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2901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12901A CN117612901A CN202310947260.9A CN202310947260A CN117612901A CN 117612901 A CN117612901 A CN 117612901A CN 202310947260 A CN202310947260 A CN 202310947260A CN 117612901 A CN117612901 A CN 1176129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receiving
- frame
- receiving portion
- pressing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19 R-phas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1 excited st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2050/446—Details of the insulating support of the coil, e.g. spool, bobbin, form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磁接触器,其通过防止电磁线圈的晃动来抑制磨损粉末的产生,能够实现触点机构的稳定动作。包括由下部机架(2A)和上部机架(2B)构成的箱体、安装于上部机架内的触点机构(10)和安装于下部机架内且对触点机构进行接通/断开驱动的电磁铁单元(12),电磁铁单元包括具有绕线架(21)和绕组(22)的电磁线圈(15)。绕线架包括在外周卷绕绕组的圆筒部(21a)、设置于圆筒部下端的下部凸缘(21b)、和设置于圆筒部上端的上部凸缘(21c3)。在将下部机架和上部机架连结在一起时,设置于下部机架内部的线圈上推部(23a)对下部凸缘施加朝向上部机架的方向的推力,通过上部凸缘与设置于上部机架内部的内壁(24a、24b)抵接,固定电磁线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电磁接触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的装置。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包括:构成上下分割形式的主体壳体的下部机架和上部机架;安装在上部机架内部的触点机构;和安装在下部机架内部的对触点机构进行接通/断开驱动的电磁铁单元。触点机构包括:固定在上部机架的固定接触件;在上部机架的内部可移动地配置的、与电磁铁单元连结的触点支承件;和由触点支承件支承的可动接触件,该可动接触件的可动触点与固定接触件的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电磁铁单元包括:固定于下部机架的固定铁芯;固定于触点支承件的可动铁芯,该可动铁芯的极面与固定铁芯的极面相对;卷绕在设置于固定铁芯的中央突出部的周围的电磁线圈;和配置在电磁线圈与可动铁芯之间的复位弹簧。电磁线圈具有绕线架和绕组,绕线架包括:圆筒部,固定铁芯的中央突出部插入在圆筒部中,绕组卷绕在圆筒部上;和设置于圆筒部的轴向两端的上部凸缘和下部凸缘。
如专利文献2所示,电磁接触器是通过将固定铁芯、线圈卷线筒、回位弹簧(复原弹簧)和可动铁芯收纳在下部机架中,并使上部机架与下部机架嵌合而组装得到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6103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154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2的电磁接触器,如果触点机构的可动接触件和固定接触件频繁地反复进行接通/断开动作,则由于主体壳体的内部部件的晃动、碰撞而产生磨损粉末。特别是,如果电磁线圈晃动,则绕线架(卷线筒)与主体壳体的内壁接触,从而容易产生磨损粉末,如果磨损粉末侵入触点机构中,则可能对触点机构的动作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防止电磁线圈的晃动来抑制磨损粉末的产生,实现触点机构的动作稳定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包括:包括下部机架和上部机架的箱体;安装在上部机架内的触点机构;和安装在下部机架内,对触点机构进行接通/断开驱动的电磁铁单元,电磁铁单元包括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具有绕线架和绕组,绕线架包括:在外周卷绕绕组的圆筒部;设置在圆筒部的下端的下部凸缘;和设置在圆筒部的上端的上部凸缘,在将下部机架和上部机架连结在一起时,通过设置在下部机架的内部的线圈上推部对下部凸缘施加朝向上部机架的方向的推力,使上部凸缘与设置在上部机架的内部的内壁抵接来将电磁线圈固定。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包括: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第一机架;配置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与第一机架嵌合的第二机架;和卷线筒,其在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卷轴上卷绕有线圈,且被收纳在第一机架,卷线筒包括:第一受压部,其设置在比卷轴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位置,在使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嵌合时,被从第一机架进行按压;和第二受压部,其设置在比第一受压部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位置,在使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嵌合时,被从第二机架进行按压,第一受压部和第二受压部中的一者由受到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的挠性板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防止电磁线圈的晃动来抑制磨损粉末的产生,实现触点机构的动作稳定的电磁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箭头截面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中在第一机架配置构成电磁铁单元的电磁线圈前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机架的内部的形状的图。
图6是表示在将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连结在一起时固定有电磁线圈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下部机架的图。
图10是表示上部机架的图。
图11是表示卷线筒的图。
图12是表示卷线筒的图。
图13是表示下部机架的图。
图14是表示上部机架的图。
图15是表示挠曲余量的图。
