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0378A -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0378A
CN101900378A CN2010101940656A CN201010194065A CN101900378A CN 101900378 A CN101900378 A CN 101900378A CN 2010101940656 A CN2010101940656 A CN 2010101940656A CN 201010194065 A CN201010194065 A CN 201010194065A CN 101900378 A CN101900378 A CN 101900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oling
air
warm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40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0378B (zh
Inventor
赵敏喆
宋在宣
金正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00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0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3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更详细说,在本发明涉及在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霜运转时,可防止在与空气调节装置连动而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换气装置的除霜运转时供给到室内的吸入空气被冷却的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霜运转时,可防止在与空气调节装置连动并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换气装置的除霜运转时供给到室内的吸入空气被冷却。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更详细说是涉及一种在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霜运转时,可使从与空气调节装置连动并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换气装置向室内供给的空气的温度下降达到最小化的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一般来说,换气装置指的是排出室内的被污染的空气,吸入室外的新鲜干净的空气并向室内供给的装置。没有换气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使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并对其进行冷却或加热,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虽然存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具有过滤器等的情况,随着室内的污染度逐渐增加,基于过滤器等的空气净化功能存在限制,因而需要室内空气的换气过程。
为此,在设置有使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并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也存在设置另外的换气装置的情况。
上述换气装置可具有用于减小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的温度差的热交换器。但是,由于热交换器使吸入的吸入空气和排出的排出空气不相互混合地交叉并执行热交换,虽然可减小排出空气和吸入空气的温度差,但可能会是不适合向室内的用户供给的温度。
在此情况下,公知有在换气装置内部具有制冷制热线圈并对热交换后的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可考虑在换气装置内部同时具有压缩机和制冷制热线圈,以使制冷剂进行循环并冷却或加热吸入空气的方法,但这会导致噪音增大及换气装置的大小增大的问题。
如上所述,换气装置可单独使用,其也可与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连动使用,在最近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较多的情况为具有多个室内机和多个室外机的系统空气调节装置,各个室内机可选择性地执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在特定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机中具有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下降到预定温度以下时,为了去除室外热交换器中可能会生成的冰霜等而可执行除霜运转。
在执行上述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室内机中具有的室内热交换器被用作蒸发器,对向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冷却。
在与空气调节装置连动并从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到制冷剂的换气装置的情况下,在除霜运转时,换气装置的制冷制热线圈被用作蒸发器,对吸入空气进行制热的制冷制热线圈将对吸入空气进行冷却。
但是,如果从室外吸入的较冷的吸入空气由制冷制热线圈再被冷却时,用户感受到的吸入空气的冷度将会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霜运转时,可防止在与空气调节装置连动并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换气装置的除霜运转时供给到室内的吸入空气被冷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单元,其具有吸气风扇、排气风扇以及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制热单元,具有使从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并与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执行热交换的制冷制热线圈,以对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在执行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或是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
在此情况下,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具有膨胀阀,在上述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其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供给的制冷剂。
并且,上述室外机可以是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
此外,至少包括一个以上的气流调节部件,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以将其引导到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
其中,在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上述气流调节部件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以将其引导到上述旁路流路。
此外,具有用于连接上述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及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主流路,上述旁路流路是通过上述气流调节部件使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线圈而不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供给的流路。
在此情况下,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包括:第一气流调节部件,其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旁路流路的预先设定的区域;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其用于将通过了上述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的吸入空气选择性地引导到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一侧。
并且,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能旋转地设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宽度方向一端和换气装置的外壳之间。
此外,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的为了开放上述旁路流路而旋转的角度可大于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的为了将吸入空气引导到上述旁路流路而旋转的角度。
在此,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具有水平或垂直的旋转轴,各气流调节部件以各自的旋转轴为中心并以预先设定的角度旋转。
