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81918A -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81918A
CN117681918A CN202311645344.3A CN202311645344A CN117681918A CN 117681918 A CN117681918 A CN 117681918A CN 202311645344 A CN202311645344 A CN 202311645344A CN 117681918 A CN117681918 A CN 117681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sleeper
beams
floor
pi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453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永刚
张静静
杜彦品
廖平
王兴文
孟宝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Nanjing Pu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Nanjing Pu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Nanjing Pu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Nanjing Pu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453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819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81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819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所述底架包括端梁、边梁组件、牵枕缓、枕内地板和枕外地板。所述端梁包括一位端梁和二位端梁。两个所述边梁组件分别连接所述端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延伸并间隔设置。所述牵枕缓分为一位牵枕缓和二位牵枕缓,均与所述端梁连接。所述枕内地板连接两个所述牵枕缓。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二位牵枕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枕外地板,所述枕外地板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所述端梁、所述边梁组件和所述牵枕缓构成了刚度和强度较大的框架结构,确立纵向载荷传递的基本途径,以满足碰撞性能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的车体结构主要包括底架结构、侧墙结构、车顶结构和端墙结构,其中底架结构是车体结构的主要承载结构。轨道车辆的车体包括了头车和中间车,其中头车设置有司机室结构。
随着轨道车辆的推广和发展,轨道车辆需要满足更高的车辆碰撞性能要求、重联运营要求和等间距侧门布置的要求,而满足重联运营和等间距侧门要求的轨道车辆,由于开闭机构和转向架的纵向空间占用,无法通过增大司机室碰撞空间或提高碰撞界面结构强度来提高碰撞性能以达到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具有较强的刚度,有效地提升轨道车辆的碰撞性能。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以满足运营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包括:端梁、边梁组件、牵枕缓、枕内地板和枕外地板,所述端梁包括一位端梁和二位端梁。
两个所述边梁组件分别连接所述一位端梁和所述二位端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延伸并间隔设置。
所述牵枕缓包括车钩座、牵引梁和枕梁,所述车钩座与所述牵引梁连接,所述牵引梁与所述枕梁连接。所述牵枕缓分为一位牵枕缓和二位牵枕缓,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与所述第一端梁连接,所述枕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连接。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与所述第二端梁连接,所述枕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连接。
所述枕内地板连接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二位牵枕缓,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连接。
