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269C - 真空荧光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真空荧光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269C
CN1178269C CNB011242647A CN01124264A CN1178269C CN 1178269 C CN1178269 C CN 1178269C CN B011242647 A CNB011242647 A CN B011242647A CN 01124264 A CN01124264 A CN 01124264A CN 1178269 C CN1178269 C CN 11782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s
radiating portion
support member
electron
displa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242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39815A (zh
Inventor
上村佐四郎
余谷纯子
־
长迴武志
小林一雄
仓知宏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ak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itak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ak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itak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39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9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2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01J31/123Flat display tubes
    • H01J31/125Flat display tubes provided with control means permitting the electron beam to reach selected parts of the screen, e.g. digital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01J31/15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with ray or beam selectively directed to luminescent anode seg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52Displa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Electrodes For Cathode-R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真空荧光显示器,包括前面玻璃部件,基板,荧光物质膜,电子发射部分,电子提取电极和绝缘支撑部件。前面玻璃部件至少部分具有光透射特性。基片通过真空空间与前面玻璃部件相对。荧光物质膜形成与基片相对的前面玻璃部件表面上并且具有预定显示图案。电子发射部分设置在与荧光物质膜相对的基片上,并具有电子发射表面。电子提取电极安排在电子发射部分与荧光物质膜之间的真空中将按预定的间隔与电子发射部分隔开。绝缘支撑部件形成在基片上并支撑电子提取电极并将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成多个区域。绝缘支撑部件包括多个用于将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区域的隔板和开口。具有隔板的绝缘支撑部件由从中发射出二次电子的材料制成。

Description

真空荧光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使用表面电子-发射源的真空荧光显示器。
背景技术
作为音频装置或者汽车仪表板的显示器元件,荧光显示的真空管通常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电子显示元件。在这种真空荧光显示器中,附加荧光物质的阳极和在与阳极相对位置的阴极被安排在真空管的腔体内,而光发射是通过从阴极发射的电子轰击荧光物质来获得的。一般来讲,最经常使用的是一种三极真空管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用于控制电子流的栅极提供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因此荧光物质选择地发光。
在常规的真空荧光显示器中,通过附加电子-发射物质给具有直径7μm到20μm的细钨丝获得的灯丝(灯丝阴极)被当作阴极使用。该灯丝被附加在通过焊接一对薄金属板(灯丝支撑)固定的有弹性金属薄板(定位点),该金属板作为电极的引线。当电压施加在该对灯丝支撑点以致给灯丝提供电流时,加热的灯丝就发射热电子。
发射的热电子被朝向阳极加速并且轰击以预定图案形成的荧光物质膜,从而导致荧光物质发光。为接通/断开图案显示,要切换施加给设置在灯丝和阳极之间的栅极的电压极性。
