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7834A - 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7834A
CN117597834A CN202180099106.XA CN202180099106A CN117597834A CN 117597834 A CN117597834 A CN 117597834A CN 202180099106 A CN202180099106 A CN 202180099106A CN 117597834 A CN117597834 A CN 117597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le
press
positioning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91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淳也
大西善彦
园田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597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7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25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abutting or pinching, i.e. without alloying process; mechanical auxiliary par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01R12/585Terminals having a press fit or a compliant portion and a shank passing through a hole in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89Non-printed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431Details of mounted components
    • H05K2201/1059Connections made by press-fit inser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电路连接装置包括:具有压合端子的连接器;形成有压入所述压合端子的端子用贯通孔的电路基板;具有形成有将所述压合端子朝向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引导的引导贯通孔的端子引导部的端子排列构件;以及具有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内部的开口部的散热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在其中另一方形成有第一定位用凹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在其中另一方形成有第二定位用凹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在其中另一方形成有第三定位用凹部。

Description

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旋转电机装置的控制单元,使用具有电路基板和连接器的电路连接装置。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的连接中,有时使用压合端子。通过将连接器的压合端子压入电路基板的端子用贯通孔,不进行焊接等,能够确保电路基板与连接器的电连接。
为了冷却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电子部件,有时设置散热器。在将散热器设置在电路基板和连接器之间的情况下,由于电路基板与连接器之间的隔开间隔,因此难以将压合端子插入端子用贯通孔中。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使压合端子容易插入端子用贯通孔,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端子排列构件。在端子排列构件上形成有用于将压合端子向端子用贯通孔引导的引导贯通孔。另外,为了容易地将压合端子插入到引导贯通孔中,在引导贯通孔的连接器侧的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连接器侧的开口端而以扩径的方式倾斜的插入引导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02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组装电路连接装置时,在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的相对位置大幅偏离基准位置的情况下,压合端子的前端有可能与端子排列构件的引导贯通孔或其周围碰撞。其结果,存在压合端子压曲等电路连接装置的质量降低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压合端子与引导贯通孔的碰撞,考虑增大引导贯通孔的开口的直径。另外,通过减小插入引导孔的倾斜角,可以防止压合端子压曲。但是,若增大引导贯通孔的开口的直径,则需要增大引导贯通孔的配置间隔,压合端子及端子用贯通孔的配置间隔也变大。另外,若减小插入引导孔的倾斜角,则为了形成期望大小的端子用贯通孔,需要增大端子排列构件的厚度。其结果,电路连接装置大型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并提高组装性的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以及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公开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压合端子;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压入所述压合端子的端子用贯通孔;端子排列构件,该端子排列构件配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具有端子引导部,所述端子引导部形成有将所述压合端子向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引导的引导贯通孔;以及散热器,该散热器在第一面固定有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固定有所述连接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第一面贯通到所述第二面且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内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一定位用凹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二定位用凹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三定位用凹部。
本公开所涉及的旋转电机装置包括:旋转电机;以及控制所述旋转电机的所述电路连接装置。
本公开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是电路连接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电路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压合端子;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压入所述压合端子的端子用贯通孔;端子排列构件,该端子排列构件配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具有端子引导部,所述端子引导部形成有将所述压合端子向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引导的引导贯通孔;以及散热器,该散热器在第一面固定有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固定有所述连接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第一面贯通到所述第二面且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内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一定位用凹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二定位用凹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三定位用凹部,所述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在该第一步骤中,使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定位用凹部嵌合,将所述端子排列构件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第二步骤,在该第二步骤中,将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与所述第三定位用凹部嵌合,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将所述端子排列构件固定于所述散热器;以及第三步骤,在该第三步骤中,将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定位用凹部嵌合,将所述压合端子插通所述引导贯通孔,并且压入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散热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并提高组装性的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及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排列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排列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步骤的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步骤的图。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步骤的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三步骤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和旋转电机装置A进行说明。
图1是旋转电机装置A的简要剖视图。旋转电机装置A包括多相绕组型的旋转电机1和控制旋转电机1的电路连接装置2。
旋转电机1主要由旋转轴11、转子12、定子13、壳体14、盖部15、绕组16、环状布线部17、布线端子18、第一、第二轴承19a、19b构成。图1是沿旋转轴11的旋转电机装置A的剖视图。在图1中,纸面下侧是旋转轴11的输出侧,纸面上侧是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
