40经由连接线41与通信模块63电连接。基板11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优选设为30μm以上且120μm以下。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布线基板1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侧层叠有电介质层80。电介质层80是实质上不含金属的层,并且是具有绝缘性的层。在该情况下,电介质层80包含上述的第1透明粘接层94、偏光板72和第2透明粘接层950。在电介质层80中的、与布线基板10相反一侧的面上,邻接有包含金属的层。具体而言,在电介质层80上直接层叠有触摸传感器73。
根据图像显示装置60的层结构,电介质层80也可以不一定包含第1透明粘接层94、偏光板72及第2透明粘接层950的全部。即,第1透明粘接层94、偏光板72及第2透明粘接层950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不存在。或者,也可以设置有除第1透明粘接层94、偏光板72及第2透明粘接层950以外的、作为电介质发挥功能的层。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电介质层80都具有实质上不包含金属等导电体的、作为绝缘体的功能。
电介质层80的介电常数优选为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通过抑制电介质层80的介电常数,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上述的天线功能等网状布线层20的功能降低。
第3透明粘接层960是将布线基板10粘接于装饰膜74和罩玻璃75的粘接层。第3透明粘接层960与第1透明粘接层94和第2透明粘接层950同样地可以是OCA(Optical ClearAdhesive:光学透明胶)层。第3透明粘接层960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优选设为30μm以上且180μm以下。另外,第3透明粘接层960也可以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模式的第2透明粘接层96相同的结构。
装饰膜74配置在布线基板10上。关于该装饰膜74,例如从观察者侧观察时与显示装置61的显示区域重叠的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开口,从而对显示区域以外的部分进行遮光。即,装饰膜74被配置成:在从观察者侧观察时,其覆盖显示装置61的端部。
罩玻璃(正面保护板)75配置在装饰膜74上。该罩玻璃75是使光透过的玻璃制的部件。罩玻璃75为板状,在俯视时也可以为矩形形状。罩玻璃75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2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优选设为30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此外,罩玻璃75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比布线基板10、电介质层80以及显示装置61各自的平面形状大。
接着,参照图26,对显示装置61的像素P进行说明。
图26是示出像素P、和像素P所包含的子像素S的配置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此外,在图26中标注有“R”的显示的子像素S表示发出红色光的子像素S(上述的红色发光层),标注有“G”的显示的子像素S表示发出绿色光的子像素S(上述的绿色发光层),标注有“B”的显示的子像素S表示发出蓝色光的子像素S(上述的蓝色发光层)。
显示装置61具有规则地配置的多个像素P。多个像素P在X方向上以固定的间距PX配置,该间距PX例如可以是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左右的范围。另外,多个像素P在Y方向上以固定的间距PY配置,该间距PY例如可以是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左右的范围。
各像素P包含多个子像素S,各子像素S包含能够发出对应的颜色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各像素P包含能够发出三种颜色(即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子像素S。各像素P所包含的子像素S在X方向和Y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排列。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发出绿色光的子像素S在X方向上与发出红色光的子像素S和发出蓝色光的子像素S分离地排列。另外,发出红色光的子像素S和发出蓝色光的子像素S在Y方向上相互分离地排列。
此外,各像素P所包含的子像素S的种类(即发光颜色)和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在各像素P中包含能够发出两种或四种以上的颜色的子像素S。另外,各像素P内的子像素S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配置成仅在X方向和Y方向中的任一方上排列子像素S,也可以是,各像素P内的子像素S彼此接近或紧密贴合地配置。
这样,各子像素S构成各个发光元件,各像素P由构成重复单元的多个子像素S的集合构成。此外,像素P和子像素S的配置不限于图26所示的例子,能够以任意的方式配置。例如,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在正方形状的各像素P的范围内一个一个地包含各色(即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子像素S,但各像素P的形状未必限定于正方形状,另外,也可以在各像素P中包含多个各色的子像素S。
[布线基板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7至图32,对布线基板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7至图3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图。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10用于图像显示装置60(参照图23至图25),如上所述,其配置在比有机发光层(发光体)86靠发光面64侧,且配置在罩玻璃75与电介质层80之间。这样的布线基板10具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和配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另外,与网状布线层20电连接有供电部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网状布线层20由具有作为天线的功能的天线图案构成。在图27中,网状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形成有多个(3个),分别与不同的频带对应。
如图28所示,网状布线层20由沿着第1方向(例如Y方向)和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例如X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20A构成。另外,该单位图案20A沿着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例如X方向)反复排列。换言之,网状布线层20的金属线分别形成为格子形状或网眼形状,在X方向及Y方向上具有重复图案。即,网状布线层20由L字状的单位图案20A(图28的阴影部分)的重复结构构成,其中,该L字状的单位图案20A由在X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第2方向布线22的一部分)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第1方向布线21的一部分)构成。换言之,单位图案20A包含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方向布线(天线布线(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天线连结布线(布线))2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图案20A在X方向上的间距Pa与第1方向布线21的间距P1相等,例如可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另外,单位图案20A在Y方向上的间距Pb与第2方向布线22的间距P2相等,例如可设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图案20A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b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N为自然数(不是0))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以上。由此,能够将因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周期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周期性)而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即,在上述的图像显示装置60中,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以在Z方向上与显示装置61的像素P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由于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周期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周期性)而可能产生莫尔条纹。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图案20A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b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N为自然数)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以上。由此,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Y方向上,单位图案20A和像素P不规则地配置。