在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中,因为如上所述的灯丝被用作阴极,所以就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因为非常细的,易碎的灯丝必须是以一种拉紧的状态附着,所以它无法做得很长,而且显示面积无法增加。为了均匀要显示图案的亮度,发射的电子必须通过栅极来扩散。因此,这就很难获得高亮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种使用表面电子-发射源作为阴极的真空荧光显示器。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一种真空荧光显示器,在这种显示器中,通过印刷具有几个μm到几个nm长度的针-状柱形石墨与粘贴剂的混合物形成表面电子-发射源作为阴极,而且是由碳毫微(纳米)管的聚集体构成。在碳毫微管中,单个石墨层被圆柱型地封闭着,并且一个5-节环形成在圆柱的顶部。因为碳毫微管有4nm到50nm的非常小的典型直径,在大约109V/m电场的作用上,它可以从其顶部场致-发射电子。上面描述的表面电子-发射源利用这个性质。
图7A和7B显示一种利用表面电子-发射源作为阴极的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如图7A显示,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有一个外壳400,它由至少具有部分地光透射特性的前面玻璃部件401,一个相对前面玻璃部件401的基片402,和一个用于封闭前面玻璃部件401和基片402的边缘连接的框架-状间隔装置等构成。外壳400的内部是抽-真空的。具有预定显示图案的光-发射部分410形成在外壳400中的前面玻璃部件401的表面上。光-发射部分410由安排在前面玻璃部件401的内表面上的透明电极411构成,以便具有预定显示图案并且作为阳极,而荧光物质膜412形成在透明电极411上。
利用碳毫微管作为电子-发射源的电子-发射部分420形成在外壳400中的基片402的表面上,在荧光物质膜412相对的位置,以便具有对应于该显示图案的模式。具有大量电子通过孔431的电子提取电极430安排在电子-发射部分420和荧光物质膜412之间,以便利用预定的间隔与电子-发射部分420隔开。电子提取电极430由提供在电子-发射部分420边缘的绝缘支撑部件440支撑着。与基片402方向垂直悬挂的前表面支撑部件405形成在外壳400中前面玻璃部件401的表面上,以致于围绕光-发射部分410。前表面支撑部件405连接到形成在电子提取电极430边缘的中间支撑部件406。
在这种安排上,当高电压施加在电子-发射部分420和电子提取电极430时,以致于电子提取电极430设置为正电位,电场被集中到电子-发射部分420的碳毫微管,而且从被置为高电场的碳毫微管的顶部提取电子。这些提取的电子通过电子提取电极430的电子通过孔431发射出。由于这个原因,例如,当一个大约+60V正电压(加速电压)被施加到对应于电子提取电极430的透明电极411时,电子朝向透明电极411被加速并且轰击荧光物质膜412,从而导致它发光。因此,一个预定显示图案被显示出来。
在使用表面电子-发射源的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中,为了增加显示图案的面积,如果光-发射部分410的面积与对应于光-发射部分410的电子-发射部分420的面积都是增加的,如图8中显示所发生的现象,在这里只有显示图案415的外围部分明亮地发光而在显示图案415的中心部分光发射是暗的。尤其是,高-亮度部分416和低-亮度部分417分别地形成在显示图案415的外围部分和中心部分,因此导致显示图案415中亮度不均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者已经研究了大-面积显示图案中的引起亮度不均匀的因素,并且得出下面结论。根据这些结论,如图7B所显示,当从电子-发射部分420发射的一些电子轰击电子-发射部分420与电子提取电极430之间的绝缘支撑部件440时,比已经轰击的电子多许多的二次电子从绝缘支撑部件440的表面发射出,以致利用一个正电位充电该绝缘支撑部件440的表面。当绝缘支撑部件440被充电时,该绝缘支撑部件440附近的场强增加,因此在绝缘支撑部件440附近电子很容易从电子-发射源发射。
所以,轰击接近绝缘支撑部件440的荧光物质膜412外围部分的电子数量增加,而且荧光物质膜412的外围部分明亮地发光。因此,仅有被显示图案的外围部分是明亮的而它的中心部分是暗的。本发明者根据这个结论已经做出研究,并且发现这些问题可以主动地利用绝缘支撑部件440的充电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表面电子-发射源的真空荧光显示器,使用它能够使大-面积显示图案均匀地发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在此提供一种真空荧光显示器,它包括:至少部分具有光透射特性的前面玻璃部件,通过真空空间相对前面玻璃部件的基片,形成在相对基片的前面玻璃部件表面上并且具有预定显示图案的荧光物质膜,安置在相对荧光物质膜的基片上并且具有对应于显示图案的电子-发射表面的电子-发射部分,设置在电子-发射部分与荧光物质膜之间的真空中以便按预定的间隔与电子-发射部分隔开的电子提取电极,以及绝缘支撑部件,它形成在所述基片上并支撑电子提取电极并将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区域,其中所述绝缘支撑部件包括多个用于将所述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区域的隔板和开口;并且具有所述隔板的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由从中发射出二次电子的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截面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电子-发射部分的放大的截面视图;
