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7830A - 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57830A
CN117457830A CN202311402350.6A CN202311402350A CN117457830A CN 117457830 A CN117457830 A CN 117457830A CN 202311402350 A CN202311402350 A CN 202311402350A CN 117457830 A CN117457830 A CN 117457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ssive member
emitting element
emitting device
transmis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23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关健司
前田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465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209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457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57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1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e.g. binder
    • H01L33/502Wavelength conversion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7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integrated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4Encapsulatio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6Materials, e.g. epoxy or silicone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41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5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58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5Post-treatment of devices, e.g. annealing, recrystallisation or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面难以老化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发光装置(100)具有:将上表面(31)作为光射出面的发光元件(30)、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以及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玻璃材料形成的第二透光性部件(2),并且构成为,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31)周缘的外侧,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周缘一致或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周缘的内侧,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周缘的内侧。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1月1日、申请号为201711057604.X、发明名称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了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大多作为车辆前照灯及室内外的照明而使用。作为一例,发光装置具有:电路基板、安装于电路基板上表面的发光元件、配置于发光元件上表面的荧光体树脂层、配置于荧光体树脂层上表面且对从发光元件照射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树脂层、设置于电路基板上表面并密封发光元件侧面的第一反射材料、以及包围扩散树脂层侧面的第二反射材料(参照专利文献1)。上述结构的发光装置将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一部分在荧光体树脂层通过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另外,来自发光元件的其它的光在荧光体树脂层不被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直接作为发射光向外部射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发光装置中,具有荧光体树脂层及扩散树脂层都由树脂形成的结构。并且,荧光体树脂层的面积大于扩散树脂层的面积,并且超过发光元件的上表面面积。此外,第二反射材料的一部分配置在发光元件上表面的上方。因此,具有能够向比上方更窄的范围照射光的结构。
然而,专利文献1提出的发光装置因为由树脂形成发光装置的发光面,所以,存在由于长期使用而作为发光面的树脂部件老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发光面难以老化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8104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具有:
发光元件;
透光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具有下表面、具有比所述下表面小的面积的上表面、侧面;
所述透光性部件包括:
第一透光性部件,其具有构成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并经由粘接材料接合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的下表面,且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
第二透光性部件,其具有构成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相接的下表面,且由玻璃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外侧,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内侧,
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侧面从下表面侧依次具有第一垂直侧面、倾斜面、第二垂直侧面。
另外,所述倾斜面为向内侧凸起的曲面。
另外,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垂直侧面,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垂直侧面。
另外,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垂直侧面和所述倾斜面,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二垂直侧面。
另外,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垂直侧面,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二垂直侧面,
所述倾斜面以跨着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和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方式配置。
另外,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是硼硅酸盐玻璃或石英玻璃。
另外,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含有硅树脂。
另外,所述粘接材料含有硅树脂。
另外,具备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侧面的光反射性部件。
另外,在所述透光性部件中,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厚度比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厚度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具有:将上表面作为光射出面的发光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玻璃材料形成的第二透光性部件,并且构成为,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外侧,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一致或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内侧,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内侧。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具有:将上表面作为光射出面的发光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玻璃材料形成的第二透光性部件,并且构成为,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周缘一致,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面积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面积,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面积小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面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将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上表面与由比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硬的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下表面进行接合的平板状的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工序;在所述透光性部件集合体中,在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上表面形成槽部的工序;通过所述槽部来分割所述透光性部件集合体,得到具有第一透光性部件及第二透光性部件的多个透光性部件的工序;以使所述透光性部件的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周缘位于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外侧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进行接合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可以由玻璃材料形成。