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834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1834A
CN117501834A CN202280001607.4A CN202280001607A CN117501834A CN 117501834 A CN117501834 A CN 117501834A CN 202280001607 A CN202280001607 A CN 202280001607A CN 117501834 A CN117501834 A CN 117501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ing wall
layer
retaining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6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聪
胡明
仝可蒙
董向丹
何帆
王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01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1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周边区,周边区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和多个拐角周边区,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挡墙结构。第一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周边区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包括M条沿所述侧边周边区延伸的第一挡墙,M≥2。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包括N条沿所述拐角周边区延伸的第二挡墙,N≥1。其中,M>N。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第一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二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装置因其具有自发光、快速响应、宽视角和可制作在柔性衬底上等特点,受到广泛应用。其中,全面屏的OLED显示装置因其较高的屏占比可以使用户获得较好的观看体验,吸引大量的用户。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和多个拐角周边区,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挡墙结构。所述第一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周边区,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挡墙结构被配置为阻挡所述周边区的裂纹延伸至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包括M条沿所述侧边周边区延伸的第一挡墙,M≥2。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包括N条沿所述拐角周边区延伸的第二挡墙,N≥1。其中,M>N。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第一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二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N条所述第二挡墙中至少有一条,与M条所述第一挡墙中的至少两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二挡墙。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挡墙与最外侧的第二挡墙连接,其余M-1条第一挡墙和其余N-1条第二挡墙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M=5,N=2;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挡墙与最外侧的第二挡墙连接,其余4条第一挡墙和其余1条第二挡墙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M条所述第一挡墙等间隔设置;和/或,N≥2,N条所述第二挡墙等间隔设置;和/或,M条所述第一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和/或,N≥2,N条所述第二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M条所述第一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且所述第一 挡墙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和/或,M条所述第一挡墙等间隔设置,N≥2,N条所述第二挡墙等间隔设置,且相邻两条所述第一挡墙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条所述第二挡墙之间的间距基本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还包括多个过渡周边区。相邻的所述侧边周边区和所述拐角周边区之间通过一个过渡周边区连接;所述过渡周边区和所述拐角周边区的连接处形成内凹形,所述内凹形向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所述过渡周边区与所述侧边周边区连接的一端,至所述过渡周边区与所述拐角周边区连接的一端,所述过渡周边区的宽度逐渐减小。N条所述第二挡墙中至少有一条,与M条所述第一挡墙中的至少两条连接,且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过渡周边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和第一绝缘叠层。所述第一绝缘叠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绝缘叠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位于所述周边区,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个凹槽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叠层中位于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叠层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缓冲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二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和钝化层。其中,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和所述钝化层中相对远离所述衬底的至少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填充部。填充部填充所述多个凹槽,且覆盖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平坦化层。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叠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填充部与所述平坦化层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一挡墙结构,所述有机封装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挡墙结构。第二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和所述显示区之间,且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被配置为阻挡所述显示区内的材料溢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第三尺寸,大于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第四尺寸。其中,所述第三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四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一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侧边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在所述拐角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和/或,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另一方面,提供另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和多个拐角周边区,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挡墙结构。第二挡墙结构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被配置为阻挡所述显示区内的材料溢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第三尺寸,大于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第四尺寸。其中,所述第三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四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一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侧边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在所述拐角周边 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和/或,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挡墙包括第一挡墙段、第二挡墙段和第三挡墙段。所述第一挡墙段沿所述侧边周边区延伸。所述第二挡墙段沿所述拐角周边区延伸。所述第三挡墙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挡墙段和所述第二挡墙段之间;从所述第三挡墙段与所述第一挡墙段连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三挡墙段与所述第二挡墙段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挡墙段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平坦化层和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三挡墙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垫层和第二垫层;所述第一垫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垫层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层所述平坦化层。所述第三挡墙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垫层;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垫层中,相对靠近所述衬底的第一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远离所述衬底的第一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垫层,及一个所述第二垫层;与所述第二垫层相邻的第一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两条所述第三挡墙共用所述第一支撑部,且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的第二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相对远离所述显示区的第三挡墙包括的所述第一垫层的数量,大于相对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三挡墙包括的所述第一垫层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透明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主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子像素和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子像素设置于所述透明显示区。所述至少一层透明 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位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透明信号线,所述透明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连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相邻两层所述平坦化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隔垫物层。隔垫物层设置于所述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在所述侧边周边区,所述第三挡墙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垫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三垫层,所述第三垫层位于所述隔垫物层。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挡墙结构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墙结构的一种局部结构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结构图;