旋转轴11沿轴心延伸。转子12固定在旋转轴11上。在转子12的外周面配置有多对永磁体(未图示)。这些永磁体构成励磁极。
定子13以包围转子12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定子13固定于壳体14的内表面。转子12的外周面与定子1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气隙在围绕旋转轴11的轴心周围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
壳体14为圆筒形状。壳体14收容旋转轴11、转子12及定子13。盖部15覆盖壳体14的下端。壳体14的上端被后述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散热器5覆盖。
绕组16卷绕在定子13上。绕组16包括U相绕组、V相绕组和W相绕组。环状布线部17相对于绕组16配置在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即图1中的上侧)。环状布线部17通过TIG焊接等连接到绕组16的端部。
布线端子18与环状布线部17连接。布线端子18从环状布线部17贯通散热器5而向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延伸。布线端子18经由环状布线部17与绕组16的端部电连接。布线端子18由3根导体构成。这3根导体分别与绕组16的U相绕组的布线端子、V相绕组的布线端子以及W相绕组的布线端子连接。布线端子18通过焊接等与后述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电路基板3连接。
在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端部(图1中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轴承19a。在旋转轴11的输出侧的端部(图1中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轴承19b。第一轴承19a和第二轴承19b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轴11。
第一轴承19a固定在散热器5上。第二轴承19b固定在盖部15上。
传感器转子21固定在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端面上。传感器转子21随着旋转轴11的旋转而旋转。传感器转子21具备1对或多对永磁体。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电路连接装置2具有电路基板3、连接器4、设置在电路基板3与连接器4之间的散热器5、设置在电路基板3与连接器4之间并固定在电路基板3上的端子排列构件6、以及覆盖电路基板3及散热器5的盖板7。图2表示拆下盖板7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连接装置2是控制流过旋转电机1的绕组16的电流的控制单元。
图3和图4是连接器4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连接器4包括:具有第一面4a及第二面4b的主体部40、电源端子41(连接端子)、信号端子42(连接端子)、电源侧外壳43、信号侧外壳44、多个压合端子45、以及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如图1所示,第一面4a是连接器4的上侧(旋转轴11的输出侧)的面,第二面4b是连接器4的下侧(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面。另外,图3是从第一面4a侧观察连接器4的图。图4是从第二面4b侧观察连接器4的图。
电源端子41和信号端子42从主体部40的第二面4b突出。电源端子41与外部电源(电池)连接。信号端子42与外部的传感器等连接。如图1所示,电源端子41和信号端子42朝向旋转轴11的输出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41和信号端子42为不同的形状,但也可以使用相同形状的端子作为电源端子41和信号端子42。作为电源端子41和信号端子42,也可以使用3种以上形状的端子。
另外,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朝向旋转轴11的输出侧延伸,但也可以朝向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延伸。
电源侧外壳43设置在主体部40的第二面4b上。电源侧外壳43是具有开口部的容器,在内部收容电源端子41。电源侧外壳43与主体部40一体形成。
信号侧外壳44设置在主体部40的第二面4b上。信号侧外壳44是具有开口部的容器,在内部收容信号端子42。信号侧外壳44与主体部40一体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源侧壳体43和信号侧外壳44设为单独的容器,但电源侧外壳43和信号侧外壳44也可以由单一的容器形成。另外,电源侧外壳43和信号侧外壳44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容器形成。即,可以将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收容在单一的容器中,也可以分为3个以上的容器进行收容。
多个压合端子45分别与电源端子41和信号端子42对应地设置。压合端子45与对应的电源端子41或信号端子42连接。压合端子45从对应的电源端子41或信号端子42延伸,从主体部40的第一面4a突出。如图1和图2所示,压合端子45朝向电路基板3延伸。压合端子45朝向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合端子45向与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但压合端子45也可以向与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压合端子45整体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在压合端子45的前端部形成有压合部45a。压合部45a的宽度(最大宽度)比压合端子45的其他部分的宽度要大。在压合部45a上形成有孔,由此,压合部45a能够弹性变形。
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从主体部40的第一面4a突出。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整体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部设置有尖细状的锥面。即,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与压合端子45平行地延伸。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以夹着多个压合端子45的方式设置。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长度(即,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中从第一面4a突出的部分的长度)比压合端子45的长度(即,压合端子45中从第一面4a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要短。因此,压合端子45比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向上方突出。
图5是电路基板3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5所示,电路基板3具有第一面3a和第二面3b。第一面3a是电路基板3的上侧(旋转轴11的输出侧)的面,第二面3b是电路基板3的下侧(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面。另外,图5是从第二面3b侧观察电路基板3的图。
电路基板3是印刷布线基板。在电路基板3的第二面3b上安装有旋转传感器31、微机32、分流电阻33、开关元件34等小型电子部件、以及滤波电容器36等大型电子部件。微机32、分流电阻33及开关元件34是发热的电子部件。将微机32、分流电阻33及开关元件34统称为发热部件35。
旋转传感器31是磁传感器。如图1所示,旋转传感器31与设置在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端面上的传感器转子21配置在同轴上。传感器转子21和旋转传感器31隔着间隙相对。旋转传感器31检测来自与旋转轴11一起旋转的传感器转子21的永磁体的磁场的变化并转换为电信号。传感器转子21和旋转传感器31检测旋转轴11的旋转状态。作为旋转传感器31,也可以使用旋转变压器、霍尔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返回图5,在电路基板3上形成有多个端子用贯通孔37。端子用贯通孔37从第一面3a贯通电路基板3至第二面3b。多个端子用贯通孔37设置在与多个压合端子45对应的位置。端子用贯通孔37的内径比压合部45a的宽度(最大宽度)要小。在多个端子用贯通孔37中分别压入多个压合端子45。
在端子用贯通孔37的内表面形成有导电层。通过将压合端子45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压合端子45与端子用贯通孔37的内表面的导电层接触而电连接。通过使用压合端子45,能够不进行焊接等就将电路基板3与连接器4电连接。因此,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变得容易,并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
在电路基板3上形成有一对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第二定位用凹部)。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从第一面3a贯通电路基板3至第二面3b。一对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以夹着多个端子用贯通孔37的方式设置。
图6和图7是端子排列构件6的立体图。
如图6和图7所示,端子排列构件6包括具有第一面6a和第二面6b的主体部60、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以及端子引导部63。第一面6a是端子排列构件6的上侧(旋转轴11的输出侧)的面,第二面6b是端子排列构件6的下侧(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面。另外,图6是从第一面6a侧观察端子排列构件6的图。图7是从第二面6b侧观察端子排列构件6的图。
端子引导部63是箱状构件。端子引导部63安装在主体部60的第二面6b上。将端子引导部63中与安装在主体部60上的面相反侧的面称为下表面6c。
在主体部60及端子引导部63上形成有多个引导贯通孔64。引导贯通孔64沿上下方向贯通主体部60及端子引导部63。即,引导贯通孔64将主体部60及端子引导部63从第一面6a贯通至下表面6c。多个引导贯通孔64设置在与多个端子用贯通孔37对应的位置。引导贯通孔64与端子用贯通孔37连通。引导贯通孔64的内径比端子用贯通孔37的内径要大。引导贯通孔64的内径比压合部45a的宽度(最大宽度)要大。引导贯通孔64将压合端子45朝向端子用贯通孔37引导。
在引导贯通孔64的下表面6c侧的端部,设置有以随着朝向连接器4侧的开口端(即,随着朝向下表面6c侧)而扩径的方式倾斜的插入引导孔65。