此外,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具有水平的旋转轴,上述水平的旋转轴倾斜地设在上述主流路的上部或下部,在上述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使上述气流调节部件以倾斜地切断上述主流路的方式旋转。
在此情况下,包括加湿单元,其对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被冷却或加热的吸入空气选择性地进行加湿。
并且,上述加湿单元靠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后方而进行配置。
此外,在执行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以使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制冷剂供给被切断,或是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情况下,上述吸入空气同时迂回上述加湿单元。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是为了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而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具有从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到制冷剂并对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转判断步骤,判断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温度检测步骤,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至少一个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检测向制热运转中的室内机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除霜运转步骤,在上述温度检测步骤中检测出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执行除霜运转;和换气装置控制步骤,在执行上述除霜运转步骤的情况下,防止从上述换气装置向室内供给的吸入空气由上述制冷制热线圈冷却。
此外,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可由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或是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方法执行。
其中,在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中的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是由切断设在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上的膨胀阀的方法执行的;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是由用于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而将其引导到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的气流调节部件进行位移的方法执行的。
此外,在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的气流调节部件的位移,是由使气流调节部件以水平或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法执行的。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换气装置,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单元,其具有吸气风扇、排气风扇以及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制冷制热单元,具有使从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并与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执行热交换的制冷制热线圈和膨胀阀,以对上述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和换气装置外壳,其收容上述换气单元及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包括连通上述换气单元及制冷制热单元的主流路以及引导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即使与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除霜运转,也能使向室内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偏差达到最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即使在与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也可将使向室内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偏差达到最小化的方法多样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可使与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霜运转延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吸入空气(OA)和排出空气(EA)在换气装置内部的流动的立体图。
图3表示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
图4表示图2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另一工作状态。
图5表示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图6表示图5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另一工作状态。
图7是表示与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与图2及图5所示的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标号的说明
100:换气单元            110:热交换器
200:制冷制热单元        210:制冷制热线圈
250:膨胀阀              300:加湿单元
310:加湿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而是可具体化为其他形态。在此介绍的实施例旨在彻底完整地公开本发明内容,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提供。在本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上述换气装置具有用于对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换气的换气单元。并且,上述换气装置可追加包括用于对从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制冷制热单元和对从上述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和上述加湿单元与上述换气单元一同提高向室内供给的吸入空气的舒适度,以增大用户的满意度。
本发明的换气装置提供如下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包括:换气单元100,其具有吸气风扇、排气风扇以及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制热单元200,其具有制冷制热线圈,该制冷制热线圈使从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并与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执行热交换,以加热或冷却上述吸入空气;在执行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或是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
以下对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假设以上述换气装置中与上述换气单元一同地同时包括制冷制热单元及加湿单元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换气装置的具有换气功能的换气单元可具有至少一个送风扇。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100可具有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吸入室外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可分别位于上述换气单元100的两端。上述吸气风扇130设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室内方向一端,上述排气风扇120设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室外方向一端。
