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7494A - 长条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长条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7494A
CN117677494A CN202280048299.0A CN202280048299A CN117677494A CN 117677494 A CN117677494 A CN 117677494A CN 202280048299 A CN202280048299 A CN 202280048299A CN 117677494 A CN117677494 A CN 117677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base film
glass member
fil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82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野孝伸
朝比奈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77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7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33/00Severing cooled glas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长条层叠体包含:长条的第一基材膜,其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玻璃部件,其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所述第一主面侧;长条的载体膜,其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所述第二主面侧;第一粘接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与所述玻璃部件之间;以及第一粘合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以及所述载体膜之间。在所述第一基材膜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基材膜的多个框状的槽。在所述槽内形成有空隙。

Description

长条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例如包含多个用于平板显示器(FPD)的显示面板的层叠体的长条层叠体。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玻璃膜等玻璃部件与树脂膜的层叠体通过准备长条的玻璃部件的辊与长条的树脂膜的辊、利用辊对辊(Roll to Roll)贴合而形成层叠体并切断来形成。切断例如使用刀具或者激光束。但是,若使用刀具,则切断面的平滑性差。若使用激光束,则在玻璃部件与树脂膜中,分别适合的加工温度等加工条件不同,因此难以将两者一并干净地切断。因此,提出了先切断树脂膜、后切断玻璃部件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挠性膜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割断层叠体的步骤,该层叠体具备厚度为100μm以下的薄玻璃与配置于该薄玻璃的单侧或者两侧的树脂层,所述制造方法包含从该树脂层的外表面侧设置槽的工序与沿该槽割断该层叠体的工序。槽使用刀具、激光束而形成。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不在薄玻璃上设置槽,使槽的深度小于树脂层的厚度、或者树脂层与粘接层的合计厚度。
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复合材料的分断方法,其是将层叠有脆性材料层与树脂层的复合材料分断的方法,包含:树脂去除工序,沿所述复合材料的分断预定线向所述树脂层照射激光束而将树脂去除,从而形成沿着所述分断预定线的加工槽;脆性材料去除工序,在所述树脂去除工序之后,沿所述分断预定线向所述脆性材料层照射从超短脉冲激光光源振荡产生的激光束而去除脆性材料,从而形成沿着所述分断预定线的加工痕迹;以及复合材料分断工序,在所述脆性材料去除工序之后,沿所述分断预定线施加外力,从而将所述复合材料分断,加工痕迹是沿着所述分断预定线的针眼状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间距为10μm以下。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了在脆性材料层1的两侧分别层叠有树脂层2a、2b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情况下,在任一方的树脂层形成加工槽,在另一方的树脂层也形成加工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59352号公报(权利要求1、[0036]、[004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22966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0055]、图3)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只要能够在保持玻璃部件的部件(具体而言是树脂膜、或者粘接剂层以及树脂膜的层叠体等)将槽形成至与玻璃部件的界面,就可以在接下来的阶段用激光束仅切断玻璃部件。但是,在形成槽时,不能抑制在玻璃部件上形成损伤。这种损伤成为用激光束切断玻璃部件时的激光束的散射的原因,难以将玻璃部件整齐地切断。
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可抑制形成槽时的薄玻璃中的损伤形成。但是,由于槽未形成到树脂层或者粘接层与薄玻璃的界面,因此需要去除树脂层或者粘接层。此时对薄玻璃施加力,形成损伤。由此,与上述相同,成为激光束散射的原因,难以整齐地切断薄玻璃。
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由于从树脂层侧以及脆性材料层侧这两方照射激光束,因此在这些层的界面附近容易被激光束损伤,品质降低。在专利文献2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若不去除双方的树脂层,则不能切断脆性材料层,因此在去除树脂层时在脆性材料层上形成损伤,难以将脆性材料层整齐地切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长条层叠体,其包含:
长条的第一基材膜,其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
玻璃部件,其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所述第一主面侧;
长条的载体膜,其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所述第二主面侧;
第一粘接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与所述玻璃部件之间;以及
第一粘合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以及所述载体膜之间,
在所述第一基材膜形成沿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基材膜的多个框状的槽,
在所述槽内形成有空隙。
发明效果
可提供能够整齐地切断保持于基材膜的玻璃部件的长条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B是将以b-b线剖切图1A的长条层叠体的剖面从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剖面图。
图2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概略剖面图。
图2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概略剖面图。
图2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概略剖面图。
图3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或者激光束的照射下的玻璃部件或者长条层叠体的分割的概略剖面图。
图3B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或者激光束的照射下的玻璃部件或者长条层叠体的分割的概略剖面图。
图3C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或者激光束的照射下的玻璃部件或者长条层叠体的分割的概略剖面图。
图3D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或者激光束的照射下的玻璃部件或者长条层叠体的分割的概略剖面图。
图3E是用于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的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或者激光束的照射下的玻璃部件或者长条层叠体的分割的概略剖面图。
图4A是第一粘接剂层与玻璃部件之间的粘接力的测定方法之前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4B是第一粘接剂层与玻璃部件之间的粘接力的测定方法之后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长条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基材层叠体中的多个框状的槽G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从长条层叠体将层叠体单片化的一系列的工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8是将图7的(c)的单片化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以VIII-VIII线剖切的剖面沿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剖面图。
图9是表示从长条层叠体制造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一系列的工序的一个例子的工序图。
图10是表示从长条层叠体制造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一系列的工序的其他例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将本发明的新颖的特征记述在添附的权利要求书中,但本发明涉及构成以及内容这两方,以下通过结合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以及特征并对照附图的详细说明可更好地理解。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依次说明本公开的长条层叠体以及利用长条层叠体制造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方法。但是,实施方式为例示,本公开的长条层叠体以及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并不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使用“平行”这一词语,但并非必须严格地平行,也可以是一方与另一方以具有例如小于10°(或小于5°)的角度的程度偏离平行的配置。同样,有时使用“垂直”这一词语,但并非必须严格地垂直,也可以是一方与另一方以具有例如80°以上100°以下(或85°以上95°以下)的角度的程度偏离垂直的配置。
