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2506A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2506A
CN117882506A CN202380013318.0A CN202380013318A CN117882506A CN 117882506 A CN117882506 A CN 117882506A CN 202380013318 A CN202380013318 A CN 202380013318A CN 117882506 A CN117882506 A CN 117882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unit
detection
carrier tape
component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33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山祐辅
林崎昌弘
缀木邦巳
山村达雄
河口悟史
沟上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82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25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带搬运路,其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通过;搬运部,其沿着带搬运路搬运载带;第一检测部,其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检测部,其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搬运部沿着带搬运路对带状的检查用工具进行搬运,检查用工具具有能够从带搬运路的入口到达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长度。第一检测部输出表示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了第一位置的检测结果。第二检测部输出表示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了第二位置的检测结果。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搬运收纳有部件的载带并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在部件供给装置的检查中使用的检查用工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向基板搭载部件的部件搭载装置中使用的部件供给装置,已知有搬运收纳有部件的载带并向规定的部件供给口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例如,专利文献1的带馈送器沿着带搬运路配置有两个带检测部,对通过带搬运路的载带到达了规定的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500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配置于带搬运路的载带的检测部发生故障时无法检测载带,因此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产生不良情况。在该情况下,必须将部件供给装置从部件搭载装置拆下并利用专用的检查装置检查多个检测部中的哪个检测部发生了故障。这样,进行载带的检测部是正常还是异常的检查很繁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检查载带的检测部是否正常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通过的带搬运路、沿着带搬运路搬运载带的搬运部、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的第一检测部、以及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的第二检测部。搬运部沿着带搬运路搬运具有能够从带搬运路的入口到达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长度的带状的检查用工具。第一检测部输出示出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第一位置这一情况的检测结果。第二检测部输出示出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第二位置这一情况的检测结果。
本发明的检查用工具是具有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通过的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的第一检测部、以及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的第二检测部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检查用工具。检查用工具是具有到达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长度的带状,且在到达第二位置的第一部分与其他的第二部分中物理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容易地检查载带的检测部是否正常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的部件搭载系统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装置的部件供给部的俯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载带的立体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载带的放出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开闭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开闭单元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开闭单元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带检测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三带检测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露出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露出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部件供给装置的功能性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6是对部件供给装置内的载带的搬运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部件供给装置内的载带的搬运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部件供给装置内的载带的搬运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对工具带向部件供给装置的插入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对工具带的行进和检测结果的显示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对工具带的行进和检测结果的显示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对工具带的行进和异常状态的检测结果的显示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示出连结的载带向部件供给装置进给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是对两个载带的连结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5是对两个载带的连结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工具带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7是对工具带的行进和检测结果的显示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中,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带搬运路,其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通过;搬运部,其沿着带搬运路搬运载带;第一检测部,其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检测部,其检测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搬运部沿着带搬运路对带状的检查用工具进行搬运,检查用工具具有能够从带搬运路的入口到达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长度。第一检测部输出表示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第一位置的检测结果,第二检测部输出表示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第二位置的检测结果。
