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8022A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28022A
CN117928022A CN202410047955.6A CN202410047955A CN117928022A CN 117928022 A CN117928022 A CN 117928022A CN 202410047955 A CN202410047955 A CN 202410047955A CN 117928022 A CN117928022 A CN 117928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hamber
diffusion
heat exchang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479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冀喆
邹腾达
胡斯特
李跃飞
郑亚雷
胡小文
吴彦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479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280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28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280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室内机和暖通系统,其中,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以及换热器,壳体内形成有依次连通的风机腔、扩压腔以及换热腔,风机设置在风机腔内,换热器设置在换热腔内,其中,扩压腔的腔壁在相较于风机更靠近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连通扩压腔和外界。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使得扩压腔内的低速气流从通气孔流出至外界,从而降低流经扩压腔的气流回流至风机的可能性,有效缓解室内机的喘振现象。

Description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暖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机和应用该室内机的暖通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暖通系统的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形成有依次连通的风机腔、扩压腔和换热腔,风机腔内设有风机,换热腔内设有换热器,扩压腔用于接收风机腔吹来的气流并进行扩压,以提高气流的压力和流量,以提高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然而,上述的暖通系统的室内机中,扩压腔的两腔侧壁附近的区域内易形成低速回流区,使得气流在壳体内部流动的阻力较大,导致室内机内的喘振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机和暖通系统,能够使得扩压腔内的低速气流从通气孔流出至外界,从而降低流经扩压腔的气流回流至风机的可能性,有效缓解室内机的喘振现象。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该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以及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依次连通的风机腔、扩压腔以及换热腔,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机腔内,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
其中,所述扩压腔的腔壁在相较于所述风机更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扩压腔和外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在所述扩压腔的中心线的下方。
基于上述实施例,使得通气孔能够对应扩压腔沿其高度方向的下半部区域,以使得低速气流能快速地由通气孔流向外界,且降低高速区域内的高速气流由通气孔流向外界的情况发生。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扩压腔的腔侧壁上。
基于上述实施例,能够有效提高低速气流的流出效率,更好地缓解室内机的喘振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义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方向上的长度为H1;
定义最靠近所述风机腔的通气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的投影,与最靠近所述换热腔的通气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的投影点的连线长度为H2;
其中,满足条件:H2:H1≤1:3。
基于上述实施例,多个通气孔能够更靠近扩压腔的出口端的位置,如此能够针对扩压腔的出口端处附面层的厚度较厚的情况,将通气孔的位置对应设置,以使得低速气流更好地流向外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述通气孔排布成多列,多列所述通气孔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一列中包括多个在所述壳体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通气孔;
其中,至少存在有一列的通气孔数量要多于其他列的通气孔数量,且数量较多的该列通气孔相较于其他列的通气孔更靠近所述换热腔。
基于上述实施例,每列通气孔的数量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扩压腔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发生喘振的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排布方向上,所述通气孔的开口面积增大设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多个通气孔的开口面积的增大趋势与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扩压腔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发生喘振的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也设置有所述通气孔,且位于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的通气孔位于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中邻近所述扩压腔的腔侧壁的边缘区域。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在扩压腔的腔底壁的通气孔与设置在扩压腔的腔侧壁的通气孔的组合,能够使得低速气流能从两个方向均向外界流出,且增加通气孔供低速气流流出的整体面积,进一步地提高低速气流流出的效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与所述扩压腔的腔壁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