图2是图1A和1B所示绝缘支撑部件的透视视图;
图3是显示利用图1所示真空荧光显示器获得的显示状态的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截面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电子-发射部分的放大的截面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截面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电子-发射部分的放大的截面视图;
图6是图5A和5B中绝缘支撑部件的透视视图;
图7A是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截面视图;
图7B是图-7A中所示电子-发射部分的放大的截面视图;以及
图8是显示利用图7A和7B所示的真空荧光显示器获得的显示状态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A和1B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真空荧光显示器。如图1A中所示,这个实施例的真空荧光显示器有外壳100,它由至少部分具有光透射特性的前面玻璃部件101,以预定间隔相对前面玻璃部件101的基片102,以及用于封闭地连接到前面玻璃部件101和基片102边缘的框架-状隔板103等构成的。外壳100的内部是抽真空的。
具有预定显示图案的光-发射部分110形成在外壳100内的前面玻璃部件101的表面上。光-发射部分110是由安排在前面玻璃部件101内表面的透明电极111构成以便它具有预定显示图案并且作为阳极,而荧光物质膜112形成在透明电极111上。电子-发射部分120形成在该外壳100中的基片102的表面上,在相对于荧光物质膜112的位置,以便具有对应于该显示图案的图案。
电子-提取电极130安排在电子-发射部分120和荧光物质膜112之间以便与电子-发射部分120隔开0.3mm。绝缘支撑部件140形成在电子-发射部分120和电子提取电极130的边缘之间,以便利用预定间隔彼此分隔开电子-发射部分120和电子提取电极130。前表面支撑部件105形成在外壳100内的前面玻璃部件101的表面上并且垂直于基片102悬挂以致于围绕光-发射部分110。中间支撑部件106形成在电子提取电极130的边缘几乎对应于绝缘支撑部件140,而前表面支撑部件105连接到该中间支撑部件106。
构成外壳100的前面玻璃部件101,基片102,和垫片103都是用碳酸-氧化钙玻璃制造的而且彼此用低-熔点的玻璃原料混合物粘附。作为前面玻璃部件101和基片102,使用的是具有1mm到2mm厚度的平面玻璃。外壳100的内部保持10-5Pa(帕)的真空度。
通过使用已知的喷镀和浮脱技术,由ITO(铟锡氧化物)形成作为透明的导电膜的透明电极111,而且形成在前玻璃部件101的内表面以便具有预定显示图案。代替透明导电膜,通过使用已知的喷镀和蚀刻技术,可以形成具有开口的铝膜,以便作为透明电极。荧光物质膜112是用一种能够利用低-速电子束激发的荧光材料制造的并且具有预定的光发射颜色。荧光物质膜112是通过丝网-印刷少量荧光物质在透明电极111上来形成的以便具有预定的显示图案,并且焙烧它。因为该荧光物质可以由低-速电子束激发,所以通常用在真空荧光显示器中的已知氧化荧光物质或者硫化荧光物质可以使用。对于每个显示图案荧光物质的类型可以改变,当然可以获得不同发光颜色。
电子-发射部分120是以下面的方式形成。首先,将通过分散一些光束获得的作为传导性粘剂溶液中多个碳毫微管的聚集体的光束粘贴剂丝网-印刷在基片102上,以至于对应于显示图案。随后,整个基片被焙烧以便形成一个导电膜,作为电子-发射表面导电膜的表面区域被激光束照射,因此在这个表面上的传导粒子和在粘合剂与集束中的碳微小多面体都通过蒸发被除去,从而形成电子-发射部分120。结果,如图1B所示,大量的碳毫微管均匀地分配在从导电膜121暴露出的集束122表面上。集束122表面上扩散的碳毫微管作为电子-发射源。
在碳毫微管内,单一石墨层被圆柱状地封闭,并且一个5-节环形成在圆柱的顶部。因为这些碳毫微管具有如4nm到50nm微小的直径,所以在大约10-9V/m的电场作用下,它可以场致-发射电子。碳毫微管被分成单一层结构和共轴多层结构,多层结构中多个石墨层堆积以便形成圆柱状封闭的套筒式结构。任何一种碳毫微管都能使用。碳毫微管可以不用激光束照射暴露出来,而且例如可以使用采用等离子的选择干蚀刻使其露出来。
电子-提取电极130是由具有大量提取的电子被允许通过的电子通过孔131的金属板形成的,并且是与电子-发射部分120一一对应的设置的。电子-提取电极130是由具有电子通过孔131的50μm厚的不锈钢金属板形成,每个孔具有大约100μm的直径,它们是通过蚀刻形成的。
如图2所示,绝缘支撑部件140是一个具有用于电子通过的开口141的绝缘基片142,而且具有对应于显示图案的形状。绝缘基片142的开口141被几乎等距彼此并行排列的隔板143分成多个部分。尤其是,开口141是由多个缝隙-样分隔的开口141a组成,这些开口141a构成多个彼此并行的条纹分割空间。绝缘基片142是安装在电子-发射部分120上。
在这个实施例的绝缘支撑部件140中,绝缘基片142的厚度被设置为0.3mm。隔板143的宽度被设置为0.2mm,而隔板之间的宽度被设置为0.8mm。如绝缘基片142,例如,使用由氧化铝构成陶瓷基片等,而开口141是利用激光束照射形成的。