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卷线筒的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磁接触器
2A第一机架(下部机架)
2B第二机架(上部机架)
3a 安装板部
3b 凸状卡合部
4a 卡合孔部
5 消弧罩
6a 电源侧端子部
6b 负荷侧端子部
7a 辅助端子部
7b 辅助端子部
8 线圈端子部
10 触点机构
12 电磁铁单元
13 固定铁芯
13a极面(接极面)
13b 中央突出部
14 可动铁芯
14a 极面
15 电磁线圈
16 复位弹簧
18a 电源侧固定接触件
18a1固定触点
18b负荷侧固定接触件
18b1固定触点
19 触点支承件
20 可动接触件
20a、20b可动触点
21 绕线架
21a 圆筒部
21b凸缘部(下部凸缘)
21c端子·弹簧支承部
21c1端子支承部
21c2弹簧支承部
21c3抵接部(上部凸缘)
22 绕组
23 内壁
23a 突起部
24a、24b内壁(设置于上部机架的内部的内壁)
31 电磁接触器
32 下部机架
33 上部机架
34 电磁铁部
35 触点支承件
41 卷线筒
42 固定芯
43 可动芯
44 卷轴
45 控制线圈
47 按压橡胶
51 固定接触件
52 可动接触件
53 固定触点
54 可动触点
61 按压部
62 按压部
63 基准面
64 基准面
67 按压部
68 按压部
71 下部凸缘
72 上部凸缘
73 凸部
74 纵梁
75 线圈端子
76 缠绕部
81 按压部
82 按压部
83 受压部
84 受压部
85 受压部
86 受压部
91 卷线筒
92 拐角部
93 拐角部
101 凸部
F 推力。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留意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厚度、尺寸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彼此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另外,以下所示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例示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将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结构、配置等限定于下述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发明内容规定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改变。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的“上”、“下”、“前”、“后”、“左”、“右”等表示方向的用语参照附图的方向而使用。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第一机架(下部机架)2A和第二机架(上部机架)2B构成框体。第一机架2A是有底方筒状体,在后端四角形成有安装板部3a,在前端侧形成有凸状卡合部3b。第二机架2B是前后端开口的方筒体,在后端侧形成有卡合孔部4a,在前端开口部可拆装地安装有消弧罩5。通过将第一机架2A的凸状卡合部3b和第二机架2B的卡合孔部4a以卡扣结合的方式卡合,将第一机架2A和第二机架2B可拆装地连结。
如图2所示,在第二机架2B的上方形成有电源侧端子部6a、辅助端子部6b和线圈端子部8,在第二机架2B的下方形成有负荷侧端子部7a和辅助端子部7b。
图3表示电磁接触器1的内部结构,包括:安装于第二机架2B内部的触点机构10;和安装于第一机架2A内部的、对触点机构10进行接通/断开驱动的电磁铁单元12。
电磁铁单元12包括:配置于第一机架2A的底侧的固定铁芯13;可动铁芯14,该可动铁芯14的极面14a与固定铁芯13的极面13a相对;电磁线圈15,固定铁芯13的中央突出部13b插通在该电磁线圈15;和配置于电磁线圈15的上部与可动铁芯14之间的复位弹簧16。
触点机构10包括:固定于第二机架2B,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的多组电源侧固定接触件18a和负荷侧固定接触件18b;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安装于第二机架2B的内部的触点支承件19;和由触点支承件19支承的多个可动接触件20,该多个可动接触件20可在前后方向移动,以使得可动触点20a、20b与多组电源侧固定接触件18a的固定触点18a1及多组负荷侧固定接触件18b的固定触点18b1接触或分离。
如图3及图4所示,电磁线圈15具有绕线架21和绕组22。绕线架2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包括:卷绕有绕组22的圆筒部21a(参照图3);形成于圆筒部21a的轴向的一端(后端)的四边形的凸缘部21b;和形成于圆筒部21a的轴向的另一端的端子·弹簧支承部21c。端子·弹簧支承部21c包括:支承线圈端子部8与绕组22的连接部的端子支承部21c1;载置并支承复位弹簧16的后端的弹簧支承部21c2;和向前方呈块状地突出的多个抵接部21c3。
如图4所示,在第一机架2A形成有从内底向前方立起的内壁23,在该内壁23的前端形成有从前侧观察时以L字形状突出的线圈上推部即突起部23a。如图5所示,内壁23在第一机架2A的内底的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隔开间隔的四个部位的位置立起。而且,以设置于四个部位的内壁23的前端的突起部23a与四边形状的凸缘部21b的角部抵接的方式,在第一机架2A内配置电磁线圈15。
接着,对配置于第一机架2A和第二机架2B的内部的电磁线圈15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当通过第一机架2A的凸状卡合部3b和第二机架2B的卡合孔部4a的卡扣结合将第二机架2B和第一机架2A连结时,电磁线圈15的抵接部21c3与朝向第二机架2B的后侧的内壁24a、24b抵接,并且从设置于多个内壁23的前端的突起部23a在朝向第二机架2B的方向上对电磁线圈15的凸缘部21b施加推力F,其中,多个内壁23设置在第一机架2A的内底。由此,电磁线圈15以被从第一机架2A侧推压至第二机架2B侧的状态固定,即使触点机构10的可动接触件20与电源侧固定接触件18a及负荷侧固定接触件18b频繁地反复进行接通/断开动作,电磁线圈15也不会发生晃动、碰撞。
另外,电磁线圈15的四边形状的凸缘部21b的角部是容易挠曲的部位,通过从第一机架2A的突起部23a施加推力F,凸缘部21b的角部向前侧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因为推力F从第一机架2A的四个部位的突起部23a作用于四边形状的凸缘部21b的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四个部位的角部,所以推力F均匀地作用于电磁线圈15的凸缘部21b的整个区域。
另外,对电磁线圈15的凸缘部21b施加推力的突起部23a因为形成为刚性大的L字形状,所以能够长期对凸缘部21b施加推力F。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构成电磁铁单元12的电磁线圈15以从第一机架2A侧被推压到第二机架2B侧的状态被固定,因此,即使触点机构10频繁地反复进行接通/断开动作,也不会发生电磁线圈15的晃动、碰撞,能够抑制电磁线圈15与第一机架2A及第二机架2B的内壁的接触引起的磨损粉末的产生,因此,能够实现触点机构10的稳定动作。