由此,在即使检查用工具到达了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而第一检测部或第二检测部分别未输出表示到达了的情况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判断未输出检测结果的第一检测部或第二检测部为异常。另外,即使不将部件供给装置与专用的检查装置连接,也能够通过部件供给装置单独来检查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是否正常。这样,能够提供可以容易地检查载带的检测部是否正常的部件供给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报告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报告部,报告部将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分别单独地进行报告。由此,作业者容易分别理解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第二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报告部具备显示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第一显示部、以及显示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第二显示部。由此,各检测部与显示各个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显示部相对应,因此作业者容易理解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第一显示部以及第二显示部分别是点亮或闪烁的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第三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第一显示部以及第二显示部分别是七段显示器的不同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第五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七段显示器在通常模式下显示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状态,在检查模式下显示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由于使用在通常模式下显示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状态的七段显示器来显示检查模式的各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因此能够防止部件成本的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部件供给装置将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向部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装置输出。由此,能够使部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装置也共享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从而远离部件供给装置的作业者也能够知晓检测结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第二方案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报告部报告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是否处于检查中。由此,作业者容易理解部件供给装置是否为检查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第八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报告部具有显示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第一显示部、显示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第二显示部、以及显示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是否处于检查中的第三显示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九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检查用工具的物理状态在到达第二位置的第一部分与其他的第二部分不同,第二检测部检测检查用工具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各自的物理状态的差异。由此,能够判断第二检测部是否能够正常地对连结载带的连结带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是一种检查用工具,其是部件供给装置的检查用工具,该部件供给装置具有: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收纳有部件的载带是否存在于供载带通过的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载带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检查用工具为具有到达第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位置的长度的带状,检查用工具的物理状态在到达第二位置的第一部分与其他的第二部分不同。由于检查用工具的到达第二位置的第一部分的物理状态与其他的第二部分的物理状态不同,因此若使用该检查用工具,则能够检查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二检测部是否正常地对物理状态不同的第一部分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在第十一方案所记载的检查用工具的基础上,其中物理状态是颜色。通过使用该检查用工具,能够容易地检查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二检测部是否正常地对颜色不同的部分进行检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部件搭载装置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包含在本发明中。
(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搭载系统100以及部件搭载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简化示出具备部件搭载装置1的部件搭载系统100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部件搭载系统100是用于向基板4搭载部件5而制造安装基板的系统。部件搭载系统100具备部件搭载装置1、管理装置92以及便携式信息终端95。
部件搭载装置1是反复执行向从上游工序的其他装置搬入的基板4搭载部件5并将其向下游工序的其他装置搬出的一系列部件搭载作业的装置。部件搭载装置1具备主体部2和部件供给部3。
在图1中,主体部2具备基台11、基板搬运部12、搭载头13、头移动机构14、供电部15、操作部16以及主体控制部17。基板搬运部12具备输送机机构,将从上游工序的装置接收到的基板4沿水平方向搬运并定位于规定的作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部件搭载装置1中的基板4的搬运方向设为X方向(横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与X方向和Z方向这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前后方向)。操作部16设置于主体部2的侧面。操作部16在其表面具有触摸屏16a,在触摸屏16a显示部件搭载装置1的操作所需的信息或操作按钮等。
在图1中,搭载头13具备多个向下方延伸的吸嘴13a,并在各吸嘴13a的下端产生吸附部件5的真空吸引力。头移动机构14例如具备XY工作台,并使搭载头13在XY面内移动。
管理装置92与部件搭载装置1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对部件搭载装置1的生产信息统一进行管理。管理装置92例如是主机,例如由微型计算机、CPU、MPU、GPU、DSP、FPGA、或ASIC等电路构成。管理装置92的功能通过组合硬件和软件来实现。管理装置92通过读出保存于存储部的数据或程序而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来实现预先确定的功能。
便携式信息终端95与管理装置92进行无线通信,因此作业者能够一边挪动便携式信息终端95一边确认管理装置92所具有的生产信息。便携式信息终端95例如是平板终端或智能手机。
在图1中,部件供给部3具备台车21和部件供给装置23。在台车21设置有馈送器基座31和卷盘保持部32。
馈送器基座31是用于装配部件供给装置23的构件。在馈送器基座31上沿X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用于装配部件供给装置23的装配槽(未图示)。部件供给装置23是用于向部件搭载装置1的搭载头13供给部件5的装置,例如是带馈送器。
卷盘保持部32装配并保持卷绕收纳有载带24的卷盘22。在卷盘保持部32设置有多个用于保持卷盘22的保持件(未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盘保持部32构成为相对于一台部件供给装置23能够保持两个卷盘22。由此,卷盘保持部32能够对一台部件供给装置同时供给两条载带24。
在卷盘22安装有条形码28,条形码28包含与包装于载带24的部件相关的信息(以下称为部件信息)。条形码28是将包含部件信息的信息编码化而得到的识别符的一种,但并不限于一维码、也可以是二维码等其他识别符。
图2是示出在馈送器基座31装配有多个部件供给装置23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图。图3是概要性地示出部件供给装置23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能够将多个部件供给装置23沿X方向排列装配于馈送器基座31。在各个部件供给装置23设置有部件供给口23b,向部件供给口23b供给的部件5被搭载头13拾取并被搭载于基板4。
