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053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01053A CN117501053A CN202280043680.8A CN202280043680A CN117501053A CN 117501053 A CN117501053 A CN 117501053A CN 202280043680 A CN202280043680 A CN 202280043680A CN 117501053 A CN117501053 A CN 1175010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outdoor
- ventilation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054 m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空气调节装置(1)是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换气装置(1b)、控制部(100)和流路部件。换气装置1b进行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内的第一换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第二换气运转。控制部100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以进行第一换气运转或第二换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流路部件将室内与室外连接,形成流路。在第一换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第二换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2280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够进行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的空调机。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中,基于检测空气的污染的传感器的输出,进行排气运转,之后进行供气运转。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中,即使进行基于排气运转以及供气运转的换气,也存在因房间的形状、室内机的位置等而产生无法充分进行换气的区域(以下,也称为“换气不均”)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是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换气装置、控制部和流路部件。换气装置进行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第一换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第二换气运转。控制部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以进行第一换气运转或第二换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流路部件将室内与室外连接,形成流路。在第一换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第二换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
根据第一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构成供室外空气(供气)通过的流路的流路部件和构成供室内空气(排气)通过的流路的流路部件兼用。由此,能够增大供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通过的流路,因此,能够提高供气量及排气量。因此,当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进行第一换气运转或第二换气运转时,能够在制冷或除湿后的空气和供气或排气中减少换气不均。
第二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基础上,还具备对第一换气运转和第二换气运转进行切换的遥控器。
在第二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以用户的意向选择第一换气运转和第二换气运转。
第三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检测传感器,该人检测传感器检测室内有无人的存在。当人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人时,控制部以进行第一换气运转或第二换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第三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当检测到室内存在人时,能够进行第一换气运转或第二换气运转。因此,能够促进将人带入室内的病毒、尘埃等向室外排出。
第四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控制部进行自动地切换第一换气运转和第二换气运转的自动运转。
在第四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根据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温度、湿度等,切换第一换气运转和第二换气运转。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
第五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四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在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第二换气运转。
在第五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室内空气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将室内空气排到室外。由此,能够减少对温度高的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或除湿,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
第六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在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第一换气运转。
在第六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室内空气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由此,不将温度低的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
第七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室内机,该室内机配置于室内,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在室内机形成有供室外空气导入的供气口。供气口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的上游。从供气口导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
在第七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从室外导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因此室外空气被制冷或除湿。因此,能够抑制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的降低。
第八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配置在室内的室内机。在室内机形成有供排气口。在第一换气运转中,经由作为流路的供排气口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第二换气运转中,经由作为流路的供排气口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
在第八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供室外空气导入的供气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排气口形成共用的供排气口。因此,能够增加在第一换气运转中供给的供气量以及在第二换气运转中排出的排气量。
第九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换气装置包括换气单元和软管。换气单元设置于室外机。软管将换气单元与室内机连接。上述流路部件包括软管。
在第九方面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供给的室外空气和排出的室内空气所通过的软管是共用的,因此,能够增加在第一换气运转中供给的供气量和在第二换气运转中排出的排气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对在空气调节装置中使用的制冷剂回路的系统图附加了空气的流动的概略的图。
