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56253A - 推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推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56253A
CN118056253A CN202280067608.9A CN202280067608A CN118056253A CN 118056253 A CN118056253 A CN 118056253A CN 202280067608 A CN202280067608 A CN 202280067608A CN 118056253 A CN118056253 A CN 118056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switch
pushing
recess
coupling portion
movabl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76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榎本雅俊
本多弘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56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562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是减少推压开关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推压开关(1)包括壳体(7)、固定接触构件(5)、可动接触构件(4)和推压构件(3)。推压构件(3)包括推压件(31)、支撑部(32)和联接部(33)。推压件(31)在受到推压操作时将可动接触构件(4)朝向固定接触构件(5)推压。联接部(33)在推压件(31)和支撑部(32)之间形成为圆筒形状以便围绕推压件(31)。当推压件(31)接收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弹性变形。联接部(33)包括薄部(331)和与薄部(331)相邻的邻接部(332、333)。薄部(331)的厚度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

Description

推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一种推压开关。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用于推压可动接触构件的推压件的推压开关。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包括壳体、移动构件、推压件和支撑部的推压开关。壳体具有固定接触部。可动构件具有可动接触部。推压件在施加外力时推压可动构件。支撑部连接到推压件以相对于壳体支撑推压件。
例如,当在错误的方向上(例如,倾斜地)推压推压件时,专利文献1的推压开关可能不稳定地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可能在异常点处曲折,从而可能使用户在操作推压开关时感到不舒服。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 2019/225635 A1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减少推压开关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推压开关包括壳体、固定接触构件、可动接触构件和推压构件。该壳体具有凹部,凹部的上侧是敞开的。固定接触构件具有设置在凹部的底表面处的固定接触部。可动接触构件具有面向固定接触部的可动接触部。可动接触构件设置在固定接触构件上方。推压构件包括推压件、支撑部和联接部。推压件设置在可动接触构件上方。当受到推压操作时,推压件将可动接触构件朝向固定接触构件推压。支撑部由壳体支撑。联接部设置在推压件和支撑部之间,以将推压件和支撑部彼此联接。联接部具有围绕推压件的圆筒形状。当推压件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弹性变形。联接部具有薄部和与薄部相邻的邻接部。当从推压开关的上方和/或下方观察推压开关时,薄部被布置成围绕推压件。薄部的厚度小于邻接部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压开关的截面图;
图2是推压开关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推压开关的透视图;
图4是推压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推压开关的推压件的平面图;
图6是推压开关的推压件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推压开关受到推压操作的状态的截面图;以及
图8是示出推压开关受到推压操作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推压开关。注意,下面要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的示例性的一个,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相反,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设计选择或任何其他因素以各种方式容易地修改示例性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要参考的附图都是示意性表示。因此,图中所示的各个组成元件的尺寸(包括厚度)的比率并不总是反映它们的实际尺寸比率。
(实施例)