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发光面难以老化。另外,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提供发光面难以老化的发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发光装置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分解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光射出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将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与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接合的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说明图。
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上表面形成槽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上表面形成槽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D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形成的槽部切割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E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透光性部件单片化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F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将发光元件及透光性部件接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G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在发光元件及透光性部件的周围设有光反射性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H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对每个发光装置进行切割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对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发光装置进行示意性表示的俯视图。
图8是对表示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发光装置进行示意性表示的俯视图。
图9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的透光性部件的变形例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9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的透光性部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C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透光性部件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划分位置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D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透光性部件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划分位置的其它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中透光性部件与发光元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XB-XB线的剖视放大图。
图10C是图10A的XC-XC线的剖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C、1D第一透光性部件;2、2B、2C、2D第二透光性部件;3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4、4A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a垂直侧面;4b、4bb、4C倾斜面;5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6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侧面;7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10、10A、10B、10C、10D透光性部件;11荧光体;15粘接材料;16倒角;20光反射性部件;30发光元件;30A、30B发光元件群;31上表面(光射出面);40基板;100、100A、100B、100C、100D发光装置;A1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第一透光性部件);A2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第二透光性部件);A10集合体;Br1、Br2、Br3刀具;Dt槽部;S10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S11准备工序;S12槽部形成工序;S13透光性部件形成工序;S14接合工序;S15光反射部件供给工序;S16单片化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因为是概况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以,各部件的尺寸及间隔、位置关系等可能会有所夸张,或者可能会省略部件的一部分的图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同一名称及附图标记原则上表示同一或同质的部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各附图所示的方向表示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并不意味着表示绝对的位置。
参照图1至图4,说明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发光装置100具有:将上表面作为光射出面的发光元件30、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以及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且由玻璃材料形成的第二透光性部件2。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下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周缘的外侧,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下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上表面周缘一致或者位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上表面周缘的内侧,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上表面周缘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性部件1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作为一体的透光性部件10而形成。透光性部件10具有分别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将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接合来构成透光性部件10。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
(发光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30经由接合部件倒装于基板40的导体配线。发光元件30在同一面侧具有一对电极,将形成有一对电极的面作为下表面,将与下表面对置的上表面31作为主要光射出面。发光元件30可以使用公知的元件,例如优选使用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另外,发光元件30可以选择任意波长的元件。例如,作为发出蓝色、绿色光的发光元件,可以使用利用了氮化物类半导体(InXAlYGa1-X-YN、0≦X、0≦Y、X+Y≦1)、GaP的元件。此外,作为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元件,除了氮化物类半导体元件以外,还可以使用GaAlAs、AlInGaP等。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30也可以使用由上述以外其它的材料形成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光元件30的组成、发光颜色、大小、以及个数等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发光元件30优选在同一面侧具有正负一对电极。由此,能够将发光元件30倒装于基板40上。在该情况下,与形成有一对电极的面对置的面成为发光元件的主要光射出面。另外,在将发光元件30面朝上安装于基板40上的情况下,形成有一对电极的面成为发光元件30的主要光射出面。发光元件30例如经由凸块等接合部件而与基板40电连接。
(透光性部件)
透光性部件10与发光装置100所具有的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接合而设置。透光性部件10具有分别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接合而构成透光性部件10。第一透光性部件1是含有荧光体的树脂层,第二透光性部件2是玻璃板,第二透光性部件2具有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支承体的作用。透光性部件10形成为第二透光性部件上表面3面积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面积的凸形状,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侧面6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的外侧。
