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4470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4470U
CN210004470U CN201920733444.4U CN201920733444U CN210004470U CN 210004470 U CN210004470 U CN 210004470U CN 201920733444 U CN201920733444 U CN 201920733444U CN 210004470 U CN210004470 U CN 210004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housing
side wall
panel
induction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334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3344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4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4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4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电磁炉包括:壳体(10)和面板(20),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且所述第一侧壁(101)上开设出风口(19),壳体(10)上与所述轴流风机(50)相对的底壁开设进风口(18),控制板(60)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01)设置,所述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01)设置,且所述轴流风机(50)和所述显示板(30)之间设置挡板(40),挡板(40)的高度高于20m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内各个器件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电磁炉尺寸较大以及无法满足电磁炉趋于小型化设计需求的至少一个问题。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单元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
目前,电磁炉主要包括壳体和盖设在壳体上的面板,面板和壳体围成中空腔体,该中空腔体内设置线圈盘、控制板、灯板以及风机等器件,设置时,灯板靠近电磁炉面向用户的一侧设置,线圈盘位于壳体中与面板上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控制板沿着线圈盘的部分外周设在壳体内,风机位于线圈盘、灯板和壳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的空间中。
然而,现有的电磁炉中,整体布局不合理导致电磁炉的尺寸较大,占用操作台面的面积较大,无法满足电磁炉小型化设计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现有电磁炉内各个器件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电磁炉尺寸较大以及无法满足电磁炉趋于小型化设计需求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局合理、散热良好且小型化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和面板,所述壳体内设有控制板、显示板、轴流风机以及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轴流风机之上的线圈盘,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出风口,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轴流风机相对的底壁开设进风口,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显示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显示板之间设置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高于20mm。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包括壳体和面板,所述壳体内设有控制板、显示板、轴流风机以及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轴流风机之上的线圈盘,这样壳体底壁上无需预留线圈盘的安装区域,使得壳体的底壁面积减少,从而使得电磁炉占用操作台面的面积减小,实现了电磁炉小型化的设计需求,而且轴流风机与线圈盘在竖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这样线圈盘与操作台面的距离增大,从而有效防止了线圈盘对操作台面反向加热的问题,通过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上开设出风口,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轴流风机相对的底壁开设进风口,实现了底进风侧出风的目的,且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显示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设置,这样实现了整机良好的散热,且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显示板之间设置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高于20mm,防止了进风口吸入的水汽与显示板接触,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实现了电磁炉内控制板、线圈盘、显示板和轴流风机在平面方向和竖向上的紧凑布局,确保了电磁炉内的良好散热,节省了成本,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内各个器件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电磁炉尺寸较大以及无法满足电磁炉趋于小型化设计需求的至少一个问题。
可选的,所述壳体的底壁划分为面积相同的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其中,所述控制板设在所述第一底壁上,所述轴流风机和所述显示板位于所述第二底壁上,且所述控制板、所述轴流风机、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显示板的中线与所述壳体的中线重合。
这样使得电磁炉整机重心居中,拿取用力均匀,不易倾倒。
可选的,所述显示板上设有显示组件,且所述显示组件朝向所述第二侧壁。