(概要)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推压开关1包括壳体7、固定接触构件5、可动接触构件4和推压构件3。壳体7具有凹部710,凹部710的上侧是敞开的。固定接触构件5具有设置在凹部710的底表面处的固定接触部51。可动接触构件4具有面向固定接触部51的可动接触部411。可动接触构件4设置在固定接触构件5上方。推压构件3包括推压件31、支撑部32和联接部33。推压件31设置在可动接触构件4上方。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将可动接触构件4朝向固定接触构件5推压。支撑部32由壳体7支撑。联接部33设置在推压件31和支撑部32之间,以将推压件31与支撑部32彼此联接。联接部33具有围绕推压件31的圆筒(圆柱)形状。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弹性变形。联接部33具有薄部331和与薄部331相邻的邻接部332、333。当从推压开关1的上方和/或下方观察推压开关1时,薄部331被布置成围绕推压件31。如图2所示,薄部331的厚度T1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
根据该实施例,薄部331的厚度T1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因此,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可能会在薄部331处曲折。这使得不仅当推压件31被笔直向下推压时,而且当推压件31被倾斜向下推压时,联接部33都容易在薄部331处曲折。可以看出,在该推压开关1中,联接部33的曲折部分倾向于被限制到薄部331,从而减少了推压开关1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例如,这能够减少通过推压操作施加的力的大小与行程长度之间的关系崩溃的可能性。如本文所用,推压件31的“行程长度”是指推压件31从推压开关1受到推压操作之前的时间点到推压开关1已经受到推压操作之后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接触的时间点的移动大小。
注意,本文使用的术语“上”和“下”仅表示相对于推压开关1的相对方向,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推压开关1应该被使用的方向。可替换地,推压开关1也可以用于具有使本文所用的“上”成为“下”、“前”、“后”、“左”或“右”的取向。
此外,如本文所用,将第一端子54和第二端子64(将稍后描述)并排布置的方向定义为“向右/向左方向”,将垂直于向上/向下方向和向右/向左方向这两者的方向(即,与绘制图1的纸张的法线对齐的方向)定义为向前/向后方向。注意,这些定义也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推压开关1应该被使用的方向。
(详细信息)
总体构造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推压开关1。推压开关1可以用于例如用于移动电信设备的操作构件、用于车辆的车载设备、消费电子设备和各种其他类型的设备。例如,推压开关1可以内置在这些设备中的任何一个的壳体中,以便被安装在印刷板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用作中间构件的操作按钮10(参考图1)被设置在壳体的这样一个位置处,在该位置,操作按钮10面向推压开关1。这允许通过使操作员推压操作按钮10而经由操作按钮10间接地操作推压件31。在以下描述中,表述“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是指推压件31经由操作按钮10被推压的情况以及推压件31被直接推压的情况两者。
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描述处于非操作状态(即,推压件31未受到推压操作的状态)的推压开关1。
如图1-4所示,推压开关1包括盖2、推压构件3、可动接触构件4、固定接触构件5、导电构件6和壳体7。在俯视图中,壳体7具有矩形形状。图1中所示的横截面是沿着在俯视图中与壳体7的对角线对齐的平面截取的。如本文所用,“矩形”形状是指具有四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例如矩形和正方形。图2是图1所示的推压开关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2)盖
盖2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如图3和图4所示,盖2覆盖壳体7。
盖2包括盖本体21、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第一突片22和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第二突片23。盖本体21具有矩形板的形状。盖本体21的厚度与向上/向下方向对齐。
盖本体21具有通孔210。通孔210被设置成穿过盖本体21的中心部分。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通孔210具有圆形形状。推压件31的上端部分通过通孔210从盖本体21向上突出。
第一突片22分别从盖本体21的前端和后端向下突出。壳体7被保持在两个第一突片22之间。这允许盖2相对于壳体7的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被调节。
每个第一突片22都具有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钩221。这两个钩221被钩在壳体7上,从而允许盖2被壳体7保持。
第二突片23分别从盖本体21的右端和左端向下突出。壳体7被保持在两个第二突片23之间。这允许盖2相对于壳体7的向右移动和向左移动被调节。
(3)推压构件
如图1-6所示,推压构件3包括推压件31、支撑部32、联接部33和延长部34。
推压构件3具有弹性。此外,推压构件3还具有电绝缘特性。推压构件3由弹性体作为其材料制成。例如,推压构件3可以由合成橡胶制成。在该实施例中,推压构件3的推压件31、支撑部32、联接部33和延长部34全部由合成橡胶整体形成。例如可以使用硅橡胶作为合成橡胶。可以通过例如射出成型或压缩成型来制造推压构件3,无论哪种都是合适的。
推压件31包括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第一部分311是包括推压件31的上表面31U的部分。第一部分311是要经受推压操作的部分。第二部分312是包括推压件31的下表面31L的部分。第二部分312是被设计成推压可动接触构件4的部分。第二部分312从第一部分311向下突出。
推压件31的上表面31U具有圆形形状。第一部分311具有截头锥体的形状。第一部分311的直径朝着第一部分311的顶部减小。