透光性部件10的厚度例如为60~300μm左右。在所述厚度中,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厚度例如为透光性部件10的厚度的50~90%左右。
(第一透光性部件)
第一透光性部件1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接合而设置。
第一透光性部件1由含有荧光体11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透光性部件1例如为平板状,具有:上表面5、与上表面5对置的下表面7、与上表面5及下表面7相接的侧面6。
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是来自发光装置100所具有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的光入射的面。该下表面7形成为面积比与下表面7接合的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面积之和大。另外,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形成为大致平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与下表面7大致平行地形成。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侧面6相对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形成为大致垂直的面。通过使侧面6相对于下表面7大致垂直地形成,能够在发光装置100的制造时抑制将第一透光性部件1与发光元件30接合的粘接材料15相对于该侧面上移。通过抑制粘接材料15向侧面6上移,能够防止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不经由第一透光性部件1而向外部漏出。
并且,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形成得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以全部包含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也就是说,使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周缘的外侧。通过以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形成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能够使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不损失地射入第一透光性部件1。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形成为相对于与该下表面7接合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面积之和,成为105~150%范围的较大面积。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从下表面7入射,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向第二透光性部件2射入。
另外,第一透光性部件1由含有荧光体11的树脂材料形成,其中荧光体11能够将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波长转换。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举例出:硅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TPX树脂、聚降冰片烯树脂、或者上述树脂的改性树脂或混合树脂。其中优选含有耐热性、电绝缘性良好、且具有柔韧性的硅树脂。
作为荧光体11,可以适当选择在该领域使用的荧光体11。作为能够被蓝色发光元件或紫外线发光元件激励的荧光体,例如可以举例出:铈活化钇/铝/石榴石类荧光体(YAG:Ce)、铈活化镥/铝/石榴石类荧光体(LAG:Ce)、铕和/或铬活化的含氮铝硅酸钙类荧光体(CaO-Al 2O 3-SiO 2:Eu)、铕活化的硅酸盐类荧光体((Sr,Ba)2SiO4:Eu)、β型塞隆荧光体、CASN类荧光体(CaAlSiN3:Eu)、SCASN类荧光体((Sr,Ca)AlSiN3:Eu)等氮化物类荧光体、KSF类荧光体(K2SiF6:Mn)、硫化物类荧光体、量子点荧光体等。通过使上述荧光体11与蓝色发光元件或者紫外线发光元件组合,能够制造出各种颜色的发光装置(例如白色类发光装置)。在作为可发出白色光的发光装置100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含有的荧光体11的种类、浓度而成为白色。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含有的荧光体11的浓度例如为30~80质量%左右。
此外,第一透光性部件1也可以含有光扩散材料。作为光扩散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二氧化钛、钛酸钡、氧化铝、氧化硅等。在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荧光体11可以在整个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分散,也可以偏向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侧。
另外,通过在发光元件30中使用蓝色发光元件,在荧光体中使用红色成分多的氮化物类半导体,能够得到发出红色光的发光装置。此外,通过在发光元件30中使用蓝色发光元件,在荧光体中使用YAG类荧光体以及红色成分多的氮化物类荧光体,也能够发出琥珀色光。所谓琥珀色,相当于(日本)JIS规格Z8110中由黄色中的长波长区域与红黄色的短波长区域形成的区域、以及安全色彩的(日本)JIS规格Z9101中夹在黄色区域与红黄色短波长区域之间的区域的色度范围。例如,作为主波长而位于580nm~600nm范围的区域。发出红色光、琥珀色光的荧光体大多光转换效率低,为了得到所希望的色调而优选提高荧光体浓度。在作为发出红色或琥珀色光的发光装置的情况下,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含有的荧光体的浓度例如为60~80质量%左右。
(第二透光性部件2)
第二透光性部件2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上表面接合而设置。第二透光性部件2由玻璃材料形成。第二透光性部件2例如为平板状,具有:上表面3、与上表面3对置的下表面8、以及与上表面3及下表面8相接的侧面4。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以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一致或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面积(例如图1至图4中较小的面积)形成。即,第二透光性部件2构成为,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周缘一致或位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周缘的内侧,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周缘的内侧。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面积优选小于发光装置100所具有的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之和。此外,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面积优选相对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面积为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这样,通过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面积相对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面积为较小的面积,能够将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射出光通过小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即发光装置100的发光面)射出。也就是说,发光装置100通过第二透光性部件2收拢发光面的面积,能够作为更高亮度的发光装置,照射得更远。
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相对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大致垂直地形成。通过使该侧面4相对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大致垂直地形成,能够在发光装置100的制造时抑制覆盖第二透光性部件侧面4的光反射性部件20向上表面3上移。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能够抑制光反射性部件20上移的角度,例如为相对于上表面3的90度±5度的范围,在本说明书中该范围认为是大致垂直。通过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相对于上表面3大致垂直地形成,在将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作为发光装置100的发光面时,能够得到发光装置100的上表面中的发光部与非发光部的边界明确的发光装置100。
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厚度优先例如为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厚度以上。例如第二透光性部件2为30~270μm左右。第二透光性部件2由玻璃材料形成,作为玻璃材料,例如可以举例出:硼硅酸盐玻璃、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氟化钙玻璃、铝硼硅酸盐玻璃、氧氮化物玻璃、以及硫属玻璃等。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玻璃材料也可以在上表面和/或下表面施加用来防止反射的AR(Anti Reflection:防反射)涂层。另外,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折射率优选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接近。
如上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1是含有荧光体11的树脂层,第二透光性部件2是玻璃板,第二透光性部件2作为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支承体而发挥作用。因此,提高第一透光性部件1中含有的荧光体11的浓度,从而能够较薄地形成荧光体层(即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厚度)。