前表面支撑部件105是由绝缘体制造的,该绝缘体是利用重复地丝网-印刷包含低-熔点玻璃原料混合物的绝缘粘贴剂到预定高度,以致围绕前玻璃部件101内表面上的光-发射部分110,并且焙烧印刷的绝缘粘贴剂所形成的。在这个实施例中,前表面支撑部件具有30μm到150μm的宽度而且大约500μm的高度。中间支撑部件106是具有一个开口的框架-状绝缘部件而且它具有对应于显示图案的形状,该开口用于通过从电子提取电极130的电子通过孔131发射的电子。中间级支撑部件106是用陶瓷基片形成的,例如用氧化铝构成的陶瓷基片,而它的开口是利用激光束照射形成的。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安排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工作。当一个高电压施加在电子-发射部分120和电子提取电极130时,以致于该电子提取电极130被设置在正电位,电场集中到电子-发射部分120的碳毫微管,而且电子(e)从高电场中的碳毫微管顶部提取。提取的电子是经过电子提取电极130的电子通过孔131发射的。因此,当大约+60V的正电压(加速电压)施加到相对于电子提取电极130的透明电极111时,电子是朝向透明电极111被加速的,轰击荧光物质膜112,从而导致荧光物质膜112发光。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B所示,从碳毫微管的顶部提取一些电子轰击绝缘支撑部件140的分割开口141a的壁表面,所以许多二次电子从壁表面发射。结果,分割开口141a的壁表面被正充电而且它们的表面电位增加。因为充电的壁表面之间距离是短的,所以在分割开口141a内的场强是均匀的。因此,由电子提取电极130的电位和分割开口141a充电壁表面的电位的合成形成的虚拟的电子-提取电极132比实际电子提取电极130更靠近电子-发射部分120,如图1B中的虚线所示。还有,虚拟电子-提取电极132的梯度比图7B中虚线表示的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虚拟电子提取电极432的梯度变得更缓和。因此,对应各个分割开口141a的显示区域具有恒定的亮度,而且所有分割开口141a几乎有相等的亮度,从而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大的显示图案。
根据这个实施例,因为电子发射比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中的更均匀,即使该显示图案具有大的面积,也可以获得均匀的光发射,如图3所示。因为这些充电壁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短的,所以场强高于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中的场强。于是发射出大量的电子,以致于利用低电压可以获得大的发射电流。如果满足象常规真空荧光显示器中相同的电压和发射电流,则电子-发射部分120和电子提取电极130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加,以致可以减少电子-发射部分120和电子提取电极130接触的情况。绝缘支撑部件140不仅仅在电子提取电极130的外围部分支撑该电子提取电极130而且在电子-发射部分120的区域之内也如此。因此,能够抑制电子提取电极130的颤动,以致也能够减少由于颤动引起的电位变动造成的亮度不均匀。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隔板具有0.3mm的高度和0.8mm的间隔。如果满足隔板具有0.2mm到2.0mm的高度,则间隔就落下在1/2到5倍高度的范围之内。
将参考附图4A和4B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其中它的电子-发射部分220包含有大量通孔221a并且作为毫微管结构的生长核心的板-状金属部件221,而覆盖膜222由安排在板-状金属部件221表面上以及通孔221a的内壁上的大量毫微管结构构成。电子-放射部分220用包含玻璃原料混合物的粘贴剂(为示出)固定在基片202上。除了电子-放射部分220以外,第二实施例的安排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一样,所以相对应部分的详细描述将被略去。
板-状金属部件221是用铁或者包含铁合金制成的,而且具有网栅形状,因为通孔221a形成一个点阵。只要覆盖膜222均匀地分布在板-状金属部件221上,通孔221a的开口可以具有任何形状,而且这些开口的尺寸不必要相同。例如,这些开口可以是多边形比如三角形,四边形,或者六边形,或通过弄圆多边形的角形成的多边形,或者圆周形或者椭圆形。在通孔221a之间的板-状金属部件221的截面形状没有限制为如图4B所示的正方形,可以是任何形状,比如由曲线构成的圆周形或者椭圆形,可以是多边形,比如三角形,四边形,或者六边形,或由弄圆多边形的角形成的多边形。
铁或者铁-合金被使用作板-状金属部件221的材料,因为铁作为碳毫微管构造的生长核心。当选定铁为形成板-状金属部件221时,使用的是工业级纯铁(具有99.96%纯度的Fe)。纯度没有特别地指定,例如,可以是97%或者99.9%。作为铁-合金,例如可以使用42合金(42%的镍)或者42-6合金(42%的镍和6%的铬)。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为它们。在这个实施例中,考虑到制造费用和实用性使用的是厚度50μm到200μm的42-6合金薄板。