推压件31的下表面31L具有圆形形状。第二部分312具有截头锥体的形状。第二部分312的直径朝向第二部分312的顶部增大。
第二部分312在其上端处的直径短于第一部分311在其下端处的直径。也就是说,第二部分312的最大直径比第一部分311的最大直径短。此外,推压件31的下表面31L的直径比其上表面31U的直径短。
支撑部32具有矩形板的形状。支撑部32的厚度与向上/向下的方向对齐。支撑部32具有上表面32U和下表面32L。
支撑部32安装在壳体7上。支撑部32被支撑成夹在壳体7和盖2之间。也就是说,支撑部32的上表面32U与盖2接触,并且其下表面32L与壳体7接触。
或者,支撑部32可以设置在壳体7和盖2之间,其中支撑部32的上表面32U与盖2不接触。在该种情况下,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通过推压操作施加的力可以使支撑部32的上表面32U向上移动并与盖2接触。这防止了在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支撑部32被朝着推压件31拖动,并且还防止支撑部32的位置显著改变。
支撑部32具有开口320。开口320被设置成用于支撑部32的中心部分。联接部33连接到支撑部32的开口320的内边缘。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联接部33设置在开口320的内边缘的内侧。
联接部33将推压件31和支撑部32彼此联接。联接部33具有圆筒形状。在联接部33的内部,设置有推压件31的第二部分312。
注意,即使联接部33具有圆筒形状,联接部33也不一定沿其整个圆周连续,而是也可以具有切口,例如,在沿其圆周的某个地方具有切口。
在外观上,联接部33具有截头锥体的形状。由联接部33和推压件31的第一部分311组成的组件在外观上也具有截头锥体形状。该组件的直径朝着组件的顶部减小。
延长部34从联接部33的下端部向下突出。延长部34具有圆环形状。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延长部34与联接部33一起弹性变形,从而使延长部34接触壳体7的凹部710的侧表面(参见图7)。
联接部33包括薄部331和两个邻接部332、333。在图5和图6中,薄部331被圆点遮蔽。
邻接部332设置在薄部331的上方。邻接部333设置在薄部331的下方。薄部331和邻接部332、33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圆筒形状。薄部331无缝地连接到邻接部332、333。在薄部331的内部,设置有推压件31的第二部分312。
薄部331被设置成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围绕联接部33的中部。薄部331在垂直于向上/向下方向的方向上设置在支撑部32的上表面32U(参考图1)旁边。
联接部33在其位于薄部331上方的部分处连接到推压件31。此外,联接部33在其位于薄部331下方的另一部分处连接到支撑部32。
薄部331是具有局部最小厚度的部分。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薄部331的厚度T1小于邻接部332的厚度T2和邻接部333的厚度T3。如本文所使用的,例如,薄部331的“厚度T1”可以是指薄部331的平均厚度。同样地,例如,邻接部332的“厚度T2”可以是指邻接部332的平均厚度。以相同的方式,例如,邻接部333的“厚度T3”可以是指邻接部333的平均厚度。注意,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指示厚度T1–T3的箭头位于薄部331和邻接部332、333的相应的中间附近。
邻接部332的厚度通常朝着邻接部332的下端减小。然而,如果联接部33的表面从邻接部332追溯至薄部331,则可以看出,厚度的减小速率在邻接部332和薄部331之间的边界处增加(即,厚度在边界处开始更急剧地减小)。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在联接部33的横截面上,沿着邻接部332的表面绘制的线段和沿着薄部331的与邻接部332相邻的部分的表面绘制的线段之间形成预定角度θ1。或者,邻接部332的各个部分可以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邻接部333的各个部分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厚度。可替换地,邻接部333的厚度以及邻接部332的厚度也可以从其一部分变化到另一部分。邻接部333的厚度可以朝着邻接部333的上端减小。此外,如果联接部33的表面从邻接部333追溯到薄部331,则厚度的减小速率可以在邻接部333和薄部331之间的边界处增加(即,厚度可以在边界处开始更急剧地减小)。
联接部33在薄部331的外表面上具有外侧凹陷3311。联接部33在外侧凹陷3311处相对于邻接部332、333凹陷。
如图5所示,外侧凹陷3311沿着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设置。也就是说,在俯视图中,设置有外侧凹陷3311的区域具有环状(更具体地,圆环的形状)。
联接部33在薄部331的内表面上具有内侧凹陷3312。联接部33在内侧凹陷3312处相对于邻接部332、333凹陷。内侧凹陷3312被设置成使联接部33的一部分在与联接部33的厚度对齐的方向上位于外侧凹陷3311旁边。也就是说,如果内侧凹陷3312和外侧凹陷3311各自的底表面中的一个位于前侧,则另一个底表面位于后侧。
如图6所示,内侧凹陷3312沿着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设置。也就是说,在仰视图中,设置有内侧凹陷3312的区域具有环状(更具体地,圆环的形状)。
如图5和图6所示,当从推压开关1的上方和/或下方(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从上方和下方)观察时,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的形状与推压件31的外边缘的形状相顺应。在图5中,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即,设置有外侧凹陷3311的区域)被圆点遮蔽,并且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的形状与推压件31的第一部分311的外边缘的形状相顺应。更具体地,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的形状与第一部分311的外边缘的形状同心。在图6中,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即,设置有内侧凹陷3312的区域)被圆点遮蔽,并且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的形状与推压件31的第二部分312的外边缘的形状相顺应。更具体地,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的形状与第二部分312的外边缘的形状同心。