因此,能够将因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周期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周期性)而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另外,单位图案20A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a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05)倍(M为自然数(不是0))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05)倍以上。由此,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X方向上,单位图案20A和像素P被不规则地配置。因此,能够将因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而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在此,单位图案20A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b优选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2)倍以上、或者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2)倍以下。由此,例如即使在N变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单位图案20A的间距Pb变得过小。因此,能够抑制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变小,从而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另外,例如即使在n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单位图案20A的间距Pb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变得过大,能够维持其天线特性。
另外,单位图案20A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a优选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2)倍以上、或者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2)倍以下。由此,例如即使在M变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单位图案20A的间距Pa变得过小。因此,能够抑制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变小,从而能够确保布线基板10的透明性。另外,例如即使在m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单位图案20A的间距Pa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变得过大,能够维持其天线特性。
进而,N及M优选分别为1以上且6以下的自然数。通过使N及M分别为6以下的自然数,能够抑制单位图案20A的间距Pa及间距Pb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变得过大,能够维持其天线特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方向布线21和各第2方向布线22也相互正交,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相互以锐角或钝角交叉。在此,在上述的单位图案20A中,第1方向布线21与第2方向布线22所成的角优选为30°以上150°以下。由此,在形成网状布线层20时,能够容易形成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方向布线21的与其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X方向截面)也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形状沿着第1方向布线21的长边方向(Y方向)大致均匀。另外,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方向布线22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Y方向截面)的形状也是大致长方形形状或大致正方形形状,与上述的第1方向布线21的截面(X方向截面)形状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X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29)和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Y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30)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另外,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能够在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通过使第1方向布线21的线宽W1为5.0μm以下,由此,即使在产生了莫尔条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莫尔条纹的浓度变淡,通过使线宽W1为2.0μm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淡化莫尔条纹的浓度。同样地,通过使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2为5.0μm以下,由此,即使在产生了莫尔条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莫尔条纹的浓度变淡,通过使线宽W2为2.0μm以下,能够进一步淡化莫尔条纹的浓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29)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Z方向上的长度,参照图30)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第1方向布线21的高度H1和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2可以分别在例如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优选设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在此,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可以为4Ω/□以下。通过将薄层电阻值设为4Ω/□以下,能够维持网状布线层20的性能。具体而言,能够提高作为天线的网状布线层20的辐射效率(表示向网状布线层20的单体输入的电力被辐射多少的比例)。
在此,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Ω/□)可以如以下这样求出。即,实际测量网状布线层20的长边方向(Y方向)两端部20e1、20e2(参照图31)之间的电阻值R。接着,通过将该电阻值R除以网状布线层20的长度La与宽度Wa之比(La/Wa),由此能够求出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Rs(Ω/□)。即,薄层电阻值Rs=R×Wa/La
这样,通过将网状布线层20的薄层电阻值设为4Ω/□以下,由此,能够提高网状布线层20单体的辐射效率,能够提高网状布线层20的作为天线的性能。另外,在满足上述薄层电阻值的范围内,能够尽可能将网状布线层20的宽度Wa及高度H1、H2抑制为最小。因此,能够提高网状布线层20的开口率At1,从而能够使网状布线层20难以被目视确认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分别以120°的视场角观察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时的最长宽度为3μm以下。
即,如图32所示,在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从规定的视线LD的方向观察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情况下的宽度WD被规定。并且,也可以是,使该视线LD在120°的视场角的范围内移动时的、变为最长的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宽度也可以为3μm以下。
在此,视场角是指,在将与基板11的正面垂直的法线NL、和朝向法线NL与基板11的正面的交点OZ的视线LD所成的角度设为θ的情况下,成为2×θ的角度。另外,从视线LD的方向观察时的宽度WD是指,与视线LD平行的一对直线Lm、Ln在剖视图中与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接触时的、一对直线Lm、Ln间的距离。
例如,在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1(H2)与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1(W2)相同的情况下(H1=W1(H2=W2)),以120°的视场角观察时的宽度WD在θ=45°的情况下变为最长,其值为1.41×W1。另外,在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高度H1(H2)为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线宽W1(W2)的2倍的情况下(H1=2×W1(H2=2×W2)),以120°的视场角观察时的宽度WD在θ=60°的情况下变为最长,其值为2.23×W1
通常,在使用者视觉辨认布线基板10的情况下,认为其视场角最大为120°左右。另外,人能够视觉辨认的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的宽度最大为3μm左右。因此,通过将以120°的视场角观察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时的最长宽度设为3μm以下,能够使使用者难以用肉眼识别出第1方向布线21(第2方向布线22)。另外,即使在产生了莫尔条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莫尔条纹的浓度变淡。