图6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墙结构和第二挡墙结构的一种局部结构图;
图6B为图6A中R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挡墙结构的一种局部结构图;
图8为沿图2中剖面线C1-C1的一种剖视图;
图9为沿图2中剖面线C1-C1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0为沿图2中剖面线C2-C2的一种剖视图;
图11A为沿图2中剖面线C1-C1的又一种剖视图;
图11B为沿图2中剖面线C1-C1的又一种剖视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3为沿图2中剖面线C1-C1的又一种剖视图;
图14为沿图2中剖面线C2-C2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5为图13提供的显示面板的G1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16为图14提供的显示面板的G2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基本”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 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基本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以是平板电脑,显示器,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示例的,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为全面屏智能手机。
本申请实施例对显示装置1000的具体类型不做特殊限制。示例性地,显示装置1000也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装置、量子点电致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显示装置或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AMOLED)显示装置。以下实施例以AMOLED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随着AMOLED显示装置的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全面屏的AMOLED显示装置因其较高的屏占比可以使用户获得较好的观看体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全面屏AMOLED显示装置包括AMOLED显示面板和后壳。本公开的实 施例均是以显示面板1100为AMOLED显示面板为例,对本公开进行说明的。
通常,显示面板的形状近似为矩形,其上下两个侧边不进行弯折,仅左右两个侧边进行大角度弯折,与后壳的边缘相连接,形成俗称的瀑布屏,增大图像显示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上下”和“左右”是指在显示装置用于图像显示的使用过程中,显示面板的相对两个侧边进行弯折,另外的两个相对侧边不弯折。也可以是,显示面板的左右两个侧边不进行弯折,仅上下两个侧边进行大角度弯折。
又示例的,显示面板的形状近似为矩形,其四个侧边进行大角度弯折,与后壳的边缘相连接,进一步增大图像显示区域,提高屏占比。其中,在显示面板的四个侧边进行大角度弯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屏下摄像头的设置方式,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效果和图像显示的面积,提高用户体验感。
然而,在显示面板的四个侧边进行大角度弯折的情况下,四个侧边的两两交汇处(拐角处)的膜层发生堆叠,拐角处堆叠的膜层厚度相比于非交汇处的膜层厚度增加了2~3倍。这样,拐角处的膜层由于堆叠发生褶皱,容易导致显示图像的区域的膜层发生褶皱或分层,降低显示面板的良率,且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不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100。该显示面板1100包括显示区AA(Active Area,简称AA区;也可称为有效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AA的周边区BB。
本公开实施例对周边区BB的结构进行改进,以降低四个侧边的两两交汇处(拐角处)的膜层发生堆叠的几率。如图2所示,周边区BB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BB1和多个拐角周边区BB2,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BB1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BB2。
在一些示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周边区BB还包括多个过渡周边区BB3。相邻的侧边周边区BB1和拐角周边区BB2之间通过一个过渡周边区BB3连接。过渡周边区BB3和拐角周边区BB2的连接处形成内凹形,内凹形向靠近显示区AA的方向凹陷。这样,在周边区BB进行弯折的过程中,由于内凹形有利于减小侧边周边区BB1和拐角周边区BB2在非显示侧的重叠厚度,便于实现周边区BB的弯折。
示例的,如图2所示,从过渡周边区BB3与侧边周边区BB1连接的一端,至过渡周边区BB3与拐角周边区BB2连接的一端,过渡周边区BB3的宽度逐渐减小。这样,在侧边周边区BB1的尺寸满足各类功能器件的设置空间的 情况下,使得拐角周边区BB2的宽度较窄。在显示面板1100四个侧边进行大角度弯折的情况下,拐角周边区BB2的膜层发生堆叠的几率较低,以降低显示区膜层发生褶皱或分层的几率,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周边区BB包括第一挡墙结构100。第一挡墙结构100设置于周边区BB,且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挡墙结构100设置于周边区BB,且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是指,基于显示面板1100的一个侧边周边区BB1被配置为设置与驱动电路板SPCB电连接的电子部件,则该侧边周边区BB1不设置第一挡墙结构100,以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第一挡墙结构100从显示面板1100的左侧边周边区、经上侧边周边区延伸至右侧边周边区,呈三面围绕显示区AA的结构。其中,显示面板1100的四个拐角周边区BB2设置有第一挡墙结构100,且四个拐角周边区BB2处的第一挡墙结构100相同。
第一挡墙结构100被配置为阻挡周边区BB的裂纹延伸至显示区AA。通常,在切割显示面板1100的过程中,由于显示面板1100的厚度较薄,可能会产生裂纹,第一挡墙结构100的结构和材料有利于避免裂纹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挡墙结构100包括第一部分101和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201的第一尺寸L1大于第二部分202的第二尺寸L2。第一尺寸L1为第一部分201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第二尺寸L2为第二部分202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101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第一部分101包括第一挡墙110;以及,第二部分102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第二部分102包括第二挡墙120。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101包括M条沿侧边周边区BB1延伸的第一挡墙110,M≥2;拐角周边区BB2包括N条沿拐角周边区BB2延伸的第二挡墙120,N≥1;其中,M>N。
上述第一部分101中的第一挡墙110数量大于第二部分102中的第二挡墙120数量,以及,第一部分101的第一尺寸L1大于其第二部分102的第二尺寸L2,这样,沿第一挡墙结构100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等间距切割后的显示面板1100,其拐角周边区BB2的总宽度小于侧边周边区BB1的总宽度。这样,在显示面板1100的周边区BB弯折的情况下,拐角周边区BB2弯折至显示面板1100非显示侧的部分,发生褶皱的几率较小,且拐角周边区BB2弯折的部分发生堆叠的膜层厚度较小,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100拐角周边区BB2因弯折产生褶皱导致显示效果不良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N条第二挡墙120中至少有一条,与M条第一挡墙110中的至少两条连接。
这样,在M>N的情况下,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第二挡墙120与侧边周边区BB1的第一挡墙110中的部分能够相连接,形成至少一个围绕显示区AA三边的连续结构,这样的第一挡墙结构100能够从围绕显示区AA的多个方向保护显示区AA。且N条第一挡墙110与N条第二挡墙120连接的情况下,其余的M-N条第一挡墙110中至少一条与第二挡墙120再次连接,提高第一挡墙结构100的刚性,进一步降低第一挡墙结构100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的裂缝延伸至显示区AA的几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102包括至少两条第二挡墙120。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挡墙110与最外侧的第二挡墙120连接,其余M-1条第一挡墙110和其余N-1条第二挡墙120连接;其中,M>N。
例如,在第二部分102包括至少两条第二挡墙120的情况下,这两条第二挡墙120均与第一挡墙110形成围绕显示区AA三边的两条连续结构,有利于降低拐角周边区BB2形成过程中,拐角周边区BB2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的裂缝延伸至显示区AA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M=5,N=2。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挡墙110与最外侧的第二挡墙120连接,其余4条第一挡墙110和其余1条第二挡墙120连接。
示例的,请继续参阅图4,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最外侧的两条第一挡墙110分别与两条第二挡墙120连接,分别形成围绕显示区AA三边的两条连续结构,有利于提升第一挡墙结构200的刚度;其余三条第一挡墙110和最内侧的第二挡墙120连接。
或者,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最外侧的一条第一挡墙110与最外侧的一条第二挡墙120连接,最内侧的一条第一挡墙与最内侧的一条第二挡墙120连接,其余三条第一挡墙110与第二挡墙120不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N条第二挡墙120与N条第一挡墙110形成N个独立的结构的情况下,其余的M-N条的第一挡墙110也可以不与N条第二挡墙120中的任一条连接。
