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2811A - 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2811A
CN117642811A CN202380011194.2A CN202380011194A CN117642811A CN 117642811 A CN117642811 A CN 117642811A CN 202380011194 A CN202380011194 A CN 202380011194A CN 117642811 A CN117642811 A CN 117642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elastic body
percussion instrument
striking
electronic percu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11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野村怜
谷田凉
内海圭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lan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ola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land Corp filed Critical Rolan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42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28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1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1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14Mutes or damper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第二框架301b未安装对其振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第二框架301b的上表面是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所述第二框架301b经由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而弹性支撑于第一框架301a,因此在对面皮202或盖206打击时,可利用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将从第一框架301a传递至第二框架301b的振动衰减。因此,可抑制因第二框架301b的振动而产生噪声,因此可对演奏者赋予良好的演奏感。

Description

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可降低在对打击面打击时产生的噪声的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包括:被打击部22(第一框架),由支撑体10支撑;以及框架44(第二框架),与所述被打击部22一起形成电子打击乐器的圆形的轮廓。被打击部22的上表面是受到打击的打击面22a,通过安装于被打击部22的背面的壳体23上的压电传感器24来检测对打击面22a打击时的振动。
另一方面,在框架44未安装传感器,框架44的上表面是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即,框架44是用于通过与被打击部22一起形成电子打击乐器的圆盘形状(上表面或轮廓的形状)来提高外观的框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026726号公报(例如,段落0021、段落0022、段落0039、段落0040,图1~图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技术中,当对被打击部22(第一框架)打击时的振动传递至框架44(第二框架)时,存在容易因框架44自身的振动等而产生噪声的问题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点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对打击面打击时产生的噪声的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子打击乐器在上表面具有受到打击的打击面及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所述电子打击乐器包括:传感器,检测对所述打击面打击的振动;第一框架,形成所述打击面的骨架;弹性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经由所述弹性体而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且未安装传感器,由所述第二框架的上表面形成所述非打击面。
本发明的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是电子打击乐器中的所述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所述电子打击乐器在上表面具有受到打击的打击面及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且所述电子打击乐器包括:传感器,检测对所述打击面打击的振动;第一框架,形成所述打击面的骨架;弹性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经由所述弹性体而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且未安装传感器,所述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中,由所述第二框架的上表面形成所述非打击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电子打击乐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a)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c)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d)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e)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f)是表示第六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
[图4](a)是表示第七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b)是表示第八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c)是表示第九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d)是表示第十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e)是表示第十一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f)是表示第十二变形例的边圈的剖面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电子打击乐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电子打击乐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电子打击乐器、杆、及支撑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图7的IXa-IXa线处的壳体的局部放大剖面图,(b)是图9(a)的箭头IXb方向观察下的壳体的局部放大仰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电子打击乐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处的电子打击乐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随附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100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电子打击乐器1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此外,在图2中,图示了以沿着圆盘状的面皮1的中心轴的平面切断而得的剖面。
如图1及图2所示,电子打击乐器100是模拟原声的鼓的打击乐器。电子打击乐器100包括上表面成为打击面的膜状的面皮1。面皮1使用编织合成纤维而成的网形成为圆盘状,在面皮1的外缘固定有圆环状的面皮框10。
面皮框10使用树脂材料形成,面皮1与面皮框10通过模具成形而一体地成形。此外,也可使用树脂以外的材料(例如,金属或木材)形成面皮框10,通过粘接等而将面皮框10接合于面皮1。
面皮框10固定于电子打击乐器100的主体部2。主体部2包括用于对后述的弹性体3进行支撑的圆盘状的支撑部20,用于对面皮1进行支撑的支撑壁21从支撑部20的外缘向上方突出。用于对面皮框10进行固定的底壁22从支撑壁21的下部向外周侧延伸,外周壁23从底壁22的外缘向上方突出。这些各壁21、22、23在周向上连续,在由各壁21、22、23包围的空间收容面皮框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0与各壁21、22、23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但例如也可为将与各壁21、22、23分体地形成的支撑部20固定于支撑壁21的内周面的结构。
在底壁22形成有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内螺纹孔24,在面皮框10,在与内螺纹孔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插入孔11。在将面皮1载置于支撑壁21的状态下,将插入至面皮框10的插入孔11的螺栓B1(参照图2)拧入至内螺纹孔24,由此面皮框10被向下方拉伸,对面皮1赋予张力。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对面皮1赋予张力的状态、即面皮1被打击之前的状态仅记载为“打击前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打击前的状态下,由主体部2的支撑部20支撑的弹性体3与面皮1接触。弹性体3是使用具有规定的柔软性的弹性体(橡胶、弹性体、或它们的发泡材料等)形成,因此在演奏者利用棒等对面皮1进行打击时(以下称为“对面皮1打击时”),由所述打击引起的面皮1的振动(由打击引起的冲击)被弹性体3吸收。由此,可降低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
弹性体3包括配置于其中央的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边形)形状的中央弹性体30、以及包围所述中央弹性体30的周围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周边弹性体31。通过将弹性体3分割为中央弹性体30及周边弹性体31,可使用于对这些弹性体30、31进行成形的模具小型化。
在多个周边弹性体31配置于中央弹性体30的周围的状态下,弹性体3整体形成为圆盘状。所述圆盘状的弹性体3的直径形成为与支撑壁21的内径相同或比其稍小。
在对弹性体3进行支撑的支撑部20固定有传感器支撑构件4(参照图2)。传感器支撑构件4形成为包括安装有面皮传感器S1的圆盘状的传感器支撑部40及从所述传感器支撑部40的外缘向上方突出的壁部41的碗状。在壁部41的上表面形成有沿其周向排列的多个内螺纹孔(未图示),在主体部2的支撑部20形成有与壁部41的内螺纹孔在上下相对的多个插入孔25(参照图1)。通过将插入至插入孔25的螺栓(未图示)拧入至壁部41的内螺纹孔,传感器支撑构件4固定于支撑部20的下表面。
面皮传感器S1为圆盘状的压电元件,且通过具有缓冲性的双面胶带而粘接于传感器支撑部40的上表面。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经由弹性体3、主体部2的支撑部20、及传感器支撑构件4而传递至面皮传感器S1。