这样一方面显示区离用户更近,操作方便,与现有技术中面板上的显示区相比,本实施例中,显示区位于电磁炉的侧壁上,这样即使面板温度过高或锅具温度过高,但是不会影响对显示区的操作,从而避免了面板温度过高或锅具温度过高而造成对面板上的显示区操作时易引起烫伤的问题,同时当显示区位于电磁炉的侧壁时,这样用户即使远离电磁炉,但是通过侧壁可以观察到烹饪参数,避免了面板上设置显示区时用户需靠近电磁炉才能查看工作参数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位于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中靠近所述控制板的侧壁上均开设所述出风口,且所述壳体上用于开设所述出风口的侧壁总面积占所述壳体侧壁总面积的1/3~2/3。
这样,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壳体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电磁炉内的热量能及时向外散出。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上设有测温组件,且所述测温组件在所述壳体底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风机和所述控制板之间。
这样使得测温组件靠近整机中心及锅具工作时锅具底部的中心,从而使得测温更准确。
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盘的第一螺钉柱以及多个用于固定所述壳体中的上下盖的第二螺钉柱,且部分所述第一螺钉柱和部分所述第二螺钉柱位于同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一螺钉柱或所述第二螺钉柱中的其中两个的两线与所述壳体的中贯线平行。
这样使得壳体内部螺钉柱布局整齐美观,整机内部件布局更整齐有序。
可选的,所述第一螺钉柱和/或第二螺钉柱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螺钉柱的底端向顶端延伸,且所述加强筋背离所述螺钉柱的一侧从顶端到底端朝向所述螺钉柱弯曲,以使所述加强筋背离所述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
这样使得加强筋占用的空间减少,螺钉柱在壳体内使用时,加强筋占用的空间减少,使得壳体空间中的可用空间增多,同时加强筋不易对风流造成阻碍,更利于空间内的气流的流通,从而确保了壳体内器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当加强筋背离所述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时,此时壳体内的导线可以绕着弧形结构设在壳体内,且由于加强筋背离所述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从而导线绕设时,对导线起到保护作用,不易使得导线割裂。
可选的,所述控制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片,且所述散热片将所述控制板划分为用于设置高发热器件的高温区和用于设置低发热器件的低温区,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散热片与所述低温区的交界处以及所述高温区延伸。
这样,有利于轴流风机汲取的风更有效的带走发热件表面的热量,降低部件发热温升,优化产品工作环境,延长整机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散热片的一端朝向所述出风口,另一端朝向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口。
这样可以确保散热片上的热量能及时向外散出,确保散热片对IGBT和桥堆进行良好的散热。
可选的,所述挡板延伸到所述散热片与所述低温区的交界处的一端的侧壁上具有缺口,以使所述轴流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通过所述缺口流向低温区。
这样即使挡板高于轴流风机的上端面,但是通过该缺口可以使得轴流风机吹出的风流向控制板的低温区,从而确保了对低温区的散热,避免低温区上的器件温度过高。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开设的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控制板的一侧外边缘上设有第一挡水筋,所述第一挡水筋的两端延伸到所述挡板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挡水筋不高于所述控制板的顶面。
第一挡水筋一方面起到导风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防止进风口吸入的水汽与控制板接触,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当操作台面上具有液体时,通过第一挡水筋和挡板的工作作用使得液体不易进入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壳体中至少在开设所述出风口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底壁之间的交界处设有第二挡水筋。
这样通过第二挡水筋可以阻挡工作台面上的液体从出风口进入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与所述控制板之间设有电磁隔离片,且所述电磁隔离片在所述控制板上的正投至少覆盖所述控制板上的滤波单元。
通过设置电磁隔离片,将线圈盘和控制板隔开,以避免或减少线圈盘对控制板上的滤波单元的电磁干扰,提高控制板的控制精确性。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上盖、中框和下盖,所述中框位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且所述出风口至少开设在所述下盖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出风口为条状出风口,且所述条状出风口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壳体的顶端和底端,所述条状出风口的开口长度为所述壳体的顶端到底端距离的1/3~2/3。
可选的,所述中框的外侧壁为朝向所述壳体内倾斜的倾斜侧壁。
这样当中框侧壁上设置显示区时(即显示板与中框侧壁相对设置时),显示更直观,坐、立操作均能直观的看到显示界面的显示内容,实现了电磁炉方便用户查看显示内容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显示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显示组件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朝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端呈倾斜状,以使所述显示组件的显示面为斜面。
通过支撑架将数码管的显示面呈倾斜设置,这样一方面确保了显示板和显示组件使用时的通用性,另一方面使得显示组件能满足异形显示区的显示效果,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架,使得显示板和显示组件本身结构无需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了显示组件显示面与异形显示区的精准定位。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显示板上的显示组件对应的区域为采用减薄透光或二次注塑形成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可选的,所述显示区的部分内壁具有第一减薄区,所述第一减薄区上具有朝向所述显示区的外壁凹陷且可供光线穿过的第二减薄区,所述显示组件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伸入所述第一减薄区,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从所述第二减薄区穿出。