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从主体部60的第一面6a突出。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整体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的前端部设置有尖细状的锥面。即,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的前端的尖细形状。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以夹着多个引导贯通孔64的方式设置。
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设置在与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对应的位置。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和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配置在同轴上。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插通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
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从主体部60的第二面6b突出。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整体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的前端部设置有尖细状的锥面。即,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的前端的尖细形状。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以夹着端子引导部63的方式设置。
图8是散热器5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散热器5具有:具有第一面5a及第二面5b的主体部50;散热部51;大型部件收容部53;旋转轴用贯通孔54;开口部55;以及一对散热器侧贯通孔56(第一定位用凹部、第三定位用凹部)。如图1所示,第一面5a是散热器5的上侧(旋转轴11的输出侧)的面。第二面5b是散热器5的下侧(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面。另外,图8是从第一面5a侧观察散热器5的图。
如图1所示,散热器5覆盖壳体14的上端。散热器5起到封闭旋转电机1的内部的盖的作用。另外,在散热器5的第一面5a上安装有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在散热器5的第二面5b上安装有连接器4。
返回图8,散热部51是设置在主体部50的第一面5a上的凹部。散热部51设置在与安装在电路基板3上的发热部件35对应的位置。在散热部51上涂布散热润滑油52(参照图1)。当电路基板3安装在散热器5上时,发热部件35被散热润滑油52紧密覆盖。由此,发热部件35的热量经由散热润滑油52向散热器5散热。
大型部件收容部53是设置在主体部50的第一面5a上的凹部。大型部件收容部53设置在与安装在电路基板3上的滤波电容器36等大型电子部件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大型部件收容部53,能够防止散热器5与滤波电容器36等大型电子部件的干涉。
旋转轴用贯通孔54从第一面5a贯通主体部50至第二面5b。如图1所示,旋转轴用贯通孔54设置在与旋转轴11对应的位置。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端部插通旋转轴用贯通孔54。第一轴承19a配置在旋转轴用贯通孔54内。在旋转轴用贯通孔54的内侧,传感器转子21与旋转传感器31相对,能够通过传感器转子21及旋转传感器31检测旋转轴11的旋转状态。
开口部55从第一面5a贯通主体部50至第二面5b。开口部55设置在与端子引导部63对应的位置。在开口部55的内部配置有端子引导部63。
散热器侧贯通孔56从第一面5a贯通主体部50至第二面5b。一对散热器侧贯通孔56以夹着开口部55的方式设置。散热器侧贯通孔56设置在与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及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对应的位置。散热器侧贯通孔56、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配置在同轴上。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从第二面5b侧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从第一面5a侧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散热器侧贯通孔56的内径设定为能够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及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压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
主体部50的高度(即,从主体部50的第一面5a到第二面5b的长度)大于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长度(即,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中从第一面4a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和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的长度(即,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中从第二面6b突出的部分的长度)的合计。因此,即使在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和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双方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和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碰撞。
另外,主体部50的高度比端子引导部63的高度(即,从端子引导部63的第二面6b到下表面6c的长度)要长。因此,端子引导部63的整体收容在开口部55的内部。
接着,参照图9~12,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端子排列构件6安装在电路基板3上的第一步骤、将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二步骤、以及将连接器4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三步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与压合端子45的延伸方向(即,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
图9是说明第一步骤的图。
在第一步骤中,首先将电路基板3配置成第二面3b为上侧。将端子排列构件6配置成电路基板3的第二面3b与主体部60的第一面6a相对。将端子排列构件6的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插通到电路基板3的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中。由于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的前端部为尖细形状,因此能够将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顺畅地插入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通过在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中插入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调整端子排列构件6相对于电路基板3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由此,以端子用贯通孔37的中心与引导贯通孔64的中心一致的方式,使端子用贯通孔37与引导贯通孔64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对准,端子用贯通孔37与引导贯通孔64相互连通。
图10是说明第二步骤的图。
在第二步骤中,首先将散热器5配置成第一面5a为上侧。另外,在第一步骤中使相互固定的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的上下反转,将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一面5a与电路基板3的第二面3b相对。将端子排列构件6的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插入到散热器5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由于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的前端部为尖细形状,因此能够将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顺畅地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此时,端子引导部63插入开口部55的内侧。端子排列构件6的主体部60被夹在电路基板3与散热器5之间。通过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插入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调整电路基板3和端子排列构件6相对于散热器5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由此,以散热部51(散热润滑油52)与发热部件35相对的方式,使散热部51(散热润滑油52)与发热部件3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准。以大型部件收容部53与滤波电容器36相对的方式,使大型部件收容部53与滤波电容器36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准。旋转轴用贯通孔54与旋转传感器31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对准,由此能够抑制旋转传感器31的位置偏移,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旋转轴11的旋转状态。
然后,对电路基板3向与电路基板3的第一面3a正交的方向施加载重,将电路基板3压入散热器5。由此,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压入并固定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此时,涂布在散热器5的散热部51上的散热润滑油52被挤压扩张,发热部件35被散热润滑油52紧密覆盖。在压入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时,能够将散热润滑油52挤压扩张,因此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另外,滤波电容器36配置在大型部件收容部53的内侧。旋转传感器31配置在旋转轴用贯通孔54的内侧。
