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5942A - 组件 - Google Patents

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5942A
CN117545942A CN202280044695.6A CN202280044695A CN117545942A CN 117545942 A CN117545942 A CN 117545942A CN 202280044695 A CN202280044695 A CN 202280044695A CN 117545942 A CN117545942 A CN 117545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housing
rotation axis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46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太田雄介
横山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45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59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可提高壳体与冷却剂的热交换效率。组件具有收纳差速齿轮机构的壳体,壳体具有冷却剂流动的流路,在径向观察中,流路具有与差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流路具有位于通过差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心且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面的上方的部分。

Description

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动机和动力传递机构的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507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组件具有收纳电动机和动力传递机构的壳体。由于构成电动机及动力传递机构的部件旋转而发热,使壳体的温度上升。在组件上设有冷却水等冷却剂流动的流路。壳体通过与冷却剂的热交换来降低温度上升。
需要提高壳体与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组件,
具有收纳差速齿轮机构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冷却剂流动流路,
在径向观察中,所述流路具有与所述差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
所述流路具有位于通过所述差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心且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面的上方的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高壳体与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搭载在车辆上的组件的概略图。
图2是组件的外观图。
图3是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行星减速齿轮周围的放大图。
图5是在拆下第二壳体部件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电动机壳体的图。
图6是说明组件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图。
图7是说明由差速器壳体搅起油的图。
图8是从旋转轴方向观察齿轮箱的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A-A线切断冷却室的剖面图。
图10是说明冷却室内的冷却路径的图。
图11是图10的A-A剖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说明书中的术语的定义进行说明。
“组件”也称为“电动机组件”、“动力传递装置”等。电动机组件是至少具有电动机的组件。动力传递装置是至少具有动力传递机构的装置,动力传递装置例如是齿轮机构和/或差速齿轮机构。作为具有电动机和动力传递机构的装置的组件属于电动机组件和动力传递装置双方的概念。
“壳体”用于收纳电动机、齿轮、逆变器。壳体由一个以上的壳体组成。
“3合1(3in1)”是指收纳电动机的电动机壳体的一部分和收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的一部分一体形成的形式。例如,在罩和壳体构成一个壳体的情况下,在“3合1”中,收纳电动机的壳体和收纳逆变器的壳体形成为一体。
“电动机”是具有电动机功能和/或发电机功能的旋转电机。
在记述为与第一要素(部件、部分等)连接第二要素(部件、部分等)、与第一要素(部件、部分等)的下游连接的第二要素(部件、部分等)、与第一要素(部件、部分等)的上游连接的第二要素(部件、部分等)的情况下,意味着第一要素和第二要素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接。动力的输入侧为上游,动力的输出侧为下游。另外,第一要素和第二要素也可以经由其他要素(离合器、其他齿轮机构等)连接。
“在规定方向观察中重叠”是指多个要素在规定方向上排列,与记载为“在规定方向上重叠”的情况同义。“规定方向”例如是轴向、径向、重力方向、车辆行驶方向(车辆前进方向、车辆后退方向)等。
在附图上图示了多个要素(部件、部分等)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情况下,可以视为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存在说明了在规定方向观察中重叠的情况的文章。
“在规定方向观察中不重叠”、“在规定方向观察中偏置”是指多个要素未在规定方向上排列,与记载为“在规定方向上不重叠”、“在规定方向偏置”的情况同义。“规定方向”例如是轴向、径向、重力方向、车辆行驶方向(车辆前进方向、车辆后退方向)等。
在附图上图示了多个要素(部件、部分等)未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情况下,可以视为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存在说明了在规定方向观察中不重叠的情况的文章。
“在规定方向观察中,第一要素(部件、部分等)位于第二要素(部件、部分等)与第三要素(部件、部分等)之间”是指在从规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观察到第一要素位于第二要素和第三要素之间的情况。“规定方向”是指轴向、径向、重力方向、车辆行驶方向(车辆前进方向、车辆后退方向)等。
例如,在第二要素、第一要素和第三要素以该顺序沿轴向排列的情况下,在径向观察中,可以说第一要素位于第二要素和第三要素之间。在附图上,在表示了从规定方向观察第一要素位于第二要素与第三要素之间的情况下,可以视为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存在说明了在规定方向观察中第一要素位于第二要素和第三要素之间的情况的文章。