在参照附图的情况下,在各附图中,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或者尺寸并非以与实际相同的比例尺来表示。为了使各构成要素的特征明确,这些尺寸的相对关系被示意性地和强调地表示。
[长条层叠体]
本公开的一方面的长条层叠体具有包含玻璃部件的层叠体,至少在分割该层叠体部分而制造多个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时较为有用。换言之,长条层叠体是制造多个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情况下的中间体。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例如作为在FPD的显示面板中使用的光学层叠体较为有用。FPD代表性地是指有机EL显示装置等薄型的图像显示装置。但是,FPD并不限定于这种具体例。
长条层叠体也可以在卷绕成辊状的状态下完成。长条层叠体也可以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被放出、以辊对辊方式向其他工序(或者阶段)供给。长条层叠体也可以被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放出、供给到处理长条层叠体的阶段(至少包含将玻璃部件单片化的工序的阶段等)。作为长条层叠体完成之前的中间体也可以以卷绕成辊状的状态处理。中间体也可以被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放出、以辊对辊方式向用于获得长条层叠体的工序供给。
辊对辊方式是处理长条层叠体或作为长条层叠体完成之前的中间体时的一个方式。在辊对辊方式中,包含将长条层叠体或中间体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放出、将长条层叠体或中间体卷取成辊状。在辊对辊方式中,使用放出长条层叠体或中间体的放卷部与卷取长条层叠体或中间体的卷取部。
长条层叠体包含长条的第一基材膜、以夹持第一基材膜的方式层叠的玻璃部件以及长条的载体膜、夹设于第一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间的第一粘接剂层、及夹设于第一基材膜与载体膜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层。若具体地进行说明,第一基材膜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在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侧层叠有玻璃部件,在第二主面侧层叠有载体膜。
第一主面以及第二主面是占据长条的第一基材膜的表面整体的大部分的表背的一对表面。第一基材膜除了具有第一主面以及第二主面之外,还具有将这些主面连结且确定第一基材膜的外周的侧面(或者端面)。
在本公开的长条层叠体中,在第一基材膜中,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第一基材膜的多个框状的槽。而且,在槽内形成有空隙。这种槽在层叠第一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前形成。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层叠后形成槽的情况不同,能够成为将槽形成至玻璃部件的表面的状态。另外,能够抑制如现有技术那样形成槽时损伤玻璃部件的情况。槽在与玻璃部件的层叠之前形成。因此,在具有槽的状态的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涂敷第一粘接剂,以与涂膜接触的方式将玻璃部件层叠于第一基材膜。因此,有第一粘接剂侵入槽内且因固化而形成第一粘接剂层的情况。但是,在本公开中,设为在槽内形成空隙。因此,在槽内不形成第一粘接剂层,或即使形成,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也较小。由此,通过从玻璃部件侧向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能够容易地切断玻璃部件,并且能够容易地去除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另外,通过从第一基材膜侧向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也使得激光束通过槽,从而能够容易地去除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能够容易地切断玻璃部件。结果,能够整齐地切断保持于第一基材膜的玻璃部件。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槽内”有时也包含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的部分。换言之,有时将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简称为槽内。即,在本公开中,在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空隙。在槽内形成有空隙的状态,是指这些部分不是完全被第一粘接剂层填埋的状态。这种状态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涂敷第一粘接剂的位置(例如仅涂敷于第一主面的槽以外的部分)、调节第一粘接剂的粘度或者涂敷量来获得。
第一基材膜隔着第一粘合剂层保持于载体膜。第一粘合剂层由具有流动性的第一粘合剂构成,与第一粘接剂层等粘接剂层不同,能够容易地与载体膜一起去除。由此,在从第一基材膜侧(更具体而言是从第二主面侧)向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或者通过槽向玻璃部件照射激光束的情况下,在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之后进行较为有利。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去除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并且能够整齐地切断保持于第一基材膜的玻璃部件。
也可以在玻璃部件上在与第一基材膜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层叠第二基材膜。在第二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间夹设有第二粘合剂层或者第二粘接剂层。这种构成也包含于本公开的长条层叠体。在该情况下,在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中,从玻璃部件侧(更具体而言是第二基材膜侧)向第二基材膜与第二粘合剂层(或者第二粘接剂层)照射激光束而将它们切断。在该部分,由于玻璃部件与第二粘合剂层或者第二粘接剂层相接,因此容易产生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问题。但是,在本公开中,在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之后,能够从第一基材膜的第二主面侧通过槽向玻璃部件照射激光束。因此,在玻璃部件的第一基材膜的界面,能够抑制玻璃部件形成损伤,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另外,由于在槽内形成有空隙,在从第二主面侧通过槽照射激光束时,也能够容易地去除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因此,即使在长条层叠体被第一基材膜以及第二基材膜玻璃部件夹持的层叠体的状态下,也无需高度控制激光束的照射条件,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
在本公开中,在第一基材膜预先形成槽,在设置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区别于玻璃部件地另外切断第二基材膜。即,基本上仅将玻璃部件用激光束切断即可。因此,与以往的用激光束一次切断基材膜与玻璃膜的层叠体的情况相比,在本公开中,容易控制适合玻璃部件的激光束的照射条件等,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长条层叠体的构成要素。
(第一基材膜)
在在本公开中,在第一基材膜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第一基材膜的框状的槽。该槽在层叠玻璃部件与第一基材膜之前形成。如果朝向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放射激光束,则不照射到第一基材膜而是照射到玻璃部件,因此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
框状的槽在第一基材膜形成有多个。槽也可以沿长条的第一基材膜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在第一基材膜的宽度方向上,框状的槽可以形成一个,也可以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但是,不被限定于这些情况,例如也可以将以沿着第一基材膜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的多个框状的槽的多个列形成为在邻接的列错开。在第一基材膜中,框状的槽的排列不被特别限制。
槽以第一基材膜隔着第一粘合剂层而被载体膜保持的状态形成。在从第一主面侧观察第一基材膜时,槽的形状只要是框状即可,不被特别限制,可以采取各种形状。在从第一主面侧观察第一基材膜时,框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状。矩形状代表性来说是指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但不必是严格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例如也可以是对矩形的角部进行R倒角而倒圆,也可以对角部进行C倒角。另外,矩形的四个边也可以不是直线,也可以由具有一些弯曲、凹凸的线形成。除此之外,框可以根据用途采用平行四边形、菱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
在形成有槽的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上涂敷第一粘接剂,以与第一粘接剂接触的方式层叠玻璃部件。因此,有第一粘接剂侵入槽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的是槽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以便成为在槽内形成有空隙的状态。槽的宽度优选的是5mm以上,也可以是7mm以上或者10mm以上。槽的宽度的上限不被特别限制,考虑槽的排列或者成本等决定即可。槽的宽度例如也可以是20mm以下。槽的宽度是任意地选择的多个(例如五个)槽的每一个中的最小宽度的平均值。