在将电路基板3按压在散热器5上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将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固定在散热器5上。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与散热器5的固定不限于螺钉紧固,也可以是利用粘接剂的固定、利用熔接的固定、利用钎焊的固定、利用焊接的固定、压接固定等。
图11及图12是说明第三步骤的图。
在第三步骤中,使在第二步骤中相互固定的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6及散热器5的上下反转,将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6及散热器5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为上侧。将连接器4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与主体部40的第一面4a相对。将连接器4的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插入到散热器5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由于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部为尖细形状,因此能够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顺畅地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通过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调整连接器4相对于散热器5、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由此,以使压合端子45的中心、端子用贯通孔37的中心和引导贯通孔64的中心一致的方式,使压合端子45与端子用贯通孔37及引导贯通孔6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在该状态下,使连接器4进一步向散热器5侧移动,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
这里,如图12所示,将从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到散热器侧贯通孔56的连接器4侧的开口端为止的、在压合端子45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1,如果将从压合端子45的前端到引导贯通孔64的连接器4侧的开口端的、压合端子45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2,则长度L1比长度L2要长。因此,在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开始插入到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的阶段,压合端子45未开始插入到引导贯通孔64中。即,通过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插入到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在使压合端子45与引导贯通孔64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对准之后,能够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中。因此,能够将压合端子45可靠且顺畅地插入引导贯通孔64。另外,由于在引导贯通孔64中形成有插入引导孔65,因此能够将压合端子45顺畅地插入引导贯通孔64中。
然后,使连接器4进一步向散热器5侧移动。压合端子45一边沿着引导贯通孔64被引导一边向电路基板3侧移动,插入至端子用贯通孔37。
然后,对连接器4向与连接器4的第二面4b正交的方向施加载重,将连接器4压入散热器5。由此,压合端子45被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并固定。另外,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压入并固定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然后,在将连接器4按压在散热器5上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将连接器4固定在散热器5上。连接器4和散热器5的固定不限于螺钉紧固,也可以是利用粘接剂的固定、利用熔接的固定、利用钎焊的固定、利用焊接的固定、压接固定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中,连接器4具有与外部连接的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以及与电源端子41及信号端子42连接的压合端子45。在电路基板3上形成有压入压合端子45的端子用贯通孔37。端子排列构件6配置在连接器4与电路基板3之间,固定在电路基板3上。端子排列构件6具有端子引导部63,该端子引导部63形成有引导贯通孔64,该引导贯通孔64将压合端子45朝向端子用贯通孔37引导。在散热器5的第一面5a上固定电路基板3,在与第一面5a相反一侧的面即第二面5b上固定连接器4。散热器5从第一面5a贯通到第二面5b,具有将端子引导部63收容在内部的开口部55。在连接器4上形成有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在散热器5上形成有与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嵌合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在端子排列构件6上形成有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在电路基板3上形成有与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嵌合的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在端子排列构件6上形成有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在散热器5上形成有与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嵌合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该第一步骤中,将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与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嵌合,将端子排列构件6固定在电路基板3上;第二步骤,在该第二步骤中,将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与散热器侧贯通孔56嵌合,将端子引导部63收容在开口部55的内部,将端子排列构件6固定在散热器5上;以及第三步骤,在该第三步骤中,使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与散热器侧贯通孔56嵌合,将压合端子45插通引导贯通孔64并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将连接器4固定在散热器5上。
通过引导贯通孔64,将压合端子45朝向端子用贯通孔37引导,因此能够将压合端子45可靠地插入端子用贯通孔37。另外,由于将形成有引导贯通孔64的端子引导部63配置在形成于散热器5的开口部55的内侧,因此即使设置端子排列构件6,也能够防止电路连接装置2的大型化。
另外,使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与散热器侧贯通孔56嵌合,使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与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嵌合,使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与散热器侧贯通孔56嵌合。由此,能够调整电路基板3、连接器4、散热器5及端子排列构件6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相互容易且高精度地组装电路基板3、连接器4、散热器5及端子排列构件6。
此外,在现有的端子排列构件中,为了防止因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的相对位置偏移而引起的压合端子与引导贯通孔的碰撞,例如需要增大引导贯通孔的开口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中,能够调整电路基板3、连接器4、散热器5及端子排列构件6的相对位置,在使压合端子45与引导贯通孔64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其结果,即使不增加引导贯通孔64的尺寸,也能够可靠地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能够防止电路连接装置2的大型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中,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能够防止压合端子45的前端与引导贯通孔64或其周围碰撞而使压合端子45压曲。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电路连接装置2。
另外,例如,为了容易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有时在引导贯通孔64的连接器4侧的端部设置插入引导孔65。另外,可以考虑通过减小插入引导孔65的倾斜角来防止压合端子45压曲。这里,若减小插入引导孔65的倾斜角,则端子引导部63的厚度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中,由于端子引导部63配置在开口部55的内部,因此即使端子引导部63的厚度变大,只要是比散热器5的厚度小的范围,也能够防止电路连接装置2的大型化。
另外,从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的前端到散热器侧贯通孔56的连接器4侧的开口端为止的、在压合端子45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1比从压合端子45的前端到引导贯通孔64的连接器4侧的开口端为止的、压合端子45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2要长。由此,在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之前,能够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插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使压合端子45与引导贯通孔64的位置对准。其结果,能够将压合端子45更可靠且顺畅地插入引导贯通孔64。