图3是室外机及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风门的分解立体图(第一状态)。
图5是风门的分解立体图(第二状态)。
图6是表示第一状态的风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状态的风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剖视立体图。
图8的(a)是表示第一状态的风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b)是表示第二状态的风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三状态的风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是控制部的框图。
图11是遥控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基于人检测传感器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基于自动运转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基于供气口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进行了供气运转时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进行了排气运转时的空气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空调以及换气。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1a、进行室内的换气的换气装置1b以及控制部100(参照图10)。
空调装置1a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a进行制冷运转、除湿运转以及制热运转。
空调装置1a具有室内机2、室外机3和联络配管31、32。室内机2配置于室内。室外机3配置于室外。联络配管31、32将室内机2与室外机3连接。室内机2与室外机3经由联络配管31、32连接,由此构成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
换气装置1b进行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第一换气运转(以下,也称为供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第二换气运转(以下,也称为排气运转)。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b进行供气运转、排气运转、以及对室外空气进行加湿并向室内供给的加湿运转。
换气装置1b具有换气单元4和软管6。换气单元4配置于室内或室外,在此配置于室外机3。软管6将室内机2与室外机3连接,在此将换气单元4与室内机2连接。
控制部100控制空调装置1a和换气装置1b的构成设备。控制部100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以进行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
空气调节装置1还具备流路部件。流路部件将室内与室外连接,形成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流路。流路例如是换气装置1b的软管6的内部空间、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等。流路部件例如是软管6、形成供排气口14的部件(图15的供排气口部件14a)等。在供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排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这样,构成在供气运转时供室外空气通过的流路的部件和构成在排气运转时供室内空气通过的流路的部件是共用的。
(2)详细结构
(2-1)室内机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是壁挂式。如图2所示,室内机2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1、室内风扇12以及风扇马达13。室内热交换器11包括在长度方向两端折返多次而成的传热管和供传热管贯穿插入的多个翅片,与所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内风扇12例如是横流风扇。室内风扇12构成为圆筒形状,在周面设置有多个叶片,在与旋转轴相交的方向上生成空气流。该室内风扇12使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2内,并且使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风扇马达13对室内风扇12进行旋转驱动。
如图2所示,在室内机2形成有供排气口14。供排气口14是在供气运转时供室外空气导入的供气口,并且是在排气运转时供室内空气排出的排气口。换言之,在供气运转中,经由供排气口14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排气运转中,经由供排气口14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进一步换言之,供排气口14是在供气运转时供室外空气通过的流路,并且是在排气运转时供室内空气通过的流路。
供排气口14是形成于室内的壁部的开口部。室内机2还包括形成供排气口14的供排气口部件14a(参照图15)。供排气口部件14a与软管6连接。因此,供排气口14与软管6的内部空间连通。
供排气口14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1的上游。在供气运转中从供排气口14导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因此,在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中,室外空气在由室内热交换器11制冷或除湿后,向室内供给。另外,在制热运转中进行供气运转的情况下的未加湿的室外空气、或者在制热运转中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的加湿后的室外空气在由室内热交换器11制热后,向室内供给。
在室内机2配置有各种传感器。这里,在室内机2配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15、室内湿度传感器16以及人检测传感器17。
室内温度传感器15检测室内的温度。室内湿度传感器16检测室内的湿度。室内温度传感器15和室内湿度传感器16也可以是检测室内的温度和室内的湿度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
人检测传感器17检测室内有无人的存在。人检测传感器17例如是具有一个或多个红外线受光元件的红外线传感器。
此外,室内温度传感器15、室内湿度传感器16以及人检测传感器17也可以不是配置于室内机2,而是配置于室内的某处。
(2-2)室外机
室外机3包括压缩机21、四路切换阀22、气液分离器23、室外热交换器24、膨胀阀25、过滤器26、液体截止阀27、气体截止阀28、室外风扇29以及风扇马达30。
压缩机21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成为高压的设备。四路切换阀22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气液分离器23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4与四路切换阀22连接。膨胀阀25与室外热交换器24连接。膨胀阀25经由过滤器26和液体截止阀27而与联络配管32连接,并经由该联络配管3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11的一端连接。另外,四路切换阀22经由气体截止阀28而与联络配管31连接,并经由该联络配管31而与室内热交换器11的另一端连接。这些联络配管31、32与上述的软管6一起形成集合联络管7。
室外风扇29将室外热交换器24中的热交换后的室外空气排出到外部。室外风扇29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风扇马达30对室外风扇29进行旋转驱动。
这里,参照图3对室外机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室外机3由前面面板51、侧板52、53、保护金属网(未图示)、金属制的底板54等外壳部件、收纳于内部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等构成。
前面面板51是覆盖室外机3的前表面的树脂制的部件,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24配置在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24的空气的下游侧。在前面面板51设置有由多个缝隙状的开口构成的吹出口51a,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24的空气从室外机3的内部通过该吹出口51a向室外机3的外部吹出。另外,在前面面板51的后方安装有风扇吹出口部件56和分隔板57。
侧板52、53是覆盖室外机3的侧方的金属制的部件。这里,从室外机3的正面观察,在右侧设置有右侧板52,在左侧设置有左侧板53。另外,各侧板52、53与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4从吹出口51a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另外,在右侧板52安装有用于保护液体截止阀27和气体截止阀28(参照图2)的截止阀罩55。