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二位牵枕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枕外地板,所述枕外地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端梁和对应的所述枕梁,并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位端梁包括具有双层型腔的型材,所述一位端梁的双层型腔的层叠方向沿所述底架的纵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与所述一位端梁靠近所述枕外地板的内侧型腔拼合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架包括第一过渡结构,所述第一过渡结构设置于所述一位端梁与所述枕外地板的连接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位端梁还包括防爬器安装接口,所述防爬器安装接口用于安装防爬器,两个所述防爬器安装接口沿所述底架的横向设置在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的两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架包括分布在所述一位牵枕缓两侧的第一补强结构,设置在所述防爬器安装接口的后方,所述第一补强结构包括第一补强板、第二补强板和第一补强筋,所述第一补强筋连接所述一位端梁和所述枕外地板,所述第一补强板侧立在所述一位端梁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补强筋和所述边梁组件,所述第二补强板斜靠在所述一位端梁上,连接所述一位端梁与所述枕外地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强结构还包括第三补强板,所述第三补强板侧立在所述一位端梁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第一补强筋。
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牵引梁还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每条所述牵引梁包括两条上牵引梁和两条下牵引梁,两条所述上牵引梁以及两条所述下牵引梁分别沿所述底架的横向间隔布置,所述下盖板连接两条所述下牵引梁,并至少盖设在部分所述下牵引梁上,所述上盖板嵌入两条所述上牵引梁之间,并连接两条所述上牵引梁。
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枕梁还包括抗侧滚扭杆座和抗蛇行安装座。每条所述枕梁包括前枕梁和后枕梁,所述前枕梁和所述后枕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相邻布置,所述前枕梁与所述枕外地板连接,所述后枕梁与所述枕内地板连接,所述抗侧滚扭杆座沿所述底架的横向设置于所述前枕梁的两端,所述抗蛇行安装座沿所述底架的横向设置于所述后枕梁的两端。
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牵引梁还包括第二补强结构,所述第二补强结构包括第四补强板,每条所述上牵引梁和每条所述下牵引梁夹设两条所述第四补强板,两条所述第四补强板沿所述底架的横向间隔布置。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牵枕缓与所述枕外地板拼合连接,且所述上牵引梁的上表面与所述枕外地板的上平面齐平。
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枕梁包括前枕梁和后枕梁,所述前枕梁和所述后枕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相邻布置,所述前枕梁与所述枕外地板连接,所述后枕梁与所述枕内地板连接,其中,所述前枕梁和所述后枕梁的上表面均与所述上牵引梁的上表面齐平。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牵枕缓还包括第三补强结构,所述第三补强结构包括第五补强板,所述第五补强板连接所述枕梁,夹设于两条所述下牵引梁之间,并与两条所述下牵引梁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补强结构还包括第六补强板,所述第六补强板设置于所述牵引梁连接到所述枕梁的外拐角处,并分别与所述枕梁和所述下牵引梁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上盖板为单层板,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上盖板为具有型腔的型材。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牵枕缓还包括第二过渡结构,所述第二过渡结构设置于所述后枕梁与所述枕内地板的连接处。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牵枕缓还包括第四补强结构,所述第四补强结构包括第七补强板、第八补强板和第二补强筋,所述第七补强板与所述第二过渡结构连接,并与所述枕内地板的下平面贴合连接,所述第八补强板为折弯板,所述折弯板连接在所述后枕梁靠近所述枕内地板的一端,并向所述枕内地板弯折,所述第二补强筋嵌合在所述第七补强板和所述折弯板之间,并连接所述后枕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牵引梁和所述下牵引梁均包括开口型型材,且所述上牵引梁的所述开口型型材具有双型腔,所述双型腔沿所述底架的横向相邻布置,靠近所述枕外地板的外侧型腔的壁厚小于远离所述枕外地板的内侧型腔的壁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位牵枕缓还包括第三过渡结构,所述第三过渡结构设置于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牵引梁与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的连接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架还包括纵向梁,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纵向梁连接,所述纵向梁与所述二位端梁连接,两条所述纵向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布置,且连接在所述二位端梁上的连接点距离大于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的连接点距离。
