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39376A -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39376A
CN117739376A CN202311806310.8A CN202311806310A CN117739376A CN 117739376 A CN117739376 A CN 117739376A CN 202311806310 A CN202311806310 A CN 202311806310A CN 117739376 A CN117739376 A CN 117739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 control
base assembly
air duc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063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国豪
杨子龙
王晓林
陈伟
夏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180631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393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39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39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本发明的底座组件包括:外壳,外壳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电控板,其设置在外壳内;绕线盘,其设置在外壳内,并位于电控板的上方;出风装置,其设置在外壳内,并位于电控板的一侧,出风装置的吹风口朝向电控板;第一风道,其对应电控板设置,第一风道与吹风口相连通,并朝向电控板延伸;第二风道,其位于第一风道的一侧位置,第二风道与吹风口相连通,沿出风装置的出风方向上,第二风道向上倾斜,适于引导出风装置吹出的风吹向绕线盘。本发明的底座组件能够同时对电控板和绕线盘进行降温,且对电控板的降温效果好,能够保证电控板正常的运行。

Description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家用电器的底座组件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出风装置、电控板和绕线盘。电控板和绕线盘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为了同时对电控板和绕线盘进行散热,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绕线盘3’被设置在电控板2’的上方,且绕线盘3’与电控板2’之间形成有分流板7’,出风装置4’倾斜地设置在外壳1’内,并适于朝向分流板7’吹风,分流板7’与外壳1’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5’,分流板7’与绕线盘3’之间形成第二风道6’,第一风道5’用于对电控板2’进行散热,第二风道6’用于对绕线盘3’进行散热。
然而,经过分流板7’形成的第一风道5’中的风自身是经过分流板7’分流得到的,在分流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因此,通过现有技术中提供的风道设置方式会导致对于电控板2’以及绕线盘3’整体的散热效果不佳,进而可能存在因电控板2’温度过高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底座组件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不好,存在因电控板温度过高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座组件,包括:
外壳,外壳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电控板,其设置在外壳内;
绕线盘,其设置在外壳内,并位于电控板的上方;
出风装置,其设置在外壳内,并位于电控板的一侧,出风装置的吹风口朝向电控板;
第一风道,其设置在外壳的底壁上并对应电控板设置,第一风道与吹风口相连通,并朝向电控板延伸;
第二风道,其设置在外壳的底壁上并位于第一风道的一侧位置,第二风道与吹风口相连通,沿出风装置的出风方向上,第二风道向上倾斜,适于引导出风装置吹出的风吹向绕线盘。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底座组件将出风装置设置在外壳内,且出风装置的吹风口朝向电控板设置,并借助设置在同一水平空间内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分别将风引导至电控板和绕线盘处,通过如此设置,将已有的在高度空间中设置的两个风道转变成在同一水平空间设置的两个风道,上述的设置方式能够减少风在流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提高风速,进而提高对绕线盘和电控板的散热效率。
同时,第二风道位于第一风道的一侧设置,因此能够出风装置吹出的位于电控板侧部位置的气流引导到绕线盘处,并对绕线盘的金属线进行散热,不会对正对电控板的气流进行分流,并避免了以及因分流而对吹向电控板的气流造成能量损耗。
此外,将原有的高度空间设置转变为在同一水平空间的设置方式,可以提高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的利用率,进而有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此外在同一水平空间中不易发生散风,也有助于提高对风的利用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底座组件的风道的分布方式更加合理,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底座组件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不好,存在因电控板温度过高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的问题,且能够提升外壳内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有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形成在外壳的底壁上,出风装置设置在进风口的上方,外壳的底壁上形成有挡风凸部,挡风凸部的中部环绕进风口远离电控板的一侧设置,且两端分别延伸至电控板处。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出风装置能够驱动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壳体内,挡风凸部能够对气流起到聚拢作用,引导气流朝向电控板的方向吹出,以避免气流逸散,造成风量损失。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风装置包括:
风机罩,其套设在挡风凸部外,风机罩接近电控板的一侧形成有吹风口;
风机,其设置在风机罩内。
有益效果:
风机罩能够与挡风凸部相配合,从而使得进风口处流入的气流能够无损失地朝向电控板的方向吹出,有助于提升对电路板的散热效果。
此外,风机罩还能够对风机的出风方向进行转换,以使得风机的进风面能够朝向外壳的底壁,以增大进风面积,风机的出风方向能够朝向电控板,以直接对电控板的散热器进行吹风。
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吹向电控板的气流需要先向上吹,再在分流板的引导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风,最后吹向电控板,这使得这部分气流在到达电控板之间需要经过多次转向,部分气流在吹向电控板的过程中发生多次撞击,导致能量发生损耗。