室外热交换器24在俯视时具有大致L字形状,配置在覆盖室外机3的背面的保护金属网的前方。在室外热交换器24的前方且在分隔板57与左侧板53之间的通气空间设置有室外风扇29和风扇马达30(参照图2)。室外风扇29使取入室外机3内的空气与室外热交换器24接触,并从吹出口51a向前面面板51的前方排出。
压缩机21、气液分离器23、四路切换阀22、膨胀阀25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部件配置于分隔板57与右侧板52之间的机械室。另外,在室外机3的上部安装有电气部件单元58。该电气部件单元58由电气部件箱和搭载有用于控制各部分的电路部件的印刷基板构成。在电气部件单元58的上方安装有防焰板59。
另外,在室外机3配置有各种传感器。这里,如图2所示,在室外机3配置有室外温度传感器33和室外湿度传感器34。
室外温度传感器33检测室外的温度。室外湿度传感器34检测室外的湿度。室外温度传感器33和室外湿度传感器34也可以是检测室外的温度和室外的湿度的室外温湿度传感器。
此外,室外温度传感器33以及室外湿度传感器34也可以不配置于室外机3,而配置于室外的某处。
(2-3)换气单元
换气单元4是能够进行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供气运转(第一换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排气运转(第二换气运转)的单元。这里,换气单元4能够进行供气运转、排气运转以及加湿运转。此外,供气运转以及加湿运转在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这一点上相同,但供气运转在不进行室外空气的加湿而向室内供给这一点上与进行室外空气的加湿的加湿运转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换气单元4配置在室外机3的上部,成为一体。以下,主要参照图3对换气单元4的结构进行说明。
换气单元4包括外壳40、吸附加湿转子41、加热器组装体42、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风门44、吸附侧管道45以及吸附用风扇46。
(2-3-1)外壳
外壳40被配置成,覆盖换气单元4的前方、后方及两侧方并与室外机3上部接触。在外壳40的前表面设置有由多个缝隙状的开口构成的吸附用空气吹出口40a,室外空气通过该吸附用空气吹出口40a向室外机3的外部吹出。
另外,在外壳40的背面,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吸附用空气吸入口40b和供排气口40c。吸附用空气吸入口40b是供从室外取入的空气通过以使吸附加湿转子41吸附水分的开口。供排气口40c是供为了向室内机2输送而取入的空气通过、或者供从室内机2取入并向室外排出的空气通过的开口。
另外,外壳40的上部被顶板66覆盖。外壳40内的右侧成为收纳吸附加湿转子41等的空间,外壳40内的左侧成为收纳吸附用风扇46等的吸附用风扇收纳空间SP1。在该外壳40内配置有吸附加湿转子41、加热器组装体42、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风门44、吸附侧管道45、吸附用风扇46等。
(2-3-2)吸附加湿转子
吸附加湿转子41是具有大致圆板形状的蜂窝构造的陶瓷转子,成为空气能够容易地通过的构造。吸附加湿转子41在俯视时具有圆形的形状。吸附加湿转子41在用水平面剖切的截面中为细小的蜂窝状。空气通过这些截面为多边形的吸附加湿转子41的多个筒部分。
吸附加湿转子41的主要部分由沸石、硅胶或者氧化铝这样的吸附剂烧制而成。该吸附剂具有如下这样的性质:吸附所接触的空气中的水分,并通过加热而使吸附含有的水分脱离。该吸附加湿转子41经由未图示的转子引导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40d,该支承轴40d设置于外壳40侧。在吸附加湿转子41的周面形成有齿轮,与安装于转子驱动马达47的驱动轴的转子驱动齿轮48啮合。
(2-3-3)加热器组装体
加热器组装体42由加热器罩42a和收纳于其内部的加热器主体42b(参照图10)构成,对从室外取入并向吸附加湿转子41输送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组装体42经由加热器支承板49安装在吸附加湿转子41的上方。
(2-3-4)径流式风扇组装体
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配置在吸附加湿转子41的侧方,具有径流式风扇430(参照图8(a))和使径流式风扇430旋转的径流式风扇马达431(参照图10)。另外,如图4所示,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与风门44共有上盖73,上盖73关闭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底面。在上盖73设置有吹出口73a和取入口73b。吹出口73a是供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向风门44内输送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取入口73b是供从风门44内向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输送的空气通过的开口。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生成从供排气口40c经过吸附加湿转子41及风门44到达室内的空气的流动,将从室外取入的空气向室内机2输送。另外,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也能够将从室内机2取入的空气向室外排出。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通过切换风门44来切换这些动作。
在将从室外取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内机2输送的情况下,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将通过了吸附加湿转子41的右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的室外空气经过风门44向供排气管道61送出。供排气管道61与软管6(参照图1)连接,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经由供排气管道61和软管6向室内机2供给室外空气。
在将从室内机2取入的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情况下,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将从供排气管道61送来的空气从设置于外壳40的背面的供排气口40c向室外排出。
(2-3-5)风门
风门44是配置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下方的旋转式的空气流路切换单元,切换为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吹出的空气经过供排气管道61通过软管6向室内机2供给。由此,在第一状态下,空气向图2的实线箭头A1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室外空气通过软管6向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供给。
在第二状态下,室内空气向图2的虚线箭头A2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从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通过了软管6和供排气管道61的室内空气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经过供排气口40c向室外排出。
在第三状态下,连接风门44与供排气管道61的路径关闭,室外机3与室内机2之间的空气的流动被切断。
关于风门44的具体结构以及动作,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2-3-6)吸附侧管道以及吸附用风扇
吸附侧管道45覆盖吸附加湿转子41的上表面中的不存在加热器组装体42的部分(左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该吸附侧管道45与后述的吸附侧喇叭口63一起形成从吸附加湿转子41的左半部分的部分通向以下说明的吸附用风扇收纳空间SP1的空气流路。
收纳于吸附用风扇收纳空间SP1的吸附用风扇46是借助吸附用风扇马达65而旋转的离心式风扇,通过从配置于上部的吸附侧喇叭口63的开口部63a吸入空气,从而生成从吸附用空气吸入口40b经由吸附加湿转子41向开口部63a流动的气流。进而,吸附用风扇46将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时被吸附了水分的干燥空气从吸附用空气吹出口40a朝向外壳40的前方排出。吸附侧喇叭口63设置在吸附用风扇收纳空间SP1的上部,起到将通过由吸附侧管道45形成的空气流路的空气向吸附用风扇46引导的作用。
(2-3-7)风门的详细结构
如图4所示,风门44由外壳71、流路切换部件72、上盖73、对流路切换部件72进行旋转驱动的风门驱动马达74(参照图10)、以及检测流路切换部件72是否正常移动的限位开关75(参照图10)构成。风门44配置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下方,通过流路切换部件72旋转移动来切换空气的流动。
外壳71由外壳侧壁71a和外壳底板71b构成,上方敞开。外壳侧壁71a从外壳底板71b向上方延伸,并呈圆弧状地向侧方弯曲。另外,在外壳71的一部分具有不存在外壳侧壁71a的外壳侧部开口71c,外壳71的内部的空间成为借助外壳侧部开口71c向侧方打开的空间。在外壳底板71b的中央附近设有从外壳底板71b向上方突出的轨道71d,以与外壳侧壁71a大致平行的方式弯曲。被该轨道71d与外壳侧壁71a夹着的空间成为供流路切换部件72旋转移动的移动空间。在外壳底板71b中的供流路切换部件72通过的部分设置有外壳底部开口71e,与设置于外壳底板71b的外表面的连接管71f的孔相连。在该连接管71f连接有供排气管道61。