侵入槽内的第一粘接剂通过固化形成第一粘接剂层。在本公开中,在形成槽之后将第一粘接剂涂敷于第一基材膜,因此侵入槽内的第一粘接剂有时覆盖槽中的第一基材膜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若第一粘接剂固化,则在槽中成为第一基材膜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一粘接剂层覆盖的状态。如果观察到这种状态,则能够掌握槽在第一基材膜与玻璃部件的层叠之前已形成。另外,在形成于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仅形成为覆盖第一基材膜的端面、在该第一粘接剂层的内侧维持有框状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该空间以通过槽的方式从第二主面侧照射激光束。在该情况下,由于不需要用激光束切削第一粘接剂层来分割第一基材膜,因此较为有利。
优选的是在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不形成沿槽的宽度方向覆盖玻璃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那样的第一粘接剂层。优选的是在槽内不形成沿槽的宽度方向封堵槽的至少一部分那样的第一粘接剂层。这是因为,这种第一粘接剂层将会再次连结由槽分割好的第一基材膜。另外,在从第一基材膜的第二主面侧通过槽照射激光束的情况下,也难以直接照射到玻璃部件。因此,这种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优选较小。这种第一粘接剂层的最小厚度优选的是0μm以上3μm以下,也可以是0μm以上2μm以下。另外,在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这两方连续地形成第一粘接剂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该第一粘接剂层的最小厚度在上述的范围。在形成于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的至少一方的第一粘接剂层被分断为多个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合计的厚度在上述的范围。在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沿槽的宽度方向覆盖玻璃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地形成的第一粘接剂层以及在槽内沿槽的宽度方向封堵槽的至少一部分地形成的第一粘接剂层的最小厚度是与槽的深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最小长度。因此,在槽内维持框状的空间的状态下,与覆盖第一基材膜的端面的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无关,无需将这种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与槽的深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最小长度)设为上述的范围。
第一基材膜例如是由树脂构成的树脂膜。第一基材膜可以是单层膜,也可以是多层膜。多层膜是两层以上的树脂膜的层叠体。构成多层膜的各层的树脂膜可以直接接合,各层的树脂膜间也可以用粘接剂层或者粘合剂层粘接。
构成树脂膜的树脂可以是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的例子是聚醚砜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环烯烃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酰胺类树脂、聚芳酯类树脂、聚砜类树脂以及聚醚酰亚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的例子是芳香族聚酯类树脂(聚亚烷基芳酯树脂等)。聚亚烷基芳酯树脂的例子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以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环烯烃类树脂的例子是降冰片烯类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的例子是环氧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以及有机硅类树脂。但是,这些树脂仅仅是例示,构成树脂膜的树脂并不限定于这些。树脂膜可以包含一种树脂,也可以组合包含两种以上的树脂。构成多层膜的各层可以包含一种树脂,也可以组合包含两种以上的树脂。
第一基材膜的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不被特别限定,例如是1.5GPa以上10GPa以下,也可以是1.8GPa以上9GPa以下,也可以是1.8GPa以上8GPa以下。在第一基材膜的储能弹性模量在这种范围的情况下,支承并且保护玻璃部件的效果较好,制造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时的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储能弹性模量可以通过进行动态粘弹性测定来求出。从容易显示这种储能弹性模量的方面考虑,作为构成第一基材膜的树脂,优选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在作为第一基材膜使用多层膜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玻璃部件侧的层的储能弹性模量在上述的范围。
第一基材膜并不局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是包含光学膜的多层膜。作为这种多层膜,可以是包含光学膜与基材膜(上述的树脂膜等)的多层膜,也可以是包含两层以上的光学膜的多层膜,也可以是包含1层或者两层以上的光学膜与分隔件的多层膜。构成多层膜的各膜可以直接接合,也可以经由粘合剂层或者粘接剂层而粘接。
光学膜不被特别限定,但例如是指偏振板、相位差板、各向同性膜。作为构成光学膜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醇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环状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醚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聚氨酯类树脂、聚砜类树脂、醋酸酯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光学膜也可以是氧化金属膜(金属膜、ITO膜等)、金属膜与树脂膜的层叠膜。
作为分隔件,例如使用具备基材片材与配置于基材片材的至少一个主面的剥离剂的剥离片材。基材片材例如可以任意选择使用与作第一基材膜例示的树脂膜相同的材料。作为剥离剂,可列举公知的剥离剂(例如有机硅类剥离剂、氟类剥离剂)。
第一基材膜的厚度例如是5μm以上300μm以下。在第一基材膜是单层膜的情况下,厚度例如是5μm以上60μm以下,也可以是5μm以上50μm以下,也可以是10μm以上40μm以下。在第一基材膜是多层膜的情况下,厚度例如是10μm以上300μm以下,也可以是30μm以上200μm以下。调节构成多层膜的各层的厚度,以使多层膜的厚度处于这种范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各层叠体的构成要素的厚度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对任意的多个部位(例如5处)测定出的厚度的平均值。
(玻璃部件)
作为玻璃部件,例如使用玻璃膜。玻璃膜通常也称为薄玻璃。玻璃部件优选的是具有均匀的厚度。
薄玻璃等玻璃膜具有较高的柔软性,有时以辊状供给。因此,在长条层叠体中,也可以利用长条的玻璃部件(玻璃膜等)。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以辊对辊方式在第一基材膜上层叠玻璃部件,因此较为简便。但是,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将大片的玻璃部件排列层叠在第一基材膜上。在使用多个大片的玻璃部件的情况下,可以是全部相同的玻璃部件,也可以是根据目的将不同的玻璃部件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在使用大片的玻璃部件的情况下,使用一个主面的面积比框状的槽的尺寸大的玻璃部件。
构成玻璃部件的玻璃的组成不被特别限定。玻璃的例子是碱石灰玻璃、硼酸玻璃、铝硅酸玻璃以及石英玻璃。可以是无碱玻璃,也可以是低碱玻璃。玻璃的碱金属成分(例如Na2O、K2O、Li2O)的合计含量例如是15质量%以下,也可以是10质量%以下。
玻璃部件的厚度例如是100μm以下,也可以是10μm以上60μm以下。
玻璃部件的密度例如是2.3g/cm3以上3.0g/cm3以下,也可以是2.3g/cm3以上2.7g/cm3以下。
玻璃部件以任意适当的方法制造。代表来说,玻璃膜是将包含作为主原料的陶瓷(二氧化硅、氧化铝等)、消泡剂(芒硝、氧化锑等)、及还原剂(碳等)的混合物在1400℃以上1600℃以下的温度下熔融且成形为膜状之后冷却而制作。作为玻璃膜的成形方法,例如可列举狭缝下拉法、熔融法、浮法。通过这些方法而获得的玻璃膜为了进一步薄板化或提高的表面与端部的平滑性,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氟酸等溶剂化学研磨。
为了提高与玻璃部件接触的粘接剂层或者粘合剂层的粘接性,也可以对玻璃部件的表面实施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不被特别限制,可列举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偶联处理等。
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玻璃部件的与第一基材膜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层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具有各种功能的表面涂层。
作为表面涂层,例如可列举耐指纹涂层、硬涂层、防反射层、防眩层、防污层、防止粘附层、色相调整层、防静电层、易粘接层、成分析出防止层、冲击吸收层、飞散防止层。表面涂层可以由各种材料构成,但例如耐指纹涂层例如包含氟树脂、有机硅树脂等。其他表面涂层例如由丙烯酸类涂敷剂、三聚氰胺类涂敷剂、聚氨酯类涂敷剂、环氧类涂敷剂、有机硅类涂敷剂、无机类涂敷剂等形成。涂敷剂可包含硅烷偶联剂、着色剂、染料、颜料、填充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抗静电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阻聚剂、防污剂等添加剂。
表面涂层可以以长条层叠体的状态形成,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将玻璃部件单片化之后形成。另外,可以在形成长条层叠体之前,在玻璃部件上形成表面涂层。
(载体膜)