在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之间设有使吸入的空气和排出的空气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10。上述热交换器使吸入的空气和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避免室内空气的急剧的温度变化,可降低室内空气的空气调节负荷。
例如,在室内的制冷过程中执行换气过程时,室内的被冷却的空气被排出,较热的室外空气被吸入,从而使空气调节装置等的制冷负荷(空气调节负荷)增加。
在上述热交换器110中可使吸入的吸入空气和排出的排出空气相互进行热交换,以减小制冷负荷或制热负荷,从而使用户感受到的温度偏差达到最小化。关于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可由横流风扇构成,上述热交换器110可配置于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之间。
上述吸气风扇130起到将通过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室外空气(吸入空气)向后述的制冷制热单元200侧吹送的作用,上述排气风扇120起到将通过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室内空气(排出空气)向室外排出的作用。
从上述吸气风扇130吸入的吸入空气可吹送到制冷制热单元200侧。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包括使制冷剂蒸发或冷凝而对透过的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制冷制热线圈210以及可选择性地切断或膨胀制冷剂的膨胀阀(未图示)。
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供给的制冷剂可从与换气装置分开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在此情况下,如后面所述,在上述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可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供给的制冷剂。
当然,也可在上述换气装置内部具有压缩机和热交换器,但为了减小换气装置的体积及噪音的发生,并为了增加制冷制热效率而可从设置于室外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制冷剂。对于构成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本发明中的换气装置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气流调节部件,使可选择性地切断通过热交换器110的吸入空气由上述吸气风扇130吹送到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并可变更空气流路。即,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可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以将其引导到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的气流调节部件。
在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换气装置中,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上述吸气风扇130和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之间的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
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包括: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其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旁路流路的预先设定的区域;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其用于将通过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的吸入空气选择性地引导到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侧。
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与换气装置连动而运转,在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供给制冷剂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除霜运转时,其起到变更流路以使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线圈的作用。即,在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可进行位移以使上述吸入空气引导到上述旁路流路。其具体的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换气装置1000内部的主流路是指连接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及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流路,上述旁路流路是指使吸入空气由上述气流调节部件无法供给到上述制冷制热线圈而迂回上述制冷制热线圈的流路。
上述换气装置1000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后方还可包括加湿单元300。上述加湿单元300可靠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后方而进行配置。由此,在执行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供给制冷剂,或是在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210的情况下,上述吸入空气可一同迂回上述加湿单元300。上述加湿单元300可包括用于吸收水并使其流落,使空气透过并对透过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部件。对其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吸入空气(OA)和排出空气(EA)在换气装置内部的流动的立体图。上述换气装置在室内通过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未图示)和导出室内空气的排出口(未图示)吸入或排出室内空气。
吸入室内空气并经由上述换气装置排气的过程由分别与上述换气装置连接的第一及第二排气管道430、440执行,吸入室外空气并经由上述换气装置吸气的过程由分别与上述换气装置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吸气管道410、420执行。
通过上述第一吸气管道410吸入的吸入空气(OA)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进行热交换后,在构成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被冷却或加热,在上述加湿单元300进行加湿并供给(SA)到室内。
并且,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RA)迂回而不通过上述加湿单元300或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进行热交换后排出(EA)到室外。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分别保持用于正常模式的位置。
即,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处于切断旁路流路b以保持与从上述吸气风扇130吸入并吹送的风的方向垂直的状态(也可保持倾斜的状态),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为了不切断正常流路n而保持与上述正常流路n平行的状态。
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述换气装置内部,其根据换气装置或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选择性地进行旋转以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
具体来说,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可旋转地设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的宽度方向一端和换气装置的外壳之间。
因此,上述吸气风扇130和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之间优选具有使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可选择性地进行旋转的富余空间S。对其详细的方法将在后面再进行说明。以下,参照图3对构成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100和制冷制热单元200的热交换器110和制冷制热线圈2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表示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和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图3(a)表示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图3(b)表示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