基于上述实施例,使得低速气流能更为顺畅地流动,减少了低速气流因与通气孔的孔壁与扩压腔的腔壁的连接处发生摩擦等情况所引起的噪音。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换热腔和外界,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游。
基于上述实施例,使得换热腔内的低速区域的低速气流能够尽可能地流向外界,避免低速气流留置在换热腔内,缩小换热腔内的低速区域的范围,从而能够缓解换热腔内的气流堵塞的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设置在所述换热腔的腔侧壁上。
基于上述实施例,使得低速气流流向外界的路径更短,如此低速气流能更为有效地从设置在扩压腔的腔底壁的通气孔向外界流出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述连通孔的数量多于所述通气孔的数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连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于通气孔的数量,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换热腔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发生喘振的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间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连通孔在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大于多个所述通气孔在所述扩压腔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多个连通孔对换热腔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设置为大于多个通气孔在扩压腔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换热腔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发生喘振的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方向上由上至下倾斜;
在所述室内机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纵截面中,定义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与所述风机腔的连接点为A,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与所述换热腔的连接点为B,所述扩压腔与所述换热腔连接的出口端在上下方向的中心点为C;
其中,所述连通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所述连通孔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在所述换热腔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和/或,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所述通气孔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在所述扩压腔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多个连通孔设置在换热腔的腔侧壁上所限定出的区域内,使得多个连通孔能供换热腔内的该区域内的低速气流整体向外界流出,并且将多个通气孔设置在扩压腔的腔侧壁上所限定出的区域内,使得多个通气孔能供扩压腔内的该区域内的低速气流整体向外界流出,从而有效缓解室内机的喘振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排布成多列,每一列包括多个在所述壳体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连通孔,多列所述连通孔在由所述扩压腔至所述换热器的方向上间隔排布;
其中,相邻两列连通孔中,排布在更靠近所述换热器一侧的一列的连通孔的数量要多于剩余一列的连通孔的数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每列连通孔的数量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扩压腔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发生喘振的现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的孔壁与所述换热腔的腔壁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
基于上述实施例,低速气流流经连通孔的孔壁与换热腔的腔壁的连接处时,呈圆滑过渡的连接处对低速气流的阻力较小,使得低速气流能更为顺畅地流动,减少了低速气流因与连通孔的孔壁与换热腔的腔壁的连接处发生摩擦等情况所引起的噪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暖通系统,该暖通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形成冷媒循环流路。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内机和暖通系统,通过在扩压腔的腔壁在相较于风机更靠近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通气孔,通气孔连通扩压腔和外界。如此,能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内机具有至少以下技术效果:
由于室内机内部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因此在扩压腔的腔壁设置有通气孔的基础上,使得扩压腔内低速区域的低速气流能够尽可能地流向外界,避免低速气流留置在扩压腔内,缩小低速区域的范围,从而能够缓解扩压腔内的气流堵塞的现象,如此,能够降低流经扩压腔的气流回流至风机的可能性,有效缓解室内机的喘振现象,实现降低室内机整体的噪音以及减小振动。
接着,由于低速气流在流经扩压腔时,低速气流会先流经扩压腔靠近风机的位置,再进而流向扩压腔靠近换热器的位置,因此,低速气流在扩压腔靠近换热器的位置时的阻力会大于低速气流在扩压腔靠近风机的位置时的阻力,也即在扩压腔靠近换热器的位置的附面层的厚度要大于扩压腔靠近风机的位置的附面层的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通气孔设置在扩压腔的腔壁相较于风机更靠近换热器的位置,能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流向外界,更为有效地缓解扩压腔内的气流堵塞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室内机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室内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E-E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室内机;10、壳体;11、风机腔;12、扩压腔;121、扩压腔的腔侧壁;13、换热腔;131、换热腔的腔侧壁;14、回风口;15、出风口;16、通气孔;17、连通孔;20、第一壳体;21、上盖;211、风机腔壳;212、扩压腔顶壳;213、换热腔顶壳;22、侧围板;30、第二壳体;40、蜗舌;50、扩压腔底壳;60、接水盘;90、风机;91、换热器;98、格栅。