在弹性体3(中央弹性体30及周边弹性体31)形成有将弹性体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下相连的多个贯通孔32,因此与未形成此种贯通孔32的情况相比,可有效果地降低在对面皮1打击时由于弹性体3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另一方面,在未形成贯通孔32的区域中,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经由弹性体3自身而传递至支撑部20。由此,可将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经由支撑部20而传递至面皮传感器S1。因此,可在使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降低的同时精度良好地检测对面皮1的打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蜂巢状(剖面六边形)的贯通孔32上下呈直线状延伸,贯通孔32的剖面积(内径)从上端至下端为恒定,但未必限于此。例如,贯通孔32可为相对于弹性体3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直线状,贯通孔32也可形成为从其上端至下端将直线或曲线组合而成的形状(例如,螺旋状或蛇行的形状等)。另外,贯通孔32的剖面形状可为圆形或其他多边形形状,也可为在贯通孔32的从上端至下端的一部分或全部区域中贯通孔32的剖面积(内径)变化的结构。
在对面皮1打击时传递至支撑部20的振动不仅经由贯通孔32传播,而且还存在传递弹性体3自身(未形成贯通孔32的部位)的振动。因此,例如,若弹性体3硬,则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容易经由弹性体3而传递至支撑部20,但若弹性体3过硬,则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不易被吸收。另外,若使弹性体3柔软,则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容易被弹性体3吸收,但若使弹性体3过于柔软,则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容易传递至支撑部20。
因此,在由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并非发泡材料的固体的材料)形成弹性体3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K6253-3:2012、利用硬度计类型A的硬度计测定出的硬度显示10以上且50以下的弹性材料。
另外,在由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发泡材料(海绵)形成弹性体3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依据JIS K6253-3:2012、利用硬度计类型E的硬度计测定出的硬度显示20以上且75以下的发泡材料。
通过使用显示这些硬度的弹性材料或发泡材料形成弹性体3,可在利用弹性体3适度地吸收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的同时将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经由弹性体3而适度地传递至支撑部20(面皮传感器S1)。因此,可在使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降低的同时精度良好地检测对面皮1的打击。
此处,面皮1也可使用合成树脂制的膜形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面皮1是使用具有通气性的材料(具有多个贯通孔的网)形成。进而,在支撑部20也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6。其原因在于,更有效果地使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降低。
即,例如,若面皮1由合成树脂制的膜形成,为不具有通气性的结构,则难以降低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从面皮1自身产生的声音)。另一方面,即便面皮1具有通气性,若为板状的支撑部20不包括贯通孔26的结构,则有时支撑部20(主体部2)也与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共振,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难以减音。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面皮1具有通气性,在支撑部20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6,因此可确保通过面皮1、弹性体3、及支撑部20的空气的流路。由此,在对面皮1打击时,可降低由于面皮1自身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或由于支撑部20等其他构件的共振而产生的声音。
另外,在打击前的状态下,弹性体3与面皮1相接。由此,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容易被弹性体3吸收,因此可有效果地降低所述打击时的打击音。进而,通过在打击前的状态下弹性体3与面皮1相接,可获得接近原声的鼓的打击感。
支撑部20的贯通孔26形成于支撑部20的大致整体,但在与传感器支撑部40相对的区域中,在支撑部20未形成贯通孔26。由此,可抑制尘埃等异物经由贯通孔26而侵入至传感器支撑构件4的内部。
继而,对支撑电子打击乐器100的主体部2的外框构件5的结构进行说明。外框构件5包括配置于主体部2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外周部50、以及从其外周部50的下端向内周侧伸出的底部51,这些各部50、51是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在外周部50的上表面形成有沿周向连续的槽状的凹部52(参照图2的放大部分),在凹部52固定有圆环状的边圈53。边圈53包括嵌入至凹部52的基座部53a、以及径向尺寸比所述基座部53a小的本体部53b,这些各部53a、53b是使用橡胶一体地形成。
本体部53b的上端位于比面皮1(面皮框10)更靠上方处,通过对所述本体部53b进行打击,进行模拟边圈击奏等的演奏。对所述边圈53(本体部53b)的打击由边圈传感器S2(参照图1)检测。边圈传感器S2为圆盘状的压电元件,且通过具有缓冲性的双面胶带而粘接于外框构件5的底部51的上表面。
在边圈53(本体部53b)被打击时,经由外框构件5的外周部50及底部51传递的振动由边圈传感器S2检测。另外,如上所述,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由面皮传感器S1(参照图2)检测。由这些传感器S1、S2检测出的打击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至未图示的音源装置。由此,生成与对电子打击乐器100的打击位置相应的乐音。
在此情况下,若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由边圈传感器S2检测、或者对边圈53打击时的振动由面皮传感器S1检测,则无法精度良好地判别这些各打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与外框构件5之间介隔存在橡胶制的弹性体6。
弹性体6形成为在中央具有贯通孔60的圆盘状(圆环状),在弹性体6的外缘侧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插入孔61(参照图1)。通过将插入至插入孔61的螺栓(未图示)拧入至主体部2的底壁22的内螺纹孔(未图示),弹性体6固定于主体部2。
另外,在弹性体6的外缘侧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筒状的筒部62,在主体部2的底壁22的底面形成有与筒部62上下相对的多个定位凹部27(参照图2)。因此,通过将筒部62嵌入至定位凹部27,在将弹性体6相对于主体部2在周向上定位的状态下,可将弹性体6螺固于主体部2。
在弹性体6的内缘侧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插入孔63,在外框构件5的底部51的上表面,在与插入孔6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凸部54。在凸部54形成有内螺纹孔55(参照图2),通过将插入至弹性体6的插入孔63的螺栓(未图示)拧入至内螺纹孔55,弹性体6固定于外框构件5。
弹性体6的插入孔63(外框构件5的内螺纹孔55)与支撑部20的贯通孔26上下相对。因此,通过穿过支撑部20的贯通孔26的工具(螺丝刀等),可容易地将螺栓拧入至内螺纹孔55。
如此,通过使橡胶制的弹性体6介隔存在于主体部2与外框构件5之间,可利用弹性体6将对面皮1或边圈53打击时的振动吸收(衰减)。即,可抑制对面皮1打击时的振动由边圈传感器S2检测、或对边圈53打击时的振动由面皮传感器S1检测,因此可精度良好地判定面皮1或边圈53中的哪一个被打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框构件5(底部51)螺固于弹性体6的内缘侧,主体部2(底壁22)螺固于弹性体6的外缘侧。即,外框构件5对弹性体6的支撑位置位于比弹性体6对主体部2的支撑位置更靠内周侧处。而且,弹性体6支撑于外框构件5的底部51上所形成的凸部54,因此在凸部54的外周侧形成允许弹性体6(主体部2)向下方位移的空间。因此,在面皮1被打击时,由于弹性体6的弹性变形而主体部2以沉入至外框构件5的底部51侧的方式位移,因此通过所述主体部2的位移,可吸收对面皮1打击时的冲击。
另外,在弹性体6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60,并且在外框构件5的底部51的内周侧也形成有贯通孔5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通气性的面皮1、弹性体3的贯通孔32、主体部2(支撑部20)的贯通孔26、弹性体6的贯通孔60、及外框构件5(底部51)的贯通孔56,从面皮1至外框构件5的底部51确保空气的流路。由此,可有效果地降低对面皮1打击时的打击音。
继而,对边圈5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的放大部分所示,边圈53的基座部53a嵌入至外框构件5(外周部50)的凹部52,但基座部53a在其整周上利用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粘接于凹部52。由此,可抑制在边圈53被打击时边圈53相对于外框构件5晃动。
另外,边圈53的基座部53a从本体部53b的下端向内周侧突出,由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53a的上表面53c及从所述上表面53c的外缘向上方延伸的本体部53b的内周面53d在边圈53的内周面形成弯曲部分P。另一方面,由基座部53a及本体部53b形成的边圈53的外周面53e是从其上端至下端向外周侧下降倾斜的弯曲面。由于此种边圈53的形状,在边圈53(本体部53b)从外周侧被打击时,边圈53容易以边圈53的内周面的弯曲部分P为起点向内周侧(图2的右侧)变形。通过所述变形,可吸收对边圈53打击时的冲击,因此可降低由所述打击产生的打击音。
此外,边圈53优选为使用依据JIS K6253-3:2012、利用硬度计类型A的硬度计测定出的硬度显示10以上且50以下的弹性材料形成。通过由此种软质的弹性材料形成边圈53,可有效果地降低边圈53被打击时的打击音。
继而,参照图3及图4对边圈5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与所述边圈5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图3(a)~(f)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第六变形例的边圈53的剖面图,图4(a)~(f)是表示第七变形例~第十二变形例的边圈53的剖面图。
如图3(a)所示,第一变形例的边圈53中,基座部53a从本体部53b的下端向外周侧突出,在边圈53的外周面,由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53a的上表面53c以及从所述上表面53c的内缘向上方延伸的边圈53(本体部53b)的外周面53e形成弯曲部分P。由此,在边圈53被打击的情况下(以下称为“打击时”),边圈53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3(b)所示,第二变形例的边圈53在基座部53a的上表面53c与本体部53b的内周面53d的边界部分形成凹部53f。凹部53f形成为在边圈53的整周上连续的环状。由此,在边圈53的内周面(凹部53f的深部)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3(c)所示,第三变形例的边圈53是在第二变形例的边圈53(参照图3(b))中,使基座部53a的内周面53g与本体部53b的内周面53d共面而成。即,所述变形例的边圈53的基座部53a的径向尺寸与本体部53b的下端部(未形成凹部53f的区域)的径向尺寸大致相同。在所述变形例中,在打击时边圈53也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3(d)所示,第四变形例的边圈53是在第二变形例的边圈53(参照图3(b))中,并非在边圈53的内周面,而是在本体部53b的外周面53e的下端侧形成凹部53f而成。由此,在打击时边圈53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此外,与所述第四变形例同样地,在第三变形例(参照图3(c))的边圈53中,也能够在边圈53的外周面形成凹部53f。