另外,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以夹着压合端子45的方式设置。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以夹着引导贯通孔64的方式设置。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以夹着引导贯通孔64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更准确地使压合端子45与引导贯通孔64及端子用贯通孔37的位置对准。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和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1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104的立体图。图1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简要剖视图。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104具有多个压合端子145以代替多个压合端子45。
压合端子145包括压合部45a和位置限制部145b。位置限制部145b形成在比压合部45a更靠近基端侧。位置限制部145b的宽度(最大宽度)大于压合部45a的宽度(最大宽度)。位置限制部145b的宽度(最大宽度)比引导贯通孔64的内径稍小。当压合端子145插通引导贯通孔64时,位置限制部145b与引导贯通孔64抵接。在位置限制部145b的前端部设置有宽度随着朝向压合端子145的前端侧而减小的锥形部145c。即,位置限制部145b的前端部成为朝向压合端子145的前端的尖细形状。锥形部145c相对于位置限制部145b的前端面的倾斜角度例如在10°~45°的范围内。
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相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端子排列构件6安装在电路基板3上的第一步骤、将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二步骤、以及将连接器104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三步骤。第一步骤及第二步骤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第三步骤中,使在第二步骤中相互固定的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6及散热器5的上下反转,将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6及散热器5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为上侧。将连接器104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与主体部40的第一面4a相对。将连接器104的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插通到散热器5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通过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插入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调整连接器104相对于散热器5、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由此,以使压合端子145的中心、端子用贯通孔37的中心和引导贯通孔64的中心一致的方式,使压合端子145与端子用贯通孔37及引导贯通孔6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在该状态下,使连接器4进一步向散热器5侧移动,将压合端子1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当推进压合端子145的插入时,压合端子145的位置限制部145b插入引导贯通孔64,位置限制部145b与引导贯通孔64抵接。由于在位置限制部145b上形成有锥形部145c,在引导贯通孔64上形成有插入引导孔65,因此即使是宽度较宽的位置限制部145b也能够顺畅地插入引导贯通孔64。通过位置限制部145b与引导贯通孔64抵接,限制压合端子145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压合端子145向端子用贯通孔37引导,能够通过端子用贯通孔37可靠且顺畅地插入压合端子145(压合部45a)。
然后,对连接器104向与连接器104的第二面4b正交的方向施加载重,将连接器104压入散热器5。由此,压合端子145被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并固定。另外,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压入并固定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然后,在将连接器104按压在散热器5上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将连接器104固定在散热器5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中,压合端子145具有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的压合部45a和宽度比压合部45a要宽且与引导贯通孔64抵接的位置限制部145b。
通过位置限制部145b与引导贯通孔64抵接,能够限制压合端子145的移动,能够更可靠地将压合端子145向端子用贯通孔37引导。因此,能够将压合端子145可靠且顺畅地插入引导贯通孔37。另外,能够防止压合端子145的前端与引导贯通孔64或端子用贯通孔37碰撞,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压合端子145的压曲。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和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15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连接器204的立体图。图16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简要剖视图。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连接器204具有多个压合端子245以代替多个压合端子45。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排列构件206具有引导贯通孔264以代替引导贯通孔64。
压合端子245包括压合部45a、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应力缓和部245d、以及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压合部45a、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应力缓和部245d以及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从压合端子245的前端部朝向基端侧依次设置。在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前端部设置有宽度随着朝向压合端子245的前端侧而减小的锥形部。在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前端部设置有宽度随着朝向压合端子245的前端侧而减小的锥形部。即,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前端部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前端部成为朝向压合端子245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宽度(最大宽度)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宽度(最大宽度)大于压合部45a的宽度(最大宽度)。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宽度与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宽度相同。应力缓和部245d的宽度比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宽度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宽度要小。
引导贯通孔264具有抵接部264a和扩径部264b。
抵接部264a设置在引导贯通孔264的下表面6c侧。抵接部264a的内径比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宽度(最大宽度)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宽度(最大宽度)稍大。当压合端子245插通引导贯通孔264时,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与抵接部264a抵接。
扩径部264b设置在引导贯通孔264的第一面6a侧。扩径部264b的内径比抵接部264a的内径要大。扩径部264b的内径比端子用贯通孔37的内径要大。扩径部264b的内径比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的宽度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的宽度要大。当压合端子245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时,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以不与扩径部264b抵接(与扩径部264b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在扩径部264b的内部。