另外,因为第一透光性部件1由树脂材料形成,所以与由玻璃材料形成的第二透光性部件2相比具有柔韧性,即使减薄厚度也难以发生破损。因此,即使作为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的面积大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的面积的结构,也能够在制造时或使用时抑制第二透光性部件2裂开、产生缺口等破损。由此,能够使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上表面面积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下表面面积,能够得到具有更高亮度的发光装置100。
此外,以该方式,在发光面收拢的高亮度的发光装置100中,因为第二透光性部件2由玻璃材料形成,所以能够得到难以发生因长期使用而发光面老化的发光装置100。
(粘接材料)
发光元件30与透光性部件10可以由粘接材料15进行接合。粘接材料15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与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连续,并且存在并设置于光反射性部件20与发光元件30的侧面之间。存在于光反射性部件20与发光元件30的侧面之间的粘接材料15的上表面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相接而设置。粘接材料15优选使用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30的射出光向第一透光性部件1导入的透光性材料。粘接材料15可以使用环氧树脂或者硅树脂这样众所周知的粘接材料、高折射率的有机粘接材料、无机类粘接材料、以及由低熔点玻璃构成的粘接材料等。粘接材料15优选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延伸至侧面、作为倒角16而设置。倒角16优选是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及发光元件30的侧面双方相接、向光反射性部件20侧凹进的曲面。通过上述形状,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通过粘接材料15的倒角面进行反射,易于向第一透光性部件1导入。
需要说明的是,透光性部件10与发光元件30也可以不使用粘接材料15,而通过压接等进行接合。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光反射性部件20将朝向第二透光性部件上表面3以外的光进行反射,使之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射出,并且覆盖发光元件30的侧面,保护发光元件30免受外力、灰尘、气体等的影响。该光反射性部件20设置为,将透光性部件10的上表面3(即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作为发光装置100的发光面而露出,覆盖透光性部件10及发光元件30以及基板4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光反射性部件20设置为覆盖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及侧面6、粘接材料15的侧面、发光元件30的侧面及下表面侧。发光元件30的光射出面通过从光反射性部件20露出并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接合,能够向透光性部件10射入光。光反射性部件20由能够反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的材料形成,在透光性部件10与光反射性部件20的界面,反射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并向透光性部件10内射入。这样,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通过光反射性部件20进行反射,在透光性部件10内通过,从发光装置100的发光面即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
在此,光反射性部件20的上表面优选与第二透光性部件上表面3等高,或低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从发光装置100的作为光射出面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射出的光在横向上扩展。因此,在光反射性部件20的上表面高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高度的情况下,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射出的光遇到光反射性部件20的上表面而被反射,光分布发生分散。因此,光反射性部件20设置为覆盖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的外周,使光反射性部件20的上表面的高度等于或低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由此,因为能够向外部有效率地射出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因而优选之。
光反射性部件20可以在母材中含有光反射性物质来形成,该母材由硅树脂、改性硅树脂、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含有至少一种以上上述树脂的混合树脂而形成。作为光反射性物质,可以使用二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钇、氧化钇稳定化氧化锆、钛酸钾、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硼、以及莫来石等。光反射性部件20因光反射性物质的含有浓度、密度而使光的反射量、透过量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发光装置100的形状、大小来调整适当的浓度、密度。另外,当光反射性部件20为除了光反射性以外还兼具散热性的材料时,能够具有光反射性的同时提高散热性。作为上述材料,可以举例出导热系数高的氮化铝及氮化硼。
(基板)
基板40安装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将发光装置100与外部电连接。基板40具有配置于平板状的支承部件及支承部件的表面和/或内部的导体配线。需要说明的是,基板40根据发光元件30的电极结构、大小来设定电极的形状、大小等结构。另外,基板40也可以是在下表面具有与发光元件30电独立的散热用端子的结构。散热用端子优选形成为具有大于发光装置100所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面积之和的面积,并且配置为与发光元件30正下方的区域重合。通过上述散热用端子的结构,能够得到散热性更好的发光装置100。
另外,基板40的支承部件优选使用绝缘性材料,并且,优选使用难以透过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或外光等的材料。基板40优选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度的材料。具体而言,可以举例出:氧化铝、氮化铝、莫来石等的陶瓷、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BT树脂(bismaleimide triazine resin)、聚邻苯二甲酰胺(PPA)等树脂。需要说明的是,支承部件也可以为具有空腔的结构。由此,能够使所述光反射性部件20滴下并硬化等,从而容易地形成。
导体配线及散热用端子例如可以使用Cu、Ag、Au、Al、Pt、Ti、W、Pd、Fe、Ni等金属或含有上述金属的合金等来形成。上述导体配线可以通过电解电镀、化学镀、蒸镀、以及溅镀等来形成。
发光装置100因为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所以作为一例,在作为摩托车、机动车等的前照灯、或船舶、飞机等的照明灯来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使从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照射得更远。即,如图4所示,在发光装置100中,当从一个以上发光元件30射出光时,具有:未被光反射性部件20反射而是在透光性部件10中传播并直接朝向第二透光性部件上表面3的光、以及被光反射性部件20反射并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射出的光。并且,在发光装置100中,通过使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面积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面积之和,能够无损失地接收从发光元件30照射的光。此外,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面积小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之和,并且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面积。因此,来自发光元件30的射出光借助透光性部件10而集中在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由此,能够得到适合于前照灯的远光灯用途等的能够以高亮度向更远方照射光的发光装置10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示意性地以箭头表示具有代表性的光的照射方向。
[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针对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发光装置100的制造方法S10,主要参照图5A~图5H进行说明。
(准备透光性部件的集合体的工序S11)
如图5A所示,准备平板状的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0,该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0是将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的上表面、与由比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硬的材料形成的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下表面接合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是含有将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的一部分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11的含有荧光体的树脂层,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是将玻璃形成或加工为平板状的部件。例如,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0可以通过在玻璃板的下表面印刷含有荧光体的树脂层而形成。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不但可以与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下表面直接相接,而且也可以经由粘接材料等其它的材料进行接合。例如,可以举例出压接、熔接、烧结、基于有机类粘接材料的粘接、基于低熔点玻璃等无机粘接材料的粘接。对于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的形成方法,可以使用印刷法、压缩成型法、荧光体电镀法、荧光体片法等。在印刷法中,通过调制含有荧光体、粘合剂以及溶剂的糊状物,将该糊状物涂布于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下表面并进行干燥,而形成荧光体层。