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优选地等于或大于邻接部332的厚度T2的5%且等于或小于邻接部332的厚度T2的20%。此外,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也优选地等于或大于邻接部333的厚度T3的5%且等于或小于邻接部333的厚度T3的20%。同样地,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优选地等于或大于邻接部332的厚度T2的5%并且等于或小于邻接部332的厚度T2的20%。此外,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也优选地等于或大于邻接部333的厚度T3的5%且等于或小于邻接部333的厚度T3的20%。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这里的邻接部332的“厚度T2”是指邻接部332的平均厚度。同样地,例如,这里的邻接部333的“厚度T3”是指邻接部333的平均厚度。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当与厚度T2相比时,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等于沿着联接部33的厚度在联接部33的外表面上的厚度T2的基点B2与外侧凹陷3311被最显著地凹陷的点B1之间所测量的距离D1。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当与厚度T3相比时,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等于沿着联接部33的厚度在联接部33的外表面上的厚度T3的基点B3与外侧凹陷3311被最显著凹陷的点B1之间所测量的距离D2。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当与厚度T2相比时,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等于沿着联接部33的厚度在联接部33的内表面上的厚度T2的基点B5与内侧凹陷3312被最显著地凹陷的点B4之间所测量的距离D3。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当与厚度T3相比时,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在本文中被定义为等于沿着联接部33的厚度在联接部33的内表面上的厚度T3的基点B6与内侧凹陷3312被最显著地凹陷的点B4之间所测量的距离D4。
(4)可动接触构件
图1和图4所示的可动接触构件4具有导电性。可动接触构件4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可动接触构件4被构造为具有弹性的板构件。例如,可动接触构件4可以被构造为不锈钢(SUS)的金属板。在本实施例中,可动接触构件4可以被构造为单个板簧。或者,可动接触构件4也可以由多个板簧组成,这些板簧一个叠在另一个顶上。
可动接触构件4是所谓的“金属圆顶”。也就是说,可动接触构件4形成为圆顶形状,圆顶的中心部分弯曲成向上凸起。优选地,可动接触构件4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涂覆有例如通过镀金(Au)或镀银(Ag)形成的具有导电性的导电膜。
可动接触构件4包括压力接收部41、曲折部42、外周部43和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四个)支撑片44。
压力接收部41被设置为可动接触构件4的中心部分。压力接收部41是将力从推压件31的下表面31L施加到其的部分。也就是说,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推压件31向下推压压力接收部41,从而使可动接触构件4弹性变形以使压力接收部41向下移动。
压力接收部41的下表面用作可动接触部411。也就是说,压力接收部41包括可动接触部411。对推压件31进行推压操作使得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接触。
曲折部42被设置成围绕压力接收部41。在俯视图中,由曲折部42限定的区域是环形区域。向下推压压力接收部41使得曲折部42曲折,从而使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接触。
外周部43被设置成围绕曲折部42。外周部43具有环形形状。
多个支撑片44从外周部43向外突出。多个支撑片44被放置在嵌入壳体7的凹部710中的导电构件6上,从而将可动接触构件4电连接到导电构件6。
将大小等于或大于预定大小的操作力施加到压力接收部41使得曲折部42变形(曲折),以使可动接触构件4向下曲折。例如,如图7所示,可动接触构件4变形为圆顶的形状,圆顶的中心部分向下凸出。如图7所示,使曲折部42变形导致从可动接触构件4施加到推压件31的载荷减小。也就是说,可动接触构件4被构造成根据施加到推压件31的操作力的大小来执行反转操作。使可动接触构件4向下曲折使得压力接收部41的下表面上的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接触,从而将可动接触部411电连接到固定接触部51。
也就是说,可动接触部411和固定接触部51一起形成接触部C1。通过朝着固定接触部51(即,向下)推压压力接收部41以使可动接触构件4变形,而使接触部C1从断开(OFF)变为接通(ON)。具体地,在推压件31未受到推压操作的状态下(即,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压力接收部41与固定接触部51不接触,因此,接触部C1处于断开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对推压件31进行推压操作,使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接触(参照图7),从而使接触部C1接通。解除推压操作允许可动接触构件4弹性恢复,从而使接触部C1断开。