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相关技术中,暖通系统的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形成有依次连通的风机腔、扩压腔和换热腔,风机腔内设有风机,换热腔内设有换热器,扩压腔用于接收风机腔吹来的气流并进行扩压,以提高气流的压力和流量,以提高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然而,上述的暖通系统的室内机中,扩压腔的两腔侧壁附近的区域内易形成低速回流区,使得气流在壳体内部流动的阻力较大,导致室内机内的喘振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2,本申请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暖通系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暖通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多联机以及热泵等设备,并且可以应用在商场、写字楼等规模较大的场所。其中,暖通系统可以包括室内机1、室外机以及连接管,室内机1通过连接管与室外机相连接,以使室内机1与室外机形成冷媒循环。在一些实际使用场景中,本申请的室内机1可以安装于室内,室外机负责制冷或者制热,并通过连接管运输冷媒,冷媒在分别与室内的空气、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机1负责将冷气或热气输送到室内,以达到降温或升温的效果。
具体地,室内机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风管机、挂壁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立式空调室内机等等结构形式,其中,风管机通常采用吊顶安装在天花板,并且能够隐藏在天花板内,以使得风管机相较于其他室内机1的结构形式而言隐藏效果较好,较为美观,并且,风管机采用分散式出风,出风效果更为舒适。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5,室内机1可以包括壳体10、风机90、换热器91以及电控盒组件。
壳体10用于构造适用于室内机1的风道,以供气体流动。壳体10的外轮廓可以是呈纵长状。壳体10内形成有依次连通的风机腔11、扩压腔12以及换热腔13,且壳体10还形成有连通风机腔11的回风口14以及连通换热腔13的出风口15。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腔11被配置为收容风机90。扩压腔12用于接收风机腔11吹来的气流并进行扩压,以提高气流的压力和流量,以提高制冷或制热的效果。换热腔13被配置为收容换热器91。如此外界的气流在风机90的作用下可以由回风口14流入,并依次流经风机腔11、扩压腔12以及换热腔13,从而通过换热腔13内的换热器91换热后,以实现对外部的气流加热或者降温后从出风口15流出。
风机90设置在风机腔11内,并包括风轮和电机,风轮收容于风机腔11内,电机安装于壳体10,且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风轮,以驱动风轮进行转动。风轮可以呈圆筒长条状设置。该风机90可以是贯流风机、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等等,当风机90被配置为贯流风机时,贯流风机具有径向尺寸小、转速低、噪声低、出风均匀等优点,其轴向长度可任意加长而不影响气体流动状态等等优点,且相较于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而言,贯流风机的成本更低。且风机90可以与回风口14正对设置,以使得外界的气流通过回风口14可以以较短的路径流向风机90,减少流动过程中的损耗。
换热器91,可以呈直线型、V形、弧形或者波浪形等多种形状。换热器91用于与流经换热腔13并穿过换热器91的气体进行换热,起到对气体进行制冷或制热的作用。例如,换热器91内穿设有多条冷媒管,气体在穿过换热器91时与管内的冷媒换热,从而改变气体温度,具体地,在制冷时气体与换热器91的冷媒热交换形成低温空气;而在制热时气体与换热器91的冷媒热交换形成加热空气。
电控盒组件,可以是安装于壳体10的表面上,实现安装固定。电控盒组件可以是分别与风机90的电机和换热器91进行电连接,以起到控制或者调节风机90和换热器91的作用,例如,当风管机所作用的环境中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可以由电控盒组件发送指令以将电机和换热器91进行关闭,实现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防止室内温度过低或者过高。
进一步地,电控盒组件可以是安装于壳体10背离扩压腔12的表面上,且邻近回风口14并朝向回风口14设置,如此,维修人员可以在邻近回风口14处的位置,直接对电控盒组件进行拆装,由于回风口14处邻近的区域并无其他结构进行遮挡,如此,维修人员在对电控盒组件进行拆装时,操作更为方便。
在一些结构形式中,室内机1还包括格栅98,可以是安装于回风口14处,格栅98可以起到防止使用者或者维修人员碰触到风机90的风轮,降低使用者或者维修人员误触风轮的叶片而导致受伤的风险。并且格栅98还能对外部的杂物进行阻挡,避免外部的杂物进入到风机腔11和换热腔13内,对风机90的风轮和换热器91造成影响,如此,可以延长室内机1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以风机90为贯流风轮为例,贯流风机的风轮沿其轴向方向上的偏心涡强度不一致,使得贯流风机的风轮送出的气流在流经扩压腔12时,部分气流流速较快,而部分气流流速较慢,导致扩压腔12内会存在低速区域,而低速区域会造成气流堵塞,从而使得后续流经低速区域的气流会回流至风轮,进而导致室内机1发生喘振现象,尤其当室内机1面对高背压的工况时,室内机1的内部阻力会增大,造成低速区域的范围增大,相应地,高速区域的范围会减小,从而扩压腔12内的气流堵塞现象更为明显。
基于此,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通过在扩压腔12的腔壁在相较于风机90更靠近换热器91的位置设置有通气孔16,通气孔16连通扩压腔12和外界。如此,能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内机1具有至少以下技术效果:
由于室内机1内部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因此在扩压腔12的腔壁设置有通气孔16的基础上,使得扩压腔12内低速区域的低速气流能够尽可能地流向外界,避免低速气流留置在扩压腔12内,缩小低速区域的范围,从而能够缓解扩压腔12内的气流堵塞的现象,如此,能够降低流经扩压腔12的气流回流至风机90的可能性,有效缓解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实现降低室内机1整体的噪音以及减小振动。