上述第一挡墙110和第二挡墙120的连接处位于过渡周边区BB3。由于第二挡墙120的数量N小于第一挡墙110的数量M,则在过渡周边区BB3,N条第二挡墙120中至少有一条,与M条第一挡墙110中的至少两条连接。 并且,从过渡周边区BB3与侧边周边区BB1连接的一端,至过渡周边区BB3与拐角周边区BB2连接的一端,过渡周边区BB3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M条第一挡墙110等间隔设置;和/或,N≥2,N条第二挡墙120等间隔设置;和/或,M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基本相等;和/或,N≥2,N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基本相等。这样,多个第一挡墙110均匀分布,有利于工艺实施。
在一些示例中,M条第一挡墙110等间隔设置。示例性地,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隔W12范围为4μm~6μm。示例的,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隔W12为4μm、5μm或6μm。例如,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隔W12为6μm。
在一些示例中,M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基本相等。示例性地,每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为4μm~6μm。示例的,每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为4μm、5μm或6μm。例如,每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为6μm。
在一些示例中,N≥2,N条第二挡墙120等间隔W22设置。示例性地,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隔W22范围为4μm~6μm。示例的,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隔W22为4μm、5μm或6μm。例如,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隔W22为4μm。
在一些示例中,N≥2,N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基本相等。示例性地,每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为4μm~6μm。示例的,每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为4μm、5μm或6μm。例如,每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为4μm。
上述一些示例中,任意(两个、三个或四个示例)组合得到的实施例均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本公开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M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基本相等,且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和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基本相等;和/或,M条第一挡墙110等间隔W12设置,N≥2,N条第二挡墙120等间隔W22设置,且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12和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距W22基本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M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基本相等,且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和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基本相等。示例的,每条第一挡墙210的宽度W11为4μm~6μm。例如,每条第一挡墙210的宽度W11为6μm,且每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为6μm。
在另一些示例中,M条第一挡墙110等间隔W12设置,N≥2,N条第二挡墙120等间隔W22设置,且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12和相邻 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距W22基本相等。示例的,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12为4μm~6μm。例如,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12为5μm,且,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距W22为5μm。
在又一些示例中,M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基本相等,且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和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基本相等;以及,M条第一挡墙110等间隔设置。N≥2,N条第二挡墙120等间隔W22设置,且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21和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距W22基本相等。
示例的,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21为4μm~6μm。例如,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距W21为5μm,且,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距W22为5μm。以及,每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为4μm~6μm。例如,每条第一挡墙110的宽度W11为6μm,且每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W21为6μm。
结合上述示例的任意组合,参考图5所示,侧边周边区BB1的宽度H1为1.2mm,拐角周边区BB2的宽度H2为0.7mm。过渡周边区BB3的宽度从1.2mm逐渐减小至0.7mm。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挡墙结构100中第一挡墙110的数量M=5,第二挡墙120的数量N=2。第一挡墙110的宽度为6μm,相邻两条第一挡墙110之间的间隔为6μm;每条第二挡墙120的宽度为5μm,相邻两条第二挡墙120之间的间隔为5μm。这样,第一挡墙结构100的第一尺寸L1为60μm;第二尺寸L2为2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周边区BB还包括第二挡墙结构200。第二挡墙结构200设置于第一挡墙结构100和显示区AA之间,且围绕显示区AA。第二挡墙结构200被配置为阻挡显示区AA内的材料溢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挡墙结构200被配置为阻挡封装层中的有机封装层的材料溢出至周边区BB的信号线上,由于有机封装层的材料易吸收水氧,通过降低有机封装层的材料与周边区BB的信号线接触的几率,提高显示面板110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第三尺寸L3,大于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第四尺寸L4。其中,第三尺寸L3为第二挡墙结构30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三尺寸L3是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至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之间的宽度。第四尺寸L4为第二挡墙结构20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即第四尺寸L4是第二挡墙结构200位 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至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之间的宽度。
这样,设置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第四尺寸L4,小于其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第三尺寸L3,以在显示面板1100的周边区BB弯折的情况下,拐角周边区BB2弯折至显示面板1100非显示侧的部分发生褶皱的几率较小和发生堆叠的膜层厚度较小,降低显示面板1100拐角周边区BB2因弯折产生褶皱导致显示效果不良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挡墙210,第三挡墙210围绕显示区AA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一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大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至少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至少两条第三挡墙210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三挡墙2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大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和/或,在侧边周边区BB1,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W32。在拐角周边区BB2,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W42;第一间距W32大于第二间距W42。
示例性地,第三挡墙2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大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
或者,在侧边周边区BB1,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W32。在拐角周边区BB2,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W42;第一间距W32大于第二间距W42。
又或者,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至少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大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并且,在侧边周边区BB1,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W32。在拐角周边区BB2,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W42;第一间距W32大于第二间距W42。
这样,在第一挡墙结构100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尺寸,使得显示面板1100的拐角周边区BB2尺寸明显小于侧边周边区BB1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 分的宽度W31为40μm~50μm;和/或,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40μm。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可以为40μm~50μm。示例的,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40μm、45μm或50μm。例如,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50μm。此处,对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小于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即可。例如,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40μm。
在另一些示例中,在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小于其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40μm。示例的,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35μm或40μm。例如,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40μm。此处,对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50μm。
