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0591A - 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0591A
CN117650591A CN202310587245.8A CN202310587245A CN117650591A CN 117650591 A CN117650591 A CN 117650591A CN 202310587245 A CN202310587245 A CN 202310587245A CN 117650591 A CN117650591 A CN 117650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charging device
data
terminal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72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少锋
王涛
毋宏兵
焦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3/11678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40464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650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05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41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 A01D34/63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having cutters rotating about a vertical axis
    • A01D34/76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cutters
    • A01D34/78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 cutters electr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4/00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 A01D34/01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 A01D34/412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 A01D34/63Mowers; Mowing apparatus of harvester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cut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ng cutters having cutters rotating about a vertical axis
    • A01D34/82Other detai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02Mechanical actuation
    • G08B13/12Mechanical actuation by the breaking or disturbance of stretched cords or wir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02Mechanical actuation
    • G08B13/14Mechanical actuation by lifting or attempted removal of hand-portable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04L67/125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involving control of end-device applications over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和充电装置,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通信,所述充电装置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电池包配置有两种通信模式;设备系统包括电动工具、电池包和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能接收电池包的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可有效提高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与用户终端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以便用户对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9月02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
CN202211071636.6、发明名称为“移动终端、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方法及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设备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具有环保、清洁的优点,而且与燃油动力工具相比,电动工具产生的噪音也相对较小。因此,电动工具越来越受到动力工具使用者的青睐。电动园林工具广泛应用于草坪修剪、景观美化、园林养护等作业。对于大规模户外作业,通常由多个操作员组成的园林团队来完成,由于电动园林工具采用电池包供电,往往续航时间较短,因此,在户外作业场景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园林团队往往除了配备电动园林工具外,还会配备电池包、充电装置等外出进行作业。然而,电动园林工具、电池包、充电装置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设备通常由操作者操作和控制,仅设备操作者能获知设备的部分工作状态信息,园林团队难于对众多设备进行更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致力于提供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能与用户终端进行数据交互,使得用户能够通过用户终端对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能源系统,所述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和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能够为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且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池包配置有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和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的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并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配置为储能式充电装置,所述储能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模块及设有充电接口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对所述电池模块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所述充电接口向外输出电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电池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
所述充电装置接收的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包括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的有线通信方式为CAN接口通信方式或串口通信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包括交互终端和云服务器,所述交互终端配置有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交互终端能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电池包能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交互终端的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交互;所述充电装置能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装置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数据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用于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和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均配置为CAN端子,所述电池包的CAN端子包括第一CAN端子和第二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的CAN端子包括第三CAN端子和第四CAN端子,所述第一CAN端子与所述第三CAN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CAN端子与所述第四CAN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
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配接时,所述电池包的串口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串口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一对CAN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一对CAN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在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中择一传输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配接并充电过程中,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数据交互时,一条数据传输完成后再传输下一条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能够与电动工具配接并为所述电动工具供电,所述电动工具能与所述电池包进行通信;
所述电池包能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包括工作状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的工作状态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充电装置和/或所述电池包能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数据;
其中所述充电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充电装置控制指令数据;
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电池包控制指令数据,或所述充电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电池包控制指令数据并传输至所述电池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的工作状态数据包括:所述电池包的当前状态信息、充放电参数信息、电池包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电池包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电池包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及充放电循环次数,所述充放电状态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电池包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或非充放电状态;
所述充放电参数信息包括电芯电压、充放电电流、电芯温度、SOC、SOP、SOH、已经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的工作状态数据包括:所述充电装置的当前状态信息、充放电参数信息、充电装置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充电装置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充电装置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及充电放电循环次数,所述充放电状态信息用于表征充电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或非充放电状态;
所述充放电参数信息包括电压、电流、温度、SOC、SOP、SOH、已经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包括3G模块、4G模块、5G模块、Lora模块、s igfox模块以及NB-IOT模块中的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包括蓝牙模块、WiFi模块、Zigbee模块、sub-1G模块以及RF433模块中的一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系统,所述设备系统包括外设装置系统和能源系统;
所述外设装置系统包括电动工具;
所述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和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能够为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且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电动工具配接并为所述电动工具供电,且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电动工具进行通信;
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以及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均能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用户终端;
当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动工具配接时,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电池包充电器,所述电池包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壳体、设置于所述充电器壳体上的充电接口及设置于所述充电器壳体内的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并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接口输出,以为配接在所述充电接口上的电池包进行充电;
所述电池包充电器能与所述电池包进行通信;
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当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池包充电器配接时,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电源管理器,所述电源管理器包括:
电源管理器壳体;
交流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电源管理器壳体,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
多个交流输出端,设置在所述电源管理器壳体,用于连接外部用电设备,以为所述外部用电设备提供交流电;
以及控制模块和开关电路,设置在所述电源管理器壳体内,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开关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多个交流输出端导通或断开;
所述电源管理器设有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充电装置设有与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相匹配的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并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管理器配置有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和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再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电源管理器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管理器预设通信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动工具配置有第一工具通信模式和第二工具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工具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工具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池包充电器配置有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和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包括:所述电动工具的工控数据、工作状态下的剩余电量、工具剩余使用时间、开关次数、累积工作时间、工具使用记录、工具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包括: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充电器运行参数、充电状态下的充电电量、剩余充电时间、累积充电时间及充电次数、充电记录、充电器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配置为储能式充电装置,所述储能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模块及设有充电接口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对所述电池模块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所述充电接口向外输出电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电池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
所述充电装置接收的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包括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的有线通信方式为CAN接口通信方式或串口通信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终端包括交互终端和云服务器,所述交互终端配置有第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交互终端能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电池包能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交互终端的第三无线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交互;所述充电装置能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装置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数据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用于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和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均配置为CAN端子,所述电池包的CAN端子包括第一CAN端子和第二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的CAN端子包括第三CAN端子和第四CAN端子,所述第一CAN端子与所述第三CAN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CAN端子与所述第四CAN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