接着,由于低速气流在流经扩压腔12时,低速气流会先流经扩压腔12靠近风机90的位置,再进而流向扩压腔12靠近换热器91的位置,因此,低速气流在扩压腔12靠近换热器91的位置时的阻力会大于低速气流在扩压腔12靠近风机90的位置时的阻力,也即在扩压腔12靠近换热器91的位置的附面层的厚度要大于扩压腔12靠近风机90的位置的附面层的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通气孔16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壁相较于风机90更靠近换热器91的位置,能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流向外界,更为有效地缓解扩压腔12内的气流堵塞的现象。在其他实施例中,通气口还可以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壁沿扩压腔12延伸方向的中部区域,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壁在相较于换热器91更靠近风机90的位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在一些结构形式中,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该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配合限定出相连通的扩压腔12、风机腔11以及换热腔13,该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可以是铝或钢等合金或者金属材质,以满足结构强度和长时间使用寿命等等要求。当然,该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也可以是塑料材质以满足重量较轻等要求,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当然,还可以是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的其中之一采取合金或者金属材质,而其中另一采取塑料材质的搭配组合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可以起到充当外壳的作用,如此无需额外设置其他外壳等结构,实现壳体10的结构数量减少,且缩小壳体10的体积,实现风管机的小型化,以适配更多安装空间较为紧凑的使用环境。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室内机1还可以包括外壳,外壳可以被配置为罩盖在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的外表面,仅裸露出风口15和回风口14以与外界连通,如此能够起到以对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30进行保护。
请参阅图5,第一壳体20可以包括上盖21和两个侧围板22,两个侧围板22连接在上盖21沿其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盖21包括依次连接的风机腔壳211、扩压腔顶壳212以及换热腔顶壳213,而第二壳体30包括相连接的蜗舌40、扩压腔底壳50以及接水盘60,扩压腔底壳50的相背两侧分别与蜗舌40和接水盘60连接。
其中,第一壳体20的风机腔壳211限定出风机腔11,第一壳体20的扩压腔顶壳212、蜗舌40、以及扩压腔底壳50配合限定出扩压腔12。进一步地,风机腔壳211、扩压腔顶壳212以及换热腔13上壳三者可以为一体结构,以提高三者的连接牢固性且减少组装步骤。
而接水盘60位于换热器91的下方,用于承接来自换热器91流出的冷凝水,并与第一壳体20的扩压腔顶壳212配合限定出换热腔13。进一步地,扩压腔底壳50与接水盘60可以为一体结构,使得两者连接更为牢固,且减少组装步骤,以提高装配效率。当然,在其他结构形式中,扩压腔底壳50与接水盘60可以为分体结构,且两者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者螺纹连接进行固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壳体10还包括保温层,具体包括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第一保温层设置在换热腔顶壳213朝向换热腔13内的表面,第二保温层则设置在接水盘60的外表面。而为对第二保温层进行保护,壳体10还包括通过螺栓连接等方式设于接水盘60外的钣金件,第二保温层夹设在钣金件和接水盘60之间。保温层可以为保温海绵、泡沫件或者保温胶,如此,通过设置保温层,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保持风道组件内的温度,降低室内机1内的能量通过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向外散发的概率,还可以有效地隔离来自外界的噪声和异音,并对内部噪声的传播起到阻尼作用,进而可以保护内部的元件不受外部噪声的干扰,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16在扩压腔12的中心线的下方。在实际流场情况中,低速区域内的低速气流会较为集中在扩压腔12沿其高度方向的下半部区域。基于此,将通气孔16设置在扩压腔12的中心线的下方,使得通气孔16能够对应扩压腔12沿其高度方向的下半部区域,以使得低速气流能快速地由通气孔16流向外界,且降低高速区域内的高速气流由通气孔16流向外界的情况发生。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低速气流较为集中在扩压腔12沿其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时,可以设置为扩压腔12的中心线穿过通气孔16的形式。在低速气流较为集中在扩压腔12沿其高度方向上的上半部区域时,可以将通气孔16设置在扩压腔12的中心线的上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提高低速流体流出至外界的效率,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结构形式中,通气孔16可以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如此,相较于通气孔16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由于扩压腔12的腔侧壁的厚度的厚度要大于扩压腔12的腔底壁,如此,低速气流由扩压腔12的腔侧壁的通气孔16流出的路径要短于由扩压腔12的腔底壁的通气孔16流出的路径,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低速气流的流出效率,更好地缓解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在其他结构形式中,通气孔16还可以是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在通气孔16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的基础上,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上也设置有通气孔16,且位于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上的通气孔16位于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中邻近扩压腔12的腔侧壁的边缘区域。如此,通过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的通气孔16与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的通气孔16的组合,能够使得低速气流能从两个方向均向外界流出,且增加通气孔16供低速气流流出的整体面积,进一步地提高低速气流流出的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流场情况中,低速区域会邻近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因此位于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上的通气孔16相应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中邻近扩压腔12的腔侧壁的边缘区域,如此低速气流能更为有效地从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的通气孔16向外界流出。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16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义扩压腔12的腔底壁在由风机腔11至换热腔13的方向上的长度为H1。定义最靠近风机腔11的通气孔16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上的投影,与最靠近换热腔13的通气孔16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上的投影点的连线长度为H2。
