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13980U - 一种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13980U
CN204213980U CN201420545430.7U CN201420545430U CN204213980U CN 204213980 U CN204213980 U CN 204213980U CN 201420545430 U CN201420545430 U CN 201420545430U CN 204213980 U CN204213980 U CN 204213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electromagnetic oven
chamber
side air
fan shro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454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海元
谢武彬
劳承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4205454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13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13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13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炉,涉及厨房烹饪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电磁炉容易吸入烹饪台面上的水分,影响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散热效果差等问题而设计。其包括底座和上盖组件,底座和上盖组件形成炉腔,炉腔内设置有风扇,风扇的外围设有风机罩,底座上设置挡风筋,风机罩和挡风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冷风腔和发热腔;冷风腔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的侧进风口,发热腔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排出发热腔的侧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风是从冷风腔的侧壁进入,不容易吸入烹饪台面上的水分,避免对电磁炉内部电器元件的损坏,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主要采用电磁线盘产生的交变磁场进行加热,为了能够产生交变磁场,需要往电磁线盘中通入高频的交变电流,故而需要IGBT等开关元件控制通入电磁线盘的电流。如此会造成IGBT、电磁线盘等电器元件发热过高,这就需要在电磁炉上设计相应的散热结构。
目前市场上主流电磁炉的散热结构具体为:在电磁炉底座上安装风扇,在底座的底壁和侧壁上设置进风口,其中主要的进风口设置在底座底壁上对应风扇的正下方位,此结构易将烹饪台面上的水分吸入电磁炉内部,影响电磁炉内部电器元件的寿命;另外,仅设有一个风机对IGBT、桥堆、线圈盘等电器元件进行散热,存在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且难于将电磁炉做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减少吸入水分,散热效果良好,电器元件使用寿命长的电磁炉。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座和上盖组件,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组件形成炉腔,所述炉腔内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外围设有风机罩,所述底座上设置挡风筋,所述风机罩和所述挡风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冷风腔和发热腔;
所述冷风腔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的侧进风口,所述发热腔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排出发热腔的侧出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位于所述侧进风口和所述侧出风口处设有挡水筋。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具有至少两个,每个风扇的外围设有一个风机罩,所述风机罩朝向所述冷风腔的一侧形成风扇入风口,所述风机罩朝向所述发热腔的一侧形成风扇出风口;
所述风扇的顶面与所述上盖组件之间形成进风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入风口为所述风机罩朝向所述冷风腔一侧的顶部与所述上盖组件之间形成的空间,解决了现有的电磁炉做成薄型会造成温升高不合格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包括分别与控制板相连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用于将冷却风吹向所述发热腔内主板上的散热片,所述第二风扇用于将冷却风吹向所述发热腔内的线圈盘;
所述第一风扇的外围设有所述第一风机罩,所述第二风扇的外围设有所述第二风机罩;
所述第一风机罩上形成有聚风板,用于将冷却风集中吹向所述散热片。聚风板使第一风扇的冷却风更集中高效地吹向散热片,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节约了能源。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机罩与所述聚风板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侧进风口包括左侧进风口、右侧进风口和前进风口,所述左侧进风口、所述右侧进风口和所述前进风口均与所述冷风腔相连通;
所述侧出风口包括左侧出风口、右侧出风口和后出风口,所述左侧出风口、所述右侧出风口和所述后出风口均与所述发热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通过风扇支架、定位柱和卡扣与所述风机罩连接,所述风机罩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组件包括面板和上盖,所述面板安装在所述上盖上,所述面板为微晶面板,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上盖采用防热塑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与所述线圈盘之间设有用于屏蔽磁场的金属片。金属片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电磁炉置于金属台面上使用时出现底部发热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冷却风首先由电磁炉外部经冷风腔侧壁上的侧进风口进入冷风腔,然后通过风扇将冷却风吹向发热腔内的发热元件,实现电磁炉的散热。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由于冷却风是从冷风腔的侧壁进入,而不是从底座底部进入,因此,不容易吸入烹饪台面上的水分,避免对电磁炉内部电器元件的损坏,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2)底座上位于侧进风口和侧出风口处设有挡水筋,可以有效防止烹饪台面上的水流进电磁炉内部,避免对电器元件的损坏,进一步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设置至少两个风扇,至少两个风扇可分别将通过风扇入风口进入进风间隙的冷却风由风扇出风口吹向发热腔内的发热元件,提高了散热效果,进一步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4)由于风扇入风口为风机罩朝向冷风腔一侧的顶部与上盖组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因此,进出风方式是从风机罩的顶部进风侧壁出风的方式。即风机罩顶部的风扇入风口与底座侧壁的侧进风口直接相连通,进风顺利,不至于造成电磁炉温升很高的现象,可以轻易实现将电磁炉做的更薄,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做成薄型会造成温升高不合格的问题。