在又一些示例中,在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小于其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40μm~50μm。示例的,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40μm、45μm或50μm。以及,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40μm。示例的,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35μm或40μm。例如,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40μm,且,其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这样,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大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至少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第一间距W32的宽度为40μm~50μm;和/或,第二间距W42的宽度为30μm~40μm。
示例性地,第一间距W32的宽度为40μm、45μm或50μm。例如,第一间距W32的宽度为60μm。第二间距W42的宽度为30μm、35μm或40μm。例如,第二间距W42的宽度为30μm。这样,第二间距W42小于第一间距W32,有利于实现拐角周边区BB2的第二挡墙结构200的宽度,小于侧边周边区BB1的第二挡墙结构200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挡墙结构200的宽度是第三挡墙210的宽度,和在第三挡墙210的数量不小于一条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宽度的总和。
示例的,如图7所示,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宽度W31为40μm,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第一间距W32的宽度为40μm。第三挡墙21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宽度W41为30μm,相邻两条第三挡墙210之间的第二间距W42的宽度为30μm。这样,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第三尺寸L3为120μm;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第四尺寸L4为90μm。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墙结构100和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第一挡墙结构100的第一尺寸L1和第二挡墙结构200的第三尺寸L3的总和为180μm;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第一挡墙结构100的第二尺寸L2和第二挡墙结构200的第四尺寸L4的总和为110μm。这样,参阅图5,拐角周边区BB2的宽度H2相较于侧边周边区BB1的宽度H1减少了70μm,这对于显示面板1100的尺寸减小十分明显,从而,在周边区BB弯折至显示面板1100的非显示侧的过程中,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发生褶皱的几率较小和发生堆叠的膜层厚度较小,降低了显示面板1100拐角周边区BB2因弯折产生褶皱导致显示效果不良的几率。
为了清楚描述上述第一挡墙结构100和第二挡墙结构200的设置位置和具体结构,以下根据显示面板1100的膜层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显示面板1100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1101、像素电路叠层1110、平坦化层1120、多个发光器件100和封装层1130。
衬底1101的材料可以包括以选择玻璃、石英、塑料等刚性材料,或者,可以包括聚合物树脂等柔性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像素电路叠层1110是指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所在的膜层,包括图案化的多个导电层和第一绝缘叠层1111。第一绝缘叠层1111设置于衬底1101上,且第一绝缘叠层1111包括多个设置于相邻两层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多个图案化的导电层被配置为实现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
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容器Cst。示例性的,像素驱动电路通常包括开关晶体管、驱动晶体管和存储电容器等元件。其中, 存储电容器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为基准电位端和信号保持端,存储电容器的信号保持端与驱动晶体管的控制极(栅极)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到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MOS)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8~图11B,沿垂直于衬底1101且远离衬底1101的方向,像素电路叠层1110包括缓冲层1、半导体层2、第一栅绝缘层3、第一栅金属层4、第二栅绝缘层5、第二栅金属层6、层间介质层7、第一导电层8和钝化层9。
其中,半导体层2包括多个TFT的有源层21。第一栅金属层4包括多个TFT的栅极41、多个电容器Cst的第一极板42和多条栅扫描线(图中未示出)。第二栅金属层6包括多个电容器Cst的第二极板61。第一导电层8包括多个TFT的源极81和漏极82,以及多条第一信号线83(例如包括数据信号线DL、第一电压信号线VDD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SS等)。
上述第一绝缘叠层1111包括缓冲层1、第一栅绝缘层3、第二栅绝缘层5、层间介质层7和钝化层9。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绝缘叠层1111的远离衬底1101的一面设有多个凹槽S1,多个凹槽S1位于周边区BB,且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沿远离显示区AA的方向,多个凹槽S1依次间隔设置。
示例的,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绝缘叠层1111中位于相邻两个凹槽S1之间的部分S2,形成第一挡墙110和第二挡墙120。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绝缘叠层1111中,侧边周边区BB1内位于相邻两个凹槽S1之间的部分S2,形成第一挡墙110。如图10所示,第一绝缘叠层1111中,拐角周边区BB2内位于相邻两个凹槽S1之间的部分S2,形成第二挡墙120。
示例的,第一绝缘叠层1111的每一层的材料可以均为无机材料。这样,无机材料叠层形成的第一挡墙结构200的吸水性较弱,有利于提高第一挡墙结构100的强度,降低周边区BB的裂纹延伸至显示区AA的几率。
上述凹槽S1贯穿缓冲层1、第一栅绝缘层3、第二栅绝缘层5、层间介质层7和钝化层9中相对远离衬底1101的至少一层。示例的,凹槽S1仅贯穿钝化层9。或者,凹槽S1贯穿钝化层9和层间介质层7。又或者,凹槽S1贯穿缓冲层1、第一栅绝缘层3、第二栅绝缘层5、层间介质层7和钝化层9。凹槽S1的深度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平坦化层1120设置于第一绝缘叠 层1111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被配置为平坦化第一绝缘叠层1111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表面,有利于提高后续制作的多个发光器件100的发光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8~图11B,显示面板1100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0,第二导电层10被配置为形成传输VDD信号的信号线和传输VSS信号的信号线。示例的,部分传输VSS信号的信号线101。以及,设置于第二导电层10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信号线绝缘层11。可以理解的是,信号线绝缘层11通常仅部分设置周边区BB,图8~图11B中的周边区BB未示出信号线绝缘层11,并不对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100结构构成限制。
在显示面板1100包括第一导电层8和第二导电层10的情况下,像素电路叠层1110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平坦化层1120有两层。一层平坦化层1120设置于钝化层8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另一层平坦化层1120设置于信号线绝缘层11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
示例性地,平坦化层1120采用的材料可以为有机绝缘材料。有机绝缘材料包括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苯乙烯(PS)的通用聚合物、具有苯酚类基团的聚合物衍生物、丙烯酰基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芳基醚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对二甲苯类聚合物和乙烯醇类聚合物的至少一种。例如,平坦化层1120采用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以下示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对显示面板1100包括第一导电层8、钝化层9、第二导电层10和信号线绝缘层11的结构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平坦化层1120有两层,其中,设置于钝化层8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一平坦化层1121;设置于信号线绝缘层11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二平坦化层1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显示面板1100还包括填充部300。填充部300填充多个凹槽S1,且覆盖第一挡墙110和第二挡墙120。
填充部300可以与像素电路叠层1110后续的多个采用有机材料制作的膜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一起形成。示例的,填充部300由平坦化层1120的材料制作形成。平坦化层1120设置于第一绝缘叠层1111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这样,填充部300与一层平坦化层1120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即填充部300的材料与一层平坦化层1120的材料相同,且“同层”指的是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层结构。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多个发光器件400设置于第二平坦化层1122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发光器件100与像素电路叠层1110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多个发光器件400所在膜层包括多个像素阳极层12、像素界定层13、发光功能层15和阴极层16。一个像素阳极图案121(用于提供空穴)、发光功能层15和阴极层16三者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重叠的部分可构成一个发光器件100。像素阳极12和阴极层16分别向发光功能层15注入空穴和电子,当空穴和电子结合产生的激子(exciton)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构成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显示面板1100还包括隔垫物层14。隔垫物层14设置于像素界定层13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隔垫物层14被配置为制作支撑掩膜板(制作发光功能层15)的支撑部(图中未示出)。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图11B所示,封装层1130设置在阴极层16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封装层1130可以为封装薄膜。对于封装层1130包括的封装薄膜的层数不进行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封装层1130可以包括一层封装薄膜,也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两层或两层以上封装薄膜。