如图3(a)所示,上述热交换器110可由平板型的平面板材113和波纹形状的弯曲板材114交替地层压而构成。在其之间配置上述平面板材113的上述弯曲板材114可配置为其弯曲方向交叉成直角。此外,热交换器110可整体上以方柱形状形成。
上述热交换器110由平面板材113及弯曲板材114的层压而形成第一流路115和第二流路116,上述第一流路115和第二流路116是相互正交的流路。
在构成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平面板材113的表面或弯曲板材114的表面可涂敷用于吸附水蒸气的吸附材料。作为这种吸附材料例如可以是硅胶、沸石、离子交换树脂等。
并且,构成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平面板材113的表面或弯曲板材114在其表面涂敷吸附材料并由薄膜片材质等构成,使得分别通过上述第一流路115和第二流路116的空气可在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水分交换。
即,在从室内供给的排出空气(RA)流动到上述第一流路115,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OA)流动到第二流路116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流路115中由吸附材料吸附水分并向第二流路116的吸入空气(OA)供给水分,从而可提高吸入空气(OA)的湿度。在上述加湿单元300设在换气装置的情况下,可执行由加湿单元300进行的加湿过程,但在不具有加湿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一次性地减小吸入空气(OA)和排出空气(RA)的湿度差。
图3(b)是表示构成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线圈210的立体图。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可由插销式Fin-Tube型热交换器构成,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可包括以长方形板形状形成的铝等金属材质的多个销213以及贯通上述销213的制冷剂管215而构成。并且,虽然在图3中没有示出,可具有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选择性地供给制冷剂的膨胀阀(未图示),上述膨胀阀可以是电子膨胀阀(Electric expansionvalve,EEV)等。上述膨胀阀可执行选择性地切断或供给制冷剂,或是对流入到制冷制热线圈210内部的制冷剂进行膨胀的作用。
由此,在对室内进行制冷的情况下,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可用作蒸发器,在对室内进行制热的情况下,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可用作冷凝器。根据上述制冷制热线圈对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与否而可对上述膨胀阀分别进行控制。
由于单独使用上述换气装置将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制冷制热功能,其可与另外的空气调节装置连动而进行运转,在换气装置内部不具有压缩机等的情况下,可从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制冷剂。
图4表示图2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另一工作状态。在上述换气装置与另外的空气调节装置连动并从其室外机供给制冷剂,或是换气装置中具有单独的室外机的情况下,在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为了加热吸入空气而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下降到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可进行除霜运转。
因此,由于在执行除霜运转的过程中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被用作蒸发器,因而其可能导致外部的较冷的吸入空气被吸入后进而被冷却并供给到室内的问题。
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等进行除霜运转时,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旋转以使上述旁路流路b开放,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旋转以使从上述吸气风扇130排出的空气能够进入到上述旁路流路b。
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为了开放上述旁路流路b而旋转的角度(大致90度)可大于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为了将吸入空气引导到上述旁路流路b而旋转的角度。
由此,在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为了开放上述旁路流路b而旋转的角度为大致90度的情况下,上述第二气流调节流路720可向上述正常流路n方向倾斜地进行旋转。
此外,各个第一气流调节部件710及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的旋转轴712、722沿垂直方向进行设置。
从上述吸气风扇130排出的空气由倾斜的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引导而进入到上述旁路流路。
进入到上述旁路流路b的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及加湿单元300而供给到室内(SA)。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其表示上述各个气流调节部件的旋转轴垂直地安装的情况,但是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可具有水平或垂直的旋转轴,各个气流调节部件可以各旋转轴为中心通过能以预先设定的角度旋转的方式进行安装。即,只要是可作用为气流调节部件的旋转轴以使吸入空气迂回到旁路流路,其形态上将没有限制。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在此将省去与参照图2至图4的说明重复的说明。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与图2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用于将从上述吸气风扇130排出的空气迂回到上述旁路流路b的第三气流调节部件730的铰链轴沿水平方向进行设置。
并且,与图2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图5所示的换气装置中具有一个气流调节部件。即,在换气装置以制热功能开启的状态下正常工作时,上述第三气流调节部件730将被控制为保持水平状态。
因此,第三气流调节部件730的旋转轴732可沿水平方向与上述制冷制热线圈倾斜地进行设置。
即,上述第三气流调节部件730具有水平的旋转轴,如图6所示,上述水平的旋转轴倾斜地设在上述主流路的上部或下部,在上述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可进行旋转以倾斜地切断上述主流路。
图6表示图5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另一工作状态。与图4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工作状态相同,在与换气装置连动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等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上述第三气流调节部件730向垂直方向进行旋转以使从上述吸气风扇130排出的空气引导到旁路流路b而不是正常流路n。
上述第三气流调节部件730垂直旋转的状态与图4的第二气流调节部件720的旋转状态相似。只是其旋转轴的设置方向和气流调节部件的个数上存在差别。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也还可具有用于直接遮蔽上述旁路流路b的气流调节部件。
图7是表示与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的概念图。与上述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由室内机(A、B、C)和室外机(ou)构成,上述室外机(ou)可向上述换气装置的制冷制热线圈210供给制冷剂。
图7(a)表示空气调节装置和换气装置对室内空气或吸入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模式。由此,构成上述换气装置的制冷制热单元的膨胀阀250作为膨胀阀进行工作。从上述换气装置吸入的吸入空气由正常流路通过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和上述加湿部件310并进行冷却。在换气装置冷却吸入空气的情况下,上述加湿单元可能不进行工作。
图7(b)表示空气调节装置和换气装置对室内空气或吸入空气进行制热的制热模式。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被用作冷凝器并对透过的空气进行加热,上述加湿部件310可对透过的空气进行加湿。在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进行加热的空气被加湿而可向用户提供舒适感。在此情况下,上述膨胀阀250可处于开放状态以使冷媒进行流动。
图7(c)表示空气调节装置和换气装置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加热的除霜模式。在上述室外机(ou)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下降到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为了制热运转的效率将需要进行除霜运转。