再次参照图29和图30,在基板11的正面上以覆盖网状布线层20的方式形成有保护层17。保护层17保护网状布线层20,形成于基板1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作为保护层17的材料,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树脂与它们的改性树脂的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醇缩丁醛等聚乙烯树脂与它们的共聚物、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酰胺、氯化聚烯烃等无色透明的绝缘性树脂。另外,保护层17的厚度T5可以在0.3μm以上且100μm以下的范围内选择。另外,保护层17只要以覆盖基板11中的至少网状布线层20的方式形成即可。另外,保护层17也可以不必形成。
[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33A至图33G,对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3A至图33G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首先,决定层叠在布线基板10上的显示装置61的像素P的间距PX、PY
如图33A所示,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11。
接着,基于像素P的间距PX、PY,在基板11上形成网状布线层20。
此时,首先,如图33B所示,在基板1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层叠金属箔51。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箔51的厚度可以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箔51也可以包含铜。
接着,如图33C所示,向金属箔51的正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供给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作为该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系树脂等有机树脂。
接着,如图33D所示,通过光刻法形成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光刻法对光固化性绝缘抗蚀剂52进行构图,形成绝缘层54(抗蚀剂图案)。此时,以与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对应的金属箔51露出的方式形成绝缘层54。
接着,如图33E所示,去除基板11的正面上的、位于未被绝缘层54覆盖的部分处的金属箔51。此时,通过进行使用了氯化铁、氯化铜、硫酸/盐酸等强酸、过硫酸盐、过氧化氢或它们的水溶液、或以上的组合等的湿式处理,由此以使基板11的正面露出的方式对金属箔51进行蚀刻。
接着,如图33F所示,去除绝缘层54。在该情况下,通过进行使用了高锰酸盐溶液、N-甲基-2-吡咯烷酮、酸或碱溶液等的湿式处理、或者进行使用了氧等离子体的干式处理,由此去除金属箔51上的绝缘层54。
这样,得到具有基板11和设置在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的布线基板10。在这种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包含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
之后,如图33G所示,以覆盖基板11上的网状布线层20的方式形成保护层17。作为形成保护层17的方法,可以使用辊涂、凹版涂布、凹版反向涂布、微凹版涂布、狭缝模涂、模涂、刀涂、喷墨涂布、分配器涂布、吻合涂布、喷涂、丝网印刷、胶版印刷、柔版印刷。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着,对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3至图25所示,布线基板10被组装于具有显示装置61的图像显示装置60。布线基板10配置在显示装置61上。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经由供电部40与图像显示装置60的通信模块63电连接。这样,能够经由网状布线层20收发规定频率的电波,从而能够使用图像显示装置60进行通信。
另外,在图像显示装置60中,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以在Z方向上与显示装置61的像素P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由于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周期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周期性)而可能产生莫尔条纹。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图案20A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b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N为自然数)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以上。由此,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Y方向上,单位图案20A和像素P被不规则地配置。因此,能够将因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周期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周期性)而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另外,单位图案20A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a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05)倍(M为自然数)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05)倍以上。由此,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X方向上,单位图案20A和像素P被不规则地配置。因此,能够将因网状布线层20的规则性和像素P的规则性而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变形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和布线基板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图34示出了图像显示装置的第1变形例。图34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电介质层80被层叠于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侧,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3至图33所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34中,对与图23至图33所示的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34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60中,布线基板10的基板11朝向罩玻璃75侧(Z方向正侧),布线基板10的网状布线层20及供电部40朝向电介质层80侧。电介质层80是实质上不含金属的层,其包含第1透明粘接层94、偏光板72和第2透明粘接层950。
(第2变形例)
图35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2变形例。在图35所示的变形例中,网状布线层20的平面形状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3至图34所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35中,对与图23至图34所示的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35中,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斜着(以非直角)相交,各开口部23在俯视时形成为菱形状。第1方向布线21和第2方向布线22分别与X方向及Y方向均不平行,但第1方向布线21及第2方向布线22中的任一方也可以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单位图案20A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b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N为自然数)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Y方向(第1方向)上的间距PY的(N+0.05)倍以上,由此,能够将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另外,通过使单位图案20A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a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05)倍(M为自然数)以下、或者为像素P在X方向(第2方向)上的间距PX的(M+0.05)倍以上,由此,能够将产生的莫尔条纹的间距减小至用肉眼无法视觉辨认的程度。
(第3变形例)
图36示出了布线基板的第3变形例。图36所示的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23至图35所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图36中,对与图23至图3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36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图像显示装置60的俯视图。在图36中,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另外,布线基板10也可以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这样,在将网状布线层20构成为阵列天线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收发直行性高的毫米波的毫米波用天线性能。