上盖73是封堵外壳71的上表面的板状的部件,在其上方安装有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如上所述,在上盖73设置有吹出口73a和取入口73b。吹出口73a是供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向风门44内输送来的空气通过的开口,设置于外壳71的外壳底部开口71e的上方。取入口73b是供从风门44内向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输送的空气通过的开口,以面向移动空间中的外壳底部开口71e与外壳侧部开口71c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设置。
流路切换部件72是通过在移动空间中移动来切换通过风门44内的空气的流动的部件。流路切换部件72将由外壳71和上盖73形成的外壳71内的空间分割为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和流路切换部件72的外部的空间SP3(参照图8(a)、图8(b)及图9)。流路切换部件72主要由内侧壁72a、外侧壁72b、平侧壁72c、72d及底板72e构成。流路切换部件72的上方敞开,由上盖73关闭上表面。内侧壁72a和外侧壁72b相互平行,向侧方弯曲成具有约90度的中心角的圆弧状。外侧壁72b设置于外壳侧壁71a侧,内侧壁72a设置于轨道71d侧。另外,在内侧壁72a的外表面设置有齿轮72f,与风门驱动马达74的齿轮740啮合,将风门驱动马达74的旋转向流路切换部件72传递。平侧壁72c、72d是将内侧壁72a与外侧壁72b的侧端连接的板状的部件,在平侧壁72c设置有侧部开口72g。侧部开口72g与设置于平侧壁72c的外表面的配管72h的孔相连。配管72h从平侧壁72c的外表面朝向下方弯曲约90度,将从配管72h的下方的孔进入的空气从侧部开口72g向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输送。另外,在底板72e设置有底部开口72i。如图8(a)所示,流路切换部件72的大小、底部开口72i的位置等被决定为:在底部开口72i位于外壳71的外壳底部开口71e的正上方时,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不与上盖73的取入口73b连通,另外,如图8(b)所示,在流路切换部件72的配管72h的朝向下方的开口720h位于外壳底板71b的外壳底部开口71e的正上方时,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与上盖73的取入口73b连通,且不与吹出口73a连通。
如图4及图5所示,风门驱动马达74是为了使流路切换部件72转动而设置的。该风门驱动马达74使流路切换部件72旋转,对流路切换部件72来到图4、图6及图8(a)所示的旋转位置的第一状态、来到图5、图7及图8(b)所示的旋转位置的第二状态、以及来到图9所示的旋转位置的第三状态进行切换。
另外,限位开关75被设置为在流路切换部件72正常移动了的情况下工作,能够根据在驱动了风门驱动马达74的情况下限位开关75是否工作来检测是否能够切换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限位开关75与控制部100连接,将检测结果向控制部100发送。
接着,对风门44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6及图8(a),对第一状态进行说明。
在第一状态下,如图8(a)所示,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经由敞开的上部而与吹出口73a连通,经由底部开口72i而与外壳71的外壳底部开口71e连通。另外,流路切换部件72的外部的空间SP3与取入口73b连通。将通过了加热器组装体42及吸附加湿转子41的室外空气向风门44引导的通路与流路切换部件72的外部的空间SP3经由外壳侧部开口71c连通,因此,通过了加热器组装体42及吸附加湿转子41的室外空气借助收纳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径流式风扇430旋转而通过取入口73b进入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内部。进而,从吹出口73a吹出的室外空气通过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流路切换部件72的底部开口72i、外壳底部开口71e从连接管71f向风门44的外部输送。连接管71f经由供排气管道61(参照图3及图6)而与软管6相连,因此,在第一状态下,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吹出口73a吹出的空气通过软管6向室内机2供给。由此,在第一状态下,空气向图6及图8(a)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室外空气通过软管6向室内机2供给。
接着,参照图7和图8(b)对第二状态进行说明。在第二状态下,如图8(b)所示,连接管71f经由配管72h而与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连通。另外,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经由敞开的上部而与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取入口73b连通。而且,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吹出口73a与流路切换部件72的外部的空间SP3连通,并经由外壳侧部开口71c而与通向室外机3的外部的通路相连。因此,在第二状态下,室内空气向图7和图8(b)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从室内机2排出并通过软管6的室内空气通过供排气管道61从外壳侧部开口71c吹出,并通过外壳40的供排气口40c向室外机3的外部排出。
接着,参照图9对第三状态进行说明。在第三状态下,流路切换部件72位于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在第三状态下,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取入口73b与流路切换部件72的外部的空间SP3连通。另外,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吹出口73a与流路切换部件72的内部的空间SP2连通。但是,流路切换部件72的底部开口72i及配管72h的下方的开口720h被外壳71的外壳底板71b关闭。另外,外壳71的外壳底部开口71e也被流路切换部件72的底板72e关闭。这样,在第三状态下,连接室外机3和室内机2的空气的路径成为被风门44关闭的状态。
(2-4)软管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室内机2与室外机3之间,设有将来自换气单元4的室外空气向室内机2侧供给时及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时所使用的软管6。这里,软管6连接换气单元4和室内机2。详细而言,软管6的一端部与形成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的供排气口部件14a(参照图15)连接,软管6的另一端部与换气单元4连接。因此,在供气运转中,经由软管6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排气运转中经由软管6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换言之,软管6是构成在供气运转时供室外空气通过的流路的部件,并且是构成在排气运转时供室内空气通过的流路的部件。另外,软管6是还构成在加湿运转时供被加湿的室外空气通过的流路的部件。
(3)遥控器
图10和图11所示的遥控器102设置在室内。遥控器102可以经由传输线、通信线等与控制部100有线连接,也可以无线连接。
遥控器102让用户选择空调运转和换气运转的各种运转。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2包括选择作为空调运转的制热运转、制冷运转以及除湿运转、作为换气运转的供气运转、排气运转以及加湿运转、空调运转的设定等的按钮。
这里,遥控器102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当按下按钮102a时,开始供气运转。当按下按钮102b时,开始排气运转。这样,用户能够通过遥控器102的按钮102a、102b选择供气运转以及排气运转。例如,在用餐时、室内的人增加时等,通过用户按下按钮102b,能够进行排气运转。
另外,遥控器102还包括显示部102c。显示部102c显示所选择的运转、设定的温度、湿度、消息等。
(4)控制部
(4-1)概要
图10所示的控制部100例如由计算机实现。计算机例如具备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控制运算装置能够使用处理器。控制部100具备作为处理器的CPU。控制运算装置例如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运算处理或时序处理。而且,控制运算装置例如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或者读出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存储装置可以用作数据库。控制部100具备作为存储装置的存储器。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00分开存在于空气调节装置1的室内机2、室外机3、换气单元4等。如图10所示,该控制部100与室外温度传感器33、室外湿度传感器34、室内温度传感器15、室内湿度传感器16、限位开关75、室内机2、室外机3以及换气单元4的其他各设备连接。控制部100基于来自遥控器102等的运转指令、或者自动地根据制热运转、制冷运转、除湿运转、供气运转、排气运转、加湿运转等各种运转来进行各设备的运转控制。