如图3(e)所示,第五变形例的边圈53形成为凸部53h从其外周面的上端侧突出的L字状。由此,在边圈53的外周面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凸部53h)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3(f)所示,第六变形例的边圈53是在第五变形例的边圈53(参照图3(e))中,使凸部53h也从边圈53的内周面的上端侧突出而形成为T字状。由此,在边圈53的外周面及内周面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凸部53h)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4(a)所示,第七变形例的边圈53是在第六变形例的边圈53(参照图3(f))中,使凸部53h也从边圈53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下端侧突出而形成为H字状。由此,在边圈53的外周面及内周面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凸部53h)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4(b)所示,第八变形例的边圈53在其内周面的下端侧(比上下方向中央更靠下侧)及外周面的上端侧(比上下方向中央更靠上侧)形成有一对凹部53f。即,边圈53的内周侧的凹部53f与外周侧的凹部53f形成于不同的高度。由此,在边圈53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4(c)所示,第九变形例的边圈53在其上表面形成有凹部53f。凹部53f形成于边圈53的上表面的径向中央部分,在边圈53的上表面隔着凹部53f而形成有一对凸部53i。由此,在边圈53的上表面(凹部53f的深部)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凸部53i)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在图4(c)所示的变形例的边圈53中,内周侧的凸部53i的高度与外周侧的凸部53i的高度相同,但图4(d)所示的第十变形例的边圈53的外周侧的凸部53i的高度比内周侧的凸部53i高。即,在内周侧与外周侧,凸部53i以不同的高度形成。在所述变形例中,在边圈53的上表面(凹部53f的深部)形成弯曲部分P,因此在打击时边圈53(凸部53i)也容易以弯曲部分P为起点变形。
如图4(e)所示,第十一变形例的边圈53形成为在内部具有空洞53j的中空状,空洞53j在周向上连续地形成。由此,在打击时边圈53容易朝向空洞53j侧变形(可利用空洞53j接收边圈53的变形)。
如图4(f)所示,第十二变形例的边圈53是在第十一变形例的边圈53(参照图4(e))中,在边圈53的下表面形成与空洞53j相连的狭缝53k而成。狭缝53k在周向上连续地形成。由此,在打击时边圈53更容易朝向空洞53j侧变形。此外,在图4(f)中,在边圈53的下表面形成狭缝53k,但也可在边圈53的内周面、外周面、或上表面形成狭缝53k。
在这些图3及图4所示的各变形例的结构中,也可通过边圈53的变形来对打击时的冲击进行吸收,因此可降低由所述打击产生的打击音。
继而,参照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5中,图示了从本体框架201将后述的盖206(参照图6或图8)拆下的状态。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是模拟原声的铙钹的打击乐器。电子打击乐器200的骨架由本体框架201形成。本体框架201包括形成电子打击乐器20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210。在扁平的半圆状的上表面部210中的形成为直线状的部位连接有圆弧状的圆弧部211。
上表面部210与圆弧部211是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通过这些各部210、211,本体框架201的外缘整体形成为圆形。由上表面部210及圆弧部211包围的半圆状的开口部分是用于收容面皮202的空间。
在面皮202的外缘连接有面皮框220,这些面皮202及面皮框220除了形状为半圆状这一点以外,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皮1及面皮框10相同的结构。此外,与这些面皮202及面皮框220同样地,后述的弹性体203、支撑框架204、及基座框架205的各构件也形成为半圆状(具有直线部分及圆弧部分)。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半圆状的各构件的直线部分或圆弧部分的缘部记载为“面皮框220的直线部”或“基座框架205的圆弧部”等进行说明。
在面皮框220的直线部及圆弧部分别形成有多个插入孔221。所述插入孔221是用于利用螺栓B2(参照图6)将面皮框220及基座框架205相对于本体框架201的上表面部210及圆弧部211共同紧固的孔。
参照图5及图6对所述面皮框220及基座框架205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此外,在图6中,图示了以包含在图5中标注了250的符号的插入孔250(形成于基座框架205的直线部及圆弧部的插入孔250)的平面切断而得的剖面。另外,在图6中,除了一部分的内部构造(螺栓B3等)以外,主要仅图示了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切断面(端面)。
如图5及图6所示,基座框架205使用树脂形成为扁平的半圆状,在基座框架205的直线部及圆弧部形成有与面皮框220的插入孔221上下相对的多个插入孔250。
在本体框架201的上表面部210及圆弧部211各自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内螺纹孔212(参照图6的放大部分)。通过将插入至面皮框220及基座框架205各自的插入孔221、插入孔250的螺栓B2拧入至内螺纹孔212,面皮框220及基座框架205固定于本体框架201的下表面。
在面皮202与基座框架205之间的空间收容支撑框架204及由所述支撑框架204支撑的弹性体203。支撑框架204经由螺栓B3(参照图6)而支撑于基座框架205,关于所述支撑结构,参照图7在后面叙述。
支撑框架204使用树脂形成为扁平的半圆状。在支撑框架204的直线部及圆弧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对弹性体203进行定位的槽状的定位凹部240。
在弹性体203的直线部及圆弧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定位凹部240对应的形状的定位凸部230(参照图6)。此外,在将弹性体203的定位凸部230嵌入至定位凹部240的状态下,可为将弹性体203粘接于支撑框架204的结构,也可为将弹性体203简单地载置(不粘接)于支撑框架204的结构。
弹性体203是使用具有规定的柔软性的弹性体(橡胶、弹性体、或它们的发泡材料等)形成,因此在演奏者利用棒等对面皮202进行打击时(以下称为“对面皮202打击时”),由所述打击引起的面皮202的振动被弹性体203吸收。由此,可降低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打击音。
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振动由面皮传感器S1(参照图6)检测。面皮传感器S1为圆盘状的压电元件,且通过具有缓冲性的双面胶带而粘接于支撑框架204的下表面。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振动经由弹性体203及支撑框架204而传递至面皮传感器S1。
在弹性体203形成有将其上表面及下表面相连的多个贯通孔231,因此与未形成此种贯通孔231的情况相比,可有效果地降低在对面皮202打击时由于弹性体203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另一方面,在未形成贯通孔231的区域中,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振动经由弹性体203自身而传递至支撑框架204。因此,可在使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打击音降低的同时精度良好地检测对面皮202的打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剖面圆形的贯通孔231上下呈直线状延伸,贯通孔231的剖面积(内径)从上端至下端为恒定,但未必限于此。例如,贯通孔231可为相对于弹性体203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直线状,贯通孔231也可形成为从其上端至下端将直线或曲线组合而成的形状(例如,螺旋状或蛇行的形状等)。另外,贯通孔231的剖面形状可为蜂巢状(剖面六边形)或其他多边形形状,也可为在贯通孔231的从上端至下端的一部分或全部区域中贯通孔231的剖面积(内径)变化的结构。
在由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并非发泡材料的固体的材料)形成弹性体203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依据JIS K6253-3:2012、利用硬度计类型A的硬度计测定出的硬度显示10以上且50以下的弹性材料。另外,在由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发泡材料(海绵)形成弹性体203的情况下,优选为使用依据JIS K6253-3:2012、利用硬度计类型E的硬度计测定出的硬度显示20以上且75以下的发泡材料。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可在使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打击音降低的同时精度良好地检测对面皮202的打击。
另外,面皮202具有通气性,在支撑框架204形成有将其上表面及下表面相连的多个贯通孔241。进而,在基座框架205也在与支撑框架204相对的区域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参照图7)。即,在电子打击乐器200,可确保通过面皮202、弹性体203、支撑框架204、及基座框架205的空气的流路。由此,可降低在对面皮202打击时由于面皮202自身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或由于支撑框架204或基座框架205等其他构件的共振而产生的声音。
另外,在打击前的状态下,弹性体203与面皮202相接。由此,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振动容易被弹性体203吸收,因此可有效果地降低所述打击时的打击音。
此处,例如如日本专利特开2019-148623号公报所记载那样,在由面皮形成打击面的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中,一般而言通过利用环箍(hoop)将面皮框压入至打击乐器的主体部侧,对面皮赋予张力。
在如所述的现有技术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比面皮(面皮框)更靠外周侧配置环箍或用于将所述环箍压入至主体部侧的张力螺栓,从而存在电子打击乐器在径向上大型化的问题点。另外,需要确保使环箍(面皮框)上下位移的空间,因此无法将电子打击乐器的外缘(边缘)部分形成得薄。因此,存在难以将电子打击乐器形成为如饶钹那样的扁平形状的问题点。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包括可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点的结构。参照图5及图7对所述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此外,在图7中,图示了以包含在图5中标注了251的符号的插入孔251的平面切断而得的剖面。另外,在图7中,除了一部分内部结构(壳体207等)以外,主要仅图示了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切断面(端面)。
如图5及图7所示,在基座框架205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供螺栓B3的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的插入孔251。插入孔251形成于沿着基座框架205的直线部的三个部位(参照图5)及圆弧部的中央部分的一个部位。
插入孔251是具有与螺栓B3的头部的直径相同(或比其稍大)的内径的圆形的孔。在插入孔251的底面形成有贯通孔252(参照图7的右侧的放大部分),能够利用从所述贯通孔252插入的工具(螺丝刀等)使螺栓B3旋转。
