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3706A - 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3706A
CN117693706A CN202280050158.2A CN202280050158A CN117693706A CN 117693706 A CN117693706 A CN 117693706A CN 202280050158 A CN202280050158 A CN 202280050158A CN 117693706 A CN117693706 A CN 117693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rotective layer
light
dichroic dye
chromati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01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原吉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93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3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02B5/223Absorbing filters containing organic substances, e.g. dyes, inks or pig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8Spacer materials; Spacer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ctrical, op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materials therefor; method of mak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4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dy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调光片材(11)具备包含液晶化合物和二色性色素的调光层(31)的层叠体(13)、设置于层叠体(13)中且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层叠体(13)在不透明状态下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中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是最小值为360nm以下、吸收波长范围的上限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的范围,保护层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由此,调光片材可提高耐光性。

Description

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背景技术
调光片材具备第一透明电极层、第二透明电极层、以及被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夹持的调光层。调光层所含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的变化追随2个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位差的变化来改变调光片材的透光率。例如,在构建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秩序时,调光片材显示高的透光率。当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为无秩序时,调光片材显示低的透光率。
一般来说,调光片材在显示高透光率的透明状态下是无色透明的。调光片材在显示低透光率的不透明状态下,在调光片材的内部将可见光散射,由此产生白浊。相比较于发生了白浊的调光片材,调光片材的使用环境对有色的调光片材会赋予高的设计性。因此提出了在液晶组合物中添加二色性色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二色性色素在吸光度具有各向异性的同时,当其长轴方向为无秩序时,显示高的吸光度。此时,不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并非是白浊的状态,而是成为显现二色性色素来源的颜色并显示低的透光率的状态。
二色性色素在紫外线作用下促进分解反应。因此,长期间使用调光片材时,会发生因二色性色素的分解导致的褪色。上述文献中记载的液晶元件在液晶组合物中含有能够吸收290nm~400nm紫外线的紫外线吸收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16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二色性色素有时因可见光也会褪色。因此要求进一步提高调光片材的耐光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调光片材具备层叠体,该层叠体具有:包含液晶化合物和二色性色素的调光层;夹持上述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以及夹持上述调光层及上述一对的上述透明电极层的一对透明支撑层,根据上述一对的上述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位差变更来改变上述液晶化合物和上述二色性色素的取向,由此从透明状态可逆地变为有色的不透明状态,其中,所述调光片材进一步具备配置在至少一个上述透明支撑层中与接触上述透明电极层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上且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保护层,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中的上述不透明状态的上述层叠体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以下,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上述保护层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调光装置具备层叠体及驱动部,所述层叠体具有:包含液晶化合物和二色性色素的调光层;夹持上述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以及夹持上述调光层及上述一对的上述透明电极层的一对透明支撑层,所述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的上述透明电极层之间产生电位差来控制上述液晶化合物及上述二色性色素的取向,将上述层叠体控制为透明状态及不透明状态,其中,所述调光装置进一步具备配置在至少一个上述透明支撑层中与接触上述透明电极层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上且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保护层,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中的上述不透明状态的上述层叠体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以下,上述保护层的上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上述保护层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