控制部100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以进行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00还在制热运转中以进行供气运转、排气运转或加湿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
但是,控制部100在加湿运转中,即使接收到进行排气运转的指令,也以继续进行加湿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详细而言,在加湿运转中,当从遥控器102按下了排气运转的按钮102b时,控制部100继续进行加湿运转,并且在遥控器102的显示部102c显示“由于处于加湿运转中所以无法使用”等无法使用排气运转的情况。
此外,控制部100在加湿运转中接受到进行供气运转的指令的情况下,可以中止加湿运转而切换为供气运转,也可以继续进行加湿运转。
(4-2)基于人检测传感器的控制
当人检测传感器17检测到人时,控制部100以进行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当基于人检测传感器17的换气设定被设定为开启、空调运转(此处为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被设定为开启时,控制部100进行空调运转(步骤S1)。在该步骤S1中,在人不存在于室内时,不进行换气运转而进行空调运转以使室内变得舒适。在该状态下,由人检测传感器17检测室内有无人的存在(步骤S2)。当在步骤S2中检测到室内存在人时,控制部100开始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换气运转)(步骤S3)。从排除病毒的方面出发,优选的是,当人检测传感器17检测到人时,控制部100进行排气运转。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中检测为室内不存在人时,控制部100不进行供气运转以及排气运转(换气运转)而继续进行空调运转。
(4-3)基于自动运转的控制
控制部100也可以进行自动地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的自动运转。用户能够通过遥控器102选择自动运转。在此,控制部100基于室内空气的温度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当换气运转的自动运转设定为开启、空调运转(此处为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设定为开启时,控制部100进行空调运转(步骤S11)。接着,控制部100判定室内空气的温度是否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步骤S12)。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00取得从室外温度传感器33检测出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和从室内温度传感器15检测出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基于取得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和室内空气的温度来判定高低。在步骤S12中,在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进行排气运转(步骤S13)。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在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进行供气运转(步骤S14)。
在步骤S13的排气运转中、或者在步骤S14的供气运转中,在任意的时机进行判定室内空气的温度是否比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工序(步骤S12)。
此外,控制部100也可以基于室内空气的湿度和室外空气的湿度来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在室内空气的湿度高于室外空气的湿度的情况下,进行排气运转。控制部100在室内空气的湿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湿度的情况下,进行供气运转。更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取得从室外湿度传感器34检测出的室外空气的湿度和从室内湿度传感器16检测出的室内空气的湿度,基于取得的室外空气的湿度与室内空气的湿度的高低来进行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
(5)运转动作
接着,对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制热运转、制冷运转以及除湿运转作为空调运转,并且进行供气运转、排气运转以及加湿运转作为换气运转。各种运转通过控制部100控制各构成设备来进行。
(5-1)制冷运转
在进行制冷运转时,控制部100将四路切换阀22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22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与由室外风扇29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散热后的高压的制冷剂被送至膨胀阀25,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膨胀阀25中减压后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过滤器26、液体截止阀27以及联络配管32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的低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内风扇12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而向室内吹出。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蒸发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联络配管31、气体截止阀28、四路切换阀22以及气液分离器23,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这样,在制冷运转中,通过控制部100进行使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4、膨胀阀25、室内热交换器11的顺序循环的动作。
(5-2)除湿运转
在进行除湿运转时,与制冷运转同样地,控制部100将四路切换阀22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状态。而且,在除湿运转中,与制冷运转同样地,由控制部100进行使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4、膨胀阀25、室内热交换器11的顺序循环的动作。
(5-3)制热运转
在进行制热运转时,控制部100将四路切换阀22切换为室外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的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被压缩至制冷循环中的高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22、气体截止阀28以及联络配管31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与由室内风扇12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由此,室内空气被加热而向室内吹出。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散热后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联络配管32、液体截止阀27以及过滤器26被送至膨胀阀25,被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在膨胀阀25中减压后的低压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4的低压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与由室外风扇29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室外热交换器24中蒸发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22和气液分离器23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这样,在制热运转中,通过控制部100进行使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11、膨胀阀25、室外热交换器24的顺序循环的动作。
(5-4)供气运转
在进行供气运转时,控制部100将风门44切换为图4、图6及图8(a)所示的第一状态。
