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6360A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6360A
CN117616360A CN202280047696.6A CN202280047696A CN117616360A CN 117616360 A CN117616360 A CN 117616360A CN 202280047696 A CN202280047696 A CN 202280047696A CN 117616360 A CN117616360 A CN 117616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target object
variab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76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船美友
清水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16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63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1Supports for sets, e.g. incorporating armrests
    • H04M1/12Adjustable supports, e.g. extensi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根据本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获取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单元的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取的识别信息执行对形状可变单元的变形控制。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信息处理装置、其方法和记录程序的记录介质,并且特别地,涉及用于附接至目标物体(例如,便携式电子设备)并且至少是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下面阐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工具的发明,该发明可以附着至便携式电子终端例如智能电话的后表面,并且在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情况下抑制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掉落。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第2020-17435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工具在收纳状态与伸展状态之间可变形,但是这种变形是考虑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使用状况由用户自己将外力施加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工具来执行的,并且不是自动执行的。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基于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等对附接至目标物体(例如,便携式电子设备)并且至少是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执行适当的变形控制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例如,此处所指的目标物体可以是作为电子设备的物体,例如,智能电话,或者可以是作为非电子设备的物体,例如,书籍或镜子。此外,表达“附接有形状可变部的目标装置”可以包括形状可变部整体附接至目标物体的情况,即,目标物体和形状可变部一体配置的情况。
在上面所描述的配置中,形状可变部可以是可伸缩和可变形的,或者可以是可弯曲和可变形的。在形状可变部被制成可伸缩和可变形的情况下,处于伸展状态的形状可变部可以用作支承目标物体以将目标物体保持在自站立状态的支承部分,并且由于在以这种方式用作支承部分时长度可以根据伸缩而改变,因此可以调节目标物体在自站立状态下的倾斜角度。此外,形状可变部可以处于收缩状态以应对目标物体的未使用状态,并且可以在不使用目标物体时不突出。
此外,在形状可变部被制成可弯曲和可变形的情况下,其可以用作相对于用户的手或另一物体的锁定部分,并且形状可变部可以在用户抓握目标物体的情况下辅助用户不掉落目标物体,或者通过将目标物体锁定至另一物体来使得用户能够在免手持状态下使用目标物体,即使用户没有将目标物体保持在手中。
根据本技术的信息处理方法是以下信息处理方法,使信息处理装置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来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此外,根据本技术的记录介质是记录程序的记录介质,该程序可由计算机设备读取并且使计算机设备实现以下功能: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来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根据这些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可以实现根据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的信息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和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作为实施方式的其中盖装置附接至信息处理装置的安装体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形状可变部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形状可变部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形状可变部的形状变化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内部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盖装置的内部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被放置在放置表面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例示根据实施方式的与第一示例性方法对应的信息处理装置的抓握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用于将形状可变部锁定至用户的手的弯曲变形的示例的图。
图11是示出用于实现作为第一示例性方法的控制方法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例示将形状可变部锁定至支承体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用于应对第二示例性方法的第一情况所要执行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用于应对第二示例性方法的第二情况所要执行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由形状可变部实现的信息处理装置的自站立功能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用于实现作为第三示例性方法的控制方法所要执行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17是另一示例倾斜角度调节的说明图。
图18是倾斜角度调节的又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用于实现作为另一示例的倾斜角度调节所要执行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图20是其中形状可变部用于各种类型的信息通知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21是其中形状可变部用于各种类型的信息通知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22是作为变型的倾斜角度调节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按以下顺序描述实施方式。
<1.作为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和形状可变部的配置示例>
<2.作为实施方式的形状可变部控制方法>
(2-1.第一示例性方法)
(2-2.第二示例性方法)
(2-3.第三示例性方法)
<4.变型>
<5.实施方式概述>
<6.本技术>
<1.作为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和形状可变部的配置示例>
将参照图1至图7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和作为实施方式的包括形状可变部4的盖装置2的配置示例。
图1是信息处理装置1和盖装置2的立体图,图2是安装体的侧视图,在安装体中,盖装置2附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
信息处理装置1被配置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具体地,在本示例中为智能电话,其具有基本板状的外形,并且用于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显示屏幕17a被设置在前表面上。
盖装置2包括作为要附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的部分的壳体部分3和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4。壳体部分3具有基本拱梁形的形状,并且形成为要附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以覆盖信息处理装置的后表面和侧表面的部分。