具有包含二色性色素的调光层31的层叠体中,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层叠体呈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颜色。另外,调光片材由于具备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因此可抑制耐光性比液晶化合物等低的二色性色素的褪色。由于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的吸收波长范围的最大值为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因此可提高二色性色素的褪色抑制效果,而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自身会带有黄色色调。另一方面,在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中,由于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因此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自身呈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颜色,同时上述黄色色调被消除。另外,由于呈现黑色的层叠体上层叠同样呈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第一保护层及第二保护层,因此层叠体的色调不会大幅度改变。
关于上述调光片材,上述保护层的总光线透射率可以为70%以上。
根据上述构成,调光片材在不透明状态下显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颜色,同时可提高透明状态下的透明性。
关于上述调光片材,上述不透明状态的总光线透射率可以为30%以下。
根据上述构成,可保护被不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划分的空间的私密性。
关于上述调光片材,可以进一步具备呈现与上述二色性色素在上述不透明状态下所呈现的颜色为同色的间隔物。
由于间隔物呈现与在不透明状态下层叠体所呈现的颜色同色,因此间隔物具有不引人注目的外观。
上述调光片材中,可以是:上述调光层具备在上述调光层中划分多个空隙的有机高分子层和保持在上述空隙中的液晶组合物,上述有机高分子层相对于上述有机高分子层和上述液晶组合物的总量的含有率为3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上述各透明支撑层分别具备上述保护层,上述二色性色素相对于上述有机高分子层的重量的含有率为10重量%以下,上述二色性色素是黑色二色性色素。
上述调光片材中,可以是:上述调光层具备在上述调光层中划分多个空隙的有机高分子层和保持在上述空隙中的液晶组合物,上述有机高分子层相对于上述有机高分子层和上述液晶组合物的总量的含有率为3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上述各透明支撑层分别具备上述保护层,上述二色性色素相对于上述有机高分子层的重量的含有率为10重量%以下,上述二色性色素是黑色二色性色素与蓝色二色性色素的混合物,上述不透明状态下的上述层叠体的上述色度b*比0小、上述保护层的上述色度b*比0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包含二色性色素的调光片材的耐光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正向型的调光装置的构成图。
图2为表示正向型的调光片材的部分截面结构的构成图。
图3为表示反向型的调光装置的构成图。
图4为表示保护层的光学特性的曲线图。
图5为表示调光片材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6为说明评价调光片材的耐光性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调光片材以及调光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调光片材粘贴在透明基材上。透明基材是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透明基材的一例是车辆或航空器等移动物体搭载的窗玻璃、设置在建筑物上的窗玻璃、配置在车内或室内的隔断。粘贴调光片材的面是平面状的或曲面状的。调光片材还可以被2个透明基材夹持。
调光片材的驱动样式是正向型或反向型。正向型的调光片材因电压施加而从不透明状态变化成透明状态,因所述电压施加的解除而从透明状态返回至不透明状态。反向型的调光片材因电压施加而从透明状态变化成不透明状态,因所述电压施加的解除而从不透明状态返回至透明状态。
此外,正向型和反向型在具备2个透明电极层和调光层的方面是共同的。以下,在说明正向型中的构成和作用之后,对正向型和反向型进行说明。
[调光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对调光装置10及调光片材11的示意性结构进行说明。调光装置10具有调光片材11和驱动部12。调光片材11具有调光层31、第一透明电极层34、第二透明电极层35、第一透明支撑层36、第二透明支撑层37、第一保护层38、以及第二保护层39。
调光层31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34与第二透明电极层35之间。第一透明电极层34通过第一连接端子22A和第一配线23A连接于驱动部12。第一透明电极层34位于第一透明支撑层36与调光层31之间且接触于第一透明支撑层36和调光层31。调光层31可以是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也可以是高分子网络型液晶(PNLC: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还可以是胶囊型向列液晶(NCAP:NematicCurvilinear Aligned Phase)。包含高分子分散型液晶的调光层31在树脂层中具备独立的多个空隙、或者具有独立形状的一部接合而成的形状的空隙,在空隙中保持液晶组合物。高分子网络型液晶具备具有三维网眼状的高分子网络,高分子网络所具有的空隙中作为取向粒子保持液晶分子。胶囊型向列液晶层在树脂层中保持具有胶囊状的液晶组合物。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层31包含高分子分散型液晶。
第二透明电极层35位于第二透明支撑层37与调光层31之间并接触于第二透明支撑层37和调光层31。层叠体13由调光层31、第一透明电极层34、第二透明电极层35、第一透明支撑层36、以及第二透明支撑层37构成。
在层叠体13上层叠有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第一保护层38设置在第一透明支撑层36中与接触第一透明电极层34的面相向的面36F上。即,第一保护层38配置在第一透明支撑层36中与接触第一透明电极层34的面为相反侧的面36F上。第一保护层38接触于面36F的整个区域或者几乎整个区域。第二保护层39接触于第二透明支撑层37中与接触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面相向的面37F的整个区域或者几乎整个区域。即,第二保护层39配置在第二透明支撑层37中与接触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面为相反侧的面37F上。此外,在第一保护层38与第一透明支撑层36之间可以存在粘接层。另外,在第二保护层39与第二透明支撑层37之间可以存在粘接层。
接着,参照图2详细地叙述构成调光片材11的要素。图2表示作为调光片材11的一部分的PDLC型调光层31、第一透明电极层34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35。
(调光层)
调光层31包含有机高分子层31P、液晶组合物31LC、以及间隔物SP。有机高分子层31P是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固化物。光聚合性化合物可以是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也可以是电子束固化性化合物。光聚合性化合物与液晶组合物31LC具有相容性。
有机高分子层31P在调光层31内划分空隙31D。需要提高空隙31D的尺寸控制性时,光聚合性化合物优选是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一例在分子结构的末端包含聚合性不饱和键。或者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在分子结构的末端以外包含聚合性的不饱和键。光聚合性化合物是1种聚合性化合物、或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是选自丙烯酸酯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苯乙烯化合物、硫醇化合物、及各化合物的低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丙烯酸酯化合物包含二丙烯酸酯化合物、三丙烯酸酯化合物、四丙烯酸酯化合物。丙烯酸酯化合物的一例为丙烯酸丁基乙酯、丙烯酸乙基己酯、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一例为二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三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四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一例为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基酯。硫醇化合物的一例为1,3-丙二硫醇、1,6-己二硫醇。苯乙烯化合物的一例为苯乙烯、甲基苯乙烯。