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配接时,所述电池包的串口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串口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一对CAN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一对CAN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在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中择一传输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为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合理配置通信模块并合理配置各设备间的通信方式,可高效利用通信模块,有效提高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与用户终端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以便用户对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各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能源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工具、能源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充电器、能源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电路模块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为电池包充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为园林机器人工具充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为电动工具供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充电器为电池包充电的场景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的端子排布图;
图1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充电接口的端子排布图;
图1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与充电装置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与充电装置交互电池包的实时数据的交互图;
图1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与充电装置交互电池包的历史数据的交互图;
图1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系统与用户终端的通信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管理器的电路模块图;
图2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管理器的结构图;
图22是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电路模块图;
图2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充电模式切换方法流程图;
图2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对充电装置的经济充电方法流程图;
图2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查找功能的控制原理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在电动工具领域的应用,园林团队的众多设备可通过设置通信模块实现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进而实现数据交互,使得用户可通过用户终端对设备的工作状态等进行监控和管理。然而,现有技术中,设备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往往较为单一,或者采用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通信模块,或者采用能在短距离内通信的通信模块。远距离通信方式,通信可靠性高,但通信模块成本高,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短距离通信方式,通信模块成本低,但通信可靠性低,在超出通信距离时设备无法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因此,受通信模块成本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兼顾通信可靠性与成本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和充电装置。通过为电池包和充电装置合理配置通信模块并合理配置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可有效提高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可靠性,使得用户能够对电池包和充电装置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
参考图1,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10和充电装置20。
电池包10至少作为电动工具(图1中未示出)的电源使用。在实际应用中,电动工具可以是打草机、割灌机、修边机、修枝剪、高压清洗机、吹风机、链锯、手推割草机、多任务工具、喷雾器中的任意一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需要独立的电源模块进行供电的电动工具。如图8所示的场景,在与电动工具配接时,电池包10可以为所连接的电动工具提供电能。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电池包至少包括手持电池包10a以及背包电池包10b两种形式。
参考图4和图5,充电装置20配置为储能式充电装置,通常作为便携式充电电源使用,储能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模块210及充电模块220,充电模块220设有充电接口222,电池模块210与充电模块220电性连接,充电模块220至少用于对电池模块210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充电接口222向外输出电能,以为前述电池包10充电。可以理解的是,充电装置20通过设置电池模块210,使得电池包10的充电过程不再依赖于交流电源,进而可满足园林团队户外作业时的用电需求。
本实施例中,充电装置20的电池模块210与充电模块220可拆卸地连接。充电模块220设置有充电模块壳体221,充电模块220还包括第一充电模块223、第二充电模块224和交流输入接口225,充电接口222包括第一充电接口222a、第二充电接口222b和第三充电接口222c,第一充电接口222a、第二充电接口222b和第三充电接口222c均设置于充电模块壳体221上。详细地,第一充电接口222a、第二充电接口222b和第三充电接口222c均可连接电池包10为电池包10充电,进一步地,第三充电接口222c还可连接逆变器用于输出交流电能,以适配需要使用交流电能的设备,第三充电接口还可连接适配器为不同充电接口的设备充电,比如如图7所示,第三充电接口222c通过连接适配器228可以为园林机器人工具60进行充电。具体地,适配器228包括第一接口228a、第二接口228b和连接第一接口228a和第二接口228b的第一线缆228c。其中,第一接口228a用于与充电装置20的第三充电接口222c配接,第二接口228b用于与园林机器人工具60的充电接口配接。充电装置20可以通过第三充电接口222c输出电能并通过适配器228传输电能至园林机器人工具60为其充电。第一充电模块223输入端连接电池模块210,输出端连接第一充电接口222a、第二充电接口222b和第三充电接口222c,第一充电模块223用于对电池模块210存储的直流电能进行转换以为电池包10充电或供其他设备所用。通常,第一充电模块223用于进行电压转换,以将输入端接收到的电压转换为与电池包10相适配的输出电压。第二充电模块224输入端连接交流输入接口225,用于连接市电,输出端连接电池模块210,第二充电模块224用于将市电提供的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以为电池模块210充电。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20既可以通过电池模块210的直流电能为电池包10充电,还可以利用交流电源为电池模块210充电,从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充电装置20可以为配接在其充电接口222的电池包10进行充电,如图6所示的场景。在此基础上,电池包10还能与充电装置20进行通信。
进一步地,充电装置20与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作为一种示例,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设置有相匹配的有线通信模块,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时,二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地,充电装置20配置20有第一有线通信模块202,电池包10配置有第二有线通信模块102。其中,本实施例述及的有线通信模块,可以是串口通信模块、CAN通信模块中的任意一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有线传输模块,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情况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优选地,充电装置20配置20与电池包10的有线通信模块采用串口通信模块或CAN通信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装置20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所述电池包10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配置为使充电装置20与用户终端30(也可以称为移动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配置为使电池包10与用户终端30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可以是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可以是能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可以是3G模块、4G模块、5G模块、Lora模块、s igfox模块以及NB-IOT模块中的一种。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可以是蓝牙模块、WiFi模块、Zigbee模块、sub-1G模块以及RF433模块中的一种。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采用4G模块,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采用蓝牙模块。
充电装置20可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进行远距离通信,电池包10可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参考图1,电池包10配置有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和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在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下,电池包10的数据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30;在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充电装置20接收电池包10的数据并通过充电装置20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进一步地,在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充电装置20与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电池包10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用户终端30用于与充电装置20及电池包10进行数据交互,并向用户提供人机交互的界面,所述人机交互包括向用户展示充电装置20或电池包10的状态信息和/或接收用户输入的对充电装置20或电池包10的控制指令。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用户终端30包括交互终端301和云服务器302。
具体的,交互终端301可以配置为智能手机,也可以配置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他智能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优选地,交互终端301配置有可用于人机交互的触摸屏。对于交互终端301具体选型,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前提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作为一种示例,交互终端301配置有能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的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和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第四无线通信模块301b,如前所述,电池包10配置有能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配置为与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相匹配,电池包10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和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能与交互终端301进行通信,进而实现电池包10与交互终端301之间的数据交互。优选地,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为与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相匹配的蓝牙模块,第四无线通信模块301b为4G模块或5G模块。
云服务器302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具备数据存储、信息交互以及设备控制等功能的服务器,比如AWS云服务器302,对于云服务器302的具体选型,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前提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作为一种示例,云服务器302配置为能通过网络通信模块连接到互联网,充电装置20可以通过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连接到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充电装置20与云服务器302之间的通信连接,进而实现充电装置20与云服务器302之间的数据交互。具体地,网络通信模块可以是光纤通信等有线通信形式,也可以是4G等其他无线通信形式,在此不做限定。优选地,云服务器302以光纤通信方式接入互联网。
进一步地,交互终端301也可以通过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第四无线通信模块301b连接到互联网,进而通过互联网可实现与云服务器302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相应数据的共享。在此基础上,由于云服务器302的数据存储容量通常较大,交互终端301还可将自身接收的交互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302,实现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存储安全。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包10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不同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对于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以交互终端301是智能手机为例,工作场景下,园林团队的设备操作者往往在工作区域手持电动工具进行工作,当设备操作者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其手持电动工具配接的电池包10已建立关联,且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已开启蓝牙功能时,此时交互终端301在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电池包10能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能够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10可通过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电池包10的数据通过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30。除此之外,也可以电池包10与电池包充电器50配接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电池包10在工作区域内,与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仍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也可以是电池包10未连接任何电动工具40或电池包充电器50的场景下,电池包10在工作区域内,与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仍在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此时电池包10将内部存储的电池包10的数据通过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池包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对于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当电池包10电量低需要进行充电时,将电池包10从电动工具40分离,并连接充电装置20进行充电,此时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能以有线通信方式建立通信,由于充电装置20能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10可通过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电池包10的数据先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池包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包1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传输是双向的,既包括电池包1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也包括用户终端30向电池包10传输数据。充电装置2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传输也是双向的,既包括充电装置2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也包括用户终端30向充电装置20传输数据。
作为一个示例,电池包10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向用户终端30传输工作状态数据,以及接收用户终端30发送的电池包10控制指令数据。或者,充电装置2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接收用户终端30发送的电池包10控制指令数据并传输至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向用户终端30传输工作状态数据,以及接收用户终端30发送的充电装置20控制指令数据。
进一步地,电池包10的工作状态数据包括电池包10的当前状态信息、充放电参数信息、电池包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电池包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电池包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及充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状态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电池包10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或非充放电状态;充放电参数信息包括电芯电压、充放电电流、电芯温度、SOC、SOP、SOH、已经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电池包故障信息包括通信故障、温度传感器异常、电压异常、温度异常、充放电过流故障、电池包硬件故障、电池包与工具不匹配等。