构成覆盖膜222的毫微管纤维具有大约10nm或者更多但是小于1μm的厚度,具有大约1μm或者更多但是小于100μm的长度,而且是用碳制造的。毫微管纤维可以是单-层的碳毫微管,在它们每个中单层石墨圆柱状地封闭着而且一个5-节环形成在圆柱的顶部。替代地,这些毫微管纤维可以是共轴的多层碳毫微管,在它们每个中多数石墨层是多层的以便形成一种套筒的结构并且分别圆柱状地封闭着,中空的石墨管每个都具有混乱的结构以产生一缺陷,或者石墨管充满了碳。替代地,这些毫微管可以混合地具有这些结构。
这样的毫微管纤维有一端连接到板-状金属部件221的表面或者通孔的壁,而且它被卷曲或者与其他毫微管纤维缠在一起以便覆盖构成栅格的金属部分的表面,从而形成棉絮-状覆盖膜222。在这种情况下,由厚度10μm到30μm的覆盖膜222覆盖具有50μm到200μm厚度的板-状金属部件221,以便形成一个平滑的弯曲表面。参考数字211表示透明电极;212表示荧光物质膜;以及230表示具有电子通过孔231的电子提取电极。
在这个实施例中,下面的热化学蒸发沉淀(CVD)被使用作为制造电子-发射部分220的一种方法。首先,板-状金属部件221被安放在反应室内,而且该反应室的内部是抽成真空。然后,甲烷气体和氢气,或者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以预定比例被引进该反应室,而且反应室的内部保持在1个标准大气压。在这种大气压下,用一盏红外线灯对板-状金属部件221按预定的时间加热,以便在板-状金属部件221的表面上以及构成栅格的通孔221a的内壁表面上生长碳毫微管纤维覆盖膜222。利用热CVD,能够在板-状金属部件221上形成构成覆盖膜222的卷曲状态的碳毫微管纤维。
当固定电子-发射部分220到基片202上时,如果绝缘粘贴剂的厚度小,形成在板-状金属部件221的覆盖膜222的固定表面侧可以预先移去,如图4B所示。
在这个实施例中,电子(e-)从构成电子-发射部分220覆盖膜222的毫微管纤维提取的,因此荧光物质膜发光,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方式。在这个时候,虚拟电子-提取电极232比实际电子提取电极230更靠近电子-发射部分220,如图4B中用虚线表示的,而且它的梯度变得比常规情况下更适度。
下面参考附图5A和5B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其中绝缘支撑部件340是由垂直地立在电子-发射部分320上的壁-状结构342和隔板343构成,电子提取电极330是由形成在壁-状结构342和隔板343顶部上的传导性膜构成,以及前表面支撑部件305设置为与电子提取电极330接触。除了电子-提取电极330和绝缘支撑部件340以外,第三实施例的安排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一样,所以相对应的详细描述将省略。
如图6所示,绝缘支撑部件340由形成在电子-发射部分320的边缘上的壁-状结构342,和形成在电子-发射部分320区域的隔板343来构成。隔板343和壁-状结构342彼此连接,以便将电子-发射部分320的电子-发射表面分割为几个具有差不多相同宽度的缝隙-状区域。分割空间是对应于缝隙-状区域形成的。绝缘支撑部件340是通过重复地丝网-印刷包含低-熔点玻璃原料混合物的绝缘粘贴剂到预定高度,以致于在电子-发射部分320上具有预定图案,并且焙烧印刷的绝缘粘贴剂形成的绝缘体所构成的。
绝缘支撑部件340的高度希望设置较低,在电子-发射部分320和电子提取电极330之间的距离不发生放电的范围内。在这个实施例中,绝缘支撑部件340的高度设置为大约100μm到200μm以对应电子-发射部分320的20-到100-μm的厚度。组成绝缘支撑部件340的壁-状结构342和隔板343的宽度设置为30μm到150μm,而这些隔板之间的宽度设置为大约1mm。
如图6所示,电子-提取电极330由绝缘支撑部件340顶端形成的导电膜来形成。这个导电膜是通过丝网-印刷作为传导材料的包含银或者碳的传导粘贴剂到绝缘支撑部件340的顶端,并达到预定的厚度并焙烧该印刷的粘贴剂所形成的。例如,在基片302的电子-发射部分320上将对应于绝缘支撑部件340图案的绝缘粘贴剂印刷20次,其中电子-发射部分320形成在基片302。随后,以相同的图案印刷一次传导粘贴剂并且焙烧,从而整体地形成绝缘支撑部件340和电子-提取电极330。
在这个实施例中也一样,虚拟电子提取电极332比实际的电子提取电极330靠近电子-发射部分320,如图5B中虚线所表示,而它的梯度比常规情况下的更适中。
根据本发明的真空荧光显示器并没有限制为上述实施例所显示的那些,但是可以用各种方式修改。例如,第三实施例中的真空荧光显示器的电子-发射部分320可以用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发射部分220来替换。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电子提取电极130和230可以通过在绝缘支撑部件140和240的顶部形成的导电膜来实现,如在第三实施例中显示的。相反地,在第三实施例中,电子-提取电极330可以是由具有大量电子通过孔的金属板形成的,如第一实施例中显示的。
当电子-提取电极是由具有大量电子通过孔的金属板形成时,绝缘支撑部件可以是由与常规所用的一样的部件形成,由另一绝缘基片形成的隔板可以设置在由绝缘支撑部件环绕的区域的电子-发射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用相同的材料以至于二次电子发射的特性没有差别。
绝缘支撑部件隔板的设置没有限制于图2和6中所示情况,而是任何设置都可以,只要隔板被设置为以便将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隔为许多具有几乎相同形状的电子-发射区域,以致于各自电子-发射表面的电子发射数量或者发射表面的均匀性变得几乎相等即可。例如,这些隔板可以安排为以至由隔板围绕的各个电子-发射区域具有圆形的,矩形的,或者是蜂巢形状。光-发射部分可以是通过在前玻璃部件上设置荧光物质而且在该荧光物质的表面上形成作为阳极的金属背膜所形成的。