有机高分子层31P相对于有机高分子层31P和液晶组合物31LC的总量的含量的下限值为20质量%,更优选的含量的下限值为30质量%。有机高分子层31P相对于有机高分子层31P和液晶组合物31LC的总量的含量的上限值为70质量%,更优选的含量的上限值为60质量%。
有机高分子层31P的含有率的下限值及上限值是根据在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固化过程中由液晶组合物31LC形成的液晶粒子能够从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固化物中发生相分离的范围来决定的。当需要提高有机高分子层31P的机械强度时,优选有机高分子层31P的含有率的下限值高。当需要降低液晶化合物LCM的驱动电压时,优选有机高分子层31P的含有率的上限值低。
液晶组合物31LC包含液晶化合物LCM和二色性色素DP。此外,液晶组合物31LC还可以进一步含有粘度降低剂、消泡剂、抗氧化剂、耐候剂、溶剂。耐候剂的一例为紫外线吸收剂或光稳定剂。
利用有机高分子层31P的液晶组合物31LC的保持样式为选自高分子分散型、聚合物网络型、胶囊型中的任一种。或者,利用有机高分子层31P的液晶组合物31LC的保持样式可以是组合有上述中多个种类的样式。
高分子分散型的调光层31的有机高分子层31P划分出孤立的多个空隙31D。聚合物网络型的调光层31的有机高分子层31P具有三维网眼状的空隙31D。液晶组合物31LC位于彼此连通的网眼状的空隙31D中。胶囊型的调光层31的有机高分子层31P具有分散的胶囊状空隙31D。空隙31D的大小为2种以上,空隙31D的形状为球形状、椭圆体状、或者不定形状。
液晶化合物LCM的长轴方向的介电常数比液晶化合物LCM的短轴方向的介电常数大,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或者,液晶化合物LCM的长轴方向的介电常数比液晶化合物LCM的短轴方向的介电常数低,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液晶化合物LCM的介电各向异性根据调光片材11中的各取向层的有无及驱动样式适当地选择。
液晶化合物LCM是选自席夫碱系、偶氮系、氧化偶氮系、联苯系、三联苯系、苯甲酸酯系、二苯乙炔系、嘧啶系、哒嗪系、环己烷羧酸酯系、苯基环己烷系、联苯基环己烷系、二氰基苯系、萘系、二噁烷系中的至少一种。非聚合性液晶化合物LCM是1种液晶化合物、或2种以上的液晶化合物的组合。
二色性色素DP具有细长的分子形状,分子长轴方向上的可见区域的吸光度大于分子短轴方向上的吸光度。本实施方式的二色性色素DP在相对于光的入射方向、分子长轴方向以规定角度交差的状态下呈现黑色或者接近黑色的颜色。即,二色性色素DP在按照分子长轴方向大致正交于调光层3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34的接触面及与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的方式进行取向时,呈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颜色。二色性色素DP根据以液晶化合物LCM为主体的宾主样式被驱动而呈现颜色。
另外,二色性色素DP使用使不透明状态的调光层31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成立的色素。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色度b*根据计算JIS-Z-8781-4(ISO11664-4)所规定的CIE1976(L*a*b*)颜色空间的颜色坐标的方法进行确定。
二色性色素DP是选自多碘、偶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萘醌化合物、偶氮甲碱化合物、四嗪化合物、喹酞酮化合物、部花青化合物、二萘嵌苯化合物、二噁嗪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二色性色素DP是1种色素或2种以上色素的组合。要求提高耐光性及提高二色比时,二色性色素为选自偶氮化合物及蒽醌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蒽醌化合物。黑色二色性色素是青色系二色性色素、品红色系二色性色素、以及黄色系二色性色素的组合。蓝色二色性色素含有青色系二色性色素。
二色性色素DP的含有率相对于调光层31的总固体成分量为10重量%以下。即,二色性色素DP的含有率相对于构成调光层31的有机高分子层31P的重量为10重量%以下。进而,当二色性色素DP的含有率为5重量%以下时,可以获得美观性优异的调光片材11。
间隔物SP分散在有机高分子层31P的整体中。间隔物SP在间隔物SP的周边规定调光层31的厚度,同时使调光层31的厚度变得均匀。间隔物SP可以是珠状间隔物,也可以是通过光致抗蚀剂的曝光及显影而形成的光刻型间隔物。间隔物SP具有透光性,可以是无色透明的,也可以是有色透明的。有色透明的间隔物SP所呈现的颜色优选与二色性色素DP所呈现的颜色为同色。
(透明电极层)
第一透明电极层34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5分别是无色透明的。构成第一透明电极层34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材料分别是导电性无机氧化物、金属、或导电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导电性无机氧化物的一例为选自氧化铟锡、掺氟氧化锡、氧化锡、氧化锌中的任一种。金属是金或银的纳米丝。导电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一例为选自碳纳米管、聚(3,4-乙烯二氧噻吩)中的任一种。
(透明支撑层)
构成第一透明支撑层36和第二透明支撑层37的材料分别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或无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一例是选自聚酯、聚丙烯酸酯、聚碳酸酯、聚烯烃中的任一种。无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一例是选自氧化硅、氧氮化硅、氮化硅中的任一种。第一透明支撑层36和第二透明支撑层37优选分别为无色透明的。第一透明支撑层36可以是单层结构体,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体。第二透明支撑层37可以是单层结构体,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体。
(保护层)
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为有色透明的。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抑制包含紫外域的特定波长的光入射到调光层31中,抑制调光层31所含二色性色素DP的褪色。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域包含小于400nm的紫外域的一部分和400nm以上的可见光域的一部分。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在360nm以上且430nm以下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吸光度的最大值。另外,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以下。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吸收波长的下限值。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即,对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光度赋予最大值的波长为360nm以上且430nm以下。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是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吸收波长的上限值。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中可确认吸光度的波长范围中的低波长侧端为360nm以下。