示例的,如图8~图11B所示,封装层1130包括沿垂直于衬底1101且远离衬底110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131、有机封装层113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33。其中,第一无机封装层113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33的材料包括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N)或氧化硅(SiOx)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有机封装层的材料包括聚合物树脂,例如聚酰亚胺。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一无机封装层113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33可以覆盖填充于第一挡墙结构100内的填充部300,也可以不覆盖填充于第一挡墙结构100内的填充部300。其中,有机封装层1132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挡墙结构10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
基于上述显示面板1100的膜层结构,如图8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一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包括第一子部11221、第二子部131和第三子部141。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一条第三挡墙210,包括第一子部11221、第二子部131和第三子部141。其中,第一子部11221与第二平坦化层1122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第二子部131与像素界定层13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第三子部141与隔垫物层14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
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一条第三挡墙210,包括第四子部11211、第五子部11222、第六子部132和第七子部142。其中,第四子部11211与第一平坦化层1121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第五子部11222与第二平坦化层1122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第六子部132与像素界定层13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第七子部142与隔垫物层14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两条第三挡墙210的具体组成还包括其他膜层的材料,只要实现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的高度,不小于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的高度,以提高第三挡墙210对显示区AA内的有机材料的阻挡效果即可,本公开对第三挡墙210的具体膜层结构不做限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0包括透明的功能器件(例如,屏下摄像头)及驱动透明的功能器件工作的功能器件电路。如图12所示,显示区AA包括透明显示区AA1和至少部分围绕透明显示区AA1的主显示区AA2。透明显示区AA1被配置为设置透明的功能器件Q。功能器件Q设置为透明的,能够在实现功能器件Q的功能的同时不影响图像显示效果,这样,实现屏下摄像头结构的全面屏的显示效果。其中,透明的功能器件Q包括红外感测器件、光敏器件和摄像头等功能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透明的功能器件Q为摄像头。
如图12所示,显示区AA内设置有多个子像素(Sub Pixel)P,以及沿水平方向X延伸的多条扫描时序信号线GL、沿竖直方向Y延伸的多条数据信号线DL。为了方便说明,本公开中上述多个子像素P是以矩阵形式排列为例进行的说明。此时,沿水平方向X排列成一排的子像素P称为一行子像素,沿竖直方向Y排列成一排的子像素P称为一列子像素,一行子像素可以与一条或两条扫描时序信号线GL电连接,一列子像素可以与一条数据信号线DL电连接。
子像素P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子像素P进行图像显示的像素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和发光器件(图中未示出)。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显示面板1100的衬底1101上。与子像素P连接的扫描信号线GL用于向子像素P的像素驱动电路传输扫描信号gate;与子像素P连接的数据线DL用于向子像素P的像素驱动电路传输数据信号Vdata,数据信号Vdata来自于各条数据线DL电连接的源极驱动芯片(Source Driver IC,简称SD IC)。
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1100的周边区BB设置有至少一个栅极驱动电路(Gate Driver IC,简称GD IC)。栅极驱动电路GD IC包括级联的多个移位寄存器(Gate Driver On Array,简称GOA)。多个移位寄存器GOA沿竖直方 向Y依次排列。
请继续参阅图12,显示面板1100还包括驱动电路板(Source PCB,简称S PCB)。该驱动电路板S PCB包括时序控制器(Timing Controller,简称TCON),电源管理芯片DC/DC和可调电阻分压电路(生成Vcom)等驱动电路。驱动电路板S PCB与源极驱动器SD IC电连接,以控制源极驱动器SD IC输出数据信号Vdata。以及,驱动电路板S PCB与栅极驱动电路GD IC电连接,以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第一个移位寄存器GOA中,使得相应的移位寄存器GOA对矩阵形式排列的多个子像素P进行逐行扫描。因此,在驱动电路板S PCB、源极驱动器SD IC、栅极驱动电路GD IC、像素驱动电路以及发光器件等电子元件和电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图像显示。
上述栅极驱动电路GD IC、源极驱动电路SD IC和驱动电路板S PCB等电子元件和电路弯折至显示面板1100的非显示侧。这样,显示区AA与弯折至非显示侧的周边区BB的交界区域进行弯折,以实现平滑过渡,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100屏占比,实现显示装置1000的全面屏显示效果。
示例的,如图12所示,多个子像素P包括第一子像素P1和第二子像素P2。第一子像素P1设置于透明显示区AA1。第二子像素P2设置于主显示区AA2。第一子像素P1内还设置用于驱动功能器件Q运作的功能器件电路(图12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不影响第一子像素P1内的像素驱动电路的正常工作,功能器件电路的材料均为透明材料,以使第一子像素P1内的发光器件100发出的光线透出,实现图像显示。
基于上述显示面板1100的功能,如图13和图14所示,显示面板1100包括多层平坦化层1120和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多层平坦化层1120设置于像素电路叠层1111和发光器件100所在膜层之间,一部分被配置为平坦化像素驱动电路所在膜层的表面,另一部分被配置为平坦化功能器件电路所在膜层的表面,以使发光器件100设置于平坦的表面上。
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被配置为形成功能器件电路,以驱动屏下摄像头工作。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包括位于透明显示区AA1的透明信号线(图中未示出),透明信号线与第一子像素P1电连接。
透明导电层1140设置于相邻两层平坦化层112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的具体图案不做限制,主要描述显示面板1100的周边区BB的多层平坦化层1120用于制作第二挡墙结构300的设置结构。此外,位于平坦化层1120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像素界定层13也可以制作第三挡墙310的部分结构。
示例的,多层平坦化层1120包括5层,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包括3层。其中,钝化层9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一平坦化层1121;信号线绝缘层11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二平坦化层1122。以及,第二平坦化层1122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设置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这层透明导电层1140作为第一透明导电层1141。第一透明导电层1141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设置一层平坦化层1120,该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三平坦化层1123。第三平坦化层1123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设置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这层透明导电层1140作为第二透明导电层1142。第二透明导电层1142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设置一层平坦化层1120,该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四平坦化层1124。第四平坦化层1124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设置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这层透明导电层1140作为第三透明导电层1143。第三透明导电层1143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设置一层平坦化层1120,该平坦化层1120作为第五平坦化层1125。这样,上述每层透明导电层1140位于相邻两层平坦化层1120之间。至少一层平坦化层1120被配置为对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1140起到平坦化和绝缘的作用。
由于透明的功能器件和功能器件电路所在膜层不影响第一挡墙结构100的尺寸;而第二挡墙结构200在常规膜层结构基础上,还包括功能器件电路所在膜层中的部分结构,这样,本公开实施例主要对第二挡墙结构200的结构进行改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周边区BB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BB1、多个拐角周边区BB2和多个过渡周边区BB3,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BB1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BB2,以及,相邻的侧边周边区BB1和拐角周边区BB2之间通过一个过渡周边区BB3连接。过渡周边区BB3和拐角周边区BB2的连接处形成内凹形,内凹形向靠近显示区AA的方向凹陷。
如图7所示,第三挡墙210包括第一挡墙段201、第二挡墙段202和第三挡墙段203。第一挡墙段201沿侧边周边区BB1延伸。第二挡墙段202沿拐角周边区BB2延伸。第三挡墙段203连接于第一挡墙段201和第二挡墙段202之间,即第一挡墙段201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第二挡墙段202拐角周边区BB2,第三挡墙段203位于过渡周边区BB3。其中,从第三挡墙段203与第一挡墙段201连接的一端,至第三挡墙段203与第二挡墙段202连接的一端,第三挡墙段203的宽度逐渐减小。