在与基座框架205的插入孔251上下相对的位置,在支撑框架204形成有内螺纹孔242。因此,在将从下方拧入至内螺纹孔242的螺栓B3插入(载置)至基座框架205的插入孔251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栓B3向从内螺纹孔242拔出(松开)的方向转动,可使支撑框架204相对于基座框架205向上方位移。另一方面,通过将螺栓B3向拧入至内螺纹孔242的方向转动,可使支撑框架204向下方位移。即,通过对螺栓B3的拧入量进行调整,可使支撑框架204相对于基座框架205上下相对位移。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与面皮202的外缘连接的面皮框220、用来固定所述面皮框220的基座框架205、配置于所述基座框架205的上方的支撑框架204、以及使所述支撑框架204相对于基座框架205上下相对位移的螺栓B3,弹性体203支撑于支撑框架204。
由此,通过螺栓B3的旋转而使支撑框架204相对于基座框架205向上方位移,利用弹性体203上推面皮202,由此可对面皮202赋予张力。因此,无需如所述现有技术那样,将环箍或用于将所述环箍压入至主体部侧的张力螺栓配置于比面皮202(面皮框220)更靠外周侧处。因此,可使电子打击乐器200在径向上小型化。进而,不需要确保使环箍(面皮框220)上下位移的空间,因此可将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外缘(边缘)部分形成得薄。因此,可将电子打击乐器200形成为如饶钹那样的扁平形状。
此处,如上所述,对模拟饶钹的镲面的面皮202的打击由面皮传感器S1检测。另一方面,对模拟镲面的边缘部分的本体框架201的圆弧部211的打击由安装于圆弧部211的传感器安装面213的边缘传感器(未图示)检测。
传感器安装面213朝向圆弧部211的外周侧下降倾斜,边缘传感器粘接于所述传感器安装面213。边缘传感器是片状的压敏传感器(例如膜开关等)。
包含传感器安装面213在内的圆弧部21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由橡胶制的盖206(参照图7)覆盖,但在传感器安装面213(边缘传感器)与盖206之间形成空间。因此,当演奏者利用棒等对盖206进行打击时,边缘传感器由于盖206的弹性变形而被压入。由此,对盖206(圆弧部211)的打击由边缘传感器检测。
此外,边缘传感器除了具有检测对盖206的打击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对演奏者抓住圆弧部211的掐住演奏法进行检测的功能。对盖206的打击及掐住演奏法的判别方法能够采用公知的方法,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作为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例示日本专利特开平06-035450号公报的段落0005~段落0008等中记载的方法。
由边缘传感器或所述面皮传感器S1检测出的打击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至未图示的音源装置。由此,生成与对电子打击乐器200的打击位置相应的乐音。此种电子打击乐器200的演奏是在将电子打击乐器200支撑于杆500的状态下进行。
作为电子打击乐器对杆500的支撑结构的现有技术,例如可例示国际公开第2022/044171号。在所述现有技术中,通过将支撑件20钩挂于支撑橡胶3的贯通孔30而将电子打击乐器1支撑于杆2。与贯通孔30的下端相连的支撑橡胶3的下表面构成为朝向外周侧下降倾斜的被支撑面(由支撑件20支撑的面),但所述被支撑面的坡度比形成于支撑件20的上端部的山形的支撑面小。其原因在于,在支撑件20的上表面与支撑橡胶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用于能够使电子打击乐器1摆动的间隙。
但是,在所述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的支撑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点。第一,当电子打击乐器1的重心处于偏离贯通孔30(杆2)的中心轴的位置时,电子打击乐器1相对于杆2倾斜相当于支撑件20的上表面与支撑橡胶3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的量。即,无法将电子打击乐器1水平地支撑于杆2。第二,若在由打击引起的电子打击乐器1摆动时支撑件20及支撑橡胶3反复接触及分离,则有时传感器(用于检测对电子打击乐器打击的振动的传感器)误检测出由所述接触引起的振动。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包括可解决这些问题点的支撑结构。参照图7~图9对所述支撑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7及图8对杆500及由所述杆500的支撑件501支撑的壳体207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电子打击乐器200、杆500、及支撑件50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7的左侧的放大部分中,图示了从杆500(支撑件501)拆下电子打击乐器200的状态,并且省略了剖面的阴影而图示。另外,在图8中,图示了从电子打击乐器200的本体框架201将壳体207拆下的状态。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对电子打击乐器200进行支撑的棒状的杆500装设有支撑件501,支撑件501形成为在中央具有装设孔510的筒状。在支撑件501形成有从其上端侧朝向外周面511下降倾斜的倾斜面512。倾斜面512隔着杆500对称地形成为一对,这一对倾斜面512的上端彼此通过弯曲面513(参照图8)而连接。弯曲面513是向上方凸出的弯曲面,由这些倾斜面512及弯曲面513形成对电子打击乐器200的壳体207进行支撑的山形的支撑面。
在本体框架201的上表面部210形成有圆形的插入孔214,在所述插入孔214插入壳体207的被插入部270。被插入部270形成为筒状,伸出部271从被插入部270的下端部呈凸缘状伸出。在伸出部271的外周面连接有壳体207的底壁部272(参照图8),外壁部273从底壁部272的外缘向上方突出。
此外,壳体207相对于本体框架201的装设是在将被插入部270插入至本体框架201(上表面部210)的插入孔214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螺栓螺固而进行。在所述壳体207的装设状态下,形成由本体框架201的上表面部210的下表面、底壁部272、及外壁部273包围的空间,在所述空间收纳基板等电子零件。
被插入部270的内周侧由在中央具有杆插入孔274a的被支撑部274封闭,这些构成壳体207的各部270~274是使用橡胶或弹性体(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一体地形成。
继而,参照图7及图9,对被支撑部27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9(a)是图7的IXa-IXa线处的壳体207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9(b)是图9(a)的箭头IXb方向观察下的壳体207的局部放大仰视图。此外,在图7的左侧的放大部分及图9(a)中,由虚线图示了隐藏于突起274b的被支撑部274的下表面(未形成突起274b的部位)。
如图7及图9所示,在被支撑部274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274b。突起274b隔着杆插入孔274a形成为一对,一对突起274b的内周面274c彼此通过弯曲面274d而连接。弯曲面274d是向上方凸出的弯曲面,这些内周面274c及弯曲面274d成为由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及弯曲面513(参照图8)支撑的被支撑面。
突起274b的内周面274c是从杆插入孔274a的下端朝向外周侧(远离杆插入孔274a的方向)下降倾斜的平面,内周面274c相对于杆插入孔274a的中心轴(杆500的轴心)的倾斜角设定为与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相对于杆500的轴心的倾斜角相同(或比其小)。因此,在将杆500插入至杆插入孔274a并使被支撑部274支撑于支撑件501的支撑状态(以下称为“被支撑部274的支撑状态”)下,突起274b的内周面274c与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面接触(参照图7)。
另外,被支撑部274的弯曲面274d的曲率与支撑件501的弯曲面513(参照图8)的曲率相同。因此,虽省略了图示,但在被支撑部274的支撑状态下,弯曲面274d与支撑件501的弯曲面513面接触。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被支撑部274包括供杆500插入的杆插入孔274a、以及从所述杆插入孔274a的下端部的周围向下方突出的突起274b,突起274b包括与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支撑面)接触的内周面274c(被支撑面)。即,在被支撑部274与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之间介隔存在橡胶制的突起274b(第三弹性体),因此在电子打击乐器200被打击之前的状态下,可通过突起274b来限制电子打击乐器200相对于杆500的倾斜(参照图7)。由此,即便在电子打击乐器200的重心偏离杆插入孔274a的中心(杆500的轴心)的情况下,电子打击乐器200也容易相对于杆500水平地被支撑。
在电子打击乐器200的面皮202从所述支撑状态被打击时,通过突起274b(第三弹性体)的弹性变形而允许电子打击乐器200的摆动。具体而言,在被支撑部274的下表面形成有包围突起274b的外周面274e的槽274f。因此,在隔着突起274b而位于与杆500(杆插入孔274a)相反的一侧(图7的右侧)的面皮202被打击时,可通过槽274f来接收伴随所述打击的突起274b的变形。通过所述突起274b的变形,电子打击乐器200能够相对于杆500(支撑件501)摆动。
在所述电子打击乐器200摆动时,交替地反复进行一对突起274b的弹性变形,但在所述弹性变形时,也维持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与突起274b的内周面274c的密接状态。即,与所述现有技术不同,可抑制在电子打击乐器200摆动时支撑件501与被支撑部274(突起274b)反复接触及分离。由此,可抑制面皮传感器S1误检测出由所述接触引起的振动。
此处,如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那样,若将本体框架201的板状的上表面部210(参照图5)与圆弧部211一体地形成,则产生了由于对面皮202或盖206(参照图8)打击时的振动传递至上表面部210而产生噪声的问题点。与此相对,例如如日本专利特开2017-026726号公报那样,在将受到打击的被打击部22(第一框架)和与所述被打击部22的打击面22a一起构成电子打击乐器的上表面的框架44(第二框架)简单地分体的结构中,无法充分地抑制如上所述那样的噪声。
参照图10~图12对解决所述问题点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30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10及图11对电子打击乐器3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300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电子打击乐器300的俯视图。此外,在图10中,图示了从第一框架301a的圆弧部211拆下盖206(参照图11)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图11中图示了盖206装设于圆弧部211的状态。另外,在图11中,由双点划线图示第二框架301b的外形。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300包括:第一框架301a,包括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圆弧部211(参照图10);以及第二框架301b,以重叠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框架301a连接。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框架301a中的固定有第二框架301b(由第二框架301b覆盖)的部位记载为固定部310a进行说明。
固定部310a以将圆弧部211的两端相连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延伸,这些固定部310a及圆弧部211是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若将固定部310a从圆弧部21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的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则在固定部310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圆形的插入孔311a,在所述插入孔311a插入支撑橡胶308(参照图10)的被插入部270。