装配于馈送器基座31的各部件供给装置23是所谓的自动装载馈送器,其将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载带24朝向前方搬运,将保持于载带24的部件5向规定位置的部件供给口23b供给。如图1所示,除了当前正搬运的载带24(当前带24a)以外,部件供给装置23还能够保持接着当前带24a使用的载带24(下一带24b)。在当前带24a的部件5用尽时,部件供给装置23将当前带24a排出并自动地搬运下一带24b,并将保持于下一带24b的部件5向部件供给口23b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当下一带24b到达部件供给口23b时,将其称呼变更为当前带24a。
在部件搭载装置1进行部件搭载作业时,首先,基板搬运部12工作而从外部将基板4搬入并定位于规定的作业位置。在通过基板搬运部12将基板4定位于作业位置后,反复执行基于部件供给装置23向部件供给口23b供给部件5的动作与头移动机构14使搭载头13移动的动作的连动的搭载循环。
搭载头13在一个搭载循环中进行如下一系列动作:在向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上方位置移动并利用吸嘴13a吸附(拾取)了部件5后,向基板4的上方位置移动,将部件5搭载于基板4。在通过反复执行搭载循环而使应搭载于基板4的全部部件5被搭载后,基板搬运部12工作,将基板4向下游工序的装置搬出。由此,一张基板4的部件搭载作业结束。
返回图1,对于携带便携式信息终端95的作业者,便携式信息终端95是用于确认来自管理装置92的通知、部件搭载装置1的状态的构件。便携式信息终端95是取得在部件供给装置23中使用的卷盘22以及载带24的部件信息的信息取得装置的一种。便携式信息终端95例如具有能够读取在收纳有载带24的收纳体(卷盘或盒)设置的条形码28的条形码读取器。便携式信息终端95通过WiFi等而与管理装置92无线连接,能够与管理装置92通信。也可以是,便携式信息终端95能够与部件搭载装置1通信。通过便携式信息终端95取得的部件信息被发送至管理装置92。便携式信息终端95具备显示面板95a,显示向作业者通知的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信息取得部以便携式信息终端9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信息取得部只要具有条形码读取器即可。另外,在使用无线标签来代替条形码28的情况下,信息取得部具有读取无线标签的信息的读取器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4对载带24进行说明。图4是将载带24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载带24具有基带51和顶带52。在基带51沿基带51的长边方向呈一列且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向上方开设的凹槽53,在各凹槽53收纳有部件5。顶带52粘贴于基带51的上表面,将部件5封入凹槽53内。像这样,载带24将部件5包装。在基带51的、与凹槽53的列平行地排列的位置,呈一列且等间隔地排列设置有多个进给孔54。
载带24的顶带52具有从基带51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52a。延伸部52a是为了使后述的露出部66捕捉顶带52而设置的结构,延伸部52a距基带51的前端的尺寸为从带搬运路60到达露出部66并被捕捉所需要的长度。载带24的前端以分割进给孔54的方式被切断。
《部件供给装置》
图1、图3所示的部件供给装置23具有把手30。把手30是用于供作业者把持部件供给装置23的构件。首先,对部件供给装置23的把手30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部件供给装置23的把手30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在把手30设置有用于供作业者对部件供给装置23进行操作的操作面板18。图5所示的操作面板18具备操作部33和馈送器显示部34。
操作部33具备用于对部件供给装置23执行各种操作的多个开关。操作部33例如包括开关33a、33b、33c、33d以及33e。开关33a指示检查第一带检测部63a、第二带检测部111、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分别是否正常的检查模式、与向正方向搬运载带24并供给部件5的通常模式的切换。开关33b指示用于向正方向进给载带24的正驱动。开关33c指示用于向反方向进给载带24的逆驱动。可以通过按下开关33b以及33c的次数或时间来调整载带24的搬运量。可以通过按下开关33d以及33e来实施其他功能。
馈送器显示部34显示与部件供给装置23相关的信息。图5所示的馈送器显示部34包括七段显示器35和灯36、37。七段显示器35是用于显示数值或文字的显示器,由能够分别单独点亮以及熄灭的七个段构成。七段显示器35例如除了显示部件供给装置23或载带24的状态以外,还显示产生的错误的信息。灯36、37是能够以对作业者进行通知的方式点亮的灯。灯36、37例如点亮以便向作业者通知多个部件供给装置23中的、作为作业对象的部件供给装置23。
接下来,参照图6对部件供给装置2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23的概要图。
部件供给装置23具备带搬运路60、第一带搬运部61、第二带搬运部62、开闭单元63、单元控制部64以及单元侧连接器65。另外,部件供给装置23具备向带搬运路60投入载带24的带入口23a、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口23b、以及从带搬运路60排出载带24的排出口23c。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由基干单元23da和装载单元23db构成,装载单元23db能够从基干单元23da拆下。在将部件供给装置23用作自动装载馈送器的情况下,需要装载单元23db。另外,在将部件供给装置23用作将补充用的载带(下一带)与位于部件供给口23b的载带(当前带)的末端连结并进行搬运的拼接馈送器的情况下,可以将装载单元23db拆下,也可以是安装有装载单元23db的状态。
带搬运路60形成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将从卷盘22拉出并从带入口23a插入部件供给装置23内的载带24通过部件供给装置23的内部而向部件供给口23b的位置即部件取出位置23ba引导,进而向排出口23c引导。
带入口23a开设于部件供给装置23中的带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排出口23c开设于带进给方向上的下游侧。带搬运路60从带入口23a连通至排出口23c。搭载头13在设置于带搬运路60的下游侧的部件取出位置23ba将部件5取出。
在继续执行部件装配作业的过程中,以收纳于卷盘22的载带24为单位批次从带入口23a依次插入多条载带24而向部件供给装置23供给。
第一带搬运部61在带搬运路60中的下游侧将载带24向部件取出位置23ba搬运。第一带搬运部61具备与载带24的进给孔54卡合的第一搬运链轮61a、第二搬运链轮61b、第三搬运链轮61c以及驱动部61d。
第一搬运链轮61a、第二搬运链轮61b以及第三搬运链轮61c沿着带搬运路60从下游侧起依次配置。
驱动部61d例如具备作为动力源的马达、以及将动力源的动力向第一搬运链轮61a至第三搬运链轮61c传递的动力传递构件。动力传递构件例如是齿轮。
第二带搬运部62将从带入口23a插入部件供给装置23内的载带24向第一带搬运部61进给。第二带搬运部62装配于带搬运路60中的上游侧。第二带搬运部62具备搬入链轮62a、带支承部62b以及驱动部62c。
驱动部62c具有使搬入链轮62a向箭头a1方向旋转的功能、以及使搬入链轮62a以及带支承部62b向箭头a2方向移动的功能。通过驱动部62c驱动搬入链轮62a向箭头a1方向旋转,能够将投入的载带24向带搬运路60的下游方向搬入。
在带搬运路60的上游侧的带入口23a附近,带搬运路60大幅扩大,在该扩大的空间中以将带搬运路60一分为二的方式配置有带支承部62b。因此,部件供给装置23能够以在带搬运路60的上游侧端部将载带24的前端部支承于带支承部62b的状态、在带支承部62b的下方将另一载带24沿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向下游侧搬运。另外,通过驱动部62c使搬入链轮62a以及带支承部62b移动,能够使支承于带支承部62b的载带24向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移动。
驱动部62c例如具备作为动力源的马达、以及将动力源的动力向搬入链轮62a传递的动力传递构件。动力传递构件例如是齿轮。另外,也具备将利用其他动力源的动力使搬入链轮62a以及带支承部62b向箭头a2方向移动的连杆机构、齿轮、弹性构件等组合而成的动力传递机构。
第一带搬运部61和第二带搬运部62作为沿带搬运路60搬运载带24并向部件取出位置23ba供给部件5的搬运部而发挥功能。在不具有第二带搬运部62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情况下,第一带搬运部61作为搬运部而发挥功能。
部件供给装置23具备沿着带搬运路60从上游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第一传感器PH1的第一带检测部63a、具有第二传感器PH2的第二带检测部111、以及具有第三传感器PH3的第三带检测部121。
第一传感器PH1对插入到部件供给装置23的带支承部62b的载带24到达了设置于带支承部62b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一检查点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第二传感器PH2在比第一检查点靠下游侧的位置,在设置于在带支承部62b的延长上与带搬运路60合流的合流点附近的第二检查点检测载带24的有无。
第三传感器PH3在设置于比带搬运路60的露出部66靠下游且比部件取出位置23ba靠上游的位置的第三检查点检测载带24的有无。第一传感器PH1~第三传感器PH3是在各自的检查点直接或间接地检测载带24的有无的光学传感器,例如是光电传感器。
带支承部62b支承载带24并保持搬运载带24的姿态。参照图7。带支承部62b由第一支承部62ba、第二支承部62bb构成。在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两侧面以从左右夹着带搬运路60的方式装配有薄板状的左盖62bcL和右盖62bcR。右盖62bcR的上端在比带支承部62b低的位置中断,在其上方以将右盖62bcR补足的方式配置有薄板状的可动构件62bd。以下,方便起见,如图6所示,朝向在部件供给装置23中搬运载带24的下游方向而将一方设为左方,将另一方设为右方。