网状布线层20优选在基板11上形成有2个以上,优选在基板11上形成有4个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网状布线层20在基板11上形成有3个(参照图36)。
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参照图36)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使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为1mm以上,能够抑制天线元件间的电磁波的意外的干扰。通过使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为5mm以下,能够减小网状布线层20所构成的阵列天线整体的尺寸。例如,在网状布线层20为28GHz的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可以为3.5mm。另外,在网状布线层20为60GHz的毫米波用天线的情况下,网状布线层20彼此的距离D20也可以是1.6mm。
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组合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或者,也可以从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

Claims (38)

1.一种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备:
基板,其具有透明性;
底涂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以及
网状布线层,其配置于所述底涂层上,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和将所述多个第1方向布线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
所述底涂层包含高分子材料,
在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的交点处,在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之间形成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在俯视时带有圆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形成在俯视时带有圆弧的所述角部的所述第1方向布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在俯视时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底涂层的厚度为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底涂层包含丙烯酸系树脂或聚酯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高分子材料被交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还具备虚设布线层,所述虚设布线层配置于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包含与所述第1方向布线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电波收发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布线基板,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所述网状布线层构成为阵列天线。
9.一种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具备:
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的工序;
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底涂层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网状布线层的工序,所述网状布线层包含多个第1方向布线和将所述多个第1方向布线连结的多个第2方向布线,
所述底涂层包含高分子材料,
在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之间形成的4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在俯视时带有圆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工序中,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虚设布线层,所述虚设布线层配置在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包含与所述第1方向布线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
1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配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第1透明粘接层,其具有比所述基板大的面积;以及
第2透明粘接层,其具有比所述基板大的面积,
在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基板的一部分区域,
所述基板与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
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
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之差为0.1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中的至少一方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2倍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与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彼此相同,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厚度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所述基板的厚度的1.5倍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彼此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第1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和所述第2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分别为丙烯酸系树脂。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厚度为50μm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状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虚设布线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周围设置有与所述网状布线层在电气上独立的多个虚设布线层,所述多个虚设布线层的开口率互不相同。
19.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以及覆盖所述网状布线层的保护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第1电介质层;以及
第2电介质层,
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与所述第2电介质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区域,
在将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作为第1透射率,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且所述布线基板不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可见光线的透射率作为第2透射率时,
所述第1透射率为83%以上且90%以下,
所述第1透射率与所述第2透射率之差为1.5%以下。
20.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以及覆盖所述网状布线层的保护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第1电介质层;以及
第2电介质层,
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与所述第2电介质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区域,
在将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雾度值作为第1雾度值,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且所述布线基板不存在的区域中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雾度值作为第2雾度值时,
所述第1雾度值为0.5%以上且2%以下,
所述第1雾度值与所述第2雾度值之差为0.5%以下。
2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状布线层、以及覆盖所述网状布线层的保护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
第1电介质层;以及
第2电介质层,
在所述第1电介质层与所述第2电介质层之间的一部分区域配置有所述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区域,
在将所述布线基板、所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的区域中的依据JISZ 8722测量出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扩散光线反射率作为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存在且所述布线基板不存在的区域中的依据JIS Z8722测量出的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的扩散光线反射率作为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时,