由于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的第三尺寸L3,大于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第四尺寸L4,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围绕显示区 AA形成一个闭环结构的情况下,第二挡墙结构200位于过渡周边区BB3的第三挡墙段303的宽度逐渐减小,以平滑连接第一挡墙段201和第二挡墙段2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中,第三挡墙210包括沿垂直于衬底1101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垫层2101和第二垫层2102;第一垫层2101位于平坦化层1120,第二垫层2102位于像素界定层13。
需要解释的是,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平坦化层1120有多层的情况下,由平坦化层1120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的第一垫层2101也有多层。为了方便区分不同平坦化层1120形成的第一垫层3101,示例的,沿垂直于衬底1101且远离衬底1101的方向,可以将多个第一垫层2101依次称为:第一子垫层11213、第二子垫层11223、第三子垫层11231、第四子垫层11241和第五子垫层11251(和第六子垫层11252,第五子垫层11251和第六子垫层11252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显示面板1100还包括隔垫物层14的情况下,在侧边周边区BB1,第三挡墙21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垫层2102远离衬底1101一侧的第三垫层2103,第三垫层2103位于隔垫物层14。
需要解释的是,第三垫层2103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三子部141和第七子部142,均是与隔垫物层14采用相同材料且同层设置的,此处仅为了方便描述,并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挡墙210包括第一支撑部220和第二支撑部230。第二支撑部22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支撑部21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这样,第一支撑部210相对与第二支撑部220靠近衬底1101,第二支撑部22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支撑部21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形成“台阶状”结构,第一支撑部210能够给第二支撑部220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支撑部220包括多个第一垫层2101。第一支撑部220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垫层2101中,相对靠近衬底1101的第一垫层210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远离衬底1101的第一垫层210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示例的,请继续参阅图15和图16,第一支撑部220包括第一子垫层11213、第二子垫层11223和第三子垫层11231。第一子垫层11213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子垫层11223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第二子垫层11223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子垫层1123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 的范围内。
以及,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支撑部230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10远离衬底1101的一侧。第二支撑部2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垫层2101及一个第二垫层2102;与第二垫层2101相邻的第一垫层210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垫层210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示例的,请继续参阅图15和图16,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包括两个第二垫层2101,例如,第四子垫层11241和第五子垫层11251,以及一个第二垫层2102。第四子垫层1124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五子垫层1125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这样可以使上层覆盖下层,形成“后包前”结构,即在后形成的第一垫层3101包覆在前形成的第一垫层3101。以及,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包括一个第二垫层2101,例如,第六子垫层11252,以及一个第二垫层2102。第六子垫层11252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垫层210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上述第一支撑部210的“后包前”结构、第二支撑部320的“后包前”结构,以及,第二支撑部220与第一支撑部210的“台阶状”结构,减小了第三挡墙210侧壁的坡度,有利于后续封装层1130中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13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33在第三挡墙210远离衬底1101一侧表面,沉积形成连续的膜层,提高显示面板1100的封装效果。
需要解释的是,在显示面板1100还包括隔垫物层14的情况下,第二支撑部320可以包括第三垫层2103,也可以不包括第三垫层2103。由于第三垫层2103的体积较小,且在第一支撑部22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台阶状”结构基础上,第三垫层2103对第二挡墙结构200的侧壁坡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不需要求第三垫层2103满足“后包前”的设置。例如,第三垫层2103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两条第三挡墙210,两条第三挡墙210共用第一支撑部220,且两条第三挡墙210的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支撑部22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示例的,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两条第三挡墙210,两条第三挡墙210共用第一支撑部220,该第一支撑部220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90μm;该第一支撑部320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120μm。
以及,两条第三挡墙210的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一支撑部22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如图15所示,在侧边周边区BB1,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30μm;其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撑部220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6为10μm。这样,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至第一支撑部220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构成一个第三挡墙210。其中,第二子垫层11223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一子垫层11213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7为5μm。第四子垫层11241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五子垫层11251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9为4μm。第二垫层2102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五子垫层11251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8为4μm。
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30μm;其靠近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撑部220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也为10μm。这样,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其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至第一支撑部220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之间的部分构成一个第三挡墙210。
上述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两个第二支撑部230之间的间距为40μm,也即,两个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40μm。
如图16所示,在拐角周边区BB2,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20μm;其靠近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撑部220靠近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0μm。这样,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其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至第一支撑部220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之间的部分构成一个第三挡墙210。
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的宽度W6为20μm;其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撑部220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0μm。这样,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二支撑部230,其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至第一支撑部220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之间的部分构成一个第三挡墙210。其中,第二子垫层11223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一子垫层11213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7为5μm。第四子垫层11241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五子垫层11251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9为4μm。第二垫层2102远离显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与第五子垫层11251远离显 示区AA的侧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8为4μm。
上述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两个第二支撑部230之间的间距为30μm,即两个第三挡墙210之间的间距为30μm。