通过形成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防止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沿垂直于壳体侧壁的方向发散,使得光线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减薄区,避免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影响邻近的发光组件的指示效果,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光线的显示亮度以及光线在显示区外壁的显示均匀性,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辨识度。同时,在第一减薄区内形成朝向显示区的外壁凹陷的第二减薄区,进一步减薄了显示区的厚度,从而缩短了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区的路径,使得显示组件在显示区的外壁上的显示更加明亮均匀,进而优化了显示效果。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显示板转动配合的旋钮,所述壳体上设有可供所述旋钮的一端穿过的通孔,且所述通孔朝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外边缘设有挡水结构,所述挡水结构至少围设在所述旋钮靠近所述壳体外壁的一端外周上。
通过设置挡水结构可以防止面板上或壳体上的液体从通孔渗入到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介于260~281mm,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介于260~281mm。
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电磁炉的最大占用面积大大减小,从而节省了占用空间,使得电磁炉的外观趋于小型化,用户搬运或拿取时更加方便,同时由于电磁炉占操作台面的面积减少,这样降低了电磁炉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中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控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内的散热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壳体上的显示区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中框与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磁炉;10-壳体;11-下盖;12-中框;13-上盖;14-旋钮;141-挡水结构;15-脚垫;16-第二螺钉柱;17-第一螺钉柱;18-进风口;19-出风口;111-第一底壁;112-第二底壁;113-第一减薄区;114-第二减薄区;101-第一侧壁;102-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4-第四侧壁;20-面板;21-挡圈;30-显示板;31-显示组件;311-数码管;312-指示灯;32-支撑架;33-编码器;301-遮光罩;40-挡板;401-缺口;41-第一挡水筋;42-第二挡水筋;50-轴流风机;60-控制板;61-高温区;62-低温区;63-散热片;64-滤波单元;70-线圈盘;71-电磁隔离片;8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单元分实施例,而不是全单元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中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控制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内的散热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显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壳体上的显示区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中框与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12所示,电磁炉100包括壳体10和面板20,壳体10内设有线圈盘70、控制板60、显示板30以及轴流风机50,其中,线圈盘70的至少部分位于轴流风机50之上,即本实施例中,线圈盘70与轴流风机50在竖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设置,这样线圈盘70不占用壳体10底壁的区域,壳体10底壁只要满足控制板60、轴流风机50以及显示板30设置的位置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壳体10的底壁面积减少,从而使得电磁炉100占用操作台面的面积减小,实现了电磁炉100小型化的设计需求,同时,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50与线圈盘70在竖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这样轴流风机50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可以吹向线圈盘70,从而对线圈盘70完成散热,与现有技术中,线圈盘70直接设置在壳体10内底壁上相比,本实施例中,由于线圈盘70位于轴流风机50之上,线圈盘70远离了壳体10内底壁,这样当电磁炉100放置在操作台面上时,由于线圈盘70与操作台面的距离增大,从而有效防止了线圈盘70对操作台面反向加热的问题,所以本实施例中,电磁炉100内的线圈盘70与轴流风机50竖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设计,不仅使得电磁炉100内的器件在竖向上紧凑设置,同时还起到防止反向加热的作用。
其中,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50、显示板30以及线圈盘70均与控制板60电性相连,控制板60根据用户的操作对线圈盘70的加热功率以及显示板30上显示组件进行调整,具体的,壳体10与面板20围成腔体,线圈盘70、显示板30、轴流风机50以及控制板60等设在腔体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侧壁102为电磁炉100中面向用户的侧壁,第一侧壁101为远离用户的侧壁,且第一侧壁101上开设出风口19,即出风口19位于远离用户一侧的壳体10侧壁上,壳体10上与所述轴流风机50相对的底壁开设进风口18,即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底进风,侧出风的散热方式,所述控制板60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01设置,这样控制板60与出风口19相靠近,从而便于控制板60上的热量从出风口19向外散出,所述轴流风机50和所述显示板30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01设置,即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位于控制板60远离出风口19的一侧,这样轴流风机50侧面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吹向控制板60后从出风口19流出,轴流风机50顶面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对线圈盘70进行散热,实现了对线圈盘70和控制板60的良好散热,使得整机散热更好。