形状可变部4具有基本柱状的外形,并且被设置在壳体部分3的后表面上以从后表面进一步向后(在与信息处理装置1所附接的一侧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在本示例中,形状可变部4基本上设置在壳体部分3的后表面上自上而下和从左到右方向的中心处(参见图2)。
图3和图4分别是形状可变部4的立体图和侧视图。
如附图中所示出的,本示例中的形状可变部4具有基本八边形柱的形状,并且朝向图4中箭头X所指示的突出方向侧偏向。
尽管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形状可变部4中,可以将线插入到八个侧表面部分中至少两个彼此面对的侧表面部分的每个侧表面部分中。这些线中的每根线的一端固定在形状可变部4的末端侧。
通过朝向与形状可变部4的末端部分相反的一侧将两根线均拉动相同的量,形状可变部4可以进入如图5A中所示出的收缩状态。此时,形状可变部4的收缩量可以通过两根线的拉动量来控制。由于如上面所描述的形状可变部4朝向突出方向X偏向,因此通过使两根线的拉动量设置为零,可以使形状可变部4进入最大限度地伸展的状态。
以这种方式,通过调节两根线的拉动量,可以将形状可变部4伸缩到期望的长度。
此外,如图5B中所示出的,通过仅拉动两根线中的一根,可以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具体地,形状可变部4可以朝向拉动线的一侧的侧表面部分弯曲。此时,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程度可以通过调节拉动线的量来控制。
此处,用于实现可伸缩和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4的具体配置不限于以上示例的线型配置,并且不限于特定配置,从而可以考虑各种配置。
例如,可以设想采用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等制成可伸缩和可弯曲的配置。
此外,形状可变部4的形状不限于示例的八边形柱形,并且可以是例如基本柱形的其他形状。
图6是示出信息处理装置1的内部配置示例的框图。
如附图中所示出的,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11、只读存储器(ROM)1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单元14。非易失性存储器单元14包括例如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等。
CPU 11根据存储在ROM 12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单元14中的程序或从稍后要描述的存储单元19加载到RAM 13的程序来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RAM 13还适当地存储CPU 11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所需的数据等。
CPU 11、ROM 12、RAM 13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单元14经由总线23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5也连接至总线23。
输入/输出接口15可以与使得用户能够执行输入操作的输入单元16、包括液晶面板、有机电致发光(EL)面板等的显示单元17、包括扬声器等的音频输出单元18、存储单元19、通信单元20等连接。
输入单元16意指由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用户使用的输入装置。例如,采用例如键盘、鼠标、按钮、拨号盘、触摸面板、触摸板和遥控器等的各种类型的操纵元件和操作设备作为输入单元16。通过输入单元16检测用户操作,并且通过CPU 11解释与输入操作对应的信号。
显示单元17包括上面所描述的显示屏幕17a,并且基于来自CPU 11的指令在显示屏幕17a上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此外,显示单元17可以基于来自CPU 11的指令显示各种类型的操作菜单、图标、消息等,即,显示为图形用户界面(GUI)。
例如,存储单元19包括存储介质,例如硬盘驱动器(HDD)或固态存储器。例如,存储单元19可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例如由稍后要描述的成像单元21获得的所捕获的图像数据。此外,存储单元19还可以用于存储用于使CPU 11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的程序数据。
通信单元20经由包括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并且与外围设备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例如,近场通信等)。特别地,本示例中的通信单元20可与盖装置2通信。
此外,成像单元21和传感器单元22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15。
例如,成像单元21包括固态成像元件,例如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类型或电荷耦合器件(CCD)类型。在固态成像元件中,例如,具有光电转换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的多个像素被二维地布置。成像单元21对通过针对每个像素的光电转换所获得的电信号执行例如相关双采样(CDS)处理、自动增益控制(AGC)处理等,并且还执行模拟/数字(A/D)转换处理以获得所捕获的图像数据作为数字数据。
成像单元21可以包括多个摄像装置。在本示例中,假设包括在成像单元21中的摄像装置包括被设置在信息处理装置1的后表面侧的外部摄像装置和被设置在与后表面相反的一侧(即,设置在与显示屏幕17a相同的表面侧)的内部摄像装置。
传感器单元22综合指示用于检测用户的动作的各种传感器。在本示例中,例如,传感器单元22设置有用于检测信息处理装置1的运动的运动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等。
此外,在本示例中,传感器单元22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用户施加在信息处理装置1上的抓握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接近信息处理装置的接近传感器等。
在本示例中,设置多个压力传感器,使得可以检测信息处理装置1的每个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具体地,本示例中的压力传感器被设置在信息处理装置1的后表面和侧表面上。
注意,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信息处理装置1在盖装置2附接至其上的状态下被抓握,但是上面所描述的压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附接有盖装置2的状态下的信息处理装置1上的抓握压力。
图7是示出盖装置2的内部配置示例的框图。
如附图中所示出的,盖装置2包括致动器30、控制单元31、通信单元32和传感器单元33。
致动器30用作形状可变部4的伸缩变形或弯曲变形的动力源。本示例中的致动器30能够将形状可变部4中的上述线拉到与形状可变部4的末端侧相反的一侧。
控制单元31用作致动器30的驱动控制单元。
能够执行与信息处理装置1的有线或无线通信的通信单元32连接至控制单元31。通信单元32通过例如近场通信与信息处理装置1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31基于经由通信单元32发出的来自信息处理装置1(CPU 11)的指令来执行对致动器30的驱动控制。
此外,传感器单元33连接至控制单元31。
传感器单元33包括检测输入到形状可变部4的外力的外力检测传感器。本示例中的外力检测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被设置为能够检测按压形状可变部4的末端部的外力、使形状可变部4伸展的外力和使形状可变部4收缩的外力。
响应于来自信息处理装置1(CPU 11)的请求,控制单元31经由通信单元32将上面所描述的外力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发送至信息处理装置1的一侧。
<2.作为实施方式的形状可变部控制方法>
(2-1.第一示例性方法)
如上面所描述的,形状可变部4是可弯曲和可变形的。在形状可变部4在用户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状态下弯曲和变形的情况下,形状可变部4被锁定至用户的手(手指)。即,可以使形状可变部4用作相对于用户的手的锁定部分,并且可以辅助信息处理装置1不会容易地从用户的手掉落。
第一示例性方法涉及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和变形来辅助盖装置2附接至其上的信息处理装置1不会容易地从用户的手掉落的功能。
首先,如图8中所示出的,此处假设其中将盖装置2附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的安装体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并且信息处理装置1处于未使用状态(估计为未使用的状态)。放置表面St指示安装体可以放置在其上的基本水平的表面,例如书桌或桌子的表面。
此处,在安装体中发生的事件例如如上面所描述的安装体被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可以被视为与在信息处理装置1中发生的事件同义(因为安装体是通过将盖装置2附接至信息处理装置1所获得的集成体)。鉴于上面的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在安装体中发生的事件将被视为发生在信息处理装置1中。
在本示例中,在信息处理装置1被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情况下,假设形状可变部4处于如附图中所示出的收纳状态。此处所指的收纳状态指示形状可变部4以等于或大于特定程度的收缩程度收缩的状态,例如,诸如形状可变部4收缩最大的状态。
利用使形状可变部4进入收纳状态以应对信息处理装置1的未使用状态,可以在不使用信息处理装置的情况使形状可变部4不突出。
注意,如稍后描述的,该收纳功能通过对信息处理装置1的CPU 11的控制来实现。
假设信息处理装置1从图8中所示出的未使用状态被拿起,以进入如图9中所示出的由用户的手从后表面抓握的状态。