进一步地,充电装置20的工作状态数据包括充电装置20的当前状态信息、充放电参数信息、充电装置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充电装置20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充电装置20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及充电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状态信息用于表征充电装置20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或非充放电状态;充放电参数信息包括电压、电流、温度、SOC、SOP、SOH、已经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充电装置故障信息包括通信异常、继电器故障、温度异常、设备充电系统故障、充电接口电流异常、内置包充电异常、充电接口电池包充电异常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能源系统中,电池包10配置有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和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实现了电池包的短距离通信,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借助充电装置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了电池包的远距离通信,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池包10与用户终端30之间提供两种数据交互方式,两种数据交互方式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池包1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交互,可提高电池包与用户终端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从而确保用户能够对电池包1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进一步地,由于短距离通信方式下,当用户携带交互终端301远离电池包10并超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以外时,电池包10无法与交互终端301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为离线状态,此种情况下,由于电池包10自身具有一定的存储空间,电池包会存储离线状态时的工作状态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电池包10可存储自身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存储与电池包10配接的电动工具40或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但由于电池包10自身的存储空间有限,在电池包长时间离线时,会由于存储空间不足造成数据无法存储或存储数据丢失等情况,影响用户对电池包的监控和管理。此时,当电池包10连接充电装置20进行充电时,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建立通信,电池包即可将离线状态下存储的数据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进一步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云服务器302,从而使得电池包10的数据经充电装置20传输至云服务器302,当然,云服务器302的数据也可以通过相反的传输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进一步地,根据实际情况,如果云服务器302接收的数据需要在交互终端301进行显示,或交互终端301接收的数据需要在云服务器302存储或运算,云服务器302与交互终端301还包括进一步地数据交互。当然,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连接时,电池包10还可将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传输至充电装置20,并进一步由充电装置20将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云服务器302。
相较于现有技术,电池包10配置两种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池包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提高电池包与用户终端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能够对电池包1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还能避免电池包长时间离线时,由于电池包10内部存储空间有限造成电池包10内存储的数据丢失。进一步地,电池包的数据经充电装置传输至用户终端的通信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不受交互终端301使用限制,而将电池包1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10的工作状态数据按数据的实时性可划分为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的历史数据。充电装置20接收的电池包10的数据包括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其中,电池包的实时数据是电池包与充电装置插接后的当前数据,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是电池包与充电装置插接前存储在电池包内的数据。
进一步地,电池包10包括用于与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配接的电池包充电接口,电池包充电接口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包括与电池包充电接口相匹配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
作为一种示例,电池包充电接口包括一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即第一电池包端子。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也包括一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即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第一电池包端子与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数据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
具体地,第一电池包端子可以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可以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用于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
或者,第一电池包端子和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均配置为CAN端子,电池包10的CAN端子包括第一CAN端子和第二CAN端子,充电装置的CAN端子包括第三CAN端子和第四CAN端子,第一CAN端子与第三CAN端子电性连接、第二CAN端子与第四CAN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该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充电装置20。
作为另一种示例,电池包充电接口包括两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也包括两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
具体地,电池包10的两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分别是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充电装置20的两个通信端子分别是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电池包10和充电装置20配接时,电池包10的串口端子和充电装置20的串口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即串口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一对CAN端子和充电装置20的一对CAN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和充电装置20在所述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和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中择一传输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进一步地,优先选择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电池包10的充电请求电流数据和电池包10的历史数据。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设置为极片的形式,即正极端子配置为正极极片201,负极端子配置为负极极片202,模拟信号通信端子配置为模拟信号通信极片203,通信端子配置为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充电装置20具有两种数字通信方式,可以与两种不同类型电池包10通信。本实施例中,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的通信类型为串口通信,即对应充电装置20的串口端子,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的通信类型为差分通信。详细地,差分通信可以是CAN(Control ler Area Network,局域通信网络)通信。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具有两个插片,分别为205a和205b,即对应充电装置20的一对CAN端子,插片205a和插片205b相互独立,互相绝缘。当充电装置20与电池包10通信时,优先通过第二数字通信极片205与电池包10进行数字通信,当第二数字信号通信失败,则采用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与第二储能模块进行数字通信。充电装置20可与多种不同接口结构的电池包10建立通信,如仅包括串口通信模块的电池包10,既包括串口通信模块又包括CAN通信模块的电池包10,以及仅包括CAN通信模块的电池包10,适用范围更广,可提供充电装置20的兼容性。
相应地,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充电接口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设置为触头的形式,即正极端子配置为正极触头110,负极端子配置为负极触头120,模拟信号通信端子配置为模拟信号通信触头130,数字信号通信端子配置为第一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40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本实施例中,第一数字信号通信触头304的通信类型为串口通信,即对应电池包10的串口端子,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的通信类型为差分通信。详细地,差分通信可以是CAN通信。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包括两个独立的触头,分别为触头150a和触头150b,即对应电池包10的一对CAN端子,触头150a和触头150b设置在同一端子槽内,且触头150a和触头150b之间设置有绝缘件。当电池包10直接插入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上时,正极极片201、负极极片202、模拟信号通信极片203、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分别与正极触头110、负极触头120、模拟信号通信触头130、第一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40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对接。
具体来说,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设置有充电极片,电池包10的充电接口设置有接口槽,每个接口槽内均设有充电触头,当电池包10插接在充电装置20上时,充电装置20端的充电极片可以插入在电池包10侧的接口槽内,并与充电触头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装置20接收的所述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可以包括电池包10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充放电循环次数、充电请求电流、电芯电压、电芯温度、SOC、SOP、SOH、已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实时故障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充电请求电流,即前述的电池包10的充放电电流数据,该数据在电池包10充电状态下为充电请求电流,在电池包10放电状态下为放电电流,也就是说,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连接进行充电的场景下,该数据为充电请求电流。所述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可以包括电池包10的历史故障、电池包10存储的电动工具的历史故障、电池包10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的历史故障、电池包10存储的电动工具使用记录、电池包10存储的电动工具工控数据、电池包10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充电记录等。
上述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并充电过程中,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与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传输。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可以减少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之间的通信端子的设置数量,简化端子结构,有助于降低整体成本。进一步地,通过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并充电过程中,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与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传输,可充分利用数据传输通路的空闲时段传输数据,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参考图1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的通信方法包括:
步骤S121,充电装置20通过检测其充电接口的模拟信号通信极片203的模拟信号,识别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电池包10;
步骤S122,当充电装置20识别到充电接口接入电池包10时,与电池包10建立通信,并为该电池包10分配地址;
步骤S123,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按预设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交互。
进一步地,步骤S121中,当识别到模拟信号通信极片203的模拟信号的电压值在设定电压区间且持续设定时间以上时,判断充电接口连接有电池包10;优选地,电压区间为0.98-2.2V,持续时间500ms以上时,判断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接入了电池包10。
进一步地,步骤S122中,充电装置20与电池包10优先通过CAN端子进行数字通信,当CAN通信失败,则通过串口端子进行数字通信。
进一步地,步骤S123中,预设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包括电池包10按设定周期主动发送电池包10的各类实时数据至充电装置20,而电池包10的历史数据以响应充电装置20的查询指令的方式在数据传输通路空闲时段传输至充电装置20。具体地,如图13所示,电池包10的各类实时数据分别设定有数据上报周期,比如充电请求电流数据的数据上报周期可以为500ms,电池包10周期上报实时数据,充电装置20接收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后,发送确认上报成功信息至电池包10,电池包10标记该实时数据上报成功状态,即完成该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的传输。如图14所示,在数据传输通路空闲时,充电装置20遍历电池包存储ID,向电池包10发送读电池包10历史数据指令,电池包10接收并响应该指令,根据存储ID读历史数据,并向充电装置20传输该历史数据,充电装置20接收该历史数据后,发送确认上报成功信息至电池包10,电池包10标记该历史数据上报成功状态,即完成该电池包10的历史数据的传输。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出现数据传输错误,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进行数据交互时,一条数据传输完成后再传输下一条。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8,电池包10能够与电动工具40配接并为电动工具40供电,电动工具40能与电池包10进行通信。进一步地,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在配接时通过有线通信方式通信,作为一种示例,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设置有相匹配的有线通信模块,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配接时,二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地,电池包10配置有第二有线通信模块102,电动工具40配置有第三有线通信模块401。其中,本实施例述及的有线通信模块,可以是串口通信模块、CAN通信模块中的任意一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有线传输模块,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情况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优选地,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的有线通信模块采用串口通信模块。
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配接时,电池包10为电动工具40供电,满足电动工具40运行过程中的电能需求。在实际应用中,电动工具40可以配置为打草机、割灌机、修边机、修枝剪、高压清洗机、吹风机、链锯、手推割草机、多任务工具、喷雾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还可以配置为其他需要独立电源模块的电动工具40,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情况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电动工具401与用户终端30之间同样配置为两种通信模式,第一种是电动工具的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再通过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第二种是电动工具40的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由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可以理解的是,电动工具40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不同通信链路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结合图2所示,以电动工具4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为例:
以交互终端301是智能手机为例,工作场景下,园林团队的设备操作者往往在工作区域手持电动工具进行工作,当设备操作者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其手持电动工具配接的电池包10已建立关联,且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已开启蓝牙功能时,此时交互终端301在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电池包10能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能够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与电动工具40配接为电动工具40供电的使用场景下,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再通过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即电池包10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动工具4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应的,当设备操作者未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其手持电动工具配接的电池包10未建立关联,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未开启蓝牙功能时,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的距离超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此时电池包10无法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与电动工具40配接为电动工具40供电的使用场景下,由于电池包10本身具备一定的存储空间,此时电池包10可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存储,即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存储,进而在电池包10再次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时,将存储的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30。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电池包10再次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可以是电池包10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再次建立通信的场景;也可以是电池包10电量低需要进行充电时,将电池包10从电动工具40分离,并连接充电装置2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此时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能以有线通信方式建立通信,由于充电装置20能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动工具4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电动工具4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传输是双向的,既包括电动工具4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也包括用户终端30向电动工具40传输数据。
作为一个示例,电动工具40通过电池包10向用户终端30传输工作状态数据,以及通过电池包10接收用户终端30发送的电动工具控制指令数据。
进一步地,电动工具40的数据包括电动工具40的工控数据、工作状态下的剩余电量、工具剩余使用时间、开关次数、累积工作时间、工具使用记录、工具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工具故障信息包括电路故障、通信故障、电流故障、电压故障、温度故障等。
相较于现有技术,电动工具40配置有两种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动工具4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提高电动工具40与用户终端30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能够对电动工具4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进一步地,还能避免电池包10长时间离线时,由于电池包10内部存储空间有限造成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动工具的数据丢失。进一步地,电动工具40的数据经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传输至用户终端的通信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不受交互终端301使用限制,而将电动工具4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9,所述电池包10能够与电池包充电器50配接并通过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充电,如图9所示的应用场景。电池包充电器50能与电池包10进行通信。进一步地,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在配接时通过有线通信方式通信。作为一种示例,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设置有相匹配的有线通信模块,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配接时,二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地,电池包10配置有第二有线通信模块102,电池包充电器50配置有第四有线通信模块501。其中,本实施例述及的有线通信模块,可以是串口通信模块、CAN通信模块中的任意一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有线传输模块,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情况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优选地,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的有线通信模块采用串口通信模块或CAN通信模块。
电池包充电器50用于与电池包10配接时,为电池包10充电。电池包充电器50包括充电器壳体、设置于充电器壳体上的充电接口222及设置于充电器壳体内的充电电路,充电电路与充电接口222电性连接,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并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充电接口222输出,以为配接在充电接口222上的电池包10进行充电。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同样配置为两种通信模式,第一种是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再通过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第二种是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由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包充电器50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不同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结合图3所示,以电池包充电器5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为例:
以交互终端301是智能手机为例,工作场景下,园林团队的设备操作者往往在工作区域内进行工作,园林团队携带的电池包10、电池包充电器50等均会放置在工作区域内附近,当设备操作者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已建立关联,且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已开启蓝牙功能时,此时交互终端301在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电池包10能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能够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连接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再通过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即电池包10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池包充电器5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应的,当设备操作者未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未建立关联,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未开启蓝牙功能时,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的距离超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此时电池包10无法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连接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由于电池包10本身具备一定的存储空间,此时电池包10可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存储,即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存储,进而在电池包10再次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时,将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30。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电池包10再次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可以是电池包10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再次建立通信的场景;也可以是电池包10电量低需要进行充电时,将电池包10从电动工具40分离,并连接充电装置2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此时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能以有线通信方式建立通信,由于充电装置20能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池包充电器5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传输是双向的,既包括电池包充电器5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也包括用户终端30向电池包充电器50传输数据。
作为一个示例,电池包充电器50通过电池包10向用户终端30传输工作状态数据,以及通过电池包10接收用户终端30发送的电池包充电器控制指令数据。
进一步地,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包括电池包充电器50的充电器运行参数、充电状态下的充电电量、剩余充电时间、累积充电时间及充电次数、充电记录、充电器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充电器故障信息包括通信故障、电路异常、温度异常、电池仓异常等。
相较于现有技术,电池包充电器50配置有两种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提高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能够对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进一步地,还能避免电池包10长时间离线时,由于电池包10内部存储空间有限造成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丢失。进一步地,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经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传输至用户终端的通信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不受交互终端301使用限制,而将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综上所述,能源系统通过为充电装置配置远距离通信模块,为电池包配置短距离通信模块,并合理配置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可有效提高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可靠性,使得用户能够对电池包和充电装置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通过高效利用通信模块,可实现低成本。进一步地,除了建立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可靠通信,还可实现与电池包10连接电动工具40或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代传。基于上述通信方式,至少能够实现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在用户终端30的显示,以及用户终端30对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的功能控制。有利于用户对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比如,通过监控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在充电、放电或使用过程中的故障信息并上报至用户终端30,用户可第一时间获知其故障状态,进而及时排除故障,避免影响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的正常使用。具体地,故障信息以代码形式传输,不同故障对应有不同代码。
参照图15,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系统,包括外设装置系统和能源系统。
外设装置系统包括电动工具40。作为一种示例,电动工具40可以配置为打草机、割灌机、修边机、修枝剪、高压清洗机、吹风机、链锯、手推割草机、多任务工具、喷雾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还可以配置为其他需要独立电源模块的电动工具40,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情况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10和充电装置20。
电池包10至少作为电动工具40的电源使用,在实际应用中,电动工具40可以是打草机、割灌机、修边机、修枝剪、高压清洗机、吹风机、链锯、手推割草机、多任务工具、喷雾器中的任意一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需要独立的电源模块进行供电的电动工具40。如图8所示的应用场景,在与电动工具40配接时,电池包10可以为所连接的电动工具40提供电能。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电池包10至少包括手持电池包10以及背包电池包10两种形式。
参考图4和图5,充电装置20配置为储能式充电装置,通常作为便携式充电电源使用,储能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模块210及充电模块220,充电模块220设有充电接口222,电池模块210与充电模块220电性连接,充电模块220可以对电池模块210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充电接口222向外输出电能,以为前述电池包10充电。可以理解的是,充电装置20通过设置电池模块210,使得电池包10的充电过程不再依赖于交流电源,进而可满足园林团队户外作业时的用电需求。
对于充电装置2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充电装置20可以为配接在其充电接口222的电池包10进行充电。在此基础上,电池包10还能与充电装置20进行通信。
进一步地,充电装置20与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作为一种示例,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设置有相匹配的有线通信模块,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时,二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地,充电装置20配置20有第一有线通信模块202,电池包10配置有第二有线通信模块102。其中,本实施例述及的有线通信模块,可以是串口通信模块、CAN通信模块中的任意一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有线传输模块,在未超出本发明核心思想范围的情况下,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充电装置20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配置为与用户终端30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用户终端30用于与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并向用户提供人机交互的界面,所述人机交互包括向用户展示设备状态信息和/或接收用户输入的设备控制指令。
关于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30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可以是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具体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可以是3G模块、4G模块、5G模块、Lora模块、sigfox模块以及NB-IOT模块中的一种。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采用4G模块。
电池包10能与电动工具40配接并为电动工具40供电。在此基础上,电池包10还能与电动工具40进行通信。进一步地,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在配接时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对于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之间的有线通信方式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充电装置20可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进行远距离通信。电动工具40与电池包10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
电动工具40的数据以及电池包10的数据均能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具体地,当电池包10与电动工具40配接时,电池包10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并存储,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通信连接时,充电装置20接收电池包10的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动工具40的数据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即实现了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及电池包10的数据的离线传输。同时,充电装置20自身的工作状态数据也可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
本实施例中,具体应用场景为:当电池包10与电动工具40配接时,电池包10为电动工具40提供运行所需的电能,在电池包10无法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时,此时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并存储,同时存储电池包10自身的数据;当电池包10从电动工具40脱离,并与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222配接进行充电时,充电装置2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接收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及电池包10自身的数据,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电池包10及电动工具40均不需要配置无线通信模块,借助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即可实现将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及电池包1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可有效降低通信成本。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10无法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可以是电池10不具有能够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也可以是电池包10具有能够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但是电池包10与用户终端30之间距离超出了该通信模块的通信距离,因此无法建立通信的场景。