其中,满足条件:H2:H1≤1:3。如此设置,多个通气孔16能够更靠近扩压腔12的出口端的位置,从而更为匹配低速气流在流经扩压腔12的过程中,下游位置的阻力会大于上游位置的阻力的形式,如此能够针对扩压腔12的出口端处附面层的厚度较厚的情况,将通气孔16的位置对应设置,以使得低速气流更好地流向外界。示例性地,H2:H1的具体比值可以为1:3、1:3.5、1:4或者1:4.5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16间隔设置有多个,且通气孔16排布成多列,多列通气孔16在由风机腔11至换热腔13的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一列中包括多个在壳体10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通气孔16。
其中,至少存在有一列的通气孔16数量要多于其他列的通气孔16数量,且数量较多的该列通气孔16相较于其他列的通气孔16更靠近换热腔13。在实际流场情况中,扩压腔12的出口端的附近位置(也即扩压腔12最靠近换热腔13的位置)是气流流经扩压腔12时的最下游位置,低速气流在最下游位置时的阻力最大,也即位于最下游位置的附面层最厚,基于此,通过将数量较多的该列通气孔16相较于其他列的通气孔16设置为更为靠近换热腔13,每列通气孔16的数量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扩压腔12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1发生喘振的现象。
示例性地,如图5至图6所示,通气孔16排布成三列,其中存在一列通气孔16的数量为四个,其他两列的通气孔16的数量为三个,并且,通气孔16数量为四个的该列通气孔16相较于其他两列的通气孔16更靠近换热器91。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16间隔设置有多个,在由风机腔11至换热腔13的排布方向上,通气孔16的开口面积增大设置。同样地,在实际流场情况中,扩压腔12的出口端的附近位置(也即扩压腔12最靠近换热腔13的位置)是气流流经扩压腔12时的最下游位置,低速气流在最下游位置时的阻力最大,也即位于最下游位置的附面层最厚,基于此,通过将通气孔16的开口面积适配设置为增大设置,多个通气孔16的开口面积的增大趋势与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扩压腔12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1发生喘振的现象。
在一些结构形式中,通气孔16的孔壁与扩压腔12的腔壁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如此,在低速气流经由通气孔16流向外界的过程中,当低速气流流经通气孔16的孔壁与扩压腔12的腔壁的连接处时,呈圆滑过渡的连接处对低速气流的阻力较小,使得低速气流能更为顺畅地流动,减少了低速气流因与通气孔16的孔壁与扩压腔12的腔壁的连接处发生摩擦等情况所引起的噪音。当然,在其他结构形式中,通气孔16的孔壁与扩压腔12的腔壁的连接处可以是呈尖锐过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实际流场情况中,在低速气流流出扩压腔12的出口端且在流进换热器91之前,低速气流于换热腔13内所在的区域也为低速区域,该低速区域会造成换热腔13内的气流堵塞,使得气流回流,进而引起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发生,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基于此,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腔13的腔壁上设置有连通孔17,连通孔17连通换热腔13和外界,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换热器91的上游。由于室内机1内部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因此在换热腔13的腔壁设置有连通孔17的基础上,使得换热腔13内的低速区域的低速气流能够尽可能地流向外界,避免低速气流留置在换热腔13内,缩小换热腔13内的低速区域的范围,从而能够缓解换热腔13内的气流堵塞的现象,如此,能够降低流经换热腔13的气流回流至风机90的可能性,有效缓解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实现降低室内机1整体的噪音以及减小振动。
进一步地,在实际流场情况中,低速区域会邻近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连通孔17设置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使得位于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的通气孔16能够邻近低速区域,相较于连通孔17设置在换热腔13的腔底壁的形式,低速气流流向外界的路径更短,如此低速气流能更为有效地从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底壁的通气孔16向外界流出。在其他形式中,连通孔17还可以是设置在换热腔13的腔底壁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低速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低速气流会先流经扩压腔12再流经换热腔13,因此换热腔13相较于扩压腔12而言属于下游位置,因此结合上述的内容可知,低速气流在下游位置的阻力会大于在上游位置的阻力。基于此,本申请可以具有至少两种形式来提升低速气流流向外界的效果:
第一种形式中,如图5至图6所示,连通孔17间隔设置有多个,且连通孔17的数量多于通气孔16的数量。如此,将连通孔17的数量设置为多于通气孔16的数量,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换热腔13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1发生喘振的现象。
第二种形式中,连通孔17间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连通孔17在换热腔13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大于多个通气孔16在扩压腔12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如此,将多个连通孔17对换热腔13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设置为大于多个通气孔16在扩压腔12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换热腔13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1发生喘振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至少以上两种形式中,本申请的室内机1可以采用任意一种形式,也可以是采用两种或者两种形式以上的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结构形式中,扩压腔12的腔底壁在由风机腔11至换热腔13的方向上由上至下倾斜。在室内机1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纵截面中,定义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与风机腔11的连接点为A,扩压腔12的腔底壁与换热腔13的连接点为B,扩压腔12与换热腔13连接的出口端在上下方向的中心点为C。