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中可确认吸光度的波长范围中的长波长侧端为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包含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和光吸收材料。光吸收材料优选具有透明性。光吸收材料的一例为选自氰基丙烯酸酯系、三嗪系、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三嗪系中的至少1种。作为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可以使用公知的短波长截止滤波器(长通滤波器)。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可以是单层结构体,也可以是重叠了由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层、以及由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层中的多个层而成的多层结构体。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且2.5mm以下。此外,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为多层结构体且是在不含光吸收材料的支撑层之间具备光吸收层的结构体时,该光吸收层为23mm以下。
另外,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可以通过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等母料中混合色素而呈色,还可以通过利用有色油墨印刷在透明基材上而呈色。
此外,若为根据液晶化合物LCM的取向状态的变化、切换调光片材11的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的构成时,调光片材11可以具备1个~多个其它功能层。其它功能层可以是抑制氧或水分向调光层31透过的气体阻隔层,也可以是抑制特定波长以外的紫外光线向调光层31透过的紫外线阻隔层。其它功能层可以是机械性保护调光片材11的各层的硬涂层,还可以是提高调光片材11的层间密合性的粘接层。
驱动部12连接于第一透明电极层34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5。驱动部12将驱动电压施加至第一透明电极层34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5,根据第一透明电极层34与第二透明电极层35之间的电位差变更来改变液晶化合物LCM和二色性色素DP的取向。驱动电压是用于改变液晶化合物LCM及二色性色素DP的取向状态的电压。驱动部12改变液晶化合物LCM和二色性色素DP的取向状态,将调光片材11从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中的一者切换成另一者。不透明状态下,调光片材11呈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颜色,总光线透射率变得比透明状态低。换而言之,不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11的作为雾值的雾度变得比透明状态高。
解除驱动电压的施加时,液晶化合物LCM和二色性色素DP的长轴方向变为无秩序。由此,调光片材11在可见光整个区域中发生调光层31中的散射,变为不透明状态。另外,二色性色素DP的长轴方向也变为无秩序。二色性色素DP中长轴方向与调光层31中与第一透明电极层34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接近90°的规定角度的二色性色素DP呈现黑色。二色性色素DP中长轴方向与调光层31中与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度为接近90°的规定角度的二色性色素DP呈现黑色。此外,上述法线方向与调光层31的厚度方向是同等的。
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化合物LCM受到由电场产生的取向控制力,与此相伴,液晶化合物LCM及二色性色素DP的长轴方向沿着电场方向。由此,调光片材11的总光线透射率变得比不透明状态高。另外,由于二色性色素DP的长轴方向也沿着电场方向,因此调光片材11的颜色成为无色或接近无色的状态。
再次解除驱动电压的施加时,液晶化合物LCM及二色性色素DP被解除由电场产生的取向控制力,与此相伴,液晶化合物LCM及二色性色素DP的长轴方向变为无秩序。由此,调光片材11在可见光整个区域中发生调光层31中的散射,再次成为不透明状态。
接着,参照图3对反向型的调光片材11进行说明。图3表示反向型的调光片材11。反向型的调光片材11具备第一取向层32和第二取向层33。第一取向层32及第二取向层33之间设有调光层31。夹持着调光层31的第一取向层32和第二取向层33位于第一透明支撑层36与第二透明支撑层37之间。
解除驱动电压对第一透明电极层34及第二透明电极层35施加时,液晶化合物LCM从第一取向层32和第二取向层33受到取向控制力,液晶化合物LCM的长轴方向沿着调光层31的厚度方向。由此,调光片材11在可见光整个区域中抑制调光层31中的散射,成为透明状态。
开始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化合物LCM受到由电场产生的取向控制力,液晶化合物LCM的长轴方向开始向正交于电场方向的方向移动。此时,液晶化合物LCM的长轴方向受到因液晶组合物31LC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空隙31D的大小所产生的制约,无法充分地完全移动,变成无秩序。由此,调光片材11在可见光整个区域中产生调光层31中的散射,变为不透明状态。
再次解除驱动电压的施加时,液晶化合物LCM被解除由电场产生的取向控制力,与此相伴,随着由第一取向层32和第二取向层33产生的取向控制力,使液晶化合物LCM的长轴方向沿着调光层31的厚度方向。由此,调光片材11在可见光整个区域中抑制调光层31中的散射,再次成为透明状态。
[调光片材的光学特性]
接着,对调光片材11的光学特性进行说明。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满足以下的条件1、2。
·(条件1)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以下、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
·(条件2)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
进而,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3。
·(条件3)总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
另外,如上所述,层叠体13通过包含二色性色素DP而满足以下的条件4。
·(条件4)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
通过使用满足条件4的层叠体13、满足条件1~3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来构成调光片材11,调光片材11满足以下的特性1、2。
·(特性1)不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11的总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
·(特性2)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10以下、并且色度b*为-10以上且10以下。
参照图4说明上述条件1、2。图4示意地表示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R之一例。吸收波长范围R的最小值R2为360nm以下、最大值R1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由于最小值R2为360nm以下,因此能够吸收长波长紫外域的波长的光。二色性色素DP由于照射紫外光而逐渐被分解,因此通过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将紫外光的一部分吸收,可以抑制二色性色素DP的褪色。另外,由于可见光中较短波长的光有时也会分解二色性色素DP,因此通过最大值R1为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抑制二色性色素DP褪色的效果。