在识别到信息处理装置1已经以这种方式从未使用状态转换到被用户的手从后表面抓握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0中所示出的,信息处理装置1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并变形。利用这种布置,形状可变部4可以被锁定至用户的手。
此外,在如上面所描述的形状可变部4弯曲并变形以锁定至用户的手的状态下,信息处理装置1在基于上面所描述的传感器单元22中的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识别到信息处理装置1可能掉落的情况下执行控制以增大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力。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避免信息处理装置1从抓握并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用户的手中掉落。
此外,在形状可变部4弯曲并变形以锁定至用户的手的状态下,信息处理装置1基于传感器单元22中的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识别到放置表面St上的放置迹象的情况下执行控制以使形状可变部4变形到收纳状态。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使形状可变部4不突出以应对信息处理装置1被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情况。
图11是示出用于实现作为上面所描述的第一示例性方法的控制方法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注意,包括本图11、以下图13、图14、图16和图19中所示出的处理由CPU 11根据存储在ROM 12或存储单元19中的程序来执行。
首先,假设图11中所示出的处理在如图8中中例示的信息处理装置1被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状态下开始。
CPU 11在步骤S101中开始获取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并且在随后的步骤S102中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是否被拿起。信息处理装置1是否被拿起可以基于例如加速度水平的变化来确定。
注意,在从图8中所示出的状态拿起信息处理装置1时,很可能用户用至少两个手指夹住信息处理装置1的侧表面,并且因此可以设想在步骤S102中基于信息处理装置1的加速度水平和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的大小的变化来进行拿起确定。
在步骤S102中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没有被拿起的情况下,CPU 11再次执行步骤S102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被拿起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103,并且确定是否满足第一弯曲条件。第一弯曲条件限定了在信息处理装置1被用户的手从后表面抓握的状态下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和变形以将其锁定至用户的手的条件。
具体地,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第一弯曲条件,可以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的后表面或侧表面的抓握力是否等于或大于特定压力。可以基于传感器单元22中上面所描述的压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获得关于后表面或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的信息。
在步骤S103中确定后表面或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不等于或大于特定压力并且不满足第一弯曲条件的情况下,CPU 11返回至步骤S102。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3中确定后表面或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等于或大于特定压力并且满足第一弯曲条件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104,并且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在信息处理装置1被用户的手从后表面抓握的状态下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和变形以将其锁定至用户的手。
在步骤S104之后的步骤S105中,CPU 11确定是否存在掉落迹象,即,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是否可能从用户手中掉落。
在本示例中,基于从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获得的关于加速度水平的信息来进行掉落迹象确定。具体地,在信息处理装置1的加速度水平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等于或大于阈值Th1的情况下确定存在掉落迹象,并且在变化量小于阈值Th1的情况下确定不存在掉落迹象。
在步骤S105中确定不存在掉落迹象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106以确定是否存在放置迹象,即,确定是否存在将信息处理装置1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迹象。
步骤S106中对放置迹象的确定是以与掉落迹象确定类似的方式基于从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所获得的关于加速度水平的信息来进行的。具体地,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的加速度水平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阈值Th2(此处,阈值Th2<阈值Th1)并且小于阈值Th1。这对应于确定是否存在等于或大于特定水平的加速度水平的变化,其与掉落迹象时相比不是急剧的变化。
CPU 11在变化量等于或大于阈值Th2且小于阈值Th1的情况下确定存在放置迹象,并且在变化量不满足等于或大于阈值Th2且小于阈值Th1的条件的情况下确定不存在放置迹象。
在步骤S106中确定不存在放置迹象的情况下,CPU 11返回至步骤S105。即,在步骤S104中的弯曲控制之后,执行等待直到出现掉落迹象或放置迹象为止的循环处理。
在步骤S105中确定存在掉落迹象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107以执行增加弯曲力的处理,并且终止图11中所示出的一系列处理。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避免信息处理装置1从抓握并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用户的手中掉落。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6中确定存在放置迹象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108以执行使形状可变部4处于收纳状态的处理。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使形状可变部4不突出以应对信息处理装置1被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情况。
注意,虽然步骤S102中的拿起确定还可以被称为从未使用状态开始的使用开始确定,但是还可以作为关于是否在显示屏幕17a上执行屏幕操作的确定而不是拿起确定来进行该使用开始确定。
此外,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将信息处理装置1的拿起确定(S102)、掉落迹象确定(S105)和放置迹象确定(S106)中的每一个作为基于加速度水平的大小的确定的示例,但是这仅是示例,并且还可以在进行运动例如信息处理装置1被拿起、即将从手上掉落或者从抓握状态被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情况下学习加速度或角速度的波形模式,并且基于所学习的波形模式是否匹配来确定是否存在对应的运动。
此外,关于与放置有关的控制,还可以设想基于例如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例如,将信息处理装置1设置为睡眠状态的命令的操作输入,其可以是物理操纵元件、GUI和语音输入中的任何一个)来控制形状可变部4处于收纳状态。
(2-2.第二示例性方法)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示例性方法。
第二示例性方法涉及用于除了用户的手之外的物体的锁定功能。
例如,由于形状可变部4是可弯曲和可变形的,因此如图12中所例示的,形状可变部4可以锁定至除了用户的手之外的作为支承体Os的物体。用户能够在不将信息处理装置1保持在手中的情况下以适当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幕17a,从而可以在免手持状态下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
虽然在图12中支承体Os是板状物体,但是具有要由在弯曲状态下的形状可变部4锁定的部分的物体都可以用作支承体Os。
可以设想两种情况作为第二示例性方法。
一种情况是在如图12中所示出的形状可变部4被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下期望在上面所提及的如图8中所示出的放置状态下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情况(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一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期望在从如第一示例性方法中所描述的用户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状态(见图10)到如图12中所示出的形状可变部4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下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情况(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二情况”)。