基于此,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孔17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连通孔17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可以理解的是,位于换热腔13内的低速气流所形成的低速区即为该实施例中所限定出的区域内。因此,将多个连通孔17设置在该限定出的区域内,使得多个连通孔17能供该区域内的低速气流整体向外界流出,从而有效缓解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示例性地,多个连通孔17可以是均布设置在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16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通气孔16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可以理解的是,位于扩压腔12内低速气流所形成的低速区即为该实施例中所限定出的区域内。因此,将多个通气孔16设置在该限定出的区域内,使得多个通气孔16能供该区域内的低速气流整体向外界流出,从而有效缓解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示例性地,多个通气孔16可以是均布设置在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孔17间隔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6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连通孔17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多个通气孔16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可以理解的是,位于换热腔13内的低速气流所形成的低速区即为该实施例中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所限定出的区域内,并且,位于扩压腔12内低速气流所形成的低速区即为该实施例中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所限定出的区域内。因此,通过将多个连通孔17设置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所限定出的区域内,使得多个连通孔17能供换热腔13内的该区域内的低速气流整体向外界流出,并且将多个通气孔16设置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所限定出的区域内,使得多个通气孔16能供扩压腔12内的该区域内的低速气流整体向外界流出,从而有效缓解室内机1的喘振现象。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5至图6,示例性地,多个连通孔17可以是均布设置在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换热腔13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并且,多个通气孔16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L0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L1在扩压腔12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孔17排布成多列,每一列包括多个在壳体10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连通孔17,多列连通孔17在由扩压腔12至换热器91的方向上间隔排布;
其中,相邻两列连通孔17中,排布在更靠近换热器91一侧的一列的连通孔17的数量要多于剩余一列的连通孔17的数量。
在实际流场情况中,换热器91的附近位置是低速气流流经换热腔13时的最下游位置,低速气流在最下游位置时的阻力最大,也即位于最下游位置的附面层最厚,基于此,通过将相邻两列连通孔17中,排布在更靠近换热器91一侧的一列的连通孔17的数量设置为多于剩余一列的连通孔17的数量,每列连通孔17的数量与在流经低速区域的气体的阻力呈正相关,从而使得低速气流整体能较好地从扩压腔12内流出,有效地缓解室内机1发生喘振的现象。
示例性地,如图5至图6所示,通气孔16排布成三列,其中存在一列通气孔16的数量为四个,一列通气孔16的数量为五个,剩余一列的通气孔16的数量为六个,并且,数量为五个的该列通气孔16相较于数量为四个的该列通气孔16更靠近换热器91的一侧,而数量为六个的该列通气孔16相较于数量为五个的该列通气孔16更靠近换热器91的一侧。
在一些结构形式中,连通孔17的孔壁与换热腔13的腔壁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如此,在低速气流经由连通孔17流向外界的过程中,当低速气流流经连通孔17的孔壁与换热腔13的腔壁的连接处时,呈圆滑过渡的连接处对低速气流的阻力较小,使得低速气流能更为顺畅地流动,减少了低速气流因与连通孔17的孔壁与换热腔13的腔壁的连接处发生摩擦等情况所引起的噪音。当然,在其他结构形式中,连通孔17的孔壁与换热腔13的腔壁的连接处可以是呈尖锐过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以及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依次连通的风机腔、扩压腔以及换热腔,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机腔内,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
其中,所述扩压腔的腔壁在相较于所述风机更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扩压腔和外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在所述扩压腔的中心线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扩压腔的腔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义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方向上的长度为H1;
定义最靠近所述风机腔的通气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的投影,与最靠近所述换热腔的通气孔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的投影点的连线长度为H2;