左盖62bcL沿带进给方向和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左盖62bcL的内侧面(右侧面)是对载带24的左侧面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左盖62bcL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的左面。同样地,右盖62bcR也固定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的右面。
第一支承部62ba从下方支承载带24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侧部。第一支承部62ba形成于左盖62bcL的右侧面,从带入口23a延伸至开闭单元63的下方。第二支承部62bb从下方支承载带24的另一方的侧部。第二支承部62bb形成于后述的可动构件62bd的左侧面,从带入口23a向下游延伸并在开闭单元63的近前中断。
可动构件62bd具有板状的形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另外,可动构件62bd与搬入链轮62a一体地装配,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搬入链轮62a也沿上下方向移动。可动构件62bd的内侧面是对载带24的右侧面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可动构件62bd通过驱动部62c而沿上下方向(图6的箭头a2)移动。
接下来,对从带支承部62b将载带24向带搬运路60放出的功能进行说明。如图7的(a)所示,在可动构件62bd位于初始位置而第二支承部62bb处于与第一支承部62ba相同的高度位置的状态下,载带24被保持于带支承部62b。在从带支承部62b放出载带24时,单元控制部64使驱动部62c驱动而使可动构件62bd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二支承部62bb以及搬入链轮62a一体地上升。
随着可动构件62bd上升,载带24在右侧部的下表面被第二支承部62bb支承的同时向上方移动,搬入链轮62a的销62aa从载带24的进给孔54脱离,载带24向逆时针方向扭转。
如图7的(b)所示,当可动构件62bd进一步上升时,载带24的扭转增加,最终,载带24从第一支承部62ba以及第二支承部62bb滑落。
从带支承部62b放出的载带24向带支承部62b的下方的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移动。若载带24从带支承部62b脱离,则能够随时向带支承部62b插入后续的载带24(下一带24b)。
《开闭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8对开闭单元63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开闭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的(a)示出载带24未到达开闭单元63的状态,图8的(b)示出载带24被开闭单元63阻挡的状态。
开闭单元63防止支承于带支承部62b的载带24进一步向带搬运路60的下游侧行进。开闭单元63具备第一带检测部63a以及闸门单元63b。
《第一带检测部》
第一带检测部63a对支承于带支承部62b的载带24到达了配置于位置P1的开闭单元63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带检测部63a具备带检测片71、销72以及第一传感器PH1。
带检测片71具有:板状部71a,其具有大致L字形状,并与带支承部62b对置地延伸;接触部71b,其从板状部71a的上游侧朝向带支承部62b延伸;以及遮光部71c,其从板状部71a的下游侧端部向与带支承部62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延伸。带检测片71以能够以设置于上游侧端部附近的支点71d为中心摆动的状态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板状部71a被固定于比支点71d靠下游侧的位置的销72从下方支承。接触部71b从带检测片71的板状部71a朝向第一支承部62ba突出,其下端部位于能够与沿着第一支承部62ba的上表面移动的载带24的前端部接触的位置。接触部71b的位置成为用于检测载带24的第一检查点。
第一传感器PH1配置于遮光部71c的上方。如图8的(b)所示,当载带24沿着带支承部62b向下游侧行进时,载带24的前端将接触部71b向下游方向推入,带检测片71以支点71d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由此,遮光部71c遮蔽从第一传感器PH1照射的光,第一传感器PH1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由此,第一带检测部63a能够检测载带24到达了开闭单元63(到达了位置P1)这一情况。
如图8的(a)所示,闸门单元63b具备闸门74、压缩弹簧75、锁定构件76、杆77、致动器78以及复位弹簧79。闸门单元63b根据来自单元控制部64的指示来控制使支承于带支承部62b的载带24向带搬运路60的更下游侧行进或是停止。
闸门74例如是板状的构件,在其上端连接有压缩弹簧75的一端,压缩弹簧75的另一端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闸门74通过压缩弹簧75而朝向第一支承部62ba施力。因此,闸门74的下端与第一支承部62ba的上表面接触。
闸门74利用锁定构件76防止闸门74克服压缩弹簧75的弹簧力而上升的情况。锁定构件76例如是杆,其一端从横向插入形成于闸门74的侧面的凹部74a。
杆77以能够以配置于中央部的支点77a为中心摆动的状态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在杆77的一端(下端)固定有锁定构件76。锁定构件76朝向形成于闸门74的侧面的凹部74a横向延伸。杆77的另一端(上端)与致动器78的杆78a连接。另外,在杆77的支点77a与杆77的一端之间连接着复位弹簧79的一端。
致动器78根据来自单元控制部64的指示使杆78a伸缩。复位弹簧79向拉拽杆77的方向施力,即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施力。由此,锁定构件76借助复位弹簧79而使其前端插入闸门74的侧面的凹部74a。在锁定构件76插入闸门74的侧面的凹部74a的状态下,闸门74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成为锁定状态。另一方面,当使致动器78工作而使杆77克服复位弹簧79的弹簧力向逆时针方向摆动时,锁定构件76从凹部74a脱离,成为闸门74能够向上方移动的状态、即锁定解除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对开闭单元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开闭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图9的(a)示出锁定构件的锁定解除了的状态,图9的(b)示出载带24通过开闭单元63的状态。图10示出载带24从带支承部62b落下的状态。
如图8的(a)所示,载带24从带入口23a沿着带支承部62b插入并向下游方向前进。接下来,如图8的(b)所示,当载带24的前端与带检测片71的接触部71b接触时,接触部71b被向下游方向按压,带检测片71以支点71d为中心轴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带检测片71的遮光部71c将第一传感器PH1的光路遮断,第一传感器PH1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
在带检测片71的接触部71b摆动后,载带24的前端与闸门74接触,将闸门74向上方推起。闸门74被载带24向上方推起,但闸门74的凹部74a的壁面与锁定构件76相接触从而闸门74的上升被阻止。因此,载带24因闸门74而无法在带搬运路60向下游方向进入。
接下来,在向比闸门74靠下游的位置搬运载带24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64驱动致动器78而解除闸门74的锁定状态。
当致动器78驱动时,如图9的(a)所示,杆78a向杆77侧延伸,杆77逆时针摆动。由此,锁定构件76从闸门74的凹部74a离开,闸门74的锁定解除。由此,闸门74成为能够向上方移动的状态。单元控制部64在驱动了致动器78后,驱动搬入链轮62a。由此,载带24向下游方向的搬运开始,如图9的(b)所示,载带24一边将闸门74推起一边朝向带搬运路60的下游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单元控制部64在载带24的前端通过了闸门74之后的适当的时机停止致动器78的驱动。
当载带24向带搬运路60的下游方向搬运而被搬运至第三搬运链轮61c时,第三传感器PH3检测到载带24。第三传感器PH3将检测到载带24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单元控制部64在接收到来自第三传感器PH3的检测信号时,识别载带24的下游侧被搬运至第三搬运链轮61c这一情况。接着,单元控制部64使驱动部62c驱动,使搬入链轮62a以及带支承部62b向箭头a2方向移动。由此,如图10所示,且如已述那样,载带24从带支承部62b落下并向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移动。当载带24从带支承部62b落下时,闸门74被压缩弹簧75按压于第一支承部62ba,并且锁定构件76借助复位弹簧而插入闸门74的凹部74a。由此,闸门74成为锁定状态。
单元控制部64在使驱动部62c驱动而使带支承部62b移动后,使带支承部62b返回原本的位置。使致动器78驱动从而使杆78a缩短。
当载带24从带支承部62b落下时,带检测片71以支点71d为中心顺时针摆动,板状部71a与销72接触而摆动停止。由此,遮光部71c从第一传感器PH1脱离,因此检测信号不再向单元控制部64输出。由此,单元控制部64识别在带支承部62b未支承载带24、或在第一检查点不存在载带24这一情况。
《第二带检测部》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二带检测部111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第二带检测部111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1的(a)示出第二带检测部111检测出载带24未到达位置P2这一情况的状态,图11的(b)示出第二带检测部111检测出载带24到达位置P2这一情况的状态。