具体而言,当驱动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时,如图2所示,从供排气口40c向外壳40内取入室外空气,该室外空气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右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被导入加热器组装体42内。然后,进入加热器组装体42内的室外空气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右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从风门44的外壳侧部开口71c通过风门44的内部到达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这样的空气流由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生成。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将如上述那样穿过了吸附加湿转子41及风门44的室外空气经由风门44、供排气管道61及软管6从供排气口14向室内机2输送。被供给到室内机2的室外空气经过室内热交换器11向室内吹出。
这样,从室外取入的室外空气通过连接供排气口40c、吸附加湿转子41、加热器组装体42、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以及风门44的流路被导向室内。
(5-5)排气运转
在进行排气运转时,控制部100将风门44切换为图5、图7及图8(b)所示的第二状态。
当驱动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时,从室内机2取入的室内空气从供排气口14经过软管6,从供排气管道61通过风门44的内部到达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
到达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的室内空气再次通过风门44的内部,从风门44的外壳侧部开口71c向风门44的外部吹出。吹出到风门44的外部的室内空气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右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被导入加热器组装体42内。然后,进入加热器组装体42内的室内空气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右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并从供排气口40c向室外排出。
这样,从室内机2取入的室内空气与供气运转时的流路反向地通过,从换气单元4向室外排出。
(5-6)加湿运转
加湿运转与在供气运转时室外空气向室内空气供给的流路基本相同,但在对室外空气进行加湿这一点上不同。
具体而言,换气单元4通过对吸附用风扇46进行旋转驱动,如图2所示,将来自室外的空气从吸附用空气吸入口40b取入外壳40内。进入到外壳40内的空气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左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经由由图3所示的吸附侧管道45和吸附侧喇叭口63形成的空气流路和吸附用风扇46,从吸附用风扇收纳空间SP1通过吸附用空气吹出口40a向室外机3的前方排出(参照图2的箭头A3和图3)。在从室外取入到外壳40内的空气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左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时,吸附加湿转子41吸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
在该吸附工序中吸附了水分的吸附加湿转子41的左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通过吸附加湿转子41的旋转而成为吸附加湿转子41的右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进而,移动到这里的水分借助来自加热器组装体42的热,在由径流式风扇组装体43生成的空气流中脱离。由此,被送至室内机2的室外空气包含吸附于吸附加湿转子41的水分。
(5-7)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的供气运转
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空调装置1a进行上述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并且通过换气装置1b进行上述的供气运转。
具体而言,按照上述的供气运转,换气单元4将室外空气经由软管6向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供给。该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被制冷或除湿而被供给至室内。因此,由供气产生的室外空气借助空调装置1a与制冷或除湿后的室内空气一并供给到室内。
(5-8)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的排气运转
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空调装置1a进行上述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并且通过换气装置1b进行上述的排气运转。
具体而言,按照上述的排气运转,换气单元4将室内空气从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经由软管6供给至换气单元4。该室内空气从换气单元4排出到室外。因此,室内空气的一部分被换气装置1b排出到室外,并且室内空气的另一部分借助空调装置1a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被制冷或除湿而被供给到室内。
(5-9)制热运转中的供气运转或加湿运转
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空调装置1a进行上述的制热运转,并且通过换气装置1b进行上述的供气运转或加湿运转。
具体而言,换气单元4将未按照上述的供气运转加湿的室外空气、或按照上述的加湿运转加湿后的室外空气经由软管6向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供给。该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被制热、供给。因此,由换气装置1b导入的室外空气借助空调装置1a,与被制热的室内空气一并被供给至室内。
(5-10)制热运转中的排气运转
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空调装置1a进行上述的制热运转,并且通过换气装置1b进行上述的排气运转。
具体而言,按照上述的排气运转,换气单元4将室内空气从室内机2的供排气口14经由软管6供给至换气单元4。该室内空气从换气单元4排出到室外。因此,室内空气的一部分被换气装置1b排出到室外,并且室内空气的另一部分借助空调装置1a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被制热而被供给到室内。
(6)特征
(6-1)
本发明人对能够进行换气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着眼于因房间的平面布局、换气口(供气口和排气口)的位置等而空气的流动停滞所引起的换气不均的情况。例如,如图14所示,在房间R的形状不是矩形而是存在凹进或突出的部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换气不均。在图14的房间R形成有一个供气口18,在与供气口18在对角线上分离的位置配置有门19。在该情况下,如图14的箭头A11所示,空气以从供气口18朝向门19的方式流动,但在空气难以流动的区域R1、R2产生换气不均。即使设置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200来进行空调运转,也无法充分减少换气不均。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是进行制冷运转以及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方的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换气装置1b、控制部100以及流路部件。换气装置1b进行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第一换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第二换气运转。控制部100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以进行第一换气运转或第二换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流路部件将室内与室外连接,形成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流路。在第一换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第二换气运转中,经由流路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
在此,构成供室外空气通过的流路的流路部件和构成供室内空气通过的流路的流路部件兼用。由此,能够增大供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通过的流路,因此能够提高供气量及排气量。因此,如图15所示,当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进行供气运转时,能够在制冷或除湿后的空气和供气中如箭头A12那样产生较大的流动,因此能够如箭头A13那样增大来自供气口18的空气的流动。由此,能够改善区域R1的换气不均。另外,如图16所示,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当进行排气运转时,能够利用制冷或除湿后的空气产生箭头A14那样的流动,并且能够利用排气产生如箭头A15那样与制冷或除湿后的空气相反的方向的流动。由此,能够改善区域R2的换气不均。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通过进行换气控制,能够减少换气不均。