首先,在图13中示出了要由CPU 11执行为应对第一情况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
注意,在以下描述中,相同的步骤号将用于与已经描述的处理类似的处理,并且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13中,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101中CPU 11开始获取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并且然后在步骤S102中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是否被拿起。
然后,在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被拿起的情况下,在步骤S201中CPU 11确定是否满足第二弯曲条件。该第二弯曲条件限定了用于执行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变形以锁定至支承体Os来应对第一情况的条件。
具体地,此处,条件是被拿起的信息处理装置1在其侧表面处被用户的手指夹住,并且处于靠近支承体Os的状态。因此,在步骤S201中,CPU 11确定是否满足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比后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大等于或大于特定值并且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出到支承体Os的接近度在预定距离内的条件作为是否满足第二弯曲条件的确定。
注意,替代信息处理装置1到支承体Os的接近度在预定距离内,第二弯曲条件可以是与支承体Os接触的条件。
在步骤S201中确定不满足第二弯曲条件的情况下,CPU 11返回至步骤S102。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1中确定满足第二弯曲条件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104以执行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的处理。
利用这种布置,为了应对用户期望拿起处于放置状态的信息处理装置1并将形状可变部4锁定至支承体Os的情况,可以将形状可变部4弯曲并锁定至支承体Os,并且可以在免手持状态下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CPU 11响应于步骤S104中的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将处理进行至步骤S202,并且确定是否存在移除迹象。
此处所指的移除迹象指示将在形状可变部4被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下使用的信息处理装置1即在附接至支承体Os的状态下的信息处理装置1从支承体Os移除的迹象。
在本示例中,将信息处理装置1的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在执行弯曲以用于锁定至支承体Os之后一度减小预定值并且然后增加等于或大于特定值的条件设置为移除迹象的条件,并且CPU 11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确定存在移除迹象,而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形下确定不存在移除迹象。
在确定不存在移除迹象的情况下,CPU 11再次执行步骤S202中的确定处理。
然后,在确定存在移除迹象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203以执行弯曲释放处理。即,执行释放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使其进入直立状态)的处理。
通过释放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可以将信息处理装置1从支承体Os移除。
响应于步骤S203中弯曲释放处理的执行,CPU 11终止图13中所示出的一系列处理。
图14是示出要由CPU 11执行以应对第二情况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在这种情况下,CPU 11等待直到在步骤S210中检测到信息处理装置1的再次抓握为止。
此处,在用户期望在从后表面被抓握的状态(见图10)到如图12中所示出的形状可变部4被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下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情况下,用户再次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改变对信息处理装置1的保持方式)。即,信息处理装置1的侧表面由与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手相反的手抓握。在步骤S210中,检测到该再次抓握。
具体地,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的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是否已经增加到等于或大于特定值,并且在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已经增加到等于或大于特定值的情况下确定执行再次抓握,否则,则确定不执行再次抓握。
在步骤S210中确定执行了再次抓握的情况下,在步骤S211中CPU 11执行弯曲释放处理。利用这种布置,形状可变部4向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手被锁定的状态被释放,并且形状可变部4进入能够被新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
响应于步骤S211中的弯曲释放处理的执行,CPU 11将处理前进至步骤S212以确定是否满足第三弯曲条件。
该第三弯曲条件限定了用于执行对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变形以锁定至支承体Os来应对第二情况的条件。在本示例中,以与上面所描述的第二弯曲条件类似的方式,该第三弯曲条件被限定为信息处理装置1的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比后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大等于或大于特定值并且由接近传感器检测到至支承体Os的接近度在预定距离内的条件。
注意,可以将不同于第二弯曲条件的条件限定为第三弯曲条件。
在步骤S212中确定不满足第三弯曲条件的情况下,CPU 11终止图14中所示出的一系列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2中确定满足第三弯曲条件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CPU 11使形状可变部4弯曲。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将形状可变部4锁定至支承体Os,以应对用户期望在从后表面抓握的状态到形状可变部4被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下使用信息处理装置1的情况。
此处,同样在第二情况下,响应于在步骤S104中的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执行步骤S202中的等待移除迹象的处理和在存在移除迹象的情况下的步骤S203中的弯曲释放处理,但是已经描述了这些处理,并且避免重复描述。
注意,还可以设想基于例如由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例如,用于将信息处理装置1设置为睡眠状态的命令的操作输入,其可以是物理操作元件、GUI和语音输入中的任何一个)控制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以锁定至支承体Os以及控制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释放以从支承体Os移除。
此外,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基于抓握压力进行确定以用于确定用户是否意图将形状可变部4锁定至支承体Os(S201、S212)以及确定信息处理装置1从被锁定至支承体Os的状态的移除迹象(S202)的示例性情况,但是这仅是示例,并且例如,还可以在进行信息处理装置1的运动例如用户意图将形状可变部4锁定至支承体Os或者意图将信息处理装置1从支承体Os移除的情况下学习加速度或角速度的波形模式,并且基于所学习的波形模式是否匹配来确定是否存在对应的运动。
(2-3.第三示例性方法)
第三示例性方法涉及使形状可变部4用作信息处理装置1的支承部分以使信息处理装置的自站立的功能。
如图15中所示例的,在形状可变部4伸展到一定程度的状态下,形状可变部4可以用作用于支承信息处理装置1的支承部分,并且使信息处理装置1保持在自站立状态。此外,在以这种方式用作支承部分的形状可变部4被伸缩和变形以改变长度的情况下,可以调节信息处理装置1在自站立状态下的倾斜角度。
第三示例性方法涉及信息处理装置1的这些自站立功能和倾斜角度调节功能。
本示例例示了从如图10中所示出的用户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状态(假设此时形状可变部4被弯曲并锁定在用户的手上)切换到如图15中所示出的自站立状态下的使用的情况。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用户的姿势来执行自站立状态下的倾斜角度调节。例如,假设用户向上移动手的姿势表示增大倾斜角度的指令(即,将信息处理装置1进一步向上倾斜),并且用户向下移动手的姿势表示减小倾斜角度的指令(即,将信息处理装置1进一步向下倾斜)。
注意,这些姿势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特定姿势,只要该姿势可以在对所捕获的图像的图像分析处理中被识别即可。