同时,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之间设置挡板40,该挡板40一方面使得轴流风机50吹出的风引导到控制板60和线圈盘70,另一方面,该挡板40可以阻止由壳体10上的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与显示板30接触的作用,所以本实施例中,挡板40起到了导风以及防止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接触显示板30的作用,其中,所述挡板40的高度高于20mm,例如可以为25mm,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壳体10上盖设面板20,所以挡板40的高度不超过壳体10的高度。
所以,本实施例中,控制板60、显示板30、轴流风机50、挡板40以及线圈盘70在壳体10内的平面方向和竖向方向均采用紧凑布局,使得电磁炉100占用操作台面的面积减小,实现了电磁炉100小型化的设计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既实现了电磁炉100占用面积小的目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散热,防止了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与显示板30接触,以及防止线圈盘70对工作台面反向加热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线圈盘70在轴流风机50之上设置时,线圈盘70在竖向上可与轴流风机50可以完全重叠,或者线圈盘70与轴流风机50在竖向上部分重叠,线圈盘70的区域部分与控制板60在竖向上部分重叠,即本实施例中,线圈盘70在壳体10底壁上的正投影可以与轴流风机50和控制板60局部重叠。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采用轴流风机50时,此时壳体10外的空气从壳体10底壁上的进风口18吸入,轴流风机50的侧面和顶面上的出风口向外吹出,从而实现对线圈盘70和控制板60同时进行散热的目的。
其中,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之间设置挡板40时,挡板40可以绕着轴流风机50靠近显示板30一侧的外周进行设置,这样一方面起到防止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与显示板30接触的作用,另一也可以防止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扩散到壳体10的其他区域。
其中,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远离第一侧壁101设置时,具体的,显示板30可以靠近第二侧壁102设置,这样电磁炉100内从前到后依次为:第二侧壁102、显示板30、挡板40、轴流风机50、控制板60和第一侧壁101,线圈盘70位于轴流风机50和控制板60的上方。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100,通过包括壳体10和面板20,壳体10内设有控制板60、显示板30、轴流风机50以及至少部分位于轴流风机50之上的线圈盘70,这样壳体10底壁上无需预留线圈盘70的安装区域,使得壳体10的底壁面积减少,从而使得电磁炉100占用操作台面的面积减小,实现了电磁炉100小型化的设计需求,而且轴流风机50与线圈盘70在竖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这样线圈盘70与操作台面的距离增大,从而有效防止了线圈盘70对操作台面反向加热的问题,通过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且第一侧壁101上开设出风口19,壳体10上与轴流风机50相对的底壁开设进风口18,实现了底进风侧出风的目的,且控制板60靠近第一侧壁101设置,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远离第一侧壁101设置,这样实现了整机良好的散热,且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之间设置挡板40,挡板40的高度高于20mm,防止了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与显示板30接触,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100,实现了电磁炉100内控制板60、线圈盘70、显示板30和轴流风机50在平面方向和竖向上的紧凑布局,确保了电磁炉100内的良好散热,解决了现有电磁炉100内各个器件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电磁炉100尺寸较大以及无法满足电磁炉100趋于小型化设计需求的至少一个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底壁划分为面积相同的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12,具体的,从第一侧壁101到第二侧壁102的方向依次划分出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12,如图7所示,通过中贯线105将壳体10的底壁划分为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12,且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12的面积相同,即壳体10底壁分割为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面积相同,其中,控制板60设在第一底壁111上,轴流风机50和显示板30位于第二底壁112上,且控制板60、轴流风机50、线圈盘70和显示板30的中线与壳体10的中线106重合,即本实施例中,控制板60、轴流风机50、线圈盘70和显示板30在壳体10内相对壳体10的中线106对称设置,这样使得电磁炉100整机重心居中,拿取用力均匀,不易倾倒。