第二带检测部111对载带24是否到达了位置P2进行检测。第二带检测部111具备带检测片112、辊113、施力弹簧114以及第二传感器PH2。
带检测片112具有:板状部112a,其具有大致T字形状,并与带搬运路60对置地延伸;突出部112b,其从板状部112a的上游侧朝向带搬运路60延伸;以及遮光部112c,其从板状部112a的下游侧端部向与带搬运路6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方)延伸。辊1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突出部112b的前端。
带检测片112以能够以设置于上游侧端部附近的支点112d为中心摆动的状态经由施力弹簧114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主体部23d。施力弹簧114向带搬运路60的方向对板状部112a施力。辊113与带搬运路60接触,其下端部位于能够与沿着带搬运路60的搬运面移动的载带24的前端部接触的位置。辊113的位置成为用于检测载带24的位置P2。
第二传感器PH2配置于遮光部112c的上方。如图11的(b)所示,当载带24沿着带搬运路60朝向位置P2行进时,载带24的前端将辊113向上方推起,带检测片112以支点112d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由此,遮光部112c将从第二传感器PH2照射的光遮蔽,第二传感器PH2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由此,第二带检测部111能够检测载带24到达了位置P2这一情况。另外,在图11的(a)所示的状态时,单元控制部64未从第二传感器PH2接收到检测信号,因此能够判断载带24未到达位置P2这一情况。
《第三带检测部》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第三带检测部121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第三带检测部121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2的(a)示出载带24未到达位置P3的状态,图12的(b)示出载带24到达了位置P3的状态。
第三带检测部121检测载带24是否到达了位置P3。第三带检测部121具备带检测片122、杆123、施力弹簧124以及第三传感器PH3。
带检测片122穿过在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或上表面60b的一部分设置的贯通孔60c。带检测片122配置为能够从带搬运路60的外部朝向内部移动。带检测片122的前端位于带搬运路60内,杆123从带检测片122的另一端向与带搬运路60相反的一侧延伸。杆123穿过在与主体部23d连接的壁面125设置的贯通孔125a,带检测片122和杆123被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或上表面60b与壁面125支承。施力弹簧124沿着杆123且围绕杆123配置,施力弹簧124的一端与壁面125连接,另一端与带检测片122的另一端连接。施力弹簧124向带搬运路60侧对带检测片122施力。在带搬运路60中,带检测片122的前端的位置成为位置P3。
第三传感器PH3配置在杆123的延长上。当载带24从图12的(a)所示的状态沿着带搬运路60朝向位置P3行进时,如图12的(b)所示,载带24的前端将带检测片122向下方按下,带检测片122的前端被压入贯通孔60c内。由此,杆123向下方移动,杆123将从第三传感器PH3照射的光遮蔽,第三传感器PH3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由此,第三带检测部121能够检测载带24到达了位置P3这一情况。另外,在图12的(a)所示的状态时,单元控制部64未从第三传感器PH3接收到检测信号,因此能够判断载带24未到达位置P3这一情况。
《第四传感器》
参照图6。第四传感器PH4是检测载带24是否到达了位置P4的光电传感器。第四传感器PH4例如是反射型或透射型的颜色传感器。此外,第四传感器PH4也能够检测将当前带与下一带连结的连结带24c。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3对露出部66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露出部66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3的(a)示出载带24通过了露出部66的状态,图13的(b)示出载带24在露出部66返回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载带24的“前进”意味着载带24被向下游方向搬运,载带24的“后退”意味着载带24被向上游方向搬运。
在部件取出位置23ba的上游侧的斜下方,露出部66配置在带搬运路60的倾斜部。露出部66将载带24的顶带52从基带51剥离,使收纳于凹槽53的部件5的上表面露出。露出部66具备顶带进给用的一对辊81、82、以及驱动上述辊81、82的驱动机构。露出部66的驱动机构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以及将马达的旋转动力向辊81、82传递的齿轮等驱动传递机构。利用单元控制部64控制露出部66的驱动机构而旋转,使辊81旋转,从而执行以下说明的顶带52的剥离动作。
从上游侧沿着带搬运路60搬运的载带24的顶带52的延伸部52a通过开口部83被拉入辊81、82,从而被从基带51剥离。新设置的载带24以顶带52的前端52b比基带51的前端长的状态(具有延伸部52a的状态)从带搬运路60的带投入口2a被送入。然后,当载带24的前端部到达开口部83时,顶带52的延伸部52a被露出部66捕捉。
即,露出部66将顶带52的前端的延伸部52a夹入辊81、82之间并拉入。由此,顶带52从载带24的基带51被剥离。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在从基带51剥离了顶带52后,将剥离了顶带52的基带51也称为载带24。
在比配置有露出部66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第三带检测部121的第三传感器PH3。也可以代替上述的第三带检测部121的结构而使用例如作为透射检测型的光学传感器的第三传感器PH3来检测沿着带搬运路60搬运的载带24。基于第三传感器PH3的检测结果被送至单元控制部64。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上述的第三带检测部121的结构那样,设置能够与载带24的前端部机械性地接触的挡块(dog),利用光学传感器检测载带24与挡块接触时引起的挡块的位移,从而检测载带24的前端部。只要是利用光学传感器检测挡块的位移的方式,则即使在载带24由透光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对载带24进行检测。
在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侧,在与开口部83对置的位置以使空气喷射方向朝向开口部83的方式配置有喷射空气的空气喷嘴84。空气喷嘴84是喷射空气的喷射部,喷出的空气与位于开口部83附近的顶带52的延伸部52a接触,从而利用喷出的空气的力使顶带52的延伸部52a朝向露出部66。即,空气喷嘴84辅助露出部66对顶带52的捕捉,将顶带52的前端向露出部66引导。空气喷嘴84从空气供给部(省略图示)供给空气。
通过单元控制部64控制与空气供给部连接的控制阀70(图15)的开闭,从而能够在任意的时机从空气喷嘴84朝向露出部66喷射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64以在顶带52的卷缩得到矫正而延伸部52a到达能够被露出部66捕捉的位置的时机从空气喷嘴84喷射空气的方式进行控制。例如,也可以是,当第三传感器PH3如图13的(a)所示那样检测到载带24的前端时,如图13的(b)所示那样,在利用第三搬运链轮61c将载带24向上游方向进给规定距离或规定时间后喷射空气。在将载带24向反方向移动规定距离或规定时间的期间,顶带52的卷缩得到矫正,使延伸部52a向开口部83的下方移动。
通过将空气喷嘴84喷射的空气向延伸部52a吹送,而将延伸部52a向位于下游侧的一方的辊81推压。然后,使辊81和辊82分别向图14的(a)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从而利用一方的辊81和另一方的辊82将被推压于辊81的延伸部52a夹入而捕捉。然后,继续辊81、82的旋转而将顶带52向远离基带51的方向拉入,从而将顶带52从基带51剥离。
在图6中,单元控制部6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驱动部61d、露出部66以及第三带检测部121的第三传感器PH3分别连接,单元控制部64对驱动部61d、露出部66进行控制。即单元控制部64对第三搬运链轮61c进行控制,从而执行沿着带搬运路60搬运载带24的带搬运动作。此时,单元控制部64能够对载带24的搬运时机以及搬运量进行控制。
另外,单元控制部64基于第三传感器PH3的检测信号对辊81、82和空气供给部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将顶带52从载带24的基带51剥离的剥离动作。在该剥离动作中,从空气喷嘴84喷射空气,从而使露出部66捕捉顶带52。
在单元控制部6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有操作部,并且,单元控制部6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部件搭载装置1的主体部2连接。上述的带搬运动作、带进给动作通过从操作部输入的操作指令、从主体部2发送的控制指令而执行。
接下来,参照图15对部件供给装置23的功能性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部件供给装置23的功能性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在部件搭载装置1可装配有多个部件供给装置23,在各个部件供给装置23设置有单元控制部64。单元控制部64具备带搬运控制部64a、传感器检查部64b、显示处理部64c以及存储部64d。单元控制部64能够由通过半导体元件等构成的电路实现。单元控制部64能够由例如微型计算机、CPU、MPU、GPU、DSP、FPGA或ASIC等电路构成。单元控制部64的功能可以仅由硬件构成,也可以通过组合硬件和软件来实现。单元控制部64通过将保存于存储部64d的数据或程序读出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来实现预先确定的功能。