本实施例的出风装置通过设置风机罩并在风机罩接近电控板的一侧形成吹风口,气流能够直接吹向电控板,无需经过多次转向或撞击,避免了因转向或撞击造成的能量损耗。
同时,本实施例中,风机无需朝向电控板倾斜设置就能够向电控板出风,这使得出风装置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线圈盘与外壳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设置的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不仅能够使得底座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能够缩小底座组件的体积,也有助于提高对风的利用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风机在风机罩内呈水平设置。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出风装置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线圈盘与外壳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设置的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不仅能够使得底座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能够缩小底座组件的体积,还有助于提升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风道包括第一侧风道和第二侧风道,第一侧风道和第二侧风道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的两侧。
有益效果:
第一侧风道和第二侧风道能够从绕线盘的两侧分别对绕线盘上的金属线进行降温,以避免金属线上的温度不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绕线盘包括:
盘主体,其可拆卸地设置在外壳内,并位于电控板的上方;
金属丝,其绕设在盘主体上,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以及连接在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之间的圆弧连接段,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的延伸方向与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侧风道和第二侧风道分别适于对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吹风。
有益效果:
底座组件的壳体一般为矩形或具有圆角的矩形,而金属丝一般在绕线盘上呈腰型缠绕,这使得腰型的金属丝的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与外壳的距离较近,容易造成外壳发烫,本实施例的底座组件中,第一侧风道和第二侧风道能够分别对金属丝的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进行散热,能够在不影响对电控板的散热的同时对线圈容易造成外壳发烫的部分进行散热。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盘主体包括:
绕线部,其形成在盘主体的上侧,金属丝绕设在绕线部上;
第一通孔,其沿盘主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盘主体,并位于第一直段的下方;
第二通孔,其沿盘主体的厚度方向贯穿盘主体,并位于第二直段的下方。
有益效果:
出风装置吹出的气流能够在第二风道的引导下穿过盘主体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吹到金属丝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壳的底壁上形成有两条导风筋,导风筋位于出风装置与电控板之间,并沿出风装置和电控板的距离方向延伸,两条导风筋与外壳的底壁适于围成第一风道,导风筋、挡风凸部和外壳的底壁适于围成第二风道。
有益效果:
通过形成在外壳的底壁上的导风筋和挡风凸部来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能够使得风道的结构简单,无需在外壳内增加零件,有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口包括:
主出风口,其形成在外壳的第一侧壁上,第一侧壁位于吹风口的相对侧;
辅出风口,其形成在外壳的第二侧壁上,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连。
有益效果:
通过电控板和绕线盘的气流主要通过主出风口吹出,部分经过侧部的辅出风口吹出,能够经过了电控板和绕线盘的高温气流与吹风装置新吹出的风相接触,导致影响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控板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位于电控板接近第一风道的位置。
有益效果:
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出风装置吹出的气流能够立即与散热器接触,并对散热器进行降温,以保证电控板正常的运行。同时,本实施例的底座组件通过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合理布置,保证了出风装置吹出的气流中,与电控板的散热器正对的部分吹出的气流能够直接被用于对散热器进行散热,这部分气流未经过分流或转向,风量损失小,散热效果好,其余的气流能够在第二风道的引导下向上吹出,并对绕线盘的两侧进行降温,以避免底座组件的外壳发烫,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底座组件。
有益效果: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家用电器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底座组件,因此具有了其有益效果,即能够同时对电控板和绕线盘进行降温,同时,从出风装置处吹出的风能够无需经过转向,直接吹向绕线盘,且外壳的底壁与绕线盘之间的间距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因此,本发明的底座组件能够同时对电控板和绕线盘进行降温,且对电控板的降温效果好,能够保证电控板正常的运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家用电器为分体式电饭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底座组件;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外壳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侧视图,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向;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侧视图,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流向;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绕线盘的仰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俯视图,为了便于显示其内部结构,隐藏了绕线盘;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电控板;3’、绕线盘;4’、出风装置;5’、第一风道;6’、第二风道;7’、分流板;