长条的载体膜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树脂膜构成。作为构成树脂膜的树脂,例如可以从关于第一基材膜的树脂膜例示的树脂中任意地选择。若考虑输送性以及强度等,则优选的是PET树脂制的膜等。
载体膜的厚度例如是10μm以上200μm以下,也可以是30μm以上150μm以下,也可以是40μm以上100μm以下。
(第二基材膜)
长条层叠体也可以还包含长条的第二基材膜。第二基材膜层叠于玻璃部件的与第一基材膜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
第二基材膜不被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单片化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用途来选择,也可以是用于保护玻璃部件的保护膜。第二基材膜可以从关于第一基材膜例示的树脂膜、光学膜等中选择。第二基材膜可以是单层膜,也可以是多层膜。在第二基材膜是多层膜的情况下,各层可以直接接合,也可以经由粘接剂层或者粘合剂层而粘接。关于槽以外的内容,可以参照关于第一基材膜的说明。第二基材膜的弹性模量也可以设定在关于第一基材膜的弹性模量记载过的范围。
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第二基材膜的与玻璃部件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层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具有各种功能的表面涂层。作为表面涂层,可以参照形成于玻璃部件的表面的表面涂层的说明。除了上述以外,例如也可以在形成长条层叠体之前,在第二基材膜上形成表面涂层。
(粘接剂层)
在本公开中,粘接剂通过使层粘接剂的涂膜固化而形成。因此,粘接剂层实质上不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粘合剂层由粘合剂构成,但为非固化性,具有流动性。如此,在本公开中,粘接剂层与粘合剂层得以区别。
粘接剂层的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比10MPa大,也可以是100MPa以上,通常是1GPa左右。粘接剂层也通过储能弹性模量与粘合剂层区别。
(第一粘接剂层)
第一粘接剂层夹设于第一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间。第一粘接剂层通过在形成有槽的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涂敷第一粘接剂、将玻璃部件与第一粘接剂接触地重叠、接着使第一粘接剂固化来形成。第一粘接剂通常涂敷于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的除了槽的部分。
出于减少第一粘接剂流动而侵入槽内的观点,优选的是以使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成为0.5μm以上5μm以下的方式涂敷第一粘接剂。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更优选的是0.5μm以上3μm以下。但是,该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是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中除了槽的部分中的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
在槽内形成空隙时,第一粘接剂的粘度也很重要。第一粘接剂的25℃下的粘度优选的是150mPa·s以下或者100mPa·s以下。在第一粘接剂的粘度在这种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在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沿槽的宽度方向覆盖玻璃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地形成的第一粘接剂层以在及槽内在槽的宽度方向上封堵槽的至少一部分地形成的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优选的是不形成这种第一粘接剂层)。第一粘接剂的25℃下的粘度也可以是0.1mPa·s以上。
第一粘接剂的粘度使用市售的粘弹性测定装置以25℃以及剪切速度200(1/s)的条件测定。作为粘弹性测定装置,具体而言,使用Anton Paar公司制流变仪MCR302。
第一粘接剂层与第一基材膜的粘接力以及第一粘接剂层与玻璃部件的粘接力在25℃下例如分别可以是0.1N/mm以上,也可以是1N/mm以上。通过设为这种粘接力,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间的剥离。这种粘接力例如可以通过选择第一粘接剂的种类或者组成来调节。
第一粘接剂不被特别限定,可使用任意适当的粘接剂。第一粘接剂例如可列举包含具有环状醚基(环氧基、缩水甘油基、氧杂环丁基等)的树脂的粘接剂、包含丙烯酸类树脂的粘接剂、包含有机硅类树脂等的粘接剂。第一粘接剂优选的是紫外线固化型。在第一粘接剂是紫外线固化型的情况下,在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层叠体的生产性能。
(其他粘接剂层)
在长条层叠体包含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间夹设第二粘接剂层。另外,在第一基材膜或者第二基材膜是多层膜的情况下,有时用粘接剂层粘接构成多层膜的层间。这些粘接剂层也可以如第一粘接剂层的情况那样通过将粘接剂的涂膜配置于要粘接的层间并固化而形成。
作为包含形成第二粘接剂层的第二粘接剂且形成第一粘接剂层以外的粘接剂层的粘接剂,可列举关于第一粘接剂例示的粘接剂。第二粘接剂出于与第一粘接剂的情况相同的理由,优选的是紫外线固化型。其他粘接剂可以是热固化型,也可以是光固化型(紫外线固化型等)。
形成第一粘接剂层以外的粘接剂层的粘接剂在25℃下的粘度例如是0.1mPa·s以上1000mPa·s以下,也可以是0.1mPa·s以上300mPa·s以下。粘接剂的粘度按照与第一粘接剂的情况相同的顺序测定。
第一粘接剂层以外的粘接剂层的厚度例如是0.5μm以上10μm以下,也可以是1μm以上5μm以下。
(粘合剂层)
粘合剂层如上述那样具有流动性。粘合剂层在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例如是10MPa以下,通常为1MPa以下。粘合剂层在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也可以是0.2MPa以下或者0.1MPa以下。在粘合剂层的储能弹性模量在这种范围的情况下,能够相对较容易地将粘合剂层从与粘合剂层接触的层剥离。粘合剂层在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也可以是0.001MPa以上。
(第一粘合剂层)
第一粘合剂层夹设于第一基材膜与载体膜之间。因此,在对长条层叠体照射激光束而切断玻璃部件时,只要将第一粘合剂层以及载体膜从第一基材膜剥离,就能够从第一基材膜的第二主面侧通过槽进行激光束照射。例如在长条层叠体包含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难以从第二基材膜侧直接向玻璃部件照射激光束。但是,在本公开中,在第一基材膜形成有槽,即使在槽内或者槽的附近形成有第一粘接剂层也存在空隙。因此,通过将第一粘合剂层以及载体膜从第一基材膜剥离,能够容易地通过第一基材膜的槽向玻璃部件照射激光束,且沿槽的形状将玻璃部件整齐地切断为被框包围的形状。
第一粘合剂层例如通过在载体膜以及第一基材膜的对置面的至少一方涂敷第一粘合剂且使载体膜与第一基材膜重合而形成。在该阶段,在第一基材膜未形成有槽,因此能够以辊对辊方式容易地形成包含载体膜、第一基材膜、及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层的长条的基材层叠体。也可以在载体膜的表面形成第一粘合剂层,经由该第一粘合剂层将第一基材膜贴合于载体膜。
作为构成第一粘合剂层的第一粘合剂,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丙烯酸类粘合剂、橡胶类粘合剂、有机硅类粘合剂、聚氨酯类粘合剂、乙烯基烷基醚类粘合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类粘合剂、聚丙烯酰胺类粘合剂、纤维素类粘合剂。
各粘合剂中例如可包含基础聚合物、交联剂、添加剂(例如增粘剂、偶联剂、阻聚剂、交联延迟剂、催化剂、增塑剂、软化剂、填充剂、着色剂、金属粉末、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劣化防止剂、表面活性剂、防静电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防腐剂、无机或者有机系材料的粒子(金属化合物粒子(金属氧化物粒子等)、树脂颗粒等))。但是,粘合剂的构成成分并不限定于这些。
第一粘合剂层的厚度例如是3μm以上50μm以下,也可以是5μm以上30μm以下。
(其他粘合剂层)
在长条层叠体包含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之间夹设第二粘合剂层。另外,在第一基材膜或者第二基材膜是多层膜的情况下,有时用粘合剂层粘接构成多层膜的层间。这些粘合剂层也可以如第一粘合剂层的情况那样,通过在要粘接的层间配置粘合剂来形成。
作为包含构成第二粘合剂层的第二粘合剂且构成第一粘合剂层以外的粘合剂层的粘合剂,可列举关于第一粘合剂例示的粘合剂等。第一粘合剂层以外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例如可以从关于第一粘合剂层的厚度记载过的范围选择。
<物性的测定方法1>
(1)储能弹性模量
(1-1)基材膜
第一基材膜以及第二基材膜各自的储能弹性模量可以遵循JIS K 7244-1:1998作为拉伸储能弹性模量而测定。具体而言,首先,将各基材膜切成规定尺寸,制作试验片。使用该试验片,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株式会社Hitachi High-Tech Science制的多功能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MS6100”),以下述的条件进行粘弹性的测定,求出25℃下的拉伸储能弹性模量。也可以将测定进行5次以上,求出平均值。
测定条件
温度范围:-100℃~+200℃
升温速度:2℃/min
模式:拉伸
样品宽度:10mm
夹头间距离:20mm
频率:10Hz
形变振幅:10μm
环境:大气(250ml/min)
数据的取得间隔:0.5min(1℃每)
(1-2)粘接剂层
粘接剂层的储能弹性模量可以与基材膜的情况相同地作为拉伸储能弹性模量而测定。具体而言,首先,将粘接剂成形为膜状并使其固化,制作厚度约20μm的固化物的膜。将该膜切成规定尺寸,制作试验片。使用该试验片,与基材膜的情况相同,进行粘弹性的测定,求出25℃下的拉伸储能弹性模量。也可以将测定进行5次以上,求出平均值。
(1-3)粘合剂层
粘合剂层的储能弹性模量可以遵循JIS K 7244-1:1998以扭转模式测定。具体而言,将粘合剂的涂膜夹在平行板中,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RheometricScientific公司制的“Advanced Rheometric Expansion System(ARES)”),以下述的条件进行粘弹性的测定,求出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也可以将测定进行5次以上,求出平均值。