其中,本实施例中,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显示板30上设有显示组件31,显示组件31具体包括数码管311和/或多个指示灯312,且显示组件31朝向第二侧壁102,即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102上具有与显示组件31对应的显示区,显示区朝向用户,这样一方面使得显示区离用户近,操作方便,与现有技术中面板20上的显示区相比,本实施例中,显示区位于电磁炉100的侧壁上,这样即使面板20温度过高或锅具温度过高,但是不会影响对显示区的操作,从而避免了面板20温度过高或锅具温度过高而造成对面板20上的显示区操作时易引起烫伤的问题,同时当显示区位于电磁炉100的侧壁时,这样用户即使远离电磁炉100,但是通过侧壁可以观察到烹饪参数,避免了面板20上设置显示区时用户需靠近电磁炉100才能查看工作参数的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位于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即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组合壳体10的侧壁,其中,控制板60往往为长方形的电路板,所以当控制板60靠近第一侧壁101设置时,此时控制板60的两个侧边靠近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设置,所以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良好的散热,具体的,将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中靠近控制板60的侧壁上均开设出风口19,且壳体10上用于开设出风口19的侧壁总面积占壳体10侧壁总面积的1/3~2/3,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上用于开设出风口19的侧壁具体为壳体10上划分出的开设出风口19的区域,所以本实施例中,侧壁上开设出风口19的区域面积占壳体10的整个侧壁的面积1/3~2/3,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壳体10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电磁炉100内的热量能及时向外散出。
其中,本实施例中,线圈盘70上设有测温组件(未示出),且测温组件在壳体10底壁上的正投影位于风机和控制板60之间,而风机和控制板60之间的区域为电磁炉100的中间区域,这样使得测温组件靠近整机中心及锅具工作时锅具底部的中心,从而使得测温更准确。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内设有多个用于固定线圈盘70的第一螺钉柱17以及多个用于固定壳体10中的上下盖的第二螺钉柱16,且部分第一螺钉柱17和部分第二螺钉柱16位于同一方向,例如两个第二螺钉柱16和一个第一螺钉柱17在壳体10内靠近第一侧壁101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二螺钉柱16和一个第一螺钉柱17靠近第三侧壁103或第四侧壁104的方向设置,两个第二螺钉柱16靠近第二侧壁102的方向设置,和/或,第一螺钉柱17或第二螺钉柱16中的其中两个的两线与壳体10的中贯线105平行,这样使得壳体10内部螺钉柱布局整齐美观,整机内部件布局更整齐有序。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螺钉柱17和/或第二螺钉柱16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161,加强筋161从螺钉柱的底端向顶端延伸,且加强筋161背离螺钉柱的一侧从顶端到底端朝向螺钉柱弯曲,以使加强筋161背离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1611,这样使得加强筋161占用的空间减少,螺钉柱在壳体10内使用时,加强筋161占用的空间减少,使得壳体10空间中的可用空间增多,从而更利于空间中其他部件的设置,而且,当加强筋161背离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1611时,这样加强筋161不易对风流造成阻碍,更利于空间内的气流的流通,从而确保了壳体10内器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当加强筋161背离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1611时,此时如图8所示,壳体10内的导线80可以绕着弧形结构1611设在壳体10内,且由于加强筋161背离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1611,从而导线80绕设时,对导线80起到保护作用,不易使得导线80割裂。
其中,本实施例中,控制板60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片63,散热片63可以对控制板60上的元器件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由于IGBT和桥堆为控制板60上散热最大的元器件,所以,本实施例中,具体将散热片63覆盖在IGBT和桥堆上,同时,散热片63将控制板60划分为用于设置高发热器件的高温区61和用于设置低发热器件的低温区62,即散热片63一侧的控制板60区域为高温区61,散热片63另一侧的控制板60区域为低温区62,其中,本实施例中,高发热器件例如滤波单元64(例如电感和电容等)等设置在高温区61,低发热器件例如为谐振电路(例如线圈盘70接线端子和谐振电容)等器件设置在低温区62,同时,为了对高温区61和散热片63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挡板40的两端分别朝向散热片63与低温区62的交界处以及高温区61延伸,例如,挡板40的一端延伸到散热片63与低温区62的交界处的边缘,另一端延伸到控制板60高温区61的边缘,这样轴流风机50侧面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在挡板40的引导下吹向给高温区61和散热片63,热交换后从出风口19向外散出,这样,有利于轴流风机50汲取的风更有效的带走发热件表面的热量,降低部件发热温升,优化产品工作环境,延长整机使用寿命。
其中,本实施例中,散热片63的一端朝向出风口19,另一端朝向轴流风机50的出风口,这样轴流风机50出风口吹出的风沿着散热片63之间的间隔对散热片63散热后出风口19向外吹出,这样可以确保散热片63上的热量能及时向外散出,确保散热片63对IGBT和桥堆进行良好的散热。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线圈盘70位于轴流风机50之上,当挡板40高于轴流风机50的上端面时,此时轴流风机50吹出的风到达控制板60低温区62的量较少,而线圈盘70由于位于上方,往往对控制板60低温度造成热辐射,这样导致对控制板60低温区62的散热欠佳,为此,本实施例中,挡板40延伸到散热片63与低温区62的交界处的一端的侧壁上具有缺口401,以使轴流风机50出风口吹出的风通过缺口401流向低温区62,这样即使挡板40高于轴流风机50的上端面,但是通过该缺口401可以使得轴流风机50吹出的风流向控制板60的低温区62,从而确保了对低温区62的散热,避免低温区62上的器件温度过高。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上开设的进风口18靠近控制板60的一侧外边缘上设有第一挡水筋41,第一挡水筋41的两端延伸到挡板40的内侧壁上,且第一挡水筋41不高于控制板60的顶面,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水筋41一方面起到导风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防止进风口18吸入的水汽与控制板60接触,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当操作台面上具有液体时,通过第一挡水筋41和挡板40的工作作用使得液体不易进入到壳体10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中至少在开设出风口19的侧壁与壳体10的内底壁之间的交界处设有第二挡水筋42,即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0内靠近出风口19的位置设置第二挡水筋42,这样通过第二挡水筋42可以阻挡工作台面上的液体从出风口19进入到壳体10内,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壳体10的侧壁上设置多个出风口19,导致壳体10侧壁强度降低,为此,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0的内壁上设有加强筋43,通过加强筋43实现对壳体10强度增强的目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加强筋43可以设在两个出风口19之间的内侧壁上,这样使得两个出风口19之间的侧壁强度增大,不易在碰撞过程中出现断裂。