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17528U -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17528U
CN217917528U CN202222284929.4U CN202222284929U CN217917528U CN 217917528 U CN217917528 U CN 217917528U CN 202222284929 U CN202222284929 U CN 202222284929U CN 217917528 U CN217917528 U CN 2179175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space
evaporator
centrifugal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492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楚人震
常广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ongdu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ongdu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ongdu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ongdu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8492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175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175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175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包括空调主机和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面板组件;空调主机包括罩壳组件、蜗壳、蒸发器和离心风扇;蜗壳与下罩壳结合形成空气热交换空间;蒸发器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内;离心风扇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内,用于使室内空气进入该空气热交换空间并使换热后的空气离开该空气热交换空间后送入室内;离心风扇通过轴向进气口,从空气热交换空间四周吸风,将室内空气吸入空气热交换空间,经过蒸发器换热后,通过径向出风口将换热后的空气送离空气热交换空间,并在导流板的作用下通过面板组件的出风口送入室内,以形成室内外冷热空气的循环,提高气流循环效率。

Description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房车空调机组,安装在房车空调的车顶上,用于调节房车空调内部的空气温度。
背景技术
对于一部分长度较长的车辆来说,长度方向送风距离远,已有的部分房车空调使用的轴流风扇,如CN208216458U的顶置式房车空调,采用的是轴流风扇;
轴流风扇的基本特征是:轴向进风、轴向出风,风压低,出风口风速低,送风距离近。
对远距离大空间车辆来说,靠空调机组的扩散制冷制热,需要一定的冷热扩散时间,远距离的空间制冷制热感知慢。若想要空调机组的风速高、送风距离远,就必须提高电机转速,但是高转速带来高噪声,影响耳感舒适度,不符合房车的静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传统房车空调机组中采用轴流风扇对于大空间车辆热冷扩散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采用轴向进风的离心风扇通过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并按所需方向出风。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主机和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面板组件;
所述空调主机包括罩壳组件、蜗壳、蒸发器和至少一个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具有至少一个轴向进风口;
所述罩壳组件包括上罩壳和下罩壳,蜗壳与下罩壳结合形成空气热交换空间;
所述蒸发器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内,用于空气换热;
所述离心风扇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内,用于使室内空气进入该空气热交换空间并使换热后的空气离开该空气热交换空间后送入室内;
所述离心风扇通过轴向进气口,从所述空气热交换空间四周吸风,将室内空气吸入空气热交换空间,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后,通过径向出风口将换热后的空气送离所述空气热交换空间,并在导流板的作用下通过所述面板组件的出风口送入室内,以形成室内外冷热空气的循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蒸发器位于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上方位置,蒸发器顶部与蜗壳紧密接触以封闭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上部空间;
蒸发器的下部与下罩壳之间设有下隔离板,下隔离板一端位于蒸发器底部,下隔离板的另一端与风扇蜗壳侧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蒸发器位于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下方位置,蒸发器底部与下罩壳紧密接触以封闭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下部空间;