多组电子-发射部分和荧光物质膜被提供在真空空间内,而且是与每个显示图案一一对应地排列的。
如上面已经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因为绝缘支撑部件具有将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区域的隔板,所以电子发射是均匀的,而且可以使大-面积显示图案均匀地发光。

Claims (11)

1.一种真空荧光显示器,包括:
至少部分地具有光透射特性的前面玻璃部件(101,201,301);
通过真空空间相对所述前面玻璃部件的基片(102,202,302);
形成在相对所述基片的所述前面玻璃部件表面上并且具有预定显示图案的荧光物质膜(112,212,312);
设置在与所述荧光物质膜相对的所述基片上并且具有对应于显示图案的电子-发射表面的电子-发射部分(120,220,320);
设置在所述电子-发射部分与所述荧光物质膜之间的真空中以便按预定的间隔与所述电子-发射部分隔开的电子提取电极(130,230,330),以及;
绝缘支撑部件(140,240,340),它形成在所述基片上并支撑所述电子提取电极并将所述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区域;
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件包括多个用于将所述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区域的隔板(143,243,343)和开口(141);并且
具有所述隔板的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由从中发射出二次电子的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彼此平行等距离安排的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隔板具有0.2mm至2.0mm的高度并且以1/2到5倍于高度的间隔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将所述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分为多个相同形状的电子-发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部分的电子-发射表面被分成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纹状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141)为多个缝隙-状分隔的开口(141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提取电极是由网孔-状金属板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提取电极是由在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的顶部形成的导电膜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部分是由圆柱形石墨层形成的大量碳毫微管形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发射部分包括:
具有大量通孔并且作为毫微管纤维的生长核心的板-状金属部件(221),以及
由形成在板-状金属部件表面和通孔壁上的大量毫微管纤维形成的覆盖膜(22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撑部件由氧化铝制成。
CNB011242647A 2000-08-21 2001-08-21 真空荧光显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82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9506/2000 2000-08-21
JP2000249506A JP2002063864A (ja) 2000-08-21 2000-08-21 蛍光表示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9815A CN1339815A (zh) 2002-03-13
CN1178269C true CN1178269C (zh) 2004-12-01

Family

ID=18739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242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8269C (zh) 2000-08-21 2001-08-21 真空荧光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65194B2 (zh)
JP (1) JP2002063864A (zh)
KR (1) KR100428037B1 (zh)
CN (1) CN1178269C (zh)