图4中如虚线所示的吸收光谱R3那样、最大值位于紫外域与可见光域之间的400nm附近时,由于能够吸收的可见光少,因此无法提高抑制二色性色素DP的褪色的效果。另外,图4中如虚线所示的吸收光谱R4那样、最大值超过430nm时,虽然抑制二色性色素DP的褪色的效果提高,但透明状态下的调光片材11的透明性降低。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光谱可以是具有一个峰的连续光谱,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峰的连续光谱。吸收光谱是具有多个峰的连续光谱时,在吸收波长范围R内,优选各峰的端部与其它峰重叠。由此,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由于能够吸收波长范围R内的整个区域的光,因此可以抑制褪色。
但是,当使吸收波长范围R的最大值R1为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时,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将可见区域中短波长的紫~蓝的光吸收。因此,当利用肉眼进行观察时,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颜色看起来带有黄色色调。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带有黄色色调时,调光片材11无法呈现美观性优异的黑色。因此,为了消除黄色色调,使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自身成为条件2中规定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的颜色。
接着,说明条件3。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优选总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总光线透射率是使用利用基于JIS K 7361-1:1997(ISO1468-1)的光源D65的总光线透射率的测定方法获得的值。总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时,即便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是有色的,当调光片材11被驱动成透明状态时,也可维持高的透明性。此外,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由于是有色的,因此总光线透射率变为95%以下。
条件4通过适当地选择1个~数个黑色的二色性色素DP,可以调整层叠体13的色度。
接着,说明条件5。调光片材11的不透明状态下的可见光的总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总光线透射率是使用利用基于JIS K 7361-1:1997(ISO1468-1)的光源D65的总光线透射率的测定方法获得的值。当使不透明状态下的总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时,可以获得在不透明状态下能够发挥私密性的保护效果的雾度。
[调光片材的制造方法]
对调光片材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具备第一透明电极层34的第一透明支撑层36和具备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第二透明支撑层37。接着,在第一透明支撑层36及第二透明支撑层37之间形成用于形成调光层31的涂膜。此外,反向型的调光片材11的制造方法在具备第一透明电极层34的第一透明支撑层36与具备第二透明电极层35的第二透明支撑层37之间形成涂膜。
涂膜包含光聚合性化合物、液晶组合物31LC、二色性色素DP以及用于引发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聚合引发剂。聚合引发剂是选自二酮化合物、苯乙酮化合物、苯偶姻化合物、二苯甲酮化合物、噻吨酮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聚合引发剂可以是1种化合物,也可以是2种以上的化合物的组合。聚合引发剂的一例为选自苯偶姻甲基醚、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环己基苯基酮中的任一种。
调光片材11的制造方法包含通过在涂膜中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而将由液晶组合物31LC形成的液晶粒子从光聚合性化合物中相分离。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光可以是紫外光线,也可以是电子束。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光可以向第一透明支撑层36照射,也可以向第二透明支撑层37照射,还可以向第一透明支撑层36及第二透明支撑层37的两者照射。
由液晶组合物31LC形成的液晶粒子的相分离通过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和液晶组合物31LC的扩散进行。光聚合性化合物进行聚合的速度随照射至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光的强度而改变。液晶组合物31LC进行扩散的速度随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时的处理温度而改变。液晶组合物31LC的相分离中,按照使液晶粒子的大小变为所希望的大小、且液晶粒子的数量变为所希望的数量的方式,设定照射至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光的强度、照射时间以及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时的处理温度。即,在液晶组合物31LC的相分离中,按照使空隙31D的大小变为所希望的大小、且空隙31D的数量变为所希望的数量的方式,设定照射至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光的强度、照射时间以及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时的处理温度。由此,构成由调光层31、第一透明电极层34、第二透明电极层35、第一透明支撑层36以及第二透明支撑层37形成的层叠体13。
接着,将第一保护层38接合在第一透明支撑层36中与第一透明电极层34接触的面为相反侧的面36F上。另外,将第二保护层39接合在第二透明支撑层37中与第二透明电极层35接触的面为相反侧的面37F上。第一保护层38和第二保护层39可分别通过粘接材料粘接在第一透明支撑层36和第二透明支撑层37上,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其它方法接合在第一透明支撑层36和第二透明支撑层37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列举的效果。
(1)在具有包含二色性色素DP的调光层31的层叠体13中,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不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11呈现黑色或接近黑色的颜色。另外,调光片材11是在层叠体13上重叠有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构成。因此,可抑制耐光性低于液晶化合物LCM等的二色性色素DP的褪色。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R的最大值R1为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因此,可提高抑制二色性色素DP的褪色的效果,而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自身带黄色色调。这里,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因此,可抑制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呈现黄色。另外,由于在层叠体13上层叠有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因此可抑制层叠体13自身的色调大幅度改变。
(2)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可见区域下的总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因此,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11的透明性提高。
(3)间隔物SP在不透明状态下与层叠体13所呈现的颜色呈同色。因此,调光片材11具有使间隔物SP不引人注目的外观。
