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3753U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3753U
CN219243753U CN202320152102.XU CN202320152102U CN219243753U CN 219243753 U CN219243753 U CN 219243753U CN 202320152102 U CN202320152102 U CN 202320152102U CN 219243753 U CN219243753 U CN 219243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door unit
air outlet
air inlet
static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21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运宇
聂旺辉
曾锦国
邓勇
白建雄
杨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21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3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3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3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其中室外机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和换热器。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的内部分别形成有连通进风口的安装腔和连通出风口的静压腔,静压腔位于安装腔的上方;离心风机和换热器安装于安装腔内。室外气流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安装腔,并通过换热器换热后进入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加压后通过出风端排出至静压腔,最后通过静压腔的出风口排出,使得室外机可以实现前进风等多种进风方向,以及实现前出风等多种出风方向,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选择合适的进出风方向,解决了室外机回风困难和热风回流的问题,保证了换热器的散热效果,提升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室外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外机通常安装在笼式空间内,即三面墙壁一面百叶,使得空调室外机的背面回风困难,换热器散热不良,难以实现换热。而且传统的空调室外机采用轴流风叶,轴流风叶抗压能力低,其出风容易被百叶遮挡形成热风回流,无法有效出风,进一步影响了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室外机,能够解决换热器散热不良的问题,且提升了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包括: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的安装腔和连通所述出风口的静压腔,所述静压腔位于所述安装腔的上方;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所述蜗壳沿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进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蜗壳的顶部设有出风端,所述出风端与所述静压腔连通;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进风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离心风机、换热器和壳体,壳体内部形成安装腔和静压腔,壳体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与静压腔连通的出风口,室外气流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安装腔,并通过换热器换热后从进风端进入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加压后通过出风端排出至静压腔,最后通过静压腔的出风口排出,使得室外机可以实现前进风等多种进风方向,以及实现前出风等多种出风方向,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选择合适的进出风方向,解决了室外机回风困难和热风回流的问题,保证了换热器的散热效果,提升了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分隔板,所述安装腔和所述静压腔之间通过所述分隔板分离,所述蜗壳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分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静压腔的至少一侧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静压腔沿前后方向的两个所述侧壁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设有出风风扇,另一个设有出风格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静压腔的顶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体,且能够覆盖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风管,所述风管与所述出风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蜗壳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进风端,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进风口,两个所述进风端和两个所述进风口分别相对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位于所述蜗壳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沿左右方向的一侧侧壁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侧风口;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侧风口相对设置的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底盘和中隔板,所述蜗壳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和/或所述中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室外机通过设置离心风机、换热器和壳体,壳体内部形成安装腔和静压腔,壳体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与静压腔连通的出风口,室外气流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安装腔,并通过换热器换热后从进风端进入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加压后通过出风端排出至静压腔,最后通过静压腔的出风口排出,使得室外机可以实现前进风等多种进风方向,以及实现前出风等多种出风方向,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选择合适的进出风方向,解决了室外机回风困难和热风回流的问题,保证了换热器的散热效果,提升了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器的能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中换热器和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中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在笼式空间内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在峡谷式空间内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号:
室外机1000;
底盘100;底脚110;中隔板120;分隔板130;通孔131;
壳体200;安装腔210;配管腔220;静压腔230;进风口240;出风口250;侧风口260;出风风扇270;出风格栅280;
换热器300;第一换热部310;第二换热部320;第三换热部330;
离心风机400;蜗壳410;进风端411;出风端412;翻边413;风轮420;电机430;支座440;
压缩机500;
盖板600;