此外,在第一框架301a(固定部310a),在插入孔311a的周围形成有用于收纳基板等电子零件的凹陷,但在图10、图11中省略了这些电子零件或凹陷而图示。
支撑橡胶308除了省略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底壁部272及外壁部273(参照图8)这一点以外,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207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即,支撑橡胶308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207同样地,包括钩挂于插入孔311a的下端侧的缘的凸缘状的伸出部271、或经由支撑件501(参照图8)而支撑于杆500的被支撑部274。
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在固定部310a及圆弧部211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内螺纹孔212(参照图6的放大部分)。通过在所述内螺纹孔212螺固有基座框架205(参照图6),在由固定部310a及圆弧部211包围的半圆状的开口部分收容有作为打击面的面皮202(参照图11)。即,第一框架301a从周边侧对面皮202进行支撑,第一框架301a以包围面皮202的方式相邻。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所述面皮202打击时的振动由面皮传感器S1(参照图6)检测,所述面皮传感器S1经由支撑框架204及基座框架205而由第一框架301a支撑。
如此,包括固定部310a及圆弧部211的第一框架301a是形成由演奏者打击的打击区域(打击面)的骨架的框架。另一方面,以重叠的方式与第一框架301a连接的第二框架301b是与面皮202或盖206(打击面)一起构成电子打击乐器300的上表面的框架,但在第二框架301b未安装传感器。即,第二框架301b是用于与第一框架301a一起形成模拟饶钹的圆盘形状的电子打击乐器300(提高电子打击乐器300的外观)的装饰用的框架,第二框架301b的上表面是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
第二框架301b形成为具有模拟原声饶钹的形状的镲心部310b及镲面部311b的半圆状,这些镲心部310b及镲面部311b是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在镲心部310b的中央形成有用于插入杆500(参照图8)的圆形的插入孔312b,镲心部310b形成为从插入孔312b向外周侧下降倾斜的碗状。
镲面部311b形成为从镲心部310b的外缘向外周侧下降倾斜的板状,所述镲面部311b经由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而由第一框架301a支撑。在所述支撑状态下,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为非接触,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是使用比这些各框架301a、301b软质的材料(橡胶或弹性体等)形成。
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对第二框架301b的支撑结构(参照图12)的详情将在后面叙述,通过经由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而将第二框架301b弹性支撑于第一框架301a,可利用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将在对面皮202或盖206(参照图11)打击时从第一框架301a传递至第二框架301b的振动衰减。因此,可抑制因第二框架301b的振动而产生噪声,因此可对演奏者赋予良好的演奏感。
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形成为在俯视下呈半椭圆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长径方向(例如,图11中的弹性体309a的左右方向)记载为“长度方向”、将短径方向(例如,图11中的弹性体309a的上下方向)记载为“宽度方向”进行说明。在弹性体30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形成有上下延伸的一对贯通孔390、391(参照图10)。
贯通孔390是用于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基端部分(一端侧)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孔,贯通孔391是用于将第二框架301b固定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前端部分(另一端侧)的孔。
在第一框架301a的固定部310a一体地形成有隔着插入孔311a而向与面皮202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312a,圆柱状的固定突起313a从所述突出部312a的前端侧的上表面立起。另外,在第一框架301a的隔着插入孔311a的固定部310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也形成有相同的固定突起313a。
通过拧入至这些固定突起313a的螺栓B4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另外,通过插入至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贯通孔391的螺栓B5(参照图10)而将第二框架301b固定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参照图11及图12对所述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处的电子打击乐器3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弹性体309a对第二框架301b的固定结构,但弹性体309b、弹性体309c对第二框架301b的固定结构也为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固定突起313a(参照图12的放大部分)分别形成有内螺纹孔314a,在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贯通孔390嵌入至固定突起313a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栓B4拧入至内螺纹孔314a而弹性体309a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在所述固定状态下,通过夹持于固定突起313a的上表面与螺栓B4的头部之间的垫圈W1来限制弹性体309a向上方的位移(弹性体309a从第一框架301a的固定突起313a脱落)。此外,固定突起313a的周围的弹性体309a的厚度形成为与固定突起313a的高度相同。
圆柱状的支撑凸部392从弹性体309a的前端侧(图12的左侧)的上表面立起,在所述支撑凸部392形成有贯通孔391。插入至弹性体309a的贯通孔391的圆柱状的固定突起313b从第二框架301b(镲面部311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固定突起313b在第二框架301b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部位),所述多个固定突起313b分别形成于与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三个弹性体309a~309c对应的位置(能够插入至贯通孔391的位置)。
在固定突起313b形成有内螺纹孔314b,在将固定突起313b插入至弹性体309a的贯通孔391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栓B5拧入至内螺纹孔314b而第二框架301b固定于弹性体309a。在所述固定状态下,通过夹持于固定突起313b的下表面与螺栓B5的头部之间的垫圈W2来限制第二框架301b向上方的位移(第二框架301b从弹性体309a的贯通孔391脱落)。
此外,在弹性体309a的支撑凸部392与第二框架301b的下表面之间也夹持有垫圈W3,但夹持所述支撑凸部392的上下的垫圈W2、垫圈W3间的弹性体309a的厚度与垫圈W2、垫圈W3的间隔相同。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三个弹性体309a~309c(参照图11)弹性支撑第二框架301b,但这三个弹性体309a~309c中,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突出部312a的弹性体309a比突出部312a的突出前端更向外周侧突出,以悬臂状态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
另外,在固定部310a的长度方向(图11的上下方向)两端侧固定有一对弹性体309b、309c,但在这一对弹性体309b、309c各自的另一端侧形成有贯通固定部310a的贯通孔315a。即,弹性体309b、弹性体309c也同样地以悬臂状态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基端侧以悬臂状态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另一方面,在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前端侧固定有第二框架301b。因此,在对面皮202或盖206打击时,在第一框架301a相对于杆500(参照图8)摆动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同时通过伴随所述变形的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复原力而第二框架301b追随第一框架301a的摆动。即,可使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相对地摆动。
通过允许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的相对的摆动,在对面皮202或盖206打击时,仅第一框架301a容易摆动(可使第二框架301b的摆动比较小)。由此,可有效果地降低由于第二框架301b的摆动(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通过螺栓B4、螺栓B5而固定于各框架301a、301b,因此为了在所述固定部分稳定(牢固)地对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进行保持,优选为使用硬度比较高的橡胶形成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另一方面,若使橡胶的硬度过高,则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不易挠曲,因此不易产生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的相对的摆动。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形成为其上下方向上的厚度比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小的板状。由此,即便在使用硬度比较高的橡胶形成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情况下,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也容易上下挠曲。因此,可在利用螺栓B4、螺栓B5的固定部分稳定地对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进行保持,并且可容易使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相对地摆动。
另外,构成为:在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摆动时,除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包含螺栓B5或垫圈W2、垫圈W3)以外,第二框架301b不与其他构件(面皮202、盖206、支撑橡胶308等)接触。通过防止此种接触,可抑制产生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的碰撞音、或面皮传感器S1误检测出由所述碰撞引起的振动,并且可抑制第二框架301b(其他构件)损伤。
此处,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向以第一框架301a的插入孔311a的中心、即电子打击乐器300的摆动轴O(参照图11)为中心的放射方向突出。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对面皮202打击时的第一框架301a的摆动,使第二框架301b的整体均匀地上下移动。