在轴向观察中,当两个要素(部件、部分等)重叠时,则两个要素为同轴。
“轴向”是指构成组件的部件的旋转轴的轴向。“径向”是指与构成组件的部件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部件例如是电动机、齿轮机构、差速齿轮机构等。
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要素(例如,太阳轮、行星齿轮架、齿圈等)与其他要素“固定”既可以是直接固定,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固定。
“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是指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或车辆后退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优选位于频率较多的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是指小齿轮的公转方向的下游侧。
“捕捉箱”是具有导入油的箱(收集箱)的功能的要素(部件、部分等)。将从箱的外侧向箱供给油的情况称为“捕捉”。捕捉箱例如利用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或者与壳体分开设置。通过一体形成捕捉箱和壳体,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
“冷却剂”是制冷剂,是一种热交换介质。例如,“冷却剂”是液体(冷却水等)、气体(空气等)等。冷却剂是包含油的概念,但在本说明书中同时记载有油和冷却剂的情况下,意味着冷却剂由与油不同的材料构成。
“热交换部”是在不同的两种热交换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要素(部件、部分等)。两种热交换介质的组合例如有油和冷却水、冷却水和空气、空气和油等。热交换部例如有热交换器(油冷却器)、冷却剂流动的流路、热管等。在本方案中,作为热交换部,优选使用例如形成于壳体的冷却剂的流动流路。由此,能够有助于缩小组件的尺寸。
形成在壳体上的冷却剂的流动流路是指与壳体一体形成的部分。例如,冷却剂与壳体内的油和/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经由壳体的壁进行。
“车室”是指车辆中乘员乘坐的房间。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搭载在车辆上的组件的概略图。
图2是组件的外观图。
图3是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3表示拆下了逆变器壳体后的状态。
图4是行星减速齿轮周围的放大图。
图5是在拆下第二壳体部件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电动机壳体的图。
图6是表示组件中的冷却水的循环系统的图。
图7是说明齿轮箱的捕捉箱的图。
如图1所示,作为3合1(3in1)组件,组件1具有:电动机2;将电动机2输出的动力传递到车辆的驱动轮K、K的动力传递机构3;以及作为电动机2的电力变换装置的逆变器7(参照图2)。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动力传递机构3,组件1具有: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齿轮机构、行星齿轮机构)、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以及作为输出轴的驱动轴DA、DB。
在组件1中,沿着电动机2的绕旋转轴X的输出旋转的传递路径设置有行星减速齿轮4、差速机构5、驱动轴DA、DB。驱动轴DA、DB的轴线与电动机2的旋转轴X同轴,差速机构5与电动机2同轴。
在组件1中,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由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并输入到差速机构5后,经由驱动轴DA、DB传递到搭载有组件1的车辆的左右驱动轮K、K。
在此,行星减速齿轮4连接在电动机2的下游。差速机构5经由行星减速齿轮4连接在电动机2的下游。驱动轴DA、DB连接在差速机构5的下游。
如图2所示,组件1具有作为3合1型壳体的收纳电动机2、动力传递机构3和逆变器7的壳体HS。壳体HS由一个以上的壳体构成。壳体HS例如具有收纳电动机2的电动机壳体10、收纳动力传递机构3的齿轮箱14、收纳逆变器7的逆变器壳体17。在旋转轴X方向上的电动机壳体10的一端侧接合有齿轮箱14。在将组件1搭载在车辆上的状态下,在电动机壳体10的重力方向上方接合有逆变器壳体17。
逆变器7是具备平滑电容器、功率半导体元件、驱动器基板等的电子部件。逆变器7通过未图示的配线与电动机壳体10内的电动机2电连接。
在逆变器壳体17内形成有冷却逆变器7的冷却水CL(参照图6)流通的冷却路径CP2。
在轴向观察中,电动机2具有与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参照图3)。在此,“在轴向观察中”是指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的意思。另外,“在径向观察中”是指从旋转轴X方向的径向观察的意思。
在轴向观察中,电动机2具有与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
在轴向观察中,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齿轮机构)具有与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
在轴向观察中,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齿轮机构)具有与电动机2重叠的部分。
在轴向观察中,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具有与行星减速齿轮4(减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
在轴向观察中,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具有与电动机2重叠的部分。
在轴向观察中,电动机2具有与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
如图3所示,电动机壳体10具有第一壳体部件11、外插于第一壳体部件11的第二壳体部件12、和接合在第一壳体部件11的一端的罩部件13。第一壳体部件11具有: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11;设置于支承壁部111的一端111a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12。
支承壁部111以沿着电动机2的旋转轴X的方向设置。在支承壁部111的内侧收纳有电动机2。
第二壳体部件12具有:圆筒状的周壁部121;设置于周壁部121的一端121a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22;设于周壁部121的另一端121b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23。