(5)固定接触构件
图1和图4所示的固定接触构件5具有导电性。固定接触构件5被构造为金属板。更具体地,固定接触构件5被构造为单个金属板。固定接触构件5嵌入在壳体7的凹部710的底表面中。固定接触构件5和壳体7通过插入成型而被集成在一起。也就是说,壳体7已经与被用作插入构件的固定接触构件5一起被插入成型。
固定接触构件5包括固定接触部51、基部52、连接部53和第一端子54。
基部52嵌入在壳体7的凹部710的底表面中。固定接触部51从基部5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可动接触部411设置在固定接触部51上方。也就是说,固定接触部51面向可动接触部411。
连接部53设置在基部52和第一端子54之间,以将基部52连接到第一端子54。连接部53也嵌入在壳体7的凹部710的底表面中。第一端子54从壳体7的侧表面突出。
(6)导电构件
图1和图4所示的导电构件6具有导电性。导电构件6被构造为金属板。更具体地,导电构件6被构造为单个金属板。导电构件6嵌入在壳体7的凹部710的底表面中。导电构件6和壳体7通过插入成型而被集成在一起。也就是说,壳体7已经与被用作插入构件的导电构件6一起被插入成型。
导电构件6包括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四个)露出部61、多个(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为两个)第一连接部62、第二连接部63和第二端子64。
多个露出部61暴露到限定壳体7的凹部710的空间。多个露出部61与可动接触构件4的多个支撑片44接触,从而将导电构件6电连接到可动接触构件4。此外,导电构件6还在多个露出部61处支撑可动接触构件4。
在以下描述中,多个(例如,四个)露出部61在下文中将分别被称为“露出部61a、61b、61c、61d”,以将它们彼此区分。
两个第一连接部62中的一个将露出部61a、61b连接在一起。两个第一连接部62中的另一个将露出部61c、61d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部63将露出部61a、61c和第二端子64连接在一起。第二端子64从壳体7的侧表面突出。第二端子64被设置为与第一端子54相对。例如,第一端子54和第二端子64通过焊接而被机械地联接和电连接到印刷板上的导电构件。
当接触部C1断开时,固定接触构件5和导电构件6彼此电绝缘,因此,第一端子54和第二端子64彼此不导电。另一方面,当接触部C1接通时,固定接触构件5和导电构件6经由可动接触构件4彼此电连接,因此,第一端子54和第二端子64彼此导电。
(7)壳体
如图1和图4所示,壳体7包括壳体本体71、多个(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基座72和多个(例如,在本例中为四个)突起73。壳体本体71、多个基座72和多个突起73彼此一体地形成。壳体7由合成树脂制成。
壳体本体71具有长方体形状。凹部710被设置成穿过壳体本体71的上表面。在俯视图中,凹部710具有矩形形状。此外,在俯视图中,基座72分别设置在凹部710的四个角落处。每个基座72从凹部710的底表面向上突出。每个基座72都设置有相应的一个露出部61。壳体7将可动接触构件4容纳在凹部710中。
推压构件3的支撑部32安装在壳体本体71的上表面的围绕凹部710的部分上。
四个突起73中的两个突起从壳体本体71的前表面突出。另外两个突起73从壳体本体71的后表面突出。这些突起73中的每一个都被布置成将盖2的第一突片22中的相应一个钩在其上。
(6)示例性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和图7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推压开关1的示例性操作。
当操作员以等于或大于某一水平的力对推压开关1的推压件31进行推压操作时,向下的操作力经由推压件31被施加到可动接触构件4的压力接收部41。这导致压力接收部41被向下推压,从而导致可动接触构件4逐渐变形。在施加到可动接触构件4的操作力的大小超过预定水平的时间点,可动接触构件4在曲折部42处随着动量而曲折并且显著变形,如图7所示。换言之,当施加到可动接触构件4的操作力的大小超过预定水平时,可动接触构件4在曲折部42处屈曲(buckled),如图7所示。也就是说,可动接触构件4变形为圆顶的形状,圆顶的中心部分(压力接收部41)弯曲成向下凸出,如图7所示。这使推压开关1的操作员在可动接触构件4变形时有点击感。此外,如图7所示,使可动接触构件4以这种方式变形使得可动接触构件4的下表面上的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接触。
另一方面,当操作员在可动接触构件4如上所述变形的情况下解除推压操作以去除施加到压力接收部41的操作力时,可动接触构件4通过复原而恢复其原始的圆顶形状,圆顶的中心部分(即压力接收部41)弯曲成向上凸起。当可动接触构件4以这种方式恢复其原始形状时,如图1所示,可动接触构件4的下表面上的可动接触部411与固定接触部51脱离接触。
此外,当受到推压操作的推压件31向下移动时,推压构件3的联接部33弹性变形。具体地,如图7所示,联接部33变形为部分向下凸出。解除推压操作允许联接部33通过复原而恢复其原始形状,并使推压件31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参见图1)。
联接部33具有薄部331,因此,如图7所示,在设置薄部331的点处,联接部33极有可能变形为向下凸出。也就是说,联接部33极有可能在薄部331处曲折。这减少了联接部33根据情况在不同点处曲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减少了推压开关1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例如,这可以减少通过推压操作施加到推压件31的力的大小与推压件31的行程长度之间关系崩溃的机会。
因此,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推压开关1中,即使当推压件31如图8所示被倾斜向下推压,而不是如图7所示被笔直向下推压时,联接部33也很可能在薄部331处曲折。