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线圈盘70与控制板60之间设有电磁隔离片71,且电磁隔离片71在控制板60上的正投至少覆盖控制板60上的滤波单元64,因为,当线圈盘70设置在轴流风机50和控制板60的上方时,线圈盘70产生的磁力线对滤波单元64造成较大的干扰,而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磁隔离片71,将线圈盘70和控制板60隔开,以避免或减少线圈盘70对控制板60上的滤波单元64的电磁干扰,提高控制板60的控制精确性,其中,本实施例中,电磁隔离片71具体可以铝片,这样可以起到屏蔽磁力线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电磁隔离片71具体可以设置在线圈盘70朝下的一面上,或者电磁隔离片71通过支撑件设置在壳体10的内底壁上或者控制板60的上方。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电磁隔离片71发生变形或翘起等现象,具体的,还设置有对电磁隔离片71进行限位的限位件(未示出),通过设置限位件不仅可固定电磁隔离片71的位置,并且限位件可防止电磁隔离片71发生变形或翘起等现象,避免由于上述现象而使电磁烹饪器具产生散热不良等现象,提高电磁烹饪器具的工作性能,延长电磁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包括:上盖13、中框12和下盖11,中框12位于上盖13和下盖11之间,且出风口19至少开设在下盖11的侧壁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上盖13、中框12和下盖11的侧壁分别组成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所以,下盖11的侧壁包括组成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的四个侧壁,而出风口19开设在下盖11处于第一侧壁101、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的区域上,其中,本实施例中,下盖11中用于开设出风口19的侧壁总面积可以占下盖11侧壁总面积的1/3~2/3,即本实施例中,下盖11上可供出风口19开设的侧壁面积占下盖11侧壁总面积的1/3~2/3,例如,可以下盖11上可供出风口19开设的侧壁面积占下盖11侧壁总面积的1/2,即下盖11侧壁中一半的侧壁上开设出风口19。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下盖11的外底壁上设有脚垫15,脚垫15对壳体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锅具在面板20上滑出,还包括挡圈21,挡圈21套设在面板的外周上,且挡圈21朝向壳体的一端延伸到壳体10的外侧壁上,使得挡圈21朝下的部分可以对电磁炉中面板20与上盖13以及中框12与上盖13之间的装配位置进行遮挡。
其中,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9为条状出风口,且条状出风口的两端分别朝向壳体10的顶端和底端,由于条状出风口的开口长度越长,则壳体10侧壁的强度进一步的降低,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开设出风口19的侧壁具有一定的强度,所以,本实施例中,条状出风口的开口长度为壳体10的顶端到底端距离的1/3~2/3,即条状出风口的开口未从壳体10的侧壁的顶端贯穿到壳体10的底端,这样确保散热的同时确保了壳体10上开设出风口19的侧壁强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框12的外侧壁为朝向壳体10内倾斜的倾斜侧壁,即本实施例中,中框12的侧壁为非竖直侧壁,呈倾斜状,中框12的侧壁向壳体10底壁投影时,中框12的侧壁与壳体10的底壁部分重叠,这样当中框12侧壁上设置显示区时(即显示板30与中框12侧壁相对设置时),显示更直观,坐、立操作均能直观的看到显示界面的显示内容,实现了电磁炉100方便用户查看显示内容的目的。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与显示板30对应的位置往往设置为显示区,显示区可以为平面结构,也可以为异形结构,例如为曲面,当显示区为异形面时,此时由于显示板30为平面结构,这样显示板30与显示区之间的存在不同的间隙,使得显示板30上的显示组件31与显示区之间的定位不精准,其中现有技术中,当显示区为异形区时,例如为弧面时,往往将显示板30也设置为与显示区的弧面配合的弧形显示板30,以使得显示板30上的显示组件31与异形显示区贴合,或者将显示组件31的显示面设置为弧形面,但是将显示板30或显示组件31设置为弧形状时,制作难度较大,且显示板30或显示组件31在弯折过程中易出现断裂等现象,而且这样使得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只能适应于异形显示区,无法适用于平面显示区,即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的适应范围受限,而本实施例中,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均为通用的器件,即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仍为平面结构,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并未与异形显示区相适配,本实施例中,具体在显示组件31和显示板30之间增加支撑架3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数码管311与显示板30之间增加支撑架32,通过支撑架32将数码管的显示面呈倾斜设置,这样一方面确保了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使用时的通用性,另一方面使得显示组件31能满足异形显示区的显示效果,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架32,使得显示板30和显示组件31本身结构无需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了显示组件31显示面与异形显示区的精准定位。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显示组件31在壳体10的显示区上进行显示,具体的,壳体10上与显示板30上的显示组件31对应的区域为采用减薄透光或二次注塑形成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即本实施例中,将壳体10上与显示组件31对应的区域进行减薄处理或者二次注塑形成可供显示组件31显示的显示区以及无法进行显示的非显示区。