测定条件
变形模式:扭转
测定频率:1Hz
测定温度:-40℃~+150℃
升温速度:5℃/分
(2)粘接力
第一粘接剂层与玻璃部件之间的粘接力使用DAIPLA WINTES株式会社制的表面·界面物性分析装置“SAICASDN-20型”通过以下的条件以及方法测定。如图4A所示,表面·界面物性分析装置41具备具有下述特性的刀具42、未图示的移动装置以及压力测定部。刀具42能够移动。刀具42具备形成于前端部的刀尖43。
刀具42的特性
刀具42的材料:单晶金刚石
刀尖43的宽度:1mm
刀尖43的前角:10°
首先,如图4A所示,将层叠体设置于分析装置41。一边使刀尖43相对于铅垂方向D2(相当于层叠体的厚度方向)倾斜地向水平方向D1(相当于层叠体的面方向)的一侧移动,一边压入第一基材膜100,使刀尖43切入第一基材膜100。水平方向速度为10μm/sec,铅垂方向速度为0.5μm/sec。测定时,使用在第一基材膜100未形成有框状的槽的状态的层叠体。层叠体包含第一基材膜100、玻璃部件200及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一粘接剂层300。
在使刀尖43切入第一基材膜100之后,如图4B所示,使刀尖43也切入第一粘接剂层300。在刀尖43到达第一粘接剂层300与玻璃部件200的界面时,使刀尖43向上述一侧水平移动。由此,第一粘接剂层300从玻璃部件200剥离。测定此时的剥离强度作为第一粘接剂层300与玻璃部件200的粘接力。
另外,关于第一粘接剂层300与第一基材膜100之间的粘接力,也可以替换图4A以及图4B的层叠体的上下而同样地进行测定。但是,在测定第一粘接剂层300与第一基材膜100之间的粘接力的情况下,将刀尖43压入第一基材膜100,使刀尖43切入第一基材膜100。在刀尖43到达第一基材膜100与第一粘接剂层300的界面时,使刀尖43向上述一侧水平移动,测定第一粘接剂层300从第一基材膜100剥离时的剥离强度作为粘接力。
图1A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长条层叠体10C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B是沿箭头的方向观察以b-b线剖切图1A的长条层叠体10C时的剖面时的概略剖面图。在长条的载体膜400上,隔着第一粘合剂层500层叠有形成有多个长方形的框状的槽G的长条的第一基材膜100。而且,进一步在第一基材膜100上隔着第一粘接剂层300层叠有膜状的长条的玻璃部件200。槽G通过在涂敷形成第一粘接剂层300的第一粘接剂之前、在载体膜400、第一基材膜100、及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层500的层叠体(也称为基材层叠体)的状态下将第一基材膜100在多个部位切削或裁切成框状而形成。框状的槽G的排列、数量等并不限定于图示例,可被适当设定。在图1A以及图1B中,用Wg表示框状的槽G的宽度。
图2A、图2B以及图2C是分别表示包含第二基材膜的长条层叠体的实施方式的概略剖面图。这些图如图1B那样,是表示从与长条层叠体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长条层叠体的与厚度方向平行的切断面时的剖面图。
在图2A的长条层叠体中,第二基材膜600隔着第二粘接剂层700形成在玻璃部件200上。在图2B的长条层叠体中,第二基材膜600隔着第二粘合剂层800形成在玻璃部件200上。除了这些构成以外与图1A以及图1B的长条层叠体10C相同,可以参照图1A以及图1B的说明。
图2C的长条层叠体如图2B那样,在玻璃部件200上隔着第二粘合剂层800形成有第二基材膜600。载体膜400以及第一粘合剂层500的层叠构造与图1A以及图1B相同。但是,图2C的长条层叠体取代单层构造的第一基材膜100而包含多层构造的第一基材膜1100。第一基材膜1100具备第一粘合剂层500侧的分隔件120和隔着粘合剂层130层叠在分隔件120上的偏振板110。在偏振板110上隔着第一粘接剂层300层叠有玻璃部件200。第一基材膜1100虽然为多层构造,但全部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在基材层叠体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激光束等容易地形成槽G。在第一基材膜1100形成槽G之后,在第一基材膜1100的第一主面(偏振板110侧的主面)的槽G以外的部分涂敷第一粘接剂,重叠玻璃部件200或者玻璃部件200、第二基材膜600、及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二粘合剂层800的层叠体,使第一粘接剂固化,从而形成第一粘接剂层300。在图示例中,示出了涂敷于第一主面的第一粘接剂沿着槽G中的第一基材膜1100的端面(或者壁面)侵入槽G的内部而形成覆盖端面的第一粘接剂层300的情况。
在长条层叠体的制造过程中,如上述那样,有时在槽内形成第一粘接剂层。另外,有时在槽的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形成第一粘接剂层。在本公开的长条层叠体中,在槽的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空隙。因此,通过向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
图3A~图3E是用于说明长条层叠体的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或者基于激光束的照射的玻璃部件或者长条层叠体的分割的概略剖面图。在这些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槽及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状态,放大示出了槽。
在图3A中,与图1B、图2A以及图2B相同,第一粘接剂层300仅形成于第一基材膜100的第一主面的槽G以外的部分与玻璃部件200之间。换言之,槽G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200之间以及槽G内的所有部分成为空隙。图3A的长条层叠体不具有第二基材膜600,最外侧的层成为玻璃部件200。从长条层叠体剥离载体膜400以及第一粘合剂层500,从玻璃部件200侧向剥离之后的长条层叠体(在该情况下,具体而言是玻璃部件200)的与槽G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L,从而能够容易地切断玻璃部件200。由此,能够沿槽G的形状分割玻璃部件200。如此,能够获得被分割成由框包围的形状的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
图3B~图3D的长条层叠体与图3A的情况相同,不具有第二基材膜600,最外侧的层成为玻璃部件200。但是,在图3B~图3D中,槽G或者其附近的第一粘接剂层300的状态与图3A不同。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图3B中,如图2C的情况那样,在槽G中,第一基材膜的端面(或者壁面)被第一粘接剂层300覆盖。在图3B中,与图2C的情况相同,在槽G的内部形成有空隙。在图3B中,与图3A的情况相同,通过照射激光束L,能够整齐地分割玻璃部件200。
在图3C以及图3D中,与图3B的情况相同,在槽G中,第一基材膜的端面(或者壁面)由第一粘接剂层300覆盖。除此之外,在槽G的上部或者底部形成有第一粘接剂层300。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图3C中,在槽G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200之间以及槽G内的上端部形成有第一粘接剂层300。在图3D中,在槽G的底部(第一粘合剂层500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粘接剂层300。在这些例子,也成为在槽G内确保了空隙的状态,形成于槽的上部或者底部的第一粘接剂层300的厚度T1较小。因此,即使从玻璃部件200侧照射激光束L,也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200,并且能够利用激光束L容易地去除形成于槽G的上部或者底部的不必要的第一粘接剂层300。由此,能够整齐地分割玻璃部件200,能够容易地制造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
图3E是将具有第二基材膜的长条层叠体单片化的情况下的例子。图3E的长条层叠体包含隔着第二粘接剂层700层叠在玻璃部件200上的第二基材膜600。在图3E的长条层叠体中,在槽G中,与图3D的情况相同地形成有第一粘接剂层300。在该情况下,首先,将载体膜400以及第一粘合剂层500剥离。接着,从玻璃部件200侧(换言之是第二基材膜600侧)照射激光束L,将第二基材膜600以及第二粘接剂层700切断。接着,从第一基材膜100的第二主面侧通过槽G照射激光束L,从而将形成于槽G的底部的第一粘接剂层300去除,并且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200。如此,通过从上下照射激光束L,能够分割长条层叠体,能够容易地制造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另外,在图3E中,即使在槽G内形成有图3C所示那样的第一粘接剂层300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也有效。
[长条层叠体以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长条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以下,称作“制造方法A”。)进行说明。关于长条层叠体的构成要素,可以参照长条层叠体的说明。
制造方法A大致可分类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长条的基材层叠体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由基材层叠体与玻璃部件准备长条层叠体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处理长条层叠体的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具有准备基材层叠体的工序。基材层叠体是利用第一粘合剂层使长条的第一基材膜与长条的载体膜贴合而成的层叠体。此时,第一基材膜处于不具有多个框状的槽的状态。基材层叠体的准备工序不被特别限定,也可以以辊对辊方式进行。
基材层叠体例如通过在长条的载体膜以及长条的第一基材膜的对置面的一方赋予第一粘合剂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并与另一方贴来合准备。第一粘合剂利用涂敷或者转印等赋予到载体膜或者第一基材膜的一个面。或者,也可以通过购买等获得载体膜与第一基材膜隔着第一粘合剂层层叠而成的基材层叠体的辊来准备。
本工序也可以还包含例如通过放卷部放出卷绕成辊状的长条的基材层叠体。放出的基材层叠体被供给到后续的阶段(或者工序)。另外,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将准备基材层叠体的工序作为形成长条层叠体的一系列工序之一来进行。