单元控制部64与操作部33的各开关33a~33e以及馈送器显示部34的七段显示器35、灯36、37电连接,对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单元控制部64与第一传感器PH1、第二传感器PH2、第三传感器PH3、第四传感器PH4、驱动部61d、驱动部62c、致动器78以及控制阀70电连接,对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
带搬运控制部64a基于来自主体控制部17的指令对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载带24的进给动作进行控制。
传感器检查部64b在从第一传感器PH1~第四传感器PH4分别接收检测信号时,判断为接收到的各个带检测部以及传感器正常,并将判断结果向显示处理部64c发送。
显示处理部64c根据传感器检查部64b的判断结果,在与各个带检测部以及传感器相对应的显示器显示检查结果。例如,若第一传感器PH1~第四传感器PH4分别正常则显示处理部64c使馈送器显示部34的七段显示器35的对应的段点亮,若异常则显示处理部64c使七段显示器35的对应的段维持熄灭的状态。
存储部64d存储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载带24的部件信息。存储部64d存储配置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当前带24a以及下一带24b的部件信息。
单元侧连接器65经由馈送器基座31的连接器而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主体部侧连接器10连接,从而能够在单元控制部64与主体控制部17之间相互收发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单元侧连接器65,也可以将部件供给装置23从主体部2拆下而与外部换产装置或维护装置等的连接器连接,在单元控制部64与外部换产装置或维护装置等之间相互收发信息。
主体控制部17对主体部2中的部件搭载的作业进行控制。也可以从部件供给装置23的传感器检查部64b向主体控制部17发送第一带检测部63a、第二带检测部111、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查结果,并使触摸屏16a显示这些检查结果。
接下来,参照图16至图18对基于部件供给装置23的载带搬运动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16的(a)。作业者沿着在操作面板18的灯36、37(图5)闪烁着的部件供给装置23的带入口23a配置的带支承部62b插入载带24。作业者在插入载带24时按下部件供给装置23的开关33d(图5)。在当前带24a位于带搬运路60的下游侧的情况下,第二带搬运部62在闸门单元63b的闸门74锁定的状态下搬入载带24,在由第一传感器PH1检测到载带24后使搬入链轮62a停止。只要作业者将载带24插入至由第一传感器PH1检测到的位置,则第二带搬运部62不工作。在任一情况下载带24都无法进入比闸门74靠里侧的位置。像这样,载带24在位于后述的部件取出位置23ba的上游侧的待机位置23bb待机。
在作业者按下开关33d的时点,在带搬运路60的下游侧没有载带24的情况下,按下开关33d时闸门74的锁定被解除,第二带搬运部62在该状态下搬运载带24。由此,载带24利用其前端将闸门74推起并被送入带搬运路60内。如图16的(b)所示,当载带24被搬运至与第三搬运链轮61c的销接触的位置时,基于搬入链轮62a的搬入停止。载带24由第三搬运链轮61c进一步向下游侧搬运,在被第三传感器PH3检测到时,由第一带搬运部61进行使露出部66捕捉顶带52的动作。
当露出部66捕捉到顶带52时,通过露出部66以及第三搬运链轮61c,一边剥离顶带52一边进一步向下游侧搬运载带24。当第二搬运链轮61b的销插入载带24的进给孔54时,如图17的(a)所示,驱动部61d驱动第二搬运链轮61b而将载带24的前端的凹槽53定位于部件取出位置23ba。在与部件取出位置23b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接着,利用第二带搬运部62进行行进路变更。如图17的(b)所示,通过第二带搬运部62的载带24因行进路变更而从第二带搬运部62脱落并向其下方的带搬运路60的底面60a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行进路变更在载带24与第一带搬运部61的第二搬运链轮61b以及第三搬运链轮61c卡合着的时机执行。另外,当执行行进路变更时,闸门74向下方移动而成为锁定状态。
如图18的(a)所示,作业者能够向因行进路变更而变为空闲的第二带搬运部62插入后续使用的载带24(下一带24b)。载带24向第二带搬运部62的插入方法与已述的方法相同。
如图18的(b)所示,当检测出载带24的部件用尽、且利用第二传感器PH2检测到载带24末端的通过时,第一带搬运部61将载带24排出(带排出)。若在检测出部件用尽的时点未检测到载带24末端的通过,则进行末端搜索,然后执行带排出。在当前带24a的搬出结束时,闸门74的锁定解除,第二带搬运部62在该状态下搬运在待机位置23bb待机的下一带24b。由此,下一带24b利用其前端将闸门74推起并被送入带搬运路60内。当下一带24b被搬运至与第一带搬运部61的最上游的链轮的销接触的位置时,基于搬入链轮62a的搬入停止。实施行进路的变更,下一带24b作为当前带24a被搬运。
《检查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5、图19、图20以及图21,对第一带检测部63a、第二带检测部111、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查方法进行说明。图19是对工具带131向部件供给装置23的插入进行说明的图。图20以及图21是对工具带的行进和检测结果的显示进行说明的图。图20的(a)示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1时的七段显示器的显示状态,图20的(b)示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2时的七段显示器的显示状态。图21的(a)示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3时的七段显示器的显示状态,图21的(b)示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4时的七段显示器的显示状态。
馈送器显示部34具有显示部件供给装置23的控制状态的通常模式、以及显示第一带检测部63a、第二带检测部111、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各自的检测结果的检查模式。通过按下操作部33的开关33a,单元控制部64的显示处理部64c在馈送器显示部34进行与各个模式相应的显示。
在通常模式下,显示处理部64c通过使七段显示器35显示错误编号或符号、或者使灯36以及37显示或闪烁来显示而向作业者报告对应的部件供给装置23的控制状态。
七段显示器35具有第一七段显示器35a和第二七段显示器35b。第一七段显示器35a具有段171~177这七个显示段。第二七段显示器35b也具有段181~187这七个显示段。在各段分别内置有发光二极管(LED),并通过显示处理部64c来控制点亮以及熄灭。
在检查模式下,显示处理部64c通过将第一传感器PH1、第二传感器PH2、第三传感器PH3以及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测结果显示于对应的七段显示器35而向作业者报告第一带检测部63a、第二带检测部111、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是否正常地工作。此时,将检查用的工具带131插入部件供给装置23而进行检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查精度。
另外,在检查模式下,显示处理部64c为了向作业者报告部件供给装置23正执行检查模式这一情况而在馈送器显示部34进行对应的显示。例如,显示处理部64c在检查模式下使灯36或灯37点亮为黄色,在通常模式下则点亮为绿色。
当在检查模式下作业者将工具带131插入部件供给装置23的带入口23a并按下开关33b而对工具带131进行正进给时,如图20的(a)所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1,第一带检测部63a检测到工具带131进行。当第一带检测部63a检测到工具带131时,从第一传感器PH1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检测信号,传感器检查部64b判断为第一带检测部63a正常,在显示处理部64c使第一七段显示器35a的段172点亮。段172是为了报告第一带检测部63a是否正常而对应的显示器。由此,作业者能够知晓工具带131到达位置P1这一情况以及第一带检测部63a正常这一情况这双方。
接下来,当作业者按下开关33b而进一步对工具带131进行正进给时,如图20的(b)所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2,第二带检测部111检测到工具带131。当第二带检测部111检测到工具带131时,从第二传感器PH2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检测信号,传感器检查部64b判定为第二带检测部111正常,在显示处理部64c使第一七段显示器35a的段173点亮。段173是为了报告第二带检测部111是否正常而对应的显示器。由此,作业者能够知晓工具带131到达位置P2这一情况以及第二带检测部111正常这一情况这双方。
接着,当作业者按下开关33b而进一步对工具带131进行正进给时,如图21的(a)所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3,第四传感器PH4检测到工具带131。在第四传感器PH4检测到工具带131时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检测信号,传感器检查部64b判断为第四传感器PH4正常,在显示处理部64c使第二七段显示器35b的段182点亮。段182是为了报告第四传感器PH4是否正常而对应的显示器。由此,作业者能够知晓工具带131到达位置P3这一情况以及第四传感器PH4正常这一情况这双方。