此外,如果自推压开关1被制造以来,当推压件31第一次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在某个点处曲折,则当推压件31从第二次开始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可以在同一点处重复曲折。这可能是因为一旦推压件31在某个位置处曲折,推压件31就倾向于从下一次开始重复相同的曲折行为。因此,如果多个推压开关1的相应的联接部33在相互不同的点处重复这种曲折行为,那么这些推压开关1可能表现出相互不同的特性。例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推压操作施加到推压件31的力的大小与推压件31的行程长度之间的关系将从多个推压开关1中的一个而变化到另一个。也就是说,这将导致这些推压开关1之间的质量分散。特别地,如果推压件31在自推压开关1被制造以来第一次受到推压操作时被倾斜地推压,则联接部33可能在与最初预期的点不同的点处曲折。
相反,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推压开关1中,当推压件31自推压开关1被制造以来首次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很可能在薄部331处曲折。这减少了在多个推压开关1之间造成这种质量分散的可能性。
在没有为联接部33设置薄部331的情况下(即,在薄部331的厚度T1等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情况下),薄部331优选地设置在推压件31被笔直向下推压时将会曲折的点处。这可以使推压开关1的特性更接近于当正确使用时不具有薄部331的类似产品将表现出的特性。
此外,联接部33优选地仅具有一个薄部331。这使得联接部33更容易在同一点处曲折。如果联接部33具有多个区域,这些区域的厚度是局部最小的并且沿着联接部33的圆周并排布置,则联接部33的包括沿着圆周并排布置的那些区域的部分被定义为单个薄部331。例如,在外侧凹陷3311或内侧凹陷3312中的至少一个沿着联接部33的圆周设置有穿孔的情况下,联接部33可以具有这样的具有局部最小厚度的区域,该区域沿着联接部33的圆周并排布置。
(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例)
接下来,将逐一列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型例。注意,以下将要描述的变型可以适当地组合采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各个组成元件的形状仅是示例,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例如,联接部33不是必须具有圆筒形状,而是例如也可以具有方管形状。推压件31的第一部分311不是必须具有截头椎体的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例如截头锥台形状、圆柱形状或棱柱形状。推压件31的第二部分312不是必须具有截头椎体的形状,而是也可以具有例如截头锥台形状、圆柱形状或棱柱形状。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联接部33从推压件31斜向外和向下突出。或者,例如,联接部33也可以在垂直于向上/向下方向的平面上从推压件31向外突出。
例如,薄部331可以仅设置有外侧凹陷3311或内侧凹陷3312中的一个。
外侧凹陷3311不是必须覆盖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也就是说,外侧凹陷3311可以仅被设置成图5中所示的虚线区域的一部分。例如,外侧凹陷3311可以在多个点处中断。可替换地,外侧凹陷3311可以被设置成沿着联接部33的圆周具有穿孔。
内侧凹陷3312不是必须覆盖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也就是说,内侧凹陷3312可以仅被设置成图6中所示的虚线区域的一部分。例如,内侧凹陷3312可以在多个点处中断。可替换地,内侧凹陷3312可以被设置成沿着联接部33的圆周具有穿孔。
外侧凹陷3311或内侧凹陷3312中的至少一个不是必须像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平滑地连接到邻接部332的表面。例如,外侧凹陷3311或内侧凹陷331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侧表面和底表面,并且该侧表面可以相对于邻接部332的表面弯曲以限定相对于该表面的预定角度。或者,外侧凹陷3311或内侧凹陷3312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楔形横截面。
同样,外侧凹陷3311或内侧凹陷3312中的至少一个不是必须像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平滑地连接到邻接部333的表面。
推压构件3的推压件31、支撑部32、联接部33和延长部34不是必须彼此一体形成。或者,推压构件3也可以通过例如将多个构件结合在一起而由多个构件构成。
此外,延长部34不是推压构件3的必要组成元件。
推压开关1的行程长度可以适当设置。例如,推压开关1可以是具有相对短的行程长度的短行程类型、具有相对长的行程长度的长行程类型、或者具有介于短行程类型和长行程类型之间的中间长度的中行程类型。
例如,推压开关1不是必须用于由人类操作员操作的设备的操作构件,也可以用于检测设备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设备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安装在预定位置处的推压开关1的推压件31被推压,以从推压开关1输出信号。
导电构件6可以在可动接触构件4的多个支撑片44之外的点处与可动接触构件4接触。
(重述)
上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及其变型例是本公开的以下方面的具体实现方式。