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具体采用减薄工艺形成显示区,具体的,显示区的部分内壁具有第一减薄区113,第一减薄区113上具有朝向显示区的外壁凹陷且可供光线穿过的第二减薄区114,显示组件31朝向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伸入第一减薄区113,显示组件31发出的光线从第二减薄区114穿出,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显示区内壁的二次减薄使得显示组件31发出的光线可以投射到显示区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第一减薄区113和第二减薄区114,防止显示组件31发出的光线沿垂直于壳体10侧壁的方向发散,使得光线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减薄区113,避免了显示组件31发出的光线影响邻近的发光组件的指示效果,同时减小了光线在传播路径上的损失,提高光线的显示亮度以及光线在显示区外壁的显示均匀性,提高了用户在使用加热电器时对加热电器的使用状态或工作模式的辨识度。同时,在第一减薄区113内形成朝向显示区的外壁凹陷的第二减薄区114,进一步减薄了显示区的厚度,从而缩短了显示组件31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区的路径,使得显示组件31在显示区的外壁上的显示更加明亮均匀,进而优化了显示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电磁炉100进行操作,具体的,如图1、图4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显示板30转动配合的旋钮14,壳体10上设有可供旋钮14的一端穿过的通孔,且通孔朝向壳体10外的一端外边缘设有挡水结构141,挡水结构141至少围设在旋钮14靠近壳体10外壁的一端外周上,通过设置挡水结构141可以防止面板20上或壳体10上的液体从通孔渗入到壳体10内,其中,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当显示区位于壳体10的侧壁上时,旋钮14和挡水结构141设在壳体10的侧壁上,本实施例中,显示区为中框12的侧壁上,所以旋钮14位于中框12的侧壁上,其中,本实施例中,旋钮14具体与显示板30上的编码器33转动配合,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相邻显示组件31串光,在显示组件31上设有遮光罩301。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之间的最大距离介于260~281mm,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104之间的最大距离介于260~281mm,即本实施例中,电磁炉100的长和宽不超过281mm,本实施例中,例如,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以为280mm,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之间的最大距离也可以为280,形成方形电磁炉,与现有的电磁炉(长宽为300×360mm或280×350mm)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100的最大占用面积大大减小,从而节省了占用空间,使得电磁炉100的外观趋于小型化,用户搬运或拿取时更加方便,同时节省了成本。同时,本实施例中,电磁炉的高度介于60-72mm,例如,电磁炉的高度可以为7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和面板(20),所述壳体(10)内设有控制板(60)、显示板(30)、轴流风机(50)以及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轴流风机(50)之上的线圈盘(70),其中,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且所述第一侧壁(101)上开设出风口(19),所述壳体(10)上与所述轴流风机(50)相对的底壁开设进风口(18),所述控制板(60)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01)设置,所述轴流风机(50)和所述显示板(30)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01)设置,且所述轴流风机(50)和所述显示板(30)之间设置挡板(40),所述挡板(40)的高度高于2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底壁划分为面积相同的第一底壁(111)和第二底壁(112),其中,所述控制板(60)设在所述第一底壁(111)上,所述轴流风机(50)和所述显示板(30)位于所述第二底壁(112)上,且所述控制板(60)、所述轴流风机(50)、所述线圈盘(70)和所述显示板(30)的中线与所述壳体(10)的中线(106)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板(30)上设有显示组件(31),且所述显示组件(31)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0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位于第一侧壁(101)和所述第二侧壁(102)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所述第三侧壁(103)和所述第四侧壁(104)中靠近所述控制板(60)的侧壁上均开设所述出风口(19),且所述壳体(10)上用于开设所述出风口(19)的侧壁总面积占所述壳体(10)侧壁总面积的1/3~2/3。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70)上设有测温组件,且所述测温组件在所述壳体(10)底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风机和所述控制板(6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盘(70)的第一螺钉柱(17)以及多个用于固定所述壳体(10)中的上下盖(11)的第二螺钉柱(16),且部分所述第一螺钉柱(17)和部分所述第二螺钉柱(16)位于同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一螺钉柱(17)或所述第二螺钉柱(16)中的其中两个的两线与所述壳体(10)的中贯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钉柱(17)和/或第二螺钉柱(16)的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161),所述加强筋(161)从螺钉柱的底端向顶端延伸,且所述加强筋(161)背离所述螺钉柱的一侧从顶端到底端朝向所述螺钉柱弯曲,以使所述加强筋(161)背离所述螺钉柱的一侧呈弧形结构(1611)。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60)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片(63),且所述散热片(63)将所述控制板(60)划分为用于设置高发热器件的高温区(61)和用于设置低发热器件的低温区(62),所述挡板(40)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散热片(63)与所述低温区(62)的交界处以及所述高温区(61)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63)的一端朝向所述出风口(19),另一端朝向所述轴流风机(50)的出风口(19)。