一些实施例中,每条所述纵向梁包括下纵梁、上纵梁和立板,所述上纵梁与所述枕外地板拼合连接,且所述上纵梁的上表面与所述枕外地板的上平面齐平,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立板,所述立板侧立在所述上纵梁上,所述立板连接所述下纵梁,所述枕外地板包括连接板,两条所述上纵梁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板连接。
本申请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所述底架包括端梁、边梁组件、牵枕缓、枕内地板和枕外地板。所述端梁、所述边梁组件和所述牵枕缓构成了刚度和强度较大的框架结构,确立纵向载荷传递的基本途径,以满足碰撞性能要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了所述底架,以满足运营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点划线为折断线;
图2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一位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的底架的一位端在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牵枕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一位牵枕缓的横向剖视图;
图6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纵向断面图;
图7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二位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二位端的横向断面图;
图9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二位牵枕缓的横向断面图;
图10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底架的二位端的纵向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架1;
端梁10;一位端梁11;二位端梁12;防爬器安装接口101;
边梁组件20;
牵枕缓30;一位牵枕缓31;二位牵枕缓32;车钩座301;牵引梁302;上牵引梁3021;下牵引梁3022;上盖板3023;下盖板3024;枕梁303;前枕梁3031;后枕梁3032;抗侧滚扭杆座3033;抗蛇行安装座3034;第二过渡结构304;第二补强结构305;第四补强板3051;第三补强结构306;第五补强板3061;第六补强板3062;第四补强结构307;第七补强板3071;第八补强板3072;第二补强筋3073;第三过渡结构308;
枕内地板40;
枕外地板50;连接板501;
第一过渡结构60;
第一补强结构70;第一补强板701;第二补强板702;第三补强板703;第一补强筋704;
纵向梁80;上纵梁801;下纵梁802;立板8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示例”或“具体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随着轨道车辆公交化运营的发展,对轨道车辆提出了更高的车辆碰撞性能要求、重联运营要求和等间距侧门布置的要求,而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又由于开闭机构和转向架的纵向空间占用,余下的可供设计的空间狭小,无法通过增大司机端碰撞空间或提高碰撞界面结构的强度来满足性能要求。本申请充分利用了轨道车辆的底架的可设计空间,提供一种底架的结构方案,以满足性能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1,请参考图1,底架1包括端梁10、边梁组件20、牵枕缓30、枕内地板40和枕外地板50。
需要说明的是,在轨道交通领域,常以轨道车辆行驶的方向为纵向,与所述纵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为横向,请参考图1,底架1的纵向和横向参考上述有关方向的常识用箭头进行了标识。另外,请参考图2和图3,所述“上”和“下”均位于竖向上,所述竖向是底架1的所述纵向和横向所在平面的法向。未做特殊说明,其余附图中以及说明书中有关的描述都是基于上述对方向的定义。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底架1在正常组成状态下难以看到底架1的内部结构,所以部分附图中将底架1进行了上下倒置,但是说明书的描述仍是基于底架1在正常组成状态下的各部件的相对位置。
端梁10包括一位端梁11和二位端梁12。两个边梁组件20分别连接一位端梁11和二位端梁12,沿底架1的纵向延伸并间隔设置。
上述“一位端”和“二位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方位描述,不同的轨道车辆有不同的标识规则,具体的规则包括下列之一:
(1)本节车体装有全自动车钩的一端是一位端;
(2)本节车体装有电气设备柜的一端是一位端;
(3)本节车体制动缸活塞杆推出方向朝向的一端是一位端;
(4)本节车体指向头车或司机室的是一位端;
而与上述一位端相对的另一端是二位端。本申请记载的“一位端梁”或“一位牵枕缓”等描述,未做特殊说明,即位于一位端;同理,“二位端梁”或“二位牵枕缓”等描述,未做特殊说明,即位于二位端。
请参考图2和图6,牵枕缓30包括车钩座301、牵引梁302和枕梁303,车钩座301与牵引梁302连接,牵引梁302与枕梁303连接。牵枕缓30分为一位牵枕缓31和二位牵枕缓32,一位牵枕缓31的车钩座301与一位端梁11连接,枕梁303设置于两个边梁组件20之间并与两个边梁组件20连接;二位牵枕缓32的车钩座301与二位端梁12连接,枕梁303设置于两个边梁组件20之间并与两个边梁组件20连接。