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及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经由后面叙述的各工序,形成于具有第一透光性部件1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透光性部件10。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的下表面形成透光性部件10的下表面,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上表面形成透光性部件10的上表面。
(槽部形成工序S12)
接着,如图5B及图5C所示,在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0中,在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上表面通过加工机械等刀具Br1,形成槽部Dt。槽部Dt贯通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可以到达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也可以不到达。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Dt到达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在槽部Dt的底面使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露出。另外,在该工序中形成的槽部Dt构成透光性部件10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在形成槽部Dt的工序中,进行加工,以通过槽部Dt使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上表面形成为面积小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矩形。另外,第二透光性部件2因为由比第一透光性部件1硬的材料形成,所以,在通过刀具Br1形成槽部时易于进行加工,例如可以将矩形角部加工为尖角,而不会像树脂那种高粘度的材料那样产生缺口。需要说明的是,槽部Dt也可以通过激光加工等其它公知的方法来形成。
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例如优选使用硬度在莫氏硬度表(モースコード)中3~10范围的材料。通过在该范围内,能够在加工时抑制角部的产生缺口等。
(透光性部件形成工序S13)
接着,如图5D及图5E所示,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0通过槽部Dt进行分割,得到具有第一透光性部件1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透光性部件10。在进行该分割的情况下,得到具有第一透光性部件1侧的下表面7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的面积的多个透光性部件10。在该工序中,对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进行切割,以便于在槽部Dt的位置通过宽度窄于形成槽部Dt的工具的刀具Br2,将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0分割为各透光性部件10。被分割的透光性部件10的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周缘形成为具有大于发光装置100所使用的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面积之和的面积。如此得到的透光性部件10形成为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面积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凸形状。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的切断面形成透光性部件10的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侧面6,槽部Dt形成透光性部件10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侧面6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因为由树脂材料形成,所以比由玻璃材料形成的部件柔韧且难以破损。也就是说,分割时难以裂开及产生缺口等,所以,能够将第一透光性部件的厚度形成得更薄。
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例如优选使用硬化后的硬度在肖氏硬度中为A30~D50范围内的材料。通过在该范围内,能够保证作为发光装置100使用时的强度,并且在制造时及使用时抑制裂开、产生缺口等破损。
此外,在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中,在荧光体11偏向存在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下表面侧(即,与第二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2的接合面相反一侧的面)的情况下,在上述槽部形成工序S12中,当槽部Dt到达至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时,作为露出于槽部Dt底面的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能够使上表面侧的实际上不含有荧光体的区域露出。也就是说,即使在槽部形成时槽部Dt抵达至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第一透光性部件集合体A1所具有的荧光体量也不发生变化,所以,能够抑制由于荧光体量减少而引起的色差、部分变色。
(基板及发光元件的准备工序)
分别准备发光元件30及基板40。发光元件30及基板40也可以在透光性部件10的接合工序之前进行准备。
基板40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例如在支承部件设有导体配线及散热用端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40也可以构成为沿着基板上表面的一个角落部分、以与导体配线即电极材料相同的材料设置阴极标记。
并且,在基板40安装有发光元件30。在此,每个发光装置100的一个发光元件30经由凸块等接合部件安装在基板40的导体配线上。
(透光性部件的接合工序S14)
如图5F所示,使透光性部件10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的下表面周缘位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周缘的外侧,而将透光性部件10的下表面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30与透光性部件10通过粘接材料15进行接合。关于通过粘接材料15的接合,首先在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滴下粘接材料15,在粘接材料15上配置透光性部件10。滴下的粘接材料15通过透光性部件10进行按压,浸润扩展至发光元件30的侧面,在透光性部件10的下表面与发光元件30的侧面之间形成倒角16。滴下的粘接材料15的量及粘度适当调整为既能够在发光元件30的侧面设有倒角16、且粘接材料15又不会浸润扩展至基板40的程度。
透光性部件10经由配置于发光元件30上表面的粘接材料15,将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接合在发光元件30上。该透光性部件10优选形成为使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面积大于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面积之和,并且配置为使发光元件30的侧面至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外缘的距离相同。另外,透光性部件10优选配置为,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的中心与整体在俯视观察时成为矩形而排列配置的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整体的中心大致重合。与发光元件30接合的透光性部件10的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面积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之和。因此,透光性部件10构成为,能够从面积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的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发出的光,向面积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且小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导入。
(光反射性部件供给工序S15)
接着,如图5G所示,设置覆盖发光元件30、透光性部件10、以及基板40的光反射性部件20。发光装置100也可以具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光反射性部件20。下面是以两层形成光反射性部件20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第一光反射性部件供给工序)
首先,供给光反射性部件20直至覆盖发光元件30与基板40之间及发光元件30和侧面的粘接材料15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光反射性部件20在配置于发光元件30与基板40之间的情况下,优选使用低线性膨胀的材料。由此,能够缓和发光元件30与基板40的接合部的热应力。
(第二光反射性部件供给工序)
接着,供给覆盖透光性部件10侧面的光反射性部件20。光反射性部件20覆盖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及侧面6。此时,为了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从光反射性部件20中露出,光反射性部件20优选滴在与透光性部件10分离的基板40上表面。另外,光反射性部件20以覆盖之前供给的光反射性部件20的表面的方式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光反射性部件20例如在此使用了在硅树脂中含有二氧化钛的树脂。