1、外壳;101、进风口;1021、主出风口;1022、辅出风口;103、挡风凸部;104、导风筋;
2、电控板;201、散热器;
3、绕线盘;301、盘主体;3011、第一通孔;3012、第二通孔;302、金属丝;3021、第一直段;3022、第二直段;3023、圆弧连接段;
4、出风装置;401、风机罩;402、风机;
5、第一风道;
601、第一侧风道;602、第二侧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多功能料理锅为例,现有的家用电器通常有两种加热方式,分别是发热盘(管)加热和IH加热(Induction heating,电磁感应加热)。其中IH加热的多功能料理锅主要采用风机散热,整机的散热效果仅能满足国家标准,但在实际使用时通过触摸产品外壳,仍能清晰地感觉到滚烫,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绕线盘3’被设置在电控板2’的上方,且绕线盘3’与电控板2’之间形成有分流板7’,出风装置4’倾斜地设置在外壳1’内,并适于朝向分流板7’吹风,分流板7’与外壳1’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一风道5’,分流板7’与绕线盘3’之间形成第二风道6’,第一风道5’用于对电控板2’进行散热,第二风道6’用于对绕线盘3’进行散热。
然而,这样设置导致了吹向电控板2’的气流需要先向上吹,再在分流板的引导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风,最后吹向电控板2’,这不仅使得这部分气流在到达电控板2’之间需要经过多次转向,部分气流在吹向电控板2’的过程中散溢,散热效果不好,存在因电控板2’温度过高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
此外,由于相关技术中,第一风道5’和第二风道6’沿高度方向设置,这导致了第一风道5’和第二风道6’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且容易造成散风,不利于提高风的利用率。
下面结合图2至图8,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从权特征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底座组件,包括外壳1、电控板2、绕线盘3、出风装置4、第一风道5和第二风道。其中,外壳1上形成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电控板2设置在外壳1内。绕线盘3设置在外壳1内,并位于电控板2的上方。出风装置4设置在外壳1内,并位于电控板2的一侧,出风装置4的吹风口朝向电控板2。第一风道5设置在外壳1的底壁上并对应电控板2设置。第一风道5与吹风口相连通,并朝向电控板2延伸。第二风道设置在外壳1的底壁上并位于第一风道5的一侧位置。第二风道与吹风口相连通,沿出风装置4的出风方向上,第二风道向上倾斜,适于引导出风装置4吹出的风吹向绕线盘3。
本发明的底座组件将出风装置4设置在外壳1内,且出风装置4的吹风口朝向电控板2设置,并借助设置在同一水平空间内的第一风道5和第二风道分别将风引导至电控板2和绕线盘3处,通过如此设置,将已有的在高度空间中设置的两个风道转变成在同一水平空间设置的两个风道,上述的设置方式能够减少风在流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提高风速,进而提高对绕线盘3和电控板2的散热效率。
同时,第二风道位于第一风道5的一侧设置,因此能够出风装置4吹出的位于电控板2侧部位置的气流引导到绕线盘3处,并对绕线盘3的金属线进行散热,不会对正对电控板2的气流进行分流,并避免了以及因分流而对吹向电控板2的气流造成能量损耗。
此外,将原有的高度空间设置转变为在同一水平空间的设置方式,可以提高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的利用率,进而有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此外在同一水平空间中不易发生散风,也有助于提高对风的利用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底座组件的风道的分布方式更加合理,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底座组件对电控板2的散热效果不好,存在因电控板2温度过高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的问题,且能够提升外壳1内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有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的底壁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θ,优选地,30°≤θ≤89°,使冷却气流通过两个风道的导向后,可以到达线圈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风口101形成在外壳1的底壁上。出风装置4设置在进风口101的上方。外壳1的底壁上形成有挡风凸部103,挡风凸部103的中部环绕进风口101远离电控板2的一侧设置,且两端分别延伸至电控板2处。
通过如此设置,出风装置4能够驱动气流通过进风口101进入到壳体内,挡风凸部103能够对气流起到聚拢作用,引导气流朝向电控板2的方向吹出,以避免气流逸散,造成风量损失。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风装置4包括风机罩401和风机402。其中,风机罩401套设在挡风凸部103外,风机罩401接近电控板2的一侧形成有吹风口。风机402设置在风机罩401内。
因此,风机罩401能够与挡风凸部103相配合,从而使得进风口101处流入的气流能够无损失地朝向电控板2的方向吹出,有助于提升对电路板的散热效果。
此外,风机罩401还能够对风机402的出风方向进行转换,以使得风机402的进风面能够朝向外壳1的底壁,以增大进风面积,风机402的出风方向能够朝向电控板2,以直接对电控板2的散热器201进行吹风。
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4吹向电控板2’的气流需要先向上吹,再在分流板的引导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风,最后吹向电控板2’,这使得这部分气流在到达电控板2’之间需要经过多次转向,部分气流在吹向电控板2’的过程中发生多次撞击,导致能量发生损耗。
本实施例的出风装置4通过设置风机罩401并在风机罩401接近电控板2的一侧形成吹风口,气流能够直接吹向电控板2,无需经过多次转向或撞击,避免了因转向或撞击造成的能量损耗。
同时,本实施例中,风机402无需朝向电控板2倾斜设置就能够向电控板2出风,这使得出风装置4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线圈盘与外壳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设置的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不仅能够使得底座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能够缩小底座组件的体积,也有助于提高对风的利用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机402在风机罩401内呈水平设置。