另外,从第一机架2A的突起部23a施加了推力F的凸缘部21b的角部形成为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通过弹性回复力从该角部发挥作用,第一机架2A的突起部23a和凸缘部21b的角部成为总是紧贴的状态,能够使稳定的推力F作用于凸缘部21b。
另外,因为均匀的推力F从第一机架2A的四个部位的突起部23a作用于凸缘部21b的整个区域,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电磁线圈15的晃动、碰撞。
进而,因为第一机架2A的四个部位的突起部23a形成为刚性大的L字形状,所以能够长期地对凸缘部21b施加推力F。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机架2A的突起部23a形成为了L字形状,但本发明的主旨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刚性大的形状、圆筒形状、多边形状等。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电磁线圈15的凸缘部21b为四边形形状的部件、且使第一机架2A的突起部23a与该凸缘部21b的角部抵接,对这样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主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圆板形状的凸缘部、且使第一机架2A的突起部23a与该圆板形状的凸缘部的容易挠曲的外缘侧抵接,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结构》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纵向、宽度方向(横向)和进深方向。有时令进深方向为上下方向,使里侧为下,跟前侧为上。
图7是表示电磁接触器31的图。在此,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电磁接触器31时的状态。纵向的一侧为初级侧(一次侧),另一侧为次级侧(二次侧)。在电磁接触器31,从宽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去依次设置有三个主端子、和一个辅助端子,在初级侧设置有线圈端子。
图8是电磁接触器31的截面图。在此,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电磁接触器31的穿过宽度方向中的R相的中心且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的状态。首先,对电磁接触器3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电磁接触器31包括下部机架32(第一机架)、上部机架33(第二机架)、电磁铁部34、和触点支承件35。
下部机架32为树脂制,形成为纵向的两侧、宽度方向的两侧、和进深方向的里侧封闭,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开放的容器状。上部机架33为树脂制,形成为纵向的两侧、宽度方向的两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封闭,进深方向的里侧开放的容器状,嵌合于下部机架32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
电磁铁部34配置于下部机架32的内侧,包括卷线筒(绕线架)41、固定芯(固定铁芯)42、和可动芯(可动铁芯)43。卷线筒41为树脂制,是在沿进深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卷轴44上卷绕有控制线圈45(线圈)的架体(框体)。
固定芯42是将多个铁板沿宽度方向层叠并用铆钉进行了铆接的铁芯,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开放的大致E字状。固定芯42的纵向的中央脚部从卷线筒41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嵌入卷轴44的内侧。
平板状的芯支承件26插通在固定芯42的沿宽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中。按压橡胶47嵌合在芯支承件2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按压橡胶47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介于下部机架32的内侧的底面与卷线筒41的底面之间,经由芯支承件26弹性地支承固定芯42。
可动芯43是将多个铁板沿宽度方向层叠并用铆钉进行了铆接的铁芯,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在进深方向的里侧开放的大致E字状。可动芯43在与固定芯42相对的状态下与触点支承件35连结,纵向的中央脚部的前端侧从卷线筒41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嵌入卷轴44的内侧。通过设置于可动芯43与卷线筒41之间的回位弹簧(图示省略)朝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对可动芯43施力。
触点支承件35为树脂制,在可沿进深方向进退的状态下配置于上部机架33的内侧。
一对固定接触件51嵌合在上部机架33的纵向的两侧。一对固定接触件51为沿纵向延伸的平板状,用于主端子的三组、及用于辅助端子的一组沿宽度方向排列。在固定接触件51在纵向的内侧形成有固定触点53。
在触点支承件35经由接触弹簧(图示省略)保持着可动接触件52。可动接触件52为沿纵向延伸的板状,用于主端子的三个、用于辅助端子的一个沿宽度方向排列。在可动接触件52,在纵向的两侧形成有一对可动触点54。
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在未对控制线圈45通电的非励磁的状态下,通过回位弹簧的斥力,可动芯43被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上推而从固定芯42分离。此时,通过使触点支承件35的位置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成为可动触点54从固定触点53分离了的释放状态。另一方面,当对控制线圈45通电而进行励磁时,由于控制线圈45的磁力,一边对抗回位弹簧的斥力一边将可动芯43向进深方向的里侧拉拽而吸附于固定芯42。此时,通过使触点支承件35的位置位于进深方向的里侧,成为可动触点54与固定触点53接触的接通状态。
接着,对按压卷线筒4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下部机架32的图。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下部机架32时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从纵向的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下部机架32时的状态。