第二壳体部件12的周壁部121以可外插于第一壳体部件11的支承壁部111的内径形成。
第一壳体部件11和第二壳体部件12通过将第二壳体部件12的周壁部121外插于第一壳体部件11的支承壁部111而相互组装。
周壁部121的一端121a侧的接合部12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壳体部件11的接合部112抵接。这些接合部122、112通过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部件11的支承壁部111的外周设置有突起111b。突起111b是隔开间隔地包围旋转轴X的一个壁。在支承壁部111,突起111b从旋转轴X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错开相位而设置成螺旋状。突起111b遍及支承壁部111的整周而围绕支承壁部111的外周。
如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部件11的支承壁部111上外插有第二壳体部件12的周壁部121。在该状态下,周壁部121的内周与支承壁部111的螺旋状的突起111b的外周抵接,因此,在周壁部121与支承壁部111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隔开间隔地包围旋转轴X,并且形成为在旋转轴X方向上连续的螺旋状。通过该螺旋状的空间,形成作为冷却剂的冷却水CL(参照图6)流通的冷却路径CP1。另外,在图6中,将螺旋状的冷却路径CP1简化为直线状。
在第一壳体部件11的支承壁部111的外周,在设有突起111b的区域的两侧形成有环槽111c、111c。在环槽111c、111c中外嵌安装有密封圈113、113。
这些密封圈113压接在外插于支承壁部111的周壁部121的内周,密封支承壁部111的外周与周壁部121的内周之间的间隙。
在第二壳体部件12的另一端121b设置有向内径侧延伸的壁部120(罩)。壁部120以与旋转轴X正交的朝向设置。在壁部120的与旋转轴X交叉的区域,开设有供驱动轴DA插通的开口120a。
在壁部120的电动机2侧(图中右侧)的面上,设有包围开口120a并向电动机2侧延伸的筒状的电动机支承部125。
电动机支承部125插入后述的线圈端253b的内侧。电动机支承部125与转子铁心21的端部21b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在电动机支承部125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1。电动机轴20的外周经由轴承B1由电动机支承部125支承。
在壁部120的差速机构5侧(图中左侧)的面上,设有向差速机构5侧延伸的筒壁部126。筒壁部126是包围开口120a的筒状,在筒壁部126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2。轴承B2支承后述的差速器壳体50的筒壁部61。
罩部件13具有:与旋转轴X正交的壁部130;接合部132。
从第一壳体部件11观察,罩部件13位于差速机构5的相反侧(图中右侧)。罩部件13的接合部132从旋转轴X方向与第一壳体部件11的接合部112接合。罩部件13和第一壳体部件11通过螺栓(未图示)相互连结。在该状态下,第一壳体部件11的支承壁部111的接合部122侧(图中右侧)的开口被罩部件13堵塞。
在罩部件13,在壁部130的中央部设有驱动轴DA的插通孔130a。
在插通孔130a的内周设置有唇形密封件RS。唇形密封件RS使未图示的唇部与驱动轴DA的外周弹性接触。插通孔130a的内周与驱动轴DA的外周之间的间隙由唇形密封件RS密封。
在壁部130的第一壳体部件11侧(图中左侧)的面上,设有包围插通孔130a的周壁部131。在周壁部131的内周,经由轴承B4支承驱动轴DA。
在接合部132的内径侧设有电动机支承部135及连接壁136。从周壁部131观察,电动机支承部135设置在电动机2侧(图中左侧)。电动机支承部135呈隔开间隔地包围旋转轴X的筒状。
在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外周连接有圆筒状的连接壁136。连接壁136以比壁部130侧(图中右侧)的周壁部131大的外径形成。连接壁136以沿着旋转轴X的朝向设置,向远离电动机2的方向延伸。连接壁136将电动机支承部135和接合部132连接。
电动机轴20的一端20a侧从电动机2侧向周壁部131侧贯通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侧。
在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周支承有轴承B1。电动机轴20的外周经由轴承B1由电动机支承部135支承。
在与轴承B1相邻的位置设置有唇形密封件RS。
在连接壁136的内周开口有油孔136a、136b。油OL从油孔136a流入由连接壁136包围的空间(内部空间Sc)。流入内部空间Sc的油OL从油孔136b排出。唇形密封件RS是为了阻止连接壁136内的油OL向电动机2侧流入而设置的。
齿轮箱14具有:周壁部141;设置在周壁部141的电动机壳体10侧的端部的凸缘状的接合部142。在周壁部141的与接合部142相对侧(图中左侧)的端部,设有后述的轴承B2的支承部145。周壁部141具有:与接合部142连接的筒壁部141a;与支承部145连接的倾斜部141c(壁部);以及连接这些筒壁部141a和倾斜部141c的连接壁部141b。筒壁部141a和连接壁部141b从接合部142阶段性地缩径而与倾斜部141c连接。倾斜部141c从连接壁部141b朝向支承部145向内径侧倾斜。在周壁部141的内侧收纳有作为动力传递机构3的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速机构5。
从电动机壳体10观察,齿轮箱14位于差速机构5侧(图中左侧)。齿轮箱14的接合部142从旋转轴X方向与电动机壳体10的第二壳体部件12的接合部123接合。齿轮箱14和第二壳体部件12通过螺栓(未示出)相互连结。
由第二壳体部件12的壁部120(罩)将接合的电动机壳体10和齿轮箱14的内部所形成的空间划分成两个空间。壁部120的电动机壳体10侧是收纳电动机2的电动机室Sa,齿轮箱14侧是收纳动力传递机构3的齿轮室Sb。作为罩的壁部120在壳体HS的内部被电动机2和差速机构5夹持。
罩只要具有收纳于壳体HS内的部分即可,也可以如壁部120那样,整体收纳于壳体HS。另外,罩例如也可以与第二壳体部件12分体形成。该情况下,罩也可以由电动机壳体10和齿轮箱14夹持而固定。另外,罩的一部分也可以露出到壳体HS外。
电动机2具有:圆筒状的电动机轴20;外插于电动机轴20的圆筒状的转子铁心21;以及隔开间隔地包围转子铁心21的外周的定子铁心25。
在电动机轴20,轴承B1、B1外插并固定在转子铁心21的两侧。
从转子铁心21观察,位于电动机轴20的一端20a侧(图中右侧)的轴承B1由罩部件13的电动机支承部135的内周支承。位于另一端20b侧(图中左侧)的轴承B1由第二壳体部件12的圆筒状的电动机支承部125的内周支承。
电动机支承部135、125在后述的线圈端253a、253b的内径侧,与转子铁心21的一端部21a和另一端部21b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地配置。
转子铁心21是层叠多个硅钢板而形成的结构。各硅钢板以与电动机轴20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外插于电动机轴20上。