在此情况下,可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供给的制冷剂以防止吸入空气被进而冷却。即,不是使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并迂回吸入空气的流路,而是通过切断向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而得到相同的效果。
图8是表示与图2及图5所示的换气装置连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模式的概念图。在此将省去与参照图7的说明重复的说明。图2及图5所示的换气装置使用在除霜运转时将吸入空气引导到旁路流路b的气流调节部件。
由此,如图8(c)所示,在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210供给制冷剂的情况下,可使吸入空气迂回制冷制热线圈210并供给到室内。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是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室内机和室外机以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和具有从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到制冷剂并对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包括:运转判断步骤(S100),判断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温度检测步骤(S200),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至少一个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检测向制热运转中的室内机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除霜运转步骤(S300),在上述温度检测步骤(S200)中检测出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执行除霜运转;以及换气装置控制步骤(S400),在执行上述除霜运转步骤(S300)的情况下,防止从上述换气装置向室内供给的吸入空气由上述制冷制热线圈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运转判断步骤(S100),其判断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
如果,在运转判断步骤(S100)中判断为空气调节装置或换气装置进行制热运转时,将执行对向制热运转中的室内机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步骤(S200)。当判断为在上述温度检测步骤(S200)中检测出的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温度时,将执行除霜运转步骤(S300)。当上述除霜运转步骤(S300)开始执行时,执行换气装置控制步骤(S400)。
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S400)可由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或是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方法执行。
此外,在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S400)中的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可由切断设在上述制冷制热线圈的膨胀阀的方法执行,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可由对用于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以引导到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的气流调节部件进行位移的方法执行。
即,在换气装置中安装气流调节部件的情况下,通过使气流调节部件旋转或位移可防止吸入空气被冷却,在没有气流调节部件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制冷剂供给到制冷制热线圈,与前面所述相同地可使用切断上述膨胀阀的方法。如上所述的换气装置控制步骤(S400)优选持续一定时间(S500),并可再返回到判断室内机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的运转判断步骤(S100)等。
如上所述,对通过使用设在换气装置内部的气流调节部件迂回吸入空气的方法或是切断向制冷制热单元供给的制冷剂的方法在除霜运转时防止向室内吸入的空气被冷却的方法进行了说明。
但是,作为防止或最大程度地延迟除霜运转的方法,通过加热制冷剂管可防止制冷剂被过度地冷却,即,通过在制冷剂管中设置感应加热器等,可防止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过度下降。
即,在制热运转时,为了加热向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可在制冷剂管设置感应加热器来最大程度地延迟或防止进入除霜运转。
在换气装置中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即使切断制冷制热单元的膨胀阀或是由气流调节部件使吸入空气迂回,室外的较冷空气也会不经由加热过程而流入到室内,在冬季居住于室内的人们可能会感到寒冷,只使用切断制冷剂或迂回吸入空气的方法将可能使用户感到不便,因而可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附近设置加热器来抑制或延迟进入除霜运转。
上述加热器(未图示)可以是感应加热器,感应加热器是将由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作为热源使用的加热器。当在加热器上面放置金属时,在电磁感应现象的作用下,金属中产生漩涡电流并由焦耳热而加热金属。其具有可瞬间放出强热量,但为了进行加热而必须要使用金属容器的特点。
如上所述,在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管具有感应加热器等的方法,其可与在换气装置中设置气流调节部件而使吸入空气迂回的方法或是切断换气装置的制冷制热单元的膨胀阀的方法同时执行。
在此情况下,在空气调节装置和换气装置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上述感应加热器等对向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而能延迟或防止除霜运转,即使执行除霜运转,也可通过迂回吸入空气或切断制冷剂来防止吸入到换气装置并供给到室内的吸入空气被进而冷却。
本说明书中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中记述的权利要求范围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领域的范围内,可对本发明实施多种修改及变更。因此,如果变形的实施方式基本包括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的构成要素,其应被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气单元,其具有吸气风扇、排气风扇以及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
制冷制热单元,具有使从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并与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执行热交换的制冷制热线圈,以对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
在执行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或是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具有膨胀阀,在上述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其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供给的制冷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室外机是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个以上的气流调节部件,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以将其引导到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上述气流调节部件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以将其引导到上述旁路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连接上述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及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主流路,上述旁路流路是通过上述气流调节部件使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线圈而不向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供给的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包括:第一气流调节部件,其