<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使用在第一阶段获得的基材层叠体形成长条层叠体。第二阶段也可以包含在从第一阶段供给的基材层叠体的第一基材膜形成槽的第一工序、层叠玻璃部件的第二工序、及形成第一粘接剂层的第三工序。第二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还包含层叠第二基材膜的第四工序。第四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以辊对辊方式进行。另外,第二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在玻璃部件或者第二基材膜形成表面涂层的第五工序。
(第一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在基材层叠体中,形成沿厚度方向贯通第一基材膜的多个框状的槽。框状的槽不被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基材层叠体的第一基材膜中机械地或者使用激光束来形成。各槽例如可以通过将第一基材膜削除成框状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形成大小两个框状的狭缝并去除狭缝间的第一基材膜(具有狭缝间的宽度的框状的第一基材膜)而形成。在本公开中,为了形成宽度相对较大的槽,后者的方法较为有利。特别是,若通过利用激光束的半切割的技术形成则较为简便。即使通过半切割贯通第一基材膜而切割至第一粘合剂层,由于第一粘合剂层具有流动性,因此在保持第一基材膜的方面也不会损害粘接性。另外,即使第一粘合剂层局部损伤,由于之后与载体膜一起去除,因此不会给产品带来影响。
第一基材膜的狭缝间的框状的部分例如可以通过将框状的部分的侧端部从载体膜的下方上推而上浮、并拉动上浮的部分来去除。
在辊对辊方式中,也可以对被放出并输送的中途或输送停止时的基材层叠体的一部分进行槽的形成。进行了第一工序的基材层叠体也可以暂时被卷取部卷取成辊状。进行了第一工序的基材层叠体也可以在被卷取部卷取之后、或者不被卷取地进一步供给到后续的工序。
(第二工序)
在第二工序中,在第一工序中形成槽之后,在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涂敷第一粘接剂,隔着第一粘接剂层叠玻璃部件。第二工序也可以包含将第一粘接剂涂敷于第一基材膜的第一子步骤与层叠玻璃部件的第二子步骤。
(粘接剂的涂敷(第一子步骤))
第一粘接剂以在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的至少一方形成空隙的方式涂敷。出于该观点,优选的是例如在第一主面的除了槽的区域涂敷第一粘接剂。另外,优选的是将第一粘接剂的粘度设为已叙述的范围,或以使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其中,是除了槽的区域)与玻璃部件之间的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成为已叙述的范围的方式涂敷第一粘接剂。另外,也优选的是以使形成于槽的第一主面侧的端部与玻璃部件之间以及槽内的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的第一粘接剂层的最小厚度成为已叙述的范围的方式涂敷第一粘接剂(例如调节涂敷量或者涂膜的厚度)。
例如在辊对辊方式中,也可以在输送形成槽之后的基材层叠体的中途或停止输送时,对于基材层叠体的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连续地或者间歇地涂敷第一粘接剂。
关于第一粘接剂的种类,可以参照形成长条层叠体的第一粘接剂层的第一粘接剂的说明。优选的是以使第一粘接部层与玻璃膜之间的粘接力以及第一粘接剂层与第一基材膜之间的粘接力都成为例如0.1N/mm以上的方式选择第一粘接剂的种类以及组成。
作为第一粘接剂的涂敷方法,可利用涂布法、印刷法等。作为涂布法,可列举气刀涂布、刮板涂布、刮刀涂布、逆向涂布、门辊涂布、凹槽辊涂布、吻合涂布、铸涂、喷涂、狭缝喷嘴型涂布、帘式涂布、电沉积涂布、浸渍涂布、模涂等。作为印刷法,可列举凸版印刷法(柔性印刷等)、凹版印刷法(直接凹版印刷法、凹版胶印法等)、平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等)、孔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等。
(玻璃部件的层叠(第二子步骤))
接着第一子步骤,在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上隔着所涂敷的第一粘接剂层叠玻璃部件。如前述那样,作为玻璃部件,可以将长条的玻璃部件(玻璃膜等)连续地重合于第一基材膜,也可以在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上将大片的玻璃部件排列配置多个。
在第二子步骤中,玻璃部件也可以单独层叠于第一基材膜。
或者,玻璃部件也可以在预先隔着第二粘接剂层或者第二粘合剂层而与第二基材膜层叠的状态下层叠于第一基材膜的第一主面。玻璃部件、第二基材膜、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二粘接剂层的层叠体例如可以通过在玻璃部件以及第二基材膜的对置面的至少一方涂敷第二粘接剂并贴合另一方、使第二粘接剂固化而形成第二粘接剂层来获得。第二粘接剂的涂敷可以通过对第一粘接剂记载过的涂敷方法等进行。第二粘接剂的固化可以参照关于后述的第三工序的说明。玻璃部件、第二基材膜、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二粘合剂层的层叠体例如可以通过对玻璃部件以及第二基材膜的对置面的至少一方赋予第二粘合剂而形成第二粘合剂层、使另一方以接触第二粘合剂层的方式粘附来形成。第二粘合剂的赋予可以通过涂敷或者转印等进行。
(第三工序)
在第三工序中,通过使在第二工序中涂敷的第一粘接剂固化,形成第一粘接剂层。由此,可获得在于第一基材膜形成有多个框状的槽的基材层叠体上隔着第一粘接剂层层叠有玻璃部件的长条层叠体。
第一粘接剂的固化可以根据第一粘接剂的种类利用加热或者光照射等来进行。由于玻璃部件透明,因此能够使用光固化型的第一粘接剂,能够高效地进行固化。在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的第一粘接剂的情况下,紫外线经由玻璃部件照射到第一粘接剂,由此形成第一粘接剂层。
在第三工序中获得的长条层叠体或者其前体也可以暂时由卷取部卷取成辊状。进行了第三工序的长条层叠体也可以在卷取于卷取部之后、或者不卷取地进一步供给到后续的工序或者阶段(例如第四工序、第五工序、第三阶段)。在第三工序中获得前体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进行第四工序以及/或者第五工序而完成长条层叠体。
图5是表示长条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长条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以辊对辊方式向图5中的箭头的方向依次进行。图5的(a)示意地示出第一阶段的基材层叠体的准备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也可以包含利用放卷部1放出卷绕成辊状的基材层叠体456的步骤。基材层叠体456是利用第一粘合剂层500贴合长条的载体膜400与长条的第一基材膜100的层叠体。放出的基材层叠体456被供给到后续的第二阶段的第一工序。
图5的(b)示意地示出第二阶段的第一工序的至少一部分,首先,示出了通过使用了激光束的半切割装置2形成狭缝S的情形。狭缝S以描绘大小的两个框状的长方形的组的方式形成。沿基材层叠体456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连续地形成多个这种框状的长方形的组。然后,通过去除第一基材膜100的大小两个框状的狭缝S之间的部分(框状的部分)100a,形成多个框状的槽G。
图5的(c)示意地示出了第二工序的至少一部分,且示出了在第一子步骤中涂敷第一粘接剂300a的情形。在剖面示意图中,第一粘接剂300a涂敷于第一基材膜100的第一主面的槽G以外的部分。
图5的(d)示意地示出了第二工序的至少一部分,且示出了在第二子步骤中层叠长条的玻璃部件200的情形。将辊状的玻璃部件200从放卷部4放出,层叠于形成有框状的槽G的基材层叠体。然后,通过使第一粘接剂300a固化,形成剖面示意图所示那样的长条层叠体10C。通过经由玻璃部件200向第一粘接剂300a照射紫外线,使第一粘接剂300a固化,形成第一粘接剂层300。如此,形成长条层叠体10C。层叠有玻璃部件200的基材层叠体也可以通过一对夹持辊3a、3b的辊隙而将玻璃部件200按压于第一粘接剂。
长条层叠体10C也可以如图5的(e)所示那样被卷取部5卷取成辊状。在该情况下,出于保护玻璃部件200的观点,优选的是以辊的内侧成为玻璃部件200的方式卷取。
在图示例中,示出了长方形的玻璃部件200的长度方向与长条的载体膜的MD方向平行的例子,但玻璃部件200的长度方向与MD方向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此。
图6是表示基材层叠体中的多个框状的槽G的配置例的俯视图。图6的(a)是与图5中所示的基材层叠体456类似的配置。图6的(b)示出了长方形的框状的槽G的长度方向与长条的载体膜的TD方向平行的例子。图6的(c)示出了长方形的框状的槽G的长度方向与长条的载体膜的TD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例子。
在使用于柔性的平板显示器(FPD)的显示面板等的光学层叠体的情况下,要求卷起或弯曲玻璃膜。也可以将长条层叠体中的框状的槽G的配置方向决定为,在将卷起或弯曲玻璃膜的方向(即,卷起或弯曲玻璃膜时形成的周面的圆周方向)设为第一方向时,第一方向与MD方向平行(第一方向与TD方向垂直)。
(第四工序)
第二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还包含层叠第二基材膜的第四工序。在不设置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工序中层叠了包含玻璃部件以及第二基材膜的层叠体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设置本工序。但是,不限于该情况,即使在第二工序中层叠了包含玻璃部件以及第二基材膜(更详细地说第二基材膜的一部分的层)的层叠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四工序中进一步层叠第二基材膜(更详细地说是第二基材膜的一部分的层)而使第二基材膜整体多层膜化。
在第四工序中,通常在玻璃部件的与第一基材膜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隔着第二粘合剂层或者第二粘接剂层层叠长条的第二基材膜。第二基材膜的层叠可以参照在第二工序的玻璃部件层叠第二基材膜的情况的说明。另外,能够以该情况为基准在第二基材膜的一部分的层上进一步层叠第二基材膜的一部分的层。在不隔着粘合剂层或者粘接剂层而层叠构成第二基材膜的层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将构成层的涂敷剂涂敷于层叠的层并固化来进行多层化。
(第五工序)
例如在长条层叠体中,在玻璃部件或者第二基材膜的表面形成表面涂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五工序中形成表面涂层。关于表面涂层,可以参照关于形成于玻璃部件的表面的表面涂层的说明。表面涂层例如可以通过将成为材料的涂敷剂涂敷于玻璃部件或者第二基材膜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固化来形成。
第五工序也可以在第二工序的第二子步骤中在基材层叠体上层叠玻璃部件之后、或者在第三工序之后对于层叠的玻璃部件来进行。另外,在第四工序中,也可以在层叠第二基材膜之后对于第二基材膜进行第五工序。但是,不限于这些情况。出于玻璃部件的保护或者作业性等的观点,优选的是在于第二工序中将玻璃部件层叠于基材层叠体之前的玻璃部件上预先通过第五工序形成表面涂层。另外,在第二基材膜形成表面涂层的情况下,出于作业性的观点,优选的是在于第四工序中层叠之前的第二基材膜上预先通过第五工序形成表面涂层。