风管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可以应用于分体式空调等制冷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空气能热水器等热泵系统。由于室外机1000需要安装于室外环境,而预留给室外机1000的安装空间一般较为狭窄,例如高层建筑的外墙一般为笼式空间;因此,狭窄的安装空间导致室外机1000的出风和回风均受到干扰,无法实现有效的换热,进而降低了制冷系统或热泵系统的换热效果和能效水平。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为空调器的室外机100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包括底盘100、壳体200、换热器300、离心风机400和压缩机500。底盘100安装有底脚110,底脚110用于支撑室外机1000的整体结构。底盘100还安装有中隔板120,壳体200安装于底盘100,从而形成容置空间,中隔板120将容置空间分割成安装腔210和配管腔220,换热器300和离心风机400安装于安装腔210,压缩机500安装于配管腔220。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00的内部还形成有静压腔230,静压腔230位于安装腔210的上方,静压腔230可以靠近于安装腔210,例如通过分隔板130与安装腔210隔开;也可以为与安装腔210间隔分离的腔体,例如通过独立的钣金包裹而成。而且静压腔230和安装腔210不直接连通。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00设有相互分离的进风口240和出风口250。进风口240与安装腔210连通,进风口240可以布置于安装腔210与室外环境接触的壁面,因此进风口240可以设置在壳体200的前侧或者后侧,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出风口250与静压腔230连通,出风口250可以布置于静压腔230与室外环境接触的壁面,因此出风口250可以设置在壳体200的前侧、后侧或者顶侧,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300位于离心风机400的外侧,并且包裹于部分离心风机400的外周。离心风机400包括蜗壳410和风轮420,风轮420通过电机430带动旋转,电机430安装于蜗壳410的侧壁。蜗壳410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进风端411,进风端411与安装腔210连通,空气气体从进风端411流入离心风机400。蜗壳410的顶部设有出风端412,离心风机400将空气气体向上排出,出风端412与静压腔230连通,从而使安装腔210通过离心风机400连通静压腔230。换热器300位于进风口240和进风端411之间。
参照图3和图4所示,离心风机400工作时,为室外机1000提供流体动力,形成较高的负压,使室外环境的空气气体流入换热器300和离心风机400,并由离心风机400的出风端412排出至静压腔230,并最终通过出风口250排出室外环境。
需要是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采用离心风机400,相对于传统室外机1000的轴流风叶能够形成更高的负压,提升了室外机1000的回风效果。为了降低风阻和提高回风效果,进风口240与进风端411可以相对设置。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通过设置离心风机400、换热器300和壳体200,壳体200内部形成安装腔210和静压腔230,壳体200设有与安装腔210连通的进风口240和与静压腔230连通的出风口250,室外环境的空气气体从壳体200的进风口240进入安装腔210,并通过换热器300换热后进入离心风机400,离心风机400加压后通过出风端412排出至静压腔230,静压腔230将空气气体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最后通过出风口250排出,提升了排气压力,实现空气气体的换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可以实现前进风、后进风、前后进风等多种进风方向,以及实现前出风、后出风、前后出风、顶出风等多种出风方向,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选择合适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实现更合理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设计,解决了室外机1000回风困难和热风回流的问题,保证了换热器300的散热效果,提升了换热效率。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00的内部设有分隔板130,分隔板130可以与壳体200通过焊接、铆接、螺接的方式固定,或者通过一体成型连接。安装腔210和静压腔230之间通过分隔板130分离。可以理解的是,蜗壳410的顶部连接于分隔板130,使得蜗壳410的整体连接更加稳定,保证了蜗壳410连接的稳定性。为了实现安装腔210和静压腔230的密封分离,分隔板130设有通孔131,蜗壳410的顶部插入定位于通孔131,蜗壳410的顶部的翻边413与分隔板130固定连接,从而对通孔131的边沿进行密封,减少窜风。蜗壳410的出风端412直接将空气气体排出至静压腔230,使静压腔230的排风效果更佳。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蜗壳410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端411,采用双向式离心风机能够增大换热气流的流量。对应的,壳体200沿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240,对应的进风端411和对应的进风口240相对设置。另外,换热器300包括第一换热部310和第二换热部320,第一换热部310和第二换热部320分别位于蜗壳410的前后两侧,第一换热部310设于蜗壳410前侧的进风端411和壳体200前侧的进风口240之间,第二换热部320设于蜗壳410后侧的进风端411和壳体200后侧的进风端411之间,采用多折换热器,能够增大有效换热面积,结合双向式离心风机,使得室外机1000的回风面积更大,回风更加顺畅,进而提高室外机1000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1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壳体200还设有侧风口260,侧风口260连通安装腔210。侧风口260位于壳体200的左侧的侧壁,即位于连接两个进风口240所在侧壁的侧壁,进一步增大了回风的有效面积。对应的,换热器300还包括第三换热部330,第三换热部3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部310和第二换热部320连接,从而形成三折换热器300,进一步增大了有效换热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室外机1000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1、图3和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250位于静压腔230的至少一侧侧壁。静压腔230沿前后方向的两个侧壁分别为前侧壁和后侧壁,出风口250可以设于静压腔230的前侧壁,或者静压腔230的后侧壁,或者同时设于静压腔23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出风口250设于静压腔230的前侧壁或者后侧壁时,室外机1000能够将换热后的空气气体向前方或后方排出,在静压腔230的作用下,排出的气流距离较长,有效避免热风回流。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安装于图7所示的笼式空间时,室外机1000从安装腔21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进风口240进气,并将换热后的空气气体向前排出,实现稳定且顺畅的排气,提升换热效果。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静压腔23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分别设有出风口250。在安装位置和排风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两个出风口250能够提高排风的效率,提升换热的效率。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出风口250可以分别安装有挡板,安装时可以根据安装需要拆卸两个挡板或者任意一个挡板,从而实现快速装配。
参照图1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静压腔230的前侧壁在出风口250处设有出风风扇270,出风风扇270由沿左右方向的间隔设置多组风扇单元构成,可以进一步增大排风距离。静压腔230的后侧壁在出风口250处设有出风格栅280,出风格栅280能够整理排风气流,避免排风气流与进风气流换热。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出风风扇270可以设于静压腔230的后侧壁,出风格栅280可以设于静压腔230的前侧壁。可以理解的是,出风风扇270和出风格栅280可以设置为与静压腔230的两个侧壁可拆卸连接的部件,因此可以实现互换安装,从而满足不同的排风需要。
参照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出风口250位于静压腔230的顶壁,顶壁位于壳体200的上端。出风口250设于静压腔230的顶壁时,室外机1000能够将换热后的空气气体向上排出,在静压腔230的作用下,排出的气流距离较长,有效避免热风回流。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安装于图8所示的峡谷式空间时,室外机1000从安装腔21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进风口240进气,并将换热后的空气气体向上排出,有利于热空气上升散热,避免热风回流以及多台室外机1000并排时发生气流干扰,实现有效且顺畅的排气,提升换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室外机1000还包括盖板600,盖板600可拆卸安装于壳体200。盖板600能够覆盖出风口250,从而能够对顶壁的出风口250进行封闭。当静压腔230的前侧壁、后侧壁和顶壁均设有出风口250,并且选择使用前侧壁或者后侧壁的出风口250时,盖板600能够封闭顶壁的出风口250,从而保证其他出风口250的出风效果。