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旁路流路的预先设定的区域;和第二气流调节部件,其用于将通过了上述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的吸入空气选择性地引导到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能旋转地设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宽度方向一端和换气装置的外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气流调节部件的为了开放上述旁路流路而旋转的角度大于上述第二气流调节部件的为了将吸入空气引导到上述旁路流路而旋转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具有水平或垂直的旋转轴,各气流调节部件以各自的旋转轴为中心并以预先设定的角度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流调节部件具有水平的旋转轴,上述水平的旋转轴倾斜地设在上述主流路的上部或下部,在上述室外机的除霜运转时,使上述气流调节部件以倾斜地切断上述主流路的方式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湿单元,其对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被冷却或加热的吸入空气选择性地进行加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湿单元靠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后方而进行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执行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除霜运转,以使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制冷剂供给被切断,或是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情况下,上述吸入空气同时迂回上述加湿单元。
15.一种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是为了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而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具有从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到制冷剂并对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转判断步骤,判断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是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
温度检测步骤,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至少一个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检测向制热运转中的室内机供给制冷剂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温度;
除霜运转步骤,在上述温度检测步骤中检测出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执行除霜运转;和
换气装置控制步骤,在执行上述除霜运转步骤的情况下,防止从上述换气装置向室内供给的吸入空气由上述制冷制热线圈冷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由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或是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的方法执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中的切断向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供给制冷剂,是由切断设在上述制冷制热线圈上的膨胀阀的方法执行的;变更吸入空气的流路以使上述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圈,是由用于使上述吸入空气位移而将其引导到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的气流调节部件进行位移的方法执行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的气流调节部件的位移,是由使气流调节部件以水平或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法执行的。
19.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气单元,其具有吸气风扇、排气风扇以及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制冷制热单元,具有使从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并与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执行热交换的制冷制热线圈和膨胀阀,以对上述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和
换气装置外壳,其收容上述换气单元及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包括连通上述换气单元及制冷制热单元的主流路以及引导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迂回上述制冷制热单元的旁路流路。
CN2010101940656A 2009-05-29 2010-05-28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03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9-0047440 2009-05-29
KR1020090047440A KR20100128812A (ko) 2009-05-29 2009-05-29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0378A true CN101900378A (zh) 2010-12-01
CN101900378B CN101900378B (zh) 2013-07-24

Family

ID=42670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406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0378B (zh) 2009-05-29 2010-05-28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264375B1 (zh)
KR (1) KR20100128812A (zh)
CN (1) CN101900378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7308A (zh) * 2011-09-13 2014-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
CN104081130A (zh) * 2012-02-10 2014-10-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CN105202795A (zh) * 2011-01-19 2015-12-30 北狄空气应对加拿大公司 用于在空间内控制调节空气的热泵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US9772124B2 (en) 2013-03-13 2017-09-26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defrosting system and method
US9885486B2 (en) 2010-08-27 2018-02-06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US10274210B2 (en) 2010-08-27 2019-04-30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CN117501053A (zh) * 2021-06-23 2024-02-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2373A (zh) * 2011-12-14 2013-06-19 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KR101295312B1 (ko) * 2012-12-21 2013-08-12 주식회사 삼화에이스 간접증발기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KR101346747B1 (ko) * 2013-01-03 2014-01-02 주식회사 삼화에이스 간접증발기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시스템
KR20160086693A (ko) 2015-01-12 2016-07-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장치
KR101655815B1 (ko) 2015-01-12 2016-09-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장치