这样,在显示面板1100包括多层平坦化层1120和多个透明导电层1140的情况下,因第二挡墙结构200沿垂直与衬底1101方向的有机材料膜层较多,形成的第二挡墙结构200的高度差较大和侧边坡度较陡,第一支撑部22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台阶状”结构能够减缓第二挡墙结构200的侧边坡度,有利于提高后续制作的透明导电层1140中透明信号线的良率。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15和图16,多层平坦化层1120与像素界定层13的叠层结构延伸至周边区BB的部分中,第二平坦化层1122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平坦化层112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三平坦化层1123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平坦化层1121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第四平坦化层1124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平坦化层1122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五平坦化层1125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平坦化层1122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且覆盖第四平坦化层1124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像素界定层13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五平坦化层1125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且位于第二平坦化层1122在衬底110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其中,第一平坦化层1121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与第二平坦化层1122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2为10μm。第三平坦化层1123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与第一平坦化层1121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1为20μm。第四平坦化层1124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与第五平坦化层1125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5为10μm。像素界定层13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与第五平坦化层1125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4为10μm,且与第二平坦化层1122远离显示区AA一侧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W3为10μm。
需要解释的是,由于透明信号线的厚度较薄,对第二挡墙结构200的厚度和宽度的影响可近似忽略不计,图15和图16中未示出从显示区AA延伸至周边区BB的透明信号线,及其与第二挡墙结构200的位置关系,这对本公开实施例不构成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两条第三挡墙210,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包括的第一垫层2101的数量,大于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包括的第一垫层2101的数量。
示例的,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包括5层第一垫层2101;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包括4层第一垫层2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三挡墙3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
示例的,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一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三挡墙3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例如,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包括5层第一垫层2101、1层第二垫层2102和第三垫层2103。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包括5层第一垫层2101和1层第二垫层2102。这样,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比其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减少了1层第三垫层2103的厚度。
又示例的,在第二挡墙结构200包括至少两条第三挡墙210的情况下,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其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H1,小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并且,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其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三挡墙210中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
例如,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其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包括5层第一垫层2101、1层第二垫层2102和第三垫层2103。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包括5层第一垫层2101和1层第二垫层2102。这样,相对远离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比其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减少了1层第三垫层2103的厚度。
并且,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其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包括4层第一垫层2101、1层第二垫层2102和第三垫层2103。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包括4层第一垫层2101和1层第二垫层2102。这样,相对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三挡墙210中,位于拐角周边区BB2的部分的高度,比其位于侧边周边区BB1的部分高度,减少了1层第三垫层2103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隔垫物层14的材料通常为有机材料,其厚度相较于显示面板1100内其他膜层的厚度更厚(除平坦化层1120以外)。示例的,隔垫物层14的厚度为1.2mm~1.5mm。例如,隔垫物层14的厚度为1.2mm。即,隔第三垫层2103厚度为1.2mm。这样,在拐角周边区BB2弯折至显示面板1100非显示侧的情况下,拐角周边区BB2的厚度明显小于侧边周边区BB1的厚度,有利于减小拐角周边区BB2的褶皱程度,降低显示面板拐角周边区BB2因弯折产生褶皱导致显示效果不良的几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和多个拐角周边区,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周边区,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挡墙结构被配置为阻挡所述周边区的裂纹延伸至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包括:
    第一部分,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包括M条沿所述侧边周边区延伸的第一挡墙,M≥2;
    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包括N条沿所述拐角周边区延伸的第二挡墙,N≥1;
    其中,M>N;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第一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第二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N条所述第二挡墙中至少有一条,与M条所述第一挡墙中的至少两条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二挡墙;
    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挡墙与最外侧的第二挡墙连接,其余M-1条第一挡墙和其余N-1条第二挡墙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M=5,N=2;
    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最外侧的第一挡墙与最外侧的第二挡墙连接,其余4条第一挡墙和其余1条第二挡墙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M条所述第一挡墙等间隔设置;和/或,
    N≥2,N条所述第二挡墙等间隔设置;和/或,
    M条所述第一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和/或,
    N≥2,N条所述第二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M条所述第一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且所述第一挡墙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挡墙的宽度基本相等;和/或,
    M条所述第一挡墙等间隔设置,N≥2,N条所述第二挡墙等间隔设置,且相邻两条所述第一挡墙之间的间距和相邻两条所述第二挡墙之间的间距基本 相等。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周边区还包括多个过渡周边区;
    相邻的所述侧边周边区和所述拐角周边区之间通过一个过渡周边区连接;所述过渡周边区和所述拐角周边区的连接处形成内凹形,所述内凹形向靠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凹陷。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从所述过渡周边区与所述侧边周边区连接的一端,至所述过渡周边区与所述拐角周边区连接的一端,所述过渡周边区的宽度逐渐减小;
    N条所述第二挡墙中至少有一条,与M条所述第一挡墙中的至少两条连接,且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过渡周边区。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第一绝缘叠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绝缘叠层的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位于所述周边区,且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所述多个凹槽依次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叠层中位于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叠层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缓冲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二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和钝化层;
    其中,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第一栅绝缘层、所述第二栅绝缘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和所述钝化层中相对远离所述衬底的至少一层。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填充部,填充所述多个凹槽,且覆盖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叠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其中,所述填充部与所述平坦化层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且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一挡墙结构,所述有机封装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