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相同,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端子排列构件206安装在电路基板3上的第一步骤、将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206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二步骤、以及将连接器204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三步骤。第一步骤及第二步骤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第三步骤中,使在第二步骤中相互固定的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206及散热器5的上下反转,将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206及散热器5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为上侧。将连接器204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与主体部40的第一面4a相对。将连接器204的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插通到散热器5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通过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插入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调整连接器204相对于散热器5、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206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另外,以使压合端子245的中心、端子用贯通孔37的中心和引导贯通孔264的中心一致的方式,使压合端子245与端子用贯通孔37及引导贯通孔26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在该状态下,使连接器204进一步向散热器5侧移动,将压合端子245插入引导贯通孔264。当推进压合端子245的插入时,首先,压合端子245的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与抵接部264a抵接,由此限制压合端子245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当进一步推进压合端子245的插入时,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与抵接部264a抵接,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配置在扩径部264b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在与连接器204的第二面4b正交的方向上对连接器204施加载重,将连接器204压入散热器5。由此,压合端子245压入并固定在端子用贯通孔37中。此时,通过应力缓和部245d,能够缓和将压合端子245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时产生的应力。另外,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压入并固定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然后,在将连接器204按压在散热器5上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将连接器204固定在散热器5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中,压合端子245具有:压合部45a,该压合部45a压入至端子用贯通孔37;第一及第二位置限制部245c、245e,该第一及第二位置限制部245c、245e的宽度比压合部45a要宽;以及应力缓和部245d,该应力缓和部245d设置在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与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之间,宽度比第一及第二位置限制部245c、245e要窄。引导贯通孔264具有:抵接部264a,该抵接部264a在压合部45a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时与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抵接;以及扩径部264b,该扩径部264b的内径比抵接部264a要大,当压合部45a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时,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配置在其内侧。
第一位置限制部245c和第二位置限制部245e与抵接部264a抵接,从而能限制压合端子145的移动,能够更可靠地将压合端子245朝向端子用贯通孔37引导。因此,能够将压合端子245可靠且顺畅地插入端子用贯通孔37。另外,通过应力缓和部245d,能够缓和将压合端子245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时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防止对压合端子245施加过度的应力。其结果,能够防止在压合端子245上产生折断,能够提高压合端子245与端子用贯通孔37的连接质量。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和作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1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连接器304的立体图。图18是连接器304的俯视图。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连接器304具有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和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以代替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
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具有圆柱状的柱部47b和从柱部47b突出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肋条47a。多根肋条47a在柱部47b的周向上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地配置。肋条47a平行于柱部47b的轴线延伸。肋条47a设置在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全长上。在肋条47a的前端部设有朝向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前端的尖细状的锥面47c。即,肋条47a的前端部为朝向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前端的尖细形状。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最大直径(即,设置有肋条47a的部分中的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外径)比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的内径要大。
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具有圆柱状的柱部48b和从柱部48b突出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根)肋条48a。多根肋条48a在柱部48b的周向上等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80°间隔)地配置。肋条48a平行于柱部48b的轴线延伸。肋条48a设置在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全长上。在肋条48a的前端部设有朝向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前端的尖细状的锥面48c。即,肋条48a的前端部为朝向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前端的尖细形状。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最大直径(即,设置有肋条48a的部分中的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外径)比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的内径要大。
接着,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相同,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连接装置2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端子排列构件6安装在电路基板3上的第一步骤、将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二步骤、以及将连接器304安装在散热器5上的第三步骤。第一步骤及第二步骤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第三步骤中,使在第二步骤中相互固定的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6及散热器5的上下反转,将电路基板3、端子排列构件6及散热器5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为上侧。将连接器304配置成主体部50的第二面5b与主体部40的第一面4a相对。将连接器304的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及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插入散热器5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通过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插入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及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调整连接器304相对于散热器5、电路基板3及端子排列构件6的水平方向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具有4根肋条47a。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具有2根肋条48a。通过将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插入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限制连接器304相对于散热器5的水平方向的位移。另外,通过将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插入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来限制连接器304相对于散热器5以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为旋转轴的旋转。
在该状态下,使连接器304进一步向散热器5侧移动,将压合端子45插入引导贯通孔64。当推进压合端子45的插入时,压合端子45一边沿着引导贯通孔64被引导一边向电路基板3侧移动,插入端子用贯通孔37。