枕内地板40连接一位牵枕缓31和二位牵枕缓32,设置于两个边梁组件20之间并与两个边梁组件20连接。枕外地板50连接端梁10,一位牵枕缓31和二位牵枕缓32的两侧分别设置枕外地板50,枕外地板50连接牵枕缓30的枕梁303并设置于两个边梁组件20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端梁10、边梁组件20和牵枕缓30构成了刚度和强度较大的框架结构,确立纵向载荷传递的基本途径。其中,枕内地板40可以采用纵向金属波纹地板,在横向和竖向上均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同时作为底架1中所占面积较大的部件,可以吸收缓冲应力。枕外地板50可以采用平地板,以让出空间安装其他必要部件。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一位端梁11包括具有双层型腔的型材,一位端梁11的双层型腔的层叠方向沿底架1的纵向。
所述型材是指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的材料经过轧制、挤出或铸造等工艺形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截面的结构件,为了减轻结构件自重,所述型材非实心截面,而是具有一些特定形状的空腔截面,例如矩形或三角形等。
需要说明的是,未做特殊说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型材均为上述结构。
所述型材根据横截面外轮廓是否闭合,分为开口型材和闭口型材,开口型材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整体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而双层型腔的型材包括所述型材的设计截面为双层型腔,或者所述型材由两件具有单层型腔的型材堆叠而成。
一位端梁11作为底架1上的支撑结构件,双层型腔的型材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并且被破坏后具有较大的变形量,起到更强的溃缩吸能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一位端梁11为双层型腔的型材,一位牵枕缓31的车钩座301与一位端梁11上靠近枕外地板50的内侧型腔拼合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对焊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底架1包括第一过渡结构60,设置于一位端梁11与枕外地板50的连接处。枕外地板50为单层型腔的型材制作的平地板,一位端梁11为双层型腔的型材,当应力从一位端梁11处传递至枕外地板50时,由于型材截面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断了截面几何形状的连续性,会造成此处应力集中甚至使结构被破坏。
所以第一过渡结构60应满足其截面形状可以加强此处连接的截面几何形状的连续性,避免截面形状的突变,或者具有一定的刚度,以平缓一位端梁11到枕外地板50的刚度急剧变化。例如,第一过渡结构60可以是具有一个型腔的型材,其型腔壁厚介于一位端梁11和枕外地板50的型材壁厚之间。除此之外,第一过渡结构60还可以是不同刚度的材料制成结构件,凡是能起到平缓刚度变化的结构,都可以适应性地应用于此处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一位端梁11还包括防爬器安装接口101,防爬器安装接口101用于安装防爬器,两个防爬器安装接口101沿底架1的横向设置在一位牵枕缓31的车钩座301的两侧。上述防爬器是指轨道车辆上的一种被动安全防护装置,可以用于吸收碰撞能量。
一些实施例中,底架1还包括第一补强结构70,设置在防爬器安装接口101的后方,上述“后方”是基于防爬器的安装方向,防爬器安装接口与101沿着防爬器的安装方向的一端延伸即为后方。第一补强结构70包括第一补强板701、第二补强板702和第一补强筋704,第一补强筋704连接一位端梁11和枕外地板50,第一补强板701侧立在一位端梁11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补强筋704和边梁组件20,第二补强板702斜靠在一位端梁11上,连接一位端梁11与枕外地板50。
第一补强结构70还包括第三补强板703,第三补强板703侧立在一位端梁11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位牵枕缓31和第一补强筋704。
一位端梁11作为安装所述防爬器的结构,能给防爬器提供支撑,尤其一位端梁11为具有双层型腔的型材时,起到更强的支撑作用。
轨道车辆在运行时可能出现的状况有:正常运营,车钩座301受到纵向的拉伸载荷或压缩载荷;发生碰撞,压缩载荷达到最大,车钩座301最先受到冲击,若碰撞仍在进行,则所述防爬器开始工作生效,例如防爬齿啮合,吸能元件开始动作,吸收碰撞能量。
在防爬器安装接口101的后方设置第一补强结构70,支撑一位端梁11,以抑制碰撞载荷下一位端梁11的纵向变形,并引导纵向载荷的传递方向。一位端梁11的抗变形能力得到提升,则所述防爬器也得到更强的支撑,吸能效果更佳。第三补强板703将一位牵枕缓31与第一补强筋704连接起来,使车钩座301承受纵向压缩载荷时,一位端梁11和车钩座301连接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现象得到缓解。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每条牵引梁302还包括上盖板3023和下盖板3024。请参考图4和图5,每条牵引梁302包括两条上牵引梁3021和两条下牵引梁3022,两条上牵引梁3021以及两条下牵引梁3022分别沿底架1的横向间隔布置,下盖板3024连接两条下牵引梁3022,并至少盖设在至少部分下牵引梁3022上,上盖板3023嵌入两条上牵引梁3021之间,并连接两条上牵引梁3021。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每条枕梁303还包括抗侧滚扭杆座3033和抗蛇行安装座3034。抗侧滚扭杆座3033用于安装抗侧滚扭杆,是抗侧滚系统的一部分;抗蛇行安装座3034用于安装抗蛇行减震器。