进一步地,电池包10的工作状态数据包括电池包10的当前状态信息、充放电参数信息、电池包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电池包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电池包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及充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状态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电池包10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或非充放电状态;充放电参数信息包括电芯电压、充放电电流、电芯温度、SOC、SOP、SOH、已经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充电装置20的工作状态数据包括充电装置20的当前状态信息、充放电参数信息、充电装置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充电装置20的当前状态信息包括充电装置20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及充电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状态信息用于表征充电装置20处于充电状态、放电状态或非充放电状态;充放电参数信息包括电压、电流、温度、SOC、SOP、SOH、已经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中的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电动工具40的数据包括电动工具40的工控数据、工作状态下的剩余电量、工具剩余使用时间、开关次数、累积工作时间、工具使用记录、工具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6,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电池包充电器50。
电池包充电器50包括充电器壳体、设置于充电器壳体上的充电接口222及设置于充电器壳体内的充电电路,充电电路与充电接口222电性连接,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并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充电接口222输出,以为配接在充电接口222上的电池包10进行充电。
电池包充电器50能与电池包10配接并为电池包10进行充电。在此基础上,电池包充电器50还能与电池包10进行通信。进一步地,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在配接时通过有线通信方式通信。对于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之间的有线通信方式,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充电装置20可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进行远距离通信。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电池包10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互。
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以及电池包10的数据均能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具体地,当电池包10与电池包充电器50配接时,电池包10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并存储,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通信连接时,充电装置20接收电池包10的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即实现了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及电池包10的数据的离线传输。
本实施例中,具体应用场景为:当电池包10与电池包充电器50配接时,通过电池包充电器50对电池包10进行充电,在电池包10无法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时,此时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并存储,同时存储电池包10自身的数据;当电池包10从电池包充电器50脱离,并再次与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222配接进行充电时,充电装置2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接收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及电池包10自身的数据,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电池包10及电池包充电器50均不需要配置无线通信模块,借助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即可实现将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及电池包1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可有效降低通信成本。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10无法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可以是电池10不具有能够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也可以是电池包10具有能够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但是电池包10与用户终端30之间距离超出了该通信模块的通信距离,因此无法建立通信的场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7,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电源管理器70。
如图20和21所示,电源管理器70包括电源管理器壳体、交流输入端710、多个交流输出端720、开关电路730以及电源控制模块740。交流输入端710设置在电源管理器壳体,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多个交流输出端720,设置在电源管理器壳体,用于连接外部用电设备,以为外部用电设备供电。开关电路730和电源控制模块740,设置在电源管理器壳体内,电源控制模块740与开关电路730电性连接,开关电路730用于接收电源控制模块740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交流输入端710分别与多个交流输出端720导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电源管理器70还包括电参数检测模块750,电参数检测模块750与电源控制模块740电性连接,用于检测交流输入端710和多个交流输出端720中至少一项的电参数。
本实施例中,电源管理器70包括一个交流输入端和四个交流输出端。电源管理器70可以连接充电装置20及电池包充电器50等外部用电设备为其进行供电。电参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流参数。电源控制模块从电参数检测模块获取各交流输出端的电流参数,并根据各交流输出端的电流参数确定要输出为其供电的目标交流输出端,然后根据确定的目标交流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开关电路动作,导通对应的目标交流输出端,为对应的外部用电设备供电。具体地,电源控制模块根据电参数确定要为其供电的目标交流输出端,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一一列举。
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管理器70设有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充电装置20设有与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相匹配的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和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传输至充电装置20,并通过充电装置7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
如前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可以是能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具体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可以是3G模块、4G模块、5G模块、Lora模块、s igfox模块以及NB-IOT模块中的一种。作为一种示例,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可以是能在短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具体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可以是蓝牙模块、WiFi模块、Zigbee模块、sub-1G模块以及RF433模块中的一种。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采用4G模块,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采用蓝牙模块。
进一步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包括端口状态数据和故障数据。端口状态数据用于表示各交流输出端是否有电以及是否连接有外部用电设备,具体包括无设备没电、无设备有电、有设备没电以及有设备有电状态;故障数据包括端口过载、交流电输入欠压、交流电输入过压、充电异常中断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端口过载即交流输出端过载。
以电源管理器70的其中一个应用场景为例。
园林团队在户外作业时,往往户外环境中交流电源插座较少,当多个用电设备需要使用交流电源时,可以使用电源管理器70,将一路交流电引出至多个交流输出端720,以为多个用电设备提供交流电源。以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均采用蓝牙模块为为例。当充电装置20需要充电时,充电装置20连接电源管理器70的交流输出端720,此时,电源管理器70与充电装置20之间的距离在蓝牙模块的通信距离内,电源管理器70与充电装置20能通过蓝牙模块进行通信,因此,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能通过蓝牙模块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以实现电源管理器7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交互。具体地,电源管理70向用户终端30上报前述的端口状态信息及故障信息,以使用户对交流输出端720的端口状态及用电设备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控。
综上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系统中,通过在充电装置20设置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使充电装置20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可实现将电池包10数据、电动工具40的数据、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以及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进而实现设备系统中所有设备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交互。即,设备系统中,以充电装置20作为通信中枢,可实现将设备系统内电池包1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与充电装置20以有线或无线方式直接通信的设备,以及与电池包10通信并以电池包10作为中间设备的设备,均能借助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实现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数据交互。在实现通过用户终端30对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系统的通信成本,避免为设备系统内所有设备配置无线通信模块而带来的成本上涨。
可以理解的是,与充电装置20以有线方式直接通信的设备可以是电池包10,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电池包10的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由充电装置2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与电池包10通信并以电池包10作为中间设备的设备可以是电动工具40或电池包充电器50,电动工具40或电池包充电器5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与电池包10进行通信,电动工具40的数据或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中间设备电池包10,再由电池包10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最后由充电装置2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与充电装置20以无线方式直接通信的设备可以是电源管理器70,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以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由充电装置20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系统中其他设备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通信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将该设备的数据传输至充电装置20,并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对于具体的数据传输过程同样可以参照前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8,进一步地,电池包10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配置为与所述用户终端30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如前所述,充电装置20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配置为与所述用户终端30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第二预设通信距离。电池包10能够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8,电动工具40配置有第一工具通信模式和第二工具通信模式。在第一工具通信模式下,电池包10接收所述电动工具40的数据存储,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通信连接时,充电装置20接收电池包10内存储的工具的数据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在第二工具通信模式下,电池包10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并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30。
可以理解的是,电动工具40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不同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结合图18所示,以电动工具4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为例:
对于第一工具通信模式,以交互终端301是智能手机为例,工作场景下,园林团队的设备操作者往往在工作区域手持电动工具进行工作,当设备操作者未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其手持电动工具配接的电池包10未建立关联,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未开启蓝牙功能时,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的距离超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此时电池包10无法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与电动工具40配接为电动工具40供电的使用场景下,由于电池包10本身具备一定的存储空间,此时电池包10可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存储,即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存储。在电池包10电量低需要进行充电时,将电池包10从电动工具40分离,并连接充电装置2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此时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能以有线通信方式建立通信,由于充电装置20能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动工具4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对于第二工具通信模式,相应的,当设备操作者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其手持电动工具配接的电池包10已建立关联,且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已开启蓝牙功能时,此时交互终端301在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电池包10能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能够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与电动工具40配接为电动工具40供电的使用场景下,电动工具4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再通过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即电池包10接收电动工具40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动工具4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较于现有技术,电动工具40配置有两种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动工具4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提高电动工具40与用户终端30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能够对电动工具4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进一步地,还能避免电池包10长时间离线时,由于电池包10内部存储空间有限造成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动工具的数据丢失。进一步地,电动工具40的数据经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传输至用户终端的通信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不受交互终端301使用限制,而将电动工具4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电池包充电器50配置有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和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在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下,电池包10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存储,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通信连接时,充电装置20接收所述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并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在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下,电池包10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并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30。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包充电器50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不同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结合图18所示,以电池包充电器5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为例:
对于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以交互终端301是智能手机为例,工作场景下,园林团队的设备操作者往往在工作区域内进行工作,园林团队携带的电池包10、电池包充电器50等均会放置在工作区域内附近,当设备操作者未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未建立关联,或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未开启蓝牙功能时,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的距离超出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此时电池包10无法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连接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由于电池包10本身具备一定的存储空间,此时电池包10可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存储,即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存储。在电池包10电量低需要进行充电时,将电池包10从电动工具40分离,并连接充电装置2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此时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能以有线通信方式建立通信,由于充电装置20能通过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此时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池包充电器5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对于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相应的,当设备操作者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与电池包10已建立关联,且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已开启蓝牙功能时,此时交互终端301在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的通信距离内,电池包10能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与用户终端30能够建立通信。当电池包10连接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充电的使用场景下,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至电池包10,再通过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即电池包10接收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池包充电器5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包括电池包充电器50的充电器运行参数、充电状态下的充电电量、剩余充电时间、累积充电时间及充电次数、充电记录、充电器故障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相较于现有技术,电池包充电器50配置有两种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提高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能够对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进一步地,还能避免电池包10长时间离线时,由于电池包10内部存储空间有限造成电池包10内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丢失。进一步地,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经电池包和充电装置传输至用户终端的通信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不受交互终端301使用限制,而将电池包充电器5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8,所述电源管理器70配置有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和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30;在所述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和所述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再通过所述充电装置20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30;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20与所述用户终端30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配置为使所述电源管理器70与所述用户终端30能够在电源管理器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管理器预设通信距离。
进一步地,用户终端配置有应用程序,在电源管理器70配接有充电装置20的情况下,应用程序能够选择用户终端30与电源管理器70进行数据交互的方式。其中用户终端30与所述电源管理器70进行数据交互的方式至少包括:用户终端30直接与电源管理器70进行数据交互,和用户终端30通过充电装置20与电源管理器70进行数据交互。
具体地,电源管理器70在以一种数据交互的方式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时,如需要切换,用户可通过用户终端30的应用程序手动进行切换。比如,电源管理器70先通过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直接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时,如用户需要切换到电源管理器70通过充电装置20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的数据交互的方式,可通过用户终端30的应用程序手动进行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电动工具40在不同场景下通过不同通信模式与用户终端30进行通信。
结合图18所示,以电源管理器70向用户终端30传输数据为例:
具体地,以交互终端301是智能手机、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和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203均采用蓝牙模块为例。
对于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工作场景下,园林团队的设备操作者往往在工作区域手持电动工具进行工作,当设备操作者随身携带交互终端301,设备操作者的交互终端301开启蓝牙功能,且交互终端301与电源管理器70的距离在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的通信距离内时,此时电源管理器70能通过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此时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可通过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701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源管理器7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对于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当充电装置20电量不足需要连接电源管理器70进行充电时,此时,电源管理器70与充电装置20之间的距离在蓝牙模块的通信距离内,电源管理器70与充电装置20能通过蓝牙模块进行通信,因此,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能通过蓝牙模块传输至充电装置20,再通过充电装置20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2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也可以是电源管理器7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较于现有技术,电源管理器70配置有两种通信模式,不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电源管理器7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提高电源管理器70与用户终端30之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确保用户能够对电源管理器7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可实现低成本;进一步地,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经充电装置传输20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不受交互终端301使用限制,而将电源管理器70的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30的通信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9,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园林机器人工具60,园林机器人工具60配置有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园林机器人工具60可通过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直接与用户终端30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地,园林机器人工具60的工作状态数据可通过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传输至用户终端30,园林机器人工具60也可通过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接收用户终端30发送的配置数据或控制指令数据。
作为一种示例,园林机器人工具60可以是智能割草机,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配置为能与用户终端30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具体地,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可以是3G模块、4G模块、5G模块、Lora模块、s igfox模块以及NB-IOT模块中的一种。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五无线通信模块601采用4G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10的工作状态数据按数据的实时性可划分为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的历史数据。充电装置20接收的电池包10的数据包括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其中,电池包的实时数据是电池包与充电装置插接后的当前数据,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是电池包与充电装置插接前存储在电池包内的数据。
进一步地,电池包10包括用于与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配接的电池包充电接口,电池包充电接口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包括与电池包充电接口相匹配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
作为一种示例,电池包充电接口包括一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即第一电池包端子。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也包括一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即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第一电池包端子与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数据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
具体地,第一电池包端子可以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可以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用于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
或者,第一电池包端子和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均配置为CAN端子,电池包10的CAN端子包括第一CAN端子和第二CAN端子,充电装置的CAN端子包括第三CAN端子和第四CAN端子,第一CAN端子与第三CAN端子电性连接、第二CAN端子与第四CAN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该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充电装置20。
作为另一种示例,电池包充电接口包括两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也包括两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
具体地,电池包10的两个数字信号通信端子分别是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充电装置20的两个通信端子分别是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电池包10和充电装置20配接时,电池包10的串口端子和充电装置20的串口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即串口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的一对CAN端子和充电装置20的一对CAN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电池包10和充电装置20在所述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和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中择一传输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进一步地,优先选择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电池包10的充电请求电流数据和电池包10的历史数据。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设置为极片的形式,即正极端子配置为正极极片201,负极端子配置为负极极片202,模拟信号通信端子配置为模拟信号通信极片203,通信端子配置为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充电装置20具有两种数字通信方式,可以与两种不同类型电池包10通信。本实施例中,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的通信类型为串口通信,即对应充电装置20的串口端子,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的通信类型为差分通信。详细地,差分通信可以是CAN(Control ler Area Network,局域通信网络)通信。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具有两个插片,分别为205a和205b,即对应充电装置20的一对CAN端子,插片205a和插片205b相互独立,互相绝缘。当充电装置20与电池包10通信时,优先通过第二数字通信极片205与电池包10进行数字通信,当第二数字信号通信失败,则采用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与第二储能模块进行数字通信。充电装置20可与多种不同接口结构的电池包10建立通信,如仅包括串口通信模块的电池包10,既包括串口通信模块又包括CAN通信模块的电池包10,以及仅包括CAN通信模块的电池包10,适用范围更广,可提供充电装置20的兼容性。
相应地,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充电接口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模拟信号通信端子、数字信号通信端子设置为触头的形式,即正极端子配置为正极触头110,负极端子配置为负极触头120,模拟信号通信端子配置为模拟信号通信触头130,数字信号通信端子配置为第一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40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本实施例中,第一数字信号通信触头304的通信类型为串口通信,即对应电池包10的串口端子,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的通信类型为差分通信。详细地,差分通信可以是CAN通信。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包括两个独立的触头,分别为触头150a和触头150b,即对应电池包10的一对CAN端子,触头150a和触头150b设置在同一端子槽内,且触头150a和触头150b之间设置有绝缘件。当电池包10直接插入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上时,正极极片201、负极极片202、模拟信号通信极片203、第一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4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极片205分别与正极触头110、负极触头120、模拟信号通信触头130、第一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40和第二数字信号通信触头150对接。
具体来说,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设置有充电极片,电池包10的充电接口设置有接口槽,每个接口槽内均设有充电触头,当电池包10插接在充电装置20上时,充电装置20端的充电极片可以插入在电池包10侧的接口槽内,并与充电触头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装置20接收的所述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可以包括电池包10的充放电状态信息、充放电循环次数、充电请求电流、电芯电压、电芯温度、SOC、SOP、SOH、已充电时间、剩余充电时间、实时故障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充电请求电流,即前述的电池包10的充放电电流数据,该数据在电池包10充电状态下为充电请求电流,在电池包10放电状态下为放电电流,也就是说,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连接进行充电的场景下,该数据为充电请求电流。所述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可以包括电池包10的历史故障、电池包10存储的电动工具的历史故障、电池包10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的历史故障、电池包10存储的电动工具使用记录、电池包10存储的电动工具工控数据、电池包10存储的电池包充电器充电记录等。