其中,满足条件:H2:H1≤1: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述通气孔排布成多列,多列所述通气孔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一列中包括多个在所述壳体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通气孔;
其中,至少存在有一列的通气孔数量要多于其他列的通气孔数量,且数量较多的该列通气孔相较于其他列的通气孔更靠近所述换热腔。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排布方向上,所述通气孔的开口面积增大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也设置有所述通气孔,且位于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上的通气孔位于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中邻近所述扩压腔的腔侧壁的边缘区域。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的孔壁与所述扩压腔的腔壁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
9.如权利要求3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换热腔和外界,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设置在所述换热腔的腔侧壁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间隔设置有多个,且所述连通孔的数量多于所述通气孔的数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间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连通孔在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大于多个所述通气孔在所述扩压腔的腔壁上所占的区域面积。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在由所述风机腔至所述换热腔的方向上由上至下倾斜;
在所述室内机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纵截面中,定义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与所述风机腔的连接点为A,所述扩压腔的腔底壁与所述换热腔的连接点为B,所述扩压腔与所述换热腔连接的出口端在上下方向的中心点为C;
其中,所述连通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所述连通孔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在所述换热腔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和/或,所述通气孔间隔设置有多个,其中,多个所述通气孔设置于经过A和B点的直线和经过A和C点的直线在所述扩压腔的腔侧壁上的投影之间所限定的区域内。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排布成多列,每一列包括多个在所述壳体高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连通孔,多列所述连通孔在由所述扩压腔至所述换热器的方向上间隔排布;
其中,相邻两列连通孔中,排布在更靠近所述换热器一侧的一列的连通孔的数量要多于剩余一列的连通孔的数量。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的孔壁与所述换热腔的腔壁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
16.一种暖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形成冷媒循环流路。
CN202410047955.6A 2024-01-11 2024-01-11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Pending CN1179280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47955.6A CN117928022A (zh) 2024-01-11 2024-01-11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47955.6A CN117928022A (zh) 2024-01-11 2024-01-11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28022A true CN117928022A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5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47955.6A Pending CN117928022A (zh) 2024-01-11 2024-01-11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2802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15016B2 (ja)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5595068A (en) Ceiling mounted in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3327082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117928022A (zh)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323713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290302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526517A (zh) 室外机及热泵系统
CN117928024A (zh)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CN111735115A (zh) 空调器
CN112503643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250364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31186U (zh)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CN219243753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8009424A (zh) 风道组件、室内机以及暖通系统
CN219036832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20541221U (zh) 风管机
CN2150624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CN21240884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809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90505U (zh) 空调器
CN100541025C (zh) 窗式空调器
CN22105513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