在下部机架32中处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开口缘的附近形成有按压卷线筒41的按压部61(第一按压部)、和按压部62(第一按压部)。按压部61在纵向的一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一对按压部61为在宽度方向上翻转了的大致对称形状。按压部61形成为从基准面63朝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凸出的凸形状,朝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面形成为平面状。按压部62在纵向的另一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一对按压部62为在宽度方向上翻转了的大致对称形状。按压部62形成为从基准面64向进深方向地跟前侧凸出的凸形状,朝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面形成为平面状。从进深方向观察时,一对按压部61和一对按压部62设置于下部机架32的内侧的大致四角。
图10是表示上部机架33的图。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里侧观察上部机架33时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从纵向的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里侧观察上部机架33时的状态。
在上部机架33中处于进深方向的里侧的开口缘的附近形成有按压卷线筒41的按压部67(第二按压部)、和按压部68(第二按压部)。按压部67在纵向的一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一对按压部67为在宽度方向上翻转的大致对称形状。按压部67的朝向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端面形成为平面状。按压部68在纵向的另一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一对按压部68为在宽度方向翻转了的大致对称形状。按压部68的朝向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端面形成为平面状。从进深方向观察时,一对按压部67和一对按压部68设置于上部机架33的内侧的大致四角。
图11是表示卷线筒41的图。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卷线筒41时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里侧观察卷线筒41时的状态。
图12是表示卷线筒41的图。图中的(a)表示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卷线筒41时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卷线筒41时的状态,图中的(c)表示从进深方向的里侧观察卷线筒41时的状态。
在卷线筒41,在卷轴44的进深方向的里侧形成有下部凸缘71,在卷轴44的进深方向的跟前侧形成有上部凸缘72。在下部凸缘71,在朝向进深方向的里侧的底面中的纵向的中央且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凸部73。在上部凸缘72,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朝向纵向的一侧延伸的纵梁74。在各纵梁74中各嵌入了一个线圈端子75,在线圈端子75在纵向的另一端形成有缠绕部(捆扎部)76。在形成于一个线圈端子75的缠绕部76钎焊着控制线圈45的一端,在形成于另一个线圈端子75的缠绕部76钎焊着控制线圈45的另一端。
在上部凸缘72,从进深方向观察时,在卷轴44的四轴形成有按压部81和按压部82。按压部81在纵向的一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它们为在宽度方向上相互翻转了的大致对称形状。
按压部81是纵向的外侧和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大致中空结构,形成有在进深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受压部83(第一受压部)和受压部84(第二受压部)。受压部83配置于进深方向的里侧,由纵向的内侧和宽度方向的内侧受到支承且在进深方向上受到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的平板状的挠性板构成。受压部83中的朝向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端面为受压面,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面。
受压部84配置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由纵向的内侧和宽度方向的内侧受到支承且由壁、肋加强的、即使在进深方向受到按压也能维持形状的高刚性的刚性体(刚体)构成。受压部84中的朝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面为受压面,且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面。
按压部82在纵向的另一侧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它们为在宽度方向上相互翻转了的大致对称形状。按压部82是纵向的外侧、和宽度方向的外侧开放的大致中空结构,形成有在进深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受压部85(第一受压部)和受压部86(第二受压部)。受压部85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由纵向的内侧和宽度方向的内侧受到支承且在进深方向上受到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的平板状的挠性板构成。受压部85中的朝向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端面为受压面,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面。
受压部86配置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由纵向的内侧和宽度方向的内侧受到支承且由壁、肋加强的、即使在进深方向受到按压也能维持形状的高刚性的刚性体构成。受压部86中的朝向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端面为受压面,为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面。
图13是表示下部机架32的图。在此,表示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下部机架32时的状态。当组装电磁接触器31时,下部机架32中的按压部61的端部与卷线筒41中的受压部83的自由端侧接触,下部机架32中的按压部62的端部与卷线筒41中的受压部85的自由端侧接触。受压部83的自由端侧是指纵向的一侧且宽度方向的外侧,受压部85的自由端侧是指纵向的另一侧且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此,用粗虚线表示形成于卷线筒41的上部凸缘72的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另外,用阴影(网)表示下部机架32的按压部61和卷线筒41的受压部83接触的区域、及下部机架32的按压部62和卷线筒41的受压部85接触的区域。