从电动机轴20的旋转轴X方向观察,硅钢板呈环状。在硅钢板的外周侧,未图示的N极和S极的磁铁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包围转子铁心21的外周的定子铁心25是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结构。定子铁心25固定在第一壳体部件11的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11的内周。
各电磁钢板具有:固定在支承壁部111的内周的环状的轭部251;从轭部251的内周向转子铁心21侧突出的齿部252。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绕组253跨越多个齿部252分布卷绕的结构的定子铁心25。定子铁心25在旋转轴X方向上的长度比转子铁心21仅长出向旋转轴X方向突出的线圈端253a、253b的量。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向转子铁心21侧突出的多个齿部252上分别集中卷绕绕组的结构的定子铁心。
在第二壳体部件12的壁部120(电动机支承部125)上设有开口120a。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侧向差速机构5侧(图中左侧)贯通开口120a而位于齿轮箱14内。
电动机轴20的另一端20b在齿轮箱14的内侧与后述的侧齿轮54A隔开旋转轴X方向的间隙而相对。
在电动机轴20和壁部120的开口120a之间插入有唇形密封件RS。
在齿轮箱14的内径侧封入有用于润滑行星减速齿轮4和差速机构5的油OL。
唇形密封件RS用于阻止齿轮箱14内的油OL流入电动机壳体10内而设置。
如图4所示,在电动机轴20的位于齿轮箱14内的区域花键嵌合有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
在太阳轮41的外周形成有齿部41a,阶梯小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与齿部41a啮合。
阶梯小齿轮43具有:与太阳轮41啮合的大径齿轮部431(大的小齿轮)和比大径齿轮部431直径小的小径齿轮部432(小的小齿轮)。
大径齿轮部431和小径齿轮部432是沿与旋转轴X平行的轴线X1方向排列配置的一体的齿轮部件。
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周与齿圈42的内周啮合。齿圈42呈隔开间隔地包围旋转轴X的环状。在齿圈42的外周设有卡合齿,卡合齿与设置在连接壁部141b的内周的齿部146a花键嵌合。齿圈42绕旋转轴X的旋转被限制。
小齿轮轴44贯通大径齿轮部431及小径齿轮部432的内径侧。阶梯小齿轮43经由滚针轴承NB、NB可旋转地支承在小齿轮轴44的外周。
如图3所示,差速机构5具有:作为输入要素的差速器壳体50(差速器壳体);作为输出要素的驱动轴DA、DB(输出轴);作为差速要素的差速齿轮组。虽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差速器壳体50也可以由在旋转轴方向上组装的两个壳体部件构成。
差速器壳体50还作为支承行星减速齿轮4的阶梯小齿轮43的行星齿轮架发挥功能。阶梯小齿轮43经由小齿轮轴44可旋转地支承在差速器壳体50上。如图7所示,三个阶梯小齿轮43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3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内,作为差速齿轮组,设置有锥齿轮式的差速齿轮即小齿轮对齿轮52和侧齿轮54A、54B。小齿轮对齿轮52由小齿轮对轴51支承。
小齿轮对轴51具有配置在旋转轴X上的中心部件510和与中心部件510的外径侧连结的轴部件511。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轴部件511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轴部件511插通在沿差速器壳体50的径向延伸的支承孔69中而被支承。
小齿轮对齿轮52分别外插于各个轴部件511上,并可旋转地被支承。
在差速器壳体50中,侧齿轮54A位于旋转轴X方向上的中心部件510的一侧,侧齿轮54B位于另一侧。侧齿轮54A、54B分别可旋转地支承在差速器壳体50上。
侧齿轮54A从旋转轴X方向的一侧与小齿轮对齿轮52啮合。侧齿轮54B从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侧与小齿轮对齿轮52啮合。
在差速器壳体50的一端侧(图中右侧)的中央部设有开口60和包围开口60并向电动机壳体10侧延伸的筒壁部61。筒壁部61的外周经由轴承B2由第二壳体部件12的壁部120支承。
插通开口60的驱动轴DA从旋转轴X的方向插入差速器壳体50的内部。驱动轴DA贯通罩部件13的壁部130的插通孔130a,沿旋转轴X方向横穿电动机2的电动机轴20和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的内径侧而设置。
如图3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的另一端侧(图中左侧)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65和包围贯通孔65的筒壁部66。在筒壁部66上外插有轴承B2。外插于筒壁部66的轴承B2由齿轮箱14的支承部145保持。差速器壳体50的筒壁部66经由轴承B2可旋转地由齿轮箱14支承。
贯通齿轮箱14的开口部145a的驱动轴DB从旋转轴X方向插入支承部145。驱动轴DB可旋转地由支承部145支承。筒壁部66作为支承驱动轴DB的外周的轴支承部发挥功能。
在开口部145a的内周固定有唇形密封件RS。唇形密封件RS的为图示的唇部与外插于驱动轴DB的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的外周弹性接触。
由此,侧齿轮54B的筒壁部540的外周与开口部145a的内周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在差速器壳体50的内部,驱动轴DA、DB的前端部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
由差速器壳体50支承的侧齿轮54A、54B与驱动轴DA、DB的前端部的外周花键嵌合。侧齿轮54A、54B和驱动轴DA、DB以能够绕旋转轴X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该状态下,侧齿轮54A、54B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小齿轮对轴51的中心部件510位于侧齿轮54A、54B之间。
小齿轮对齿轮52以使彼此的齿部啮合的状态组装在位于旋转轴X方向的一侧的侧齿轮54A和位于另一侧的侧齿轮54B上。
如图4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0的一端侧(图中右侧)的开口60的外径侧形成有小齿轮轴44的一端44a侧的支承孔62。在差速器壳体50的另一端侧(图中左侧)形成有小齿轮轴44的另一端44b侧的支承孔68。