图16是示出用于实现如上面所描述的自站立功能和倾斜角度调节功能的CPU 11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注意,该附图中所示出的处理在如图10中所示出的用户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并且形状可变部4响应于抓握而被弯曲以锁定至用户的手的状态下开始。
在图16中,在步骤S301中,CPU 11等待直到达到用于开启自站立功能的条件为止。即,确定用户是否意图从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状态来开启自站立功能。
在本示例中,开启自站立功能的条件被设置为以下条件:在特定应用例如视频观看应用、视频呼叫应用等被激活的状态下,信息处理装置1的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变得大于前表面上的抓握压力。
注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考虑开启自站立功能的条件。例如,可以设想将该条件设置为以下条件:在特定应用例如视频观看应用、视频呼叫应用等被激活的状态下,信息处理装置1以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的倾斜角度被放置。
可替选地,开启自站立功能的条件可以被设置为以下条件:由用户进行预定操作输入(其可以是物理操作元件、GUI和语音输入中的任何一个)。
此外,还可以在信息处理装置1在被用户抓握的状态下以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的倾斜角度被放置的情况下学习加速度或角速度的波形模式,并且根据所学习的波形模式是否匹配来确定用户是否期望开启自站立功能。
在步骤S301中确定满足开启自站立功能的条件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302以执行将形状可变部4从弯曲状态改变为直立状态的处理。即,控制形状可变部4处于非弯曲状态。
在步骤S302之后的步骤S303中,CPU 11确定是否存在角度增大指令。即,在本示例中,确定是否检测到上面所描述的向上移动手的姿势,并且具体地,CPU 11基于成像单元21中上面所描述的内部摄像装置的所捕获的图像来确定是否检测到对应的姿势。
在确定不存在角度增大指令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304以确定是否存在角度减小指令,即,在本示例中是否检测到向下移动手的姿势。
在确定不存在角度减小指令的情况下,CPU 11返回至步骤S303。即,通过步骤S303和S304的处理形成等待角度增大指令或角度减小指令的循环处理。
在步骤S303中确定存在角度增大指令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305以执行使形状可变部4伸展的处理。利用这种布置,响应于角度增大指令,信息处理装置1的倾斜角度增大预定角度。
CPU 11响应于步骤S305的处理的执行将处理前进至步骤S307。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4中确定存在角度减小指令的情况下,CPU 11进行至步骤S306以执行使形状可变部4收缩的处理。利用这种布置,响应于角度减小指令,信息处理装置1的倾斜角度减小预定角度。
CPU 11响应于步骤S306的处理的执行将处理前进至步骤S307。
在步骤S307中,CPU 11确定是否要终止处理,即,是否满足终止处理的预定条件。终止处理的条件的示例包括上面所描述的特定应用例如视频观看应用、视频呼叫应用等的终止、信息处理装置1转换至睡眠状态等。
在步骤S307中确定不终止处理的情况下,CPU 11返回至步骤S303。利用这种布置,用于接收角度增大或角度减小的指令并根据该指令调节倾斜角度的处理继续进行。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7中确定要终止处理的情况下,CPU 11终止图16中所示出的一系列处理。
此处,倾斜角度调节可以作为自动调节来执行,而不依赖于用户进行的指令输入。
例如,如图17中所例示的,可以调节倾斜角度以使得用户的面部在内部摄像装置的成像视场Fv内。
此外,此时,如图18中所例示的,还可以调节信息处理装置1的倾斜角度θd,使得用户的面部的倾斜角度θf匹配信息处理装置1的倾斜角度θd。
图19是示出用于实现这样的倾斜角度调节的CPU 11的处理过程的具体示例的流程图。
在这种情况下,响应于在步骤S302中响应于步骤S301中所满足的开启自站立功能的条件将形状可变部4设置为直立状态,在步骤S310中,CPU 11基于所捕获的图像执行检测用户的面部位置和面部的倾斜角度θf的处理。具体地,对由成像单元21中的内部摄像装置所捕获的图像执行图像分析以检测用户的面部位置和倾斜角度θf。
在步骤S310之后的步骤S311中,CPU 11基于运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检测信息处理装置1的倾斜角度θd。
然后,在步骤S311之后的步骤S312中,CPU 11计算目标装置倾斜角度以用于在用户的面部在视场中的情况下将装置倾斜角度与面部倾斜角度相匹配。即,计算目标装置倾斜角度,使得用户的面部的整个图像区域位于由内部摄像装置所捕获的图像中并且使得倾斜角度θd匹配步骤S310中检测到的倾斜角度θf。针对该目标装置倾斜角度的计算,至少使用在步骤S310中检测到的关于面部位置和倾斜角度θf以及在步骤S311中检测到的倾斜角度θd的信息。
在步骤S312之后的步骤S313中,CPU 11控制形状可变部4的伸缩状态,使得倾斜角度θd变为目标装置倾斜角度。
响应于步骤S313中的处理执行,CPU 11执行步骤S307的处理终止确定的处理,并且在确定不终止处理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310。利用这种布置,上面所描述的用于基于用户的面部位置和倾斜角度θf来调节倾斜角度θd的处理继续进行,直到确定该处理要终止为止。
在步骤S307中确定要终止处理的情况下,CPU 11终止图19中所示出的一系列处理。
此处,调节倾斜角度θd的方法不限于上面所例示的方法。
例如,可以设想控制形状可变部4的伸缩状态,使得在用户在视频观看应用或视频呼叫应用运行时手动移动信息处理装置1以改变倾斜角度θd的情况下,保持改变的倾斜角度θd。
可替选地,还可以设想控制形状可变部4的伸缩状态,使得在用户手动改变形状可变部4的长度的情况下,保持改变的长度。
例如,可以基于图7中所示出的传感器单元33中包括的外力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执行这样的控制。具体地,如果在外力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值改变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形状可变部4的线的张力改变,使得检测值变得等于或低于预定值(例如,零)就足够了。
<4.变型>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是实施方式不限于上面所描述的具体示例,并且可以采用作为各种变型的配置。
例如,还可以将形状可变部4用于各种类型的信息通知。
具体地,如图20中所示出的,可以设想在用户从后表面抓握信息处理装置1的状态下调节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力以执行用形状可变部4敲击用户的手的操作作为通知操作。此处的通知的示例包括与来电或邮件接收相关联的通知、各种错误的通知等。
可替选地,如图21中所示出的,可以设想在信息处理装置1被放置(以显示屏17a面朝下放置)在放置表面St上的状态下调节形状可变部4的弯曲力以执行摆动形状可变部4的操作作为通知操作。
此外,还可以设想在预定条件下例如在音乐再现期间执行摆动形状可变部4的这样的操作以治愈用户。此时,还可以设想将形状可变部4的摆动周期调节为音乐的节奏等。
此外,关于作为第三示例性方法描述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倾斜角度调节,还可以设想执行形状可变部4的伸缩控制,使得在由形状可变部4支承的信息处理装置1被置于不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平衡得到提高。
图22是其说明图,并且图22A和图22B分别示出了在形状可变部4用作支承部分的状态下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支承表面Ss和从信息处理装置1的重心位置C起的垂线Lv。
如果执行形状可变部4的伸缩控制,使得在平衡较差的情况下(即,在垂线Lv与放置表面St的交点远离支承表面Ss的中心的情况下),平衡得到提高(即,垂线Lv与放置表面St的交点接近支承表面Ss的中心)就足够了。
此外,例如,虽然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信息处理装置1的CPU 11主要控制形状可变部4的示例性情况,但是还可以设想采用其中盖装置2中的控制单元31基于来自信息处理装置1中提供的各种传感器的信号来对形状可变部4进行控制的配置。
可替选地,还可以设想采用其中用于控制形状可变部4所需的传感器被设置在盖装置2中的配置。
此外,尽管已经描述了形状可变部4被设置在覆盖目标物体例如智能电话的盖装置2中的示例性情况,但是形状可变部4可以与智能电话整体地配置。
此外,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例示了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智能电话作为根据本技术的“目标物体”的示例,但是“目标物体”可以是例如非电子设备,例如书或镜子。在目标物体是书、镜子等的情况下,可以设想将盖装置2中的控制单元31设置为形状可变部4的控制主体。此外,可以设想将用于控制形状可变部4所需的传感器设置在盖装置2中。
此外,如果形状可变部4至少是可伸缩或可变形的就足够了。在可伸缩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如第三示例性方法中的控制,并且在可弯曲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如第一示例性方法或第二示例性方法中的控制。
<5.实施方式概述>
如上面所描述的,根据该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控制单元(CPU 11),该控制单元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来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在上面所描述的配置中,形状可变部可以是可伸缩和可变形的,或者可以是可弯曲和可变形的。在形状可变部被制成可伸缩和可变形的情况下,处于伸展状态的形状可变部可以用作支承目标物体以将目标物体保持在自站立状态的支承部分,并且由于在以这种方式用作支承部分时长度可以根据伸缩而改变,因此可以调节自站立状态下的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此外,可以处于收缩状态以应对目标物体的未使用状态,并且可以在不使用目标物体时不突出。