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出风装置4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线圈盘与外壳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能够被设置的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不仅能够使得底座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能够缩小底座组件的体积,还有助于提升对电控板2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风道包括第一侧风道601和第二侧风道602。第一侧风道601和第二侧风道602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5的两侧。第一侧风道601和第二侧风道602能够从绕线盘3的两侧分别对绕线盘3上的金属线进行降温,以避免金属线上的温度不均。
在一个实施例中,绕线盘3包括盘主体301和金属丝302。其中,盘主体301可拆卸地设置在外壳1内,并位于电控板2的上方。
金属丝302绕设在盘主体301上,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以及连接在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之间的圆弧连接段3023。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的延伸方向与外壳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侧风道601和第二侧风道602分别适于对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吹风。
底座组件的壳体一般为矩形或具有圆角的矩形,而金属丝302一般在绕线盘3上呈腰型缠绕,这使得腰型的金属丝302的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与外壳1的距离较近,容易造成外壳1发烫,本实施例的底座组件中,第一侧风道601和第二侧风道602能够分别对金属丝302的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进行散热,能够在不影响对电控板2的散热的同时对线圈容易造成外壳1发烫的部分进行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盘主体301包括绕线部、第一通孔3011和第二通孔3012。其中,绕线部形成在盘主体301的上侧,金属丝302绕设在绕线部上。第一通孔3011沿盘主体301的厚度方向贯穿盘主体301,并位于第一直段3021的下方。第二通孔3012沿盘主体301的厚度方向贯穿盘主体301,并位于第二直段3022的下方。
出风装置4吹出的气流能够在第二风道的引导下穿过盘主体301的第一通孔3011和第二通孔3012并吹到金属丝302上。
盘主体301优选但不限于通过铆接、卡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外壳1上,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一连接柱,盘主体301上形成有第二连接柱,紧固件适于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并将盘主体301固定在外壳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的底壁上形成有两条导风筋104,导风筋104位于出风装置4与电控板2之间,并沿出风装置4和电控板2的距离方向延伸,两条导风筋104与外壳1的底壁适于围成第一风道5,导风筋104、挡风凸部103和外壳1的底壁适于围成第二风道。
通过形成在外壳1的底壁上的导风筋104和挡风凸部103来形成第一风道5和第二风道,能够使得风道的结构简单,无需在外壳1内增加零件,有助于底座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外壳1的底壁上形成沿出风装置4和电控板2的距离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分别形成第一侧风道601、第一风道5和第二侧风道60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1021和辅出风口1022。其中,主出风口1021形成在外壳1的第一侧壁上,第一侧壁位于吹风口的相对侧。辅出风口1022形成在外壳1的第二侧壁上,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连。
通过电控板2和绕线盘3的气流主要通过主出风口1021吹出,部分经过侧部的辅出风口1022吹出,能够经过了电控板2和绕线盘3的高温气流与吹风装置新吹出的风相接触,导致影响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控板2还包括散热器201,散热器201位于电控板2接近第一风道5的位置,第二风道设置在第一风道5的至少一侧。
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出风装置4吹出的气流能够立即与散热器201接触,并对散热器201进行降温,以保证电控板2正常的运行。同时,本实施例的底座组件通过对第一风道5和第二风道的合理布置,保证了出风装置4吹出的气流中,与电控板2的散热器201正对的部分吹出的气流能够直接被用于对散热器201进行散热,这部分气流未经过分流或转向,风量损失小,散热效果好,其余的气流能够在第二风道的引导下向上吹出,并对绕线盘3的两侧进行降温,以避免底座组件的外壳1发烫,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底座组件的出风装置4能够同时对电控板2和绕线盘3进行降温,同时,从出风装置4处吹出的风能够无需经过转向,直接吹向绕线盘3,且外壳1的底壁与绕线盘3之间的间距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因此,本发明的底座组件能够同时对电控板2和绕线盘3进行降温,且对电控板2的降温效果好,能够保证电控板2正常的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底座组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家用电器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底座组件,因此具有了其有益效果,即能够同时对电控板2和绕线盘3进行降温,同时,从出风装置4处吹出的风能够无需经过转向,直接吹向绕线盘3,且外壳1的底壁与绕线盘3之间的间距较小,不易造成气流逸散,因此,本发明的底座组件能够同时对电控板2和绕线盘3进行降温,且对电控板2的降温效果好,能够保证电控板2正常的运行。
本实施例中的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为分体式电饭煲。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为电磁炉或电火锅,或者是其他需设置风道系统对电器元件进行散热的家用电器。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上形成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
电控板(2),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
绕线盘(3),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并位于所述电控板(2)的上方;
出风装置(4),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并位于所述电控板(2)的一侧,所述出风装置(4)的吹风口朝向所述电控板(2);
第一风道(5),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底壁上并对应所述电控板(2)设置,所述第一风道(5)与所述吹风口相连通,并朝向所述电控板(2)延伸;