支承孔62、68形成在旋转轴X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支承孔62、68分别与配置阶梯小齿轮43的位置对应,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小齿轮轴44的一端44a插入支承孔62,另一端44b插入支承孔68。小齿轮轴44的另一端44b被压入支承孔68,由此,小齿轮轴44相对于差速器壳体50不能相对旋转地被固定。外插在小齿轮轴44上的阶梯小齿轮43被支承为能够绕与旋转轴X平行的轴线X1可旋转。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齿轮箱14的内部贮存有润滑用的油OL。当差速器壳体50绕旋转轴X旋转时,油OL被差速器壳体50搅起。
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但在差速器壳体50、小齿轮轴44等上设置有用于导入被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油路、油孔等。由此,容易向轴承B2、滚针轴承NB等旋转部件导入油OL。
另外,如图7所示,在齿轮箱14内的差速器壳体50的上部设有捕捉箱15。捕捉箱15位于隔着与旋转轴X正交的铅垂线VL的一侧(图中左侧)。捕捉箱15和差速器壳体50的收纳部140经由连通口147连通。被差速器壳体50搅起并飞散的油OL的一部分从连通口147流入捕捉箱15内而被收集。
在搭载了组件1的车辆前进行驶时,从电动机壳体10侧观察,差速器壳体50向绕旋转轴X的逆时针方向CCW旋转。如图4所示,阶梯小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与固定于齿轮箱14内周的齿圈42啮合。因此,如图7所示,阶梯小齿轮43的大径齿轮部431一边绕轴线X1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的同时,一边绕旋转轴X向逆时针方向CCW公转。
捕捉箱15位于隔着铅垂线VL的左侧,即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由此,由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大部分能够流入捕捉箱15内。
如图3所示,捕捉箱15经由油路151a与唇形密封件RS和轴承B2之间的空间Rx连接。另外,捕捉箱15经由未图示的油路、配管等与油冷却器83(参照图6)连接。油冷却器83经由未图示的配管、油路等与形成在连接壁136上的油孔136a(参照图3)连接。另外,图3为了说明用假想线表示捕捉箱15,但不反映捕捉箱15的实际位置。
在齿轮箱14的周壁部141上形成有油孔Ha。油孔Ha经由未图示的配管与形成于内部空间Sc的油孔136b连接。经由油孔136b从内部空间Sc排出的油OL从油孔Ha再次供给到齿轮室Sb内部。
如图2所示,在齿轮箱14的倾斜部141c(壁部)设有冷却室9。如图6所示,在冷却室9的内部设有冷却水CL流通的冷却路径CP3。在冷却路径CP3中导入流动了电动机壳体10的冷却路径CP1后的冷却水CL。
如图6所示,在组件1上设置有冷却水CL的循环系统80。循环系统80使冷却水CL在所述电动机壳体10的冷却路径CP1、逆变器壳体17的冷却路径CP2、冷却室9的冷却路径CP3之间循环。循环系统80在冷却路径CP3和冷却路径CP2之间还具备油冷却器83、水泵WP及散热器82,这些部件通过冷却水CL流通的配管等连接。
水泵WP在循环系统80内压送冷却水CL。
散热器82是对冷却水CL的热进行散热并冷却的装置。
油冷却器83是进行冷却水CL和油OL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向油冷却器83中导入由设置在齿轮箱14的齿轮室Sb内的捕捉箱15捕集的油OL。油OL通过与冷却水CL的热交换而被冷却。冷却后的油OL从电动机壳体10的油孔136a供给到内部空间Sc。另外,向油冷却器83供给的油OL不限于由捕捉箱15捕集的油OL,也可以从在壳体HS适当设置的其他油路供给。另外,也可以将从油冷却器83排出的油OL供给到与内部空间Sc不同的部位。
冷却水CL在冷却室9的冷却路径CP3中流通后,被供给到油冷却器83。冷却水CL在油冷却器83中与油OL进行热交换后,由散热器82冷却,再次供给逆变器壳体17的冷却路径CP2。
如图2所示,冷却室9设置在齿轮箱14的倾斜部141c(壁部)。
倾斜部141c为向远离电动机壳体10的方向缩径的圆锥台形状。倾斜部141c周围的空间比组件1的电动机壳体10等的周围的空间仅大齿轮箱14缩径的量。在实施方式中,将冷却室9配置在倾斜部141c周围的空间中。以下,对冷却室9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的齿轮箱14的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A-A线切断冷却室9的主体部90的剖面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假想线表示齿轮箱14及驱动轴DB。
图10是说明冷却室9内部的冷却路径CP3的图。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冷却室9的内部。
图11是图10的A-A剖面的示意图。图11中,简化表示了齿轮箱14的内部。
如图8所示,冷却室9与设置在齿轮箱14的上部的捕捉箱15相邻而配置。冷却室9具有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呈弧状的部件即主体部90(弧状部分)。主体部90以包围驱动轴DB的方式配置在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与倾斜部141c接合。如图9所示,主体部90与倾斜部141c的电动机壳体10侧(图中右侧)的端部141d和相反侧(图中左侧)的端部141e接合。
如图9所示,主体部90具有第一壁部91和第二壁部92。
第一壁部91的一端部91a与倾斜部141c的一端部141d接合。第一壁部91沿着旋转轴X方向延伸。第一壁部91的另一端部91b与倾斜部141c隔开间隔。
第二壁部92的一端部92a与端部141e接合。第二壁部92向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壁部92在将主体部90安装在齿轮箱14上的状态下,以与旋转轴X大致正交的朝向设置。第二壁部92的另一端部92b与第一壁部91的端部91b连接。
如图9所示,在冷却室9中,在剖面图中形成由主体部90第一壁部91及第二壁部92和倾斜部141c围成的三角形状的空间。该空间构成作为冷却剂的冷却水CL流通的冷却路径CP3。即,作为冷却剂流动的流路的冷却路径CP3是与壳体HS一体形成的部分。
如图11所示,倾斜部141c构成在齿轮箱14的内部形成的捕捉箱15的壁面的一部分。即,冷却路径CP3和捕捉箱15隔着倾斜部141c相邻。
如图10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冷却路径CP3呈从与旋转轴X正交的铅垂线VL的一侧经由旋转轴X的下方延伸至铅垂线VL的另一侧的弧状。冷却路径CP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被主体部90的第三壁部93封闭。
第三壁部93、93跨越第一壁部91、第二壁部92和倾斜部141c的壁面而连接。
如图10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冷却路径CP3呈包围旋转轴X的弧状。冷却路径CP3具有相对于通过旋转轴X并与铅垂线VL正交的水平面S位于上方的部分和位于下方的部分。
在主体部90的铅垂线VL方向上方设置有冷却水CL的导入部95和排出部96。