另外,通过控制部100选择基于供气的第一换气运转和基于排气的第二换气运转。因此,在通过基于供气的第一换气运转难以推出室内空气的情况下,通过切换为基于排气的第二换气运转,能够减少换气不均。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虽然在供气运转中改善了区域R1的换气不均,但在残留有区域R2的换气不均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能够从供气运转切换为排气运转,改善区域R2的换气不均。这样,能够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高效地进行换气。
(6-2)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还具备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的遥控器102。通过遥控器102的操作,能够以用户的意向选择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
(6-3)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还具备检测室内有无人的存在的人检测传感器17。当人检测传感器17检测到人时,控制部100以进行供气运转或排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促进将人带入室内的病毒、尘埃等向室外排出。
(6-4)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控制部100进行自动地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的自动运转。控制部100能够根据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温度、湿度等来切换供气运转和排气运转。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
(6-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控制部100在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排气运转。由此,在室内空气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能够减少室内的制冷负荷,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
(6-6)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在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进行供气运转。由此,在室内空气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能够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因此,不会将温度低的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能够提高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
(6-7)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还具备室内机2,该室内机2配置于室内,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1。在室内机2形成有供室外空气导入的供气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供排气口14)。供气口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1的上游。从供气口导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通过换气装置1b,从室外导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因此室外空气被制冷或除湿。因此,能够抑制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的效率的降低。
(6-8)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还具备配置于室内的室内机2。在室内机2形成有供排气口14。在供气运转中,经由作为流路的供排气口14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在排气运转中,经由作为流路的供排气口14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这样,形成有供室外空气导入的供气口和供室内空气排出的排气口共用的供排气口14。由此,能够增加在供气运转中供给的供气量以及在排气运转中排出的排气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换气不均。
(6-9)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还具备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3。换气装置1b包括换气单元4和软管6。换气单元4设置于室外机3。软管6将换气单元4与室内机2连接。上述流路部件包括软管6。这样,供给的室外空气及排出的室内空气所通过的软管6是共用的。由此,在供排气口14的尺寸的制约下,能够增大软管6的直径,因此,能够增加在供气运转中供给的供气量以及在排气运转中排出的排气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换气不均。
(7)变形例
(7-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换气单元4设置于室外机,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变形例的换气单元设置于室内机。
(7-2)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的流路的流路部件,以软管6及供排气口14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流路部件是软管6,但也可以在室内机2中分别形成供气口和排气口。在该情况下,在供气运转时,从软管6经由供气口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在排气运转时,经由排气口向软管6导入室内空气。
(7-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进行制冷运转、除湿运转以及制热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只要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并不限定于此。本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是制冷专用的。
(7-4)变形例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壁挂型的室内机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室内机并不限定于此。本公开的室内机能够采用天花板嵌入式、落地式等任意的型式。
(7-5)变形例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具备一个室内机2的空气调节装置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并不限定于此。本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具备多个室内机2的多类型。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理解为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方式、详细情况的多样的变更。
标号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
1a空调装置
1b换气装置
2室内机
3室外机
4换气单元
6软管
11室内热交换器
14供排气口
17人检测传感器
100控制部
102遥控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2280号公报。
Claims (9)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其进行制冷运转和除湿运转中的至少一方,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
换气装置(1b),其进行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第一换气运转和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第二换气运转;
控制部(100),其在制冷运转中或除湿运转中以进行所述第一换气运转或所述第二换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以及
流路部件(6),其将室内与室外连接,形成流路(14),
在所述第一换气运转中,经由所述流路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