第二风道,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底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5)的一侧位置,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吹风口相连通,沿所述出风装置(4)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向上倾斜,适于引导所述出风装置(4)吹出的风吹向所述绕线盘(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01)形成在所述外壳(1)的底壁上,所述出风装置(4)设置在所述进风口(101)的上方,所述外壳(1)的底壁上形成有挡风凸部(103),所述挡风凸部(103)的中部环绕所述进风口(101)远离所述电控板(2)的一侧设置,且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电控板(2)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4)包括:
风机罩(401),其套设在所述挡风凸部(103)外,所述风机罩(401)接近所述电控板(2)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吹风口;
风机(402),其设置在所述风机罩(4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02)在所述风机罩(401)内呈水平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一侧风道(601)和第二侧风道(602),所述第一侧风道(601)和所述第二侧风道(60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5)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3)包括:
盘主体(301),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并位于所述电控板(2)的上方;
金属丝(302),其绕设在所述盘主体(301)上,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直段(3021)和所述第二直段(3022)之间的圆弧连接段(3023),所述第一直段(3021)和所述第二直段(302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壳(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所述第一侧风道(601)和所述第二侧风道(602)分别适于对所述第一直段(3021)和第二直段(3022)吹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主体(301)包括:
绕线部,其形成在所述盘主体(301)的上侧,所述金属丝(302)绕设在所述绕线部上;
第一通孔(3011),其沿所述盘主体(301)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盘主体(301),并位于所述第一直段(3021)的下方;
第二通孔(3012),其沿所述盘主体(301)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盘主体(301),并位于所述第二直段(3022)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壁上形成有两条导风筋(104),所述导风筋(104)位于所述出风装置(4)与所述电控板(2)之间,并沿所述出风装置(4)和所述电控板(2)的距离方向延伸,两条所述导风筋(104)与所述外壳(1)的底壁适于围成所述第一风道(5),所述导风筋(104)、所述挡风凸部(103)和所述外壳(1)的底壁适于围成所述第二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种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
主出风口(1021),其形成在所述外壳(1)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吹风口的相对侧;
辅出风口(1022),其形成在所述外壳(1)的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2)还包括散热器(201),所述散热器(201)位于所述电控板(2)接近所述第一风道(5)的位置。
11.一种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为分体式电饭煲。
CN202311806310.8A 2023-12-25 2023-12-25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Pending CN1177393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6310.8A CN117739376A (zh) 2023-12-25 2023-12-25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6310.8A CN117739376A (zh) 2023-12-25 2023-12-25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39376A true CN117739376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52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06310.8A Pending CN117739376A (zh) 2023-12-25 2023-12-25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393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1374B2 (en)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JP678547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0179324B (zh) 烹饪装置
JP437474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7739376A (zh) 底座组件和具有底座组件的家用电器
JP7109151B2 (ja) 放熱構造、加熱モジュール及び調理設備
JP2010009914A (ja) 加熱調理器
CN206540193U (zh) 电磁炉
US11879648B2 (en) Outdoor machin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7447441U (zh) 烹饪电器
CN106060991B (zh) 电磁炉风道结构和电磁炉
CN212408761U (zh) 电磁炉
CN112361397B (zh) 烹饪设备及烹饪系统
WO2021115105A1 (zh) 具有微波加热功能的烹饪电器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8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7U (zh) 电磁炉
CN221329413U (zh) 一种散热装置结构
CN109381070B (zh) 机座组件及电磁加热料理机
CN216431828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10425143U (zh) 电磁炉
CN210004470U (zh) 电磁炉
CN218544531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18763555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04213980U (zh) 一种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