此外,在形状可变部被制成可弯曲和可变形的情况下,其可以用作相对于用户的手或另一物体的锁定部分,并且可以在用户抓握目标物体的情况下辅助用户不掉落目标物体,或者通过将目标物体锁定至另一物体来使得用户能够在免手持状态下使用目标物体,即使用户没有将目标物体保持在手中。
因此,如上面所描述的,通过基于与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可以根据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等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适当的形状,并且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控制单元基于附接至目标物体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获得识别信息。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基于关于在目标物体中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检测信号来适当地指定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等。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识别信息包括目标物体的运动信息。
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等反映在目标物体的运动中。
因此,根据上面所描述的配置,可以适当地指定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等,并且可以通过根据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等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适当的形状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形状可变部是可伸缩和可弯曲的,并且控制单元基于运动信息切换并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参见图11中的步骤S105和后续步骤)。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根据由运动信息例如基于运动信息指定的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适当地切换和执行与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在识别到目标物体的掉落迹象的情况下,通过执行与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以将形状可变部锁定至用户的手等来辅助目标物体不掉落,或者通过例如在识别到目标物体的放置迹象的情况下执行与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来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收纳状态。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形状可变部是可弯曲的,并且在形状可变部弯曲的状态下,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在基于运动信息识别到目标物体的掉落迹象的情况下增加形状可变部的弯曲力(参见图11)。
利用这种布置,例如,可以在形状可变部弯曲并锁定至抓握目标物体的用户的手的状态下识别到掉落迹象的情况下增加弯曲力。
因此,可以抑制目标物体从抓握目标物体的用户的手上掉落。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识别信息包括与用户抓握目标物体有关的信息。
例如,可以根据与抓握目标物体有关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从后表面抓握目标物体的情况与用户从前表面抓握目标物体的情况之间的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的差异来指定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
因此,可以基于根据与抓握目标物体有关的识别信息指定的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适当的形状,并且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目标物体具有多个表面,并且识别信息包括关于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上的抓握压力的信息。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识别用户如何抓握目标物体。
因此,可以基于根据用户对目标物体的抓握状态指定的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例如,用户从后表面抓握目标物体的情况、被抓握的目标物体可能被放置的情况等)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适当的形状,并且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形状可变部是可伸缩和可弯曲的,并且控制单元基于与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上的抓握压力有关的信息切换并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参见图11)。
例如,在目标物体的后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大于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的情况下,可以估计用户从后表面抓握目标物体,并且在目标物体的侧表面上的抓握压力大于后表面上的抓握压力的情况下,可以估计目标物体即将被放置。
因此,例如,通过如上面所描述的基于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上的抓握压力来切换和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例如在指定用户从后表面抓握目标物体的情况下通过弯曲形状可变部来辅助目标物体不掉落,或者在指定目标物体即将被放置的情况下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收纳状态以不阻碍放置。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识别信息包括与用户的手的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
与用户的手的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可以被称为与用户对目标物体执行的操作指令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从接收到来自用户的针对目标物体的哪种操作指令的角度来看,可以被称为与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的一个方面。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配置,可以基于根据用户的手的姿势指定的来自用户的操作指令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适当的形状,并且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形状可变部是可伸缩的,并且控制单元基于与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根据用户的手的姿势来改变形状可变部的长度以应对形状可变部用作目标物体的支承部分以用于目标物体的自站立的情况。
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手的姿势来调节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识别信息包括与目标物体的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
利用与目标物体的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可以从使用目标物体的姿态的角度来指定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
因此,可以基于根据目标物体的姿势指定的目标物体的使用状况将形状可变部变形为适当的形状,并且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形状可变部是可伸缩的,并且控制单元基于与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
可以根据与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指定用户期望保持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
因此,如上面所描述的通过基于与倾斜角度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可以调节形状可变部的长度,使得实现用户期望保持的倾斜角度,并且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形状可变部是可伸缩的,并且控制单元基于由附接至目标物体的摄像装置所捕获的图像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使得用户的面部在摄像装置的成像视场内。
利用这种布置,可以调节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使得用户的面部在摄像装置的成像视场内以应对形状可变部用作支承目标物体的支承部分以用于目标物体的自站立的情况。