(单片化工序S16)
如图5H所示,在光反射性部件20形成后,通过以各发光装置为单位照射激光或通过刀具等工具,对基板40进行切割,形成发光装置100。通过如上所述的各工序制造的发光装置100能够将从一个以上的发光元件30射出的光从面积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31的面积之和的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面积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作为高亮度的光。另外,因为以树脂材料形成第一透光性部件1,所以即使第一透光性部件1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的面积之差增大,也能够在制造工序等中减少第一透光性部件1裂开而破损,从而提高成品率。另外,因为以玻璃材料形成第二透光性部件,所以作为发光装置100,能够使光照射面难以老化,使产品品质良好。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装置100也可以为具有多个发光元件30的结构,另外,透光性部件10也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如图7、图8、图9A~图9D所示,在发光装置100A、100B中,也可以为具有多个发光元件30的发光元件群30A、30B的结构、或具有倾斜的侧面的透光性部件10A、10B、10C的结构。下面,针对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已经说明的发光装置100的结构及制造方法,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适当省略说明。
在发光装置100A中,也可以为配置多个发光元件30的发光元件群30A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发光元件群30A为相同大小的两个发光元件30相邻配置并对齐的状态。在发光元件30相邻而配置的情况下,透光性部件10形成为使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大于作为并列的发光元件30的合计面积的发光元件群30A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群30A的面积作为以直线将两个发光元件30的外周包围为矩形的区域,发光元件30之间的区域也为发光元件群30A的上表面面积的一部分。另外,透光性部件10形成为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小于发光元件群30A的面积。在上述结构的发光装置100A中,能够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30的光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所以能够以更高的亮度将光照射至远处。
另外,如图8所示,作为一例,也可以为将六个发光元件30对齐而配置的发光元件群30B。透光性部件10形成为使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大于作为排列了六个发光元件30的合计面积的发光元件群30B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群30B的面积作为以直线将六个发光元件30的外周包围为矩形的区域,发光元件30之间的区域也为发光元件群30B的上表面面积的一部分。另外,透光性部件10形成为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小于发光元件群30B的面积。在上述结构的发光装置100B中,也能够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30的光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小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所以能够以更高的亮度照射光至远处。
此外,如图9B所示,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A也可以为具有垂直侧面4a与倾斜面4b的结构。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4A由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大致垂直地连续的垂直侧面4a、以及跨着该垂直侧面4a及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而连续的倾斜面4b构成。并且,倾斜面4b从上表面方向朝下表面方向扩展而形成。并且,倾斜面4b构成为跨着垂直侧面4a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而向下侧凸起的曲面。通过使第二透光性部件具有倾斜面4b,能够使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减少反射次数,有效率地向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发射,能够得到亮度高的发光装置。另外,通过具有倾斜面4b,能够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为相同的形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支承由树脂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所以能够提高透光性部件10A的结构上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光装置100中,至少具有一个以上发光元件30,如上所述,可以具有两个、六个、或三个、四个、五个或七个以上发光元件。
另外,如图9A所示,倾斜面4b可以在形成图5C所示的槽部Dt时,通过利用刀具Br3进行设置。刀具Br3可以使用比图5D所示的刀具Br2更细的刀具,部分地改变刀具Br3的进入深度来进行操作,以使槽部Dt具有垂直侧面4a与倾斜面4b。这样,能够形成具有倾斜面4b的侧面4A。另外,也可以使用斜面切割用的刀具,形成具有倾斜面的槽部Dt。需要说明的是,倾斜面4b虽然剖视观察表示为曲线,但也可以形成为直线。
此外,通过改变形成槽部Dt时的刀具Br3的大小、形状以及进入深度等,能够形成第一透光性部件及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侧面形状不同的透光性部件10B、10C。
如图9C所示,透光性部件10B的侧面9B具有倾斜的倾斜面4bb。透光性部件10B与透光性部件10A相同,将第一透光性部件1B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B作为一体而形成。并且,具有分别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B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B,将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b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b接合来构成透光性部件10B。在透光性部件10B中,也与所述透光性部件10等相同,能够将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
透光性部件10B与上述透光性部件10相同,具有:下表面7、具有小于下表面7的面积的上表面3、以及侧面9B。
作为透光性部件10B的侧面9B,从下表面侧依次具有:第一垂直侧面6B、倾斜面4bb、以及第二垂直侧面4ba。第一垂直侧面6B是与下表面7连续的、与下表面7大致垂直的面,是由第一透光性部件1B的侧面6b及成为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侧面的一部分的垂直侧面4bc形成的面。另外,第二垂直侧面4ba是与上表面3连续的、与上表面3大致垂直的面。倾斜面4bb位于第一垂直侧面6B与第二垂直侧面4ba之间,是从上表面方向向下表面方向扩展的倾斜的面。该倾斜面4bb构成为向内侧凸起的曲面。
透光性部件10B中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B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分界面(即第一透光性部件1B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接合面)是与下表面7大致平行、与第一垂直侧面6B相接的面。
在透光性部件10B中,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侧面具有: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上表面3连续的垂直侧面(即透光性部件10B的第二垂直侧面)4ba、与该垂直侧面4ba连续且从上表面方向向下表面方向扩展的倾斜面(即透光性部件10B的倾斜面)4bb、与该倾斜面4bb连续且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大致垂直地相连的垂直侧面(即透光性部件10B的第一垂直侧面6B的一部分的垂直侧面)4bc。
另外,第一透光性部件1B的侧面6b从第二透光性部件2B连续,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垂直侧面4bc一起形成透光性部件10B的第一垂直侧面6B。也就是说,透光性部件10B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B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B的下表面周缘大致一致。
通过上述形状,能够使由含有荧光体11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B的厚度更薄。并且,为了可靠地支承更薄的含有荧光体的树脂层,并且考虑加工的难易程度,优选使第二透光性部件2B最薄部分的厚度等于或大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B的最薄部分的厚度。
如图9D所示,透光性部件10C的侧面9C具有倾斜的倾斜面4C。透光性部件10C与透光性部件10A相同,将第一透光性部件1C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C作为一体而形成。并且,具有分别具有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C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C,将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c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c接合来构成透光性部件10C。在透光性部件10C中,也能够与透光性部件10等相同,将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7射入,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向外部射出。
透光性部件10C与上述透光性部件10相同,具有:下表面7、具有小于下表面7的面积的上表面3、以及侧面9C。