根据第一方面的推压开关(1)包括壳体(7)、固定接触构件(5)、可动接触构件(4)和推压构件(3)。壳体(7)具有凹部(710),该凹部的上侧是敞开的。固定接触构件(5)具有设置在凹部(710)的底表面处的固定接触部(51)。可动接触构件(4)具有面向固定接触部(51)的可动接触部(411)。可动接触构件(4)设置在固定接触构件(5)上方。推压构件(3)包括推压件(31)、支撑部(32)和联接部(33)。推压件(31)设置在可动接触构件(4)上方。推压件(31)在受到推压操作时将可动接触构件(4)朝向固定接触构件(5)推压。支撑部(32)由壳体(7)支撑。联接部(33)设置在推压件(31)和支撑部(32)之间,以将推压件(31)和支撑部(32)彼此联接。联接部(33)具有围绕推压件(31)的圆筒形状。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弹性变形。联接部(33)具有薄部(331)和与薄部(331)相邻的邻接部(332、333)。当从推压开关(1)的上方和/或下方观察推压开关(1)时,薄部(331)被布置成围绕推压件(31)。薄部(331)的厚度(T1)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
根据该构造,薄部(331)的厚度(T1)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因此,当推压件(31)受到推压操作时,联接部(33)可能在薄部(331)处曲折。这使得不仅当推压件(31)被笔直向下推压时,而且当推压件(31)被倾斜向下推压时,联接部(33)都更容易在薄部(331)处曲折。可以看出,在该推压开关(1)中,联接部(33)的被曲折的部分倾向于被限制到薄部(331),从而减少了推压开关(1)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例如,这可以减少通过推压操作施加的力的大小与行程长度之间的关系崩溃的可能性。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其可以结合第一方面来实现,联接部(33)在薄部(331)的外表面上具有外侧凹陷(3311)。外侧凹陷(3311)相对于邻接部(332、333)凹陷。
这种构造可以减少推压开关(1)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其可以结合第二方面来实现,外侧凹陷(3311)沿着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设置。
与外侧凹陷(3311)设置在比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窄的范围内(例如,沿着圆周的一半)的情况相比,这种构造使得联接部(33)在薄部(331)处更平滑地曲折。
在根据可以与第二或第三方面结合实施的第四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等于或大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5%且等于或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20%。
与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5%的情况相比,这种构造使联接部(33)在薄部(331)处更平滑地曲折。此外,与外侧凹陷(3311)的深度大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20%的情况相比,这种构造还可以增加联接部(33)的机械强度。
在根据可以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结合实施的第五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联接部(33)在薄部(331)的内表面上具有内侧凹陷(3312)。内侧凹陷(3312)相对于邻接部(332、333)被凹陷。
这种构造可以减少推压开关(1)不稳定地操作的可能性。
在根据可以结合第五方面来实现的第六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内侧凹陷(3312)沿着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设置。
与内侧凹陷(3312)设置在比联接部(33)的整个圆周窄的范围内(例如,沿圆周的一半)的情况相比,这种构造使得联接部(33)在薄部(331)处更平滑地曲折。
在根据可以与第五或第六方面结合实施的第七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等于或大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5%且等于或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20%。
与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小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5%的情况相比,这种构造使联接部(33)在薄部(331)处更平滑地曲折。此外,与内侧凹陷(3312)的深度大于邻接部(332、333)的厚度(T2、T3)的20%的情况相比,这种构造还可以增加联接部(33)的机械强度。
在根据可以与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结合实施的第八方面的推压开关(1)中,当从推压开关(1)的上方和/或下方观察推压开关(1)时,设置有薄部(331)的区域的形状与推压件(31)的外边缘的形状相顺应。
这种构造允许通过推压操作施加到推压件(31)的力更均匀地传递到薄部(331)。
注意,根据第二至第八方面的组成元件不是推压开关(1)的必要组成元件,而是可以酌情省略。
附图标记列表
1推压开关
3推压构件
4可动接触构件
5固定接触构件
7壳体
31推压件
32支撑部
33联接部
51固定接触部
331薄部
332、333邻接部
411可动接触部
710凹部
3311外侧凹陷
3312内侧凹陷
T1、T2、T3厚度

Claims (8)

1.一种推压开关,包括:
具有凹部的壳体,所述凹部的上部是敞开的;
固定接触构件,所述固定接触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凹部的底表面处的固定接触部;
可动接触构件,所述可动接触构件具有可动接触部并被设置在所述固定接触构件上方,所述可动接触部面向所述固定接触部;和
推压构件,
所述推压构件包括:
推压件,所述推压件设置在所述可动接触构件上方,并且被构造成当受到推压操作时将所述可动接触构件朝向所述固定接触构件推压;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由所述壳体支撑;和