导入部95具有:贯通主体部90的第一壁部91而设置的开口部95a;包围开口部95a的周围并向铅垂线VL方向上方延伸的周壁部95b。导入部95经由开口部95a与冷却路径CP3的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的一端侧(图中右侧)连通。
排出部96由贯通主体部90的第一壁部91而设置的开口部96a、和包围开口部96a的周围并向铅垂线VL方向上方延伸的周壁部96b构成。排出部96经由开口部96a与冷却路径CP3的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的另一端侧(图中左侧)连通。
导入部95和排出部96位于水平面S的上方。冷却路径CP3具有位于水平面S上方且与导入部95和排出部96连接的部分和位于下方的部分。换句话说,导入部95经由冷却路径CP3的位于水平面S下方的部分与排出部96连接。
导入部95的周壁部95b经由未图示的配管等与电动机壳体10的冷却路径CP1(参照图6)连接。排出部96的周壁部96b经由未图示的配管等与散热器82(参照图6)连接。如图8所示,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捕捉箱15位于配置有导入部95的铅垂线VL的一侧。
如图11所示,倾斜部141c的内表面在旋转轴X的上方与贮存在捕捉箱15的油OL接触。如图9所示,倾斜部141c内表面在旋转轴X的下方与贮存在齿轮室Sb中的油OL接触。
另一方面,倾斜部141c外表面与导入冷却路径CP3的冷却水CL接触。即,经由作为壁部的倾斜部141c,齿轮箱14内部的油OL与冷却路径CP3的冷却水CL能够进行热交换。
对上述结构的组件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组件1中,沿着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的传递路径设置有行星减速齿轮4、差速机构5、驱动轴DA、DB。
如图3所示,当电动机2被驱动而转子铁心21绕旋转轴X旋转时,旋转经由与转子铁心21一体旋转的电动机轴20输入到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
在行星减速齿轮4,太阳轮41成为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的输入部,支承阶梯小齿轮43的差速器壳体50成为输入的旋转的输出部。
如图4所示,当通过太阳轮41输入的旋转而绕旋转轴X进行旋转时,阶梯小齿轮43(大径齿轮部431、小径齿轮部432)通过从太阳轮41侧输入的旋转而绕轴线X1旋转。
在此,阶梯小齿轮43的小径齿轮部432与固定在齿轮箱14内周的齿圈42啮合。因此,阶梯小齿轮43一边绕轴线X1自转的同时,一边绕旋转轴X公转。
在此,在阶梯小齿轮43中,小径齿轮部432的外径比大径齿轮部431的外径小。
由此,支承阶梯小齿轮43的差速器壳体50以比从电动机2侧输入的旋转低的转速绕旋转轴X旋转。
因此,输入到行星减速齿轮4的太阳轮41的旋转通过阶梯小齿轮43被大幅减速后,输出到差速器壳体50(差速机构5)。
如图3所示,差速器壳体50通过输入的旋转而绕旋转轴X旋转,由此,在差速器壳体50内,与小齿轮对齿轮52啮合的驱动轴DA、DB绕旋转轴X旋转。由此,搭载了组件1的车辆的左右驱动轮K、K(参照图1)通过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
如图3所示,在齿轮室Sb的内部贮存有润滑用的油OL。在齿轮室Sb中,在传递电动机2的输出旋转时,贮存的油OL被绕旋转轴X旋转的差速器壳体50搅起。
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搅起的油OL,润滑太阳轮41与大径齿轮部431的啮合部、小径齿轮部432与齿圈42的啮合部、小齿轮对齿轮52与侧齿轮54A、54B的啮合部。
如图7所示,差速器壳体50绕旋转轴X向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在齿轮箱14的上部设置有捕捉箱15。捕捉箱15位于差速器壳体5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由差速器壳体50搅起的油OL的一部分流入捕捉箱15内。
如图3所示,流入捕捉箱15的油OL的一部分经由油路151a供给到唇形密封件RS与轴承B2之间的空间Rx,对轴承B2进行润滑。流入捕捉箱15的油OL的一部分经由未图示的油路、配管等导入油冷却器83,通过与冷却水CL的热交换而被冷却。
被冷却后的油OL从油冷却器83排出,经由未图示的油路、配管等供给到形成于连接壁136的内部空间Sc(参照图3)。供给到内部空间Sc的油OL润滑轴承B1、B4,并从油孔136b排出。从油孔136b排出的油OL经由未图示的配管等,从油孔Ha供给到齿轮室Sb内。
如图3所示,壳体HS的齿轮箱14具有倾斜部141c作为包围差速机构5的旋转轴X的径向的壁部。如图2所示,在该倾斜部141c配置有冷却室9。在冷却室9的内部设有冷却路径CP3。
如图10所示,流动冷却路径CP2(参照图6)后的冷却水CL经由导入部95的周壁部95b和开口部95a被导入冷却路径CP3。导入到冷却路径CP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冷却水CL朝向冷却路径CP3的另一端侧的排出部96流动。
如图9及图11所示,倾斜部141c构成冷却路径CP3的一部分。即,倾斜部141c外表面与在冷却路径CP3中流通的冷却水CL接触。通过倾斜部141c和冷却路径CP3进行热交换,降低壳体HS的齿轮箱14的温度上升。
进而,倾斜部141c的内表面与齿轮室Sb的油OL接触。具体地说,倾斜部141c的内表面在旋转轴X的上方(图8的水平面S的上方)与贮存在捕捉箱15中的油OL接触(参照图11)。倾斜部141c的内表面在旋转轴X的下方(图8的水平面S的下方)与贮存在齿轮室Sb下部的油OL接触。
这样,通过倾斜部141c与油OL接触,油OL的热量传递到倾斜部141c。即,经由倾斜部141c进行齿轮室Sb的油OL与在冷却路径CP3中流通的冷却水CL的热交换。因与齿轮室Sb内部的部件的热交换而温度上升的油OL,通过与比油OL温度低的冷却水CL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这样,通过齿轮箱14倾斜部141c构成冷却路径CP3的一部分,冷却水CL与倾斜部141c直接接触,因此能够提高与油OL的热交换效率。
与油OL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却水CL经由排出部96的开口部96a和周壁部96b从冷却路径CP3排出。从冷却路径CP3排出的冷却水CL由散热器82(参照图6)冷却后,供给到冷却路径CP2。
如图2所示,形成冷却路径CP3的冷却室9配置在旋转轴X方向上与壳体HS的倾斜部141c重叠的位置。通过利用倾斜部141c周围的空间来配置冷却室9,有助于缩小组件1的旋转轴X的径向的尺寸。
如图8所示,以围绕倾斜部141c的方式配置的冷却室9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与倾斜部141c重叠。由此,也有助于缩小组件1的旋转轴X方向的尺寸。
如图8所示,冷却室9的主体部90具有位于通过旋转轴X且与铅垂线VL方向正交的水平面S的上方的部分。另外,如图2所示,主体部90具有位于差速机构5的铅垂线VL方向上方的部分。进而,主体部90具有与阶梯小齿轮43在旋转轴X方向上重叠的部分。这样,冷却室9的主体部90具有位于组件1的铅垂线VL方向上方的部分。
如图3所示,组件1中,电动机2和差速机构5同轴,差速机构5在旋转轴X方向观察中具有与电动机2重叠的部分。这样,在电动机2和差速机构5同轴的组件1中,与铅垂线VL方向(车高方向)下方相比,铅垂线VL方向(车高方向)上方的布局限制变得宽松。通过使冷却室9的主体部90具有位于布局限制较宽松的组件1的铅垂线VL方向上方的部分,能够增大冷却路径CP3的冷却水CL的流路面积。由此,冷却水CL与倾斜部141c的外表面接触的面积增加,能够提高与油OL的热交换率。