<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进一步处理在第二阶段获得的长条层叠体。更具体而言,处理长条层叠体,形成分别包含多个单片化的玻璃部件的多个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
第三阶段根据长条层叠体的构成,例如包含剥离载体膜的第六工序、分割玻璃部件的第七工序、分割第二基材膜的第八工序等。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在玻璃部件或者第二基材膜的表面形成表面涂层的第九工序。
在第七工序中将玻璃部件单片化之前,也可以进行形成包含多个框状的槽的一部分的大片片材的第十工序。
(第六工序)
在第六工序中,从长条层叠体中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出于减少单片化后的玻璃端部的破损的风险的观点,优选的是在第七工序之前进行第六工序。第六工序与第八工序中先进行哪一个都可以。例如也可以在进行了第六工序之后进行第八工序,在第八工序之后进行第七工序。
在长条层叠体被卷取成辊状的情况下,第六工序也可以包含例如通过放卷部放出卷绕成辊状的长条层叠体的步骤。
在第六工序中被去除的载体膜也可以与第一粘合剂层一起被卷取部卷取成辊状。
(第七工序)
在第七工序中,从玻璃部件侧或者第一基材膜侧向长条层叠体(更具体而言是从长条层叠体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的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分割玻璃部件。通过向玻璃部件照射激光束,玻璃部件沿槽被分割(或者切断)为由框包围的形状。在长条层叠体不包含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如图3A~图3D所示,通过从玻璃部侧照射激光束,能够切断玻璃部件。通过向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能够切断玻璃部件,因此可抑制第一基材膜被激光束损伤。另外,如图3A~图3D所示,即使第一粘接剂层侵入槽内而形成,由于在槽内形成有空隙,因此即使在激光束的光路上存在第一粘接剂层,在切断玻璃部件时也能够容易地去除。由此,能够用整齐的切断面容易地形成包含单片化的玻璃部件与第一基材膜的层叠体。另外,即使在长条层叠体不具有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通过第六工序先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从而能够从从第一基材膜侧向槽所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而分割玻璃部件。在该情况下,更具体而言,激光束通过槽照射到玻璃部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有时也将从长条层叠体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之后的层叠体称作长条层叠体。
在长条层叠体包含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例如在第六工序中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之后,优选的是进行第八工序,接着在第七工序中从第一基材膜侧向槽所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从而能够分割玻璃部件。在该情况下,在第七工序中,激光束通过槽照射到玻璃部件。该情况下的例子表示在图3E中。在本公开中,如图3E那样,即使在槽内形成有第一粘接剂层,由于槽内的空隙较多,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较小,因此容易被照射的激光束去除,能够整齐地切断玻璃部件。
即使在长条层叠体包含第二基材膜以及第二粘合剂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去除第二基材膜以及第二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在进行去除第二基材膜以及第二粘合剂层的子步骤之后,如图3A~图3D所示,从玻璃部件侧向槽所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而切断玻璃部件。
在从玻璃部件侧照射激光束之后,在槽内残留有第一粘接剂层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第一基材膜侧通过槽照射激光束。由此,能够去除残留于槽内的第一粘接剂层而再次分割第一基材膜。
在第七工序中,激光束的种类不被特别限制,根据激光束振荡的介质,例如也可以使用半导体激光、气体激光(CO2激光等)、固体激光(YAG激光、紫外线激光)等。激光束的照射条件例如根据玻璃部件以及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组成等而决定。
(第八工序)
在长条层叠体包含第二基材膜的情况下,在第二基材膜与玻璃部件中适合的照射条件不同的情况较多,因此如图3E所示,优选的是从玻璃部件侧(更具体而言是第二基材膜侧)向第二基材膜照射激光束,切断第二基材膜以及第二粘接剂层或者第二粘合剂层。另外,第二粘合剂层即使不照射激光束也能够去除,因此在去除第二基材膜以及第二粘合剂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对第二基材膜照射激光束来去除。
在第八工序中,激光束的种类不被特别限制,可列举关于第七工序举出的激光。激光束的照射条件例如根据第二基材膜、第二粘接剂层或者第二粘合剂层的厚度、组成、第二基材膜的层构成等来决定。
在进行需要第七工序以及第八工序这两方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一方的工序之后进行另一方的工序,也可以并行进行两方的工序,但优选的是在第七工序之前进行第八工序。在第七工序之前进行第八工序的情况下,第六工序可以在第八工序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其之后进行,但优选的是在第七工序以及第八工序之前进行。
在激光照射之前长条层叠体被卷取成辊状的情况下,第八工序例如也可以包含通过放卷部放出卷绕成辊状的长条层叠体。
(第九工序)
表面涂层可以在第二阶段的长条层叠体的制造过程中在第五工序中形成,也可以在第三阶段的第九工序中形成。在第三阶段形成表面涂层的情况下,出于作业性的观点,优选的是在第六工序之后、第七工序以及第八工序之前进行第九工序。另外,在第七工序以及第八工序之后,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第九工序,在单片化后的玻璃部件或者第二基材膜的表面形成表面涂层。关于表面涂层的形成,可以参照第五工序的说明。
(第十工序)
第十工序在将玻璃部件单片化之前(即,在第七工序之前)进行。在进行第八工序的情况下,第十工序也可以在第八工序之前进行。第十工序可以在第六工序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第六工序之后进行。
在第十工序中,在长条层叠体的框状的槽的外侧切断长条层叠体,形成包含多个框状的槽的一部分的大片片材。在第十工序之前或者之后,在进行第六工序之后,向第七工序供给大片片材(更具体而言,是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的大片片材),在第七工序中将玻璃部件单片化。虽然也可以使用大片片材并行进行第七工序以及第八工序,但出于减少玻璃部件的破损的观点,优选的是先将大片片材向第八工序供给,在第八工序之后向第七工序供给。在进行第九工序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例如对于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部件层的大片片材,在第八工序以及第七工序之前进行第九工序、或者对于分割玻璃部件之后的单片化的层叠体进行第九工序。
图7是表示从长条层叠体将层叠体单片化的一系列的工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在图示例中,首先,从长条层叠体10C切出包含多个框状的槽的大片片材10E。在该切出之前或者之后,通过第六工序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然后,使用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的大片片材,通过第七工序分割玻璃部件200,获得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10。
更具体而言,大片片材10E通过沿长条层叠体10C中的通过框状的槽G的外侧的切断线LB切断长条层叠体10C而形成。在图示例中,切断线LB被设定为从长条层叠体10C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不横穿框状的槽G的部分(图7的(a))。
然后,长条层叠体10C沿切断线LB被切断,形成大片片材10E,该大片片材10E包含玻璃部件200、形成有多个框状的槽G(图示例中是9个)的第一基材膜100及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第一粘接剂层300(图7的(b))。考虑处理的容易度而任意地选择大片片材10E的长度。
然后,在第六工序中,从大片片材10E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在第七工序中,向获得的大片片材的与槽G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从而沿槽G的框形状沿切断线LA切断玻璃部件200。由此,获得大从片片材单片化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10(图7的(c))。
图8是将图7的(c)的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10的用VIII-VIII线剖切时的剖面从箭头的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剖面图。层叠体10通过以在第一基材膜100预先形成有槽G的状态分割玻璃部件200而得,因此玻璃部件200的端面为比分割的第一基材膜100的端面向外侧延伸的状态。
图9中示出从长条层叠体形成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工序图的一个例子。图10是从长条层叠体形成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的工序图的其他例。
在图9中,例如在第六工序中,从自放卷部放出的长条层叠体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S6)。接着,在第七工序中,从玻璃部件侧向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的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将玻璃部件单片化(S7)。接着,由此获得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