图14是表示上部机架33的图。在此,表示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上部机架33时的状态。当组装电磁接触器31时,上部机架33的按压部67与卷线筒41的受压部84接触,上部机架33的按压部62与卷线筒41的受压部86接触。在此,用粗虚线表示形成于卷线筒41的上部凸缘72的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另外,用阴影表示上部机架33的按压部67和卷线筒41的受压部84接触的区域、及上部机架33的按压部68和卷线筒41的受压部86接触的区域。
图15是表示挠曲余量的图。在此,表示在电磁接触器31,从宽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穿过宽度方向中的R相的中心且沿着纵向和进深方向的截面时的状态。图中的(a)表示按压部81的放大截面。当使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嵌合并固定时,在纵向的一侧,按压部81夹持并保持在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之间。受压部84因为是刚性体,所以即使被从按压部67进行按压也维持形状。另一方面,受压部83因为是挠性板,所以被从按压部61进行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受压部83和按压部61在进深方向上重叠(overlap)的量成为受压部83的挠曲余量L1。
图中的(b)表示夹持于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之间的按压部82的放大截面。当将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嵌合并固定时,在纵向的另一侧,按压部82夹持并保持在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之间。受压部86因为是刚性体,所以即使被从按压部68进行按压也能够维持形状。另一方面,受压部85因为是挠性板,所以被从按压部62进行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受压部85和按压部62在进深方向上重叠的量成为受压部85的挠曲余量L2。设定了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以及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的配置、板厚,使得设置在四周的各个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以及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受到均匀的按压。
《作用效果》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电磁接触器31包括下部机架32、上部机架33和卷线筒41。下部机架32配置于进深方向的里侧。上部机架33配置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与下部机架32嵌合。卷线筒41在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卷轴44上卷绕控制线圈45,收纳于下部机架32。卷线筒41包括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及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设置于比卷轴44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位置,在使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嵌合时,被从下部机架32进行按压。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设置于比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位置,在使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嵌合时,被从上部机架33进行按压。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由在受到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的挠性板构成。这样,因为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由挠性板构成,具有弹簧性,所以能够抑制卷线筒41的晃动,抑制由于磨损粉末而引起触点的动作不良的情况。
此外,还考虑将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设置于处于比卷轴44靠进深方向的里侧的下部凸缘71。然而,使卷绕有控制线圈45的下部凸缘71挠曲,会对控制线圈45施加不必要的外力。另外,下部凸缘71的底面经由凸部73与下部机架32的内侧的底面(地板面)接触,使下部凸缘71挠曲也会对触点支承件35的位置、甚至触点摩擦(wipe)量产生影响。因此,与将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设置于比卷轴44靠进深方向的里侧的方式相比,设置于比卷轴44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方式有优势。
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由受到按压时能维持形状的刚性体构成。由此,能够使卷线筒41的进深方向的位置稳定在与上部机架33的按压部67和按压部68接触的位置。即,如果无论在进深方向的里侧还是跟前侧都弹性地支承卷线筒41的按压部81和按压部82,则卷线筒41的进深方向的位置变得不稳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由刚性体构成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
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由挠性板构成。由此,防止不必要的外力作用于钎焊于缠绕部76的控制线圈45。如图12的(b)所示,因为缠绕部76处于比受压部83靠近受压部84的位置,所以在受压部84产生弹性变形时,不必要的外力作用于控制线圈45。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由挠性板构成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而不是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
从进深方向观察时,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及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设置于卷轴44的四周。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卷线筒41。