然后,对连接器304向与连接器304的第二面4b正交的方向施加载重,将连接器4压入散热器5。由此,压合端子45压入并固定在端子用贯通孔37中。另外,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及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压入并固定在散热器侧贯通孔56中。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及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肋条47a、48a的直径设定为,将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和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压入散热器侧贯通孔56时的压入载重比将压合端子45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时的压入载重要低。然后,在将连接器304按压在散热器5上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将连接器304固定在散热器5上。
由于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肋条48a的数量比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肋条47a的数量少,因此通过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及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连接器304未完全固定在散热器5上。即,在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与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之间产生游隙。由此,即使在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以及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之间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连接器304浮起。
另外,多根肋条47a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的前端的尖细形状,多根肋条48a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的前端的尖细形状。由此,能够将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及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容易地插入到散热器侧贯通孔56及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中。另外,即使在将第四定位用突起部47及第五定位用突起部48压入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时肋条47a、肋条48a被削掉,也能够抑制异物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连接器4的定位用突起部46上设置肋条的结构,但也可以在端子排列构件6的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及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上设置肋条。
具体而言,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中的一方具有第三柱部、以及从第三柱部突出的多根第三肋条,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中的另一方具有第四柱部、以及从第四柱部突出的多根第四肋条。多根第三肋条的数量例如为4根,多根第四肋条的数量例如为2根。多根第三肋条的前端部和多根第四肋条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另外,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中的一方具有第五柱部、以及从第五柱部突出的多根第五肋条,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中的另一方具有第六柱部、以及从第六柱部突出的多根第六肋条。多根第五肋条的数量例如为4根,多根第六肋条的数量例如为2根。多根第五肋条的前端部和多根第六肋条的前端部成为朝向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可以对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或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形、省略。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6形成在连接器4上,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1及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2形成在端子排列构件6上。第二定位用凹部由贯通电路基板3的电路基板侧贯通孔38形成,第一定位用凹部及第三定位用凹部由贯通散热器5的散热器侧贯通孔56形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形成在散热器5上,将第一定位用凹部形成在连接器4上。也可以将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形成在电路基板3上,将第二定位用凹部形成在端子排列构件6上。也可以将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形成在散热器5上,将第三定位用凹部形成在端子排列构件6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电路基板3施加载重,将电路基板3压入散热器5,由此,将压合端子45压入端子用贯通孔37并固定。然而,根据压合端子45的种类,也可以从压合端子45的前端对压合端子45施加轴向的压力,使压合部45a的宽度扩大,从而将压合端子45压接在端子用贯通孔37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11的输出侧的表面即电路基板3的第一面3a上搭载有电子部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旋转轴11的非输出侧的表面即第二面3b上搭载电子部件。另外,散热润滑油52不仅可以填充在发热部件35与散热部51之间,还可以填充在电路基板3与散热器5之间的整体上。
另外,多根肋条47a的数量不限于4根,多根肋条48a的数量不限于2根。多根肋条47a的数量和多根肋条48a的数量可以相同。
另外,电路连接装置2不限于旋转电机装置A,可以适用于逆变器装置、DC-DC转换器装置、微机应用控制装置等。
标号说明
1…旋转电机,2…电路连接装置,3…电路基板,4、104、204、304…连接器,5…散热器,6、206…端子排列构件,37…端子用贯通孔,38…电路基板侧贯通孔(第二定位用凹部),41…电源端子(连接端子),42…信号端子(连接端子),45、145、245…压合端子,45a…压合部,46…第一定位用突起部,47…第四定位用突起部(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中的一方),47a…肋条(第一肋条),47b…柱部(第一柱部),48…第五定位用突起部(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48a…肋条(第二肋条),48b…柱部(第二柱部),55…开口部,56…散热器侧贯通孔(第一定位用凹部、第三定位用凹部),61…第二定位用突起部,62…第三定位用突起部,63…端子引导部,64…引导贯通孔,145b…位置限制部,245c…第一位置限制部,245d…应力缓和部,245e…第二位置限制部,264a…抵接部,264b…扩径部,A…旋转电机装置。

Claims (18)

1.一种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压合端子;
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压入所述压合端子的端子用贯通孔;
端子排列构件,该端子排列构件配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具有端子引导部,所述端子引导部形成有将所述压合端子向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引导的引导贯通孔;以及
散热器,该散热器在第一面固定有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固定有所述连接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第一面贯通到所述第二面且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内部,
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一定位用凹部,
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二定位用凹部,
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三定位用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以与所述压合端子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连接器,
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及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端子排列构件,
所述第二定位用凹部是以贯通所述电路基板的方式形成的电路基板侧贯通孔,
所述第一定位用凹部及所述第三定位用凹部是以贯通所述散热器的方式形成的散热器侧贯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的前端到所述散热器侧贯通孔的所述连接器侧的开口端为止的、所述压合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比从所述压合端子的前端到所述引导贯通孔的所述连接器侧的开口端为止的、所述压合端子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要长。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合端子具有压入所述端子用贯通孔的压合部、以及宽度比所述压合部要宽且与所述引导贯通孔抵接的位置限制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合端子具有压入所述端子用贯通孔的压合部、宽度比所述压合部要宽的第一位置限制部及第二位置限制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限制部与所述第二位置限制部之间且宽度比所述第一位置限制部和所述第二位置限制部要窄的应力缓和部,
所述引导贯通孔具有当所述压合部压入所述端子用贯通孔时与所述第二位置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以及内径比所述抵接部要大且当所述压合部压入所述端子用贯通孔时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第一位置限制部的扩径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形成有包含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在内的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