即,例如,也能够使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中的一对弹性体309b、309c的前端朝向与弹性体309a相同的方向(向图11的左侧)。然而,在此种结构中,第二框架301b容易以朝向以摆动轴O为中心的径向中的各弹性体309a~309c的突出方向侧(图11的左侧)沉入(或浮起)的方式摆动。即,仅第二框架301b的一部分区域容易上下摆动,另一方面,在其他区域中,不易产生此种摆动。
当仅第二框架301b的一部分区域上下大幅度摆动时,各框架301a、301b彼此在所述区域接触,因所述碰撞音而演奏感变差、或各框架301a、301b容易损伤。另外,面皮传感器S1有时也误检测出由各框架301a、301b彼此的碰撞引起的振动。为了防止此种各框架301a、301b的接触,若扩大各框架301a、301b的上下的间隔,则电子打击乐器300自身的厚度变厚而与原声的饶钹的相似性受损。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使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向以摆动轴O为中心的放射方向突出的结构。即,以摆动轴O为中心的径向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在对面皮202(参照图11)打击时,第二框架301b的整体容易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均匀地上下移动。由此,与如上所述那样仅第二框架301b的一部分区域容易上下摆动的情况相比,可在极力缩小各框架301a、301b彼此的上下的间隔的同时抑制各框架301a、301b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将电子打击乐器300形成为与原声的饶钹相似的扁平的厚度,同时可抑制产生各框架301a、301b的碰撞音、或各框架301a、301b损伤。
另外,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也能够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下表面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上表面侧。其原因在于,通过抑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一部分或它们的固定部分(螺栓B4或垫圈W1)的露出来提高外观。
另一方面,若通过螺栓B4而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上表面侧,则有可能在第二框架301b的上下摆动时螺栓B4与第二框架301b接触。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的放大部分所示,在弹性体309a的上表面一体地形成有朝向第二框架301b突出的缓冲突起393。缓冲突起393形成于螺栓B4的头部(垫圈W1)的周围,因此在第二框架301b上下摆动的情况下,可通过缓冲突起393来限制螺栓B4与第二框架301b的接触。因此,可抑制由此种接触引起的碰撞音的产生或第二框架301b的损伤,并且可抑制面皮传感器S1误检测出由所述碰撞引起的振动。
若将螺栓B4的绕轴的方向设为周向,则缓冲突起393在螺栓B4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参照图11的放大部分)。通过利用此种多个缓冲突起393包围螺栓B4,与例如将缓冲突起393形成为在螺栓B4的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的情况相比,可降低缓冲突起393与第二框架301b的接触面积。因此,可降低缓冲突起393与第二框架301b的碰撞时产生的噪声。
与螺栓B4的轴正交的方向上的缓冲突起393的尺寸形成得比螺栓B4的周向上的缓冲突起393的尺寸小。即,多个缓冲突起393分别形成为包围螺栓B4的板状,在朝向与螺栓B4相反的一侧的各缓冲突起393的外周面形成有凹槽394(参照图12的放大部分)。所述凹槽394用于在缓冲突起393与第二框架301b接触时,使缓冲突起393向与螺栓B4或垫圈W1相反的一侧变形。
即,例如在为在缓冲突起393未形成凹槽394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与第二框架301b接触时,缓冲突起393有可能以向螺栓B4(垫圈W1)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当通过此种变形而缓冲突起393与螺栓B4或垫圈W1接触时,缓冲突起393容易损伤。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突起393的外周面形成有凹槽394,所述凹槽394在螺栓B4的周向上的缓冲突起393的两端延伸。由此,可抑制在与第二框架301b接触时缓冲突起393向螺栓B4(垫圈W1)侧变形,因此可抑制缓冲突起393与螺栓B4或垫圈W1接触。因此,即便第二框架301b与缓冲突起393反复接触,缓冲突起393也不易损伤。
此处,在对面皮202打击时的第一框架301a摆动时,第二框架301b不仅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上下摆动,而且有时还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相对地旋转。当通过所述旋转而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例如,面皮202或盖206)接触时,产生噪声或其他构件的损伤等问题点,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此种接触,若增大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的间隙,则电子打击乐器300大型化或外观劣化。
因此,理想的是限制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的相对的旋转,作为用于限制此种旋转的部件,例如能够采用在贯通孔390(参照图12的放大部分)及固定突起313a形成能够相互嵌合的凹凸的结构。作为所述结构的一例,可例示使贯通孔390及固定突起313a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的结构。另外,作为另一例,可例示在固定突起313a的外周面形成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壁状的凸部,在贯通孔390的内周面形成能够嵌入这些凸部的凹部的结构。
然而,在贯通孔390及固定突起313a形成能够相互嵌合的凹凸的结构、即在固定突起313a的附近使凹凸嵌合的结构中,在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旋转时作用于凹凸的嵌合部分的载荷容易变大。当作用于凹凸的嵌合部分的载荷变大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容易在所述凹凸部分损伤,并且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容易超过凹凸的嵌合力而旋转。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远离固定突起313a的位置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的结构。以下对所述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的放大部分所示,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限制突起396从弹性体309a的基端面395突出。另一方面,在第一框架301a(固定部310a及突出部312a)的上表面一体地形成有与基端面395接触并且包围限制突起396的壁状的限制壁316a。限制壁316a沿着弹性体309a的基端面395及限制突起396的外周面而形成。由此,通过限制壁316a与弹性体309a的基端面395的接触、或限制壁316a与限制突起396(朝向螺栓B4的周向的限制突起396的侧面)的接触,可限制弹性体309a绕固定突起313a(参照图12)的旋转。
另外,在第一框架301a的上表面一体地形成有沿着弹性体309a的朝向宽度方向的侧面397的壁状的限制壁317a,弹性体309a的宽度方向两侧由一对限制壁317a夹持。通过所述限制壁317a与弹性体309a的侧面397的接触,也可限制弹性体309a绕固定突起313a的旋转。
此种限制壁316a、限制壁317a也同样地形成于弹性体309b、弹性体309c的周围(参照图10),可通过这些限制壁316a、317a来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由此,可抑制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相对地旋转,因此即便使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例如,面皮202)之间的间隙比较小,也可抑制由于对面皮202打击时的摆动而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接触。因此,可在抑制电子打击乐器300大型化或外观劣化的同时抑制因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的接触而产生噪声。进而,可抑制面皮传感器S1误检测出由第二框架301b与其他构件的接触引起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从第一框架301a的上表面立起的壁状的限制壁316a、限制壁317a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外周面(基端面395、限制突起396的侧面、及侧面397)的接触来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若为此种结构,则可在远离固定突起313a的位置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
由此,可减小在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旋转时施加至限制壁316a与限制突起396的嵌合部分的载荷。因此,可在抑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基端面395与限制突起396的连接部分(限制突起396的根部分)产生龟裂的同时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另外,也可降低施加至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基端面395或侧面397与限制壁316a、限制壁317a的接触部分的载荷,因此可在抑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损伤的同时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
以上,基于所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所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可容易地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使面皮1、面皮202具有通气性的结构的一例,对使用编织合成纤维而成的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由布、无纺布或具有贯通孔的膜等具有通气性的其他材料形成面皮1、面皮202,也可为不使面皮1、面皮202具有通气性(例如,由合成树脂制的膜形成面皮1、面皮202)的结构。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在硬度计类型A的硬度计中显示10以上且50以下的硬度的弹性材料、或在硬度计类型E的硬度计中显示20以上且75以下的硬度的发泡材料形成弹性体3、弹性体20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使用比所述硬度硬或柔软的材料形成弹性体3、弹性体203。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弹性体3、弹性体203为单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将多块弹性体3、203上下重叠的结构,也可以与其他弹性体3、弹性体203不同的硬度形成此种多层弹性体3、203中的一层或多层弹性体3、203。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蜂巢状(剖面六边形)或剖面圆形的贯通孔32、贯通孔231散布于弹性体3、弹性体20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贯通孔32、贯通孔231可为将直线或曲线组合而成的长孔,也可为将此种长孔形状的贯通孔32、贯通孔231与蜂巢状(或其他多边形)或剖面圆形的贯通孔32、贯通孔231组合(以相连的方式形成)的结构。