位于水平面S上方的冷却水CL的导入部95经由具有位于水平面S下方的部分的冷却路径CP3与排出部96连接。由此,能够利用重力使从导入部95导入至冷却路径CP3的冷却水CL流通至排出部96。如上所述,循环系统80(参照图6)具备压送冷却水CL的水泵WP,但通过利用重力,能够使冷却水CL更顺畅地流通。
如图8所示,冷却室9与捕捉箱15邻接配置,进而捕捉箱15位于冷却水CL的导入部95侧。冷却水CL通过在冷却路径CP3中流通并与油OL进行热交换,从而温度上升。进行热交换之前的导入部95侧的冷却水CL比排出部96侧的冷却水CL温度低。通过使捕捉箱15位于导入部95侧,能够进行贮存在捕捉箱15的油OL和导入部95侧的低温的冷却水CL的热交换,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组件1有时配置在难以受到车辆行驶风的车辆后方侧。如图8所示,在车辆上搭载组件1时,在配置组件1的空间SP上方配置车室VR。车辆设有将组件1的配置空间SP和车室VR连通的通气口VP。
通过在车室VR中驱动空调装置或者打开车室VR的窗户,使车室VR内的空气Air从通气口VP排出,流入空间SP。车室VR内的空气Air进行与外部气温相应的温度调整。例如,在外部温度较高时,在车辆中使用制冷或者打开窗户。另外,例如,在外部温度低时使用暖气。
若根据外部气温调整了温度的空气Air流入空间SP,则与配置在空间SP中的壳体HS进行热交换。由此,即使在难以受到行驶风的车辆的后方侧,也能够使壳体HS向接近适当温度的方向进行热交换。进而,安装在壳体HS上的冷却室9也能够进行与空气Air的热交换。由此,能够降低冷却室9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在冷却室9中流通的冷却水CL与壳体HS内部的油OL的热交换效率提高。通过提高热交换效率,能够使冷却室9小型化,有助于缩小壳体HS整体的尺寸。
另外,为了使车室VR内的空气Air容易流入空间SP,也可以设置风扇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组件1具有以下结构。
(1)组件1具有收纳差速机构5(差速齿轮机构)的壳体HS。
壳体HS具有冷却路径CP3作为冷却水CL(冷却剂)流动的流路。
在旋转轴X的径向观察(径向观察)中,冷却路径CP3具有与差速机构5重叠的部分。
冷却路径CP3具有通过与作为差速机构5的输出轴的驱动轴DB的轴心同轴的旋转轴X且位于与铅垂线VL方向(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面S的上方的部分。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壳体HS和作为冷却剂的冷却水CL的热交换效率。
组件1中的差速机构5周边的、水平面S的上方侧的布局制约较宽松,空间有富馀。利用该空间配置具有冷却路径CP3的冷却室9。由此,壳体HS与在冷却路径CP3中流通的冷却水CL的接触面积增加,冷却水CL与壳体HS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2)冷却路径CP3具有位于水平面S下方的部分。
设有冷却路径CP3的冷却室9除了具有位于水平面S上方的部分之外,还具有位于水平面S下方的部分。由此,壳体HS与在冷却路径CP3中流通的冷却水CL的接触面积增加,冷却水CL与壳体HS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3、4)在旋转轴X方向观察(轴向观察)中,冷却路径CP3具有与壳体HS重叠的部分。
通过这样构成,冷却路径CP3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从壳体HS突出的情况减少,因此有助于缩小组件1的尺寸。
(5)在旋转轴X方向观察(轴向观察)中,具有包含弧状部分(主体部90)的形状,该弧状部分被配置为包围作为差速机构5的输出轴的驱动轴DB的轴心的旋转轴X。
通过将冷却室9的主体部90形成为弧状部分,并以包围旋转轴X的方式与倾斜部141c接合,能够在维持冷却路CP3的流路面积的同时,减少冷却室9从组件1大幅突出的情况,因此有助于缩小组件1的尺寸。
(6)壳体HS在水平面S上方具有倾斜部141c(壁部),该倾斜部141c具有与冷却水CL接触的外表面和与油OL接触的内表面。
倾斜部141c构成冷却路径CP3的一部分,在外表面与冷却水CL接触。倾斜部141c的内表面在水平面S的上方构成捕捉箱15的壁面,与油OL接触。经由倾斜部141c的壁面进行冷却水CL和油OL的热交换,因此热交换效率提高。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倾斜部141c(壁部)作为被供给油OL的捕捉箱15的一部分构成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捕捉箱15以外,也可以将在壳体HS内油OL流动的油路的一部分、被供给由油引导件导入的油OL的壳体HS的壁部等作为壁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3例如具有齿轮机构、环状机构等。
齿轮机构例如具有减速齿轮机构、增速齿轮机构、差速齿轮机构(差速机构)等。
减速齿轮机构及增速齿轮机构例如具有行星齿轮机构、平行齿轮机构等。
环状机构例如具有无接头环状部件等。
无接头环状部件等例如具有链轮、带和带轮等。
差速机构5例如是锥齿轮式差速齿轮、行星齿轮式差速齿轮等。
差速机构5具有作为输入要素的差速器壳体、作为输出要素的两个输出轴、和作为差速要素的差速齿轮组。
在锥齿轮式差速齿轮中,差速齿轮组具有锥齿轮。
在行星齿轮式差速齿轮中,差速齿轮组具有行星齿轮。
组件1具有与差速器壳体一体旋转的齿轮。
例如,平行齿轮机构中的最终齿轮(差速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一体地旋转。例如,在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齿轮架与差速器壳体连接的情况下,小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一体地旋转(公转)。
例如,减速齿轮机构连接到电动机2的下游。在减速齿轮机构的下游连接有差速齿轮机构。即,在电动机2的下游经由减速齿轮机构连接有差速齿轮机构。另外,也可以代替减速齿轮机构而采用增速齿轮机构。
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例如可以将太阳轮作为输入要素,将齿圈作为固定要素,将行星齿轮架作为输出要素。
双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例如可以将太阳轮作为输入要素,将齿圈作为输出要素,将行星齿轮架作为固定要素。
单小齿轮型或双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的小齿轮例如可以使用阶梯式小齿轮、非阶梯式小齿轮等。
阶梯式小齿轮具有大的小齿轮和小的小齿轮。例如,优选使大的小齿轮与太阳轮啮合。例如,优选使小的小齿轮与齿圈嵌合。