KR20160097693A (ko) 2015-02-09 2016-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1668247B1 (ko) 2015-02-09 2016-10-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679574B1 (ko) 2015-02-09 2016-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867857B1 (ko) * 2016-10-26 2018-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장치
CN107687688A (zh) * 2017-10-11 2018-02-13 宁波奈兰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制冷一体机
CN114087813B (zh) * 2021-11-17 2022-1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洁净手术室直膨机组冬季化霜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8555A (ja) * 1989-11-28 1991-07-22 Kubota Toreen Kk 空気調和機
CN1095150A (zh) * 1993-02-22 1994-1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式空调机及除霜方法
CN2681026Y (zh) * 2004-03-18 2005-02-23 代伯清 热泵直流节能空调机
CN200986272Y (zh) * 2006-12-18 2007-12-05 北京绿洲博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板式能量回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5320A (en) * 1997-04-17 1999-01-05 Nutech Energy Systems Inc. Combined furnace and heat recovery system
US6347527B1 (en) * 1997-12-02 2002-02-19 Louis J. Bailey Integrated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
FR2874421B1 (fr) * 2004-08-17 2006-10-06 Lgl France Sa Procede de regulation de l'alimentation en air neuf d'une installation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d'une enceinte et installation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JP3786133B1 (ja) * 2005-03-03 2006-06-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186325B1 (ko) * 2006-02-20 2012-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A2705866C (en) * 2007-11-21 2015-11-10 Nu-Air Ventilation Systems Inc.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defros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8555A (ja) * 1989-11-28 1991-07-22 Kubota Toreen Kk 空気調和機
CN1095150A (zh) * 1993-02-22 1994-11-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式空调机及除霜方法
CN2681026Y (zh) * 2004-03-18 2005-02-23 代伯清 热泵直流节能空调机
CN200986272Y (zh) * 2006-12-18 2007-12-05 北京绿洲博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板式能量回收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85486B2 (en) 2010-08-27 2018-02-06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US10274210B2 (en) 2010-08-27 2019-04-30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CN105202795A (zh) * 2011-01-19 2015-12-30 北狄空气应对加拿大公司 用于在空间内控制调节空气的热泵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US9920960B2 (en) 2011-01-19 2018-03-20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system having a pre-processing module
CN103797308A (zh) * 2011-09-13 2014-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
CN103797308B (zh) * 2011-09-13 2016-10-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
CN104081130A (zh) * 2012-02-10 2014-10-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CN104081130B (zh) * 2012-02-10 2017-02-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US9772124B2 (en) 2013-03-13 2017-09-26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defrosting system and method
US10634392B2 (en) 2013-03-13 2020-04-28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Heat pump defrost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7501053A (zh) * 2021-06-23 2024-02-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4375A3 (en) 2014-06-11
EP2264375B1 (en) 2017-08-16
CN101900378B (zh) 2013-07-24
EP2264375A2 (en) 2010-12-22
KR20100128812A (ko)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0378B (zh)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0504489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KR100504503B1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JP5076745B2 (ja) 換気空調装置
EP1632730A2 (en) Ventil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JP2004354040A (ja) 換気兼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1900377B (zh)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02232441B1 (ko) 육구 공조기
JP2002081688A (ja) 換気装置
CN112128861A (zh) 一种新风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445012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425063B (zh) 空调机
KR10043027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적용한 에너지 절약형 폐열회수 공기조화기
JPH1131143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77949A (ja) コントローラ、調湿用制御部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JPH112948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071497A (ja) 空気調和機
JP6858396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2003130382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00128811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JPH04244537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249466B2 (ja) 加湿・換気・除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332927B2 (ja) 換気装置
CN115183441B (zh) 空调器
JP7194882B2 (ja)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