虽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但在未形成贯通孔32、贯通孔231的区域中,弹性体3、弹性体20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可为平面,也可在弹性体3、弹性体20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至少一者(或两者)形成凹凸或槽。
虽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但若使弹性体3、弹性体203中的贯通孔32、贯通孔231的开口率(贯通孔32、贯通孔231的开口面积相对于弹性体3、弹性体203的面积的比例)过小,则弹性体3、弹性体203变得过硬,难以降低对面皮1、面皮202打击时的打击音。另一方面,若使贯通孔32、贯通孔231的开口率过大,则弹性体3、弹性体203变得过于柔软,对面皮1、面皮202打击时的振动不易传递至面皮传感器S1。因此,弹性体3、弹性体203中的贯通孔32、贯通孔231的开口率优选为设为20%以上且80%以下。由此,可在使对面皮1、面皮202打击时的打击音降低的同时精度良好地检测对面皮1、面皮202的打击。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面皮传感器S1安装于传感器支撑构件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面皮传感器S1安装于支撑框架204的下表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将面皮传感器S1直接安装于支撑部2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另外,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为将安装有面皮传感器S1的传感器支撑构件4固定于支撑框架204的下表面的结构、或将面皮传感器S1直接安装于支撑框架204的上表面的结构。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打击前的状态下弹性体3、弹性体203与面皮1、面皮202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若为至少在对面皮1、面皮202打击时弹性体3、弹性体203与面皮1、面皮202接触的结构,则在打击前的状态下弹性体3、弹性体203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不与面皮1、面皮202接触。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上下延伸的蜂巢状(剖面六边形)的贯通孔26、贯通孔241形成于主体部2(支撑部20)或支撑框架204,这些贯通孔26、241的剖面积(内径)从上端至下端为恒定,但未必限于此。例如,贯通孔26、贯通孔241可相对于支撑部20或支撑框架204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倾斜,贯通孔26、贯通孔241的剖面形状也可为其他多边形形状或圆形。另外,也可为在贯通孔26、贯通孔241的从上端至下端的一部分或全部区域中贯通孔26、贯通孔241的剖面积(内径)变化的结构。另外,也可省略贯通孔26、贯通孔241。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外框构件5经由弹性体6而支撑主体部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省略外框构件5或弹性体6的结构。在所述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面皮框10安装边圈传感器(例如,片状的膜开关),可构成模拟原声的鼓的电子打击乐器100。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框构件5(底部51)对弹性体6的支撑位置位于比弹性体6对主体部2(底壁22)的支撑位置更靠内周侧处的情况,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使外框构件5对弹性体6的支撑位置位于比弹性体6对主体部2的支撑位置更靠外周侧处(将外框构件5固定于弹性体6的外缘侧,将主体部2固定于弹性体6的内缘侧),由此使这两点的支撑位置在径向上错开。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弹性体6形成为环状(在周向上连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利用沿周向排列(断续)的多个弹性体6对主体部2进行支撑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利用安装于外框构件5的边圈传感器S2(压电元件)检测对边圈53的打击(振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也可省略边圈传感器S2,利用设置在外框构件5的凹部52与边圈53之间的片状的压敏传感器(例如膜开关等)来检测对边圈53的打击。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边圈53的变形例)中,作为将边圈53(基座部53a)接合于外框构件5的外周部50(凹部52)的结构的一例,例示了利用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的粘接,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通过使用模具的一体成型(硫化粘接)、或熔接等其他公知的方法而将边圈53(基座部53a)接合于外框构件5的外周部50(凹部52)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也可抑制打击时边圈53的晃动。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边圈53的变形例)中,对边圈53接合于外框构件5的外周部50的上表面(凹部5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将边圈53接合于外框构件5的外周部50的侧面。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周向上(断续地)形成多个用于允许弹性体6(主体部2)向下方位移的凸部5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凸部54可在周向上连续地形成。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利用螺栓B3使支撑框架204向上方位移、利用弹性体203上推面皮202而对面皮202赋予张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所述张力的赋予方法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100(模拟鼓的打击乐器)。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将支撑框架204向上方上推的位移部件的一例,例示了拧入至支撑框架204(头部载置于基座框架205的插入孔251)的螺栓B3,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利用从下方拧入至基座框架205的螺栓的轴部上推支撑框架204。即,若为可使支撑框架204相对于基座框架205上下相对位移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所述形态。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电子打击乐器200被打击之前的状态下,突起274b的内周面274c(被支撑面)与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支撑面)面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构成为:在电子打击乐器200被打击之前的状态下,在突起274b的内周面274c与支撑件501的倾斜面512之间形成间隙(将国际公开第2022/044171号的支撑结构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打击乐器200)。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抑制在打击前电子打击乐器200相对于杆500倾斜、另一方面在打击时允许电子打击乐器200摆动的弹性体(第三弹性体)的一例,例示了一体地形成于被支撑部274的突起274b,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使与被支撑部274分体地形成的弹性体(相当于突起274b的弹性体)介隔存在于被支撑部274与支撑件501(倾斜面512)之间的结构。
另外,作为对突起274b(第三弹性体)进行支撑的山形的支撑面(以下称为“支撑面”)的一例,例示了一对平面状的倾斜面512朝向支撑件501的外周面511下降倾斜的结构,但未必限于此。例如,一对倾斜面512的一部分或全部可形成为曲面状,也可将支撑面形成为圆锥状或半球状。另外,也可为在支撑面与支撑件501的外周面511之间介隔存在水平面(与杆500的轴向正交的平面)的结构(即,山形的支撑面形成为从所述水平面立起的凸形形状的结构)。即,若为可对突起274b(第三弹性体)进行支撑的结构,则山形的支撑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所述形态。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包围突起274b的周围的槽274f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省略槽274f。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橡胶制的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以悬臂状态固定于第一框架301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整体可由第一框架301a支撑,也可使螺旋弹簧或板簧等其他公知的弹性体介隔存在于各框架301a、301b之间。即,若为可将两个框架(板状的构件)相互弹性地连接的结构,则可应用其他公知的支撑结构。作为其他公知的支撑结构,可例示如日本专利特开2013-142872号公报那样,使用弹性构件44b及连结螺钉45将第一板41弹性支撑于第二板44的结构等,也可将此种支撑结构应用于各框架301a、301b。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利用螺栓B4、螺栓B5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固定于各框架301a、30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省略螺栓B4、螺栓B5,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接合(粘接或熔接)于各框架301a、301b。在此情况下,也可省略第一框架301a的限制壁316a、限制壁317a(旋转限制部件)。即,可适宜设定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相对于各框架301a、301b的固定方法。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多个弹性体309a~309c介隔存在于各框架301a、301b之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使绕杆500连续的(一个)圆弧状或圆环状的弹性体介隔存在于各框架301a、301b之间。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三个弹性体309a~309c为相同的零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关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中的隔着杆500而与面皮202(打击面)相反的一侧的区域(配置有弹性体309a的区域),在对面皮202或盖206打击时第二框架301b的摆动容易变大,因此可使配置于所述区域的弹性体309a的刚性(硬度或上下方向上的厚度)比其他弹性体309b、弹性体309c大。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框架301b(插入孔312b的内周面)不与杆500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经由支撑橡胶308而使第二框架301b支撑于杆500的结构。作为此种结构的一例,可例示国际公开第2022-044171号的支撑橡胶3对镲面框架4的支撑结构。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向以杆500为中心的放射方向突出的情况、即以电子打击乐器300的摆动轴O为中心的径向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为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以摆动轴O为中心的径向不一致(例如,倾斜)的结构。