蒸发器的上部与蜗壳之间设有上隔离板,上隔离板一端罩在蒸发器顶部,上隔离板的另一端与风扇蜗壳侧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面板组件的进风口与蒸发器外侧之间形成外空间进风通道,蒸发器内侧的蜗壳、隔板形成内空间进风通道,所述离心风扇通过轴向进风口吸风,在外空间进风通道形成负压区,室内气流从面板组件的进风口进入,经过外空间进风通道流动到蒸发器外侧,空气经过蒸发器外侧到内侧换热后流入内空间进风通道,进一步吸入离心风扇的轴向进风口,经所述离心风扇的蜗壳导向进入出风通道,再经过导流板导入面板组件的出风口,吹入车辆室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离心风扇具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轴向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离心风扇至少为一个,所述离心风扇为两个时,两个离心风扇并排设置在一起;
每一个离心风扇包括风扇蜗壳及扇叶,两个离心风机之间区域设有共享电机,所述共享电机具有一对同步输出轴,分别连接所述扇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蒸发器可以为口字型结构,也可以为U型(n型)、V型、L型;具体安装时,可以为两个U型、两个V型、两个L型围合,可以为单个U型、V型、L型半包围,也可以为对称布置的平板型换热器以形成对应的换热区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和一对出风口;
该出风口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布置,该进风口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靠近车顶部位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上设有与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的导流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风扇蜗壳向外延伸出具有一定长度的出出风渠,所述出风渠与出风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房车空调机组采用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轴向进风,通过扇叶旋转产生离心力径向出风,并通过导流板按所需方向出风,离心风扇产生的风压高,出风口风速高,送风距离远,适用于大空间房车的室内冷热气流的循环,相同风量下转速要求低,噪声低。
2、此外,离心风扇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布置为一个或一对,且每个离心风扇可根据实际安装、使用需求布置一个或一对出风口,可根据实际需求均匀分配或按需分配不同出风口的风量需求。
3、进一步地,基于隔板分隔空气热交换空间,以达到分隔进、出风通道的目的,再通过导流板分配出风,弥补离心风扇气流湍动急,进、出风容易互相干扰的问题,进而在提升气流循环效率的前提下,优化气流循环路径。
4、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可远离车顶的安装开口,也可靠近车顶的安装开口,蒸发器的安装位置不受房车车顶的安装开口尺寸的影响;进一步地,蒸发器布置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安装位置,无需占用车顶的安装开口水平面积区域,车顶有限的安装开口可提高其利用率;此外,蒸发器厚度面积也不受限,为打造高效能房车空调产品提供换热的技术基础。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空调主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空调主机侧面气流循环示意图;
图3为空调主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空调主机内各部件排布示意图一;
图5为实施例一空调主机长度方向剖视图一;
图6为实施例一空调主机宽度方向剖视图一;
图7为实施例一空调主机内各部件排布示意图二;
图8为实施例一空调主机长度方向剖视图二;
图9为实施例一空调主机宽度方向剖视图二;
图10为实施例二空调主机长度方向剖视图一;
图11为实施例二空调主机宽度方向剖视图一;
图12为实施例二空调主机长度方向剖视图二;
图13为实施例二空调主机宽度方向剖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如图1至图4所示,为空调主机10和房车顶板的结构示意图,面板组件20处于房车顶板内侧,而主机部件位于房车顶板外侧。在主机内风机作用下,气流经主机内部的蒸发器换热后,流入汽车室内。传统空调主机采用轴流风机,面对较长的车身,想要达到合适的冷热温度,所需时间较长,则通常采用加大风机转速来缩短制冷、制热时间。但这种情况下,风机转速过大,噪音大,震动明显,影响房车使用体验。因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离心风机组,通过轴向进风,径向出风,在相同送风量需求的情况下,所需转速较低,因而噪声低,震动小。以下将通过两个实施例,围绕离心风机进行空调主机的具体结构的阐述,具体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6所示,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包括空调主机10和具有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的面板组件20。
其中,空调主机10包括罩壳组件11、蜗壳12、蒸发器13和离心风扇14;离心风扇14的两侧为轴向进风口141。
罩壳组件11包括上罩壳111和下罩壳112,蜗壳12与下罩壳112结合形成空气热交换空间h。
蒸发器13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h内,用于空气换热。而离心风扇14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h内,用于使室内空气进入该空气热交换空间h并使换热后的空气离开该空气热交换空间h后送入室内。
具体地说,离心风扇14通过轴向进气口141,从空气热交换空间h四周吸风,将室内空气吸入空气热交换空间h,经过蒸发器13换热后,通过径向出风口142将换热后的空气送离空气热交换空间h,并在导流板f的作用下通过面板组件20的出风口22送入室内,以形成室内外冷热空气的循环。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13位于空气热交换空间h的上方位置,蒸发器13顶部与蜗壳12紧密接触以封闭空气热交换空间h的上部空间。
蒸发器13的下部与下罩壳112之间设有下隔离板d2,下隔离板d2一端位于蒸发器13底部,下隔离板d2的另一端与离心风扇14的风扇蜗壳143侧壁连接。