  14.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挡墙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结构和所述显示区之间,且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被配置为阻挡所述显示区内的材料溢出;
    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第三尺寸,大于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第四尺寸;
    其中,所述第三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四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
    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一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侧边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在所述拐角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和/或,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16.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多个侧边周边区和多个拐角周边区,相邻两个侧边周边区之间连接一个拐角周边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挡墙结构,围绕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被配置为阻挡所述显示区内的材料溢出;
    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第三尺寸,大于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第四尺寸;
    其中,所述第三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四尺寸为所述第二挡墙结构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在垂直于自身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
    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一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 区的部分的宽度;
    在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的情况下,至少两条所述第三挡墙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侧边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在所述拐角周边区,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和/或,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宽度。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挡墙包括:
    第一挡墙段,沿所述侧边周边区延伸;
    第二挡墙段,沿所述拐角周边区延伸;
    第三挡墙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挡墙段和所述第二挡墙段之间;从所述第三挡墙段与所述第一挡墙段连接的一端,至所述第三挡墙段与所述第二挡墙段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挡墙段的宽度逐渐减小。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平坦化层和像素界定层;
    所述第三挡墙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垫层和第二垫层;所述第一垫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垫层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层所述平坦化层;
    所述第三挡墙包括:
    第一支撑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垫层;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垫层中,相对靠近所述衬底的第一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远离所述衬底的第一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第二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垫层,及一个所述第二垫层;与所述第二垫层相邻的第一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垫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挡墙结构包括两条所述第三挡墙,两条所述第三挡墙共用所述第一支撑部,且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的第二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23. 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挡 墙结构包括两条所述第三挡墙,相对远离所述显示区的第三挡墙包括的所述第一垫层的数量,大于相对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三挡墙包括的所述第一垫层的数量。
  24. 根据权利要求20~2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区包括透明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主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子像素,设置于所述透明显示区;
    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位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透明信号线,所述透明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连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相邻两层所述平坦化层之间。
  25. 根据权利要求19~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拐角周边区的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三挡墙中位于所述侧边周边区的部分高度。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隔垫物层;
    在所述侧边周边区,所述第三挡墙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垫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三垫层,所述第三垫层位于所述隔垫物层。
  27.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1607.4A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018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347 WO2023230877A1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1834A true CN117501834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026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607.4A Pending CN117501834A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1834A (zh)
WO (1) WO202323087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628B (zh) * 2014-03-14 2019-05-1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301084B (zh) * 2018-09-28 2020-06-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结构、电子装置及封装方法
CN109728200B (zh) * 2019-01-03 2022-0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0416434B (zh) * 2019-08-06 2022-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081736B (zh) * 2019-12-04 2022-07-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1798759B (zh) * 2020-07-17 2021-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996594A (zh) * 2021-06-24 2023-04-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0877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2152B2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75144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80076689A (ko) 표시 장치
CN114497151A (zh) 一种显示面板
KR101982073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04354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406880A1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11216098B2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684602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113130603B (zh) 显示装置
US20220199733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130552A (zh) 显示装置
US20230021618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750183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4682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走线负载的补偿方法
KR20230103658A (ko) 표시장치
US2022005213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168731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60092140A (ko)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CN115413370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44879A1 (zh) 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4823832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220097188A (ko) 발광 표시장치
KR20220056591A (ko) 발광표시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표시장치
CN115769703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