所述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为0.05%以上且1%以下,
所述第1扩散光线反射率与所述第2扩散光线反射率之差为1.5%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基板的介电损耗角正切为0.002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在进行100次将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沿着直径为1mm的圆筒的周围弯曲180°后拉伸的作业时,所述网状布线层的电阻值的增大量为20%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网状布线层作为毫米波用天线发挥功能。
25.根据权利要求11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其中,
所述网状布线层构成为阵列天线。
26.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至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和
显示装置,其层叠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网状布线层包含多个布线,所述网状布线层由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构成,
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多个像素,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上,其中,N为自然数,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上,其中,M为自然数。
28.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
布线基板,其具有基板和网状布线层,所述基板具有透明性,所述网状布线层配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包含多个布线;和
显示装置,其层叠于所述布线基板,
所述网状布线层由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构成,
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多个像素,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上,其中,N为自然数,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上,其中,M为自然数。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2)倍以上,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2)倍以下。
30.根据权利要求27至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2)倍以上,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2)倍以下。
31.根据权利要求27至3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N和M分别为1以上且6以下的自然数。
32.根据权利要求27至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布线的线宽为5μm以下。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布线的线宽为2μm以下。
34.根据权利要求27至3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网状布线层的开口率为95%以上。
35.根据权利要求27至3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网状布线层的薄层电阻值为4Ω/□以下,在所述网状布线层中,以120°的视场角观察各布线时的最长宽度为3μm以下。
36.根据权利要求27至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单位图案包含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方向布线和第2方向布线,所述第1方向布线与所述第2方向布线所成的角为30°以上且150°以下。
37.根据权利要求28至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具有毫米波收发功能,所述网状布线层构成为阵列天线。
38.一种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具备:
决定层叠于所述布线基板上的显示装置的像素的间距的工序;
准备具有透明性的基板的工序;以及
根据所述像素的间距在所述基板上形成网状布线层的工序,
所述网状布线层由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反复排列的规定的单位图案构成,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距的(N+0.05)倍以上,其中,N为自然数,
所述单位图案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下,或者为所述像素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距的(M+0.05)倍以上,其中,M为自然数。
CN202280021784.9A 2021-03-16 2022-03-16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9982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2603 2021-03-16
JP2021-060701 2021-03-31
JP2021-060682 2021-03-31
JP2022-040757 2022-03-15
JP2022040757 2022-03-15
PCT/JP2022/011956 WO2022196730A1 (ja) 2021-03-16 2022-03-16 配線基板、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8227A true CN116998227A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2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1784.9A Pending CN116998227A (zh) 2021-03-16 2022-03-16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982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5914B (zh) 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显示设备
US9715290B2 (en) Slim type touch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063993B (zh) 天线装饰膜堆叠结构和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KR20130142715A (ko) 편광 구조물, 편광 구조물의 제조 방법 및 편광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22196730A1 (ja) 配線基板、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4649673A (zh) 天线结构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6998227A (zh) 布线基板、布线基板的制造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KR20220115335A (ko) 안테나 소자, 안테나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8077099A (zh)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模块
EP4322329A1 (en) Laminate for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KR20210127000A (ko) 안테나 일체형 표시 패널
US1183106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24057990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23156835A (ja) 配線基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3054721A (ja)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080252A1 (ja) モジュール、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配線基板
CN220693638U (zh) 显示装置
WO2023058663A1 (ja)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モジュール
JP2023158561A (ja) 配線基板、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3158579A (ja) 配線基板、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221008247U (zh) 显示装置
KR20240074837A (ko) 화상 표시 장치용 적층체,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모듈
CN118077098A (zh) 布线基板、模块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23156881A (ja) 配線基板、モジュール、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3181012A (ja) 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