(4)由于调光片材11的不透明状态的总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因此不透明状态的调光片材11会提高私密性的保护性能。
[实施例]
参照图5将调光片材11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示于下面。实施例及比较例是割舍了第一取向层32和第二取向层33之后的正向型的调光片材11。此外,这些实施例并不必须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以下示出构成实施例1的调光片材11的各部件的构成材料、各构成材料的含量以及各部件的尺寸。
第一透明电极层34及第二透明电极层35:氧化铟锡、厚度为30nm
第一透明支撑层36及第二透明支撑层37: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厚度为125μm
间隔物SP:PMMA制的正球状粒子、粒径为16μm、黑色
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产品名“TP402”、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制
另外,以下示出涂液的材料及比例。比例表示相对于涂液的固体成分的比例。
紫外线聚合性化合物:丙烯酸异冰片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41重量%
聚合引发剂: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3重量%
液晶化合物LCM:氰基联苯基化合物、54重量%
二色性色素DP:蓝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M-412:MITSUI FINE CHEMICALS公司制)、0.5重量%、以及黑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YH-428:MITSUI FINE CHEMICALS公司制)、1.5重量%
使用实施例1的涂液在第一透明电极层34上形成厚度为16μm的涂膜,将间隔物SP散布在涂膜中。进而,利用第一透明电极层34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5层压散布有间隔物SP的涂膜,向第一透明支撑层36照射365nm的紫外光线,从而获得实施例1的调光片材11。此时,将紫外光线的强度设定为10mW/cm2,使紫外线的照射时间为100秒钟。
进而,利用粘接材料将第一保护层38接合在第一透明电极层34上。另外,利用粘接材料将第二保护层39接合在第二透明电极层35上。
以下示出实施例1的层叠体13的光学特性。总光线透射率利用基于JIS K 7361-1:1997(ISO1468-1)的方法测定。色度a*及色度b*在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中进行确定。
总光线透射率:15.5%
色度a*:-4.4
色度b*:-14.6
以下示出实施例1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光学特性。实施例1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且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430nm。
吸收波长:360nm以上且430nm以下
色度a*:-7.8
色度b*:+9.4
(实施例2)
改变实施例1的二色性色素DP,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实施例2的调光片材11。即,作为二色性色素DP仅使用黑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YH-428:MITSUI FINECHEMICALS公司制)。黑色二色性色素的含有率与实施例1的二色性色素DP的含有率同样为2.0重量%。以与实施例1的涂液相同的配合比,准备实施例2的涂液。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实施例2的调光片材11。
以下示出实施例2的层叠体13的光学特性。
总光线透射率:13.0%
色度a*:-0.2
色度b*:+5.0
以下示出实施例2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光学特性。实施例2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且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430nm。
吸收波长:360nm以上且430nm以下
色度a*:-7.8
色度b*:+9.4
(实施例3)
改变实施例1的二色性色素DP,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实施例2的调光片材11。即,作为二色性色素DP使用1重量%的蓝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M-412:MITSUIFINE CHEMICALS公司制)及1重量%的黑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YH-428:MITSUI FINECHEMICALS公司制),以与实施例1的涂液相同的配合比,准备实施例3的涂液。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实施例3的调光片材11。
以下示出实施例3的层叠体13的光学特性。
总光线透射率:14.0%
色度a*:+4.8
色度b*:-15.6
以下示出实施例3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光学特性。实施例3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且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430nm。
吸收波长:360nm以上430nm以下
色度a*:-7.8
色度b*:+9.4
(比较例1)
改变实施例1的二色性色素DPP、第一保护层38以及第二保护层39,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比较例1的调光片材11。即,作为二色性色素DP仅使用2重量%的黑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YH-428:MITSUI FINE CHEMICALS公司制),以与实施例1的涂液相同的配合比,准备比较例1的涂液。进而,除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以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比较例1的调光片材11。
以下示出比较例1的层叠体13的光学特性。
总光线透射率:11.5%
色度a*:-0.6
色度b*:+4.8
以下示出比较例1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光学特性。比较例1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且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395nm。
吸收波长:360nm以上且395nm以下
色度a*:-2.0
色度b*:+2.0
(比较例2)
改变实施例1的二色性色素DP、第一保护层38以及第二保护层39,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比较例2的调光片材11。即,作为二色性色素DP仅使用2重量%的黑色二色性色素(产品名YH-428:MITSUI FINE CHEMICALS公司制),以与实施例1的涂液相同的配合比,准备比较例1的涂液。进而,除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以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比较例2的调光片材11。
以下示出比较例2的层叠体13的光学特性。
总光线透射率:11.6%
色度a*:-0.6
色度b*:+4.8
以下示出比较例2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光学特性。比较例2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且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407nm。
吸收波长:360nm以上且407nm以下
色度a*:-4.0
色度b*:+5.8
(比较例3)