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0)延伸到所述散热片(63)与所述低温区(62)的交界处的一端的侧壁上具有缺口(401),以使所述轴流风机(50)出风口(19)吹出的风通过所述缺口(401)流向低温区(62)。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开设的所述进风口(18)靠近所述控制板(60)的一侧外边缘上设有第一挡水筋(41),所述第一挡水筋(41)的两端延伸到所述挡板(40)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挡水筋(41)不高于所述控制板(60)的顶面。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中至少在开设所述出风口(19)的侧壁与所述壳体(10)的内底壁之间的交界处设有第二挡水筋(42)。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70)与所述控制板(60)之间设有电磁隔离片(71),且所述电磁隔离片(71)在所述控制板(60)上的正投至少覆盖所述控制板(60)上的滤波单元(64)。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上盖(13)、中框(12)和下盖(11),所述中框(12)位于所述上盖(13)和所述下盖(11)之间,且所述出风口(19)至少开设在所述下盖(11)的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9)为条状出风口,且所述条状出风口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壳体(10)的顶端和底端,所述条状出风口的开口长度为所述壳体(10)的顶端到底端距离的1/3~2/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12)的外侧壁为朝向所述壳体(10)内倾斜的倾斜侧壁。
1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板(30)上设有用于支撑显示组件(31)的支撑架(32),所述支撑架(32)朝向所述显示组件(31)的一端呈倾斜状,以使所述显示组件(31)的显示面为斜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与所述显示板(30)上的显示组件(31)对应的区域为采用减薄透光或二次注塑形成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内壁具有第一减薄区(113),所述第一减薄区(113)上具有朝向所述显示区的外壁凹陷且可供光线穿过的第二减薄区(114),所述显示组件(31)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端端面伸入所述第一减薄区(113),所述显示组件(31)发出的光线从所述第二减薄区(114)穿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显示板(30)转动配合的旋钮(14),所述壳体(10)上设有可供所述旋钮(14)的一端穿过的通孔,且所述通孔朝向所述壳体(10)外的一端外边缘设有挡水结构(141),所述挡水结构(141)至少围设在所述旋钮(14)靠近所述壳体(10)外壁的一端外周上。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01)和所述第二侧壁(102)之间的最大距离介于260~281mm,所述第三侧壁(103)和所述第四侧壁(104)之间的最大距离介于260~281mm。
CN201920733444.4U 2019-05-21 2019-05-21 电磁炉 Active CN210004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33444.4U CN210004470U (zh) 2019-05-21 2019-05-21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33444.4U CN210004470U (zh) 2019-05-21 2019-05-21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4470U true CN210004470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7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33444.4U Active CN210004470U (zh) 2019-05-21 2019-05-21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4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6088B1 (ko) 유로분리 냉각구조를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JP200530240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0004470U (zh) 电磁炉
JP2012178369A (ja) 誘導加熱調理装置
KR20200058243A (ko) 부품 배치 구조 및 조립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CN208606226U (zh) 散热好的高效低辐射电磁烹饪器具
CN210035615U (zh) 电磁烹饪器具
CN221306136U (zh) 线盘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9331386U (zh) 加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274309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15062253U (zh) 电磁加热装置
CN221349222U (zh) 用于餐桌的电磁炉
EP4096361A1 (en) Home appliance
EP4096354A1 (en) Home appliance and heat sink installed therein
CN214964482U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电饭锅
CN218544531U (zh)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CN209284961U (zh) 电器底座及电炊具
CN215647461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US11774106B2 (en) Electric range
CN215336509U (zh) 一种线盘引线绕线结构及电磁炉
CN217843984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2057413U (zh) 电磁炉
JP730252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434898B2 (ja) 電気炊飯器
JP5456508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