参照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还包括风管700,风管700与出风口250连接,风管700可以将出风口250的气流引流至指定位置。可以理解的是,风管700可以连接于静压腔230的顶壁的出风口250,或者连接于静压腔230的前侧壁或者后侧壁的出风口250,具体可根据室外机1000的安装环境进行选择。举例来说,当风管700连接于静压腔230的前侧壁的出风口250时,风管700可以往百叶方向伸长,贴近百叶进行固定,从而减小百叶对排风气流的影响。再举例来说,风管700可以与墙洞连接,从而将排风气流引导至墙洞排出,保证了排风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风管700采用可伸缩软管,从而便于调整风管700两端的安装位置,提升安装的便利性。
参照图2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蜗壳410的安装稳定性,蜗壳410还可以固定连接于底盘100或者中隔板120,又或者同时固定连接于底盘100和中隔板120。由于蜗壳410为不规则形状,因此蜗壳410一般采用支座440与底盘100或者中隔板120固定连接,支座440与蜗壳41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焊接等方式固定,而支座440与底盘100或中隔板120之间可以采用焊接、螺接或者铆接等方式固定,具体在此不再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以上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室内机可以为壁挂式空调、落地式空调或者风管700机等,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室外机1000连接,从而实现制冷系统的冷媒循环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室外机1000通过设置离心风机400、换热器300和壳体200,壳体200内部形成安装腔210和静压腔230,壳体200设有与安装腔210连通的进风口240和与静压腔230连通的出风口250,室外气流从壳体200的进风口240进入安装腔210,并通过换热器300换热后进入离心风机400,离心风机400加压后通过出风端412排出至静压腔230,最后通过静压腔230的出风口250排出,使得室外机1000可以实现前进风等多种进风方向,以及实现前出风等多种出风方向,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选择合适的进出风方向,解决了室外机1000回风困难和热风回流的问题,保证了换热器300的散热效果,提升了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器的能效。
由于空调器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机1000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2)

1.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别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的安装腔和连通所述出风口的静压腔,所述静压腔位于所述安装腔的上方;
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所述蜗壳沿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侧设有进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蜗壳的顶部设有出风端,所述出风端与所述静压腔连通;
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进风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分隔板,所述安装腔和所述静压腔之间通过所述分隔板分离,所述蜗壳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分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静压腔的至少一侧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腔沿前后方向的两个所述侧壁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壁中的一个设有出风风扇,另一个设有出风格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静压腔的顶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壳体,且能够覆盖所述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风管,所述风管与所述出风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进风端,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进风口,两个所述进风端和两个所述进风口分别相对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位于所述蜗壳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沿左右方向的一侧侧壁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侧风口;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侧风口相对设置的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底盘和中隔板,所述蜗壳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和/或所述中隔板。
12.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
CN202320152102.XU 2023-01-17 2023-01-17 室外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9243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2102.XU CN219243753U (zh) 2023-01-17 2023-01-17 室外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2102.XU CN219243753U (zh) 2023-01-17 2023-01-17 室外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3753U true CN219243753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04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2102.XU Active CN219243753U (zh) 2023-01-17 2023-01-17 室外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37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46655U (zh) 空调一体机
CN106949557B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07865567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592392A (zh) 一种空调热交换器结构
CN2101231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243753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994453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1887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644347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395546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55471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55468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6123621A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3955467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55470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59828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112503643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11196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50364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2503644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8431862U (zh) 一种整体式蜗壳及空调器
CN112539468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644348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7917528U (zh)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