接着,当作业者按下开关33b而进一步对工具带131进行正进给时,如图21的(b)所示,工具带131的前端部到达位置P4,第三带检测部121检测到工具带131。当第三带检测部121检测到工具带131时,从第三传感器PH3向单元控制部64发送检测信号,传感器检查部64b判断为第三带检测部121正常,在显示处理部64c使第二七段显示器35b的段183点亮。段183是为了报告第三带检测部121是否正常而对应的显示器。由此,作业者能够知晓工具带131到达位置P4这一情况以及第三带检测部121正常这一情况这双方。
在检查模式下,显示检查结果直至按下开关33a而返回到通常模式。因此,如图21的(b)所示,作业者通过确认示出各带检测部以及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测结果的七段显示器35的四个段点亮的情况,能够确认各带检测部以及第四传感器PH4分别正常地工作。
例如,如图22所示,在段173熄灭而段172、182、183点亮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知晓第二带检测部111为异常状态而第一带检测部63a、第四传感器PH4以及第三带检测部121正常这一情况。
另外,检查模式在如下情况下也是有效的:在通常模式下将载带24的前端插入带搬运路60时,载带24在带搬运路60的中途停止。在该情况下,通过从通常模式转换至检查模式,作业者能够知晓载带24的前端被搬运到位置P1~P4的哪个位置,从而能够知晓载带24的前端在哪里堵塞。
接下来,参照图23~图25对部件供给装置23A为拼接馈送器的情况下的载带24的供给进行说明。图23是示出向部件供给装置23A进给在当前带24a连结有下一带24b的载带24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4以及图25是对当前带24a与下一带24b的连结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如图23所示,也可以从部件供给装置23将装载单元23db从基干单元23da拆下,向作为拼接馈送器的部件供给装置23A供给载带24。
作业者通过使用连结带24c将下一带24b的前端部与当前带24a的末端部连结,能够以不中断供给的方式连续地向部件供给装置23A进给载带24。
对当前带24a与下一带24b的连结方法进行例示。如图24的(a)所示,将当前带24a的末端部和下一带24b的前端部以带宽一致的方式沿长边方向排列,如图24的(b)所示,将连结带24c粘贴于当前带24a的末端部和下一带24b的前端部各自的下表面。
接着,如图25的(a)所示,将连结带24c卷绕于当前带24a的末端部和下一带24b的前端部各自的侧部,然后,如图25的(a)所示,将连结带24c粘贴于当前带24a的末端部和下一带24b的前端部各自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带24a和下一带24b为无色,但连结带24c被着色。
接下来,参照图26对检查用的工具带131进行说明。图26的(a)是工具带131的俯视图,图26的(b)是工具带131的局部放大图。
工具带131具有带部131a和止动部131b。带部131a具有插入带搬运路60内的部分,止动部131b具有无法插入带入口23a的宽度W1,因此,能够利用止动部131b防止工具带131的末端部插入带搬运路60内的情况。
带部131a具有进给孔133、着色部135以及卡合避免部137。进给孔133与第二搬运链轮61b以及第三搬运链轮61c各自的销卡合。多个进给孔133沿着带部131a的长边方向呈一列配置。
如图27所示,在以未拆下部件供给装置23的装载单元的状态被用作拼接馈送器的情况下,卡合避免部137避免与第一搬运链轮61a的销卡合,因此能够防止工具带131的止动部131b被搬入带入口23a内的情况。卡合避免部137具有长孔形状,但替代地也可以是缺口。
参照图26。着色部135是不同于带部131a的其他部分而被着色了的区域。带部131a与载带24同样为树脂制,因此是树脂的颜色、例如乳白色或无色,但在着色部135的区域被着色,例如为蓝色。着色部135的位置是在带部131a被插入带搬运路60时着色部135到达配置有第四传感器PH4的位置P4的部分。因此,从卡合避免部137到着色部135的长度L1为带搬运路60中的带入口23a到位置P3的长度以上。
工具带131的物理状态在着色部135的区域与其他的区域不同。该物理状态的差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颜色,但也可以是其他性质。例如,也可以在着色部135是区域粘贴金属片或磁气带,第四传感器PH4也可以构成为金属传感器以及磁传感器,对工具带131的物理状态的差异进行检测。只要连结当前带24a与下一带24b的连结带24c与着色部135的物理状态相同即可。
参照图27。图27是对工具带131的行进和检测结果的显示进行说明的图。与图21的(b)同样地,段172、173、182、183点亮,由此报告各带检测部以及第四传感器PH4检测到工具带131的到达,且它们分别为正常状态。
并且,段185点亮,由此报告第四传感器PH4检测到着色部135的颜色的差异,且第四传感器PH4即颜色传感器正常。由此,作业者能够确认第四传感器PH4能够正常地对连结带24c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处理部64c也可以使七段显示器35的段点亮来代替使灯36或灯37点亮,以报告部件供给装置23为检查模式这一情况。在图27中,显示处理部64c通过使七段显示器35的段177点亮而向作业者报告为检查模式这一情况。在通常模式时,段177熄灭。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23,具备:供收纳有部件5的载带24通过的带搬运路60、沿着带搬运路60搬运载带24的第一带搬运部61、检测载带24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60的位置P4的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检测载带24是否存在于带搬运路60的位置P3的第四传感器PH4。第一带搬运部61沿着带搬运路60搬运具有能够从带搬运路60的带入口23a到达位置P4以及位置P3的长度的带状的工具带131。第三带检测部121输出表示工具带131是否到达了位置P4的检测结果。第四传感器PH4输出表示工具带131是否到达了位置P3的检测结果。
由此,在即使工具带131到达了位置P4以及位置P3而第三带检测部121或第四传感器PH4分别未输出表示到达了的情况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判断未输出检测结果的第三带检测部121或第四传感器PH4为异常。另外,即使不将部件供给装置23与专用的检查装置连接,也能够通过部件供给装置23单独来检查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是否正常。这样,能够提供可以容易地检查检测载带24的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是否正常的部件供给装置23。
另外,具备报告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测结果的馈送器显示部34,馈送器显示部34将第三带检测部121的检测结果和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测结果分别单独地进行报告。
另外,馈送器显示部34具备显示第三带检测部121的检测结果的段183、以及显示第四传感器PH4的检测结果的段182。
另外,将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各自的检测结果向作为部件供给装置23的外部的装置的主体部2的触摸屏16a、便携式信息终端95的显示面板95a或管理装置92输出。由此,能够使部件供给装置23的外部的装置也共享第三带检测部121以及第四传感器PH4各自的检测结果,从而远离部件供给装置23的作业者也能够知晓检测结果。
另外,工具带131是具有到达位置P4以及位置P3的长度的带状,且物理状态在到达位置P3的着色部135的部分与其他的部分不同。若使用该工具带131,则能够容易地检查部件供给装置23的第四传感器PH4是否正常地对物理状态不同的着色部135的部分进行检测。
虽然参照附图并关联优选的实施方式而充分地记载了本发明,但是各种变形、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形、修改应理解为只要不脱离所附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括在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以及思想而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能够起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部件搭载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能够应用于使用收纳部件的载带来供给部件的部件搭载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搭载装置、2:主体部、3:部件供给部、4:基板、5:部件、10:主体部侧连接器、11:基台、12:基板搬运部、13:搭载头、13a:吸嘴、14:头移动机构、15:供电部、16:操作部、16a:触摸屏、17:主体控制部、18:操作面板、21:台车、22:卷盘、23:部件供给装置、23a:带入口、23b:部件供给口、23ba:部件取出位置、23c:排出口、23d:主体部、23da:基干单元、23db:装载单元、24:载带、24a:当前带、24b:下一带、24c:连结带、28:条形码、30:把手、31:馈送器基座、32:卷盘保持部、33:操作部、33a、33b、33c、33d、33e:开关、34:馈送器显示部、35:七段显示器、35a:第一七段显示器、35b:第二七段显示器、36:灯、37:灯、51:基带、52:顶带、52a:延伸部、52b:前端、53:凹槽、54:进给孔、60:带搬运路、60a:底面、60b:上表面、61:第一带搬运部、61a:第一搬运链轮、61b:第二搬运链轮、61c:第三搬运链轮、61d:驱动部、62:第二带搬运部、62a:搬入链轮、62aa:销、62b:带支承部、62ba:第一支承部、62bb:第二支承部、62bcL:左盖、62bcR:右盖、62bd:可动构件、62c:驱动部、63:开闭单元、63a:第一带检测部、63b:闸门单元、64:单元控制部、65:单元侧连接器、66:露出部、70:控制阀、71:带检测片、71a:板状部、71b:接触部、71c:遮光部、71d:支点、72:销、74:门、74a:凹部、75:压缩弹簧、76:锁定构件、77:杆、77a:支点、78:致动器、79:复位弹簧、81、82:辊、83:开口部、84:空气喷嘴、92:管理装置、95:便携式信息终端、95a:显示面板、96:网络、111:第二带检测部、112:带检测片、112a:板状部、112b:突出部、112c:遮光部、112d:支点、113:辊、114:施力弹簧、121:第三带检测部、122:带检测片、123:杆、124:施力弹簧、125:壁面、125a:贯通孔、131:工具带、131a:带部、131b:止动部、133:进给孔、135:着色部、137:卡合避免部、PH1:第一传感器、PH2:第二传感器、PH3:第三传感器、PH4:第四传感器、P1、P2、P3、P4位置。