(5)散热结构采用双风扇系统,第一风扇主要负责将冷却风吹向发热腔内主板上和桥堆的散热片,实现IGBT和桥堆的散热;第二风扇主要负责将冷却风吹向发热腔内的线圈盘,实现线圈盘的散热。两个风扇系统单独隔离开,由控制板分开控制,不仅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而且散热效果良好,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第一风机罩上形成有聚风板,能够使第一风扇的冷却风更集中高效地吹向散热片,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6)底座与线圈盘之间设有用于屏蔽磁场的金属片,能够有效防止电磁炉放置于金属烹饪台面上使用时造成底部发热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去掉上盖组件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电磁炉的爆炸图;
图5是图1中B-B的剖面图;
图6是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电磁炉的风道走向示意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电磁炉的风道走向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第一风扇与第一风机罩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第二风扇与第二风机罩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底座;10、挡风筋;11、挡水筋;12、金属片;2、上盖组件;21、面板;22、上盖;3、冷风腔;31、风扇入风口;4、发热腔;41、风扇出风口;42、主板;421、散热片;43、线圈盘;5、进风间隙;61、第一风扇;62、第二风扇;71、第一风机罩;711、聚风板;72、第二风机罩;81、左侧进风口;82、右侧进风口;83、前进风口;91、左侧出风口;92、右侧出风口;93、后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磁炉,其包括底座和上盖组件,底座和上盖组件形成炉腔,炉腔内设置有风扇,风扇的外围设有风机罩,底座上设置挡风筋,风机罩和挡风筋的两侧分别形成冷风腔和发热腔;冷风腔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的侧进风口,发热腔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排出发热腔的侧出风口。
冷却风首先由电磁炉外部经冷风腔侧壁上的侧进风口进入冷风腔,然后通过风扇将冷却风吹向发热腔内的发热元件,实现电磁炉的散热。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由于冷却风是从冷风腔的侧壁进入,而不是从底座底部进入,因此,不容易吸入烹饪台面上的水分,避免对电磁炉内部电器元件的损坏,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下面通过优选实施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具体结构,以及散热时风道走向的具体实施形式。
本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该电磁炉的结构如图1-图11所示,其包括底座1和上盖组件2。本优选实施例中的上盖组件2包括面板21和上盖22,面板21为微晶面板,面板21安装在上盖22上,上盖22采用防热塑料制成,上盖22设置在底座1上。
如图4、图5、图6和图11所示,底座1和上盖组件2之间形成炉腔,炉腔内具有左右设置的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两个风扇,第一风扇61的外围设有第一风机罩71,第二风扇62的外围设有第二风机罩72。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采用轴流风扇。在安装风扇过程中,首先将风扇安装在风扇支架上,然后通过定位柱和卡扣将风扇支架与风机罩连接,最后通过螺钉将风机罩安装在底座1上。此结构与传统的风机支架悬空两端进行固定的连接结构相比,更加牢固可靠,降低了噪音。
如图7所示,底座1上设置有具有引导风向作用的挡风筋10,能够集中风力对电磁炉内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风机罩和挡风筋10的两侧分别形成冷风腔3和发热腔4。发热腔4中设有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包括IGBT、桥堆、电感、电容、线圈盘、变压器及开关芯片等电器元件。参见图1-图6和图8,冷风腔3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3的侧进风口,该侧进风口包括均与冷风腔3相连通的左侧进风口81、右侧进风口82和前进风口83。发热腔4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排出发热腔4的侧出风口,该侧出风口包括均与发热腔4相连通的左侧出风口91、右侧出风口92和后出风口93。第一风机罩71和第二风机罩72朝向冷风腔3的一侧均形成风扇入风口31,本优选实施例的风扇入风口31为第一风机罩71和第二风机罩72朝向冷风腔3一侧的顶部与上盖组件2之间形成的空间。第一风机罩71和第二风机罩72朝向发热腔4的一侧均形成风扇出风口41。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的顶面与上盖组件2之间均形成进风间隙5。
如图1、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冷却风首先从冷风腔3侧壁上的左侧进风口81、右侧进风口82和前进风口83三个侧进风口进入冷风腔3,经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的两个风扇入风口31进入两个进风间隙5,然后两风扇将进风间隙5中的冷却风吸入并由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的两个风扇出风口41吹向发热腔4中的发热元件,最后从发热腔4侧壁上的左侧出风口91、右侧出风口92和后出风口93三个侧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该进出风方式是从风机罩的顶部进风侧壁出风的方式,由于风机罩顶部的风扇入风口与底座侧壁的侧进风口直接相连通,中间并未设置遮挡结构,因此,进风顺利,不至于造成电磁炉温升很高的现象,可以轻易实现将电磁炉做的更薄,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做成薄型会造成温升高不合格的问题。
上述散热结构采用双风扇系统,第一风扇61主要负责将冷却风吹向发热腔4内主板42上IGBT和桥堆的散热片421(如图1所示),实现IGBT和桥堆的散热;第二风扇62主要负责将冷却风吹向发热腔4内的线圈盘43,实现线圈盘的散热。两个风扇系统单独隔离开,由控制板分开控制,不仅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而且散热效果良好,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底座1上位于侧进风口和侧出风口处设有挡水筋11,可以有效防止烹饪台面上的水流进电磁炉内部,避免对电器元件的损坏,延长了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本优选实施例的底座1上用于固定线圈盘43柱子底部设置斜顶抽芯结构(图中未示出),可以有效防止柱子背部缩水。