改变实施例1的二色性色素DP、第一保护层38以及第二保护层39,除此之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比较例3的调光片材11。即,作为二色性色素DP仅使用2重量%的蓝色二色性色素(产品M-412:MITSUI FINE CHEMICALS公司制),以与实施例1的涂液相同的配合比,准备比较例1的涂液。进而,除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以外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比较例3的调光片材11。
以下示出比较例3的层叠体13的光学特性。
总光线透射率:11.5%
色度a*:+17.7
色度b*:-48.7
以下示出比较例3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光学特性。比较例3的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且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430nm。
吸收波长:360nm以上且430nm以下
色度a*:-7.8
色度b*:+13.0
[评价]
使用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调光片材11,对以下的评价项目(a)~(d)进行评价。
(a)调光片材11的不透明状态下的总光线透射率
(b)色度评价
(c)色调评价
(d)耐光性评价
在上述(a)的总光线透射率的测定中,以未在调光片材11上施加驱动电压的状态下维持在不透明状态,使用总光线透射率的测定装置(产品名:NDH7000、日本电色制),利用基于JIS K 7361-1:1997(ISO1468-1)的方法测定总光线透射率。
实施例1的总光线透射率为15.0%、达到最大,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总光线透射率均为30%以下。因此,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满足上述特性1。
在上述(b)的色度的评价中,使用测色计(产品名U-4100、Hitachi High-TechScience制)测定色度a*、b*。实施例1~3的调光片材11及比较例1、2的调光片材11满足特性2。比较例3的层叠体13的色度a*为17.7、色度b*为-48.7,不满足特性2。
在上述(c)的色调的评价中,利用肉眼判定是否具有黄色色调。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未确认到黄色色调。图5所示的表中,作为评价,对未确认到黄色色调的水平赋予“〇”。另外,不满足特性2的比较例3确认到黄色色调。图5所示的表中,作为评价,对确认到黄色色调的水平赋予“×”。
参照图6说明上述(d)的耐光性评价方法。将调光片材11载置于台子51上,使用色度计测定色度。将此时测定的色度作为初始色度。进而,在调光片材11上载置厚度为1.1mm的玻璃板50,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EYESUPER UV TESTER、岩崎电气株式会社制)照射紫外光52。照射条件为温度60℃、照度65mW/cm2、500小时。照射了500小时紫外线后测定色度,与初始色度进行比较。在图5所示的表中,色度之差为3以下的水平作为表示耐光性高的评价赋予“〇”。在图5所示的表中,色度之差为超过3且5以下的水平作为表示耐光性低的评价赋予“△”。在图5所示的表中,色度之差超过5的水平作为表示耐光性低的评价赋予“×”。
确认到实施例1~3及比较例3在初始色度与紫外线照射后的色度之间没有大的变化、耐光性高。而比较例1的耐光性低、评价为“×”。可以预想到其原因在于,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为360nm以上且395nm、最大波长未达到可见区域。比较例2虽然未达到比较例1的褪色的程度,但可确认耐光性低,评价为“△”。可以预想到其原因在于,虽然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的吸收波长范围为360nm以上且407nm,最大波长达到了可见区域,但吸收波长范围的最大值并非是充分抑制二色性色素DP的耐腐蚀性的程度的长波长。
(变形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进行变更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组合来实施。
·上述实施方式中,间隔物SP与不透明状态下调光层所呈现的黑色呈同色。取而代之或者在此基础上,间隔物SP也可以与不透明状态下调光层31所呈现的黑色呈同系色。或者,添加在调光层31中的多个间隔物SP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为无色透明,且具有不引人注目外观的程度的小粒径。
·上述实施方式中,调光片材11在层叠体13的1个面上具备第一保护层38,同时在层叠体13的另一个面上具备第二保护层39。取而代之,调光片材11也可以仅在层叠体13的一个面上具备一个保护层。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吸收包含紫外域的特定波长的光,由此抑制特定波长的光入射到调光层31中。取而代之或者在此基础上,第一保护层38及第二保护层39也可以将特定波长的光反射,由此抑制特定波长的光入射到调光层31中。
·上述实施方式中,调光层31具有树脂层及液晶组合物。取而代之,调光片材11也可以是具有作为取向粒子的光调整粒子的SPD(Suspended Particle Device,悬浮粒子器件)方式。SPD方式是使包含光调整粒子的光调整悬浮液分散在树脂基质中的方式。
符号说明
DP二色性色素
LCM液晶化合物
SP 间隔物
10 调光装置
11 调光片材

Claims (7)

1.一种调光片材,其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层叠体,该层叠体具有:
包含液晶化合物和二色性色素的调光层;
夹持所述调光层的一对的透明电极层;以及
夹持所述调光层及所述一对的所述透明电极层的一对的透明支撑层,
所述调光片材根据所述一对的所述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位差变更来改变所述液晶化合物和所述二色性色素的取向,由此从透明状态可逆地变为有色的不透明状态,
其中,所述调光片材进一步具备配置在至少一个所述透明支撑层中与接触所述透明电极层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上且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保护层,
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中的所述不透明状态的所述层叠体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
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以下,
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
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所述保护层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片材,其中,所述保护层的总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光片材,其进一步具备呈现与所述二色性色素在所述不透明状态下所呈现的颜色为同色的间隔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光片材,其中,所述不透明状态的所述调光片材的总光线透射率为3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片材,其中,
所述调光层具备在所述调光层中划分多个空隙的有机高分子层和保持在所述空隙中的液晶组合物,
所述有机高分子层相对于所述有机高分子层和所述液晶组合物的总量的含有率为3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所述各透明支撑层分别具备所述保护层,
所述二色性色素相对于所述有机高分子层的重量的含有率为10重量%以下,
所述二色性色素是黑色二色性色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片材,其中,
所述调光层具备在所述调光层中划分多个空隙的有机高分子层和保持在所述空隙中的液晶组合物,
所述有机高分子层相对于所述有机高分子层和所述液晶组合物的总量的含有率为3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所述各透明支撑层分别具备所述保护层,
所述二色性色素相对于所述有机高分子层的重量的含有率为10重量%以下,