上述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2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并充电过程中,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与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传输。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和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可以减少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之间的通信端子的设置数量,简化端子结构,有助于降低整体成本。进一步地,通过在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配接并充电过程中,电池包10的实时数据与电池包10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传输,可充分利用数据传输通路的空闲时段传输数据,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对于电池包10与充电装置20的通信方法,可参照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复述。
需要说明的是,设备系统各实施例的通信链路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任一实施例的通信链路组合设置。当采用组合设置方式时,可以使得设备系统中各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更为丰富,为设备传输数据提供更多通信路径,从而能够有效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充电装置20、电池包1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园林机器人工具60,除各自的通信模块外,还分别设置有控制模块和存储单元。控制模块连接通信模块,用于通过通信模块向其他设备传输数据,或通过通信模块接收其他设备传输的数据。控制模块连接存储单元,用于将获取的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或取出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数据。在此不详细赘述。
进一步地,前述电动工具40、电池包10、电池包充电器50、充电装置20及园林机器人工具60均配置有唯一的身份识别码,电动工具40、电池包10、电池包充电器50、充电装置20及园林机器人工具60通过各自的身份识别码可与用户终端30建立关联。本实施例中,交互终端301配置有应用程序301c,借助该应用程序301c可以通过设备的身份识别码,使交互终端301与设备进行关联并能够建立通信。具体地,身份识别码优选为序列号形式,序列号有唯一对应的二维码,二维码以粘贴或印刷的形式设置在设备上,基于应用程序301c,可通过输入设备序列号方式或扫码方式使设备与应用程序301c进行关联。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通过蓝牙查找设备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应用程序301c与设备建立关联后,设备能够与用户终端30建立通信,并能通过应用程序301c对设备进行状态显示或功能控制等。
前述各实施例的能源系统、设备系统,通过为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中充电装置20、电池包10合理配置通信模块并合理配置充电装置20、电池包1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之间的通信方式,即可有效提高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与用户终端30之间的通信可靠性,使得用户能够对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且通过高效利用通信模块,可实现低成本。另外,还可通过用户终端30对园林机器人工具60进行有线的监控及管理。
充电装置20、电池包10、电动工具40、电池包充电器50、园林机器人工具60通过与用户终端30进行数据交互,可以实现工作状态数据在用户终端30的存储;在用户终端30设置有显示界面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相应设备数据在用户终端30的显示,以便用户可以更为直观的获知相应设备的运行状态;在用户终端30设置有控制面板或触控界面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通过用户终端30发送配置数据或控制指令对相应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以便根据实际需求对相应设备进行各种功能控制,比如对设备进行充电控制,设备查找等,方便用户对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能源系统或设备系统,可通过用户终端30对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模式控制。
具体地,参考图22和图23,充电装置20配置有普通充电模式和快速充电模式,快速充电模式下单个充电接口的输出功率大于普通充电模式下单个充电接口的输出功率,在用户急需使用电池包时,可以开启快速充电模式,当用户不急需使用电池包时,可以开启普通充电模式,能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交互终端301配置有应用程序301c,应用程序301c设有快速充电模式触发开关,用户通过应用程序301c开启快速充电模式触发开关时,交互终端301通过第四无线通信模块301b向充电装置20发送快速充电指令,关闭快速充电模式触发开关时,交互终端301通过第四无线通信模块301b向充电装置20发送普通充电指令。
如前所述,充电装置20包括电池模块210和充电模块220,充电模块220包括第一充电模块223、第二充电模块224及多个充电接口222,多个充电接口222均可连接电池包10为电池包10充电。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充电模块223包括多个充电单元,每个充电单元的输入端均电性连接电池模块210,每个充电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至少一个充电接口,以使多个充电单元可以同时或分别为电池包10充电。充电装置20还包括控制模块226和开关模块227,开关模块227连接在多个充电单元和多个充电接口之间,用于选择性连接多个充电单元和多个充电接口。控制模块226电性连接开关模块227,并用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开关模块227的各开关导通或断开。控制模块226还用于接收并响应用户发送的充电模式切换指令,控制充电装置20在普通充电模式和快速充电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即控制充电装置20的充电接口输出不同的功率为电池包10充电。
示例性地,第一充电模块220可以包括两个充电单元,每个充电单元分别连接一个充电接口,或每个充电单元分别连接两个充电接口,或其中一个充电单元连接一个充电接口,另一个充电单元连接两个充电接口。或者,第一充电模块220可以包括三个充电单元,每个充电单元各连接一个或多个充电接口等。充电单元和充电接口的数量可以根据充电需求及充电装置20的尺寸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限制。
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如图22所示,第一充电模块223包括两个充电单元,分别为第一充电单元223a和第二充电单元223b,充电接口222包括三个充电接口,分别为第一充电接口222a、第二充电接口222b和第三充电接口222c。开关模块227可以是由多个开关组成的开关网络。控制模块226通过控制开关模块227的多个开关导通或断开,可控制两个充电单元并联或单独对单个或多个充电接口输出电能。
通过用户终端30对充电装置进行快速充电控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31,用户通过交互终端301的应用程序301c开启快速充电模式触发开关时,交互终端301响应用户操作发送快速充电指令至充电装置20;
步骤S232,充电装置20接收快速充电指令后,启动快速充电模式;
步骤S233,控制模块226基于电池包请求充电参数确定对开关模块227的控制策略;
步骤S234,控制模块226对开关模块227进行控制,通过快速充电接口输出电能对电池包10进行快速充电。
具体地,步骤S233中,电池包请求充电参数可以是请求充电电流,可以是请求充电功率,也可以是其他表征充电能力的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10的请求充电参数是结合充电装置能够输出的最大充电参数和自身允许的最大充电参数确定的。因此,由于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充电装置能够使第一充电单元和第二充电单元并联对单充电接口输出,而普通充电模式下,两个充电单元需要对多个充电接口输出,因此,快速充电模式下充电装置20单充电接口能够输出的最大充电参数大于普通充电模式下充电装置20单充电接口能够输出的最大充电参数。进而电池包10能够在自身允许的最大充电参数范围内选择更大的请求充电参数,以实现快充。
本实施例中,以基于电池包请求充电功率确定对开关模块227的控制策略为例。
在快速充电模式下,控制模块226获取电池包10的请求充电功率,并比较电池包10的请求充电功率和单个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功率。当请求充电功率小于等于单个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功率时,单个充电单元的输出功率即可满足电池包10的快速充电需求,控制模块226控制单个充电单元为电池包10充电。当请求充电功率大于单个充电单元的最大输出功率时,需要多个充电单元的输出功率之和才能满足快速充电需求,此时控制模块226控制至少两个充电单元并联后为电池包10充电。可以理解的是,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并联的充电的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包10的请求充电功率选择,并不限定为两个。在快速充电模式下,第一充电模块220130输出的最大功率不小于3.6KW,示例性的,第一充电模块220130输出的最大输出功率可以是3.6KW、4KW、4.8KW、6KW或7.2KW等。
具体地,步骤S234中,可以预设充电装置20的某一充电接口为快速充电接口,也可以由用户在启动快速充电模式时选择设置。本实施例中,预设第一充电接口222a为快速充电接口,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充电装置20对第一充电接口222a连接的电池包10进行快速充电。
在普通充电模式下,单个充电单元的输出功率即可满足电池包10的充电需求,因此控制模块226控制单个充电单元为与其充电接口连接的电池包10充电。示例性的,充电装置20通过第一充电单元131为第一充电接口222a连接的电池包10充电,和/或通过第二充电单元132轮流为第二充电接口222b和第三充电接口222c连接的电池包10充电。在普通充电模式下,充电单元输出至单个充电接口的最大输出功率不小于1.8KW,示例性的,单个充电接口的最大输出功率在1.8KWˉ3.6KW,例如,最大输出功率可以是1.8KW、2KW、2.4KW、3KW、3.6KW。
在普通充电模式下,对于一个0.2KWH的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可以在8-15分钟内充满,并在5-12分钟内将空电电池包10充至额定电量的80%。对于一个0.6KWH电池包10,充电装置20可以在13-25分钟内充满,并在9-22分钟内将空电电池包10充至额定电量的80%。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对于一个0.2KWH的电池包10,充电装置可以在4-7分钟将其充满,对于一个0.6KWH电池包10,电装置可以在8-15分钟内将其充满。因此,当园林团队急需用电池包10时,可以开启快速充电模式,减少用电等待时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通过通过用户终端30可实现远程控制充电装置20的充电模式切换,方便用户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2和图24,基于上述的能源系统或设备系统,可通过用户终端30对充电装置20进行经济充电控制。由于电网设有峰电价时段和谷电价时段,因此,为了提高充电的经济性,充电装置20配置有经济充电模式,以便节省电费使用成本。
具体地,充电装置20的电路结构参考图20所示的实施例,包括电池模块210、第二充电模块224、交流输入接口225及控制模块226。优选地,第二充电模块224采用ACDC模块,控制模块226连接并控制第二充电模块224的开启或关闭。
交互终端301配置有应用程序301c,应用程序301c设有经济充电模式数据配置入口及经济充电模式触发入口。经济充电模式数据配置入口包括电费低谷时段设置入口、充电最晚结束时间设置入口。用户可通过应用程序301c的电费低谷时段设置入口、充电最晚结束时间设置入口配置经济充电参数。其中充电最晚结束时间是由用户设置的用户下次需要使用充电装置20的时间点,经济充电模式触发入口用于响应用户的触发操作向充电装置20发送经济充电指令。
用户通过应用程序触发经济充电模式触发入口时,交互终端301通过第四无线通信模块301b发送经济充电指令至充电装置20。充电装置20接收经济充电指令,保存经济充电参数,开启经济充电模式,然后判断当前的经济充电状态。
当经济充电开启,但未进入波谷时间段时,充电装置20计算电池模块210充满所需的时长T1,以及充电最晚结束时间之前的波谷时间段时长T2,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当电池模块210充满所需的时长T1大于充电最晚结束时间之前的波谷时间段时长T2时,充电装置20计算经济充电开始时间点,并在该时间点开始进入经济充电,其中经济充电开始时间点t=波谷时间段开始时间点t1-(T1-T2);否则,在波谷时间段的开始时间点t1进入经济充电。
当经济充电开启,且当前已进入波谷时间段,则立即进入经济充电。
当经济充电关闭,正常使用交流电源对电池模块210进行充电。
具体地,充电装置接收经济充电指令后关闭第二充电模块,即ACDC模块,当判断需要立即充电,或到计算的开始时间时,开启第二充电模块,进入经济充电,通过交流电为电池模块充电。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经济充电模式,可有效提高充电的经济性。进一步地,用户通过设置充电最晚时间,并根据电费低谷时段、充电最晚结束时间及自身电量信息,计算最经济的且能充满的时段进行充电,可确保充电装置20的电池模块210能够在设定的充电最晚结束时间前充满电,方便用户后续使用。进一步地,如果在计算的充电开始时间,充电装置20未开始充电,或在未充满时发生断电,控制模块226会发送充电提醒信息至用户终端30,提醒用户检查未开始充电或异常断电原因,以避免由于用户忘插电或其他异常导致设备未充电影响后续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充电控制不仅适用于充电装置20,也适用于园林机器人工具60,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能源系统或设备系统,可通过用户终端30实现设备查找功能。
以电池包查找功能为例,参考图25,电池包10包括电池包控制模块103、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和LED灯104,电池包控制模块103电性连接LED灯104,并能对LED灯104进行控制,电池包控制模块103电性连接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用于通过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接收其他设备传输的数据。如前所述,交互终端301包括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交互终端301的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能与电池包10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101建立通信。进一步地,交互终端301配置有应用程序301c,应用程序301c设有电池包10查找指令触发入口,用户通过应用程序301c触发电池包10查找指令触发入口时,交互终端301会通过第三无线通信模块301a向电池包10发送电池包10查找指令,电池包10通过第二通信模块接收电池包10查找指令后,发送至电池包控制模块103,电池包控制模块103接收并响应电池包10查找指令,输出控制信号控制LED灯104闪烁数次,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电池包控制模块103控制LED灯104闪烁5次。以便用户能够根据LED灯104闪烁情况迅速查找到目标电池包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设备查找功能除查找电池包10外,也可以应用于查找其他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所披露的内容可以出现多种变型和改进。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各种设备或组件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固件、或者三者中的一些或全部的组合实现。
此外,虽然本公开对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系统中的某些单元做出了各种引用,然而,任何数量的不同单元可以被使用并运行在客户端和/或服务器上。单元仅是说明性的,并且系统和方法的不同方面可以使用不同单元。
本公开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的步骤。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的步骤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的进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种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的步骤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公开并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除非另有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共同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当理解,诸如在通常字典里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以上是对本公开的说明,而不应被认为是对其的限制。尽管描述了本公开的若干示例性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理解,在不背离本公开的新颖教学和优点的前提下可以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因此,所有这些修改都意图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公开范围内。应当理解,上面是对本公开的说明,而不应被认为是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并且对所公开的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的修改意图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公开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和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能够为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且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池包配置有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和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的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并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配置为储能式充电装置,所述储能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模块及设有充电接口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对所述电池模块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所述充电接口向外输出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池包通信模式下,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电池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
所述充电装置接收的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包括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装置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数据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用于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和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均配置为CAN端子,所述电池包的CAN端子包括第一CAN端子和第二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的CAN端子包括第三CAN端子和第四CAN端子,所述第一CAN端子与所述第三CAN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CAN端子与所述第四CAN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