为了使第一风扇61的冷却风更集中高效地吹向散热片42,第一风机罩71上形成有聚风板711(如图1和图10所示)。第一风机罩71与聚风板711为一体成型,不仅节省了材料,节约了成本,而且增强了风机罩的结构强度,稳固且可靠。
如图4所示,底座1与线圈盘43之间设有用于屏蔽磁场的金属片12,本优选实施例中的金属片12优选为铝片,有效防止电磁炉放置于金属烹饪台面上使用时造成底部发热现象的发生。
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形成三进风三出风的进出风方式不局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的从风机罩的顶部进风侧壁出风的方式,只要满足进风顺利,不造成电磁炉温升很高的现象,可轻易实现将电磁炉做的更薄要求即可。
另外,第一风机罩与聚风板不局限为一体成型,还可以为分体设置,能够满足风机罩结构强度高、稳固可靠的要求即可。
本实用新型电磁炉内安装的风扇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两个,还可以为两个以上,其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设计。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座(1)和上盖组件(2),所述底座(1)和所述上盖组件(2)形成炉腔,所述炉腔内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外围设有风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置挡风筋(10),所述风机罩和所述挡风筋(10)的两侧分别形成冷风腔(3)和发热腔(4);
所述冷风腔(3)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3)的侧进风口,所述发热腔(4)的侧壁上设有供冷却风排出发热腔(4)的侧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位于所述侧进风口和所述侧出风口处设有挡水筋(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具有至少两个,每个风扇的外围设有一个风机罩,所述风机罩朝向所述冷风腔(3)的一侧形成风扇入风口(31),所述风机罩朝向所述发热腔(4)的一侧形成风扇出风口(41);
所述风扇的顶面与所述上盖组件(2)之间形成进风间隙(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入风口(31)为所述风机罩朝向所述冷风腔(3)一侧的顶部与所述上盖组件(2)之间形成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分别与控制板相连的第一风扇(61)和第二风扇(62),所述第一风扇(61)用于将冷却风吹向所述发热腔(4)内主板(42)上的散热片(421),所述第二风扇(62)用于将冷却风吹向所述发热腔(4)内的线圈盘(43);
所述第一风扇(61)的外围设有所述第一风机罩(71),所述第二风扇(62)的外围设有所述第二风机罩(72);
所述第一风机罩(71)上形成有聚风板(711),用于将冷却风集中吹向所述散热片(4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罩(71)与所述聚风板(711)为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进风口包括左侧进风口(81)、右侧进风口(82)和前进风口(83),所述左侧进风口(81)、所述右侧进风口(82)和所述前进风口(83)均与所述冷风腔(3)相连通;
所述侧出风口包括左侧出风口(91)、右侧出风口(92)和后出风口(93),所述左侧出风口(91)、所述右侧出风口(92)和所述后出风口(93)均与所述发热腔(4)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通过风扇支架、定位柱和卡扣与所述风机罩连接,所述风机罩通过螺钉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2)包括面板(21)和上盖(22),所述面板(21)安装在所述上盖(22)上,所述面板(21)为微晶面板,所述上盖(2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上盖(22)采用防热塑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与所述线圈盘(43)之间设有用于屏蔽磁场的金属片(12)。
CN201420545430.7U 2014-09-22 2014-09-22 一种电磁炉 Active CN204213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5430.7U CN204213980U (zh) 2014-09-22 2014-09-22 一种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5430.7U CN204213980U (zh) 2014-09-22 2014-09-22 一种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13980U true CN204213980U (zh) 2015-03-18

Family

ID=52982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45430.7U Active CN204213980U (zh) 2014-09-22 2014-09-22 一种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139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7383A (zh) * 2014-09-22 2014-1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7383A (zh) * 2014-09-22 2014-1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7383A (zh) 一种电磁炉
CN201789710U (zh) 商业用电磁炉的机芯散热结构
CN203873542U (zh) 电饭煲
CN204392751U (zh) 一种导风插箱及机柜
CN203633045U (zh) 新型强迫风冷散热机柜
CN204213980U (zh) 一种电磁炉
CN103277818B (zh) 一种薄型电磁炉
CN206183067U (zh) 烤箱
CN201740080U (zh) 多头电磁炉的散热结构
CN203757803U (zh) 电磁炉底座和电磁炉
CN208398143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
CN104042119B (zh) 一种ih饭煲主控模块及主板支架
CN203615403U (zh) 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CN201555270U (zh) 微波炉及其冷却装置
CN20302419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3704074U (zh) 电磁炉壳体
CN209310057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8U (zh) 电磁炉
CN205227430U (zh) 电磁炉的散热结构
CN203273980U (zh) 电磁炉
CN206018745U (zh) 电磁炉
CN202769738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薄型电磁炉
CN208909879U (zh)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CN202048604U (zh) 电磁炉散热风扇及风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