所述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以夹着所述压合端子的方式进行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具有第一柱部、以及从所述第一柱部突出的多根第一肋条,
所述一对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具有第二柱部、以及从所述第二柱部突出的多根第二肋条,
所述多根第二肋条的数量比所述多根第一肋条的数量要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第一肋条的前端部及所述多根第二肋条的前端部为朝向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排列构件形成有包含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在内的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
所述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以夹着所述引导贯通孔的方式进行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具有第三柱部、以及从所述第三柱部突出的多根第三肋条,
所述一对第二定位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具有第四柱部、以及从所述第四柱部突出的多根第四肋条,
所述多根第四肋条的数量比所述多根第三肋条的数量要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第三肋条的前端部及所述多根第四肋条的前端部为朝向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排列构件形成有包含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在内的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
所述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以夹着所述引导贯通孔的方式进行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具有第五柱部、以及从所述第五柱部突出的多根第五肋条,
所述一对第三定位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具有第六柱部、以及从所述第六柱部突出的多根第六肋条,
所述多根第六肋条的数量比所述多根第五肋条的数量要少。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第五肋条的前端部及所述多根第六肋条的前端部为朝向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的前端的尖细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被螺钉固定于所述散热器。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被螺钉固定于所述散热器。
17.一种旋转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电机;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连接装置,该电路连接装置对所述旋转电机进行控制。
18.一种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电路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压合端子;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压入所述压合端子的端子用贯通孔;端子排列构件,该端子排列构件配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电路基板之间,且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具有端子引导部,所述端子引导部形成有将所述压合端子向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引导的引导贯通孔;以及散热器,该散热器在第一面固定有所述电路基板,在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固定有所述连接器,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第一面贯通到所述第二面且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内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连接器及所述散热器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一定位用凹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电路基板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二定位用凹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在所述散热器及所述端子排列构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嵌合的第三定位用凹部,所述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骤,在该第一步骤中,使所述第二定位用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定位用凹部嵌合,将所述端子排列构件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第二步骤,在该第二步骤中,将所述第三定位用突起部与所述第三定位用凹部嵌合,将所述端子引导部收容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将所述端子排列构件固定于所述散热器;以及
第三步骤,在该第三步骤中,使所述第一定位用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定位用凹部嵌合,使所述压合端子插通所述引导贯通孔且压入所述端子用贯通孔,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散热器。
CN202180099106.XA 2021-07-28 2021-07-28 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5978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7826 WO2023007598A1 (ja) 2021-07-28 2021-07-28 回路接続装置、回転電機装置、及び回路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7834A true CN117597834A (zh) 2024-02-23

Family

ID=85086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9106.XA Pending CN117597834A (zh) 2021-07-28 2021-07-28 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79965A1 (zh)
JP (1) JP7442745B2 (zh)
CN (1) CN117597834A (zh)
WO (1) WO20230075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2614A (ja) 2004-04-14 2005-10-27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とプリント基板との組付け構造および組付け方法
JP2007066614A (ja) 2005-08-30 2007-03-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US10784753B2 (en) 2017-06-01 2020-09-22 Nsk Ltd.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42745B2 (ja) 2024-03-04
WO2023007598A1 (ja) 2023-02-02
EP4379965A1 (en) 2024-06-05
JPWO2023007598A1 (zh)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8820B2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119559B1 (ko) 모터
US10424991B2 (en) Drive device
US20190267862A1 (e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1035984A (ja) 電動モ−タ装置
JP2021141727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4582182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815851B2 (en) Motor, terminal assembly for the motor,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motor
JP2021081262A (ja) 電子部品の固定構造および電流検出装置
US20200172154A1 (e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WO2019064765A1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363716B2 (en) Control device and motor device
CN117597834A (zh) 电路连接装置、旋转电机装置和电路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375795B (zh) 接近传感器
US20240055930A1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WO2022180660A1 (ja) 回路接続装置、回転電機装置および回路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3007599A1 (ja) 回路接続装置、回転電機装置、及び回路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4069830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327105B (zh) 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马达
JP2019160739A (ja) 車両搭載機器のコネクタ構造
US20240213858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rive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