联接部,所述联接部设置在所述推压件和所述支撑部之间,以将所述推压件和所述支撑部彼此联接,所述联接部具有围绕所述推压件的圆筒形状,
当所述推压件受到所述推压操作时,所述联接部进行弹性变形,
所述联接部具有:薄部,所述薄部被布置成当从所述推压开关的上方和/或下方观察所述推压开关时围绕所述推压件;以及与所述薄部相邻的邻接部,并且
所述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邻接部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所述联接部在所述薄部的外表面上具有外侧凹陷,所述外侧凹陷相对于所述邻接部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所述外侧凹陷沿着所述联接部的整个圆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所述外侧凹陷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邻接部的厚度的5%且等于或小于所述邻接部的厚度的2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所述联接部在所述薄部的内表面上具有内侧凹陷,所述内侧凹陷相对于所述邻接部凹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所述内侧凹陷沿着所述联接部的整个圆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所述内侧凹陷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邻接部的厚度的5%且等于或小于所述邻接部的厚度的2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推压开关,其中,
当从所述推压开关的上方和/或下方观察所述推压开关时,设置有所述薄部的区域的形状与所述推压件的外边缘的形状相顺应。
CN202280067608.9A 2021-11-26 2022-08-17 推压开关 Pending CN1180562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2487 2021-11-26
JP2021192487 2021-11-26
PCT/JP2022/031023 WO2023095398A1 (ja) 2021-11-26 2022-08-17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56253A true CN118056253A (zh) 2024-05-17

Family

ID=86539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7608.9A Pending CN118056253A (zh) 2021-11-26 2022-08-17 推压开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56253A (zh)
WO (1) WO20230953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6314B2 (ja) * 2004-10-20 2010-05-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2018067401A (ja) * 2016-10-17 2018-04-26 積水ポリ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ラバー
CN112189246A (zh) 2018-05-24 2021-01-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推动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5398A1 (ja)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1573B2 (en) Push switch
US20080164133A1 (en) Dome-Shaped Contact and Multi-Step Operation Electrical Switch Incorporating the Same
EP0224006A1 (en) Pushbutton switches using dome springs
US8052491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upper contact with thickened base portion
US9236199B2 (en) Switch
JP2001525589A (ja) 触覚効果および単一作動部材を有する複数経路電気スイッチ
CN215451206U (zh) 可动构件以及输入装置
JP2010135319A (ja) 多段動作スイッチ
JP7365645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4730171B2 (ja) プッシュ・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CN111052283B (zh) 按压开关
CN118056253A (zh) 推压开关
EP1037226B1 (en) Push switch
CN110268494B (zh) 按压开关
TWI233133B (en) Push-button switch
US7504603B2 (en) Sheet and sheet switch
CN215911338U (zh) 按钮开关
TW495780B (en) Push-button switch
US20210383987A1 (en) Push switch
CN111033665A (zh) 按压开关
WO2023248701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WO2023021580A1 (ja)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KR101097375B1 (ko) 다단 동작 스위치
US20220375700A1 (en) Push switch
JP4332543B2 (ja) 横押し型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