面板组件20的进风口21与蒸发器13外侧之间形成外空间进风通道g1,蒸发器13内侧的蜗壳12、隔板形成内空间进风通道g2,离心风扇14通过轴向进风口141吸风,在外空间进风通道g1形成负压区,室内气流从面板组件20的进风口21进入,经过外空间进风通道g1流动到蒸发器13外侧,空气经过蒸发器13外侧到内侧换热后流入内空间进风通道g2,进一步吸入离心风扇14的轴向进风口141,经离心风扇14的蜗壳12导向进入出风通道g3,再经过导流板f导入面板组件20的出风口22,吹入车辆室内。
优选地,离心风扇14具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轴向进风口141。而离心风扇14设置为两个,两个离心风扇14并排设置在一起。
其中,每一个离心风扇14包括风扇蜗壳143及扇叶144,两个离心风扇14之间区域设有共享电机15,共享电机15具有一对同步输出轴,分别连接扇叶144。共享电机15可同时驱动两侧的两个离心风扇14。
如图7和图8所示,离心风扇14设置为单个,且配有对应的电机15,电机15驱动单个离心风扇14运行。离心风扇14同样包括风扇蜗壳143及扇叶144,离心风扇14具有两个左右对称的轴向进风口141。
优选地,蒸发器13可以为多种结构。例如:口字型结构、U型(n型)、V型、L型。具体安装时,可以为两个U型、两个V型、两个L型围合,可以为单个U型、V型、L型半包围,也可以为对称布置的平板型换热器以形成对应的换热区域。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风扇蜗壳143向外延伸出具有一定长度的出风渠,出风渠内即为上述的出风通道g2,出风渠与出风口22连通。
面板组件20上设有多个进风口21和一对出风口22;该出风口22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布置,该进风口21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
面板组件20上设有靠近车顶部位的导流板f,导流板f上设有与进风口21和出风口22对应的导流口,导流口的具体设置可根据实际引流布局进行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优化气流路径,将气流高效、集中地引导至对应的进风口21或出风口2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导流口及其对应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房车空调机组采用离心风扇14,该离心风扇14轴向进风,通过扇叶旋转产生离心力径向出风,并通过导流板f按所需方向出风,离心风扇14产生的风压高,出风口风速高,送风距离远,适用于大空间房车的室内冷热气流的循环,相同风量下转速要求低,噪声低。
此外,离心风扇14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布置为一个或一对,且每个离心风扇14可根据实际安装、使用需求布置一个或一对出风口22,可根据实际需求均匀分配或按需分配不同出风口的风量需求。
进一步地,基于隔板分隔空气热交换空间h,以达到分隔进、出风通道的目的,再通过导流板f分配出风,弥补离心风扇14气流湍动急,进、出风容易互相干扰的问题,进而在提升气流循环效率的前提下,优化气流循环路径。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目前,现有房车车顶的空调主机安装开口是统一标准,多数尺寸为360*360mm或400*400mm。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实施例分别阐述,采用下座式或上浮式的蒸发器13安装方式,以及对应风道空间的排布形式。可以理解到,蒸发器13的位置不受房车车顶的安装开口尺寸的影响,蒸发器13可远离车顶的安装开口,也可靠近车顶的安装开口。此外,蒸发器13厚度面积也不受限,为打造高效能房车空调产品提供换热的技术基础。
也即,蒸发器13布置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安装位置,无需占用车顶的安装开口水平面积区域,车顶有限的安装开口可提高其利用率。车顶进风口和出风口、进出风通道面积大,在同等风量条件下,保证送风距离前提下,进、出风的风速降低,进、出风的噪音降低,提供静音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10至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空调主机10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蒸发器13位于空气热交换空间h的下方位置,蒸发器13底部与下罩壳112紧密接触以封闭空气热交换空间h的下部空间。
蒸发器13的上部与蜗壳12之间设有上隔离板d1,上隔离板d1一端罩在蒸发器13顶部,上隔离板d1的另一端与离心风扇的风扇蜗壳143侧壁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进行了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主机和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面板组件;
所述空调主机包括罩壳组件、蜗壳、蒸发器和至少一个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具有至少一个轴向进风口;
所述罩壳组件包括上罩壳和下罩壳,蜗壳与下罩壳结合形成空气热交换空间;
所述蒸发器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内,用于空气换热;
所述离心风扇设于空气热交换空间内,用于使室内空气进入该空气热交换空间并使换热后的空气离开该空气热交换空间后送入室内;
所述离心风扇通过轴向进气口,从所述空气热交换空间四周吸风,将室内空气吸入空气热交换空间,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后,通过径向出风口将换热后的空气送离所述空气热交换空间,并在导流板的作用下通过所述面板组件的出风口送入室内,以形成室内外冷热空气的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位于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上方位置,蒸发器顶部与蜗壳紧密接触以封闭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上部空间;