因此,为了应对摄像装置设置在与目标物体的视觉信息呈现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情况,可以调节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观看视觉信息,并且可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在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控制单元基于从所捕获的图像检测到的用户的面部的倾斜角度和作为识别信息的获得的与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信息来执行与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使得面部的倾斜角度匹配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
利用这种布置,为了应对摄像装置设置在与目标物体的视觉信息呈现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情况,可以调节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观看视觉信息,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目标物体的可用性。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方法是使信息处理装置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的信息处理方法,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来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根据这样的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如上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
此处,作为实施方式,例如,可以考虑使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或包括CPU、DSP等的装置执行参照图11、图13、图14、图16、图19等描述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处理的程序。
即,根据实施方式的程序是可由计算机装置读取的程序,并且是使计算机装置实现以下功能的程序: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是记录可由计算机装置读取的程序的记录介质,并且是使计算机设备实现以下功能的记录介质:获得与附接有至少可伸缩或可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识别信息来执行对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根据这样的程序和记录介质,可以将功能实现为上面所描述的信息处理装置1。
上面所描述的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作为内置在诸如计算机装置的装置中的记录介质的HDD、包括CPU的微型计算机中的ROM等中。可替选地,程序可以临时或永久存储(记录)在可移动记录介质例如软盘、致密盘只读存储器(CD-ROM)、磁光(MO)盘、数字多功能盘(DVD)、蓝光光盘(注册商标)、磁盘、半导体存储器或存储卡中。可以将这样的可移除记录介质提供为所谓的封装软件。
此外,这样的程序可以从可移动记录介质安装到个人计算机等中,或者可以经由网络例如局域网(LAN)或因特网从下载站点进行下载。
此外,如上面所描述的程序适用于在宽范围内提供根据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1。例如,通过将程序下载到个人计算机、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移动电话、游戏设备、视频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可以使个人计算机等被用作将处理实现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信息处理装置1的装置。
注意,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施加其他效果。
<6.本技术>
注意,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以下配置。
(1)
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其获得与附接有至少能够伸缩或能够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识别信息执行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2)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附接至所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获得所述识别信息。
(3)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目标物体的运动信息。
(4)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且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运动信息来切换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
(5)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3)或(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形状可变部弯曲的状态下,在基于所述运动信息而识别到所述目标物体的掉落迹象的情况下执行增大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弯曲力的控制。
(6)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用户抓握目标物体有关的信息。
(7)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物体具有多个表面,并且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所述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抓握压力有关的信息。
(8)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且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抓握压力有关的信息,切换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
(9)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用户的手的手势有关的识别信息。
(10)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9)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手势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
(11)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
(12)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
(13)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由附接至所述目标物体的摄像装置所捕获的图像,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使得用户的面部在所述摄像装置的成像视场内。
(14)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1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从所捕获的图像检测到的用户的面部的倾斜角度和作为所述识别信息而获得的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信息,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使得所述面部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匹配。
(15)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使信息处理装置执行:
获得与附接有至少能够伸缩或能够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识别信息来执行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16)
一种记录有可由计算机设备读取的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装置实现如下功能:
获得与附接有至少能够伸缩或能够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识别信息来执行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附图标记列表
1信息处理装置
2盖装置
3壳体部分
4形状可变部
11CPU
12ROM
13RAM
14非易失性存储单元
15输入/输出接口
16输入单元
17显示单元
17a显示屏幕
18音频输出单元
19存储单元
20通信单元
21成像单元
22传感器单元
23总线
30致动器
31控制单元
32通信单元
33传感器单元
St放置表面
Os支承体
Ss支承表面
C重心位置
Lv垂线