请参考图1和图4,每条枕梁303包括前枕梁3031和后枕梁3032,前枕梁3031和后枕梁3032沿底架1的纵向相邻布置,前枕梁3031与枕外地板50连接,后枕梁3032与枕内地板40连接,抗侧滚扭杆座3033沿底架1的横向设置于前枕梁3031横向的两端,抗蛇行安装座3034沿底架1的横向设置于后枕梁3032横向的两端。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每个牵枕缓30还包括第二补强结构305,第二补强结构305包括第四补强板3051,每条上牵引梁3021和每条下牵引梁3022夹设两条第四补强板3051,两条第四补强板3051沿所述底架的横向间隔布置。
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牵枕缓30与枕外地板50拼合连接,且上牵引梁3021的上表面与枕外地板50的上平面齐平。
具体地,下牵引梁3022和上牵引梁3021中间通过两条第四补强板3051连接形成箱型梁结构。为了增加牵引梁302断面尺寸,提高牵引梁302的纵向承载能力和抗弯性能,上牵引梁3021的上平面采用和枕外地板50的上平面齐平设计。
相关技术中,枕外地板50盖设贴合在牵引梁302上,而上述设计使得牵引梁302的截面竖向尺寸增加了原枕外地板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牵枕缓30与枕外地板50拼合连接且上平面齐平的设计不仅增大了牵引梁302的断面尺寸,也改变了底架1上的纵向载荷或应力传递路径,例如更多的应力可通过牵引梁302进行传递。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上牵引梁3021和下牵引梁3022均包括开口型型材,且上牵引梁3021的所述开口型型材具有双型腔,所述双型腔即两个型腔,沿底架1的横向相邻布置,靠近枕外地板50的外侧型腔的壁厚小于远离枕外地板50的内侧型腔的壁厚。在上牵引梁3021与枕外地板50的连接处形成了不等刚度布置,平缓刚度变化,加强了截面几何形状的连续性,进行焊接时,能够有效降低连接处应力值,减缓应力集中。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每个牵枕缓30还包括第三补强结构306,第三补强结构306包括第五补强板3061,第五补强板3061连接前枕梁3031,夹设于两条下牵引梁3022之间,并与两条所述下牵引梁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补强结构306还包括第六补强板3062,第六补强板3062设置于牵引梁302连接到枕梁303的外拐角处,并分别与与枕梁303和下牵引梁3022连接。
为了在一位端布置车钩后置压溃管,上牵引梁3021、下牵引梁3022、上盖板3023和下盖板3024组成框结构。
上盖板3023、下盖板3024和第五补强板3061将上牵引梁3021以及下牵引梁3022连接起来,组成了所述框结构,该框结构设置在在车钩座301后方,与车钩座301焊接为一体,增强车钩座301后方结构的强度。上述“后方”是基于车钩的安装方向,车钩座301沿车钩的安装方向的一端延伸即为后方。
第三补强结构306通过第六补强板3062实现所述拐角连接处的结构补强,可以有效地降低应力幅值,减缓应力集中。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前枕梁3031和后枕梁3032的上表面均与上牵引梁3021的上表面齐平。相关技术中,在枕外地板50盖设贴合在枕梁303上,而按照上述设计,在上牵引梁3021的上表面与枕外地板50的上平面齐平的前提下,枕梁303的厚度增加了原枕外地板50的厚度,整个枕梁的厚度可以达到223mm,具有更高的截面系数,能够承载更高的纵向和竖向载荷,也将改变底架1上的纵向载荷或应力传递路径。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9,一位牵枕缓31的上盖板3023为单层板,二位牵枕缓32的上盖板3023为具有型腔的型材。
底架1的二位端不需要在二位牵枕缓32的车钩座301后置压溃管,有足够的空间采用具有更高竖向抗弯性能的具有型腔的型材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每个牵枕缓30还包括第二过渡结构304,第二过渡结构304设置于后枕梁3032与枕内地板40的连接处,用于减缓应力集中。
后枕梁3032的厚度大于枕内地板40,当应力从后枕梁3032传递至枕内地板40时,由于其构件的横截面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竖向尺寸明显缩小,中断了截面几何形状的连续性,会造成此处应力集中甚至使结构被破坏。
所以第二过渡结构304应满足其截面形状可以加强此处连接的截面几何形状的连续性,避免截面形状的突变,或者具有一定的刚度,以平缓后枕梁3032到枕内地板40的刚度急剧变化。例如,第二过渡结构304可以是具有多个三角形截面型腔的型材,相较于后枕梁3032的构件截面,结构更简单,但是相较于枕内地板40的构件截面更复杂。除此之外,第二过渡结构304还可以是不同刚度的材料制成结构件,凡是能起到平缓刚度变化的结构,都可以适应性地应用于此处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和图6,每个牵枕缓30还包括第四补强结构307,第四补强结构307包括第七补强板3071、第八补强板3072和第二补强筋3073,第七补强板3071与第二过渡结构304连接,并与枕内地板40下平面贴合连接,第八补强板3072为折弯板,所述折弯板连接在后枕梁3032靠近枕内地板40的一端,并向枕内地板40弯折,第二补强筋3073嵌合在第七补强板3071和所述折弯板之间,并连接后枕梁3032。
具体地,请参考图6,第二过渡结构304为具有两个三角形截面型腔的型材,且其下表面伸出一棱边,第七补强板3071与第二过渡结构304对焊连接,第七补强板3071与枕内地板40的下平面贴合,并通过环焊连接。在后枕梁3032的中间区域以及过线孔区域,对焊所述折弯板,通过第二补强筋3073将所述折弯板与第七补强板3071连接。