TW (1) TW5123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6590B1 (en) * 2000-01-13 2002-07-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lanar color lamp with nanotube emitter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JP2002025477A (ja) * 2000-07-07 2002-01-25 Ise Electronics Corp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41003B2 (en) * 2002-11-22 2005-01-11 Cdream Displa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carbon nanotubes with intermediate purification steps
US6841002B2 (en) * 2002-11-22 2005-01-11 Cdream Displa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carbon nanotubes with post-treatment step
US20050132949A1 (en) * 2002-11-22 2005-06-23 Kang Sung G. Forming carbon nanotubes by iterating nanotube growth and post-treatment steps
CN100573808C (zh) * 2006-03-22 2009-12-23 清华大学 场发射照明光源及其制造方法
JP5774570B2 (ja) * 2012-11-01 2015-09-09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用ic内蔵型蛍光表示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91648A (ja) * 1989-05-01 1990-12-0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積層型蛍光表示パネル
US6188178B1 (en) * 1990-05-24 2001-02-13 U.S. Philips Corporation Flat-panel picture display device with spacer means adjacent the display screen
US5424605A (en) * 1992-04-10 1995-06-13 Silicon Video Corporation Self supporting flat video display
US5504387A (en) 1992-12-26 1996-04-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Flat display where a first film electrode, a dielectric film, and a second film electrode are successively formed on a base plate and electrons are directly emitted from the first film electrode
JP3305151B2 (ja) * 1994-02-18 2002-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3129909B2 (ja) * 1994-05-02 2001-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473218A (en) 1994-05-31 1995-12-05 Motorola, Inc. Diamond cold cathode using patterned metal for electron emission control
FR2724041B1 (fr) 1994-08-24 1997-04-11 Pixel Int Sa Ecran plat de visualisation a haute tension inter-electrodes
JPH10255696A (ja) * 1997-03-06 1998-09-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69834673T2 (de) 1997-09-30 2006-10-26 Noritake Co., Ltd., Nagoya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onenemittierenden Quelle
JP3902883B2 (ja) 1998-03-27 2007-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ナノ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339700A (ja) * 1998-05-29 1999-12-10 Futaba Corp 立体グリッド付蛍光表示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95718B2 (ja) * 1999-03-15 2004-12-02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756729B1 (en) * 1999-08-23 2004-06-29 Samsung Sdi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KR100343205B1 (ko) * 2000-04-26 2002-07-10 김순택 카본나노튜브를 이용한 삼극 전계 방출 어레이 및 그 제작방법