另外,作为透光性部件10C的侧面9C,从下表面侧依次具有:第一垂直侧面6c、倾斜面4C、以及第二垂直侧面4ca。第一垂直侧面6c是与下表面7连续的、与下表面7大致垂直的面,第二垂直侧面4ca是与上表面3连续的、与上表面3大致垂直的面。倾斜面4C位于第一垂直侧面6c与第二垂直侧面4ca之间,是从上表面方向朝下表面方向扩展的倾斜的面。倾斜面4C构成为向内侧凸起的曲面。并且,倾斜面4C跨着第一透光性部件1C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C而形成,是由倾斜侧面6cb及倾斜侧面4cb形成的面。
透光性部件10C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C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C的分界面是与下表面7大致平行、且与倾斜面4C相接的面。
在透光性部件10C中,第二透光性部件2C的侧面具有: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C的上表面3连续的垂直侧面(即透光性部件10C的第二垂直侧面)4ca、与该垂直侧面4ca连续且从上表面方向向下表面方向扩展的倾斜侧面(即透光性部件10C的倾斜侧面)4cb。该倾斜侧面4cb与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c相连,并且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C的倾斜侧面6cb连续。另外,第一透光性部件1C的侧面具有:从第二透光性部件2C连续且从上表面方向朝下表面方向扩展的倾斜侧面(即透光性部件10C的倾斜面4C的一部分的倾斜侧面)6cb、以及与该倾斜侧面6cb连续且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C的下表面7大致垂直地相连的第一垂直侧面6c。
也就是说,在透光性部件10C中,第一透光性部件1C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也与第二透光性部件2C的下表面周缘大致一致。
通过上述形状,能够使透光性部件10C中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C的厚度的比例更大,所以,例如在为了得到希望的发光色而需要更多的荧光体11的情况等下是有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透光性部件10B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B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B、以及透光性部件10C的第一透光性部件1C及第二透光性部件2C中,与透光性部件10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调整厚度来形成侧面9B或侧面9C。
此外,在透光性部件10B中,倾斜面4bb与第一垂直侧面6B也可以连续,也可以在其间具有与上表面3大致平行的面。另外,倾斜面4bb在透光性部件10B的上表面附近具有相对于上表面3大致垂直的切线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将该区域作为第二垂直侧面4ba、第二垂直侧面4ba包括在倾斜面4bb中。
同样地,在透光性部件10C中,倾斜面4C与第一垂直侧面6c也可以连续,也可以在其间具有与上表面3大致平行的面。另外,倾斜面4C在透光性部件10C的上表面附近具有相对于上表面3大致垂直的切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区域作为第二垂直侧面4ca、第二垂直侧面4ca包括在倾斜面4C中。
另外,各透光性部件10、10A、10B、10C也可以形成为图10A~图10C所示的透光性部件10D。透光性部件10D的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是与上表面及下表面连续的垂直侧面9D1。也就是说,在俯视观察时,透光性部件10D的第二透光性部件2D的上表面周缘的一部分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D的下表面周缘大致一致,另一部分位于第一透光性部件1D的下表面周缘的内侧。
在上述发光装置100D中,通过使第一透光性部件1D的下表面的面积大于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的面积,使第二透光性部件2D的上表面的面积小于多个发光元件30的上表面面积的合计,也能够得到具有更高亮度的发光装置。另外,在发光装置100D中,在沿着发光元件30所排列的长度方向的侧面具备具有透光性部件10D的倾斜面的侧面9D,在沿着宽度方向的侧面形成有垂直侧面9D1。也就是说,垂直侧面9D1作为第二透光性部件2D的上表面周缘的一部分,是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透光性部件1D的下表面周缘一致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垂直侧面9D1也可以是沿着长度方向的侧面中的一方与沿着宽度方向侧面相配合而设置,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的任意一边侧、相邻的两边侧、连续的三边侧的任意一种情况。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发光装置100、100A、100B中,虽然将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作为大小不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与图9C所示的情况相同,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为相同的大小,使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3位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的内侧。通过上述结构,易于从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5向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8导入光,提高发光装置100、100A、100B的光射出效率。此外,在一个透光性部件10接合多个发光元件30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小各发光元件30的配置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光分布、亮度不均、以及部分变色的影响,因而优选之。此外,也可以在将透光性部件10与发光元件30接合的粘接材料15中含有荧光体、光扩散材料等。此外,在搭载多个发光元件30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发光元件30分别接合透光性部件10。
另外,在本发明的发光装置100、100A~100D中,也可以将齐纳二极管等保护元件搭载于基板40。通过将上述保护元件埋设于光反射性部件20,能够防止由于来自发光元件30的光被保护元件吸收、或者被保护元件遮挡而造成的光射出降低。
此外,在使用两个发光元件30的情况下,两个发光元件30的间隔优选是在两个发光元件30之间连续形成粘接材料15的倒角16的间隔。具体而言,在发光装置100、100A~100D具有两个以上发光元件30的情况下,相邻的发光元件30之间的距离优选是发光元件30的厚度的两倍以下。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可以作为摩托车、机动车等车辆或船舶、飞机等乘坐工具的前照灯用光源来使用。另外,除此以外,可以应用于聚光灯等各种照明用光源、显示器用光源、车载配件等各种光源中。

Claims (10)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光元件;
透光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发光元件上,并具有下表面、具有比所述下表面小的面积的上表面、侧面;
所述透光性部件包括:
第一透光性部件,其具有构成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并经由粘接材料接合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的下表面,且由含有荧光体的树脂材料形成;
第二透光性部件,其具有构成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相接的下表面,且由玻璃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下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外侧,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上表面周缘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的上表面周缘的内侧,
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侧面从下表面侧依次具有第一垂直侧面、倾斜面、第二垂直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为向内侧凸起的曲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垂直侧面,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垂直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垂直侧面和所述倾斜面,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二垂直侧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垂直侧面,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包括所述第二垂直侧面,
所述倾斜面以跨着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和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方式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是硼硅酸盐玻璃或石英玻璃。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含有硅树脂。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材料含有硅树脂。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透光性部件的侧面的光反射性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光性部件中,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的厚度比所述第一透光性部件的厚度大。
CN202311402350.6A 2016-11-01 2017-11-01 发光装置 Pending CN1174578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4618 2016-11-01
JP2016-214618 2016-11-01
JP2017-136177 2017-07-12
JP2017136177 2017-07-12