Claims (12)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带搬运路,其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通过;
搬运部,其沿着所述带搬运路搬运所述载带;
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载带是否存在于所述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以及
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载带是否存在于所述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
所述搬运部沿着所述带搬运路对带状的检查用工具进行搬运,所述检查用工具具有能够从所述带搬运路的入口到达所述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长度,
所述第一检测部输出表示所述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了所述第一位置的检测结果,
所述第二检测部输出表示所述检查用工具是否到达了所述第二位置的检测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报告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报告部,
所述报告部将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分别单独地进行报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报告部具备:
第一显示部,其显示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以及
第二显示部,其显示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分别是点亮或闪烁的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部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部分别是七段显示器的不同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七段显示器在通常模式下显示所述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状态,
所述七段显示器在检查模式下显示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将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向所述部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装置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报告部报告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是否处于检查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报告部具有:
第一显示部,其显示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
第二显示部,其显示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以及
第三显示部,其显示所述第一检测部以及所述第二检测部是否处于检查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查用工具的物理状态在到达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一部分与其他的第二部分不同,
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所述检查用工具的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各自的物理状态的差异。
11.一种检查用工具,其是部件供给装置的检查用工具,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第一检测部,其检测收纳有部件的载带是否存在于供所述载带通过的带搬运路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载带是否存在于所述带搬运路的第二位置,其中,
所述检查用工具为具有到达所述第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位置的长度的带状,
所述检查用工具的物理状态在到达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一部分与其他的第二部分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检查用工具,其中,
所述物理状态是颜色。
CN202380013318.0A 2022-03-17 2023-03-10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Pending CN1178825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2606 2022-03-17
JP2022042606 2022-03-17
PCT/JP2023/009270 WO2023176717A1 (ja) 2022-03-17 2023-03-10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検査用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2506A true CN117882506A (zh) 2024-04-12

Family

ID=88023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3318.0A Pending CN117882506A (zh) 2022-03-17 2023-03-10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2506A (zh)
WO (1) WO202317671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48305A (ja) * 2012-12-06 2013-03-07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10463375B (zh) * 2017-03-30 2021-05-11 株式会社富士 维护管理装置
JP7130075B2 (ja) * 2021-02-16 2022-09-02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保守装置及びフィーダ保守装置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6717A1 (ja)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216198A1 (en) Transporting apparatus
EP3270676B1 (en) Feeder
JP6363606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US9801319B2 (en) Tape feeder
TWI518020B (zh) Items sorting equipment
CN111511183B (zh)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KR20160085198A (ko) 워크의 특성 측정 장치 및 워크의 특성 측정 방법
JPH0157519B2 (zh)
CN107182197B (zh) 载带的部件检测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
CN106686967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N109963453B (zh) 卷轴保持装置及卷轴按压构件
CN109963450B (zh) 带馈送器
CN117882506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检查用工具
JP2024074884A (ja) フィーダ
JP2003332789A (ja) 部品供給方法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WO2015162761A1 (ja)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JP6802782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US10842059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N113508650B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的动作方法
JP739427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7084862A (ja)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JP7341302B2 (ja) 部品供給方法
CN116508408A (zh) 部件供给装置
JP6661250B2 (ja) フィーダ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ならびに部品供給装置
JP6751855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