Claims (16)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其获得与附接有至少能够伸缩或能够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识别信息执行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附接至所述目标物体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获得所述识别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物体的运动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且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运动信息来切换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形状可变部弯曲的状态下,在基于所述运动信息而识别到所述目标物体的掉落迹象的情况下执行增大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弯曲力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用户抓握所述目标物体有关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物体具有多个表面,并且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所述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抓握压力有关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且能够弯曲,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目标物体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抓握压力有关的信息,切换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弯曲有关的变形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用户的手的手势有关的识别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手势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包括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姿势有关的识别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识别信息来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可变部被构成为能够伸缩,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由附接至所述目标物体的摄像装置所捕获的图像,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使得用户的面部在所述摄像装置的成像视场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从所捕获的图像检测到的用户的面部的倾斜角度和作为所述识别信息而获得的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有关的信息,执行与所述形状可变部的伸缩有关的变形控制,使得所述面部的倾斜角与所述目标物体的倾斜角度匹配。
15.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使信息处理装置执行:
获得与附接有至少能够伸缩或能够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识别信息来执行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16.一种记录有可由计算机装置读取的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装置实现如下功能:
获得与附接有至少能够伸缩或能够弯曲的形状可变部的目标物体的使用有关的识别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识别信息来执行所述形状可变部的变形控制。
CN202280047696.6A 2021-07-13 2022-03-17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Pending CN1176163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5787 2021-07-13
JP2021-115787 2021-07-13
PCT/JP2022/012407 WO2023286366A1 (ja) 2021-07-13 2022-03-17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6360A true CN117616360A (zh) 2024-02-27

Family

ID=84919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7696.6A Pending CN117616360A (zh) 2021-07-13 2022-03-17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72678A1 (zh)
CN (1) CN117616360A (zh)
WO (1) WO20232863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3170A (ja) * 1991-09-13 1993-03-26 Toshiba Corp 画像入力装置
JP2003018272A (ja) * 2000-09-19 2003-01-17 Masanobu Kujirada 撮像部付き携帯型無線端末
JP2010109409A (ja) * 2008-10-28 2010-05-13 Panasonic Corp 携帯端末
KR101245375B1 (ko) * 2011-06-08 2013-03-20 주식회사 팬택 능동적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능동적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5590108B2 (ja) * 2012-12-21 2014-09-1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カメラのレンズ鏡筒制御方法及びカメラのレンズ鏡筒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286978B2 (ja) * 2013-09-20 2018-03-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投影方法及び投影プログラム
JP2019120983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撮像制御装置および撮像制御方法
JP2020174357A (ja) 2020-06-15 2020-10-22 株式会社グルマンディーズ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72678A1 (en) 2024-05-22
WO2023286366A1 (ja) 2023-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6635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EP2713242B1 (en) Smart screen rotation based on user orientation
CN108390964B (zh) 一种摄像头保护方法及移动终端
KR102195692B1 (ko) 이벤트에 근거하여 형상을 자동으로 변경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전자 장치
JP5121963B2 (ja) 電子機器及び制御方法
JP599432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200933433A (en) Input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input device, and program
KR101352877B1 (ko) 촬상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15115527A1 (ja) 携帯機器、およびタッチ位置補正方法
KR20190017244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13048757A1 (en) Device orientation dependent autofocus operations
US9485413B2 (en) Imag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rea change
US11216075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triggering shooting mode, and storage medium
EP3093738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EP4372678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587918B2 (ja)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電子機器の制御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JP5929698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1111881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遠隔操作方法
WO2022017045A1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WO2018092482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28366B2 (ja) ペン入力システム、情報表示装置、電子ペン、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947685A (zh) 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741778A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KR20160022550A (ko) 이동 단말기
JP623347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