JP3658342B2 (ja) * 2000-05-30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放出素子、電子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表示装置
US6545369B1 (en) * 2000-06-05 2003-04-08 Micron Technology, Inc. Overlay error reduction by minimization of unpatterned wafer are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428037B1 (ko) 2004-04-30
KR20020015286A (ko) 2002-02-27
CN1339815A (zh) 2002-03-13
US20020021082A1 (en) 2002-02-21
US6965194B2 (en) 2005-11-15
TW512387B (en) 2002-12-01
JP2002063864A (ja) 2002-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7847C (zh) 包括形成多层结构电子发射源的场发射显示器
JP2005071993A (ja) 電界放出素子
CN1187784C (zh) 真空荧光显示器
US20010034174A1 (en) Fiber-based field emission display
CN1249774C (zh) 平板显示器
CN1178269C (zh) 真空荧光显示器
CN1205645C (zh) 平面显示器及安装场致发射型电子发射源的方法
EP1708225A1 (en)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60175954A1 (en) Planar light unit using field emitter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4369075B2 (ja)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
US7728496B2 (en)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having curved surface electron emission region
TWI376717B (en) Field emission cathode device and field emission display
JP3872750B2 (ja) 平面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駆動回路
JP2001155666A (ja) 平型蛍光表示管
JP3556919B2 (ja) 発光素子
KR100814849B1 (ko) 발광 장치, 발광 장치의 전자 방출 유닛 제조 방법 및 이발광 장치를 백라이트 유닛으로 사용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3203559A (ja)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WO2007040699A2 (en) Method for attaching spacers in an emission display
Lee et al. P‐153: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Dual Emitter in Planar Gate Structure
JP2002319357A (ja) 表示装置
JP2002025476A (ja) 表示装置
KR20010045381A (ko) 전계 방출 표시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12221846A (ja) 発光装置、発光方法およ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40067098A (ko) 평판형 칼라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70105492A (ko) 전자 방출 소자,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ONE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OLITUCK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30929

Owner name: NOLITUCKE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ORITAKE ISE ELECTRONICS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30929

Address after: Japan's Aichi

Applicant after: Noritake Co., Ltd.

Address before: Mi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oritake Ise Electronics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Noritak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