JP2017-146504 2017-07-28
JP2017146504A JP6520996B2 (ja) 2016-11-01 2017-07-28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711057604.XA CN108011014A (zh) 2016-11-01 2017-11-01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57604.XA Division CN108011014A (zh) 2016-11-01 2017-11-01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57830A true CN117457830A (zh) 2024-01-26

Family

ID=619122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2350.6A Pending CN117457830A (zh) 2016-11-01 2017-11-01 发光装置
CN201711057604.XA Pending CN108011014A (zh) 2016-11-01 2017-11-01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57604.XA Pending CN108011014A (zh) 2016-11-01 2017-11-01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424705B2 (zh)
CN (2) CN117457830A (zh)
DE (1) DE1020171254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3646B2 (ja) * 2017-11-30 2020-08-0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978690B2 (ja) * 2018-05-25 2021-12-0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透光性部材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発光装置
TWI685988B (zh) * 2018-06-01 2020-02-21 宏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式電子裝置及其色溫可調控的倒裝式發光元件
JP6940776B2 (ja) * 2018-11-05 2021-09-2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23763B2 (ja) * 2018-12-27 2023-08-0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4080676A (zh) 2019-06-25 2022-02-22 亮锐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微led应用的磷光体层
US11594662B2 (en) 2019-07-31 2023-02-28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US11362243B2 (en) 2019-10-09 2022-06-14 Lumileds Llc Optical coupling layer to improve output flux in LEDs
JP6793899B1 (ja) 2019-11-14 2020-12-02 ヌヴォトンテクノロ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11411146B2 (en) * 2020-10-08 2022-08-09 Lumileds Llc Protection layer for a light emitting dio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8370B (zh) * 2008-08-29 2015-03-21 Epistar Corp 一具有波長轉換結構之半導體發光裝置及其封裝結構
JP5521325B2 (ja) 2008-12-27 2014-06-1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8023B2 (ja) 2009-02-18 2013-09-0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326705B2 (ja) 2009-03-17 2013-10-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5326837B2 (ja) 2009-06-08 2013-10-3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101020995B1 (ko) * 2010-02-18 2011-03-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발광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JP2012033823A (ja) * 2010-08-02 2012-02-16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36203B2 (ja) 2011-03-22 2015-06-17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20120134375A (ko) * 2011-06-02 2012-1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916114B (zh) * 2011-08-05 2016-04-20 赛恩倍吉科技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JP5956167B2 (ja) * 2012-01-23 2016-07-27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車両用灯具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378274A (zh) * 2012-04-27 2013-10-3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149487B2 (ja) * 2012-11-09 2017-06-2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発光装置
WO2014081042A1 (ja) 2012-11-26 2014-05-30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097084B2 (ja) * 2013-01-24 2017-03-15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2016066632A (ja) 2013-02-07 2016-04-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5527456B2 (ja) 2013-04-10 2014-06-1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207349A (ja) 2013-04-15 2014-10-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10036B2 (ja) 2013-06-03 2014-10-2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477001B2 (ja) * 2014-03-14 2019-03-0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484982B2 (ja) * 2014-09-30 2019-03-2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214618A (ja) 2015-05-21 2016-12-22 住江織物株式会社 消臭水性液
US9806242B2 (en) * 2015-09-23 2017-10-3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ptical lens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JP2017146504A (ja) 2016-02-18 2017-08-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管状体、転写ベル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83427A (ja) 2016-03-29 2017-10-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125413A1 (de) 2018-05-03
US20200357969A1 (en) 2020-11-12
US11309467B2 (en) 2022-04-19
CN108011014A (zh) 2018-05-08
US10763412B2 (en) 2020-09-01
US20190363231A1 (en) 2019-11-28
US10424705B2 (en) 2019-09-24
US20180123005A1 (en) 2018-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17241B (zh) 发光装置
US11670746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7457830A (zh) 发光装置
JP6520996B2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860381B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982233B2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74140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0323213B (zh) 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KR20170114919A (ko) 발광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9722156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US10991859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9096675A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427756B (zh) 发光装置
JP2020174195A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4014705A (ja) 発光装置
JP2021036621A (ja) 発光装置
JP2020072144A (ja) 発光装置
KR20180003423A (ko)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