在图10中,例如在第六工序中,从自放卷部放出的包含第二基材膜的长条层叠体去除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S6)。接着,通过第八工序,在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的长条层叠体中,从玻璃部件侧(更具体而言是第二基材膜侧)向槽所对应的区域照射激光束,切断第二基材膜(S8)。此时,也可以与第二基材膜一起用激光束切断第二粘接剂层或者第二粘合剂层。在第八工序之后,在第七工序中,在去除了载体膜以及第一粘合剂层的长条层叠体的与槽对应的区域,从第一基材膜侧通过槽向玻璃部件照射激光束,从而将玻璃部件切断(S7)。如此,获得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
尽管已经结合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不应限定地解释这样的公开。各种变形以及改变对于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通过阅读上述公开而无误地明确。因而,应解释为添附的权利要求书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真实精神以及范围的前提下包含所有的变形以及改变。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例如可有助于提高在平板显示器(FPD)的显示面板中使用的光学层叠体的高性能化以及生产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0:单片化后的带玻璃部件的层叠体
10C:长条层叠体
10E:大片片材
100、1100:第一基材膜
110:偏振光膜
120:分隔件
130:粘合剂层
200:玻璃膜
300:第一粘接剂层
L:激光束
300a:第一粘接剂
456:基材层叠体
400:载体膜
500:第一粘合剂层
600:第二基材膜
700:第二粘接剂层
800:第二粘合剂层
G:槽
1、4:放卷部
2:半切割装置
3a、3b:夹持辊
5:卷取部
S:狭缝

Claims (9)

1.一种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长条的第一基材膜,其具有第一主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主面;
玻璃部件,其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所述第一主面侧;
长条的载体膜,其层叠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所述第二主面侧;
第一粘接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与所述玻璃部件之间;以及
第一粘合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以及所述载体膜之间,
在所述第一基材膜形成沿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基材膜的多个框状的槽,
在所述槽内形成有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槽内的一部分形成有所述第一粘接剂层,
形成于所述槽内的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粘接剂层的最小厚度为0μm以上且3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槽中,所述第一基材膜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第一粘接剂层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的宽度为5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接剂层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粘接力以及所述第一粘接剂层与所述玻璃部件的粘接力都是0.1N/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粘接剂层的第一粘接剂为紫外线固化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粘接剂层的第一粘接剂在25℃下的粘度为0.1mPa·s以上且100mPa·s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材膜的除了所述槽的部分与所述玻璃部件之间的所述第一粘接剂层的厚度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
长条的第二基材膜,其层叠于所述玻璃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基材膜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以及
第二粘合剂层或者第二粘接剂层,其夹设于所述第二基材膜与所述玻璃部件之间。
CN202280048299.0A 2021-08-10 2022-07-20 长条层叠体 Pending CN1176774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0841 2021-08-10
JP2021130841A JP2023025535A (ja) 2021-08-10 2021-08-10 長尺積層体
PCT/JP2022/028153 WO2023017716A1 (ja) 2021-08-10 2022-07-20 長尺積層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7494A true CN117677494A (zh) 2024-03-08

Family

ID=85200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8299.0A Pending CN117677494A (zh) 2021-08-10 2022-07-20 长条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25535A (zh)
KR (1) KR20240042367A (zh)
CN (1) CN117677494A (zh)
WO (1) WO20230177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9352A (ja) 2013-02-20 2014-09-04 Nitto Denko Corp 可撓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95097B2 (ja) * 2013-04-30 2016-09-21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複合板の切断方法
JP2017019674A (ja) * 2015-07-08 2017-01-2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6597361B2 (ja) * 2016-02-12 2019-10-3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355783B2 (ja) * 2017-03-14 2018-07-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可撓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182362B2 (ja) 2018-01-12 2022-12-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複合材の分断方法
JP2019167270A (ja) * 2018-03-23 2019-10-0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ガラス構造体片の製造方法
JP2020083710A (ja) * 2018-11-27 2020-06-0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薄化ガラス板を含む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42367A (ko) 2024-04-02
WO2023017716A1 (ja) 2023-02-16
JP2023025535A (ja) 2023-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5654B2 (ja)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9385222B (zh) 带粘合剂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EP2685516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US1027476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922954B (zh) 玻璃膜-树脂复合体
KR101614211B1 (ko) 편면형 박형 편광판의 제조방법
CN105093573B (zh) 光学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及光学显示面板的制造系统
KR20240046469A (ko) 광학 적층체, 그리고 그 광학 적층체를 사용한 광학 필름편의 제조 방법
TW202106426A (zh) 偏光性光學功能薄膜積層體之雷射切割加工方法
CN113039468A (zh) 偏光性光学功能膜层叠体及用于其的偏振膜
JP7072042B2 (ja) フィルム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7677494A (zh) 长条层叠体
JP7296950B2 (ja) ガラスフィルム-樹脂複合体
TW201632921A (zh) 附保護膜之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WO2023017717A1 (ja) 個片化されたガラス部材付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TWI699281B (zh) 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KR102658516B1 (ko) 유리 필름-수지 복합체
CN107848252B (zh) 光学积层体的制造方法
TWI840323B (zh) 玻璃薄膜-樹脂複合物
WO2022230894A1 (ja) 長尺積層体または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個片化ガラス一体化シート
EP3533590B1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film laminate
CN116802010A (zh) 多层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28854A (zh) 積層薄膜之製造方法
CN116685433A (zh) 多层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