所述二色性色素是黑色二色性色素与蓝色二色性色素的混合物,
所述不透明状态下的所述层叠体的所述色度b*比0小,
所述保护层的所述色度b*比0大。
7.一种调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层叠体和驱动部,
所述层叠体具有:包含液晶化合物和二色性色素的调光层;夹持所述调光层的一对的透明电极层;以及夹持所述调光层及所述一对的所述透明电极层的一对的透明支撑层,
所述驱动部使在所述一对的所述透明电极层之间产生电位差来控制所述液晶化合物及所述二色性色素的取向,将所述层叠体控制为透明状态及不透明状态,
其中,所述调光装置进一步具备配置在至少一个所述透明支撑层中与接触所述透明电极层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上且吸收包含紫外域的吸收波长范围的光的保护层,
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中的所述不透明状态的所述层叠体的色度a*为-15以上且15以下、并且色度b*为-16以上且15以下,
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小值为360nm以下,
所述保护层的所述吸收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值为可见区域内的410nm以上且430nm以下,
所述保护层的基于JIS-Z-8781-4的CIE1976(L*a*b*)表色系的色度a*为-10以上且0以下、并且色度b*为0以上且15以下。
CN202280050158.2A 2021-08-02 2022-08-02 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Pending CN1176937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6443A JP2023021529A (ja) 2021-08-02 2021-08-02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装置
JP2021-126443 2021-08-02
PCT/JP2022/029591 WO2023013621A1 (ja) 2021-08-02 2022-08-02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3706A true CN117693706A (zh) 2024-03-12

Family

ID=85155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0158.2A Pending CN117693706A (zh) 2021-08-02 2022-08-02 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6180A1 (zh)
EP (1) EP4382999A1 (zh)
JP (1) JP2023021529A (zh)
CN (1) CN117693706A (zh)
WO (1) WO20230136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1208A (ja) * 1996-07-15 1998-02-03 Mitsubishi Chem Corp 液晶素子
JP2005106929A (ja) * 2003-09-29 2005-04-2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高分子フィルム、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54519B2 (ja) * 2011-06-27 2014-03-26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調光素子
JP2019045612A (ja) * 2017-08-31 2019-03-2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調光装置
JP6744433B2 (ja) * 2017-09-29 2020-08-1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ガラス構成体
JP7196417B2 (ja) * 2018-05-02 2022-12-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シート、調光装置、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3537793A (ja) * 2020-08-24 2023-09-06 サイエンストリー,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Ir安定およびuv安定切替可能パネルならびにその作製および使用方法
FR3114267B1 (fr) * 2020-09-18 2023-01-20 Saint Gobain Vitrage feuillete a cristaux liquides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CN115023633B (zh) * 2020-11-17 2024-0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21529A (ja) 2023-02-14
WO2023013621A1 (ja) 2023-02-09
EP4382999A1 (en) 2024-06-12
US20240176180A1 (en)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4975B2 (ja) ライトバルブ用の紫外線硬化性光変調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376232B1 (ja) 調光シート、調光装置、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130141603A (ko) 은폐층을 포함하는 전자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30134483A (ko) 안트라퀴논 화합물을 함유하는 액정 조성물 및 조광소자
WO2019142719A1 (ja) 調光積層体及び調光積層体用樹脂スペーサ
EP4269534A1 (en) Anthraquinone compound 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 composition for controlling light, photocured product thereof, and light-controlling element
EP4439163A1 (en) Colored resin particles and dimming laminate
CN117693706A (zh) 调光片材及调光装置
US20240027818A1 (en) Ir stable and uv stable switchable panel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JP2022148342A (ja) 調光シート、調光装置、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評価方法
WO2023136048A1 (ja) 調光シート
JP7260030B1 (ja) 調光装置
WO2023095748A1 (ja) 着色樹脂粒子及び調光積層体
WO2024214699A1 (ja) 調光装置
WO2024058041A1 (ja) 調光シート、調光装置、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23199915A1 (ja) 調光装置
JP4929715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
JP2569703B2 (ja) 液晶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調光体及び表示装置
JP2023028551A (ja) 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評価方法
JP2023155712A (ja) 調光装置
JP2024151250A (ja) 調光装置
JP2024151249A (ja) 調光装置
JP2024151251A (ja) 調光装置
KR20230124568A (ko) 안트라퀴논 화합물을 함유하는 조광용 액정 조성물, 그의 광 경화물 및 조광 소자
JP2024063719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