第四补强结构307增加了后枕梁3032与枕内地板40连接处的竖向刚度,抑制了纵向载荷下,后枕梁3032与枕内地板40连接处变形不协调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底架1还包括纵向梁80,二位牵枕缓32的车钩座301两端分别与两条纵向梁80连接,纵向梁80与二位端梁12连接,两条纵向梁80沿底架1的纵向布置,且连接在二位端梁12上的连接点距离大于连接在车钩座301上的连接点距离。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每条纵向梁80包括上纵梁801、下纵梁802和立板803,上纵梁801与枕外地板50拼合连接,且上纵梁801的上表面与枕外地板50的上平面齐平,上纵梁801连接立板803,立板803侧立在上纵梁801上,立板803连接下纵梁802,枕外地板50包括连接板501,两条上纵梁801之间通过连接板501连接。
可以看出,二位端梁12和二位牵枕缓32的车钩座301通过纵向梁80间接连接,并通过纵向梁80提供一个二位端梁12与二位牵枕缓32之间纵向载荷或应力传递的路径。具体地,为了保证纵向梁80满足强度要求并减轻结构重量,立板803为单层板材,设置在上纵梁801与下纵梁802之间。而下纵梁802可以是T型截面的构件,T型构件有腹板和翼板之分,下纵梁802构件的腹板与立板803连接,上纵梁801可以是类似T型截面的构件,具有腹板和两层翼板,上纵梁801构件的腹板与立板803连接,两层翼板分别与枕外地板50的上下表面拼合连接。两条上纵梁801构件上层的翼板通过连接板501进行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二位牵枕缓32的上牵引梁3021两侧分别与枕外地板50和上盖板3023搭接并对焊。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二位牵枕缓32还包括第三过渡结构308,第三过渡结构308设置于二位牵枕缓32的牵引梁302与二位牵枕缓32的车钩座301的连接处,用于平缓刚度变化。
第三过渡结构308可以是具有多个型腔的型材,所述型腔沿底架1的纵向排列,且壁厚呈梯度变化,以平缓连接处的刚度变化,减缓应力集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底架1了组合上述各个技术特征,请参考图1,对于该底架1,上牵引梁3021的上表面与枕外地板50的上平面齐平,前枕梁3031和后枕梁3032的上表面均与上牵引梁3021的上表面齐平,牵引梁302和枕梁303均具有较大的截面系数,使得牵引梁302和枕梁303在纵向载荷下,有着更高的抗弯模量和更大的应力传递路径。
示例性地,在车体正常组成状态下,端梁10能够确保不与开闭罩、转向架的运动空间干涉。一位端梁11、一位牵枕缓31和边梁组件20在一位端的枕外地板50周围构成刚度和强度较大的框架结构。在重联运营过程中的车钩纵向载荷作用下,由车钩座301至枕梁303应力的传递更直接,枕外地板50纵向承载较少,应力主要沿一位牵枕缓31向边梁组件20和枕内地板40传递。
同时通过在牵引梁302和枕梁303连接处增加第三补强结构306,引导应力的传递,缓和牵引梁302和枕梁303连接处的应力峰值。
后枕梁3032上的应力通过第二过渡结构304传递至枕内地板40。由于两者断面高度不同、断面刚度不同,枕内地板40与第二过渡结构304连接处的垂向弯矩较大,通过第四补强结构307,增大连接区域的竖向刚度,抑制枕内地板40的竖向弯曲,引导应力沿纵向往另一端传递。
同时一部分纵向应力通过枕梁303、枕内地板40传递至焊接于两侧的边梁组件20,并沿边梁组件20往至另一端传递。
示例性地,二位端车钩安装座施加纵向载荷时,应力传递与一位端基本一致。
示例性地,在碰撞载荷作用下,车钩剪断前的应力传递过程与上述过程一致。在车钩剪断后,车钩不再对车体施加纵向载荷。当防爬器作用时,碰撞载荷通过防爬器施加于一位端梁11两侧对应的防爬器安装接口101。此时主要的应力通过一位端梁11向边梁组件20传递,部分应力通过一位端梁11向第一补强结构70中的第一补强筋704以及枕外地板50传递,进而传递至枕梁303。
同时一位端梁11发生纵向形变,将部分载荷通过剪切应力方式传递至一位牵枕缓31,并沿枕梁303周围的结构向二位端传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得到的底架1满足碰撞性能和承载能力等运营要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由多节车体组成。车体结构主要包括底架结构、侧墙结构、车顶结构和端墙结构,其中至少一节车体的底架结构采用上述任意一种底架1,底架1是本节车体结构的主要承载结构。
具体地,多节车体包括中间车和具有司机室的头车,轨道车辆可以具有多个头车,任一个头车可以作为牵引车体,其他的头车则作为被牵引车体,所以,车体既可能是其底架的一位端施加纵向载荷,也可能是二位端施加纵向载荷,纵向载荷的传递可参考上述底架1的具体实施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轨道车辆为重联车组,由多个车体编组组成,每个车体编组含有多节车体,其中包括具有司机室的头车,至少存在一个车体编组的头车,既牵引本编组的其他车体,也被其他编组的车体牵引,所以,车体包括头车在内,既可能是其底架的一位端施加纵向载荷,也可能是二位端施加纵向载荷,纵向载荷的传递可参考上述底架1的具体实施例。
所述轨道车辆满足公交化的运营要求,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符合设计要求的碰撞性能,还满足车体上其他部件布置所需的空间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梁,包括一位端梁和二位端梁;
边梁组件,两个所述边梁组件分别连接所述一位端梁和所述二位端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延伸并间隔设置;
牵枕缓,所述牵枕缓包括车钩座、牵引梁和枕梁,所述车钩座与所述牵引梁连接,所述牵引梁与所述枕梁连接;所述牵枕缓分为一位牵枕缓和二位牵枕缓,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与所述第一端梁连接,所述枕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连接;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与所述第二端梁连接,所述枕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连接;