设置在四周的各个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及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均匀地受到按压。由此,能够抑制卷线筒41中的绕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的倾斜、绕沿着纵向的轴的倾斜。卷线筒41相对于沿着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平面的平行度,成为影响触点的接触时机、接触压力的重要的要素。即,就触点的接触时机、接触压力而言,当卷线筒41绕沿着宽度方向的轴倾斜时,在电源侧和负荷(负载)侧产生不平衡,当卷线筒41绕沿着纵向的轴倾斜时,在R相侧和T相侧产生不平衡。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态,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以及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构成为,设置于四周的每个均匀地受到按压。
下部机架32包括对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进行按压的按压部61和按压部62。上部机架33包括对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进行按压的按压部67和按压部68。按压部61和按压部62按压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的自由端侧。由此,在使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嵌合时,能够优选地使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进行弹性变形。
按压部61和按压部62形成为朝向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凸出的凸形状。由此,在使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嵌合时,能够减小与受压部83及受压部85的接触面积,有效地进行按压。
接着,对比较例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卷线筒91的图。因为基本结构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所以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图中的(a)表示从纵向的另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卷线筒91时的状态,图中的(b)表示从纵向的一侧、宽度方向的一侧、和进深方向的跟前侧观察卷线筒91时的状态。在上部凸缘72,从进深方向观察时,在卷轴44的四周形成有拐角部92和拐角部93。拐角部92和拐角部93由即使被沿进深方向按压也能够维持形状的刚性体构成,在组装时由下部机架32和上部机架33夹持时,能够对任一者均形成0.1~0.2mm左右的微小的间隙。因此担心,作为经年劣化,可能在重复开闭动作时在内部结构的卷线筒91产生晃动,由于磨损粉末而引起触点的动作不良。
《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按压部61和按压部62形成为凸形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在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形成朝向按压部61和按压部62凸出的凸部。而且,也可以将凸部形成为半球形状。
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图。在受压部83形成有朝向按压部61凸出的半球状的凸部101。在此,仅表示了受压部83,但受压部85也同样地构成。这样,通过在受压部83形成凸部101,即使卷线筒41的纵向和宽度方向的位置稍微发生了位移,从按压部61按压受压部83的位置也稳定。因此,能够均匀地按压设置于四周的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另外,通过将凸部101形成为半球形状,能够减小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施加荷重,且能够使被从按压部61和按压部62按压的位置更稳定。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按压部81和按压部82中位于进深方向的里侧的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为挠性板,使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为刚性体,但不限于此。即,能够用挠性板构成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用刚性体构成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或者与此相反,用刚性体构成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用挠性板构成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因此,也可以使按压部81和按压部82中位于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受压部84和受压部86为挠性板,位于进深方向的里侧的受压部83和受压部85为刚性体。
以上,参照有限数量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发明内容不限定于这些,基于上述的记载内容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2)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下部机架和上部机架的箱体;
安装在所述上部机架内的触点机构;和
安装在所述下部机架内,对所述触点机构进行接通/断开驱动的电磁铁单元,
所述电磁铁单元包括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具有绕线架和绕组,
所述绕线架包括:在外周卷绕所述绕组的圆筒部;设置在所述圆筒部的下端的下部凸缘;和设置在所述圆筒部的上端的上部凸缘,
在将所述下部机架和所述上部机架连结在一起时,通过设置在所述下部机架的内部的线圈上推部对所述下部凸缘施加朝向所述上部机架的方向的推力,使所述上部凸缘与设置在所述上部机架的内部的内壁抵接来将所述电磁线圈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上推部是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使所述下部凸缘的与所述圆筒部隔开间隔的外周缘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施加所述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突起部在所述下部凸缘的隔开大致相同的间隔的多个位置施加所述推力。
4.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在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第一机架;
配置在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与所述第一机架嵌合的第二机架;和