蒸发器的下部与下罩壳之间设有下隔离板,下隔离板一端位于蒸发器底部,下隔离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心风扇的风扇蜗壳侧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位于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下方位置,蒸发器底部与下罩壳紧密接触以封闭空气热交换空间的下部空间;
蒸发器的上部与蜗壳之间设有上隔离板,上隔离板一端罩在蒸发器顶部,上隔离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心风扇的风扇蜗壳侧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面板组件的进风口与蒸发器外侧之间形成外空间进风通道,蒸发器内侧的蜗壳、隔板形成内空间进风通道,所述离心风扇通过轴向进风口吸风,在外空间进风通道形成负压区,室内气流从面板组件的进风口进入,经过外空间进风通道流动到蒸发器外侧,空气经过蒸发器外侧到内侧换热后流入内空间进风通道,进一步吸入离心风扇的轴向进风口,经所述离心风扇的蜗壳导向进入出风通道,再经过导流板导入面板组件的出风口,吹入车辆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扇至少具有一个轴向进风口,具有两个轴向进风口时为左右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扇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离心风扇为两个时,两个离心风扇并排设置在一起;
每一个离心风扇包括风扇蜗壳及扇叶,两个离心风扇之间区域设有共享电机,所述共享电机具有一对同步输出轴,分别连接所述扇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为口字型、U型、V型、L型或平板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和一对出风口;
该出风口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布置,该进风口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组件上设有靠近车顶部位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上设有与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的导流口。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蜗壳向外延伸出具有一定长度的出风渠,所述出风渠与出风口连通。
CN202222284929.4U 2022-08-29 2022-08-29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Active CN2179175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4929.4U CN217917528U (zh) 2022-08-29 2022-08-29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4929.4U CN217917528U (zh) 2022-08-29 2022-08-29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17528U true CN217917528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2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4929.4U Active CN217917528U (zh) 2022-08-29 2022-08-29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175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7027A (zh)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CN102401432B (zh) 窗式空调器
JP2006525180A (ja) バス・ルーフトップ空調機用の蒸発器エアシステム
CN101592392A (zh) 一种空调热交换器结构
CN217917528U (zh) 适用于大空间车辆的房车空调机组
CN21046326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327547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3955468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5546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55471U (zh) 整体式空调器
JP2006525182A (ja) モジュール式バス空調機用の蒸発器部
CN113022255B (zh) 一种空调
CN213955470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50364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2503643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9459098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18227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9425029A (zh) 空调一体机
CN214198937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9243753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3019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WO2022135085A1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3931186U (zh)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CN214501471U (zh) 整体式厨房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