枕内地板,连接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二位牵枕缓,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连接;以及
枕外地板,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二位牵枕缓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枕外地板,所述枕外地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端梁和对应的所述枕梁,并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位端梁包括具有双层型腔的型材,所述一位端梁的双层型腔的层叠方向沿所述底架的纵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与所述一位端梁靠近所述枕外地板的内侧型腔拼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第一过渡结构,所述第一过渡结构设置于所述一位端梁与所述枕外地板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位端梁还包括防爬器安装接口,所述防爬器安装接口用于安装防爬器,两个所述防爬器安装接口沿所述底架的横向设置在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分布在所述一位牵枕缓两侧的第一补强结构,设置在所述防爬器安装接口的后方,所述第一补强结构包括第一补强板、第二补强板和第一补强筋,所述第一补强筋连接所述一位端梁和所述枕外地板,所述第一补强板侧立在所述一位端梁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补强筋和所述边梁组件,所述第二补强板斜靠在所述一位端梁上,连接所述一位端梁与所述枕外地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结构还包括第三补强板,所述第三补强板侧立在所述一位端梁上,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一位牵枕缓和所述第一补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牵引梁还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
每条所述牵引梁包括两条上牵引梁和两条下牵引梁,两条所述上牵引梁以及两条所述下牵引梁分别沿所述底架的横向间隔布置,所述下盖板连接两条所述下牵引梁,并至少盖设在部分所述下牵引梁上,所述上盖板嵌入两条所述上牵引梁之间,并连接两条所述上牵引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牵引梁还包括第二补强结构,所述第二补强结构包括第四补强板,每条所述上牵引梁和每条所述下牵引梁夹设两条所述第四补强板,两条所述第四补强板沿所述底架的横向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牵枕缓与所述枕外地板拼合连接,且所述上牵引梁的上表面与所述枕外地板的上平面齐平。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牵引梁和所述下牵引梁均包括开口型型材,且所述上牵引梁的所述开口型型材具有双型腔,所述双型腔沿所述底架的横向相邻布置,靠近所述枕外地板的外侧型腔的壁厚小于远离所述枕外地板的内侧型腔的壁厚。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枕梁包括前枕梁和后枕梁,所述前枕梁和所述后枕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相邻布置,所述前枕梁与所述枕外地板连接,所述后枕梁与所述枕内地板连接,其中,所述前枕梁和所述后枕梁的上表面均与所述上牵引梁的上表面齐平。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牵枕缓还包括第三补强结构,所述第三补强结构包括第五补强板,所述第五补强板连接所述枕梁,夹设于两条所述下牵引梁之间,并与两条所述下牵引梁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补强结构还包括第六补强板,所述第六补强板设置于所述牵引梁连接到所述枕梁的外拐角处,并分别与所述枕梁和所述下牵引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位牵枕缓的所述上盖板为单层板,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上盖板为具有型腔的型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枕梁还包括抗侧滚扭杆座和抗蛇行安装座;
每条所述枕梁包括前枕梁和后枕梁,所述前枕梁和所述后枕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相邻布置,所述前枕梁与所述枕外地板连接,所述后枕梁与所述枕内地板连接,所述抗侧滚扭杆座沿所述底架的横向设置于所述前枕梁的两端,所述抗蛇行安装座沿所述底架的横向设置于所述后枕梁的两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牵枕缓还包括第二过渡结构,所述第二过渡结构设置于所述后枕梁与所述枕内地板的连接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牵枕缓还包括第四补强结构,所述第四补强结构包括第七补强板、第八补强板和第二补强筋,所述第七补强板与所述第二过渡结构连接,并与所述枕内地板的下平面贴合连接,所述第八补强板为折弯板,所述折弯板连接在所述后枕梁靠近所述枕内地板的一端,并向所述枕内地板弯折,所述第二补强筋嵌合在所述第七补强板和所述折弯板之间,并连接所述后枕梁。