卷线筒,其在沿进深方向延伸的卷轴上卷绕有线圈,且被收纳在所述第一机架,
所述卷线筒包括:
第一受压部,其设置在比所述卷轴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位置,在使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第二机架嵌合时,被从所述第一机架进行按压;和
第二受压部,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受压部靠进深方向的跟前侧的位置,在使所述第一机架与所述第二机架嵌合时,被从所述第二机架进行按压,
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中的一者由受到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的挠性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中的另一者由受到按压时能维持形状的刚性体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受压部由所述挠性板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从进深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设置在所述卷轴的四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四周的各个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均匀地受到按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架包括按压所述第一受压部的第一按压部,
所述第二机架包括按压所述第二受压部的第二按压部,
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中的一者对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中的一者的自由端侧进行按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中的一者形成为向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中的一者凸出的凸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受压部和所述第二受压部中的一者形成有向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中的一者凸出的凸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形成为半球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31513 | 2022-08-22 | ||
JP2023-007254 | 2023-01-20 | ||
JP2023007254A JP7517487B1 (ja) | 2023-01-20 | 2023-01-20 | 電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12901A true CN117612901A (zh) | 2024-02-27 |
Family
ID=89944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47260.9A Pending CN117612901A (zh) | 2022-08-22 | 2023-07-27 | 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17487B1 (zh) |
CN (1) | CN117612901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18932B1 (ko) | 2014-05-20 | 2021-02-23 | 후지 덴키 기기세이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전자 접촉기 |
-
2023
- 2023-01-20 JP JP2023007254A patent/JP7517487B1/ja active Active
- 2023-07-27 CN CN202310947260.9A patent/CN11761290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03102A (ja) | 2024-08-01 |
JP7517487B1 (ja) | 2024-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01092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4947107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US8525622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EP1577919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08321031B (zh) | 电磁接触器 | |
JP5071453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4807430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KR20170005789A (ko) | 전자 접촉기 | |
US10297407B2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KR102344132B1 (ko) | 전자 접촉기 | |
CN117612901A (zh) | 电磁接触器 | |
US20210082649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7268199B2 (ja) | 直流リレー | |
JP5447594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4947108B2 (ja) | 有極電磁石 | |
JP4835427B2 (ja) | リレー | |
WO2024009559A1 (ja) | 有極直流電磁石装置、電磁接触器 | |
JP2604534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24029321A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7524921B2 (ja) | 電気機器 | |
WO2022185751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US20230335364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20230146983A (ko) | 전자 계전기 | |
JP2023177953A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18786504A (zh) | 电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