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俯视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形成为半椭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在俯视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可为矩形,也可为圆形。即,若可将第二框架301b相对于第一框架301a弹性支撑,则可适宜设定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形状。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限制螺栓B4与第二框架301b的接触的部件(接触限制部件)的一例,例示了包围螺栓B4的多个缓冲突起393,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将缓冲突起393形成为在螺栓B4的周向上连续的环状。另外,也可并非利用突起状的部件包围螺栓B4,而是通过使螺栓的周围的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厚度整体上变厚(将螺栓B4埋入至凹部)来限制螺栓B4与第二框架301b的接触。另外,也可构成为并非使用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来限制螺栓B4与第二框架301b的接触,而是例如在各框架301a、301b的任一者或两者设置限制所述接触的橡胶或缓冲器等缓冲材料。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缓冲突起393的外周面形成有凹槽394、凹槽394在螺栓B4的周向上的缓冲突起393的两端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可在螺栓B4的周向断续地形成凹槽394,也可以未到达螺栓B4的周向上的缓冲突起393的两端的长度形成凹槽394。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第一框架301a的限制壁316a、限制壁317a与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外周面(基端面395、限制突起396的侧面、及侧面397)的接触来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例如,作为限制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的旋转的其他结构,可例示在贯通孔390及固定突起313a形成能够相互嵌合的凹凸的结构、或将弹性体309a~弹性体309c接合于第一框架301a的结构。
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由第一框架301a的固定部310a及圆弧部211包围的空间设置有面皮202(打击面)、利用面皮传感器S1(安装于支撑框架204的传感器,且为经由支撑框架204及基座框架205而间接地支撑于第一框架301a的传感器)检测对所述面皮202的打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于此。
例如,也可省略面皮202(弹性体203)、支撑框架204、及基座框架205,并且将第一框架形成为堵塞由固定部310a及圆弧部211包围的空间那样的板状,在所述第一框架安装面皮传感器S1。即,也可构成为由板状的第一框架的上表面(或覆盖所述上表面的橡胶等缓冲用的盖)形成相当于面皮202的打击面,第一框架直接支撑用于检测对所述打击面打击时的振动的传感器。即,也可为将面皮202与第一框架301a一体化而形成的结构。
符号的说明
300:电子打击乐器
301a:第一框架
311a:插入孔
313a:固定突起
316a、317a:限制壁(旋转限制部件)
301b:第二框架
309a~309c:弹性体
390:贯通孔(嵌合孔)
393:缓冲突起(接触限制部件)
394:凹槽
500:杆
B4:螺栓
S1:传感器

Claims (10)

1.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在上表面具有受到打击的打击面及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所述电子打击乐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传感器,检测对所述打击面打击的振动;
第一框架,形成所述打击面的骨架;
弹性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以及
第二框架,经由所述弹性体而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且未安装传感器,
由所述第二框架的上表面形成所述非打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弹性体,所述多个所述弹性体通过一端侧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而以悬臂状态支撑于所述第一框架,
所述第二框架固定于所述多个弹性体的另一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用于供杆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多个弹性体分别呈以所述插入孔为中心的放射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弹性体,通过螺栓而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上表面侧;以及接触限制部件,限制所述螺栓及所述第二框架的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限制部件为从所述弹性体向所述第二框架的侧立起并包围所述螺栓的多个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包括凹槽,所述凹槽形成于与所述螺栓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面且沿绕所述螺栓的轴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包括形成于其一端侧的嵌合孔,
所述第一框架包括:固定突起,插入至所述嵌合孔,用于确定所述弹性体的固定位置;以及旋转限制部件,限制所述弹性体相对于所述固定突起的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从所述第一框架的上表面立起的壁状的所述旋转限制部件与所述弹性体的外周面的接触,限制所述弹性体相对于所述固定突起的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是所述打击面与所述第一框架一体化而形成。
10.一种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是电子打击乐器中的所述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所述电子打击乐器在上表面具有受到打击的打击面及未假定受到打击的非打击面,所述电子打击乐器包括:
传感器,检测对所述打击面打击的振动;
第一框架,形成所述打击面的骨架;
弹性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以及
第二框架,经由所述弹性体而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且未安装传感器,所述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二框架的上表面形成所述非打击面。
CN202380011194.2A 2022-06-23 2023-06-14 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Pending CN1176428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0870 2022-06-23
JP2022-100870 2022-06-23
PCT/JP2023/022109 WO2023248898A1 (ja) 2022-06-23 2023-06-14 電子打楽器および非打撃面の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2811A true CN117642811A (zh) 2024-03-01

Family

ID=8937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1194.2A Pending CN117642811A (zh) 2022-06-23 2023-06-14 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CN202380011198.0A Pending CN117642812A (zh) 2022-06-23 2023-06-14 电子打击乐器及打击音的减音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1198.0A Pending CN117642812A (zh) 2022-06-23 2023-06-14 电子打击乐器及打击音的减音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WO2023248898A1 (zh)
CN (2) CN117642811A (zh)
WO (2) WO20232488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6000U (ja) * 1984-04-13 1985-11-02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シンバル
JP4042616B2 (ja) * 2003-01-31 2008-02-06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ドラムヘッドとドラムおよび電子ドラム並びにドラムシステムと電子ドラムシステム
JP5245101B2 (ja) * 2009-03-25 2013-07-24 株式会社コルグ 電子ドラム
JP6652157B2 (ja) * 2013-03-12 2020-02-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8898A1 (ja) 2023-12-28
JPWO2023248898A1 (zh) 2023-12-28
CN117642812A (zh) 2024-03-01
WO2023248897A1 (ja) 2023-12-28
JPWO2023248897A1 (zh) 2023-12-28
JP7551941B2 (ja) 202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6437B2 (ja) 打撃検出装置
JP3933566B2 (ja) 電子打楽器および振動検出装置
US6525249B1 (en) Drumhead and muting structure for acoustic and electronic percussion instruments
JP4845970B2 (ja) 反発が向上されたドラムヘッドアセンブリ
US6881885B2 (en) Electronic pad with vibration isolation features
EP1837860A2 (en) Electron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JP2004287356A (ja) ドラムヘッドとドラムおよび電子ドラム並びにドラムシステムと電子ドラムシステム
JP2003295864A (ja) 電子打楽器
JP6741672B2 (ja) バスドラム用消音具およびバスドラム
CN104517590A (zh) 鼓用消音器
EP3506252A1 (en) Cymbal damping too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17642811A (zh) 电子打击乐器及非打击面的形成方法
JP2007072301A (ja) 電子ドラム
JP5329109B2 (ja) 電子打楽器
WO2023013380A1 (ja) 電子打楽器および打面部の固定方法
EP3843082B1 (en) Drum head and attachment method of cushion
JP7279946B2 (ja) スネアドラム用練習パッド
JP5733370B2 (ja) 打撃検出装置
JPH11212565A (ja) 打面装置の脚構造
JPH0648554Y2 (ja) 電子ドラム
JP2007025093A (ja) 電子打楽器
CN118382890A (zh) 电子打击乐器及击打的检测方法
JP2022154527A (ja) 電子ハイハット及び電子ハイハットの動作方法
JP2007256627A (ja) 電子打楽器装置
JP2012234222A (ja) 電子打楽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