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位牵枕缓还包括第三过渡结构,所述第三过渡结构设置于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牵引梁与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的连接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还包括纵向梁,所述二位牵枕缓的所述车钩座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纵向梁连接,所述纵向梁与所述二位端梁连接,两条所述纵向梁沿所述底架的纵向布置,且连接在所述二位端梁上的连接点距离大于连接在所述车钩座上的连接点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纵向梁包括下纵梁、上纵梁和立板,所述上纵梁与所述枕外地板拼合连接,且所述上纵梁的上表面与所述枕外地板的上平面齐平,所述上纵梁连接所述立板,所述立板侧立在所述上纵梁上,所述立板连接所述下纵梁,所述枕外地板包括连接板,两条所述上纵梁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板连接。
21.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了权利要求1至20任意一项所述的底架。
CN202311645344.3A 2023-12-04 2023-12-04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Pending CN1176819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45344.3A CN117681918A (zh) 2023-12-04 2023-12-04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45344.3A CN117681918A (zh) 2023-12-04 2023-12-04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1918A true CN117681918A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31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45344.3A Pending CN117681918A (zh) 2023-12-04 2023-12-04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819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4309B1 (en) Car body structure
EP2110291B1 (en) Car body structure for a railway vehicle
CN107697091B (zh) 用于地铁车辆的轴箱内置式紧凑型转向架
WO2021114345A1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CN111361590B (zh)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车体
CN112078619A (zh)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结构及轨道车辆
CN113291342A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CN111762219A (zh) 底架边梁、车体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CN112249069B (zh) 一种轨道车辆箱式底架端部结构
CN111959548B (zh) 轨道车辆及其连接高低地板的底架过渡结构
WO2021114346A1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端底架
CN111361592B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端底架
CN111232009B (zh) 一种侧梁、构架和转向架
CN117681918A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14215794U (zh)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结构及轨道车辆
CN110481584B (zh) 一种低地板车体底架结构及有轨电车
CN112026831B (zh) 防爬器传力结构、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
CN112249070A (zh)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与地板的连接结构
CN112026836A (zh) 牵引梁传力结构、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20199294U (zh) 一种非动力转向架的构架装置及非动力转向架
CN115009315B (zh) 前端底架结构、车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19969666U (zh) 一种动车组及其减振器安装座
CN114312887B (zh) 一种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19857153U (zh) 转向架构架及市域快轨车辆非动力转向架
CN218367811U (zh) 承载结构及运输平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