在所述第二换气运转中,经由所述流路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对所述第一换气运转和所述第二换气运转进行切换的遥控器(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人检测传感器(17),该人检测传感器(17)检测室内有无人的存在,
当所述人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人时,所述控制部以进行所述第一换气运转或所述第二换气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进行自动地切换所述第一换气运转和所述第二换气运转的自动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在室内空气的温度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第二换气运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在室内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第一换气运转。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室内机(2),该室内机(2)配置于室内且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1),
在所述室内机形成有供室外空气导入的供气口(14),
所述供气口设置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上游,
从所述供气口导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室内机,该室内机配置于室内且形成有供排气口(14),
在所述第一换气运转中,经由作为所述流路的所述供排气口将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
在所述第二换气运转中,经由作为所述流路的所述供排气口将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3),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室外机的换气单元(4)和连接所述换气单元与室内机的软管(6),
所述流路部件包括所述软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04106 | 2021-06-23 | ||
JP2021-129795 | 2021-08-06 | ||
JP2021129795A JP7368751B2 (ja) | 2021-06-23 | 2021-08-06 | 空気調和装置 |
PCT/JP2022/024774 WO2022270514A1 (ja) | 2021-06-23 | 2022-06-21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01053A true CN117501053A (zh) | 2024-02-02 |
Family
ID=89667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43680.8A Pending CN117501053A (zh) | 2021-06-23 | 2022-06-21 | 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501053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23473A (ja) * | 1992-10-09 | 1994-05-06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1304661A (ja) * | 2000-04-21 | 2001-10-31 | Daikin Ind Ltd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
JP2004225945A (ja) * | 2003-01-20 | 2004-08-12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CN10190037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797308A (zh) * | 2011-09-13 | 2014-05-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空调装置 |
WO2018189790A1 (ja) * | 2017-04-10 | 2018-10-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換気装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JP2019082308A (ja) * | 2017-10-31 | 2019-05-30 | 東プレ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 |
CN112823262A (zh) * | 2018-11-14 | 2021-05-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
2022
- 2022-06-21 CN CN202280043680.8A patent/CN11750105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23473A (ja) * | 1992-10-09 | 1994-05-06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1304661A (ja) * | 2000-04-21 | 2001-10-31 | Daikin Ind Ltd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
JP2004225945A (ja) * | 2003-01-20 | 2004-08-12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CN101900378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797308A (zh) * | 2011-09-13 | 2014-05-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空调装置 |
WO2018189790A1 (ja) * | 2017-04-10 | 2018-10-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換気装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JP2019082308A (ja) * | 2017-10-31 | 2019-05-30 | 東プレ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 |
CN112823262A (zh) * | 2018-11-14 | 2021-05-1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23642B (zh) | 空调系统 | |
JP2004225945A (ja)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
WO2016098727A1 (ja) | 空調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04077082A (ja) | 換気装置 | |
JP200208990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1011711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2270514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750105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733552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750105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WO2022270513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07123144A1 (ja) | 換気システム | |
KR20040048969A (ko) | 공기 조화기 | |
JP202403943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19194097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7436897B1 (ja) | 換気装置 | |
JP7415182B2 (ja) | 換気装置 | |
JP7436873B2 (ja) | 換気装置 | |
JP7260827B2 (ja) | 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WO2015064537A1 (ja) | 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 |
WO2023085166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4053198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23013587A1 (ja) | 空調室内機 | |
JP200916840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3053712A1 (ja) | 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