非阶梯式小齿轮为不是阶梯式小齿轮的类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组件1搭载于车辆上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车辆以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多个实施例、变形例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它们任意组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了本发明的一个应用例,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在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符号说明
1:组件
2:电动机
5:差速机构(差速齿轮机构)
14:齿轮箱
141c:倾斜部(壁部)
9:冷却室
90:主体部(弧状部分)
HS:壳体
DA、DB:驱动轴(输出轴)
X:旋转轴(轴心)
CL:冷却水(冷却剂)
CP3:冷却路径(流路)
VL:铅垂线方向(重力方向)
S:水平面

Claims (6)

1.一种组件,具有收纳差速齿轮机构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冷却剂流动的流路,
在径向观察中,所述流路具有与所述差速齿轮机构重叠的部分,
所述流路具有位于通过所述差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心且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面的上方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
所述流路具有位于通过所述差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心且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面的下方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中,
在轴向观察中,所述流路具有与所述壳体重叠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中,
在轴向观察中,所述流路具有与所述壳体重叠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中,
在轴向观察中,所述流路具有包含以包围所述差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轴的轴心的方式配置的弧状部分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其中,
所述壳体在所述水平面的上方具有壁部,该壁部具有与所述冷却剂接触的外表面和与油接触的内表面。
CN202280044695.6A 2021-06-24 2022-05-26 组件 Pending CN1175459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5241 2021-06-24
JP2021-105241 2021-06-24
PCT/JP2022/021495 WO2022270213A1 (ja) 2021-06-24 2022-05-26 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5942A true CN117545942A (zh) 2024-02-09

Family

ID=8454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4695.6A Pending CN117545942A (zh) 2021-06-24 2022-05-26 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60937A1 (zh)
JP (1) JP7399602B2 (zh)
CN (1) CN117545942A (zh)
WO (1) WO20222702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8345A (ja) * 2003-03-13 2004-10-07 Aisan Ind Co Ltd 車両のエンジン排気熱利用装置
JP4959354B2 (ja) 2007-01-29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の油圧回路
JP2022052843A (ja) * 2020-09-24 2022-04-05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冷却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70213A1 (zh) 2022-12-29
JP7399602B2 (ja) 2023-12-18
EP4360937A1 (en) 2024-05-01
WO2022270213A1 (ja)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2208B2 (en) Drive-force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10998796B2 (en) Structure for cooling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vehicle drive device
JP2012060785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冷却構造
US20230128748A1 (en) Electric drive module configured as a beam axle
JP745638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2770926A (zh) 驱动装置
CN117545942A (zh) 组件
EP4361467A1 (en) Unit
CN115917936A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4361466A1 (en) Unit
CN117597856A (zh) 组件
WO2022270217A1 (ja) ユニット
WO2022270101A1 (ja) ユニット
WO2022270215A1 (ja) 車両
EP4361468A1 (en) Unit
CN115053088A (zh) 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
WO2022270102A1 (ja) ユニット
WO2019208082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37566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732195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GB2561217A (en) Powertrain components
WO2024004840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2270061A1 (ja) ユニット
WO2022270060A1 (ja) ユニット
WO2022270059A1 (ja) 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