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配接时,所述电池包的串口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串口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一对CAN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一对CAN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在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中择一传输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配接并充电过程中,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能够与电动工具配接并为所述电动工具供电,所述电动工具能与所述电池包进行通信;
所述电池包能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的工作状态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充电装置和/或所述电池包能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数据;
其中所述充电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充电装置控制指令数据;
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电池包控制指令数据,或所述充电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电池包控制指令数据并传输至所述电池包。
11.一种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系统包括外设装置系统和能源系统;
所述外设装置系统包括电动工具;
所述能源系统包括电池包和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能够为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且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充电装置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有第一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电动工具配接并为所述电动工具供电,且所述电池包能与所述电动工具进行通信;
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以及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均能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用户终端;
当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动工具配接时,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电池包充电器,所述电池包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壳体、设置于所述充电器壳体上的充电接口及设置于所述充电器壳体内的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并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接口输出,以为配接在所述充电接口上的电池包进行充电;
所述电池包充电器能与所述电池包进行通信;
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当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电池包充电器配接时,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装置系统还包括电源管理器,所述电源管理器包括:
电源管理器壳体;
交流输入端,设置在所述电源管理器壳体,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源;
多个交流输出端,设置在所述电源管理器壳体,用于连接外部用电设备,以为所述外部用电设备提供交流电;
以及控制模块和开关电路,设置在所述电源管理器壳体内,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开关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多个交流输出端导通或断开;
所述电源管理器设有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所述充电装置设有与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相匹配的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并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器配置有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和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管理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管理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源管理器的数据能通过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所述充电装置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再通过所述充电装置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电源管理器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电源管理器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电源管理器预设通信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动工具配置有第一工具通信模式和第二工具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工具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工具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动工具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设有第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电池包充电器配置有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和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在所述第一充电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装置通信连接时,所述充电装置接收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第二充电器通信模式下,所述电池包接收所述电池包充电器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直接传输至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配置为使所电池包与所述用户终端能够在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通信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通信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配置为储能式充电装置,所述储能式充电装置包括电池模块及设有充电接口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充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对所述电池模块的电能进行转换并通过所述充电接口向外输出电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5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电池包通过有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所述工具的数据;
所述充电装置接收的所述电池包的数据包括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装置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数据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数据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配置为一个串口端子,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用于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端子和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端子均配置为CAN端子,所述电池包的CAN端子包括第一CAN端子和第二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的CAN端子包括第三CAN端子和第四CAN端子,所述第一CAN端子与所述第三CAN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CAN端子与所述第四CAN端子电性连接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均通过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传输至所述充电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所述充电装置包括串口端子和一对CAN端子;
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配接时,所述电池包的串口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串口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的一对CAN端子和所述充电装置的一对CAN端子电性连接能形成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装置在所述一条串口信号传输通路和所述一条差分信号传输通路中择一传输所述电池包的实时数据和所述电池包内存储的历史数据。
CN202310587245.8A 2022-09-02 2023-05-23 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Pending CN1176505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3/116783 WO2024046486A1 (zh) 2022-09-02 2023-09-04 一种装置组件及设备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16366 2022-09-02
CN202211071636 2022-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0591A true CN117650591A (zh) 2024-03-05

Family

ID=90042063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7245.8A Pending CN117650591A (zh) 2022-09-02 2023-05-23 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CN202310684872.3A Pending CN117650592A (zh) 2022-09-02 2023-06-09 一种充电设备
CN202311132484.0A Pending CN117651252A (zh) 2022-09-02 2023-09-04 工作设备
CN202311133313.XA Pending CN117676493A (zh) 2022-09-02 2023-09-04 工作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4872.3A Pending CN117650592A (zh) 2022-09-02 2023-06-09 一种充电设备
CN202311132484.0A Pending CN117651252A (zh) 2022-09-02 2023-09-04 工作设备
CN202311133313.XA Pending CN117676493A (zh) 2022-09-02 2023-09-04 工作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4) CN117650591A (zh)
WO (4) WO20240464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2320A (ja) * 1994-05-27 1995-12-08 Daiwa Dengiyou Kk 盗難防止装置及びこの盗難防止装置を無線接続子機とした無線電話装置
JP2008085787A (ja) * 2006-09-28 2008-04-10 Olympus Corp モバイル機器システムおよびモバイル機器
CN102081826B (zh) * 2009-09-25 2012-06-0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隐形的笔记本电脑智能防盗报警装置及方法
KR101244867B1 (ko) * 2011-10-05 2013-03-25 (주) 시큐앱 제외지역이 설정되는 도난방지 기능을 갖는 휴대 단말기 및 이의 도난방지 방법
KR101244885B1 (ko) * 2011-10-05 2013-03-25 (주) 시큐앱 도난방지 기능을 갖는 휴대 단말기 및 이의 도난방지 방법
CN103144604B (zh) * 2013-03-07 2016-02-24 苏州路车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联网的货运燃油主动防盗系统
CN107195152A (zh) * 2016-03-15 2017-09-2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智能防盗装置、智能防盗系统及智能防盗方法
CN205657454U (zh) * 2016-04-21 2016-10-1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和无人飞行器
CN106740120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低压蓄电池电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316454B (zh) * 2017-06-23 2020-01-17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共享单车防盗方法和装置
CN107672558B (zh) * 2017-09-20 2020-03-31 广州恒众车联网智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防盗的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CN107697020A (zh) * 2017-09-22 2018-02-16 天津大学 汽车轮胎的智能防盗系统及方法
CN109841911B (zh) * 2017-11-27 2021-08-10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池包信息显示方法、电池包及终端
US11029941B2 (en) * 2017-11-30 2021-06-08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device and program update method thereof
CN108039005B (zh) * 2017-12-08 2019-08-27 成都奥尼克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目标物的防盗管理系统
CN109959870B (zh) * 2017-12-21 2024-03-19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于工具系统部件的诊断装置、诊断系统和诊断方法
CN108389350A (zh) * 2018-04-20 2018-08-10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防盗vr装置及防盗方法
CN208112891U (zh) * 2018-05-02 2018-11-1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耳机
CN11082749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自移动设备及其防盗组件
DE102018217454A1 (de) * 2018-10-11 2020-04-16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Backendvorrichtung zur prädiktiven Ladesteuerung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13424238B (zh) * 2019-02-22 2022-09-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防盗装置以及发电机防盗系统
CN110415475B (zh) * 2019-06-20 2021-12-07 广东白云学院 防盗报警系统、防盗报警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129623B (zh) * 2019-12-31 2021-08-17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车载蓄电池充电防护方法及系统
CN111176109B (zh) * 2020-01-19 2024-03-26 鲨湾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基于双独立控制系的车辆智控系统和车辆
CN115349211A (zh) * 2020-04-07 2022-11-15 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 可装卸动力电池、电动工具、通信终端、数据传递方法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09530B (zh) * 2021-06-15 2022-12-13 筑橙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gps的施工机器人防盗管理方法及系统
CN217159371U (zh) * 2021-12-24 2022-08-09 浙江齐享科技有限公司 自组网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0592A (zh) 2024-03-05
WO2024046486A1 (zh) 2024-03-07
WO2024046483A1 (zh) 2024-03-07
WO2024046482A1 (zh) 2024-03-07
CN117651252A (zh) 2024-03-05
WO2024046485A1 (zh) 2024-03-07
CN117676493A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7803B2 (en) Automated robotic battery tug
CN211296217U (zh) 电池包
CN205385297U (zh) 充电座及应用该充电座的可移动装置
CN204376464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CN105743190A (zh) 智能电源适配系统
CN105226745A (zh) 电动车用无线充电电池组及其充电方法及电动车
CN111682569A (zh) 一种智能控制的储能系统
CN215498364U (zh) 一种多串并锂电池管理系统
CN110126673B (zh) 一种电池梯次利用管理系统、电动汽车和通信基站
CN117650591A (zh) 一种能源系统及设备系统
CN116252665A (zh) 充电控制方法和充电适配装置
KR20150087707A (ko) 배터리 충전 이동체 및 이동체의 배터리 충전 시스템
CN215580438U (zh) 电动工具系统
US11742675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of power station equipped with multiple battery packs
CN112531848B (zh) 一种电池包及其控制方法
CN212342685U (zh) 控制装置及蓄电池组远程活化系统
CN117652070A (zh) 电动工具系统
CN217406222U (zh) 发电机组及起重机
CN112087027A (zh) 一种自移动设备的充电站、自动工作系统和充电方法
CN212304875U (zh) 一种智能型蓄电池远程充放电回馈式控制柜
CN213043441U (zh) 智能峰谷供电管理系统
CN214798916U (zh) 一种ups电源蓄电池组维护系统
CN218300988U (zh) 一种锂电池电源远程管理系统
CN220172904U (zh) 一种智能电池包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和电动器具
US20230291241A1 (en) Battery pack, tool system, charging system, adapter and methods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